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课

2024-08-24

体育活动课(共12篇)

体育活动课 篇1

摘要: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高中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 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沉重的负面影响, 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不仅有利于学生压力的释放,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因此, 本文针对高中体育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以期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活动主要是指让更多的高中生主动积极地去室外、操场等地参加体育活动, 在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是家长的过分期待与繁重的学业压力使高中生的身心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 进而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抑郁、近视、肥胖等问题。由此可见, 在高中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高中体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 而且还是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校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够, 以致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生的文化课中, 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目前来看, 很多高中学校依然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升学率, 从而出现了教师随意占用体育时间、减少体育课时的现象, 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长期以往, 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被剥夺, 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 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有待开发

高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具有活泼性和好动性的特点, 如果在这个时期能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从目前来看, 虽然有许多高中生希望能掌握一些健身知识和体育技能, 很多高中学校也设置了每周两节课时的体育课程, 但是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学生没有时间去锻炼, 仍然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同时在现行的体育课堂中, 很多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以片面地将追求运动负荷强度作为教学目标来实现学生的体质增长, 从而在体育课堂上出现了“控制性”“填鸭式”“传习式”“施予式”“灌输式”以及“执行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而且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 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且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与课外体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但是很多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出现了误解的现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 自由发挥。同时, 阳光体育活动还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 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团结等集体精神。但是在实际中, 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或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使得体育教师放弃了体育课堂中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 从而降低了阳光体育活动重要性的充分体现。

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途径

(一) 改变教学观念, 提高对阳光体育的认识

阳光体育想要得到顺利开展, 离不开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提倡和宣传。许多学校由于对阳光体育的认识不够, 并且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因此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那些不需要高考的科目, 关注力不够, 从而在学校和教师的心中自然而然地被当成了“副科”, 这些观念的形成使得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产生了随意的态度。对此,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大力推广阳光体育的锻炼, 坚持将“阳光体育”的理念灌输到全体师生的思想中, 使得教师和学校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阳光体育的重要性,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好习惯。因此, 各个高中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活动, 例如定期举办班级篮球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学校还需要完善体育管理制度, 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水平。通过组织管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运动理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为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三)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教学设施的完善配套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因此, 学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和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设置, 从而保证资金的高效使用。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 不仅可以依靠政府的支持, 还可以借助企业、社会、校友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赞助, 从而保障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锻炼需求。

三、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智力提升、身体发育、能力增强以及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并为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虽然在高中体育的发展过程中,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但只要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下, 提高对阳光体育的重视, 并在实践中不断对体育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创新, 那么阳光体育将会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探析高中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措施[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 (8) .

[2]张再萍.反馈教学法在高中阳光体育长跑活动中的应用实验研究——以四川省江油实验高中阳光体育长跑开展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沈翠凤.新时代下高中阳光体育的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8) .

[4]许玉叶, 黄黎敏.莆田市高中学校阳光体育的实施现状研究[J].运动, 2014 (7) .

体育活动课 篇2

教 材:

1、跳短绳

2、拔河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跳绳技术动作,发展学生力量、耐力素质和协调能力,促进内脏功 能的提高。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略)

二、准备活动

1、游戏:找朋友

2、专门性准备活动(略)要求:

1、集合“快、静、齐”

2、听到口令迅速做出反应

3、要充分活动各关节,动作准确、到位

基本部份:绳子,当绳子即将落地前一瞬间双脚随即跳起,绳从脚下较转过去,连续做数次。

教学重点:摇绳的速度与跳起的时机配合协调 教学难点:全身的协调配合

二、拔河比赛

1、介绍比赛的方法

2、评判比赛 术动作(结合图解)

2、学生徒手模仿练习

3、学生持绳完整练习(注意,连贯性)

4、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5、学生边看图解,边练习

6、创意性自由练习

要求:注意跳起时机与摇绳相协调。结束部分:

一、放松

二、小结

三、下课,送回器材 师生再见

要求:集合“快、静、齐” 场地器材

1、短绳10条

体育活动课教学初探 篇3

一、什么是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多种课程类型中的一种。它的核心是把课程视为“有计划地学习经验”,在国外也称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类型,它根据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主张让学生“从做中学”,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重要的问题,并增广和加深学生已有的兴趣。活动课程的目的必须有弹性,既能指导活动,又能为活动所改变;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当前的经验发生联系,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逐步扩充学习单元并组织教材,强调打破学科的界限;教学过程中强调儿童自主活动,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活动课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密切与实际生活活动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弹性大、组织灵活,可以使学生获得即时信息等。与学科类课程相比,活动课容易忽视教育中关键性的社会目标,不利于系统、连续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人类文化遗产,课程内容庞杂,缺乏内在的连续性等,因此要注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互补性。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在教学实施上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有一套教学操作模式。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以后,又以法定形式构成课程的一部分,成为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正式课程。

二、活动课教学模式

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设计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技能,发展特长,使学生学会实践、获得才干、习得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由于体育活动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也应有多种。笔者认为,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尝试提倡选修制和按兴趣分班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方式,如按能力分组、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同目标分组等形式,在活动课中提倡打破现有班级授课制,以学年为单位搞体育兴趣分组,成立体育俱乐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点,最终达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教学中以小集体活动为主,采用点拨式教学方法,集中讲解少,示范讲解集中在小组和学生个体身上。由于学生活动增多,教学讲解减少,各校普遍运用教学卡片,以增加师生间沟通和交流。每一个单元教学鼓励和倡导教师以游戏和比赛引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逐渐引入情境之中。

建立了活动课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个部分。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力求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

1.学习评价的目的。(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习评价的重点。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强调与教学过程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2)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3)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4)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5)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让体育活动课活起来 篇4

一、体育活动课的目标要有弹性

体育活动课不同于体育课, 它是以体育场地、器材为载体, 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特长及锻炼学生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课型。

因此, 体育活动课的目标不能“一刀切”, 要有“弹性”, 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 制定科学、全面、恰当的活动目标,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技能的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允许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多样性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二、体育活动课的内容要活跃

体育活动课虽然有别于体育课, 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许多教师在上体育活动课时, 常常受到体育课的影响, 几乎与体育课一般无二。那么, 怎样合理、科学地安排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呢?

(一) 结合电视节目安排活动内容

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有兴趣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 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内容。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学生, 利用谈心、聊天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爱好, 安排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游戏。

例如, 教师可参考《大风车》《快乐大本营》等电视节目, 选择其中的精华,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一些诸如“两人三足赛跑”“两人背对背夹篮球跑”等游戏。由于学生也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过演员或观众的表演, 游戏时就会十分投入。

(二) 结合教材内容安排活动内容

教师可有目的地将所教教材内容改变成活动课内容, 其组织形式、方法等都要适合于体育活动课。

例如, 投掷垒球是学习的重点, 且动作较难, 特别是女生更不易掌握。活动时, 教师可巧妙地将投掷垒球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投掷纸飞机”游戏。这样学生既可以动手学做纸飞机, 又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投掷动作。活动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 这样的活动很快能得到学生的喜爱。

(三) 结合学校现有器材安排活动内容

一节活动课可以安排一个或几个甚至更多的活动内容, 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进行活动。活动时, 教师可把一些轻便、易于保管的小器材借给学生, 由体育委员保管, 如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同时, 教师可还可发动学生自带、自制小沙包、小铁环等小器材进行活动。这样, 不但能满足学生活动的欲望, 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自我管理等能力。

三、体育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

体育活动课形式活泼、有趣、种类繁多, 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好动、好奇和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特点, 深受学生喜爱。但是, 一个游戏无论多么有趣, 如果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反复玩, 他们也会感到厌倦, 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 体育活动课在形式上要多样化。

(一) 自由式

自由式不等于“放羊式”, 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情况, 自己选择练习伙伴, 自己选择活动内容, 自己选择练习方法, 自己做裁判, 自己定标准等进行活动。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到协调、指导、保护等作用。

比如, 跳山羊活动中,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高山羊、低山羊及折叠式小垫子、跳箱盖等。一上课,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伙伴, 自己选择难度不同的器材, 自主选择练习方法, 自己请做得好的同学进行指导、帮助, 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二) 比赛式

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活动课中的比赛应该在内容上、方法上、组织形式上、时间上比体育课更多样化。

例如, 在跳绳活动中, 教师可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跳绳方法, 有双跳、有单跳、有双手交叉跳、还有反跳。不只比赛看谁跳的个数多, 还比谁跳的花样多。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评价中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自尊、自信心也得到了保护。

(三) 表演式

体育活动课中,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表演性活动, 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内容, 这样, 学生的特长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体育活动课的管理要灵活

在体育活动课中, 教师应将“权力”下放,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参与活动课全过程的管理。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 自己组织比赛、自己担任裁判评价个人的参与过程及他人的情况。

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组织的,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评判的, 教师不加干涉;凡是学生能自己得出结论的, 教师不再进行小结。

此外, 在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做到: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管理的, 就轮流当小组长或大组长, 不让部分学生代替;大多数学生能参与管理的, 就不让体育委员等少数人包办。

小学体育活动课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了响应教育部倡导的亿万人民阳光体育运动,落实“生命——和谐”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开展体育活动课作为重要途径之一,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能在大自然中、在阳光下、在操场上体验运动的乐趣,调动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学校增添活力。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优化体育活动课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

4、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原则

1、教育性原则。开展体育活动课,以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调智、审美等教育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课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

4、创造性原则。根据学校场地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一些活动内容,将艺术、体育等融为一体,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

三、管理责任制

1、领导督察制:成立体育活动课领导小组,负责参与、督促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体师生对体育活动课的重视程度。

2、体育老师负责制:

(1)体育老师做好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准备工作,并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

(2)负责体育活动规则的制定以及巡回指导。

3、班主任负责制:

(1)班主任在做完眼操后,迅速组织本班学生安静、有序地到达指定位置,按要求参加体育活动课。

(2)班主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

(3)退场时,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安静、有序地进教学楼,到达班级后才能解散。

4、值班领导检查制:

(1)检查各班参加体育活动课的人数。

(2)检查进退场秩序是否整齐,是否有说笑、混乱现象。(3)检查体育活动课的质量。

(4)检查班主任、体育教师是否及时到位、参与指导。

四、实施措施

1、时间安排。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任何老师不得挤占体育活动课时间。如果因天气原因,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在教室进行趣味游戏(器材自备),由班主任组织安排。

2、组织保障。体育组负责器材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3、安全保障。学校按班规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学生乱跑的混乱现象。所有场地均由班主任进行现场监督、体育老师巡回指导,并督促学生注意安全。

4、鼓励活动创新。体育活动课除时间有具体规定、保证外,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学校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鼓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班主任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等多种项目。

五、活动程序安排

1、集合进入操场 3分钟

2、准备活动: 7分钟

(1)夏季或气温较高时以徒手操、健美操或广播操为主。(2)春、秋、冬季以跑操为主。

3、分散活动: 25分钟

4、放松、退场 5分钟

六、分散活动内容安排

分散活动时,以体育活动课实验课题内容为主(见下表),各班也可自主选择活动内容,鼓励创编,活动时应提前准备好活动器材。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一、二、三年级活动内容:

(一)、基本身体活动:

1、走 类:按不同场地图形走等。

2、跑 类:往返跑、障碍跑、跳绳跑、拍球跑、托球跑等。

3、跳 类:单脚跳、双脚跳、蛙跳、团身跳、立定跳远等。

4、投 掷:纸飞机、沙包等轻物。

5、素质练习:高抬腿、仰卧起坐、收腹举腿、深蹲起、俯卧撑单双臂撑等。

6、体育游戏:跳单双圈、叫号跑、两人三足、拉网捕鱼、丢手绢、打龙尾、传递呼啦圈、沙包投准、二人角力、套呼啦圈、穿越火线等。

(二)、球类:

1、小 篮 球:拍球比多、运球接力等。

2、软式排球:单垫、双垫、多人垫等

3、羽 毛 球:单打、双打。

4、乒 乓 球:单打、双打、对墙打。

(三)、体操类:

1、队列练习。

2、韵 律 操:广播操。

(四)、武术类:

武 术:简单组合动作、少年拳。

(五)、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1、跳 皮 筋:三人跳、多人跳等。

2、踢 毽:单踢、花踢、对踢等。

3、跳 绳:前摇跳、后摇跳、跳长绳等。

(六)、校本课程:

1、竹竿舞:基本动作练习。

2、健美操:第三套小学生健美操、自编健美操等。三、四、五年级活动内容:

(一)、基本身体活动:

1、跑 类:加速跑、耐久跑、往返跑、障碍跑、跳绳跑、拍球跑、托球跑等。

2、跳 类:单脚跳、双脚跳、蛙跳、团身跳、立定跳远、跳远、跳高等。

3、投 掷:纸飞机、沙包等轻物。

4、素质练习:仰卧起坐、收腹举腿、深蹲起、俯卧撑、高抬腿、车轮跑、折叠跑、后踢腿跑等。

5、体育游戏:跳单双圈、叫号跑、拉网捕鱼、打龙尾、沙包投准、二人角力、套呼啦圈、穿越火线、众人划桨开大船、三人四足、袋鼠搬家、夹抱球跳、春种秋收、海底捞月等。

(二)、球类:

1、小 篮 球:运球、传球、投篮、比赛等。

2、软式排球:垫球、发球、传球、比赛等

3、羽 毛 球:单打、双打。

4、乒 乓 球:单打、双打、对墙打。

(三)、体操类:

1、队列练习。

2、技 巧:滚翻等

2、韵 律 操:广播操。

(四)、武术类: 武 术:少年拳。

(五)、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1、跳 皮 筋:三人跳、多人跳等。

2、踢 毽:单踢、花踢、对踢、毽球比赛等。

3、跳 绳:前摇跳、后摇跳、花跳、短绳接力、跳长绳等。

(六)、校本课程:

1、竹竿舞:长方形跳、正方形跳等。

2、健美操:第三套小学生健美操、自编健美操等。备注:

1、室外活动时各班主任根据上表自选、组合活动内容,由级部主任负责协调、安排各班级运动区域。

2、遇阴雨天气进行室内活动:室内游戏、中国象棋、观看体育类视频、阅读课外书等。

体育活动课 篇6

一、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诠释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校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学校、教师、家长、儿童等为参与对象,以包括两操、课间活动、活动课、小型竞赛、学校体育节、社会体育活动等为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原则上是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能够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和技能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体育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

长期以来,原有的课程追求共同、统一和均衡发展的原则,提供每位学生相同的体育学习内容,在体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必须拥有共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这种"千校一盘棋"的教育理念,不仅给体育教育很大的牵制性,而且给体育发展带来了误区。体育仅是狭隘地作为发展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手段。要改变这一些不利于体育活动开展与开发的现状,就要整合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使体育活动资源多样化、个性化,并以儿童主体价值的凸现和个性化有效发展为出发点,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借助丰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形式,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及他所需要的意志、情感、能力,乃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体育活动现状及学生对体育活动需求的分析

以下是对我校学生作的一个随机调查,虽有以点盖面之嫌疑,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反应出了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

图表一、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需要的调查

选取我校三~六年级各100名学生作随机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中看出学生对原有的体育活动的态度不是很支持,只有33%,对于改变现有的一些形式、内容持支持态度,说明现有的体育活动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如何整合有限的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需要结合学校与地区资源的具体现状,以下本人将结合我校和本地区的现状,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调查和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要整合体育课程资源首先要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民族体育文化、体育信息等各方面对学校已有的以及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如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学习、锻炼的方式等。同时,也要综合调查本校体育场地器材情况,体育经费的开支,师资力量情况等。

1.对我校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的分析。我校是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距杭州市中心不足10公里,周边有两个大的商品房住宅集结区,内有游泳馆、健身房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均对外开放。同时,学校现有教师共45人,年轻教师占90%左右。其中体育专职教师3人(1人为大学体育专科生),特长:田径项目、乒乓球、篮球、科技体育项目;另兼职体育教师4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有保证,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按国家一类配置,教室内均安装多媒体。我校为唯一一所一块牌两个项目的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与科技项目)。

2.校现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课、两操、活动课、每学期二次小型竞赛、每学年一次的校运动会。

(二)依据我校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我校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及形式进行重组与重设

1.基本框架。以学年为单位,将学生的体育活动组成分成为日常体育、体育节和假日体育三部分(如图表二)。再根据学校和本地区的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设置具体的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

图表二:体育活动组成

图表三:体育活动的安排表:

2.体育活动的具体体现

(1)日常体育

活动的目的:对体育活动有兴趣,个性、特长发展。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能够活动的全体时间,能够活动的所有场地。

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操、大课间活动、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等内容和组织形式。其中两操、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是常规体育活动,以正面引导学生自由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为主。大课间活动是课改以后新兴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场地、器材情况,设立了乒乓球活动小队、篮球活动小队、羽毛球活动小队、体操与舞蹈活动小队四个跨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小队和以班级为单位的、低段年级以游戏为主,中、高段以趣味竞赛、锻炼身体为主的自主性活动小队,如:X人Y足跳接力比赛、跳长绳、花样短绳、校内越野跑等。

(2)体育节

活动的目的:形成独特的节日气氛与自主锻炼的意识。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体育周或体育月。

活动的内容:趣味游戏、田径与象征性比赛、体育与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多媒体观看国内、国际体育比赛视频等。

体育节以体育周的形式开展,五月的第一周为为竞技体育节,以校田径运动会为主,其它开展一些如:中高年级的乒乓球比赛、花样跳长绳比赛,低年级的拍皮球比赛等小型竞赛。另每班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板报、校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窗、每天午自休时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视频、双休日和父母出去郊游一次等内容。十一月的第一周为科技体育节,以校科技体育活动为主,另组织一些如低、高段学生都可以参加的自制纸飞机掷远、留空、自制竹蜻蜒留空等小型比赛。

(3)假日体育

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所提高、满足需要。

体育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主体需要的学生,双休日与寒暑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

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根据我校离主城区近、周边社区体育设施完备等特点,假日体育除了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体育作业外,主要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加一些球类、棋类、游泳、轮滑等以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项目。

(三)对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的评价

1.评价方式

评价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一个搜集、交流信息和资料(包括成果)以及判断和描述活动过程价值的过程。学校要根据体育活动的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体育活动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时反馈。

2.评价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方面,不是统一的。例如,有些活动成绩可以实地测查(各种竞赛);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效果(参与面);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表演;有的活动成绩则要看经常性的表现(参与的持久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能力的相应提高,以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淡化活动的结果。

激励性原则。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不同程度的进步。评价不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只要学生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目的、价值有所认识、有所体现,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肯定其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

3.评价指标的制定

体育活动学生评价指标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的评价项目,根据评价原则,采用优、合、待合三个等级赋值。各种活动要求有记载,有评价,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随时总结活动情况与成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图表四:体育活动实施评价表

(四)管理

由教导主任任组长、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各体育教师和全体教师为组员,共同管理和督促学校体育活动的总体实施情况。

五、问题与建议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和突出组织纪律性教育。

2.体育活动情境的创设与创新要与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相结合。

3.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不能忘,教学内容要具有健身和健心功效。但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尽量做到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突出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动作技能的教学,注重选编有利于发展动作技能的内容。

4.教学必须有意义,注重人文教育方面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团结。

体育活动课 篇7

1. 妨碍学生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的因素

1.1 现行初中体育教材的局限性。

现行的初中体育教材大部分以竞技项目为主,内容比较单一,而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又特别高,完成较为困难。例如:现行初中体育教材中田径是重点,体操、排球和篮球为辅,而对一些便于开展学生又有兴趣的项目如足球、武术、健美操等则一带而过,羽毛球、乒乓球则只字不提。试想:一个农村初中,在体育课上只有跑跳投,学生又怎能凭空感兴趣呢?

1.2 应试教育成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面对升学这一沉重的话题,初中体育课变得不再轻松,特别是进入初三后,考试项目更是天天练,什么教材新课标都不谈了,更有甚者,初一、初二的体育课便采用这一模式。学生对于这几个项目以外的一些体育锻炼少之又少,练之更少。单调的考试项目破坏了学生的运动情绪,真可谓是欲弃不能,欲罢还难。

1.3 场地器材影响了学生的活动。

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小学体育方面经费的不足,导致场地建设和维修不力。器材严重缺乏则更令人担忧,学生接触少了,了解少了,让他们如何去活动呢?

以上的种种,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要让学生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2. 如何让学生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

2.1 发挥体育老师的作用。

体育老师既塑造学生的体魄又塑造学生的灵魂,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基于以上限制学生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的因素,体育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要尽其所能来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塑造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1 改进竞技性项目在课堂上的可行性。

使竞技项目大众化,即根据学生的特点摒弃一些固定的规则和要求,使每个人都能够动起来。例如:在上跳高课时,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跳高架的高度,按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练习。对于水平较高者严格要求,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动作,表现自己。而对于水平较差的一组,可采用更为有力的保护和帮助。对于特别胆小的学生,可让他们进行跳“皮筋”的练习,逐步过渡。这样学生就会了解这一运动,尝试这一运动。

2.1.2 建设运动队、兴趣小组,做到各取所需。

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快速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单靠每周的三节体育课所授是远远不足的。而体育老师责无旁贷,要担任起课外体育指导训练的责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建运动队和成立各种体育运动兴趣小组,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或精于某项技能,使学生想练、会练、乐于练。同时,切实做到各有所好,各取所需,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对于运动队的管理实行严进严出,使进入运动队的学生有光荣感。对于兴趣小组的加入者则实行宽进宽出,全凭兴趣。这样不仅健全了学校运动队的体制,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体育运动骨干和运动爱好者。体育运动骨干的带动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

2.1.3 发挥学校传统项目的优势。

我校是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并且成绩斐然,连续多年都是金坛市初中组篮球比赛的第一名,2008年还曾代表金坛市参加常州市的初中组女子篮球的比赛,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对于一个农村中学来说很不易。在学校我们拥有良好的运动队,在校内和校外我们拥有一批铁杆的“篮球迷”。拥有如此良好的篮球运动的环境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当然,体育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2.2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2.2.1 阳光体育活动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要让班主任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首先要让班主任意识到,搞好班级阳光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文化课的学习。积极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将受益终生。有班主任参与配合的体育课学生的运动情绪会截然不同,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活动效果明显增强。师生一起运动更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让体育老师省心的同时,活动效果也明显增强。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

2.2.2 阳光体育活动能为班级争得荣誉。

在我校,对于一个班级的评价是和量化评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对为学校和班级争得荣誉的实行量化加分,同时班级量化评分是对班主任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一个班级想获得加分,体育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如在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年级前三名可分别获得15分、10分、5分的加分。在诸如广播操比赛等一类小型比赛中年级前三名可分别获得10分、6分、4分的加分。又如本班有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市一级的比赛获得个人前八名或集体前三名,可按照运动员实得分数加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的积极性。在平时组织的竞赛和训练中班主任给予大力支持,在遇到校级比赛时,班主任更是身先士卒,真正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2.3 多活动,多竞赛,营造氛围。

阳光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和体育竞赛的促进,使学校的体育氛围逐渐浓郁。浓厚的体育气息不难影响领导,感动校长为体育进行投资,这样我们就胜利了。良好的场地环境和充足的运动器材是学生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的保障。

体育竞赛要获得好的成绩,必然需要多人员的努力,更离不开体育老师的辛勤劳动。当体育竞赛获奖,你一次又一次地为学校穿上“黄马甲”时,谁又能不为之自豪和感叹呢?而“体艺2+1项目”的东风,无疑为体育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更会令每个体育老师都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体艺2+1项目”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成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主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再是难题,中考体育也不再是一个令人沉重的话题。

体育活动课 篇8

一、快乐体育的学习目标

首先, 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体育基础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才能做到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设计各种适合学生的锻炼活动, 把学生的兴趣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课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 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体育知识, 学会“一技之长”,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 让学生在运动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感到快乐。快乐体育, 顾名思义, 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如果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就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就愿意参与体育活动。因此, 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设计让学生获得快乐感受的课堂活动, 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到快乐, 进而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比赛等方式, 让学生在运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看到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 进而对自己产生自信。二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项目竞争性强, 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质。三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体育项目很多都需要集体合作完成, 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在集体项目的互动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意义,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一)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古语有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榜样,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影响终身。因此, 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 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具体而言,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 要做到: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培训和讲座,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提升教学水平, 让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 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 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二是加强院校间的交流, 促进教师在竞争中进步。学校组织教师多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沟通, 相互进行各种竞争、比赛, 在竞争中促进教师不断地参加教研活动, 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深造,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二) 开展多样的训练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单一而枯燥的训练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只看到体育训练活动的高强度, 而逐渐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学科自然就会离学生越来越远。为了激起学生强烈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我们要变单一的训练为多样的活动, 如竞技游戏、团队项目等,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不断的新鲜感,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放松与愉悦, 感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才能让体育活动伴随学生的一生。

(三) 在体育设施上求新、求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 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 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也能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由于一些体育设施是固定不变的, 很多学生都很熟悉, 甚至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 这样的教学环境, 不能激发学生心理的新奇感, 不利于保持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布置场地器材, 争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而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耐久跑”时, 如果只是一味地跑步, 学生难免会感到很枯燥, 提不起兴致来, 教师可以在跑道上插一些抢眼的彩旗, 迎风招展, 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心情振奋, 直观产生新奇、兴奋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练习跑步的热情。

(四) 在教学评价上进行改革,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体育活动课安排的分析与建议 篇9

一、关于“没有体育课当天活动课安排”的两种意见

意见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下称《意见》) 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这个文件把没有体育课当天的活动安排在下午课后。

意见二:在2006年8月21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即早操、课间各2套操、无体育课当天安排1节体育活动) , 列入课表形成制度, 定期督查并公布实施情况。该文件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没有体育课当天安排1节体育活动。

从以上两种意见中, 可以认为没有体育课当天活动课的安排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下午课后安排体育活动;另一种是安排一节活动课。从理论上看, 这种规定与安排为解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了保障, 但事实上要执行这项规定在现实的组织管理中是有一定困难的, 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学校, 所以, 深入地贯彻和执行文件规定的内容需要从实际出发, 精心研究, 科学决策。

二、分析与结论

1. 对“在下午课后安排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的分析与结论

在下午课后安排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即在结束每天正常的教学课时后全校统一安排一小时的集体活动, 不妨称之为“课后活动模式”。下面对这一模式做具体分析:

假设某个高中学校共有x个班级, 按规定高中每班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 其余, 没有体育课的3天在下午课后安排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 那么, 每周全校所有班级共有3x次体育活动, 平均每天有次体育活动, 由于一个班级三节活动课分布在不同的3天, 所以, 活动课次数也等于一次参加活动课的班级数量, 建立全校班级总数x与平均每天参与体育活动班级数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步增大, 平均每天参与活动的班级数量也在随之增加, 而当班级数量超过了一定的规模, 每次参与活动班级的数量超过学校组织管理的承受能力, 比如, 场地器材的负载能力等, 则锻炼效益、运动安全等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体育活动也会出现形式化倾向。以南通市普通高中为例, 笔者对南通市33所高中学校班级数量的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2) :20~29个班级的学校有4所, 30~39个班级的学校有6所, 40~49个班级的学校有5所, 50~59个班级的学校有8所, 超过60个班级的学校有10所, 最小规模的学校为24个班, 最大规模的学校为87个班, 经计算, 只有24个班的学校平均每天下午课后将有14.4个班级参与体育活动, 而有87个班级的学校每次参与活动的班级将达到52.2个班, 如果, 这14.4个班勉强可以应付的话, 那52.2个班又该如何解决呢?这么多班级同时涌入操场, 组织管理、运动安全、场地器材负载、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等问题是学校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不得不面临的实际难题。所以, 笔者认为, 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 (即“课后活动模式”) 适合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推广, 一般规模在20个班以内的学校, 而超过这个规模就需要考虑以安排活动课的形式替代每天下午课后集体锻炼一小时活动。

2. 对“没有体育课当天安排一节活动课”的分析与结论

安排一节活动课即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 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因为是以课的形式呈现, 我们不妨称之为“课堂活动模式”。

目前, 许多学校每天排8节课, 把体育课安排在上午第三节至下午第八节 (共6节) 的课时段, 而活动课一般在下午四节课中任意安排, 有的学校安排一节课, 有的学校安排两节课, 还有的学校安排三节或者四节, 但为了避免体育课和活动课同场共课, 影响上体育课班级的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 有体育课的那节课不安排活动课, 据此, 做如下分析。

假设某校全校共有x个班级, 按规定高中学校每班每周2节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节活动课, 则每班每周有3节活动课, 全校每周共2x节体育课、3x节活动课, 再设, 平均每天活动课安排课时数为z (即每天安排z节课上活动课) , 则平均每节活动课上课班级数量 (1y) 与平均每节体育课上课班级数量 (y2) 随z的不同而变化。建立方程:, 在不同规模的学校, 活动课安排时数都在影响着平均每节课上活动课和体育课的班级数量 (如表3) 。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每节课上活动课班级数量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个是平均每天活动课安排课时数 (z) , 另一个是学校的班级数量 (x) , 班级数量 (x) 越多, 活动课课时数 (z) 安排越少, 则每次上活动课的班级数量 (1y) 就越多, 而学校班级数量 (x) 越多, 每天安排活动课课时数 (z) 也增加, 则, 每节课上活动课班级数量被增加的课时所分解, 从而趋于缓和。但是, 在随着活动课课时数 (z) 增加的同时, 体育课课时数 (6-z) 在减少, 比如, 平均每天安排一节活动课, 则还有5节课可排体育课, 如每天安排2节活动课, 则只有4节课可以安排活动了, 以此类推, 同时, 每节课上体育课的班级数量 (2y) 随着学校班级规模 (x) 的扩大在递增, 当每节课上体育课班级数量 (2y) , 超过了该学校体育教师数量的时候就不能再通过增加活动课课时数 (z) 来降低每次参与活动课的班级数量 (1y) 了, 所以, 在全校班级数量 (x) 和平均每天活动课安排课时数 (z) 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能够让该校每节活动课参与班级数量 (1y) 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数量, 也让活动课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场地器材负载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从而, 避免锻炼效益过低, 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等。所以,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 首先要根据体育教师数量和班级规模计算平均每天安排几节活动课, 比如, 现在某个高中学校有50个班, 假如平均每天安排4节活动课 (z=4) , 则平均每节课有7.5个班 (5.71y=) 参与活动课, 但是, 这种安排下平均每节体育课有10个班 (2y=10) 在上课, 这样反而让体育课的密度增加, 对体育课堂教学造成了影响。当然, 这一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学校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才出现, 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不存在, 比如, 一个学校有30个班, 如果每天安排4节活动课, 则体育课平均也就6节课。事实上, 真正制约平均每天活动课安排课时数的是一个学校的师资, 前面分析了50个教学班平均每天安排4节活动课, 则每节体育课就有10个班上课, 也意味需要10名体育教师, 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高中 (含中等职业学校) 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50个班大约只能配置6~7个体育教师, 所以, 由于师资限制, 平均每天安排4节活动课并不可行。假如, 每天安排3节活动课, 这样每节课有6~7个班级上体育课, 而有10个班级参与活动, 这种安排既解决了师资问题, 也让体育课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活动课也只有10个班级参与, 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安排。但是, 也不是活动课课时越少越好, 活动课课时越少每节课参与活动的班级数量就相对越多, 上例中假设活动课课时安排一节或者二节, 则虽然上体育课的班级数量在减少, 但是平均每次上活动课的班级数量却在大大增加, 分别达到了30个班和15个班。所以, 首先应根据师资确定安排活动课课时, 并让每节活动课班级数量达到相对最少。

上述对师资配置达标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但是, 有些学校存在师资短缺的现象, 比如50个教学班应该配备6~7名体育教师, 但是只配备了5名, 这又该如何?按照上述分析, 5名体育教师将只能平均每天安排2节活动课, 每节课有15个班级参与活动, 活动班级密度过大, 活动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 笔者认为, 可以将“下午课后安排一小时集体活动”与“活动课安排”相结合, 形成“课堂——课后活动模式”, 即在每天除了安排活动课还在下午课后为部分班级安排一小时集体活动, 这“一小时”其实相当于“一节课”, 实际上活动课的时数增加了“一课时”, 而体育课课时数不变。所以, 在体育师资相同的情况下, 这种安排每节课活动班级数量要小于只有活动课一种形式的安排, 比如, 有50个教学班, 只有5名体育教师, 只安排活动课的模式, 只能安排2节活动课, 每节活动课参与班级数量为15个班, 而换成“课堂——课后活动模式”之后, 则每节活动课只有10个班参与活动, 大大减少了活动班级数量, 为提高活动效益创造了条件。所以,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节约教师资源, 同时提高活动效率 (见表4) 。

“课堂——课后活动模式”除了可以有效解决师资问题, 同时, 还可以解决一些超大规模学校的活动安排难题, 目前, 南通市超过50个班级的学校占54.5%, 其中班级最多的达到87个, 按照“课堂活动模式”在体育教师编制正常的情况下, 平均每天安排3节活动课, 则每节活动课有17个班级参与活动, 而换成“课堂——课后活动模式”之后, 每节活动课有13.5个班级参与活动, 相比17个班级活动的而言, 13.5班级也算是理想的结果了。所以, 这种模式对于解决一些超大规模学校的活动课安排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以上所有分析还基于另一重要因素的考虑, 即场地器材的配置情况, 如果, 学校的场地足够大, 器材足够多, 一次可以满足数十个班级的锻炼需要, 那也就没有必要对活动课的安排劳思费神了, 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学校在场地器材方面是不足以满足数十个班级同时参与锻炼的, 对南通市33所普通高中调查显示:是250米跑道的占6.9%, 300米跑道的占31%, 400米跑道的占62.1%;全市35.7%的学校有体育馆;全市高中篮球场平均4.2个, 排球场平均2.1个, 足球场平均0.91个, 部分学校篮球场与排球场套用, 或者足球场与盘球场套用, 这样的场地配置与《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和《江苏省高级中学体育装备标准》Ⅱ类标准仍有一定的距离 (见表5) 。所以, 这种配置状况是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也因此, 对于活动课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探讨显得必要且刻不容缓。质量要得到提升, 否则, 时间再长, 次数再多也是一种形式, 所以, 通过上述种种解析为“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学校的高效落实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解决实际难题提供一些帮助。笔者认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是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 这项活动只有多种力量的协调配合才能得以成功开展, 所以, 提几点建议:

1.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活动课得以顺利开展必须依赖合理的课务安排, 这种安排会对其他一些文化学科的排课产生一些影响, 如果学校领导对于活动课的排课方案不支持, 则再优秀的方案也是一种摆设。所以, 首先要得到领导的支持。

2.要制定明确的活动管理方案

合理安排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 如果活动课的安排达到了最优化, 而活动的组织管理依然一盘散沙, 那之前所有的努力还是会功亏一篑。

3. 体育教师要富有责任心

随着活动课的合理安排, 体育教师的工

注:国标指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省标指江苏省高级中学体育装备标准

三、建议

体育活动课 篇10

《纲要》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使我们强烈意识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运动是幼儿锻炼身体的客观需要,以实现其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平衡。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运动则是幼儿探索客体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运动来感知世界,而且需要通过运动来积累经验,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不论是新《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任务,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时间安排,都将体育活动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

三、现状分析

当今家庭在育儿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加上多数家庭住在高楼,因此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运动质量却不高,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不同: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因此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实施过程

1. 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形式

体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教育过程。我们寓体育锻炼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生活,扩大幼儿视野,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晨间锻炼活动。

为提高幼儿晨间锻炼的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锻炼体质、发展能力。我们采用分散开放式,以自制的小型多样化器械为主,让幼儿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同伴,全面锻炼身体,提高体能。

二是户外一小时体育活动。

从体育的多维效应、多种活动角度建构幼儿户外一小时体育活动形式,多给幼儿自由的活动空间,多开展一些取材方便、小型分散的、深受幼儿喜爱又无固定模式的活动。如飞镖、飞盘、流星球、爬爬乐、跳跳袋等,只需简单的器材就可进行,不受人数的限制,同时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使户外一小时体育活动更富特色,从而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养成自觉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三是体育教学。

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延伸到户外活动之中,帮助幼儿练习巩固,并不断创新提高,使户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此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把体育教学寓于有情节、有角色、有竞赛的游戏之中,使之新颖生动,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体质。

2. 有效利用体育器械

一是因地制宜,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

要根据目标选择器材,通过使用器材达到锻炼目的并完成目标。如周目标的一项内容为练习投掷动作,教师选择内容有沙包、飞盘、飞镖等,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安排,较好地完成周目标,达到锻炼的效果。根据材料特征选择。幼儿习惯选择轻便、灵巧、一物多玩又能满足其多种需要的材料,对幼儿喜欢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提高活动材料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二是自力更生,为幼儿制作适用的体育器材。

体育器材是给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用的,可以利用废旧物品来制作,力求简单并要注重可玩性和艺术性,但制作体育教玩具必须保证安全和卫生,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三是探索创新,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引导幼儿探索体育器材的多种玩法,教师在教会了幼儿某一体育器材的基本玩法后,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器材的多种玩法,一种器材的多种玩法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体育活动课 篇11

一、体育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任务

(一)开始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和机能充分调动起来,为开展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其内容主要有整队、宣布课的任务、要求和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精妙的语言和自身素质来吸引学生。通过课堂常规,可以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体育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和韧带得到充分活动,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基本阶段任务的完成,它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掌握体育技能和技巧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有队列队形练习、慢跑、徒手操或一般运动的准备活动等。在此阶段的慢跑中,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三)基本阶段

基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内容或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通过学习和反复复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达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目的。这一阶段是体育过程的主要阶段,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初步感知、建立表象,改进和提高动作,动作的巩固和灵活运用。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这个阶段在运动生理上叫“泛化过程”。大脑皮层中的兴奋过程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内抑制较差,出现泛化现象,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多余动作,这一阶段在认识上处于感知和表象阶段。为了克服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简明的语言进行示范和讲解,同时要出示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过程和要领,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如分解法和完整法)进行指导,及时、准确地检查和评定学生最初掌握的动作,并抓住主要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2.改进和提高动作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与抑制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但尚不牢固,表现为能较精确地分析和完成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牵强、紧张、多余和错误。加深理解动作与动作、局部与整体、各动作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掌握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能轻快、协调、正确地完成动作。

根据这些特点,首先,教师要注重对动作的示范和讲解。学生对某项动作技巧的掌握,是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精到精的反复过程。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动作和了解动作,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起着关键的作用,动作的正确性是对示范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多次反复练习,运用正误对比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促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加速分化,以便使动力定型顺利形成和不断巩固,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教师的讲解、示范应与组织学生反复练习结合起来,技能技巧不是一两次练习就能够掌握的,从形成动作的表象时起直到动作高度熟练时止,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3.动作的巩固和灵活运用

这一阶段,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表现在能准确、熟练、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和轻快地加以运用。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称之为动作技巧。但至此,动作技能、技巧还应不断提高,使之更加完善。其完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指导的质量等因素,如长期中断练习,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因此仍要注意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

以上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掌握动作技能、逐步深化的过程,也反映了人们体质、技能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它们的发展过程也是相对而言的。

(四)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有效的放松活动,有组织地结束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在放松活动时,教师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意境中使身体和心理得到充分的放松,并简要地进行小结。

二、有效开展体育活动

认识和掌握了体育过程的基本阶段,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加强和完成体育工作,正确地组织体育活动。在体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技巧的训练中花的时间较多,并把掌握体育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标志。但是掌握动作技能、技巧的目的,在于运用这些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动作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体质做基础,它们之间是统一实现的。必须指出,动作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不是简单的必然因果关系,两者不成正比关系。

在体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任务、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使学生把掌握体育技能、技巧和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以达到有效增强体质的目的。

大班体育活动:滑草 篇12

1.尝试用助跑加速、双膝跪地、身体下腰头上仰的方法滑行,积累运动经验。

2. 大胆尝试有挑战性的滑草运动 , 体验挑战自我的快乐。

3.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重点

借助助跑加速、双膝跪地、身体下腰头上仰的方法连贯地滑行。

活动难点

挑战四种不同高度的障碍。

活动准备

1. 由装饰有青草图案的四块广告板组成草地 ,四块草地之间两两相距30厘米并排摆放。

2. 用竹竿制作的障碍架4组 , 高度分别为80厘米、85厘米、90厘米、95厘米。

3. 幼儿人手一副护膝护腕 , 音乐《我真的很不错 》《秋天多么美》《大家一起喜羊羊》《秋日私语》。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价值分析:调动身心,为有挑战性的滑草运动做准备。

指导语:春天到了,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吧!

(热身部位:以腰部和腿部动作为主)

二、尝试学习

价值分析:通过了解滑草运动规则,探索学习滑草,挑战不同难度的滑草场地,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1.谈话引入

引导语:前段时间我们了解了滑草运动,请你们说说看它是一项怎样的运动。

(1)师幼交流对滑草运动的理解。

(2)小结:我们今天不用滑板车、不用撑杆、不用滑草鞋,一起来在草地上进行一场特别的滑草运动。

(3)教师示范动作:在快速跑中将屁股坐在双腿上,头上仰使重心降低,从而达到身体的平衡,顺利通过草地。

(4)幼儿说说教师的示范动作,有哪些特别的动作要领。

2.探索学习

(1)幼儿学习滑草运动,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观察要点: 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按照要求助跑加速、双膝跪地、身体下腰头上仰,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指导要点:活动中协调连贯地做出滑草动作。

(2)个别幼儿示范后组织讨论:在滑草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3)再次练习动作,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是否双膝同时跪地。

3.设置障碍,再次探索

引导语:小朋友本领真大,都学会了滑草的本领,前面分别有1号、2号、3号、4号滑草场地,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滑草场地来挑战。前面哪个障碍最高?通过蓝色竹竿的,即挑战蓝色极限成功,就可以贴一张蓝色贴纸。看,这些障碍越来越低,如果你能够通过红色竹竿, 即挑战红色极限成功, 就可以得到一张红色的贴纸,那你的本领是最大的。袁老师建议你们大胆地试试每一块草地,现在就请大家出发吧!

(1)幼儿挑战不同难度的滑草场地,教师观察指导。

观察重点: 幼儿是用什么办法顺利从竹竿障碍下滑过去的。

(2)集中交流。

问题:你们挑战了哪些难度的草地?

(3)选择场地再次练习。

小结:竹竿离地面越低表明挑战的难度越高,大家需要快速助跑、双膝跪地、身体下腰头上仰,降低身体重心才能顺利地通过障碍。

三、放松活动

价值分析:加强安全教育,调整活动运动量,放松身心。

指导语:大家一起到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1)听音乐做放松运动。师:今天的运动马上就要结束了,抖抖我们的双手,踢一踢我们的双腿,将自己的身体慢慢转过来,身体向上,好舒服啊! 闭上我们的眼睛,静静地,静静地,我们是小小滑草运动员,我们渴望在绿绿的草地上自由地滑行, 我们的身体与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一直加油、努力,相信我们的身体会越来越棒……

(2)安全教育。

引导语:记得要在教师保护下、戴上护膝护腕才可以做滑草运动。

上一篇:职业经理下一篇: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