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社会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考题(11选7)

2024-07-30

2010-2011学年社会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考题(11选7)

2010-2011学年社会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考题(11选7) 篇1

2010-2011学年社会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考题(11选7): 一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二: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出发解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答: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历程:(四个事件5个条约)

① 1840年~1842年,英国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结果清

政府战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英法联军入侵,沙皇俄国为帮凶,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

争,清政府战败,又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期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此役过后,中国失掉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加速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 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赔

偿日本军费两万万两白银,同时割让了台湾等战略要地,外国资本主义的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签订了空前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

两白银。《辛丑条约》签订过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四次探索

① 太平天国运动 动摇了晚清政权

②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培育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中国的民

族工业,产生了中国的资产阶级。

③ 戊戌变法

④ 辛亥革命

四次探索并未成功,直到十月革命的炮声,中国才选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近代中国特点??

(二)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出发解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三)请简述中国1949年——1978年这29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和局限

答:1,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成果和意义:

①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建设的道路。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 这一探索形成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比如毛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为

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同时,毛泽东探索的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同时在探索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2,探索的局限:

① 虽然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但是先后犯了“大跃进”、“文革”的严重错误,使探索进

③ 入了歧途,未能取得正确答案,因而不能真正摆脱苏联模式。在探索中取得的正确理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到1976年文革结束,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探索中存在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主要指1957年后发生的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阶级斗争扩大化、所有制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四)简述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4小点)

答:⑴提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我们国家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

⑵从中国没有建立发达的市场经济这一国情出发,根据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个人的具体利益,承认社会差别,在共同富裕一时难以做到的情况下,鼓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在讲究效率的情况下兼顾公平;

⑶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主要是经济政治体制不完善造成,可通过对体制的改革来解决矛盾,“依靠体制比依靠个人更重要”,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⑷根据国际国内环境提出改革开放过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和改善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

(五)阐述“以人为本”重要思想

答: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要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到对生命的重视,不能随意换成“以民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② 要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③ 把人力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因素,使发展建立在依靠人自身的力量上。

④ 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衡量发展的最终标准。

(六)分析三农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四种视角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形成(1)、从历史来看,由于体制原因,造成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在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之路于是越走越窄。三是向工业大角度倾斜。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指导下,重视重工业发展,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轻视非生产性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长期以来欠账很多。

(2)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兴趣明显下降。三是地方

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六是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日益暴露不足。解决“百年难题”的四种视角

(1)制度主义即存在一种出发点,人的生活境况由制度造成的(2)文化主义文化是一种形态,中国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中国的发展应扎根与农业

(3)工业主义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必须以工带农

(4)技术主义现代农业必须依靠技术

(七)如何解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

引子:中国的上三农问题很复杂,光解决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回顾一百多年来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诸种观点,主要有,制度主义、文化主义、工业主义以及技术主义。以上四种观点各有千秋,也各有其弊端。

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

分析框架:

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只有生产发展了,方能使生活富裕起来。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准。

2,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乡风文明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风文明离不开

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

3,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硬件,其主要解决的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是农

民看得见的,也是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

4,管理民主是推进农村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今的村民自治是最典范的践行。中国的民

主政治是从最基层开始的。

论述题

论述题

(一)联系当代中国实际,试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键是要建一个致力于发展的党。我们党要坚持理论创新,要成为一个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党。执政为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一个为全民服务的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够以党谋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体现为:

① 贯彻“三个代表”,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④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联系实际的话,可以结合当前“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来歌颂中国共产党,谈谈中共是如何执政为民的,践行“三个代表”的。

(二)论述“科学发展观”

答: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要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到对生命的重视,不能随意换成“以民为本”,② 要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③ 把人力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因素,使发展建立在依靠人自身的力量上。

④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衡量发展的最终标准。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兼顾,纵览大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5、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6、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从静态层面分析:

(1)、和谐社会是一个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其中资源有,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等

(2)、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而当前的中国社会阶层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该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该大的阶层也未能大起来。

(3)、和谐社会应该是行为规范和制度健全的社会。其中的规范有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关于和谐社会对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政治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法律平等;

(2)经济方面:竞争的机会平等,收入分配平等、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平等;

(3)道德方面:人格平等、生存权平等、发展权平等。

2、从动态层面分析:

(1)、和谐社会是一个预防和消除社会冲突的过程。现代社会应该有一个消除社会冲突的机制。

(2)和谐社会是一个运筹得当,实行善治的社会。所谓的善治,即,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和谐社会是一个提高政治理性的过程。

3、小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战略性的决策,中国改革的进程还在进行中,我们应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并由和谐社会的理念推而广之,延至一个和谐世界的构建。

(四)试述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是:①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大力增长生产力,没有生产力,就谈不上发展社会主义。②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苏联经验和斯大林模式束缚下,需要解放生产力。③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别的标志。④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前四句只是基本任务,后四句是根本目标。⑤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统一起来,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2)本质论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②既坚持公有制,又为完善、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③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原来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④既反映了人们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又摆脱了长期只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及持续改进制度下一篇: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