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精选13篇)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 篇1
运用SCL-90 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分析
作者:易淑丹学号:200921239
1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大幅一提高,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习、就业压力的就进一步加大,大学生这一群体中10%-30%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心理学乃至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未真正受到关注和重视,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较为隐性的不突出的,如果想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就需要进行更深的研究,可以运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测量.对量表测试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然而,只对体育生进行测量并没有十足的说明意义,可以再对体育生进行自评的同时,也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测评,最后在两组测评结果中进行对比研究.对这两个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水平的差异状况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进一步剖析两个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再次论证两个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联性。将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地更彻底,更清楚!美国学者R.K.Dishman于1985年概括了1750名医生的材料,发现从事体育活动对于抑郁症的疗效达85%,对于焦虑症的疗效达60%。这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有益于心理健康,然而,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研究,目前还相当缺乏,开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这类研究结果将对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作用。进而对促进落实素质教育也有实际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制定大学生卫生保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SCL-90量表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方法:将采用两个对比组,实施组间对比法,一组是体育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包括华中国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三所大学的体育专业本科生,女生80人、男生79人、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均等,对她们进行SCL-90)量表测评,将最后的测评结果统计完备。另一组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体育专业的对照组。相应的适用3所大学学生,女生50人,男生50人(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均等),也进行SCL-90)量表测评,总共90道题目,根据最近一星期以来自己的实际感受,采用5级评分,”1”分是没有症状,”2”分是较轻,”3”分是中等,”4”fen 是较重,“5”分是严重,自评量表中F1-F10项代表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症、其他。问卷填好后将每个同学测量表进行统计,统计出各个分子的总分,T分为标准分,为各因子的合计分除该因子的项目所得。
研究结果:
1、本研究被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综合样本的比较,体育专业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与2009年统计的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比较,发现在躯体化强迫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的因子分高于大学生综合样本,且二者差异具有非常高的显著性(p小于0.001或p小于0.01)其他歌因子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但是无显著性差异(大于0,05)。统计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
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均高于前几年全国公布的常模,且除了恐怖和偏执两对因子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小于0.05)外,其他7对因子之间的都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性,反应了几所研究大学的体育专业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组在SCL-90各因子的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
3、本研究对湖北几所高校的体育专业的高、低年级学生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者四个因子上低年级学生的因子分低于高年级学生,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小于0.05),这说明体育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低年级学生的要多,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低年级学生,这一结果与许多前人研究中得出的“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年级学生”的结果并不一致,也说明了我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 特殊性。
4、对以上几所大学的体育专业男、女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进行了比较,发现男、女生各项因子分上无显著性(P大于0.05)反映出几所大学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比较平稳、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结论:本研究发现湖北武汉几所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整体水平稍高于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而在躯体化、强迫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的得分却明显提高,同时,体育专业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现象主要与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和体育文化修养有关,具体来说收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师个性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多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性格外向、开朗、易与人亲近。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更与其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亦更强,在体育竞赛中,需要团体协作和配合,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交流,改善人际关系,而且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宣泄情绪,释放心理压力,有利于情绪释放和压力控制,有利于人格塑造和自我完善,是避免产生心理状况与疾病的有效途径。
建议:三所大学的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整体水平稍高于全国大学生综合样本,而在躯体化、强迫、和精神病性的三个因子的得分却明显增高,建议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药关注血红色呢过的心理症状表现,切实缓解学生躯体化、强迫和精神病症,进一步加大开展体育专业学生的尽力健康水平的力度,切实帮助体育专业学生解决心理冲突、情绪危机、适应不良等问题。根据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层次、有区别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是加强指导和帮助,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标准,以此来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针对性地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 篇2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 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 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 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 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 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 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 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 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 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 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 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 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 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 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 ( 1) 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 稳定情绪; ( 2) 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 3) 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 4) 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心理相容。首先, 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 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 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 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 ( Barick, G. L. ) 等发现, 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 其情绪变化小, 自卑减少, 随和, 社交积极, 社会适应能力强, 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 尤其是在青年期, 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 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 刺激下丘脑, 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 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 经常从事身体锻炼, 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承受挫折的压力, 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 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 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 使社会交往增加, 身心欢快, 有助于消除孤独症, 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 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 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 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 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 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 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 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 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 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 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 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 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 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 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 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所以,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 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 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 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并以此来调节心情, 促进身心健康, 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解放军报, 2001-1-20.
[2]罗明, 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 2001, 4 (06) :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 2001, 1 (2) :20-21.
[4]佟立纯, 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1) .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 2002, (02) .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9, (01) :57-60.
[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94-95.
[8]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体育锻炼与健康长寿 篇3
颜正华,字秀峰,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对外工作委员会顾问。从事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治疗内科杂病,临床经验丰富。参与创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饮食养生
1.饮食调配适当,避免偏食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即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记载,意即饮食当合理调配,避免偏食,以保证食物成分的比例适当、营养充分。我认为宜食清淡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品,如五谷杂粮、牛乳、豆浆、豆制品、蔬菜、水果、鱼类、海产品、瘦肉等,少吃脂肪、动物内脏、鸡蛋黄等。我平时爱吃鸡蛋,后经体检发现胆固醇高了,以后限制每日不超过一个鸡蛋,现在胆固醇基本正常。
2.节饮食
《黄帝内经》中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避免过饱,损伤肠胃,以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避免营养过剩,产生肥胖症。当前物质生活提高了,营养丰富了,但营养过剩的病却多了起来。对于中老年人,更应当节制食量,“七分饱,身体好”,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3.忌吸烟,慎饮酒
吸烟对身体有害,应禁忌。我在年轻时也有吸烟的嗜好,而且烟瘾比较大,结果不仅经常咳嗽而且吐黄痰。60岁时开始戒烟,现在既不咳嗽,也无黄痰。至于酒,有活血之功,经有关研究报道,每日饮少量酒,对身体是有益的。但应注意只能饮少量低度酒,如黄酒或葡萄酒,每次不超过100克,如饮高度或大量酒,伤胃损肝,有害无益。我在年轻时也嗜酒,有一次与朋友饮酒,比酒量,饮酒较多,虽未大醉,但引起胃病,自觉中脘堵闷不适,有时隐痛、烧心、泛酸,经1~2月后才逐步恢复,至今偶有饮食不当,仍有烧心、泛酸、胃痛等症状,可见酒应慎饮为好。现在我时饮黄酒50~100克,从不饮白酒。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在养生中提到“起居有常”,所谓起居有常,即生活要有规律,遵守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或过度锻炼,都不利于健康。白天努力地工作、学习,保持充沛的精力,适度地休息和锻炼,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一年四季,随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应当依据季节而更换衣被,避免感冒、伤暑、遭凉、受寒等。
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是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我年轻时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在操场慢跑3圈(约1200米),继则打太极拳10余分钟,无特殊原因,从不间断。80岁以后改为每日散步一小时,坚持做广播体操。我已年近90,腰背不弯,腿足有力,这与多年锻炼有关。我学习气功已有多年,方法是双膝盘坐或椅坐,腰脊不得弯曲,头略下垂,双手轻握,下垂于少腹部,然后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所谓“意守丹田”即一心一意注意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调整呼吸”即由胸部浅呼吸,慢慢转变为腹部深呼吸,使呼吸缓慢深长,达到“气贯丹田”之效。每一呼一吸可以计数,一般初学时每作200~300次即可,以后逐步增加。我对这一气功锻炼,自觉受益匪浅,但未能长期坚持,以后还要加强。
心理养生
所谓心理养生,是指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恬淡”即是思想上的安静;“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忌恼怒、忧思与惊恐等。处世当与人为善,肚量要大,不斤斤计较,要乐于助人。人生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不要趾高气扬,忘乎所以;遇到逆境,不必垂头丧气,自暴自弃。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搞好工作放在首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是养生的重要举措。
房事养生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黄帝内经》云:“丈夫,二八肾气盛,……八八精气竭。”性生活是人体生理的自然现象。一般男子在成年以后,至五六十岁之前,每周房事不超过两次,是没有损害的。如果房事过度,能引起肾虚精亏,可出现头昏、腰酸、健忘、神疲,性功能减退,甚至出现阳痿等肾虚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现象,首先要节欲以保精,切忌滥用壮阳药,当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
如肾阴虚者,可酌情服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五子衍宗丸之类;阴虚火旺可服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者,可酌情服用红参、鹿茸、淫羊藿、紫河车以及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药膳养生
我平时喜食大枣,每日早餐时食煮熟大枣5~10枚,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因有习惯性便秘,早餐吃50~100克麦片粥,有时以芋头、白薯为主食,或以30克决明子代茶饮,均有效果。有时神倦乏力时,常用30克生黄芪,沸水冲泡,代茶饮以补气。自己由于气阴不足,夜间口干舌燥,常服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以益气生津止渴,也常服杞菊地黄丸以养阴明目,服天王补心丹以养心安神。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 篇4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它的“健心”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体育锻炼正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综述
1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李力提到: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是身体无病.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灰色状态”或“次健康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很普遍的。[1]罗明,林玲提到: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在研究网络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生存方式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1)网络世界所造成的角色混乱;(2)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问题;(3)黄色网站导致的性罪错;(4)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北方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3]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大量的医学研究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2]
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佟立纯,张洋认为: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4]陈大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涂相仁认为: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5]
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6]杨宗义认为: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7] 王则珊认为: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8]
王则珊认为: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9] 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10] 中年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中去,生理机能却趋向衰退,力不从心容易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精神难以松弛。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老年时期,体育活动可以为退、离休后生活找回心理定位与平衡,使老年生活充实、愉快、有所追求而减缓衰老。总之,体育能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精神愉快、乐观,这是防病的手段,也是保证晚年生活愉快幸福之本。[11]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4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手段研究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四大因素的影响。(1)运动类型。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运动
是: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回避人际关系的运动;可自定步调的运动。(2)运动强度。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3)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20-30min;60-90min 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4)运动频率。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有氧运动大肌肉群运动,每周 3-5 次,最好每天一次。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研究者表明,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锻炼(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改善心境状态。[13]东方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和印度的瑜珈功等,是在平常条件下的缓慢练习,也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在改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14]
综上所述,通过中等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适中的锻炼持续时间和有氧运动能够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对于传统体育,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它的锻炼价值,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改造,使之在新的世纪里大放奇彩.[12]小结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解放军报(京),2001.1.20.②.[2]罗 明,林 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1,4(6):28-29.[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中国健康[J].2001,1(2):20~21.[4]佟立纯,张 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2.[6]涂相仁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1.57~60.[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94~95.[8]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
社.1994.12.39.[9]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186.[10]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25.[11] 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35.[12]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体育学刊.2002.4.57~58.[13]李林等.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四川体育科学.1999.2.16~17.[14]刘永峰.东方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0.49~51.[15]杨贵军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体育学刊.1999.5.41~
42.[16]林宋荣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调查.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1996.4.20~25.[17]罗建英等.高校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法探析.解放军体育学院学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 篇5
一、结合自己的锻炼实践和体育课学习的体会,来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进行科学的体育
锻炼的?请举例说明。
科学的体能锻炼需要遵循很多原则,例如超负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专门性原则、恢复性原则、锻炼效果的可逆性原则、大小运动量相结合原则。
由于大一的课业仍是较为繁重,所以体育锻炼仍是在寝室内居多。例如仰卧起坐等。曾经我的形体老师跟我们说过,如果做仰卧起坐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做不下去了,那就再多做10个,就是超负荷运动,效果就会很明显。由于上了大学之后运动量变少,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在睡觉之前做一些仰卧起坐,一是为增加运动量,二是为了减少肚子上的赘肉。在这几个月做仰卧起坐的时候,有一开始50个一组,每次一组慢慢变成后来的每次三组,由一开始较吃力变到后来可以较轻松做完150个,这就是循序渐进原则的体现。由于有时候或许是过于劳累,就会停一天再继续做,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锻炼科学而且符合恢复性原则和锻炼效果的可逆性原则。有些天气很好的晚上,我也会到操场上跑一会步,而晚上的仰卧起坐就可以少做一些,这也算是遵循了大小运动量相结合的原则。而且,以后我也会继续遵循这些原则,让自己的身体不因大学的各种忙碌或安逸而堕落。
二、请举例说明,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如何预防和现场处理运动创伤?
在一般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急性损伤者较多、运动扭伤也是极为常见。所以,应该注意急性损伤的预防以及注意手指以及足踝关节的扭伤。如若学生锻炼的时候不注意合理安排运动量的话也可能会造成肌腱与骨头相接的地方劳损或骨组织劳损。
在运动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预防运动损伤,在运动之前要调节好身体状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创建锻炼的安全环境和注意科学锻炼、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也很重要。
运动创伤需要及时处理。如果皮肤或肢体有损伤应及时包扎,来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和支持伤肢。如果有出血现象的话,应该是将患肢指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降低出血部位血压,达到止血效果。在剧烈运动中,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中,骨折并非罕见。发生骨折后应该及时固定并运送到医疗地点。关节脱位也有经常见到。在运动中出现应立即用夹板和绷带在关节脱位所形成的姿势下进行临时固定,保持伤员安静,尽快送医院处理。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 篇6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网友们的看法:
▲对于学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有四成多的网友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学生身体素质欠佳,多是因为课业过重,根源还要从学生减负入手。
▲微信好友“我心漂泊”说:分数要是不那么重要,体质就上去了。再说,哪个小孩不愿意玩,课业负担大,坐着坐着就不想动了,慢慢这体质能好的了吗。
▲微博网友“明月夜醉花阴”说:早晨我要一早出门上班,晚上孩子要在家写作业,周末我要加班,陪孩子锻炼?呵呵。
▲同时,有五成的网友表示支持:
▲微信好友“橙汁”说: 赞同!孩子体质问题,在校园里起不了多大作用,还是要靠生活习惯和家庭带动,一些小胖墩、小瘦子,说白了,还是家里没把身体素质打好,家长是最难辞其咎的。支持体育家庭作业!
体育锻炼与心理疾病问题研究概述 篇7
1 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抵抗效能研究
1.1 体育锻炼是否具有抗抑郁效能
自20世纪初, 人们就开始研究体育锻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1926年, 沃克斯提出体育锻炼是传统治疗已与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他认为, 锻炼会产生频繁的神经刺激, 导致腺体分泌的增加, 从而产生幸福的心境。1967年, 摩根对抑郁症患者、无抑郁症状者和抑郁中等程度者进行研究, 以了解抑郁与身体中脂肪所占比例、反应时、握力和肌肉受耐性之间的关系。他发现, 抑郁症患者只是在肌肉耐受性上低于另外两组, 在其他指标上与另外两组无显著差别。
大量有关身体锻炼和抑郁患者关系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 悲观自卑;脑子反应慢, 记忆力减退;不愿说话, 什么也不愿干。此时,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 物质代谢加快, 有利于消除疲劳感, 使愉悦感增强;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思考能力。通过运动, 患者才会去考虑做什么, 怎么做, 帮助其恢复对生活的控制能力。体育锻炼能够增强患者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有利于病情恢复, 预防复发。体育锻炼对抑郁情绪有一定的缓解, 但这不是治疗心理健康的必须的手段, 二者并没有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可以这样说,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辅助治疗抑郁症, 要想彻底治愈永不复发, 必须得靠药物治疗。
1.2 锻炼的抗抑郁作用能持续多久
美国北卡罗来那州杜克大学医学院研究了156名50岁以上, 患有严重精神抑郁症的男子。将他们分为三组进行试验, 第一组每周运动3次, 每次半小时;第二组只靠药物治疗;第三组药物治疗与锻炼治疗兼顾。16周后, 三组病人的病情都有显著改善, 这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均产生了效果。再过6个月后, 发现运动组抑郁症复发的比例最低, 只有8%, 药物组抑郁症复发率达38%, 药物治疗和锻炼治疗兼顾的小组抑郁症复发率为31%。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布鲁门索指出, 原先是假设两种治疗方法兼顾的小组效果会最显著, 但结果却发现锻炼治疗的效果更持久。这可能是由于锻炼组的病人更为主动, 对病情有“自我掌握感”, 随着病情的改善与锻炼的进行, 形成良性循环的缘故。但研究小组同时也提醒, 不要把体育锻炼看做万灵丹, 因为实验对象不包括严重到有自杀倾向或近乎发疯的病人。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 当经常运动的人中断自己的运动时, 两周后心情就会变得很差。研究发现, 对那些经常进行有规律运动的人来说, 如果一两周不去运动, 心情就会变得更抑郁。该研究包括40名经常进行适量、有规律运动的人, 实验结果显示, 被迫不做运动的“假期时间”并没有为任何人的精力进行了充电;相反, 还让人感觉比以前更糟。
有研究对32名男大学生以50%两种运动强度分别进行30min的慢跑和踏级的测试, 并在运动前以及运动结束后5min、30min和60min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运动中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随练习强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动, 但30min有氧运动后产生的即时效果是积极情绪和疲劳感觉增加, 消极情绪降低到基线, 运动结束30min和60min后, 积极情绪增加, 心理疲劳感觉降低。经检验, 两种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经30min有氧运动后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效应, 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 消极情绪呈下降趋势, 并且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运动结束后60min。
虽然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对锻炼的抗抑郁作用持续时间并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我们发现锻炼确实给抑郁消极的人带来了积极影响, 并对其心血管功能有很大提高, 而且, 在研究开始有有临床性抑郁的病人通过锻炼获得了一定的治疗。
2 体育锻炼对焦虑症状的良好效能
焦虑情绪不仅表现为精神性焦虑, 比如心烦、急躁、胆小害怕等, 还会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心慌、心悸。综上所述, 焦虑情绪是人们惯有的一种心理, 然而过度持久的处于焦虑状态中就会演变成焦虑症, 从而危及到人的心身健康, 只有及时防治, 方可避免危害的进一步加深。
体育锻炼分为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两种, 临床研究发现经常参加有氧运动 (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对人的情绪有9种良好的作用, 其中第一种便是放松精神, 减轻焦虑。哪种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 Morgan (1987年) 做了7个系列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 只有当锻炼强度在最大心率的70%以下, 才可以达到降低焦虑的效果, 太低强度的锻炼对于较低焦虑并没有明显作用。Raglin (1987年) 等人发现, 进行体育锻炼后的2h内焦虑程度会有所降低, 但实验参加者在休息30min后心情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至今为止的30多个关于焦虑的体育锻炼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 只有有氧运动才显示积极的效果。
此外, 还有研究证明, 不论是长期的身体锻炼还是一次性身体活动都可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长期身体锻炼是指每天或定期参加锻炼活动。而且锻炼持续时间在10个月以上。一次性身体活动是指持续时间为30min左右的运动活动。有研究显示,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使焦虑程度下降。30min时长的跑步可以使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有效地改善, 同时还保持高水平的精力, 仅一次自行车练习便可以让健康或不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更有甚者, 5min的徒步行走也有助于提高心理情绪状态, 缓解焦虑。根据各项研究得出, 不论何种形式或者时长的体育锻炼都对焦虑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对体育锻炼治疗强迫症作用的研究
目前, 社会竞争愈演愈烈, 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与继续升学的压力, 高压的校园生活使不少大学生都与强迫症结缘。然而我们国家在如何缓解这一现象的研究很少, 有些学者尝试着将体育锻炼与强迫症结合, 试图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改善强迫症的负面影响。实验表明, 低强度的娱乐性集体运动对于改善学生的强迫症,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维持平和的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者认为, 要从学生兴趣出发安排运动处方, 以游戏和娱乐为主导的运动项目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强迫症状。另外, 娱乐性的集体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 以淡化强迫症所带来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为有效治疗强迫症打下基础。
通过翻阅文献资料发现, “多管齐下”治疗手段所产生的效果远好于单一的治疗手段。因此, 虽然目前在体育锻炼对强迫症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很少, 但是在体育锻炼对强迫症的辅助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且在此方面的研究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4 体育锻炼对缓解精神分裂症等的影响
在体育锻炼干预精神分裂症这一方面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大多数只是病例报告或者是不可代表大众的小群体研究, 不具有普遍性, 严谨准确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总之, 就目前的研究表明, 在帮助精神分裂症病人改善情绪和提高自尊方面, 体育锻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若想减轻他们思维混乱, 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 有一些学者在体育锻炼和酒精等其他药物的使用方面, 做了初步的研究。部分研究结果得出的是,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帮助精神病患者改善负面情绪并且增强自我概念;另外一些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在提高患者的节制能力方面有明显效果。
5 结语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证实, 体育锻炼除了能够有效增进身体健康, 还可以有效地防治心理疾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有助于抑郁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 而且不同的锻炼方式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 但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能究竟有多大, 尚待实验研究加以证实;即时和长期的体育锻炼都能有效地降低焦虑水平, 而且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程度与年龄和健康状况无关, 但重要的是什么样的锻炼形式能更有效地降低焦虑的程度;研究表明,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个体的睡眠状况, 对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次性失眠、短期失眠、精神症性和心理及生理慢性失眠有一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测试[J].体育与科学, 1998 (2) .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师;意志品质;生活态度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体育课堂一直采取的是“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或者是所起到的作用很小,仅是一个监管者,只要学生不出问题就可以,可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从自身的形体与健康入手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体育课堂,并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一、教师的形体与健康影响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体育课,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工作是最简单的,任何一名老师或者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甚至还有人说,体育老师不就是让学生跑、跳,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等,这些话都从不同程度上看到了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误解”。其实,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形体与健康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会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形体与健康等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锻炼心态。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不断地锻炼,要有意识地保持自己的形体美,保持自己健康,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教师的观点,才能以此为依据;反之,学生就会从心理上认为体育锻炼没有用,就会以老师作为例子来反驳,尤其是在网络普概率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学生的锻炼意识越来越差,所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做好榜样工作,要用自己的形体与健康来向学生传递体育锻炼的价值,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进而用思想驱动行为,并自主地、积极地走进体育课,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二、教师的形体与健康影响着学生生活态度的形成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教师除了要注重保持自身的形体外,还要教学生进行形体锻炼,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确保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健美操”教学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形体,以避免出现因为形体问题而产生的自卑,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健美操”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一人对全班学生的教学方式,要在将基本动作教给学生之后,实施“分组学习”。首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效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在“兵帮兵”的学习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健美操动作,同时能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在坚持锻炼中塑造出良好的形体。学生在自主锻炼中也能将自己的不高兴、不快乐散发出去,这对学生健康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教师的形体与健康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锻炼,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生形成正确心理的保障。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从形体与健康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体育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
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来说,肥胖、肢体不协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自卑,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但是,要想真正地改变这一现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而是需要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存在,更需要学生坚持不断地锻炼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形体的匀称以及身心的健康都会是学生的榜样,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锻炼的意识,要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形体与健康的重要性,并在自主锻炼、坚持练习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而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发挥体育教师形体与健康的作用,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以教师为榜样的高效体育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最终为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乔金雨.形体训练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5(9).
[2]胡招莲.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J].俪人:教师,2014(20).
[3]吴春娟.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效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5(34).
论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9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锻炼者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锻炼者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锻炼者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做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 篇10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 篇1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北京、河南、湖北3城市中高校内抽取的1032位(其中男631人,女40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3城市中12所高校中高级教师进行有关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有效卷1032份,回收率为86%。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文有关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中高级职称教师年龄层次。抽样结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31~40岁、41~50岁、51~60岁。
中高级教师的年龄层次情况
年龄 31~40岁41~50岁 51~60岁
男123 341167
女98 171 132
小计221512299
占总数百分比% 21.4%49.6% 29%
调查说明各年龄段中,41~50岁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49.6%,而31~40岁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21.4%。
2.2中高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健康状况百分比
31~40岁41~50岁51~60岁
健康 31.3 21.318.1
一般28.6 14.510.9
差24.9 36.521.1
疾病15.2 27.749.9
调查结果表明,身体健康者占23.6%,身体一般者占18%,身体差者占27.5%,患各种疾病者占30.9%。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和一般者占本年龄段比例在下降;患各种疾病者占本年龄段比例在上升;而身体差者却是在40~50岁段比例最高,达到了36.5%。在患病者中,患心血管疾病者占10.8%,患一般疾病者占13%,患其他疾病者占8.5%。这些疾病的
形成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度的精神紧张,使心肌代谢、心肌耗氧量过度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率失常、动脉硬化,甚至发生猝死。这就是中高级教师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有部分人对体育锻炼认识程度上有偏差,从而导致不少人因不能有效进行体育锻炼而影响健康。
2.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为此,体育锻炼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每周体育锻炼情况百分比
31~40岁41~50岁51~60岁
1~2次(0. 5h) 43.032.0 20.9
3~4次(0.5~1h)18.3 15.1 42.0
5~7 次(1h以上)5.24.223.9
不活动33.6 48.6 13.2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高级教师体育锻炼情况。在31~40岁年龄段有43.0%的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41~50岁年龄段有48.6%的人不活动;51~60岁年龄段有65.9%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7次),这可能是年龄的关系使他们更加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31~40岁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偶然性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年富力强,无须锻炼也能保持良好的体形和身体状况,对体育锻炼尚未感到迫切性。41~50岁年龄段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正是个人成就和社会影响的鼎盛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他们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工作和家务,制约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2.4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人对体育锻炼持正确态度(见下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人对体育锻炼不是很积极,甚至极少数人与体育锻炼无缘。分析其原因:1)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2)沉重的工作和家务负担严重制约着他们投身于各种体育锻炼;3)接受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太少;4)许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致使不少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去,出现半途而废或不能定期坚持的情况。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百分比
31~40岁41~50岁 51~60岁
非常喜 欢25.1 18.2 22.6
比较喜欢39.4 33.7 48.7
不太喜欢22.8 27.8 18.4
不喜欢 12.720.310.3
2.5 体育锻炼项目选择趋向。调查结果表明,中高级教师一般是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年龄及身体状况等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活动形式是三大球、慢跑及小球。而中老年人大多选择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太极剑)、体育舞蹈等不受场地限制的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趋向百分比
31-40岁 41-50岁51-60岁
三大球38.3 27.113.4
慢跑14.7 22.718.3
小球17.315.810.7
传统体育3.711.825.9
体育舞蹈 16.216.3 22.1
其它13.5 6.3 9.6
2.6 对体育锻炼的经济投入。经济是基础,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从每月的生活基本费用占月收入的多少,来反映现阶段中高级教师的基本经济状况。按国际通用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60%以上为贫困,60%-50%为温饱,50%-40%为小康,40%-20%为富裕,20%以下者为极富生活水平。根据文献资料查阅,中高级教师实际经济情况与这一标准相对照,多数的人处在小康生活水平以下,实际收入迫使他们在维持日常基本消费之余,对健康不可能有过多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调查中可说明这一问题,为体育锻炼投资者不足40%。因此,有必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有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 中高级教师的健康令人堪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职业特点。这些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中年人,他们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于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 教师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有少数人,特别是在31-40岁年龄段的人保健意识淡薄,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
3) 在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中,他们的选择带有趋向性及稳定性。三大球、慢跑及体育舞蹈项目颇受欢迎,这主要是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和经济条件等决定的。
3.2 建议
1) 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强化健身意识,加大对全民健身意识的宣传力度,使教师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实现强身健体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2) 各院校领导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对教师有关体育锻炼知识、技能的传授,使他们有能力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和自我监督,并产生积极而有效的锻炼效果。
3) 建立教师体质检测制度。对他们定期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做到有效的预防。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 篇12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 结合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的身体活动过程。体育锻炼对人体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健美作用。健康包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和自测健康的调查, 探讨运动量和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试图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影响, 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共863人, 其中男358人, 女507人。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先后查阅了相关书籍十余本, 核心期刊资料几十篇, 收集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 综合参考多方面的研究结果, 为本研究的选题和有关理论支持奠定了基础。
2. 专家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 从选题开始, 到自变量表设计、统计方法的采用、统计结果的分析及小结部分, 都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请教, 力求正确。
3. 问卷调查法:
运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 1~18条目组成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9~34条目组成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35~48条目组成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48个条目中, 正向评分条目有34条, 反向评分有10条, 健康总体自测有4条。每个条目最高分为10分, 最低分为0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和健康评定总量表分的最高分为170分、150分、120分和440分。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评定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该量表有三个项目, 分别从参加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每个方面分为五个等级, 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计1~5分, 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计分方法为:运动量=频率×强度×时间。运动量最高得分为100分, 最低得分为0分。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000份, 收回916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有效问卷数为863份, 有效率为95%。
4. 数理统计法:将所测试的数据用SPSSFOR WINDOW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将运动量得分与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 发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水平都与运动量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我们又把大学生男女生运动量分别与健康各维度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 男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得分都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 表明男生身体锻炼的运动量越大, 健康的状况也就越好, 而女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得分无显著性相关,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 女生的运动量较低, 从体育锻炼促进个体健康的角度来说, 还未构成实际意义上的锻炼效果。建议大学女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
(二) 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生理健康主要由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和身体活动三个维度组成。除日常生活维度外, 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P<0.01或P<0.05) , 男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P<0.01或P<0.05) , 女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呈轻微的负相关 (P>0.05) 。有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对人体代谢都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能提高人体耐受力, 对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的增强有着积极作用, 从而防止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损伤, 预防和减少一些常见身体症状的发生和提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同时, 体育锻炼对人体柔韧素质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已从实践中认识到, 对一个健康人来说, 能够自由灵活地做各种动作, 必须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
(三) 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心理健康主要由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个维度组成。我们将运动量得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发现, 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P<0.01) , 男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P<0.01或P<0.05) , 女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轻微的正相关 (P>0.05) 。体育锻炼是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 它可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 因而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使人的感情和意志得到陶冶和磨炼, 可以体会积极的情绪体验, 也可以提高对挫折、失败的承受力, 并能够为在学习、工作中所产生的压抑、不满等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的宣泄口, 能忘却烦恼和痛苦, 消除孤独, 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对事物充满兴趣, 以利于心理平衡, 促进心理健康。
(四) 大学生运动量与社会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社会健康主要由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组成。我们将运动量得分与社会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 可见除社会支持维度外, 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总水平都与运动量呈正相关关系 (P<0.01) , 男生运动量与社会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P<0.01或P<0.05) , 女生运动量与社会健康各维度呈轻微的正相关 (P>0.05) 。体育活动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社交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可加强个体人际交往、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活动时的见面、熟悉、相互了解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体育活动中要承担各种角色:如组织者、决策者、参与者等都对大学生的社会健康具有极大的意义。有研究表明,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提高;而且, 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的合作和交往能力也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该结果也提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健康水平。
三、小结
(1) 除日常生活、社会支持维度外, 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并具显著性差异。 (2) 女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及子维度呈低度负相关, 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 但都无显著性差异。 (3) 男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并具显著性差异。
四、建议
(1) 进一步加大高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改革与管理力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习惯及体育观念, 真正地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 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 (2) 体育教师应注意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使其获得更多的积极的运动心理感受,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不同层次、性别的学生, 合理地设置运动锻炼项目, 激发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养成他们自觉锻炼的习惯。 (3) 建议积极倡导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运动量, 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运动量, 具体的强度、时间、频率因人而异, 以使体育锻炼达到最好的健康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160-168.
[2]王健, 马军, 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00-104.
[3]黄茂武, 陈智勇.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15-25.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K].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5]袁存柱, 符晓航, 张海霞.海南省大学生社会健康状况及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32-34.
体育锻炼对你健康的作用 篇13
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你可能认为只要身体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心情不好时,你感到身体无力,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后,你可能情绪压抑、心情烦躁。这些情况都说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某一方面有缺陷,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状况。因此,在关注自已健康的同时,努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与他人友好相处,你才会精力充沛、乐观开朗,才能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增进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不残缺,而且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有助于你预防疾病,精力旺盛,增进你的身体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业】推荐阅读:
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05-19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09-10
体育锻炼与营养10-15
体育锻炼07-12
体育锻炼能力10-20
体育锻炼意识05-24
课余体育锻炼05-27
冬季体育锻炼05-28
中职体育锻炼05-30
体育舞蹈锻炼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