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方法

2024-07-25

体育锻炼的方法(精选12篇)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1

1 重复锻炼法

重复锻炼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 按一定的要求, 反复进行某一练习, 而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要使肌体基本恢复的一种方法。构成重复锻炼法有四个因素:重复练习的次数和组数;每次重复练习的距离或时间;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 (组) 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比如, 以固定的速度、按规定的距离重复跑;以同一方式多次举同一重量的杠铃;在一定高度上用同一过杆技术反复进行跳高练习;以固定的次数为一组做俯卧撑, 重复练习若干组, 等等。在做上述练习时, 每重复一次或一组中间的间歇时间以保证肌体基本得到恢复为宜。重复练习的主要特点在于每次重复某一练习时动作的结构和负荷强度不变, 并且强度越大, 每次 (组) 重复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越充分, 并可多次重复进行。因此, 对提高肌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有较大作用, 能有效地促进肌体发展。

运用重复锻炼法进行练习时, 要注意每次 (组) 练习均要保持预先确定的强度。重复的次数应根据具体锻炼的项目、个人体质水平、锻炼时间而定。关键是要调节好适宜的运动负荷, 通常重复锻炼的心率控制在170次/分钟以内比较适宜, 若低于130次/分钟, 则效果不佳, 应增加重复次数。

2 持续锻炼法

持续锻炼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 用较稳定的强度, 无间歇地持续进行锻炼的方法。它主要用于运动技术比较简单、锻炼者运动技能比较熟练的项目, 如长跑、游泳、骑自行车、划船等。其主要特点在于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长, 一次锻炼的量比较大, 但锻炼的强度相对比较小而且稳定。因此用这种方法进行锻炼, 对有机体刺激所产生的影响比较缓和, 有利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机能的稳步提高和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均衡性。持续锻炼法所获得的效应出现较慢, 但比较稳定, 消退也较慢。运用持续锻炼法进行锻炼时, 要注意控制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其方法一是靠控制锻炼的时间、距离和次数;二是靠控制锻炼的强度, 如提高锻炼强度, 则锻炼的时间、次数、距离就不能太长太多。相反。如增加锻炼的时间、次数和距离, 则锻炼的强度就不能太大。在运用持续锻炼法进行锻炼时, 要做到因人而异, 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 选择合适的距离、时间和强度。通常持续锻炼的心率控制在150次/分钟左右, 持续时间在5分钟以上, 最好在20~30分钟。

3 间歇锻炼法

间歇锻炼法是指在一次 (组) 练习之后, 严格控制间歇时间, 在肌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 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锻炼方法。间歇锻炼法在形式上类似重复锻炼法, 但严格规定每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及练习间的休息时间。构成间歇练习法的因素有五个: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 (组) 练习的间歇时间;间歇时的休息方式。根据这五个因素, 可以组成不同的间歇锻炼方案。以慢跑为例, 100米全速跑间歇时间不少于30秒。一般间歇后心率低于130次/分钟, 即可开始下次的练习。重复的次数不宜太多, 做到因人而异。运用间歇锻炼法时, 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 负荷强度可以根据锻炼的目的、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安排和调整。一般认为大强度的间歇锻炼法, 负荷可达练习者最大强度的90%以上。每次负荷的练习时间相对较短, 这对提高练习者的无氧供给能力, 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很大的作用;小强度间歇锻炼法, 负荷可达练习者最大强度的70%或略小一些。每次负荷的练习时间可比大强度间歇锻炼法稍长一些, 对提高练习者的速度耐力和有氧、无氧乳酸混合供给能力有较显著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练习的具体任务调节间歇锻炼法各因素的参数, 充分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如练习的次数与每次练习的强度和间歇时间紧密相关, 若每次练习的强度不太大, 练习的次 (组) 数可多一些, 间歇的时间就可相对短一些。总之, 由于间歇锻炼对练习者有机体带来的负荷较大, 对有机体各系统器官机能要求也较高, 所以使用该种方法要求练习者有一定的锻炼基础, 并注意练习过程中的医务监督。

4 变换锻炼法

变换锻炼法是指锻炼过程中, 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练习条件包括: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运动负荷 (速度、负重量、距离、时间) 、练习的动作组合等。

变换锻炼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运动项目的身体、技术和战术锻炼。通过变换练习可以提高锻炼者对各种负荷刺激的适应能力, 能培养多种运动感觉, 如时间感、空间感、速度感、节奏感等。还能有效地调节生理负荷, 提高兴奋性, 强化锻炼意向, 避免锻炼的单调乏味, 提高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克服疲劳和厌倦情绪, 以达到提高锻炼效果的目的。

运用变换锻炼法时应注意练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各种条件。练习中为了纠正错误动作, 可适当减轻练习的重量, 降低对动作的速度、速率的要求, 错误一旦得到纠正, 就应及时变换到正常条件下练习。

5 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选择若干运动项目, 依次排列成若干个锻炼站, 规定各站练习的内容、时间和次数,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循环的锻炼方法。循环锻炼法主要用于身体锻炼。构成循环锻炼法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每站练习的内容;每站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站与站和每站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站的数量和循环的遍数。循环锻炼法可预先制定练习内容, 如杠铃挺举、双人推小车、背人走跑、蹲跳、俯卧撑、蛙跳、仰卧起坐、跳绳等。

6 复合锻炼法

复合锻炼法是指多种练习方法的结合运用, 如连续举重6次, 重量不变, 但重新开始练习时逐次增加或减少重量, 即重复锻炼法与变换锻炼法结合运用。综合锻炼法能更有效地调节运动负荷, 更好地符合练习内容的要求, 从而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 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采用复合锻炼法时, 应注意练习手段、练习量和强度、练习间歇及练习程序的安排, 从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安排。

7 发展身体素质常用的锻炼方法

7.1 发展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克服工作阻力的能力。按肌肉收缩的特点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按衡量肌肉力量的大小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按照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7.1.1 静力性力量的练习方法:推蹬固定物体、支撑、平衡、悬垂等, 负重深蹲慢起等。

7.1.2 动力性力量的练习方法:推、拉、蹬伸、摆动、跑、跳、投掷等。

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克服大阻力、重复次数少的练习;速度力量的锻炼是适当减少阻力, 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动作;发展力量耐力要求既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又能坚持较长的练习时间。

发展力量练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力量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力量练习以隔天一次练习为宜, 锻炼过程要在适应原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负荷;

完成力量练习要注意呼吸;

力量练习要先练大肌群, 后练小肌群。

7.2 发展耐力素质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7.2.1 有氧耐力锻炼。

发展有氧耐力主要是提高心肺功能水平, 有氧耐力的主要指标是最大摄氧量。主要方法有慢速跑步、越野跑、骑自行车、游泳、划船等周期性运动项目。

7.2.2 无氧耐力锻炼。

主要采用尽可能快的动作或用平均速度以间歇练习法来完成。对运动员常用缺氧训练或高原训练等方法。

7.3 发展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反应的能力, 通常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发展反应速度常用各种声、光等突发信号的方法来训练;发展动作速度的方法有减少练习难度、助力法、限时法等。发展位移速度通常用快速跑, 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 发展下肢的爆发力等方法。

7.4 发展灵敏和柔韧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 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能力。可采用体操、球类、武术对练等对抗性强, 快速移位多的项目进行锻炼。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 肌肉和韧带的伸展程度, 发展柔韧素质常用静力性和动力性拉长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方法。

责任编辑:袁依凡

摘要:体育锻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锻炼方法的正确运用。应根据锻炼的特点, 结合锻炼的目的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体育锻炼,实施方法,锻炼法,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2

耐力性锻炼是指在一定强度下,在相当时间内(不少于15~20分钟)重复同一运动周期的运动,是一种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和改善新陈代谢的锻炼方法,一般属于中等强度的训练,采用大肌群的练习,这种方法可取得较好的发展体力的效果。其对象主要为一般健康人。近20余年来被广泛用于增进健康及预防慢性病,尤其是冠心病及过度肥胖。耐力性锻炼的方式有步行、健身跑、游泳、自行车、划船、登山及某些球类运动,也可因地制宜采用原地跑、跳绳、爬楼梯等方式。现将最常用的步行及健身跑训练方法作一介绍。

1、步行及医疗步行 步行是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有氧训练法,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较差的肥胖者。根据锻炼者的病情和体力,规定一定距离、步行坡度、速度、中间休息的次数及时间。步行能有效地减少体内脂肪,且比剧烈运动消耗脂肪更为明显,步行不仅能减少脂肪,且增强肌肉,故有人建议用步行代替节食,因节食使脂肪及肌肉都减少。

常用步行路线举例:①200~600米平路:用30~50米/分的速度行走,每走100米休息5分钟。②800~1600米平路:用50~100米/分的速度行走,路程中及路程结束时各休息5分钟。③米路程:路程中有两段短坡(约100米),坡高5~10℃,其余为平路。用40~50米/分的速度走1000米,休息8分钟。返路亦用同样速度走完1000米,休息8分钟。

步行最好在优美环境下,在树木、花卉小山旁进行。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步行时要求心情愉快,肌肉放松,如果配合上臂活动、按摩则可使步行效果更好,若同时配合呼吸及意守丹田或涌泉穴,则可起到步行及气功的双重作用。

2、健身跑 健身跑由于它不需要特殊锻炼设备,很为中老年所喜爱。现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健身跑,一般属中等强度,适用于中老年健康者及有较好锻炼基础的肥胖病患者。运动强度大于步行,其运动量可由参加者身体适应状况来决定,速度可快可慢,距离可长可短。

健身跑的运动量的大小由运动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所决定,一般而言,年龄较轻、体质较好者、宜选择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量,中老年及体质差者、宜选用强度较小而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量。

测量心率是衡量运动强度的最简便的方法。参加健身跑的人最好自己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通常测桡动脉的脉搏数。

先数10秒钟的脉搏数,乘以6,就是1分钟脉率。30~40岁的人,可以把脉搏数从110次/分逐步锻炼加快到150次/分;40~49岁的人,可从105次/分增加到145次/分;50~59岁的人,可从100次/分增加到140次/分;60岁以上可从100次/分增加到130次/分。以运动后的即刻心率作为考虑运动量的大小的指标,是简便、客观、准确、安全的方法。因为这可反映出心脏适应运动的功能情况,也反映了全身调节与适应情况。心率加快达不到标准,说明运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若心率加快,超过标准,说明运动量太大,心脏负担太重,反而对身体有害。对运动后心率的恢复亦可提示运动量的大小,若运动后的脉率,在休息后5分钟内就恢复到运动前脉率,说明运动量还可增加;若超过10分钟还不能恢复,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以减少。当然运动后的自我感觉良好与否,亦可参考。若运动后有不舒服感,睡眠不好,胃口不佳,甚至精神萎靡,应停止运动,找医生检查,待身体情况好转,再重新开始运动。若感觉良好,胃口、睡眠均佳,体力增加,那可以再增加运动量,以达到减肥目的。

上海某一中老年长跑队中有一个队员,50余岁,身高150厘米,体重85千克,属矮胖子,经每天锻炼长距离跑后,体重减到65千克,目前仍维持此水平。同一队中凡能坚持长跑3年以上的队员,且能跑较长距离者,心、肺功能良好,没有一个是肥胖者。

(二)体操运动

主要是进行躯干和四肢大肌肉群的运动,重点是腹肌锻炼。其锻炼方法常用有下列几种。

1、屈伸下肢运动 准备姿势:仰卧位,两臂伸直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练习动作:①屈曲左侧髋、膝关节、尽量用力使膝贴近腹部。②伸直左下肢还原成准备姿势。③~④按上法屈伸右下肢。左右下肢交替重复各6~8次。

2、抬头转体击拳运动 准备姿势:仰卧位,两手握拳屈肘置于体侧。练习动作:①上体抬起45°,向左转体,同时右拳向左前方击出。②还原。③~④向①、②反方向进行,左拳击出。

3、单腿上抬运动 准备姿势:仰卧位,两臂伸直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练习动作:①左腿直腿上抬,膝关节保持伸直。②还原。③~④右腿直腿上抬。左、右交替重复6~8次.

4、双腿上抬运动 准备姿势:仰卧位,同第一节。练习动作:①两腿伸直抬起、坚持5~10秒。②还原。重复10~12次上法。两腿上抬可有20°.45°.90°等不同角度。

5、屈伸双腿运动 准备姿势:同第一节。练习动作:①两腿并拢用力屈曲,两膝尽量贴近腹部。②还原。反复进行10~12次。

6、直腿打水运动 准备姿势:同第一节。练习动作:①直腿交替上、下同时摆动,如打水状,幅度不要太大,15~20次.②还原。休息片刻,再按上法重复15~20次。

7、直腿交叉运动 准备姿势:同第一节。练习动作:①两腿伸直分开,然后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交叉内收。②两腿伸直分开,再右腿在上,左腿在下交叉内收。反复交叉10~12次。

8、仰卧起坐运动 准备姿势:同第一节。练习动作:①两腿伸直固定不动,上抬身体,两臂前伸。②还原。重复10~12次。

上述几种练习方法,可增强腹部及下肢肌肉。

9、坐位腹部减肥法

(1)腹直肌收缩运动:准备姿势:坐于床上或体操垫上,两腿伸直,双手放于大腿上。练习动作:呼气,做腹直肌收缩,用力将腹肌尽量向脊柱靠拢;可以微微拱起背部,此时可感到中腹部肌肉紧张收缩。

(2)腹斜肌收缩运动:准备姿势:坐于床上或体操垫上,两腿分开伸直。练习动作:右手按右膝,上身微向右方弯屈,呼气,作右腹斜肌收缩,尽量使其向脊柱方向靠拢,此时会感到右腹斜肌收缩紧张。按上法做左腹斜肌收缩。

(3)腹部8字形收缩运动:准备姿势:坐于床上或体操垫上,两腿伸直,双手分别放于上腹部及腹部。练习动作:轮流作上腹部及腹部肌肉收缩如8字形收缩。

(4)体侧前伸运动:准备姿势:坐于床上或体操垫上,两腿分开伸直。练习动作:躯干向左前方弯,双手伸向左足,尽量将手指触左足尖。再作反方向重复上述动作。

(5)转体侧伸运动:准备姿势:坐于床上或体操垫上,两腿分开伸直。练习动作:躯干转向左侧,同时双手平举,随着转体尽量向左后方伸展,再还原。反方向重复上述动作。

(6)腹肌滚动式收缩运动:准备姿势:坐于床上或体操垫上,两腿伸直,双手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侧。练习动作:用滚动式收缩腹肌,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如此往返循环。为了使动作容易完成,可配合髋部扭转动作。

10、站立位腹肌锻炼

(1)静站:准备姿势:靠墙站立,头放正,肩、背、臂部贴近墙壁。练习动作:挺胸收腹,静静站立几分钟。在平日亦应注意站立正确姿势。

(2)高抬腿运动:准备姿势:站立位,两手叉腰。练习动作:两足作左、右踏步,要求高抬腿,髋、膝屈曲均达90°。

(3)拍球抬腿运动:准备姿势:站立位,两臂下垂置身旁。练习动作:两下肢左、右交替作高抬腿,左腿上抬时,右手拍左膝盖,还原。再换右腿,左手拍右膝。

(4)抬腿触膝运动:准备姿势:同前。练习动作:两下肢左、右交替作高抬腿,左腿上抬时,右肘触膝盖。还原。再换右腿,左肘部触膝盖。

(5)前踢腿运动:准备姿势:站立位,双手叉腰。练习动作:左、右腿交替前踢腿,膝部要伸直,尽量踢高。

(6)拍腿运动:准备姿势:同前。练习动作:左、右腿交替前踢腿时,双手尽量触小腿前部或足尖。同时边踢腿边向前迈步。

做上述动作时,对年老体弱有合并症的肥胖者,可选择其中几节。为了减少运动强度,可适当加入些呼吸运动,但要注意避免憋气。

(三)器械运动

为了提高减肥效果,可用哑铃、墙上拉力器等进行锻炼。亦可应用多功能健美锻炼机械进行锻炼。但锻炼者必须体质较好、年龄较轻的肥胖者。

(四)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亦可应用于肥胖者。要掌握运动量,每次20~30分钟。

弱组运动量肥胖者只能进行非比赛性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

(五)舞蹈

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教学方法初探 篇3

一 高校弱势群体概况

高校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和生理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即高校的贫困生。他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或没有经济支持,贫困生在全国高校的平均比率大概为20%。他们既要应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又要为学费、生活费忧心;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恐惧或不善于人际交往,他们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一般有学业、家庭和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年高校中退学的学生里有1/2的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缺乏面对受挫和失败的经验,这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调整心理状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般是自身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弱势和地域教学水平的限制。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高校学生的增多,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而来的高校内学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加了,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不能转变学习方法迎合这种模式,导致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过多;生理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群体。生理上的缺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经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歧视。因此,他们除了要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更要有坚强的心理意志。

二 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增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体能力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形象

体育教学,在实现受教育群体身体方面强健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达到增强弱势群体人群的自信心。例如对心理素质相对薄弱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科学的必要的体育教学。组织他们多参加体育训练课程和参加体育比赛,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不断产生希望,活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净化他们的灵魂,在团队意识不断培养过程中使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实现团队协作力量的不断加强。这样,有利于增强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能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他们坚强的人格魅力。

2 有利于缓解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方面的压力

弱势群体人群大多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压力较重等现象,这就需要高校运用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要求的教育方式实现对他们心理的不断疏导,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为他们开拓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高校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集合体,更应该注重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集合体,这就表现为高校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发展场地,体育在高校人文教育和学生能力教育方面担当着重要的教育角色,为学校教育发展不断净化思想环境,同时也实现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体魄教育的不断发展。例如学生李某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影响到饮食方面出现问题,而且睡觉方面长时间失眠。李某在学校体育教师杨老师的帮助下,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余时间经常主动参加学校举行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方面的努力锻炼,李某还在学校几次篮球赛季中获奖,这样,一两个学期下来,李某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身体也变得健康起来,对自己将来也抱着较高的希望,前途不断变得光明起来。李某在体育锻炼方面能够从强大的学习成绩压力阴影之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体魄坚强,心灵充满阳光的现代大学生,主要得益于体育的调适与教育。

3 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环境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和谐的校园环境,有赖于体育教学的不断推动。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健学校学生弱势群体体魄,同时也能够净化他们心灵里不利发展的生活污垢,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安定。对于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导致一些弱势群体产生安全问题,给校园和谐发展和社会秩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学生心理难以得到疏导,久而久之,积淀在心中的压力一旦爆发,就会引起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假如马加爵这个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之中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得到体育方面的教育与发展,生活和学习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使其内心的压力不断发泄在体育锻炼之中,可能不会酿造马加爵连杀几名大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也不至于毁掉几个家庭的幸福。由此看来,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能够起到不断调适学生心理情绪,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帮助学校与社会维系和谐与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对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具体教学方法

1 快乐教学,实现对弱势群体身心的疏导

教师利用体育课轻松活泼的特点,不断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活动,释放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内心的压力,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体育方面的特长,从体育方面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使他们感到自身的重要性,不断在体育教与学的快乐过程中肯定自我,肯定集体的力量。体育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舒展和释放,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有教无类,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重视,不管他在篮球运动知识中功底有多少,都一视同仁地悉心教授,另外应更加注重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生理等方面的关怀,综合对这些学生群体区别施教,从各方面实现对他们足够的关怀与帮助。

2 合理安排弱势群体学生训练内容,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效果

教与学应该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双向互动,在训练内容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给予区别对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上,应根据弱势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对训练强度、难度、动作幅度、练习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实现具体地、系统地、辩证地教学,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合理选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效果。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户外活动较多,教学内容较为宽泛,在以能力素质发展教育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学,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向化发展,创新体育教学发展模式,以服务于高校总体教学水平发展为教学主要发展方向,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断培养的教学发展宗旨,这些都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去深深体会体育教学的内在含义,做到时时为提高高校弱势群体能力素质的教学发展局面。只有实现多方面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才能在体育教学发展中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良好效果。

3 合理设置体育教育课程,区别对待,实现科学的体育教学

实行类比式的教育新方法,实现有的放矢,对不同形态的弱势群体施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案,促成学生不断实现其本身弱点与优点的相互补充,达到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其实际经济状况,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同时,借助学校和社会的相关帮扶条件,对其施之以合理的帮助性体育教育发展。如运用相应的体育活动,对其经济上的奖励和帮扶,使之感到自己在能力方面能够得到肯定的同时还增加经济收入,不断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在身体得到不断强健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并且还可以更有机会从自身优点去发展,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体育教学“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下能够茁壮成长。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学习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可布置那些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项目,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促使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于心理及生理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弱势群体,可有针对性地、量体裁衣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增强信心,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他们缓解和改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

综上所述,高校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从国家政策、社会关注、高校教育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等方面实现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关怀与帮助,还给他们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体育教育的支持与帮助,体育锻炼的不断磨砺与关怀,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构建一座绿色发展的友爱桥梁,使他们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净化他们心灵中的污垢成分,不断增强他们体质的同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导他们在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中认清自我,不断改变自我,不断坚强自我,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终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存在因素及体育教学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

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篇4

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把体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样看着是一项发展科学, 是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长远措施。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时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体质投资更有其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都想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健身方式, 以提高身体素质, 改善生活质量, 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身体适应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不生病, 只有当人们保持充沛的精力, 良好的情绪, 健壮的体魄, 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去从事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 我们才能说他有一个良好的身体适应。

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机能, 增强人体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人类的发展进化已有上百万年历史。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而演化至今的。在近百年时间里, 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 机器生产代替了大多数体力劳力。有专家指出, 一百年前人类全部工作的94%是由肌肉活动完成的, 而今天不到1%。不难想像, 高度的精神紧张不断代替高度的肌肉紧张 (即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 已退步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特点。生物学法则是“用进度退”。体力劳动成分的降低, 会使人体新陈代谢降低, 肌肉萎缩, 肌力下降, 骨质疏松缺钙, 造成各器官功能的自然衰退, 尤其是心肺功能的下降,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 采用非生产方式的体育锻炼, 已成为一种提高人体机能的有效手段。人的活动与器官功能不平衡, 就会使相应的某些疾病剧增, 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力量和美, 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体育锻炼不仅能发掘人体生理潜能, 而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塑造健美体魄, 去适应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贵在坚持。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最明智的体质投资的手段。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工作精力更充沛, 精神情绪更饱满, 生活更富有激情, 意志刚毅, 形体优美, 人格更完善, 更能适应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 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身体锻炼是一门科学, 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

1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1 循序渐进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刺激, 一种负荷作用于身体, 引起人体的适应, 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逐渐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物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身体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运动速度由慢到快, 动作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运动时间由短到长, 这样, 才能使机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否则, 可能引起严重不适的运动反应, 导致运动损伤, 甚至引起运动性疾病。

1.2 持之以恒

人体对运动的适应, 运动引起体质的增强, 健康水平的提高, 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 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如果体育锻炼不能持之以恒, 人体在体育锻炼中超量恢复积累的效应会逐渐消退, 掌握的动作技能会消退, 增强了的内脏功能也会消退, 身体素质下降, 达不到锻炼目的。

1.3 准备活动

做好体育锻炼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准备活动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克服人体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以适应运动, 准备活动有利于升高体温, 克服肌肉的粘滞性, 避免运动中软组织损伤, 准备活动也能促进汗腺分泌, 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 复习动作技能, 加强新陈代谢, 使身体尽快适应运动的需要。

1.4 个别对待

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年龄大小、性别差异、身体素质状况、心肺功能水平、身体健康情况以及训练水平的不同, 科学合理选择运动项目、适度的运动量和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法。

1.5 全面锻炼

人的身体素质包括多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等多方面素质。不同的锻炼方式对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是不同的, 体育锻炼应坚持全面锻炼原则, 使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各器官结构功能均衡提高。

1.6 注意安全

体育锻炼中应特别重视安全。锻炼中注意服装卫生、场地卫生、器材卫生, 根据天气情况变化、个人健康状况去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量, 避免运动损伤、运动疾病和意外发生。

2 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锻炼应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增强体育锻炼的效果。身体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 辅之以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指运动中能摄入充足的氧气, 能量供应通过有氧氧化获得, 有氧运动持续时间长, 运动强度较低, 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不太大,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满足每分钟人体需氧量的供给。如长时间大肌肉周期性、有节奏的运动, 包括跑步、游泳、划船、滑雪, 自行车运动等。这类运动能显著增强人体心肺功能, 提高耐力素质和健康水平。无氧运动指运动强度大, 能量供应是在缺氧的情况下, 通过糖的无氧氧化获得的, 从而在体内欠下氧债, 主要为短跑和中跑这类典型的速度和速度耐力项目。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最主要是掌握好运动量。运动量过小, 达不到锻炼目的, 运动量过大, 又可能造成运动创伤, 引起运动性疾病或损害健康。适宜的运动量是增强体质的关键。运动量是由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方面因素决定的。

2.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决定身体素质增强的首要关键性因素。有多种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 (心率测量可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常用的重要指标) , 一般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 (次/分) = (220-年龄) ×80%。健康程度差者的运动强度 (次/分) = (170-年龄) 。比如, 一个健康的20岁的人, 他的运动强度 (次/分) = (220-20) ×80%, 也就说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心率不能超过160次/分。

2.2 运动时间

运动量与运动时间成正相关。青壮年强度应大一些, 时间应长一些。有专家认为最短时间应在5分钟以上才有效, 锻炼时间一般应为15分钟至60分钟才能达到充分的锻炼效果。年老体强者, 强度应小, 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2.3 运动频率

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运动量与运动频呈正相关。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的全民健身方案中, 运动频率是每周锻炼3~5次, 运动时间15~60分钟, 最大强度为最高心率的60%~90%。最高心率为220减年龄。

当然, 判断运动量是否得当, 应当进行自我监督。如观察主观感觉变化, 测量脉搏, 观察其他生理指标, 如体重变化, 排汗量情况, 运动成绩变化等。

参考文献

[1]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鲍恩荣.大众体育指南.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3]曲绵域.运动医学.上海科学出版社, 1983.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5

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或训练任务,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体育锻炼目标、内容、方法、习惯,以及他们独立处理锻炼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或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衡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近年来,教育部也推行了“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有效方法,使他们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

(一)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是一门副科,体育课上不是跑步,就是跟着教师的示范练习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应付状态。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文化学习负担更重,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文化科目的学习上,无暇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多不足,因此,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如果学生一直对体育学习不重视,教师再努力,体育教学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机械

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体育达标、中考体育项目的影响较深,在初

二、初三阶段,体育课的训练内容基本围绕中考项目来进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师仍然沿袭传统体育课堂中命令、模仿、检查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体育考试的成绩,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竞技化的趋势,忽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调、机械的训练中,自然提不起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甚至会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为了避免体育课出现伤害事故,很多体育教师不敢开展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比较低下。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课程安排绝大部分都是文化课为主,每周只有一到两节体育课。除了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另外,学校把体育课当成学生训练中考体育项目的主阵地,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机械性的训练过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和内容。因此,课时量的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一个原因。

(四)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锻炼需要相应的空间、场地和器材,如果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无法保证,无论教师设计了多么丰富、精彩的体育活动项目,都无济于事。当前,很多学校存在着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不完善的问题,因而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的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运动场馆,但是为了延长场馆的使用寿命,在课余时间甚至不允许学生利用它们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方法

(一)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持续锻炼,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达到以上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解体育与生活、健康、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功能,就会对体育课产生足够的重视,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把单调的学习和锻炼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当敢于放手,多给学生提供自主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来理解技术动作,并自主选择训练形式和程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锻炼。当然,教师放手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而是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适时点拨、及时鼓励或纠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自主体育锻炼方法。比如,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体育游戏,而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编更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当然游戏要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设置,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也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虽然不少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奖学金发放评定等方面,除了要求学习成绩、道德品行方面表现优秀外,还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否则就没有参选资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但是他们的锻炼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学校体育考核的项目为主。此外,受中考体育的影响,现在初中体育教学基本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进行,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以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这种僵化的模式严重影响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和选项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有些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体育运动,相反,有的学生很喜欢篮球、乒乓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场地或设施而放弃了。作为学生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承担起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有利环境的责任,尽一切努力加大对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总而言之,不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还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离不开学校体育,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6

关键词:职业需求;学生;体育锻炼;方法研究

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其体育选项课的开展情况,学生参与体育选项的行为,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措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以下问题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专业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身体素质,从个人情况、学生建议和学院现状等设计问卷。对2014届2年级学生数控专业、信息专业两个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问卷(男生105人、女生47人),2015年10月对2015届1年级学生城轨专业问卷调查,收集问卷(男生181人、女生26人),整理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对我院现有开设的选项可能提出新的要求。

选题依据:了解学生职业需求和所需的身体素质,从个人情况、学生建议和学院现状进行分析,如信息专业——将来职业特点是长期伏案,以脑力劳动为主,常低头含胸,精神注意力集中,身体常处于静止状态;具备的能力是能忍受生理及心理的极度疲劳,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主,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等。手的灵活性用的比较多,易得的病是颈部病,发展手指灵活性还要预防颈部的运动是健美操、排球、篮球、羽毛球等,拓宽理论视野。如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轨道交通控制等,职业特点是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手眼不停操作,精神紧张,体力劳动为主;具备的能力是要有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观察、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能力,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剖析运动技术与职业需求,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体育健康课选项提供建议。

数理统计法:一律采取不记名形式,对回收信息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统计,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科学有效的结论。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收集获取的数据、资料等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归纳出我院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问题,并找出切合我院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数据分析:我院两届学生了解学生兴趣、认识和心理动机,从问卷中调查349人中看到,对体育与健康的态度是比较喜欢以上273人,占78.2%,选择各个项目的动机是特长爱好189人51%、掌握锻炼方法126人36 %、终身体育锻炼46人,13%。在学校学习阶段,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还是比较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很薄弱。对职业能力的需求理解——职业体能(一年级51人、二年级42人,合计93人);职业保健能力(一年级41人、二年级18人,合计59人);职业意志力(一年级56人、二年级45人,合计101人);身体素质(一年级41人、二年级35人,合计76人)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认识是怎样的一般101人、良好145人总计246人,占70.5%,说明很多人了解自己健康状况,但认识程度还有不足,二年级学生多于一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强身健体108人,娱乐消遣 72人,占51.6%,二年级学生多于一年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与体育锻炼的联系。你觉得自己选用的体育项目与你所学的专业:有关90人占25.8%;无关94人占26.9%;个人爱好139人占39.8%;其他21人占0.6%。说明学生体育锻炼和自己的职业需求不了解,更谈不上终生体育锻炼了。你建议的体育与健康课项目主要有哪些:(限选2个)健美操81人 B篮球139 人 C排球81人 D足球57人 E羽毛球47人 F乒乓球43人 G 武术23人 H其他26人。从数据来看,我们学院选项课内容还比较接近学生想法。说明男生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篮球。

意义与方法:综上分析,我院是高职院,高职教育指一种以技术性为核心的教育。其课程内容和职业需求是针对社会实际,有严格具体的职业区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以满足从事某类职业、行业或某个职业群、行业群的要求,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生明确职业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职业保健能力,以及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能力等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目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体育选项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渗透体育与职业的关系,促进学生为职业需求而努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1)职业需求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2)职业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参与的习惯。我院全国招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对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很少。(3)职业需求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4)职业需求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锻炼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7

在高等教育中, 体育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终身体育观念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因此体育教学质量高低对于人的终身体育思想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不但可以起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 同时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之后, 还要培养起很好的体育锻炼能力、社会融入能力, 建立起良好的身心健康、道德健康, 而这也是一个人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根本前提。所以在高校大学生群体间开展体育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分析

1. 由体育课堂教学取代体育教学,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项目操作都仅仅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进行演示, 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学校对于体育教学所作出的目标规定,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授学生一些方法技能。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体育锻炼方法, 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却不强, 而且平时体育课上自主学习时间少, 体育锻炼缺乏灵活性, 教师教学过于死板硬套, 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容易受到打击。

2. 过分注重运动技巧、技能教学, 忽略动作的连续性

由于受到前苏联体育运动思想的影响, 我国高校在大学生体育教学方面普遍强调学生运动技巧、技能培养。在学生体育课堂上, 教师将体育教学与学生身体发展看作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以为大学生只要掌握了运动技能与技巧, 也就可以起到增强学生体魄、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将运动技能方面的实践性和体育教学目标二者间的关系视作从属关系,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过分注重运动技巧的掌握, 就会导致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运动不太连贯, 连续性差, 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体育锻炼和学习。

3.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大学生体育锻炼过于被动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主要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为中心, 在体育课堂上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 教师占主导地位,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进程的完整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传授知识的作用,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多数的体育教学工作者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最终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所有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的运用都要以这一目标为前提, 为其服务。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在突出体育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 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将学生实际需求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4.体育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教学统一、规范, 程式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过于强调教学过程的统一性、规范性, 学生的个性被压抑, 教学过程中程式化现象严重, 甚至很多时候都出现了教条主义式的体育教学。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精力旺盛, 勇于创新, 而这样的体育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日本的“快乐体育”理念传入我国之初就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这一理念反对传统体育教学中过分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忽略学生心理作用的强制式教学方法, 而突出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这也是未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标。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1.体育教学方法由传授型向指导型转变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愿意参加体育运动, 但是却不大情愿上体育课, 而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 改变当前的体育教学方法, 由传授型教学转变为指导型教学。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体系理解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 所以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经常会厌烦教师过多的说教, 有很多动作、技能都已经自己领悟到了, 也不需要教师作过于详细的动作分解演示, 因此这就需要高校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更加吸引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环境, 从而让他们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学习知识的新鲜感。而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首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在课程教学前精心设计出体育教学内容, 使得教学方法既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又可以掌控整个课程教学环境,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而不能放任学生, 不管不顾。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要分别进行指导, 而非用统一的教学讲解, 扰乱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 突出体育教学中的灵活性, 转变机械式的教学模式, 激发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

2.将方法技能传授转变为学习方法传授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如此, 将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放在体育教学方法上来。例如:健美操教学深得学生喜爱, 这说明体育项目自身还是有吸引力的。大学生都有爱美心理, 那么健美操教师也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地为学生讲授健美操知识, 引起学生的重视, 可讲授健美操的文化起源、播放优美的健美操伴奏音乐、注重动作对于情感的渲染等, 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健美操学习中去, 主动对健美操这一体育项目进行体会与理解。在其他体育项目教学中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使得体育教学不会止步于大学,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 仍然会主动学习并锻炼, 起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3.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工作,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 学校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深入贯彻“学生主体”思想, 而非将这一思想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体育课堂上要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自由、灵活, 从而才可以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体育锻炼爱好,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 精简体育教学教材, 减少体育说教教学工作

假如高校大学生体育教材内容很多, 那么教师就会忙着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都只能是简单讲解,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技能, 也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会产生厌学心理, 否定体育锻炼[3]。因此在新课改进程中, 需要删减掉那些不必要的知识内容, 抓住教学重点, 同时体育教师也要丰富自身知识体系, 灵活地进行体育教学, 让学生真正可以学以致用, 并对体育锻炼真正产生兴趣, 从而在走出校园以后也能把体育锻炼一直坚持下去。

5. 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良好开展, 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体系,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才可以成功进行下去。体育教学评价具有价值评判、反馈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体系一定要从之前的评价模式中真正走出来, 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评价中去, 建立起符合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所需的高质量教学评价方法。

结论

总之,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校要想很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工作, 就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运用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在新时期下的体育教学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思想, 将学生视作体育教学中的主体, 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 使他们能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生树立起终身健身的思想意识也会受益终身, 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才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工作、生活。

摘要:高校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树立起终身锻炼的观念意识, 不但有助于大学生强化身体素质, 获得健康、强壮的体魄, 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好坏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效果, 所以对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加以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从而提出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以期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大学生,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潘小玲:《浅析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世界》 (学术版) 2008年第11期, 第58-60页。

[2]尚玢:《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影响的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第29期, 第97、99页。

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教学方法初探 篇8

一高校弱势群体概况

高校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和生理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即高校的贫困生。他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或没有经济支持, 贫困生在全国高校的平均比率大概为20%。他们既要应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 又要为学费、生活费忧心;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 恐惧或不善于人际交往, 他们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一般有学业、家庭和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 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年高校中退学的学生里有1/2的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缺乏面对受挫和失败的经验, 这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调整心理状态, 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般是自身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 学习方法不正确, 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弱势和地域教学水平的限制。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 高校学生的增多, 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而来的高校内学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加了, 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 不能转变学习方法迎合这种模式, 导致自己学习成绩较差, 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过多;生理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群体。生理上的缺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经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歧视。因此, 他们除了要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 更要有坚强的心理意志。

二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体能力素质, 塑造坚强的人格形象

体育教学, 在实现受教育群体身体方面强健发展的同时, 可以促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达到增强弱势群体人群的自信心。例如对心理素质相对薄弱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科学的必要的体育教学。组织他们多参加体育训练课程和参加体育比赛, 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不断产生希望, 活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 净化他们的灵魂, 在团队意识不断培养过程中使他们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 实现团队协作力量的不断加强。这样, 有利于增强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能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他们坚强的人格魅力。

2有利于缓解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方面的压力

弱势群体人群大多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心理压力较重等现象, 这就需要高校运用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要求的教育方式实现对他们心理的不断疏导, 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为他们开拓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高校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集合体, 更应该注重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集合体, 这就表现为高校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发展场地, 体育在高校人文教育和学生能力教育方面担当着重要的教育角色, 为学校教育发展不断净化思想环境, 同时也实现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体魄教育的不断发展。例如学生李某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导致身心疲惫, 甚至影响到饮食方面出现问题, 而且睡觉方面长时间失眠。李某在学校体育教师杨老师的帮助下, 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课余时间经常主动参加学校举行的体育活动, 通过体育方面的努力锻炼, 李某还在学校几次篮球赛季中获奖, 这样, 一两个学期下来, 李某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 身体也变得健康起来, 对自己将来也抱着较高的希望, 前途不断变得光明起来。李某在体育锻炼方面能够从强大的学习成绩压力阴影之中走出来, 成为一个体魄坚强, 心灵充满阳光的现代大学生, 主要得益于体育的调适与教育。

3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环境发展, 稳定社会秩序

和谐的校园环境, 有赖于体育教学的不断推动。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健学校学生弱势群体体魄, 同时也能够净化他们心灵里不利发展的生活污垢,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安定。对于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导致一些弱势群体产生安全问题, 给校园和谐发展和社会秩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问题的出现, 正是学生心理难以得到疏导, 久而久之, 积淀在心中的压力一旦爆发, 就会引起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 假如马加爵这个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之中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得到体育方面的教育与发展, 生活和学习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使其内心的压力不断发泄在体育锻炼之中, 可能不会酿造马加爵连杀几名大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 也不至于毁掉几个家庭的幸福。由此看来,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能够起到不断调适学生心理情绪,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帮助学校与社会维系和谐与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具体教学方法

1快乐教学, 实现对弱势群体身心的疏导

教师利用体育课轻松活泼的特点, 不断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活动, 释放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内心的压力, 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体育方面的特长, 从体育方面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陷, 从而使他们感到自身的重要性, 不断在体育教与学的快乐过程中肯定自我, 肯定集体的力量。体育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心得到舒展和释放, 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例如在篮球教学中, 有教无类, 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重视, 不管他在篮球运动知识中功底有多少, 都一视同仁地悉心教授, 另外应更加注重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生理等方面的关怀, 综合对这些学生群体区别施教, 从各方面实现对他们足够的关怀与帮助。

2合理安排弱势群体学生训练内容, 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效果

教与学应该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双向互动, 在训练内容方面,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给予区别对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上, 应根据弱势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对训练强度、难度、动作幅度、练习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 实现具体地、系统地、辩证地教学, 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合理选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达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效果。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户外活动较多, 教学内容较为宽泛, 在以能力素质发展教育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学, 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向化发展, 创新体育教学发展模式, 以服务于高校总体教学水平发展为教学主要发展方向, 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断培养的教学发展宗旨, 这些都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去深深体会体育教学的内在含义, 做到时时为提高高校弱势群体能力素质的教学发展局面。只有实现多方面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 才能在体育教学发展中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良好效果。

3合理设置体育教育课程, 区别对待, 实现科学的体育教学

实行类比式的教育新方法, 实现有的放矢, 对不同形态的弱势群体施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案, 促成学生不断实现其本身弱点与优点的相互补充, 达到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其实际经济状况, 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同时, 借助学校和社会的相关帮扶条件, 对其施之以合理的帮助性体育教育发展。如运用相应的体育活动, 对其经济上的奖励和帮扶, 使之感到自己在能力方面能够得到肯定的同时还增加经济收入, 不断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在身体得到不断强健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 并且还可以更有机会从自身优点去发展, 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 在体育教学“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下能够茁壮成长。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学习弱势群体, 体育课程可布置那些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项目, 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 振奋精神, 促使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于心理及生理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弱势群体, 可有针对性地、量体裁衣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 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 增强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他们缓解和改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

综上所述, 高校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 而是要从国家政策、社会关注、高校教育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等方面实现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关怀与帮助, 还给他们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体育教育的支持与帮助, 体育锻炼的不断磨砺与关怀, 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构建一座绿色发展的友爱桥梁, 使他们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 净化他们心灵中的污垢成分, 不断增强他们体质的同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引导他们在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中认清自我, 不断改变自我, 不断坚强自我, 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终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存在因素及体育教学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3) .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9

1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体质素质连续多年下降

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共开展了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其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肺活量下降近10%。《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肺活量和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停止下降趋势,但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旧延续下滑。

1.2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低,运动时间不足

近年来,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普遍较低,将时间多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且高职院校安排教学任务较重,学生剩余的课余活动时间少,无暇参加体育锻炼。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较松散,大部分属于无管理和无组织指导,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3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体育锻炼意识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认为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发展期,身体和精力均是人生最好时期,身体健康,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无须锻炼。社会、学校和学生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正倾向。

2 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2.1 加强宣传力度,坚持教育引导,提高参与热情

学生在高中时期因为学习的压力,体育锻炼机会比较少,因此进入大学后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体育锻炼等活动,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道德情操等方面让学生有所收获,使学生明白“健康第一”的道理,懂得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明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验体育竞技和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快乐,从而达到强化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理念的目的。

2.2 执行学生早操、早锻炼活动,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理念

出早操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准军事化的管理要求。19世纪80年代,教育部颁发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该文件规定,大学生须出早操。这一规定也使出早操成为一项制度,在大学里坚持了几十年。学生常年坚持出早操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大学生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此外,出早操可以保证学生吃早饭的时间,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大学生非常有益。在高职院校应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早操模式,供学生选择,可以达到让学生锻炼身体、养成锻炼习惯的目的。

2.3 建立课外体育锻炼组织机构,为学生搭建体育锻炼平台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选项课教学的延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仅仅抓好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建立课外体育锻炼组织,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组织不再盲目,除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外,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有组织、有教师和学生指导的体育锻炼或体育比赛。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可以由体育类社团、体育协会、体育锻炼俱乐部等组成。每周固定时间进行3~4次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要确保学生参与人数,做好活动记录、考勤、考核等工作,与正常上课规范要求一样,将考核评价成绩列入个人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内容。这样除延续课堂教学内容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成员体质体能训练、内部联赛、课外体育锻炼、野外拉练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身心素质。同时,要加强各组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定期开展体育竞赛和学习经验的交流,大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锻炼、人人强健的体育健身氛围。

2.4 建立体育合格标准,注重对高职学生体质体能考核评价

建立一个科学的高职学校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学生体质体能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体质增强的需要。有效的考核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将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议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体育合格标准如下:游泳50~200米,姿势不限,第一至第四学期考核。长跑12分钟跑,男2 400米,女2 000米,在第四学期考核。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10

1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学校教育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 这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当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 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深刻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 逐步实现传统体育教育的突破和革新。作为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才能够让大学生在认知体育锻炼重要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完成体育锻炼任务。在兴趣的促使下, 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逐步实现其体育锻炼的能力的提升, 并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达到终身体育的终极诉求, 为实现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打下重要基础。

2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探析

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表现来看, 实际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 许多大学生由于从小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 长时间不参与体育活动导致其身体素质较差, 突然的体育锻炼容易引发其身体上的不适, 也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弃心理, 离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越来越远;另一方面, 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有一定热情, 但要么其业余时间被诸多的社团、社交活动所占据, 尤其是被大量的网络娱乐活动所占据, 要么只忙于学习或个人发展规划上, 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总体而言,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度较低, 参与的时间较少或极少, 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而言难度相对较大[2]。

3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注意要点

为响应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号召, 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和研究实践的重要课题。而在开展相应工作之前, 应首先注意相应的要点问题, 才能在确保达到相应目标和效果的同时, 不致于体育教育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矛盾。首先,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着很大差异, 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等均各不相同。为此, 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在开展相应工作时, 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相应的培养活动。在常规性、普及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专项活动, 以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3];其次,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应当以学生意愿为基础, 而不应通过强制性手段以求快速达到相应目的, 避免产生相反的结果。

4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方法

4.1 合理开展体育理论教学, 引导式培养锻炼兴趣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应首先让学生接触并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所在, 才能让学生乐于主动探索并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为此, 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室内体育理论教学,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多渠道的方式接触体育锻炼[4]。一方面, 教师可在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 让学生观看体育题材的优秀影片, 通过电影艺术的强大感染力让学生逐步接触到体育并感受到体育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 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观看精彩的体育比赛, 使其体育美学的欣赏度大大提升。学生首先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基本了解, 并通过教师的有效理论引导, 才能逐步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

4.2 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方式, 应用创新式教学手段

在实际体育教学当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摒弃过去单一化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转而采用创新式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往往是由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术的讲解与示范, 再由学生进行跟学和模仿, 模式单一化, 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感, 也就无法让其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和热情。为此,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常规教学的同时, 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自主实践, 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思考的机会。如在进行体育理论和技巧讲解时, 可鼓励学生对相应问题进行质疑, 并鼓励其进行思维发散和开拓创新, 对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实践要领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样一来, 课堂教学更加灵活, 学生参与感更强, 其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将逐步被培养起来。

4.3 组织课外锻炼兴趣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要让学生喜欢并热爱体育锻炼, 最为关键的还是让其实际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当中, 使其通过实践获得具体体验和感受, 由衷地产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为此, 在常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余, 教师可组织多样化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在确保活动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同时, 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参与性[5]。如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情况, 分组组织跳绳比赛、接力跑比赛和篮球比赛等。通过小组集体活动, 一方面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的有效发泄, 另一方面则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群体乐趣。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 结合其兴趣爱好对体育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良好的体育氛围中感受到了成功和愉悦, 其在体育锻炼上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5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不仅符合科学教育理念, 还充分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的实际需求。在具体工作当中, 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从大学生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出发, 科学合理地组织相应的兴趣培养课程与活动。同时, 应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实践参与, 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主体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感受体育锻炼乐趣的基础上, 不断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并最终进行实践, 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其身心素质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海强, 周雅丽.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对终身体育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0) :73-75.

[2]任莉.培养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的调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9) :197-198.

[3]兰华勋.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实践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 2013 (5) :55-58.

[4]徐斌.当代大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 (6) :52-54.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影响因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96—02

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者,体现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最先进的思想观念。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疑是未来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质量。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态度、体育健身意识和形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 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那么,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态度有何影响?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大学生体育需要,确定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现状和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探索其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有助于新形势下,管理部门对高校体育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推动高校体育的全方位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天津市高校在校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体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网收集了1990—2008年的中文期刊作为研究资料。(2)问卷调查法。对体育态度的研究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包括8个分量表,70个题目。抽取了天津市4所普通高校(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一(123人)、大二(129人)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6份,回收率为96.1%,有效问卷252份。(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t检验判定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态度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毛荣建(2003)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该模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和情感体验三个变量。该模型假设,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而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同时,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这一理论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定性论述和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的《锻炼态度量表》就是以此理论编制的。

调查得知,总体上,大学生八个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基本上都高于平均分(行为习惯稍低),这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还是较好的,特别是在行为认知方面,大一、大二学生得分都超过了30分,说明大学生对参与锻炼导致结果的认知越正确,认识到了锻炼可以舒缓焦虑、烦躁的情绪,可以使人得到宣泄,可增强人的意志等,在“提倡全民健身是明智之举”、“我喜欢参与锻炼活动”答题中,学生是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但在行为习惯分量表得分并不高,可见学生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锻炼中并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煉,没有养成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情感体验分量表上,学生的得分也不高,这说明学生在参与锻炼得过程中,并没有很深刻、丰富的情绪体验,象“我因锻炼而自豪”、“我认为,锻炼是我应做的事情”、“一说要锻炼我就感到很兴奋”,学生的回答是“说不清”,影响了学生的得分。在主观标准分量表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受父母、朋友及他人的影响比较大,但大二同学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大一同学小,这可能与大二同学大学学习生活有关,他们做事更加有自己的主见,更少的受到别人的影响。

2.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情况。从调查分析中对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男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各类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主观标准除外)。这说明活跃在校园的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逊色于男大学生,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与男女性别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似乎课余时间锻炼是男生的事情;另外,从学校因素来考虑,我们的学校体育,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开设一些较受女学生喜欢的项目,如健身操、形体课、瑜伽等,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吸引女大学生积极锻炼。

3.城市和农村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调查问卷分析得知,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基本上各分量表得分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主观标准上反而相反,这说明农村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越小,在锻炼问题上农村父母可能也懂锻炼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也不会影响和引导孩子。至于整体上城市和农村孩子锻炼态度上差异不明显,可以反映咱们国家教育方面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农村和城市贯彻的很好。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1.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了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排列是:身体方面的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更多地受到身体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促进身体健康、塑造良好体形(女生较多于男生)等。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即为了调节情绪、消遣娱乐、锻炼意志、兴趣爱好、充实生活等。也有极少数男同学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感觉不去运动身体就不舒服。

2.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从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客观和主观因素分析,客观因素的影响最重要,它制约着学生实际参与锻炼的可能性。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大多都喜欢体育运动,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想去锻炼而最终放弃。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比较好。但不同年级、性别、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锻炼态度各分量表上有些差异,但差异不明显。(2)从学生主观标准得分较高,说明父母、同学及周围的人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归结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和阻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因素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等。阻碍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

2.建议。(1)鉴于体育锻炼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体育态度,增强对体育锻炼的了解,提高对锻炼的认识,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活动,多开设女性喜欢的项目,满足女大学生锻炼的需要。(3)学校体育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锻炼平台,吸引、督促学生积极的参加锻炼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體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3.

[3]范洪悦.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其行为的调查研究[J].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3):89-90.

[4]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74.

Research on Status Quo of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HUANG Yan-m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ir sports behavior. The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s, questionnaire and numerical statistics etc., analyzes the sports attitudes of 252 undergraduates in 4 universities of Tianjin. The study results are that theexercise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 is positive .There are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grade in their exercise attitude .The factors of improving exercise are physical, psychology, study, communication and habit .The discouraging aspect hav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12

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从南昌市青山湖区抽取5个乡镇, 再从这5个乡镇中抽取600名村民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维普、中国知网 (CNKI) 等文献数据库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并在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著作及政府文件报告等, 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

2.2、问卷调查法

实地调研了南昌市青山湖区抽取的5个乡镇, 随机抽取部分农村人口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50份, 回收率为91.67%, 其中有效问卷497份, 有效回收率为82.83%。

2.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2003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群众体育锻炼人群基本结构特征

(1) 体育锻炼人群性别年龄结构特征

由表l调查结果显示, 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为267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3.72%。男性锻炼者199人, 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74.53%, 女性锻68人, 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25.47%。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2-30岁, 以青少年为主, 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59.93%, 中年人数为44, 占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的16.48%, 老年人数为63, 占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的23.60%。

(2) 体育锻炼人群健康情况特征

由表2结果显示, 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占84.27%, 健康状况一般的人占12.36%, 而带病参与锻炼的人仅占3.37%, 说明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的意识还不高, 参加体育锻炼状态和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3) 体育锻炼人群文化水平特征

表3显示, 被调研人群文化水平差异较大, 从小学到大学本科, 其中初中、高中居于主体地位, 占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的60.67%, 中学及以上学历者占71.54%。锻炼主体人群文化水平都在中学或者中学以上, 这与学校体育所培养成的锻炼习惯有关系, 同时体育锻炼人群不乏大专和本科大学学历者, 占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总数的10.86%, 这与体育锻炼意识及工作闲暇时间有关系, 说明文化水平较高者体育锻炼意识较强。

3.2、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对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群众对体育锻炼目的及重要性的认识进行调查, 由表4表明, 70.04%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健身防病, 23.60%的人是为了消遣娱乐, 只有10.11%的人是际交往, 改善人际关系;有40.45%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可有可无的。由此看出农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 健康防病是首要的, 可能是因为医疗费用相对较高, 看病难等问题。调查显示, 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群众家庭最主要的消费支出按主次顺序依次排列为:“盖房子”、“支付子女教育费用”、“添置家具、家用电器、设备”、“医疗保险”、“日常开支”、“体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仅列第6位。

3.3、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选择

经调查整理发现, 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在项目选择上, 主要以散步、跑步和球类运动项目为主。129人次选择了“散步、跑步”, 占总锻炼人数 (267人) 的48.31%;86人次选择了“足球、篮球、排球, 83人次选择了“乒乓球、羽毛球”, 共计169人次选择球类项目, 占总锻炼人数的63.30%。以散步、跑步为主要锻炼项目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缺乏, 群众活动场所依然较少, 而散步、跑步不需要固定锻炼场所, 不受设施器械缺乏等的限制, 方便易行, 自然成为人们选择较多的体育锻炼方式。占63.30%的锻炼人群选择球类项目, 主要得益于农村地区学校、企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或不定期开放。锻炼人群70%以上是中学或中学以上学历, 学校体育教育对体育锻炼者运动技能的习得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由此更加进一步证明了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以及在农村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

表7显示, 有61.05%的人每周锻炼不超过1次, 有40.07%的人每次锻炼少于30min, 农村群众体育锻炼次数少、时间短, 而且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定, 随意性很强, 农闲是锻炼的主要时间, 体育锻炼人群达到74.91%。经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在时间的安排上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农村季节性生产劳动的影响, 有较大随意性和无固定规律的特点。

4、结论与建议

(1) 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群中男性明显多余于女性, 年龄跨度较大, 文化差异水平大, 大部分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处于健康状态。

(2) 南昌市青山湖区农村群众对体育锻炼目的及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要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舆论宣传及指导、培养农村群众体育观念意识。农村群众观念意识的落后, 是农村群众体育开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3) 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多样, 以散步跑步和球类项目为主, 热爱游泳和传统项目。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在性别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除了散步、跑步外, 男性锻炼者主要选择球类和游泳项目, 女性锻炼者主要选择舞蹈、毽子等体育项目。

(4)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待农村体育工作, 尤其是农民体育, 是社会体育的薄弱环节, 因此, 需要以全面的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把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提上议事日程, 把农村体育视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来抓。

参考文献

[1]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2]徐标, 潘兰芳.广西农村群众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8.

上一篇:农用生物技术下一篇:干煤粉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