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2024-05-11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精选12篇)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篇1

1 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推向深化

弗洛姆以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和性格结构的深入关注为研究的切入点, 以独特的视角丰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作为一种批判的哲学, 与马克思哲学指向政治和经济领域不同的是,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更多的是转向了文化领域, 正如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看到的那样, 法兰克福学派出现了批判主题的创新, 他们关注和批判的焦点是文化。他们从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方面, 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面对的矛盾与困境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与批判。弗洛姆以其独特的观察和分析的视角将他的理论触角探入人的心理这一微观领域, 对现代社会人的心灵异化进行分析, 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了人的社会性格的异化上, 他的研究深入到人的需求和性格结构, 触及到了西方文化危机的深层。

弗洛姆从分析人的生存需要入手, 提出人本质上需要一种与世界的结合, 这种需要的满足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人实现了与外界的联系, 却丧失了自我身份感, 由此产生了异化的人格;另一种是:人实现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保持了人自身的完整性, 实现了作为人的意义的存在。前者必然导致病态的人格, 后者才能展现出健全的人格。

弗洛姆指出, “依照人性的特征和规律发展成熟, 他的精神就会健康。” (1) 那么, 人性的特征和规律是什么呢?他认为:“与他人联合在一起, 与他人相关连的需要, 是人的迫切需要, 这种需要是否满足决定着人的精神健全问题。” (2) 在这里, 弗洛姆将人性理解为一种与他人相结合的需要, 这种需要既不是钱财和权力等功利的需要, 也不是因依附于他人或控制他人而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感的心理需要。

通过对人的特质的挖掘, 弗洛姆向我们展现了人的真正需要, 他认为, 人不仅具有作为动物的意义而存在的与其他动物相同的物质、生理等方面的需要, 而且还具有作为人的意义而存在的需要和感情, 即与他人相联合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求生命之根基的需要、身份感的需要、倾向性及献身目标的需要。在他看来, 这些需要的满足才能使人成为一个精神健康的人, 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但同时, 他提醒我们, 尽管资本主义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但社会性格的发展却是不健全的, 人性依然是扭曲的, 人已经陷入了一种深度的心灵异化。弗洛姆认为, 现代人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自由了, 但同时也变得孤立无援了, 使人无法获得一种归属感, 这使人惶惶不安、孤独和恐惧, 于是自由成了沉重的负担, 想尽办法逃避它。为了摆脱孤独, 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宁静和安全感, 一个人就必须建立一种与世界的联系, 找到一种可以依靠的力量, 弗洛姆把人的这一要求称为归属要求, 并将其看作人的根本需求。

然而,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那种通过爱与创造性的活动, 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起的, 充分肯定个人的独立性的联系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而不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 这使人越发地恐惧和害怕孤独。于是, 个人转而希望通过完全放弃自己的个性、完整性以致自由, 使自己与别人合为一体, 来克服与外界相隔离所造成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这样个人与某种整体和权威相趋同, 并由此获得了社会归属感。这种社会归属感妨碍了健全人格的生成, 也必然导致人格的异化。

弗洛姆立足于现代人的社会归属需要, 从对现代人的心理分析入手, 为人们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心灵的深度异化打开了一个窗口。他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 使人们更加认清了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心灵虽受到了极度的压抑但全然不知, 这是人的悲哀。

弗洛姆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模式, 更重要的是激发一种行动的力量, 唤起人的心理、感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不仅如此, 弗洛姆还力图通过健全人的心理, 使人由重占有转变为重生存, 以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 他为我们构想了未来健全人格即生产性社会性格的生成之路, 并指出这“关键在于生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取代现存的异化的存在模式。” (3)

弗洛姆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解决问题的方式, 强调了文化要素的重要地位, 强调了文化变革对人的生存方式变革的重要性, 并从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的微观层面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视阈, 是对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的丰富、发展和深化。

2 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 每个时代总有它自己要面对的问题, 准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和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理论和思想就会将社会向前推进一大步。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弗洛姆肯定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效性, 并以一种时代的目光审视着变化了的世界, 他把眼光放到现代人的现实生活上, 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历史境遇变化了的社会态势, 从实践出发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时代意义上的理解和阐释, 他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 为马克思的理论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弗洛姆具有与马克思相同的理论旨趣, 他们都把理论研究的目标放在人的全面解放上, 而弗洛姆是通过对人的内心深处的关怀, 从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独特视角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深入的阐释与丰富, 这并没有冲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而使马克思的形象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弗洛姆的理论向我们昭示了, 马克思哲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是历史地呈现和揭示出来的, 对现代人生活困境的关注以及理论诉求, 使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在更广阔、更深远的领域得以展开。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 并将批判的视角转向了社会性格结构和心理层面。这不仅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意义。弗洛姆所倡导的通过微观心理革命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马克思主义呈现了丰富的现代性价值。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是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置于现代工业的现实社会之中, 使二者进行对话和融合的产物。这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走向也为今天深入挖掘和阐发马克思哲学当代性, 实现现时代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沟通和对话,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具有方法论意义。同时这也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本质。

当我们站在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角度来理解弗洛姆的理论时, 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社会的变迁, 人类面临着新的困境, 弗洛姆的性格批判理论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 使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借助现实生活的当代意义的充分的自我肯定而得以彰显。

摘要: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毕生致力于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综合, 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展开了批判。他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丰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也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11.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24.

[3]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214.

[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2]赵景来.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 2001 (5) .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篇2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对社会生态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

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只不过科学技术的成就往往比破坏更加为人类所重视。所以有时即使有一定的负效果,也会采用这类科学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药品的使用。虽然医生都清楚地知道药品的副作用,但仍然要使用,正是由于这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些科学技术目前尚未能指出其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仅仅是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实践的过程,其破坏性会逐渐显现出来。

工业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3次技术革命,使人们步入工业社会直至信息社会。然而,蒸汽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煤的燃烧,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含量剧增;内燃机的出现造成了光化学烟雾;化工技术的进步,每年都能推出大批没有经过诱变性检验的新产品。即使是被认为“洁净能源”的电能,也由于它在输送和运动电机时对原有的电磁平衡产生影响而损害人类的神经系统、改变动物所处的静电场而影响其血清成分。另外,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空洞、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放射性核污染等等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一不与工业技术的应用有关。

试析体育运动负荷规律的科学运用 篇3

一、问题提出

以前,在生物体育观的指导下,只注意对生理负荷的研究,现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人们已开始对心理负荷进行研究,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论的内容,也促进了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工作者普遍都很重视体育课的负荷。笔者通过多次测试观察和统计分析,资料表明:学生上完45分钟课后,课后10分钟,有75.9 %的学生恢复不到课前相对安静时的心率。这样,既不符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规律,也容易对下一节课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调节和掌握体育课运动负荷量,让初中体育课教学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成效呢?

二、讨论分析

(一)教材内容对学生心率变化的影响规律

一个人脉搏每分钟多少次算正常呢?一般而言,成年人每分钟75次左右,女的比男的稍高些,少年儿童略比成年要高些,缺少体育锻炼的人比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要高些。脉频的增加一般同运动强度、密度成正比,与人体对氧的需求量相一致,我们通常都是根据主观评定、测定课密度、生理测定等三种方法评价一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来说,120—140 次/分为宜。笔者经过探索,对教材中的一些项目及内容的运动量控制数据详细情况采集如下,仅供参考。

(二)课前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体育课的结构是对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合理的安排,初中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喜奇、好动。上课前,当学生们看到摆好的器材、画好的场地,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占40.2%便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对上课的内容产生了猜测和联想,尤其是对那些极感兴趣的项目表现出一种急不可待的运动“饥饿”感,还有极个别的学生(男生占5% ,女生占10. 5%)对场地、器材产生厌烦和“畏惧感”。生理机制表明,这些现象都会促使心率的加快。这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在课前就已进入了运动状态。

(三)综合课的内容及组织教法与运动负荷规律的关系

由于各类教材内容对学生生理机制的刺激强度不同,机体不仅由于参加身体练习和接受各种刺激而承受负荷,对机体产生影响,而且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则从另一方面对机体产生影响,运动出现负荷也就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场地、器材及组织教法等因素,都对运动生理负荷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目前对综合课的组织教法大都采用分组轮换进行。但分组轮换中,存在着每组学生运动负荷曲线图中峰值产生的迟早不一的现象。造成一组或者两组(指两组或三组轮换)的学生课后10分钟恢复不到课前相对安静时的心率状态,如何解决这一间题呢?

三、方法措施

(一)体育课的开始部分的要求

(1)按照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时间少、效果大,体育课的教学时间是宝贵的,组织要严密,环环相扣,“快过渡”,即精简不必要的组织措施、课的仪式,教师的动员要力求简明扼要,力戒拖泥带水,队列、队形练习,不盲目操练。一般性队列、队形练习不必“课课练”。

(2)准备活动要按计划练习,复习规定的基本体操教材和配合主教材进行的补偿性练习,以及适应气候的内容,还应针对主教材安排必要的专门性练习。以最大限度地延伸基本部分的时间,增大教、学、练的容量,切实做到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二)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要求

试析记者走基层的理论意义 篇4

一、走基层使新闻回归本源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楚决定上层建筑。理论宣传、新闻报道、文艺创作等, 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新闻的本源是什么?新闻是从哪里来的?早在1943年陆定一就指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 乃是事实, 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 新闻的定义, 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第二性的, 事实在前, 新闻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1) 陆定一的文章从认识论的高度, 回答了新闻的本源和来处问题。新闻既然是事实的报道, 那么事实在哪里?事实在基层、在生活中, 离生活越近, 离客观真实也就越近, 记者走基层活动使新闻回归本源, 基层一线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走进基层, 从第一现场捕捉新闻题材, 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延安窑洞里的广播电台, 到西柏坡民居中的报纸编辑部, 其新闻报道无不来自烽火前线和火热的根据地生活。1947年6月, 在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中, 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曾对新闻报道中脱离生活、弄虚做假的《“客里空”》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整治。现在, 虽然社会环境不同了, 但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庄严使命不仅没有变, 而且显得愈发重要。走基层, 才能记录时代前进的脚步, 才能在改革建设实践中感悟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才能生动地描绘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画卷。走进基层, 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不断丰富报道内涵, 使你的新闻报道不断出新、出彩、出亮点。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和土壤, 新闻报道也离不开坚实的大地和多彩的生活。脚踩泥土、心系大地, 文章才能根深叶茂, 新闻报道才能活水长流。

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新闻工作者的位置不是浮在上面, 泡会议、围着领导转, 而是在基层、在民间, 在于深入一线抓“活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明确指出:“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 ‘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 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 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 (2) 在“走、转、改”活动中, 广大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 带着真心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 在灾区、边疆、村寨、军营、矿山、码头, 在贫困山区、孤儿院、养老院、街头巷尾、农家院、车间厂房, 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到处都留下了他们采访的身影。他们的报道, “字里行间‘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闻得见汗水的味道, 传递出百姓的热切期盼, 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 这样的新闻老百姓愿意看, 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值得尊重。” (3)

二、走基层使记者回归服务主体

刘云山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 “‘走转改’活动启示我们:做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4) 众所周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 当然也是新闻报道服务的主体。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早年办的《觉悟》等, 无不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成为人民群众前进的指南。陆定一曾指出“只有为人民服务, 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 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5) 新闻宣传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新闻媒体追求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在人民中。2003年3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 要求媒体的报道要准确、鲜明、生动、贴近人民。总之, 要少报官员、多报平民百姓。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贴近”原则, 即要“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然而近年来, 有的媒体和记者在“三贴近”上还欠功夫, 一些新闻媒体报道领导干部、企业家、厂长、经理、社会名人、老板、大款、影星、歌星等人的成功故事多, 反映工人、农民、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诉求和企盼的少, 对人民群众态度冷漠。

记者走基层, 很好地解决了新闻工作“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走基层, 才能感受到在时代洪流中人民群众脉搏的律动, 他们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无私的奉献精神, 以及他们奋进中的喧嚣与躁动、鲜活与凝滞、希望和困惑, 使自己不断拓宽视野胸襟, 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 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我们高兴地看到, 在“走、转、改”活动中, 很多新闻媒体把更多的报道镜头、版面、图片毫不犹豫地留给了普通群众。央视在晚七时的《新闻联播》中, 多次将“走基层·记者蹲点”节目作为头条新闻来播, 讲百姓故事、记录“身边的感动”、唱响“劳动者之歌”, 不仅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而且也用笔和摄像机记录了百姓的诉求和呼声, 反映了普通百姓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沉重, 以及他们在艰难中的努力、困顿中的乐观、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等, 他们知道老百姓“急什么, 想什么, 盼什么”, 对其就业、住房、疾病、失学、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食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报道。近年来, 有的记者不顾个人安危, 甚至“卧底”采访, 写出了“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 以及有关“矿难”真相等一系列有分量的报道, 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人民福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值的注意的是, 新闻媒体在关注或报道某个新闻事件时, 特别突出对个体生命、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 彰显了媒体和记者的正义、良知及对道德的维护。2012年龙年春节前后, 央视在“走基层·记者蹲点”节目中, 记者用体验的方式去感受和报道老百姓的生存境遇、精神困惑、酸甜苦辣, 推出了《杨立学讨薪记》、《皮里村的孩子求学路》、《大山里的孩子:我要读书》、《邵全杰的回家路》、《白玛央金的故事》、《十岁女孩照顾患病哥哥》等一批来自基层、原汁原味、鲜活生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新闻报道, 传递了老百姓的热切期盼, 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 受众从这些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悲喜忧乐中, 往往能够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感到格外亲切。这样的新闻老百姓愿意看。有的报道, 像《杨立学讨薪记》、《皮里村的孩子求学路》等报道, 连续播放六七天, 每一天的播出都牵动着观众的情感, 使人牵肠挂肚,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收视欲望, 每逢播放前有的受众早早地就坐在电视机前, 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媒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心系群众鱼得水, 背离群众树断根”。心中想着人民、脑子里装满活生生的现实, 才会写出反映基层群众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投入到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 同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多的是让我们感动、是受众喜闻乐见的鲜活的新闻事实。

三、走基层使新闻媒体提升了公信力和影响力

记者走基层活动不仅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也激发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情感, 增强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

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生活忠实的记录者、是客观真实信息的发掘者, 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走转改”活动使广大新闻工作者更加坚定了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的价值理念, 他们秉持崇高的职业理想, 进一步弘扬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勇于奉献、不拍牺牲的敬业精神, 无论是地震、洪水、冰雹、雪崩、泥石流、山体滑坡, 哪里有风险、有灾难、有事故、有冲突, 记者就冲到哪里, 他们用笔、话筒、摄像镜头参与救灾, 用电波传递大爱、阳光、感动、温暖和信心, 用真情去鼓舞斗志, 用信心去凝聚力量。在2012年龙年春节期间, 央视一些记者并没有和家人团聚, 享受亲人的温馨和节日的快乐, 他们或者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5380的世界最高驻兵哨所, 或者在云南边陲最艰苦、最危险的野狼沟, 或者在零下30度雪花纷飞的新疆红其拉甫, 或在距离陆地最远的海防前线台山岛, 或者在零下40多度的漠河北极村进行现场采访和直播 (6) , 向观众奉献一批来自一线的鲜活生动、振奋人心的新闻报道, 使新春佳节别具风采。

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 新闻媒体介入生活、服务受众的功能得到了强化。长期以来, 一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 边远山区孩子生活贫困、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由于新闻媒体的充分报道, 这些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使这些长期纠结和困扰老百姓的的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我们在媒体中看到:尽管一波三折, 农民工老杨终于拿到了应得的工薪;大山里的孩子有了自己崭新的校舍、吃上了营养餐, 有的山区学校还将配备了校车;白玛央金等西藏先心病患儿被当做尊贵的小客人请到北京免费治疗;靠到几十里外的岩洞背水度日的云南山区居民喝上了自来水;城管工作人员与流动商贩的矛盾正在化解, 逐步走向和谐。新闻报道正在走进和影响人们的生活, 并且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一种真诚、可信、亲切, 如朋友一样的贴近形象, 使新闻媒体的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央视走基层节目《皮里村的孩子求学路》播出后, 有的网友在博客中写道:“你为何让我几番泪下?”还有一位网友在留言中写道:“看了《新闻联播》播出的‘杨立学讨薪记’, 我哭了。希望这个报道不仅解决杨立学的问题, 更能帮到和他一样的打工者。”“感谢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 报道群众的实际困难, 将百姓的声音传递出去。” (7) 《“春节走基层”西藏线:白玛央金的故事》的作者朱兴建写道, “离开的时候, 先心病患儿白玛央金的妈妈次央给我们每人送来一条金色的哈达。接过哈达, 我哭了, 我明白这是藏族同胞心中最崇高的礼遇。真心采访, 收获的自然也是真心。媒体得到观众的心, 意味着公信力和权威, 这才是记者的最高价值之所求, 才是“走基层”的目的之所在。” (8) 记者“走基层”这条路走对了, 走出了新闻报道的新境界, 走出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走出了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走出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摘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走基层活动, 不仅有利于记者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更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走基层使新闻回归本源;走基层使记者回归服务主体;走基层使新闻媒体提升了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记者,走基层,理论

参考文献

(1) (5)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作者陆定一发表于1943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

(2) (4) 2012年2月7, 刘云山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

(3) (7) 《走进百姓心田书写人间温情》作者:张宗堂隋笑飞璩静2012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6) 《央视新春走基层提升报道情感张力引强烈共鸣》2012年02月03日10:20中国记协网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篇5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本文主要阐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分析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部分人对体育教师常用的说法,也许当时的体育教师就是这般情形,我们不去考究,冈为80年代以前中国的体育还未兴盛,民生水平并不富裕。可是现在,有人曾想把体育教师上课的课时打八折,也就是说,1节体育课等于其他文化课的0.8节,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体育教师等于0.8个其他文化课老师?可见,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还是有不少模糊的认识,就连个别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没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还认为体育只是让学生打打球玩玩而已,体育教师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动。有这样的认识,当然不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有正确的评价。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书中有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对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现代意识、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它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每个的成长,或长或短都必然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才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成员体质的强弱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同时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们体质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而学校体育正是在这方面既为未来的社会劳动者打下了一定的体质基础,又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练习方法。历数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在学校体育这个“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攀登体育高峰的。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学校体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显然,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评价一个人的劳动价值不可忽视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特点和从事的.劳动的特殊性,离开这一点,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他的劳动价值。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师虽也要传授知识技能,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进行的。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在练习中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的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却是潜在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获取、技术战术的掌握、示范保护的完成,对教学中学生各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复杂情况的分析,综合和处理、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这种特殊劳动体现在:

1.体育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蓄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这么明显、突出和迫切。因为人的体力退化较知识的老化要快得多,人的运动青春是短暂的。也冈为如此,国家才给予优秀运动员优厚的报酬和奖励,在国际比赛中设立巨额奖金。到一定年龄后,体力下降锻炼停止就会动作呆滞,技术生疏,课前不进行运动技术的备课,课堂上表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2.由于学生体质、性格、技能的明显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这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老师在广阔的露天课堂上,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拿支粉笔在室内教学不能不说要辛苦得多。

3.对体育教师劳动的评价与其他学科亦有不同之处。如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就不能单从发表论文多少来看,更重要的是要有“活”的标准,即学生体育“三基”的掌握,体质的增强,运动人才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成绩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的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就出现了不设岗或拿体育教师的劳动与其他教师的劳动作横向比较,用一般教学程序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实验等来衡量。认为体育教师既不批改作业又不做实验,很清闲。殊不知,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外,还要承担课外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是在其他教师下班后进行的。

4.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大的教学效应。因为从体育教师劳动作用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活泼乐观等优良品质,也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论

试析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 篇6

【关键词】舒曼  浪漫主义  钢琴作品   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31-01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书商家庭文化的熏陶下,使得他从小对文学与音乐就有特殊的执着与热爱,在音乐创作中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文学的意味。当时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更加重了其作品的文学性。其中,文学家让保尔、霍夫曼的文学作品对舒曼的影响尤为突出。他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读霍夫曼的作品,欲罢不能。简直诗歌新天地。”[1]

将文学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引入到音乐当中,是舒曼的大多数钢琴作品所具有的特征,而这一尝试获得了同时期以至后来更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认同,并形成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文学性。笔者就舒曼钢琴作品与文学的联系,大致归纳了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富有诗意的标题音乐

所谓标题音乐,是以文学性的小说、诗歌、绘画及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在音乐作品中用音响来描绘情节故事、自然形象或心理的客观途径等具体内容,并用文字(标题)说明创作意图,其音乐形式、题材和结构布局受故事及形象的制约。[3]

浪漫主义时期是标题音乐繁盛的时期,而舒曼的出现才真正带来大量有标题的钢琴作品。他非常喜爱写标题音乐,重视用文学来揭示音乐的内涵和自己的构思。他写道:“据说好的音乐不用这样的标题,但是好的音乐绝对不会因为有了标题而失去自己的好处,对于作曲家来说,这是预防曲解作品性质的最可靠的方法。诗人不也利用标题么?他们不是把自己的全部诗歌的意义表现在名字里面么?那么音乐家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4]

我们在演奏或欣赏舒曼的钢琴套曲时会发现,乐曲的标题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曲名会使我们脑海里浮现相关联的场景。如《童年情景》,正如标题所述,是回忆童年时代情景的钢琴小品集。带有标题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一个幻想中的儿童世界。

二、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灵感与素材

舒曼的许多音乐作品深受文学诗歌的影响。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深深迷恋着歌德、席勒、让·保尔等作家的作品。他总是对像霍夫曼、海涅等这些大诗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研究后才着手创作,他很注重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灵感和素材。这在作品《蝴蝶》、《幻想小品集op.12》中都有体现。

舒曼的钢琴小品《幻想小品集op.12》,是为了留念他与英国女钢琴家安娜·罗培纳·莱特罗之间曾经有过的一段美好回忆而作。此曲的标题是受到了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小说《用卡罗式手法写成的幻想小品集》的启发。他用独特的文学式的创作方式描写着音乐中的诗和歌,使它充满文学式的气氛。

三、音乐字谜游戏

舒曼的音乐常常具有一种“隐秘的意图”,在创作中,他经常选择一些有创意、并且颇具神秘感的主题来隐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像阿贝格、克拉拉、蝴蝶等词语的出现。

例如作品《阿贝格变奏曲》曲题上的“阿贝格”一名的原文为“Abegg”,实际上它是一位令舒曼的朋友为之倾心的富家千金梅塔·阿贝格(Meta.Abegg),舒曼将她的名字Abegg译成了音乐符号。《阿贝格变奏曲》中,舒曼将A-B-E-G-G设计成此曲的主题,依照此主题作一系列的变奏,进而完成了此首钢琴作品。

谱例:

同样的,作品《蝴蝶》》则是运用了另一种文字手法——“一词多义”,它源于让·保尔小说的其中一章《假面舞会》(LarventanZ)。标题“Larve”,在德语中兼有昆虫幼虫和假面具的两重含义,因此该曲也被称作“幼虫之舞”。

四、结语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的表现形式:1.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灵感与素材2. 音乐字谜游戏3. 富有诗意的标题音乐,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浅的探索性的研究。通过对舒曼钢琴作品中文学性的分析,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舒曼成长的历程、创作环境,也进一步了解了舒曼钢琴作品的创新亮点和主要特色,以及艺术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音乐事业不断进步的今天,加深对舒曼的分析与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舒曼的音乐作品、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进步音乐语言以及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钢琴作品中发出的热情打动了无数的演奏家和听众,对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舒曼无疑是后人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典范,希望能进一步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尽可能地发挥舒曼的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婷.《幻想性与审美追求——浅析舒曼钢琴变奏中的幻想性》[J] 山东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

[2] 姚芳.《浪漫主义音乐盛宴——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浪漫主义风格》[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第7卷 第三期

[3] 姚爱莲.《浅析浪漫派钢琴标题音乐及其教学》[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9月 第3期

[4] 刘羽飞.《舒曼钢琴创作的特征》[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9月第3期

试析短跑运动的科学训练方案 篇7

短跑是周期性运动中强度最大的项目, 它要求人体达到最高的位移速度和将最高的位移速度尽量保持到终点的能力。前者称为速度, 后者称为速度耐力。二者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因素。若提高短跑成绩, 则必以大力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为基础。若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 则必根据短跑供能特点, 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训练方案。

二、速度训练

发展速度素质, 主要是发展ATP快速分解和CP无氧再合成的能力, 尽量减少糖硣解参与供能。从运动强度是引起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刺激这一生理特点来看, 只有通过肌肉最大强度、甚至超强度的运动, 使ATP和CP消耗到一定程度或耗尽, 才能提高ATP、CP数量。但随着最大强度运动, 肌肉中的ATP、CP含量迅速减少, 乳酸堆积明显增多, 这样就难于保证ATP的最大分解和CP无氧再合成。因此, 在发展肌肉的绝对速度时, 持续运动时间不宜超过10秒, 也不宜少于6秒。一旦超过10秒, 就要由糖硣解参与供能, 产生乳酸堆积。一旦短于6秒, 就会使最大限度地消耗ATP和CP的愿望落空。即达不到提高速度训练的效果, 又与速度训练的供能特点格格不入。我们只有根据ATP、CP的供能特点, 进行6-10秒的极限运动, 才是发展速度素质最为合理的手段, 具体方案可采用:

第一:60米重复跑、50米波浪跑、60米冲刺跑等。

第二:行进间30-80米计时跑

第三:蹲踞式60-80米计时跑

第四:下坡跑 (2°-3°) 20-30米接平跑30-40米

第五:牵引跑、顺风跑、让距追逐跑60-80米

在实际执行上述训练的过程中, 合理控制间歇时间至关重要。Margarlia通过实验研究证实:10秒超极量负荷后, 间歇时间为10秒时, ATP、CP得不到恢复;间歇为20秒时, ATP、CP较10秒时恢复较好, 但在重复跑时, 仍需依靠糖硣解提供部分能量, 故血乳酸上升明显, 这种休息间歇还不是最合理。当采用30秒间歇时, 在10秒超极量运动后, 减少的ATP、CP在休息后可达到75%。故Margarlia建议:在重复训练时, 跑的间歇时间不能短于30秒。采用60秒或90秒间歇, 恢复效果明显。这种训练方法, 可使ATP、CP供能系统得到反复、强烈、合理的刺激, 从而提高速度素质。

三、速度耐力训练

在发展速度的同时, 还要进行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的意义在于推迟后程减速的出现, 使最高速度保持较长一段距离, 尽量减少后程减速。其主要能量来源是糖硣解。而提高糖硣解供能能力的关键则是:增强机体产生乳酸和耐乳酸的能力。

在ATP、CP供能情况下, 肌肉剧烈运动不能持久。要发展肌肉的持久运动, 应尽量使ATP、CP耗竭和造成乳酸明显堆积, 如持续工作时间太短, ATP、CP还未消耗到一定程度, 不能造成乳酸堆积, 这样就不利于提高机体对乳酸的耐受力。一般来说, 发展速度耐力剧烈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10秒, 最多不宜超过1.5分钟。经过一定休息间隔和多次重复后, 可使血乳酸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在训练方法上:

对100米专项运动员来说, 可采用120-150米段落进行反复跑, 运动强度接近本人最高跑速, 间歇时间为1-1.5分钟。开始时, 跑10次-15次,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 可以增加练习次数或缩短间歇时间。也可采用100-120米段落进行急速反复跑, 运动强度为本人最高强度, 跑8-10次, 间歇时间为1分钟。

对200米专项运动员来说, 可采用长距离间歇跑 (如:150米、200米、250米χ2-3组, 每次间歇为2分钟, 组间间歇为10分钟。) 、短距离间歇跑 (如:80米、100米、120米χ5组, 每次间歇为1分钟, 组间间歇为8分钟。) 、长短距离结合跑 (如:300米+100米χ3组;200米+80米χ4组。长距离跑后间歇1分钟, 然后全速跑完短距离。组间间歇6-8分钟。) 、固定距离反复跑 (如:250米×6组;200米×8组;150米×10组, 每次间歇为4-6分钟。) 、梯形反复跑 (如:100米+200米+300米+200米+100米×2-3组, 每次间歇2分钟, 组间间歇10分钟。) 、变速跑 (如:300米快+200米慢+150快+100米慢+80米冲刺跑×2-3组, 或200快+200慢+100快+100慢+50米冲刺跑×2-3组, 组间间歇10分钟。) 等。

总之, 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的供能过程不同, 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也各异。但是, 无论采用何种训练方法, 均要把最高心率控制在180-190次/分, 经休息后待心率恢复到120-140次/分左右, 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这样才能发展人体的ATP、CP和糖硣解能力。此外, 在进行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的过程中, 还必须充分注意肌肉的放松能力。因为在肌肉放松时, 有利于能源物质的合理利用和ATP的再合成;有利于拮抗肌有规律地进行工作, 不会使其它肌肉过度紧张, 从而促进全身血液流动, 加速血液循环, 为肌肉工作输送大量氧气和营养物质。

四、结束语

只有根据短跑供能特点, 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和合理间歇, 才能获得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最佳效果。这对于一些从事短跑训练的广大教练员、体育教师来说, 十分值得借鉴和参考。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教练员往往是训练一个接一个, 时间和距离是越来越长, 不管队员是否恢复, 一口气跑完一组, 结果成绩一个不如一个, 恰似下台阶似的从最高处滑落到最差。其实, 这根本不是什么队员的能力问题, 而恰恰是因为教练员违背了短跑的供能原理所致。这种屡见不鲜的盲目性训练再也不能继续了!我们一些教练员、体育教师实在应该根据短跑运动的供能特点, 制定科学的体育训练观。

摘要:文章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特点, 分述了发展短跑速度和速度耐力的科学训练方案。它对于广大教练员、体育教师从事科学训练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短跑,三磷酸腺苷,速度,速度耐力

参考文献

[1]茅鹏, 运动训练新思路[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36-38.

[2]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 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113-115.

[3]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 运动训练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5-88.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篇8

电影片名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条框约束,是一个极度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工作。翻译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增译、补译、意译、音译以及直译等等。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性理论,所以,业内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语言学理论以及翻译理论来衡量电影片名翻译的是否成功。与语篇及文本差异不同,电影片名翻译是受大众需求以及利益的驱动而完成的,大多是对影片翻译方法、特征以及种类的介绍,很少有关于影片名翻译理论的文献,可见,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所谓的电影片名,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是指电影制片人与原作者通过译者作用于不同群体之间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化、合理化的交际行为。电影片名翻译受商业利益、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等影响,让观众更为直观的感知电影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感染力,从而引起观众于心灵上的共鸣。电影片名翻译与译者在跨文化思维领域中怎样传递、转换原始文本认知语境、引起受众共鸣,用最小的努力而达成目标等多重因素均有所关联,所有的活动与行为均围绕着引起受众观赏欲望这一核心目标所进行。在关联理论中,有两个原则十分重要,不容我们忽视,即交际原则与认知原则,能够阐述当前电影界别具一格的翻译现象。

二、电影片名翻译的关联理论解析

国外著名学者Wilson与Spenber以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关联理论,并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这一著作中,详细的阐述了关联理论当中所涵盖的关联原则与交际观点。他们提出如下观点:话语的暗含、语境及其内容,会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受众会以一种单一的、习惯思维去理解话语,这是一种标准,虽然不能令其完全理解话语中蕴含的所有意义,但却是业内公认且统一的理解标准,这个标准即关联性。所以,笔者认为,任意一种交际行为,其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范畴中,学者们将语言交际视为一个由明示至推理的动态过程,在明示交际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及动向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交际是以关联为基础的,受众通过对话语的推导,用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交际认知效果,即是一种最为成功的交际结果。电影片名翻译与译者在跨文化思维领域中怎样传递、转换原始文本认知语境、引起受众共鸣,用最小的努力而达成目标等多重因素均有所关联,各项行为活动均围绕着引起受众观赏欲望这一核心目标所进行,进而刺激票房,争取获得更大的利益。

1.语境认知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电影片名翻译。关联理论认为,推导过程中的处理以及话语的语境效果是决定交际语言关联度的主要因素。合理性推导,加之语境效果好,那么其关联性就相对较强;反之,关联性则弱。在关联理论中,将认知语境分为以下三种信息模式,即词汇信息、百科信息以及逻辑信息。译者会按照这三种信息去对话语进行理解、假设与推导。受众在对新信息进行处理时,需将它与认知语境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才能取得语境效果。出现下述状况时,便说明已经产生了语境效果,即:(1)语境假设及信息结合时,将会产生一种隐含的语境;(2)语境假设和新信息两者之间出现抵触或矛盾等现象;(3)新信息加强了现时语境假设。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受众领会影片中的内涵,弥补过于片面、毫无底蕴的片名形式。

2.最佳关联与电影片名翻译。Wilson与Speber两名学者认为,在理解话语及其语境过程中能够获得的最佳关联条件有以下几种,具体为:(1)说话人的喜好、能力与话语最佳关联相一致;(2)话语的关联性被认可,让观众为其付出努力,并选择合理性的推导方式,来理解影片中隐含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译名领域并未出台一致标准,港台及大陆在翻译同一影片时,往往会出现很多译名。所有的翻译行为均不可独立存在于原话语者的意图与喜好之外的。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应了解影片作者的语境假设以及交际意图,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才能翻译成功,完成由明示至推理这一系列动态过程。

三、结语

关联理论基于交际与认知两个角度讲述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及内在规律,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实践依据及理论基础。表明译者在遵循相关理论及原则的同时,探寻话语的最佳关联性,进而才能达到提升票房这一目的。

摘要:从关联理论及其原则上,我们不难看出,翻译的关联程度、推理及明示过程是促使翻译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选择翻译方法时,也是由电影片名具有的关联性所决定的。关联理论中的交际原则与认知原则能够提高片名翻译的质量,并能将翻译现象客观的描述出来,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与意义。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篇9

一、通过标题的制作提高整个版式的美观性

标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都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我们看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就是它的标题, 如果把标题制作的华美而不夸张, 这就是版式设计的一大胜利。

1、标题的字体。

标题的字体应以文字内容的要求而定。用字体字号的变化可表现出清晰的体系和层次, 所以对标题字体的选择, 必须把握文章的属性。纯理论性文章一般选用粗黑、粗圆、综艺体、标宋等, 给人稳重之感;而调查报告、讲义等文章, 可采用行揩、书宋、仿宋体、黄草简等, 给人以轻灵之感。在选择好字体后, 还可以做一些特殊效果, 如投影、勾边使标题更醒目。比如:《群众文化研究》2008年1期里有一篇文章《关于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的调研》,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 设计者选择了标宋, 因为标题比较长, 只用一种字体会显得单一, “调研”二字选用了黑体, 这样即有变化又强调了文章是一篇调查报告。

2、标题的颜色。

理论科技期刊多为单色印刷, 色彩表现范围为黑、白、灰。黑色与不同明度的色相配合, 会增加节奏感。白色有协调对比色的特殊作用。灰色居于黑白之间, 可以作为中间色调来调节黑与白的对比, 它是达到色调和谐的最佳“调和剂”。灰色还可以用来设计装饰字形, 既可满足内容的需要, 又可以使灰色的变化丰富多彩。黑、白、灰的合理使用可以使标题的美观性大大提高。

3、线条的合理使用。

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 横线加宽, 竖线加高, 即垂直线使物体看起来似乎高些;横向的线条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单线、双线、点划线、文武线、花线等可以用来装饰标题, 在使用线条时, 我们要对线条有个更详细的了解。如0.05cm~0.09 cm为细线, 0.1 cm为中线, 0.15cm~0.2 cm为粗线, 线宽超过0.6 cm为网线。这些线条在标题字体下搭配使用, 即让人感觉错落有致, 又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群众文化研究》2008年1期里的文章《用“新”发展农村文化》, 设计者分别用了细线、粗线和灰色渐变的底色。在设计文章标题之前, 先要为其断句。就此标题而言, 可以给它分为三段:“用‘新’”为一段, “发展”是第二段, “农村文化”作为最后一段。如果设计时为分二段, 一是略显简单, 二是无法强调发展的重要性。第一段“用‘新’”设计者用从白到灰的渐变的底色, 在“用”下加一条灰色的粗线穿过“发展”, 使得整个题目有连贯性, 最后一段“农村文化”下用一条黑色的细线, 细线画的长一些, 让读者有延续的观感。

二、通过设计平衡和留白提高整个版式的美观性

版式设计的平衡可分为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对称平衡要求版式在视觉上保持平衡, 如左右平衡、上下平衡、放射平衡 (对称) 等。期刊左右页的整体编排则是对称平衡的构成手法。在理论期刊的版式设计中, 往往采用增强和减弱的手法来加强主要部分、减弱次要部分以达到对称平衡。就文字而言, 逐渐增大字号或把字加黑、加粗或二者并用都可起到增强作用。这样能使读者的视线一开始就集中到版式中的重点内容上, 然后再向其他非重点部分过渡。

而非对称平衡是对原来对称的版面有意识地在对称的外形中掺杂某种不对称的因素, 在均衡布局的原则下, 采用等量不同形的手法。这种平衡灵活生动、富于变化。如斜线平衡有动感效果, 截断视线的垂直线有跳动和向上、向下伸展的趋向。

大胆合理地处理版面中的空白, 能使枯燥、呆板的理论期刊变得生动, 富有活力。留白可给版式以呼吸空间, 使文字与空间形成一张一弛的阅读节奏。有的版面留白少, 但安排合理, 也一样有生气、有活力。当然, 版面留白的多少, 位置的安排, 要和所表现的内容相适应。有的设计者怕浪费版面, 而忽视留白, 这是不可取的。把版面排得满满的, 有点空就“补白”, 会让读者有窒息的感觉。在版面构成中, 巧妙的留白, 讲究空白之美, 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和加强主题的作用。上下留白, 使版面有呼吸的空间和活跃版式的效果。也可以打破习惯, 左右留白。版面空白, 是使版面注入生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胆地留出大片空白, 是现代书籍版式设计意识的体现。恰当、合理地留出空白, 能传达出设计者高雅的审美趣味, 打破死板呆滞的常规惯例, 使版面通透、开朗、跳跃、清新, 给读者在视觉上造成轻快、愉悦的感觉, 目力因之得到松弛、小憩。当然, 大片空白不可乱用, 一旦空白, 必须有呼应, 有过渡, 以免“为形式而形式”, 造成版面空泛。

三、通过加入图片和照片提高版式的美观性

在当今的理论期刊中, 图片与文字已不再是“绿叶”与“红花”的固定关系, 除了传统的“配文”功能外, 图片与文字已形成相互补充、交相辉映的关系。合理的搭配, 可以收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传播效果。与文字传播相比, 图片最大的特点是诠释力强, 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 图片的传播效果并不亚于文字。

文字为主, 图片为辅, 生动形象, 情景交融, 既能让读者简单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图, 又令作者赏心悦目, 这种做法在《交流》、《石家庄文化》等期刊中经常可以见到。恰当的图片使用可以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并吸引、扩大读者群。“一图胜千言”能够使版面在各类文章中脱颖而出。随着期刊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业内人士在用稿观念上逐步由“重文轻图”向“图文并重”转变。大胆地配发图片, 将图片由“配菜”推到“主菜”地位, 尤其在注重了图片的编排后, 更增强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 从尔吸引更多的读者, 同时也给读者在阅读中以美的享受。在现代的版式设计中, 很多设计者开始采用矢量图。矢量图是使用直线和曲线来描述的图形, 这些图形的元素是一些点、线、矩形、多边形、圆和弧线等等。它是根据几何特性来绘制图形, 矢量可以是一个点或一条线, 矢量图只能靠软件生成, 文件占用内在空间较小, 因为这种类型的图像文件包含独立的分离图像, 可以自由无限制的重新组合。它的特点是放大后图像不会失真, 和分辨率无关, 文件占用空间较小, 非常适用于版式设计。

其次, 在正文中刊载具有历史意义、鲜为人知的老照片和能够提供重要信息及具有欣赏价值的图片, 有时会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如《党史纵横》就用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有实证作用, 从侧面印证文章, 如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图片可以轻松的证明历史和远方的事物的确凿性。语言文字往往在很多时候其实证作用不如图片。在此项功用上, 照片的作用最为明显, 一张简单的历史照片, 它带给读者的真实性胜过笔者的千言万语。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篇10

关键词:图式,英语,听力,教育教学,融合,建议,分析

将图式理论和英语听力教学相互融合不仅仅能够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对于所接受材料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 使其能够在听力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和有效地思考, 更加能够把过去传统听力教学从将词和句子作为中心成功的转变到将语篇作为中心这一个方向上面来。笔者根据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进行总结, 得出了一个结论, 学生不仅仅需要进行语言知识的储备, 更加需要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身的大脑之中建立起大量图式, 并且能够在英语材料听力过程中将图式及时激活, 有效积极的将所获取的知识理解。

1 关于图式理论

早在1781年心理学家就已经将图式理论的概念引入到了哲学认知论中, 在1980年,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进一步将图式发生过程进行了阐述, 将图式的内涵很好的丰富, 并且将图式应用范围大大拓宽, 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理论的框架。在此之后, 著名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将图式理论进一步发展, 他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对先前反应或者是经验的一种积极的组织, 是一种由过去的经验所组成的。图式理论会对人们所获取的诸多材料进行一个改造和重建, 使人们的认知能够受到先前经验发生一定的变化, 根据图式理论语言学家又指出在人们吸收、理解以及输入所获取的信息时, 必须要将所输入的信息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或者是梗概也就是背景知识进行很好的联系, 对于新输入的信息编码和解码都必须要依赖于人们头脑里面那些已经存在了的图式, 所输入的信息也必须要和这些图式相互吻合,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真正完成处理系列的过程, 听力也就是言语听辨的一个过程, 通俗说就是背景知识或者图式和输入信息或者声学信号产生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过程。

2 图式种类

笔者认为, 图式能够分成三种类型: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以及语言图式, 不同的图式类型在听力理解过程里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2.1 形式图式

所谓的形式图式就是指学习人员在自身掌握相关的文章体裁、修辞手法以及篇章结构等等方面的知识, 各个类型体裁的文章, 比如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语言以及故事等等, 都具有其自身特定组织的结构, 也就是文章体裁不相同, 其信息所出现位置也就不相同, 然而, 信息所出现的位置对于文本内容进行回忆或者是理解都具有很大影响。听的人员头脑里面所存储的形式图式越丰富, 其对于所听的文本和材料组织的结构也就越熟悉, 就更加方便他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回忆, 所以, 笔者认为, 我们在听力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加强对于这一类知识进行总结和传授。

2.2 内容图式

所谓的内容图式就是指学习人员所掌握的和文章的内容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 也就是说关于文章主题背景知识, 所以, 我们又将内容图式称之为主题图式, 这一类的图式在理解过程中一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 那些完全不懂电脑操作的人, 就算他们将介绍电脑文章中每一个词句都听清楚了, 那么, 他们仍然不会对其真正的含义进行理解, 除此之外, 在相当大程度上面内容图式都具有文化特异性, 比如说圣诞节以及教堂这一个类型的图式里面一直都将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透漏, 如果我们的头脑里面并没有关于这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那么, 我们想要对这类文章进行理解将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 因此, 那些具有西方背景知识的学生就比那些没有具备西方背景知识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更好一些, 其速度也更快一些, 丰富的背景知识能够将学习人员句法以及词法方面的不足进行很好地弥补, 也能够使学习人员将这些语言方面的困难进行忽略, 跳过这些困难去进行材料的理解。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因为我国的传统外语教学一直都对这一类知识传授以及学习进行充分的重视, 所以, 在学生的大脑里面内容图式也就十分匮乏, 这已经成为了影响到学生提高自身英语听力能力的重要因素。

2.3 语言图式

所谓的语言图式就是指学习人员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以及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法、词汇以及语音等等, 进行语言理解的前提就是具有一定的语言水平, 在其他的能力和知识相同这一种情况下, 那些语言水平比较高的学习人员比那些语言水平比较低的学习人员理解的更好、更快, 所以, 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以及增加语言知识积累这二者已经成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能力最为根本的因素所在。

3 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建议

3.1 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要求我们注重语言图式输入

根据图式理论所持有的观点, 笔者认为, 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 学习人员往往会运用自上而下这一种方式先注重听单词以及词组等等细节性的语言信息, 接着再提高到对于语篇以及语句整体的理解, 这种自下而上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能够使学习人员注意到新信息以及和其自身与其内容并不相符合的重要内容。因为听力理解一直都包括自上而下信息处理的过程, 将知识对于听力产生的影响重点强调, 所以, 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不失时机的为学生输入相关的语言知识。首先, 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为学生讲授一定的英语语音知识, 因为很多英语教学都缺少一定的语音训练, 这也就使学生的英语发音不规范并且比较随意, 比如说很多学生都将Genes这一个单词误听成是Jeans, 将Crashs误听成是Crush, 这样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对材料理解大不相同, 那些不会读或者是读不准某一个单词的学生头脑里面就没有这一个单词声音的图式, 所以, 这也就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对于听力的理解。在英语单词里面, 有些单词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音节组成的, 仍然存在着弱读、次重读以及重读等等规则,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不能充分的重视这一点, 所以, 他们不能规范的发音, 这些错误发音在语音图式里面进行储存, 时间长了不仅仅对听力产生影响, 更加会导致句子里面英语单词的词性和词义产生混乱, 最终造成了这些学生出现理解障碍。所以, 身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必须要主动并且及时的为学生讲解在英语的语流里面连续、弱读以及重读现象, 其次, 很多学生都喜欢用英语单词的形来按照汉语含义这一种方法进行单词的记忆, 从根本上将语音和词义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忽略。

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一直都认为, 如果我们在单词图式里面储存单词仅仅具有文字符合以及意义的部分, 那么, 我们就不能够理解感知到具有潜在意义声音的信号, 很多学生对此深有体会, 他们听到一个单词发音, 虽然这个发音个很熟悉, 但是他们反应不来这个单词的含义, 如果我们将这个单词写出来, 学生就会彻底明白这个单词,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单词的义、形和音之间相互脱离。

3.2 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要求我们注重语境图式输入

通常情况下, 我们都将语境分成广义语境以及狭义语境, 所谓的狭义语境就是指前言后语中所形成的语言的环境, 广义的语境就是指说话的人员所处于的具体环境, 我们将其成为场景图式, 也就是具体的社会环境或者场合。在学生进行听力的过程中, 语境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预知、联想、判断以及猜测等等听力微技能的发挥, 学生也能够将语境或者上下文进行充分的利用来进行听力的理解。

3.3 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要求我们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图式输入

听力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者头脑里面图式和文字材料所提供信息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里面, 如果学习人员头脑里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图式知识, 那么, 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强化, 相反, 他们的听力能力也就会受到很大的削弱。所以, 我们在听力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图式概念和知识。

虽然学生已经将英语学习中的各种语法结构以及词汇进行了掌握, 但是, 我们不能说学生具有很高的听力理解能力, 原因就在于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素需要我们考虑。皮尔杰认为, 语言的能力学习的过程就是向周围的环境进行学习并且和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并且要在这一个过程里面将图式作为主要的机制之一, 图式就是指人们向环境进行学习的重要结果, 并且意味着一个人在自身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一个囊括自身全部知识储蓄的仓库, 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的时候, 它就会从仓库里面挑选出相关的信息并且用这些信息来对新情况意义进行确定。如果说, 在“We had lunch at a drive in.”这一句中, 学生听到“drive in”的时候, 他们的大脑里面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储存, 所以他们不能够将这句话所具有的含义进行很好的理解, 实际上, 这一个词组就是指顾客不需要下车就能够买到食物的一种汽车饭店, 由于美国被我们称为车轮上的国家, 所以, 其自动化发展的程度就很高, 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比较高, 其节奏也比较快, 所以, 在美国, 很多便利设施都应运而生。如果学生不能够对美国的这一个文化背景进行理解, 那么, 学生就很难和上下文进行结合, 从而对下文做出一个合理猜测, 所以, 笔者认为, 神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知识面的扩大进行紧密结合, 在我们注意到纯语言知识讲解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向我们的学生传授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等知识, 增强学生头脑里面那些有用的信息储备量, 将学生知识图式进行不断的充实。

结语:该文中, 笔者首先对图式理论进行了分析, 接着又从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以及语言图式这三个方面对图式种类进行了探讨, 最后, 笔者又从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要求我们注重语言图式输入、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要求我们注重语境图式输入以及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要求我们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图式输入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融合的建议, 笔者认为, 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因此, 笔者主张我们要将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融合这一个理论知识应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之中去。

参考文献

[1]郭佳, 蒋学清, 邵钦瑜.大学生听力策略的特点及其教学管理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2]胡渝镛.听力理解过程本质的认知阐释——图式理论应用在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 (7) .

[3]常琳.从认知角度谈听力教学——基于图式理论的外语听力教学[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

[4]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 1998 (4) .

[5]王仲生, 马丽雅.谈现代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

[6]侯磊娟, 卢志鸿.图式理论在CET-6听力测试中的体现及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

试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激励理论;学校管理;运用

引言

高校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能够全面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够充分挖掘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为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储备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当代高校机制机制的构建,要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人力资源队伍总体情况以及实际需求进行。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激励理论的作用。

一、高校激励机制概述

激励的类型、方法虽然很多,但可归结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前者以物质手段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动机与动力;后者以鼓励、激发、导向等手段对教职工的某种思想或行为进行肯定,满足教职工的精神需要,从而激发其巨大的工作热情。物质生活需要虽属低层次需要,但却是人作为自然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因而必须注重物质激励。但物质激励不是万能的,人的物质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也产生精神需要,而且人的精神需要是无止境的。研究表明,人的需要与激励效果之间存在一种规律性关系,即:低级需要(指物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产生的动力将越来越低;高级需要(指精神需要)越得到满足,产生的激励动力将越来越高。这对于具有安贫乐道、甘于清贫的优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更注重精神需要。这便构成高校激励机制的基本特点—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

二、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满足教师多层次、多方而的需求

教师由于教授科目与入职时间的不同,会产生多种差异,为了方便激励不同的教师积极工作,需要合理选取不同的激励手段,以便教师可以积极配合工作。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师进行以下情况的分类:首先,是刚刚任职的年轻教师,缺少教学经验的他们看重的是日后的前途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希望获得校方的重视,获取更多学习的机会,由于年龄原因,还会有婚姻、住房、子女等众多生活相关因素问题;其次,是中年教师团队,这部分教师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生活趋于稳定,没有过多的生活负担,所以可以更加专注于教学教育工作,为自己的事业付出更多的辛苦是他们的愿望,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是他们的目的;最后,是老年教师力量,这部分教师多半接近退休年龄,他们注重的是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理应得到校方的认可和学生的尊重。由此看来,关于如何使用激励的手段就需要校方严谨考虑,对待不同的教师团队要使用相应的解决方案,不能千篇一律。同时,所采用的激励手段不可以太偏激,要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和所承受的范围,学科之间存在众多差异,灵活的运用激励手段可以更好的激励教师,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去。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体系,保证激励措施的公正和公平

任何的激励方式都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保证对所有的教师一视同仁,不可存在偏袒或者过激的言论。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采取不公平的对待手段,会使教师产生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让他们产生消极工作的思想,这对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利的。校方采取公平的管理模式,使用积极的、正面的、公平的激励方法,更容易让教师投入到工作状态。激励方式的选取,直接影响的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关乎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荣誉。同时,学校可以采取相应的考核体系,确保所聘请的教师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水平。学校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保证我国的教师团队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一。考试时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历、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以及道德素质等综合测评,保证教师是全面型的人才,具有积极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考核完毕后,对每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并打分,确保考核的严谨性与公平性。

3.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是茫茫学海的领路人。为了确保学校具有高水准、高质量的师资团队,需要高校对教师严格筛选,从而保证高校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同学校的教师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积极发扬民主精神,以身作则的完成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质量的教师团队要具有艰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积极的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建设工作要公平合理,确保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建设问题的讨论中去,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确保公平的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学校要保证教师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教师的合法权益要受到保护。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教师享受应有的薪资待遇,以此为基础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效。

4.加强岗位竞聘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

使用岗位竞聘制度可以更好的帮助高校选拔有用的人才,从而完善高校的激励机制。采取科学的选取模式,高校可以聘请到更为专业的教师,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关于如何更好的使用激励机制进行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各个高校都处于初级尝试阶段,虽然不同的高校都会采取岗位津贴、行政职务任命等相关制度,但是这已经是教师激励的最基本方式,对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帮助不大。对比于发达国家的聘用制度,他们所采取的完全聘任制更有利于学校师资的流动和进行动态的管理,从而让学校的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完成对教师资源的优化。但是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完全适用,要想更好的进行同等模式的效仿,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

结束语

本文对学校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进行了几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培智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红.试析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02)

[2]李培俊.完善教育激励机制的思考[J].经济师.2014(05)

理论的科学性试析 篇12

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和其他体系一样, 也是由于某一个理论逐渐的成长而成的。对于这种体系而言, 一方面是由于在对于会计方面的时间中, 使其得以不断地被完善而成长到成为一套单独的体系。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是值得一种从现象的变化继而转向本质的变化, 是一个形变到质变的系统归纳的过程。当各式各样的会计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就发展成为了一套单独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并且这种理论体系还具有完整性、逻辑性、多元性、层次性以及动态性等本质上的特征。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所应该具备的相关原则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所应该具备的相关原则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整体性方面的原则

只有对一个事物经过了全方位的认识以及探讨后, 才能对这件事物有一个较为透彻以及全面的把握以及理解, 才能做到进一步的对事物的新的研究方面的开拓。同样的道理对于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也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锁定在会计工作中的财务二字上面, 那么, 会使得我们对会计的看法更加的狭隘, 所以, 我们要将会计方面的大大小小的理论与整个会计系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的把我, 从会计方面的整体上来构建新的具体我国特色主义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

(二) 动态性以及有序性方面的原则

只有在通过了一系列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手段, 将会计范畴内的各个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后, 才叫做一个系统。所以, 对一个系统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理解系统内所有的顺序以及规则的排列。而这里所说的内部的规则、顺序还要在人为的助力下与外界的信息进行动态的交换, 才可以保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 才进行中国特色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的创新以及构建的同时必须以发展的目光来对其生活环境进行分析, 并同时保证它的内部有序性的持续。

(三) 具备一定的系统发展方面的原则

既然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形形色色的要素所组成, 那么在这些要素中间一定存在着层次性或者是等级制度, 而不同层次等级的要素在从最下层提升到最高层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系统演变的过程。所以, 我们在对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这个问题的同时, 决不能忽略对其发展要保证与时俱进, 详细认真地对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 要用远大的战略性目光对其进行改变、创新。

三、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

(一) 构建层次性严明的会计方面理论体系

完整性、逻辑性、多元性、层次性以及科学性、系统性是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所具备的所有特则, 所有只有将其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 构建起多层次的系统结构, 才能使得其全面性被完整的体现出来。

首先第一层便是以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层, 它是整个会计方面体系的基石部分。

其次便是会计方面的根本原理组成的原理层, 它包含了会计方面所有的发展以及性质等等中心的内容, 这一层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承上指的是将会计理论融入到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中。启下指的是对每一门下级学科所包含的理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构建。

第三层则是以会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构建的知识层, 这一层的要求就是将所有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与实际过程中的实践相互进行结合。

最后一层是结合了会计方面技能的所有业务知识所构建的基本技能层。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对经济决策过程的残余以及最佳方案选择的过程的残余。

在以上4个层次中, 第一层是关系到中国特色能否成功融入到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层这是体系的核心关键所在, 是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地结合, 而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这两层都是在不断地对理论知识的探索以及不断地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中所需要运用到的, 这4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 推进对理论的创新, 深化会计方面改革

在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问题中, 其关键因素就在于基本理论以及理论基础这两个方面, 对于这两点的融会贯通方面, 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1. 会计学科体系方面。

在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以及全方位的组合型系统的创建。其中要包括会计学基本原理, 专业范畴的会计学等多个会计相关的学科。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用来作为基本原则, 在此之上坚持以会计理论为主要核心内, 其次才是将其与中国特色进行合理的联系, 但是千万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实际国情不要倾向“拿来主义”, 必须要透过表面现象, 看其基本原理。

2. 会计职能。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反馈以及监督室作为会计的最主要的基本职能, 再根据一定程度的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合理的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发展的原始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但凡能够对会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经验起到促进作用的, 都该被我们合理的运用, 取长补短, 再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去进行提升、创新, 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方面的理论体系。而对于一些有碍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的理论, 都应该对其进行严谨并且准切的分析, 最后再进行相应的防范控制。

摘要:随着21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与时俱进, 创新并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现在当务之急。笔者尝试分析了对创新以及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并阐述了构建这一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创新,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于玉林.中西方会计理论体系比较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22)

上一篇:组织路线论文下一篇:甘肃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