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2024-09-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共9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1

HUNAN UNIVERSIT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课程作业

2015年10月28日

教育的力量

——脑力还是武力

作为一名研究生,面对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只是一句“肉食者谋之”就视而不见了,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来对国际大事指点一二。当前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我国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促进人民福祉已然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焦点问题。本人一直对德意志民族抱有仰慕之情,不止一次看过《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索性以此为契机发表一些愚见。希望带给那些“肉食者”更丰富的声音。

《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是一部讲述德国如何由当初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一步一步走向统一富强的纪录片。其实,整部纪录片完全可以分割为两个部分,即统一前与统一后。可是历史并不是泾渭分明地可以靠划一条三八线来分割,须知这整个过程充斥着屈辱与辉煌,和平与战争。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热衷于研究德国统一的进程,我觉得不必费太多的心思在这一方面。所谓分久必合,正是历史的滚滚车轮在推动制度变革与社会进步,不是一位李斯特或者俾斯麦可以左右的。但是如何在统一后继续维持国家的凝聚力却是对领导者以及整个民族的巨大考验。我觉得在德意志民族身上,确实具备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抉择:脑力还是武力。对此,德意志民族做出了让世人惊愕的回答:都要,但首先选择脑力。

德意志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周围列邦。

以最强大的普鲁士王国为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他还规定,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了强迫义务初等教育。在西欧教育史上,也成为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随后,普鲁士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相继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成功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这是历史上首次只出现一个德国。如果说德国的武力征服只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在推动,我们不妨听一下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对此的评价: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的评价更是言简意赅: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由此可见,早在19世纪,德国以智立国的方针基本就已确定。也许从那时起,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便已势不可挡。

历史又证明了这一点。

这次,德意志人民的智慧化作为科技力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以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德国正是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英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丧失了它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而德国迅速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德国工业革命中起到先驱作用的柏林机械工业的核心人物玻尔西希就是教育界的杰出产物。另外,尔斯鲁厄工业大学1865、慕尼黑工业大学1868、亚琛工业大学1870、柏林工业大学1879、等学校,到19世纪后半叶都发展为高等工业学府,为工业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由于教育的普及,德军士兵的文盲率几乎为零。德国陆军是当时装备最精良、训练最优秀的军队,雄冠全球。教育的红利惠及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德国拥有了压倒对手的全方位优势,如此来看,它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也就见怪不怪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阐述了一个问题,教育如何通过提升脑力进而增强武力的。这种模式不止德国人适用,其实放任四海而皆准。不过既然地球上没有第二个德意志,自然不会有第二种德意志式的教育,而这正是德国独到之处。对他们来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说到德国民族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德国才能在一战结束后短短的15年时间重新成为欧洲霸主卷土重来,才能在二战的废墟上用短短20多年打造了匹敌英法的经济基础,并长期霸占经济总量世界第三的宝座。这也许看上去是一个奇迹,但是对德国人来说,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能想象得到吗,德国城市在二战后成为了一片废墟,男丁数目减少,清理废墟的任务就落到了女人们头上。所谓的“trummerfrauen”或是“瓦砾女人”(rubble women)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用上她们可以找到的任何工具,干得热火朝天。她们很多都是志愿的,没有报酬没有鲜花,只有心中的德意志。到1949年为止,慕尼黑已经清理了80%的废墟。到1952年为止,斯图加特已经完成了88%。由此可见德意志民族的纪律性和办事效率如何非同一般,奇迹就应该是由这样的民族来创造。

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德国人没有放松教育,不仅宪法详细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各种权利,政府还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了详细的教育章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其民族性格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

二战之后,世界已不是通过武力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德意志民族的脑力巧妙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力与创新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德国的成就在世界是有目共睹,从量子力学(普朗克)和相对论(爱因斯坦)的产生到二十世纪一系列技术革命和当今的信息产业革命的重大突破,德国科学家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就代表世界科技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来说,据统计,从1901年诺奖的创立到2000年的100年中,德国在物理学、化学、医学三个没有争议的诺贝尔奖领域里共获得58项,居世界第三。如果把竞争力当做战争年代的武力值,德国俨然已经具备了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实力,不过现在的德国已经离战争越来越远了。

严谨、忠诚、荣誉、责任,这就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品质!这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的灵魂。

师夷长技以自强,看到外国的优点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由衷的赞美,重要的是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进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环境中,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十三五计划”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深思。我想,德国在困难面前的应对姿态可以很好地给我们启示。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抓好基础教育。我们国家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积累而往往忽视道德培养,以致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现象层出不穷,我觉得学校有必要联合家长制定一套针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计划。

其次,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是时期,人民群众普遍缺乏信仰,为了增进民族凝聚力必须让人民认知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唯有精神信仰,才能减轻社会浮躁,促进改革平稳过渡。

最后,我们要为科研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这是通过考察德国科技政策与体制之后得出的结论。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允许浪费式的失败,如何做到高效创新,必须有一套有效率的机制来做保障。

教育的力量有多大,德意志给世界做出了最精彩的回答。中国要实现“中国梦”,不妨先实现“教育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2

教育部规定的108个学时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其中理论教学64个学时, 实践教学44个学时。我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又把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教学部分, 我们根据各个章节具体内容加入了适当的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和演讲等形式, 加强师生互动, 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外实践教学部分作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 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几个亮点, 同时在实践中将继续探索改进。

一、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第一, 教师根据教材中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内容提出若干题目, 让学生自由组成五到十个人的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收集材料, 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优秀的调查报告可以申请我院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课题。每学期结束, 将以一个大班为单位把调查报告汇编成册作为教学成果收藏。

第二, 教师选定一到两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 以个人或自由结合小组的方式, 把成果制作成PPT、DV、小品、歌曲、舞蹈等。每个班用两个课时展示学生的成果, 评委由学生干部4人和学生民主选举4人, 共8人组成。每个班取前3名, 共8个大班, 总计24个节目, 再经过教师编排, 可以与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共同组织一场大型展示会, 可以邀请新乡电视台、新乡日报等大型媒体进行公开报道, 加大宣传力度, 并与《三全学院报》、《新乡医学院报》、《新乡日报》、《河南日报》等合作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实践”专栏, 以展示我们课程改革的成果。

第三,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将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 可以邀请刘庄、南街村等领导到我院作大型报告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 可以邀请长垣等地的知名企业家作报告;国际战略和外交部分, 可以邀请高校等著名教授讲授当前国际形势。

第四, 与院咨讯中心合作在学院网站上开通留言板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由教授本课程的教师和邀请的客座专家 (可以是邀请为我们作学术报告的专家, 也可以根据交流话题专门邀请有关专家) 共同解答学生的问题, 使学生与教师直接进行思想交流。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作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亮点之一, 我们根据理论课内容和实际需要建立四个实践教学基地。 (1) 在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京华园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践教学基地,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路径和河南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与江苏华西村做对比研究; (2) 在新乡市新飞公司、金龙铜业有限公司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教学基地, 重点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3) 在长垣县建立非公经济发展实践教学基地, 深入研讨闻名全国的“长垣模式”; (4) 在新乡市小店工业园区建立新型工业道路实践教学基地, 探讨科学发展观在新乡的应用与实践。

我们定期组织学生代表深入基地调查研究, 还通过不定期邀请教学基地的有关领导、企业家或知名人士到学院讲学等形式, 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 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三、全程监控教学改革

为了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 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设置三份, 在上课前我们设计了学期初期《教学预期问卷》, 了解学生希望从本课程中学到什么内容, 喜欢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等;在学期中期, 设计了中期《教学效果测评问卷》, 了解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否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以及学生对后期教学的意见;在学期末, 设计终期《教学考核问卷》, 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程度, 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打分, 以及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建议。

四、科学设置教学考核方式

为了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征得教务处同意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本课程考试将实行百分制, 共包括三部分成绩:闭卷考试成绩60%、课堂成绩10%、实践成绩30%。

闭卷考试的成绩为60分, 在学期末理论课学习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将不再设立论述等大型题目, 题型将设计为三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课堂成绩为10分, 这部分成绩的评定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予以试行。课堂成绩由课内实践成绩和学生的到课情况两部分组成。学生的到课情况占3分, 由班级辅导员提供。课内实践成绩占7分, 由学生自己打分。由于概论课是大班授课, 一个大班的学生人数很多, 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体现公平原则, 课内实践部分的讨论、演讲等活动都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个班大致分为6到8个小组, 小组设有组长。每次的课内实践题目教师会提前布置, 各个小组课下准备, 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小组成员的活动。成绩的评定将由小组成员根据每个人的贡献打分, 具体操作举例说明。

比如一个小组20人, 每一个人都要给其他所有的组员打分, 最高分7分, 这样每一个人将有19个分数, 这19个分数相加除以19就是该名组员的一次课内实践成绩, 每次的课内实践成绩由组长负责汇总统计上报给老师, 最后, 再把每次的课内实践成绩相加除以次数, 就是最终的课内实践成绩。课内实践成绩再加上到课情况分数, 就是课堂成绩。

让辅导员和学生参与到成绩的评定中来, 可以增强概论课成绩评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

实践成绩为30分, 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外实践活动的成绩。教师将对每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打分, 每次都以百分制计算, 学期末把所有实践成绩汇总相加, 最后折算成总成绩的30%, 即为实践成绩。实践成绩也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的, 当然每个同学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也不同, 如果统一打分则有失公平。这一学期我们将以课堂成绩为试点, 如能顺利有效地实施, 在下一级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中, 实践成绩的20%将由学生自己打分。

五、经费保障

为了确保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 我们作了详细的预算及明细。凡是经过批准的教学改革经费, 将实行专款专用。

经费开支的范围包括: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图书资料费;复印、翻印、打印等费用;设备购置费;课题研究使用的材料费;外出学习考察的差旅费、会务费;发表文章的版面费或著作出版费等;专家讲座费;继续教育培训费;劳务费;其他费用。

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改革在学院和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 经过概论教研室各位教师的精心编排, 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教师队伍严重不健全。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全院学生必修的公共课, 学生的人数非常庞大。而该课程主要由教研室四位教师负责承担, 虽然我们也聘请有关专家及学院领导授课, 但是, 在实际授课中专职教师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了实践教学, 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职教师的鼎力支持。因此, 要使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需要尽快增加教学队伍建设。同时, 还需要学院协调各个班级的辅导员,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配合。

第二, 硬件设备短缺, 缺乏技术支持。本课程设有网络课程、留言板等内容, 这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支持。

第三, 经费严重不足。以前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占绝大多数, 需要的经费也不多。经过教学改革增设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 比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大型展示会的演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网络平台的设立等, 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因此, 现在的经费水平是难以确保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的, 要达到教学改革预期的效果, 必须在经费上给予保障。

第四, 制度保障尚需完善。此次进行的教学改革需要学院许多部门予以支持, 如果学院能给予本课程教学改革以制度保障, 就为我部在与各部门进行协作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总的来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 我院把本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 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果, 做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 中宣部、教育部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新乡医学院在教学中以此为重点, 从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全程监控教学改革、科学设置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特色,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3

摘要:“2010年8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出调整,其中提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程。”①在此之前,高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这一调整体现了我们国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必要性

我结合自身专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本课程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必然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对我们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课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切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内容结构特征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本质和目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统一战略、外交与国际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阐述。”②本课程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专题作了介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巩固本科生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将其授予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本课程是应对硕士研究生思想现状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告诫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竞争的重要阵地。”③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企图通过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事业中指导思想的地位,从而逐渐腐蚀我国的价值观念,达到推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最终实现它的全球战略。我国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在一方面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为了自己、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不断出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面对国际、国内双重环境的影响,硕士研究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倾向。集中表现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④因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势在必行。

3.本课程是应对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的必然要求

现象一: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可以说是给观众带来笑声最多的节目之一。为什么这个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许,除了它的喜剧性因素外,更多的是它直指社会热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存在小品中郝健的困惑,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呢?扶了会不会被讹呢?这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现象二:在娱乐报道中,我们经常会听见“撞衫”,就是说两个明星在同一个场合出现,结果两人穿的衣服是一样的,我们就叫“撞衫”。还有“撞脸”,就是说一个普通老百姓长了一张明星脸,跟某明星长得很像。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撞商标”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寨商标,其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大个核桃”“雲碧”“康帅博”“尹俐”“五粮”……

现象三:2013年7月24日17岁少女胡伊萱失踪被杀,帮助孕妇却被抛尸野外。经警方调查发现,案件实情是妻子为了满足丈夫的性欲,假装摔倒,胡伊萱恰巧经过将其扶起,送回家。在其家中,谭某骗被害人喝下掺有迷药的饮料,趁被害人昏迷后由白某实施猥亵,后二人将被害人杀害并掩埋尸体。

这些现象虽然仅是部分现象,但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突出,这迫切需要对国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道德文化教育。

4.本课程是应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健康、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这几年,出现的一个热词“雾霾”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1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天。截止11月上旬,全国2013年平均雾霾日数,已为52年之最。”雾霾给我们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危害人的健康,而且导致交通事故多发,交通阻碍等。雾霾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建筑扬尘、燃烧煤、农村燃烧秸秆等等,都加剧了雾霾现象。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完善。雾霾只是一个表现,水污染、森林破坏、土地污染等现象都是表现。因此,如何解决发展中的不健康发展、不均衡发展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这些课题的解决提供了必不可少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年04月17日.

[2]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3]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9期(总第129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4

能够在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的机会是难能可贵的,我非常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上课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明显感觉自己对国家建设的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身的思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也有了改善。不同于本科时候灌输形式的教学方式,本学期老师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且为我们播放一些从国外角度来看待中国社会建设的教学视频,这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得枯燥乏味的政治课也变得生动有趣。

社会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很多国家在实践中奉行之,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遭遇了重大挫折。我国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但是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国际时局更新很快,在这样的形式下,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是顺利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学习完这门课程,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从党的指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更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所以顺利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种种历史和现实事件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步,与我们始终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不可分。我们观看了关于俄罗斯史上改革的视频,20世界后期震惊世界的苏东巨变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以及体制建设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未能结合实际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会进一步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所以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同时,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官员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观看了关于官员财产公示问题的视频。现阶段,国内有些官员以公谋私,榨取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果实,出现了所谓的“房叔”、“表叔”,社会各界“反腐倡廉”的呼声很高。我们的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是生死攸关、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持领导官员队伍的清廉就显得至关重要。官员财产公示这一政策实行起来是有相当的难度,会遭到相当大的阻力,比如官员们会想方设法转移财产至亲戚名下及国外账户等等,但不可因此就不作为,因为目前这一现状已相当严峻,再不加制止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在实行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作出相应调整,比如有一位评论员提出,这项政策必须执行,但为了减小阻力,可以保证公示以后官员以前的财产不予追究,自公示之后开始加以考核。

关于这一点,我从中获得的启发很大。以前存在很多的思想误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遭遇到较大的阻力,预测到执行方案可能不会带来显著效果的时候,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初衷和想法。现在则改变了看法,意识到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争取,应该加以坚持,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找到更切合实际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个人的意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观看了普京的视频后,我深深为普京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他坚毅、刚强,但又不乏灵活性和柔情的一面,这种多元化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性格还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有更好的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并从中求得较好的发展。此外,我们还观看了《中国人来了》的视频,深入了解到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一直觉得自己的民族是善良友好的,我们国家在非洲的很多贸易和建设事业都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但在当地人眼中却可能成为他们的威胁,并被其他国家也视为一种垄断。这启示我们有时候要跳出固有的模式,站在新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和思考。

我还认识到国家的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的很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动态都关涉到我们生活模式和状态的调整和变化,因此要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这样才能及时抓住相应的机会,从而谋求更好的发展。身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更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以微观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突出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建设,必须在各个方面都长足发展,齐头并进:(1)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坚持喝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各项制度;(2)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活满意度;(3)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4)在生态建设方面,要逐渐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模式,并使再生能源比重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5

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获益良多。我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状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与以往每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因为这门课程分为八部分,然而这八部分由八个不同老师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处,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在一门课程里面学习到八位不同老师的观点和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这些东西已经不是单纯一门课程里面能够学习到的,这对我们正确的看待问题、看待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每个老师讲解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给我们学生能够带来更加专业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老师们有更多的经历专研自己的领域。这门课程内,每个老师并不仅仅给我们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而且还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我们指明我们应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们对当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以及科学的认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这使我们受益匪浅。

环顾当今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平个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中国的发展给国际带来机遇,有利于繁荣;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更加和平;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交汇,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但也带来了冲突,如东海之争,中印领土之争,中国与冰岛合作开采北极地区石油资源带来的争议等等,所以在国际的复杂环境中,机遇和危机并存的形势下,我们应该认清国际形势,抓住机遇,促进和平和发展。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我们只有回顾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才能更好的认识当代历史任务。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尽沧桑,但其悠久灿烂的文化传承不绝。但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欺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入了较长时间的低潮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20年代80世纪以后,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和发展都是同自己的基本国情实际相联系的。我们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现如今中国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某些地区已经发展很迅速,但是总体上处于不发达阶段,现在还有几千万村民依靠领取保障金来生存。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所以在这个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教训,全面落实马列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最根本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这次经济建设课程中,我明白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运行方式。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和保证,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为人民服务,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发展人民民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要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一个兼备引领、教育和服务的领域。我们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建成一个自强、自信和自觉地社会。一个国家,物质不行,一打就败,文化不行,不打就败。苏联解体的悲剧也警示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只有精神垮掉了,文化衰落了,才会被真正的打败,真正的强大是文化的强大。现如今我们急需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现在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的发展。我坚信,这次十八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化改革,能够改变现今不适应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而如今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极其突出,比如食品安全、腐败现象、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我认为造成诸如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而是我们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建设;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所以在社会建设中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所以现在环境问题以机构到了白日化的阶段。现如今,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承载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全球温室效应。每一项都是如今生死攸关的大事。十八大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我们要针对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手段来看待,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提出叫清晰的目标和任务,然后通过努力和可操作的手段来实现。我们要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这不是空口喊出来的口号,这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然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还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党的建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与时俱进,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试思考题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4、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5、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们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6、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7、十八大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你是如何理解的。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7

一、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或长于“德行”, 或长于“言语”, 或长于“政事”, 或长于“文学”, 是谓孔门四科。因此,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1]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 此所谓“因材施教”也。要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 须先识“材”。中医学专业学生, 既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第一、理科学生居多。以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年招生为例, 中医学专业招生130人, 文科生仅为20人。①理科生比例大的现实决定了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 放缓教学节奏。

第二、思维方式独特。中医学注重“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注重整体研究和宏观观察。这种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去观察社会现实, 从大历史的视角去思索理论和政策的来龙去脉。

第三、实践能力强。中医学专业一般都有小学期实践及毕业实习, 这既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 《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较多课程采用PBL的教学方式, 有自我学习和实践的基础。

第四、课程任务重、就业压力大。中医学专业学制长, 一般为八年制, 最少也要五年, 且学科多, 范围广, 既要学习中医相关课程, 又要涉及西医的内容, 因而, 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再加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使得更多中医学专业学生更加专注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成绩的提高, 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甚重视。

因此,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只有考虑到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改革, 因材施教, 方能使教学更受学生喜欢。

二、因材施教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基于中医学专业学生以上特点, 对《概论》课教学进行再设计, 调整教学理念, 革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 明晰教学主体。教学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而非单纯地学习知识。学期伊始, 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关心的现实问题, 以此出发, 设计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某些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说教者”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实践的导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 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转化, 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效果。

革新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中医学专业学生多理科生, 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强、有PBL教学基础等特点更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及PBL等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设置“课前8分钟演讲”环节, 既增加学生锻炼机会, 又能掌握学生关注重点和兴趣热点所在, 且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引导、纠正。学生演讲主题多集中在就业及人生规划;生育政策调整、道德绑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转基因等社会热点事件;流浪儿、自闭症、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二是增加“主题实践教学”环节。选择一个可以囊括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的问题作为主题, 学生分组实践并汇报展示,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 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教学中选择了“国情面面观”作为实践主题, 整合“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相关内容, 选择了国情要素中的“人口;就业;土地、水、海洋资源;环境;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医疗;养老;创新能力”等主题让学生分组实践, 再集中展示汇报。调查显示:对这种实践方式, 58%的同学认为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69%的同学认为可以展示自己的看法和创意, 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类似形式。②三是在《概论》选修课的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据调查显示:对PBL的教学方式, 91.6%的同学认为“很好”, 8%的同学认为“一般”, 0.4%的同学表示“比较麻烦”, 无人选择“不喜欢”。③

强化实践模块, 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以往的考核多是终结性考核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这种评价体系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 建立包括课堂表现、主题实践、平时作业和书评四模块的多元化形成性考核体系。其中, 实践环节贯穿于“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现实与虚拟网络”维度中。

三、几点思考

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概论》课程教学的重心所在。大学教育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使学生获得未来职业劳动和为社会作贡献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也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和世界观的培养, 以实现其素质的增强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前者是专业课能够给与的, 后者则更多的依靠政治理论课来实现。因而, 在教学中设置各种平台供学生锻炼, 并把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其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大小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了解学生特点, 调动学习兴趣是实现《概论》课因材施教的前提基础。因而,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结合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保证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是实现《概论》课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到“量体裁衣”, 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真正融入《概论》课教学中去。

使《概论》课成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喜欢并终生受益的课程是笔者一贯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渊博的知识素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更需要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充分了解, 在此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方法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九) [M].朱熹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5:27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特色;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理论的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气质表现为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新期待,具有坚定的人民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源于其理论渊源的人民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当作主体,依靠人,把人当作目的,为了人,把人当作尺度,尊重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从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始终不动摇这个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的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是科学也是价值,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生活得更有尊严,这既合乎客观规律,又合乎人类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回应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新期待,使社会主义重新回归理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把握时代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向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其战略和策略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步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使党的认识与已经变化了的国际环境相统一。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该怎样继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重大的抉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还处于劣势,但时代主题的转变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中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革命输出,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谋和平、求发展,把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的国际背景下,在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形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的情况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方针。理论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时代同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宣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 (P.248-249)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鲜明地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2] (P.707)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化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各个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浓郁的民族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们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高度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与之相契合的理论成果,以解决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党的建设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两个先锋队”等科学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发展这一新世纪新时期的根本问题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系统观点,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完善到发展,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理论发展的每一历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做中国自己的事情,走中国自己的路,为中国人谋幸福,从而使之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西方,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与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效契合,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还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发展自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具有强烈的创新性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突出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而是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历程也表明,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理论创新就不能停顿。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发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之后,提出了“以苏为鉴”、“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3] (P.109)的新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4] (P.258)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江泽民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5] (P.2)胡锦涛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6] (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只有通过实践探索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客观上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时期和阶段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共同勾勒出清晰的、鲜明的理论创新痕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更新了社会主义的旧观念,唤醒了执政党的新意识,倡导了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表明我党一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烈的创新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求实精神。求实就是讲求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改革开放30多年,在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6-01(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篇9

经典著作阅读书目(140篇)

一、空想社会主义著作(6)

1.《理想国》,柏拉图著

2.《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3.《太阳城》,康帕内拉 4.《圣西门选集》(第1-2卷)5.《傅立叶选集》(第1-3卷)6.《欧文选集》(第1-2卷)

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32)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2.《神圣家族》(1844)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5.《哲学的贫困》(1847)6.《共产主义原理》(1847)7.《共产党宣言》(1848)及七篇序言(1872德文版、1882俄文版、1883德文版、1888英文版、1890德文版、1892波兰文版、1893意大利文版)8.《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9.《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0.《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2)11.《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2.《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13.《鸦片贸易史》(1858)14.《英中条约》(1858)15.《中国和英国的条约》(1858)16.《新的对华战争》(1859)17.《对华贸易》(1859)18.《〈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9.《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20.《论蒲鲁东》(1865)21.《<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1874)22.《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71)23.《法兰西内战》(1871)24.《哥达纲领批判》(1875)25.《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26.《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1878)2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28.《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1881)1 2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30.《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31.《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

3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

三、列宁著作(35)

1.《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2.《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1901)3.《怎么办?》(1902)4.《进一步,退两步》(1904)

5.《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6.《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05)7.《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8.《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9.《两种乌托邦》(1912)10.《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

1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12.《卡尔·马克思》(1914)13.《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14.《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

15.《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16.《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17.《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6)18.《国家与革命》(1917)

19.《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20.《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21.《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22.《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23.《论“民主”和“专政”》(1918)24.《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919)25.《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26.《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1920)27.《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28.《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1920)29.《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1920)30.《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31.《论粮食税》(1921)

32.《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1921)33.《论合作社》(1923)34.《论我国革命》(1923)35.《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

四、毛泽东著作(25)

1.《新民主主义论》(1940.1)

2.《论联合政府》(1945.4.24)

3.《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4.24)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3.5)5.《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6.《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9.16)7.《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而斗争》(1950)8.《不要四面出击》(1950)

9.《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3)10.《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10-11)11.《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3)12.《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7.31)13.《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论十大关系》(1956.4.25)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

1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8.27)18.《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12-1960.2)19.《同蒙哥马利的谈话》(1960)20.《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21.《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1.30)《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3)《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1974)《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1975)

五、邓小平著作(12)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

3.《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3-1981.6)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8.18)5.《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9.1)6.《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10.12)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6.30)8.《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4.15)9.《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8.28)10.《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87.4.26)11.《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6.16)1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1.18-2.21)

六、胡耀邦著作(2)

1.《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9.1)2.《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1983.3.13)

七、赵紫阳著作(1)14.15.16.22.23.24.25.1.《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10.25)

八、江泽民著作(11)

1.《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9.29)2.《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1989.12.29)

3.《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10.12)

4.《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12.26)5.《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9.28)

6.《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

7.《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7.17)

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摇上的讲话》(199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7.1)10.《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8.31)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

九、胡锦涛著作(12)

1.《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7.1)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12.26)3.《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 讲话》(2004.8.22)4.《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2004.9.16)

5.《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9.3)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 话》(2006.6.30)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

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7.1)10.《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10.19)

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1.10.18)

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18)

十、其他文献(4)

上一篇:红茶茶艺演示解说词下一篇:企业质量管理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