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2024-09-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共8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1

第7讲

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执政成就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新道路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的统一意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达成了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共识。随后,中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沿边、沿江地带和内陆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最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此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其中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 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其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错误一般是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导致的。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独立探索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视角来分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发生,反映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再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并不讳言,而是公开郑重地承认并反思错误、改正错误,引以为戒,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党应有的风范。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不断追求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

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第一,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党要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解决前进中的各种

矛盾和问题,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必胜信心,切实转变作风,自觉做好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或部分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中,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答:第一、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深入学习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党的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修养,站稳政治立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强化执政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始终不渝。强化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执政和依法用权观念,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强化发展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聚精会神抓发展,坚定不移促改革,扎扎实实惠民生。

第二、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干部德的表现和考核,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个年龄阶段的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天府英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

第三、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进、争优秀。统筹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藏区和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深入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和“春风经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的推动力。

第四、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改进群众工作,大力增强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本领。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同群众深入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的需要,解决群众的困难。

第五、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落实《廉政准则》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注重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落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必须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第8讲

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答: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冷战结束,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评论和预测?

答:“中国威胁论”只是外国用来讹诈和绞杀中国的工具。第一、经济绞杀。砍断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翅膀,中国威胁论一出,中国企业在国外寸步难行。中国的产业几乎已经被国外资本收购一空,但是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却困难重重。第二、民族软化。束缚中国一部分国民对外走出去的胆量,捧杀另一部分国民对本国的清醒认识。第三、军事压制。诱骗中国把有限的经济实力捆绑到无限的国土防卫之中,再也无力进行世界争夺。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军队,这一点勿容置疑,可是少有国家喊过美国是威胁。中国军费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却总有人无时无刻不在喊中国军费增速快,中国军队是威胁。

“中国责任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伴随着国家实力上升以及不断走向全球的脚步,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运用新获得的力量日渐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部分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开始要求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责任论”的出台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有密切关联。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的转变表明,国际社会希望影响或约束中国运用权力的方式,进而规范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美国一方面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中国一道处理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又在东亚地区保持美日同盟、构建东亚安全机制、强化美印关系以及建设跨太平洋而不是泛亚地区秩序,以此遏阻或防范中国崛起,这促使中国学者对“中国责任论”持较多的保留态度。

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相比,“中国责任论”较为中性、客观,它更多地从积极和正面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实力增长和国际角色;在方式方法上更加强调对话与协商等接触性手段,而不是孤立与制衡的遏制性手段;在理论色彩上更加突出自由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色彩,不是旨在阻止中国追求更大的权力,而是鼓励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过程中承担与其地位和权利相称的国际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责任论”的兴起是中国力量上升和参与国际生活深化的必然产物。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促使多数国家选择与中国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以便受益于中国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也促使所有“利益攸关方”去关注中国的国际角色。同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国际体系内的主要行为体在客观上需要团结起来加以应对,特别是团结新兴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备受瞩目。“中国责任论”的兴起还在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和未来国际角色的积极认同和预期。

“中国责任论”的兴起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取更多的活动平台,国际社会在中国涉外事务以及重大国际问题处理和国际制度安排中将更多考虑中国的声音。与此同时,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承担国际责任,维护自身发展权益和国际体系的稳定有序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严峻挑战。第一,国际责任的美国性与国际性难以平衡。第二,责任意识初备,但责任战略有待细化。第三,中国建设负责任大国初见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中国在建设负责任大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西方对中国国内决策体制仍存担忧,它们倾向于认为精英政治和民族主义增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希望促使中国进行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新一代领导人以避免领导水平滑坡;④二是在国际组织方面,中美国际组织观差异较大,中国没有加入部分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可用资源和方式仍然较为有限;三是在国际体系内中国因素日趋突出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战略引起了部分争议;四是军事透明度问题。

3、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外交战略首先要厚植战略根基,强化战略内生力。中国外交战略的思想和逻辑基础来自和平发展的基本理论。国际战略的根基在国内,在于和平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强大的内生力来自中国自身的特有条件: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众多而极其勤奋的人民,悠久灿烂且具有包容力的文化,日益增强的实力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以及较强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国家体制。中国不断增强的内生性动力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未来十年中国国际战略的厚实根基。发展与安全两大战略并驾齐驱是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特点,“发展是硬道理”从中国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在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主要问题的背景下,要坚持发展战略的主轴地位,安全战略就要有更系统的设计和更有力的措施,以求能为发展保驾护航。

此同时,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要求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安全战略两条腿都要坚强有力。长期以来,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比,中国国家政治与安全战略的研究明显偏弱。在相关领导层和工作部门中,政治学知识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多停留在一些原则和空泛的概念上,过分相信经济因素对政治问题的影响,或习惯于用“以经促政”的思路应对、搁置政治难题。这种情况与国内的改革进程以经济为中心、经济先行有重要关系,也与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从弱到较强的发展过程有关系。现在则到了必须转变认识,加强国际战略的政治与安全战略顶层设计的时候。过去中国实力地位明显弱势时,西方强国对华关系中政治和战略的博弈性处于相对较低的程度。现在的形势大大改变,而中国外交由于缺乏全面清晰的顶层政治、安全战略设计,难以形成应对激烈博弈局面必需的内部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容易发生顾此失 彼、甚至为局部利益而损害大局的情况。

此外,中国外交战略还要明确战略重点,发挥战略优势。中国身处亚洲,作为中国外交“首要”的亚洲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使之上升为中国国际战略的中心。亚洲已成为全球新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枢,我们应下大力气全方位开创中国—亚洲新纪元。要充分发挥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相邻区域潜力,使国家作用与市场功能相配合,使中国沿边省区地方经济与周边国家自然联通合作关系。经营亚洲战略需要中国更清醒地认识两方面问题:一是防止伴随中国迅速崛起而产生膨胀心态,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尤其要防止只顾追求一时和单方面效益而忽略统筹兼顾;二是亚洲国家,尤其是邻国对中国日益强大喜忧参半,既希望受惠,又存在防范心态。中国发展周边关系、开展合作要着眼长远,以亲和力争取人心,努力消除各方疑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2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简称《决定》) 中反复强调“改革”与“创新”等关键词, 强调党员干部的“问题”意识, 旨在通过改革推动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 通过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催生多元化的创新主体, 以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新时期社会核心思想的地位不动摇, 坚持从多元化、多维度探究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科学内涵、结构体系和理论论点、渊源及方法论等方面, 使研究能够更加深入, 切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求。

1 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

在理论研究中, 孤立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 是适用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体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无论社会还是人们的思想都在经历一场剧烈的震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在新时期、新变化、新挑战之下, 引导人民群众合理合法地提高幸福指数、率领广大党员干部攻艰克难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这一理论研究的课题也直接指向了新时期如何建党、建什么样的党、实现怎样的社会发展等严肃理论问题。因此,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扎根于我国国情, 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从以往发展中借鉴经验、汲取养分;也就是要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一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先导, 二者可谓一脉相承、同根同源,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两个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探讨与发展的研究;在理论纲领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坚持社会主义建设, 追求共产主义原则;同时二者都追求为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服务, 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可以说, 二者是与时俱进、共同发展的。

另一方面, 从两种理论的发展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符合当代我国社会需要, 符合国情发展, 树立了“劳动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对于改革开放成就是全民意义上的巩固, 提倡劳动又有助于改善我国社会存在的“啃老”现象, 推动青年群体自主创业,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向更加多元化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延伸。而“劳动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培养了人民群体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是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 因而它也涵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总和。二者的内在联系, 使二者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研究力度不断深化

我党拥有近百年的党史, 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起到了引领、推动的关键性作用。在学习、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等渊源, 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既是一项创举, 也确立和奠定了我国基本国体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体, 是指导人们思想的灵魂, 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甚至深深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维度。因而, 要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不断运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理论体系, 才能不断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 使之成为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武器。

首先, 结合实践需求, 探讨理论体系的完善性与发展性。对于我国这样坚定执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 探讨理论体系是否完善, 具备发展性, 还应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为人民服务, 时刻坚持研究这一理论体系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 能否切实代表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 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民主决策等理论的实践应用中探讨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其次, 回归基本制度研究。任何理论体系的研究都需要回归本源, 从解决社会的最基本需求入手, 探讨基本社会制度。比如当前我国步入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时期, 而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需求是经济制度的诉求,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因而, 作为研究社会制度的理论体系, 应当侧重于经济制度的研究, 甚至不断深入, 以完善社会经济制度。

第三, 回归体制研究。体制关乎民生, 而民生决定政体。我国坚持走群众路线来构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并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 这一布局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总体目标。因而,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应当回归体制研究, 才能结合当前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才能从实践角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可持续发展下去。

3 坚持对理论体系创新主体的研究

创新是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创新精神即不固步自封, 代表破茧而出之意。一个政党要永葆青春, 即要与时俱进, 不断自我审视、自我否定, 才能不断创新, 成为引导人民思想的灵魂。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 转向哪一条路发展、怎样发展, 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其中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的理论体系, 更需要不断创新, 勇于实践、勇于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教训。

一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坚定地坚守这条理论, 才能给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足够的发展空间, 才能铸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改革开放。同时, 对人民群众创新能力的肯定, 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归于农民”, 这样的认可鼓励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 并唤醒了更多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正是因为这一举措, 才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纪元时代。

二是激发群众智慧, 推动理论体系研究创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我党自建党以来就有发动群众的传统, 并以“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执政方针之一。那么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在党和社会的发展都进入到关键时期后, 发动群众的智慧去创新, 聚沙成塔, 反而体现出很多新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使得理论体格更加完善;同时将人民群众的智慧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去, 有助于使理论体系更加贴近人民群体的基本需求, 有助于使我党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拥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研究。同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是人民群众思想体系形成的灵魂、行动指引的方向。从实践需求上升到理论体系建设, 再从理论体系建设回归实践, 切实验证了“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 切实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执政方针。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率领我党广大党员干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道路前进, 更通过对社会本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深入剖析, 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并使之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体理论思想, 成为引领我国社会迈向辉煌明天的坚实思想基础, 是推动每个党员干部不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理论源泉, 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究不可或缺的一项重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8:13.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理论构建

我国经济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框架下谋求发展的空间。而这便需要我们进行适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经贸理论构建工作,选择并规划出适应我国经济现状以及意识形态的国际经贸理论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经济的部署必须在意识形态的领导下,才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国家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国际经贸不断成长的根本保证,我国今天能够迅速融入到国际市场及国际经贸领域和体制,正是仰赖于我国依据中国特色利‘会主义所提出的改革开放理论。

我国近年来日益融人到国际经贸当中,全面参与国际化大生产以及贸易活动,频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生产,并在其中逐渐担任重要角色,逐渐升级为国际化的大工厂。事实上,我国通过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逐渐融人了世界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我同对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利一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这一历史性举措一举使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人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与动力。联合同贸发会议指了,2014年全球经济预期增长2.5%至3%,而中国当年的国贸净增长达到了65%,这一数字是十分惊人的。另外,最突出的表现当属人民收入的增加也不断提高,从经济体制而言,这一政策是我国成功能够成功的转换经济体制,从过去的仿照苏联制定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今天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包容,今天的中国是腾飞的中国,中国的经济在崛起,人民在幸福。我国顺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春风,在中国特色利‘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迎来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保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同力也在悄然提升着。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综合同力的强弱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水平、军事实力上,还体现在国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上,也就是归属感。我国所奉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因为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而日益被国际所熟知并进行研究。但我们在欣喜于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同时,还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阳光下一定是有阴影存在的,而我国国际经贸的迅猛发展的阳光下同样有着阴影存在:

第一,我国国际经贸过于依赖同际市场,这种情况有利于我国经济随时把握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但同时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也极大的影响着我同经济的平稳发展。

第二,我国国际贸易比例失衡,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而服务型、知识型出口不多,比例虽有所提升,但总体来说比例还是偏低,以服务贸易为例,其比例常年低于一成。

第三,国际贸易争端频发,我国在国际贸易组织中地位不高,时常会被欺诈,我国虽然是名义上的主要成员国,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抵制从未停止过。

第四,事实上我国尽管是多个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国,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高,属于边缘性地位,并未真正融人到国际贸易中去,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警惕心从未消失。

仅就人民收入而言,2011年,在6.9亿城镇人口中,不超过5%的人口即3450万人,家庭平均年总收入超过64460元,即大概1万美元多一点。有95%的城镇人口年总收入低于64460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設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双突破,这就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际经贸理论的可能性。事实上,我同早就已经具有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理论的前提与条件。

第一,我们有着非常确切的对外开放政策。胡锦涛同志曾在党的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建设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经济全球化战略,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发展模式,海洋带动内地,用海洋经济部署全局,引领国际经贸在国内的风潮。同时坚持进口出口双并重,加强产业转型,加强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出口比例,降低资源输出比例。

第二,有马克思关于国际经贸方面的理论作指导。我们拥有着马克思对于国际经贸产生、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国际经贸论述揭示了国际经贸规律的共性与特性。他们在研究中,创建了国际经贸的研究法,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观和综合研究等方法论。

第三,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关于经贸理论著作。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经贸理论构建中,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科学国际经贸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4

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主要内容:

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7、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8、当今中国与社会 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何认识社会的公平正义:

1、应历史地看: 公平正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螺旋式上升。

2、应相对地看: 绝对的公平正义从来都没有,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幻想中。

3、应具体的看: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发展中包括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 ②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包括经济运行质量效率的改善和提高 ③发展包括一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④发展包括人类的发展 ⑤发展包括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衡量: 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量,即以GDP总量或人均GDP为尺度。经济发展的衡量: ①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 ②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 ③识字率 ④健康水平⑤就业情况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除以收入 联合国粮食组织的统计 恩格尔系数 >60% 绝对贫困 50—59% 勉强度日 40—49% 小康 30—39% 富裕 <30% 最富裕 基尼系数

若低于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主要问题: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 ①中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观。

②中国农业效益提高、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中国农产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①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④入世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将面临 ②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执法。严峻的挑战

③从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⑤中国农产品加工和流畅企业将面临严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挑战 主要内容: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可采用的对策

①构建和谐社会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 ③可采取的对策: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①强化市场意识,调整农业结构

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⑤兼顾不同阶段利 ②强化集约意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益 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③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关于和谐社会构建 ④强化保护意识,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主要内容:

⑤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宏观调控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按照民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作用: 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中要求,努力构建全 ①非农村化与城镇化集聚效应 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 ②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有助于农村剩余劳义经济建设、政治文化、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动力的吸纳 ③城镇的“增设一起,作为有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长极”小樱可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长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④农村城镇的发展,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心 主要内容: 制度改革维护公平正义,主要有: ①权利公平②机会公平③规则公平法制守护公平正义: ①以公开促公正 ②以完善体制促公正 ③以强队伍促公正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 ①空气持续恶化 ②水污染日益严重 ③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 华盛顿共识: 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专家们针对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提出来的一项政策建议,主要观点是:减少政府干预,尽快推行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共识应用于进行经济体制转型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休克疗法”。主要特点:①价格自由 ②国有企业私有化 中国模式——北京共识 作为市场经济转型国家采取的是渐进式的中国模式,先在旧体制之外逐渐培育新体制因素,从而逐步改变旧体制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最终导致旧体制解体,逐步形成新的经济体制。改革之一: 在价格改革方面,采取“调放结合”的双轨过渡模式 ?使计划内的价格通过不断调整逐步接近市场均衡水平。?使计划外的市场价格在比重上不断扩大,最终实现向市场轨的合并。改革之二: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增量改革”的渐进方式,先在国有经济之外发展非国有制经济,主要是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睡着非国有制经济的比重逐渐扩大,然后开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世界银行对中国改革的概括 中国改革的五大特征: ①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 ②强调市场化而不是私有化 ③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 ④重视发展出口以及进入世界市场 ⑤国家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借鉴意义: 发展中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必须遵循本国国情,通过创新和实验找到合适本国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盲从于西方模式。当今中国 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没有变”: ①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③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世界所罕见” 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②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③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主要目的:

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关系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最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股份制)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①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严重。②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③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④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 是指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内涵: 0.2~0.3 表示比较平均

0.3~0.4 表示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十三大提出中国发展阶段 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任务规定为: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这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处在实现工业化,由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过渡的阶段。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现状是: ①中国现在的经济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结合。②总体上说,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特别明显的国家,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成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最先系统论述发展中国家这种二元特性的经济学家是刘易斯。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非资本主义部分,前者以现代化工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中国二元经济演进的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二元经济转换阶段(1949—1978)。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双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至今)。重工业优先发展产生的矛盾: ①以长期牺牲农业部门的发展来支持重工业的发展。②农业部门剩余劳动的不断积累。双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自建国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制度变迁—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中国二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两部门经济转变为三部门经济——城市非农业经济——乡村非农业经济——乡村经济,三部门经济从二元经济的角度看,可概括为双重二元结构。①第一重二元结构为全国范围内的二元经济,非农业的一元——城市非农业加上乡村非农业,乡村农业为另一元。②第二重二元经济为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农村非农业为一元,农村农业为另一元。科学发展观和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的五个统筹: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统筹区域发展 ③统筹社会发展 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中发展应该具有的特征: ①“发展”是对人类需求满足成都的表征。

②“发展”是对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相协调的表征。③“发展”是对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各社会阶层关系协调的表征。④“发展”是对私人利益、群众利益、人类整体利益相协调的表征。国家的各种需求在不同时间范畴内所追求的发展(表格)中国未来发展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①解决贫困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失业人口)的物质需求和社会保障,缩小社会各个阶层间的贫富差别和地区间发达水平差别,建立和完善体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制度。②减轻全民的生存竞争压力(有效解决地方政府不计后果的GDP增长活动和促进投资的行为,企业不择手段的获利行为,个人不及生命安全的谋生活动)。③有效的解决水资源、能源、粮食等的国家安全。④切实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和精神素质,保障民族传统文明的传承。⑤谨慎出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问题,防范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的污染中心,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有效治理森林减少、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农耕地丧失等问题)⑥积极参与有关地球生态和人类整体利益的国际活动。二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传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①劳动力剩余 ②资本短缺 ③技术停滞 ④农民逆风险的经营投资目标 ⑤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⑥不平等的土地制度 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⑧生产规模较小 农业二元经济中的贡献: ①产品贡献 ②要素贡献 ③市场贡献 ④外汇贡献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影响农村非农业化与城镇化的因素: ①地理区位 ②工业布局 ③农村劳动力市场 ④教育 ⑤政府的干预 非农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弊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分散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弊端

①土地资源浪费 ②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③没有获得城镇应有的规模效应 推进中国农村非农村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推进中国农村非农村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的措施: ①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进程,促进劳动力的转移。②采取渐进方式,逐步废除现存畅想分离的户籍制度。a、先易后难,局部突破 b、新制建新城 c、旧城引新制 d、彻底改造旧体制 ③搭理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金融、保险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的能了。二元经济中的城市经济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①传统机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这按 ②体制转型中的工业化进程 ③中国新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a、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设施 b、推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改造 c、搭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推动工业企业走适度集团化的道路 e、规范产业政策,改变城市工业布局结构雷同的局面 中国城市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服务业内涵:

1、城市服务业是指广义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最早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经济学家费雪尔于1953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来的。

2、他根据产品所满足的需要不同把生产划分为三个产业部门。

①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包括农业和采掘业。

②第二产业满足其他更进一步的需要,包括制造业和加工业。

③第三产业是满足人类除了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的需要,包括商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的作用

①通过联系效应和引致效应,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

②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③通过提供各种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并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效率。

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入世”后面临的挑战

中国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过程的特点:

①从总体上看,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

③从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区域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的特点。

④长期来看,主要问题是服务业整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二元经济转换的需要。

入世后,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服务贸易自由化给中国服务业带来的机遇:

①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物业出口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②增强了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性。

③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④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⑤有利于参与新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2、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①有可能危及一国的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

②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会对中国一些新兴服务业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这“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任务,牢牢把握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这一主线,着力破解文化发展的难题,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我国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三加快,一加强:

①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④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方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养老难题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②老龄化速度快,养老保障体系跟不上。

③家庭日益小型化。④历史因素的影响。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主要内容: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等。因此,要在经济发表的基础之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案例:收入分配的改革 收入倍增的实现方式:

①兜底 编制好安全网,使社会保障广覆盖、保基本。

②增收 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居民收入。

③扩中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5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完整表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和当今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根本;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都决定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7、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利用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这一理论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又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因为这 1

一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用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主要是因为①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②这一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③这一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前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变化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④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是什么? ①它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明了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必将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跨世纪的征途上为实现新的基本纲领而奋斗。②它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大意义。③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④它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纲领的制定,有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妥善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3、我们怎样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效率优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承认富裕程度的差别,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效率优先就是认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分配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强调效率优先要防止两极分化或贫富差距过大。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总之,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追赶先富,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4、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一是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五是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或按P297主要任务组织也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6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B)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不包括(A)A.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C.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5.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7.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实行按劳分配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12.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14.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A、按劳分配收入 B、按资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经营分配

1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1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1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18.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c)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一个中国

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9.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C.发扬党内民主 D.坚持从严治党

20.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D)

A.产品质量的竞争 B.经济资源的竞争 C.产品价格的竞争 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二、判断题(共10题)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2、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 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9.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0.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简单题(共5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4.和谐文化是什么?

答: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现念和理想追求。

5.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1)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2)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四、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要点:(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7

一、规范教材名称

教材名称是影响学生对课程认同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概论》课程的名称历经多次变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其间历经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数次名称的变更。名称的频繁更变使该课程失去了作为一门正式且重要的课程应有的严肃性、科学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也使其始终难以在规范的学科领域名正言顺地占居一席之地。这不仅制约了该课程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有效认同。当一门课程既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又不能得到教师的认同时,就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诚然,多年来该课程名称的不断变更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步入正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日趋正常,规范该教材名称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我们建议,将该课程的名称确定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之所以建议此名,一是因为该名完全符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05方案”中对本课程内容性质的规定: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因为该名称符合规范的学科课程对教材命名的要求,既充分体现其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自身特点,又要简明了然。三是因为该名适应了该课程发展对自身规范的需要,是该课程发展到现在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结果。总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之名在内容上既能涵盖该课程现有内容的全部又能够开放地吸纳不断形成的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同时,该名称比现教材名称要简明和规范。

二、增加绪论内容

绪论是著作的开篇,在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性质的著作对绪论的内容要求也不一样。作为教材,绪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基本特点,课程意义,学习方法等。不难看出,绪论就是对全书的一个总体介绍,简要但宏观地回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该课程?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如何去学习好该课程?就此而言,绪论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首先,绪论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具体课程内容之前就能够对该课程教材有一个宏观上、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为学生学习该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绪论对该课程意义和学习目的的阐述,既为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提供足够的依据,又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自觉性和积极性;其三,绪论所介绍的学习方法将为学生学好该课程提供一条有效捷径。然而,如此重要的绪论内容却被现有教材所忽视。鉴此,我们建议增加绪论部分。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和特点、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目的和方法等。事实上,绪论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这一部分的安排,可使课程教材的体例布局更加协调、科学和规范。总之,对教材而言,“绪论”的地位与作用是十分明显而重要的,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三、完善体系结构

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05”方案指出,《概论》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显然,该课程教材内容逻辑地包含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什么?”对这三个问题分别展开论述,就构成了本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完整内容。现行教材虽然在体系结构上都体现了这三个问题,在内容上也都回答了这些问题,但在章节内容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章节安排的逻辑关系体现不明显,结构不严整,每章似是各自独立的板块;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理论成果的单列介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未能作出应有的充分阐明,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被一定程度地肢解和碎化。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编写思路:全教材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问题(详见前述)。第二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主要阐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交待形成原因、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重点阐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并阐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交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重大意义和相互关系。第五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论,一国两制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外交建设理论等。按照这种结构编写教材,既体现了“05方案”的要求又符合教材建设规律,同时还紧扣教材名称并使整个内容结构富有逻辑推理性,从而更加科学严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 篇8

关键词: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稳定;经济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57-02

回顾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可谓并不平坦。无数革命先烈为民主理想奋斗终生。从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到辛亥革命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再到中共建立新中国后将民主写入宪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民主已不仅是一种国家权力产生权力结构制和公民权利保护的国家制度,也是一种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广泛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决策管理的生活方式。”[1]13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相信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一、民主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民主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亦是如此。一种制度的产生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博登海默在其《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做了这样的阐述:人就其本性而言,都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倾向,那就是对食物、住所、繁衍后代以及安全等的需求。“如果人的能量都完全消耗在奋力寻觅食物和住所,奋力保护自己免受威胁以及繁衍后代这些事情上,那么人就不会有余力去从事更为高尚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远远超过了那种满足最低限度的即时的生活必需的活动。”显然,民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政治参与制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是需要建立在一定条件之上的。一个国家要想民主得到较大的发展,至少应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漫长的民主发展的历程。随着本国经济的崛起,再加上高等教育的普及,民主也随之渐进式地发展着。英国的民主历史可以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但直到1911年才真正实现了下议院的人民议员们与上议院的世袭贵族们享有同等的权利;1928年,英国妇女才获得了投票权;1948年英国才废止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和商人所拥有的额外投票权。美国在1776年宣布独立时就开始强调民主的价值。1788年的美国宪法仍然规定只有缴纳产业税或人头税的富人才拥有投票的权利,并且投票权还受到诸如种族、年龄等的限制;一直到了一百多年后,通过妇女们的不断争取,美国才在1920年规定妇女同样拥有投票权;1965年美国的法律才取消了对黑人的识字测验和其他的一些限制措施。因此英国和美国,分别是一直到了1948年和1965年才先后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民主制度。

民主制度的渐进过程还表现在由于制度发展的不完善导致专制与民主出现反复。

最早的例子就是古希腊,雅典人在广场民主中以苏格拉底的殉道来给自己的罪孽加冕[3]13。最终民主的雅典被专制的罗马吞并。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也是靠着其狂热的民粹思想,获得了大多数德国民众的支持,实实在在地靠民主选举上台的。美国的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对民主的进程有如下的总结:民主制发展经历了“三波浪潮”,第一波始于19世纪20年代,以美国选举权扩大到大部分白人男性为基本标志,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这期间民主政权大约有29个,1922年由墨索里尼上台到1942年,这期间第一波开始退去。第二波始于“二战”盟军的胜利,并在1962年达到顶峰。民主政权增加到36个,1962至1970年是第二波的低潮,民主政权减少到30个。1974年之后,民主的第三波,使民主政权增加了30个,把数目扩大到了原来的一倍[4]358。但随着民主理论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创新,我们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其中最重要的几项制度:一是违宪审查。二是加强保障人权的立法。三是加强媒体的力量。四是非政府组织、法团主义等[1]16。

正是由于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民主化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此停滞,而是应该继续深入推进民主改革,使民主日臻完善。

我国的民主进程必须要遵守这个规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是拔苗助长,反而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2],因此只要我们的方向正确,那么我们就能在民主的道路上切实地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政府在出台各种规定前的听证会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从过去的国家独大,所有政策自己埋头制定,到现在的主动做大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不可否认我们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政府正在朝着民主的方向努力,吸收、借鉴西方的民主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二、民主有利于保持稳定

拉里·戴蒙德说:民主政治不仅是最广泛受到称颂的政治体制,而且也可能是最难以坚守的政治制度。在所有的政府形式中,唯独民主政体依赖最少的强制和最多的同意[5]122。

反民主论者对民主的一个批判就是:民主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一些民主制度国家政权的垮台成为他们最好的佐证。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国家有一个很明显的共性就是专制政权与民主政权的更迭。由于人们刚刚失去了一套熟悉的政治模式,而新的民主模式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至少没有得到巩固,政府权力缺少合法性,因此才会出现如此多的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民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实行民主制度,社会才能长治久安。首先,民主制度有利于权力的和平交接,解决了政权交替问题。以美国这样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为例,在这个国家中提倡价值观多元化,提倡个人自由,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建国历史中没有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权力之争(南北战争是因为奴隶政策),因为一切都在有序的民主制度下进行着。其次,民主制度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利益诉求的渠道,解决了政府与人民的冲突问题。正是因为人民的利益可以得到伸张,人民有权去批评政府的行为,即使是反对派也无须掩盖自己的不满,更无须诉诸武力。这就使得民主制度下的政府能够在保持其统治合法性的同时充分考虑民意,修正自身缺陷,保持政局的长期稳定。最后,民主能够促进公平。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不同利益间的冲突加剧,贫富分化扩大,当利益分配不公,并且缺乏利益诉求的渠道,就会导致矛盾的积累,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在民主制度下,弱势群体通过选举来制约资本的力量,迫使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保护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

三、民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是经济的发展最终促成了民主,还是民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正如上文民主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中所说,民主的建立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这个基础要求不高,仅仅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即可,而一个民主制度的建立则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民主之所以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民主政体的稳定性,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个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迅速发展,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功不可没。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一个社会保持较长的稳定,一心一意搞建设,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美国的经济如此强大,除了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幅员辽阔等因素外,和它长期稳定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民主政权的更迭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斗争,国内也没有爆发起义,使得政治体制具有可持续性,200多年的连续发展造就了今日的经济强国。我国由于近代以来的一系列战争,导致一些经济发展的成果被消耗,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原因。

(二)民主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由市场等必要条件

民主制度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个作用是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难发现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是那些民主、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而这正是民主的价值所在。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度的束缚使得经济发展死气沉沉,而民主的制度则提供了自由和市场竞争,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民主能做出高效、科学的决策

民主的效率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一个政策的做出需要经过数天的讨论才能得出一个最后的结果,而专制政体的决策则更有效率。“在所有政体中,民主最可能产生从长远来说是明智的政策。”[6]212这句话道出了民主决策的价值所在。专制的决策容易受到决策者私利影响和能力的限制,常常会忽视群众的利益,导致执行过程中会遇到麻烦,更别说那些武断的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经常发生了。一旦战略性决策失误,就可能会引起社会动乱,经济倒退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经济在前进与倒退之间不断循环。而民主决策尽管在决策过程中效率不高,但一旦形成决策,则更容易执行且失误较少。因此发达国家都是民主国家,而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通常是非民主国家。

(四)民主给予政府压力,迫使资本与劳动者分享成果,促进公平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霍布斯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指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这必然导致利益冲突加剧、贫富分化、劳动者购买能力低下,而最终导致矛盾爆发,出现危机。而一个民主政府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大众的选票迫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保障劳动者的权利,促进社会更加公平。

参考文献:

[1]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阿克顿.自由的历史[M].王天成,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亨廷顿.民主的第三波[G]//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G]//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卡尔·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8]吕元礼,等.鱼尾狮的政治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9]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38妇女节的300字日记下一篇:工作口号团队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