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024-07-25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共8篇)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篇1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在当下信息时代中,媒体的发达带来了娱乐业的繁荣,各种各样的明星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明星们在社会中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相应的的“追星族”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而在“追星族”中,青少年成为了主力军。

所谓“追星”, 就其行为实质而言, 无非是一种对偶像的崇拜和追捧行为, 即偶像崇拜现象。我国青少年所崇拜和追捧的明星集中在文娱界和体育界, 因此, 我国青少年的“追星”,是指对在文娱和体育领域取得斐然成就的公众人物的崇拜和追捧。在现今社会中,有于青少年“追星”问题的连锁反应产生了对教育、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青少年“追星”问题引起了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关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话题。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 “追星”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 “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

下面我将从正反两方面来谈谈 “追星” 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追星和崇拜偶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种人都能健康成长。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王杰也是一个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不是靠运气,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曾被生活所压迫的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当过推销员,出租车司机,不管生活多么苦,他总是以微笑来面对,最终走向了成功。难道这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像这样的明星不胜枚举,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

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青少年处于由孩子向成人的发展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他们的理想、愿望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需要自我的实现和完善,他们既想摆脱儿童的心理,又想像成人那样体现成熟。明星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的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已成为心中的渴求。

追星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明星都有一技之长,或在体育竞技上,或在艺术上。加上其外观或是英俊潇洒,或风姿绰约,体现了美的风采,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思想、行为和外表等去模仿学习。

追星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型时期,性的发育正走向成熟,但性意识仍是朦朦胧胧,对异性产生好感,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异性的影子。在年轻人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了明星,成为顶尖人物,并以此成为生活中的目标。

另外,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

二、消极影响

“追星”虽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大多数人担心的是: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难管束自己,极易陷入疯狂的追星潮中,这会使青少年的认知对象发生变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虚拟世界而忽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从而沉迷于“追星”,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危害。例如:某女为见刘德华一面不惜倾家荡产逼死慈父;“追星族”为见天国的偶像而尾随其自杀。以下报道的“追星族”的疯狂事迹更是触目惊心:辽宁一17 岁初中学生,因没钱追星而在温州火车站自杀身亡;一女青年在看到自己的偶像与人结婚,竟一气之下割腕跳楼自杀;贵州一16 岁少年因父母没给他买音乐会门票(门票太贵),便在自家厕所自闭6 天6 夜。

疯狂“追星族”对心中的偶像盲目祟拜,狂热模仿到发疯、发烧、发昏的地步,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其个人和社会都有—定的危害。有的疯狂“追星族”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世界中,导致心理失衡;有的疯狂“追星族”在公共场合围堵明星,以求明星签名,拼命拥挤、嘶叫狂呼,从而导致公共秩序混乱,造成人伤物毁。疯狂“追星族”们一味追星迷星,以此寻求欢乐和精神寄托,转移或降低了学习兴趣,上课精神不集中,回家头一件事就是听唱片看电视,不认真学习和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但下降,甚至出现厌学、弃学,导致学业的荒废。有些学生过分崇拜明星而患了追星“梦幻症”。他们都是在校生,对港台明星崇拜得入了迷,业余时间一门心思听港台歌曲,吃饭走路也戴着耳机,常听到深夜,看书、作业和其他主体活动都弃之不顾,满脑子只装着歌星的影子,幻想能与歌星结婚,经常失眠、自烦、头痛、身体不适,心理失去了平衡。另外,明星的成长经历在大多数情况下包含了一夜成名的因素,而青少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努力奋斗,这会导致青少年的心态变得浮躁,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不利。

我自己也有自己个人崇拜的明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一个“追星族”,只是我们的“星”不一定都集中在文娱界和体育界而已。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青少年“追星”这个现象也不例外,我认为青少年阶段对明星的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非常正常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恶性“追星”事件的发生而对现在青少年的明星崇拜行为大加鞭挞,而应该辩证地看待青少年的明星崇拜现象。

一方面,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大多外表俊美,光彩照人,并且大多都具有一技之长和过人之处,比如表演的才能、歌唱的才能等。青少年对他们心中喜欢的明星狂热地崇拜,享受追星的快乐,成为他们枯燥学习生活中调味剂。许多明星艰辛的奋斗历程、曲折的人生历练,也深深地打动了无数青少年的心,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日之功,都需要付出艰辛。若使青少年将明星崇拜的热情转化为自身奋斗向上的动力,那明星崇拜也不能说就不是件好事。此外,明星也不专指歌星、影星。著名的学者、专家、为我们所敬仰的、有杰出成就的人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明亮的星,成为青少年追随的明星。现今炙手可热的学者如易中天、于丹等,他们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杰出的口才征服了人们,不都成了万众瞩目和争相追逐的明星吗?所以,青少年对明星酌崇拜,不在于是否崇拜,而在于崇拜的是谁,崇拜的是什么,以及从所崇拜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反对盲目崇拜。青少年去喜爱一个人,去崇拜、敬仰一个人本没有错,但这种爱若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变成非理性的追捧和盲从,会造成心理失衡,损害自己和亲人,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多数追星的青少年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为了追星花费父母大量金钱。这种牺牲亲情,脱离人生正常轨迹的盲目明星崇拜,折射出狂热追星的负面效果,所以说青少年对明星的崇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崇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就需要我们对青少年时期的明星崇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避免负面效果的发生。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篇2

这些掺杂着“负”性的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可想而知,单单是正常的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曾经的“杨丽娟事件”似乎还在眼前晃动,再比如电影“古惑仔”“成就”了多少街头混混,还有当年的“F4”增加了多少的校园暴力事件……

最近,学校心理咨询室就来了这样一个学生,她只是说了“韩庚不帅”,就引来了一位同班同学的谩骂。高中生之间谈影视明星是正常的事情,几乎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偶像存在,这个偶像可能是政治家,可能是历史学家,可能是个学者,也可能是一个影视明星或者体育明星。青少年崇拜偶像是一种自然的普遍的现象,因为这与人类童年的图腾和神灵崇拜是相似的,但是对于偶像的狂热崇拜就必须引起人们的深思。在“杨丽娟事件”出现之时,许多专家、学者对于青少年“追星”现象有过深刻的阐述,在这里,我仅就青少年“追星”谈谈初步思考。

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已经有很多人从慕拜心理,从众心理,以及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等方面作过详细的探讨,在这里就不多作赘述。

1. 青少年“追星”是学校生活的一种心理调节

上文已经说过,我认为青少年崇拜偶像是一件自然的普遍的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另外,青少年为心中偶像而做的迷狂举止,可看作是他们对自己学校生活的一种心理调节。弗洛伊德将其人格理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而自我则受到了其思想及现实的制约,超我就到达了道德的层面。青少年寻找快乐的本性在漫长的必要的学习时间里,被现实原则严密封锁。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高度压缩、聚集的孩童本性就不顾一切地寻隙而出,冲向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的快乐原则。他们的自由时间之所以差不多投向“明星”、“网络”、“音乐”,投向大众媒体制造的娱乐世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失衡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释放,只有在意象世界的造梦机制、理想图解和安慰语气中得到虚假的安慰。

2. 青少年“追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表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自我受到本我、超我及外部世界的胁迫,如果无法忍受其压力,就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还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生存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青少年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有一位学者将青少年的发展历程用“过山车”来比喻,这个形容恰当地表现了青少年时期身体及心理的动荡及飞速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使得青少年会产生比成年人或儿童更多的焦虑反应,自身解决焦虑反应就需要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现在,青少年谈恋爱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及地域位置的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将两性的吸引看作是邪恶之念,堕落之心。然而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使得他(她)对异性有着好奇,对恋爱有着期待。这两种想法的冲突,有一部分学生就选择了压抑其对异性及恋爱的想法。就是将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明星的出现使得这种压抑的想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如果某一个明星或者公众人物的形象符合其内心对异性的定位,那么就会将对异性的情感转移到这位明星或公众人物身上,将对明星的情感替代了对异性的情感,使得自己的异性好奇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缓解了异性幻想带来的焦虑。所以说很多人崇拜的明星都是异性,异性的明星满足了其对恋爱需要的一种满足。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满足了胜利和安全的需要,自然就会有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

适当地追求偶像的确可以缓解学生在恋爱心理上的焦虑,但是将偶像的形象无限地放大,放大到没有任何的瑕疵,就将利变成了弊。

3. 青少年“追星”是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被媒体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几乎每一位明星都是可标榜的时尚人士。青少年将这种偶像的气质想象得完美无暇,将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了高度的认同、崇尚并伴有依恋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与偶像明星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一个“公众距离”(人际距离处于7.5米以上,类似于一种演讲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在青少年与明星的人际交往中,因为明星的良好形象使得青少年对其第一印象良好,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就非常难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有所差距;又因两者处于公众的距离,没有过多的接触,那么“晕轮效应”就会放大,使得青少年将偶像明星身上的闪光点无限地放大,最终抹杀缺点,使其变成一个完美的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追求明星的无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

以上我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基本框架阐述了对青少年“追星”的看法。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在理解其产生的缘由之后,才能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缓解学生的盲目“追星”心理也不能单单依靠心理健康教师的调节,要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认识到青少年追求偶像的现状,并了解其成因及有利点,在情感上理解青少年“追星”的行为。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偶像明星也是存在缺点的,正确认识崇拜偶像的多面性,使学生走出情绪化、极端化、全盘性的迷雾。最后是指导的全面性,往往我们只是注意到了崇拜偶像的极端分子,却忽略了这个极端分子对于周围人的伤害。就如同在上面所述的本校心理咨询室的一个来访对象面临的问题:只是因为说了韩庚不帅,就遭到了同班同学的谩骂。为叙述方便,暂且称来访者为A,骂人者为B。可以肯定的是B是一个极度崇拜韩庚的学生,在他认为韩庚所有的一切都是优点,所以在听见同学说了“韩庚不帅”之后就有了过激行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将B作为主要的辅导对象,的确如此,B的行为是最需要辅导的,但是A也必须进行辅导,如果没有及时地缓解其内心的委屈,就可能会使两个学生的矛盾变成两个团体的矛盾。所以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我先安抚了A的情绪,并指导其理解B的行为,将B的极度崇拜心理向A讲解清楚;另外,联系其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与其共同商议举行一次“我崇拜,我理性”为主题的班会。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找B谈话,因为B还处于自己的思维误区,直接的探讨会使他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所以在与B的沟通中先是班主任的谈话铺垫,最后由心理健康教师来进行安慰性的指导,才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青少年“追星”的问题上要重视,但不是强硬地打压,要在情感上理解,在认知上指导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学校心理咨询与教学工作一样要在情感和认知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是这里情感的作用要比认知的作用大很多。

试析“韩流”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韩流”;青少年;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元化的文化寒潮包裹着社会,青少年俨然成为流行时尚的“弄潮儿”。多元化的社会氛围,给流行时尚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2000年韩国音乐、影视剧开始风行国内算起,“韩流”已经整整风靡了四年。作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其以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潜在的影响。从实际来看,这“韩流”支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主体,混乱、功利的价值取向,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审视好社会的发展,如何依托于流行时尚文化,强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优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

一、“韩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韩流”作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元素,对青年人的思想行为、成长等方面,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在“韩流”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的理性逐渐被流行时尚所支配,追求个性、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养成敢于挑战、创造品性的重要元素。但在“韩流”的负面支配下,过多的社会元素,使得流行时尚变得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在当前这个开放时代,外来文化的融浸与国内文化的多元已不应是值得奇怪的现象。当代青年已不愿亦步亦趋地跟进,他们天然地寻找着适合自己、更具活力的新文化,并乐意与新文化一起成长。尽管他们的选择可能有些偏向,他们的表达方式也太稚嫩,他们有时还被商业化炒作裹挟着懵懂地迈步。但无论如何,年轻人反应快,脑袋灵活,容易产生新思想,接受新事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时间长了,不仅知识面扩大了,而且观念新了,视野开阔了,愿意以新的精神对待生活,面向世界,从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此角度看,可以说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二、青少年的价值主体自我化,造成浓重的“自我主义”

个性、自由是当前流行时尚的主体,在此催动下,青少年的思想主体也开始发生转变,自我主义的思想主体,使得青少年成为经济市场环境下的“弄潮儿”,并在自我化的人生道路上,使其流行时尚的头脑更加“发热”,缺乏了零星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多的青少年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当代青少年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这种功利意识及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性,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 “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质的满足,追求世俗的幸福。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雄才大略、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如韩国的安在旭,金喜善等。明星的耀眼光环深深的吸引着他们,明星的成功之途更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所梦寐以求的。

“韩流”对青少年成才方式的影响,还集中体现在青少年对“酷”时尚的推崇上,他们以能扮酷玩酷为成功。青少年将“酷”表现为一种吸引力的现象、一种欣赏的水平。他们片面认为,充当电脑黑客为“酷”;充当杀手,“潇洒走一回”是“酷”;黑社会老大也为“酷”。总之,他们认为“酷”是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性。可以看出,“酷”满足了青少年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但是极端的“酷”使青少年一步步迷失了“自我”,其感性能力畸形增强,而理性能力日趋萎缩。他们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成才观,“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其玩世不恭的态度,放弃理想和道德追求,丧失现实责任感,以至于无理性的潜意识、生命意识、性意识得已凸现,而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被湮灭。现代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苹果、肯德基的环境之中,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脱节。于是,青少年表现出前卫、独立、个性的特性,对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逐渐的淡化,进而演变成自我主义色彩浓重的本位价值观。

三、强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净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

“韩流”时尚是现代人生活形态的缩影,是青少年内心需求的真实反映,据此,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以先进的社会文化为主导,形成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内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和理解青少年的追求。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挖掘和传承先进的社会文化,以文化的先进性来主导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可以从本质上净化好青少年生活环境。

(二)以时代榜样为激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无论社会如何的发展,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正能量,永远是激励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处于社会链的中端,形成以时代榜样为激励点的社会力量,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时,复杂的网络环境,空荡的虚拟精神环境,正需要时代的榜样为平台,引导和启迪青少年行为的自我约束、思想的积极上进。诸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等,都是活生生的榜样,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树立健康价值观的重要素材,所以,榜样的正能量,促使青少年朝着利于国家、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权.从契合到浸润一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韩剧热”[J].当代电视,2006,(1).

试述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篇4

摘 要: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环境条件,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正是从正反两方面辨证地论述这种影响的。

关键词: 网络社会化青少年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社会化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途径。传统社会里青少年社会化主要依靠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三大板块。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人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影响越来越广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一次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大陆“上网人口”约5370万人,其中53.7%的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网络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网络空间中,青少年作为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其所受到的影响尤为巨大,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性。

一、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

在影响青少年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诸多因素中,人际交往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量事实证明,青少年要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成员,就必须与社会其他成员进行交往,否则其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的发展,突破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能在有限的时空里与广泛的社会成员发生联系,从而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面。通过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青少年不仅能与他们的同辈群体和同地域的人相互交往,而且也能与不同辈和不同地域的、不同阶层的人建立联系,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讨论,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交到在物理空间无法交到的朋友。这些做法就改变了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使青少年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与更多的人交往,都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二)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社会化的目的是使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最终能够承担社会角色。由于网络具备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因而对无数青少年产生着极强的吸引力,增强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网络突破了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全方位、快速、即时地把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成果图文并茂地传输给青少年,使他们可以在较之以前更广泛的社会化环境中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网络技术,以其在信息处理、信息传播方面独有的优势,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方法。青少年知识的极大丰富,改变了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青少年树立创新观念。

(三)网络让青少年学会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

网络空间中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有助于青少年通过虚拟社会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及价值体系,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中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也有助于青少年掌握相应的生活技能和专业技能,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为社会角色的扮演打下基础。

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社会给青少年提供了扮演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使青少年在这种情境中尝试扮演多种现实社会中向往却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有助于对不同角色的理解与领悟,为社会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也有助于摆脱物理空间中各种权威的束缚。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并由此构建成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构成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社会等级、区位空间以及年龄差异。而在网络社会的匿名性环境交往中,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不明确的,社会身份是隐蔽的,社会差异是不存在的。这种开放性扩大了人们进行平等、自由交往的范围和互动机会,使人们可以在忽略角色、地位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自由交往与互动。这一方面对处在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相互了解起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可以在匿名情境中尝试扮演多种在现实社会中向往却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有助于青少年对不同角色的理解与领悟,为社会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四)网络创造了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机会。

在网络空间中,青少年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网络空间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世界,青少年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有利于为青少年创建新型成功模式。网络科技的发展,中断了传统社会中晚辈向长辈学习社会生活技能的文化模式,大量的网络精英、网络富豪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成功模式受到质疑和强有力的挑战。可以说,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知识、信息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谁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谁就会成为业界的宠儿,年龄、身份、经济地位等评价标准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摒弃了在社会资源先天占有的先赋角色的差异,从零做起、白手起家的网络创业方式,为更多的青少年所崇拜、模仿,为青少年开创了新型的、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①功的新的成功模式,这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应该看到,青

少年群体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崇拜,既有利于我国高科技人才和“知本家”队伍的培养,也有利于青少年创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崭新的自我实现之路。在网络中,青少年的自主性、自我选择能力增强,使青少年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自我实现的力度。网络全新的发展空间,给青少年一代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新领域。起点的一致性、机遇的均等性,减少了创业的不平等性和进入的障碍。

(五)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在现实社会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面对的往往是所属群体的权威。青少年进行社会教化的内容也受制于实施者。在家庭社会化中面对的是家长,在学校社会化中面对的是老师。权威们往往从其自身角度和好恶出发,过多地干涉青少年的学习范围和喜好,或硬性规定什么可以学,什么不应该掌握。这使青少年获取知识的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也压抑了青年的个性,使个人的主观能动性①徐瑞萍 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4期

和潜能不能得到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出现虽然拓宽了人们接受社会化教育的范围,但仍具有深深的权威的烙印。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网络使人们的社会化空间得到扩展,网络社会成员身份是匿名的,社会化的接受者可以相对自由地、不受社会权威约束地从网络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资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状况,使得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像流水线上制造的‘标准件’,改变了传统的同质化培养模式,代之以独立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①。青少年就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创新,自力更生,减少对父母、朋友和他人的依赖。这的确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脱离社会权威独立地对事物进行判断,有助于个性的培养,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了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网络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的社会教化向自我教化转变。

总之,网络缩短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物理空间中,青少年的社会化一般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度,但网络空间的出现却加快了这一过程。网络的虚拟性使虚拟学习成为可能,通过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青少年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感性体验;网络的开放性使青少年与成人世界不再截然分开,促进了青少年的社会意识的形成;网络的平等性和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使青少年与成人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获取信息和知识。所有这些,都大大缩短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

二、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网络的飞速发展给青少年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方式,但单一的网络人际交往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对青少年走向社会、接受社会规范造成一定阻碍。随着网络交往的深入,有些青少年甚至渐渐沉迷到由网络所建构的虚拟氛围中不可自拔。这种行为依赖将会导致青年社会化的延缓甚至是中断。

(一)网络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中的文化冲突,给青少年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惑及行为上的障碍。由于网络文化是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观念的融合,五花八门的网络文化造成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甚至出现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认同感的冲击。据统计,网络中95%信息是英语中文不到1%。网络中的信息大多数来自西方国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挑战。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进程中,可塑性强,面临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青少年容易消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模糊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确认,转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将可能弱化青少年一代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淡化了身上的本民族的烙印。从而弱化了青少年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网络传播的是以美国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它所宣传的民主与法制,人权与自由,创新与开放的思想充满了感染力,因而掩盖了其背后的某些文化侵略主义、极端主义,使处于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一部分人逐渐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而否定自己的文化,甚至摈弃自己的优秀文化。①宋一栋 信息社会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3 月第2 期第20 卷

对不同文化价值选择的困惑。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的思潮和观念充斥其间,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上交往中多元文化价值的共存以及网上生活对技术价值的极度崇拜,容易动摇现实社会主导价值在青少年心理上的权威地位,就会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陷入价值选择的困惑,导致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错位。网络中传播的内容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站的社会背景不同,网民的异质性使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相差悬殊, 这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当这些内容与现实社会中社会教化机构给青少年提供的正面教化内容相佐或产生矛盾时, 会使青少年产生认知模糊, 选择困难, 出现认知偏差, 而不利于青少年将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进行个体内化。

行为取向方面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匿名化和责任的分散化,青少年通过网络发泄自己心中的积郁与不满,任何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在虚拟社会中行为取向方面的新倾向——无政府主义。更多青少年,由于在学校接受的是现实社会主流文化的正统教育,在个人上网时,又接触到与社会主流文化不相一致或者有些相互抵触的文化,对于怎样选择取舍这些文化,孰优孰劣就成了一种选择困惑,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宜和行为上的一些偏差障碍。

(二)人际互动的异化。

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交往的单一性、弱社会性、弱规范性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在电子空间里,有些青少年以符号身份与他人进行的成功交往,与在现实世界中老是碰壁无法得到认同而产生的心理反差,可能会将他们推向逃避现实的境地。加上自控能力差,他们极易沉湎于网络而无法自拔,以至于对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社会漠不关心,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导致生理、心理疾病。这也导致了青少年人际沟通困难。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面临的情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现实社会人际互动所面临的复杂情境,具有不可选择性,青少年不得不面对现实互动中所有的阻力;而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具有很强的主体能动性和选择,青少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交往的对象。网络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交往的需求,网络中使青少年即使独处居室也能与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人们的交往不再受制于空间和时间,也可以在没有老师、家长、同学监督的更大范围内随心所欲地寻求思想和情感交流。由于其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安全感,使青少年感觉无比自由、安全、舒适,避免了现实世界中的利益和压力危机,因而使青少年更加喜欢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在家中与父母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外与同学之间的互通也越来越少。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理想化的感觉非常容易上瘾。这样,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只热衷于网络交往,而忽视物理空间中的现实交往。青少年宁可向网上的陌生人倾吐心声,也不愿向近在咫尺家人同伴吐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沉溺网游的青少年会导致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紧张。在网络特殊的人机互动的条件下,部分青少年由于先天社会化不足自我约束力不够,从而出现对网络的过分依赖,造成人际互动的异化。青少年迷恋虚拟网络社会将造成青少年现实人际互动的虚伪、简单化和片面化,会淡化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际互动。对

媒介的过分依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表现,所以他们大多向往虚拟社会中的间接交往,逃避现实世界里的直接交往,从而出现现实社会中人际互动受阻。而过分地迷恋其中会使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相分离,人的社会性会被剥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互动,而网络却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向以符号和机器为中介的方向发展,这会使人与人的亲和性进一步削弱,导致个体行为倾向孤独,回避现实社会,恐惧与真实世界的成员交往。这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自我角色的失调。

青少年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能担任一定社会角色的合格的社会人。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而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混乱。网络因其虚拟性、无规范性等特点,在给角色扮演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虚拟社会中,社会化不足的青少年会出现自我角色失调,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情感自我的迷失。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和情绪大震荡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的社会化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和场所,需要自我真实情感的表露与交流。这个过程是在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现实社会中进行的。而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使迷恋于其中的青少年远离了人世。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懒得表露自己的情感,更不愿意把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交流,使得青少年逐渐沦为毫无情感的“机器人”,从而迷失了情感自我。在网络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来去,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都是按照人的理念来组织,而完全绝对民主方式就只会导致观念冲突,意识的混乱、困惑和不确定。

第二,角色自我的迷失。现实社会结构的诸要素所结成的稳定的体系,调整着人们的相互关系,维系着社会的整体性,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客观和真实存在的。虚拟社会没有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更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稳定的体系,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虚幻的。它的存在随时会因各种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会给网络社会成员造成精神打击和压力,情绪受到压抑。在虚拟社会中,尽管青少年也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存在自我的角色定位,但他们却是在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没有责任感的情境中表现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这种心理带到更加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来,则会使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很可能他在虚拟世界里能够极为成功地扮演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其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往往还透着稚气,难以像在网络中那样得心应手。他们要在不同地点、同一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很可能造成角色意识混乱,在现实生活中角色扮演不成功,更有甚者,还会造成精神失控。

(四)网络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极大危害。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求知途径,过多的信息也易对青少年造成信息污染。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它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现实社会的社会秩序是靠社会控制机制维持的,社会成员的行为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和控制,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者要受到相应的制裁。而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空前的开放系统,它超越国界,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因而无法受到来自社会控制机制的监督和制约。网络社会人们匿名性特点使我们无法对网络上精神污染的制造者进行有效的制裁。人们在网络中传播暴

力、淫秽、反动的信息,而且可以肆无忌惮地公然挑战法律而逍遥法外。社会目前尚无法控制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和种类,这必然会使暴力文化、淫秽制品等不健康内容通过网络图文并茂地传输给青少年。青少年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尤其是青少年们无法像成人那样根据自己的意识和经验能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自我,于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等认知活动,将不健康文化及价值观念内化,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偏差。

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能很方便地隐匿或伪装自己的身份,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导致现实中的既有道德规范难以在网络中应用。面对新的网络领域,社会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大量网上行为处于不受既有道德规范制约、又无章可依的状态。在虚拟社会中,由于网络语言的符号化,互动过程中的匿名性,无形中增强了青少年猎奇的挑战自我的心理,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的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诱发了他们的违规意识,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使他们在网络中的外显行为表现为失范,甚至出现犯罪如网络色情、网络盗窃、网络传毒、网络黑客等。而高科技的发展也使得网上施行不道德行为变得十分容易,轻敲键盘、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攻击。网络的各种垃圾信息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造成青少年的人格异化。

三、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它既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我们不应该回避网络的负面影响,而是应该积极地制定出可行的对策,发挥其正功能,抑制和减少其负功能的出现,以帮助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宋一栋 信息社会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3 月第2 期第20 卷

[3] 徐瑞萍 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4期

[4] 孟 永 刘群 浅谈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第22卷第3期

[5]朱 婧: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 年3 月第1 期

[6] 龚慕霞,安中吉,李昕昌,陈爱东 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山东省青年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2003第6 期(总第106 期)

[7]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篇5

——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我们现代国家的主要服务信息,那么“网吧”也就应运而生。起初网吧开始在我国的一些文化品位比较浓厚的大城市出现,随后又向小城市蔓延,1998年网吧就传播到了市区。网吧的普及一方面对我们的信息来源渠道广、信息传递及时起到了有利的作用,但副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经常听说有青少年沉迷网吧影响学业,甚至出现长时间泡在网吧而猝死的惨剧。

为了深入了解现在网吧的经营状况,今年7、8月暑假期间,我走进阜新县城的新一代、超越等网吧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阜蒙县是个很小的县城,就有网吧近20家,现在阜蒙县的网吧经营状况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三证”齐全,即《经营许可证》、《安全审核意见书》、《网络文化准营证》和《工商营业执照》,这种网吧只是极少数,每小时上网费也比较贵。第二类是证照不全的“半黑”网吧。之所以称为“半黑”,这类网吧首先不具备完整的营业手续,但仍“堂而皇之”地挂牌营业,这类网吧基本能杜绝不良网站,但也有违规行为存在,主要问题是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打游戏,这类网吧的顾客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第三类网吧是无证无照的“黑”网吧,这类网吧无证无照,也不纳税,内部环境不好,无法进行管理,他们隐藏在城市的角落里,只需几台机器,租间民房,连几根电话线就能草草开张。这类网吧收费低廉,容易存活,因而分布很广泛,能渗透到青少年的身边,是真正具有危害性的,是社会的毒瘤。

阜蒙县网吧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网吧采光条件极差,相对拥挤,加上吸烟人群,消防安全隐患明显存在。

2、放任青少年超时消费。调查表明,有90.65%的青少年反映,到网吧从未问过自己的年龄,通宵达旦上网经营者从未劝阻。有的还在网吧内零售烟酒、饮料和小食品,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影响。

3、技术防范措施使用不好。有些不法业户,没能坚持标准安装、使用防火软件和防范措施,致使网吧内上网者可以随意浏览一些不健康网站。

4、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严重。由于没有特定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或不允许到网吧上网,从而使未成年人进网吧成为正常。网络上一些法律尚未界定清晰的电子游戏再次成为经营主诱骗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的重要因素。

5、网吧的分布都在离学校较近的地区。

现在阜蒙县每年上网的网民应在2000人以上。这2000人中,以中小学生为主,小的几岁,大的十七八岁,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85%以上,并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迅速增长。性别比例:男生略多(占56.6%),而且年级越高,比例越高。上网时间: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12分钟。父母限制:8.4%的父母完全不限制,大多数父母限制子女上网,反对子女到网吧上网。上网目的:好奇心、虚拟聊天、刺激娱乐、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追求。常用功能:超过50%使用率的有网络游戏(占62%)和聊天室(占54.6%),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占48.6%)。网吧上网的经济来源:68%的青少年是零花钱。11%的青少年是打工挣的钱(分析对象是大学生)。浏览黄色网页:3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保守数字)可以说,青少年对互联网络体验最为丰富,影响也最大。

积极影响:一是可以开阔青少年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二是可以借助虚拟空间,广泛展开对外交流。三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培养。四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促进青少年的学业。五是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可以说,网吧的出现为青少年的交流、创新、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消极影响:一是网络病症问题。学生长期泡吧视力下降,过度疲劳,再加上电游、网吧空气混蚀,人口密度大,烟味、汗臭味,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二是不健康网点问题。一些渲染色情、暴利、邪教或反动的网站,已毒害了一批青少年,几乎让众人“谈网色变”。三是荒废学业问题。迷恋网吧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四是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进出网吧的大多是中小学生,小的几岁,大的十七八岁,他们大多没有收入,为了能弄到进网吧的钱,有的结伙敲诈,有的偷盗抢劫。五是网上交友问题。问卷分析,青少年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见面的32.2%,这本身就潜伏着极大危险性。显然,网吧对青少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交谈了解到,导致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利益驱使网吧经营业户违规经营。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青少年好奇心,专搞不正当竞争。二是对网络的监管不够规范有序。目前,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还大量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三是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的能力相对薄弱是容易遭受“网络垃圾”侵害,难以逃脱诱惑的重要原因;四是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健康网络阵地尚未占主导地位。目前开设的青少年专门网站,由于经费、人员、技术和体制的限制,其内容、形式等方面还与青少年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加之宣传和引导不够,尚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五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不和睦,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多数的青少年会选择离家,而网吧又是他们最好的逗留场所。也有一些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子女的管教,结果,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终日以网吧为家。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管理和监督:

1、政府重视,加强联合执法,形成规范管理合力。对现有网吧市场组织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集中开展整治,狠抓《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整治合力,对不按规定经营的网吧坚决查处,直至取缔,将其全方位纳入管理,切实规范网吧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治工作有深度、有力度,不半途而废。

2、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各种媒体力量,宣传网络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健康网站、开辟主体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教育青少年不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3、抓好“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建设。首先,树立一批规范经营、文明服务的网吧典型,以此为样板,带动更多的网吧积极响应。在创建活动过程中,根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的条件,规范网吧经营行为,确保网吧具备良好经营场所,完善的创建制度,按规定安装安全防火软件,张贴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显著位置悬挂警示标牌。同时,利用社会媒体向广大青少年和家长推荐“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名单,一些不法网吧失去市场。力争在一段时间内,建设一大批示范性“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使其真正成为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阵地。

4、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出台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减小对违规网吧处罚的弹性,加大处罚力度。

5、社会、家长、学校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以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青少年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德育教育,通过宣传、舆论导向,正确引导青少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如政府可以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对青少年开放等,让青少年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6、要尽快建设一批公益性的上网服务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7、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政府要明确责任,推动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电脑的普及,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是不可避免的,进入网吧也是客观的、必然的。取缔不是办法,疏导才是根本,只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合理地利用。

调查人: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篇6

建议规范偶像产业倡导理性追星

到2020年底,中国偶像市场总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专家认为,在快速增长的产业规模下亟待加强对“饭圈”“借货追星”“集资”等不良行为的监管力度,倡导健康理性、有度的追星文化。

一是探索行业公约规范,传递理性追星理念。专家认为,明星作为公共人物,对于粉丝不理智的“打榜”“集资”行为不仅不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应主动引导粉丝理性。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侯国跃建议,娱乐、影音等行业的相关行业协会需进一步发挥作用,用行业公约规范“饭圈”文化,向社会传递健康、理性、有度的追星理念。

二是加强“饭圈”“集资"行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山东辰静律师事务所主任陈静说,“饭圈”组织自发“集资”行为处在监管灰色地带,建议金融、文化、公安等多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对这类组织大规模集资行为的监管,以免发生挪用、跑路等风险隐患,促进偶像产业市场有序发展。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篇7

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原生环境, 其对个体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亲社会行为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们探究的热点, 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利他、谦让、帮助等一系列符合社会期望的友好积极的行为; 对个体而言, 亲社会行为是衡量一个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家庭环境中, 家庭结构与经济收入会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1], 而对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观满意度却随着不同的个体而产生差异, 也随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不同, 在以往的研究中, 很少将对家庭收入的主观满意度做为一个衡量的指标纳入到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考察因素中, 因此, 本研究除了考察客观的家庭经济收入外, 还加入主观满意度这一因素, 从更全面的角度探究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选自太原市的五所中学,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抽取被试250人。其中初中生145人, 高中生105人, 男生109人, 女生141人。

采用团体施测, 事先对所有主试进行统一培训, 统一指导语, 统一发放问卷, 采用不记名方式。此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 样本回收率为81. 60% 。

( 二) 研究工具

1. 亲子亲和评价量表

采用Olson等人1979年编制的亲子亲和评价量表测量青少年的亲子关系, 两个分量表内容完全一样, 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亲合程度进行测量, 均有10个项目组成。量表的信度为0. 82。分数越高说明亲子关系越好。

2.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 ( PTM)

对外显亲社会行为的测量使用寇彧等人修订的亲社会倾向量表 ( 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 PTM) [2]。修订后的PTM包括六个维度———公开性、匿名性、利他性、依从性、情绪性、紧急性。共23个项目。

( 三)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 0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 一)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概况

1.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分析

中学生的外显亲社会水平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 t = 0. 19, p > 0. 05) , 男生和女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差异不显著, 即男生相比较女生并没有表现出较低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反之亦然。

( 二) 家庭经济水平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差分析

1. 家庭客观经济收入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 处于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下的中学生个体在亲社会行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F ( 9, 194) = 1. 28, p > 0. 05) 。

2. 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观满意度对中学生亲社会倾向的方差分析

注:*表示p < 0. 05, **表示p < 0. 01; 下同

由表2可知, 不同主观满意度下的中学生在亲社会行为倾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 F ( 4, 199) = 3. 25, p < 0. 05) 。

( 三) 中学生亲子亲和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1. 亲子亲和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对中学生亲子亲和关系与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关分析, 其Pearson相关系数 ( r = 0. 19, p < 0. 05) 。表明中学生亲子亲和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亲子亲和程度越高, 所表现出来的亲社会水平也越高。

(四) 家庭经济与亲子关系对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1.对家庭收入的主观满意度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得, y = 11. 31x + 0. 46, 该回归方程是有效的 ( F = 50. 25, p < 0. 01) , 预测变量主观满意度进入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显著 ( t = 8. 17, p < 0. 01) , 自变量 “主观满意度”可以解释因变量 “亲社会行为倾向”17% 的变异性 ( R2= 0. 17) 。

2. 亲子亲和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 y = 2. 89x - 0. 34, 该回归方程是有效的 ( F = 29. 345, p < 0. 01) , 预测变量亲子亲和程度进入回归方程, 其回归系数显著 ( t = 34. 76, p < 0. 01) , 这说明亲子亲和程度可以解释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解释率为3% 。自变量 “亲子亲和程度” 可以解释因变量 “亲社会行为倾向”3% 的变异性 ( R2= 0. 03) 。

四、讨论

( 一) 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将家庭经济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被试所报告的客观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 另一部分是被试所报告的主观上对家庭现有的经济收入水平的满意度, 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

之前相关的研究表明, 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SES) 与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3]。而本研究显示, 客观的经济收入水平并不会对亲社会行为倾向产生显著性的影响。然而, 在对被试所报告的主观满意度的分析中, 则显示出显著性的影响。同时, 在回归分析中也显示, 青少年的主观满意度可以解释亲社会水平总变异的17% 。因此, 我们除提升客观的家庭经济收入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提升青少年对现有生活的知足感、满意度, 提升幸福指数, 增加他们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 二) 亲子关系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我们认为,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青少年对他人的理解和倾听, 也能在自己与他人观点出现分歧时, 认真倾听, 求同存异, 而不是以冲动暴力去解决。此外, 我们还认为, 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助于促进青少年与父母间的沟通, 青少年可以认真听取父母的正确教导,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内化并践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 在和父母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通过良好的性格与内化的品德增加亲社会行为。

综上,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中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 因此需要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来完成他们在这个时期的顺利过渡, 提醒我们, 需要注重家庭环境中亲子关系的培养和对家庭主观满意度的提升, 进而更好的增加亲社会行为。

试析“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区;青少年;角色社会化

一、前言

社会化问题一直是青少年研究的一个核心,是当前社会学界热门的话题,同时在网络时代中网络对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研究背景

中国网络建设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加了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而10—29岁的网民占全国网民的60.4﹪。而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社会化问题一直是青少年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在网络时代中青少年的社会化也是社会学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自1980—1990年以电脑和IE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出现之后,对青少后社会化的研究也扩展了,网络这一虚拟社区成为了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工作单位并列的社会化机构。

(二)研究现状

王卫(1999) 认为网络的“时空聚缩”现象引发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尺缩”——历时态过程的缩短和共时态坐标的“世界历史图景”。将现实世界早早地呈现在青少年乃至儿童面前, 于是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知识早熟、对成人社会时尚反应敏锐、世俗化倾向增强,“社会性意识”促发。另一方面,网络把“世界一网打尽”,跨越传统的空间局限, 以整个世界为背景,从而使青少年社会化一开始便注入世界意识而要求具备现代人的素养。[1]风笑天(1999)则认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高涨, 虚拟社会化机制将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真实社会化与虚拟社会化的断裂而导致的青年角色认同危机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2]刘中起、风笑天(2004)认为网络使青少年有了更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的广阔舞台,由此“自我实现”趋向也得以加强,自我的内涵更加丰富并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因此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的社会化。[3]廖龙辉(2001) 在《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分析》中有这样的看法: 网络信息作为一种无孔不入的存在, 将所有人平等地拉到一起。大家之间互相交流信息, 不存在谁压迫谁、谁统治谁、谁高于谁的问题, 大家之间是互平等的, 父辈权威不可避免地瓦解。[4]

二、网络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

(一)虚拟社区的特点

网络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社区,具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虚拟社区中人们的交往具有超时空的特性。而传统社区中人际互动所必须的时间、场所已经被取消了,身体的“在场”被“缺场”所代替。

其次,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匿名性和符号性。由于身体的缺场,人们可以随意地以不同身份进入到网络社区中,摆脱了身份的束缚而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感受。

再次,在虚拟社区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群体间的流动较强。

最后,就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已成为虚拟社区中的一大准则。

(二)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

1.施化者的虚拟性很高

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施化者都是我们社会化的主要主体。他们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這些传统社会化主体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行为期待都是客观的,可感知的。在虚拟社区中,虚拟的人际关系、虚拟的文化、虚拟的人物形象形成了“网络社会”。其这个虚拟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具有不确定性,人们的交往是通过电脑网络为连结,以符号为媒介进行沟通的,即人——机——人的沟通。

2.受化者的自主性增强

在虚拟社区中,青少年可以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社区。虚拟社区信奉的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这些原则与传统生活有着鲜明的区别,在虚拟社区中,青少年摆脱了真实生活的束缚,随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人们之间的交流具有超时空性,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上不同的人进行交往。

3.社会化的双向性更强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匿名性和符号性,传统中的强制性、惩罚性是不存在的,人们可通过一定的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会形成一定的亚文化,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虚拟社会中,青少年作为受化者的同时也成为施化者。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规范不符

网络空间中,由于人们交往的匿名性、符号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网络中自由发表意见。同时,因为身份是匿名的,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进入不同的社区,表现不同的自我,可以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虚拟社区的角色扮演的特点在于网络没有严格的角色规范要求我们遵守,不需要我们进行角色模拟和扮演。

三、虚拟社区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虚拟社区中,由于其所具有的以符号为交流媒介的特点,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通过机器进行的,因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虚拟社区在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成功扮演角色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为青少年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提供了便利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就是要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从而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其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从只能够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演进过程。[5]

网络虚拟环境可以为青少年提供“虚拟的现实”,在这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个体可以进行“角色预演”、“角色换位”和“自我假定”,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权利义务、社会期待和要求,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反应。[6]在这样的一个网络空间中,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为青少年正确理解角色、缓解角色紧张及解决角色的冲突提供了反复的演练机会。

2.虚拟社区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家长、学校、教师等传统权威性的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是父辈将社会规范、文化知识传递给青少年,青少年处于接受的被动状态,角色的塑造主要是遵从权威者的意愿进行。青少年的自主性较弱,而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具有匿名性和符号性的,成员之间的身份是匿名的,在虚拟空间中人们遵从的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等原则,所以青少年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表现自己,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二)消极影响

埃里克森的研究,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父辈的经验很难移植用于晚辈。因此,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遭遇“自我认同危机”。虚拟社区毕竟是与现实社会是有着一定的不同的,这些不同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消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文化冲突

在搜狐“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7]”调查问卷中的答案比例显示有48.19﹪的青少年上过色情网站,其中偶尔上的有43.98% 经常上的有 4.31% 。在虚拟社区中缺乏主文化,现在网络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公认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亚文化盛行和社会失范皆由此而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有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同时在真实空间中大家都遵守这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大家相互监督。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网络的虚拟并不像现实生活那样,它存在隐蔽性,不容易被人所发现。

2.虛拟社区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角色失调

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虚拟构造在为青少年角色认识、角色的扮演提供多重机会的同时,也因其虚拟性、无规范性的特点,给青少年角色社会化带来了新的问题:(1)可能会使青少年情感自我迷失。虚拟社区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新的方式,可以利用符号为我们意思的表示,并通过电脑终端网络来传达,这样会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远离现实,从而沉迷于人机交往,使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人与机器间的关系代替,造成现实中人们之间距离的扩大,从而可能会导致正常情感的流失。(2)可能会导致现实自我的迷失。虚拟空间毕竟是与真实空间有巨大的区别,青少年可以在这空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角色扮演而不用考虑到社会中的规范,同时青少年还可以构造出自己的理想角色。青少年长时间的在虚拟社会中扮演理想角色,很容易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德国心理学家维尔特的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研究进展》[8]上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那些沉迷网络并满足在游戏中扮演英雄角色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现实很容易让人们失望、苦涩容易让人们产生极端行为。因此,青少年长时间在虚拟社会中扮演者理想角色,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会忘记自己在现实中的角色,导致自我的迷失,最终会造成角色的失调。

3.虚拟社区对个人人格发展的干扰

虚拟环境中青少年可以满足自己在现实社区中所得不到的尊重,但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距总是会存在的,由于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过大,现实与虚拟角色之间的人格相差过大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干扰。

四、分析与思考

(一)政府部门应发挥的作用

政府在青少年上网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执法和依法行政,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网吧经营者和网民自身的监督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

1. 要加快和网络有关的各项立法工作

政府应该要借鉴国外对网络管制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法律。例如,在英国,法律已作了修订,它规定在网络中传递色情图像数据是违法的;而在日本的《互联网络事业者伦理准则》要求互联网提供商与用户签订禁止传送违法和有害信息的使用合同。

2. 建立“网络举报制度”

“网络举报制度”指的是任何人对于发布色情、淫秽等不健康的信息进行举报,一旦查实,就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政府应该要建立一支网络执法队伍,监督、处罚网络中的违法行为。

3.要加强对网吧、网络游戏网站的规范管理

根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有35.1﹪的网民上网场所是网吧,因此加强网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严禁未成年人入内,加大对违规网吧的处罚力度。同时,通过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方考虑,我们要首先考虑到社会效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的审核游戏网站运营商的资格,对网络上推行的游戏进行审核登记。政府通过依法行政,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打击网吧、运营商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学校、社会应发挥的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因此学校在为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2.学校还必须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3.社会为青少年健康上网建筑一道绿色之网。

(三)家庭应发挥的作用

家庭方面,做为孩子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为了让子女健康上网,家长一定要能够抽出时间和孩子探讨关于上网的话题,并与孩子交流他们常访问的网站及网上内容。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主体意识没有成熟,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自主权、处于被动的状态。在网络这个超时空性、匿名性和虚拟化的社区中一下子变成了网上主人,很难抵制住网上的诱惑、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荼毒,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及合理引导。因此,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动的监管和引导上来,做青少年健康上网的一道防火墙,使网络为青少年成功实现角色社会化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4]徐睿.网络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影响——透析网络文学<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的相关“跟贴”[J]. 青年研究, 2006.6:44—49.

[2]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12:15—19.

[3]刘中起,风笑天. 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109—11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3.

[6]刘中起,风笑天.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109—112.

[7]转载自网络:http://survey.sohu.com/poll/view.php?poll_id=2931

[8]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14

上一篇:描写琅琊山景色的作文下一篇:同学我想对你说小学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