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精选12篇)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1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单位审计监督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单位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才能与时俱进,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审计框架,进而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成为审计信息化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财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大部分财务系统软件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等,都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通过该类软件系统,审计人员得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实现审计目标。
(二)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审计工作
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的审计对象普遍为纸质材料,在进行审计时需要在相关部门配合的条件下,对这些报表材料进行搬迁、整理、分析,并要认真保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迅速展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使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审计资料的备份、传输与共享,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审计行为,节约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三)开展全过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囊括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要对各单位部门进行约束、强化与管理工作,树立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要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结束后,要积极进行审计质量分析,及时总结审计经验,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细致的考核奖惩,强化审计监督,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及构架
(一)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审计信息化包括组织审计计划、开展审计项目、评估及确认审计风险等,涵盖审计管理信息化与审计实施信息化两方面内容,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以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单位运营目标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信息化的审计方式有着明显的特点:(1)审计技术的先进化与审计人员的高素质化。信息化审计时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必然要求更为先进的审计手段与审计方法,因此也相应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和审计能力建设。(2)审计目标的宽泛化。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目标已由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大到对整个数据信息系统的客观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审计,包括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3)审计过程的复杂化。信息化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参与到被审计项目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阶段,对审计全过程有清晰的了解,能够及时进行审计评价与考核。(4)审计风险的扩大化。审计信息化更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等风险的影响。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构架
要全面实现审计信息化,就要革新审计人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审计方式,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改变固有的审计环境,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审计信息化框架,审计信息化的构架应主要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审计知识库、标准规范和人才建设5部分组成。
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设备和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又分为内部网和外部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施审计信息公共服务。
2.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行政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分,由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审计作业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机构管理系统、审计行业管理系统、审计决策支持系统和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可以辅助审计人员高效完成审计作业,展开审计管理和审计决策工作。
3.审计知识库。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时,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审计知识库,在该知识库中可以存储、共享审计指南、审计案例、审计法规等,审计人员要及时对知识库进行更新与完善。
4.标准规范。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包括业务规范、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业务规范是指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审计标准和相关指南,技术规范是指相关的审计软件与应用系统,法律规范是指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律约束。
5.人才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审计人员队伍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应大力培养审计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和审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完善人才考核奖惩机制,才能加快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审计标准规范,健全审计奖惩机制
一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审计相关制度准则,整理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为审计人员提供充分的审计依据和法律规范,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理论研究,借鉴其他单位的成熟的审计经验,结合自身内部的审计实际,制定审计方案,切实落实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审计的奖励与惩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及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全员共同展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氛围,把审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度列入业绩考核机制中,对表现优秀的审计人员进行物质与精神表彰,表现不良者进行适当惩处,尽快提高单位审计信息化水平。
(二)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化建设一直跟不上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硬件设备与软件投入远远落后于其他单位与行业,财务电算化水平远低于相关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弱化了审计信息化的监督职能,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仅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更要注重软硬件的投入,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事业单位应投资购入、更新网络服务器、电脑、打印机等相关审计工作设备,为联网审计、AO系统辅助审计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审计设备和审计方法,尽快开发并推广审计软件与审计办公系统。
(三)加强审计人员培训,转变观念
我国目前缺乏大量的审计信息化人才,行政事业单位的老一辈审计人员审计知识老化,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甚至部分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专业审计知识与技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专业水平、高素质能力、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审计人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改变审计人员目前结构单一、业务水平较低的现状,从整体上推动审计信息化进程。其次,要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与审计人员的传统审计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上至下,进行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工作,以此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开展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大对审计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强个部门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吸收、总结经验,才能快速提高信息化水平,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因此,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审计信息化的构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出建议措施,为行政事业单位改变审计现状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构架,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慧知,汪建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以某市级行政单位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1).
[2]刘粤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初探[J].全国商情,2014(16).
[3]黄娜.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5(10).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2
第(9)期
诸城市审计局 2010年 3月 1日
诸城市审计局
连续两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2009年度工作成绩斐然
近日,省文明委授予诸城市审计局“2009年度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这是审计局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在年前召开的潍坊市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局还荣获了潍坊市先进集体称号,3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并荣获嘉奖一次。
近年来,市审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强市奋斗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审计、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面加强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把依法审计、文明审计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科室、文明家庭活动,抓班子、带队伍,不断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实现了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以来,局机关共荣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刍议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96-02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在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其工作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三四十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它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地向前发展。但在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相当于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内部建立企业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经济业务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与财务部门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有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才有尚不够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应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致使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有的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前提下,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从而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致使内审效果不理想。
(三)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但从目前的数量上看,内审人员还不能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有的是安于现状,有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这些都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四)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的加快,必将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
事业单位,特别是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向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人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更严。
(三)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計工作的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地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
(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不断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涉及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责任编辑
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组建 篇4
进入21世纪之后, 随着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办公工具的出现, 人们对于现代化技术的依赖度和需求度也越来越高, 事业单位也在想着现代化办公的方向发展, 但是对于大量的内部信息的管理确实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 因为这些数据和信息既需要能够快速的分析处理, 也有很高的安全保密要求, 以前的这些数据大多都是采用的人工记录和人工管理的方法, 对于这些信息的处理就会浪费办公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经历, 而且人为管理信息, 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 而且在信息调用时候也会比较麻烦、也比较费时,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数据库的发展, 就为这些数据的处理带来了许多改变, 所以事业单位对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有着迫切的需求, 因为这种管理系统一旦建立起来之后, 就会给事业单位的办公带来很大的便利, 既能够节约办公的时间和人力, 也能够把各种信息合理有效的进行分类的储存和管理。总之, 信息管理系统给现代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但来了很大便利, 事业单位对于这种管理系统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2 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事业单位由于其信息量大而且安全保密性高的特点, 所以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也有着特别的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设计之前也要先了解清楚事业单位对于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求, 才能更好的进行设计。下面是功能设计的几点要求:
第一, 事业单位系统用户登录以及身份验证功能, 因为事业单位的一些信息系统不是可以自由进入的, 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对于用户进入时身份的验证, 对于系统的进入和不同的页面浏览时都要对于身份进行验证, 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第二, 单位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信息系统的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于单位内所有人员的信息管理, 应该设置员工信息登录查询入口, 所有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信息登入, 进入以后可以对涉及到自己的所有信息进行查询和浏览。
第三, 单位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 财务信息是保密性要求较高的部分, 这里包括财务信息的录入、管理、查询以及单位内部所有财务信息报表的生成和公布, 所以对于财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一定要提高其安全性。
第四, 单位内部信息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功能, 主要包括单位内部的公告、新闻、通知发布, 以及一些内部的意见的反馈, 或者是涉及到一些项目的评选和投票, 还有就是对于一些问题的专题调查, 这些都是对于单位工作的了解和反馈的很重要的渠道和信息, 也需要有比较完善的设计。
3 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现在许多的事业单位都在着手建立自己单位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 也有一些公司针对这种需求来专门进行这种系统的设计, 还有的就是出现了许多辅助设计的工具和软件。现在比较流行也是应用的比较多的这方面的结构设计模式有Client/Server (客户端/服务器) 模式与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两种, 这两种模式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其中的Client/Server模式主要应用就是在意局域网为基础的环境下展开的, 这种模式往往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和空间的障碍。但是Browser/Server模式则是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通信和管理的, 这种模式可以跨越地区和空间的限制, 而这种模式不能够进行联机的事务处理和内部之间的统一管理, 此外, 在数据量较大的时候, 这种模式的运行速度会受到很大影响, 给一些工作带来不便。
根据事业单位内部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的功能要求, 这里建立的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Browser/Server结构, 利用这种结构实现整个单位内部的信息的管理。采用这种系统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单位内部的各个分支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也可以实现不同用户的权限的控制和验证。因为一般单位在进行数据收集时一般没有特别高的实时性要求, 所以采用Browser/Server结构来进行设计是完全可以的。Browser/Server结构的开发模式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分布式的Client/Server结构在互联网上的扩展和延伸, 也就是把一个应用对象分为了三部分:单位内部数据处理、夜壶处理逻辑、信息显示逻辑。单位信息数据处理逻辑主, 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管理系统来完成和实现的, 它负责对整个数据库的读写操作的管理和设定。
4 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方面的设计
4.1 对于系统用户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关于系统用户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单位系统的用户信息数据表。主要包括:用户身份ID、个人详细登录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具体工作单位密码、通信地址、联系方式) 以及其他备注的信息等。
第二, 事业单位各部门信息数据白哦, 其中主要包括:各部门的ID、各部门的名称、类别以及其他备注信息等。
第三, 事业单位职位信息数据表。其中主要包括:用户的登录ID、职称、职位的编号或是代码等信息。
4.2 对于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第一,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数据表。这里主要包括:财务录入ID、信息记录人、部门名称、财务项目类别、涉及具体款项、业务摘要、时间日期等。
第二, 事业单位财务项目信息数据表。这里主要包括:项目的名称、项目类别、发生日期、主管单位及主管领导。
4.3 对于内部信息交流系统的设计
第一, 单位内通知公告牌数据表格。主要包括:通知和公告的ID、通知的具体内容、通知的输入者、日期时间、有效日期等。
第二, 单位内部意见信息数据表。这里主要包括:意见的ID、意见的发表者 (匿名除外) 、意见的指向部门名称、意见具体内容、意见的类型、意见是否处理等。
第三, 单位内部的投票信息数据。这里包括:投票问题的ID、投票人信息、投票的内容、投票的时间日期、投票参加者的人数、投票是否公开等。
5 对于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设计的注意内容
事业单位的信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特点, 所以其信息系统具有着很高的安全性的要求。在进行设计时候, 一定要注意用户登录信息的验证和身份的识别, 在进入系统是必须严格管理。其次就是, 对于一些单位内部的信息的录入和管理一定要责任到人, 杜绝任何一个细节性的错误。还有就是要采用一些与之有关的信息安全保护系统的工具, 对数据库信息的安全作进一步的保护。
结束语
事业单位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着很迫切的要求, 近几年这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发展, 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部分单位或机构在进行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各个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所设计的系统没有针对性。所以, 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了解每个单位的具体要求, 以及熟练掌握系统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的知识, 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近些年,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现代办公管理的要求和互联网的诞生, 人们希望能够利用这些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建立起来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 以提高办公的效率。现在许多事业单位一逐步开始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的一些知识来建立单位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 已能够达到高效的办公行政流程和业务运作的规范管理要求。接下来, 就根据有关技术对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组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管理,组建
参考文献
[1]]薛斌.网络数据库设计与分布[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方法 篇5
作者:胡德才
2007/7/10 13:01:33
来源:江苏省邳州市审计
局
0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体。在审计实践中,笔者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有的工作开展显得相对滞后,亟待需要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施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了一种错误倾向,认为财政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有些领导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错位。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
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2、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但在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其独立性较弱,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3、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应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致使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甚至有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定位在按照领导的意图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开支进行整顿,应付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致使内审效果不理想。
4、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但在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多数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安于现状,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5、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6、制度不完善,规章制度不规范,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基本上是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
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二、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1、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要把审计与强化内部经济监督管理联系起来。提高认识,不断拓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路子,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保驾
护航,服务本部门、本单位中心任务的作用。
2、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3、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按章开展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
化、规范化。
5、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实施“三个结合”不断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市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内部审计是一种监督与评价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能够使事业单位的内部运行更加健康、安全。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分析
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有利于提高质量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1.客观性
事业单位的市场经济活动是动态的,因此其内部审计所面对的各种风险也是不确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都无法完全消除风险,这不会受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观意愿而发生改变,依然会客观存在。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时候,都要做好应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准备。
2.过程性
过程性所指的是在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都会伴随着风险,例如选择了不合适的审计对象、审计计划不合理、收集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审计报告编制错误、审计建议适用性低等等,因此必须要在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做好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工作。
3.潜在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所指的是,在审计过程当中,审计工作人员可能已经做出了偏离审计事实的行为,但是却还没有造成什么实际的损害与不良影响,这种风险就是潜在的。不过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是不可控制的,也许在这一个审计阶段当中,潜在的风险没有造成损害与不良影响,但是在下一个阶段的审计工作当中,不后果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在审计过程当中必须要认真细致,尤其要对那些尚未造成损害的潜在风险加以控制,防止风险逐步扩大并造成实际的损害。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要通过落实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当是具有专业素质能力的专职人员,人员数量配备要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规模与市场经济活动量而定,要保证既不会造成人员浪费,也不会造成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确保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顺利推进;其次,要推行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分解、细化,并分配到每一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头上,如果工作中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找对应的工作人员负责,这可以刺激每个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做好自身工作,不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真空地带。
2.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市场情况,在专业背景及相关知识方面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在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参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及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执业规定,逐渐形成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其次,事业单位在招聘和管理内部审计人员时,还需要考虑到内部审计人员的其他综合素质能力,例如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等,还要熟悉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一定的从业经验,具备经营管理方面知识,能为事业单位改善管理出谋划策。
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必须要真正加强对事业单位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才能真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否者的话很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就都是空谈。因此,在实际的质量控制过程当中,必须要基于《内部审计准则》,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市场经济活动业务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业务程序管理手册,以明确的条例,将审计项目的选取、审计业务的执行、工作底稿的编制及最终审计报告的出具规定出来,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有规章条例可以依照;同时,在业务过程控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找准每个过程环节的关键点,对容易出现风险的业务与过程环节加以重点的管理与控制。
4.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当中,不能再像传统的审计方法那样,仅仅依靠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因为财务数据始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准确性,无法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所有审计工作需要了解的情况,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除了要分析财务数据之外,还要对非财务数据因素进行审计,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最后,还要根据审计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决策建议,提高事业单位市场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安全性,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不断累积审计工作经验,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将下一次审计工作做得更好。
三、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比普通内部审计更强的敏感性,关系着社会建设,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安全运行,促进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娜仁.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准则建设[J].新经济,2014,02:95-96
[2]李生念.当前形势下创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J].中国集体经济,2014,07:71-72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7
一、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
目前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管理的信息化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信息化、发展运营的风险评估信息化、日常经济活动信息化、以及内部控制监督信息化组成。把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行政部门、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履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从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从而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出现像中石化那样大型贪污受贿案件的发生,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1]。
二、信息化环境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 一) 重点发生了改变
随着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对财务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分氛围。 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从原来的人工统计,转向了计算机统计。相关的文件和材料可以通过计算机之间相互传输、保存、共享等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 二)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改变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使用会计信息化以后,就会对内部控制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人员的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会计计算过程中,会计人员只负责财务会计上的工作。但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部门不但需要负责财务核算的工作,而且还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处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项日常经济活动。通过工作人员和信息化技术有效协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好的发挥作用。
( 三) 内部控制风险明显加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材料,工作的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但是使用信息化技术也有很大的弊端,比如说,在信息传输和共享过程中,一些信息、资料、数据放置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如果遇到黑客的袭击就会导致信息泄露,或者篡改,给行政事业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一些信息资料,然后卖给需要的单位和企业。导致本公司一些重要的资源泄露,从而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风险[2]。
三、信息化环境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 一) 树立和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意识,内部控制管理者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负责人,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弱会对员工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我国最新出台的《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该单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管理有重要的责任。从中也就直接说明了相关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主导性的意义。所以要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保证他们能发挥出指导性的作用。 其次,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整个行政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的任务,所以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 在单位的广告栏张贴实行内部控制的好处, 以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最后,除了要提高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知识以外,还要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等,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建设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 二)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的任务,无论是在企业、学校、家庭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正常运行和发展,所以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由于我国信息环境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经常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相关的知识,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创新出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3]。
( 三) 加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要想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建设的完整性,就要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与否,对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包括录入的信息数据和输出的信息数据,就录入数据而言,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来进行改进,当相关的数据需要录入时,要通过授权或者许可以后才能把信息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提高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对需要的信息进行严格核实,做好信息数据的保管工作。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能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 信息化环境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帮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行政实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旭东,郭欣旺.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4,02:40-41.
[2]林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会计师,2014,02:66-68.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8
一、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变化
(一) 内部控制环境复杂
相比于传统会计环境, 会计部门的工作如果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能得到较大的提升。会计信息化实现以来, 会计行业的主要工作由会计核算逐渐向信息数据录入转变, 会计部门在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也由数据核算逐渐转变为内部控制管理。会计人员在展开全新业务工作时还需要加强与人力资源的数据进行对接, 随着会计人员的职能逐渐扩展, 内部控制的环境也逐渐复杂起来。
(二) 内部控制范围扩大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到来, 会计部门工作内容也随之增加, 内部控制也产生了全新的要求。财务软件在对事业单位各类凭证、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并进行评估的同时, 并不能判断凭证及数据是否真实合法, 对此, 会计人员仍需要行使对于凭证、数据的职业判断, 以满足会计软件存在的不足。同时, 会计信息化赋予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共享性、分散性及开放性在内的多种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自身所需要的相关数据, 使内部控制范围不再局限于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随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提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控, 促使内部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 内部控制要求提升
传统会计资料以原始凭证、账簿及报表等纸质资料组成, 数据难以篡改, 实现内部控制比较容易, 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比较低。在会计信息背景下, 会计数据实现了从“有形”到“无形”转变, 通过计算机实现对会计相关数据的阅读和查询, 尽管存储更加便捷, 但更容易被篡改, 且难以留下痕迹, 大幅提升内部控制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的重要方式。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
(一) 会计操作控制不严谨
在会计信息背景下, 提高了对事业单位会计数据录入工作的要求。会计信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会计凭证作为数据录入的起点, 其工作至关重要。一旦在会计数据录入工作中发生错误, 将会对内部控制的所有环节产生影响,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 将会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行。一些事业单位为避免会计数据被篡改, 将财务软件设置为一旦录入数据便不能修改的模式, 这种模式对会计数据录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 系统设备存在风险
会计信息背景下系统设备存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中硬件风险主要包含火灾、停电等不可抗拒因素和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 致使计算机系统故障, 甚至造成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硬件系统特点包含系统一体化、数据逻辑化、信息生产自动化等, 内部控制无法触及, 一旦发生风险将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失。软件风险则是由于部分财务软件自身存在缺陷导致, 提升软件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结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需求, 提高软件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契合度, 降低系统软件存在的风险。
(三) 会计人员控制困难
会计信息化实现以来, 将会计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于磁盘上, 实现了会计数据的“无形”化。同时, 密码和口令逐渐取代了传统会计工作中的签名和盖章, 然而密码和口令容易遭到盗取或破译, 从而导致数据被篡改后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都能够轻易篡改数据, 为满足自身利益严重损害了事业单位的利益。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各种计算机技术, 使得会计人员的控制难度逐渐提升。
(四) 高素质人才缺失
随着会计信息化到来, 会计部门主要工作由会计核算转变为会计信息处理, 内部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传统的会计工作无法满足全新会计环境下的需求, 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加。尽管大部分事业单位都会组织会计人员定期参与培训, 但仍然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单位需要重视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确保会计人才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 同时还能有效运用相关财务软件, 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 将内部控制和数据安全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系统运行的基础。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议
(一) 强化系统操作控制
设置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服务器, 便于会计人员在电脑终端即可进行相关操作。根据各个岗位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 确保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在其职能范围内。根据操作系统工作内容,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输入、输出及数据处理三个方面。输入控制保障了会计信息录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是控制环节的基础, 需要严格规定录入、授权过程。数据处理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 主要表现为环节控制、数据信息修改及数据有效性检验。输出控制通过分析输出结果, 实现对数字、代码及数值等有效范围检查, 尽早发现系统中潜在的错误, 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二) 提升系统安全建设
保障计算机硬件设施, 确保财务软件、财务数据及其他信息数据安全, 是实现会计环境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严格限制无关人员接触计算机系统, 为计算机系统提供正常运行环境, 保证会计系统安全稳定,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加强计算机软硬件保护, 确保计算机软硬件正常运行。确保财务软件及相关数据安全保密, 加强预防管理网络病毒, 购买正版杀毒软件, 为会计系统提供保障。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维护控制, 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事前预防性控制有效, 实现对会计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全面考虑。同时, 在开发会计信息软件之前, 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确保会计系统安全得到全面提升。
(三) 重视风险管理
会计信息背景下,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软件风险和员工风险, 重视风险管理, 避免会计信息系统紊乱。为确保财务数据安全, 应禁止工作人员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上网, 为会计信息内部资源和外界联系提供安全保障。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 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合理优化系统配置。建立人员监督机制, 对会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实行责任制, 对工作人员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理,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安全。
(四) 加强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逐渐提升, 加强会计部门人才培养, 培养财务、计算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为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技术, 满足会计信息背景下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同时, 会计人员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法律、金融方面的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 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加便捷, 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有效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和会计信息化特点, 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管理措施, 能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会计行业逐渐实现信息化, 在此背景下,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也不断变化。会计信息广泛应用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从本质上改变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办法。本文对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办法进行探索, 结合会计信息化背景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高守保.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内部控制探析[J].会计师, 2014 (08) .
[2]周良贞.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内部控制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06) .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9
一、会计信息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影响
(一) 内部控制重点发生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信息化前, 完全手工处理数据;推行会计信息后, 会计信息处理工作由会计人员用计算机来处理, 此时会计工作已由人控制逐渐转变为人机共同控制。
(二)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会计信息化后, 其会计部门内部控制环境发生变化, 其主要表现在单位会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职能转变方面。此时会计部门所负责的工作除会计核算之外, 而且还需承担起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多项业务活动的职责。通过实现会计部门与计算机部门的协作, 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 内部控制方法发生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发生转变实质上是人机共同控制替换传统单人控制。对于传统单人控制而言, 其局限性相对较大, 绝大多数实际工作均需要组织专人进行管理与控制, 这样既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成本, 而且还使控制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于人机共同控制而言, 业务员工仅需在终端机上便可以操作其他机器, 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控制工作。总结来看, 人机共同控制可以在保证控制质量的前提下, 实现一个人完成一个部门的工作, 这样既能够降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成本, 又缓解了控制人员工作压力, 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 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的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能够起到优化内部环境的积极作用。为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着手于下述环节: (1) 定期审查会计资料,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2) 保障计算机数据与书面数据一致性; (3)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操作计算机, 确保系统操作的合规性、正确性。另外,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一经发现不足之处,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修正, 以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 增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会计信息数据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其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下, 会计信息数据主要表现在录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两部分。就录入数据而言, 为增强其准确性, 需要经授权或许可后进行数据录入, 通过相关部门加强对录入数据的核对。除此之外, 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借助其他技术和方法不断增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就输出数据而言, 为增强其准确性, 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 同时严格审核信息数据发送对象, 做好信息数据保管工作。
(三) 控制会计权限
严格要求会计人员, 规范其工作行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因此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相关监督和制约机制, 依据这一机制增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规范操作人员行为。同时, 还需要明确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等职责权限, 使其职责既相互分离, 又彼此影响。另外, 构建绩效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相关人员进行奖金发放或职位晋升, 以此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积极性。
(四)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 不断强化其内部控制意识, 使其准确认识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作用, 同时, 增强各级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实施队伍中;二是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 以预防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原则为指导,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为事业单位落实内部控制提供依据。
(五) 以失控环节为切入点, 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首先, 以不相容职务原则为指导, 明确内控人员的职责权限, 要求内控人员之间相互监督与约束, 不断规范内控人员相关行为;其次, 业务记录控制。加强对凭证制作、传递及保管等环节的控制, 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再次, 财产安全控制。通过加强对货币资金和固定资金的控制, 以确保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最后,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强预算控制需要着眼于预算编制、预算审定、预算执行等多个环节, 即加强对上述环节的监督, 挖掘上述环节的不足之处,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这样才能够保证预算工作的高效性。
(六) 构建和执行问责机制、激励机制
待明确各岗位员工职责权限后, 事业单位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绩效考核, 并将绩效考核机制与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直接挂钩, 依据绩效考核机制对岗位员工或奖或罚, 这样能够增强岗位员工的责任感,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三、结论
总之, 相关业务流程和理论的探讨交流等具体内容, 通过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制度管理平台, 可以极大提高办公效率, 促进上下一体、公开公平、共同提高的良好制度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吉顺梅.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J].会计师, 2011 (02)
[2]白华, 高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一个悖论[J].会计研究, 2011 (03)
[3]杨有红, 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J].会计研究, 2011 (03)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解读[J].财务与会计, 2011 (04)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10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会计信息化趋势下发生的改变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是防范和管控其经济活动风险, 保证其经济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资金及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虽然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却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如下:
1.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式发生改变
内部控制在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下主要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 科研事业单位的这些程序在编制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凭证编制序号、编制时间、编制类型、操作权限和密码口令等进行设置, 以便防范科研单位会计人员人为的差错和舞弊, 有效避免了原来手工记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心发生改变
会计信息化趋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账簿和报表的获得都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获取数据生成的, 因此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从原来的手工记账时期的会计账簿和报表变为会计信息原始数据的输入, 如何保证会计信息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便成为了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心。
3.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护发生改变
会计信息化趋势下,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 会计数据很有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的侵袭、篡改和盗取。因此如何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也取代了原来的专人保管纸张化的账薄成为了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护的重点。
4.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发生改变
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以前,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置和相关财务制度的制定。随着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逐渐涉及到科研单位的内部管理, 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债务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业务和合同业务等各个环节,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科研事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对内部控制运行环境认识有限
一部分科研事业单位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系统代替手工记账, 忽略了会计信息化的信息共享和传输功能, 因此只是简单的购买安装财务软件, 对会计人员进行简单培训, 便以为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另外也有一些科研事业单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 但是真实操作中才发现并不符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科研单位照搬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 实际应用中才发现很多模块并不适合自己, 最终使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了摆设, 无法实现会计信息在各环节和层级之间共享和传输。
2. 内部控制会计数据存在篡改漏洞
会计信息化下,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快速性给科研单位会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便捷, 但是同时也带来很大的隐患。会计信息存于U盘、光盘、硬盘、网盘等介质上, 很容易被篡改而不留痕迹。很多会计软件存在反操作系统, 只要获得权限, 便可轻松更改会计数据, 虽然使得会计账簿看起来干净整洁, 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更改的痕迹, 这给恶意篡改数据提供了机会。
3.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安全性较弱
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数据处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这也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日益强大, 计算机病毒和黑客也日益猖獗, 处于网络环境中的会计信息极有可能被窃取、被破坏或者遭受攻击。而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并不具备维护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 只是在出现问题时临时求助于系统开发公司进行修复, 因此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安全性较弱。
4. 内部控制权限授予问题
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便是授权控制。会计信息化趋势下, 原来需要相关责任人签字盖章授权的流程逐渐转化为密码、口令授权, 只要获得密码口令, 不法分子便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了解、窃取甚至篡改会计信息, 因此授权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贪图一时的方便设置的口令密码过于简单; 有的会计人员并没有认真保管自己的口令和密码, 随便将其泄露于人; 有的会计人员数月甚至几年都不更改口令密码, 安全意识较差。因此授权控制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问题。
5.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保存存在隐患
会计信息化下, 会计信息存于U盘、光盘、硬盘、网盘等介质上, 该类介质极易受损, 受潮、遇水、粉碎、消磁甚至突然断电等都会造成数据的缺失, 而数据一旦缺失又难以恢复。因此会计信息化实现数据处理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保存隐患, 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6. 缺乏复合型人才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求相应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同时要兼备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甚至要求具备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修复等能力。然而现在科研事业单位信息人才很少, 信息和会计知识兼备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也是科研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趋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1. 建立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 为内部控制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有能力的科研事业单位应鼓励自主开发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本单位的预算、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建设项目等各项业务, 根据各项业务的具体工作步骤、工作流程图、风险点等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之后能达到的效果进行预计和评估。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科研事业单位也可以外购相应的财务软件, 采购时要与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协商沟通, 让软件开发公司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量体裁衣”, 争取采用最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系统。此外, 需要软件开发公司对本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并提供售后系统修复服务, 这样可以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
2. 设置病毒防范制度, 为数据提供安全保护
科研事业单位自主研发会计信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病毒防范的功能, 外购财务系统时要尽量选购可靠的具备病毒防范功能的软件。科研事业单位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病毒防范制度, 财务系统操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遵守该制度, 不随意拷贝会计信息, 安装并定期使用病毒清理软件对病毒进行清理, 定期安装补丁并修复系统漏洞, 提高防火墙安全等级, 严禁在使用财务系统的电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以免为病毒入侵提供机会等, 从而为内部控制会计信息提供强大的安全保护。
3. 健全操作管理和保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应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管理和保密制度, 做好原始会计信息审核工作, 例如: 检验原始发票的真实性, 签章的完整性等。只有保证会计信息初始输入是真实准确的, 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获取、加工和报表输出才有意义。相关财务人员要做好密码口令的保密工作, 严禁随意泄露密码口令, 设置较为复杂的操作密码以防被盗, 定期修改操作口令密码等, 做好内部控制操作权限保护工作。
4. 重视硬件管理工作
科研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管理工作, 为计算机工作创造温度、湿度都适宜的环境。做好火灾、电线短路、突然断电等突发情况的应对工作, 定期检查计算机设备、网络线路、电路线路是否正常运行, 如果发现老化要及时更新。还要安排备用计算机, 从而为保障数据库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5. 培养并引进复合型人才
再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也是需要人来操作的, 再高级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也是需要人来运行的, 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尤为重要。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在本单位的财务人员中选取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年轻和有活力的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具备熟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 有能力的科研单位可以培养其研发、维护、修复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此外科研事业单位应做好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工作, 从而为做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工作配备更高素质的人员。
参考文献
[1] .靳淑平.基层科研单位如何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4 (3) :43-44.
[2] .罗征洪.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11) :161-162
[3] .卢旭东, 郭欣旺.信息化环境下形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 2014 (2) :40-41.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对策分析
一、前言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评价特性,监督本单位及子单位在一定会计期内财务支出以及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以及其效益如何。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和督促单位现有的财务核算以及经济管理,从而帮助单位及其从属单位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
我国的审计体系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等。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一般包括以下特点:
一是具有一定的内向服务性。内部审计是为了满足组织内部管理的需求而存在的,针对的主要是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目的就是提高运营效率,监督组织运营,帮助组织领导参谋决策,因此具有一定的内向服务性。
二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与连接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必备特性之一,而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组织内部服务,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连接性。
三是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审查和评价必须具有及时性以及广泛性。及时性指的是在组织经营活动的各个时间段都进行及时审计监督与评价,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需求。广泛性指的是对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各个单位部门都接受审计监督,从而达到审计的目的发挥审计的作用。
2.当前事业单位对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不断地通过财政、审计、检查、反贪等行政手段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廉政规范。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普遍的现象就是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并不能完全地独立。例如单位领导的意愿和意志;单位包括管理体系和制度等环境条件的制约限制等。另外,与内部审计配套的制度相对缺失与模糊不清,导致与实践不匹配。
二是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不足。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人员数量设置不足,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技能不足,知识机构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急需培养一批高职业素养的跨行业的综合性人才。
三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足,审计内容不够宽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也急需加强,以节约审计成本,更好地为事业单位服务。另外,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主要以财务审计、内部控制为主要内容,对于经营管理、发展战略等类型的审计活动则非常稀少。
三、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提出的一些完善建议
1.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加强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要确保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客观性,就必须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团队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有效性。一方面,参与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绝对不可以与被审计对象有任何的经济、人情瓜葛,审计机构的设置与人员配备包括审计经费等都必须拥有极高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相对其他职能部门应地位较高。这样子才有利于审计的开展,确保审计的效率与审计结果的质量。
2.加快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完善事业单位人才选拔机制,并对在职审计人员做好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是目前事业单位面临的比较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针对此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岗位人员招聘的限制门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教育培训体系,对已经在职的审计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或者广泛性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并且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例如除了开展审计相关的知识讲座培训等,还加强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行政事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等等。
3.理顺内部审计中的监督与服务关系,加强审计结果向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再利用
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制度与管理的完善,做出长远规划,给出合理的内部审计目标,并做出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些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存在只注重表面功夫,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责任,或者定位模糊、不能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等问题,因此应该理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发挥出其监督与服务的职能,规范经济财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应当注意开发审计结果的再利用价值,提高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率以及其利用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与为决策服务的职能作用。
四、总结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思想认识不足、员工职业素质与能力欠缺、制度机制建设不足、审计信息化不足等等,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完善,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当代国情,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道路,脚踏实地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程英利.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问题的探究.中华会计网校,2012-7-9.
[2]崔青华.浅谈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管理.中华会计网校,2012-7-12.
信息化: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12
1 信息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1) 审计线索的变化。审计之所以能够发现问题, 首先要有审计线索。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普及, 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 存储的资料必须借助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才能读取, 其上保存的数据可能被篡改, 有些资料还可能是暂存的, 很快会被覆盖, 审计线索不易查找;另外审计线索会通过电子数据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 从而获取证据, 定性问题。
(2) 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建立于系统的应用程序中, 由计算机运行时自动执行, 如计算机执行的各种检验、核对、判断和监控以及以系统各功能调用的权限限制, 从而实现了内部控制的程序化。电算化会计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准确可靠, 除决定于输入数据的合法性、正确性外, 关键在于系统的应用程序。所以电算化环境下控制重点已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部门。
(3) 审计内容的改变。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各项核算集中由计算机根据有关的程序自动进行处理, 手工系统中的某些职责分离不再存在, 会计信息处理、存储的高度集中和对系统的过分依赖会因为系统出错或被人为非法修改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所以审计部门除对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审计外, 还必须首先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审计, 以避免出现“假账真审”的情况。
(4) 审计技术的改变。电算化产生的大量数据仅靠人工审计会严重影响审计规模、效率和效果, 只有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协助审计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对这些电子账进行抽样、审阅、核对、分析、比较和计算, 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 扩大审查范围, 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2 计算机审计的有益尝试和体会
概括地说, 计算机审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 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二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 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计算机审计技术可分为基于程序分析的审计技术和基于数据分析的审计技术。下面就基于程序分析的审计技术、基于数据分析的审计技术及两者相结合的应用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1) 以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验证分析发现特征。在2009年开展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 针对纳入县会计结算中心的630多个核算单位的2008年末结余的财政资金安全性、完整性进行审计, 在充分开展审前调查的基础上, 审计人员克服种种困难, 对数据进行了采集转换并导入AO, 根据审计思路分别编制SQL语句并与会计结算中心纸质电子账存款余额、各存款账户银行对账单核对, 发现有3项存在差异且数额较大, 随后审计人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 最后确定核算单位结余资金被占用3 000多万元、少记1 000多万元的问题, 对会计结算中心实施会计核算系统7年来的存款余额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
(2) 利用勾稽关系来发现特征。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绩效审计时, 审计人员重点对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和补偿电子数据进行了分析。审计人员首先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价, 根据《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9361-200X) 和《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县级平台建设指导方案》, 对新农合数据中心的软硬件情况及安全设置、物理环境进行了评价, 根据系统运行流程表测试了定点医疗机构HIS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情况及农合局实时监控、资料审核情况, 最后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审计人员又对采集转换的新农合补偿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系统内部表格之间的勾稽关系, 编写SQL语句, 将已经申报的住院登记信息表与住院就诊细节信息表关联, 生成中间表———出院用药清单表;然后根据住院床位费的计算规则, 利用聚合函数, 查找出36个定点医疗机构多收取住院病人床位费80多万元的问题。
(3) 通过信息系统内部数据之间逻辑关系进行线索特征发现, 查找问题, 借以拓展审计思路, 综合分析, 最终实现审计目标。如最近实施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确定了村干部是否利用特权多领涉农补贴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对采集到的各项涉农补贴数据进行分析, 并利用表与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实地调查情况, 通过编写SQL语句, 从而审计出多领玉米良种补贴、油菜良种补贴25 000多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审计人员将生成多领取补贴的中间表和村干部表进行关联, 重点分析了个别村干部多领补贴的事实。审计人员又根据同样思路, 将救灾款领取表与村干部表关联, 审计出部分村干部2009年多领取救灾款的事实。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审计08-30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08-12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刍议12-17
事业单位审计研究09-03
事业单位审计风险09-27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06-13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08-15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08-21
事业单位内部风险控制10-25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基础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