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锻炼(精选12篇)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1
近年来, 青少年的体能素质、身体健康状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还决定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体能健康,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鼓励青少年奔向操场、走进自然, 掀起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能素质, 因此,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
1 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及意义
1.1 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及特征
根据定义, 习惯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自觉进行特定活动的一种需要。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多次反复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慢慢形成的, 不需要通过特意提醒而自觉进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稳定的行为方式。可以通过以下的指标来判断是否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 一周内进行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 并且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半小时及以上。
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 (2) 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3) 体育锻炼的方式、内容、每周次数、锻炼强度、时间较为固定; (4) 锻炼过程中能够获得正能量, 并能够自我调整。
1.2 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 身体素质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基础, 在青少年素质发展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在人体生长过程中, 青少年时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身体发育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智力水平。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不但可以增强体质, 还可以释放压力、加强心理健康, 更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此外, 体育锻炼还能增强青少年的抵抗力,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防控疾病。然而,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时, 伴随着常常出现青少年近视、居高不下的肥胖率等问题。
2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2.1 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价值中, 长期形成了“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观念, 并且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现象。与体力劳动相比, 通过学习、考试等脑力劳动方式, 人们能够较为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 所以人们更加会倾向于脑力劳动。由于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 一直以“考上名牌大学”作为青少年培养的首要目标, 很少关心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家庭体育阶段, 在该阶段孩子最容易形成体育的正确观念, 所以家长需要转变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偏见, 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孩子的积极意义。
2.2 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应试教育, 学生通过高考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所以学校、家庭以及学生都是更多关注文化课学习和考试成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还是通过学习成绩和排名来评价学生, 导致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到文化课程的学习, 这无疑会压缩了体育锻炼的时间, 体育锻炼得不到大家的重视, 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 很难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教育部等部门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 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下, 更多的学校仍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对于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采取敷衍了事、应付检查的态度, 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发挥较小,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并不能保证。
2.3 体育场地、制度、文化等环境的影响
学校体育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学校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并因人制宜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器材、场地的作用。体育器材、场地是保障学生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锻炼的规章制度、体育传统等软文化, 是影响青少年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无形因素。通过调研资料显示, 我国学校内的专职体育教师明显不足, 部分农村等学校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 同时体育锻炼的设施、场地等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此外, 部分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 学生进行锻炼的利用率不高。同时, 社区内的健身器材往往是针对中老年人的, 不利于青少年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
3 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研究
3.1 培养青少年的兴趣
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 首先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人公作用, 调动青少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消极的心态。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激情, 并不断维持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趣味的方法, 及时发掘并肯定鼓励学生的优点, 逐步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欲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克服青少年的惰性, 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因为锻炼的辛苦和短期内成效不明显而选择放弃。因此, 老师需要定期鼓励帮助学生, 引导他们克服困难,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坚持锻炼。
3.2 转变观念、打破应试教育观念的限制
首先, 家长需要走出“体育无用”和“体育影响文化课学习”的认识误区, 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并通过身体力行来引导孩子。此外, 学校应该准确认识体育教学的作用, 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目前, 体育课程教学中, 老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培养, 忽视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和习惯。在缺乏兴趣习惯和态度不端正的基础上,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 体育老师也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3.3 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相对于众多的体育锻炼人群, 我国现有的体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因此, 需要综合高效利用各方面的体育资源。家庭的体育资源一般不多,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并结合实际的收入情况, 适当置备一些体育装备。家庭的体育资源相对还是有限的, 需要社区和学校共同参与进来。社区和学校根据需求, 合理采购体育物质资源, 并定期定向进行开放借用。比如:节假日内或者晚间可以适当向青少年进行开放。学校里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源, 也可以适时走进社区等场所, 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也有利于社区人员和家长锻炼指导能力, 更多科学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
摘要: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该文将简述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及特征, 分析了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研究了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并有针对性提高解决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伊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研究[D].鲁东大学, 2013.
[2]于德江.浅谈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目标与策略[J].才智, 2016 (11) :62.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2
1、运动要有规律
怎样运动才能长个?运动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利于骨骼的生长和增加骨密度。最好是训练下半身的负重、有氧运动,像跑步、跳绳、打球等运动,都属此类的活动。重量训练不属有氧运动,通常不适合成长中的儿童。
2、多多按压脚底涌泉穴:青春期前一年,让小孩每天把一粒大豆固读所在脚底涌泉穴,再穿鞋袜出门,随时随地刺激它。涌泉穴在五趾用力弯曲,脚底凹陷处。
3、营养不冲要充足
摄取足够的营养,供给骨骼、肌肉养分,做为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多摄取牛奶、小鱼干和豆腐等含丰富钙质及蛋白质的食物,建议早晚各一杯牛奶。
4、保证睡眠充足
生长激素由脑下垂体制造,在白天,只有极低量的生长激素产生,但在夜晚入睡后1-2小时后分泌量达到高峰,高出白天3倍以上。最好在10点以前上床,睡足9小时。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3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强。本文将从体育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印证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成长的重大作用。
关键字 运动生理学 青少年 体育锻炼
一直以来我国都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近些年来教育体制经历了重大的改革,从过去只注重知识教育到现在重视知识和身体素质的综合教育,可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把“高校的体育工作要搞好,要发展少年的业余训练”,这是改革开放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重大冲击,使得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21世纪以来,我们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明天,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是必要的。为更好的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本文将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于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希望对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加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血管机能的促进作用
(一)青少年心血管系统独有的特征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身体机能相对欠缺,在心血管系统中主要表现为心脏的容量和重量相对较小,但是心脏占整个身体的比重却比成年人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重量也一直在增加,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心脏已经拥有成人心脏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在发育时期,青年人的心脏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而慢慢长大,但是身体血管的发育却跟不上心脏发育的速度,在身体分泌系统分泌旺盛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血压身高,由于许多青少年对体育锻炼采取漠视的态度,因而现在出现青少年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心肌发育不全的情况下,运动时,青少年通常都是通过心率加快来维持呼吸通畅的。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发育的作用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心血管系统会受到一些生理性刺激,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发生与运动相适应的的变化。其变化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脏会变大,科学研究证明,运动员的心脏往往比普通人的心脏大很多,且不同类型项目的运动员,其心脏变大的大小不一,这种增大对于人体来说是有益的,心脏在增大后能够适应一些超负荷的工作;其次窦性心动徐缓,所谓窦性心动徐缓,实质上是指心脏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分。这种心率是通过长期的运动才形成的。正常情况下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安静时心率一定是窦性心动徐缓状态;最后,心血管机能增强,青少年多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使心脏在机能上更加完美,从而更好的适应周边的环境。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呼吸系统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的骨架发育较慢,因而胸部轮廓较小,在呼吸时肺活量比较小,且呼吸频率比成年人快很多,这种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有所改变,因为越长大呼吸肌就越成熟,肺活量慢慢增加,且呼吸的频率也慢慢减小。体育运动可以对呼吸肌进行调整,能够使呼吸器官以更快的速度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调节作用反复运行,便能够使呼吸系统机能得到完善,从而增加青少年的肺活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肺活量较大,因此在跑步时喘气次数少,呼吸顺畅,这些都得益于平时的运动。
三、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神经系统机能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通常会精力充沛、兴奋好动、且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做运动时身体动作无法协调,这些都归咎于青少年不成熟的神经系统。因为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不稳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抵抗力增强,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程度都有所加强,从而能够适应集中的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一些不运动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身体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而休学或者放弃学业,这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四、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运动系统机能的促进作用
(一)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独特性
从青少年骨头的发育程度来看,青少年软骨的成分很多,无机盐很少,且骨密度低,这样的骨质虽然具有柔韧性,却不具有坚固性,因此特别容易骨折。其关节也发育不完善,相对成人来说,青年人的关节并不牢固。青少年的肌肉水分充足,但是蛋白质无机盐很少,这样的肌肉的收缩能力很差,肌肉容易疲惫。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运动系统发育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骨头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长骨会经受来自锻炼而来的纵向压力,从而使骨头的骨盐增多、血压循环加快,养分供应也加快,从而促进骨骼发育,使得骨头变长、变粗、重量增加。研究发现,同年龄的青少年运动员比普通青少年骨骼厚两毫米作用,这意味着前者骨骼更加具有耐压性。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 吸取的养分迅速的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肌肉在吸取养分后边的更加结实,且力量增强。在肌肉力量增强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关节便受到了更好的保护,关节间的稳固性也更强了。同时,体育锻炼能够增加肌纤维的数量,从而增大肌肉的体积,使得肌肉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五、结语
从生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心血管机能的成熟,还能够有效的促进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发育和完善,这对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9(5).
[2] 于立强,高海军.我国冰上运动项目“北冰南展”的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3).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4
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好处
1.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学校的体育课一星期两节, 但学生真正能参与课内体育锻炼的时机不多。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体育课常常被挤用、占用。再加上同时上体育课的班级多, 场地紧张, 器材严重不足, 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造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远远不够。利用课外体育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能力, 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外体育锻炼对增进身高有良好的作用
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加速血液循环, 给骨骼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促进骨骼的生长, 而且运动本身还可以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从而有助于人体的长高。所以在人体生长发育期, 加强锻炼多做运动, 尤其是奔、跑、跳跃类运动, 可促使人体骨骼加速生长, 达到增高的效果。参加体育运动实践证实,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有助于人体长高的。那么体育锻炼是怎么促使我们身体的增高呢?
(1) 长期的课外体育锻炼, 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环系统, 能够改善人体营养的供应。
(2) 适量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加人体骨端骺板的刺激, 加速人体骨细胞的增殖, 从而可以促进骨骼的增长。
(3)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调节神经和内分泌刺激脑垂体生长激素, 这些都会加速人体的的生长发育, 促进人体的长高速度。
3.在运动中享受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积极的、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但能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如在篮球运动激烈拼抢中, 投中一个篮板, 会得到同伴的鼓励、对手的羡慕和观众的赞赏, 对自己也是一个充分的肯定, 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了。在运动中, 既能培养中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坚强毅力, 又能培养其克服独断性、优柔寡断、自我压抑、任性等消极的心理品质。
4.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文化课的学习
青少年学生学习内容多, 学业负担重, 脑力劳动较紧张, 应参加适宜的课外体育锻炼来进行积极性的调整, 使原来那些兴奋的大脑神经细胞得到完全充分的放松, 有助于保持大脑健康。课外体育锻炼与其他课外活动一起, 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叉进行, 充分发挥调节身心的作用, 使大脑积极休息, 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5. 调节身心, 改善情绪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生理特点, 引起心理的积极变化, 他们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情绪波动起伏大, 烦恼会突然增多, 常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还经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 相互之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 这些负面的情绪需要得到缓解, 得到释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可以转移自身不愉快的情绪、意识和行为, 有利于他们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
二、青少年学生适合参加的运动
在校期间, 可以参加慢跑、弹跳类 (如跳绳、纵跳、伸手摸高、上下楼梯、踢毽子等) 、伸张运动 (如徒手操、广播体操健美操、单杠引体向上、踢腿、压腿等) 、全身性的运动 (如篮、足、排等大球类运动和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运动) 。
放假期间, 除了上述运动外, 还可以参加趣味性较浓的一些体育锻炼, 在春季骑自行车、放风筝、旅游爬山是最好的选择;在夏季可以参加游泳、避暑旅游、爬山、散步;在秋季参加慢跑快走、登高等运动;在冬季则要选择长跑、跳绳、全身性的球类运动。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5
人人运动,终身健康。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生命在于运动,成功在于拼搏。
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学。
音符让音乐有了旋律,运动让生命充满健康。
勤学砺志;从我做起,锻炼身体。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学子竞风流。
体育陪我行,快乐伴一生。
健体魄强素质,促发展上水平。
济师精英,顽强拼搏。
鸣奏青春旋律,抒写运动乐意。
团结拼搏,拼搏前进。
加强体育锻炼,展现青春风采。
运动显示力量的美,健康显示身体的美。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年轻健儿显身手,时代骄子竞风流。
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来源于拼搏。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魅力永久,充满自信,赢得胜利。
凌云赛场,斗志昂扬。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 智力发育 心理健康 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1
体育锻炼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许多家长把儿童的智力理解为识多少字,背多少诗,会多少位的加减法。其实,这是一种对儿童智力的误区,智力不仅包括认知反应的特征,还包括有效的处理问题,快速而成功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让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不仅是对人进行身体的影响教育,也是对人进行智力影响的教育,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构成,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体育能增强体质,促使大脑健康灵活,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智力活动的机能状态。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在心理学方面,体育能促进感,智,觉的敏锐和完善,注意力的稳定和集中,能使记忆力良好,思维敏捷,想象力和记忆力丰富,这些智力水平的高涨,就是智力发展的表现。本研究尝试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角度,简单讨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运动方式,体育锻炼与智力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活动都是受其思想,即智力与意志力控制与支配的。智力确定目的,体育活动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进行着智慧的运动,促进着智力的发展。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锻炼与智力发展相互促进
一个人智力发展最迅速得时期是在6-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经常运动,对于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人在运动时候会产生一种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微量蛋白,这些微量蛋白可以奇迹般的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可以说,运动促进大脑的发育。研究认为,如果体育活动涉及到思考,选择,计划和解决问题等思维活动,那么锻炼就可以提高智力。体育教育家伊斯梅尔和格鲁伯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有几种特定的体育和运动素质与儿童智力有关,如:速度,力量素质和准确性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智力和学习成绩与协调,平衡,动觉感的运动能力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女孩身上比在男孩身上更明显,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运动类型,协调和平衡能力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英国青少年体育基金会最新发表的成果表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会遇到“瓶颈”效应,所谓“瓶颈”效应就是许多孩子都会遇到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就再也难以提高的现象,英国青少年体育基金会首席执行官约翰·斯蒂尔说:“如果我们不开发身体机能,智力容易产生天花板效应。体育不应该成为学习的附属品,它是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好的体育锻炼的机会,将来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那些不重视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学校,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把学习成绩提到最好。
二、儿童体育运动应以趣味游戏为主
儿童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应以游戏为主,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在游戏过程中掌握走,跑,跳,游泳,翻滚,抓握,投掷等基本技能,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跳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由于儿童肌肉,骨质,韧带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因此,不宜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另外,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青春期就完全成熟了,过了这个时期,通过运动促进智力的效果就不明显了。之外,美国赫瑟灵顿研究表明,一天适宜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前苏联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每天至少参加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因此,前苏联,日本和我国等先后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应参加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前苏联学者研究认为,中小学生的上午第二节文化课以后,参加20分钟左右的课间活动,能明显提高第三节第四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下午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感到精神轻松愉快,头脑清醒,有利于晚上的学习等。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到共识。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必须与客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发挥自己得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是让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和失败,荣誉和耻辱,竞争和退让,个人与团队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对培养个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人的自豪感,树立自强的意识,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的满足,进而改变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包括智力素质的提升也都是极具震撼性意义的。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坚持终身体育,进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这应该成为新一代的自觉行动,体育终归是智者游戏活动。
四、结束语
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体育活动用于开发智力的手段,是极重要的,它不仅对人的精神,对人的体质有促进作用,是体智和智能的发展互为补充,综合塑造出一个完善的人,在体育活动中,很难找到一个与体育媲美,即体验人的精神,检验人的体质和智力的形式,因此我们就必须让体育同智育,美育,德育一起从各个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去挖掘儿童的潜力,开发青少年儿童的智力。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马里舒克(俄),杨守廉(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钟添发.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7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4年苏州大学考点参加体育加试的高三年级考生50名,以及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张家港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30名。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依据有关心理学科和体育学科的理论及方法,选定了五大人格调查问卷。问卷采用独立个体测试,选项答案有特别提醒,当场及时收卷。
1. 2. 2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通过五大人格因素得分转换表进行转换统计,采用SPSS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体育锻炼对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影响
各种项目的体育运动有一共同点,即要求运动参与者既要对外界器物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和判断,又要迅速调整自己身体的运动轨迹,确保较准确完成整个技能动作。这样长期的锻炼对人体肌肉运动本体感觉、视觉能力、中枢运动神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人的反应能力提高了,思维随之会变得灵活。如通过参加体操类项目,则能充分发展青少年对美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动作的创造力。又譬如棋类等运动项目能充分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预判能力。由此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青少年的思维、记忆、注意度、创造性得到提高。
2 . 2 体育锻炼对培养人的情感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焦虑和压抑等情绪反映,学生因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映。据最新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而智商仅占据20%。依据以上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学习效果的优劣,其情感状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直接而又强烈,不管是在校园外的社会体育活动中,还是在体育课上,又或者是在有竞争的学校运动会上,都会有成功者与失败者,欢乐者和忧伤者,同时人的情感表现也相互交织与感染,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转移失败者不愉快的心理和行为,也可以使胜利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有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
2 . 3 体育锻炼对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影响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因为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紧张、劳累、对抗性等特点。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生理和心理困难(如受伤、恐惧、疲劳等),参与者经过长期反复的刺激,意志力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 4 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紧密的联系,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作用的,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影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1]。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焦虑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消除这些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也是起积极作用的,锻炼者通过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找到自身的优点,从而舒缓紧张的生活状态。
2 . 5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整个活动中会促使人学会竞争,懂得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运动也会促使人学会合作,懂得相互配合,深刻体会团队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取得成功。
体育锻炼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应急能力等[2]。体育运动为人与人的接触创造了一种融洽的氛围,通过与不同的人接触,可以使自身忘却忧愁和烦闷,使自己能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感。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还应该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尊重对手和队友,尊重仲裁者,这些观念如果迁移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则能有效的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使人的个性日趋完善。
体育锻炼还能磨练人的个性,能使人变的活泼、自信、刚强、乐观。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不同运动方式进行不同的锻炼,并在其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性格,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
2.5.1 体育锻炼对社交性培养的分析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交性得分高出1.28。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的心理与周围的环境与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例如在篮球、足球、排球、拔河、集体舞蹈以及接力跑等校园集体项目中,体育锻炼则为青少年学生创设了一个适宜的集体活动空间,在这些活动中,需要青少年学生与周围的参与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及青少年学生与周围的环境能充分的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使人达到身心健康。
2.5.2 体育锻炼对开放性培养的分析
从表1、表2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开放性得分高出0.96,参加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人创造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练个性。
2.5.3 体育锻炼对利他性和道德感培养的分析
从表1、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利他性得分高3.32,道德感得分高出2.42。利他性与道德品质两者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校园体育活动多是集体活动,运动项目的发展主要以竞赛和趣味性游戏等形式进行,在整个活动过程青少年学生都需要遵守制定的规则,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这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中,既能保证运动项目本身的顺利开展,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2.5.4 体育锻炼对适应性培养的分析
从表1、表2数据可以得出,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适应性得分低了2.24,但是这并不是说体育对培养适应性没有帮助,因为竞技运动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很强,训练者要达到某一训练水平就必须长期在固定环境下进行单调而枯燥的训练,这样难以提高训练者的自主性、探索性以及社会化。我国现在社会的体育内容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如要改变这一现象,要进一步完善现在的体育项目,改变以往的体育教学手段,在教授技术技能的过程中,淡化学生对技术动作的高要求,将所学的技术动作游戏化、社会化,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3 结语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8
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6]承袭了Hochbaum和Backer等社会心理学家的理念, 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的基础上, 完善并形成一个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型, 强调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健康信念[7]是健康生活态度的强化, 是一种隐性的健康心理倾向。国外学术界证实了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美国2/3的中老年人因缺乏健康信念, 而未能达到健康卫生组织建议的日常体育锻炼水平, “久坐”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慢性疾病滋养的温床, 学者认为, 培养价值观、健康信念, 是促进老年人实施健康行为的强大干预策略[8];泰国儿童因父母缺乏健康教育指导, 有2/3表现出体育活动不足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9]。研究表明, 成年人感知到益处的程度越高、获得诱发健康行为的因素越多, 便会有更积极的锻炼行为, 而感知到障碍的程度越高, 则会有较为消极锻炼行为[10];在预测青年锻炼行为的变量中, 健康模式的自我效能预测力最强, 其次是感知益处、感知障碍[11]。
健康是当代人最直接的生理和心理诉求之一。知信行理论[12,13,14]认为, 促进人类健康的递进式理论模型应是:信息→认知→信念→行为→增进健康。可见, 确立健康信念是促进锻炼行为的关键环节, 然而,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 能够运用《标准》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评估的不足1/10[15], 自我评价知识匮乏的高达1/4[16], 半数的学生仅关心《标准》测试结果[17], 很少有人关注自身《标准》测试指标还存在哪些不足[18]。近期一些研究发现, 健康信念与锻炼行为具有线性相关, “感知到锻炼益处”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因素[19], 女生群体普遍存在严重的“知而不行”现象[20,21]。据此推测, 大学生早在青少年时期便缺乏对身心健康的合理认知、关注自我、坚定信念, 致使其体育锻炼行为呈现出“他律、他控、他管”之象[22,23,24]。
已有理论及文献对梳理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然而, 在健康信念备受关注的今天, 国内学者较多的关注大学生或成年人群体, 而考察青少年健康信念状况的研究相对薄弱, 而且, 剖析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的报告尚未明晰。基于此, 研究试图解决两大核心问题: (1)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状况如何; (2) 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有何具体的影响。青少年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研究旨为促进青少年积极践行体育锻炼有所裨益, 亦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方法
1.1 被试
遵循社会调查原则, 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 在某省随机选取三所初中、三所高中1600名中学生为被试对象。测试共回收1511份量表, 剔除45份无效量表 (剔除原则:填答不完整、规则性填答等) , 有效量表1466份, 有效率91.63%。其中, 年龄 (14.149±2.022) 岁;初中:高中=1:1.08;男:女=1:1.17。
1.2 测量工具
1.2.1 体质健康信念量表
以戴霞[25]体质健康信念量表为蓝本, 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相应修订, 例如:“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 延长寿命”, 改为“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 促进成长”。量表含5个维度24个题项 (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自我效能、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体质评价结果关注) , 采用Likert5点法, 每项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5分, 总分24~120分范围内, 分量表得分越高则表示该维度的水平越高。本测量探索性因子分析5因素累积贡献率68.343%, KMO=0.851, Bartlett's球体检验在显著水平上 (Chi-Square=6470.738, df=276, p<0.001) 。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x2=677.872, df=148, x2/df=4.580, SRMR=0.0470, GFI=0.919, NNFI=0.873, IFI=0.898。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5, 分半信度0.833, 分量表α在0.734~0.871范围内, 题总相关在0.470~0.701 (p<0.01) 。上述指标表明该量表符合测量学要求。
1.2.2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PARS-3)
参照梁德清[26]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量表共3个题项, 主要对被试前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进行评定, 依据公式“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评价运动量大小 (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 , 各维度各分5个等级, 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 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运动量评定标准以≤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本次测量Cronbach'sα系数为0.876, 分半信度0.797, 题总相关在0.349~0.746 (p<0.01) 。验证PARS-3量表符合测量学要求, 所得数据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的测量构想。
1.3 施测过程
依据方便取样原则, 于2015年11月15~30日, 采用集体统一测试和单独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施测前解释指导语并保证被试自愿参加, 填答时间3分钟, 填写完毕当场回收。施测中获得被试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 如性别、年龄、年级等。
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 根据研究需要, 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考察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体育锻炼的现状特征及二者关联, 并利用A-MOS22.0分析软件从结构层面揭示影响机制。
2 结果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现状
本研究中, 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总分均值为72分, 各分量表的总分均值分别为:知觉锻炼益处=21, 体质评价自我效能=12, 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12, 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15, 体质评价结果关注=12;体育锻炼等级均值为2分, 各题项均分为:锻炼强度=3, 持续时间=2, 锻炼频率=3。统计显示 (表1) : (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的总体状况略好。但是, 除“知觉锻炼益处”和“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外, “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3个维度均低于维度的理论均分; (2)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不甚理想。除锻炼频率外, 强度和持续时间均低于题项的理论均分。
为考察性别变量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体育锻炼中是否存在差异, 将性别设为自变量, 以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各维度 (或题项) 为因变量进行MANOVA分析 (表2) 。组间方差分析显示, 知觉锻炼益处 (F (1, 1465) =18.591, p=0.000) 、体质评价自我效能 (F (1, 1465) =29.391, p=0.000) 、总体体质健康信念 (F (1, 1465) =5.981, p=0.015) 、强度 (F (1, 465) =82.523, p=0.000) 、持续时间 (F (1, 1465) =79.346, p=0.000) 、频率 (F (1, 1465) =4.141, p=0.042) 和锻炼等级 (F (1, 1465) =116.293, p=0.000) 的性别主效应显著, 而“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皆不显著 (p>0.05) 。多重比较显示:男生在“知觉锻炼益处” (29.35) 、“体质评价自我效能” (12.29) 、总体体质健康信念 (83.06) 、强度 (3.22) 、持续时间 (2.28) 、频率 (3.87) 及锻炼等级 (1.94) 上均显著高于女生。
2.2 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
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 (表3) :体质健康信念及各维度均与强度、持续时间、锻炼等级显著正相关 (p<0.01) ;“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自我效能”、总体体质健康信念与频率显著正相关, 而其他3个维度均与频率未达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比较:“知觉锻炼益处” (r=0.436) 、“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 (r=0.324) 、“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 (r=0.361) 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 (r=0.367) 均与持续时间正相关较高, 体质评价自我效能 (r=0.398) 与强度正相关较高, 且它们皆达中等相关水平 (0.3<r<0.5) 。
将体质健康信念设定为自变量, 分别将锻炼的各指标及等级设为因变量, 采用强行进入法进行4组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示 (表4) :体质健康信念对强度 (F (1, 1465) =31.448, t=5.608) 、持续时间 (F (1, 1465) =51.638, t=7.186) 、频率 (F (1, 1465) =11.939, t=3.455) 、锻炼等级 (F (1, 1465) =67.406, t=8.210) 的回归效应显著 (p<0.001) , 分别解释了变异的4%、6%、2%和8%。比较发现, 体质健康信念对锻炼等级 (β=0.291) 和持续时间 (β=0.257) 预测效应较高。
为从结构层面揭示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 利用AMOS22.0软件构建关系模型 (图1) 。拟合指标、拟合优度指标、近似误差均方根和标准化残差均方根综合反映了模型较好的适配性。结构模型标准化系数 (r=0.418, t=8.073, p=0.000) 表明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显著的正向影响。
3 讨论
3.1 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现状
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的总体状况略好。多年体育课程的学习、体验, 以及各种信息渠道的体育文化宣传, 使青少年掌握了一般的运动技能、汲取了基本的健身知识, 对锻炼的增强体质、促进睡眠、缓解学习压力、愉悦身心等益处具有合理的认知, 同时, 青少年对体质健康不佳所产生的身体忧患意识较强, 对身体的健康状况预警性较高, 能够从体质的强弱联想到感冒/发烧等疾病的易感性、哮喘/肥胖等遗传疾病的易得性、冷/热等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等。诚然, 每年循例的《标准》测试却未能引起青少年对自身体质测试结果的关注, 亦未能有效地激发其改善体质、克服障碍的锻炼效能感, 学生往往将《标准》测试作为体育教学学习的一种考核形式, 或者是仅“参与”而非“投入”式的一种体育活动, 致使青少年缺乏改变锻炼行为的动力和意向, 因此, 青少年对体质评价的结果关注和自我效能感均显示出较低的水平;此外, 正值生命力旺盛期的青少年缺少对身体疾病隐患的直接体验和体弱后果的有效预判, 因此, 其“知觉疾病与体弱严重”的意识较低。以上结果与前人[19,25]部分观点一致。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令人堪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中央7号文件[27]的指示精神, 要求中小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 各地区虽能基本满足青少年每天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如:课间操、体育课、体育社团、课外活动等) , 使60.1%学生能够实现3次/周的体育锻炼参与频率, 但是, 能够在实际上践行锻炼1小时的青少年却寥寥可数, 95%以上的青少年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内, 这一现象导致青少年难于获得体育锻炼的深层体验, 在体育锻炼中难于形成专注、沉浸的投入心理情境, 甚至会造成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兴趣的“流失”, 另外, 学校现有的场馆设施可能无法满足大多数青少年的锻炼需求, 大多青少年以散步、慢跑、广播操、骑自行车等简单易行的内容为锻炼手段, 致使青少年难于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身心的快乐体验。已有研究表明, 兴趣不足、动力不强、意向不明, 以及支持不够、场馆匮乏、《标准》测试不严整等问题是制约当代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践行的主要内外因素[28,29,30,31,32]。行为心理学认为, 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取决于个体从事该行为的状态及状态的坚持程度[33,34]。研究认为, 在保证青少年足够的锻炼频率基础上,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扩大锻炼监管、增加锻炼指导、提升社会支持, 可能为青少年提供可参考的锻炼意向和可持续的锻炼动力。
多元方差显示,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以及“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自我效能”2个维度存在性别差异, 并且, 在体育锻炼各指标上亦存在显著差异。数据反映了, 相对于男生, 女生往往认为体育锻炼与其恬静、内敛、柔顺的性格不符, 使之在体育锻炼中或多或少会感受到社会认同与行为方式间的冲突[35]。这种源于外界或心理层面的性别角色冲突, 会阻碍女生参与锻炼的自主性、降低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 致使其体育锻炼行为形成“强度小、频率低、持续时间短”等不规范特征, 亦会使女生对体育锻炼益处的认知度偏低, 缺乏体育锻炼改善体质的自我效能感。期望价值理论[36]认为, 社会文化中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 (男性化的男性和女性化的女性) 会通过个体自我感知而影响主观价值与期望, 甚至影响个体对社会行为的选择。研究认为, 在青少年群体中, 应重点关注女生体育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工作。
3.2 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 体质健康信念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显著的、中等程度的正向关联, 可作为预测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变量。知信行理论[37,38,39]认为, 健康行为与个体的认知有关, 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 更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相关。健康信念模式理论[20,40,41,42]认为,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健康信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 (或免除危害) 行为的执行动力, 信念是认知与行为的重要环节, “知而不信”、“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皆会与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背道而驰。认知心理学[43]认为, 信念是态度的强化, 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倾向。研究证实了上述理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数据反映了, 若青少年在已有健康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健康信念, 便会表现出相对积极、主动、合理的锻炼行为。体质健康信念能够为青少年提供践行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 能够在自身已有健康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锻炼意向, 由此促使其体育活动表现出更长的持续时间, 其行为越易达到体育人口[44]判定的标准。研究认为, 培养青少年体质健康认知、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 可能是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一个有效途径。
就本次测量而言, 能够知觉体育锻炼益处和疾病严重性、对体质健康不佳的忧患预警性高、对《标准》测试结果关注度高的青少年, 其锻炼的持续时间越长, 而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变体质状况的青少年, 其锻炼的强度越大。研究认为, 不同维度的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影响的差异性, 可能源于青少年对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不同的认知、需要和目标取向所致。诚然, 本研究中, 体质健康信念对锻炼频率、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锻炼等级的解释力均未达较高水平, 究其原因: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既受自身体质健康信念的影响, 还受信念执行度、拖延倾向、家庭教养、外界支持、生活方式、学业压力等诸多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 这亦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外, 研究还发现, “知觉锻炼益处”和“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但是, “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均未对锻炼频率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现象映射了, 当代青少年对《标准》测试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不足, 其参与锻炼的被动性、跟从性、附和性特征明显, 这种非主动、自觉地参与特征将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后继无力。上述观点与前人[9,14,45,46]的部分观点一致。
研究从调研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现状入手, 探讨了二者的内在关联, 所得结果从认知、信念的角度揭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成机制, 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诚然, 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会因个体内外诸多变量的综合影响而更为复杂化。未来研究应关注一些社会变量在此关联中发挥的作用, 为全面揭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成机制提供实践基础。
4 结论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9
一、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表明,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当然,每个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的,前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期的特征(2—6岁)
这个时期,幼儿已经从爬过渡到走的阶段,在智力方面, 主要是感觉运动方面的发展, 而且智力和活动能力大都是从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早期,幼儿对生活充满了主观幻想。两三岁或者五岁的时候,幼儿开始出现了反抗期,通常不听父母的话,比较任性,好动坐不住,但是这是幼儿正常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会强化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幼儿是第一次发生体型变化,因此还不宜运动。但是儿童这在这一时期比较好动,家长或者教师需要为儿童提供系统的运动教育, 进而扩大幼儿的运动行为。
(二)儿童期的特征(7—11岁)
这个时期中, 儿童已经开始进校读书, 开始接触社会环境,参加社会活动。儿童通过参加活动,已经产生一定的独立意识。在和其他儿童交往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学会评价自我和他人。由于膨胀的虚荣心,他们在活动中很勇敢,总是显得朝气勃勃。6岁时,儿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活动技能;6—8岁时, 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四肢调节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9—10岁时,儿童已经可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到11岁时,儿童运动反应的速度已经趋于成人水平。
(三)少年期的特征(12—16岁)
发展心理学家把成熟期分为了两个阶段: 第一成熟期阶段和第二成熟期阶段。第一成熟期阶段大概表现在11—13岁, 这一阶段通常表现为一些消极现象。少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性成熟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性情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往往会变得固执己见,总是自以为是,有些甚至和家长教师公开争吵。教师和家长此时需要细心教育,循循善诱。到达第二性成熟的阶段,少年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因而开始控制情感。在这两个阶段,少年们的运动发展特征有所不同,由于体型变化过大,他们的运动不是很安定,大多课余进行体育活动。
(四)青年期的特征(17—19岁)
在第二性成熟期之后, 青年的思想情绪和运动感觉开始保持稳定的状态,过分的兴奋感开始逐渐消退。兴趣和性情都开始稳定下来,但是一些女青年在17岁的时候,开始出现危机期, 在高度兴奋和反抗权威中重新表现出不安定的情绪。在这个阶段,青年的运动发展到达顶点,具备从事所有运动的条件。因此, 这个阶段是青年培养个性、发展运动技能的黄金期。
二、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要求
(一)对幼儿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 家长和教师不要提出运动技能的要求,兴趣是运动活动的重点。家长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变化多样的小游戏,简单易做但是生动活泼。如果有条件,就可以布置各种各样的小型机械,比如滑梯、摆动轮椅等。在这个年龄段,家长要把重点放在幼儿的走、跑、跳、攀、舞蹈、游泳等基本运动形式上。
(二)对儿童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这一发展阶段,儿童已经拥有运动能力,他们开始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要求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学校必须为他们创造体育锻炼的环境。比如学校要招聘一些体育教师,配备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体育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儿童体验陆地、水中和冰雪上的运动,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明确运动、身体和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锻炼儿童的内脏器官,填补身体由于长期坐姿而造成的不良的影响,不断提高儿童的运动技能。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儿童练习速度和力量, 但是因为儿童的运动器官还在发育之中,所以极限力量练习和弹跳力练习都要适量,不能安排过多,可以把耐力练习当做力量的一种手段。游戏是儿童体育锻炼的中心内容,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 几乎都不会考虑战术,教师不要刻意进行综合技术训练。在7岁之后,可以对儿童进行一些基本体操锻炼发展儿童的平衡能力,比如支撑跳跃、翻滚和摆动等。这个时期可以培养儿童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进而锻炼儿童的远端环节调控能力。6—8岁时,可以让儿童学习游泳,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化学、滑冰和跳水等运动。
(三)对少年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少年进入第二次体型变化的时候, 运动过程中存在颇多的不稳定因素, 他们的动作还不能达到标准级别, 而且不够经济,但是在动作技术学习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15岁的时候,运动竞技的能力开始大幅度提高。此时,教师和家长可以训练少年的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少年的身体发育较快,但是内脏器官的法语却有点缓慢,所以训练时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能操之过急进而加大训练量。再加上少年的肌肉、骨骼和韧带都还处于发育时期,脊柱还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一定要避免压力过大的训练。在运动项目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爆发力进行练习,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要量力而为。
(四)对青年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青年时期,肌肉和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机能都可以和成人媲美,此时的体育锻炼可以遵循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融合多种体育内容,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交换,从而适应各种爱好。
三、结语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10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和时间:
以身材矮小, 父母亲身高都不高, 与同龄人身高相比无优势的小学、中学学生为实验对象, 选取云南省昆明市师大附小三、四、五三个年级的小学生、昆明市第八中学的初一的中学生共计16名, 其中男8名, 女8名。研究, 测试和实施时间共计5年, 从2007年1月开始至2012年1月底结束。
1.2、研究方法:
实施增高计划之前, 对实施者进行健康和体质检查, 对实施处方者进行身高测量记录。受试者除身材矮小外, 其他均为健康、智力正常的青少年。并根据个人状况制定出实施锻炼的运动处方, 每实施一年后, 对实施处方者身高数据对比、分析, 检验实施处方的效果, 并及时调整。
2、具体运动处方
实施运动处方目的:通过牵拉和刺激骨骺生长, 促进青少年长高。锻炼内容:单杠悬垂。30秒/次, 5次;跳绳练习。5次, 每次2分钟, 每次跳220-280次, 每次间隔1分钟;起跳摸高。5次, 每次20个, 每次都必须全力起跳, 每次间隔1分钟, 三项运动可交叉进行。锻炼频率:每周3次以上, 每次从准备活动到放松时间1小时。运动负荷:心律达到120到140次/分钟。注意事项:实施运动处方期间, 加强营养和睡眠, 补钙。
3、体育锻炼能让人体长高的原理
人体的身高主要取决于下肢的股骨、胫骨和脊柱的长度。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使人体的生长激素加速分泌, 生长激素能使骨两端的骺软骨受到刺激, 促使骺软骨细胞分裂增殖, 软骨细胞不断地纵向分裂、繁殖, 促进软骨生长, 生成新的软骨, 软骨长出来之后, 促进骺软骨不断的增生和骨化, 下肢骨就不断增长, 使身高不断增高。另一方面, 人体的脊柱是由33个彼此分开的骨头组成的, 这些椎骨中有24个是永远不会融合在一起, 它留出空间是为了生长。将脊柱增长的关键是在两个椎骨间被称作椎间盘的软组织垫上, 通过锻炼这些椎盘, 让它们变更厚些, 提高椎间盘的血循环和液体物质含量, 当椎间盘伸展扩大了, 脊柱也就变长了, 人体也会随之变高。但人体到了20-22岁, 骺板软骨渐渐消失, 骨骺闭合, 骨的纵向生长停止, 人也就不能再长高。因此, 青少年应抓住长高的最佳时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 让生长激素加速分泌, 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 使骨骼加长和和变得粗壮坚实, 以此实现长高的目的。
4、体育锻炼能让人体长高的生理机制
4.1、机械物理作用。
在骨化过程中, 受压力小的部位发育较快, 经常锻炼可增加长骨的长度, 而且还可以使骨内的骨松质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不过, 过量的的持续压力性的反会导致不良的反效果, 这就是采用什么的运动方法对增高更有利的主要问题。因此, 采用单杠悬垂、跳绳练习、起跳摸高可以有效增加身高, 而举重、摔跤、武术、滑轮等运动对人体长高无益。
4.2、生理生化作用。
青少年参加运动时, 改善了体内水氧和热的平衡, 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还可以促进糖、蛋白质、脂肪等能量物质更好地代谢, 有利于骨质的合成,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促进肌纤维变粗, 肌肉组织有力, 促进骨骼生长, 骨密质增厚;有利于消化系统, 使消化系统得到充分的改善。加速肠胃蠕动, 增进食欲, 可充分吸收营养和钙质, 来补充因运动而消耗体内的能量, 满足身高增长的物质需要。
4.3、心理情感的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精神情绪又利于内分泌腺的工作, 研究表明持续6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是安静时的两倍。而白天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后, 夜晚生长激素分泌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进而促进身高。
5、对身高增长有效果的三大类运动
第一类是是跳跃运动。如跳绳、蛙跳、单双足跳起摸高、跳高运动等, 这类运动能增加对下肢长骨端的刺激。第二类伸展运动。伸展运动能增加躯干肌肉和脊椎柔韧性, 也会刺激脊椎的软骨, 促进长高。如引体、悬垂、伸腰、做操等, 可以牵伸拉长肌肉、韧带, 充分活动关节, 伸展躯体, 比如利用单杠或门框, 双手正握杠, 脚离地面, 身体尽量松弛下垂, 腰、髋、腿做轻微摆动。经常引体向上和做特殊的锻炼, 可使脊椎变直, 身高恢复正常。第三类是全身运动。如球类、游泳、舞蹈等。做跳跃性球类运动和游戏, 打篮球时积极争抢篮板球, 跳起断球, 打网球的起跳发球, 打排球时尽力跳起, 扣球拦网动作。
6、实施运动处方的结果
孩子长高的影响因素很多, 包括遗传、骨龄、疾病、情绪、运动、饮食、营养吸收、睡眠、发育、内分泌状况等等。但这些因素对儿童身高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因为最终身高还受到其他后天因素的影响。据日本长田体育大学科学验证调查研究统计, 同样性别、年龄的青少年, 经常参加针对骨骼协调的增高运动操的运动员比不参加增高协调运动的体育运动员的身高高出4-7厘米。我国的沈阳体育学院也曾就这种情况对19000名中小学以及5700名体育学校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经过参加系统体育锻炼的学生比少活动的学生身体高度平均要高4-7厘米, 有的高达10厘米。本论文对选取的16名年龄大约在10-16岁之间的青少年进行增加身高的运动处方研究, 测试时间共计5年, 从2007年1月开始至2013年1月底结束。这16名学生父母亲身高都并不高, 实验对象经过5年的练习, 那些认真完成练习的青少年都长得很快, 参加实验对象的孩子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孩子平均高4-8厘米, 有的甚至更多。
7、实施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高影响的运动处方的注意事项
7.1、控制好运动量
多运动能促进身高的增长, 但运动过量, 会影响睡眠, 扰乱内分泌, 因此孩子的运动不能过量。活动量适当与否, 可根据青少年参加锻炼后的感觉、表现和反应正常与否来确定。若孩子运动后自己感觉良好, 精力旺盛, 睡得熟、吃得香, 就说明运动没有过量。如果发现孩子运动后出现疲劳、睡眠不好、精神不好, 则说明运动过量, 家长和教师应及时指导孩子减少运动量, 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及身高。另外, 一些负重、收缩和压缩性的运动, 比如举重、举哑铃、练拉力器、摔跤、武术、滑轮、滑板、长距离跑步等, 对身高增长是不利的。
7.2、加强营养、睡眠
身材矮小者在青少年时期多伴有运动不足, 营养和体质差的情况。因此, 需加强青少年营养和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促进身高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为青少年在熟睡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占全天分泌量的50%以上, 尤其是在深夜12-1点之间, 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会成倍增加, 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小孩养成晚上11点前入睡的习惯, 每天确保9-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 可加强营养和钙质的补充, 满足身高增长的物质需要。
结论:
适宜的运动是孩子的“助长器”, 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能有效青少年身高。本论文对16名实验对象经过5年的增高的运动处方练习, 那些认真完成练习的青少年都长得很快, 原先与同龄人身高相比无优势的学生, 采用单杠悬垂、跳绳练习、起跳摸高的运动处方后, 实验对象的孩子比同龄孩子平均高4-6厘米, 有的甚至达到6-10厘米。
摘要:影响青少年身高的因素很多, 但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可以促进青少年生长激素的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 增加食欲, 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从而让青少年长高。
关键词:青少年,身高,生长激素,运动处方
参考文献
[1]黄发源.骨龄测定及其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2年01期.
[2]罗汉文, 关宏刚.右归丸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
[3]张环环, 郑超, 王邦安, 王少圣, 汪萌芽.生长激素对大鼠耐力型运动能力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青少年儿童如何科学健身锻炼 篇11
一、健身锻炼的作用效果
1.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经常参加健身锻炼,可使肌肉组织的贮氧能力提高,改善肌肉组织的能量供应,增强肌肉组织的耐久力,从而使肌肉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增大,弹性提高,肌肉变得发达结实有力;还能改善骨骼的营养状况,增强物质代谢,使骨骼有机成份增加;并能改善骨骼肌与关节韧带的弹性和柔韧性,从而提高骨骼抗弯、抗拉、抗压和抗扭转的性能。
2.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健身锻炼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提高机体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提高。
3.提高和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经常参加健身锻炼,不仅可以加强新陈代谢,而且还能改善血管的弹性,提高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摄氧能力。从而大大的提高心脏承受大量工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
4.提高呼吸系统的能力,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健身活动可以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加深,使氧气的吸入量增加。健身活动能使腹肌和膈肌的运动幅度加大,对胃肠道产生按摩作用,使腹腔血液循环旺盛,胃肠消化、吸收、蠕动功能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多,促进食欲。
5.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科学健身既能全面锻炼身体,也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长期参加健身锻炼,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增强肌肉弹性,增加关节与韧带活动的幅度和柔韧性。通过健美操运动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此外,长期从事健身活动,还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对自然界气象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改善情绪,调节精神状态,塑造人体体型美,陶冶人的思想和树立高尚的精神情操,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二、健身锻炼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青少年儿童健身锻炼要循序渐进,先做准备活动,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力量由小到大,拉压韧带练习由轻到重,跑步距离逐渐加长。先进行轻微的运动,可以使周身的毛细血管打开,肌肉关节随之放松。切忌一开始就猛烈运动,否则,对身体非常有害,还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事故。
2.因人而异的原则。练习者应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和条件,有针对地进行健身锻炼。即根据本人的学习、生活的需要,选择有针对性而且有效的健身锻炼项目、内容、运动负荷来进行健身练习。在健身练习后的恢复期间必须根据自身营养状况和负荷量的强弱,合理配制膳食结构,这样才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3.形式多样的原则。锻炼者要从人体的整体出发,全面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在练习过程中要求项目多样,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练习相互穿插安排,合理搭配锻炼内容与方法,以保证身体全面发展。
4.经常性原则。锻炼者根据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参加锻炼,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地克服惰性,排除干扰,持之以恒。从而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使之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应注意的事项
青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生理特征表现为:兴奋过程占优势,精力充沛,学习情绪时高时低,神经系统工作持久力差,易疲劳也易恢复。少年儿童的骨骼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所以不能进行过大的力量和耐久力的训练。否则,可能造成过早完成骨化或骨骼畸形,因此,为防止他们的脊柱胸廓及骨盆的变形,在体育锻炼中应注意培养他们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
15岁以后进入青春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这时期进行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可适当加大。青春期开始后性别差异显著,女子月经期身体活动能力趋向下降,心理上也不喜好运动。但这一时期男子出现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状态,对对抗性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往往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产生冲动。因此,在运动锻炼中应注意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加强健康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还有就是在练习时要注意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把握好练习时间,多采用一些游戏比赛的形式,提高他们练习的积极性,。
四、青少年儿童健身锻炼的方法
1.晨跑。晨跑是大多数青少年儿童常用的锻炼方法。晨跑时要注意四点:①适量:就是晨跑的距离及强度要掌握好,晨跑与其他练习内容配合适当。②定时:每天在固定的时候晨跑,固定一定的晨跑时间,这样容易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③循序渐进,由慢到快。④灵活:晨跑必须根据各人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练习。
2.跳绳。跳绳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不仅能发展灵敏性、协调性、节奏感和弹跳力,而且还能提高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呼吸系统机能。跳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持绳的各种举摆动作,也有持绳的单足跳、双足跳、交叉跳、蹲跳等。
3.压腿。练习者站在压腿架前,面向器械,在尽力保持人体平衡状态的条件下,抬起左腿或右腿搁置在适当的高度的横杠上,并慢慢地使该腿的膝关节伸直,保持膝关节伸直状态,上身向前倾压,以伸展相应的肌肉和韧带。支撑腿脚尖向前,称为正压腿。支撑腿脚尖横向,称为侧压腿。
青少年儿童的健身锻炼方法很多,像球类运动、活动游戏、自行车、滑冰、游泳等都是青少年儿童喜爱的练习项目。青少年儿童只有科学地有计划的进行身体锻炼,才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青少年体育锻炼 篇12
1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特点
1.1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项目种类少,锻炼场所有限
大部分的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能够选择的运动项目的种类比较少,青少年在学习之外大部分都会选择去操场跑步、在校园的篮球场打篮球、在羽毛球场打羽毛球等,这些体育活动的活动范围有限,固定在一定的场所中,也需要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场地,所以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学校,因此,锻炼身体的场所是有限的。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锻炼的性别区分的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都会选择常见的体育锻炼的项目,能够使用的锻炼场所也是有限的。
1.2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比较简单
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都非常简单,大部分的青少年都能有非常端正的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观念,绝大多数青少年在学习之外非常喜欢体育锻炼,不排斥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青少年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希望在学习之外能够有一个放松的形式和途径,体育锻炼能够让青少年的生活更加丰富。大部分的青少年觉得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体育锻炼非常重要,他们非常愿意花费一些课余时间去积极的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但是相对来说,青少年中男生的锻炼热情比女生的锻炼热情要高,在不同学段、家庭居住地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大部分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增强自己的体制,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放松身心。
1.3 锻炼的时间、次数与强度比较固定
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锻炼的时间、锻炼的次数及每次锻炼的强度上基本上比较固定,大部分的青少年能够做到每个星期都进行2~3次的体育锻炼,锻炼的强度适中,每一次体育锻炼所花费的时间都在30 min以上。青少年从心以及生理角度来说,发育都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愿意和自己的同学或者朋友在一起锻炼,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能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2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总结
2.1 自身因素
2.1.1 惰性心理
人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的本性的一个方面,而青少年就非常容易有惰性心理,因此,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时候容易受到自身惰性的影响,一旦惰性产生,青少年就不愿意持续的参加体育锻炼。惰性的产生与青少年自身特点、家庭受到的教育、家长对青少年的溺爱、社会风气等因素都有非常大的关系。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的惰性心理主要有三种:第一,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害怕麻烦、轻言放弃;第二,青少年自己不愿动手,比较懒惰;第三,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的自身信心不足,很容易就受到打击。
2.1.2 健康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健康观念中,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单纯地认为身体健康就是没有生病,大部分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和运动,青少年接受了学校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有了很大的了解,虽然还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程度,但是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开始加强体育锻炼。
2.2 家庭因素
2.2.1 家长影响
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后,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将所有的经历都放在这一个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中,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现在的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所以有一些家长的健康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影响不好,所以需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让更多家长了解科学健身的好处,最终增强青少年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2 饮食结构
中国的很多家庭已经发展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致使青少年走向两个极端:第一,挑食厌食的青少年的数量逐年增加,他们日常生活中摄取的营养比较单一,因此,身体瘦弱多病;第二,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家庭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暴饮暴食的青少年也非常多,他们每日吃的饭中肉类太多,且有效的体育锻炼,身体严重肥胖。青少年严重肥胖或者极度瘦弱的现象在国内已经非常常见,必须引要及时地调整青少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才能促进青少年养成一个健康体魄。
2.3 环境因素
2.3.1 空气质量
我国许多的城市空气质量比较差,因此,青少年为了能减少自身的空气污染,都会减少外出运动的频率,所以空气质量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一个因素。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如果非常不乐观,那么青少年就不愿意外出运动,因为许多体育运动需要一定的场所,而室外的运动场所也是有限的,大部分都是露天的,所以空气质量对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影响很大。
2.3.2 运动场所
在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发达地区校园内有一些标准的运动场所,比如:田径场地、球类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设施和器材也比较完善,这样的地区青少年会非常乐于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在一些比较不发达的地方,没有足够的设施,青少年就不能进行体育锻炼,所以运动场所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4 网络因素
2.4.1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互联网对社会问题的舆论,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因此,青少年在网络中接收到的信息有好有坏,网络中一些不良的信息也会对青少年的观念产生影响,一旦网络舆情给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带来不练的影响,青少年就容易听从网络中不正确的声音,减少体育锻炼,由于网络的随意性,部分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容易出现体育锻炼行为的错误言论,对青少年体育习惯非常不利。
2.4.2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青少年非常容易沉迷,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对体育锻炼不再积极,网络游戏才具有极为强大的吸引力,它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青少年,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去,从而无法定期进行体育锻炼。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研究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促进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加强,而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非常多,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有明确地分析和定位,抓住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春艳.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J].浙江体育科学,2012(1):107-112,126.
[2]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张同香.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2011.
[4]高永成,崔红艳.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总结与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9-121.
【青少年体育锻炼】推荐阅读:
青少年自然力锻炼研究11-04
青少年体育发展07-05
青少年体育教育09-30
青少年体育训练方法11-28
青少年体育社团章程08-22
四川青少年体育工作12-16
青少年体育游学方案01-08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10-07
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意义12-06
青少年体育类夏令营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