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单(精选11篇)
体育活动单 篇1
一、活动单设计总体思路
1. 体育活动单的界定。
活动单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 以课标为纲, 课本为例, 学生为主体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
2. 体育活动单的设计策略。
“活动单”重在“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学生的“动”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真知。“活动单”不同于教案, 教案的执行者是教师, 而“活动单”的执行者是学生, 因此更接近“学案”。在每节体育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预先印发活动单提案, 要求各小组课前认真学习讨论。如高一建筑班实心球教学活动单设计。
班级:高一建筑班教学内容:实心球
二、活动单设计实施策略
职校体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更要深入到教学一线, 了解职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本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长的宗旨, 更科学地设计“活动单”, 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1. 注入活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优化体育活动单的设计, 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能充分发展个性, 享有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与心的解放, 使职校的体育课堂更有活力和生命力。“活动单”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 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如在高一机电班的篮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的活动设计中, 在预习单中将行进间低手上篮的图片与动作要领告诉学生, 课中教师示范后, 可设计让学生自主练习, 让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动作要领, 直到熟练的掌握动作。这样, 让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 揣摩掌握运动的知识, 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再如高三实心球教学中, 预习单设计, 可将教师需要讲的动作要领、重点、难点常见的错误动作写上, 以减少课堂讲解时间。学生分组练习实心球时, 老师可适当提示并合理组织, 让各组组长自动带领学生进入实心球练习的活动中来, 真正把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可在各组巡回指导、检查。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水,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 “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 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 变得更自信。越自信, 越强大, 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焕发出极大的潜能。”
2. 面向全体,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体育教学应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要想方设法的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一对一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体育活动单设计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水平, 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分层教学。例如, 在前滚翻教学中, 活动单的设计中可以安排连续前滚翻、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接后滚翻、前滚翻直腿起、鱼跃前滚翻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动作。体能较弱的同学必须完成一个动作, 体能中等的要求完成两三个动作, 体能较强的学生可以完成四到五个动作。练习中, 对每一个同学尽力完成动作, 都应给予鼓励或肯定。这样既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还能发现部分学生的活动特长, 同时又降低了部分同学对某些训练项目的畏惧感, 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这一群体的积极性。
3. 组织竞赛, 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能力的机会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拥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在活动单设计的能力展示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 给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如在高二机电班篮球教学活动设计中, 安排三对三教学比赛, 要求每个小组出三四个人进行三人制的教学比赛, 让各个组活动能力强的学生有充分展示篮球水平的舞台, 树立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再如服装班的实心球活动设计中, 每组发两只实心球, 让学生创设三种游戏。这时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创设游戏,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 活动结束还应及时评价褒扬。
4. 分配小组, 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 每个合作小组由6到8名成员组成, 要充分调动每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培养他们的个人创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如高一服装班耐久跑教学, 学生的特点是女生多, 对耐久跑不感兴趣。在课堂活动单设计中可以安排“限时取水”的游戏活动, 每小组6到8人同时出发, 在5分钟内每人用一塑料杯在60米距离的跑道上来回跑, 将取回来的水倒入起点处大容器内。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跑道两侧用排球击打干扰, 以干扰活动组的取水效率。最后统计容器内水的多少来决定小组名次。这样设计使活动具有竞争性、偶然性和趣味性, 小组成员为了保证小团体获胜, 都竭尽所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自然而然就锻炼了他们跑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她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活动单设计注意事项
体育活动单的设计只是停留在课前的备课准备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如下注意事项。
1. 体育活动单设计教学中,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非自由放任学习, 教师的引导与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 加强教师的引导与管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自主学习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
2. 活动单教学进行时, 课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6到8个小组, 每个小组8人左右, 组内推荐选好小组长。
各组组长应该是这个班级的体育骨干。
3. 在活动单设计时,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 根据不同的专业筛选选修内容。
如建筑班的学生以男生居多, 未来就业在室外作业较多, 对力量、空间感知能力要求较高, 可以多安排一些单杠、双杠、爬杠、爬绳、平衡木、跳马、篮球等。服装班的学生以女生居多, 未来就业在室内作业多, 对手的灵活性, 及眼睛注意力的要求较高, 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体操、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健美操等活动。
4. 体育活动单设计中评价体系, 要做到公平公正。
对在竞赛中失败的小组的更要激励, 而切忌处罚。如在实心球的能力展示中, 小组团体总分最低的小组, 可以让小组成员展现其它方面的特长。
5. 体育活动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
如建筑班的双杠、平衡木、跳马等项目的教学设计中,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上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还要在课前亲自检查运动器材的安全性, 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 体育“活动单”设计要把体育课程与职业特色相结合, 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最优的课堂导学,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锻炼的伊甸园, 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快乐的感受、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谈体育教学的新意识》周仁昌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发展》石焱火
体育活动单 篇2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我校本着“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推进“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响应和落实教育局关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精神,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宏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提高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性格,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现在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提高认识。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常抓不懈,处处落实,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联系起来。为了落实到位,学校成立了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刘晓栋
副组长:何杰
组 员:魏丽芳 张二纪 齐永增 徐荷芳
校长为活动第一责任人,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活动有序、安全地开展。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教师会上不定期进行了宣传、布置。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板报和广播宣传,使同学们的运动兴趣,集体感等充分被激发,也激活了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
二、落实举措,加强监管。
1、我校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开足体育课,保证课时,严禁教师挤占、挪用体育课,保障学生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2、用好大课间,在第二节后各年级分层次地开展各种主体活动,如本学期,各年级开展冬季以跑步、跳绳、立定跳远、篮球、乒乓球等活动。每项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分管教师做好记载。
三、精心安排,内容丰富。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活跃校园气氛,结合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学校开放了校园各种教育阵地。
1、每位同学按照“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积极参加各类体育健身活动。
2、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竞赛活动。乒乓球比赛、篮球对抗赛、拔河比赛及体操比赛等团体对抗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让学生明白团体力量和健康都不容忽视。本月初,我校分年级班级进行“跳、踢、跑”活动。按照事前的计划,各个班级的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活动期间,学生跳绳踢毽充满精神,趣味往返跑活动精彩纷呈,活泼身影跳跃奔腾生命的活力昭然于眼前。
魏集小学 2013.6
2012---2013学年 阳光60分活动总结
魏集小学
2011---2012学年 阳光60分活动总结
魏集小学
魏集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阳关体育文物精神,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水平,以此促进学校校风、学风更加健康地发展,我校在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中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保证阳光体育活动顺利实施。
为了保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体育老师为副组长,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组成的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并且细化了各自的职责和具体要求。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以及相应的活动方案,并逐步逐项落实。
二、打造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理念,用理念引领阳关体育活动开展。
为使每一位师生都能自觉地参加到阳关体育活动中来,充分享受运动带给生命的快乐。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阳关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让“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特别注意开展丰富的教师体育娱乐活动,用教室带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以此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
三、强化规范管理,丰富活动内容,用内容彰显阳光体育活动的魅力。1.我校严格落实常规的要求,认真执行课程计划,真正做到了开齐、开足、开好每节体育课,确保全体师生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杜绝了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按计划参加体育活动。
2.精心设计安排大课间活动,突出特色。目前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调动、正和现有资源,利用大课间开展以空竹项目进行锻炼,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活动过程中,班主任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运动辅导及安全监护,确保每天的锻炼安全、有序、高效。
四、遵循科学规律,明确活动主题,用主题催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
为使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科学有序的进行,我们按照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推行阳光体育主题月活动,如冬季阳光长跑、冬季三项运动和拔河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了锻炼质量,同时也拍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之,通过系列阳光体育活动,我校广大师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热爱锻炼就是热爱生命”的内涵,进一步树立了全民体育、天天锻炼、终身锻炼的意识。阳光体育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我校体育工作,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磨练了学生的意志,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2010---2011学年 阳光60分活动总结
魏集小学
魏集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总结
为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以此学校校风、学风健康地发展,在本期阳光体育活动即将结束,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阳光体育活动实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实施,成立了阳光体育运动,由校长任组长,体育老师为副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阳光体育活动,并且细化了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的活动方案,并逐项.二、打造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理念,用理念引领阳关体育活动.为使每一位师生都能自觉地参加到阳关体育活动,享受运动带给生命的快乐.学校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工具和手段,宣传阳关体育运动,传播“健康”的思想,让“每天锻炼
“导学活动单” 篇3
关键词:导学活动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导学活动单是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赋予新的内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使用导学活动单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知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一些具体教学实例浅谈导学活动单的应用心得。
三、学生“看不到”的,教师作“点补”
导学任务后,对于学生“看不到”的,要重视“引导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容易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从而去探究问题。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对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的问题,学生自学后,一齐说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显然,学生局限于书本介绍的剪法,而没有从其他的角度思考问题。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盲点,添加一些探究材料“点补”给学生去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下学习材料单逐步完成学习活动。
1.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书上是“沿着高剪”,如果不沿高剪呢?
2. 剪一剪:不局限于书上说的剪法,从其他角度思考,动手试试剪剪看!
3. 拼一拼:这些展开图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呢?可以联系你画的过程想一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能发现的要放手让他们去发现,为了使他们的发现富有成效,更有深度,可以如以上片断中那样给他们提供一份学习材料单,以活动要求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探索的思路。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说明了他们已有的水平能够适应这样的开放设计。交流中呈现了他们的思维状态:(1)我发现,如果斜着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2)我随便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不规则图形;(3)剪成的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3)剪成的不规则图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显然,这样的学习减少了教师的介入,但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探究空间,在尝试、讨论、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本课的难点解决了,学生的智慧也得到了增长。我们知道,智慧是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只有像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导学活动单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体育活动单 篇4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活动单导学”指以活动单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是适合现代教育较好的教学模式。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的“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不同
1.目的明确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 回归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活动”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 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
2.组织形式灵活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教学是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为基础的多样化的活动。“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做”出来的,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经验重组的活动。
3.效果明显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理念符合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理念
1.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不难看出“活动单导学”模式能充分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在现代教学中则显得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怎样思考, 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理念, 这与现代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理念有着相似或相同之处。
2.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是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理念的重要核心。我们从“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不难看出,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大部分是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 始终把学生主动参与放在中心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动积极参与,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适时地进行总结, 使整个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得到了充分体现。
3.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求做到, 教学要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单导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完成, 这些学习方式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 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 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 学生在学习时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成功的体验, 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对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使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学练目标要适当。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内容, 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学练目标, 制定的目标不要过大或过小, 目标太小起不到激励的效果, 目标太大, 容易让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畏惧心理, 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 另外, 在制定学练目标时还要有一定的层次。
2.活动时的学练内容安排要适宜。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紧扣学练目标来设计活动学练内容, 学练活动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计的学练内容要符合运动生理等规律, 符合教学规律。
3.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时应以动作思维为主, 强调身体活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的学练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逐步形成体育技能和正确的体育思想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是我们在应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时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总之, “活动单导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 是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为打造高效课堂而探索出的一条路子, 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摘要:“活动单导学”指以活动单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体育教学中, 灵活运用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使体育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单优势探究 篇5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模式,自主设计;学生
所谓活动单教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根据课标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取舍做出合理的分析后,设立几个活动的板块构建课堂主体框架,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方式,活动单导学模式让课程改革之花绽放着炫目的光彩,也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着无限生机。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活动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已日趋模式化,那么,如何让课堂因为学生参与活动单的设计而精彩不断,勃发无穷活力呢?
一、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活动单
在教师设计出活动单后,不要急于让学生照单上的活动进行学习,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对活动单的评价中来,在让学生阅读了活动的具体要求之后,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活动设计的是否合理,这种让学生评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针对老师的活动单,展开讨论,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与建议,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新课改教育理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笔者在执教《灰椋鸟》这篇课文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时,结合“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品读归林之趣”活动单上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品读“归林”之趣。
1.大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用“_______”画出你看到的句子,用“______”画出你听到的,仔细品一品,在文中适当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想一想,晚上回家后,你们家人间会谈论些什么?如果你放学后很久未回家,家人会怎样着急地呼唤?
2.小组交流以上问题。
3.班级展示:交流看到的、听到的语句。
学生是这样评价活动单的:“我们注意看,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有几个字是加粗的,那就是‘读’‘画’‘品’‘ 想’。我觉得我们应该自己先读一读,然后画出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句子多读几遍,品一品,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最后联系生活想一想,如果放学后很长时间未回家家人会怎样着急地呼唤。”“他们组概括的学习方法我们是同意的,但是说得太简单,估计有人会不明白,我想具体来谈一下:我们应该自己先读一读,然后画出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句子多读几遍,品一品,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最后联系生活想一想,如果放学后很长时间未回家家人会怎样着急地呼唤……”
这种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对教师的活动提出了自己的修改的意见与建议,有的是非常好的,有些是不可行的,但是,我们由此认识到的是学生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意识的增强。
二、小组合作设计活动单
1.第一课时活动设计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备受推崇,在活动单导学中,结合某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让小组合作来设计出一个活动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设计活动单,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培训,并让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的组员合作设计。比如,执教《灰椋鸟》的又一个教学环节:赏读“闹林”之欢时,笔者在引导学生把课文第五自然认真朗读两遍后,让小组讨论,自主设计活动二,感受灰椋鸟归林后的热闹场面。笔者看了他们设计的活动后真的油然升起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学生们设计的真不错。比如一个小组的设计如下。
活动二:赏读“闹林”之欢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感受天然俱乐部的热闹。
想一想:(1)如果你身边有一台摄像机,你会抓拍下哪个镜头?试着给你抓拍的镜头取个名字。(2)为什么把“刺槐林和竹林”比作“天然俱乐部”?
2.组内讨论:“天然俱乐部”与“俱乐部”有哪些相似之处?
3.全班展示。首先我让各组依次到前面来展示他们的活动单,组长们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设计内容,设计意图。学生们对各组的活动单进行了准确客观的评价。
这种学生设计适合自己活动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师设计的缺陷,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2.第二课时活动设计
在学生参与设计活动单一段时间后,已趋于成熟,因为第一课时大都是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已经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准确设计活动。相对于此而言,第二课时的设计就有一定的难度,在大家设计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虽然每组都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小组还存在着有些语言表达不太准确的问题,但是都基本能够紧扣学习目标,设计得不错!各小组用自己设计的活动单学习,与按着老师设计的相比,更加快速高效,因为活动的合作设计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将一个活动设计好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而然会取得满意成绩的。
体育活动单 篇6
体育单招没有独立的教材, 近年来学生都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的教科书和练习册。这套教材对于单招考试来说, 难度偏高, 给体育生的数学学习设置了更高的屏障。总体上看, 集合分三部分:一、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三、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其中体育单招考试考点侧重于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对这一部分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在复习初期阶段, 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前两部分虽然不做复习的重点, 但并不是不涉及, 如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这部分相对简单, 考题中不会直接出现, 但集合概念是集合间关系和基本运算的基础。只有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才能解答与集合相关的问题。通过几个实例的讲解, 学生大多能够认识什么是集合, 并能因这些实例触类旁通。复习时要注意在接下来“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讲解中, 对“属于 (∈) ”符号的含义及使用的复习可作为概念中的重点来理解, 以实例代入讲解“属于”的用法。如果一带而过, 只会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再不断解释符号“∈”的用法, 事倍功半。单招数学考试中主要涉及数集和点集。在学生理解了集合概念后, 要对数的发展和分类做出讲解总结, 同时提出常用数集符号, 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记忆这些符号。集合的表示方法。这部分重点在描述法的使用上。通过教学实例发现, 学生容易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不同, 但是不太能分清描述法表示的有限集和无限集的区别, 虽然在新课标中不在要求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掌握, 但是如果不讲清这两种集合会影响将来进行集合间的运算。如A={x∈N|0≤x≤3}, B={x|0≤x≤3}, M=R, 多数同学容易得出这样的错误结果:B∩M={0, 1, 2, 3}, 也就是他们还不理解数的范围无限的概念, 简单的把B理解为A。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复习的时候, 我针对体校学生不擅长抽像概念的理解, 所以能形象说明的就不用抽象的概念来解释。比如复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借用文氏图来讲解。首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以下四种图:
其中图 (1) (2) 表示集合间有包含关系, 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图 (3) (4) 集合间没有包含关系。像图 (1) 这样的包含关系我们称之为真包含, 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图 (2) 这样的包含关系我们称之为相等 (互相包含, 互为子集) 。对这部分知识点, 要求学生能够辨析任意两个集合间是怎样的包含关系即可, 不用更深入掌握。
集合间基本运算是体育单招数学考试出题的重点。复习的时候要多做练习, 力求让学生掌握透彻。关于集合间交、并、补的运算概念, 学生不难理解。但在解题中, 涉及到的解方程、解不等式成为学生解题的路障。因此, 在这里的复习要不断插入练习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含绝对值方程、不等式以及分式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笔者曾先复习完这些解法再进行集合间运算, 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方法, 集合运算的解题中主要完成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 (组) 、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分式方程解法的掌握。在紧跟其后的函数求定义域部分再完成含绝对值方程、不等式以及分式不等式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掌握, 较之前者效果明显, 并由此进一步加强了集合运算的练习。大量的练习能够保证学生熟悉题型, 在单招考试中遇到集合的题目不失分。
体育活动单 篇7
一、课前认真备课,创设有效的“活动单”
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多思考一下如何上好这一节课,这也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如果能为课堂中的知识点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活动单”,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实际,很多教师正是忽视了“活动单”的作用,在备课时,仅仅拿着教学参考书钻研,缺乏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单”,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笔者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减法”前,就在备课时为课堂教学准备了如下的“活动单”:
如上所示,这样的“活动单”设计既复习了旧知,又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了新知,教师让学生依据“活动单”内容思考问题,学习新知。教师除了在备课时要给学生设计“活动单”外,也可以设计课前预习“活动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其从小养成预习的习惯,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点燃兴趣,创设高效的“活”课堂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也是“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活动单”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的、互动的课堂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活动单”的创建,也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教师在创设“活动单”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激烈的碰撞,并形成一个“辩论”的竞争局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单:
教师将“活动单”列出后,学生们开始积极讨论,也对“角”的概念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挖掘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有的学生认为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就叫做角;有的学生认为这个说法不对。于是,教师就让学生们分组进行一场辩论赛活动。在这场辩论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不断的辩论中完成了对知识点的认知: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才叫做角,它的两条边必须是射线而不是其他。整节课下来学生气氛高涨,课堂活跃,课堂效果也非常好。
三、教师因材施教,把握灵活多变原则
在运用“活动单”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笔者结合听课经历认为,即便同一个班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性格方面等的差异,也会造成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运用“活动单”教学模式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比如笔者曾经看到有一位教师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了如下的“活动单”:
这个“活动单”设计的意图也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在讨论中出现较大的误差,经过学生的讨论以及教师的指点,学生们回忆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知识点,教师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之后,并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这一节复习课既让学生温习了知识点,又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
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单”的时候,如果采用单一的“活动单”模式,学生就会由刚开始的兴趣盎然,慢慢地变得没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单”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学生的兴趣。
总之,“活动单”教学模式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也许它的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不可否认,“活动单”的创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活动单”教学模式就像一个具有魔力的魔术棒,为我们的教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洪建林.“活动单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8).
[2]汤卫红.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数学复习课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3]陆永新.“活动单”呼唤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的巧设计[J].学习方法报(教研版),2011(1023).
体育活动单 篇8
一、强化预习意识, 激发求知欲
活动单导学使得有些学生认为有了老师设计的活动单, 按部就班地学习, 好像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就是有不懂的, 在小组讨论中也学会了, 预习不预习无所谓。这其实是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误解, 不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 这样发展下去还是由等、靠老师变成等、靠学习优秀的学生, 不能培养自主意识, 更不能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 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贯彻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有了课前的预习, 课上就忙而不乱;有了课前的预习, 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就不盲目;有了课前的预习, 合作探究就不盲从;有了课前的预习, 当堂巩固就得心应手。
强调课前预习还可以防止以教代学, 防止将活动单作为习题训练, 将知识的新授课变成单一的习题课, 对活动单导学模式不重视、走过场的现象。预习工作做到位就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引领合作探究
如何将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冲动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 引导学生预习。预习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体现课程标准, 反映三维目标的要求。不能把预习提纲看成单一的课前练习或者对课本的机械熟悉, 要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课题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懂得什么, 为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的生成做好课前准备, 也为导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学生围绕预习提纲既熟悉了教材又初步掌握课本知识, 到课堂上也就“有话”可说, 而不会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看客。
三、加强预习全程监控, 夯实合作、探究基础
预习既然不是可有可无, 也不是放手不管, 那么我们就要加强对预习的监控。当然这种监控不是变相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也不与“江苏省教育新政”相违背, 它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以拓宽自主学习课堂内容为宗旨, 以外在的形式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预习过程的监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借助于家校通以短信互动的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 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当然信息互动不是学生认为的“打小报告”, 而是以友情提醒的方式将预习任务、目标以短信的形式告诉家长, 将预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醒家长, 实现家校联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二, 借助于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督促。利用小组实行具体分工, 达到相互促进, 相互监督,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三, 借助于班级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预习任务的布置、完成离不开有效的激励, “渴望积极肯定的评价而获得自尊是普遍的心理需要”, 要通过激励使学生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巧设预习评价体系, 激发合作、探究、提升的活力与动力
给予学生预习确当的评价, 能量化学生的学习状况,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当然评价体系的设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地去构建。就预习而言, 既要看预习的态度, 还要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而且应该达到的层面;既要看学生课前的表现, 还要看到课上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既要考察预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 还要看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 学生自评, 一般由学生在学习笔记上给自己当天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 达到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第二, 组内互评, 小组对于预习情况由组长展开互评, 在实际操作上可以用等级和分值, 形成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氛围。第三, 班级评定或教师评价, 利用小组间进行预习评价或者由教师根据各小组课堂表现情况, 进行评价, 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活力与动力。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仅是活动的导学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而且对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活动单”的“导复”探寻 篇9
一、纵观复习课, 探“活动单”“导复”模式
活动单导学模式抓住了人发展的根本机制———活动, 借助活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这里的活动, 一般流程是,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显然, 这样的活动模式, 就数学课而言是着眼于常规的新授课学习。“活动单导学式”复习课也有适合自身课型的模式。
1. 以梳理知识为主线的复习课活动单设计。
“整理与复习”取其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整理, 是指梳理, 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 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 是指再学习, 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 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 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知识理解, 扩大知识联系, 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过程。
以活动单形式呈现的复习课同样达到了梳理巩固学习的目的。通过自主复习或小组交流回顾知识点, 整理成表或图, 多了点课堂的灵动与智慧的碰撞,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以优辅差, 全员参与, 高效复习。小学数学复习课中, 无论是单元复习或总复习皆可以活动单导学形式进行复习。
2. 以练习为主线的复习课活动单设计。
复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练习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练习对知识点的即时了解巩固, 又是查漏补缺。以练习为主线的活动单设计要体现“以题理知”的效果。每道题后都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回忆巩固深化认识。练习的形式多样, 效果也不同。如“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这块, 通过单纯的知识梳理不及以“题理知”的效果, 通过对具体百分数转化分数、小数这一过程, 让学生梳理联系。如“长方体、正方体复习课”这块通过“从剪下的四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中选择5个, 拼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可以怎样拼”这一活动, 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更胜一筹, 起到一定的查漏补缺效果。练习中也有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不同解法的如何异曲同工, 让学生透彻领悟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取最优化策略。在设计此类活动单时或许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精选练习活动, 使之达到复习要求。
二、以“活动单”为载体, 探复习课之“导复”策略
“活动单”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擎, 是学习材料呈现的平台, 是活动历程与结果的记录。它包括:课题、准确细化的复习目标、活动过程、巩固反馈。每一个活动过程一般都有: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完善→点评提升等相应过程。
1. 追本溯源, 体现知识联系。
复习课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上进行的, 必须突出基础内容、重要知识点的复习, 着力体现知识联系。在学生进行大活动之前, 可以组织他们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课前温习, 并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设计活动单时, 一方面是让学生回忆、整理知识点;另一方面, 重在启迪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区别进行分析, 可以让学生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举一反三。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一课的开始部分:
要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首先要回顾原有知识点, 或结合平面图, 或结合实物, 发现异同, 在此活动中, 结合实例, 正确理解并能准确区分面积和周长, 其效果远远优于一般的教师引领下的复习课。通过对比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及举例, 很快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把单位混用。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特别是小组交流后, 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及常见的错误就会被挖掘或被纠正。
2. 梳理建构, 关注能力提升。
复习课的落脚点在于, 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所以, 复习课应当超越知识的强化, 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基于图核心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层次结构, 形成和完善以核心知识为联结点的具有生长活力的认知结构, 只有良好的认知结构才具有再生性和迁移力。但教材中呈现了良好的知识结构不等于学生就具备了良好的认识结构。因此, 我们要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体验和领悟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知识关系的多元建构。在课堂中, 通过小组活动, 合作交流, 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网络图精彩纷呈, 有树形图, 流程图, 网格图等, 学生表达的推导过程渐趋完善, 互补互助, 互问互答, 体现智慧复习课堂。
3. 互动交流, 增强合作意识
复习课需要学生更多地进行互动, 将更多的内容、思路和方法进行融合。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领域, 活动单中所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给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解决方案。由此, 教师应善于提出一些学生能够走到一起的话题, 让学困生哪怕是仅有的“认知储备”活跃起来, 同时让小组里的“先行者”愿意降低起点, 乐于帮助这些学生共同进步。如《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
学生动手实践, 小组操作交流, 猜、画、算,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升。设计包装箱, 看似简单, 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很多, 从设计长、宽、高, 到表面积, 还可以到体积。更深层次的, 考虑怎样更节约纸箱成本及合理利用空间问题。
4. 自主复习, 注重激励肯定。
自主学习≠自己学习≠自由学习≠自愿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没有个体的自主自学和独立思考, 也不会有良好的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 所以合作学习必须要抓好自主学习这一环节,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多用激励评价, 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对合理的部分及时进行互评和点评。教师要更多融入小组, 善于发现生成内容并及时进行评价, 较新授课而言, 点评视野要更阔, 视点要更高, 着力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巧妙地评价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复习。善于发现评价的“时点”, 捕捉课堂的瞬间“火花”, 及时评价。尤其是复习课, 因内容覆盖面较广, 练习形式多样, 会产生更多的评价“时点”。在“活动单导学式”复习模式下, 因为教师很少直接干预学生的合作、探索活动, “时点”更需要学生主动捕捉, 比如:同伴正确表述思路、出现错误并自我纠正或发现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时, 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 只要出现合理的建议, 就应当给予表扬和激励。
“活动单”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篇10
问题设计的核心化和结构化
“活动单”指向于学生的学,学生是活动单的主要“读者”。要实现问题“导学”的功能,就必须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汇清楚、简明地陈述问题,使引导探究的问题核心化。核心化的问题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主题化,“活动单”中每一个子活动所设计的几个问题都要围绕该活动的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学生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探索能够实现活动的目标;二是整合化,每个活动中的问题适量(一般为3~5个),能以关键问题整合过去教师口头提问中零散的问题,使设计的问题产生“以一当十”的效益,问题的“含金量”较高;三是思维化,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思维的路标,能够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包括曲折的思维轨迹),而不会局限于结果。问题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图式促进问题的解决,并发现已有图式和所解决问题要求的图式之间的差异,从而改造已有图式,发展新的图式。要做到上述几点,设计的问题应该被完全结构化,形成连贯性、序列化和关联化的问题链。既能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在学习的困惑处、疑难处、易错处进行点拨、引领和追问,适时引领学生的思考提炼和升华,促进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建构,服务于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核心问题的结构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回答核心问题的各种必要的提示,以利于思维的完整和语言的表达。
例如,“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笔者设计的活动一为“尝试解决问题,萌发策略模型”,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激活学生的认知储备,初步尝试分析新的特征性问题,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数学思考,生长出“替换”的策略萌芽。针对课本例题“小明将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几分之几?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这道题与复习题(注:已知总量和份数求每份数)有什么不同?2.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是什么关系?3.这个关系对解决问题是否有帮助?4.能尝试着在下图中表示你的解决方法吗?(图略)通过这几个具有内在关联的结构化的核心问题的设计,笔者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新的问题情境与以往问题的根本变化,促使学生分析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及未知量和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条件多、关系相对复杂,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实物图帮助其直观表征,以便理清关系,突破所面临的解决难点。这几个结构化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思考,更是立足于面临新问题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从长远的角度看,后者对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更具价值。
应当注意的是,核心化不能笼统化,否则会让学生的探究目标不明,使课堂走向低效。结构化不能模式化,否则会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定势,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结构化还不能暗示化,由于学生是在整体阅读一个活动中的所有问题后进行思考,所以后一问题的设计既要与前一问题形成内在联系又不能涉及前一问题的答案,否则前一问题将失去意义。
问题设计的差异性和开放性
班级(特别是大班额)授课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实际操作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地是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参照,以达到面向大多数(事实上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和前提,这就对“活动单”中的各个子活动的问题设计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要求,“活动单”中的问题理应成为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桥梁。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包括提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尊重个体独特的生命价值,这样课堂上真正的对话才能产生。另一方面,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可以表现为内容的开放,也可表现为答案的开放,更应表现为策略的开放。我们不能期望通过设计的封闭式问题将教师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且被接纳,而应当通过开放性问题关注学生惯常运用的观念。只有当学习者将自己的各种观念从自身的视角呈现时,他们相互之间就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观念建立在彼此的观念基础上,形成新的联系,生成新的为自己的认知图式所接纳的新观念。这种观念的发展可能是缓慢而痛苦的,但又是那样的高兴而充满游戏色彩。真正的学习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的。
在“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的活动一“多种尝试,体验策略”中,考虑到学生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鸡兔同笼”问题所遇到的困难,笔者设计了画图假设(用“○”表示头,用“/”表示腿)调整、列表假设调整、假设列式求解等多种假设策略指导下的不同层次的具体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在不同的方法旁以问话框的形式提出问题:“想一想:可以作出不同的假设吗?”“调整时,你进行了怎样的推理?怎样调整更快捷?”“你能试着解释算式的意思吗?”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探究的方法。同时,不同层次的方法和问题对学生又是开放的。不少学生还拾级而上,以问题为“脚手架”,向更高层次的思考方法迈进。小组交流中,直接列式的学生能够借助于图解释抽象的算法;画图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思考体验,直观理解算式解决中的算理;列表假设的学生在理解算式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了“跳跃列举”。学生把自己的观念作为加深其知识方法的力量。这充分体现出问题开放的意义和功能。这些都为活动二“挑战问题,形成策略”针对数量较大的问题自觉采用一般性假设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问题设计的主体化和多样化
从根本上讲,“活动单”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计划单,所以“活动单”的设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应当成为设计的主体,而教师则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活动单”的设计者中应当出现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活动单”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的设计必须让学生既面临挑战,又能获得成就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安全感?必须让他感觉到始终有个“脚手架”在保护他,提供给他迈关键步子时的坚实支持。这就需要教师从学习主体的视角,以最贴切的问题引领其展开学习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只有让学习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问题的设计中,“用他们自己的观念来了解学科内容”,充当“教”的角色,体现自身“教”的价值,才可能让“活动单”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向学习目标前进的“导航仪”。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师本身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的最好来源。一旦学生对研究问题感兴趣,问题本身会成为引导他们探究的向导,他们会在个人或集体的反应中建构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教师应当以帮助者的角色参与问题的设计,推动学习者与学科内容直接接触。如果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是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单元的内容。在学生预习后,笔者选择几个代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课前调研。在成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儿童却充满问号。“为什么二年级认识方向时说‘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而现在要说成‘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我们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为什么现在还要学这种描述方向的方法?”“看着图上的角度,我会说准确的方向,但让我自己量偏离的角度,我不知道怎么量?”学生的这些问题,笔者并没有完全预设到。所以,笔者邀请这些学生作为活动单的设计主体,按照他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为设计主线,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活动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准确描述灯塔的位置”,感悟引入方向和距离的必要性。活动二。首先以“你知道吗”介绍“北偏东”方向名称的由来,再引导学生迁移“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指出平面图上其他几个方向吗?”活动三。以飞机场雷达屏幕为主图(每相邻两个方向夹角为30°),让学生描述以机场为观测点时各飞机所在的不同方向和距离,并呈现问题“怎样确定偏离南北方向的角度?”引导思考偏离角的顶点、始边和终边。活动四。让学生测量平面图上的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角度(以易混淆的为主)和距离,并引导学生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在量角时,你发现摆量角器和读度数有什么诀窍?”参与设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认为:这样的“活动单”能够让他们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化繁为简地解决难点,轻松自如地掌握技能要领。
活动单的设计还应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要为课堂多样化的生成提供可能。比如,“比例尺的应用”的“活动单”设计,笔者改变课本例题求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的单一问题,利用平面图中所呈现信息的多样性,与学生一起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从图中我能获得哪些信息?2.根据获得的信息,我能提出哪些问题?3.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解决,想一想,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发挥集体智慧)展示交流时,既有同一问题的多样化解法,又有不同问题的相同解法,这充分展示了学习主体的个性化思路和学习共同体“头脑风暴”激荡出的多样化算法,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基础,也把“活动单”学习的优势极大地发挥了出来。■
高中语文活动单教学例证 篇11
面对这样的改革, 有许多的教师有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要老师有何用途?这是一个极致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现有教学改革和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矛盾的终结点。中国是一个礼仪大邦。古语有云:“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 “师者, 人之模范也”,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人有三尊, 君父师是也”等等。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 《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老师在人们心中是学习的核心、中心。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也十分的强调“师出”何处。这种教学的观念强调了经验的继承和发扬, 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教学。在建国初期, 我国引进了苏联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强调课堂的重要性, 再加上当时中国的实情, 老师的政治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发展到现在学生往往成为了被动的经验知识的接受者, 削弱了学生个体经验的体验。我们不能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多少的缺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在现有强调创新的社会中, 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现有的中国国情。
那么教师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官方言论讲: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起导学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对于这种讲法,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我认为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第一, 教师是整个程序的设计者。就活动单来讲, 如何让活动单的运作过程能够基本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问题, 能够达到基本知道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要求。再有现有的高中教学不能回避的高考也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符合以上要求, 活动单的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 教师是整个程序的维护者。一个程序的运作离不开程序员的及时监控, 活动单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引导者。活动单教学过程无疑是将课堂的情况进一步复杂化。面对学生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 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也是对教师预设和处理能力的考验。
第三, 教师是整个程序的检验者。上文强调对学生的考查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考查。陶行知先生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作为一个检验者, 更要重视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就语文来讲, 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 对教师来讲这也是一个考验。
如何将这些思想贯彻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呢?本人以所教的《秋声赋》为例作简要的说明。
《秋声赋》活动单
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全文, 基本翻译全文,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简要分析并学习文中描写秋声方法。
3.结合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参悟作者的人生哲学。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分析作者思想情感演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欧阳修 (1007-1073) , 字永叔, 号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汉族, 吉安永丰 (今属江西) 人, 自称庐陵 (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 (1059) 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当时他53岁, 虽身居高位, 然有感于宦海沉浮, 政治改革艰难, 故心情苦闷, 乃以“悲秋”为题, 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不愧为佳作。
二.结合以上写作背景细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1.总结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文章第一段的写秋声之文可谓精彩之极, 其于《滕王阁序》中第二段写景相比, 有何异同?
3.文章第二段描写了秋声的那些特点?文中作者写到:“夫秋, 刑官也”, 为什么又讲是“天地之义气”、“物过盛而当杀”?文段开头一个“悲”字总领全文, 但细读文本, 作者仅仅是悲伤吗?
4.结合文本说说, 文章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些人生感悟?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5.就文章的情感来讲到第三段已经写完, 问什么作者在最后还写“童子”呢?
《秋声赋》是欧阳修晚期的一部传世名著, 其精炼的用词和智慧的人生感悟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明确的完成这两点教学任务使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
首先,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的设立。学习目标并不是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 要结合学生的实情去设立。我所任教是一所农村高中,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阅读面较窄, 再加上是高一学生, 文言文基础实词、虚词的积累、归纳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而《秋声赋》这篇文章最为出奇的就是本文对秋声“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因此也设立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作品情感自不细说。一部分老师在活动这一块将“学习目标”改为“活动目标”, 我认为这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做法。活动单的设立并不是留于形式的改变, 无论怎么变化它都是学习的过程。仅说法上的变化, 个人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再有, 背景资料的介绍。我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学的活动单都应该有这个部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是一门感性的科学。强调学生自我的“悟”功。要“悟”就必须有一个“悟”的环境。对于一篇文章的深层次的理解更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生活经历, 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些尤为重要。正如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一样, 现在看来毫无意义。七、八十年代的看了泪流满面。为什么?就是时代背景的问题。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就很好地完成了阅读环境创设这一问题。为学生自我“悟”的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 减少了那些空谈理论的空调调, 活跃了课堂。
最后, 问题前提下的思维活动。我所设立的活动单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更为注重问题的细化过程。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进行演绎和扩充, 每一个问题都与考试说明所要考查的能力挂钩。比如说第三个问题。不仅仅要求学生自我感悟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从文章中挖掘思想, 从自我的生活找出对应点。这就是对学生文字分析能力的考查。再者, 结合文本是一直要贯彻的理念。像第四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情况下, 了解作者在结构上的画龙点睛之处。离开文本是很难理解到作者是如何通过童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问题的设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学生应该可以、可能自我按照问题一步一步自我将文章解读下去。从字词句的理解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挖掘。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应该具备这样理念, 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教学参考或者是某几本资料进行简单的拼合。再有, 我一直在强调活动只是一种形式, 像这个活动单, 我可以在学生讨论后自我讲述,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教无定法, 一切视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剂、不断修改。这样的机动性同样也应该是活动单设立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