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2024-08-07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精选12篇)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1

一、兴趣是培养学前女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基础

运动兴趣与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坚持锻炼的前提, 而体育锻炼主体意识养成的基础就在于学前体育锻炼。“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习的初始动机在于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学习的重要因素。学前儿童的学习动力在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这种好奇就是兴趣,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是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养成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语曰:“苦学之不如好学之, 好学之不如乐学”。只有激发并保持学前儿童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才会愿学、乐学,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反之,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再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因此, 在学前阶段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养成运动习惯。体育课中的内容丰富多彩, 学习方式多样化, 易于迎合学前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 所以, 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因素来激发学前儿童的运动兴趣,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感和成功感, 促进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锻炼, 逐渐形成对体育的热爱以及经常参加运动的习惯, 从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良好的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二、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完善学前女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关键

良好的游戏环境可以对学前女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完善学前女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关键。一个自由、轻松、安全、愉快的体育游戏环境会令学前女生身心愉悦, 可以让她们发挥积极探索的主动性, 并增加她们的自信心。当学前女生对某些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时, 学前教师应冲破头脑中原有的禁锢, 允许她们尽情玩耍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 肯定学前女生的好奇心, 鼓励她们积极进行探索。同时, 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与水平不同, 学前教师应灵活安排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 为不同的学前女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不但为她们创造活泼的游戏环境, 也要为她们创造一个敢于参与进来、积极思维、自由、安全的心里环境, 并以此促进不同性格、不同水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学前女生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事项

学前女生大多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她们活泼好动, 喜欢模仿, 这是由于她们的大脑皮质常常处于兴奋状态。同时, 学前女生的骨骼较柔软, 肌肉纤维细, 具有很高的可塑性, 但她们的心肺功能与力量则较弱。因此, 要对学前女生开展有效的体育锻炼, 要以适应她们的年龄及身体状况为基础。

(一) 针对学前女生喜欢模仿且灵活性较强等特点, 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如:做模仿操、捉迷藏等丰富多样、有趣的运动和娱乐活动, 并配合音乐来增加趣味性,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 加强学前女生的体育锻炼, 要以学会基本运动姿势和动作为基础, 同时, 应积极开展户外活动, 充分利用户外的日光, 空气等自然因素。日光中含有的紫外线会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杀死藏在空气中和皮肤里的细菌;同时由于它能够促使皮肤生成维生素D, 具有很强的生物化学功能, 也可以有效预防小儿拘楼病的发生。而日光中含有的红外线温度较高, 具有良好的活血作用, 可以有效调节人体体温。户外新鲜的空气中的氧气和带电离子被吸入人体后, 会进一步刺激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大脑的活动;而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则根据户外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不断改善, 因此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 带学前生到户外感受大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 不但可以提高学前儿童自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也可以增强学前儿童的抗病能力。

(三) 在户外, 如校内或公园内对学前女生开展走, 跑, 做操, 游戏等适合她们的体育锻炼和练习时, 教师应有安全防范意识, 提示学生遵守秩序, 保障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四) 由于学全女生性格不同, 很多女生腼腆内向, 遇到身体不适等状况不能够及时向家长或教师说明。因此, 家长或教师应细致观察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关注学生是否因受天气环境影响而产生不适反应, 及时做好准备及应对工作么, 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有序进行。

总结

综上所述, 以学前女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基础, 在游戏中积极开展学前体育锻炼活动, 激发学前女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善学前女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对于树立学前女生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达到体育锻炼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 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摘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开始于学校体育锻炼, 这也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初始阶段, 而学前体育能否顺利完成预定目标, 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能否有效开展, 进而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主体意识。学前女生通过后天的有效锻炼可以充分改进并提高先天体质的强弱。那么, 要使学前女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社会和自己的意义而产生体育锻炼的愿望, 同时让学前女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 就要从体育锻炼的根本需要和教育意义出发, 找到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方法。在进行学前体育锻炼的教学过程中,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本着提高学前女生健康水平的重要职责, 不断深入观察, 研究各类学前体育锻炼方法在整个过程中的规律特点及作用, 发挥它的潜在功能;同时, 加强对学前女生的体育锻炼主体意识的培养, 对于改变学前女生体质, 促进学前女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学前女生体育锻炼主体意识兴趣环境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北京成人教育, 1999, 1.

[2]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高教, 1999, 4.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本思路》.体育教学, 2004, 6.

[4]《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体育教学, 2005, 3.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双脚并拢朝一定方向跳,发展腿部的力量。

2、能遵守游戏规则,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蟋蟀头饰,指定一地方为“家”。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今天天气真不错,小蟋蟀们,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带领幼儿进行队形队列练习,由大圆走成小圆等。

二、基本活动。

1、真舒服呀,以后妈妈要经常带你们去锻炼身体。咱们蟋蟀可是昆虫里的跳跃能手哦!小蟋蟀们,你们长大了,现在你们也来学一学、练一练跳跃吧。

2、幼儿自由练习。并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跳跃方法。

3、强调双脚并拢跳的规范动作。咱们蟋蟀跳的时候是向前跳的。我们只有跳得远远的,连续跳得快快的,这样才能当最棒的蟋蟀哦!小蟋蟀们,现在就跟着妈妈一起来跳吧。

4、讲解动作要领:双脚并拢,脚稍弓,脚后跟抬起,脚掌用力蹬地,然后向前连续跳,注意脚落地时要轻。

5、幼儿跟着老师练习正确的连续跳。

三、游戏:蟋蟀找家。

1、讲解游戏规则,开展游戏:你们真能干,今天全都学会了连续跳,能够朝一定的方向跳得远远的、快快的。现在妈妈分房子啦,房子在场地的各个方向,当我发出口令说“出发”的时候,你们就找准一个“家”,然后用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跳过去,好吗?

2、反复游戏数次。纠正幼儿不规范动作

四、放松活动。

1、蟋蟀们今天真能干,表现得都很棒,大家现在一定都累了吧,来,都到妈妈这儿,我们来抖抖大腿,拍拍臂,放松一下。

教学反思:

中班孩子的肢体发展,高于小班,又低于大班。比小班的孩子会玩但没有大班孩子那种肢体发展协调能力,所以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规则游戏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之中,通过情景游戏让幼儿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能快乐的游戏,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浅谈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 篇3

关键词 体育选项教学 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l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多以传统的班级体育课形式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相对繁多、笼统,组织形式单调,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一项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受到我国体育界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是当前学校体育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职业院校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现状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组合授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育特长,逐步养成终身锻炼意识。

近年来,众多职业院校根据学校资源配置选项(项目)课程,如师资队伍、场地、器材等资源以及学生专业和男女比重,设置项目类别,探索并实施了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个性特征为出发点的体育选项课教学。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1年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即按学院、专业班级(自然班)授课,讲授内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两学期共计60学时,大学一年级的两学期。2006年,初次尝试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开设了篮球、足球、武术、田径、健美操等课程。经过6年的摸索,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选项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了篮球、足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太极拳、瑜伽、网球、民族健身舞等近10各项目,逐步扩大了学生的选择面,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选项课的设置不断进行优化,在大部分项目上设置了提高模块,即学生第一学期学习该项目(基础技能),第二学期可选择该项目的提高模块,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技术要领。

2 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锻炼意识养成的作用

2.1 体育选项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锻炼

终身体育教育就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重视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并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在素质教育及技能多元化的今天,体育课教学更加崇尚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除此之外,重点考虑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项目,使其在适合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2.2 体育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养成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及能力的基础。体育选项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锻炼动机。在特定的环境下,达到引导学生兴趣,激发情感、磨练意志及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效果。选项教学更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在锻炼过程中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3 体育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课程教学的本质特质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考核,教师应积极设置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技能水平,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区分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以提高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动态的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学生围绕该目标进行多样化的技能练习,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自觉的锻炼意识。

2.4 体育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实施选项课教学,学生在选取自身爱好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的同时,学生心理及个性特点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学习(项目及活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竞争意识,充分融入到每一项活动当中,增强与人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提高对社会、环境及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3 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实施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3.1 体育选项课的项目设置要科学合理

在课程项目设置方面,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如:场地资源、男女比例等。针对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分布情况,参考其他公共课(如公共英语等)排课时间,在指定时间内设置项目模块,每个模块均参照指定班级人数、男女比例设置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瑜伽等,上述模块设置均为动态分布。

3.2 体育选项课的组织与管理要规范

体育选项课不同于一般的公共选修课,应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做好各项目的宣传工作,比如发布课程介绍、选课指南、课程场景展示等材料,使学生明确选项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结合自身条件及兴趣,慎重选择项目。在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锻炼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关注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

3.3 体育选项课的评价体系要细致完善

在选项课教学中,要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作为有力支撑。它不仅直观反映教学效果,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激励因子,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要不断更新、改革考核评定办法,考核内容要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放在考核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上,还要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相结合,树立身心综合评价观,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3.4 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

体育课教学应重视以趣味性为主,突出项目教学的创新性。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入手引导其先参与体育技能的学习或锻炼,并根据项目的特点,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常识。重点抓住学生具有的“掌握好一种体育技能”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融入特色游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合作、竞争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包卫平.高職院校开设“体育选项教学课”的探索与实践.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 陈利和.在高校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4

首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认识教材,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一切的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活动, 才能转化成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应当增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接受教育和对自身发展的过程进行自我调控, 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才能完成这个特殊的认识、转化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工作的本质, 就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和获得主动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去实施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和“点拨”, 发掘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潜能, 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其次, 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前提是培养自主锻炼意识, 自主锻炼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适时地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去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以达到增进健康、保护身体机能并愉悦身心的目的。也就是说, 体育意识是决定是否主动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导因素。

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要完成这一任务, 仅仅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依据这一现状, 我产生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锻炼习惯的想法, 主要措施为:

1.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对体育意识较强的、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重点帮助其合理制订锻炼计划, 教授正确的锻炼方法, 教会其自我评价, 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于体育意识较差的学生, 以提高其体育意识, 使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掌握1-2项运动技术, 以提高自练、自娱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伤弱病的学生, 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增强健身意识, 科学锻炼养护、保健为主要目标。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自主锻炼的内容和时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允许学生在自主锻炼时间内, 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锻炼方法, 教师统筹安排并给予技术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去活动, 自己去锻炼。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去活动, 如何更好地去锻炼, 加深其知识、原理、技术的理解与感受。同时, 不断培养其独立自我锻炼的能力、自我设计与评价能力、自主学习与调控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

2. 建立多样性的考核制度。

中学体育传统的单一考试, 不能体现每个学生的水平。实施“自主锻炼”教学方法后, 让每一个学生选择其最感兴趣的、最擅长的项目进行锻炼和考试。如在一学期中, 选学篮球的学生进行一分制罚球、半场对角上篮、发球三项考试。分值占总分的30%。此外, 建立多层次的考试制度。多层次的考试制度形象一点说, 就是不仅要考学生的能力, 还要兼顾学生进步的幅度和平时参加锻炼的态度。如此, 使学生不会由于身体素质或体育基础差而灰心丧气, 失去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也不会由于某些学生自身素质或体育基础好, 觉得自己不学不练也能考高分, 从而不认真锻炼。因此, 除了在平时考核中对进步显著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加分外, 还设立“积极锻炼分”, 从出勤、出操、上课情况及课外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给予综合打分。

3.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 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与交流, 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感情, 教师要真心地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和体贴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 做学生的朋友, 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从而形成师生活动多边性,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边合作的关系,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4. 改善教学环境, 形成体育氛围。

加强体育的宣传引导, 利用多媒体发挥室内体育课堂作用, 如观看精彩比赛、学习技术动作、认识体育明星等, 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和锻炼欲望,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激情。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5

目前,我国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锻炼意识、行为研究甚少。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们脑力劳动者,他们不但知识水平较高,而且工作形式相对自由,课余的时间相对较多,他们是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健康状况而言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没有合理的科学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和行为。因此,本课题通过对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的调查并分析影响这些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研究高校的研究者提出可行性分析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法。问卷内容涉及教师的自然情况及影响运动因素:参与运动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强度、内容、体育消费情况共九个方面,25个问题。问答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75%,其中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95%,问卷发放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3)数据统计法。运用了调查数据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归纳整理法进行分析。

2.研究对象

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为整体研究对象。(华侨大学、泉州师院、泉州黎明大学、泉州理工学院)青年教师界定为35周岁以下。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400名(其中男250名、女1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数量根据各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1.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现状分析

体育人口是指总人口中从事体育或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那些人口。我国体育界把符合每周身体活动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为30分钟。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出汗者视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反映人体的锻炼意识和行为客观属性,调查显示,泉州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仅占28.7%远低于全国和福建省的体育人口。从性别上看,男性高于女性,这说明女性锻炼意识行为更为极少,其原因由于自身条件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

2.泉州市学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活动特征分析

(1)从体育活动内容和体育消费方面分析。从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中(图表略)可以看出,青年教师集中于首选跑步,散步,其次是球类和低消费的场馆设施活动。而从事的项目过于倾向于单一和大众的体育项目。一些新兴、休闲、高雅的项目却极少人去锻炼。另一项数据说明了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并不乐观。而这些行为却与现代的社会发展相制约。一个健康、文明、科学的运动方式应逐步为年轻人所爱好。内容更应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的选择转向。

(2)从参加运动的`频度和时间分析。频度是指锻炼次数,时间是指每次参加活动的时间。频度是保证锻炼效果的前提,只有长期稳定的锻炼意识和行为才能取到一定的健康和保健的作用。大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出于自身的锻炼意识,而是交流或个人的兴趣为出发点。因此是人非主动参与者,对朋友的依赖性强,自觉锻炼习惯差,从而影响锻炼频度和时间。体育锻炼通常选择于傍晚或双休日,目的是为了使大脑得到放松,缓解疲劳,调整生活为主要目的而采用低强度的运动。由于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的粗浅,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没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概念,无法实现人生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 (3)从运动效果分析。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健康,使自己能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况投入于实际工作中。但除此之外,还能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趋势。

3.影响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的开展,综合以上现状,归纳起来有5个因素。即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内外激励是主要因素,环境因素中的锻炼氛围缺乏是第二成因,社会因素中的校园教育文化开展是第三成因,体育因素中的场地器材缺乏是第四成因,经济原因中体育投资比率是第五成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宗教,伦理观念及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也是青年教师缺少体育锻炼的潜在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平均仅为28.7%,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传统。女性稍有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跑步,散步为首选。这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外锻炼时间过于集中在傍晚和双休日,运动形式过依赖于家人、朋友、同事、无形成锻炼的习惯。锻炼地点集中于校园较多。其次家附近的公园、马路。虽然已认识到体育锻炼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真正身体力行付之实际的只是小部分人。体育正逐渐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生活中的一部分。参与锻炼的目的主要是身心放松,通过锻炼获得最大健康,参加锻炼以低强度的方式为主并随着年龄、职称增高趋势越明显。

2.建议

(1)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健康意识,使其自觉自愿的体育行为。人人行为角度讲,体育锻炼是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由主体内在需要所致,激发出动机,最终产生行动。

(2)营造一种良好的锻炼氛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沙e特提出“情绪三因素说”认为,情绪产生是由外界刺激机体生理变化和认知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锻炼气氛越浓越吸引人们投入于锻炼之中。

(3)要建立有组织机构,使无序的群体纳入有组织有制度有管理的轨道上。因为,学校的一些体育职能部门如体委、学生处、体育教学部等。其主要对象是学生,教职工群体工作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

(4)政府要努力改善和营造体育设施场地的同时,还要依托社会,走多元化的道路,充分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共同发展体育。

(5)实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当今社会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为了整体适应能力、智力、事业、社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良好发展。没有健康的体能就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加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如今,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刘桐华.试证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2.2

[3]沈国平.影响高校知识分子体育行为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35)

体育课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自我锻炼;积极性;主体性;差异性

所谓自我锻炼意识是指在无监督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甚至可以说是要将锻炼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越来越弱,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因此,在素质教育下,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进而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功能,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在体育课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可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是自主锻炼的前提,也是基础。因为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去锻炼;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在锻炼中找到乐趣。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体育的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比赛法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之情。

众所周知,篮球是一项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也是中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项活动(大部分为男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友谊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气氛中获得感染,从而使学生愿意自主地走进课堂,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在体育课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课堂同样如此,只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课堂价值才能算实现了,否则,学生只是像机器一样被动地等待着教师授课,这样的课堂将会严重阻碍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让学生在发挥课堂主体性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小老师”制度,具体地说就是让“生教生”,比如:在教学健美操或者是体操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小老师制度,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选择一名或者是几名动作规范的学生当老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在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体育课上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莱布尼茨①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对人来说也是一样,即便是他们是同卵双胞胎。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也会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产生对体育项目所喜欢程度的不同,也就是说,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切记不能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在学生身上,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的特长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会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走进课堂,进而,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不仅符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而且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真正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丁路俊.浅谈体育课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J].体育时空,2012(1).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7

1、学生运动行为的特点

1.1、两极分化严重

在体育课上的学生运动特点主要分为两个群体, 第一个是“运动系”, 这部分学生的表现为体育课上积极活跃, 对于各项运动活动都能够全身心投入, 在教师的要求下, 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达到教师我、安排的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在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所有任务以后, 剩下的时间完全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中, 整节体育课表现较好。第二个群体是“静止系”, 这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是对于体育教师布置的各项运动活动不愠不火, 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则是敷衍了事, “能走着不跑着, 能坐着不站着”是最真是的写照, 这部分学生是最难以调动起积极性的一部分群体, 这些人的运动行为主要表现是“静止”, 因此在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 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 “静止系”的学生关注的焦点永远不再教师的引到点。这两种群体的比例决定了一节体育课程的完成度, 两极分化的学生行为是学生运动行为的一大特点。

1.2、个体差异较大

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运动行为, 首先, 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影响学生的运动行为, 表现为:身体素质较好, 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运动行为方面表现为积极主动, 特别是在自己能够完成某些动作的时候或者赢得比赛的胜利的时候, 可以获得巨大的喜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这样的结果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是一种激励;相反, 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自身运动能力可能存在不足,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可能更多, 这样的经历对于学生参与体运动的积极性是有重大的影响的, 因此在下一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候就会产生胆怯, 甚至诱发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 这对于学生的运动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最后, 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同的, 在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是, 学生的积极性会有较大的差异, 在自己喜欢擅长的运动领域, 学生的表现主要是全身心投入, 并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当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时候, 往往表现为兴致不高, 敷衍了事, 这样的运动行为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也反映了学生运动行为的特点。

1.3、课堂与课余时间运动比例不均衡

由于课堂和课余时间两者的约束力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 学生在课上和课余时间的运动时间比例存在巨大的差异。课堂上的运动行为由于受到教师的引导和安排, 其运动时间与课堂时间的比例较大, 在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之后, 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较高, 在教学内容之后的时间内多保持高强度的运动负荷, 整个课堂时间内运动量非常大, 运动时间比达到80%以上。课余时间的运动行为主要约束力在于自身的运动兴趣和周围环境, 首先是自身对于一项运动的喜爱程度决定了学生会抽出自己课余的时间进行运动, 喜爱程度越高, 参与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学生自身的运动行为的构成也有所影响;其次, 学生周围的环境对于运动行为的影响表现为首位参与相同体育运动的人数的多寡、距离运动场地的距离、参与体育运动的代价或费用、运动中获得的成就感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运动时间产生影响, 因此课余时间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比例不确定因素较大, 其结果多在10%-30%。

2、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

2.1、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习得

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产生较大影响。在掌握较强的专业运动技能之后,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及其他体育运动的能力得到肯定, 在自身具备一定的运动项目的基础之后, 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可能性更大, 学生能够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在运动过程中, 对于技能熟练度以及新的技术动作的学习动机也会在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完成,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运动的渴望程度在于其运动动机, 而是否能够达到自身所期望的运动动机决定了学生参与运动和体育锻炼行为的频率。反之, 学生自身运动技能学习较为滞后, 甚至缺乏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无法完成运动需要的各项运动专业动作, 这对于学生的参与信心是一个打击, 严重影响学生下一次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 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生专注于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和练习, 这为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校期间的学生往往有着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 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需要更大的驱动力, 最为直接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对于某一项运动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上一项运动, 这样的自身条件下, 学生能够给体育锻炼留下一点时间, 在学习之余能够做到坚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木有较大的目的性, 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 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运动项目或者组合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 这一特点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多种综合体育项目对于学生的多项运动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 需要就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3、运动氛围的熏陶

“重在参与”在运动领域同样适用, 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收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前的心理活动受到周围锻炼人群的影响, 人类自身的趋向性决定了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更能够吸引外围人员的参加, 因此, 一般情况下, 参与人数比较多的运动项目能够获得更多人的青睐, 在一定的基数下, 参与该项目的人数会逐渐增加至过度饱和, 最终恢复正常状态。学生在学校的运动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呈同向性, 一项运动有越多的学生参与, 会带动周围学生的运动行为。

3、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引导策略

3.1、运动心理诱导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心理会受到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影响, 因此, 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 在相同教学目标下, 选择参与人口基数最大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例如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这类项目是群体运动项目, 参与人数较多, 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 许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障碍会被忽视, 学生受到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对于参与人数较多的运动项目的抵触心理程度较低;教师根据学生运动需要教授一些便于掌握, 在运动中有经常使用的小技巧和运动技术, 学生在学习和参与运动之余感受到较大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共鸣, 在学生周围有更多的人参与, 无形中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学生的心理障碍更容易消除。这种做法利用学生心理对于运动项目的认同性, 更能够达到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目的。

3.2、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

主动或被动的完成同一个运动目标, 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相同目标下的两个学生的运动效率、运动乐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动参与的运动行为更简单可以获得运动乐趣, 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相反, 被动参加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地过程对于运动自身的乐趣的感受性较低, 甚至不能够满足于学生对于运动基本的乐趣, 这样子的行为构成是不足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过程应该轻松自在, 乐观向上, 在一节课时间内的运动负荷适中, 最终帮助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 主动参与运动。课堂教学的愉快感受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积极体育锻炼具有重要帮助。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质, 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仅仅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 学生的体质提高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运动行为, 因此,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着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利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3.3、延伸课堂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是每一节课一个小结, 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体育教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这是体育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接受程度更高, 学生愿意接受体育教育, 同时这一特点的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做一下简单的教学任务。

3.4、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

运动氛围的构建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学生对于集体荣誉的趋向性大于自身的荣誉, 因此, 体育运动竞赛是激发学生自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群体性的运动活动和竞赛更能够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去。无论任何项目的比赛对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对于周围环境具有自发的适应性, 当周围环境的运动氛围较浓时, 学生真正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会逐渐增多, 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会逐渐增加, 对于体育运动竞赛的兴趣增强。开展体育运动竞赛能够帮助学生将体育锻炼提升到竞技水平和团体荣誉的水平上来, 让学生在兴趣和荣誉德环境中, 逐渐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当学生逐渐适应体育运动竞赛的模式以后, 学生才能真正将体育锻炼融入到自身的课余活动中去, 学校的体育运动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更多地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的一项乐趣, 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教授给学生, 能够更简单的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

摘要:体育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 让学生树立起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根据学生运动行为两极分化严重、个体差异较大、课堂与课余时间运动比例不均衡的特点, 结合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习得、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氛围的熏陶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 提出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引导策略:运动心理诱导;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延伸课堂教学任务;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段富贵, 张志刚.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22) .

[2]高翔.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发展趋势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 2013, (02) .

[3]胡炬波, 王进, 王俊杰, 鲍政栋.运用跨理论模型对高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14, (01) .

[4]何青青, 陈丽华.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04) .

[5]李晓红, 贾桂琴.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09, (04) .

[6]张建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J].新课程 (下) , 2015, (06) .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8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 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摇篮和基础, 也是学生个人终身体育的基础, 要打好这个基础, 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本文力图探寻找出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以共大家共同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2、学情、学况分析法。3、课堂实践法。4、总结、交流法。

对象:我校初中学生

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改革有关文件和精神的基础上,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结合我校实际, 提出关于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步设想。

三、研究与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学生的兴趣能否在课堂中延续, 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该项技能的重要因素, 是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线,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激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主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 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尽量创设情景,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单元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散性、相关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引导。使他们对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有了兴趣的前提下, 他们的学习效率则是最高的。同时, 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动手、动脑的机会, 把劳动课、思品课等综合学科与体育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并引入竞争机制, 使同学们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尝试到体育锻炼的愉快, 竞争的刺激, 合作的快乐, 体验到勇敢与失败, 挫折与勇气, 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

2、通过科学的系统的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人的一生中, 接受系统的身体教育最长, 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是学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环境。故体育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时间, 教育学生科学地、系统地进行体育锻炼, 使他们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战胜自我, 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日积月累, 学生们将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积极开展各项校内、校外竞赛, 利用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 体育教师是各项竞赛的组织者, 不仅要组织校内各项比赛, 如, 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各项比赛;还要组织学生走出去, 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们增长见识, 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 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主动, 逐步培养学生们锻炼的主动性、独立性、持久性, 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2) 把多媒体教学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如:我在“投掷”这一单元计划中, 就设计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把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和比赛的过程录下来进行讲评。把运动员的比赛资料播放给同学们观看, 同学们在直观的教学方法下, 视觉加强了, 练习积极性也增强了;模仿的能力增强了, 运动的兴趣也逐步的增加了, 慢慢的就养成了自我评定、自我纠正的能力。在室内课、理论课上, 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件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各种竞技比赛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 使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 乐于体育, 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1、充分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 要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 不断更新观念,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热爱和尊重学生,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素质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民主和互动的关系, 教育过程是—个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过程, 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唤醒学生的潜在力, 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使其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将锻炼习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 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养成以自我锻炼为中心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中学体育是人一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 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时期。

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篇9

1.1 体育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例如:田径教学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上课无精打采。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讲述东方神鹿———王军霞的动人故事,世界飞人———刘易斯的精彩场面等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

1.2 培养正确的体育观,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观是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体育观能推动人们不断进行体育活动。中学生一般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球、跑步、出体力,没有多大意思。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且与终身体育的观点相差甚远。体育教师必须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终身体育观点,调动其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体育兴趣。主要手段:组织集体观看体育录像、电影,以及国内、国际具有重大意义的比赛实况,教育学生真正理解体育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体育教材的选择要合理。

在教学中,教材要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强,易学易练的项目。如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切不可像训练专业运动员一样训练学生。乏味的基本功练习最容易减弱学生的兴趣,而有趣味性的游戏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既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又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1.4 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中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健康水平等各不相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练习水平和兴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施加不同的教学负荷。因材施教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相反,若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身体差异性,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就会产生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感到没有尽兴,能力差的学生感到疲劳,教学效果显然很差。如教学中讲授跨越式跳高技术,这一技术是跳高技术中较为简单、易学的动作。针对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种,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要求强度大,提高技术,创造好成绩;中等素质学生,强度适中,掌握技术;素质差的学生,较低强度,初步掌握技术,加强素质练习。这一简单分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 充分发挥兴趣的迁移作用。

对中学生而言,对某个运动项目具有相对稳定的兴趣之后,兴趣通常不会很快消失,而会改变、巩固和扩散。中学生神经兴奋性高,精力充沛,若在某项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很容易对其它项目产生同样的参与欲望,这就是兴趣的迁移作用。例如,有些矮个子学生对篮球有兴趣,但因自己身高太矮,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其它适宜的运动项目上,如足球、乒乓球等。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兴趣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1.6 不断丰富课的组织形式、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例如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大部分教师总是让学生绕场跑两圈,再做广播体操。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受到抑制,上课无精打采,教学效果每况愈下。相反,教师结合上课内容,有变化地组织新颖有趣的准备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组织准备活动。另外,教师应紧密联系体坛名将的趣闻轶事和成就,不断丰富课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知识有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1.7 教师优美的体态、端庄的仪表,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欲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主要是通过教材、教法等进行知识、技能传授。但教师的体态和仪表能给学生一定的美的教育,同时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这种美的体育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美的感受,促进学生不断去模仿和锻炼。

1.8 体育教学中,适宜准确地评价学生成绩,可保持良好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待本质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注意发展他们的可取之处,对其点滴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经常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1.9 依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素质,培养特长,更进一步激发兴趣。

教师应依据不同的身体条件和个人特长、兴趣,组织专项训练小组和兴趣训练小组,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把对某项运动有兴趣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有意义的训练,锻炼身体,这种方法对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培养兴趣,增强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教学内容以大纲为主,寓乐于教材之中,防止仅从兴趣出发,忽略大纲的要求。

2.2 注意兴趣教学过程与放羊式教学的区别,不可由学生无纪律任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3 注意将学校体育教育、家庭体育活动和社会体育活动密切联系,家庭、社会要为学生提供校外体育活动条件,使学生在学校产生良好体育兴趣在校外得到保护和发展。

2.4 在兴趣基础之上,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锻炼的保证。

2.5 反对一切从兴趣出发或迁就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借口没有兴趣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更要注意正确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性。

当前,我国正进行全民健身运动,提倡终身体育教育,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把握兴趣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更好地培育“四有”新人。

摘要:终身体育是世界体育的新思想, 是各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发展阶段, 培养兴趣是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方面。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10

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下降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据《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显示, 与2005年相比,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的趋势的确令人担忧。必须引起社会、家庭及学校的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地开展, 显得十分必要, 显得刻不容缓。

1 素质下降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学业的压力、就业竞争的压力、独身子女的教育等等, 但其原因固然很多, 但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体制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多年, 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评价一个学校或学生, 还是更加看重升学率的高低, 分数的多少。造成不少学校和家长从小学到中学只重视文化成绩, 轻视体育锻炼, 造成大学生锻炼意识淡薄。他们往往认为学好专业课, 多考几个本本才是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制胜法宝, 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去做体育锻炼, 也不愿意安排时间锻炼身体。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多数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是含着蜜糖长大的一代, 除了学习家里人不舍得让他们做一点家务, 对于要出力流汗的健身体育锻炼, 他们不愿参加, 即使参加也是不能坚持下来。如果不是要拿学分, 恐怕即使是体育课也是爱上不上。

1.2 健康认识的误区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健康的认识理解有误区, 对大学生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期, 代谢旺盛, 机体充满活力,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没病没痛, 就是健康的;自己不胖不瘦, 体态适中就是健康的。他们甚至觉得有大把的健康可挥霍, 至于健身, 那是中老年人才应该做的事情, 至于锻炼, 那是少数胖子减肥才想到的活动。于是教室、宿舍、网络几乎成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领域, 生活无规律, 甚至晨昏颠倒, 夜里不睡, 白天不起, 常常课都不上了。缺少了体育锻炼和必要的体力活动, 后果很明显, 脸上没有了青春的光泽, 取而代之的是苍白的脸色和黑黑的眼圈。以这种态度对待生活, 大学生的体质必然下降。

1.3 体育课程设置的弊端

学校体育课时间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陈旧, 激不起大学生的兴趣, 不能满足青年人求新求异心理。有些本科学校每周只设置一节体育课, 到了大三、大四连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也没有了。虽然也有体育选修课, 但是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措施, 许多学生平时消极对待, 考试前抱下佛脚, 仅为学分而已。这样的体育选修课对多数人来说自然也是形同虚设了, 对于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和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身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的素质, 有过硬的身体素质, 才能为未来激烈的竞争作好健康准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校体育对增强大学生的锻炼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 改革措施

要解决以上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除了社会大环境的积极引导外,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增强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上。所谓自主锻炼, 即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到的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 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有关的知识与技术, 包括学生对学习、锻炼的进取动机以及对体育和知识、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强化健康意识, 创设良好的锻炼氛围

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 则无法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培养一个大学生, 国家、社会、家庭都付出了很多才力物力和心血, 就算你有满腹才华, 没有强健的体魄, 依然不能报效祖国、回报社会、报答父母。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力保障。

可以在高校通过体育课和健康讲座、心理讲座、体育竞技表演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健康知识, 消除那些认为没病没痛就是健康, 不胖不瘦就不用锻炼的错误认识;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 激发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兴趣。

除此之外还要把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 全校上下运动起来, 从而在每个学生心中确立自主锻炼每一天, 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生活理念, 直至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2 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和方法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知道纲要》中提出, 运动技能目标就是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高校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和体育社团组织, 普及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运动小常识。可以把一些适合大学生的且对器材要求不高的健身项目推荐给他们, 并传授一些具体的动作要领, 做出具体示范指导他们掌握运动方法, 便于自己在生活中自主锻炼。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 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 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 能减少体内淤血, 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不仅适合老年人强身健体, 也适合年轻人放松身心, 减轻压力。学校可以组织社团, 利用社团活动时间, 集中培训, 请优秀的有专长的教练员或体育老师, 讲解动作要领, 示范指导学生练习, 还可以把上课内容录成视频, 送给学生, 便于课后回家自己随时练习。下次社团体育活动时间, 大家再把学习成果向大家展示。

此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多掌握一些必要的运动知识, 避免运动不当对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

2.2.1 不要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运动

中医上说我们人体的脏腑与各种情绪是相互对应的, 不好的情绪下会耗损我们相应脏腑的能量, 从而加重脏腑负担, 所以生气、悲伤时, 不要到运动场上去发泄。

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 也是心理的锻炼。

2.2.2 选择最佳运动量

所谓的最佳运动量是指根据每个运动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制定相适应的运动强度。

由于每个运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和运动素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运动者在运动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合适的运动量。

2.2.3 整理运动的好处

整理运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体育运动后的放松运动。

人在运动的时候肌肉大多处在缺氧的状态下, 大脑脏器也容易产生缺氧和缺血, 整理运动就是要帮助气血回到大脑等人体重要脏器。缺少了这一过程很容易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 严重的会导致昏厥和休克。

2.2.4 运动后营养的补充与恢复

人在运动时, 身体会消耗很多的电解质、水和碳水化合物。而这些物质恰恰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所以在运动后, 运动者应该适当补充一些上述物质含量多的东西, 例如淡盐水、运动饮料、奶类、水果等等。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正确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锻炼, 从而在运动中获得身心的满足和运动的成就感。

2.3 改革课堂组织结构与教法, 灵活多样的形式代替传统体育课

2.3.1 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俱乐部形式代替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青年人追求时尚, 崇拜偶像, 对新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敏感, 如果还以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来上课, 还以那些在中学就已经熟悉甚而厌倦了的训练内容, 作为授课内容, 当然不会有好的预期。不如迎合青年的这些特点, 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需求, 再根据学生的需求多开设一些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 例如健美操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太极拳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等。

2.3.2 根据现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成立俱乐部实行双向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俱乐部。例如要健美的可选健美操俱乐部, 有防身强体需要的就选跆拳道俱乐部了等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教练员, 来选择上什么样的俱乐部。总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项目, 选择俱乐部。这就激发和保证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从而达到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2.3.3 利用积分制、打卡制, 量化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30min。建立奖励机制奖勤罚懒, 把自主锻炼常态化, 直至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校体育对增强大学生的锻炼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 丰富教学形式, 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尽一切可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凯进, 胡翔.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97-98.

[2]李洪臣.对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108-109.

[3]赵建明.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J].教育与职业, 2013:107-108.

激发体育兴趣 培养主体意识 篇11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会发觉有的学生对学习兴致勃勃、精神振奋、跃跃欲试,而有的学生不想练,表现得浑身无力,心情不悦,这就是积极性学习情绪整形消极学习情绪的缘故。我们知道,利用积极性学习情绪能更好地更快掌握技术、技能和巩固提高动作水平,而消极性情绪对体育教学是極为不利的。

那么,该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就是如何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学习情绪。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能保证积极性学习情绪的产生。

道德品质和道德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情感,它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体育运动中亦如此,作为教师,应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懂得从事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给祖国和人民争得荣誉,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为了促进和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是一个学生对祖国和人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为了祖国的荣誉,无论是在哪里,无论是碰到什么困难,都会一往无前。

二、意志品质的训练能促进积极学习情绪的出现。

意志品质也通称意志,它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实现目的任务的过程。意志在哲学中称为主观能动性。意志跟一个人的认识和情绪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影响、促进的。意志因素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勇敢、顽强性和自信心。

意志品质是保证积极性学习情绪延续的主要手段。意志品质通过常是在生活的不同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要促使积极性学习情绪的出现,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训练。

三、政治思想是提高积极性学习情绪的主要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攀高精神,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严格要求、刻苦训练,这样在练习中,学生碰到困难后就会想到自己的任务和责任。用这种高尚的道德感来促使自己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积极学习情绪的出现。

四、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获得发展

真正的发展源自于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对学习的责任心。不断的成功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强烈的责任心又可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意志力,为保证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体育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的教学艺术应体现在:

1、让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与自己的努力息息相关。要创设情景,提供条件,使学生感得自己积极参与的价值。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2、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大脑"和"心脏"。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过程,是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把握了学习的主动仅的过程。由学生自己确定的重点和难点,既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中增强学生自觉性和自信性,也让学生分享了教学决策权所带来的好处。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求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将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能一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引导学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的有效措施。

3、组织分水平的变式练习,让每个学生从中获得收获。即练习的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练习,又有面向体育基础较差学生的练习,还有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相应层次的练习,获得成功体验。

五、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促进和提高积极性学习情绪的有效途径。

保持良好的练习环境,对学生积极性学习情绪的延续有着重要作用。在练习场地上,如果出现令人愉快的事物就能引起情绪的提高。比如:在投掷铅球时,在落点插上标志旗,同学的鼓励等,就可以活跃场上的气氛,对延续练习中的积极性学习情绪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练习中,同学的热心帮助以及密切配合,就会使学生感到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作用,就能加速学生掌握动作或技术。如当一个同学处于消极状态时,同学们对他的热情鼓励以及教师的关怀,就可能使他摆脱这种情绪,投入到积极的练习中去。而环境中如存不利练习的因素则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教师应尽量克服和避免。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相互搞好团结,互帮互学,共同努力去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技能和知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不断提高成绩,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使练习始终充满积极高涨的愉快气氛。

体育锻炼主体意识 篇12

本文对西华师范大学500名男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90份。

2、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情感的研究

2.1、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愉悦心情调查研究

表1调查显示:有78.4%的学生对参加篮球锻炼后心情愉快;21.6%的同学并没有体验到参加篮球锻炼的快乐。这些数据表明:篮球锻炼愉悦心情还是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通过篮球锻炼能更好的保持一个好心情。在篮球场上,经过不停的跑动,和同伴之间互相配合的意识,尤其是完成一个很好配合后把球投入篮筐的瞬间,能有助于增加俩人之间的默契程度,同时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成就感,能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更有助于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提高。

2.2、篮球运动对情绪调节的调查研究

表2调查显示:当情绪不好时会选择篮球锻炼作为调整的占77.2%左右;也有22.8%的学生不会选择篮球锻炼调节情绪。由此证明,篮球运动在调节情绪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2.3、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情感影响的分析

在对体育锻炼情感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篮球运动来调节情绪和愉悦身心,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篮球运动具有多重运动因素所致,篮球运动不仅具备一般的跑、跳、投等运动方式,还具备身体对抗、团队合作等综合运动方式,情感的调节会在不经意间找到合理的调控方式,从而达到调节情感与增强健身性的目的,这也是篮球运动发展普及的原因之一。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

3.1、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的动机调查

3.2、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分析

调查表明,增强体质和娱乐放松是大学男生参加篮球运动的主要动机。这些都主要表现了大学男生对篮球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很在意篮球锻炼所能带来的愉悦感。如今,大学男生在生活方式上以及物质生活上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大脑的消耗时间大量提高,在体力锻炼的时间上逐渐减少;学习所带来的压力逐步加大。社会发展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人体各方面机能的退化,由于缺乏体育锻炼,人体各机能的活动经常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的水平线以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明病”。第二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下降。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人的心理问题较之以往更为严重。

4、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

4.1、对参加篮球锻炼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图9显示:约有69.8%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的;约有30.2%左右的同生认为参加篮球锻炼无所谓或不重要。明显这些同学对篮球锻炼重要性认识不够。

4.2、对参加篮球锻炼形式的调查研究

表10显示:大学男生参与篮球锻炼主要还是以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个人锻炼形式为主,表明了大学男生还是缺乏自我篮球锻炼的主动性。这也体现了体育氛围对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的影响。

4.3、影响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原因的调查研究

(n=490)

根据表4显示得知:诸多原因中影响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主要是因为场地缺少,占总比例的24.4%;可见学校场地设施是头等大事。其次就是学习压力大,在高校大学生课程安排较满,这就对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压力,以至于根本没时间去锻炼身体。缺少同伴也是一大原因,有的学生参加篮球锻炼在没有同伴陪同的情况下也就没有了积极态度。懒惰虽然占得比例小,但是也不难看出大学生在体育态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

4.4、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影响的分析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外界和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篮球锻炼态度影响着个体对篮球锻炼参与的行为和反应,直接影响着参加篮球锻炼的效果。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还是知道篮球锻炼的重要性,而在影响篮球锻炼的因素时场地器材是最主要的原因。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篮球锻炼的第二原因,在学校由于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安排太慢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参加篮球运动,这也需要高校在对大学生身体锻炼上没有给予足够时间。缺少同伴和懒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缺少同伴占到总数的18%,这说明大学生对篮球锻炼缺少主动性。懒惰占到了10%,这说明大学生篮球锻炼主观意识不够。在没有篮球氛围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篮球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没有时间也是影响原因之一,说明大学生学习安排的紧凑,对锻炼意识慢慢减弱,这也是高校在推进大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注意的。

5、每周有意识地参加篮球锻炼的次数调查研究

根据表5显示:每周篮球锻炼2-3次的占主要,占总数68.9%左右,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坚持篮球锻炼的。每周一次和四次的几乎一样,占总数的31.1%左右;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不参加篮球锻炼说明锻炼锻炼意识和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

(1)每次参加篮球锻炼时间的调查研究。

表6显示:锻炼在1小时和2小时的人数为最多,占得比例为69.9%,说明大学生对篮球锻炼还是比较了解的,时间控制的恰到好处。30分钟甚至以下的相对要时间少,这样一般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说明对篮球运动量上还没有了解清楚。

(2)参加篮球锻炼活动程度的调查研究。

根据表7显示:排在第一的是出汗状态能占到49.7%左右,说明效果很好;微出汗的占到23.6%左右,说明还没有达到最佳锻炼状态;满身大汗的占到20.2%左右,说明已经完全超出了锻炼状态,这需要自身的判断,体质不一样所以要因人而异;没感觉的占到6.5%,说明根本没有主动的进行锻炼,对篮球锻炼还存在正确认识。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分析。

由表可知,篮球锻炼一周在一次到两次以上的占到一半,这显然是受篮球课的影响,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局限于篮球课的活动,在课后缺少篮球锻炼,缺乏主动性。另外从锻炼强度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已达到中等强度运动量,也表明篮球课安排的强度已达到锻炼效果。一周一次中等强度运动量是不能达到强身健体效果,至少两到三次以上。

5、结论

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的情感、动机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大部分学生参加篮球锻炼后能够感觉到愉悦身心。大部分学生在篮球锻炼态度上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还有很少一部分在篮球锻炼意识上存在惰性。大部分学生在参加篮球锻炼时间强度上基本符合要求,但每周参加的次数少有不足。

参考文献

[1]于海涛.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单涛.论体育意识与形成[J].辽宁体育科技,1999,(5).

[3]孙文婷.论高校篮球运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的培养及影响[J].内江科技,2011,32(8).

上一篇:瓦斯事故分析下一篇:动态运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