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课程

2024-10-17

体育活动课程(精选12篇)

体育活动课程 篇1

摘要:本文以鞍山市城区公立、私立及其他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将现阶段幼儿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综合分析,根据幼儿年龄结构及生长发育期的不同变化,为幼儿设计不同阶段的体育活动课程,为增强鞍山市幼儿体质和更好地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体育课程,构建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草案)》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方面。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体育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的骨骼生长发育得高大,增加食欲和增强肠胃的消化,能更快的吸收所需要的营养,使身体发育得更好,体质也会变得越来越强。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幼儿的健康成长肩负着一个国家的希望,而幼儿园又是承担此项教育的主要机构,它们为幼儿提供场地、器材和教师,也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这一幼儿教育总任务的主要实践者。提高幼儿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地了解幼儿体育活动的总体情况,为能更好地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提供科学意义及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鞍山市白鸽幼儿园、一幼、六幼、九幼、十幼、十三幼、市体校幼儿园、体育幼儿园、睿星、翻斗乐、小清华幼儿园、金色童年幼儿园等公立、私立及其他幼儿园共32所。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络的等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了鞍山市幼儿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幼儿体育活动的著作和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2. 2 调查访问法

走访鞍山市铁东、铁西、立山等公立及私立幼儿园,调查鞍山市幼儿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了解和掌握鞍山市幼儿体育活动发展的基本情况。

1. 2. 3 问卷调查法

对鞍山市城区的公立、私立及其他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1. 2. 4 理论分析法

采用幼儿体育教育理论、幼儿体育游戏理论、幼儿体育趣味性相关理论、幼儿课程设置理论等,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分析。

1. 2. 5 逻辑分析法

在文献、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等逻辑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鞍山市幼儿园在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的分布上,基本由塑胶、沙地、草地、水泥地、砖地这五种场地类型,塑胶场地为主达到65%。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对提高幼儿体育活动质量,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环境的户外体育活动场地是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坚实基础(见表1)。

在所调查的幼儿园中,平均每所幼儿园的运动器材基本可以分为室外的健身器材和教室中的小型玩具器材。分别有15种和30种。在运动器材的数量方面,户外的运动器材够以班级为单位活动数量的小朋友,室内活动时平均每8名小朋友可以有一件玩具。但器材的样式较少且老旧比较严重。通过研究调查,公立、私立及其他类幼儿园的运动器材无论在数量、种类和新旧程度上均有差异,私立幼儿园要好于公立幼儿园。这反映出幼儿园相关部门对幼儿园的运动器材缺少统一的标准。

2 . 2 幼儿园体育活动时间及内容情况分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全日制的幼儿园活动不得少于两小时,寄宿制幼儿园活动不得少于三小时,其中包括每日一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场地小的幼儿园在安排一日的活动时,首先要保证各班至少有一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通过调查,鞍山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在每日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基本能够得以保证,但对活动的内容、幼儿的性别、年龄及身体形态等方面没有详细的划分,使幼儿活动场地、范围和器械等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及生长发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幼儿体育活动,更应该注重幼儿的后天锻炼和培养。

2 . 3 幼儿园师资队伍和管理情况分析

鞍山市幼儿园教师有90%以上为女性,女性幼儿园教师在性别上占一定的优势。传统的观点认为:女性作为幼儿园教师,细心、体贴等心理特点更符合幼儿的教育需求,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幼儿园应该引进男性教师更加有利于幼儿的性格、健康等方面的成长,能使幼儿更加平等互助,男性教师在幼儿的体育活动和教学的授课方式、内容等方面要突出于女性教师,更具灵活性、创新性。这对幼儿初期体育活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对鞍山市幼儿园师资结构水平的调查中,现阶段幼儿园教师都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但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基本没有,幼儿园教师大部分都是都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课外体育教学活动,只是作为简单的户外活动,基本没有专业的讲解示范和指导,更忽略了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如果忽略专业的体育教师,会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加强幼儿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幼儿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见表2)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幼儿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该热爱体育事业,既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原则,又能够了解幼儿阶段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体育活动内容应该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能够拓展幼儿思维,激发幼儿体育活动兴趣。同时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重要的身体基础。

在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提倡全面发展和运动素质发展的目标外,还应以幼儿为主体,多样化、游戏化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体育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备掌握基本体操、韵律操、幼儿舞蹈、幼儿体育游戏等技能;体育课程不仅会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而且也会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使教师更加注重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3 结语

鞍山市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建立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体育游戏课程的设置。鞍山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应提高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建立完善体育活动课程体系,强调幼儿体育的重要性。鞍山市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男女教师比例应逐步缩小,应积极扩大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课程 篇2

在实施《幼儿创意学习课程》体育教材的时间里,我们感受到认真地分析体育活动的设计,是完成核心目标的保障;严格地执行体育活动的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

灵活地掌握体育活动的游戏特点,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基础;仔细地建构体育活动的语言组织,是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关键。

在实施这套《幼儿创意学习课程》一年多的时间里了,我们发现这套改版后的教材,从课型选择上,活动组织环节上,材料准备投放上都有独具匠心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教材的选择上能充分结合幼儿园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教材内容特别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教材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能巧妙的将教学的核心目标融入到活动的各环节之中;怎样提高教师组织教学及驾驭教材的能力呢?下面我就对实施中小班体育活动的环节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认真地分析体育活动的设计,是完成核心目标的保障

在使用中小班体育活动这套教材中,我们感觉到活动中为了完成核心目标,在活动的基本部分都是通过3―4个小的活动目标来完成的`。如:在进行《行走》这节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完成核心目标“平稳地行走”技能,在活动中设计了“直线行走”、“持球行走”、“持物行走”三个小目标环节来完成核心目标。其中“直线行走”是要求幼儿两人一组“手拉手”向前走,我们都知道对于刚入托的小班幼儿来说,直线行走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走路时,往往都表现出队伍走歪走斜的现象。

因此,在第一个环节设计上本教材非常尊重幼儿动作发展特点,让幼儿“手拉手”向前走,通过我们老师以强带弱的配对练习,让身体操控能力弱的幼儿跟着身体操控好的幼儿一起走路,大大降低了幼儿直线行走的难度,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手拉手向前走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持球行走”中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分别持球向前走,通过此环节,训练幼儿和同伴一起抱球向前走,在“抱球”这个动作上,就自然脱离了“手拉手”的要求,进而提升了幼儿独立走路的技能要求,在这个环节训练上,我们发现幼儿基本上能跟着同伴一起向前走。在最后的“持物行走”中,更是要求幼儿合作拿(各种玩具)沿着直线行走,这个环节,在幼儿能独立“抱球”向前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走的要求,是两人合作拿(各种玩具)步调一致地向前行走。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我们感受到运用这样集体锻炼的方式,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给幼儿一个充分的空间、时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运动,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而且在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教材中对走的技能“直线行走”、“持球行走”、“持物行走”是逐步加深的,从而达到了完成核心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说体育活动的环节设计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给幼儿提供运动机会的。

二、严格地执行体育活动的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

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精髓,驾驭好这套教材。真正达到“解读”运用好这套教材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在不改变教学环节的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和教师教学经验,灵活地运用适合本班幼儿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活动。

如:在进行《改变方向行走》的活动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幼儿轮流扮演小司机绕过障碍物行走。在活动中,幼儿不会一个接着一个地沿着一定路线绕过障碍物,往往跟着跟着就走到别的方向去了。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分析,发现我班幼儿在平时的站队活动中,就不能较好地独立的一个跟着一个走。找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我能及时地根据幼儿活动特点,调整了教学方法,让幼儿利用他们平时熟悉地“一个拉一个幼儿衣角”的方法进行一个跟一个的绕过障碍物行走。

通过我这样方法的改变,我们发现幼儿能较顺利地一个跟着一个地绕过障碍物,从这一点上我深刻体会到,要想使用好这套教材,教师们就必须具备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要能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合本班幼儿的学习方法来组织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在活动的基本部分,要求幼儿通过玩一个“揪尾巴”游戏来掌握“左右移动”身体进行躲闪的动作要领,而恰在此环节上教师又没有给出“左右移动”身体进行“揪尾巴”动作指令,导致全班幼儿只是一味地玩揪尾巴游戏,没能掌握在左右躲闪中进行揪尾巴的动作训练。

因此我们说要严格地执行教学环节,而且要充分地理解环节中游戏的规则要求,只有严格地“备”活动,我们才会体会到它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训练目的是什么,有时一个看似很简单的环节要求改变,就可以决定活动成功和失败。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地删减活动环节,这样做只会是事倍功半。

三、仔细地建构体育活动的语言组织,是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关键

在实施和组织体育活动中,我感觉到,本套教材的环节设计非常精炼。各环节之间,没有过多的过渡语和引导语言提示,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较高地组织活动的能力。我们知道想上好一节活动,离不开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我认为教师的语言组织对上好一节课非常关键,良好的语言组织包括:“活动过程中的过渡语是否自然,游戏活动的情感渲染是否到位,交代活动规则是否清楚”等等。

如:在组织《投掷布球》的活动中,教师想让幼儿通过练习说出离目标“近”投掷沙包到目标容易,而离目标“远”投掷沙包到目标则难的动作要领。

在这个环节的组织上,教师没有在幼儿投沙包前,提出明确的语言指示,也就是说没有交代清活动规则,导致幼儿只是感受到了投沙包的乐趣,没能说出为什么近好投准目标,远则不好投准的动作要领。因此我们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活动的能力,首先要设计出体育活动中,各环节的过渡句,让幼儿明确每个环节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其次,针对不同游戏特点,设计出相关地活动要求,最后用巧妙的语言梳理活动的核心问题,我想只要教师注意这几点,就能很好地驾驭这套教材,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组织活动能力。

多种活动展现体育课程的价值 篇3

【关键词】活动  体育  价值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适应能力  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96-02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展示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掌握知识,在自主锻炼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发挥体育课程的教学价值进行论述,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

1.增进身体健康

借助体育课程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其最直接的存在意义,目的就是要确保学生在坚持锻炼中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苦练”的教学方法,要通过组织恰当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确保体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长跑”时,由于该运动对场地、体育设备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低,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为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也为了发挥该体育项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中掌握基本的长跑技能,进而,在提高学生长跑学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形成,对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体育教师要选择恰当的体育项目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使学生在自主锻炼中掌握知识,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可见,借助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组织恰当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恰当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篮球”时,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价值,更为了促使学生在高效的体育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比赛,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起团队意识,而且,还能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使学生在自主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借助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看到这一价值时,很多教师很自然的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是的,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理解合作意识的形成对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带来的影响等等。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呢?

还以教学“篮球”为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比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我们还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篮球比赛不是个人技能的展示,而是为了团队荣誉,为了集体而比赛的团队项目。所以,在模拟比赛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进而,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也就是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来获得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学生在自主锻炼中提高体育的学习效率。例如: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教学视频,通过对动作的分解教学来纠正学生的学习动作,进而,使学生在自主观看中掌握知识,在自主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入手来发挥体育课程的价值,使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多种活动中重新找到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丰富而高效的体育课堂中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爱民.20世纪以来我国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主流价值取向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年

教研活动应强化体育课程基本功能 篇4

一、预先培训, 严格把关, 发挥体育优质课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保证现场展示课的质量, 为与会体育教师提供正确的示范和引领,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预先专门对展示课教师进行了培训,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培训活动统一了思想, 明确了认识;避免了教学内容简易化、名称文学化, 教案不能反映体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教学活动设计不求实效等问题的再现;保证了现场展示课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层次清晰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

二、立足专务, 强化本体,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1. 明晰体育课程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关系

参加本次活动的各地体育教研员和广大与会体育教师普遍认为:第一, 体育 (与健康) 课程关系到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 深化体育 (与健康) 课程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个基本方向。体育 (与健康)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该与其他课程互相补充, 并充分体现体育课程自身的核心价值,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做出贡献。第二, 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而身体健康是生命的基础, 是三维健康的基石,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正是在学技能和练身体的运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丢开运动实践的过程去空谈体育的人文价值, 去另辟蹊径地寻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必然会偏离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 也很难取得预期的结果。此外, 在大力弘扬三维健康观、人文体育观, 以及体育课程的多元价值和目标时, 还应该认真梳理三维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多元目标的相互关系, 理清和明确实现多元目标的主要载体和基本途径, 牢牢把握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基本方向, 把体育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 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以免使基层体育教师陷入困惑和无从下手。

2. 寻求教学内容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最佳结合

在现行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 体育教师获得了更大的教学自由度, 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的随意性, 使体育教学的规范和质量受到了冲击。如, 体育课教学内容减少, 教师避难就易, 以简单的素质练习或游戏代替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师迎合学生兴趣, 一些非身体练习或不能实现体育课程基本价值的内容, 如多米诺骨牌、智力性游戏、高尔夫球、棋牌类活动等不时进入体育课堂;一些锻炼和教育价值较高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项目 (如单双杠、支撑跳跃等) 开始淡出体育课堂……由于缺乏统一规定的具体的教学内容,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进度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等工作的检查评价无从下手, 难以统一标准。部分责任心不强的体育教师以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为借口, 为个人教学的随意性开脱责任。大部分基层体育教师感觉到, 现在的课标仅仅提供一些让体育教师选择的运动项目名称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在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他们建议, 国家应组织有关专家, 为中小学规定一定比例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内容, 以保证中小学生接受到最基本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承;为中招和高中毕业体育考试、体育教学工作检查、体育教学评比等工作提供方便;同时也为体育教师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参考的范例和借鉴。

3. 充分发挥体育课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 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 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也曾明确指出, 学校体育要把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 体育课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功能, 这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也是现阶段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体育活动课程 篇5

略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 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体育教师必须走向终身学习之路。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来谈谈对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体育 新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多功能、多目标已被不断拓展,在学校教育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全面教育的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理论研究上各持己见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而实际操作又是依然如故,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依据。作为教改具体实施者的一线教师,不能再沉迷于过去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及早地洗涤我们头脑中残存的旧思想,旧习惯,留出最大的内存空间来安装最新的版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明白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构成。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进行健体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巩固课堂体育教学的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习及活跃学生的生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上来讲应该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趣,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塑造学生优秀的社会情感,以至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任一学生来说,是通过体育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1.身体的发展,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2.正确的运动技能。3.科学的养身知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好的社会情感。总而言之: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生互动教学成效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以讲解与示范为主,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评价老一套,师生双边活动成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现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都应该尽量避免。

1.强化探究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启发引导作用,以探究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训练动

作进行体悟,对照教师示范或是标准图解进行对照,然后以小组训练、观摩、纠正的方式进行训练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互相观察、探究指导、纠正反馈等环节教学活动中提高对动作的领悟能力,以及对错误的辨别和改正能力。

2.开展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发展差异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性,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分层教学方法,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之内得到充分发展。分层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能力层面,分别制定相应的能力考核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实现学习目标。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之外,还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有所区分。

3.注重集体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最容易通过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增强集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如能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结合起来,就可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正如学科学习的特点一样,体育技能的两极分化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体现,对于因身体肥胖、瘦弱、胆小或对体育缺乏兴趣等身体、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体育技能落后者,要积极创造教师个别辅导、同学

帮教练习、分组激发斗志、创设比赛情境等条件,让这部分同学时时能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对的行为和形象对集体的影响等等。坚持不懈,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长期任务,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进取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拓展体育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重课内也要关注课外,教师应当构建“课内+课外”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条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优秀苗子的选拔,将一些在体育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与一定特长,并且有志于在此方面发展的学生,进行单独培养,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强化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运用体育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健康人格,如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强化合作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等,此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升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无论采取何种练习形式,这一切都需要一节体育课的主导

者“体育教师”去操纵、去组织、去安排。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们也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种综合能力,才能通过才艺展示吸引学生,才能通过各种“绝活”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游戏法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因为学校里有自己的游戏伙伴,有游戏场所和游戏组织者及参与者,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游戏法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活动课程 篇6

【关键词】职教体育 游戏教学法 情绪智力效应 实践与探微

游戏活动可谓众口皆宜、雅俗共赏,它不仅内容丰富多元,而且形式活泼生动,是不折不扣的“情感生成剂”和“活力膨化剂”。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应游戏活动而生的非智力因素,尽管它本身缺乏反映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的实际能力,在引发人的注意力以及推动复杂智力活动等方面却有着难以估量且无可比拟的作用与效果。在职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游戏法,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教学课题。既可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为课程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又能从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1+1>2”效果。

一、开展职校体育游戏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体育课程教学以室外活动为主,更多是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强化,不仅学习环境相对较差,而且身心消耗性较大,这对于普遍具有“90后”“00后”社会特质的学生来说并非乐意之举。其次,由于各方期望值较低,缺乏相对的压力和动力,而且学习品质欠佳等因素,中职生属于“唯情趣一族”,并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因而情趣化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再次,游戏教学具有竞争性、规则性、挑战性、启迪性和创新性等内在特征,既可较好激发课程学习的良好情感,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效锻铸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逐步改变职校生的性格心理和精神风貌。第四,坚持以游戏形式为支撑,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效。一方面有效转移体育学习的注意力,变相减轻学生的身心疲劳程度,构建一种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另一方面,有效实现训练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目标,逐步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并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从而赢得千里跬步和江海细流的良好效应。

二、对职校体育游戏教学活动的简要实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职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活动不受条件限制,可以融合于热身准备、主体教学和整理收尾等任何环节。

1、把游戏形式运用于教前准备流程,可充分发挥激趣凝神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热身环节既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内容。在常规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往往是训练学生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粘滞性等,热身准备往往在教师习惯性主导下,采取慢跑、单双人徒手操、武术操以及支撑性(如支架、墙壁、地面等)活动等形式,长期以往,无论执教者还是学生,都无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消极应付心态,也就难以达成预期性目标效果。有鉴于此,执教者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游戏导入活动。比如“蛇形跑”“鸭形跑”“螺旋跑”“蝴蝶飞”以及“听号抱团”“拉网捕鱼”等形式。再如,教师可创编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性质相似的游戏性活动来辅助练习:篮球教学之前,采用“巧遁营门”和“龙凤戏球”来熟悉球性;田径类项目训练之前,采用“喊号追踪”“勇于突破封锁线”等来加强热身……与传统形式相比,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2、把游戏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阶段,可充分发挥益智促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活动中的主体部分。在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若沿袭“技术讲解——示范引领——巩固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难以收获相应的训练效果。与此相应的是,若执教者有效把握和充分利用学生的求异、求新、求趣的学习心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把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转换为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则能从中赢得截然不同的活动效果。比如,在中长跑田径项目训练教学中,教师可摒弃“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做法,把之转换为过障碍跑、越野跑、抢物跑、往返跑以及“警察缉匪”“雄鹰逐兔”等多种姿势跑形式;在队列训练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推火车”“大雁排队”“调兵遣将——摆兵布阵”等形式进行……再如,在篮球技术讲解结束后,可安排学生开展“小组运球接力比赛”游戏活动。如此而为,可让学生玩在其间,乐在其间,修行在其间。既可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又能留下持久深刻的训练痕迹。

3、把游戏形式运用于教后整理环节,可充分发挥舒缓身心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整理环节的效果如何,

既紧密关系着学生身心发展的状态,同时对于能否较好地进入下一轮学习状态,能否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具有不容忽视的潜移默化影响。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其内涵意义即在于此。这与“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规范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义。众所周知,体育课程收尾整理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中重新恢复到相对安定的身心状态中来。因此说,这一环节的游戏活动要尽量避免那种比较激烈性的形式,力求做到“健康有趣、生动活泼、轻松舒缓”。比如“报数凑团”“背对背贴人”“大小西瓜”“鲤鱼呼吸”等,这些小型游戏活动短小精干、简单易行,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释放和状态恢复。也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和学生自愿等情况,让他们自行开展游戏类活动。

体育活动课程 篇7

1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相关理论研究阶段。在这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上首先是收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研究文献,通过对其分析梳理幼儿体育活动的类别、目的、意义、认为、影响因素、设计原则、设计内容以及要求等。

第二阶段:相关调查研究阶段。通过到周边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以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师座谈等方法分析幼儿体育活动组织和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本课题的研究的针对性。

第三阶段:校本教材研发与实践阶段。这个阶段是研究的主题部分,因此历史也是最长,研究最为繁琐阶段。首先,根据前期所收集资料与调研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设计》开发。其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内教学实践和幼儿园教学实践。最后,结合两次教学实践反馈对校本教材进行修订。

第四阶段:成果收集、提炼与撰写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收集研究成果,并进行规范性的研究报告撰写,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并择机送评。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内几个知名的数据库网站进行文献检索,对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献进行下载予以重点研读。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龙源期刊网、谷歌学术以及百度百科等。同时也通过余杭区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

2.2问卷调查法

首先,对一线幼儿园教师主要通过QQ邮件等形式进行问卷的发与收,主要内容主要询问有关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取向从而为幼教专业体育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对学生的问卷主要以纸质为主网络为辅,内容上主要收集学生对课题研究的需求,了解其学习的基本状态,从而为课题组开发课程做好前期准备,以至于课题组提高校本教材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3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主要是对余杭区以及杭州市部分体育学科和幼教领域中的专业人士(高级老师、学科带头人、幼儿园园长)进行现场或电话、qq等形式的访谈交流,旨在获取他(她)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相关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具体看法与意见。此外,通过进入各大学前教育网站的幼儿论坛,与各界关心学前教育发展的有识人士进行交流讨论,获得更多有益的建议,拓展研究思路。

2.4教学试验法

选取学校的14级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中的4个班级,形成试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跟踪对比研究。其中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每周1课时)进行校本课程内容教学,待学生进入高复和定岗实习后重点对后者进行跟踪调查。检测指标主要有实习教师的反馈、实习单位问卷调查、随机现场观察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根据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相关资料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本课题研究取得了成功,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校本教材的有效开发与投入使用,其二参与课题研究的试验班级学生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方面上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2建议

(1)中职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立足专业岗位需求。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达成一致共识:开发中职体育校本教材必须立足于专业岗位需求。本课题中学前教育学生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将直接面临就业,走上幼儿园的工作岗位。这部分将无法继续到高校去完成岗位所需的能力培养,仅仅靠传统高中课本上的知识是无法上岗执教。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途径与策略就是在高二下半年学前中强化岗位能力培养。

(2)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校本课程建议在高二下开设。根据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认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在高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最为理想。这是因为,这个学期之后,部分学生将面临分流,在高三一年将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对如何有效设计与组织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在仅有在校的一个学期里,抓紧掌握这项技能对其非常需要。

(3)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原则。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操作性比普通高中强,同理学期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未来将成为幼儿园的主力军。其需要较强的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为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突出了实践操作部分,以案例剖析和教学实践为载体加以强化学生的技能。事实证明,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设计与组织能力。

摘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有效设计与组织是保证其顺利开展此活动的前提。研究主要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研究,设计与组织的小校内实践和幼儿园实践等几方面展开。

关键词:(3-5个):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武婷婷谈如何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J]关爱明天,2015,(8)

[2]蔡万丽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意义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7)

体育活动课程 篇8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消除学生一天学习上的疲劳, 进行积极性休息, 娱乐身心, 促进健康, 而且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提高运动能力, 以及扩大学生间交流, 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一直不能够很好地开展。经过观察和探讨, 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场地少, 班级多, 大部分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 即使活动一会也不能尽兴; (2) 教师少, 学生多, 不能进行专门性指导和有组织的引导, 错误动作得不到及时解决; (3) 器材少, 项目单一, 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4) 时间短, 开饭早, 学生不得不放弃活动选择吃饭。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培养, 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发展。同时, 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不愿活动, 即使活动, 也是到处乱跑不认真活动, 达不到学校课外活动的目的。

根据上述情况, 结合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 以及学校师资、场地器械情况, 围绕素质教育理论, 本着改革、探索、创新、发展的思想对我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改革, 对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讨论法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现在课外体育活动模式、高中学生心理需求、素质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讨, 通过对老模式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缺点比较和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及我校特点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我校更好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案———按兴趣分组活动模式。

2.2 对比法

我们将高一年级作为实验对象, 采取按兴趣分组模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即一次出来几个班混合一起, 以兴趣小组为单位, 一位教师带一个小组, 体育委员负责找教师借统一器材,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活动;高二年级作为参照对象, 采取老模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就是“放羊式”课外体育活动, 即一次出来几个班, 以班级为单位, 一位教师带一个班级, 体育委员负责找教师借器材, 学生随意活动, 下课后体育委员把器材收回就行了。结果表明:无论是出勤率还是活动积极性高一年级都远远超过高二年级。

2.3 问卷法

我们对高一24个教学班, 从是否愿意按照自己兴趣上课外体育活动;是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所选项目;从7个项目 (篮球、足球、软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身操) 和一个综合项目 (健球、跳绳、皮筋、健步走、心理咨询、运动处方) 中精心选择一项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收率为100%, 学生全部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并表示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所选项目中。综合项目是为部分学生可能会由于一时没有运动爱好而专门设置的, 在以往的课外活动中总会有部分学生不活动, 即使活动也是出来散散步, 说说话。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专门设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其开运动处方, 为其找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

3. 结果与分析

3.1 把班级优化组合进行合理分流

限定时间, 限定场地活动, 同时要求没有活动课的班级不准出来, 在班里上自习或上课;吃饭时间严格按照学校作息时间表执行, 不准提前开饭;时间安排可以让下午上四节课, 即原来的课外活动上成自习。这样再把每天下午的第三节、第四节部分班级安排上课外活动, 无活动课的班级上正课或自习。这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 反而增加了学习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还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有关部门工作的开展。

3.2 采取按兴趣分组活动的具体内容

3.2.1 更新观念。

为了使该活动模式能准确实施, 并达到目的,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培训, 真正理解其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还要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2.2 兴趣选项。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出从学生兴趣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达到实施学校课外活动的总体目标。内容要选择大众化、普及性, 学生喜闻乐见的, 健身效果显著的, 同时还要基本遵守活动要求, 并与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活动内容。因此, 目前我校可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七个选项和一个综合项目 (健球、跳绳、皮筋、健步走、心理咨询、运动处方) 。随着学校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可以逐步增设更多的项目, 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 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的需要。

3.2.3 合理分组。

兴趣分组首先是教师的分组, 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专长选定专项班进行指导。其次是学生的分组, 体育教研组组织兴趣调查, 并向学生介绍各项的具体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 指导学生正确选项。学生按兴趣和运动基础填报志愿, 体育教研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当然, 部分学生活动兴趣选择盲目或兴趣改变, 或部分学生通过学习, 专项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兴趣迁移, 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及发展特长根据需要可以改项。

3.2.4 学生活动。

每节课外活动课有6个班级同时出来活动, 打乱秩序, 按学生兴趣重新组合成30—40人左右的新小组, 新的小组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学习群体, 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 满足个体心理需求,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由于共同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敢于展示优点, 暴露缺点, 互教互学, 取长补短, 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同时, 还保障了学生有充分时间巩固和提高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3.2.5 教师指导。

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专长而选择指导项目的, 这样, 一方面自己的专长可以得到很好的巩固、提高和利用, 另一方面, 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比赛内容进行专门性指导, 同时, 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做好训练工作和巩固学生体育技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2.6 保障设施。

选项活动对场地、器材等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改善设施, 增加设备, 添置器材, 满足学生充分运动的需要。同时, 在师资配备、场地使用、课时安排、学生编排等方面都带来一些新问题, 需要得到学校领导、教务处、年级组、政教处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

4.结论与建议

总之, 我校采取按兴趣分组活动模式开展课外活动后,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学生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体质得到增强, 学校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得到很好的培养, 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随之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 学生能够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到的知识, 提高技术和技能。同时, 还有助于学校的管理, 使学生活动有了规范化标准, 展现了我校青春的活力。当然, 由于是进行初期,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我们将会继续努力, 创造条件, 在选项内容、组织形式、优化分组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和尝试,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而全面发展, 成为现代化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季克异等.体育[M].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23-78.

[2]吴兆祥, 汪伟信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C].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199-289.

[3]河南省实验中学课题组.论文集[S].全国十城市第十六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 2000.

[4]腾子敬, 张建华, 高嵘.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3-254.

[5]严红涛等.教师道德修养读本[M].团结出版社, 2006:12-55.

体育活动课程 篇9

2008年4月22日上午,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教学展示活动在顺义区杨镇一中成功举办。本次展示活动由北京市教委和北京教科院共同主办,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和顺义区教委承办。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宋尽贤,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处长甘北林、副处长刘兆武,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主任王云峰, 顺义区教委主任冯义国、副主任韩文仁等有关领导和学者出席了本次展示活动。来自全市18个区县的中学体育教研员和400余名高中体育教师参加了观摩活动。

整个展示活动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室内会议, 主要内容是顺义区杨镇一中介绍学校进入高中课改以来, 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高中学段的负责人田晶向与会者介绍了北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设想、设计和实施效果。第二部分是观摩展示课, 由杨镇一中的9位教师同时上课, 教学内容涉及篮球、足球、健美操、游泳、羽毛球、形体。这8节课的组织特点是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 以学生的兴趣选择分班教学。除必修模块 (田径、体操项目) 外, 其他项目的教学组织不再以行政班级为单位, 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 这也是本次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所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隐含着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技能的理念。同时, 这种变化也给学校的教学安排、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室内研讨, 来自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了讨论, 为北京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改革出谋划策。

整个会议气氛融洽, 效果良好, 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好评。

体育活动课程 篇10

2015年5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举办了“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此之前,各地均进行了预赛,重庆市也不例外。一届震撼力强、影响深远的观摩展评活动,呈现在了各地体育工作者的面前。

此次活动深化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探索出了一条教学创新、教研创新的路子, 它发人深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时代感强,理念新颖

本届活动是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全国大型活动,它更准确、更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可以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全面阐释。重庆市上报的录像课,立足于“健康”,把体育教学内容与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加凸显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所强调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以运动技能学习为载体,关注学生的体能发展,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关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站在“育人”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体育课堂。

二、参与面广,规模较大

2014年3月-6月,重庆市本着全员参与、层层评选、以赛促研、依据课标、熟悉教材的宗旨,在全市各区县全面开展了体育优质课(录像课)评比活动。经过学校、 片区、区县层层评选,打磨录制,报送到市里。共有中小学体育优质课光盘186件,其中小学105件、中学81件。经过专家认真评审,人民小学胡佳佳等25位教师的课荣获小学组一等奖,田勤等50位教师的课荣获小学组二等奖;贺晓莉等15位教师的课荣获中学组一等奖,吴小娟等35位教师的课荣获中学组二等奖。最终选送出15节课报送全国参评。现场展示中,重庆人民(融侨)小学报送的小学一年级的“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获得大会一致好评,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核心理念,即小学阶段强调在游戏中、比赛中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与此同时,还组织了一百多名骨干体育教师前往现场观摩学习,此次活动, 给重庆的教师带来了新的视野,观摩教师们均表示:“信息量大,呈现内容多,教学点子妙,尤其是在器材资源开发上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不少启发,收获很大。”

三、内容丰富,切入点新

此次大赛在内容上有不少创新点。既有每个省市的自选内容,又有全国统一的学段规定教学内容。

如:小学五年级的武术,初中二年级的单杠,高中的足球等规定内容;从省市层面看,自选内容的完整课教学给予了各地市、各区县更多的空间去挖掘地方资源和完善校本教材,使更多的民族民间内容进入了课堂;同时也给予了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内容的很多切入点,使得省级报送的课和国家级层面展示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这些课既有体育教学内容,又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呈现出与往届不同的健康教育课,令人耳目一新,内容上的创新为广大一线参赛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并极大地丰富了参赛教师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开拓与积淀。与此同时,受益匪浅的还有参与观摩的一线体育教师。本次活动给他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大餐, 使观摩教师接触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教学内容和课型,如:河南省的三门球、安徽省的钱杆舞、福建省的高跷兔子舞等,这对他们日后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无疑是极好的学习契机。本次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参赛教师和观摩教师自我展示的欲望,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说,可算是一次灵魂的触动和洗礼。

四、形式多样,呈现灵活

这次大赛,每省自选内容是呈现完整课教学,规定教学内容呈现的是片段课教学。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呈现方式更加灵活。片段课教学,学段相同、内容相同, 三节课同时P K,极大地激发了参赛教师及团队的协作精神,研究设计能力和处理教材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浙江绍兴王志强老师设计的单杠教材:“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及体能练习”就很有特点,为了解决在单杠教材的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以及运动量不足的弊端,王老师及他的团队首先从这两个点突破,设计了十组移动单杠,既降低了单杠高度(解决学生心里害怕的问题),又增加了练习密度,四人团队一组的循环学习还体现了小团队合作练习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设计就很有创新点,突破了传统固定单杠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让观摩教师眼前一亮,原来单杠课还可以这样上。

五、交流广泛,收效显著

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更广泛地交流奠定了基础。观摩教师与专家对话,与作课教师、指导教师对话,呈现出了民主、和谐的研讨氛围。大家不分老幼,不分亲疏, 不分课内课外,热烈讨论,畅所欲言,不仅巩固和加深了课堂所得,而且深化和拓展了展示观摩的空间,获得了不少新的启迪。通过相互交流,广大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标》及新课程的理解,明确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开拓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活动中,既有正面的肯定,也有深入的反思;既有作课教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教学中的心得感悟,也有指导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课型特点及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既有专家点评,也有专家与一线教师的互动研讨。同伴的协作和专家的引领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种面对面的研讨互动,带有很强的学术研讨和学术争鸣的意味,它厘清了思想,交流了情感,产生了共鸣,使教师们看到了课改的方向。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才是目的。本次活动的最大意义其实并不在比赛和展示本身, 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学习机会、研讨机会。

六、启示

通过参与录像课的比赛及全国现场课的观摩学习,笔者得到了如下启示:

启示一:以赛代培,以赛带研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师研修模式。

以重庆市报送录像课为例:不少区县设计打磨的课除了学校教研组团队首先初磨以外,区教研员及中心组骨干教师还要对课再次打磨修改,有的以全区教研活动的方式把打摩的课呈现出来给教师们观摩,再提出修改意见加以完善,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研方式。

通过评比活动发现,参赛教师均能依据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和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技能学习和体能提高为抓手,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培养了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在深入研究体育教材、诠释课改理念、灵活掌控课堂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和教学组织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启示二:此次活动是地方性教学展示观摩活动和全国性展示观摩活动的较好结合。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活动的效益。如果没有基层省市的认真准备,全国性的活动就很难达到如此上佳的效果与如此宏大的规模;如果没有全国性的展评观摩活动,地方的活动就没有方向,也没有如此大的动力,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省市级活动是全国赛事活动的基础,而全国性活动是省市活动的指引,只关注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体育活动课程 篇11

一、学生健康卡的设计

按照我校大课间课程化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学生健康卡,卡的设计从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态方面从身高、体重两个指标入手;机能方面从肺活量、脉搏、血压三个指标考虑;身体素质从跑、跳、投三项指标选择:如25米往返跑、立定跳、投沙包等。有了学生体能健康卡,可以记录学生健康指数,了解学生体能变化,检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实施以来的成效。健康卡的应用,把每学期测试的数据记录,给出定性的评价,并对学生身体疾病也进行了记录,根据学生体能健康卡,为学生合理的开出运动处方,指导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进行个性项目的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运动处方的应用。运动处方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的概念。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采用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体育锻炼方法,其特点是因人而异,避免不合理的运动损害身体,更好地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运动处方的种类繁多,健身运动处方即是其中之一,其定义可表述为:根据健身体育从事者的身心条件和特点,以处方的形式确定体育锻炼内容、生理负荷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锻炼频率等,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

加强特殊学生的健康指导。为做好特殊生的掌控,每个学期初我校都以学校的名义发出一份告知书给家长,了解不适宜参加体育运动特殊生源的动态,并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意见建立特殊生的健康档案,并且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课上针对每个特殊个性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以便于他们掌握适宜的体育技能。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体能诊断报告书。学生体能健康卡要妥善保存,及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把每年的体能健康卡和体检表一起归档保存,形成学生成长库,便于对学生健康状况的跟踪、指导,更利于数据的查找。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效果

1. 体质测试数据分析评价

对每次体质测试数据要及时进行整理,通过专用软件或国家、省学生体质测试系统进行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整理、分析,对学生体质作出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足。学校针对学生体质分析情况,对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进行调整,指导学生需要参与什么活动项目,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体能提升的平台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无明显差异,实验后从测量数据观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实验班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充分证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 专家、骨干教师对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评价

校本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能否适合我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从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选择了毽球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以“飞舞的毽球”为主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2009、2010和2011年均获得广州市的一等奖和最佳设计奖,得到了上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结论

在进行大课间体育课程化与学生体能健康状况的探究,定期测试学生体质,通过测试数据了解研究的情况,在大课间活动中为进一步改进项目提供依据,定期测试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主动调整活动项目,形成“双赢”的局面。对于健康促进之作用是可行的;通过数据的对比,证明能够有效地遏制学生体能素质下降,并改善学生的体能素质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在每一所学校不但需要高层次的方案设计,而且更需要一套有效的运作机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本校体育课程的开发、整合,通过实践教学制定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模式,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的档案,建立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案例,实行健康管理的分类指导。不同运动项目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把体质健康发展有效地纳入课程教学计划。

体育活动课程 篇12

为了追求最简便和最有实效的大课间活动, 我校开展了“小学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研究”。现将操作思路、具体方法与实施效果作简单介绍。

一、主题式大课间活动的操作思路与具体方法

1. 设立大课间活动主题

我校先以柔韧、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项目进行分类, 每月设立一个发展身体素质的主题 (如, 本月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 ;之后围绕该主题选择与之匹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场地器材条件允许的活动内容, 并将活动内容分配到对应的班级中, 编排出每月的计划表, 打印后发放到校长室、教导处与每一位班主任手中。计划表中既标明本月发展身体素质的主题, 给全校教师与学生以明确提示;又有为达到这一主题目标所安排的各班活动内容, 使班主任与学生明确活动内容的锻炼目的。

2. 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共同负责

体育教师负责制订大课间活动计划, 带领全校学生进行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或专项准备活动, 协助各班安排活动, 指导学生学练运动技术动作;班主任负责检查学生在集体练习时的动作质量, 组织本班学生按照计划表开展活动, 帮助本班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活动项目。

3. 主题的选择与活动项目的安排要注意“五结合”

在安排当月的主题活动项目时, 必须要与“达标”测试、体育课、校运会比赛、学校场地和天气情况五方面相结合。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 必须在保证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尽量具有科学性。

4. 全员参与, 定期检查

全校学生集体活动时, 由学校组织检查组, 分别检查教师与学生的“出勤率”, 保证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同时将“出勤率”纳入学校常规检查范围, 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作为“优秀班主任”和“文明班级”的评比条件之一。

5. 规定大课间活动的练习密度指标

要提高大课间活动的效果, 必须保证学生参与的有效时间。为此, 我校经多次测试, 将大课间活动的练习密度指标定为50%以上。经市骨干教师的现场测试和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论证, 该指标已被列入《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推进行动方案》 (送审稿) , 作为我省教育主管领导、教研与督导部门检查、评估大课间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6. 每年对活动内容进行调整

我校根据每年“达标”的分析报告, 检验当年主题式大课间活动的成效, 并将其作为对下一年活动内容与流程进行调整的依据。努力达到“在有限时间内办有效事”和既简便、又常态的预期目标。

二、2010年大课间活动主题与内容

根据制订主题选择活动内容的思路, 我校对常用教材中有利于小学生身体发展最佳敏感期内的柔韧、速度、力量和灵敏素质的活动内容及与之匹配的游戏进行重组、优化, 制订出2010年全年大课间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 春、夏季 (3月~6月)

3月以发展位移速度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短距离快速跑的能力。主要活动内容:各种形式的短距离往返跑和接力跑。

4月以发展力量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基础性力量素质。主要活动内容:对墙投带尾巴的纸球, 对地打反弹球, 各种单、双脚跳圈接力, 立定跳远, 双脚开合跳接力, 各种左右踢腿跳 (快乐蹦蹦跳) 及游戏跳房子等。

5月以发展协调与灵敏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整体动作的快速反应与协调能力。主要活动内容:撒网捕鱼、后跳追圈、前跳追圈、翻圈接力及校运会比赛中的各种对抗性躲闪类游戏等。

6月以发展柔韧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主要活动内容:纵叉, 横叉, 立位体前屈, 前滚翻, 后滚翻, 肩肘倒立, 各种踢腿、滚动及身体各部位的拉伸等。

2. 秋、冬季 (9月~来年1月)

9月以发展位移速度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 促进其50米跑成绩的提高, 使学生完成“达标”任务。主要活动内容:全校统一进行50米跑, 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练习量。

10月以发展柔韧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 使其完成“达标”任务。主要活动内容同6月。

11月以发展下肢力量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跳跃的能力。主要活动内容:单脚跳圈、双脚跳圈、单脚接力、立定跳远、双脚开合跳接力、各种左右踢腿跳 (快乐蹦蹦跳) 及游戏跳房子等。

12月以发展耐力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持久跑的能力。主要活动内容:全校统一进行集体长跑, 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练习量;以及跳长、短绳, 踢毽子等项目。

1月以发展灵敏素质为主。重点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在高速移动中改编方向的能力。主要活动内容:撒网捕鱼, 后跳追圈, 前跳追圈, 翻圈接力, 互射、打活动目标及各种躲闪类游戏等。

三、主题式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效果

1. 主题式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指向性清楚, 具有明确的方向感。

2. 主题式大课间活动发挥了应有的功能, 体现了应有的价值。

3. 主题式大课间活动的简便模式保障了大课间活动的长效性。

上一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下一篇:发生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