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外活动(共12篇)
体育课外活动 篇1
“课外体育活动”, 陶景飏、李晋裕主编的《学校体育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课外体育活动 (after-class physical activities) 是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是巩固与提高体育课所学的知识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锻炼意志与培养组织活动能力的有力措施。从以上解释说明中可以看出, 课外体育活动指的是体育课以外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是实现学校体育终极目标的前提条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越来越显示出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终身体育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对于义务教育处于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的地位也基本取得共识。
1“课外体育活动”的产生及发展
1 9 5 1年7月, 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 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 以1 h~1.5 h为原则。”1 9 5 4年颁布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982年开始, 教育部先后颁布多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体育合格标准, 对课余体育活动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从不同的角度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 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
2 对“课程”的新理念
自启动课程改革, 尤其是实施“体育新课标”以来, “健康第一”的观念、“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 对“课程”的研究也使得“课程”重新回到了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目前, 教育学界对“课程”持有几种观点:“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教学活动计划”、“课程即社会经验”等。对于“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程”, 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解。如“狭义的体育课程”即学校体育课程, 学生在学校所收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 包括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虽然没有给体育课程是什么做出一个让所有人认可的定义, 但有一点是可以取得共识的, 那就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已经突破了传统学校体育中两节体育课所代表的范畴。
3 围绕“课外体育活动”的几个问题
3.1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范畴
3.1.1“课外体育活动”与“两操”
建国初期,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是重中之重, 社会体育被职工体育、军人体育等所代替, 并与学校体育没有过多交叉, 所以“课外体育活动”这一称谓所包含的是学校体育之内体育课之外的那一部分内容。现在, 随着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兴起以及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活动的交叉融合, 学生在学校之外从事体育活动的机会大大上升。正因为如此, 有的学者将家庭体育、课余训练竞赛, 两操, 校外体育等诸多内容均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之中。这些新兴的活动形式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课外体育活动”原来所指的学校范围之内体育课之外的范畴。“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受到“课外”这一条件的约束, 同时也受到“课”这一名词的约束, “课”或者“课程”是被限定于学校范围之内的。
“眼保健操和课间操”, 有的资料将这两者归于学校体育的范畴而不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 有的学者将两者归于“课外体育活动”之内。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视, 健康和卫生保健等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各级学校也大都配备了医务室和校医, 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 继续将眼保健操归于“课外体育活动”已经不是很妥当。课间操: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之一。在中小学学生上课间隙所坐的徒手体操等活动, 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 防止身体畸形。课间操的意义在于缓解师生长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身体疲劳, 并不是为了增强师生的体质健康, 提高运动技能等, 这和国家开设“校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不完全一致的, 同时, 在实施目的和组织方法上等方面, 也和“体育课”没有互动关系, 所以, “保健操课间操”更应该属于学校卫生保健的范畴。
3.1.2 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竞赛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大中学校学生体育竞赛暂行规定》等条例都要求学校体育要做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 同时要处理好课余训练竞赛与课余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可见, 课余训练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竞技运动的重要内容,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是少数具有突出运动能力的学生所从事的活动, 在活动的目标、参与群体、活动方式上, 同“课外体育活动”有着显著的区别, 所以, 两者同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彼此不能互相包含。
3.2“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关系
“延伸”:“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第二课堂;“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堂实践模式;“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课外体育和体育教学共同组成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
上述几种观点分别从组织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关系, 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比较清晰地划分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者“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但是, 文献仅仅是论述了两者的关系, 但是却没有给“体育课”是什么给出明确的说明。以前的几次课程改革仅仅是局限于教学层面, 也可以说是教学改革, 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课程是什么以及课程建设的问题。而从“新课标”实验稿颁布以来, 围绕着课程建设的研究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起来, 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也可以说“体育课”代表了全部体育课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处于何种地位, 应该给予重新的认识。
不论是“延伸论”还是“第二课堂论”, 都将“体育课”的主要功能定义在知识的传授上, 却又将增强体质和技能形成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育运动因其自有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使得体育知识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 学生有组织的或自由的活动也恰恰是体育知识传播和学习的途径之一, 课外体育活动也正是学生进行体育自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形式, 同时也是健身娱乐的重要过程, 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有着体育课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3.3 现代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合格的受教育者能够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校体育而言, 也应该培养学生现在以及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和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思想相符合的。由于体育独特的运动实践性, 也决定了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 学生也具有多种获得体育相关知识技术的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 课堂教学在传授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时, 不能远离学生的运动实践, 要主动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还包含组织、管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体育活动特有的实践性和生活型, 使得体育课程不能仅仅按照教学的规律、运动的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模式, 还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和运动实践。“课外体育活动”无疑是学生进行运动实践的最好的场所, 而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主动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体化”或者“延伸”的问题, 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3.4 从学校体育理论建设看“课外体育活动”
在学校体育理论方面, 一直持有相当大的争议, 学校体育是什么, 学校体育的本质任务是什么, 学校体育的目的等问题一直持有相当打的争议。不论是“体质论”还是“三基论”, 都把争议的主战场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方面, 在潜移默化中, 将体育课代替了体育课程, 也是在这场争议中, 将“课外体育活动”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上。根据体育原理研究的成果, 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增进健康的手段, 更是生活的目的;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是学校体育的目的有增进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终身体育能力的人。体育原理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使“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处于从属地位的课外活动将承担更多的学校体育的任务。“课外体育活动”原本所蕴含的教育性、健身性以及娱乐性等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社会上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 学生在校内校外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等的体育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 因此, “课外体育活动”也被加入了更多的内容。这就使得在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功能等问题时, 面临着过多的主要的次要的区分和辩论, 事实上, 许多的功能与目的是学校体育的目的, 而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在处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上, “体育课”要面对着“课外体育活动”所包含的诸多内容, 不论在实践操作上还是在理论建设上都存在许多矛盾。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下, 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显得过于庞杂, “课外体育活动”也必将在以后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 围绕“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些问题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 比如, 随着卫生保健在学校体育过程中重要性的提高, 是否还应该包含在“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如何界定“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体育活动”的区别, 这也是影响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流发展的一个课题。
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新认识, 也有助于将其从诸多的次要目标中解脱出来, 充分与“体育课”相融合, 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所承担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的任务。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的深入, “课外体育活动”将在学校体育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理清其与“体育课”及其他学校体育内容的关系, 有助于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 也有助于学校体育理论建设, 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认识
参考文献
[1]陶景飏, 李晋裕.学校体育大词典[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507.
[2]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8.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264.
[4]吕中凡.学校体育“双中心”体系的构建[J].山东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12.
[5]王沂.体育课程的界定[J].山东体育科技, 2004:44-45.
[6]胡孝安.对学校体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 2002:3.
[7]张学忠.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3.
体育课外活动 篇2
近年来,国家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简称教体艺[2006]5号)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简称教体艺[2006]6号)。教体艺[2006]5号文件要求,“广泛开展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教体艺[2006]6号文件要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中央7号文件明确要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又是如何执行这些文件精神的呢?深入广大中小学调研不难发现,多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大多数学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教室做文化课作业或在自由活动。在此背景下,将体育拓展训练引入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不失为学校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好的载体和做法。
一、体育拓展训练的特点
1.以游戏为依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将学生锻炼的身体素质巧妙地融入“游戏”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谈到游戏,就会想到儿童,对游戏的解释似乎成了对儿童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也是孩子们在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只要有孩子们的地方,游玩的场所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设立起来[1]。事实上,中小学生同样也喜欢游戏,如果我们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以“游戏”的方式来展现,同样可以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走向操场,锻炼身体。
2.以合作学习为平台,可以加大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量
体育拓展训练项目选择对学生运动技能要求较低,重在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展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量,扭转体育赛事只有少数体育尖子参与的局面。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是一个需要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该项政策执行得好与坏,主要关注的是平时不爱锻炼的学生,只有想办法把这些不爱锻炼的学生吸引到操场上,该项政策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对一些体育学困生的研究也发现,他们不爱锻炼的原因主要是运动技能欠佳,在体育活动中,找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渐渐失去了兴趣。体育拓展训练重在团队合作,对运动技能要求不高,学生只要认真练习,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再加上项目设计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项目设计时学生的参与数量与团队成绩成正比),在团队的带动和帮助下,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
3.由班主任组织开展,弥补了一些学校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对于教师的运动技能要求不高,活动重在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只要教师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带领学生组织高质量的、有序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设计重在组织,而班主任相对组织能力较强,因此可以有效解决因体育教师短缺而无法有序组织课外活动的问题,弥补了当前因体育教师缺编而无法有效组织学生有序进行课外活动的局面。
4.项目开展要求较低,缓解了一些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在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到学校经费的问题,拓展训练项目对于体育经费充足的学校来说,可以由教师统一购置,对于经费不足的学校,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自制、教师收集等形式来完成。比如选择一些学校用过的物品,如横幅或用废报纸作为道具,开展“无敌战车”项目,以废布条为道具,开展“蛟龙出洞”项目等,从而有效开展拓展训练。
二、课外体育活动中引入体育拓展训练的具体对策
1.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
体育教师可以向学校领导递交申请报告,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将学校体育拓展训练融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学校体育拓展训练是一门新开发的体育课程,一些学校不太了解课程的性质及意义,因此体育教师要结合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向学校写出书面申请报告,积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在学校的安排下,在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将体育拓展训练科学合理地穿插到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
2.对班主任进行培训
相关调查表明,一些学校体育教师严重缺编,一名体育教师要承担多班的体育教学,有时甚至承担全校的体育教学任务,此时在课外活动中让体育教师深入各班指导,很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学校体育拓展训练的活动项目重在考查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项目本身对教师的运动技能要求不高,所以学校可以组织班主任共同参与,由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拓展训练的培训,大多数班主任经过培训都能指导学生。这不仅活跃了学校气氛,增强了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合作,而且还能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指导本班学生组织好其他课外活动。
3.对各班体育委员及体育骨干进行培训
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在课外活动中让班主任天天跟班也不太现实,因此体育教师可对各班体育委员及体育骨干进行培训,采用体育教师总体指导,班主任具体指导,体育委员及体育骨干具体组织实施的模式,将学校体育拓展训练穿插到课外活动中,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课外活动要么无人管理,要么就是组织全体学生跑步等单调的活动模式。
4.利用课堂教学推广拓展训练
依据教学大纲,适时利用体育课堂教学推广学校体育拓展训练,以降低班主任及体育委员的工作难度。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均有几个学时的教师自选项目,体育教师可在教师自选项目中适当穿插学校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在体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帮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从而降低班主任及体育委员和体育骨干在课外活动中组织练习的难度。
5.考评课外活动成绩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把学校体育拓展训练更好地融入课外活动中,学校及班级可参照学校体育拓展训练的考评方式,拟定课外活动考核体系,以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成绩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程度的简便方法,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计划的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积极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举措。
课外活动拓展训练的练习项目分为攻擂项目和临时即考项目。所谓攻擂项目是指小组成绩考核两周后,教师为每一个团队提供一次刷新自己和其他团队成绩的机会。以“运送西瓜”为例,在基础成绩测试中,A队64个,B队67个,C队65个,B队暂时位居第一,在成绩考核后,教师告诉各团队的成绩,并在两周后重新组织学生攻擂,攻擂时学生可选择攻擂也可选择放弃,但放弃后不能因为其他团队成绩超出而再次攻擂,若再攻擂时A队72个,B队65个,C队71个,则各队的攻擂成绩为:A队72个,B队67个,C队71个,即攻擂结束后,每个团队均取自己的最好成绩作为团队评定成绩。所谓临时即考项目是指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布置任务,当时练习,并在当天进行测评。当然,如果学生练习兴致很高,可适当延长学生的练习时间,如任务布置后,让学生练习一个或两个课外活动,然后再进行测试,但测试成绩只有一次机会,即一次定胜负[2]。
学生课外活动成绩考评全部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在每一次测试时总会产生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以四组为例),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2分,第四名得1分。学期课外活动每次测试各组都按照这个比例积分,学期末根据总积分排出名次,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依据此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总之,学校体育拓展训练从项目设计、组织及实施,充分考虑到了制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种种因素,选择对学生运动技能要求不高、对器材设施要求不高、以游戏为平台、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巧妙地将学生身体素质(爆发力、速度、耐力等)专项练习融入到项目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既锻炼了体质,又愉悦了身心,从而确保学校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下午课后也能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的集体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篇3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原则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以健康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课外体育锻炼是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它不采用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例如: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 ,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适宜的锻炼。
三、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独特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則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科学道理,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做到"意念专一",抛除一切杂念。
2.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二点: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批锻炼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进行、不要千篇一律。强行统一。这一点正合乎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特点。学到了自己想学喜欢学的内容。同时这也是教学大纲内容设计不到的,也是上课教学所达不到的。但在锻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认真制订锻炼计划,严格执行,适时调整。第二最好的锻炼形式是独自锻炼。能够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若参加集体项目的活动,则应注意自我调节。
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总之,每个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形成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特色。
课外活动的另一种特点是在满足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方面,比体育课有更大优越性。因此,课外活动对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具有自己的优势。
浅谈学校体育学及课外体育活动 篇4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 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 使本科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及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体包括: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基本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与体育事业;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适应与创新能力等。
2《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课程, 它综合吸收了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学科 (基础课程) 的相关知识。《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能力结构中发挥着支柱核心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的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中的理论与知识及专项技能, 通过本门课程的整合式教学与学习, 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教师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了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础实践能力。《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与研究, 与当今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以及国民体质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都是休戚相关的。
3《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课程建设始终是学校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成一门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符合教育教学普遍规律, 具有鲜明特色、科学先进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具有显著教学效果并具有良好示范性、辐射作用的精品课程, 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体育人才、体育师资的迫切需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与人材培养的需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从以接受学习为中心, 向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 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转变;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 向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协调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技能, 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一次性学习, 向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变。在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体系结构;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倡教学互动;坚持全面素质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国家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改革全面的推进, 体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好与坏, 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中,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 即使在同一时期的认识也有不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征多种多样, 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在改革上提出了诸多问题, 因此, 有的人不满足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 提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等等。如何理解和认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 以及课外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5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 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 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 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 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锻炼习惯, 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6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6.1 以健康乐为目的, 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课外体育锻炼是有鲜明的群众性, 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 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6.2 组织形式灵活, 内容方法多样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 它不采用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 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 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 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 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6.3 因人制宜, 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 体质强弱千差万别, 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 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 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 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例如: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 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适宜的锻炼。
7 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独特的原则
7.1 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 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 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 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科学道理, 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做到“意念专一”, 抛除一切杂念。
7.2 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 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 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 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 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 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 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二点:第一, 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 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 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7.3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批锻炼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进行、不要千篇一律。强行统一。这一点正合乎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特点。学到了自己想学喜欢学的内容。同时这也是教学大纲内容设计不到的, 也是上课教学所达不到的。但在锻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制订锻炼计划, 严格执行, 适时调整。第二最好的锻炼形式是独自锻炼。能够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若参加集体项目的活动, 则应注意自我调节。
8 教学论的发展与课外活动
传统的教学就“一间教室, 一位教师, 一群学生”将被“自由的学习环境所代替”现代教学论的方法, 仍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不过都主张同教师教学, 学生学的传统方法, 提出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因此, 有人认为課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界线将逐渐消失, 以至近几年来, 有的教育家提出开展“第二课堂”, 但是,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种发展, 充分地估价课外活动的作用, 足够重视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 同时也必须看到两者的差别。我们传统的认识是把课外活动理解为教学的继续、延伸和补充, 这种理解至今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 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既看到两者的联系, 又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 可能是比较符合教育和教学规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打好基础,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工作。在各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中, 教学是基本的组织形式, 抓好教学工作, 重视和发挥课外与校外活动的作用。才能全面地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学校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 各学科都有课外活动小组, 体育课外活动是各种课外活动的内容之一, 并与其它活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
9 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在讨论和研究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时, 首先应弄清楚它们的概念与内涵, 它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体育课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 面向全体学生, 并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系统的进行教学。每次课的内容和任务都是全学年, 全学期的一部分, 以保证其系统性与连续性。
体育教学在体育场地, 器材的使用上, 能够首先得到保证, 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系统的成绩考核, 并评定出优劣。
此外, 还有一引起其它特点, 所以体育教学比起课外体育活动与其它一些体育组织形式更有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稳定性和法定性。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 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在体育活动中, 需要人体各组织细胞, 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 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 又不断地合成, 这种分解与合成, 在活动结束时, 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 物质的合成大于消耗, 并在一定时间内进退过原有水平, 这就是“超量恢复”原理, 这原理的根本所在关键是超量恢复的时间, 据有关研究表明, 每周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 每次一小时, 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 对于发展学生身体, 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 技能锻炼身体, 但是, 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 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 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1 0 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开发与利用人力体育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 赋予了地方和学校更多的权利, 有利于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领域一直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局限于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上, 使得大量鲜活的体育课程资源未被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结构单一, 不能实现人力、物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因此, 走出传统课程的狭隘视野, 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存, 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学特点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 1 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厘定及构成要素
1 1.1 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中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1) 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 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2) 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课程资源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 (3)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学者吴刚平和徐继承等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因素的来源 (4) 。在参照国家百科全书的相关辞条的基础上, 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
1 1.2 体育课程资源的构成要素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 任何系统都包含有若干子系统, 课程资源资源系统由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系统构成, 其中非物质系统包括:课程思想资源子系统、课程知识资源子系统、课程经验资源子系统;物资系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子系统和课程物力资源子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是国家推行新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对我国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挑战。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施、环境等方面相对优越。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 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课程资源相对不足,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却相当丰富。因此, 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是社会的进步和课程意识的提高, 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1 2 体育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
体育课外活动总结 篇5
一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这一学期我们的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有序的在规定时间开展活动。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喜悦,学生们在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另一面。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要利用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二、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的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1、内容多样化。
本学期主要以任务完成型完成,还有集体活动型,教师讲解型。任务完成型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集体活动型可以集中全组学生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灵活、更全面。
2、针对性教育。
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此,我会继续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为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提供更好的园地。
罗卜小学
课外文体活动图片
体育课外活动 篇6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 地位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强调要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是其中重点之一。但是在目前的发转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外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另一重要部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程度直接会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程度,而且,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不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与体育课堂教育相互补充,并能促使其加快发展。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表现出来,怎样协调课内课外体育教育以及怎样认识课外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原则以及实际意义。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课外活动是以兴趣追求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课外活动最重要的是学生或者个人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要条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突出自己的个人特长,并且是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因为课外活动本身的因素,其组织具有自由性,是不在学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可根据参加者的自身兴趣和条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组织和活动内容,其内容的丰富多彩还可以吸引你更多的学生参加,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们全面发展。(三)正是因为课外活动的相对自由,组织者可以根据参与者的不同性别和比同年龄段为其量身选择锻炼项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不适合某项活动而带来的损伤。所以,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所选的体育项目是不是适合参加学生,以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与之相适合的体育锻炼。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则
(一)人的主動性原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优势。(二)适度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锻炼身体的情况适量运动,随着自己身体素质的变化而变化,慢慢增加运动量。(三)独特性原则,主要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锻炼,需根据不同同学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不要统一安排运动,否则就和学校体育教学贸易什么区别了。正是因为学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自身优势,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应该注意:(一)根基参加同学的具体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认真的制定训练计划,并且能不断调整使计划和参加同学的变化相适应。(二)课外训练尽量需个体训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集体训练,参加同学则需要根据实际实时调整。
学校的体育训练除了课内的基础体育活动外,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是在课内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使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还有,课外活动完全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而且一旦形成习惯还可长期进行身体锻炼,便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而调节学生的精神状况,为更好的学习提供保障。
其次、在我们对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之前,先有必要弄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内涵和各自的特点。学校的体育教学要求在大纲的范围内,会兼顾所有同学,按照其共性制定教学方案和目标,循序渐进,系统的传授体育知识和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的体育活动是有明确规定学生一学年完成多少内容,会明确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考核成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全面性。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凭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的自觉性完成的,是在巩固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果,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是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成长和健康锻炼,每周的两节体育教学活动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这就需要课外活动来补充,随着学生的运动锻炼的增加,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和机能不断的分解有合成,实现“超量恢复”的效果。
总之,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务必要做到“三个依靠、四个安排以及五个结合”。适当的课外活动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活动水平有提高作用,而且还可增加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大脑,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知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软硬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体育项目作为主打,也可举行比赛,使之形成学校的招牌发扬光大,给自己学校营造一种氛围和传统,还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另外,课外活动还有一个独特的有点是课内体育教学无法超于的,那就是根据学生的某个爱好和特长,有重点的培养,使个人的专长得到更好的发展。
鉴于以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在完成体育课内教学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制定平时体育教学大纲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课外体育的作用和地位,促使两者相互发展,共同作用但是两者是决不可能替代的。所以,学校在使同学修好课内体育的基础之外,非常有必要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力争从质上提高体育教学成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体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活动主要是指让更多的高中生主动积极地去室外、操场等地参加体育活动, 在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是家长的过分期待与繁重的学业压力使高中生的身心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 进而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抑郁、近视、肥胖等问题。由此可见, 在高中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高中体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 而且还是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校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够, 以致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生的文化课中, 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目前来看, 很多高中学校依然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升学率, 从而出现了教师随意占用体育时间、减少体育课时的现象, 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长期以往, 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被剥夺, 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 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有待开发
高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具有活泼性和好动性的特点, 如果在这个时期能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从目前来看, 虽然有许多高中生希望能掌握一些健身知识和体育技能, 很多高中学校也设置了每周两节课时的体育课程, 但是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学生没有时间去锻炼, 仍然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同时在现行的体育课堂中, 很多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以片面地将追求运动负荷强度作为教学目标来实现学生的体质增长, 从而在体育课堂上出现了“控制性”“填鸭式”“传习式”“施予式”“灌输式”以及“执行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而且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 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且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与课外体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但是很多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出现了误解的现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 自由发挥。同时, 阳光体育活动还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 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团结等集体精神。但是在实际中, 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或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使得体育教师放弃了体育课堂中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 从而降低了阳光体育活动重要性的充分体现。
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途径
(一) 改变教学观念, 提高对阳光体育的认识
阳光体育想要得到顺利开展, 离不开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提倡和宣传。许多学校由于对阳光体育的认识不够, 并且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因此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那些不需要高考的科目, 关注力不够, 从而在学校和教师的心中自然而然地被当成了“副科”, 这些观念的形成使得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产生了随意的态度。对此,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大力推广阳光体育的锻炼, 坚持将“阳光体育”的理念灌输到全体师生的思想中, 使得教师和学校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阳光体育的重要性,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好习惯。因此, 各个高中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活动, 例如定期举办班级篮球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学校还需要完善体育管理制度, 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水平。通过组织管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运动理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为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三)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教学设施的完善配套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因此, 学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和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设置, 从而保证资金的高效使用。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 不仅可以依靠政府的支持, 还可以借助企业、社会、校友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赞助, 从而保障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锻炼需求。
三、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智力提升、身体发育、能力增强以及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并为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虽然在高中体育的发展过程中,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但只要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下, 提高对阳光体育的重视, 并在实践中不断对体育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创新, 那么阳光体育将会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探析高中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措施[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 (8) .
[2]张再萍.反馈教学法在高中阳光体育长跑活动中的应用实验研究——以四川省江油实验高中阳光体育长跑开展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沈翠凤.新时代下高中阳光体育的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8) .
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初探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外活动,探索
课外体育活动课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 列入学校课程表的, 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体育活。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有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接轨的突破口, 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和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以什么样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才可以使我们的学生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参加体育锻炼?为此, 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首先,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 尤其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次,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易到难, 安排教材内容, 合理搭配教材, 做到因材施教。再次, 要通过各种渠道, 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如报纸、论文黑板报, 从而使学生被某类体育活动吸引, 产生学习和练习的动力。最后,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保护与帮助, 避免发生伤害事故。课外体育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课内外结合, 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
从当前各学校的教学情况看, 学校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 对课外活动是不够的, 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负担, 一种累赘, 导致了厌学思想。因此, 必需丰富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 把体育课中的练习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而增进体育的兴趣。正确地运用竞赛规则, 竞赛的目的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竞赛的内容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 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 在结束时, 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有比赛, 有游戏就会有胜利和失败。表扬优胜者, 以示鼓励, 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 争到再赛的胜利。课外体育活动是绝大部分学生参与, 集健身、娱乐、培养兴趣等为一体的具有终身锻炼特性活动, 会把学生过多的空闲时间引入其中。而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校际小型体育赛事只是扮演促使目标积极顺利实现的角色。学校计划的体育竞赛活动内容, 在学期初公布于班级学生, 时间性和目的性均为明确, 班级和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责任, 主动地参与其中, 积极训练, 并以此带领其他学生加入其中锻炼, 达到引导的目标。在此过程中, 因班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平时的训练中, 各自必将准备自己所需的训练器材。这样, 就缓解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缺陷, 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带动班级其他学生培训或积极的参与, 从而使课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进行。平时的活动, 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 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学会并习惯于质疑问难, 必将使其受益于校外, 得益于社会, 甚至影响其终身。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唯有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 才能使他们的体魄得到锻炼。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运动之中, 为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高中教师不妨换一种教学思路, 从课外活动入手, 以其为媒介, 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高其运动积极性。比如铁环, 陀螺, 鸡毛毽子等等。学生见惯了篮球足球排球等等传统的体育器材, 很难再吸引他们的活动兴趣, 在课外活动中见到这些民间体育器材, 自然会产生兴趣, 会主动参与其中。这些民间体育器材简单容易上手, 我们的学生很快就能熟练的掌握, 乐在其中。他们充分参与其中后, 又会对下一次的课外活动产生期待,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让学生在主观上“想”运动。
三、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每当课程结束时, 根据课上学生掌握技能动作的情况, 安排学生一定的课外练习, 教师亲自给予辅导, 学生会乐于接受和积极响应。通过课外辅导, 可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 就会产生自身鼓舞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加强正确引导, 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开设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 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 上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 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有了兴趣, 学习就执着,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科学锻炼, 指导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练,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能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 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打下基础。项目的设置应趋向于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非竞技性体育。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形式实施初期, 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既有趣味性, 又有挑战性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项目, 女生相对来说更喜爱运动量较小的休闲娱乐性项目, 羽毛球、乒乓球、形体健美操等, 而对于传统的田径、排球等项目却鲜有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 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 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 体育弱的问题很快得到改善和解决。采用分层次法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学校可将活动分为四个级别, 初一、初二为一组, 初三一组, 高一、高二为一组, 高三为一组, 每周活动两次, 双休日学生的俱乐部照常活动, 都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 学生自愿参于, 学生自己组织, 体育教师负责裁判工作兼顾问。每一组别按照学生的体质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又把各组学生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班, 初中级班学生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体育技术、技能, 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 而高级班的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好, 某一项目有“一技之长”对于这样的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己锻炼和自主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比赛或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也可协助教师指导初级班的学生, 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让学生管理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又培养出一批体育骨干, 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期间的竞赛促进训练。运动训练往往是枯燥的, 而体育比赛却是很吸引人的, 而且在比赛中让学生发现不足和竞争意识, 促使学生自发去锻炼。比赛还是训练过程中的调剂。因此, 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班级间的教学比赛, 比赛的组织编排执行等程序都可以给学生自己负责。这样一来, 既缓和了学习技术的乏味, 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锻炼
浅谈中学体育课外活动 篇9
课外体育活动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活动课程, 其特点是:课外体育活动时学生自我组织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过程, 其不受时间和教师的教学内容的约束,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有选择的运动,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只是辅助指导, 学生自由分配运动和休息的时间, 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小群体进行练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组织的灵活性、群体的协调性、同伴的激励性和学生运动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中学生主要是本校的在校中学生。
2.2、研究方法
主要对1000名在校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一部分学生进行座谈, 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分析和统计。
3、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
3.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学生中自主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只有326人, 不主动参加的为674人。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生256人, 女生为70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动机:见 (表1)
3.2、研究结果
从调查和座谈的结果来看, 中学的学生不太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他们的课余时间的安排用于学习的比较多, 用于活动的比较少, 这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家庭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号的未来, 都让学生把业余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面, 学生为了考一个好的学校都在努力学习, 都把课余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面, 只有少数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或者提高身体机能和素自动的去进行统一锻炼, 但总的来说中学生用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就比较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对其调查的结果表明: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 提高学习效率及强壮体格方面。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运动减肥、塑造体形, 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还可以看出我国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总的来说: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是太大, 这就为我们体育教师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上提出要求和指明了方向。
4、提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性, 实效性的主要措施
4.1、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像学生说明参与体育活动的益处, 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组织俱乐部, 让学生报名参加俱乐部, 以俱乐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运动锻炼,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
4.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 自由选择内容进行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
学生只有对这一项目有兴趣才能积极的参加。我们应该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 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
4.3、学校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课余俱乐部和社团, 由学生自己进行组织和管理, 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进去, 带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5、结论与建议
(1) 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任务, 仅靠每周几十分钟的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2) 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 根据中学自身的特色抓好班主任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抓好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组织及辅导工作。加强早操在课外活动起核心作用, 加强高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工作。
(3) 中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和动机富有显著的懒惰性,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运动, 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门锻炼身体的手段, 养成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进入高校和社会后, 工作的同时不忘锻炼, 以良好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 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 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地位, 随着体育走向世界, 面向未来, 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们文化、生活的改变和变化, 终生体育之思想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是是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之一。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将成为学校体育自身的“大课堂”, 课堂几十分钟完成不了的任务以及学校各种任务将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和完成。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延伸, 将为学校体育以及整个学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要:本文着重调查了中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动机。旨在探索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和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增强课外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现状,动机,兴趣,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体育课外活动 篇10
1 阳光体育运动概述
1.1 阳光体育运动概念分析
当前, 学界对阳光体育运动概念的理解比较统一, 普遍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改善当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 通过身体锻炼等基本手段, 最终达到提高全民素质这一终极目标而开展的学校体育活动[2]。
1.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或可行性分析
当前业界学者普遍认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必要的, 是有一定价值的, 而且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将社会目光吸引到提高青少年体质方面, 能够督促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重视体育运动;其次, 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再次, 阳光体育运动丰富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形式, 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3];最后, 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
1.3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改革
正如前文所说, 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对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有很大的督促作用, 因此阳光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各高校的体育改革。有研究文章指出,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 各高校普遍通过以下几个措施进行体育教学改革[4]: (1) 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2)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 (4) 对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5) 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体育考评体系。
2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2.1 高校学生身体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滑, 虽然有诸如坐位体前屈这样的指标未发生下滑, 但是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出现下降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对造成高校学生身体状况下滑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 社会方面。当前网络科技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 这导致体育活动中的娱乐性大大减少, 进而促使高校学生放弃了许多体育休闲活动转而参加网络游戏、网上冲浪等娱乐活动。另外, 当前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着重视文化多于重视体育, 导致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少。 (2) 学校方面。部分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注重文化知识教学, 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致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3) 学生自身方面。
2.2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1) 课上锻炼。当前各高校的体育课仍然以传授体育知识以及运动技巧为主, 学生真正能够进行锻炼的时间较少, 体育课自然也难以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 课下锻炼。有调查显示, 对于课下锻炼多数学生都有积极的参与意愿, 并且学生也都能认识到课下锻炼对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但同时, 多数学生也表示仍然存在很多客观原因影响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例如:学业重, 时间少;缺乏有效组织;场地少;不懂科学锻炼方法等[5]。
3 如何构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3.1 高校加强重视, 做好管理
(1) 高校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不能只关注学生德智美的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 高校应该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领导, 同时组织学生及学生社团自发形成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3) 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部门, 做到专项专管, 避免以往有大学体育部、团委等各个院系协同管理而造成的管理弊端, 确保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及资源的支持, 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3.2 对体育教师的任务进行明确
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进行明确。 (1)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课外体育运动俱乐部或者兴趣小组, 并对俱乐部进行一定的管理, 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 (2) 教师应该定期对运动队进行指导, 积极发挥运动队的榜样作用, 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中。 (3)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以及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锻炼理念。 (4) 体育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设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对每一年或者每一时期内身体素质提高明显的学生进行奖励。
3.3 建设出色的体育运动平台
这里所指的体育运动平台一般包括学生可使用的场地及设施器材, 当然也包括专业教师指导以及体育运动组织等。另外, 运动平台还包括学校内或者学校之间的各类体育赛事等。高校在建立体育运动平台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尊重多样性原则, 体育项目的设置要突破传统的限制, 多了解学生的兴趣, 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体育项目。 (2) 尊重持续性原则, 体育平台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高校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持续关注, 长久投入, 并寻找亮点重点扶持, 从而形成完善的体育平台。
3.4 加强有关制度的建设
为了配合课外活动的长效发展, 各高校应该建立并加强有关制度。例如:体育教师进院系制度、学生锻炼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以及体育课程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设确保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结语
该文率先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进行了阐述, 指出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参加体育运动的状况, 最终分析了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构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长效机制的措施, 提出了高校加强管理、明确体育教师的任务、建设出色的体育运动平台、加强有关制度的建设等措施, 能够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 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渐下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有关部门发起了“阳光体育运动”。然而就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情况来看,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能够持久有效的机制。对此, 文章重点针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应该如何构建长效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展开研究, 以期为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竞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现状与个案实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马春建.河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5) :184-186.
高中体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 篇11
关键词:高中 体育学校 阳光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活动主要是指让更多的高中生主动积极地去室外、操场等地参加体育活动,在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家长的过分期待与繁重的学业压力使高中生的身心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抑郁、近视、肥胖等问题。由此可见,在高中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高中体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而且还是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够,以致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生的文化课中,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目前来看,很多高中学校依然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升学率,从而出现了教师随意占用体育时间、减少体育课时的现象,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长期以往,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被剥夺,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有待开发
高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具有活泼性和好动性的特点,如果在这个时期能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从目前来看,虽然有许多高中生希望能掌握一些健身知识和体育技能,很多高中学校也设置了每周两节课时的体育课程,但是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没有时间去锻炼,仍然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同时在现行的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片面地将追求运动负荷强度作为教学目标来实现学生的体质增长,从而在体育课堂上出现了“控制性”“填鸭式”“传习式”“施予式”“灌输式”以及“执行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且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与课外体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很多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出现了误解的现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自由发挥。同时,阳光体育活动还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团结等集体精神。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或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体育教师放弃了体育课堂中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从而降低了阳光体育活动重要性的充分体现。
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途径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对阳光体育的认识
阳光体育想要得到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提倡和宣传。许多学校由于对阳光体育的认识不够,并且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那些不需要高考的科目,关注力不够,从而在学校和教师的心中自然而然地被当成了“副科”,这些观念的形成使得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产生了随意的态度。对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大力推广阳光体育的锻炼,坚持将“阳光体育”的理念灌输到全体师生的思想中,使得教师和学校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阳光体育的重要性,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好习惯。因此,各个高中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活动,例如定期举办班级篮球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学校还需要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水平。通过组织管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运动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教学设施的完善配套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因此,学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和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设置,从而保证资金的高效使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不仅可以依靠政府的支持,还可以借助企业、社会、校友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赞助,从而保障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锻炼需求。
三、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智力提升、身体发育、能力增强以及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虽然在高中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只要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对阳光体育的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对体育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创新,那么阳光体育将会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探析高中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措施[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8).
[2]张再萍.反馈教学法在高中阳光体育长跑活动中的应用实验研究——以四川省江油实验高中阳光体育长跑开展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沈翠凤.新时代下高中阳光体育的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
[4]许玉叶,黄黎敏.莆田市高中学校阳光体育的实施现状研究[J].运动,2014(7).
浅谈学校体育课外活动 篇12
关键词:学校教育,体育,课外活动
《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给推进素质和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目标, 明确了方向, 而素质教育、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是由学校来具体完成的,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的开展, 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只靠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是根本不能办到的, 更何况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把体育课用来上其他课, 加上学校器材的不足、场地小、认识不到位, 给推进体育素质教育设置了障碍。但是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体育课外活动好与坏, 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理解和认识课外活动, 怎样开展课外活动, 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不能忽视体育课外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不能相互代替。学生要在学校生活十几年的时间, 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 长知识的时候, 我们的学校教育, 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身体的锻炼, 应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环境、愉悦的心情来完成他们的学业。因此, 学校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 必须积极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做到课内外密切结合, 更好地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
下面结合日常体育教学的一些尝试, 谈谈怎样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1 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地处农村, 场地小, 器材、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但是, 我们不能受场地, 环境的影响,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 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如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运动项目, 开支少, 参与的人又多, 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场地, 开展一些大众化的活动。
2 培养学生爱好, 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因为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新鲜感, 在各方面都有一种“重新做人”的感觉。小学的体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多数是在游戏中度过的, 而他们不知道中学的体育课是怎么样的, 苦不苦, 有没有趣, 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不少教师怕学生不听话, 第一堂课总是板着脸讲体育课的规矩, 不准这样, 不准那样, 和他们小学的体育课相比, 失去了兴趣, 就有了抵触情绪, 这样要想培养兴趣是困难的。我们针对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 在中学体育教育起始时, 首先利用体育课, 培养他们的爱好, 调动他们的激情, 让他们喜欢体育课。贺龙元帅在抗战时期, 利用战斗间隙还组织篮球赛, 被人们喻为“战斗篮球队”;毛泽东喜欢游泳, 生前曾13次游过长江, 还曾游过钱塘江、湘江、北戴河等大江大河, 1974年81岁高龄的毛泽东还在湖南长沙游泳馆游了5次等。这时, 同学们的情绪高昂, 就给学生讲我们准备组织什么课外活动, 组建什么运动队、健身班等。针对他们的爱好, 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 组织他们进行锻炼。如喜欢篮球的同学, 参加篮球比赛或训练;喜欢武术的同学, 参加武术学习等。这样, 他们参加的积极性高涨, 在活动的时候才不会和教师顶着干, 他们也会很乐意的去完成安排的运动量, 达到锻炼的目的,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活跃了校园的氛围。
3 结合教师的爱好, 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教师给学生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比如他喜欢某位教师, 他肯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针对学生这一心理, 在校内找几位有体育特长的教师 (体育教师人手少, 精力有限) 来带一些训练, 如某位教师喜欢武术, 可以在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武术练习;喜欢篮球的教师, 进行篮球训练。可以不只是身体练习方面的, 还有一些智力方面的, 如喜欢下棋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棋艺方面的学习, 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同样可以丰富课余生活,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总之, 我们的观点要改变, 不要只认为学生的成绩好, 就一美遮百丑, 于是不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他们这个年龄,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 顺利的成长, 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4 结合县内、学校的竞赛情况, 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我们的学生, 无论他的素质多么优秀, 如果没有展示的平台, 是得不到锻炼的, 哪么我们根据具体情况, 组建一些运动队, 以少带多, 以点带面, 开展课余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 有针对性的组织他进行训练, 如体训班、音乐班、美术班, 发挥他们的特长, 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既锻炼了身体, 又会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锻炼, 从而活跃了校园氛围, 增加了学生的乐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 我们应当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精心计划, 认真组织, 不要让课外活动流于形式, 把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 在玩耍中锻炼, 既丰富了校园生活, 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卿.学校体育学.湖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体育课外活动】推荐阅读:
课外体育活动05-20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11-11
课外体育锻炼11-02
课外体育兴趣11-29
体育课外活动方案10-13
体育拓展训练引入课外体育活动刍议11-05
课外体育与健康11-23
体育学科课外活动总结11-19
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08-03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