内部治理成本(共4篇)
内部治理成本 篇1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会计的重点内容, 因此, 医院想要节约资金、降低成本, 就应该正确认识成本核算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不断采用增加医院经济效益的手段, 对医院的成本进行管理, 编制计划, 并在实际过程中, 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管理和控制。
一、内部控制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医院内部控制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医院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但是众多医院的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监督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 并不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二,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传递, 影响内部控制与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其三, 医院的采购人员无定期轮岗措施, 并且医疗设备的库存管理缺乏实效性, 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够, 并且缺乏独立审计人员;其四, 缺乏内部控制与成本核算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机制, 致使医院医疗设备与基础建设缺乏相应的论证;其五, 缺乏内部控制和成本核算意识, 并且没有制定必要的考核与惩戒制度, 致使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其六, 缺乏独立的审计人员, 缺乏健全的审批分级与制约机制, 致使医院的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长期处于“一人说了算”的状况, 审计工作很难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 阻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 强化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措施
1. 强化医院职工绩效成本核算管理意识。
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成本核算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医院成本核算应配备1~2名专职成本核算会计, 共同做好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 医院应该对所有的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工作涉及到科室、医院以及所有人员的切身利益, 经过培训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并且让所有的员工认识到自身在成本核算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更好地为医院的成本核算做出贡献;另一方面, 医院应该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强化会计业务的监督与指导, 为各科室配备1~2名成本核算人员, 组成医院的成本核算网。通过这两个方面, 加强医院职工的成本核算意识, 搞好医院内部控制的成本核算。
2. 积极实施成本目标管理。
传统的医院成本核算通常是在事后核算, 并不能准确的揭示医院的成本差异。因此, 医院的成本核算应该将重点转移到事前和事中控制, 充分的发挥成本核算在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的作用。想要强化医院的成本控制, 就应该将成本目标管理与成本核算联系起来, 编制费用预算, 完成各项服务项目的成本目标管理, 及时的组织成本差异的核算, 便于医院的领导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成本。
3. 强化医院内部控制的审批工作。
其一, 授权审批, 医院支出成本费用时, 应该实行授权审批制度, 这种在业务初始阶段的内部控制, 能够严格的按照医院已定的审批制度进行费用的支出, 并且明确的规定各个岗位、部门等在办理相应业务时允许的费用支出范围, 当超过了该部门相应的费用支出范围, 该项费用申请将不能被允许。此外, 对于特殊业务, 更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批。通过医院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严格的按照授权审批制度进行费用审批, 并由办理授权业务范围内的相关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二, 岗位分离,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不能够完全由一个人负责, 应该实行岗位分离制度, 将费用经办与审批过程进行分离, 未经授权的人员以及部门是没有权利进行费用支付的, 此外, 医院内部还应该建立费用岗位责任制度, 明确各个授权部门的所有人员的岗位权限与职责, 保证各个部门之间职务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分离, 在医院的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 强化医院内部控制的针对性措施
1. 强化医院内部控制的观念控制。
医院成本核算的内部控制应该满足两个方面, 一方面, 时间观念,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与时间竞争有关的经济性指标已经成为医院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医院内部控制成本核算中时间观念的植入, 在追求最小成本的情况下, 促使医院向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种最小化的时间决定成本分摊的时间观念, 对医院生产的内部控制成本核算具有很大的意义。另一方面, 价值观念, 能够准确的分析功能与服务的信息, 能够将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价值最大化, 这种最大化不仅仅只考虑医院效益最大化, 还表现在对整个资源的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的最大化。
2. 强化对医院物资的控制, 确保医院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一方面, 建立完善的资产采购、验收、付款等的审批制度, 合理保证医院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另一方面, 设置合理的岗位, 明确每一岗位的权限与职责, 真正实现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 对于重要岗位实行轮岗制, 真正的实现管理机制的平衡性。此外, 为了保证医院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还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医院的物资进行清查, 做到账实相符。
3.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首先, 医院的领导应该充分的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独立性, 然后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 强化医院的内部审计建设, 逐步的完善内部控制考核机制;最后, 根据医院的实际状况, 不断的更新和改进内部审计的功能, 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应该树立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的为医院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只有正确的认识自身医院的特点, 然后采用合适的内部控制成本核算的措施, 能够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保证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杨剑.医院成本核算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 2011 (18) ;215.
[2]马革新.浅析医院内部控制与成本核算管理中的问题及加强措施[J].管理学家, 2010 (12) ;69-70.
[3]杨宝珍.关于医院内部控制与成本核算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J].管理学家, 2011 (12) ;153.
[4]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J].中国工会财会, 2013 (7) ;32-33.
内部治理成本 篇2
关键词:内部治理结构,财务舞弊,舞弊治理
21世纪初安然、世界通讯等世界五百强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震惊了全世界。我国证券市场刚刚建立二十多年, 财务舞弊状况也时有发生, 如:银广夏、蓝田股份、康美药业、云南绿大地、万福生科和方正科技等财务舞弊事件。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舞弊使得财务信息失真,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损害投资者信心, 破坏资本市场秩序。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础, 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已成为重要议题 (叶康涛, 2011) 。对于财务舞弊的根源, 众说纷纭, 包括政府职能的缺失、外部监管不严等。本文认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在因素, 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状, 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角度揭示了导致财务舞弊的内部治理结构缺陷, 分析了造成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原因, 提出了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治理财务舞弊的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状况
财务舞弊是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 有意识地伪造数据信息、遗漏或错报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行为。近几年, 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行为不断规范, 然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仍然频发。本文根据证监会公布数据, 整理得到2010-2014年被处罚的上市公司数量, 如表1所示。据统计, 近五年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一共有165家, 而因财务舞弊被处罚的就有80家, 占处罚比例的48.8%。除了2013年以外, 因财务舞弊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均占处罚比例的46%以上。2013年尽管因财务舞弊被处罚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减少, 所占处罚比率降低, 但是在这一年发生了几起财务舞弊大案, 包括万福生科、广东新大地、云南绿大地等事件, 其社会影响程度较为恶劣,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破坏性较大。
对这些舞弊事件进行分析, 发现舞弊主要是通过虚假财务信息记载、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和担保情况、延迟披露、遗漏重要事项、虚假陈述等手段来实现, 以万福生科为例, 公告显示其在2008-2011年间, 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 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 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 可见其造假之巨。披露延迟、不真实不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等均是为了自身利益, 通过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 误导了相关利益者。细究舞弊的原因, 无不与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缺陷有关。以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事件为例,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权力过大且无制衡, 并且由于董事长专制武断, 牢牢控制了公司决策权, 重要的事件均由董事长做决定;与此同时, 监事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 四者在同一个利益机制下互相作用, 其中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营者的行为能够进行约束, 从而形成一种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内在约束。国内很多学者对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独立董事制度、管理层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证实内部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存在相关性 (刘晓波, 2013;程安林, 2013;王昭连, 2014;叶康涛, 2011) 。
(一) 股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质量
股权结构决定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机制, 从股权集中程度来看, 适度的股权集中, 大股东有能力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但过于集中的话, 中小股东无法对大股东进行制衡, 将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叶康涛 (2011) 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 大股东之间缺乏制衡机制是我国会计报告舞弊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股权性质来看, 当前我国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刘立国、杜莹 (2003) 对股权结构与财务舞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选取被证监会处罚的5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分析发现舞弊公司流通股所占比率比较低, 当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资产管理局时, 更有可能发生舞弊行为。可见, 合理的股权结构对于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 董事会与财务报告质量
董事会是全体股东的代表, 担负制定重大决策和监督管理层的职责, 尤其是对管理层所做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监督, 能够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主要由它负责。公司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稳定性与独立董事比例等影响着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正如王昭连 (2014) 的研究所述, 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 能够使得董事会独立性加强, 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程安林 (2013) 研究也表明董事会结构中执行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
(三) 监事会与财务报告质量
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 保证公司经营的真实与公正, 从而进一步保证作为公司经营缩影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担任, 同时赋予监事会成员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因此, 作为股东与职工利益代表的监事会成员们如果能够有效行使监督权便可以减少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财务舞弊行为, 保障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
三、财务舞弊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 股权结构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民营上市企业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上市的, 其股权结构表现为国有股“一股独大”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家族绝对控股的状况, 造成大股东掌握董事会的实际控制权, 股东大会是大股东的“一言堂”。以民营上市公司广东新大地为例, 黄运江和凌梅兰夫妇为第一大股东, 两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的64.99%, 在董事会中占有完全的话语权, 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会产生强烈的财务舞弊动机。
再看国有上市企业, 2005年起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近三分之二不流通的国有股流通问题, 据证监会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 当月证券市场股票总发行股本43 296.88亿股, 其中流通股本38 892.14亿股, 占总发行股本的89.8%, 表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国有股权流通, 并不表示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况且国有股权虚置, 国有股代表对上市公司的决策与经营进行干预, 又不必为后果负责, 公司利益得不到真正的保障。
(二) 董事会方面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其成员多为大股东提名, 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权为大股东牢牢控制, 维护大股东利益。在我国, 由于“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 中小股东很难参与公司决策, 流通股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较弱。因此, 被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更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实施财务舞弊, 而不顾及流通股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股权结构、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组成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方面肩负不同的职责, 形成一种内在制衡机制。但在许多上市公司里, 董事长往往兼任总经理一职, 导致内部制衡机制缺失。董事长为了自身利益更容易产生财务舞弊行为。
(三) 监事会方面
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有监督董事会和管理人员的权利, 但没有对董事和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和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权, 无法真正实施有效监督。监事会成员一部分来自公司的各个部门, 一部分由股东提名产生, 主要是大股东的代言人, 缺乏会计、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受到董事会和管理者的控制, 维护大股东的利益, 监事会的独立性很差, 无法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施有效监督。
(四) 经理层方面
一方面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 听命于董事会, 对董事会负责, 因此, 董事会的财务舞弊动机更易在经理层得到落实;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 又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成本的存在, 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董事会与经理层目标函数的不一致, 董事会难以观察到经理层的努力程度与一些利己行为, 经理层极易在经营管理中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实施财务舞弊。
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防范财务舞弊
(一) 完善股权分置改革, 寻求股权制衡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是造成财务舞弊的重要原因, 分散控制权将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将国有股的控制权进行分散, 要继续完善这一制度。然而, 适度的股权集中是必要的, 它能够促使大股东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 有效减少经理层的财务舞弊行为。当股权过于分散时, 股东对经理层的监督被弱化, 同时也将在股东与经理层之间产生较高的代理成本。因此, 不能过度的要求股权分散, 必须在股权制衡与“一股独大”之间寻求平衡点。
(二) 控制大股东提名董事比例, 考虑流通股股东董事会席位
改变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局面, 对董事会进行提名方式改革, 控制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股东在董事会中的比例, 改善董事会构成,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同时, 为了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对大股东行为进行制约, 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中增加流通股股东代表的席位, 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且成本费用较低, 有利于降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三) 董事会与经理层严格分离, 避免两职合一情况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 尽管管理层拥有很多权利, 但公司的最终决策权依然掌握在董事会的手中。要想董事会决策不被管理层左右, 更好监督管理层的行为, 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至关重要。董事长兼任上市公司总经理, 职责范围模糊, 会导致内部制衡机制缺失, 不利于对管理层行为的监管。同时, 两职合一使权力加强, 更容易产生个人专断, “绝对权力, 绝对腐败”, 导致财务舞弊行为的出现。因此, 保持董事会独立性、减少财务舞弊行为需要避免两职合一行为的出现。
(四) 增强监事会独立性, 扩大其权利范围
当前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设立与成员构成难以有效履行监督职能, 并且监事会没有参与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和惩处权等权利, 监督权进一步弱化, 根本不能有效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增强监事会独立性, 可以从外部选择监事会监事, 由于与上市公司内部无紧密联系, 独立于被监视人, 不受相关利益者控制, 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同时, 扩大监事会权利范围, 将惩处权、任免权等权利与监督权相结合, 增强监事会的权威性。
(五) 提高监事会成员自身素质, 保证监督效率
监事会成员来源于组织内部, 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缺乏监督所需的专业知识, 监督效率低。可以对监事会成员进行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 加强监督所需会计、财务、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以期监事会能够及时、准确评价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 防范财务舞弊的产生。同时, 对监事会成员进行各方面考核, 确保最有能力的监事实施最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王昭连, 宋霞.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J].会计与公司治理, 2014 (21) .
[2]叶康涛, 陆正飞等.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1 (1) .
[3]刘晓波, 王玥.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2) .
[4]程安林, 诸怡菁, 崔霞.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控制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4) .
遏止企业内部的成本“黑洞” 篇3
会计意义上的成本, 往往并不涵盖企业组织在运营过程当中的全部耗费。除平时统计出来的账面显性成本 (如原材料费用、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等) 外, 事实上企业还在以多种途径发生隐性支出, 如管理人员松懈, 工人懒散, 知识效应外溢等。诸如此类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 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企业内部的成本“黑洞”。恰恰是这一“黑洞”的存在, 使传统的新古典厂商理论发生动摇。至少有四种原因造成企业内部效率损耗, 即代理成本、效率外溢、边界问题和X效率等。
代理成本
与业主制企业不同, 现代企业通常以股权分散的公司制形式出现, 企业所有者即股东往往并不直接充任经营者, 而是聘用专职的管理人员 (经理) 委托经营, 这在企业产权方面是一次深刻变革, 其结果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毋庸置疑, 股份制在企业发展史上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它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也成为劳资双方的双赢博弈。而随之问题也出现了:并不直接参与经营的企业所有者如何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 从而使其从维护股东的利益出发行事?这一问题的答复是, 代理成本。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条件下, 企业股东扮演的是所有者和委托者的角色, 经理人员充任代理者, 两者之间的效用函数往往并不完全一致, 这就很难保证他们以股东利益为重, 因为: (1) 当经理对工作尽了力, 他们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一小部分利润; (2) 当他们消费额外收益时, 可得到全部好处, 但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 (3) 由于信息悖论和道德风险, 经理人员往往倾向于追求额外消费, 而工作的努力不够, 这势必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目标价值发生偏差, 二者间的差额称之为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分三部分: (1) 委托人监督费用; (2) 代理人担保费用; (3) 剩余损失即委托人因代理人决策而可能遭受的损失。我们或许企图通过契约的不断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更好地约束经理阶层, 但事实上合约带来的约束成本和合约自身的不可完美性决定了代理成本仍要发生;另一方面, 市场的不断健全也可能降低代理成本, 包括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的完善, 确实对不尽职尽责的经理人员构成了巨大压力, 但信息不对称、虚假信息及监管不力仍使得对代理人的约束发生软化。事实上, 可减少代理成本, 但要消除这一效率损耗却不现实, 这就成为企业内部成本黑洞的源头之一。
企业内部效率的外溢
诚然, 用企业替代外部市场, 在一定范围使市场内部化, 这无疑是有利的。内部化论者Buckley和casson认为, 至少存在5种类型的市场不完善会产生显著的内部化利益: (1) 当缺乏协调生产活动所需要的期货市场时, 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创建自己内部期货市场以避免市场缺失可能造成的损失; (2) 通过前向和后向一体化将有关企业兼并, 实现市场内部化和歧视性定价, 提高利润; (3) 将双边垄断的市场内部化可消除双方讨价还价的不确定性; (4) 买方和卖方有关产品性质的信息不对称, 会使买方低估产品价值, 为此, 将买方的生产内部化可充分实现产品价值; (5) 通过内部市场上定价可以合法避税。
总之, 企业内部市场规避了不完善的外部市场, 避免了市场失灵导致的低效率, 进而产生内部化利益。Rugman甚至认为, 可建立企业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 以企业管理指令内部价格, 使得内部市场得以同潜在的常规市场一样有效运行。这样, 对通常意义上的外部性而言, 在企业内部的市场上可对外部性进行交易, 从而使外部性得以解决。
然而, 企业并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消除通常市场中的所有外部性问题, 这一点在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外溢效应上可充分体现。如同市场会失灵一样, 企业也有失灵的时候。首先, 在外部市场上, 技术等知识产品的外溢效应无法定价, 从而无法获取相应的金钱收益, 这会出现引起外部经济问题, 同样的现象在企业内部依然存在。如示范效应、熟练工人在企业间流动、供应商同购货商的联系、最终产品贸易等都是知识转移方式, 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市场, 转移这部分知识时都无法定价, 自然就无法获取相应收益。从企业资源观角度看, 只要企业同市场一样缺乏隔离机制, 企业就不能成为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案, 即在占有知识收益上, 市场失灵的同时也出现企业失灵。另一方面, 白搭车者在企业内部依然存在。企业资源可分三种, 包括实物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其中, 人力资本资源是最珍贵也最难以控制的资源, 包括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工人个体的训练、经验、判断、智力、关系及洞察力。这一部分资源往往是由企业员工被雇佣后所在企业免费培训所形成, 但有些企业雇员在免费学习到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之后会辞职, 免费使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就业或同原企业开展竞争性业务, 这对原企业而言无疑是替他人做嫁衣, 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 企业或许可消除市场当中的交易转让行为, 从而在表面上消除了外部性和白搭车现象, 但无法在实质上消除或弱化非排他性在占有问题上造成的效率流失后果。
组织边界问题
科斯把企业喻成“意识力量的小岛”, 这些“小岛”为什么存在?科斯通过对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企业内部协调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企业文化必须以较低成本行使自己的职能, 因为它可以比它所取代的市场交易更低的价格获取生产要素, 如果它做不到这一点, 它总可回到公开市场上去”的结论。在此, 科斯把企业和市场看成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两种替代机制, 这在企业与市场间划定了界限。在企业边界内, 资源的配置通过企业主的指导活动来实现, 而在组织边界外, 资源配置通过价格机制作用来实现。
在组织边界内部, 行为主体间存在个体差序性, 因而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指导活动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边界的作用就是把企业与企业区分开来, 使一个企业内部形成了分工明确、上下有序的相互关系, 使企业内部的指导者与被指导者间在心里上形成了一种共同体的默契, 大家都愿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和牺牲。
而组织边界在给企业带来效率的同时, 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在组织内部, 存在着垂直边界与水平边界, 垂直边界通过组织中的等级、层次、头衔和身份等把组织成员分隔开来。水平边界则通过职能业务单元或部门把组织成员分隔开来, 从事不同职能活动的部门有不同的目标追求、不同的考核与激励办法、不同的办事程序与规则, 甚至还会有不同的主张。实践中, 由等级、头衔等形成的垂直边界造成组织内部官僚主义作风, 造成企业内部办事效率低下。而由不同职能活动或业务单元形成的水平边界, 则割断了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 造成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在动态竞争条件下, 企业内部垂直边界刚性太强将有损组织的竞争力, 企业应在可渗透性和刚性间寻找平衡。这种渗透性在信息、能力、权利、报酬方式几个层面展开。而为了有效降低组织内部水平边界的内耗, 必须使组织水平边界具有更多的渗透性, 职能部门间不应各自为政, 而应围绕顾客中心保持对顾客的关注, 给顾客展示一个简洁明了的形象, 打破水平边界, 实施跨职能团队学习。
企业X效率
新古典学说以价格理论为基础, 注重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 而完全疏漏了由个人和集体所形成的特殊组织——企业及其内部效率。为研究市场效率状况, 传统理论必须先假定企业的功能效率是确定的, 并在边际变化上可以定量描述, 这样, 企业的内在均衡必须符合关于利润——成本的极大极小化原理。实际上, 企业的效率并非如此, 企业内部存在的机会和潜力也没被充分利用。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着非配置因素 (X) 的制约, 莱宾斯坦将一切由X因素造成的低效率, 叫作X效率。
对于企业内部为什么会出现X效率,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1) 企业使用的资本可分为两大类: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二者最大区别在于人力资本天然依附于个人, 这使其具备了更大的伸缩性和不可控性; (2)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这需有完美精确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3) 企业能买到个人劳动力, 但不能买到个人的劳动努力, 而企业效率的高低恰恰直接关联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自己主观意愿决定的一个变量, 而不是常量或有确定变化规律支配的量。正因这样, 企业不再是一架精密的生产机器, 它首先是由富有主观性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完全理性假设在这里不成立, 莱宾斯坦认为, 个人行为总是既包含理性又包含非理性, 即所谓的“有选择的理性”, 这往往使得个人滞留于“惰性区域”。团队生产方式使个体努力的计量非常困难, 这又进一步助长了偷懒的机会主义行径。认识到了企业内部存在的X因素, 再去分析企业的投入产出, 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实际情况是, 企业投入通常并未转化为最优技术产出, 这其中, 非配置X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结论
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 篇4
关键词:成本管理,内部,改革措施
一、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意义
第一, 可以节约劳动耗费, 增加生产。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物化和活劳动耗费的节约, 具体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 也就是说, 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贵重或稀缺的材料, 其节约使用不仅会降低成本, 而且是对资源的节约, 有利于防止材料的短缺而影响生产的情况发生。
第二, 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加盈利, 经济效益通常用投入产出比或所得与所费之比来表达, 成本作为所得与所费之比的一个方面, 其水平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 成本是抵减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销量和价格一定时, 成本与盈利存在互为消长的关系, 即成本提高, 盈利相应减少, 反之成本降低, 盈利就相应增加。企业盈利增加, 就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同时也可以给企业、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 使企业有更多的财力去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
第三, 降低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重要条件, 成本是制定产品的价格的重要经济依据。要想不断降低产品价格, 使产品销量增加,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就得不断降低成本。只有降低成本, 降低产品价格才有条件。这样, 就全以为工业、农业提供较廉价的生产资料以及为市场提供便宜的消费品, 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 也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目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不彻底核不完全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与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 进而削弱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在很多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 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同时, 还存在具有计划经济性质的垄断性企业。某些垄断性的企业, 不依靠降低成本, 仅依靠垄断权就能获得高效益, 这既是造成垄断性企业自身没有加强成本管理的主动性, 这类垄断企业缺乏成本管理的动机和压力, 又挫伤其它企业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使企业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大为削弱。另外,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 目前在职工医疗和退休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
(2) 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 监测不力, 影响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成本管理机制的主动性。在变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过程中, 国家不可能再对企业实行直接管理, 但又出现了该管而没有管的倾向, 表现在宏观成本监测、控制职能明显弱化。在财务会计制度上, 规定把企业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处理, 不需要对外公布, 由于不需向外报送成本报表, 有的企业干脆不编成本报表。在这个问题上, 应该试着放开国家的管理让市场自然去调解, 没有国家干预或约束企业成本管理, 企业的管理者必然会管理自己的企业, 所以最终还是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2、在国有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 国有企业缺乏真正的企业机制, 难以建立起企业制度是最重要的弊端。无论在运营模式还是在粗放经营管理方面, 改革不彻底, 这是根本性的症结所在。国有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 遇到市场价格走低的情况下, 便会压低进价, 或者直接向政府施压, 这不是真正的成本管理的方式。
(2) 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严重削弱。在一些企业内部管理的责任考核体系中, 片面强调以效益论英雄, 而这种效益往往是指销售额, 一般是不考虑成本的, 由于被某段时期高成本—高价格—高收益的现象所迷惑, 这种只看收益, 不问效益来源, 离开降低成本抓效益的做法, 造成一些企业管理粗放, 纪律松弛, 劳动效率下降, 生产消耗上升, 产品积压严重, 最终导致效益下降, 亏损增加。因为国有企业还是以政绩论英雄;现在, 垄断性企业又有了一个新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这个借口是保证国有经济在战略领域的地位或保证国计民生。
(3) 企业内部成本责任制不健全企业内部没有明确落实成本责任制。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成本管理是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事, 企业各部门成本的高低、升降与其责任或业绩评价没有直接挂钩, 企业职工对成本管理无压力。实际上成本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成本管理涉及面广, 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决不是单纯的财务问题, 不是靠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就能管理好的, 必须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 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成本。
三、企业成本管理改革的措施提出
1、成本管理动力机制的对策探析
(1) 积极推进产权改革, 国有资产逐步从竞争性领域“战略性退出”。尽管中国的民营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 但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仍是公有制经济。只有积极推行产权改革, 让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以找到其真正的主人与归宿, 以解决所有者“缺位”的现象, 才能为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一个基本的可能性保证。上市公司中的非流通股尽早实行全流通, 从而改变目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 为完善公司的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首先就要求政府行使国家所有权的部门与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分开, 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和行政目标, 从组织上实现政企分开, 体制上实现政企分开, 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制订颁布相关法律规范, 如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法律政策等, 使以后的各项相关措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2、采取措施努力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1) 树立起“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财观念。当前企业管理仅仅停留在物资管理层次是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的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管理直接对象是物资流, 最终反映为资金流, 所以现代企业经营表现为全面的资金营运, 重视资本结构和资金成本, 用资金状况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 企业必须经济合理, 有效地组织资金营运, 并通过精确地测算和分析, 对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2) 要建立起合理的体系, 制定出相关的制度。要树立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观念。根据西方责任会计的理论, 结合我国多年实行的经济核算制的经验,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次的责任成本体系, 在横向上要将组织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本上具有可控性的单位确定为责任成本单位;在纵向上按照企业规模、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分级管理, 使成本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机的结合, 使成本核算体系、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和责任成本组织体系三位一体, 形成以责、权、利为中心的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
(3) 要选择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抓好供、产、销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要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提高储备资金周转率。物资采购是企业的资金由资金流转向物资流的第一个环节, 储备资金存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储备资金周转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我市企业一般来说资金较为紧张, 可以先以储备资金入手, 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科学管理。对储备资金结构进行压缩。以员工自身素质和管理现状出发, 运用科学的ABC分类法, 确定合理的储备资金定额, 减少物资积压, 降低资金沉淀。应及时处理积压物资, 对历史遗留的积压超储原材料、物料、采取降价或报废处理, 以达到盘活资金, 增加资金流动量的目的。适当增加集中采购物资的范围, 充分利用采购部门业务渠道广, 检测手段先进, 人员专业化程度高的优势, 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 降低采购及仓储费用。
3、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
在环境成本管理方面, 企业自身首先要加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在降低环境总成本的情况下, 适当扩大环境的预防与支出, 避免违反环境法规的事项出现, 从而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处罚损失和社会声誉形象损害。国家和企业在核算层次是否考虑将环境方面的支出纳入成本计算列支范围, 可以利用作业成本理论对其进行改善和提高。同时为了应付国际贸易认证需要, 企业应加快自身的IS014000绿色认证体系建设, 按照相关标准对企业实施改造, 为企业的产品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保障平台。
参考文献
[1]郭春娟: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 (7) .
[2]王珍:浅议现代企业成本管理[J].沈阳干部学刊, 2006 (3) .
【内部治理成本】推荐阅读:
治理型内部审计10-15
内部治理和质量控制09-23
内部控制治理功能12-02
治安综合治理内部排查09-07
内部治理结构组织机构07-10
公司治理之内部审计08-19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12-09
内部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状11-24
中低压电网内部过电压治理措施研究10-22
从GE模式看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