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锻炼(精选12篇)
中职体育锻炼 篇1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在体育课堂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 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 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 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2)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 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 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 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 只有形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 好的态度
一、案例
构1.早读课上, 老师在检建成查作, 老师业时, 张小磊作业没完气愤地把他从座位和拉到人行道, 声色俱厉地说:
“又没完成?看看你今天还能谐编出什么瞎话来蒙我?肯定师的作业认真地抄写又去上网打游戏了。三遍把今, 放天生李亚飞2学前送.班会课上给我检查, 。老”师指着王关朋批评:“给我们班级丢分的系戴红领总是你, 巾这, 我们班先进班级的次要不是你昨天没的遍也是对牛弹琴牌子会被摘走吗?, 明天叫你的跟你说一百策父母到我这儿来一趟。”略透二、反思过这些在校园里屡听
不鲜的教师语言, 不难看出
师生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经常用盛气凌人的语言, 简单粗暴地教育学生, 忽略了学生应有的权利和尊严。我曾在班级里做过一个调查: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很多同学都用了这样几个词:尊重、理解、宽容、爱心。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在融洽的氛围中, 让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1.尊重———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地发展。”在教育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朋友, 敞开心扉, 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真诚和理解, 多给学生一份尊重和爱护, 帮助他们学会思想。
出于本能, 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认真贯彻课堂常规,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并且加强练习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 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 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 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
曾经读过一则教育故事:
静静的教室里, 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做作业, 只有小波眉头紧锁。老师凭直觉知道他遇到困难了, 就善意地说:“小波, 有不懂的问题就拿着本子上来问。”小波一点也不领情, 一动不动。老师又提高嗓门说:“小波, 不懂就要问!”可小波依然无动于衷。第二天, 在小波交上来的作业本的夹缝里写着这样几个字:“我不喜欢你帮助!”于是就有了老师和小波一次发人深省的对话:
“小波, 昨天老师真的想帮助你, 你为什么不上来呢?”
“你为什么要告诉大家我不会做呢?”晶莹的泪水涌入了小波的眼眶。
“我没有啊!”老师极力辩解。
“你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帮助我, 不就是告诉他们了吗?”小波大声哭起来。
老师轻轻地把小波揽进怀里, “小波, 真对不起, 老师以后一定会改变一种方式的。”
小波激动的情绪渐渐地平息下来, 一种和谐、信任的情感在他们之间传递。后来这位老师了解到, 小波因为常年寄居在姨妈家, 很少与人沟通交流,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当老师在班级里说要帮助他时, 在他看来, 无异于是让他“当众出丑”。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 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合理的。教师要以同情心,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去思考他们的需要, 触摸到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情感投入, 自然的表现自己真挚的情感, 用自己的真诚去影响学生。尊重, 是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2.爱心———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若没有锻炼习惯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 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 踏踏实实, 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 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 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 教师只有情感投入, 把爱的甘泉洒向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 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付出爱是快乐的;得到爱更是快乐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 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 敞开心扉, 去爱每一个孩子。
3. 赏识———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 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付出爱心, 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 自主探讨, 学会学习, 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 老师的期待和赏识, 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半个世纪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今天, 不妨让我们换一种眼光, 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欣赏学生, 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其实, 在我们学生中间, 真的有爱迪生的影子;其实, 每一位教师都能创造出“神奇”。请把我们的学生, 培植在爱的土壤上, 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 再以尊重和赏识灌溉, 那么, 和谐的师生关系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大套乡中心小学
中职体育锻炼 篇2
人人运动,终身健康。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生命在于运动,成功在于拼搏。
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学。
音符让音乐有了旋律,运动让生命充满健康。
勤学砺志;从我做起,锻炼身体。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学子竞风流。
体育陪我行,快乐伴一生。
健体魄强素质,促发展上水平。
济师精英,顽强拼搏。
鸣奏青春旋律,抒写运动乐意。
团结拼搏,拼搏前进。
加强体育锻炼,展现青春风采。
运动显示力量的美,健康显示身体的美。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骄子竞风流。
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来源于拼搏。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魅力永久,充满自信,赢得胜利。
凌云赛场,斗志昂扬。
中职体育锻炼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课余体育锻炼 取向特征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15-02
体育锻炼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职学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加强体育锻炼不仅会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获得显著的提升,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然而,从诸多中职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又因为时间紧迫等因素,所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并不多。很显然,这种情况需改善。下面笔者以宿城中专为例来展开中职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取向特征及对策研究。
一、取向特征研究
就体育锻炼项目来看,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中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都是一些常规性的项目,比如说球类运动和田径类的运动项目等,球类运动中主要是羽毛球、篮球和兵乓球,原因是这类运动器材易获得,运动形式简单,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更好的体型,具有潮流气息,吸引了相当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
就参加锻炼的场地来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半喜欢在田径场中参加锻炼,再有就是一些明显的校园空地中,而对于室内综合馆则很少去。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体育社团不够规模,发展不够成熟,场地意识不够明确,因此很少组织起来让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
就体育锻炼意愿来看,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堂上的体育锻炼,更不愿意参加课余时间内的体育锻炼。虽有一些学生偶然参加课余锻炼,但是时间较短,频率较低,只有很少数的学生对锻炼十分有兴趣,几乎每一天都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中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说晨跑和夜跑等。
二、取向原因分析
(一)缺乏锻炼兴趣
当一件事情是人们所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中,尤其是当人们能够从做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明显的感受到好处时。体育锻炼所具有的益处很显然没有获得中职学校学生的充分认识,于是大部分学生对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都不太感兴趣。就宿城中专的全校氛围来看,大家并不积极,这也会影响后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兴趣对于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人们参与锻炼的强度。
(二)客观因素限制
课余体育锻炼中的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场地器材等因素,影响宿城中专学校的学生参与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场地和器材。尽管近些年宿城中专的办学规模有了显著的扩大,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体育运动场地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扩大,尤其是体育公共设施和一些必备的运动器材,并没有在数量上显著增长,当然也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条件。体育场馆的面积不够,同时有很多体育锻炼设施等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消费不足
目前中职学校的体育锻炼之所以不受学生重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消费观念不合理以及体育消费不旺盛。体育消费可以分为群体和个体,就个体来说,很多学生认为即便是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仍旧需要投入一部分的费用来参加,尤其是在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体育开销上,学生很少愿意为之买单,这种观念会影响学生日后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个别身体因素
身体因素对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作用经常会被研究者忽略,然而,从笔者对宿城中专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来看,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很多学生没有在课余投入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身体素质不够理想,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学生从最初的避免高强度的锻炼逐渐演变成了不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很显然,学生将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过来。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这就需要获得专业的体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建议了。
三、改变对策研究
(一)团体带动个体
个性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形成更为广泛的锻炼氛围,那么也将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其中,尤其是学校内部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应该和学校内部的社团等积极联系,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从而引起学校团体的重视,再由这些团体影响到班级个体。此外,还可以采取兴办体育活动的方式,规模大、影响力大的体育活动不仅会让班级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对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体育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在一个适合运动的时间中设置体育节日,有的则是设置可以供学生选修的体育课程,这些不但保证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渠道,而且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培养兴趣
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参与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并不是很热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很少上过正规的体育课,因此改善这种状况的一个关键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参加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感兴趣。体育教师在这一领域中的专业程度较高,因此对每一个学生大致适合什么样的体育锻炼形式会有一定的了解,不妨为学生提出一定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锻炼形式,在锻炼的时间中从无到有,逐渐延长,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参与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三)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体育场地的扩大和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不是凭空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经费投入,由于宿城中等学校每一年的办学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因此也对体育场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对此充分重视,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场地的扩大上,尤其是专门性的场馆的建设以及器材的添加,这是保证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场地的扩大和体育器材的增加实质上就是在改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环境,环境变好了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将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中更加重视锻炼,在行动上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其中。
(四)定期举办各种运动项目活动
这里就体育锻炼活动来举例,每一年的篮球赛和其他的比赛只有少数感兴趣或者是擅长的人参加到其中,这种小范围内的体育比赛由于参加的人数比较少,于是就变成了少部分学生表现个人才能的舞台,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一个理想的体育比赛应该能够影响更多人参与到其中,甚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因此,宿城中等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丰富体育比赛的活动,其中涉及的体育运动项目应该有差异,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通过体育活动项目举办来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
总之,影响中职学校学生参与课余时间体育锻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了客观因素,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影响中。若想要改变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不够积极的现象,就需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地改善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同时也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活动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锻炼的大潮中,从而让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所增长、强度有所加强、效果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泉平.福建省属中职学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对素质和创新教育的启示[J].体育世界,2011(3)
[2]李兰.连云港市区职业学校学生体育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教育,2013(4)
[3]王乐昌.对赣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J].民营科技,2014(7)
中职体育锻炼 篇4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指中职学生能以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骄不躁,在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上都能从主观出发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1]。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6~19岁的青春期,是心身发展的关键时期,俗称“第二断乳期”。这一阶段是人生理发展过程中波动最大的阶段,如何加强该阶段的体育锻炼,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既是中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体育锻炼作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原因
1 .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较差,面对家庭、学习、经济、就业等压力,又缺乏积极的心理调控措施,使得中职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果显示:66.46%的农村中职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 19.44%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自我中心、任性、自私;成就动机低;意志不够坚强; 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情感较难自控;与他人友好相处较困难等。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但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会影响其将来的职业发展。
1 . 2中职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职学生存在上面所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内在外在的原因,有中职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原因,有社会传统观念的原因,也有中职学生自身社会适应力偏差的原因。综观来看,中职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自身认知偏差
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得读高中、上大学成为更多学生的选择,以学历来增值自己,为进入社会更高阶层奠定良好基础的现实,致使中职学校被沦为落榜生的“收容所”。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没差别,不但让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变得空洞,也让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目标变得迷惘。
1.2.2理想与现实偏差
对新学校的美化及学校学习生活的理想化,与到校后现实的差距,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失意,甚而失去学习动力,导致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
1.2.3独立自由与束缚制约偏差
中职学生崇善独立自由,凡事不希望被管教,强调突出个性。学校一些规章制度难免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限制使了他们的活动和意愿,致使他们出现抵触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1.2.4学习任务与能力偏差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学校设立相应学习任务体系、目标体系及培训标准体系,而大多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较差,完成学习任务困难,感到难以适应,进而丧失信心,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
1.2.5人际交往的失败
中职生既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 既需要被理解,却又不能正确地认识交往;信息化发展不但减少了人与人正面的交流,同时又为不法分子骗术敛财滋生环境,造成人际信任危机。致使他们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产生交往恐惧症、自卑、暴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1.2.6对就业的焦虑
“毕业即失业”,对中职学生对求职、择业过程产生矛盾心态, 感到困惑;毕业后的工作,工资过低不能保障生活的悲观想法。许多学生表现出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极端。
1.2.7传统观念遗留的影响
受社会上“金钱万能,享受至上”等传统观念遗留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如吃喝玩乐、抽烟酗酒等,不仅对学习有影响,还造成不求上进的心理。
2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机理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或提高人的生理机能,即:利于人体的骨骼、肌肉的生长;有利于增加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而生理与心理又居于一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机能的变化。大脑与肌肉进行着信息的双向传递, 神经兴奋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给大脑,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肌肉积极活动,大脑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高涨,反之大脑兴奋性就会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动可以直接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提高大脑内啡呔水平,从而实现改善心境、调节情绪的心理健康效应。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正是应用了这一机理。
当人受挫折时,大脑形成一个强刺激,引起一个兴奋状,陷入痛苦与懊丧。通过体育锻炼,运动中枢的兴奋性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转移了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使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驰,情绪趋向移动。左脑是空间图像、音乐等直观形象的优势半球,而运动能使左脑的激活水平处于优势地位。国外研究表明:跑步者在跑一段时间后,产生像欣赏音乐一样的愉快感、兴奋感,同时运动也能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 使人觉得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压抑、不满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转移情绪指向,进而达到改善、调节人的情绪、情感,提高心理健康的目的。
3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 . 1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3.1.1改善中职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改善情绪状态就成为检查其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类。温伯格等人研究报道一次30min的跑步可以显著的改善紧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3]。研究对受试者立即进行检测,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有显著的短期效应,活动后的受试者其焦虑、抑郁、紧张状态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 而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研究者同时指出,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3.1.2陶冶情操,促进中职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强调指出体育锻炼对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性:“应该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为身体是一个人及其精神的基础,‘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4]人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心情,得到快乐,使心境变得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振奋精神。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勇气和自制力(如:气候、动作难度、或外部障碍、胆怯、畏惧的心理等)有助于帮助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而轻松活泼的体育活动也能减少紧张与不安,获得愉快和喜悦。
3.1.3治疗中职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亦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体育锻炼能够引发神经递质,如改变B-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HT等的含量,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使不良情感体验发泄出来,使患心理疾病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被消耗,这样就能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从而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5]
3.1.4有助于改善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在一定空间和环境中进行,发生着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彼通过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相互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运动中的肢体语言自觉或不自觉产生一种情感,通过手势或眼神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并获得比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直接和间接参与体育运动都会对自己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自我认识,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结识更多朋友,更快地融入集体。大家友好相处、团结互助,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3 . 2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人的社会适应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但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损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超量、超时、不合理体育锻炼等。
3.2.1运动性的疲劳
根据身体、心理具体情况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过量或不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既损害身体健康,也给心理健康构成损伤,比较严重的是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是指锻炼者在锻炼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锻炼心理症状。[6]
3.2.2过量的运动负荷
经常性体育锻炼造成的心瘾,会追求不断递进的运动负荷量来满足身心需求,运动负荷太大会引发疲劳和损伤,运动负荷和强度不大又引不起机体兴奋和满足。Mertesdorf研究认为:“高强度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水平,但它对改善心境状态的效果不理想。而另一些研究者发现,大强度(80% VaO2max)锻炼可以降低焦虑。”[7]
3.2.3应激源
体育锻炼有各种各样的应激源,如身体对抗、环境改变、胜负等,而构成焦虑、冲动、不顾后果等心理成因。竞技类活动后的胜负结果对运动者的心境会产显著的影响,失败会导致竞技类活动对心境状态的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竞技类活动结果、心理失衡或活动内容与强度不适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构成损伤。
4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处方
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体育锻炼处方是指锻炼者为了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而制定的包括锻炼内容、运动量等方面的计划。具体包括锻炼的种类、频率、强度、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其研究表明:个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和上述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的几个方面密切相关。从体育锻炼种类、频率、强度及时间维度四个维度给出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处方。
4 . 1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种类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种类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辅以无氧运动;以娱乐性项目为主,辅以竞技性项目,如:慢跑、韵律体操、体育游戏、打排球等。
4 . 2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
中职学生锻炼频率以每周2~4次或3~5次比较好。
4 . 3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
体育锻炼强度会较大地影响锻炼者的心理效应,中职学生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较好的达到锻炼心理效应。
4 . 4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每次锻炼持续时间20~60min,坚持进行8~10周的体育锻炼是最适宜中职学生的时间,它可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效应; 而对于焦虑患者,可以将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适当延长,这样也能得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摘要:本文从心理健康定义出发,分析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原因、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机理,并认为中职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改善、个性发展、心理疾病治疗、人际关系改善等具有积极作用,给出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处方,该处方主要内容包括体育锻炼种类、频率、强度和时间四个维度。
中职体育锻炼 篇5
42、健我强健体魄,养我浩然正气。
43、打造学校文化力,提升学校竞争力。
44、自强不息;勤学砺志;从我做起。
45、快乐伴左右,锻炼就健康。
46、猛虎出山,锐不可当。
47、搏生命之极限,铸青春之辉煌。
48、加强运动,增强体质。
49、与运动相约,与健康同行,与快乐长伴。
50、励精图治,争创一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1、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52、拼搏努力,再创佳绩,自强不息,所向披靡。
53、阳光大课间,乐趣满校园。
54、拥有健康,拥抱未来。
55、齐心协力,互勉共进;勤学苦练,强身健体。
56、振兴中华,扬我班威。
57、诚信严谨继往开来,求实创新再创辉煌。
58、运动显示力量的美,健康显示身体的美。
59、吸烟是慢性*的毒品,运动是健康长寿的补品。
中职体育锻炼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55-04
学生的身体健康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形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同期,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找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根本原因,合理整合学校体育资源,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怕苦怕累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找到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办法,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不足、运动参与不够,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运动体验,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所以较少参与锻炼。而造成学生运动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缺乏运动的主动性,二是学校缺乏督促学生运动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三是学校缺少融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有效锻炼设备。尽管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中都提出加强开展学生体育工作,但如何开展却没有太多具体措施,客观上形成了对于学生锻炼有口号但无内容、有要求无措施,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经常锻炼却难以考勤的局面,使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寻求适合学生的强制性锻炼机制与主动锻炼引导教育相结合办法是开展学校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出路。使用学校“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可通过对学生锻炼“量”的要求,达到学生参与“质”的提高。
随机选取中国海洋大学上体育课的各年级学生共100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人。实验组要求学生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底(1学期),每周必须参加“长廊”锻炼3次以上,并通过“长廊”配套的电脑管理系统进行监督;对照组不要求“长廊”锻炼。学期结束时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体育锻炼态度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回收率为97.5%,回收有效问卷952份,回收有效率为95.2%。测试中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名男女生4周后进行重测,平均相关系数为0.88。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功能
在我校设计并建成了“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简称“长廊”)1处,该“长廊”是宽5m、长约150m的封闭式通道,内设4道,其中男子2道、女子2道,内有10种锻炼项目组合(详见表1),两端设有电子管理装置。学生锻炼时从单向入口(刷卡)进入,完成各项目锻炼后,由出口(刷卡)结束。系统通过使用智能卡出入刷卡可自动记录学生锻炼的次数、时间等,并可通过设置于出口的显示屏显示本人本次锻炼所用时间、累计锻炼次数、最好成绩等信息,并可通过系统的管理分析软件对全校各院系学生锻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学校对各院系学生锻炼情况的考核。
2坚持“长廊”锻炼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坚持通过“长廊”进行锻炼,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可见表2。
根据态度一行为关系理论可知,体育锻炼态度会影响人的锻炼行为。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而且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从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人手来改变和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达到促进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坚持参加“长廊”锻炼,把众多没有健身习惯的学生以半强制性的要求引入体育锻炼者的队伍,强制其每星期不少于3次来到运动场上进行锻炼,并通过“长廊”这种集趣味性、科学性、健身性于一体的组合体育设施进行科学锻炼,使学生在参加“长廊”锻炼的同时形成运动的习惯、体验运动的快乐,最终改善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照组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行为态度”“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和“总分”P>0.05,差异无显著性;“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P<0.05,差异有显著性;“行为认知”“行为控制感”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实验组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行为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p>0.05,差异无显著性;“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p<0.05,差异有显著性;“目标态度”“总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1)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满分为40分),行为态度的得分越高,对进行锻炼的行动评价越高。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此方面得分都不高,对自身进行锻炼程度的评价不够积极。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女生在锻炼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生之间在“长廊”锻炼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男女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男大学生引起,坚持“长廊”锻炼对男大学生行为态度有较大的影响,对女生影响较小。
2)目标态度。是对体育锻炼的总体评价,指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满分为60分)。此指标得分整体较高,得分率是各指标中最高的,这表明大学生不论是否经常锻炼,普遍都对锻炼有积极的评价。调查显示: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女生两组之间无差异,“长廊”锻炼对女生目标态度无影响,对照组与实验组男女生之间均表现出差异,男生不参加“长廊”锻炼得分小于女生,而参加“长廊”锻炼得分超过女生,“长廊”锻炼可显著增强男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态度。
3)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满分为35分),得分越高,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越正确。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女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同时,对照组男女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男生低),而实验组无差异,这种变化可能是由
于男生的改变引起,“长廊”锻炼对男大学生的行为认知有较大的影响,对女生影响较小。
4)行为习惯。是指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满分为50分)。调查显示,实验组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长廊”锻炼能有效改善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锻炼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男生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女生,可见不论是否参加“长廊”锻炼,男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始终都优于女生。
5)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满分为40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大学生行为意向无差异,而女生有明显差异,男女生之间也都存在差异,男生得分始终高于女生。这显示,男生的锻炼行为意向始终高于女生,“长廊”锻炼对男生的行为意向无太大影响;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偏低,虽然她们对体育锻炼价值认知程度较高,但在行动上却大相径庭,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长廊”的锻炼对女生参与锻炼的意向有促进作用。
6)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或想到时所激发的情感,得分越高说明对锻炼的情盛体验越深刻越丰富(满分为50分)。调查显示,实验组的男、女大学生情感体验都高于对照组,“长廊”锻炼对加强学生的锻炼情感体验有积极作用,而且,男女大学生之间无论锻炼与否都无差异,这反映出男女大学生锻炼的情感体验相同。
7)行为控制感。是指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主权,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对于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就越高,参与锻炼的自主性就越高(满分为40分)。在此指标中,男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长廊”锻炼可使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控制感得以加强;同时,对照组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实验组男女生之间无差异,这反映出经过“长廊”锻炼,男女大学生行为控制感趋同。
8)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人(父母、长辈、朋友等)对参与锻炼的支持程度(满分为35分)。在所有指标中,主观标准都是偏低的。经过半强制性的“长廊”锻炼,男大学生的主观标准下降,显示出锻炼时感知的社会压力在减小,锻炼更多地是来自自身的要求;女大学生主观标准未发生变化,“长廊”锻炼对女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压力无影响,无论是否参与“长廊”锻炼,男女大学生之间都无差异,对社会压力的感受相同。
9)总分。关于体育锻炼态度的总体得分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女生,分值都不高,总体得分率均在65%~70%,这也说明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不强,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但经过坚持“长廊”锻炼后,都有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否参加“长廊”锻炼,男生的总体得分率始终高于女生,同时“长廊”锻炼对男生的影响要大于女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男生对锻炼的参与程度始终都强于女生,而女生要提高体育锻炼的态度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中职体育锻炼 篇7
一、更新理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实际上, 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 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 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例如,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长跑, 一听到要长跑就叫苦, 更谈不上对于长跑有兴趣和习惯了, 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的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羽毛球, 刚才还在叫苦的同学, 可一打篮球、羽毛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通过这一点我们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 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样一来, 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加篮球和羽毛球比赛了。同时, 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 跑不快、跑不动了, 教师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任何一项体育比赛的基本保证。”这样就能使学生较自觉地养成晨跑和长跑的锻炼习惯了。因此, 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中职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中职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例如羽毛球, 容易受伤部位:腰部、肩背部、踝关节。教师就要事先讲明容易发生的伤害:救球时要小心脚踝, 避免受伤。打球前迅速熟悉场地, 以免移动时受伤。要求学生加强活动前准备工作, 使易受伤的部位加强防护, 以免造成伤痛。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强化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我们中职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另外一部分中职学生自主意识差, 我们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 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 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 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 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 对它产生了兴趣。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 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 踢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所以, 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 只有形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四个因素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的讲解示范作用, 认真贯彻课堂常规,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 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 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促使学生形成习惯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 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 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 踏踏实实, 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兴趣,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加强目标管理, 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当前, 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 各地随之实施了科学规范的目标管理。在教育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重视目标教育, 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 提高学生参加自主锻炼能力。人的本性是爱动的, 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培养青少年爱“玩”, 会“玩”的习惯, 加以正确引导, 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锻炼能力, 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 而且, 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 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 而且, 应课内外结合, 校内校外配合, 共同实现之, 忽视了这一点, 就难于奏效。因此, 我们有必要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重视信息反馈, 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 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自主锻炼的热情。比如, 在进行一分钟运球上篮教学时, 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 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主锻炼成绩进行检测, 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 表扬先进, 鞭策学困, 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 作为中职体育教师,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锻炼创造条件, 营造气氛, 加强指导, 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锻炼行动, 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锻炼能力, 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体育锻炼的好处和锻炼后的恢复 篇8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实践证明,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作用。促使各器官系统的灵活和协调。保证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还可以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态, 使人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 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
(二) 促进生长发育, 塑造健美体形, 提高运动能力。
经常运动可以使管状骨变粗, 骨密度增厚, 骨结节和粗隆增大, 使骨骼更加坚实, 抗压力增强, 特别是能使脊椎胸廓和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展更趋完美。同时肌肉壮实, 有力,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三) 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
1.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影响。体育锻炼时, 心脏的工作量增加, 心肌的血液代谢过程加强, 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员心肌纤维增粗, 心壁增厚, 心脏增大, 从左心室增大最为多见, 而训练水平越高, 这种变化越显著。2.体育锻炼影响血管的结构, 改变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体育锻炼可使动脉血管壁的中膜增厚, 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增厚。动物实验证明, 体育锻炼能使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分布数量增加, 分支吻合, 丰富, 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改善器官供血, 增强物质和能量的交换。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大量的毛细血管开放。4.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血脂含量。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血液中抗凝血系统的功能, 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预防血小板的聚集, 以免发生血管栓塞。5.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在安静时脉搏徐缓, 血压降低。人在安静时脉搏为每分钟70~80次, 而经过长期锻炼后, 安静时脉搏可减到50~60次。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常言道, 心病还需心药治, 快乐是通往心灵安详的要道。快乐使人健康, 快乐使人长寿, 拥有快乐, 就等于拥有健康。那么如何使自己快乐呢?那就从事体育运动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会给你带来惊喜, 带来快乐。
(一) 体育锻炼能促进智力发展。
(二) 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对人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
(一) 提高人体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友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 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强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可以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关于锻炼后恢复的几种方法
随着提高运动水平难度的增加, 人们已经认识到负荷仅仅是训练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消除疲劳, 恢复提高, 才构成训练的全过程, 才符合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因此, 恢复与负荷在运动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水平的提高。那么恢复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 睡眠。
没有充足平静的睡眠, 不可能有充分的休息。锻炼导致身体疲劳, 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是使身体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 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 而合成代谢则最旺盛, 有利于体内能量的储蓄。成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 每天应保证八九小时睡眠, 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可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则要保证每天十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 活动性休息。
根据神经系统的影响学说, 训练中适当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训练手段有助于促进神经兴奋, 清除神经疲劳的作用。
(三) 合理补充营养。
为了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 修复失常的体内机构, 清除疲劳, 补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及时补充的物质有维生素 (C, B1, B2) 、糖、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等。
(四) 物理性恢复手段。
剧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 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酸碱平衡等方面, 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肌体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个新的平衡, 通常都标志着肌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 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 有时出现迟缓环节, 一般的表现有:精神过度紧张、失眠、疲劳、肌肉紧张等。运动后的按摩, 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 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从而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 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另外, 训练后进行温水浴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 调节血液加强新陈代谢, 有利于肌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此外, 理疗、电兴奋等方法都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五) 心理调节。
快乐的情绪可以加速疲劳的消除, 例如欣赏优美的音乐, 进行自我心理控制与放松调节, 对体力恢复都有很大益处。
摘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锻炼后合理的恢复也是确保人们有个健康体魄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体育锻炼,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2]刘慎军.哈尔滨体育学院报.
刍议幼儿体育锻炼 篇9
我们要把锻炼变成一种实质, 变成一种自发式的锻炼, 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 我们更应将更多的童真、童趣还给他们。围绕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技能目标来开展活动。
一、先激发幼儿练习的兴趣
采用有趣的故事、童话, 以及游戏的形式, 在活动开始时便形成一个形象化的情景。在让幼儿按照情景中完成。如小班学习双足跳, 可在设计课堂结构时采用小白兔采蘑菇的主题。小兔子清早起来到草地上玩, 由老师扮演兔妈妈带领幼儿进行跳的练习, 最后采了蘑菇回家去。幼儿练习的时候兴趣才会高。
二、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玩法, 进行创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孩子的基本技能已掌握的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 尝试其他玩法, 让幼儿体验自身的作用, 找出学习方法。调动幼儿内在的潜能, 来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发现幼儿普通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
三、提供的材料要保障幼儿的活动量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提供一些现成的活动材料, 如羽毛球拍、陀螺、拉力器、跳跳带、高跷、滚铁环、推车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教师和家长制作的体育玩具。自制或提供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器具, 根据幼儿活动需要保证足够的体育活动材料, 从而保证幼儿的活动量。
四、调动家长资源参与活动
通过召开家长会, 以及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图片等形式, 让家长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从而支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为幼儿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幼儿相会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孩子在园有一个锻炼的氛围, 回家如果同样也有这样一个氛围, 那么我相信他很快也会习惯成自然, 爱锻炼的习惯也会由此养成。
另外, 活动中要注意遵循几个原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锻炼要长期坚持下去;锻炼的方式要多样化;要注意照顾个别幼儿。
总之, 正真做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把快乐还给幼儿,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他们一定会给你意料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中职体育锻炼 篇1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人群(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研究法
随机抽取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的各个锻炼点人数共946人,先进行动机前测,而后采用通过为期六个月的实验研究,然后进行动机测量,比较实验前后差异,自变量为各种外在刺激(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因变量为动机的方向、强度。有10个实验员,每个实验员负责95个体育锻炼者的动机强化,实验员从凯里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抽取,必须具备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实验前进行了特别培训,主要有实验的基本守则,注意事项、强化动机的内容、方法等,使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一致性得到了保障。
1.2.2 数理统计法
以spss11.6统计软件为统计工具,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前后动机强度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机在体育锻炼中应用现状及原理分析
体育锻炼动机应用到竞技体育远远早于应用到群众体育锻炼,国内运动心理学较少涉及大众体育问题,大多数体育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集中精力在竞技体育方面、国内体育运动心理学对动机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类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缺乏可靠有效地测量手段和实验技术进行定量评价[2]。张力为等认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动机是运动学习、运动技能提高以及表现运动技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众体育中,动机则关系到从事体育活动的目的、强度、频率和效果。当今体育运动领域中动机研究及未来潜在的课题主要有: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体育运动中的动机气氛,运动活动的内部动机、女运动员的运动动机、成就动机与体育运动、期待—价值理论与运动活动动机[3]。
动机的支撑原理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评价论、社会认知论。目前三种理论并不能完全阐述体育活动中的动机问题也谈不上孰优孰劣。社会认知论在大众体育锻炼中应用最广泛,社会认知论强调个人效能认知和任务定向,个人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自定效能高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应较高,反之则应较低,这种预测得到了一些研究支持。任务定向与从事的体育活动的乐趣有可靠的正相关,与枯燥感有负相关,笔者以社会认知理论基础理论为支撑,这和张力为、任未多(1995)认为“社会认知理论似乎能够更好的解释大众体育领域中的问题”相一致。
2.2 强化锻炼动机的方法
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布恩·埃克斯特兰德,1985)。驱力指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是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实际上就是内部需要。诱因指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4]。在本研究中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几种方法增强驱力和诱因,主要以在体育运动心理学中所阐述的应用到竞技体育训练中所用的强化动机的方法为参照,以心理学专家及大众健身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为指导、以个人研究条件所能及来确定的几种强化方法。体育价值观及生活观的教育可以使大众理解体育锻炼对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体育锻炼观,增加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增强了内驱力。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改善锻炼场地等等这些外在诱因可以增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锻炼兴趣的增加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使锻炼者可能有更高的目标定向,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实现个人目标,锻炼者的信心加强,自定效能水平得到提高,体育锻炼动机得到强化。
2.3 动机量表的引进
动机量表以动机的强度和方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方向以选择动机的人数比例为参照对象,比较他们在实验前后的差异。动机强度量表以张力为(2001)设计的十分简洁的《运动动机量表》[5]测量量表为参考制定,该量表主要调查从事体育专业的倾向度,引进应用到大众体育锻炼中,对其调查内容进行了修改,量表的修改得到心理学及体育心理学专业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三轮的特尔非法调查显示问卷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最后确定量表调查内容为:1我喜欢从事大众体育锻炼、2从事体育锻炼没有多少意义、3我可以从我从事运动项目中得到许多乐趣、4从事的运动项目对我锻炼身体没多少效果、5从事我所从事的项目一种享受、6我将不再参加大众体育锻炼。对参加体育锻炼的946人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含有6个条目的《大众锻炼动机量表》的科隆巴赫﹠为0.81,基本符合对内部一致性的要求。
2.4 实验前后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方向”差异性分析
动机因素选择排序上在实验前后出现了一定的差别,在各个因素的选择人数比例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强身健体这项仍然排在第一位,说明凯里市市区锻炼人群认识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价值功能及具有追求健康的观念意识,选择的人数增加了很多,说明实验后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更新了观念,这和体育锻炼价值观及生活观念的教育分不开的。防病治病这项选择在实验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动,通过调查显示,实验前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83人曾经经常生病或有过病史,通过体育锻炼目的就是为了防病及缓解病情。这部分人在实验前后选择防病治病的人数也有变动,62人仍然选择了这项,还有个其它的那部分人人数减少了许多,他们在锻炼过程中逐渐认为防病治病是最基本的动机需要,锻炼的目的不是单单为了防病治病,有了更高的动机追求。运动技能选择的人数比例及排序也发生了变化,这和通过设置小型体育比赛有很大的关系,人们为了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水平,从而更加关注动作技能本身,而且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得整个人体的姿态、技能外观更加优美,恰恰满足人们的挑战自己,取胜和对抗的本能,访谈中也谈到动作技能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随着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人们更关注与动作技能的提高。愉悦身心选择的人数增多了许多,排序也发生了变化,说明实验后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心理感受,强调个人心情愉快。人们认识到身心快乐是生活的真谛,把体育锻炼当做一种乐趣,在锻炼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愉快感。其它几项选择的人数及排序没有什么变化,“发泄情绪”、“个人喜好”及“其它”只是少数人的特别动机感受,但这些动机需求在大众体育锻炼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他们锻炼的根本出发点。
2.5 实验前后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强度”差异性分析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量表评分方法:动机量表共6题,分值在0—24之间;总分通过以下公式得出:1题+3题+5题-2题―4题―6题+12,分数越高运动动机越强。实验前动机强度量表得分为:14.4±2.45,从中发现动机强度得分均值水平偏低,整体锻炼动机强度中等,通过实验后得分为:19.8±1.87,动机强度均值得分较高,整体锻炼动机强度较高,利用spss11.6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为P=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实验引起人们锻炼的动机强度发生变化。
3 结论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中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可塑性,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可以使人们锻炼动机方向改变、强度增强。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的政策制定中要引用动机可塑性理论,首先要调查了解群众体育锻炼
动机现状,然后考虑如何强化锻炼动机,塑造群众体育锻炼的积极动机。
凯里市市区在群众体育锻炼中也应该考虑到少部分人们的动机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该理论研究以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到大众体育锻炼中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化群众体育锻炼动机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实。
参考文献
[1]黔东南年鉴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年鉴[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谈体育锻炼 篇11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进入小学读书,学校就在家门前,家和学校之间没有距离感,小学的课程只有语文、算术、自然常识,作业主要是用干电池芯在院里写字、算数、写拼音,体育活动是丢毛线疙瘩、跳绳、捉迷藏——,在小学1—3年级没有见过篮球、乒乓球,每天放学后家里有一大堆活要做,磨面(推石磨)、挑水、运肥、拔草间苗等,农忙季节生产队派人将学生组织起来参加劳动。到了小学4—5年级去离家六里路的完小上学,每天往返两次,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完小有一副篮球架,一根独木上面固定了一块拼接稍规则的木板,在其正中下方是一个锈迹斑斑的篮环,每天下午有一节课打球或者玩游戏;小学毕业后到距家二十多里地的中学读书,学校操场占地八亩,有两个篮球场,一个单杠,一副雙杠,时值开门办学,学校里劳动很多,诸如制砲弹(防雷阵雨用)、拣杏仁、打土坯(建房用)、烧砖、支农等,尽管劳动多,但课还是上的,教体育的老师身材魁梧,上课非常严肃,开始练队列队形、学做广播操,再后来教打篮球、排球、掷铁饼、铅球、引体向上等等,反正跑、跳、掷、前后滚翻,节节都有新内容,那时我们的生活不好,可是体育课在我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学到了文化课之外的许多知识,强健了体魄,培养了信心和毅力。
八十年代,我成了一位中学教化学的教师,教学之外任班主任,学校每年春季举行田径运动会、秋季召开篮球运动会,我用中学时代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指导学生,屡战屡胜!又用中学时代的体育知识和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使学生玩的痛快,玩的开心,在十八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培养了学生也锻炼了自己,参加体育锻炼成了我的业余爱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成了学校一名管理人员,学校有三位体育教师,其中年龄最小的45岁,他们非常敬业,对体育教学严谨认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影响很大,学校严格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的要求。
本世纪初随着学生数的剧增和普九的落实,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体育设施超负荷运转、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出现了专业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体育课就变了味,体育课没有内容、没有系统计划,体育课就是放羊课,体育课上学生怕日晒、怕风吹、怕活动,体育课稍一遇到天气变化就成了室内自习课,毕业班还出现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体育课程标准不能贯彻执行,体育教材形同虚设。目前体育教师的问题已解决,但是体育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他们中的部分人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专业素养是比较差的,比如不会划田径、篮球场地、不会测跳高、跳远、推铅球的成绩等,这些无疑影响体育教学。从个人利益考虑,体育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坏境中,评优、选模、职称晋升离他们比较远,也使体育教师缺乏活力,在职业要求上自我放纵、不求上进。
从2009年开始,初中学生升学考试加入了体育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学校高度重视,七年级开始就加强测试项目的训练,大多数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训练,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对体育科任教师工作业绩的量化考评,探索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安排、活动的方式,学校体育锻炼有了较大的起色!2009年5月一所农村初级中学400多名毕业班学生参加体育测试,男生引体向上勉强能拉一个的占到一半,女生仰卧起坐一分钟内仅能做十个左右,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绝大多数学生不达标,这样差的身体素质实在令人担忧!成绩差也影响高中升学,为此学校专题研究,在新学年开始广泛宣传,上上下下重视体育锻炼,到2010年毕业测试时学生体育成绩普遍提高,2011年又上新高。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在物质生活极其优越的今天,学生的身高达标,体重超标,而健康素质严重不达标,耐力、毅力、免疫力差的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在农村,家长要给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给学生双休日往返学校走路的机会;作为中考升学考试,加试体育要更加规范、更加严格;作为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备好每一节体育课,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在快乐中达到锻炼,在快乐中享受成功;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改革评价制度,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规范体育教学,成立体育队,给体育特长生发展的机遇;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分区分片定期开展体育竞赛;舆论、卫生等部门开展经常性的宣传,营造正确的导向,使全社会重视体育,尊重科学,让体育锻炼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为祖国培养健康的人才。
休闲体育的锻炼价值 篇1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们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 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主要目标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进入了人们的空余生活, 休闲体育便产生了。
对休闲体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根据休闲体育的目的和作用, 其狭义的概念应当是: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休闲体育的内涵首先是个人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 自由支配的活动。其次, 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达到健身、娱乐、观赏、交往等目的, 满足个人身心发展需要为目标。再次, 它不同于—般性体育健身活动, 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刺激性、目险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表现性。
1 休闲体育的分类与功能
休闲体育不是一类具体的项目, 而是体育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它可能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按照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众多的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健身、娱乐、竞技、放松、消退、探新寻奇和寻求刺激等活动。
休闲体育的功能既强大又丰富, 研究表明:休闲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健身功能, 丰富生活的文化功能, 愉悦身心的娱乐功能, 完善自我的教育功能等等。
2 休闲体育的锻炼价值
2.1 休闲体育的健身价值
休闲体育对人体表现出的积极方面的健身价值,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减少疾病的发生;二是增强脑力的活化剂;三可以延缓衰老;四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五能够锻炼身体, 塑造体形。
2.1.1 减少疾病的发生
长期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休闲锻炼, 可以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简称HDL—胆固醇) 的含量。HDL—胆固醇能把聚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 从而减慢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增强机体对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消除现代“文明病”对机体的侵蚀。
2.1.2 增强脑力的活化剂
长期参加适宜的体育休闲锻炼, 可以对机体的相关系统和器官起到良好的刺激和按摩作用, 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 增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 促进脑细胞的代谢, 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1.3 延缓衰老
适宜的体育休闲活动是保持健康、延续衰老的有效措施之—。自古以来养生学上都积极主张运动。研究发现, 动脉硬化在脑力劳动者中发生率为15%, 而在体力劳动者中仅为1.3%。有学者对长期参加休闲性跑步的40名中老年人研究发现, 他们的发病率很低, 心肺退行性变化推迟10-20年。由于坚持适宜的长跑, 改善了心肺功能.增强了肌肉组织力量, 促进了骨质钙化, 加强了关节韧性。
2.1.4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对人体质的强弱、抗病能力的大小、恶性肿瘤诱发的机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适宜的体育休闲活动, 不仅可以使人在活动中得到愉悦, 而且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 国内不少学者对从事慢跑、气功和太极拳的老年人观察研究, 发现他们的免疫功能得到了改善和增强。
2.1.5 锻炼身体, 塑造体形
利用休闲时间锻炼自己的体魄, 使自己的机体更加强壮储康, 使自己的精力更加旺盛, 或者是使自己的体形体态看上去更加协调动人。由于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活动, 逐渐使健身和塑身活动成为一种习愤, 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2 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价值
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价值是指, 休闲体育在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耍过程中所承裁和传递的对影响人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态度
参与体闲体育锻炼既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又能提高人的情绪智力。在体育休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情绪获得情感的体验, 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对情绪、情感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还能充分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表现, 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同时, 可以使个体认识能力和情绪智力得到提高, 有助于加快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 促进个体积极良好社会态度的形成。
2.2.2 构建积极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体育休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 增加了人与人直接接触的机会, 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体育休闲锻炼可以使参与者相互之间不再有地位、职业、年龄、文化背景等的差别, 消除各种沟通障碍, 能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联系。
2.2.3 增强团队意识,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在体育体闲锻炼中.人们因为共同的需要、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 形成相互依赖、彼此互动的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在锻炼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这种行为规范或准则对成员有行为的约束力.能产生压力, 促使成员的行为符合规范, 产生良好的自律效果, 从而提高个人和群体的道德水平、纪律观念, 增强团队意识。
2.2.4 放松身心
现代社会的工作时间在不断缩短, 但付出的代价是在工作时间全力以赴, 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使人们紧张和疲劳, 放松身心成了大多数工作者在自由时伺中十分向往的—种享受。
参考文献
[1]周兵, 赵全, 郑旗, 杨雪菩.体闲体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中职体育锻炼】推荐阅读: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10-20
中职体育09-08
中职体育教学08-03
中职体育学习评价10-30
中职体育的教学策略05-17
中职特色的体育课堂06-14
提高中职生体育兴趣07-09
中职道德体育教学10-03
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05-23
中职体育教学对策研究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