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影响

2024-09-03

青少年影响(精选12篇)

青少年影响 篇1

网络, 一个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名词, 如滚滚浪潮向我们涌来, 网络缩短了时空, 拉近了信息交流的距离,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是人类21世纪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窗, 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具有探索精神的青少年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其实, 这个五彩的网络世界, 内容良莠混杂, 一半鲜花, 一半陷阱。对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 上网的热情需要保护, 但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引导, 唯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永远在一片安全的网上世界里“冲浪”。

一、网络正走进青少年的生活

近些年来, 网络以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速度, 来到了我们身边, 网络信息系统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 人们的生活也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人们似乎能从网上找到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包括大量的信息、即时的网络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青少年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社会, 都很容易接触到它, 网络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人们也更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网上冲浪”。青少年处于在接受新兴事物最快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成了进军因特网的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

二、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平台

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网络由于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信息传达形式多样、自由开放等特点, 能够极大地引起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青少年在上网“冲浪”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 而且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人物传记进行文献检索, 最终能够得到图文并茂的知识体现形式。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 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 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要, 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诸多的网上学校陆续建立, 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网络有助于扩宽青少年的思路, 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由于网络的包容性, 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在思考的过程中, 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 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发表观点见解;而且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3.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在网络上, 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 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 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当今世界,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应用于教育、商业、政府、国防等各行各业, 可谓无处不在, 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已经把网络的应用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它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青少年已经把网络技术当作自己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 荒废学业

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 抵制诱惑的意志力还不坚强, 网上的游戏和聊天往往使青少年不能按时休息, 影响上课时的精神状态, 浪费了最佳学习时光, 导致学习进度跟不上, 长时间沉溺其中, 最终荒废了学业。

2.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潜在威胁

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的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这使得学生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 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 甚至盲从西方。

3.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行为方面, 会出现品行障碍, 产生攻击性行为, 甚至崇尚暴力。目前, 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 他们本来就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 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 就会减少他们和他人交流的机会, 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 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导致心理健康危机。青少年处于人生当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 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 有时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 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也不利于学习。

四、正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发展的明天一片光明

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 青少年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没有足够的分辨力去明辨是非, 自我约束。网络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我们应该关心青少年, 关注其上网问题, 但不是监视和一味地控制, 我们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合理地利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相信网络发展的明天将是一片光明!

青少年影响 篇2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建设道德规范的功能, 电视也是当代最时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特点主要有:生动形象,现场感、真实感强,集音响、图像、动作、色彩于一身,能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发人们的兴趣,这是报纸、杂志和广播不可比拟的;电视在现今己基本普及;时效性强,可进行现场直播和实时报道,等等。事实上,电视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吸引力,因为电视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电视媒介的大众化和电视媒介的人性化。因此,电视不仅充当着人们超越有限生活空间的信息媒介、交流渠道,还是大众的文化载体和教育载体。同样,电视为渴望了解世界、认知社会的青少年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对青少年观众而言,电视满足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渴望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愿望,电视向他们展现的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延伸。

而青少年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学习社会的各种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如果没有正确的电视引导随时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发展比如:电视广告的直观动感,以逼真的表演、高超的动画设计、夸张的解说、奇妙的构思,将产品展现在青少年眼前。电视广告内容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的不良的电视广告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电视媒介有它的两面性,就它的负面而言在学习上。观看电视节目占用了青少年大量的时间,造成青少年读、写、听、笔算、实验动手等能力的下降。沉醉于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中的青少年,精力受到影响,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大大减少。据一项近期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上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有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为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而且在思维上看。电视媒体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形象化影响了青少年想像力的培养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处在思维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观看能开发其智力和思维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应该教孩子学会诚实又机智,原则又灵活,善良又警惕。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机制的建立尚不够完善,电视传媒高度清晰的图像和视听兼备的特点,容易使他们过分注重画面的出现,从而忽略了问题的产生,放弃了思考、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同时,现代电视媒体高度形象化的倾向又容易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地下降。众所周知,青少年喜爱看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由于制作水平差、说教色彩浓厚等原因,无法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于是,许多电视台就引进外国特别是日本的动画片,如今的孩子已被外国卡通片所包围。如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动画片《灌篮高手》中的五个高中篮球队员,从中国人的眼光看来,他们个个是坏孩子:考试不及格、爱打架、早恋。再如《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小丸子,她不爱学习,成绩不好,又爱睡懒觉,还丢三落四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教育所反对的,与中国传统观念相冲突,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电视动画片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意义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结构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但电视媒介的发展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不可限量,首先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中的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他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少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电视节目所具有的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们正是在轻松消遣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其次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原先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因而常常陷入困惑、矛盾和不可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原先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反应。为了获得新的自我平衡,往往重新寻找一种“模特”作为自我平衡的对象。而电视节目则提供了实现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娱乐减压功能是青少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功能所在,青少年在参与、消费电视选秀节目这个文化产品时,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要求,维护着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电视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篇3

当今社会,随着电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今天,“电视机前的一代”已不再是新鲜的名词,电视已经成为青少年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同时,电视媒体作为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第四大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电视传媒在青少年受知过程中的作用,依靠传媒科技,最大限度地降低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引起电视传媒界人士的关注。

电视传播中的某些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直接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害,对青少年在学校、家庭所受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带来冲击。近些年来,由于商业化影响的加重,电视节目中的确存在着一些色情和暴力的情节。据统计,在中国,最近10多年来,80%的影视剧会有暴力镜头。而据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电视内容的偏好以刺激性剧情为主,其中,功夫片、动作片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而动画片、卡通片中暴力的镜头也比比皆是。电视中的暴力经常被美化,被描绘成有魅力的、解决争端所必需的手段,并且不受法律的约束。而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他们对电视节目中行为的模仿,尤其当这些行为受到表扬或奖励时,更成为许多青少年争相效仿的对象。

电视中的内容,远远超出青少年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因此,电视能使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有所谓“温室效果”,使他们心智早熟。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很多其年龄段不需要的经验,这些零碎的、不加选择就吸收来的内容,很可能是经过夸张、歪曲或浓缩的,并不符合社会现实,尤其是大部分电视节目散播的价值观是成人的价值观念,它们并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认知水平,对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冲击。

电视上的一些节目内容,使青少年沉迷于明星趣闻之类的琐事,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对媒体的要求是盈利,而媒体为了盈利,会最大限度地在政治上“回避风险”,不触及社会发展的敏感地带,远离社会重大矛盾的冲突区域,转而炒作一些琐碎的、娱乐性的社会新闻,以转移人们对社会主流问题的关注。

目前,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许多电视频道纷纷上马娱乐节目,关注娱乐动向、关心明星大小事成为这类电视节目的主打新闻,而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具有娱乐倾向的青少年受众占据了绝大多数。许多电视频道对娱乐节目的强势推出,更是“投其所好”,使得很多青少年形成了狂热的追星心理。这类节目过多过滥,其负面影响很大,可导致青少年追逐名利、贪图虚荣、身心浮躁,只看到明星成功的光环,而不深思其成功的艰辛。尤其是2005年,许多电视频道推出的造星运动,不仅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明星潮流,关注明星活动,甚至直接参与这些“造星”节目,成为许多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他们的学习以及认知其他事物的能力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电视媒体的一些特质对青少年的理性思考和社会实践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表现为迅速、广泛、多样,它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一种传播信息的大平台,尤其是电视的现场直播,使电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独步天下,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可是由此也产生一些弊病,首先,有些电视媒体过于追逐事件的直击性和现场感,而忽视了对事件的深刻全面的深度报道和冷静理性的背景分析,使得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历史现实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青少年过于专注于事件本身,而忽略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等,不利于青少年正确判断事物、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受收视率利益的驱使,使得电视媒体对直播事件选择时具有很强的功利目的和随意性,直播事件品位的低下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不正确的看法。

同时,电视媒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虽然使青少年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也减少了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麦克鲁汉对媒体的分类:电视属于“热”媒体,观众只是静静地观看接受电视画面,参与度不高,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因此电视曾被称作“白痴的盒子”,而观众则是“沙发土豆”。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事实却让这位媒介大师大跌眼镜,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在打造媒介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引导受众运用亲身参与、手机短信、有线电视乃至电话、邮件等方式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式双向交流。今天的青少年更是看中电视节目的参与和互动,也就是说他们会关注那些有他们参与成分的电视节目,这种参与和互动常常导致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电视,性格孤僻冷漠,社会活动减少,亲情友情淡薄,用与电视的互动代替了与同龄人的沟通、与家长的交流。

据调查发现,目前30%的青少年每周有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看电视,而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本身并无善恶。学校和家庭要注重对青少年收看电视的调节和引导,应鼓励青少年加强阅读,积极参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防止他们沉迷于电视,无节制地延长花费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对那些无益于青少年成长的电视节目,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指导他们合理有效地利用电视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4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对人心理的潜在影响

巨大的信息量、极强的时效性, 以及交互性、全球性、个性化正是网络传播呈现出的为越来越多受众体所青睐的特点。网络传播对人的心理潜在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在心理学上, 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 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心理学用足够实例证明了潜意识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影响着人们思考、感觉、行动的方式。对信息的浏览主要就是依赖人们的潜意识注意。网络传播满足了人们自我认可、自我表达以及求新、求真的潜在需要, 日渐成为其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而且网上各种信息体现出作者的一些观念想法, 无形中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 长期下去就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影响。另外, 除个人的潜意识外, 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也在左右着人的日常行为。由此可见, 网络传播对社会及受众发挥积极正面作用的同时, 也有着产生消极负面作用的潜在危机。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动摇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 使传播者和受传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同时受传者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 传播者可以成为信息接受者。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 (乃至多向) 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加之网络传播的公开、开放、透明性, 这些都对传播理论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课题, 如传播者与受众关系互换后如何实现信息的控制?新的信息环境对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和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 青少年交往能力弱化

(1) 网络的开放、兼容、共享使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更具有开放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法律约束, 网络交往只能依赖于网民的自我管理。可是有的学生却把用假名、说假话、不负责任胡言乱语当成一种“时尚”, [2]久而久之便培养出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等习惯, 严重的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 网络传播改变了青少年交往的方式。青少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件的交流, 网络的出现使青少年的交往变得可以突破远距离的局限, 只要上网, 交往便变得轻而易举。

(3) 人机对话使青少年沉醉于虚拟的情感满足中, 以屏幕界面回避现实矛盾, 造成对近距离沟通的疏远, 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下降。

2.网络成瘾

这是指对网络过分依赖, 对自我情绪失控, 严重者所导致的心理疾病。有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还有网络娱乐成瘾, 如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电影成瘾等。[3]现在,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对网络有了过分依赖。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心理的积极影响

1.因特网将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

在网络时代, 人们结缘于电脑空间, 形成“比特族”或“电脑族”, [4]并且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Internet, 青年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 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 可以实现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等。青年人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等形成不同的身份个体。

2. 网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如果说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学了多少”, 那么, 素质教育强调的则是培养学生“怎样学”。网络时代将为素质教育提供许多有利条件, 素质教育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3. 网络时代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建立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青少年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里, 喜欢把心里话通过网络告诉同伴, 而不是自己父母, 网络开始超过了父母的启蒙。因此, 父母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处理网络时代的代际关系, 而不能承袭过去那套相处法则。

●结束语

著名的未来学者托夫勒曾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方式, 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生活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可是当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一步步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对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发生侵蚀危害时, 我们不得不担心他们能否如我们所愿地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杨湘红.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2]郑碧强.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青年探索, 2004 (2)

[3]黄春平.论网络聊天中的脸谱符号.新闻大学学报, 2004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5

调查时刻:

3月份至4月份,每一天晚上的这段时刻,在网吧里活动的人较频繁。

调查方式:

调查以网吧访问为主,同时从网上进行收集相关材料。

调查过程:

先对网吧的区域有大致了解,然后上网向相关状况的网友了解状况,确定调

查资料之后开始对网吧进行访问。

、调查成果:

浅谈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家庭环境 青少年成长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231-01

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他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在孩子的学习阶段里都不可忽视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学业的成败与家庭有着不可低估的关系。青少年正处于成长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有助于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1 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

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社会设置,即组织起来满足一个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丛)家庭具有社会化功能(即教育和抚养儿童,使之适应社会)。它是一个亲密的小群体,父母常常很积极,对孩子有丰富的感情,有明显的动力。可是,父母很少经过明确的训练使孩子社会化,从而导致家庭并不总能很有效率地完成这一功能。在某些国家,人们曾经尝试过不同代替家庭进行儿童社会化的方式,比如在以色列,探索过用集体农庄代替家庭的试验,在早年的前苏联,引入过集体养育孩子的新模式,但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家庭还具有情感和陪伴功能(核心功能)。在当今社会,对大人和孩子来说,情感陪伴的主要源泉就是家庭。从当前现状来讲,家庭规模日益变小,新婚夫妇单独居住情况日趋上升,从而使得人们很少能从家庭以外获得友谊和支持,导致家庭成员在情感和陪伴上彼此深深依赖,那么,提供情感和陪伴日趋成为现代家庭的核心功能。

所以,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特点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

2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工作环境中,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得到发展和开拓性的教育。尤其是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环境是由父母共同创建、共同担负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所以,父母当然就是子女的第一任领导和老师。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中,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身教,这是最有影响的隐性教育。孩子在对父母的为人和行动上的敏感程度,常常激发孩子去想、去做,其影响远胜于直接对孩子的管教。以父母的品质、修养、能力、习惯和作风等,来形成的家庭环境教育,是家庭中最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教育。所以,由父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品质等促成的环境氛围就是良好的家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受到任何一个显性教育所不及的影响和感染。

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父母忙于兴建家庭,注重经济,忽视对孩子的教育。长期对子女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只会在金钱上满足子女,而把所有教育推给学校。二是做事从不考虑小孩的感受,从不让其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父母的感情出现问题时,父母不考虑小孩的感受,结果受到伤害最大的是小孩。三是父母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要求迫切,却只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许多家长在抓子女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还任意加重负担、态度粗暴、实行体罚、盲目投资等问题,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甚至一些家庭出现了“棍棒教育”。四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关怀过于无微不至,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事事依从孩子,样样顺着孩子,生活在溺爱环境中的孩子更难以教育。只抓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生活能力的培训。五是不少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未考虑过其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家应是温馨和谐的栖息地,人从降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安宁、温馨的好环境。

3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有着特殊的亲情和道义关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优越的教育条件。青少年在家庭里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我国现有两亿多个家庭,把家庭建设成为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基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就要求家长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就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要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孩子的才能。家庭教育中除了文化科学知识的教授外,还要特别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技能的培训。(2)对子女起到模范影响作用。家长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所以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青少年树立好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不参与各种违法或违规行为,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也应当要考虑是否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的影响。(3)对家庭管理进行强化。未成年人的优良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培养,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家长科学严格的管理。特别要注重亲子间的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父母要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青少年谈心,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随合理的解释。常见的家庭管理的管教方式有:①鼓励。②交谈。③权威。④限制。⑤纠正和制止。(4)积极营造充满温馨、友爱的亲情家庭。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创造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注重家庭的亲密度,努力提倡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

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家庭环境,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期刊:学术版2009(11).

[2]张雪.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青少年抑郁症影响因素研究 篇7

1 遗传及环境因素

1.1 遗传因素

研究证明, 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在家系调查研究中, 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终生患病率为10%~15%[3], 其血缘关系越近, 患病概率就越高, 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亲属, 而且有早期遗传现象, 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 疾病的严重性逐代增加。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报告显示, 单卵双生子患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比异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 患有抑郁障碍的父母寄养子患病率高于正常父母寄养子的患病率[4]。Parker G等[5]研究显示, 家庭精神疾病史中, 父母特别是母亲罹患抑郁症与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关。Erin C[6]等进一步研究表明, 在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家庭中, 孩子在青春期时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性升高, 而家庭中父亲患有抑郁症则无影响。母亲抑郁基因传递给后代的同时, 由于母亲的影响, 其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子女有一定程度影响, 因而她们子女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性很高。范娟等[7]研究发现, 32.1%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有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 以抑郁症最多见, 精神分裂症次之, 远高于一般群体的精神障碍患病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遗传因素在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苏林雁进行过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性激素受体基因微卫星多态性及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 提示雌激素β受体基因微卫星多态性和青少年抑郁症抑郁的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国内外对基因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更多的研究还是

[16]李元斌.临床医生与非临床医生工作枯竭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7]李超平, 时堪, 李莉, 等.医护人员工作枯竭的调查[J].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 2003, 3 (11) :170-172.集中在5-HT转运体基因对抑郁症的影响上, 现在也逐渐对其他基因进行探究。如有研究报道大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变异可预测青春期女孩抑郁症状, 具体来说, Val/Val基因型的女孩比Val/Met基因型的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 相反, 具有Val/Met基因型的母亲抑郁症状更加明显。

1.2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报道, 抑郁症青少年的家庭有较高的父母攻击、惩罚、婚姻冲突和拒绝现象而缺乏支持与帮助。如Lansford JE等[8]对555名儿童进行12年 (1987—1999年) 的前瞻性研究, 其中118%入组前在家庭中有躯体虐待史, 这些受虐儿童中75%以上在青少年时期易发生抑郁、焦虑、攻击、反社会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8]。另外, Han Meekyng[9]对东南亚美洲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家庭中父母的创伤性事件, 对子女有代际传递效应, 即受过创伤的父母发展孩子安全型依恋的能力减弱, 从而阻止了孩子获得某种一致感, 而一致感的减弱增进了抑郁的发生, 该研究也证实了在一代人身上所发生的事件, 将会影响下一代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今后值得研究其与青春期抑郁发作的关系。

1.3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是指环境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受基因型影响或者基因型对疾病的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2002年Rutter M[10]就提出把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作为研究儿童和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方向。2003年Capsi A等[11]通过前瞻性研究首次在Science上报道, 携带1个或2个S等位基因者与携带LL等位基因型者相比, 在遭遇应激事件后, 大多表现为郁症状、自杀或被诊断为抑郁症。儿童期受到虐待时, 声带S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发展成抑郁症。在这一领域以青少年为样本的研究报道来自Eley等, 结果显示5-HTTLPR的S等位基因与应激相互作用, 可以预测12~17岁女孩的抑郁症状, 但无法预测男孩抑郁的发生情况。Wilhelm K[12]对165名年轻人进行追踪调查后, 未发现5-HTTLPR基因型与抑郁症、正性生活事件有关联, 而负性生活事件对SS基因型抑郁症个体的发病有明显影响。最近

[18]孙元林, 许晶, 刘晶.医护人员的工作枯竭及对策[J].医学与哲

有研究对6年来关于5-轻色胺、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荟萃分析, 得出各种证据表明5-羟色胺转运体单独进行或与生活压力事件相互作用, 都与抑郁症的高风险有关联, 不论是对男子、女子还是男女的结合。

2 社会心理因素

2.1 人格因素

人格是个体在社会与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行为模式,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Beck和Blatt的人格理论观点中, 就特别强调了人格因素在抑郁产生中的重要地位, 特定的人格倾向可能是导致抑郁产生的原因。随后很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表明抑郁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如Hankin BL等[13]研究显示低自尊和人际关系敏感是青少年抑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且神经质作为罹患抑郁症的易感因素是通过引起更多的应激。Min’ev Huang等[14]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情绪调节失控与抑郁有着重要的关联。Kendler KS等[15]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瑞典双生子调查, 他们在1972—1973年收集了206 692名同卵双生子, 并对其进行了人格评定和30年追踪, 结果发现神经质人格倾向是抑郁障碍患病的强危险预报因子, 而外向仅与抑郁障碍呈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 归因方式和自尊是抑郁发病的易感因素, 抑郁性的归因方式、低自尊与随后的负性事件相互作用可使原来没有症状的个体抑郁症状增加。

2.2 应激及应对方式

关于应激性生活事件在抑郁障碍发作过程中的作用, 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抑郁障碍的发作与生活事件有密切关联, 尤其是首发抑郁症, 发病前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比复发抑郁更多。Leskela US等[16]的研究提示, 抑郁障碍患者病前几乎有91%的人发生过生活事件, 在病前1年中平均发生4.1件。Mayer L等[17]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 患抑郁障碍的风险与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次数平行。尽管最初的认知模式都提出严重的生活事件 (如亲人死亡或失业) 通常是抑郁症的沉淀剂, 但最新研究认为, 温和的生活压力事件能为敏感者的抑郁症状提供替代途径。此外, 有研究提出了“诱发”效应, 即连续的触发事件能使抑郁症逐渐变得轻微。

在应激相关研究中发现, 如何处理应激和困难比应激本身对情绪的作用还重要, 因此, 应对方式也是影响抑郁障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Sigmon ST等[18]的研究发现, 抑郁障碍患者比正常人群采用更多的逃避式应对方式。Goodwin RD[19]以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大样本研究 (n=9 938) , 发现了学生的4个主要适应性行为:物质滥用、体育锻炼、情绪应对和攻击性行为, 其中, 物质滥用、情绪应对和攻击性行为可以增加抑郁的罹患风险, 而体育锻炼可以减少抑郁的发病。男性比女性更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因此, 感受到抑郁情绪的要少于女性。另一项关于青少年应对方式和抑郁障碍关联性的前瞻性研究显示, 寻求父母帮助的应对方式与抑郁障碍发病呈负相关, 而攻击性应对方式则是日后抑郁障碍的危险预报因子。可见, 青少年在面对生活、学习或压力事件时, 如果不能用正确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来减少负性情感, 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2.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 所获得的能够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20]。Poli P等[21]进行抑郁多因素回归研究指出, 缺乏社会支持 (如缺少朋友、社会退缩、孤独感以及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等) 被列为引发抑郁产生的第三大因素。Heponiemi T等[22]做了一项为期14年的纵向调查, 目的是研究社会支持和抑郁倾向的关联性, 结果表明, 感受到高水平的主观社会支持与5年内的低抑郁倾向相关, 此外, 它还是5年后低抑郁倾向的预报因子。这提示社会支持可能是抑郁障碍的长期保护因子。Nisevic S[23]以患慢性疾病的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显示, 患慢性疾病的青少年比正常对照表现出更多抑郁倾向, 并且他们感受到的来自家庭的支持要少于正常对照组。

综上所述, 青少年抑郁症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因素影响的, 考虑到青少年抑郁症的高患病率及严重的危害性, 应该充分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并认识到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才能进一步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浅析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因素

有关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研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早在1912年, Breckinrindge和Abott的里程碑著作《犯罪儿童与家庭》出版以后, 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 家庭就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约有3.67亿, 因为改革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传统观念与社会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在如此之大的基数上小数点的任何变化都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社会各界学者在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中, 提出很多影响因素, 其中预测指标最高的为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

(一) 单亲家庭

对于来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青少年群体, 犯罪率要高于普通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造成原因为离婚、遗弃、父母分居而不是死亡造成的时候, 单亲家庭对犯罪的预测力最强。

父亲缺失和母亲缺失哪一个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更大的问题始终是青少年犯罪的研究重点, Bowlby特别强调母亲的作用, 他认为母爱的缺失是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预测指标, 会直接导致反社会行为。之后, 他又和Ainsworth共持相同观点, 认为依恋在青少年犯罪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许多人的精神机能障碍包括犯罪行为的发展是由于在婴幼儿时期对于主要抚养者未形成安全依恋的结果。因为婴幼儿的主要抚养者一般为母亲, Bowlby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强调。Michael夫妇发现, 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适应社会的力量, 而父爱不过是母爱的补充, 他们也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结果, 认为儿童如果得到母亲的足够关注, 父亲的不良影响就不会对青少年产生作用。但是Bandura和Walters认为, 对于青少年犯罪来说, 起到更重要作用的是父亲的角色, 鉴于男性占整体犯罪比率的绝大多数, 父亲对于儿童的示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Ivan对于这一观点也予以了支持:父亲的行为与 (儿子的) 青少年的犯罪行为的关系, 往往比母亲的行为更重要。之后的学者又提出了均衡理论, 认为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Antry在1960年提出了父母相互作用论, 该理论一方面对母爱剥夺的破坏作用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也强调父亲对于儿童性格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Hirschi的研究指出父母的作用是一样的, 了解父母一方的态度也就等于了解了另一方的态度。

(二) 家庭经济状况

根据Baker和Adams的研究,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青少年时期对于物质的需求若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满足, 青少年会向家庭外寻求支持, 而青少年基本上都不具备通过合法劳动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 则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第二, 家庭条件限制, 会使青少年难以得到社会控制的机会, 绝大多数经济较差家庭住在治安较差社区, 受到不良榜样的影响;第三, 经济较差的家庭的父母双方更容易产生矛盾, 暴露在矛盾纠纷较多环境下的青少年更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

早期关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结构上,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实际上是家庭功能。一部分家庭尽管结构尚不完整, 但并不缺少父亲、母亲的代替性角色, 同时也能具备家庭的功能。

(一) 一般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

Shek的研究发现,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的一般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 家庭功能不良的青少年有更多的问题行为。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方小艺等以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为被试, 考察吸烟行为, 发现来自于不良功能家庭的青少年吸烟比例显著高于来自具有正常功能的家庭。

(二) 犯罪行为与家庭功能中的不良因素

研究者一般将家庭的影响因素分为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或称不良因素。Loeber等人对一些追踪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后发现, 父母情感卷入低是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最强预测指标;次之为父母的榜样作用;而父母与青少年的相处时间长短预测能力较低。

三、小结

综上所述,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要归结到具体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影响上。我国在这方面经验性总结较多, 少数几篇实证性研究的样本也过小, 过于局限性, 研究方法也过于单一。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联系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在这些研究中, 照搬西方经验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 所采取的变量也不尽合适, 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着眼于大样本多角度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蒋索, 何姗姗, 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 :394-400.[1]蒋索, 何姗姗, 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 :394-400.

武术对青少年审美认知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武术,青少年,审美认知

1 当代媒介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

审美是人们行为及思想的动力。不少青少年的民族情节、民族情感淡化,对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逐渐冷却,直接导致爱国热情减弱,加强青少年的审美观的培养,对优秀传统审美意识的培育已迫在眉睫,成为一个社会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类发明了集成电路、激光电缆、生物遗传工程,发明了电脑、网络、机器人等等。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矛盾冲突却有可能在一个更深邃的领域展开。

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正以它巨大威力渗透到个体的道德领域、情绪领域和精神领域。高科技、高效益、高消费使现代都市人能够挟带巨大的物质能量高速运转,货币的沟通取代了心灵的沟通,电磁波的联系取代了骨肉亲情的联系,操作的成败掩遮了人格的优劣,性的商品化取代了爱在情感渠道中的升华,电子游戏机和卡拉歌厅的普及取代了图书馆与博物馆,在这样一条汹涌彭湃的物质能量流中,人获得健康吗?幸福吗?正像系统论的创始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则更直截了当地说:“简而言之,我们已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途中的某个地方失去了灵魂。”[1]

2 武术是审美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作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审美创造,武术是人类的文化艺术,是身体文化的实践活动,体悟武术,在感悟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内涵。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情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虽内蕴丰富,气象万千,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以道德人格为指归的儒学,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之中。从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征上来看,便会较清晰地看到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的自身演变,看到这种演变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及人格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看到当前我们青少年审美观的扭曲。伴随文化、政治、经济多变的世界,现代审美的种种思潮愈加向青少年的审美心理深层挺进。人们已感觉到传统审美对塑造优秀传统人格,追求健全人格与健康精神,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取向的重要意义。

武术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它犹如先秦古文,朴实、简约而不失深邃、丰富,是一项具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运动,更是富有哲理的文化形态。培根曾说过:“论起美来,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武术美从分说明了这一点。武术在中国绵延几千年,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门实用性强的技击艺术,也和武术动作的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武术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出武术的艺术之美。尤其是武术套路运动,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运动形式,世界上喝多技击术,唯独中国武术形成了庞杂纷繁、浩如烟海的套路运动。这是由中国文化特征,诸如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所决定的。

3 武术对青少年审美认知的影响

3.1 生活现实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

当代人生活在一个工具理性时代,重物质、轻感情、讲实惠。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中提到:“人们在生存的困境与危机中开始承认,人不仅是物质性的存在、经济性的存在、政治性的存在、艺术性的存在、精神性的存在,人同时也是情感性的存在、宗教性的存在、艺术性的存在、精神性的存在。在未来生态学的时代里,精神在现象之上的超越将取代精神在物欲之中的沉沦,精神的进化将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精神这一内在尺度将冲破物质的牢笼,同时作为人类世界的支撑点,到那时人们才会突然感悟到,‘人的生存原来是作为一种精神来确保自有何永生,去克服自己限定者的限定作用的’。这就是说,人类向自有世界的飞升,主要凭籍的还是那精神的羽翼。”[2]让孩子们明:金钱不是幸福的绝对指标。

3.2 武术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自我认同的发展状况决定青少年自主功能的发展状况,自主功能的发展状况又决定着青少年能否成功地走向人生,健全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积极的自主功能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武术就是大众个体或群体表达自我认同或社会认同的符号工具之一。根据社会学理论,人们的消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和重要的认同行动,或者说,人们的消费行为是以认同的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态度。[3]基于此,大众的武术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认同的反映和表达:在个体意义上,是自我认同的贯彻和表现;在群体意义上,是社会认同的贯彻和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认同作为理解大众武术、接纳武术的一条重要途径。英国人类学者弗里德曼就指出,“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4]例如,美国万宝路公司的牛仔香烟广告一经推出,就在许多国家消费者的心目中把万宝路香烟变成了人们所追逐的“美国梦”,而消费者购买商品也就等于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等于实现了一种自我认同,完成了对自己的生存方式、身份地位、社会形象的一种选择。这就是说,通过武术消费,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来社会性的认识自己,从武术中寻找和满足自己的期待和欲望,甚至可以把自己变为“明星”——直接扮演自己所想象的社会角色,从而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武术也就成了人们探索自身、寻求认同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化”方式。参与武术运动,能促进青少年心理和谐,通过武术的直观体悟,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武术这一新的文化形态又成为满足人们新型需求的资源,同时也必然成为新一代青年人成长的文化前提。

3.3 青少年的武术认同

3.3.1 青少年的认知需要载体

埃里克森提出:人的自我发展(或人格发展)过程经历了八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核心的任务,这些核心任务的顺利解决,对每个人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5]他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自我确认)。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简单地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从逻辑上讲,我们对任何事情进行讨论的前提是承认事物具有同一性,同样,每个人对自身人格的同一性要有确定的认知才能正常地生存下去。毫无疑问,自我认同的实现必须要通过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是通向自我认同的必由之路,没有对自身的自觉意识,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是谁。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以他者作为观照来实现的,所以自我必须在社会和文化之中才能认识自己。自我认同既是对自我与他者的差异的把握,也是对自我与他者的共性的认识。可见,自我认同显然不是一个依靠科学知识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认同,尽管身体的唯一性是个体自我认同的真实依据,但是对身体的认知只有与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认同。

武术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从媒介形式来看,电视和网络是两种最强有力的影响方式;从个体内在的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以偶像崇拜和以各种“迷”的方式(如武术迷、发烧友等)表现出来。

3.3.2 媒介影响着青少年的武术认知

青少年在成长的初期,由于社会经验积累不足,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人生的挫败感,互联网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预演空间。其实大家都知道, 青少年在长辈面前和在同学、朋友面前,所呈现的思想行为是不一样的。在与平辈相处时的他,更是真实的自我。而因特网的发展,则为这种全面的自我表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因为在网上,你可以匿名登录,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 无须伪装,无须面具,你可以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宣泄平时在同学、同事、家长、上司面前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孩子们可以进行匿名互动、身份扮演,从而可以调整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互联网上,来自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自由地表现他们自己所设计的虚拟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设计自我的自由并找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对于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自我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网络空间的自由化和虚拟性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把握自我、创造自我的实验地,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网络武术凭借信息渠道、多媒体方式把青少年无法亲身体验到的信息、知识、图景动态的呈现在他们面前,激发青少年对武术价值的认同。

电视的社会功能主要是认知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四个方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这几项功能的排序是不同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娱乐功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第三是获得审美愉悦。至于教育功能,大都是在实现以上功能的过程中潜在地实现的,几乎没有人是怀着接受教育的目的去看电视。正如波斯曼(Postman)所指出的:“娱乐是一切有关电视论述的超意识形态,不论描述了什么或采取了什么观点,最重要的假设都是电视的存在是为我们享乐与欢愉所用。[6]

青少年在成长的初期,由于社会经验积累不足,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人生的挫败感,互联网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预演空间。其实大家都知道, 青少年在长辈面前和在同学、朋友面前,所呈现的思想行为是不一样的。在与平辈相处时的他,更是真实的自我。而因特网的发展,则为这种全面的自我表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因为在网上,你可以匿名登录,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 无需伪装,无须面具,你可以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宣泄平时在同学、同事、家长、上司面前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孩子们可以进行匿名互动、身份扮演,从而可以调整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互联网上,来自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自由地表现他们自己所设计的虚拟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设计自我的自由并找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对于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自我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网络空间的自由化和虚拟性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把握自我、创造自我的实验地,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网络武术凭借信息渠道、多媒体方式把青少年无法亲身体验到的信息、知识、图景动态的呈现在他们面前,激发青少年对武术价值的认同。

4 武术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武打影视(如少林寺)的热播,青少年甚至成了狂热的追星族,即所谓的“武迷”(fans)。他们把一种近乎痴迷的情感投入其中,表达着青春年少的激情,宣泄他们旺盛的精力。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莫尔特比认为:“狂热的名人崇拜是由安全感和亲密感的缺乏引起的。长期处于压力中,内心孤独、社交技巧不足都可能导致狂热的名人崇拜。”[7]只有控制适度才是有益的,如果过分痴迷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武迷”们从自己“迷”的行为中所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和快感。

“迷”的行为通常是生产性的,他们会怀着一种创造的激情去生产自己的文本。“这些文本可能是青少年卧室的墙壁、他(她)们的穿着方式、他(她)们的发型和化妆”,通过这样一些渗透了自己热情的创造物,青少年“使自己成为其社会与文化效忠从属关系的活生生的指示,主动的和富有生产力的活跃于意义的社会流通过程中,通过对原初文本的再创造,武术的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和扩展,青少年从中获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自由、自主和社会归属的感觉。

时尚文化是一定时期的人们对某种文化模式的崇尚和选择,是在大众当中产生的一种文化流行现象,具体体现为当代为数众多的人们,基于相似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武术作为当今社会的时尚文化是时代性的体现,是武术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直接产物,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它又不可避免地带上全球化的印记,与大众媒介一起互相作用,从而赢得了众多受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的健身模式与现代社会全民健身的要求逐渐吻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运动与文化的双重体验。由此可见,武术作为时尚文化必将成为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的主流。

充分认识传统武术的现代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树立起爱国意识,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营造“绿色文化”氛围,激发青少年的民族情感,让他们在优秀民族文化大餐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

[3][美]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文化生产[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40.

[4]转引自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6.

[5]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7.

[6]Neil Postman,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New York:Penguin Book,1985:87.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10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 我们试从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青少年访问这些网站, 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 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 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习;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的空间, 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 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 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 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 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 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二、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 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 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 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 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 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 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 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 于是, 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 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 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 沉湎于网络之中, 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 学习时间无精打采, 学习成绩下降, 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 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 人际情感淡漠, 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 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 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 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 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 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 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 更有甚者, 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 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 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 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 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我们知道, 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我们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我们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 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网络的初级阶段, 就应该做好引导工作,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 学会利用网络, 因势利导, 积极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

首先通过正面引导,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 把网络道德教育有放矢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 也正面了解社会丑恶的一面,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 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青少年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的各项知识竞赛, 了解各国风情, 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兴趣, 在网上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再次借助辅助手段, 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环境。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青少年识别能力、自控能力差的特点, 因此很容易产生种种负面影响。我们通过安装适当的网页过滤软件, 将色情站点、反动站点等等屏蔽掉。

当然, 对青少年上网冲浪因势利导, 这一责任不仅限于学校、家长, 全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 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 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 从各方面来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确保其免受侵害。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 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 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 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 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其消极方面。但是, 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采取相应的措施, 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

论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11

摘 要:网络的出现,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说话的方式,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积极借鉴与汲取网络语言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工作,创造一种契合青少年的“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青少年;影响

网络的出现,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说话的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为保持语言的民族性和纯洁性,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积极借鉴与汲取网络语言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工作,创造一种契合青少年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规范语言的网络变体。所谓网络语言就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组成的数字形式。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明显区别于规范汉语的特点和风格,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更新速度快。网路语言与语言发展进程中的其他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其发展的速度快,同时更新的速度也快。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新网络语言发展又开始如火如荼。网络语言产生的途径广泛,充满创造性,每位网络使用者只要愿意都可以加入网络语言使用和创造的行列。只要你创造的词语或句子有足够的吸引力就能成为网络通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网路语言有可能一时转瞬即逝,真正能保存下来的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网络语言这种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现象,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也就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更新速度快的特點。

2.影响范围广。网络语言的影响范围大,首先表现在其使用的群体十分庞大。不仅包括以大学生等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在其他群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次,其使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上的交流,日常生活中许多青少年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也在增多。再次,网络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网络中交流娱乐使用,部分青少年甚至把网络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 新奇时尚、生动幽默。使用网络语言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学生,因为青少年具有时尚创新、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网络语言因此呈现出新奇时尚、生动幽默、形象感性的特点。青少年网民大多喜欢使用具体形象的谐音代替一些抽象、概括的语义,使用颜色词、动感色彩较浓的词语表达汉语中原有的词语,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如美眉(妹妹)、幽香(邮箱)、酱紫(这样子)等,这些“网语”一旦触网,很快就会风行一时,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他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地创作了许多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网络语言生动传神,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给虚拟的网络交际增添了许多生气,使其具有实在感。

4.直白浅显、随意粗俗。由于网络交际的隐蔽性,网民聊天时可以放纵表达,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发泄不满与压抑,因此与传统规范语言讲究含蓄、委婉相反,网络语言大多直白浅显,通俗易懂。某些网络语言因网民素质低下,则显得随意粗俗。表现为突破传统的语言规范及语言道德规范,随意引申、解构规范词语,使其呈现出语义泛化、虚拟倾向。无视规范词语的原有感情色彩、语意轻重,有意附会颠倒曲解词语原意,使原来具有褒义色彩的词语呈现出贬义化倾向,讽刺、调侃意味浓重,带有黑色幽默色彩。

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何正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它,正确地把握它发展的方向,科学地利用它,使它朝着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并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

1.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网络语言容易导致青少年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交往圈子里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是可以使用的。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是非正式的语言,正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新兴词语层出不穷,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规范的词语。如今,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不仅流行于网络,而且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长此以往不加强调和引导,他们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青少年一旦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不利。

2.网络语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走进网络社会,参加或浏览网民之间的语言交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然而,网络社会由于特殊环境和交流主体的隐蔽性,网民往往以隐匿的身份出现在聊天室或 BBS,匿名身份使网民拥有了充分、自主的“话语权”和释放社会压力的机会,而且对自己说过的话不用承担责任,这无形中给一些素质不高的网民以可乘之机,却常使我们突然撞上横飞而来的语言垃圾。那些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启齿的庸俗废话、下流脏话和五花八门的奇怪念头,还有横竖看不懂的生僻词语,全都被堂而皇之地贴到了网上。有一些网民在网上借机发泄内心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一时脏字满眼飞,令人脏不忍睹,这种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网络文化,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流发生变质,走向了歧途。

3.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将网络语言运用于汉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排斥的态度,教育、疏导、规范化更能合乎实际,压制只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到现实生活时,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网络语言,哪些是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语言,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打压,造成代际之间的鸿沟。既要充分肯定体现现代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网络语言,又要引导青少年做出合适的选择,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不盲目和盲从。

电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理论探究 篇12

关键词:电视传媒,程度分析,性质之辩

一般而言, 影响的大小永远有一个程度和性质的问题, 电视也不例外。从影响程度来看, 其主要的衡量因素为青少年接触电视的频率、时间、内容偏好等;从影响性质来看, 已有相关研究表明, 电视暴力、庸俗肤浅的电视文化、色情信息的泛滥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价值观形成中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此, 笔者着力从不同侧面对上述两个问题重新作以回答。

一、电视影响青少年的程度分析

分析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 即必须分析电视对青少年影响缘何可能及其影响程度缘何之深。但电视对青少年的深刻影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即电视自身的规定性和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

(一) 缘何可能——电视自身的规定性

电视自身的规定性使电视对青少年乃至人类的影响成为了可能。这种可能主要与电视自身的“魅力”和电视作为一种优势传播媒体其自身的传播特点、途径有关。

1. 电视的魅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 电视有五种优势:第一, 从传播符码上看, 电视拥有各种视听符号, 足以构成多种多样的节目形态, 各种信息的内容一经电视编码播出, 均可用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声、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受众的多种感知器官, 其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对受众构成了极大的吸引。第二, 从传播内容与形式来看, 电视有能力从内容到形式上实现“汇天下之精华”, 为人类了解世界充当了“千里眼”、“顺风耳”的角色, 使人们的视线可以轻松横跨东西, 随意穿越古今。第三, 从传播通道上看, 电视具有最强的传真力、及时性和最广的覆盖面。电视的共时性, 可以使亿万人瞬时处在同一电视氛围的影响下, 共同接受同一种信息、同一种情绪、同一种观念、同一种宣传的耳濡目染和冲击, 达到“天涯共此时”的效果。体育与电视的联姻也因此体现出了更大的魅力。第四, 从传播与接收的关系上看, 观众易于同屏幕上的传播活动形成互动关系——交流沟通关系。由于呈现方式的生动直观性, 容易使观众进入电视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形成一种与传播活动的互动, 但这种互动更多体现为一种情感的流露。第五, 从传播的功能上看, 电视在大众传播媒介家族具有最多样、最广泛的功能。有人说, 拥有了一台电视, 就等于拥有了一所学校、一个电影院、一个剧场、一个包罗万象的俱乐部。

2. 电视影响的特点

电视影响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大众传媒的影响特点。结合有关研究发现, 与其他社会环境相比, 大众传媒的影响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中介性、大众性和人为性。所谓的中介性是指大众传媒本身不是一种信息或信息源, 它只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这说明大众传媒的内容是社会所赋予的。所谓的大众性是指大众传媒的对象是普通的消费者, 对电视来说尤其如此, 它是目前“门槛”最低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由此决定了其受众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所谓的人为性是指大众传媒有很强的可控性, 它的内容、呈现方式、时间安排等都要经过事先的人为设计, 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相比, 有更强的可控制性, 这使社会对电视调控成为可能。

3. 电视影响的途径

在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中存在着两种关系, 第一种是传者与信息的关系, 第二种是传者与受者的关系 (如图1)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和结构, 构成了电视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框架。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传播理论, 可以勾勒出信息传播的示意图, 以直观显示电视影响受众的途径。

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在电视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电视工作者 (传者) 有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权利, 一部分信息经过他们的过滤, 通过电视这一媒介传输给受者。由此可知, 电视为观众呈现什么样的信息主要源于传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高低, 其次取决于电视这一传媒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信息传播中, 受者也可通过电视或直接与传者交流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反馈, 以影响传者对自然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然而, 目前, 在现实的电视传播中, 观众反馈机制的缺失 (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 , 导致电视信息传播的低俗化, 从而使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暴力、色情) 经常性地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对青少年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 缘何之深——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

青少年作为电视受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特殊性主要指他们的未成熟性。他们的未成熟性表现为他们很容易成为电视的“俘虏”, 很容易被电视“伤害”。青少年的未成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发育期

从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来说,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都处在迅速的成长状态。如果长期看电视会造成儿童身心各方面出现不良反应, 严重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例如心理学与生物学研究认为, 人脑左右半球分工不同, 左脑主管语言、阅读、计算等方面的思维, 擅长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右脑主管直觉、形状、艺术理解等方面的思维, 擅长于发散性思维。而电视文化的传播以图象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在看电视的时候主要是右脑兴奋, 而左脑相对抑制。这对长期看电视的青少年来说, 不利于他们左脑的开发。事实也证明, 儿童长时间看电视, 很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头痛、肩痛及颈椎或脊椎劳损等症状, 有碍于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和健康成长。另外, 电视极强的辐射也会损伤儿童稚嫩的皮肤。

2.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黄金期

从青少年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方面来看, 随着电视的日渐普及, 视听条件的日渐充盈, 儿童收视的机会迅猛增加。而且在所有的传播媒体中, 儿童最喜欢电视, 不少儿童滋生了电视瘾或“电视癖”, 导致儿童醉心于电视, 无心专于学业。与形象性、趣味性或刺激性的电视内容相比, 学校的功课显得枯燥无味, 面对如此大的诱惑, 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往往无法拒绝电视的魅力, 常常沉迷于电视机前, 浪费了大量学习和活动的时间。

3. 青少年时期是情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从青少年的情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来看,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尚不成熟, 社会阅历浅薄, 世界观模糊, 精力又十分旺盛, 喜好模仿, 可塑性强, 各个方面均不稳定, 极易受外来信息的影响。因此, 对伴随着电视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 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对是非的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看电视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由此可知, 电视的魅力和青少年的未成熟性是电视对青少年影响之所以深刻的关键因素, 而且这种影响往往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而更大程度地体现在消极方面, 因此引起了社会上不同研究领域对该问题的强烈呼吁和关注。

二、电视影响青少年的性质之辩

(一) 电视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电视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视成为青少年了解世界的“窗口”

在人类种种天性与欲望中, 有两种东西一直鞭策和困扰着大家:一是了解世界的欲望, 二是与时间抗衡。电视在青少年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弥补了人类的不足, 发挥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 使青少年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获得了信息。因此在青少年认识人生和世界的过程中, 电视起着某种“去蔽”的作用。尤其在信息较闭塞的地区, 电视更是青少年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

2.“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生活丰富多彩, 人生曲折坎坷, 然而不管生活多么丰富、人生多么曲折, 我们每—个活着的普通人, 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电视为我们呈现人生百态, 道尽世间万象, 浓缩人间精华, 让我们花很少的时间, 用很少的精力去体验人生的精彩, 感悟人生的真知。对于青少年来说, 电视无疑是一个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人生舞台, 他们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旁观中, 学到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范。电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影视文化无疑打上了传统文化的印痕, 电视中对正义、善良、真诚等优良品德的弘扬, 对经常看电视剧的青少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他们能够在别人的故事中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有人说, 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的人, 叫聪明;善于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 叫智慧。所以电视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相对可靠的学习渠道, 我们应该鼓励和帮助青少年从电视中学习。

3. 有趣的“弥补”现象

长期看电视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有一定影响, 已是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一方面, 看电视会使大脑的左半球处在抑制状态, 长时间会导致儿童语言传递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数理推理能力受损。另一方面, 看电视却有利于儿童右脑的发育, 有利于儿童非语言传递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形象性感知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 文字发明以前, 人类多用右脑, 文字普遍使用以后, 我们则多用左脑。因而面对今天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结构不利于人类右脑发展的事实, 电视的出现为改变这种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尤其当今社会正处于由“铅字文化”向“图像文化”的过渡时期, 这种弥补就更显现出了它的意义。

(二) 电视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据分析已有研究可知, 电视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削弱人际关系。电视使人们放弃了原来所有的活动方式, 使现今的独生子女更加孤独。第二, 创造了新文盲。电视的普及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受众极低的读写要求。它不像报纸, 只要不聋不哑都可听可视。“对于儿童来说, 10岁以后才可逐渐对报纸产生兴趣, 而6个月大的儿童只要会坐, 便开始了他看电视的生涯, 而且还能看得津津有味。”长期以来, 伴随电视成长的青少年养成了被动的接受意识, 形成低标准的说与写习惯和能力。第三, 铺天盖地的广告影响青少年审美社会化。在电视节目中, 各种刺激人们感官的商业广告到处穿插, 有些广告宣传常常与客观商品相差甚远, 误导青少年追求高档次、追求高消费, 同我们倡导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相矛盾, 而且往往是儿童越小越容易受广告的影响。另一方面, “广告千真万确的在公开地使用和滥用男子汉气概、女子气质、性诱惑力和从占有物质意义上解释的‘幸福’这些概念”, 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定型, 有碍于儿童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第四, 电视已成为暴力行为的学校。有人认为, 导致社会不安宁的罪魁祸首是电视, 电视暴力足以杀人。例如,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布鲁默和社会学家豪塞对电影与儿童犯罪行为的研究表明, 电影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犯罪倾向和行为。第五, 导致电视病。过多地观看电视容易得以下两种电视病: (1) 电视综合症。电视的声音和亮度不断地变化, 会导致孩子感觉性刺激过度, 一旦恶化就会出现“电视癫痫”的症状。 (2) 电视孤独症。由于大量信息的灌入, 使孩子缺乏分析能力, 只会机械模仿, 时间一久, 会导致心理和性格上的变异。第六, 对当代青少年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当电视在传播信息的时候, 当我们在观看电视的时候, 电视中的文化、经济等方面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像空气一般笼罩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目前电视出于商业利润的考虑, 难免会用媚俗的方式换取大众的青睐, 从而误导了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滋长了青少年的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 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如果要弱化电视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发挥其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除了电视媒体工作者做到自律、兼顾和专顾青少年群体之外, 其他社会因素, 如家庭、社区和学校也必须在信息选择和吸收方面发挥适当的监控、调节和引导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雅欣.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182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16

[3]丁海宴.电视传播的哲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12)

[4]陈明选, 常炜.论电视媒介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教育探索, 2000, (1)

[5]胡宝珍.论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道德与文明, 2000, (1)

上一篇:网状模式下一篇:渠道工程的管理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