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精选11篇)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1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受
以前,学政治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书上怎么写的,我就怎么念的,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以前的老师,大多照着PPT泛泛而谈,给我的感觉就是政治太虚了,它离我很远,我不太了解政治,政治也不了解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却又不知从何问起。就这样,我成为政治的门外汉。
上了两次程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我收获颇多,我被老师渊博的历史知识、专业的学术精神所深深折服,每一次上政治课,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在第一次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学政治的诸多好处,并用事实加以说明,有理有据,让人无可辩驳,顿时让人觉得政治是一门大学问,它与我们戚戚相关,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要好好地看待它、钻研它。
程老师对这门课程有着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既拓宽了我们视野,又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启发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更好将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这大大激发了我们学习政治的热情。例如第一次课中,老师问我们10个命题中哪些属于哲学命题,前前后后不下50个学生发言,这种场面我是第一次见到,我本以为一个问题老师顶多让两三个人回答,然后就讲下一个知识了,没想到老师忙前忙后,在偌大的教室里来回跑动,就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这让我很是感动。很快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变得非常活跃,在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同时,我们都开始认真思考哪个同学的发言是对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哲学命题,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认真思考政治学科的某个问题,有一种想要立马翻看政治书的冲动,特别希望能够快点揭晓谜底。下课铃响了,没想到老师还在吊人胃口,说且听下回分解,这把我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全给激发出来了。我才明白,原来政治是如此的有趣和有意义。
程教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还是一位好父亲。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读他给女儿写的一封家信,听了之后,我非常感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对自己女儿的殷切期盼——期盼女儿能像古代哲人那样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做个诚实、善良、正直的人。洋洋洒洒几千字,说理举例并重,内修的重要性跃然纸上,让女儿深刻意识到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并成为有涵养的人。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只有高中水平,他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他只会用简单的几句话,絮絮叨叨地告诉我该怎么做人,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相比之下,我的父亲确实没有程教授那么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我没有责怪自己父亲的意思,我只是从两位父亲身上看到:知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貌,可以让一个人有底气,并帮助你解决许多难题。
我很佩服程教授的女儿,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做出很大的作为,让她的父亲很骄傲,不像我平平凡凡一事无成,总是让我的父亲失望。我要向这个姐姐学习,加倍用功,做个社会有用之人,这样才对得起我的父母亲和我的老师们。我是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看数学和做题,平时很少看新闻,这是我的遗憾,不过从今天开始,我会每天抽时间关注新闻的,因为我觉得身为中国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去关心国家、社会以及发生在身边的事,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要吸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不能再重蹈覆辙,要用行动证明我们中国人不是软弱的,更不是好欺负的,我们有不屈的意志,铮铮的铁骨,更有身为中国人的尊严!政治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爱国,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服务他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等,它是我们前进的航标,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政治?
虽然我们的政治专业素养不高,但是我希望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中,能够广而深地传授给我们政治方面的知识,我们很愿意学习的,也希望老师能多讲讲为人处事的哲理,我们这代人缺的就是内心的修炼。
最后,我要对程教授说声谢谢,谢谢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课,让我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也让我学会了去思考一些东西,一些有意义的东西,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不再迷茫„„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2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也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和喜欢。“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思路是:“理论精讲、实践强化、考核多元”, 探索实践“第一课堂———问题驱动, 第二课堂———活动引领, 第三课堂———项目体验”。
一、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传统的《概论》课程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 而对学生的中心地位不够重视, 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也导致了《概论》课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怕上、学生不爱上的局面。因此, 要改变《概论》课教学现状, 就必须把转变既有的教学理念作为抓手, 实现三大教学模式的转变。
1. 把“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要提高《概论》课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 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所谓“三课堂”就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 以大学生们校内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 校外活动为主的“第三课堂”。“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能够积极拓展教学空间, 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强化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影响, 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计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活动, 并通过活动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心得体会提炼升华, 为第一课堂提供素材, 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2. 把“主客体二分”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教学模式。
和我国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一样, 《概论》教学也是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地学习,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教师需转变“主客体二分”的教育理念为“多元主体”。在多元主体教育理念中, 教学主体范畴扩展, 包括课程教师、学生、其他教师及教辅人员、社会人员等。课程教师在《概论》课程教学的各环节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参与设置问题、讨论及总结答案等方式成为教学主体。学生主体的出现也会激发其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其他教师、教辅人员和企业人员等也可以成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之中, 设置和回答问题, 使问题设置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主客体的变化没有使教学复杂化, 反而使教学双方可以互换角色, 丰富实践内容, 提高教学双方对内容的理解力。
3. 把注重“知识化”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知行转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概论》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 教师也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 注重教化学生“知道”系统的理论内容。但学生知道这些之后怎样做却被教师忽视甚至忽略。他们可能通过电视、网络等接触多种价值观念, 甚至接受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所以, 知识化的讲授所达成的“知道”的目标并不能满足“概论”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所以, 《概论》课程的教学要重在“知行转化”, 教师既要通过合理有效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习到知识, 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为, 做到知行统一。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创新“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概论”课程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 我们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采用问题驱动法, 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 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形势政策, 充分利用唐山地理优势 (李大钊纪念馆、抗震遗址等) 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活动, 形成“第一课堂———问题驱动, 第二课堂———活动引领, 第三课堂———项目体验”的“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1. 第一课堂:
“问题驱动”教学法下的理论精讲。课题组根据学生实际, 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法, 以《概论》教材内容为基础, 对其进行新的整合,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问题驱动”教学法下的理论精讲, 突出“一面旗帜, 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主旋律, 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我们将全书十五章整合为三个“为什么” (why) , 两个“是什么” (what) , 一个“主体是谁” (who) (为了谁?依靠谁?领导核心是谁?) 的“六个W”。
在具体讲授中, 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和学生的参与,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了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第二课堂:
“活动引领”教学法下的课堂延伸。第二课堂即学生的校内活动。对应第一课堂的内容, 将校内实践活动设计为六个主题:高举旗帜、红色记忆、坚定信心、科学发展、居安思危、执政兴国。每个主题下都有具体的活动,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论坛、辩论赛, 以专业为单位开展红歌会, 利用周末影院播放专题片, 请专家举办形势政策报告,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等。同时, 为激发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中成立了“红色社团”———理论学习小组,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小组、科学发展观学习小组等, 通过开展系列学习实践活动, 深化了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 取得良好的效果。
3. 第三课堂:
“项目体验”教学法下的课堂深化。第三课堂是校外实践活动。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与专业教师、相关企业和部门合作, 积极设计活动项目, 开展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愿选择项目, 以社会实践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真实的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发展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都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三、完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突出笔试成绩,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 但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是难以通过两个小时的答题测试出来的。“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考核评价机制也必须随之改变。课题组在传统考核机制的基础上, 探索了“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多元考核评价机制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进行。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学生评价范畴可以分为知识认知评价、社会实践评价、个人品行评价三个内容。其中知识评价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社会实践评价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对课外活动的统一考量;个人品行评价是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基础, 综合分析学生的品德修养, 并将其纳入考核范畴。我们将考核评价设定为学生评价 (自评互评) 、课堂表现、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期末考试五部分, 比例分别为:学生评价10%、课堂表现20%、校内实践10%、校外实践10%、期末考试50%。既有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 也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同时又保留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这种多元考核评价,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得到学生认可,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评价机制的反馈, 及时调整评价内容和比例。实践证明, 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深受学生欢迎。
“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部分职业院校进行了三年多的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深受师生认可。2011年该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鹏.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 2007 (02) :45-46
[2]彭付芝.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条件[J].教学研究, 2009 (5) :77-79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3
摘要:“2010年8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出调整,其中提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程。”①在此之前,高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这一调整体现了我们国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必要性
我结合自身专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本课程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必然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对我们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课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切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内容结构特征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本质和目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统一战略、外交与国际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阐述。”②本课程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专题作了介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巩固本科生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将其授予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本课程是应对硕士研究生思想现状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告诫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竞争的重要阵地。”③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企图通过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事业中指导思想的地位,从而逐渐腐蚀我国的价值观念,达到推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最终实现它的全球战略。我国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在一方面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为了自己、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不断出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面对国际、国内双重环境的影响,硕士研究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倾向。集中表现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④因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势在必行。
3.本课程是应对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的必然要求
现象一: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可以说是给观众带来笑声最多的节目之一。为什么这个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许,除了它的喜剧性因素外,更多的是它直指社会热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存在小品中郝健的困惑,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呢?扶了会不会被讹呢?这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现象二:在娱乐报道中,我们经常会听见“撞衫”,就是说两个明星在同一个场合出现,结果两人穿的衣服是一样的,我们就叫“撞衫”。还有“撞脸”,就是说一个普通老百姓长了一张明星脸,跟某明星长得很像。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撞商标”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寨商标,其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大个核桃”“雲碧”“康帅博”“尹俐”“五粮”……
现象三:2013年7月24日17岁少女胡伊萱失踪被杀,帮助孕妇却被抛尸野外。经警方调查发现,案件实情是妻子为了满足丈夫的性欲,假装摔倒,胡伊萱恰巧经过将其扶起,送回家。在其家中,谭某骗被害人喝下掺有迷药的饮料,趁被害人昏迷后由白某实施猥亵,后二人将被害人杀害并掩埋尸体。
这些现象虽然仅是部分现象,但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突出,这迫切需要对国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道德文化教育。
4.本课程是应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健康、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这几年,出现的一个热词“雾霾”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1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天。截止11月上旬,全国2013年平均雾霾日数,已为52年之最。”雾霾给我们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危害人的健康,而且导致交通事故多发,交通阻碍等。雾霾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建筑扬尘、燃烧煤、农村燃烧秸秆等等,都加剧了雾霾现象。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完善。雾霾只是一个表现,水污染、森林破坏、土地污染等现象都是表现。因此,如何解决发展中的不健康发展、不均衡发展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这些课题的解决提供了必不可少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年04月17日.
[2]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3]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9期(总第129期).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4
1、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实践的发展
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
4、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5、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6、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本质
7、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8、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9、科学发展观的解读
10、论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
1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
13、刍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4、党建模式科学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15、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党建工程的创新
16、可持续发展视阈中的“两型社会”建设
17、绿色GDP: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唤
18、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19、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
20、试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21、论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及举措
22、试述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新格局
23、谈谈你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解
24、奥巴马对华政策剖析
25、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26、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二、课程调查选题
1、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2、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实效性
三、几点说明和要求
1、每位同学可从课程调查选题中选做一题,该项作为平时成绩,字数1000左右,文首须有标题、姓名、专业、学号,打印A4纸。
2、每位同学可从论文参考选题中选做一题,该项作为期末成绩,字数在4000-5000左右,按学校规定的论文格式打印,即文首须有标题、姓名、专业、学号、摘要、关键词,可不用英文翻译,参考他人成果请注明文献出处,参考文献放文末。
3、论文要求观点正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行文流畅,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每位同学均要端正学风,遵守学术规范,严禁抄袭他人成果,若发现有抄袭和雷同者将以0分计算。
5、课程调查和论文交稿时间:下学期第一周,由各院、系、所2012级研究生班干部统一收齐交马克思主义学院陶蓉老师,仙林校区专3—510室,电话:84028368。
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5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网络自主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理论创新、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经验教训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认识。这次课程是自主选择的网络学习,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更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认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长期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但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逐渐受到列强的侵略,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他们不停地反抗,做出英勇的斗争与牺牲,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通过各阶级人民的努力,不断地探索,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从苏联亡党亡国中汲取教训,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或对立,并应始终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对于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理论太重要了。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党便涣散,政策便失误,思想便混乱,经济便停滞甚至倒退,社会便动荡。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从另一角度来说,错误的理论必然产生错误的行动。正确理论是革命的先导,错误理论是垮台灭亡的先导。重视理论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勇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不断出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势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完成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且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6
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当然,不光是学到了一些简单的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自己应该怎样树立一个更好、更科学的人生观,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接下来3年的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此,我简单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在本科的时候,大多数思想政治老师都是以读PPT的方式来给我们上课,很少与学生互动,一味的给我们灌输一些思想和理论,感觉课堂已经不是那个原本不属于学生的课堂了。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雷鉴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的授课方式,老师课上经常结合实际例子和不少反应过去和现在社会百态的视屏,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比如说,雷鉴老师给我们看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并让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让我们了解到在世界的眼中现在中国人的样子,也许夹杂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越来越强大的中国的羡慕和嫉妒的色彩,或者说他们所宣称的“中国威胁论”。但是,中国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中国的强大是必然的,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联和东欧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学完了这门课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从建国前我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首先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要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最后是要诚信科研、把握好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如此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科研的条件,充分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当然,也要学会和朋友、老师处理好关系,充实并且带着收获和感恩完成学业。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7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 案例教学法中的实际 (案例) 来源于现实生活, 具有真实性;其次, 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 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 更能反映实际, 也更具有说服力。它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当代大学生处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成长环境中, 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特点, 一方面自强自立、勇于创新、渴望成才、积极创业, 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以生动具体地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和思想活动过程的案例为载体, 把课堂教学与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进步与困惑、喜悦与苦闷联系起来, 能够帮助、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 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 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好地掌握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增强认识能力。其次, 案例教学法相比于一般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得多, 生动得多, 学生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丰富、生动的案例, 凭借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出理论, 同时运用理论分析案例,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案例教学法本身的特殊性决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 并运用理论来认识实际问题, 逐渐地会养成一种习惯, 自觉地运用已学的理论去观察社会, 去正确地把握社会。最后, 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精选那些既能紧扣主题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 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出怎么切入、怎么引导, 使学生一环扣一环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观点的教学方案。因此, 要搞好案例教学法, 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而且要有驾驭材料和较高的分析能力, 这无疑会推动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初见成效
从案例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看, 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第一,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同学形象地说不再是“见招拆招”;有的同学说:“这种方式的确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我们的自主学习, 使我们主动用心地领会知识, 因为主动, 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更深刻, 这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我想对于专业课同学应该也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二, 学会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 锻炼了文字能力, 弥补了理科学生的不足。有的同学说:“这次作业形式使得课本上的知识有机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分析, 这使得知识活了, 所以分析的过程是真正在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背书的过程。”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 包括写作业, 组织语言都是我们平日里没有机会锻炼的, 这次作业真的有很多的作用。当然, 收获最大的还是对于原理的理解。”
第三, 学会用所学理论去分析问题, 真正体会到学习理论的乐趣和收获, 使理论联系实际不再是空话, 帮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的同学说:“这种学习方式更加自主, 也需要查询资料和独立分析, 也使学习比较有乐趣。”有的同学说:“这样做锻炼了我们寻找资料, 分析资料的能力, 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最后我想说马克思理论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工具。”
教师也有多方面的收获。主要是促进了教师对难点问题的研究, 积累了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的经验;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 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汲取了理科个学科的生动的案例以丰富课堂教学;为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可以惠及更多的同行和学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要搞好案例的采集与组织。搞好案例教学就要组织人力, 采撷汇总那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正面、反面事件, 并进行总结提炼。
其次, 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不是简单移植其他课程的做法, 而应体现该课程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应该始终把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讨论放在重要位置, 注意做好精心选择案例、围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的工作。
比如, 在讲授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内容时, 可以引用丛飞的案例。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中,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首要在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在于爱。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没有丝毫保留。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 用歌声点亮希望。丛飞的爱是奉献、是付出, 不求回报;丛飞的爱是真诚、是知足, 不求感恩。他已经把奉献当做了自己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负重前行也不改初衷, 丛飞就是我们行动中的“高山”。
本案例分析建议从以下3条线索入手:
1. 面对一个向社会捐献300多万, 同时又负债17万的穷光蛋时, 你有何感想?
2.“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 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从丛飞的行动中, 我们采取什么行动?
3.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在构造和谐社会中, 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深入开展案例教学的思考
当然, 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 教学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但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批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 会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 让教师不堪重负。其次, 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案例, 教师进行案例点评, 增加了教学难度, 对现有教师素质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 教师如果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讨论和点评就难以深入或仅停留于就事论事, 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次, 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案例教学要求人数规模适中, 为保证学生充分交换意见, 班级规模以40人以下为宜。班级规模的缩小要求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最后, 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交流、使用, 以及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素质的提升等, 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子林.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5) .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特色;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理论的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气质表现为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新期待,具有坚定的人民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源于其理论渊源的人民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当作主体,依靠人,把人当作目的,为了人,把人当作尺度,尊重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从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始终不动摇这个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的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人民性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是科学也是价值,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生活得更有尊严,这既合乎客观规律,又合乎人类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回应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新期待,使社会主义重新回归理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把握时代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向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其战略和策略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步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使党的认识与已经变化了的国际环境相统一。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该怎样继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重大的抉择。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还处于劣势,但时代主题的转变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中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革命输出,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谋和平、求发展,把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的国际背景下,在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形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的情况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方针。理论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时代同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宣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 (P.248-249)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鲜明地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2] (P.707)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化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各个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浓郁的民族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们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高度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与之相契合的理论成果,以解决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党的建设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两个先锋队”等科学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发展这一新世纪新时期的根本问题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系统观点,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完善到发展,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理论发展的每一历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做中国自己的事情,走中国自己的路,为中国人谋幸福,从而使之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西方,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与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效契合,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还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发展自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具有强烈的创新性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突出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而是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历程也表明,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理论创新就不能停顿。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发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之后,提出了“以苏为鉴”、“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3] (P.109)的新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4] (P.258)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江泽民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5] (P.2)胡锦涛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6] (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只有通过实践探索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客观上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时期和阶段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共同勾勒出清晰的、鲜明的理论创新痕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更新了社会主义的旧观念,唤醒了执政党的新意识,倡导了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表明我党一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烈的创新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求实精神。求实就是讲求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改革开放30多年,在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6-01(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虽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对于王老师上课的教姿教态、个人观点都印象深刻,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一、别样的课堂方式,启发式教育
尽管如其他课程讲解一样放映着课件,然而绝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对着ppt念一遍,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接受、消化,王老师悉心地与大家分享他自己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王老师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发现的社会现象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调研实践,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日常生活中需要练就自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同时,团队里成员与组长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组员和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集体调研,都离不开事先计划的制定,只有严谨的计划和有组织的调研相结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预设的问题,有所成果。
二、独到的见解,精辟的总结
王老师课堂上的很多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以国家安全为例: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我国国家安全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他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他进一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新概括新论断新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回应了人民重大关切,对于应对我国国内外安全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赶上和超过他们,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力度,加紧策划“颜色革命”,千方百计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我国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更加凸显,在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各种敌对势力遥相呼应,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有所抬头,不断向内陆地区滋生蔓延,范围不断扩大;我国长期形成的外向型经济还没有根本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经济摩擦日益增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状况极不乐观;我国能源消耗较多,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对外依赖度不断加深,能源安全风险加大;我国是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而且周边几个国家都拥有核技术或核生产能力,核威胁阴云重重;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面临的境外网络攻击和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黑客攻击的最大受害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多发,影响着社会稳定和谐,等等。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以确保整个安全机构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王老师认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自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王老师强调:要树立系统辩证、统筹兼顾的国家安全理念。坚持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首先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辩证、统筹兼顾的国家安全理念,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统揽国家安全的全局,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尤其要注意克服只重视个人或局部利益而忽视国家安全,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等短视行为,不断深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觉,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
王老师指出:健全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目的就是要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就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协调各方面资源,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下好国家安全战略“一盘棋”,努力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强大合力。
王老师这些观点,让我收获颇丰,对我们党和国家目前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我们必须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用讲话精神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要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以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经常学、反复学、持续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讲话精神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切实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10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又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二、使我清楚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的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也了解了其大致内容,明确了其历史地位
让我清楚地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经历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最新成果,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让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历史地位等等。总而言之,学习了这些内容让我懂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三、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现阶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我们对该体系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四、体会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解放思想要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作为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他还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区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第3 / 4页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古为今用,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以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邓小平则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即事实与实践联系起来。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邓小平把“实践”与“实事求是”对应了起来,即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求是的过程。同时邓小平还进一步把事实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起来,用事实证明来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事实的实践特征。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作风和品格。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是党员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是党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不排斥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不争论”主要是为了避免纠缠于一些“姓社姓资”之类的问题,而贻误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
“不争论”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而是让一些一时人们有争议的问题留待实践的检验。“不争论”正是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例如,在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要加强研究和讨论。又比如,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包括老百姓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如果我们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我们就很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争论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问题上,我们就会贻误发展战机,很难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要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 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对东方国家的革命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同时在革命中也逐渐总结经验教训,这对各国来说是及其弥足珍贵的财宝,而且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指导思想对东方各国也有这重要的实践意义[1]。
1、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1.1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基本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和重要的东方革命源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都对东方各国的民族革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革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也逐渐涌现了像毛泽东、邓小平等多为历史伟人。
1.2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世界的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更是东方各国的革命目标。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理论指出,共产主义不能脱离了实际,要考虑东方各国革命运动的本质,结合本国长期的历史进程,最终走上正规的革命道路。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伟大征程和奋斗目标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牺牲的,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我们全民族的不懈努力,所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成为我们努力的必要前提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认清我国的当代国情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全民族的繁荣昌盛。
2.2 当代国人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国家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我们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持续奋斗。多去总结自身的不足,团结在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方针路线,努力的提升自身素质,坚决抵制一切可能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实现各位伟大革命者未能完成的夙愿,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3、当代中国的努力方向
3.1持续奋斗下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应征,同时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持续不变的努力方向。
3.2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奋斗方向
在十八大中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还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个短暂的事情,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按照党的领导路线、方针来落实各项国家决策,要相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国策,是人民最殷切的希望,努力的发展一切可发展的力量,要调动好群众的积极性,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奋勇前进。
4、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经过100年的发展变革,中国的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每一位有志青年永远不懈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中国发展的不变的旗帜和方向,是以往革命者的不懈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开端。
参考文献:
[1] 吴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2010.8.24.4
[1] 吴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2010-08-04
[2]吴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01
[3]朱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大众化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05-01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09-13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06-18
请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05-26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0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_思考题答案09-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7-21
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06-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感想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