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2024-11-19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通用11篇)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篇1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某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经营特点和所处环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司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由于人为错误、恶意串通舞弊、环境变化及成本效益原则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三条 公司应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引导全体员工掌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本质要求,促进全体员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自觉遵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定。

第四条 公司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所属公司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 公司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公司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公司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公司内部、公司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公司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第六条 公司指定内部审计部门(以下称“监督检查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配备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人员。

第七条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持其有效运作,是被检查单位的责任,监督检查部门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和其有效性进行测试与评价。

第八条 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是指监督检查人员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对被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所进行的测试与评价活动,目的是合理保证被检查单位实现以下目标: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二)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

(五)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六)实现经营目标。

第九条 监督检查部门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有关工作情况,同时通报监事会。公司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指导,审阅监督检查部门提交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评价报告。

第十条 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实施,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序。

第三章 内部控制检查评价程序、方法和内容

第十一条 公司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检查部门通过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以发现内控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和实施中是否存在问题,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报告,同时应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及时予以改进,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十二条 监督检查部门应每半结束后两个月内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一次定期的持续性检查监督,至少包括重要业务、财务事项,收购和出售资产、关联交易、从事衍生品交易、提供财务资助、为他人提供担保、募集资金使用、委托理财等重大事项。各部门、分公司、子公司应每半结束后半个月内进行自查,并向公司监督检查部门汇报自查情况。监督检查部门还将不定期地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

第十三条 监督检查部门开展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前,应事先报告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十四条 监督检查部门开展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时,可以采取现场谈话和问卷调查、财务审计、文件审核、合同协议审查或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 公司各部门、分公司、子公司的负责人应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按监督检查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监督检查部门提供所需的原始凭证、报表、操作规程、合同协议和书面报告等文件资料,接受监督检查部门的谈话、调查、审查等。

第十六条 公司的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公司的经济性质和经营类型、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组织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及人员配置、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公司的监督检查部门对控制环境重点审查以下方面:

(一)组织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

(二)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

(三)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

(四)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

(五)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

(六)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七)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

(八)组织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

(九)权责匹配程度以及人力资源政策。

(十)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十一)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的有效性。

(十二)员工对企业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第十七条 公司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识别和分析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公司的监督检查部门对风险评估重点审查以下方面:

(一)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的重要性。

(二)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

(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对抗可能发生风险的能力。

(四)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第十八条 公司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明确业务流程、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独立业务审核。公司的监督检查部门对控制活动重点审查以下方面:

(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二)货币资金、实物管理的关键控制点,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制约。

(三)销售政策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采购各环节的相互制约机制。

(四)成本费用控制政策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预算管理体系的健全性。

(六)投资决策程序的有效性,投资风险分析估计。

(七)产品研发决策程序的健全有效性,研发风险的评估。

(八)筹资活动控制的有效性。

(九)实施绩效考评的有效性。

第十九条 公司的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所有信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及有序运行,建立反舞弊机制。公司的监督检查部门对信息与沟通重点审查以下方面:

(一)各部门间信息的传递方式。

(二)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所依据信息的来源。

(三)管理信息系统控制流程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情况。

(四)信息处理的及时性、适当性,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五)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

第二十条 公司的内部监督主要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内部控制监督检查部门实施的独立的监督和检查。

公司的监督检查部门对内部监督重点审查以下方面:

(一)对内部控制及经营活动监督、检查和评价而实施再控制情况。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缺陷处理情况。

(三)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第二十一条 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应关注的其他内容

(一)所在行业状况及近期的经营变化。

(二)管理当局的诚信、能力及发生舞弊的可能性。

(三)管理当局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和证据。

(四)对重要性水平、固有风险及其他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关的因素的初步判断。

(五)交易的性质和金额。

第二十二条 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部门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督检查时,可对全部内部控制要素实施测试评价,也可对部分内部控制要素实施测试评价。

第二十三条 公司监督检查部门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一)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描述内部控制,初步评价内部控制风险。

(二)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

(三)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第二十四条 调查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一)查阅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

(二)询问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

(三)检查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四)观察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调查时,应当考虑被检查单位业务规模、复杂程度、控制类型和控制程序等,恰当地确定调查范围;关注控制环节、控制执行记录和控制程序运用的连续性。

第二十五条 描述内部控制,采用文字记录、调查表、业务流程图的形式将调查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加以记录、描述,以供测试和评价;根据现有内部控制描述有关业务的流程和控制点,与理想模式比较,结合专业判断,着重描述应设立的控制点,特别是关键控制点设立情况。

第二十六条 了解内部控制设置情况后,应当初步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

(一)分析可能发生错弊的业务环节和活动领域。

(二)初步评价相关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三)确定内部控制风险水平。第二十七条 进行符合性测试。

(一)按照业务流程检查各项内部控制规定是否得到执行。

(二)选择有关经济业务,检查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三)重新执行有关内部控制。

符合性测试可运用检查、询问、现场观察、穿行测试等方法。监督检查人员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性质及其执行的时间和频率,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第二十八条 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后,综合分析被检查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测试评价结果,并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

第二十九条 测试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依据授权原则、效益性原则,检查评价内部控制健全性,并考虑以下因素:

(一)控制措施是否存在。

(二)控制程序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三)是否存在失控环节,失控的性质和原因、影响。

(四)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第三十条 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健全性测试基础上进行符合有效性测试,可采取检查、监盘、观察、计算、分析性复核、查询及函证等方法,测试有关经济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评价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贯彻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存在不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处理业务的重大事项;有无因制度失控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资产严重流失等事项。

第三十一条 在检查评价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

(一)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

(二)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置。

(三)即使是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有关人员的疏忽、误解和判断错误、相互勾结、内外恶意串通而失效。

(四)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

(五)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

第三十二条 综合评价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设置的适用性、健全性、合理性以及控制的有效性,能否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和规范化管理。

(一)评价内部控制的适用性、科学性,即内部控制是否有利于促进公司发展,有利于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披露各项控制措施存在的缺陷,对相应的业务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揭示面临的风险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三)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整体的分析与评价,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和完善的建议。

第三十三条 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时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在评价特定内部控制未得到遵循的风险时,监督检查人员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交易数量和性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特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内部控制发生的变化。

(三)特定内部控制的复杂程度。

(四)特定内部控制对其他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依赖程度。

(五)执行或监控内部控制的关键人员发生变动。

第三十四条 监督检查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标准:选择组织已有的标准,如果认为已有标准不合适,应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如果管理层没有制定合适的标准,监督检查人员可以基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

第三十五条 监督检查人员应将对被检查单位内部控制调查、测试和评价的过程及结果与被检查单位进行沟通,征求被检查单位的意见。

第四章 评价报告程序、方法和内容

第三十六条 监督检查部门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将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改进建议及解决进展情况等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并通报监事会。公司监督检查部门如发现公司存在重大异常情况,可能或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时,应立即报告公司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并通报监事会。公司董事会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第三十七条 监督检查部门应在每次的定期检查后及每一次的不定期检查后向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检查工作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并于结束后四个月内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提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上述报告同时通报监事会。

第三十八条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至少应包括检查中发现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之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的改进措施,也可以对公司内控制度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以及监督检查部门认为应当写明的其他任何事项。

第三十九条 监督检查人员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中据实反映,并在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后进行后续追踪检查,以确定相关部门已及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并撰写落实情况报告,对被检查单位的整改措施进行评价。

监督检查人员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有关责任的建议;对内部控制比较健全有效的单位,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公司应将内部控制检查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列为各部门、分公司及子公司绩效考核的重要项目之一。第四十条 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进行指导,并审阅监督检查部门提交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评价报告。

第四十一条 董事会可根据内部控制检查监督评价报告及相关信息,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公司董事会在审议财务报告等事项的同时,可依据相关规定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形成决议,同时监事会也应对此报告进行审议。

第四十二条 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

(二)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运行,是否存在缺陷;

(三)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尤其是本制度中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的自查和评估情况;

(四)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如有);

(五)对本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

(六)对内部控制整体情况的自我评价;

(七)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及下一内部控制的有关工作计划。第四十三条 终了,监督检查机构应对本内部控制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异常事项、相应的处理建议及整改情况进行总结,在监督检查机构工作报告里专题陈述。

第四十四条 监督检查部门的工作资料,包括内部控制检查监督评价报告、工作底稿及相关资料,保存时间不少于十年。

第四十五条 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审计时,应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表示异议的,董事会、监事会应针对该评价意见涉及事项进行核实做出专项说明,专项说明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异议事项的基本情况;

(二)该事项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

(三)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该事项的意见;

(四)消除该事项及其影响的可能性;

(五)消除该事项及其影响的具体措施。

第五章 责任追究及奖惩

第四十六条 被检查单位应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负责,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由于被检查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出现严重缺陷和出现重大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及相关人员失职导致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存在重大风险,给公司造成严重影响或损失的,由监督检查部门建议,追究被检查单位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七条 由于监督检查部门失职,导致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未被发现或提出,给公司造成严重影响或损失的,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建议,追究监督检查部门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但执行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中第四章规定程序而未能发现的,应予免除责任。

第四十八条 被检查单位拒绝、阻碍内部控制检查,或拒绝、拖延提供相关资料或证明材料,提供虚假资料的,公司应当及时予以处理,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辞退、索赔及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九条 监督检查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泄露秘密的,对严重内控缺陷、重大违纪、违法事项故意不披露的,以及由于未履行职责出现重大审计事项错漏、应当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辞退及追究相关责任的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条 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为公司避免或挽回重大经济损失,提出的管理建议被采纳后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公司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第五十一条 公司所有员工均有权随时以书信形式、电子邮件、传真或口头等方式向公司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或监督检查部门反映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对公司内控制度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同时,公司将视具体情形,对提供建议的员工予以奖励和鼓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公司,包括公司总部、各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

第五十三条 公司及所属公司可以参照本制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或具体执行办法,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不得违反本制度相关规定。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并上报公司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五十五条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之日起执行,修改时亦同。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篇2

一、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在传统的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目前, 内部控制较为权威的概念是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管理当局设计,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每个要素又存在多个影响因素。该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 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尽管如此, 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是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某些局限性, 如对风险强调不够, 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2004年10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针对国际企业界频繁发生的高层管理人员舞弊现象, 在1992年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 颁布了COSO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简称ERM) , 引起了审计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份报告要求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 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不能仅关注财务报表本身, 而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企业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上。该份报告主要包括概要、ERM的意义、框架概览、要素、局限性、相关责任等章节。新报告认为ERM的目标有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法性。ERM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风险管理框架继承包含了内部控制框架的主体内容。ERM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这一概念进行了全新的、精辟的和详尽的阐述, 它对于设计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 虽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却包含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含义, ERM并不能替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将COSO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与ERM进行对比可知, ERM框架新增了3个风险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反应”, 并且将原“控制环境”扩展为“内部环境”。鉴于目前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太健全和完善, 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晚, 内部控制规范才刚刚开始, 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不太强, 风险控制程序和方法也较为简单, 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难以挖掘, 因此, 我国应适当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内部控制方面的经验来规范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没有必要像ERM那样设置“风险评估”、“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反应”四个要素来分别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 可将其合并为一个要素“风险”, 并且提取原四要素中的主要评价项目来对“风险”要素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评价。这样做既可以达到ERM框架的要求, 又可以简化评价指标, 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以及操作性。因此, 笔者依据ERM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的主因素层选取“内部环境”、“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 而对评价体系的子因素层则依据ERM中八项要素的具体内容分别提出了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主因素层和29个子因素层, 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二、内部控制制度灰色评价方法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制度、措施和方法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而这类系统并不是真正的原系统, 缺乏确定关系的信息。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本征性灰色系统, 含有灰色信息。在实践中, 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时常通过选取多个评价指标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整体判断, 然而却存在用于评价的各项指标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不甚明确和现实中可以获得的数据较少 (即小样本) 的问题。并且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程中离不开评价专家的定性分析与价值判断, 因而很难完全排除个人的偏好、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这就使得评价信息不甚确定、不完全, 即具有灰色性。这也意味着用一般的系统分析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合理的、定量的分析, 为此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以期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科学性提供参考。

(1) 评价指标集。根据前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设U为评价指标集:U={U1, U2, …, Ul}, (l为主因素层指标的个数) , 其中Ak={ak1, ak2, …, akm}, (m为第k个主因素指标所属的子因素指标个数) 。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值, 即运用专家咨询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求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根,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设评价指标Uk的权重集为:A={a1, a2, …, al}, ak表示评价指标Uk在U中的权重, 且;同时设各子因素指标的权重集:Ak={ak1, ak2, …, akm}, 其中aki (i=1, 2, …, m) 表示指标Uki在Uk中的比重, 且。

(3) 确定评价指标Uki的评分标准。将评价指标的优劣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然后给各等级赋值 (评分) 。考虑到思维的最大可能分辨力, 本文将评价指标Uki的优劣程度划分为4级, 并分别赋值 (4, 3, 2, 1) 。若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 其相应的评分为3.5, 2.5, 1.5, 0.5分。

(4) 组织评价者评分。设有S个评价者, 其评价者的序号为h=1, 2, …, s。依据评分标准分别给各评价指标Uki评分, 并填写评价专家评分表 (表式略) 。

(5) 根据评价专家评分表构造评价矩阵D。

其中dhki表示第h个评价者依据……评分标准对评价指标Uki的评分。

(6) 求评价灰类。设评价灰类为n类。分析上文的评分等级标准, 本文选取n=4, 即设灰类j=1, 2, 3, 4;分别代表4个评价灰类。各评价灰类及其白化函数为:

第一类 (j=1) :“优”, 评分在4分或4分以上, 白化函数为f1:

第二类 (j=2) :“良”, 评分在3分左右, 白化函数为f2:

第三类 (j=3) :“中”, 评分在2分左右, 白化函数为f3:

第四类 (j=4) :“差”, 评分在1分或1分以下, 白化函数为f4:

(7)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对于评价指标Uki属于第j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 记为xjki, 则有:。从而就有评价指标Uki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系数记作xki, 则有:。

(8) 求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S个评价者就评价指标Uki主张第j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 记为rjki, 则:。

由于评价灰类有n个, 即j=1, 2, …, n, 就有S个评价者就评价指标Uki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ki= (r1ki, r2ki, …, rnki) 。将所有评价指标Uki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ki (i=1, 2, …, m) 综合后, 即有Uk所属指标Uki对于各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k:

(9) 对Uk作综合评价:Bk=Ak·Rk= (bk1, bk2, …, bkn) , 其中Bk表示S个评价者对指标Uk主张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bkj (j=1, 2, …, n) 表示S个评价者对指标Uk主张属于第j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

(10) 对U作综合评价。根据Uk的综合评价结果Bk可以得到U属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

于是对U作综合评价, 其评价结果:, 其中bj (j=1, 2, …, n) 表示U属于第j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即可确定U所属的评价灰类bj*, 即:

(11) 整个灰色评价过程的模型可见图1:

笔者从上海市选取一企业, 运用上述灰色评价模型进行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使用上述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AHP确定。评价灰类分为“优”、“良”、“中”、“差”4个灰类。笔者组织了5位评审专家分别对该企业的评价指标给予评分, 并填写相应的专家评分表 (略) , 评分尺度为0~4分, 运用上述灰色评价模型可对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评价, 经计算其综合评价结果B为:

据此可以确定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优”。事实上, 该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较高, 84%的员工具有大学学历;企业领导一贯注重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制度建设, 多次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先进单位;企业的财务报表连续多年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这一实例也验证了灰色评价方法在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现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恩科、马玉祥、徐国华:《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灰色层次分析法》, 《情报学报》2001年第4期。

[2]易德生、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3]Deng Julong.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 Theory.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1989.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循环经济遵循理念

所谓内部控制风险,就是指影响内部控制功效发挥和目标实现或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不确定性。产生内部控制风险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讲可以从内控风险理念和内控人才、控制方法、信息与沟通及监督等几大内部控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一个事业单位要发挥内部控制功效,就必须重视控制和防范内部控制风险。

一、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的主要因素

1.内控风险理念薄弱,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管理层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切入点,控制好每一个管理环节,提高对内部控制及其风险的认识,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目前多数事业单位都存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失控的危害性认识不够的情况,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对于内部控制风险的专业人才的储备不足。一直以来,对于许多内部控制的专业人才一直紧缺,一是参训人员不能很好保证,二是培训内容不很全面,三是有相当多的财务人员没有全面掌握和更新法规财务最新知识的欲望。这已经是事业部位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许多基本规范以及风险管理指引的相继出台,事业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储备内部控制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以满足大多数单位对于建立一支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内控人才的需求。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执行力度不够是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产生的因素之一。部分单位虽然存在比较健全的内控制度但不能有效地执行。由于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员工的思维观念等还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产生惯性”作用,这是造成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息和沟通还存在问题。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所承担的特定责任和任务。需要了解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了解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应该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良好的适应发展的信息系统,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5.监督不到位。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均需要不断地监督,使内部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部门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很难保证内审的客观公正,不能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二、事业单位防范内部控制风险的对策

1.强化内控风险理念,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层要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风险的认识,以身作则,带头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同时,对全体职员工也要进行内控制度及其风险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不同层次的内控意识是做好内部控制的根本保证。内控意识是内控制度得以落实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欲使财务工作不断规范,就必须大力加强内部控制。

2.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依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的。熟练掌握这些法规是财务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会计法规的学习和财务知识的更新是每一位财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控制要从每一位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做起,及时更新新的财务会计法规和专业知识,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

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一是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管理者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从计划制定到实施要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程序,避免形成随意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二是构建内控评价体系,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对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作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保障。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内部控制难以有效进行的根本原因。四是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是事业单位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但部门预算涵盖范围有限,预算之外的追加调整项目多,弹性大,追加项目多,预算的随意性大,权威性和约束力就差。

4.加强信息与沟通,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事业单位的信息与沟通包括内部信息与沟通和外部信息与沟通。要统筹管理和协调内外信息,既要相互牵制又要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确保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外部信息与沟通则是通过与外部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和联系,获得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信息,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降低因信息与沟通不力造成的内部控制风险。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 篇4

一、严格按照《湖南省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管理实施方案》,成立县级质量控制小组,实施质量考核和复核会诊制度,避免误诊、漏诊。

二、质控小组成员对乡镇卫生院开展的宫颈癌项目进行现场质控和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以及以县妇幼保健院组织的集中筛查进行质量控制。

三、按照《安化县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质控方案》中的要求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四、每次质控需填写“安化县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检查质控表”及“安化县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质控抽查表”,并写好质控小结。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篇5

会计两大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在财政监督活动中,一般对会计核算方面较为重视,而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方面的检查却相对忽视,笔者结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财政监督单位会计监督情况的重点做一梳理,供同仁参考。

一、财政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法律依据

(一)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法律规定

《会计法》对所有单位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要求,《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同时,第二十七条以列举的方式对会计监督提出了四项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活动以列举的方式提出的四个方面内容,体现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中,即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由于《会计法》适用的范围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即单位),也就是说,在财政对单位进行的会计监督执法活动中都应当对单位以上四项基本的内部会计监督活动进行检查。除了《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问题予以要求外,《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分别对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问题进行了规定。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专门针对企业会计监督中财产清查问题做出了专门规定,该条例第二十条要求,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分别对结算款项、存货、各项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内容全面清查并核实债务。为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企业财务通则》第三条提出“国有及

国有控股企业应当确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第七十一条提出“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

(二)对于未制定或未执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的处罚。

处罚主要体现在《会计法》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法》适用所有单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适用于企业。

《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第九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于未按要求进行清查财产及债务的,第三十九做出了处罚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企业可以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四)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的;”。

除《会计法》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外,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未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七十三条做出规定“企业和企业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主管财政机关可以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

(一)未按本通则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

二、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检查的重点。

根据《会计法》的适用范围,对单位进行财政监督检查时,都要依据《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其列入检查方案。检查的重点包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中是否建立会计监督制度;已建立的会计监督制度是否符合《会计法》关于内部会计监督的四项要求;会计监督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由于企业的情况比较复杂,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检查的重点除符合《会计法》二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必须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二十条要求,查看单位在编制财务报告前是否清查资产、核实债务,检查重点包括债权债务及对外投资的核实、实物资产的盘点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等。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问题,在财政监督检查时更应当给予额外关注,必须按《企业财务通则》的要求,对其制度建立情况进行符合性检查,检查重点包括财务管理体制、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二)检查的方法

一是对照法规要求检查单位制度建立情况。通过查看单位的制度文本,看单位是否按《会计法》要求建立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制度情况是否满足《会计法》的具体要求;对于企业而言,还有看单位制度建立是否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企业财务通则》的数得上妹。在编制检查工作底稿时,要单位记录单位建立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情况。

二是进行符合性测试。即检查单位是否按已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通过查看原始凭证签名检查支出审批手续,看是否符合收支审批制度;通过检查财产清查盘点记录,看单位是否按照财产清查制度要求的时间、范围进行盘点,盘盈盘亏处理是否得当;内部牵制制度要看岗位设置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单位负责人与财务人员及财务人员之间是否存在回避关系,单位印鉴管理是否符合要求;内部审计制度要查看内部审计报告等资料。对于企业还要看核实债务记录、重大对外投资、资产购置记录以验证其财务决策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建造情况等。

5.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与评价制度 篇6

教学检查与评价是了解教学情况,获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通过平时、定期、专题性的教学检查评价,掌握情况、收集信息,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根据相关教学管理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进行平时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题性检查。

二、教导处负责安排和组织对各教学的平时检查、定期检查、专题性检查和评价考核工作。

三.主管副校长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或人员对各教学岗位进行抽检和评价。

四、平时检查与评价包括教师备课、上课(含实验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情况,查阅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教案编写质量和学生完成作业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等。

五、检查有记录,有分析,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六.教导处实行随机查课,检查教师备课、上课等情况,并进行记录。

七、教导处对教师的教案、作业进行抽查,每学期不少于两次,要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向全体教师报告,并写出书面材料备案。

八、领导进行听课,校长每月听课不少于20节,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每月听课不少于40节。

九.对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进行检查,保证活动效果。

十、学校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工作。

十一.每次考试后,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填写统一印制的试卷分析表,交学校存档。

十二.教导处定期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掌握各年级教育教学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篇7

一、集团公司一级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集团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内控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营运管理、 内部控制措施、分支机构内控建设等五个方面,在此范围内主要涉及和包括32个模块,具体建设实施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增加或调整。

( 一) 内控环境体系,内容主要包括:(1) 公司章程;(2) 公司治理制度;(3) 组织机构管理;(4) 战略管理;(5) 人力资源管理;(6) 社会责任管理;(7) 企业文化管理。这7个方面的管理制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要求,并结合了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予以制定的。

( 二) 财务管理体系,内容主要包括: (1) 财务管理;(2) 资金管理;(3) 总部资产管理;(4) 担保管理;(5) 关联交易管理; (6) 全面预算管理;(7) 会计核算管理;(8) 财务决算报告管理;(9) 投资管理。这9个方面的管理制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资金活动、资产管理、担保业务、财务报告、全面预算的要求,并适用于集团公司总部及所属各分( 子) 公司。

( 三) 营运管理,内容主要包括:(1) 采购管理;(2) 运营管理;(3) 安全管理。 这3个方面的管理制度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采购业务、工程项目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

( 四) 内部控制措施,内容主要包括: (1) 法律事务管理;(2) 合同管理;(3) 行政事务管理;(4) 信息管理制度;(5) 纪检监察管理;(6) 内部审计管理;(7) 制度管理:集团公司制度分为一级制度和二级制度两个层级。这7个管理制度的制定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合同管理、 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

( 五) 分支机构内控建设:为加强和规范集团公司的分( 子) 公司管理,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帮助分( 子) 公司科学合理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制度。

二、集团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及应遵循的原则

( 一) 集团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27个一级制度的制定是符合以下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

1. 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保证集团公司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2. 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确保集团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合理、合法、合规运行,促进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3. 建立相对有效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防微杜渐,保护集团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 完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提高了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

5. 确保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 二) 集团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 合法性原则。这次内部控制的制定是依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及集团公司颁发的《内控制度手册》以及《公司章程》等,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

2. 全面性原则。27个一级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贯穿了集团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集团公司的各个内部职能机构的业务和事项。

3. 重要性原则。27个一级内部控制度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集团公司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例如,集团公司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就是重要性原则的表现。

4. 协调与制衡性原则。这些一级制度的制定考虑了集团公司内部各层级机构和部门以及岗位之间在业务、组织和流程等方面的协调与制衡;战略、组织与流程三位一体的协调与制衡;各业务模块及管理模块之间在流程、制度及审批方面的协调与制衡等,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5. 适应性原则。这些制定的内部控制一级制度与集团公司目前的经营范围和规模、竞争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需与之后制定的二级制度随着集团公司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6. 可操作性原则。27个一级内部控制制度在流程和制度方面比较具体化,便于操作,控制流程便捷、实用,避免程序烦琐。

三、对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综合评价意见

CTP质量的检查方法和控制措施 篇8

检查CTP需要将C、M、Y、K四色版同时展开,对彩色签字样进行分色检查;对于黑白签字样,将CTP四色版作为整体检查。整个版面的图形、文字、书眉、页码等所有信息必须与签字样完全符合,同时检查版面是否有乱码。乱码产生是由于造字没有转成曲线,或是图文中某字体在发排字库里没有对应的字体(Post Script),因此对客户带来的电子文件,一定要了解是否有造字等特殊字体,在发排之前检查RIP文件,处理掉产生乱码的隐患。

另外,要检查折标、作业号、色标及台号说明是否在相应的位置,图文是否变形、交错,版面是否有脏污和凸凹痕迹。

尺寸

依照客户提供的成品尺寸和订法,对CTP进行尺寸检测,包括夹刀尺寸和出血。对于骑订和锁线胶订,不需要考虑装订尺寸;对于胶订,胶订尺寸一般在1~3mm,根据客户的成品尺寸和提供纸张大小确定。同时测量拼版后的整体尺寸,判定是否在所提供的纸张幅面之内。根据印刷机机型不同,确定叼口尺寸是否合适。同时检查版心位置,成品是否有易被裁掉的图文,只要距成品线大于3mm可视为安全。总之,尺寸的检测非常重要,尺寸就是版面规矩,任何一个尺寸检测都不能忽视,否则会给装订工序带来麻烦甚至损失。

拼版

CTP版面大小通常为对开以上,而实际成品尺寸有32开、16开、12开、8开等,所以在印刷前需要拼成大版,常见的是对开版。根据客户要求的成品尺寸和装订方式及纸张的大小,选择印刷机机型,确定拼版方式。首先做折台,有两折、三折、四折等。对于较大克数的纸张,不能三折或四折,需要两台合在一起,装订时先断开再折。对于不能构成整印张的零散版面,往往需要组版。有的正反面组合在一起即一版翻,使用一套版在正反面印刷,结果节省一套印版。特别对于那些幅面尺寸相同而印数不同的作业,合理拼版更重要。某些客户为了广告的需要,在不同的发行区域设计不同的四封版面,印数相近的直接拼在同一个版面上;如果印数不同,印数多的需要连二或连三,尽可能拼在同一个对开版面。

拼版时还要同时考虑成品尺寸、纸张尺寸和叼口尺寸。比如成品尺寸是210mm×230mm,用纸幅面为1230mm×880mm,不能采用通常的对开纸印刷,否则造成巨大的浪费。为了更有效利用纸张,需要大小开裁纸,720mm×875mm和490mm×875mm两种,拼版分大小台,大台4×3=12页,小台4×2=8页。不论怎样拼版,图文的正反面一定要套合在一起,这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颜色

颜色的调节和控制主要在扫描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中进行。共4个颜色通道,即青(Cyan)、品(Magenta)、黄(yellow)印刷三原色,加上黑色(Black)。由于等量的印刷三原色只能产生棕色,在黑色的饱和度上有所不足,为了避免这一点,扫描仪会将CMY各移去一部分,在另一方面加入一定程度的黑。采用底色消除法UCR(Under Colour Removal)或灰色置换法GCR(Gray Colour Replacement),UCR是中暗调替代转换方式,GCR是广泛替代转换方式。用黑色替代青、品、黄所产生的部分灰色,不仅使图像阶调丰富和鲜艳,而且节省大量油墨,印刷过程易于控制。

色彩管理主要由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阶调层次工具Levels和Curves完成。色彩如何准确再现要看是否达到灰色平衡,上图是不同区域的灰色数值(供参考)。

判定层次阶调是否合乎要求的依据:对于黑白印刷,K版只要有85%,印刷效果就有足够的灰度;对于彩色印刷,若亮调3%网点清晰而不丢失,暗调95%网点不糊版,网点无明显扩大的,说明层次阶调合乎要求。

在CTP的成品规格以外加上色梯尺、色标、信号条,色梯尺有利于检测印刷后出现的偏色。色标、信号条有利于检测各色油墨的颜色和印刷不良品。

网点

网点的检测指印版的分辨率和全阶调的网点再现。数字印版测控条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测印版输出质量的有效手段,使用该测控条可以检测印版的分辨率、亮部到暗部网点的再现。印版分辨率是图像细微层次再现能力的标杆。当曝光、显影不足时,网点易表现为偏大,反之则偏小。实际工作中应提前对印版进行分辨率测试,借助测控条中的阴阳线标进行测试,以确定能够再现的最小网点直径。

在印版四周等间隔放置一系列实地条、网点梯尺,可以检测印版四周边缘的密度均匀性,密度变化可以反映印版曝光和显影的均匀状况。借助网点梯尺可以检测印版不同位置的网点再现状况,使用密度计测量梯尺网点面积率,比较不同印版的网点值,如果印版网点值变化很小或没变化则说明系统状况好,如果发现印版网点值变化较大,则说明系统运行有问题,应检查激光光源和显影液,如有必要需更换光源或显影液。

数字化控制方法是CTP系统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质量检测手段,借助数字制版控制条可以对CTP印版的成像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 篇9

我国经济正处于和世界接轨的阶段,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经济发展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尤为重要。然而,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存在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内部控制不健全是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出现的温床。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加强内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内部监督检查机制主要指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内部监督通过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和组织机构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企业外部监督检查机制包括政府部门的检查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主要包括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社会监督主要指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受托对企业进行的监督。

目前,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机构设置上都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就如何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内部控制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财务监督检查机制中的现状和问题

1、内部控制环节薄弱

多数县级供电企业已经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还不健全或者不完善,没有将各项规定予以细化和具体化,不适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达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不能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企业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存在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现象。资金控制方面,现金支出超出限额,空白支票没有按照顺序编号,作废支票没有加盖作废戳记;采购与付款控制方面,采购与付款授权制度执行不严格,部分单位存在越权审批的现象,相关单据、文件保管不健全;销售与收款控制方面没有按照规定的结算纪律和结算办法进行结算,坏账计提不准确,销售退回和折让会计处理不正确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多数电力企业还仅仅停留在应用的水平上,在数据维护和安全保证上还有一些缺陷。

2、内部审计不到位

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健全内审机构,设置上往往隶属于财务部,或者与监察部门混岗,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弱,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履行和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审计方法陈旧,基本上靠手工的方法进行相关信息的汇总和比较鉴别,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内容不全面,偏重于服务职能而忽略了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上有所欠缺,心理上、技能上的行为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理解不到位,真正科班出身的审计专家很少,不熟悉经营管理,也缺乏监督意识,不能为控制财务风险提供正确的信息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3、政府监督的指导性不强、缺乏协调

政府各监督部门依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某一方面的监督检查,没有向日常全方位的监督检查转变。只重检查、不重管理整改和提高,只重事后监督、不重事前预防。监督检查与管理服务相脱节,没有把监督检查与和企业的建章立制和堵塞漏洞结合起来,不能为企业控制财务风险服务。各职能部门随时随地就能派员检查,导致政出多门、功能交叉、多头监督、标准不一,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既加重了被检查单位的负担,又影响了监督效果的提高。

4、社会监督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使社会监督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目前改制完成的会计师事务,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在执业的过程中,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不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屈从管理当局的意见,普遍存在着消极监督的现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视而不见,没有在防范财务风险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要完善企业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

县级供电企业应该结合内部控制的原则,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财产清查盘点制度、现金收付复核制度、物资收发复核制度等,使各项制度具体化、明细化、合理化,使内部会计控制的资金管理、会计流程等方面都有章可循,特别是职务分工和岗位设置,保证岗位、职权的合理设置及划分,做到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从源头上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要制定严格的岗位工作标准和交接手续,划清责任。

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环节的控制,比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预算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另外,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报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整改,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和程序操作控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完善内审组织机构和职能

健全内审机构,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避免同级监督,使其直接对总经理负责,以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制定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详细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和职责,在目前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强化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能,注重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发现问题及时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全面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活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审计方法,强化审计手段,规范审计程序,健全评价体系,提高审计水平,提升审计建议的层次。注重事前、事中的审核控制与事后的检查评价,同时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管理层应及时研究并给予反馈,确保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着力于审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除从院校引进专业人才外,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把掌握现代化审计知识的人作为考核聘用财会人员的首要条件,把精兵强将选配到内审岗位上来。

三、政府监督应加强指导性和协调性

政府监督要从突击监督到日常全方位监督转变,把检查监督与管理服务结合起来,寓服务与监督之中,通过监督检查来发现财务管理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违法、违章的苗头,强化建章立制和堵塞漏洞,防微杜渐,使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来降低各种财务风险。同时各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协调,加强横向信息沟通,在检查监督的时间、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进行交流沟通,杜绝功能交叉、多头监督、标准不一的现象,减轻被检查单位的负担,以促进监督效果的提高。

质量控制检查总结 篇10

根据《xxx卫生局“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督导检查》的文件要求,对我区各个医疗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经行了系统性的检查,现将此次工作总结如下:

一、安全防护基本设施设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二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建立了生物安全实验室,以xx医院尤为突出。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规章制度、人员资质方面,都符合要求。值得其他单位学习。

二、实验室质量控制

大部分医院检验科都很好的开展了室间质量控制,部分医院积极参加省级室间质控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方面,一些医院、卫生院实验室质控工作简单、粗糙,没有系统的质控图,缺少规章制度,个别单位甚至不做质控。这样就不能及时的发现、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没有保障。可能会为后续的医疗工作留下隐患。临床医生也会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协调 篇11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一个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等环节的动态循环的系统过程,该系统以不断往复的信息反馈为其运行特征。对制度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所得到的相关信息作为改善系统的重要资源输入,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完善。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一、内部控制评价及目标

(一)内部控制评价及目标的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主体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那个的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评价结果为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因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是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最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构建了由三个目标和五项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我国2006年新出台的审计准则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也借鉴了这一理论框架。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布之后,很多内部审计群体开始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将它作为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工具。

随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既加深,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正式发布了新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并提出将取代COSO报告。新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新COSO报告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同时扩展了三个要素,增加了一个目标,更新了一些观念,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

二、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与对外披露的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的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完善的评价是通过内控的自我评估来是实现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流程,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一定程序的合理保证。在内控自我评估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唯一责任主体,企业的所有成员都对内部控制负有相应的责任,利用自我评估可以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评估的作用。

但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对内部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企业成员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而与自己无关;管理层未能清楚认识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提升控制环境,提高控制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缺乏。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企业却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切实发挥了其应有的控制作用,没有应有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使用不当。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我国,不适合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需要,还会造成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内部控制的对外披露评价

内部控制的对外披露评价是通过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控来实现的。内部控制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但其基础和主线始终是“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样, 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理所当然地成为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便成了注册会计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虽然现在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都应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也出具内控评价报告,并且注册会计师能指出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但企业内控管理人员不能对注册会计师的改进建议及时实施,导致内控问题依然存在,内控效率低下。

三、内部控制评价两种目标的协调

新COSO报告体现了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它对内控目标的界定打破了以往的内部控制规范。企业也日益认识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者和披露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

目前,虽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如何具体地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尚缺乏明确的规定。以往的财务丑闻中,我们看到很大程度上是对风险的管理失效。风险管理成为组织管理关键所在,内部控制评价不再只是审计人员所要做的工作,而是企业从管理者到员工都需要参加的一项重要活动。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中,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在评价标准、指标和权重的选择上均要把握风险管理理念。只有这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内部控制的自我完善和外部披露两种评价目标才能同时实现,企业的内控体系才会更加规范,企业才能健康合理地发展。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企业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以自我完善为主还是对外披露为主,文中先分别阐述了两种目标,最后提出了两种目标应协调起来,而且也还要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的大背景来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永峰.内部控制目标的新思考[J].财会研究,2008,(3).

[2]吴永民、杨娜.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外部审计鉴证[J].财会月刊,2010,(9).

[3]高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J].商业经济,2010,(9).

[4]阎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7).

上一篇:小学生《苦儿流浪记》读后感600字下一篇:美在我身边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