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锻炼(共12篇)
课外体育锻炼 篇1
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它具有内容的丰富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自愿性与规定性相结合, 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空间的广阔性与时间的广延性、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的特点。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课外体育锻炼在育人功能上也显示出多样性。
一、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不仅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 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坚持体育锻炼, 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使人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课外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影响, 有规律地锻炼, 可以减慢静息时和锻炼时的心率, 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负荷, 提高了心脏功能。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 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 胸廓扩大, 使肺活量增加, 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均产生积极影响。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使中枢神经系统更加灵活, 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 并及时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同时, 课外体育锻炼还可消除眼睛疲劳, 预防眼睛近视。
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记忆力。
有研究认为, 体育锻炼有助于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 易化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 增强突触传递功能, 从而对记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 使大脑的兴奋性得到调节, 达到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指出, 体育应以“德育为首, 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因此, 课外体育锻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 寓思想教育于各种课外体育锻炼之中,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四、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由于课外体育锻炼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使课外体育锻炼在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和兴趣方面具备了广泛参与的可能性。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同时也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
五、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精神和学生的意志、纪律。
课外体育锻炼中大部分项目需要多人配合完成, 这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作为教师或家长应采取有效方法, 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迎难而上。久而久之, 学生承受能力会得到锻练并有所提高。同时, 学习有目标, 教学有常规, 比赛有规则, 练习有纪律, 课外体育锻炼举行的时候, 也有一定的规则,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有很大帮助。
实践证明,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 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课外体育锻炼 篇2
一、指导思想
体育锻炼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及身体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承受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相关精神,改进和完善我院的学生课外锻炼工作,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此制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
二、管理模式及考核
课外体育锻炼是院部教学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金融学院党政齐抓共管。具体实施在院党总支的指导下,院学生会体育部成立由教师、学生干部共同组成的课外体育锻炼领导小组,实行不定期抽查、学期末考核的检查方案,并在各班成立由班长、团志书,体委等班委牵头的锻炼考评组,共同监督考核各班的执行情况。每学期的考核成绩报体育部备案。
三、具体内容
为了充分的调动我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及真正的达到课外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学院的硬件设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我院充分的体现明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两至三个项目,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锻炼。另外,在学院的党政及老师的领导与指导下,我院将视情况举行一系列的课外体育竞赛,鼓励各兄弟班级间举行各类集体的体育比赛,以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的身体素质,具体事宜由我院学生会、体育部、各班级具体的负责和实施。
为了加强我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经院领导的批示,我院体育部购进了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跳绳,毽子等一系列的体育器材,以供各班学生体育锻炼时借用。
四、期末总结
为了真正的达到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我院将及时的对各班体育锻炼的情况
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由院体育部备案,并在每学期末进行总结、调整。
五、说明
(1)体育部对各班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抽查,进行综合评定,并给予各班集体相应的加、减分,并与优胜班级评比挂钩。
(2)凡积极参加体育部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的成员可酌情加分
(3)在各班集体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有两次被评为“课外体育锻炼积极分子”的同学在评定等级时,可在原等级的基础上提升一个等级(等级为“优”的同学除外)。
(4)凡班级、社团举行对抗激烈活动,必须由体育部现场监督,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影响。
(5)如果有同学因事因病不能按计划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必须提前向体委、老师请假,并将假条交到体育部。
(6)学院课外体育锻炼督导组将对各班各人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不定期督察,督察发现无故没有按计划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发现四次则该学期体育锻炼成绩降为合格,发现五次(含五次)以上的,该学期体育锻炼成绩定为不及格。
(7)各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分子应起到表率作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协助院体育部的抽查与考核。
各项未尽事宜,由院学生会体育部负责解释。
课外体育锻炼 篇3
一、女生对体育锻炼主观意识以及原因的分析
调查结果体现出女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还是较薄弱的,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参与。一般选项所占比例最高,表明女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从而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效果及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再加上怕脏、怕累、怕笑话、出现月经周期等因素,都会影响初中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致使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
二、 初中女生参与课外锻炼的频率及其参与形式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初中女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课外体育锻炼,但是在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少,每次锻炼的时间也较短,从而其锻炼效果不高。所以,初中女生在实际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中还是存在较大不足。女生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形式的选择中,大多数是选择和同伴一起参与体育锻炼。说明女生参与体育锻炼还是依赖于结伴参与,这可能与女生的依赖心理特点有关。
三、初中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体验
通过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身体形态、运动技能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好的提高。初中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所产生的效果有较明确的认知。大部分女生认为,通过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四、初中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及其选项目的
对于初中女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结果选项依次为健美操、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跑步、体育舞蹈等,由此显示出女生倾向于表现美感的运动项目,并且乐于参与能娱乐身心、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的运动项目。体育中考项目很大部分促进了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五、对初中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几点建议
1. 提高体育教学改革质量。这要求在教学中力求灵活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利用实用适用的教学方法为初中女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建设,利用多渠道、多方位地充实自身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提升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实现科教一体,促进初中女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加强体育课外锻炼指导。增强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兴趣培训班,让她们充分体验课外体育锻炼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进行探究式教学和合作性学习,增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信心和热情,提高学生实际参与课外锻炼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女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增设女生喜爱的体育选项课。根据女生在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立足课外体育锻炼的实用性和普及性,增加开设女生喜爱的选项体育课,如形体训练、健美操等课程,并且课余时间经常举行丰富多样的竞赛锻炼。以竞赛带动普及,提高她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增强其实际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
4. 建设社会体育锻炼环境。加强硬环境(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建设,提高软环境(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氛围)质量,为保障初中女生更好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家长起到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为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质量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
如何加强高专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 篇4
1当前高专课外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外体育锻炼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个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不力的学校,其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何谈起。
1.1.1课外活动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计划中安排的7~8节课外活动时间减少了,被安排其他课程或政治活动、班会、实践环节等,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去学其他的课程,降低了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可能性。
1.1.2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场地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和单双杠等项目方面,缺少健身房等休闲体育项目活动场所,以至影响和限制了学生活动兴趣的发挥,再加上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不善,不足的活动场所还往往被社会人员所挤占。
1.1.3学生对锻炼的作用认识不够认识不到锻炼对自身的好处。更喜欢上网、逛街、看电影等课外休闲活动。
1.2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问题
1.2.1锻炼的目的性不明确目前高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普遍都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盲目地参加体育活动,往往忽视了自身特点和需要。例如:身体素质弱项的发展;完善某项运动技术;学习一些新型的、自己感兴趣的、将来步入社会更实用的“终身锻炼”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1.2.2锻炼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性、有序性不当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缺乏对锻炼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在众多的发展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手段、方法面前不知从何下手。如:不知怎样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手段;不知如何安排;不知练习与练习之间怎样紧密衔接、怎样相互促进;不知方法与顺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有的甚至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导致事倍功半。
1.2.3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安排的不合理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无论从事什么运动,科学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取得运动效果的关键。对体育运动科学理论体系了解不全面,很难处理好量与强度的关系。
1.2.4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事故的能力弱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项目容易产生的损伤部位和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不够,在运动中一旦出现了运动损伤、身体不适、练习效果不佳等情况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而影响锻炼的积极性。
1.2.5练习中自我保护或相互帮助的能力差保护与帮助是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安全措施。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或相互帮助的能力较差,致使练习中常出现运动损伤或长期以错误动作练习,最后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2采取的措施
2.1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深入到班级,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对学生个人生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鼓励所有学生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并使他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他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健康意识,培养锻炼能力
在教学中要增加《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教学内容和考试项目的选择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并适用于学生未来需要,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锻炼价值较高,具有延续性的娱乐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健身操、游戏等等,使学生在“兴趣-满足-追求-实践”心理环境中得到体育锻炼的享受与快乐,使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奠定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不然体育课和考试一结束,学生的锻炼也就结束了。
2.3进一步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数增多,要求运动场地也要不断的增加和改善,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应每年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可采取学校自投、社会赞助等方法,逐步改善场地、器材的现有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的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4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学生体协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等体育团体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体育教师辅导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学校可以组织成立学生体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根据学校情况,在学生体协下设立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由学生负责组织管理,有体育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参加一个至二个俱乐部,满足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锻炼。
2.5适当增加有偿体育活动项目在学校体育器材欠缺、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提供运动场地,采取租赁的方式,增加社会力量对体育设备的投入来完善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的建设。开办一些培训班,如健美操、台球、拳击与散打、旱冰、体育舞蹈等项目,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增加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6举办体育节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知识讲座;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I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每年有计划地举行一次体育文化节,把校运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由于举办体育节的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林辉蓉.学分制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的思考[D].重庆:重庆市中专学校论文交流,2002.
课外体育锻炼 篇5
通过此次调查,我觉得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努力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
从学生自身而言,是由于没有体育锻炼的氛围和兴趣。在忙碌的学习之余,许多人选择上网等方式放松,很少有人去锻炼身体。偶尔有人想去做健身运动,但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需要多人一起完成,因为找不到志同道合者,这些人也最终选择放弃。除此之外,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不善于安排时间、不善于调节自我调节等问题的存在,也是大学生放弃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很多同学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针对体育硬件设施薄弱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方面的建设投入。现阶段应进一步提高高校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同时,努力开拓校外体育空间,充分利用校外体育场地设施,顺应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发展。
同时我认为寡欲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突出大学生社团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来管理体育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也要从组织、引导、掌握锻炼方法、提高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积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应积极倡导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此外,应积极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充实他们的余暇生活,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建立体育生活方式的意义,突出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加强体育教材内容的改革,充分挖掘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潜力。
充足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激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课外体育锻炼 篇6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由于金华一中对课间操的组织管理规范、要求严格,将课间操的管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开展,所以学生的参与程度高。鉴于课外活动“组织活动的规定性与学生参与的自愿性”的特点,反映学生在非强制条件下的体育锻炼的情况,所以本研究主要是课间操以外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主要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认知、参与动机、内容选择、锻炼形式、参与频度、锻炼强度、影响因素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从金华一中三个年级各抽取50名学生,共计150名在校高中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收集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相关的书籍、资料、期刊文章。
(2)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整理,得出论文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
通过调查得知,金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认知,94%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或重要,而认为无所谓和根本没必要的共有10人(6%),并且各年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差别不大。这表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他们已经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积极的、明确的、健康的、多层次的。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多样,不单纯是为增强体质,还向娱乐休闲、调节情绪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的兴趣爱好,以消遣娱乐的方式来改善体质、增进与同学、朋友、家人的沟通交流。男、女同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差异,男同学侧重于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等方面;而女同学的动机相对多样,在受同学影响、健美体形这两个方面上动机远大于男生。另外有66.7%的学生选择了“缓解学习压力”,排在了8项动机中的第3位。表明高中阶段的学习紧张、繁重程度,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成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活动和方式。
学生在授课日期间有96.7%的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59.3%的学生授课日每周保持锻炼次数在3到4次每周。这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深入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授课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频度增高。
学生在双休日期间的活动频度较小,有59.3%的学生在双休日期间根本不参加锻炼活动,其中女同学所占的比重较大。通过了解主要原因是:①补习功课,有部分同学利用双休日时间找家教补习功课或参加辅导班。②受其他一些娱乐项目的吸引,如上网、逛街、玩电子游戏等。③缺乏伙伴或活动的指导。
2.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因素
在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促进因素中,排在前6位的是:同学朋友影响、校内体育氛围、广播电视节目、舒适的场地器材、体育明星影响、老师的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因素除受上述6种因素影响之外,男同学还受体育网站信息影响较大,女同学还受家人体育锻炼影响较大。此外,影响男同学积极锻炼的因素比较多样,而影响女同学积极锻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影响”和“校内体育氛围”两项上,这说明男同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比女同学容易调动,并且可调动因素较多。同时,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同学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消极因素中排在前六位的是缺少体育场地、意志力不强、缺乏指导、自然环境因素、缺乏锻炼方法、缺少充足时间。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第二大因素是意志力不强,这说明学生怕吃苦、不想动。 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第三大因素是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缺乏指导就目前学生状况来说,还有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学校重视学生课间操、运动竞赛,忽视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金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明确,他们已经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
(2)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样,不单纯是为增强体质,而向娱乐休闲、调节情绪的方向发展。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存在差异,男生侧重于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等方面;女生的动机相对多样,在受同学影响、健美体形这两个方面上动机远大于男生。另外,高中阶段学习紧张、忙碌,课外体育锻炼成为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活动和方式。
(3)金华一中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内容是符合学生需求的,既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运动锻炼需要,也能兼顾男女同学之间的差异。男生喜爱表现灵敏性、速度性和勇敢性等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女生则更喜爱姿势优美、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和协调的健美操等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
(4)金华一中学生参加锻炼的组织形式选择具有一致,即倾向于集体锻炼,并且较少与家长一起锻炼。表明学生正处于特别渴望和依赖同龄人的友谊和交往的年龄阶段,他们需要从友谊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归属。
(5)金华一中学生锻炼的频度情况是良好的,但双休日期间的锻炼频度以及女生的锻炼频度的情况不太理想。金华一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强度是中等以上,包括课间操活动时间与体育课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能达到一小时标准。同时,男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比较高,存在大量的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女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稳定性较高。
(6)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因素是:同学朋友影响、校内体育氛围、广播电视节目、舒适的场地器材、体育明星影响、老师的影响。此外男生还受体育网站信息影响较大,女生还受家人体育锻炼影响较大。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消极因素是缺少体育场地、感觉累不想动、体育活动无人指导、自然环境因素、不会锻炼、学习任务重没时间。
2.建议
(1)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科学化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体育课无法替代的功能,学校要真正抓好课间操,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课表化,增加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2)学校要继续加大校园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和各种体育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为其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对于体育场馆或体育场内的体育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提高学校内场馆的利用率,以此减少阴雨天气对于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在双休日期间体育锻炼的引导,改变学校放假期间学生锻炼情况不够良好的现状。
(4)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课外活动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大事来抓,健全与完善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定期开设讲座与培训,使教师都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立.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教育学,2000 (2):7-11
[2]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霍巖.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参与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5]王国良.长春市一中课外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6]都本强.吉林省白山市区一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D].白山:吉林大学,2007
[7]杨坛.深圳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8] 曲宗湖,杨文轩.课外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课外体育锻炼 篇7
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分析
在高职教育开展过程中, 体育学科教学发挥着重要价值和作用。首先, 体育教学为高职院校人才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对学生成长来说, 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文化知识教育, 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体育教学, 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能够实质性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现阶段学生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如今学生成长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而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兴趣, 以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滑现象, 因此我们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来为学生形成健康体质提供保障[1]。
其次,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直接关联。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职业性, 基本上每一个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直接面对“一线”, 因此需要学生有着较强实践能力, 这就需要体力做支撑。随着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在加大, 学生良好的身体状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同时也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转化自身思维提供重要保障。最后,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成熟的表现。以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更多是将教学重点和精力放在了知识教学和技能教育上, 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在教学理念不断成熟的今天, 我们应该认识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完善度, 同时也需要引入一些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要素。体育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板块, 其不仅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同时更是全面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要求。
2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多数院校开始了相应改革, 也融入了关系学生成长的必要因素, 但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亟待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为:
首先,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之间的价值及关系认知不够全面。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只是将重点和精力放在了体育课程教学上, 未能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对整个体育教学开展的价值和助推作用。现阶段, 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 多数老师缺乏对两者关系的全面认知, 未能构建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次,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开展过程中缺乏对职业性和实践性的有效融入, 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之间存在脱节。对高职体育教学活动来说, 其不仅仅是单一的体育活动, 同时也是一门关系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 因此其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更多是将其当做单一的学科教学来开展,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还是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入都缺乏实质性进展。如果高职体育教学不能很好的展现其中应有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那么其很难发挥该学科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很多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 无法有效适应职业工作需要[2]。
最后, 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之间的衔接度与融合度不够, 未能构建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体育教学体系。对体育教学来说,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 那么不仅其时间较为有限, 同时其教学效果也很难取得理想效果。而补充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将有效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 只是将精力和重点放在了课堂上, 未能有效借助课外时间开展体育锻炼。
3 高职院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对策
在职业化、技能化、实践化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予以创新, 而其切入点就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思路。通过细化体育课教学内容, 完善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衔接度, 从而实现体育教学与职业教学之间的融合与促进, 其具体对策主要为:
首先, 结合高职各个专业特点, 融入岗位需求, 将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 确保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职业教学互相融合、相互促进, 从根本上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价值。对职业教育来说, 其极强的职业性决定了我们在创新和开展该体育教学活动时, 必须从学生就业需要入手, 任何学科都要结合这一特点。而从职业特点出发, 开展体育教学, 也是升华体育教学效果和价值的重要策略, 也是实现改革效果的首要策略。
其次, 要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创新高职体育教学的考评机制与评价策略。教学考核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也是引导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目标, 就必须从创新和改变考评机制入手。以往在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使用的教学考评机制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 未能从动态、变化的视角来认知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因此, 现阶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要构建动态考核机制, 根据教学反馈, 调整教学方案和思路[3]。
最后, 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专业特点,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对于体育教学来说, 学生是主体, 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以往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学的“按部就班”, 未能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与整个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因此, 当前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 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只有融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才能确保体育教学质量, 而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只有赋予学生自我探知的主动权,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和质量。
4 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板块, 通过开展高职教育, 为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满足了多个行业的用人需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发挥和展现自身职业技能的关键和基础, 更是影响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要素。因此, 我们在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时, 必须充分完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进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体系化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事实上, 想要从根本上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和价值, 需要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两个方面入手, 通过细化内容, 强化执行, 从而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文章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入手, 结合当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而探索高职院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强化对策,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王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改革[J].成人教育, 2012, 9:159-160.
[2]魏巍.素质教育视域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9:92-94.
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保障内容研究 篇8
关键词:激活与修复,课外体育锻炼,中小学体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减少,方式方法拘泥守旧,学校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器材严重不足等,使体育课程教学在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在日趋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独生子女化的环境中,以及运动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尽管当今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学证据显示了体育活动的价值,但不少实例与现象均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全国各地都受到了干扰并处于危险境地。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该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 导思想,把增强学 生体质作 为学校教 育的基本 目标之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并提出了“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这一目标。这不仅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工作, 也说明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延伸的“课外体育锻炼”,对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也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这说明,中小学生要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仅依靠学校体育课堂这一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利用好走出学校后的“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重要途径。
1学校做激活修复课外体育锻炼的导师
1.1开放学校体育场地
现今许多学校中的体育课堂已受到严重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虚无化加重,中小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内容空洞化加剧。学生放学后即刻被家长接走,学校立即“打烊”、变成空城,同时学校原本完善的体育场地随即也“打烊”,使得该资源被闲置。学校应在平时放学和周末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又熟悉的锻炼环境。
1.2创建体育互动平台
作为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特色的“课活”(也称班级体育活动)越来越弱,在教育督导和评估时,“课活上课表”是各个学校“弄虚作假”的主要内容,即便有“课活”也是内容贫瘠、组织松散,形同放羊。积极开展与完善“课活”已然成为学校责任与义务,丰富活动内容,积极组织,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活动放松,无论是教育督导还是平时,都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1.3举办校内学生大联赛
学校内的各种体育比赛,特别是循环大联赛性的群众性体育比赛越来越少。过去在学校中存在的邀请赛、对抗赛、通讯赛等方式已销声匿迹,全员性运动会的推广和体育节的创新也进展缓慢, 仅有的少数校内校外的体育竞赛也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离广大的普通同学越来越远。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单位,承担着祖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担。这重担不只是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文化学习的培养,更是在举办奥数比赛、外语比赛、古诗词大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举办各种体育比赛,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1.4建设学校快乐体育园地
供学生们自我锻炼、自我玩耍的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几乎都被去除,学校的体育场地越来越空旷、越来越不实用、越来越成人化和单调化,有限的器材也被收纳在器材室里,于是学生即便有意识、有动机地去锻炼去活动,也没有必需的设施和器材。
2家庭做好激活修复课外体育锻炼的参谋
2.1团体假日体育与野外体育振兴
独生子女条件和城市化的条件下,学生已经少有了随时可以见面的伙伴,也就少了随时可以一起玩耍锻炼的“体育伙伴集团”, 更少有了有共同爱好和水平相当的“某个运动项目的伙伴集团”, 当然也就极少有了“某个运动项目的伙伴集团的常用场地”,更难有了“某个运动项目的伙伴集团的共同时间”,同学们都成了“单枪匹马”和“各自为战”,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更加困难。
2.2家庭健康教育
学生回到家后,先做作业,再听家教、然后弹琴,“规定动作”完成以后,天已经黑了,学生剩下的时间、精力和爱好也就只够看电视、上网聊天,个别想去外面打打球、滑滑轮滑的,还要受到家长以各种理由的阻挠,学生们所得到的“文化营养”不够了,就去寻找 “物质的营养”了,于是胡吃海塞一通,导致身体软了、虚了、胖了。
2.3运动安全教育
现在大多数家庭对运动安全教育不以为然,未意识到运动安全教育对孩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家庭运动安全教育是家庭生活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长指导不当而对孩子造成运动伤害的情况频发,使得家庭运动安全教育的进行迫在眉睫。
3社会做好激活修复课外体育锻炼的后盾
3.1社区体育社团建设
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构成成分, 在未来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增强他们体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而社区作为家庭锻炼的重要场所, 应积极开展社区体育社团建设,推进中小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科学规划中小学生的室外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学生对社区体育的认识。
3.2全员运动会和亲子运动会
全员运动会,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体育教改精神作为指导,把青少年的体育技能和体能培养作为重点,达到将青少年健康体质工作管理模式创新化,拓展学校开展实施体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工作做实做好,获得全国体育教育联盟的鼎力支持的目的。以青少年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运动会的各个项目,每个孩子能够做到参与4到5项运动,从而切实做到全体动员、全员参与。亲子运动会的项目为了促使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需将趣味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三者融为一体。这样的运动会将青少年体育锻炼精神与学校发展体育特色相结合,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
4结语
课外体育锻炼 篇9
从2007年开始, 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体要求用3年时间, 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 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也强调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然而, 大多数的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上, 除每天的课间操和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外, 几乎就没有其它体育活动。本文专门设计有关课外体育活动的若干问题, 对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掌握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为下一阶段促进学生更好参加锻炼和学校作出相应措施提供某些依据。
2 调查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12个班级近500名学生进行调查。
3 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基本常规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设计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问卷, 内容包括:“你们赞成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吗”、“你们知道学生每天应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吗”等6个问题。 (如表1、表2)
4 调查结果与讨论分析
本文将调查结果 (表2) 归类为学生“认识”、“参与”及“学校态度”三方面进行讨论。
4.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认识理解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及理解是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基础和动力。对问题“你赞成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吗?”的调查结果表明:赞成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高一占97%, 高二占95%。这表明, 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赞成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 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有锻炼价值的, 同时也证实了《全民健身计划工程》开展实施后, 在青少年中取得了较大的反响, 《全民健身计划工程》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对“你知道学生每天应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吗”的调查结果表明:有1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其中高一、高二分别占11.3%、10.9%, 回答“知道一点”的学生占31.7%, 两者相加是41.3%, 这表明这部分同学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或《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某些细节了解尚不充分, 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在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上存在不足, 学校各部门应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宣传工作, 提高学生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促进其主动地投身到锻炼中去。
对“你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会影响你的学习吗”的调查结果表明:回答“不影响”的学生是86%, 其中高一、高二分别占87%、85%, 回答“影响”学习的是9.3%, 其中高一、高二分别是8.5%、9%, 还有部分学生回答“不知道”, 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不能把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协调好, 导致他们认为参加锻炼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原因二是学生课业负担重, 要从课业中抽出时间来参与锻炼使他们认为会影响学习。作为学校, 应利用各种宣传栏、有线广播、黑板报等形式, 向学生广泛宣传体育的各种知识, 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型活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4.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
对“你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吗”的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占63%, 其中高一、高二分别为64%、62%, 而回答“偶尔参加”和“不参加”的学生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二是学校在健身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 致使学生对健身认识程度不够, 参与的自觉性不高。
4.3 学校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对“课外体育活动有组织者吗”的调查结果表明:回答“有”的学生是78.5%, 其中高一、高二分别为78%、79%, 由此看出, 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还是比较重视。“学校的场地器材能否满足你们活动的需要”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5%的学生回答是“能”, 其中高一、高二分别是43%、47%。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 这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较为正常, 特别是这两年开展了趣味运会,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锻炼的意识较强, 但学校的某些实际情况也给学生的体育锻炼带来了不便。
5 结论与建议
(1) 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 学生的班主任, 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加强组织及辅导工作, 但是要体育教师承担起所有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是不可能的, 必须对其他学科中年纪轻、身体健康、对体育有兴趣的教师加以培训, 学习体育的一般规律、基本要求, 使他们能够承担起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组织者。
(2) 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 积极创造条件, 改善运动场地, 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 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 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在场地小, 器材紧缺的情况下, 各班级也可以自制或购置一些简单的器材, 以适应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3) 要完成增加学生体质的任务, 仅靠每周2节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在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4) 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地位, 随着体育走向世界, 面向未来,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人们文化经济、生活的改变和变化, 终生体育思想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是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将成为学校体育自身的“大课堂”, 课堂40min完成不了的任务以及学校各种任务将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和完成。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正业”, 将为学校体育以及整个学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广大中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中学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高度重视中学体育工作, 使广大中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 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广大中学生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王嫒, 张百宇, 戴华.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6) .
课外体育锻炼 篇10
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落实除了课堂教学外, 课外体育锻炼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 课外体育锻炼延伸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该激发学生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或生理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 学生成熟的思想和意识都在这个阶段形成。他们不在根据自己的兴趣兴奋做事, 他们开始理性。对于体育运动, 他们非常理智的拟定自我体育素质的发展。高校应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投身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培养成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
(1) 缺乏“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我国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未完全成形, 社会阅历不足, 从逻辑思维、观察和想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不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 体育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 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 缺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
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缺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浓, 大部分学生喜欢坐在教室里做简单的运动, 甚至不运动。我们应该尽可能开发和利用能用的各种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 促进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提供好物质保证。
(3) 缺乏专业老师的组织、指导
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影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合理设置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保证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同步, 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同步,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三、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建议
(1) 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都是为了健康的体魄, 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压力的释放。随着我国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化, 大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呈现多元化, 新潮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明确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开发更多适合他们参加的项目, 符合他们以校园生活为主、追求消遣娱乐和兴趣爱好发展, 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特点。
(2) 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外体育锻炼, 重视体育健康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引导大学体育课从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课外教学转换。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可以增添学生的生活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教育必需在理论上予以引导, 进一步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健身、健心、健美、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各高校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突出大学的教学行政管理功能。组建一些大学生社团, 指定专职的教师组织、引导该社团的工作, 用专业技术水平帮助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学生俱乐部、社团协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改正学生的体育动机, 培养大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4) 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课程结构
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 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课程结构。各高校有机结合课堂教学, 设计出适合课外或校外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 均衡地发展体育,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适应未来生活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需求。组织学生融入到社区, 到社会去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与健康活动及社会志愿者服务, 将体育与健康延伸、溶入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每一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成为学生健康生活的理念, 享受生活的调节器。
四、总结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兴趣, 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体育需求。我国高校应当加强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投身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培养成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外体育锻炼, 重视体育健康的作用和功能。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 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彭敏.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6 (3) :39-40
[2]叶林海.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07, 11 (1) :88-90
课外体育锻炼 篇11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 选项教学 课外体育锻炼
[作者简介]宋敏勇(1972- ),男,西安科技大学体育部跆拳道俱乐部总经理,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体育管理。(陕西西安701154)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30-02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肩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专门人才的使命,是我国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业余训练和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大学体育的基本任务。改革的目的是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塑造一代新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术,并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益,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为社会多做贡献。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普通高校可以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重新编班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班的选项教学和俱乐部教学,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本文对西安科技大学2004、2005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
西安科技大学2004、2005级本科生。其中2004级男生113人,女生75人;2005级男生235人,女生106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29份,其中2004级188份,2005级341份。
2.访谈法。与学生直接交谈,了解学生对我校体育课的看法。
3.比较法。与1998年相关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1.学生对采用选项教学的态度。2004级188名学生中有120人喜欢选项教学,占2004级总人数的63.8%;32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占2004级总人数的17%;36人对选项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占2004级总人数的19.1%。2005级341名学生中有216人喜欢选项教学,占2005级总人数的63.3%,51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占2005级总人数的15%;74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2005级总人数的21.7%。
2.学生喜欢的项目。在348名男生中,有131人选择了足球,101人选择了篮球,还有34人选择乒乓球,15人、13人和10人分别选择了跆拳道、武术的太极拳、散打和拳击,还有少数的人选择了旱冰。其他项目,如排球、田径、体操等项目选择的人则很少。在181名女生中,有49人选择了篮球,34人、24人分别选择了乒乓球和羽毛球,还有14人、13人、12人和10人选择了足球、健美操、跆拳道和排球项目,其他项目选择的人很少。
3.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早操除外)。每周课外锻炼在4次以上的有112人,其中2004级女生19人,占女生人数的25.3%;而2005级女生只有12人,仅占11.3%。每周课外锻炼在3~4次的有166人,1~2次的184人,占总人数的34.8%;偶尔锻炼的55人,不锻炼的12人,共占总人数的12.7%。
4.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5~2小时之间的有395人,其中男生274人,占男生总数的78.7%;女生中,2004级有59人,2005级有62人,分别占女生总数的78.6%和58.5%。锻炼时间在0.5~1小时之间的共116人,其中男生66人,占男生总数的18.97%;女生中,2004级13人,2005级37人,分别占17.3%和34.9%。不活动的学生有11人,占2%。
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男生选择最多的三个项目是:足球131人、篮球114人、乒乓球42人;女生选择最多的四个项目是:篮球53人、羽毛球49人、乒乓球37人、健美操9人。
6.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有278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出自于兴趣爱好,还有112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分别有63人和21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消磨时间和调剂生活,为了体育考试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39人,还有极少数人选择了陶冶情操、与同学交往等。
四、结果分析
1.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中学体育设施的改善,体育教育环节的加强,使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中有63.5%的学生对选项教学的形式持赞成态度,有15.7%的学生对选项教学持不赞成态度,还有20.8%学生表示无所谓。此数据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学生对选项教学持喜欢态度的支持率下降了许多,由原来的96.5%下降到了63.5%,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也有所增加,特别是持反对态度的学生由原来的无增加到15%。持不赞同意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喜欢的项目选不上,或项目太少或愿意自己活动,不愿意受约束等。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选项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选项教学对这部分学生的兴趣不大,学校怎么安排就怎么上,没有更多的要求和想法。
2.学生对传统项目中的田径、体操等项目缺乏一定的认知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该项目的趣味性不强,练习枯燥,不受学生喜欢。调查中,学生选择最少的项目是田径和健美,各1人;没有人选择体操项目。在18个调查的项目中,男生最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拳击,女生最喜欢的项目依次是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在我校选项教学中所开设的项目均包括学生最喜欢的项目,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基本要求。
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女生整体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比男生少。除早操外,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1~2次以上的学生达到87.3%,说明这部分学生已基本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还有12.7%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锻炼或不参加体育锻炼,反映了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每周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看,在1.5~2小时以上的占74.7%,在0.5~1小时的占21.9%,只有2%的学生不运动。女生整体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男生少,一年级女生锻炼时间又明显比二年级女生的锻炼时间少,说明一年级女生进校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较慢。在交谈中有女生反映,原以为进了大学应该感到很轻松,但实际上比高中时还忙,好像没有很多的时间锻炼。
4.我们的教学、锻炼条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把学生参加课外锻炼选择的项目与体育课的选项进行比较,发现在教学中健美操是女生比较喜欢的项目之一,跆拳道是很多男生喜欢选择的项目,但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中,学生选择的比例却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当然学生课外锻炼追求安全、简单、易操作的心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类项目主要适合于室内练习,又以套路动作为主,动作的技巧性、复杂性较强,而学生自主练习的能力欠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健美操、跆拳道这类课程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学生课外锻炼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选项课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我们应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课外实际锻炼的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学生锻炼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外较容易的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5.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看,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增强体质。有11.1%的学生是为了体育考试,3.7%的女生是为了健美。还有4%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调剂学习和生活气氛。几乎没有人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促进社会交往。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良好的,但也有8.1%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消磨时间,反映出了这部分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空虚,值得我们关注。这一调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体育对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绝大多数同学反映教师上课责任心强、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个人专项技术较高。还有一部分同学未填写,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这可能反映了学生对调查不够重视,不认真对待,只填写选择题,而对文字描述的题则不填写,他们或者是对教师的评价不高,或者是从心理上不愿意去评价老师,因此用不回答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分析在和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分析结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基本吻合的。
五、结论与建议
1.从调查结果看,基本反映了目前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状况。结果可作为改进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等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丰富课外体育锻炼内容,进一步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参考依据。
2.选项教学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热情,符合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的需求。但是还必须进一步拓宽项目、丰富内容、研究教法,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紧密衔接。
3.选项教学的内容及项目的设置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直接受运动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项目,其他项目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余锻炼的普及性不高。因此,尽快改善高校体育的硬件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手段等,丰富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最有效的途经。
4.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使“掌握技能,增强体质”的教学任务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利用运动代表队的学生组织和带动普通学生参与锻炼,同时又在教学中选拔出体育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形成以提高带动普及,以普及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教学目标。
5.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体育人文讲座等,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树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谢天斌.体育兴趣对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影响的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2):167-168.
[2]郭建强.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形式所持态度的调查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1):63-64.
[3]马小青.从终身体育现状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科技,2003(2):57-61.
[4]何霞,王伟琦,王宏.从大学生体育动机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2003(3):55-57.
课外体育锻炼 篇12
省
经
济
贸
易□学张校新
华, 甘
肃兰州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学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延伸,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少之又少, 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40.8%, 很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8.6%, 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4.4%,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得到普及。那么,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1. 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
近年来, 虽然兰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 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 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还是占85.6%。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学生活动场地极其匮乏, 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 学校没有很好地组织和领导。
学校的领导和组织是开展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关键, 没有学校领导的组织支持, 课外体育锻炼是无法开展的。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安排时间少, 显得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锻炼不够重视, 挫伤了师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一致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特别是希望在体育知识、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上得到老师的指导。另外, 45.3%的学生未形成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 有自卑心理, 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有的学生则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视不够, 怕苦、怕累, 对课外体育锻炼没兴趣。
针对这些现状, 如何来推进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策略的实施呢?
l.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 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 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受到了学生广泛的欢迎。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 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 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需要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 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研室应在学校主管校长的领导下, 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 制定出课外体育锻炼的制度和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 确实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锻炼时间, 将抓结果转变为抓过程。
同时, 应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完善, 以满足学生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 提高学生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3. 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是自发的, 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才能调动起来。所以, 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 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4. 加强体育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能力。
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能力的培养, 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 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 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 保持他们身体的健康。
【课外体育锻炼】推荐阅读:
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08-03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11-28
课外体育活动05-20
课外体育兴趣11-29
体育课外活动08-22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11-11
课外体育与健康11-23
体育课外活动方案10-13
体育拓展训练引入课外体育活动刍议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