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精选12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1
摘要:在现行的社会背景下,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其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 各个单位内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设计缺陷、单位各阶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薄弱、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缺失等, 因此从单位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节点上加强并完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问题,措施
一、引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控、约束、规划和评价的措施的总称。它对于保障事业单位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是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评价则是事业单位内部为了检验单位内部控制质量及效果而制定的一项内部管理制度, 它是指导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运行及完善的指挥棒, 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的评价, 及时发现相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完善, 进而达到以评促建目标的实现, 推进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实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单位内部各阶层人员内部控制评价意识薄弱, 评价能力不足。首先, 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重要性认识不足, 他们忽视了内部控制评价对发展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无关, 因而难以发挥表率作用在整个单位内部形成整体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其次, 各单位基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更加薄弱甚至缺失。他们认为, 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仅仅只是单位领导层的事务, 与他们个人无关, 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职务即可, 无必要也无义务参与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最后, 单位内部领导层及基层人员薄弱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导致他们忽略了对自己内部控制评价能力的培养, 使得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及运行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及运行机制不完善。
(2) 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存在设计缺陷。其一, 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对象单一, 一般仅仅局限于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 例如对财务报表内容进行审计, 评估资金风险等, 但是缺少对单位整体运营管理能力进行宏观评价的配套制度;其二, 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岗位责任划分未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几个不同部门不同职责的岗位集中于同一个员工手中, 导致无法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 容易滋生徇私舞弊行为, 阻碍了内部控制评价作用的真正发挥;其三, 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流于形式化, 执行力度不够, 甚至有的单位的下级部门并不知悉该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使之成为一纸空文。同时, 有的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并未随着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而变化, 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3) 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运行机制。第一, 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单位在选拔相应人才时缺乏相应的选拔机制, 导致单位职工专业素养或者职业道德低下, 不能适应内部控制评价岗位职责发展的需要, 浑水摸鱼甚至利用自己的职权损害单位合法权益。同时, 单位缺乏对相应人员定期培训的培养机制, 一些单位人员由于缺乏对国家关于内部控制规范文件以及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理解, 导致难以适应单位内控评价机制的运行及发展;第二, 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程序缺乏系统性, 未能规定统一的评价流程, 同时评价方式较为古板, 未能采用电算化形式以便高效准确地运行单位内控评价机制;第三, 单位的内控评价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仅有事后内控评价, 缺少事前的防范评价及事中的跟踪评价, 进而导致单位内控评价机制未能完整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阻碍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第四, 单位内部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 未能对表现良好的评价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以发挥评价机制的真正作用。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措施
(1) 强化单位内部各阶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 增强相关人员内控评价能力。首先应使单位内部各领导层从观念上意识到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对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转变其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与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活动无关的想法, 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措施并督促下级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其次, 提高单位内部基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认识水平, 转变其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只与单位领导层有关的想法, 强化其内部控制评价参与意识;最后, 在提高单位内部各阶层人员内控评价意识的基础上, 提高各阶层人员的内控评价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单位相关制度的发展运行。
(2) 优化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设计。其一, 强化单位内控评价对象的多样性, 从单一的财务管理活动评价转变为对单位的各项经营管理环节进行评价, 从宏观上对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分析以发挥单位内控评价制度的真正作用;其二, 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岗位责任划分应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 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相同的人员担任以达到各岗位职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 促进单位内控制度的顺利开展;其三, 应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仅需要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应措施具体明确, 能够根据单位的经营管理特点适时予以相应调整以便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还要求下级部门应严格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 加强对下级部门执行情况的监督, 并追究执行力度不够的部门的责任。
(3) 设立科学规范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运行机制。第一, 完善单位内部的人才选拔机制, 提高选拔标准, 加大选拔门槛, 努力选拔高素养的单位人员, 避免不能适应单位内控评价需求的人员进入单位阻碍单位的发展。此外, 还应加强对单位人员的定期培训, 增强其对国家相关内控文件的理解及对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运用能力, 同时应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 加强其法制意识, 防止徇私舞弊危害单位权益行为的发生。设立单位内控评价人员的定期考核机制, 对不符合该岗位需求的员工进行培训, 培训后仍不能胜任的, 调任至别的岗位以防阻碍单位内控评价机制的运行;第二, 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内控评价流程, 详细规定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的程序机制, 规定统一的评价程序, 防止程序混乱引起单位内控制度的不统一阻碍单位的发展, 同时还应采用电算化形式运行内控评价机制;第三, 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立, 注重设立事前防范及事中跟踪机制,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资金的浪费, 达到相关资产运用的最优化目标;第四,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奖惩机制, 对单位内控评价情况进行合理的考核, 对于表现良好的单位职工予以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而对于阻碍单位内控评价的职工则应明确追究其责任, 根据情节严重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以真正发挥单位内控评价制度的威慑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增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及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适应新形势下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实现事业单位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及社会效益的重要催化剂。确保了事业单位平稳发展, 提升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唐大鹏, 吉津海, 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会计研究, 2015 (01) .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2
现将《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转发给你们,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补充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地、各部门要及时将通知传达到所辖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工作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认真组织学习《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掌握基础性评价工作的要求,精心组织所辖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各单位应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撰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各地、各主管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的评价工作进行总结,撰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内容详见财政部文件要求,并按以下时间报送: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应于月15日前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报送主管部门,省级各主管部门应于2016年11月30日前,将本部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连同省财政厅规定的报送内容(详见浙财函〔2016〕129号)一并报送省财政厅会计处。县(市、区)行政事业单位的报送时间由当地财政部门确定,各市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应于2016年12月15日前报送省财政厅。
以上材料报送书面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对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与效果的评价,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笔者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曾长期从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工作。深感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多以任务目标为主,缺乏定量目标的设置。对单位花钱是否节约,节约了多少的问题难以全面解释。现将由此引起的思考阐述如下: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现状
(一)尚未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上各行政事业单位具体职能不尽相同,虽然财政部门已逐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提出绩效考核的要求,但具体操作时还存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粗、操作性不强、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给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加大了难度。
(二)以主观审视为主,缺乏定量目标设置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还停留在根据单位的年度工作总结和提供的其他资料进行评价,定量评价目标设置较少,共性工作缺少“标准成本”,“重投入、轻效益”的传统观念仍然比较突出。
(三)以任务目标为主,缺乏中间控制设置
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评价指标多以任务目标为主,较少设置事中评价指标。通俗地说,就是在评价时只关注被评价单位办了多少事,安排的任务是否完成,而较少关注办这些事花了多少钱,效果怎么样。
(四)绩效评价依据不够充分
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政府部门,作为绩效评价对象,其职能工作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及质量、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可以形成一套量化的指标,但现在还没有完整科学的评价标准来量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给所属部门和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导致绩效评价应关注的重点内容即职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依据不够充分。
二、推动建立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建议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项目进行项目绩效评价试点,把项目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逐步结合起来,建立项目绩效预算机制;第二,对部门预算“三公”经费中可能涉及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进行评价,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方便财政部门及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内容指标建设;第三,探索财政支出在单位间的横向比较,为绩效评价积累经验;第四,全面推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程序、指标体系、方法和基础条件后,通过总结经验,逐步把绩效考评延伸到预算,并最终实现绩效预算的目标。
(二)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建立反馈和应用管理
财政部门应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和反馈给预算执行具体单位,要求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化资源配置。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三)积极开展财政投资评审等第三方评价
对于重大项目,可尝试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绩效评价,引入专家评审,提高审核结论的公信力。一是针对民生等财政支出项目,选取有这方面专长的研究所,借用专家的力量,实行第三方评价,确保开展评价的可行性。二是针对基础建设等工程类项目,要选取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评审评价,规范实施评价的行为,明确实施评价的目标,保证评价的质量。
(四)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会计电算化等已为绩效评价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建议,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和绩效评价数据库,确保绩效评价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系统集中平台,以加强绩效评价工作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三、实务中运用绩效评价方法的探讨
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五种评价方法對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评价指标设计过粗、操作性不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项目等。例如:职业学校的再就业培训费用,通过调研取得效益较好地区的平均费用水平,再比较本地费用水平,就可直观的分析其支出绩效。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二)比较法
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
(三)因素分析法
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
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如设立财政资金运转支出指标重点控制招待费等“三项经费”的支出,可设定指标的最低标准,如人均人员经费标准、人均公用经费、人均会议费支出、人均汽车比例、会议,培训,招待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比重等等。
(五)公众评判法
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如充分运用行风热线、行风评议等方式对政府部门打分评判,以确定其财政支出成效。但应用范围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评价研究 篇4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 内部控制是关键环节,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事业单位要想促使竞争力的提高一定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从而能够为事业单位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促使贪污腐败现象的减少。因为事业单位是国家直属单位, 资金主要是来自于政府, 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忽视单位的管理以及绩效, 进而导致贪污腐败现象的频繁出现。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对绩效进行考评, 从而能够促使贪污腐败现象的减少, 最终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评价中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建设评价部门不受重视, 内部控制评价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在事业单位中, 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作用在于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并要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其中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内部的信息、环境、风险管理等。为了确保内部控制评价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定要加大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管理。在事业单位中, 因为一部分的领导没有正确认识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的作用, 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环节过于宽松, 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不够严格, 进而导致事业单位利益的受损。可见,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时, 将会对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制度不健全
目前, 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运用一些财务评估指标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进行探究, 但是, 这些财务指标并不能有效的分析单位的运营流程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在实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时候, 因为不能符合经营活动的有关要求, 欠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不能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当前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而言, 主要用于审计财务报表、评价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等, 并没有采用对事业单位经营水平的评价方法以及手段。为此,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应当按照自身的工作经验, 把单一的财务分析拓展到单位的运营结果中, 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因为不能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单位整个经营水平的贡献率, 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 最终不能有效的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在风险控制以及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一部分人员认为内部管理评价的作用不大, 内部控制评价也没有正确认识信息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不足。为此, 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中, 应当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促使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并能够促使领导重新审视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此外,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从而才能促使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 工程内部控制评价不谨慎
当前, 事业单位的工程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采用事后评价的方式, 并没有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以及环境控制, 同时, 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都是对财务报表进行评价, 没有加大对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 进而导致资金支出不能在源头上得到控制, 最终会导致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的不断出现。此外, 工程内部控制评价并没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方法, 因为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的企业不同, 为此,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事后, 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用量对月度预算收支进行计算, 然而, 实际用量是可变的, 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的难度加大。为此, 事业单位一定要推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 从而能够促使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一定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从而能够确保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同时也能加大对事业单位风险控制以及财务的分析。第一, 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 促使领导加大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力度, 并要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展开一系列措施。第二, 内部控制评价的职能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 从而能够促使内部控制评价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 最终能够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合理性。第三,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标准程序, 从而能够确保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质量, 并能够促使相关人员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运用评价制度进行探究。而且, 事业单位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此外, 事业单位领导一定要定期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监督, 从而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制度
为了促使内部控制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并推动单位经营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同时, 内部控制评价一定要准确的对企业的绩效标准进行衡量, 从而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以及财务实情。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能够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力度, 并能够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进行完善, 从而能够促使内部评价质量的提高, 最终能够确保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要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对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价, 不断延伸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 从而促使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其次, 事业单位要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职责以及评价流程, 从而能够在发生风险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帮助, 进而不断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效率。
(三) 提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一, 事业单位要对内部控制职能范围进行合理划分, 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人员职能的有效划分, 能够有效约束其行为能力。第二, 通过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奖罚制度, 能够不断健全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合理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以及惩罚, 其中事业单位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奖金或是物质奖励。第三, 推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不断创新,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以及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促使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 优化工程内部控制评价
第一, 进行事前内部控制评价。因为工程的资金巨大, 而且工程的周期很长, 为此, 工程的外部环境很容易造成内部控制的变化。所以, 事业单位一定要对评价项目的风险分析以及预算报告进行审批。第二, 要对工程进行事中内部控制评价。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财务风险等情况。比如, 在评价预算支出和实际支出的偏差的时候, 一定要制定可以产生偏差的范围。同时,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一定要根据工程的特点,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 从而确保工程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 不但能够促使财务控制管理能力提高, 同时也能促使事业单位紧跟时代潮流。因此,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并有效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凤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 2014, (1) .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5
为认真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提高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10月12日,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举办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培训会议,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和主管财务负责人等参加。
会议以解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如何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为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一些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上存在的“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
会议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深刻认识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加强对内控规范的学习,准确把握其内涵和要点,要将落实内控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内控规范实施的组织领导,确保内控规范在全区顺利实施、取得成效。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强调财政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事业单位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地公共产品和服务,使其行为更加务实和高效。
一、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深刻意义
1.我国完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能够在某一程度上帮助到我国事业单位不断完善预算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拉升整个事业单位的财政经济水平,还可以提升预算编报告的合规性以及约束性,对于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来说管理是首要的任务,没有好的管理绩效评价就会出现很大的漏洞。
2.完善、发展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可以帮助事业单位的人员改变只注重财政资金的分配而不注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一些错误思想,从而达到提升人员的财政效率意识。
3.完善、发展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财政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性。
4.完善、发展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能够提升国家财政的透明度,可以防止事业单位滋生出腐败的现象并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谁来评价、怎么评价、怎么用”是推进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十分重要的步骤,对这句话的具体解释就是用哪个部门单位来推进和指导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用哪个部门来具体的承办评价工作,怎么能够合理的建立好评价指标系统,做好评价之后又怎么样能够反溃到预算编制体系,保证奖励惩罚措施的实施我国建立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的自我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对事业单位履行效益和承担责任的思想观念,并且同时建立强大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绩效评价结果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行的绩效评价一般是按照部门单位自评、财政部门重点复评方式开展工作由于人员和资金有限,大部分是采取财政部门直接评价的方式,存在一定主观性和缺陷性,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仍有待提高。
3.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事业单位要想茁壮发展,就要适应财政支出改革的更新需要并且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在原则,要慢慢的建立起一套能够以财政预算管理为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了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预算编制审核的环节和执行的环节要完善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要对控制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环境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并且是治理内部控制系统体系的一个重大因素。
三、我国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强化保障机制,形成绩效管理工作合力
一是按照新《财政法》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和项目资金使用单位绩效评价工作责任将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对各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以提高各部门、单位对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促其与财政等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工作,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渠道,积极宣传财政绩效管理理念,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增强绩效意识,为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2.强化运行监控,提升绩效管理规范化水平
一是实现目标导向,要加强对绩效信息的跟踪监控,重点监控是否符合财政批复时确定的绩效目标通过分析和预测绩效运行趋势,及时发现绩效运行偏离目标的状况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定位出现偏差的环节,找出导致绩效运行偏离目标的症结,督促部门、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暂缓或停止该项目执行。二是加强财政执行管理通过财政系统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等平台,及时发现项目财政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将执行不好甚至无法执行的项目资金调整到急需的地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完善指标体系,促进绩效管理质量提升
各层面评价主体应探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督促指导部门、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可用指标的积累,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特点,及时归纳和总结适用于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的项目绩效指标,逐步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绩效指标体系,为项目绩效指标设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切实提高 指标设定的科学性、及时性和规范性。
4.实现结果导向,推动绩效管理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与财政安排有机结合机制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在财政安排时继续予以支持对于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达不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于不落实整改意见或整改不到位的,在安排财政资金时严格把关,可以采取调减、暂停拨付财政资金的方式;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项目经费。二是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溃和公开机制依托目前预决算信息公开作,一方面,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溃给财政单位,要求其落实整改,并将评价结果在单位内部予以公示,保证本单位职工对财政信息和绩效管理信息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坚持公众导向,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支出绩效情况,逐步向人大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静. 试论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及对策[J]. 现代商业. 2012(35) .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7
一、自我评价体系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评价主体进行的自我评价, 另一类是外部评价主体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的主体是机构负责人或类似权力机构, 外部评价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大致可以归纳为“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评价+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模式。在此模式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基础, 同时内外部评价又促进了以绩效 (结果) 为导向的财政部门监督、审计部门审计、社会舆论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是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构成了有机循环。
二、评价目标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的评价活动, 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完善内部控制,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所以,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目标应当与内部控制目标相适应, 为了实现与内控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目标的可操作性, 行政事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目标应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根据试行规范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这个目标也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基本目标。
具体目标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包括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根据COSO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规定, 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过程、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要素是否存在, 设计是否存在缺陷。运行的有效性是检验内部控制是否按照已设计的标准执行, 是否存在设计完好的控制未按设计意图运行。
三、评价对象
为了实现以上基本目标及具体目标, 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评价单位层次及业务层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两个层次又分别包含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评价。
1. 单位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
单位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结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对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总体情况进行的评价。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设置目标及实际运行情况, 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 控制活动是核心, 内部监督是保障。控制环境可以分为服务意识和廉政观、干部队伍胜任能力、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从事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 单位性质决定了服务意识和廉政观是其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与企业内部控制控制环境不同的地方。控制活动可以分为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一般控制。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发生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专项监督是当发生重大风险时进行的临时监督, 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不同影响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
根据上述对五要素评价内容的分析, 构建出了单位层次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控制环境要素包含服务意识和廉政观、干部队伍胜任能力、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三个指标;控制活动要素包含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一般控制活动两个指标;内部监督要素包含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两个指标。如下表所示。
2. 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
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对被评价单位各项业务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由于一般控制活动在业务具体控制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因此评价指标一般只考虑业务具体控制活动。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职能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和合同管理等, 因此具体评价体系的第一层次应包含预算控制、收支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政府采购控制和合同控制。具体分析如下:
(1) 预算控制。 (1) 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指各预算单位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活动。包括编制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标准、编制内容、编制方法等。 (2) 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 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主要有外部控制和自我控制两种形式。 (3) 预算调整。经法定程序对原定预算收支规模或收支项目所作的变动, 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保持收支平衡的基本手段。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方法:科目流用、追加追减、预算划转、预算调剂、用预备费。调整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2) 收支控制。 (1) 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是游离于预算之外和财政之外财政性资金, 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等。 (2) 基本支出。基本支出指行政事业单位为维护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 如基本工资、津贴、办公费、劳务费、交通费等。包括基本支出岗位责任、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管理及基本支出财务分析评价。 (3) 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包括项目支出、政府专项支出及其他支出。内部控制包括预算管理, 审批管理, 实施管理, 分析管理等。
(3) 资产控制。 (1) 资产取得。取得资产控制包括资产请购审批流程, 资产的验收登记等。 (2) 资产使用与管理。资产使用与管理包括资产的使用管理, 资产的折旧管理, 资产的维修保养, 资产的清查盘点, 资产的账实管理等。 (3) 资产处置。资产处置控制包括资产的报废条件、报废流程、估值、资产转移、产权变更等。
(4) 建设项目控制。 (1) 项目立项。项目立项控制包括项目的计划, 方案, 实施方法 (招投标) , 项目审批等。 (2) 项目实施。包括项目进度管理, 期中质量控制, 款项支付, 项目计划变更等。 (3) 项目验收。包括项目的竣工决算, 期末质量控制等。
(5) 政府采购控制。 (1) 采购预算。采购预算控制包括采购采购短缺量的申请计划, 预算的编制、审批, 采购等。 (2) 采购实施。采购实施控制包括实施计划、采购方法 (招投标, 询价等) 、采购流程等。 (3) 采购的验收与付款。
(6) 合同控制。 (1) 合同签订。包括合同签订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资信调查, 合同保管等。 (2) 合同履行。包括合同履行监控, 合同变理管理等。 (3) 合同协调。包括合同风险评估, 纠纷协调机制等。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2所示。
四、评价标准
确定了评价的对象和指标后, 接下来确定评价标准。单位层面的评价指标是与单位整体的内部控制相关, 主要是主观指标的评价, 比如干部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廉政观、胜任能力等。对于它的评价适合采用灰色评价法以及专家评价法。建立在评价者评价被评价者的知识水平、能力和个人偏爱之上的,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实务中可以依据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及有效性进行判断, 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如表3所示。
对于业务单位层次的评价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 确定指标权重, 一致性检验等计算出综合评价值形成定量直观的评价。对此本文不做进一步探讨。
五、评价方法
除了确定对上述具体指标进行评价而使用的评价方法外, 还需要从整个评价流程角度确定如何实施评价。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先后采用的内部审计法和自我评价法。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的纪检监察部门担负着内部审计的职责, 但实际评价的效果并不好。
因此有必要实施自我评价法, 是由单位负责人、业务人员和内审部门共同参与评价, 但在实际运用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及设计好合适的程序以最小成本实现评价的目标。
六、结束语
《规范 (试行) 》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为了提高内控建设的效率效果, 可先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我评价体系, 通过自我评价找出与内控目标的差距及内部控制风险点, 以此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同时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也为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部门监督、审计部门审计、社会舆论监督提供一定的基础。
本文重点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包含的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主要涉及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目标、对象、标准、方法四个方面, 分别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最后说明了应该运用的评价方法。
当然, 行政事业单位种类繁多, 本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各单位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 同时各单位的业务职能侧重点不同, 具体运用时的指标权重设置也应不同。因此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要根据具体单位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2012.
[2] .方红星, 王宏译.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 .戴文涛、王茜、谭有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构建.财经问题研究, 2013 (2) .
[4] .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 .
[5] .宋良荣, 周冬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CAP审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6] .杨清香.试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 2010 (1) .
[7] .张福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经营与管理, 2013 (1) .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8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评价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日益上涨的趋势下,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就是深化政府改革,大众的焦点主要放在了反腐体制以及创新体制上,而这也对事业单位的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一种背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实施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模式
对于该评价模式,主要认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是有一定的来源的,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效果上。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予以明确的评价,这也是保证内部控制模式顺利进行的一种评价,通过对这种评价模式的基本了解,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各方面的细致研究,针对此种评价模式的优势作出了相应的总结,以目标为导向的内部评价模式能够有效的衡量出实际的效果,评价结果比较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但是这一评价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集中关注的部分主要是外部利益的需求,这样追求利益的结果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的自身管理。
(二)以要素为导向的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主要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要素特征,依据相关的报告来对要素的相关条款进行再确认,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这种以要素为导向的内部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这种评价模式能够呈现出一宗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在发现评价系统出现漏洞时及时予以弥补,同时这种评价模式的不足就是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相对较差,主要是单位内部人员的判断,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另外这种评价模式的缺点就是在实行过程中过于繁琐。
二、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选择
针对上文中所叙述的事业单位内部的两种评价模式来说,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如评价结果的不稳定性。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于评价模式多产生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其劣势而确保其优势,完善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由此也选择出一套最为有效地评价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同企业不同,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的目标也具有显著的独特性特点,其突出表现就是合乎国家规定和政策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法力约束效应;另外,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运营目标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行政事业单位来看,人们更多的是注重工作人员对于社会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而企业所重视的更多的是其内部员工和工作效果和工作效率等问题。
(一)以目标为导向选择模式
基于单位控制评价工作侧重点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评价模式选择过程中应该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模式的选择,进一步推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并对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完善和弥补。另外,为更好地提高其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也就需要进行指标指数的设置。
(二)以要素为导向的模式选择
该模式选择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同企业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行政事业来说,其内部控制要素的设定要能够为评价模式的选择提供出更多的实质性帮助,同时由于受到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要素的影响,在评价模式的确定过程中也要能够将单位的业务活动情况以及治理结构和风险类型等多项内容都要真实的反映出来;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评价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也要能够做到始终坚持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将工作重点定位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主线定位单位的收支活动等;除此之外,在单位评价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政府职能部门的转型要求,充分体现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合规目标和经营目标等,更好的体现出其评价作用。
三、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行政事业的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就是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借鉴,其评价的指标标准主要是以内部控制核心要素为主,以实现内部控制为目标,每一阶段的评价都要围绕内部控制核心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只有核心要素有效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其二COSO框架中具有两种不同的级别,分别是整体层次和具体作业层次,具体的作业层级对于内部控制的实现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三COSO框架将风险管理与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整合,有效的将风险管理融入内部控制评价,在评价指标构建设计师应考虑到风险管理的内容。
(二)制度基础
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基础主要依据外部审计制度,传统的审计是以账目相关审计为主要内容,直接检查验证会计的相关资料,通过审计会计的账单项目中是否有错误和漏洞,来达到审计目的。在现代制度管理中,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股份公司都普遍的加强了内部控制工作,所以外部审计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将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与审计程序的实践、范围以及性质要求紧密结合,从中发现实际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从而有效的进行下一步实质的测试工作,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工作量,由此产生了审计制度。总之,通过相关文献和事实证明,真正的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并进行细致研究的缘由就是审计需求的不断发展。
(三)方法基础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分为两种,分别是框架式评价框架和应急式评价框架。框架式评价方法就是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站在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将组织中的所有要素和目标全部界定到评价范围内,并进行定期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实时调节和控制,对内部控制评价及时掌握,该方法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其一体现在评价范围上,具有全面性和及时性,能够对内部控制的状况及时进行全面的掌握;其二该评价方法的评价内容比较统一规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体现出了重点不突出、灵活性较差的缺点。应急式评价方法只是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评价,比较适合短期的快速发展,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并避免形式化现象的出现,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要及时针对情况的变化来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更新。
四、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所介绍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我们可知,在具体的模式下构建控制评价体系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遵循较强的可操作性原则
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构建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重要要求,也是在建设过程中所务必要遵循的一重要原则;另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和规定对单位内部的各项控制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切忌不可脱离实际而导致控制批评体系的无法顺利实施。
(二)遵循客观性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评价工作中,首先要避免选取一些具有较强主观色彩和一些模糊不清的指标。评价指标的的选择要从客观实际和单位的机构设置及业务情况出发考虑,从而使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更合理、更科学。
(三)遵循重要性原则;即成本效益
我国部门相关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其效益问题,也就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另外,在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中,不一定非要做到面面俱到,只需要将重点放在一些典型的业务或事项上即可;而对于评价结果,也允许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出现波动的情况。
(四)应综合考虑内控活动的风险因素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上述的三大原则之外,还需要对单位内控活动所面临的诸多风险进行一个综合的考虑,而且风险防范也应该成为目前行政事业等职能部门在内控工作实施过程中所重点关注的问题。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就是要求在评价进行的过程中,对单位内部能够对经济活动产生一定风险的业务流程和领域进行一个充分的考虑。
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评价指标构建的主要内容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所组织实施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基本上也都是围绕着市场经济活动来开展,在单位业务层和组织层之间所关注的重点也就是是否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了有效地设计以及内控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效果等内容,也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前期设计和后期执行等相关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首先,在对单位内控评价体系构建所需考虑要素的基础之上,并对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再根据COSO框架的评价体系,围绕设计与运行两个方面来展开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评价,这不仅能够有效地符合现有规范的要求,促使具体的评价活动做到了有章可循,同时也满足了框架式评价模式的相关要求,构建起了一种全面化、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单位内部组织层面的控制,其重点就是要在于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内部管控机制等,其所主要体现的是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在业务层面,就要求所开展的各项业务都要合法合规,能够准确的体现出单位各项的内控制度,保证每一项业务都能够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控制制度,这也是对在不同业务流程中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具体实施情况。不管是组织层还是业务层,所有的针对具体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指标都是以风险为导向的,这也是在当前制度基础上对评价需求的最真实体现。
六、结束语
我国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经本次研究发现,现阶段在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评价工作中,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另外,本文针对评价模式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构建等工作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实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从而对于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廉政作风建设和发展提供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凤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贺昌余.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4]王秋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5]唐大鹏,李鑫瑶,刘永泽,高嵩.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J].审计研究,2015,02:56-61
[6]陈艳,于洪鉴,衣晓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框架研究——基于AHP与FCE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5,09:72-79
[7]刘媛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篇9
(一) 内部控制的性质
内部控制实务, 作为一种经营管理功能, 是伴随着经营管理的产生、发展和需求而产生的;所以, 内部控制实务应该说是源远流长, 自古而有之。而系统的内部控制理论, 则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快发展, 而逐渐形成和完善。就一个单位而言, 经营管理规模扩大, 管理层次增多, 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的产生、衍变、需求, 而不断从业务实践中总结、提炼、延伸, 并引导内部控制实务不断拓展、健全与完善。
内部控制, 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单位内部具有控制功能的制度、规定、相互联系与牵制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但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又不能简单的等同管理制度的加总, 而是要实地审视其具有文字载体的和没有文字载体的实际工作程序与方法的合法性、健全性、系统性、严密性、有效性, 是否形成系统的控制机制;从而, 对本单位全部经营管理过程能形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体系, 普遍存在于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二)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1、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机制和体系, 不仅适用于企业单位, 同样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包括地勘单位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地勘单位作为全国性的产业体系, 既是事业单位性质, 又具有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特点, 具有较大的强化控制空间和控制需要。所以, 地勘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是提高被审计评价单位管理水平和拓展内部审计运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2、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 由于各审计主体的性质不同, 各自的侧重面不同。社会审计主要着眼于被审计单位健全的内部控制完善程度, 以减少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而内部审计, 是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内部经济监督机构, 首先着眼于单位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 去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
效与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 内部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 就是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表现, 对被审计单位具有“预防疾病, 健康强体”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3、内部审计是一个单位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 而不是内部控制程序与方法的设置者和执行者, 而是站在客观角度审视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程度。
4、拓展审计空间丰富审计范围。由于内部审计较长期间囿于于财务审计, 审计空间相对狭窄;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将使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领域拓展迈出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5、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评价, 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 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必然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质量, 也会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降低内部审计成本。
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容与要求
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 明确审计评价的内容至为重要。《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提出的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 (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既然称为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审计评价内容应围绕“要素”内容进行。
(一) 控制环境
1、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五项要素的基础, 对其他四项要素具有重要的制导作用, 内部控制审计必须注重对控制环境的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经济性质和经济类型——本项研究课题所指的地勘单位, 其经济性质均指国有地勘单位, 投资主体是国家财政和主管部门, 属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以此性质和类型为基点, 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要求。但少数地勘单位存在“股份制”改制试点以及地勘单位投资兴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 其经济性质需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实施审计评价时应了解“股份制”改制试点的情况和投资兴办企业的经济性质和经济类型, 应关注各方面权益和国有资财是否得到合理、规范的保护与控制。
(2) 管理层的经营控制理念——了解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经营控制理念, 对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影响至为重要。审计评价时应特别关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理念和管理层采取的推动措施及落实的程度。
(3) 法人治理结构——就企业管理而言,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地勘单位属事业法人, 不能完全照搬公司治理结构, 但应具有相应的、必要的、科学的组织架构, 以地质大队而言, 党委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队务会议的议事规则等严谨的决策程序, 是否正常和完善, 以及纪检监察、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设置与正常发挥监控效应等。有些地勘单位出的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应视其具体情况评价其法人治理结构、决策程序的合理性、民主性、有效性。
(4) 各项职责分工及胜任能力——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考察, 应了解和评价各重要岗位职责的人员配备是否到位、权责是否相称、职责分工的合理性, 以及各控制点岗位职责的胜任能力和效果;上岗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者, 是否持证上岗等。
(5) 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审计评价被审计单位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 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等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二) 风险管理
地勘单位如何识别和规避经营和工作目标的各类风险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地质勘查目标任务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能全面实现的风险评估及其控制与管理措施。
2、地质 (含工程) 项目设计预算与财务计划完成程度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
3、多种经营项目及投资项目盈利目标能否实现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
4、对抗风险的措施与能力——评估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对可能发生风险的管理控制机制和如何对抗风险的具体措施, 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 是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中最具实际意义的要素内容。
1、经营活动应有适当授权——审计各管理层次、各个经营活动环节是否都有适当授权问题。所谓适当授权, 即各管理与生产经营环节的岗位职责紧密衔接, 既不越权, 也不缺位。
2、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就是使不相容岗位的分离起到相互制约、相互复核、防止舞弊;如会计与出纳的分离、财务印鉴的使用与保管监印的分离、采购与仓库管理岗位的分离, 以至直系亲属的工作岗位规避等分离, 都属于这一范畴。
3、控制各项凭证的真实性——有效控制凭证的真实性问题, 尤其是对外来原始凭证的控制, 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8条对外来原始凭证规定了基本要素 (如凭证名称、日期、填制单位、填制人、接受单位、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金额) 的完整性。
4、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的要求, 实际是从事有关帐目记录的工作人员和从事实物管理工作的人员分离;换言之, 这两项工作不能一人兼管。保持必要的岗位分工限制, 以防止各种舞弊现象的发生。
5、独立的业务审核——所谓独立的审核, 就是和该项业务执行者或记录者以外的人员进行审核, 更不能由经办人一人包揽。
(四) 信息与沟通
1、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所有信息——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 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所有信息;有获取相关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能力。
2、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序运行——评价被审计单位信息传递渠道的是否便捷畅通, 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3、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评价被审计单位传递的经济信息是否具有合法性、真实性。
(五) 监督
1、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独立监督——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总体框架的构成部分, 又是独立于会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之外,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 及其出现的缺陷, 负有经常性监督和再控制的职责, 并向单位最高管理层汇报工作。
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单位最高管理层是单位内部控制中枢, 应经常评估总体控制状态的系统性、有效性;职能管理层应对自身控制环节进行经常的检查, 保持健全性、有效性。
三、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简易、快捷的审计调查法。审计人员事先设计审计评价所需要调查的一系列问题, 可按审计评价内容分类列卷, 如控制环境类、控制活动类等内容的单项提示;还可再分列出所要问卷的子项目。
2、座谈询问法——由审计人员召集对被审计单位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相关人员 (单独或组群) 座谈询问各项内部控制情况;对内部控制可以有问有答, 有来有往, 深入地询问、探讨、分析。
3、审阅文档法——审计人员查阅被审计单位总体任务目标 (计划) 、地质项目 (工程项目) 预算、财务预算、财务报告、统计报表、重大经营决策程序的规定、部门职责范围、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分工等内部控制相关各要素的文档载体, 以及必要的原始资料, 据以考察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 并予以评价。
4、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实地观察经营生产活动各方面业务循环的实际情况, 深入现场观察生产流程与秩序、经营项目业务流程与秩序、物流循环程序与仓储物资管理秩序;验证会计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抽样验证会计报表、会计帐目、会计凭证、实物 (或货币) 内控程序, 是否合法、正确、严谨、有效。
5、重复执行法——所谓重复执行是审计人员选择适当“样本”, 即按照被审计单位某一项业务循环固有的轨迹进行重复执行, 实际验证相关内部控制程序健全、有效程度及其主要控制点的严谨性、适当性以及发现其缺陷所在。
四、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报告, 是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其报告模式应该采用“详式”的审计报告模式;除具备《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规定的内部审计报告的要素内容外, 应说明被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概况、审计评价依据;报告正文的重点内容是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的健全、有效程度和存在的缺陷。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 除分类提出评价意见外, 审计人员应针对其各业务流程的薄弱控制点及其症结所在, 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有条件的审计组应写出“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建议书”, 随审计报告一并递送。
参考文献
[1]、高雅青李三喜编著《: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案例分析》[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探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 篇10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不足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预算绩效考评, 在绩效目标指导下创新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并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等内容进行考评。由此可见, 大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评活动, 不但能够完善单位公共预算体制建设, 而且还能加强管理效能与财政使用效益。从实践来看,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虽然公共财政体系逐渐完善, 但预算绩效考评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各事业单位均缺少预算绩效评价的观念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财务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成败有着深刻的影响, 政府也已经开始注重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 但是政府注重的方向仅仅在于针对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写和资源预算的分配, 即是对成本预算进行计划时和过程中进行管理和完善, 而忽略了对事业单位预算实施后带来的影响, 忽视了对事业单位预算的绩效进行评价。事业单位内部十分缺乏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的观念和意识, 从而导致我国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健全。
(二) 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方向不清晰
虽然有些事业单位内存在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 但是其机制依然不完整, 预算绩效评价也只停留在较为浅薄的层次, 只是十分简单的检查一下资金的流动方向和分配使用情况等, 而忽略了对预算绩效是否科学有效、带来了多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等问题的发掘和分析。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绩效方向的不清晰, 导致了事业单位内无法建立完善健全的预算绩效体系。
(三) 各事业单位内缺乏科学高效的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
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是评价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是否高效科学的重要指标。而就现状而言, 我国尚未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机制, 尚没有对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作出要求, 标准的要求并不清晰, 无法作为评判预算绩效的重要指标, 只是使用该项目的预算范畴作为评判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标准, 没有较为科学高效的评判标准, 无法对预算绩效进行理性科学的评判, 更无法深入理性的对预算绩效进行分析和了解。
(四) 各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绩效评价没有衡量尺度
衡量尺度是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在预算绩效评价的系统中, 一些指标是由国家政府而制定的, 是必须要遵循的评价方式, 而另外一些评价指标, 则是没有统一的标准, 只是单方面的依靠管理层的主观意识进行评价, 该评价的标准十分的不准确、十分缺乏科学性。
(五) 各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滞后状态的出现
我国政府一直对预算绩效的评价机制的关注度不高, 预算绩效评价的机制缺乏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内部控制机制, 导致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滞后状态时常出现。项目的资金的流出没有固定的规范, 缺乏对项目前进行计划、项目过程中进行分析、项目后进行绩效评价的财务管理制度, 导致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的现象的出现。
二、如何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一) 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首先必须要考察其规范性, 必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其中包括: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是否违反我国各种法律规条, 是否超出指标或者计划、是否私自增大预算范围和非法转移资金、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预算 (外) 收入是否符合事业单位的各种规条、会计部门的各种配置, 包括工作人员是否符合要求等。
(二) 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其次还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考察。
要考察其安全性, 必须要考察其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各种规条是否以遵守我国出台的各种法律规条作为大前提, 制度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施, 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施, 财务事项各种财务报表是否符合真实性和有效性等基本原则, 财务审核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是否落实到位, 资金是否出现管理不善、被人挪用等问题。
(三) 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还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审评。
必须要考察其预算编制和预算实施的效果相差度, 并且深入了解其发生相差的各种原因;考察在预算实施时是否存在失真问题, 并且对预算编制、预算过程和预算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确保其真实度;从预算的经费数量、经费构造以及是否合理等层次对预算进行整体的考察, 从而得知其执行的效果。
三、如何设立系统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体制
(一) 整体构建
从全局整体的方向着手设立系统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体制, 让预算绩效体制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力, 通过一定的预算绩效评价的技巧方式, 设立一定的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科学评判的指标, 对事业单位的项目立项前、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完成后的各种时间段, 针对预算绩效的收益、科学、高效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考察和评判。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范畴为:绩效评价的方向、绩效评价的基本标准和指标。该体系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部门的预算, 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预算成本。
(二)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方向
明确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方向。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的方向大致是朝向降低事业单位的各种成本预算, 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 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等方面。大致有几个不同的小方向:一是成本的利用率。对某个时期内, 事业单位的某个项目花费了多少成本费用, 是否超出该项目的预算范围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该方向重点不是该项目的完成程度, 而是在不影响项目完成的情况下, 运用最小的成本预算。二是成本的使用效率问题。该方向的重点在于使用什么技巧对预算进行分配的问题。三是预算绩效的作用问题。该方向的重点在于当预算成本投入后, 是否能够得到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回报, 是否达到事业单位对该项目的目标。
(三)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衡量尺度
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同时, 设立一系列的衡量预算绩效评价的衡量尺度, 确保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更完整, 更科学。在设立绩效的衡量尺度时, 必须要注重该尺度的合理性和实施性。合理性是指该衡量尺度必须要依照该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该事业单位的发展程度, 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并且融合了实践的基础上, 再采取较为先进的技巧建立该衡量尺度。而实施性, 则是指该衡量尺度必须要有其高效实施的能力, 使其衡量尺度不只出于理论状态, 而且还可以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实施, 并且便于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呼应预算绩效评价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 从而提高预算效率的目的。
四、总结
随着财务管理制度发展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预算管理制度也引起了事业单位的注意, 并且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然而, 预算绩效评价在事业单位内的预算管理制度中的重视还有待提高。因此, 为了完善预算制度, 事业单位必须要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探讨, 从而完善和健全预算绩效评价, 更新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摘要:本文将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探究事业单位制度发展停滞不前的不足, 从而想出解决该不足的各种方案, 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蔡辉云.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评[J], 2010 (09) .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95-02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实现经营目标和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贯穿于各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组织措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合法规范性原则,相互牵制原则,有用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单位,经济活动相对企业来说较简单,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相对企业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的项目,针对事业单位自己的常规业务,按照基本规范的原则来说主要有三方面内容:资金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和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含义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实务处理相结合,应用会计和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其不仅涉及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研究,而且还涉入与其相关的所有工作。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践中应用,随会计实务变更,要求事业单位按照经营业务规范化,法制化、内控过程程序化的目标,完善组织结构、创造内控现代化等手段,提高管理效益。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一些文艺事业单位内控中关于固定资产处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长期任务。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仍然没有改变,但是电算化的使用给会计业务处理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原始凭证易于伪造
要想更改手工会计的会计数据,必须要同时更改相关的明细账、会计凭证、日记账、总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信息以账簿、凭证、报表等不同形式记录,修改了的会计凭证可以从修改者和记录者的笔迹上分清相关责任。但是修改手工记账比较繁琐,也会留下相应的修改痕迹,更改会计资料很容易被察觉。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只需要录入记账凭证,计算机系统根据录入的数据,生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要想改变会计信息,只需修改记账凭证,并且不会在计算机上留下痕迹。同时,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指导之下,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这样就给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篡改凭证、修改会计信息的贪污行为等提供机会,如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很容易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使之账面的折旧与实际不相符,从而间接私吞公款。
(二)存在安全隐患
计算机通过程序系统指导数据处理和保存,程序一旦被破坏,损失就会很严重。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者是计算机,硬件系统具有易损性,一旦出现故障,数据便不能处理,会计工作被迫停止。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财务软件的性能,一旦软件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数据处理。如程序中被其他人攻破,将会严重危害系统的安全,若不能及时处理将造成信息丢失或被盗。数据丢失后,如果没有相关备份的话,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信息安全。如果数据被人为修改后也不会留下痕迹,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威胁。因此,系统数据保存过程中的安全性,也给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会计下,对于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工作人员负责并签章或签名,签名的仿造对信息伪造增加了难度。会计电算化授权方式是口令授权,非法分子可以通过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进入财务报表等信息系统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某种权利对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造成企业信息丢失。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增大了财务风险,也增加了财务风险控制的难度。
(三)内控系统缺少相互牵制
由于系统操作现代化使操作变得简便易行,也使其职权高度集中,许多进行了岗位合并,许多手续合并统一执行;会计工作人员工作量减少,为节省开支大幅度减员,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有些会计人员从事多职增加了他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直接对数据进行修改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受到威胁。例如,固定资产的购置中,资金的管理和记账工作若归同一会计人员控制,就有可能造成企业资金的无故流失。
(四)发生重大错误可能性大
手工会计系统下.由于数据处理不是集中处理,一个环节数据出现错误可以在另一环节发现并更正。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数据处理瞬间完成,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不能被及时发现而造成重复错误,从而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一个数据的错误可能导致处理过程整个系统的错误,进而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可靠性。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网络信息多样化,导致审计信息错乱,信息很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或篡改,造成财务信息的严重失真。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處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在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业务处理人员要相互制约。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但我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员还未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提高电算化的科学应用水平是建立现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
(一)保证信息质量,减少差错,严格审查上机者资格与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要求,具体包括以下操作命令:录入的数据均需具有真实的原始凭证;无关人员不能进入电脑操作;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无关人员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不准把额外的储存器带进机房;输入内容有误的,按系统提供的方法进行修改;工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现场;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减少错误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安装硬件系统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按规定开关机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职责分工是分离电算化各部门与用户部门间的职责。尽可能保持不兼容职能分离,以及在会计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相分离。通过职员的内部职责分工,弥补电算化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加以规范,通过相互制约的机制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会计系统业务的需求设定会计上机操作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权限,结合密码口令管理措施,使每个用户进人系统时必须进行用户号和口令的确认,进入系统的操作人员只能执行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工作。
(三)加强原始资料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
会计电算化存储介质是电脑中的磁盘,对会计资料管理的要求比较严格,除了可打印输出的资料以外,整个系统的全套文档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可以通过制定系统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电脑,设置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限制,加强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使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指纹识别等。
(四)提高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业务素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操作内容和新的控制措施。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包含了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未经正式学习或培训,对计算机知识不太了解,一旦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解决故障的能力。电算化会计使会计人员工作效率提高和劳动强度降低,从而有更多的可控时间;各事业单位应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从而维护软件正常运行,对会计人员应按不同岗位对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具有技术过关,素质高的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对推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降低电算化会计应用中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单位应当将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注重关键内控电荷相互牵制,如文艺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等,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 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曹雄彬.“内部人控制”与会计委派[J].事业财会,2003,(2).
[3] 孙艳霞.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4).
[4] 张照圆.我国当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篇12
一、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我国是重要经济主体,它的目的不是盈利,它是利用国有资产,给社会提供生活方面的服务,财政资金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在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管理之中预算管理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法律环境、社会以及历史的相互作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中,仍有的问题需要我们改进。
第一,指标缺乏标准。当前,确定预算绩效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根据相关政府出台的标准,但是事业单位的业务不同,没有为个性化的指标出台相关标准。第二,缺乏绩效的意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积极的探索研究预算管理模式转变为部门预算模式的方式,部门预算分配情况以及部门预算编制是被关注的焦点,但是对预算支出之后。没有足够重视绩效评价,没有考查当资金投入以后所产生的效率以及效果。第三,绩效评价制度比较落后。长时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追踪问效机制较为缺乏,由于对每种支出项目没有建立稳定、规范的事前绩效的预测,事中绩效的分析不到位,而且事后绩效的评估制度不完善,造成了挪用以及浪费资金的现象常常发生。第四,不明确的绩效评价目标,部分事业单位在评价绩效时,没有客观精准的对绩效目标进行设定,大部分较为笼统,如,发展性以及合规性等,这样做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中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受到影响。
二、在事业单位中有效构建预算绩效的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拟定科学、合理绩效评价方式
目前,事业单位运用综合指数法开展评价预算绩效,以多个评价指数计算作为基础,根据权数将综合经济的效益指数计算出来的,通过综合指数得到结论、评价。把各领域、各环节经济效益单体指标进行综合,即综合指数,并且一次说明每个环节以及总体经济效益的水平,这种方式比较全方位、科学,并可适用项目、部门、综合考核。
(二)强化责任,重视思想
事业单位应该对预算的绩效与评价的意识加强,在预算管理中贯彻绩效理念以及绩效评价的意识,让所有员工知道预算绩效管理是系统性的工程,要所有人、所有部门一起参于其中并完成的,同时还要将重视变成行为,真正把想法落实到实处中,结合单位特点设计绩效评价章程,打好评价基础。
(三)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绩效评价作为完整的体系,不仅要有评价方法,还要有评价反馈的机制。评价系统对于使用效果实践即反馈,这也是考评系统项目中最后的一个环节。只有在进行不断实践、反馈才可对评价系统的制定进行不断的检验,检验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或者是不是和事业单位工作情况、当前绩效管理系统要求一致,通过反馈机制不断修改创新以及改革完善预算绩效的评价系统。此外,反馈机制能够对绩效评价的系统有监督的作用,通过反馈机制对评价系统监控的力度加强,保证评价系统的公开、公平以及公正,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四)绩效评价目标的设定要准确
选择事业单位中绩效评价的目标主要考虑的是在事业单位中对预算绩效的服务质量性、经济效益性以及社会公益性能否有效的进行衡量。服务质量性是公众对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的满意程度,服务质量性对于如何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较为关心。经济效益性是一定时间内,怎样能够使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收获最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对于如何节约财政资金的成本较为关心。社会公益性是事业单位在预算投入后提供的服务情况是否可以最大程度上使公共利益得到满足。
(五)对全面的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选择
设置关键评价的指标需要遵循坚持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定性指标以及定向指标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与财产指标以及非财产指标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第一,质量型指标,主要对服务认可程度进行评价,如,就业率以及公众满意度等。第二,公益型指标,主要对公共服务得以实现的程度进行评价,如,公众排名度以及社会贡献率等。第三,经济型指标,主要对预算支出中节约的情况进行评价,如,净现值率以及公务费节约率等。
(六)确定适合的绩效评价的对象
单位整体、具体项目支出预算均可为绩效评价对象。一般来说,对于基本的支出预算是不用绩效评价的。同时,如果进行项目支出、整体预算需要将整体预算当作评价对象。还有一点就是将项目支出预算当成是绩效评价对象时,就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主要选择事业类型的项目或者其他类型的项目,最好不要选择基本建设类型的项目。另一方面,不能只追求对于重大项目评价情况,这样会造成成本比较高。
(七)对事业单位中绩效评价结果实际的运用进一步加强
构建完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和预算资金分配结合在一起管理制约制度。财政部门要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当成是重要参考根据,以此来进行下一年度预算审批,应用资金适当支持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项目,对于实施效果差的项目应当取消或是减少给其分配的数额,调整以及优化预算结构的形式以及年度财政预算的支出方向,将财政资金供给中的不平衡的压力解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对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中,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预算绩效评价仍要提升,所以,为了使预算绩效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事业单位就要研究以及分析预算绩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将预算绩效的评价体系加以完善,根据评级体系中的不足之处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保证评价体系真实、有效地运用至事业单位的项目目标中,让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绩效的管理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绩效评级的相关制度、标准以及内容要明确,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式对每一项工作的内容以及人员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促进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在管理预算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对预算的绩效与评价意识加强,在预算管理中贯彻绩效理念与绩效评价的意识,积极探索建立有效以及完整的预算绩效的评价体系,使预算管理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升,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更有效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提升公众心中事业单位的形象、地位。
参考文献
[1]蔡辉云.浅议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J].中国农业会计,2010(9)
[2]周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以效率指标为例[J].经济师,2011(1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08-21
事业单位内部风险控制10-2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08-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10-2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11-07
2023082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09-0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计划11-0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11-19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08-15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