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锻炼

2024-10-06

学校体育锻炼(通用12篇)

学校体育锻炼 篇1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这些是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可见, 体育运动仍是当今社会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 是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积极手段。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实践证明,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作用。促使各器官系统的灵活和协调。保证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还可以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态, 使人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 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

(二) 促进生长发育, 塑造健美体形, 提高运动能力。

经常运动可以使管状骨变粗, 骨密度增厚, 骨结节和粗隆增大, 使骨骼更加坚实, 抗压力增强, 特别是能使脊椎胸廓和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展更趋完美。同时肌肉壮实, 有力,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三) 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

1.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影响。体育锻炼时, 心脏的工作量增加, 心肌的血液代谢过程加强, 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员心肌纤维增粗, 心壁增厚, 心脏增大, 从左心室增大最为多见, 而训练水平越高, 这种变化越显著。2.体育锻炼影响血管的结构, 改变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体育锻炼可使动脉血管壁的中膜增厚, 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增厚。动物实验证明, 体育锻炼能使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分布数量增加, 分支吻合, 丰富, 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改善器官供血, 增强物质和能量的交换。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大量的毛细血管开放。4.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血脂含量。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血液中抗凝血系统的功能, 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预防血小板的聚集, 以免发生血管栓塞。5.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在安静时脉搏徐缓, 血压降低。人在安静时脉搏为每分钟70~80次, 而经过长期锻炼后, 安静时脉搏可减到50~60次。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常言道, 心病还需心药治, 快乐是通往心灵安详的要道。快乐使人健康, 快乐使人长寿, 拥有快乐, 就等于拥有健康。那么如何使自己快乐呢?那就从事体育运动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会给你带来惊喜, 带来快乐。

(一) 体育锻炼能促进智力发展。

(二) 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对人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

(一) 提高人体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友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 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强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可以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关于锻炼后恢复的几种方法

随着提高运动水平难度的增加, 人们已经认识到负荷仅仅是训练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消除疲劳, 恢复提高, 才构成训练的全过程, 才符合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因此, 恢复与负荷在运动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水平的提高。那么恢复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 睡眠。

没有充足平静的睡眠, 不可能有充分的休息。锻炼导致身体疲劳, 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是使身体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 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 而合成代谢则最旺盛, 有利于体内能量的储蓄。成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 每天应保证八九小时睡眠, 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可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则要保证每天十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 活动性休息。

根据神经系统的影响学说, 训练中适当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训练手段有助于促进神经兴奋, 清除神经疲劳的作用。

(三) 合理补充营养。

为了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 修复失常的体内机构, 清除疲劳, 补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及时补充的物质有维生素 (C, B1, B2) 、糖、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等。

(四) 物理性恢复手段。

剧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 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酸碱平衡等方面, 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肌体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个新的平衡, 通常都标志着肌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 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 有时出现迟缓环节, 一般的表现有:精神过度紧张、失眠、疲劳、肌肉紧张等。运动后的按摩, 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 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从而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 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另外, 训练后进行温水浴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 调节血液加强新陈代谢, 有利于肌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此外, 理疗、电兴奋等方法都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五) 心理调节。

快乐的情绪可以加速疲劳的消除, 例如欣赏优美的音乐, 进行自我心理控制与放松调节, 对体力恢复都有很大益处。

摘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锻炼后合理的恢复也是确保人们有个健康体魄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体育锻炼,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2]刘慎军.哈尔滨体育学院报.

[3]赵云中.体育与健康.

学校体育锻炼 篇2

2、热爱运动,珍爱生命。

3、强身健体,立志成材。

4、天道酬勤,健康起来。

5、阳光下锻炼,幸福中生活。

6、人人锻炼,班班活动,校校参与。

7、运动是我们充满活力,活力让生命变得美丽。

8、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

9、我运动,我快乐,我锻炼,我提高。

10、携手奋进,共创佳绩。

11、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

12、与时俱进,奋发图强。

13、奥运精神放异彩,年轻健儿展风姿。

14、团结拼搏,拼搏前进。

15、戒烟戒酒戒赌博,强身健体更健康。

16、文明守纪,拥抱胜利。

17、坚持锻炼,身体健康。

18、热爱生命,珍视运动。

19、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生。

学校体育锻炼 篇3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锻炼;方法;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追踪研究法对闵行地区老年人进行研究,结合实验与统计,在制订出相关的锻炼改善方案前先进行问卷调查,获取老年人锻炼效果的实验前数据,且在实施改善方案之后加以调查,得出老年人锻炼效果的实验后数据,从而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最后得出方案实施前后老年人的锻炼效果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即判断新的老年人锻炼方法方式是否有效可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何在老年人健身的互动发展中拓展老年人的健身形式和健身项目,同时纠正老年人运动的错误方式及方法,以起到推广体育活动的作用。

一、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及趋势

我国政府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平均寿命长、健康余年短、疾病余年长、医疗费用难以承受的现状,使得老年人对体育运动的自我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体育活动日益普及,多地的实践证明:长期坚持锻炼的老年人,普遍反映体育有抗病防衰、延年益壽之效。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体育锻炼的受益者,在有关单位的组织和支持下,走门串户,现身说法,激励大批老年人参加到体育活动的行列中来。

上海老年人体育协会有会员16000多人,他们经常参加拳操、长跑等多种健身活动,愚园街道就有19个拳操站,设24个活动点,参加人员达1100人,占退休职工的七分之一。体育锻炼使一些中风后遗症的病人恢复了行动。

二、老年人正确的锻炼方式及科学的健身方法

并非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都能产生相同的健康效益,只有科学的身体锻炼才与一定的健康效益相联系。美国学者伯格及其同事提出了最佳锻炼方式的基本原则: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有氧练习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活动;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自控性的身体活动;负荷强度:中等最佳;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至少20~30min;长期坚持,养成习惯。科学健身方法是由四项基本要素构成: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和运动时间。

三、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综合分析及建议

老年人从锻炼项目中获得乐趣和享受,是使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取得最大限度情绪效益的前提。一个锻炼者为了寻求心境的改善而锻炼但没有由此获得快感,却奇迹般地增加了积极情绪,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然而对愉快和乐趣的追求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同一种活动与锻炼方法,对有些人的情绪可能起积极作用,对另一些人可能不起作用,还可能对一些人起消极作用。故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老年人运动时应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锻炼方式,其更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

第二,健身要讲科学。在健身的热潮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这就是为数不少的人不明白如何科学健身,从而致伤、致残以及致死的大有人在。比如:我校上学期体育教育中72个学生受伤,受伤率偏高,他们虽长期锻炼,却总免不了疾病缠身,旧伤的发作总给锻炼者带来不便。年轻人况且如此,何况老年人。因此,科学健身对于参加锻炼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高度重视。

第三,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大环境——自然环境;二是指小环境——活动场地。小环境包括在大环境中,两个环境都要好,天天在爽心悦目的环境中锻炼和天天在污秽狭窄的空间里运动是有天壤之别的。

第四,要学会关注气候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各异,一季之间也变化无常。气候的变化不但影响人的情绪,也影响人的健康。

第五,做好锻炼前准备,包括物质准备、身心准备。主要是锻炼前要做好热身运动,使身体逐渐舒展以适应强度较大的活动。

第六,懂得控制锻炼时间。这里的时间包含去锻炼的钟点和锻炼跨越的时间长度。外出锻炼的钟点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定,一次的锻炼时间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来确定。一般运动项目,一次半小时即可,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一周不少于5次。天天有规律、按时参加锻炼,形成自身的生物钟节律,更有利于健康。

第七,培养良好的锻炼精神。“坚持锻炼,风雨无阻”,可以表现其锻炼有恒心,精神可佳,但并非科学。大雾天,尤其是闵行这种雾霾天是绝不可锻炼的。所以该停练就停练,不允许锻炼时,强免行之则会危害健康,形成疾病,违反锻炼的本意。

第八,持之以恒,适时调整。

做到以上八点,老年人就可以轻松自在地锻炼,健康愉快地生活。

参考文献: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 篇4

一、公式解读

公式一:每天一小时锻炼=20分钟+20分钟+40分钟

第一个20分钟是两操 (上、下午各一次) 时间, 第二个20分钟是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时间;40分钟则是每天的体育课, 或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

公式二:每天一小时锻炼=60分钟+20分钟60分钟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体育俱乐部或红领巾社团活动的时间, 20分钟是体育家庭作业时间。

“公式一”是对全校学生的基本要求, 活动内容由教师自行安排。旨在保证学生每天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普及体育项目, 及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公式二”由学生灵活掌握, 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两个公式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保证, 更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思路。一抓普及教育, 保底。二抓特长教育, 提高。

二、公式运用

1. 严格规定, 保证时间

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基础是时间。学校结合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在保证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 三年纪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还专设一节活动课, 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利用这节课进行体育锻炼, 有体育课的班级开展学科活动。周二至周五放学后1小时为学生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 由学生自选参加。红领巾社团活动时间分别为, 中午12∶40~1∶40及周一下午4∶00~5∶30。

2. 提高教师水平, 优化公式效果

教师是决定阳光体育锻炼公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科学、有序地组织活动, 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才能使“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实施公式的教师团队是一支包括行政人员、体育教师、班主任、外聘教练员在内的复合型队伍。行政人员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领军人物, 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统筹部署, 保质、保量完成“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主要实施者, 他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大课间、体育锻炼, 帮助学生发展其体育特长;班主任教师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组织者, 不但自身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外聘教练员则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有力补充。

3. 多元发展, 注入活力

体育课堂是阳光体育锻炼公式的核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在于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规范行为、学习深造, 提升体育教师素质。

大课间30分钟, 学生玩什么?学校场地小, 大课间怎么做?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发放调查表, 了解学生需求, 并巧妙利用场地, 自主开发了书包操、手指操、椅子操等室内项目, 那么此外, 他们还开展“创意游戏征集活动”, 将其中20个可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拍摄成短片, 在全校播出并推广。

学生社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学校目前已成立健美操、兵乓球、篮球、排球等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提高团员技术水平;同时又积极组织各项学生体育赛事, 普及项目。学生社团已先后组织了乒乓球个人赛、篮球班级赛等活动, 社团团员还经常代表学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

体育锻炼计划 篇5

摘要:首先是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是本人自身身体状况,最后是本人根据自己得身体状况制定的一系列锻炼计划。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可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关键字:锻炼素质

正文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飞跃,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也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我们大学生也不例外。“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更无法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大学生要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在度过了漫长而又艰难地高中生活之后终于迎来了轻松而又自由的大学生活。按理说心情应该没有任何负担,身心较于高中应该会更加强健,但我却感觉自己的体质以及耐久力竟然在一点点的退步。有时还会出现头晕现象,其实我的体育一直都很差,从小到大都很害怕上体育课体育成绩也都不太理想,我的身体素质一向都很不好经常会生一些小病,而自从进入大二不用在早起跑操我的身体就更不如从前我想那一年的操确实没白跑虽然累了点但对人体素质的体改确实有用。根据我的自身状况,我做了以下一些锻炼计划:

首先,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进行晨跑,在操场上进行十分钟的跑步训练,之后在进行一些基本的拉伸运动将身体活动开,然后在背会儿英语单词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肺活量还可以预防小感冒。去上课时坚持步行,可以提前几分钟出发以方迟到,尽量少坐车子上课,从而到锻炼的目的。周六周日可以多休息一些时间,充分保证睡眠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其他时间都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另外,可以利用周末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去逛一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从身心。

其次,按时吃饭,不在偏食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提高身体免疫力,尽量少吃零食注意自己的饮食,注重均衡营养,冬季天气干燥,每天定量喝水预防感冒。

最后,每天晚上学习过后,没事时可以在宿舍的练练健美操或跳跳绳,可以和宿舍同学一起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很容易进入睡眠,提高了睡眠质量,有助于第二天的学习,保证新的一天精力充沛。

体育锻炼二题 篇6

在冬季体育锻炼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忌不做准备运动。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人体受寒冷的刺激,会使末梢血管管径缩小,关节腔的滑液分泌减少,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降低,各关节的灵活性也变差。如果不做准备运动就贸然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容易导致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准备运动能使机体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等从安静状态逐渐过渡到运动时的紧张状态,使神经系统的有关区域从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从精神上、体力上为体育锻炼承受较大的负荷做好准备。准备活动还能提高机体

有些人由于工作忙,白天抽不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为了增强体质,保持机体的活力,想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在晚上锻炼行不行,锻炼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安排得当,利用晚上空闲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样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体育锻炼的时间应与晚餐有间隔。一般安排在晚餐后一个小时进行锻炼为宜,如果饭后就立即进行体育锻炼,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肠胃病。

其二,选择锻炼的项目要适宜。当然,这要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和原有运动基础而定。一般说,在开始进行锻炼时应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和运动负荷不大的项目,譬如散步、轻快的走步、打太极拳、练气功和做保健体操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比较适应而且体质有所增强以后,可以进行负荷稍大些的慢的物质代谢水平,增强肌肉、韧带的弹性和柔软性,克服肌肉的粘滞性,从而避免拉伤和扭伤。

二忌不注意保暖。冬季由于气温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要注意保暖,不要一上运动场就脱掉过多的衣服,应待身体发热以后雨逐渐脱掉。如果在开始锻炼时不注意保暖,容易引起伤风感冒或冻伤,尤其是手、脚、耳、鼻等部位。锻炼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水擦干,若内衣汗湿了应立即换掉,穿上保暖的衣服。

三忌张嘴呼吸。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坚持用鼻腔呼吸,这样可使冷空气在鼻腔内得到加温以后才进入肺部,使肺部不至于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而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运动比较剧烈,光用鼻腔呼吸已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时,可采用鼻腔和嘴混合呼吸的方法,即半开口腔,嘴唇微张,舌头上提,让冷空气经牙缝吸入,再经过舌头阻挡后就会变得温暖了这样就可以避免使呼吸道受到过冷的刺激。

学校体育锻炼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4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就读大一至大四的不同年级,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66份,收回率为96.6%,有效问卷943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为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书籍,包括社会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以及体育心理学等一系列相关书籍,在“学术期刊网”中,详细检索最近5年中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检索出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使本研究能够顺利进行[2]。

2. 问卷调查法

在本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制相应的调查条目,条目包括人口统计变量和影响锻炼行为的各种因素两项内容,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等。其次,制定相应的锻炼动机表,本实验有35个体育锻炼动机问题构成,共5大类问题。问题一,因乐趣而锻炼的动机(8道题);问题二,因能力而锻炼的动机(8道题);问题三,因外貌而锻炼的动机(7道题);问题四,因健康而锻炼的动机(6道题);问题五,因社会交往而锻炼的动机(6道题)。对于本研究实验的题目均采用Likert7级量度,这些题目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是从“这种动机很强烈”到“根本就没有这种动机或想法”,其中数字越小代表的锻炼动机就越强。在本研究的总量表中a的值为0.92,每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都在0.81—0.91,在本实验中每一个分量表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a值,进而表现出各个量表之间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3]。

3. 统计学原理

对于调查的各项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并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有关统计,进而分析出不同性别、年龄在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间的各种差异。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锻炼行为分析

为了将本研究精确具体化,将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进行分开比较研究。从对男女大学生锻炼的强度、时间、频度等各项统计结果分析可知,在锻炼时间和强度上男大学生均高于女大学生,因此,无论是在锻炼时间上,还是在锻炼强度上男女大学生都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锻炼的坚持度和频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本文研究的结论与张中江等人研究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锻炼时间、频率、强度以及锻炼坚持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P<0.01),结果存在一些不同。

从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篮球、排球、健美操、跑步、乒乓球、游泳以及羽毛球等的统计结果分析看,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统计结果分析显示,男大学生比较喜欢篮球、排球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女大学生比较喜欢健美操、跑步等一些灵活且对抗性较弱的体育项目。从以上分析可知,男女大学生性别和生理原因导致他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有一定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期间,无论是在运动能力上,还是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大学生都具有先天较强的力量优势,除此之外,男大学生还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所以,在体育锻炼时男大学生会选择一些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的锻炼项目[4]。而女大学生由于在力量和运动能力上比较弱,所以,在体育锻炼时女大学生经常会选择一些运动量小、对抗性弱、柔韧优美的锻炼项目。

(二)大学生锻炼动机分析

从有关大学生的健康动机、外貌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以及动机总分的调查数据结果分析看,男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总分明显高于女大学生,但男大学生在总的锻炼动机上弱于女大学生,但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根据男大学生锻炼动机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男大学生在锻炼动机上最为注重的是健康动机,其次是社会动机,再次是乐趣动机,然后是能力动机,最后是外貌动机;而女大学生在锻炼动机上最为注重的也是健康动机,其次是乐趣动机,再次是外貌动机,然后是社交动机,最后是能力动机。从5种锻炼动机在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的动机分量来看,在外貌动机和乐趣动机上女大学生强于男大学生,在这两种动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就单纯的外貌动机而言,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自己的外貌,进一步说明了女大学生都向往形体美和外貌美的心理,本文研究的结果和陈善平、张中江等人研究的女大学生在外貌动机上明显高于男大学生是一致的。但在能力动机和社会动机上男大学生明显高于女大学生(P<0.01)。此调查结果还有一个显著性问题,就是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都将健康动机作为自己锻炼的首要动机,由此可知,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都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体育锻炼带给我们的首要益处。

通过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大一、大二、大三,还是大四,健康动机都是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在不同年级之间没有什么明显性差异(P<0.05),这也反映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比较注重健康。但从外貌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会动机几方面来看,在大一到大二之间呈递减趋势,而在大二之后又出现了递增趋势。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大一期间,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来讲,一般都是一些基础性知识,对于大一新生来讲,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还是在课后锻炼都可以很快适应。经过一年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进入大二后,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和课程相对来讲都比较熟悉,他们在掌握体育锻炼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体育有了新的认知和升华,开始寻找一门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体育项目,在锻炼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困难,再加上大二期间的学习课程逐渐增加,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强,所以就导致他们在各项体育锻炼动机上呈递减趋势。大三以后,大学生不但度过适合自己“终身锻炼”体育项目的磨合期,而且所学课程也逐渐减少,所以,他们的锻炼动机会不断增强,进而出现了递增趋势。

三、结论

(1)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无论是在锻炼时间,还是锻炼强度上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女大学生在锻炼时间和强度上明显低于男大学生;但在锻炼频率和坚持度上差异不是很明显;大学生因性别不同而选择的锻炼项目也不同,即性别决定选择项目。

(2)我国当代大学生都比较注重健康,所以健康动机成为他们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因此,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但在外貌动机、能力动机以及社交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貌动机强烈程度远远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动机和社交动机强烈程度远远高于女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在乐趣动机上没有太大差异,几乎是对等的。

(3)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来讲,他们的锻炼动机与锻炼过程中的坚持度、频度、时间以及强度都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董宝林,朱乐青,宋刘玲,等.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1—98.

[2]徐梓轩.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动态与进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44—148.

[3]王渠,王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3):99.

学校体育锻炼 篇8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人群(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研究法

随机抽取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的各个锻炼点人数共946人,先进行动机前测,而后采用通过为期六个月的实验研究,然后进行动机测量,比较实验前后差异,自变量为各种外在刺激(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因变量为动机的方向、强度。有10个实验员,每个实验员负责95个体育锻炼者的动机强化,实验员从凯里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抽取,必须具备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实验前进行了特别培训,主要有实验的基本守则,注意事项、强化动机的内容、方法等,使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一致性得到了保障。

1.2.2 数理统计法

以spss11.6统计软件为统计工具,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前后动机强度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机在体育锻炼中应用现状及原理分析

体育锻炼动机应用到竞技体育远远早于应用到群众体育锻炼,国内运动心理学较少涉及大众体育问题,大多数体育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集中精力在竞技体育方面、国内体育运动心理学对动机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类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缺乏可靠有效地测量手段和实验技术进行定量评价[2]。张力为等认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动机是运动学习、运动技能提高以及表现运动技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众体育中,动机则关系到从事体育活动的目的、强度、频率和效果。当今体育运动领域中动机研究及未来潜在的课题主要有: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体育运动中的动机气氛,运动活动的内部动机、女运动员的运动动机、成就动机与体育运动、期待—价值理论与运动活动动机[3]。

动机的支撑原理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评价论、社会认知论。目前三种理论并不能完全阐述体育活动中的动机问题也谈不上孰优孰劣。社会认知论在大众体育锻炼中应用最广泛,社会认知论强调个人效能认知和任务定向,个人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自定效能高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应较高,反之则应较低,这种预测得到了一些研究支持。任务定向与从事的体育活动的乐趣有可靠的正相关,与枯燥感有负相关,笔者以社会认知理论基础理论为支撑,这和张力为、任未多(1995)认为“社会认知理论似乎能够更好的解释大众体育领域中的问题”相一致。

2.2 强化锻炼动机的方法

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布恩·埃克斯特兰德,1985)。驱力指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是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实际上就是内部需要。诱因指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4]。在本研究中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几种方法增强驱力和诱因,主要以在体育运动心理学中所阐述的应用到竞技体育训练中所用的强化动机的方法为参照,以心理学专家及大众健身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为指导、以个人研究条件所能及来确定的几种强化方法。体育价值观及生活观的教育可以使大众理解体育锻炼对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体育锻炼观,增加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增强了内驱力。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改善锻炼场地等等这些外在诱因可以增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锻炼兴趣的增加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使锻炼者可能有更高的目标定向,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实现个人目标,锻炼者的信心加强,自定效能水平得到提高,体育锻炼动机得到强化。

2.3 动机量表的引进

动机量表以动机的强度和方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方向以选择动机的人数比例为参照对象,比较他们在实验前后的差异。动机强度量表以张力为(2001)设计的十分简洁的《运动动机量表》[5]测量量表为参考制定,该量表主要调查从事体育专业的倾向度,引进应用到大众体育锻炼中,对其调查内容进行了修改,量表的修改得到心理学及体育心理学专业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三轮的特尔非法调查显示问卷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最后确定量表调查内容为:1我喜欢从事大众体育锻炼、2从事体育锻炼没有多少意义、3我可以从我从事运动项目中得到许多乐趣、4从事的运动项目对我锻炼身体没多少效果、5从事我所从事的项目一种享受、6我将不再参加大众体育锻炼。对参加体育锻炼的946人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含有6个条目的《大众锻炼动机量表》的科隆巴赫﹠为0.81,基本符合对内部一致性的要求。

2.4 实验前后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方向”差异性分析

动机因素选择排序上在实验前后出现了一定的差别,在各个因素的选择人数比例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强身健体这项仍然排在第一位,说明凯里市市区锻炼人群认识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价值功能及具有追求健康的观念意识,选择的人数增加了很多,说明实验后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更新了观念,这和体育锻炼价值观及生活观念的教育分不开的。防病治病这项选择在实验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动,通过调查显示,实验前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83人曾经经常生病或有过病史,通过体育锻炼目的就是为了防病及缓解病情。这部分人在实验前后选择防病治病的人数也有变动,62人仍然选择了这项,还有个其它的那部分人人数减少了许多,他们在锻炼过程中逐渐认为防病治病是最基本的动机需要,锻炼的目的不是单单为了防病治病,有了更高的动机追求。运动技能选择的人数比例及排序也发生了变化,这和通过设置小型体育比赛有很大的关系,人们为了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水平,从而更加关注动作技能本身,而且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得整个人体的姿态、技能外观更加优美,恰恰满足人们的挑战自己,取胜和对抗的本能,访谈中也谈到动作技能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随着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人们更关注与动作技能的提高。愉悦身心选择的人数增多了许多,排序也发生了变化,说明实验后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心理感受,强调个人心情愉快。人们认识到身心快乐是生活的真谛,把体育锻炼当做一种乐趣,在锻炼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愉快感。其它几项选择的人数及排序没有什么变化,“发泄情绪”、“个人喜好”及“其它”只是少数人的特别动机感受,但这些动机需求在大众体育锻炼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他们锻炼的根本出发点。

2.5 实验前后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强度”差异性分析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量表评分方法:动机量表共6题,分值在0—24之间;总分通过以下公式得出:1题+3题+5题-2题―4题―6题+12,分数越高运动动机越强。实验前动机强度量表得分为:14.4±2.45,从中发现动机强度得分均值水平偏低,整体锻炼动机强度中等,通过实验后得分为:19.8±1.87,动机强度均值得分较高,整体锻炼动机强度较高,利用spss11.6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群众体育锻炼动机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为P=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实验引起人们锻炼的动机强度发生变化。

3 结论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中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可塑性,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生活价值观教育、体育价值观教育、改善锻炼场地、锻炼技术指导、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可以使人们锻炼动机方向改变、强度增强。

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的政策制定中要引用动机可塑性理论,首先要调查了解群众体育锻炼

动机现状,然后考虑如何强化锻炼动机,塑造群众体育锻炼的积极动机。

凯里市市区在群众体育锻炼中也应该考虑到少部分人们的动机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该理论研究以凯里市市区群众体育锻炼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到大众体育锻炼中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化群众体育锻炼动机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实。

参考文献

[1]黔东南年鉴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年鉴[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休闲体育的锻炼价值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们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 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主要目标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进入了人们的空余生活, 休闲体育便产生了。

对休闲体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根据休闲体育的目的和作用, 其狭义的概念应当是: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休闲体育的内涵首先是个人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 自由支配的活动。其次, 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达到健身、娱乐、观赏、交往等目的, 满足个人身心发展需要为目标。再次, 它不同于—般性体育健身活动, 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刺激性、目险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表现性。

1 休闲体育的分类与功能

休闲体育不是一类具体的项目, 而是体育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它可能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按照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众多的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健身、娱乐、竞技、放松、消退、探新寻奇和寻求刺激等活动。

休闲体育的功能既强大又丰富, 研究表明:休闲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健身功能, 丰富生活的文化功能, 愉悦身心的娱乐功能, 完善自我的教育功能等等。

2 休闲体育的锻炼价值

2.1 休闲体育的健身价值

休闲体育对人体表现出的积极方面的健身价值,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减少疾病的发生;二是增强脑力的活化剂;三可以延缓衰老;四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五能够锻炼身体, 塑造体形。

2.1.1 减少疾病的发生

长期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休闲锻炼, 可以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简称HDL—胆固醇) 的含量。HDL—胆固醇能把聚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 从而减慢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增强机体对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消除现代“文明病”对机体的侵蚀。

2.1.2 增强脑力的活化剂

长期参加适宜的体育休闲锻炼, 可以对机体的相关系统和器官起到良好的刺激和按摩作用, 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 增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 促进脑细胞的代谢, 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1.3 延缓衰老

适宜的体育休闲活动是保持健康、延续衰老的有效措施之—。自古以来养生学上都积极主张运动。研究发现, 动脉硬化在脑力劳动者中发生率为15%, 而在体力劳动者中仅为1.3%。有学者对长期参加休闲性跑步的40名中老年人研究发现, 他们的发病率很低, 心肺退行性变化推迟10-20年。由于坚持适宜的长跑, 改善了心肺功能.增强了肌肉组织力量, 促进了骨质钙化, 加强了关节韧性。

2.1.4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对人体质的强弱、抗病能力的大小、恶性肿瘤诱发的机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适宜的体育休闲活动, 不仅可以使人在活动中得到愉悦, 而且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 国内不少学者对从事慢跑、气功和太极拳的老年人观察研究, 发现他们的免疫功能得到了改善和增强。

2.1.5 锻炼身体, 塑造体形

利用休闲时间锻炼自己的体魄, 使自己的机体更加强壮储康, 使自己的精力更加旺盛, 或者是使自己的体形体态看上去更加协调动人。由于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活动, 逐渐使健身和塑身活动成为一种习愤, 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2 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价值

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价值是指, 休闲体育在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耍过程中所承裁和传递的对影响人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休闲体育的社会心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态度

参与体闲体育锻炼既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又能提高人的情绪智力。在体育休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情绪获得情感的体验, 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对情绪、情感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还能充分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表现, 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同时, 可以使个体认识能力和情绪智力得到提高, 有助于加快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 促进个体积极良好社会态度的形成。

2.2.2 构建积极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体育休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 增加了人与人直接接触的机会, 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体育休闲锻炼可以使参与者相互之间不再有地位、职业、年龄、文化背景等的差别, 消除各种沟通障碍, 能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联系。

2.2.3 增强团队意识,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在体育体闲锻炼中.人们因为共同的需要、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 形成相互依赖、彼此互动的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在锻炼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这种行为规范或准则对成员有行为的约束力.能产生压力, 促使成员的行为符合规范, 产生良好的自律效果, 从而提高个人和群体的道德水平、纪律观念, 增强团队意识。

2.2.4 放松身心

现代社会的工作时间在不断缩短, 但付出的代价是在工作时间全力以赴, 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使人们紧张和疲劳, 放松身心成了大多数工作者在自由时伺中十分向往的—种享受。

参考文献

[1]周兵, 赵全, 郑旗, 杨雪菩.体闲体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体育锻炼与印象形成 篇10

社会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个体对他人的印象是在很有限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形成的。个体都愿意估量他人的智力、年龄、经历背景、种族、宗教、文化水平、诚实、热情等等,并进一步表明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喜欢或厌恶。个体倾向于将认知对象看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形象,即使在获得关于一个人的信息资料有矛盾时,个体也通常会重新整理或歪曲信息资料,以消除或减少不一致性。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鲍达列夫的研究发现:个体依据间接材料来认知他人所获得的第一印象,主要是以所提供的材料为基础的。由于所给的间接资料不同,人们对他的评价就会不同,所形成的印象也不同。

Leary认为,个体给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如何认知、评价和对待个体有重要作用,而且反过来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和心理满足。由于印象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很关注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而在各方面(至少在某一方面)来表现自己,使他人能对自己形成好的印象。Schlenker把这种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形成称为印象管理或自我展示。

当个体进行自我展示时,通常都试图传递一些能使他人对自己形成一个称心如意的印象的信息。自我展示包括传递个体各个方面的信息——经历背景、宗教信仰、文化水平等等。那么,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信息是否也影响他人的印象的形成呢?国外已有研究发现:传递一些个体体育锻炼习惯的信息有助于印象管理,而国内目前尚未有此类的研究(Leary,Martin)。本研究的尝试,希望能促进国内在这方面的进一步探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60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300人,随机抽样3个年级的学生,年龄14—19岁,平均年龄17.2岁。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1.1 工具

采用Conroy的体育自我展示量表(the Self-Presentation in Exercise Questionaire,简称SPEQ)。该量表是以Leary、Kowalski的自我展示两因素模型作为其理论依据。该量表分为人格评价和体格评价两部分,其中人格评价部分有12个维度,体格评价部分有8个维度,每个维度由一对相反的形容词或短语组成,如:吝啬的/慷慨的。该量表采用Liker式的九点记分法进行记分,从左至右分别为1到9分,被试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即反映出其对他人在这一维度上的评价水平。

2.2.1.2 材料与程序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篇材料,在这篇材料中,有关于他人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信息,这种信息组成三篇材料,即有参与体育锻炼信息(锻炼组)、有不参与体育锻炼信息(不锻炼组)和没有是否参与体育锻炼信息(控制组),除有此差别外,其它内容相同,再无其它任何差别。被试随机地分成三组,每组人数相等即200人,每组分别阅读其中的一篇材料,阅读完材料后让每个被试按指令运用想象去创造一个活生生的这个人的形象,接着按要求填写SPEQ进行评定,然后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1.人格属性的评价

如表1所示: (1)在懒惰的/勤奋的、自卑/自信、有自控力/无自控力这三个维度上,锻炼组被评价为比不锻炼组和控制组更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2)在朋友少的/朋友多的、胆怯的/勇敢的、愚蠢的/聪明的、邋遢的/整洁的、悲伤的/快乐的、好交际的/孤僻的、友善的/仇视的这七个维度上,锻炼组和控制组被评价为比不锻炼组更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锻炼组和控制组间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强这一维度上,锻炼组被评价为比不锻炼组更独立,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锻炼组和控制组、控制组和不锻炼组间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4)在苛薄的/大方的这一维度上,各组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体格属性的评价

如表2所示:(1)在各维度上,不锻炼组被评价为比锻炼组和控制组更差,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2)在丑陋的/美貌的、体重不足/体重超标这两个维度上,锻炼组和控制组被评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3)在其它六个维度上,锻炼组被评价为控制组更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3.2 讨论

1.体育锻炼与体格属性的关系

被描述为体育锻炼者,就能更好地被评价为拥有了与健康等相联系的各种体格属性,锻炼组比另两组被评价为更健康、更强壮、更有肌肉、更性感等体格属性,此结果与相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是体育锻炼的生理性获益。对于体育锻炼的这种获益人们已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人们对这种获益所包含的非生理性的成份还没有正确认识,即这种获益是体育锻炼的非生理性获益的基础(见表1、表2)。

2.体育锻炼与人格属性关系的分析

被描述为体育锻炼者,就能更好地被评价为拥有了与自信等相联系的各种人格属性,锻炼组比另两组被评价为更自信、更刻苦、更独立、更勇敢等人格属性,此结果与相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是体育锻炼的非生理性获益。此结果也表明上述生理性获益已扩展到了心理、社会方面了。这是个好结论,因为对体育倡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收益不仅仅有生理方面的,还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从而使人们对体育锻炼有更警醒更全面的认识。然而,人们对这种心理、社会方面的获益还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体育倡导者来说,当前更应加强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理解。对不锻炼者来说,不锻炼不仅有生理上的否定,还有心理、社会上的否定,从而使他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这一全民健身活动中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这也对研究如何激发和保持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等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结论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体育锻炼状况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的形成。人们对体育锻炼者有更高的欢迎程度,而对不锻炼者有较明显的坏的印象。笔者相信这一结论会激发更多的人们去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Leary,M.R.,Self-presentation processes in exercise and sport.Jour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1992,(14):339-351.

[2]Martin,K.A.,Leary,M.R.,Rejeski,W.J.,Self-presentational con-cerns in older adults: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J].2000,(22),169-179.

[3]Concoy,D.E.,Mort,R.W.,Hall,E.G.Progress and construct of the self-presentation unexercise questionsire.Jour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2000,(22):21-38.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王重明.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日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对比研究 篇11

关键词 中日 小学生 学校体育锻炼 对比

学校体育锻炼,主要包括课堂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两部分。小学阶段的体育锻炼是人的启蒙性锻炼,能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日后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和塑造健硕的体格都是至关重要的。梁启超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拥有强壮的身体是民族兴旺之基础,也是国家富强之基础。然而,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先生的两组数据表明,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数据一:连续25年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2012年的检查显示,北京市仅有10%的高中生体质合格;数据二:近几年世界男子平均身高调查显示:我国男子平均身高1.697米,日本男子平均身高1.707米,7-17岁男生身高我国较日本低2.54厘米[1]。不仅平均身高低于日本,而且50米跑、握力、立定跳远三个指标的运动成绩均低于日本学生[2]。

我国与日本同处亚洲东部,同是黄种人,为何平均身高及身体素质都不及日本呢?基于这个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锻炼方面入手对比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

一、中日小学生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对比

1.日本小学体育课内容设置

(1)春、秋、冬季体育课内容设置

日本的体育课,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不相同。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运动,要用运动体验来理解安全与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于运动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同是小学,年级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二年级,主要通过各种游戏为日后的学习打基础,重视学生协调性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三、四年级,在各种运动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内容,教师要为学生讲授相关的运动理论和保健知识。五、六年级,开始使用挑战记录卡,学生的运动成绩只要比前次课好,都会记录在卡。

日本小学每周有三节体育课,每节课45分钟。其中两节在室外场地上,学习内容有跑步、跳远、跳高、跨栏、篮球、排球、足球、棒球、单双杠、呼啦圈、自行车、独轮车、跳绳等;一节在室内上课,学习内容有垫子上的跳跃、翻滚、倒立等。

(2)夏季体育课内容设置

由于日本疆土相对较小,且四面环水,所以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游泳课。一般公立学校都会按照文部省的规定修建游泳池。夏天小学生的体育课基本都是游泳,不同年级的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主要让孩子在水里漂游、玩耍、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水感和安全意识。三、四年级,初步学习游泳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帮助的意识。夏季即将结束时,学校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三、四年级要求自由泳能游50米,蛙泳能游25米。五年级要求自由泳能游50米,蛙泳能游100米。六年级,夏天学校会组织“临海训练”,在海边隔离的区域内,由有经验的老师、游泳指导员、医务人员共同带队,按班分批进行训练,“临海训练”结束时,要求学生能游完200米。

此外,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每年夏天的游泳课都有“着衣水泳”训练。所谓“着衣水泳”是指让学生穿着日常服装下水游泳。据研究:一个会游泳的人,着日常装游泳较着泳装游泳的能力要下降50%[3]。因此,日本通过“着衣训练”来培养孩子落水后的自救能力是很有效的。

2.我国小学体育课内容设置

2011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该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内容分成了四个方面,分别用两条主线连接起来,一条主线是运动;另一条主线是健康。但是,并没有结合这两条主线来具体规定教学的内容,仅仅比较宽泛地给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和要求[4]。如何具体去落实这些要求,没有规定。因此,各地在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方面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安全性较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日本小学生所接受的运动项目学习远远多于我国的小学生,而且我们所不予开展的往往是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比如体操、游泳、单双杠。运动项目开设的差距,注定了学生运动技能多样性培养受限,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利的。

二、中日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对比

1.日本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1)冬季耐寒训练

“冬季耐寒训练”是日本学生从小就要接受的训练。所谓“冬季耐寒训练”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早上提前到校的时间,在操场上进行的跑步训练。日本要求学生在耐寒训练时必须着运动短装,而且规定了距离,一、二年级2000米;三、四年级3000米;五、六年级4000米。冬季耐寒训练结束后,学校要举行全校性的“冬季持久走大会”,只要走完规定的距离,学校就给学生颁发“完走证书”,证书上有学生走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等信息,学生将证书交给家长,作为孩子的成长记录来收藏[3]。

(2)课外俱乐部活动

在日本,几乎每个小学都有各种兴趣俱乐部,其中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占主导地位。这些俱乐部每周会定期开展活动,届时,小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俱乐部中去进行各种身体锻炼,并且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丰富多彩的练习手段给学生增添了无限的参与兴趣。在周末,学校的俱乐部场所会对学生及家长免费开放,只要不下雨,学生跟家长会带上食物及毯子,早早地来到学校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累了会在毯子上休息,吃点东西后又开始活动,有的甚至要到天黑才回家。

2.我国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我国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两种。课间操时学校主要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或者眼保健操。课外活动时间,仅有少部分学校有兴趣俱乐部,而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也仅限于开展篮球、田径、跆拳道。这些项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为了确保安全,一般会采用传统的练习方法,训练手段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学生的练习兴趣会逐渐衰减,导致俱乐部不能长久发展。很多普通小学的课外活动还处在无人指导的自由活动状态,甚至是追逐打闹。还有的学校考虑到学生在校安全问题,在课外活动时间会直接给学生放学。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周末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

通过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比较发现: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日本比我国做得更扎实。首先,冬季的耐寒训练是我们国家小学没有开设的锻炼内容,这一缺失致使我国小学生的耐力要低于日本的小学生。我们国家地域广袤,东北地区冬天最冷时户外温度低至零下40多度,我们不能像日本一样让小学生穿着短裤短袖去跑步,但是,长距离跑步对小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地方教育部门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来加强小学生的冬季锻炼,以至于我国小学生冬季学校体育锻炼量低于日本小学生。其次,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戴在体育教师头上的紧箍咒,体育教师能简单尽量简单,复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尽量避免使用,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比日本学生要欠缺很多。再次,学生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学校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而且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

三、中日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评价办法对比

1.日本小学生体育锻炼评价办法

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评价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又一重要手段。日本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评价方法能够持续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甚至于能促使学生每节课都要努力去锻炼。

日本的小学生每年开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一般为期一天,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包括残疾学生都要在教师的保护或帮助下完成自己所报的项目。运动会结束后颁奖,除了第一名和第二名颁发一等奖和二等奖之外,其余的名次均发三等奖,这种授奖方式对其他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日本的小学生体育锻炼评价办法对促进学生锻炼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可能得满分,都在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运动会的参与要求充分彰显了全员参与的思想,即使残疾学生也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授奖方式既能显示优秀学生的自豪感,也能鼓励普通学生的积极性。

2.我国小学生体育锻炼评价办法

我国小学生的学校体育锻炼评价办法,之前有及格线和满分线,后面经过修改,用A、B、C、D来区分等次,而且要通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三项一级指标下的六个二级指标来给学生定等级。这种评价方法略显繁琐,导致有些教师凭印象随意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定级。

在全校性运动会中,由于有报名人数的限制,参与的学生最多不超过全校学生人数的2/3,对于个别有残疾的学生,学校一般是不鼓励参加运动会的,因此全校性的运动会也不是全校学生都参加。对于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前几名学生,学校会颁发奖状,其他同学则不予奖励,这样会挫伤未获奖学生的积极性。

对比中日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的评价方法发现:日本小学生的课堂体育锻炼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不断地超越自我是评价的宗旨。在学校体育竞赛方面采用的是定性分类鼓励的评价方法。同样是学校体育锻炼,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努力进取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而且评价方法简单易行。相比较我国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的评价方法,在课堂体育评价方面指标过多,不易执行,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显得比较模糊,对学生继续加强锻炼缺乏促进作用。校内体育竞赛方面的评价对运动水平一般的学生缺乏鼓励作用。与日本对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的评价相比,我国的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日本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对增强我国小学生体质的启示

1.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促进政策落实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着力落实国家的政策,给予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保障。(1)要保证学生的锻炼时间。要保证体育课的学时数和课外活动的次数和时间,要制度化地保障体育课时间不可随意侵占,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落实。(2)要从政策上保证学生安全锻炼。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育锻炼保险制度,让教师敢于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等基本身体素质。(3)要确保小学的体育师资。坚决禁止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上体育课,要保证学生上课的安全,同时要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投身于小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

(1)做好家长的宣传者

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积极向广大家长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小学生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等,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不能让孩子的身体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近视和肥胖困扰孩子。

(2)做好政府部门的智囊团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小学体育锻炼的特点,结合发达国家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办法,探索真正科学有效、能提高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从制度体系上、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上、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献计献策。

总之,越是基础的越是最重要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路途远,担子重。比较可知,我国的小学生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较日本的小学生均处下风,而且还在持续下降,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上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要将小学生体育锻炼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进行关心和研究;下至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师及家长,要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方针政策,切实为孩子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雄.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刻不容缓[J].师道:教研,2014 (7).

[2] 周爱光,陆作生.中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08(9).

[3] 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zxx/2015-04-16/1559465337.shtml.

[4] 嵇清.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与日本《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体育篇)的比较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作者:樊永强(1978-),男,陕西长武人,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浅谈体育锻炼价值 篇12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价值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所共同承认、拥有和普遍热爱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复杂而宏大的社会实践, 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深刻的内涵, 对经济、社会与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1、体育的文化价值

体育属于文化范畴, 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其他文化方式相比, 体育文化具有覆盖面广, 渗透能力强, 感染力和震撼力大, 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特点。此外, 体育不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 是最普及、最流行、最直接的文化娱乐方式。当今体育的发展以及它的人文价值、教育和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 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 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产品, 改变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且融人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 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振奋人们的精神, 陶冶人们的情操。体育比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一个人乃至多个民族的社会需求和表现欲望, 从精神、心境、情感、意志和思想等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这是因为体育是以民族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基础的, 负载着人们的情感, 包含着人们的智慧、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等内容。

体育比赛的竞争中充满着合作, 严谨中渗透着幽默, 平民化的气氛中散发着高雅的气息, 悲与喜、乐与忧、期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等都融为一体, 这些都带给人们深刻的心理体验、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回味。情感得到升华, 这就是体育的独特与精彩之处, 也是体育文化的神奇与魅力所在。

2、体育锻炼对人身心健康的价值

体育锻炼集健身和健心为一体, 充分反映了体育的本质特点与价值。在现代体育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最为明显而突出的事实就是: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分道扬镳, 各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竞技体育是以体育比赛为中心, 要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好、更美, 追求卓越, 以获得胜利为目的。它带有强烈的竞争性, 具有观赏性、轰动性、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等特征;而大众体育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所参与的, 以健身、娱乐休闲为目标的体育锻炼, 其关注的重点是身体健康、愉悦身心、调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虽然大众体育在体育锻炼中也有竞争的成分, 但不是主要目的。

我们在这里所谈的体育锻炼是指各种各样的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调整心态、愉悦身心的身体活动方式。在现代社会, 体育已经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身体能力, 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能力, 追求卓越, 展示才华, 挖掘潜能, 实现理想。人们在运动的激励下, 能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进而增加生活的乐趣, 提高生活质量。并感知到了健康的可贵和生活的幸福, 从而使其生活更充实, 更富有情趣, 进而精神得到升华, 身心得到陶冶。它是人们获得身心健康最有效、最受欢迎和最乐于接受的方法。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体育锻炼就集健身、健心和健康为一体的价值取向展开的, 为社会和个人服务。

3、体育锻炼对人精神生活的调节价值

联合国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类发展是一个提高人们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 健康、长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 开始向往精神生活的满足。人们企盼的高质量的生活, 其实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活、丰富的生活、愉快的生活等, 这其中就有体育的存在。有了它的存在, 也就有了人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体育也就完全融人了我们的生活。人们在余暇时间, 通过体育休闲、锻炼身体, 不仅自己获得了身心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和幸福的发展, 同时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 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任何时候都多。因此在新世纪, 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 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迅速地提升, 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锻炼是人们度过余暇时间最好的方式之一, 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 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处在快节奏、竞争和压力大社会中的人们创造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休闲境界, 持续积累的心理紧张与压抑的情绪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化解和宣泄。在愉快和谐的运动交往中, 感悟生命的意蕴, 体味成功的价值, 心灵得到慰藉, 身心得到满足, 从而人格得到升华, 心胸更加乐观豁达, 激发出更大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王小美.体育与健康课改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1]毛振明, 王小美.体育与健康课改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

[2]吴昌涛, 罗竞媛, 龚平.体育与健康.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2]吴昌涛, 罗竞媛, 龚平.体育与健康.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山西某滑坡稳定性评价下一篇:语文课堂的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