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精选8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 篇1
2013秋 D.依靠力量理论和领导核心理论 A.实践的发展推动人们对真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认识不断发展B.实践手段的进步
多项选择题 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促进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
1.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大理论成果,是(AD)。D.实践的过程无限性决定了真理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BD)。A.毛泽东思想D.中国特色社发展的无限性 B.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特征 会主义理论体系 8.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正确认识时代特征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D)。2.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A.解放思想是前提B.与时俱变化的主要表现是(ABD)。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进是品质C.求真务实是条件 D.A.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B.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D.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A.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B.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C.与党的八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BD)。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A.第一要义是发展B.核心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是(ABCD)。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D.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ABCD)。A.思想路线理论B.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 C.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毛泽东早期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是在(BC)。B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C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 2.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命题的含义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认为(ABCD)。A.“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C.“求”就是我们去研究D.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很好地揭示了(CD)。C.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D.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下列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A.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事实出发B.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C.从实际出发包括从群众出发D.从实际出发还包括从国情出发 6.应该辩证地看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B.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标准 C.实践标准不否认逻辑标准D.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7.实践检验真理也发展真理。因为(ABD)。1
实事求是是精髓 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ABCD)。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 D.蕴含实效性 10.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1.党的十三大()。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历史过程 3.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在各方面,包括()。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思想文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4.“三步走”的战略(ABCD)。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A .是对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展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D.坚持改革开放 开和具体化B.反映了社会主义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C.表明我们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领包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A.根本任务B.基本目标C.基本政策D.基本路线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 C.文明D.和谐 8.十七大、十八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的内容是()。A.经济建设B.文化建设C.社会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 9.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B.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BD)。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一切的标准是(AB)。A.发展生产力B.提高人民收入3.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共同富裕
D.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 5.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比较富裕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有(ABCD)。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放的目的,就是要(ABC)。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 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ABD)。2
强调两点,即(AB)。A.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B.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是指(ABCD)。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立足点B.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 6.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指(BC)。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C.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8.把握多元平衡的战略方针,要求(CD)。C.不仅要重视引资来源多元化,也要强调走出去市场多元化 D.不仅要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也要强调进口市场多元化 9.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ABCD)。A.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B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
探索中推进改革C 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D 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10.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B)决定的。
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BCD)。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C)。
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
经济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8.下列哪些属于生产要素的范畴?(ABCD)A.土地B.设备C.技术 D.管理 9.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其中“四个着力”是指(ABCD)。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D.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10.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包括(ABCD)。A.改善需求结构B.优化产业结构C.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推进城镇化 1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ABCD)。A.生活富裕B.乡风文明C.村容整洁D.管理民主 12.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3的基本方针是(ABCD)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名族共同繁荣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BCD)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B.农村村民委员会C.城市居民委员会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政 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ABCD)。A.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C.完善基层民主制度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6.依法治国是(ABCD)。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二者(ABC)。A.性质相同B.作用、职能相同C.历史使命相同8.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BC)。B.团结C.民主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A.政治协商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10.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ABCD)。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D.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是指(BC)。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ABCD)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A.民族意识B.民族心理C.民族品格D.民族气质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的要求是(ABCD)。
A.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B.重在实际行动C.重在持之以恒 D.重在形成机制
5.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ABCD)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个人美德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包括(BCD)。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7.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构建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包括(ABC)A党委领导 B政府管理C.行业自律
8.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按照(ABCD)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公益性B.基本性C.均等
性D.便利性 9.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努力开创(ABCD)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D.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1.未来理想社会是(AC)。A.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2.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ABCD)。A.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B.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C.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D.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和谐社会就是(A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ABD)。A.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B.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D.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6.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应该考虑的方面是(ABC)A.从法律上B.从制度上 C.从政策上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AB)。A.加强党的领导B.改善党的领导4
8.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9.劳动者就业的方针是(ABCD)。A.自主就业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鼓励创业 10.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要素是(ACD)。A.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C.法治保障 D.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ABCD)。A.资源约束加大B.环境污染严重C.生态系统退化 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3.坚持(AB)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A.节约资源 B.保护环境 4.坚持(ABC)为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A.节约优先 B.保护优先C.自然恢复 5.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ABD)。A.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B.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D.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7.有些生态环境问题无国界,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面对,比如(ABCD)。A.应对气候变化B.臭氧层破坏C.核污染 D.海洋生态系统 8.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D.科技创新1.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香港与祖国
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ABD)不平等条约霸占的。A.《南京条约》(1842年)B.《北政策,主要是(ABCD)。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A.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B.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C.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我国宪法的京条约》(1860年)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ABC)。
A.提出阶段 B.成熟阶段C.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
A.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B.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CD)。
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是(ABC)。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C.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6.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即(ABD)。
A.与台湾断交B.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D.废除美国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8.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表明了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前提下的对台方针
D.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9.中国一向秉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条,坚持(ABC)。A.不干涉别国内政B.永远不称霸C.永远不搞扩张 10.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现实依据是(ABCD)。A.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B.从我国的现实出发 C.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国内建设对中国外交策略提出的客观要求
D.我国的和平发展会有力增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2.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包括:ABCDA.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B.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C.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存在,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民族大团结。
D.由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和历史上遗留的某些民族隔阂的存在,必须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AB)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ACD)这条主线。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D.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5.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有:(BCD)。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 篇2
一、课程特点
搞清楚教学实际,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课程特点是教学实际的主要部分,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认真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实际, 切实搞清楚这门课程的特点, 把握这门课的教学规律。从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政治性、科学性兼具, 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同生同长, 天然结合, 内在统一。政治性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中都具有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共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 其政治性更加强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2. 既具理论性, 又具实践性,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理论一样,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直接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 这一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 既体现逻辑性, 也体现历史性, 是一门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相关命题、观点、思想做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 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描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来讲, 在阐述其理论时, 做一定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科学理论总是历史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活动相联系,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科学认识理论创新的价值与真谛;就有可能把理论看成只是原先的一些命题、观点的逻辑推演, 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做历史回顾, 就不可能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道理,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由来,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
4. 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史实的阐述上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会出现必然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
5.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门由诸多学科知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
6. 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既强调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 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观、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德育的重任。
7.“教材”稳定性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实践变化之快、经验积累之多、新理论出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总是处在一个不断丰富内容, 不断修改、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教材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
8. 教材普遍性、概括性强。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内容也是相对适时的。但因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
二、教学对策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特点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天然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政治性问题上, 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严肃的政治态度、真诚政治表达。在科学性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 靠科学性来保证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要通过学术性来体现政治性, 要力戒政治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空洞化。
2. 正确处理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是让学生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就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秉持整体意识。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大,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门课程的内容逻辑结构上也有主次之分,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和核心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抓重点, 要有重点意识。
3. 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注意各门学科的协作。
对于各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的交叉重叠问题, 孤立的课程教学会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讲述,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态, 也会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需要通过教学协作来预防并克服这些问题。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目的, 教师必须要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想的“内化”实现政治素质的提升。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 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 教师由原来的单纯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 学生在课程中由他主性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教育。
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必须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其二,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三, 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其四, 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6. 正确处理既有理论与新生理论的关系, 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 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7.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 要切实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最大的可能,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结语
教师要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既要作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又要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规律之真, 务提高教学效果之实。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 要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鼎盛, 邵穗生, 黄晓江, 李军, 丁旭光.广州地区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1988, (02) .
[2]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三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 1991, (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4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
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六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不本质理论的意义?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七章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八章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
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有何意义? 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九章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核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十二章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2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台政策?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2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执政成功经验有哪些?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P6-8)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P15-19)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P21P2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P11)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P48.P52)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P55.P50)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P74)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P74)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P80)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P8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P82-83)第四章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P93)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六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P117)内容:(P117)意义:(P121)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P137)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41-142)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P143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P155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47-148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P151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57第一段 第七章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P167)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P168-169)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P17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64)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第八章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P181)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P183)
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P186)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P190)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有何意义?(P193)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207-208)第九章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P220-233红色字)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P222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P228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P236PP236-237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221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251 2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P255P256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261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254 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P276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281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290 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十二章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P303-304 2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台政策?P312-313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P311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P318-319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30-331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333 第十四,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P336-339 2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执政成功经验有哪些?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P366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64-365 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367-368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是坚持毛泽东的个别结论,更不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是坚持由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第二,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基本内容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意义重(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答,就是在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不受约束地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去探索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答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2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答 国情: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答: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基本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主主义革命,是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性质而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的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就是井冈山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国民革命失败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国情(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相联系而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奋斗道路!
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答,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革命。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这恰恰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答: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答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工农联盟是基础。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其中工农联盟为主体的联盟是最基本的、主要的。第二个联盟,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必须依靠第一个联盟,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发挥两者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答: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不本质理论的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 ]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 1.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善。2.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经过解放后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然后才能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3.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同当今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不发达进入发达状态,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答: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答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答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基本措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措施有: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三大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基本措施: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上述三大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答,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是三位一体、内在统一的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三者的关系中,改革作为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搞改革,改革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作为目标,改革、稳定为了发展,以发展求得稳定,以发展为深化改革奠定基础;稳定作为前提,在稳定中实现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巩固稳定
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2、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答1)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2)多层次:根据地区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开放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 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答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够,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答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个体企业私有企业国外企业
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三个转变”这一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现了新的更高要求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答。1,人民民主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 答 1.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答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答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 答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 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答 :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答: 性质是: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宗旨是全必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 篇5
邢继伟
总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开创制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上启下)以及科学发展观(创新成果)等重大战略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办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一章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前提和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最基本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重要表现)。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3.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其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是中特体系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理论主义的本质,(求真务实)是其核心内容。
5.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是制定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a.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
b.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要求
c.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今时代的特点决定的 4.如何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a.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生产力的积极力量
b.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c.必须深化改革
d.必须立足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地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 5.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第三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这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核心内容、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5.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6.依靠力量:全国广大人民群众 7.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8.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9.“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第四章
1.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a.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b.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c.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
d.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基础; e.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 f.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国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3.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其核心标准是生产力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因为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五章
1.为什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a.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为什么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b.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d.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有助于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竞争体系的形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e.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f.增强经济活力,调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
g.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章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最根本的特点和最大的优势。2.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
4.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途径?
建立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第七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提供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2.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目标和任务:
4.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5.怎样加强和改善“五大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劳有所得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九章 1.“一国两制”的含义:在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 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适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 篇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透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到十四大江泽民向全党宣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透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的问题;再到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透彻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都贯彻了这一精髓。同时,又使得这一精髓“内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在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通过解放思想,能够切实推进工作,真正解决问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总结30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都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从1978 年真理标准大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01年江泽民发表“七一”讲话到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等都无不闪耀着解放思想的光辉。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并以思想解放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赢得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毛泽东领导党作了艰辛的探索,但是,毛泽东终其一生,没有完成这个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且在他的晚年因失误使完成这一任务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这样,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交给了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交给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领导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行拨乱反正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同时,启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江泽民领导党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们党极为丰富的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的启示,创造性的将我党的发展概括为科学发展,并提升到指导全局的战略高度,实现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使我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职责和光荣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基本路线是指党在一个历史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它是从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而确定的。它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基本路线对了,我们的事业就会发展和胜利;基本路线错了,我们的事业就将遭挫折和失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自产生以来,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重要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经受风险考验、实现执政兴国使命的最可靠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靠的是它;今后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还得靠它。正如邓小平强调:“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动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成立时仅有50名党员、处在秘密状态的党,发展成为拥有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0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把党的建设确立为“三大法宝”之一,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我们党实行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使命:研究和解决实践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研究和解决实践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是理论的使命和存在方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但探索失败了,留下的是包括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失误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未竟事业。面对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和当时国内思想领域普遍处于僵化、保守的局面,全党迫切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回答了关于__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重大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世纪之交,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的局面,全党不仅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和回答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等重大问题,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进程中凸显的阶段性矛盾和我们遇到的新问题,全党既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还要进一步搞清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探索和回答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情况新问题总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相伴相随。因此,要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力量,使其在实践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整体性,又有发展的阶段性。是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会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完善。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继续推进。
2015秋 中文专科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 篇7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尝试一下下面几种教学方法。
1. 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视频资料
概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性, 容易给人“枯燥”感。现在, 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专题片很丰富, 用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第十二章我选用了专题片《澳门十年》中的内容, 第十四章的教学采用了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资料。通过选用记录片、故事片、理论片、革命歌曲、动漫等多种形式的视频资料, 有效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丰富了课堂教学, 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2. 开展专题演讲、课堂辩论
专题演讲、课堂辩论适用于教学内容涉及某一热点问题的章节。此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 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由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形式可以采用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等形式。这种汇报的形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现象, 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例如, 我在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的形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选读重要文献资料
在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要文献时, 我将学生对重要文献资料的选读纳入教学计划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精选了部分著作推荐给学生,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写出读后感 (把读后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 然后在课堂教学之中适时地将重要文献资料的原文引入其中, 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其中的要义所在。
4. 组织实践教学
在《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延伸课堂教学, 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及社会实践情况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1) 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如2009年下半年, 正值建国六十周之际, 湖南省展览馆举办了“三湘巨变———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于是我利用这次展览机会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课堂教学理论。 (2) 利用共青团等先进青年组织, 开展与社会共建的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 加深对理论的体会。 (3) 利用周末、“五一”等假期,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调研 (如“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等) ,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夯实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优化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
在《概论》的教学中, 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优化, 对教学外延进行适当拓展, 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 在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教学中, 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为例, 我就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了补充。在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谈到人与人的和谐, 我补充讲授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修订问题, 即“同票同权”“同命同价”“同工同酬”的“三同问题”。在教学第十二章《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时, 我对目前台海局势现状、台湾地区的选举、美国对台政策等进行了补充,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原有知识的优化, 对课外内容的补充, 有效地充实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外延,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及时、恰当地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时事热点,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一点在《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要讲好《概论》, 教师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不断丰富的、发展的党的理论与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是教师补充的主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教师可以将一些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问题及时纳入教学, 运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 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概论》时,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根据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用各种具体事例来说明、阐释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就是空洞的说教, 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的效果也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实践和历史的逻辑来说明历史上产生的理论, 用现实的任务、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问题来分析当代理论的发展。如教学“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 教师可以用某地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来说明 (如山西大寨的科学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努力做到贴切、生动与求实, 即案例既要尽量符合教学内容, 尽量给人“动”起来的感受, 又要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 (2)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 从理论的深度上进行挖掘,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科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师德修养, 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可靠保证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要想在有效的课堂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 教师要更新观念
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对权威不会盲从, 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去判断事情。因此, 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身心发展规律, 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需求,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权利、个性、隐私、尊严,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以自身教学理念去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做到教学相长,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与教学科研, 做到“学高为师”
“学高为师”是说“两课”教师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成果, 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修养水平, 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因此, 担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师,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概论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做到“学高为范”, 才能对教学的内容在深度上进行挖掘, 在广度上进行拓展, 从而能够给学生传授更为丰富、更深层次的知识, 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使学生在对教师的敬仰、钦佩的过程中喜爱这门课程的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师要加强人格修炼, 做到“身正为范”
“身正为范”是说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影响、感召学生。学生只有“信其人”, 才会“信其言”。这是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 《概论》课教师的人格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 而是授课者理想、信念和教养等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教师的智慧才华、理想情操、意志品格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担任《概论》课的教师要以卓越的人格力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陈彩云.工科院校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自身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J].消费导刊, 2009 (5) .
[2]王丽霞.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 篇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他又做了科学界定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华, 而且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中对此并未做出过明确、严格、科学的界定,在实践中这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以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大多只是描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更多的人长期把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归属范畴。西方一些学者也往往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或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迷惑”,而且在理论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而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完善的新天地。
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未来的社会所做的设想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不仅在实践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种“正统”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僵化思想。
建国以后,我国在实践上也建立了类似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连续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在理论上把计划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不过,列宁、斯大林的晚年以及毛泽东同志都提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他们都在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前进,但却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仍然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不能是商品经济,更不能是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观点,冲决了“传统”、“正统”理论的禁锢,消除两极化与市场的社会属性,恢复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的本来面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任何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说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是指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就是要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一贯坚持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新格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依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实情而提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空想因素和教条式的理解予以摈弃,打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必须是单一公有制模式的框框,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面向当代中国的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四、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共同所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按照符合劳动者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后,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比较单一的分配方式。但长期以来,按劳分配原则在某些方面实际上被歪曲了,它往往同“平均主义”、“大锅饭”联在一起,在公平的名义下,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建立,人们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从而突破了单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试卷代号:20010-04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06-18
石大远程在线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6-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7-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期末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