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

2024-07-01

追星(共12篇)

追星 篇1

这个世界除了追明星的“追星一族”,还有追外星人的“追星一族”。后者对天上出现的每一个不明物体、地下挖出的每一具畸形骷髅都浮想联翩,认为是政府不让人民知道真相。电影《黑衣人》索性将这个理论推向极至,设定地球上早已充斥外星人,只不过他们并非鼠头猴脑,而是跟我们人类一个样,因此混在你我当中谁都不知情。

《黑衣人》是一部科幻喜剧电影,改编自洛厄尔·坎宁安的同名漫画作品。《黑衣人》系列是好莱坞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演员生涯的代表作之一,1997年和2002年推出的《黑衣人》前两集在全球共计收获了超过10亿美元票房,也让威尔·史密斯与汤米·李·琼斯饰演的J、K这对黑超探员组合成为了科幻影史的经典形象之一。

遗憾的是,《黑衣人》前两部却因为种种原因,当年无缘内地银幕与观众见面。《黑衣人3》终于让影迷们一圆10年期待,在大银幕见证“黑衣人”的风采。

《黑衣人3》中威尔·史密斯、汤米·李·琼斯这对经典拍档将重出江湖,反派角色Yaz想要回到过去杀死K探员,为了拯救搭档K的性命以及危在旦夕的地球,J探员不得不玩了一把当下流行的穿越,回到1969年与年轻的K合作,而在此过程中,他还发现了K从未告诉过他的惊天秘密。

自2002年《黑衣人2》中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客串之后,叱咤乐坛的流行天后Lady GaGa也将在《黑衣人3》中友情出演,饰演监视器上出现的外星人,而与她同样客串出演的还包括贾斯汀·比伯和著名导演蒂姆·波顿,这也延续了《黑衣人》系列每一部都会邀请娱乐明星客串、融入当下流行文化的优良传统。

黑衣人Men in Black

黑衣人指与UFO事件有关,穿着黑色制服的人。一些UFO目击者,或是尝试透露UFO秘密的证人,有时会受到黑衣人的威胁与恐吓。早在1973年,美国的《宇宙新闻》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黑衣人”的专论,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该文作者以大量的事实证明,“黑衣人”在地球上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很远的过去。

世界上一些UFO专家认为,种种迹象表明,“黑衣人”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同普通人接触的事例已不胜枚举。有人说他们是外星人派到地球上的“第五纵队”;也有人把“黑衣人”说成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这种假设曾一度广为流传,加拿大杂志《魁北克UFO》就曾刊登过《“黑衣人”与中央情报局》一文。

“黑衣人”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至于说他们是否就是UFO的主人,或者是政府探员等其他人类组织成员,仍是西方许多UFO迷和专家们争纶不休的话题。

《黑衣人3》Men in Black m

导演:巴里·索南菲尔德

主演:威尔·史密斯/乔什·布洛林/汤米·李·琼斯

发行:美国哥伦比亚影业

追星 篇2

当看到这些新闻,我不禁叹了口气。现在很多人都追星,老师也不例外,有偶像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沉迷追星绝对不好。尤其是老师这种特殊职业,如果沉迷追星,并把学生作为自己的追星道具的话,就给学生树立了很不好的价值观。

我认为沉迷追星是一种自卑的体现。偶像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不可及的人物,而把一个人做为自己的偶像,说明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乐西。沉迷追星说明自己极度自卑,甚至否定自己。

沉迷追星有什么坏处呢?当然有。以前看到有很多未成年人偷走父母巨额的钱往明星身上砸,而且有很多人因为沉迷追星而荒废了学业。

但追星一定是坏事吗?不一定。从古至今有很多因追星而成功的例子。杜甫的偶像是李白,他为了“追星”开始写诗,因为希望李白能欣赏他而不断地提升写诗水平。太宰治对芥川龙之介十分沉迷,所以拼命想拿芥川奖,太宰治夜以继日地看完了芥川写的所有书和所有芥川爱看的书,然后坚持写作,写作水平也逐渐提高。现在的歌手碧梨,因为喜欢比伯并非常想和他一起唱歌,所以她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歌手,并且年纪轻轻拿了几座格莱美奖。

这些事例都能说明追星并不是坏事,追星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偶像就是一个目标,一种动力,每个人应该怀着这种动力拼命努力然后完成目标。而不是只是有个偶像然后每天卑微地仰望着他,而不付出实际行动。

万里追星记 篇3

想想看,李老最后一次参加全国赛时,我尚未降生;而杨老“封刀挂剑”也有十五年了。能亲眼看到这二老的面对面对抗,这份诱惑委实难挡。我的“铁石心肠”,爱棋人应该是十分理解的。

初三中午赶到顺德大良中旅大酒店,正是用膳的时间,一位姓甘的老总请吃野味,正好让长途跋涉的我补一补。当然我得享美味,完全是沾了杨、李二老的光。

盘中的野味有蛇、果子狸两种,但对牙口不好的二老来说,却有点消受不起,尤其是李老,只能用酱汤拌饭。东道主发觉自己选错了“定式”,有点过意不去,又为李老加点了一份豆腐。杨老的满口牙掉了一半以上,不过他还是够顽强,勉力吃了几筷子野味,看得出来快八十的杨老胃口还行。

由于当天下午二老对抗赛便要开战,饭后杨老急着要赶回酒店歇一歇,老人家还像过去一样认真对待比赛。和孔总、柳大华老师返回酒店的路上得知,杨老来顺德之前偶染风寒,因此他在比赛中将面对两个对手——一个是半个世纪前便开始与自己交战的老对手李义庭,一个则是近日在自己体内捣乱的感冒病毒。

不过看了二老的第一局过宫炮布局对抗赛,大家放心了:杨老这位“棋痴”一旦有棋下,小毛病根本不足为虑。杨老在发起最后冲击之前的一个小动作,更让我们领教了什么叫稳健?当斯时也,杨老没有急于操刀,而是从其始终斜背在身的百宝囊中摸出小小一宝——清凉油一盒,在太阳穴上抹了一点,定定神后才使出杀手——连挺七步小卒,逼得李老只好起身表示认输。

第一局战斗,李老明显发挥欠佳。晚间孔总与我闲聊时笑曰:二老其实在午餐桌上已分出了胜负,杨老虽只吃了几筷子野味,但其吸收的能量远胜李老后来吃的那盘豆腐。次日早茶时,心直口快的孔总终于憋不住将这番高论向二老和盘托出,李老听罢频频点头,那天早茶,午餐确实多吃不少。

储备了足够的能量,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李老投入了第二局战斗。这一战是二老四番棋较量中的最佳对局。经过59个回合、108分钟的苦战,杨老终于再胜一局,以2:0的比分赢得了对抗赛上半场——过宫炮布局的完胜。

赛后,杨老一如往昔的谦虚,总说自己下得不好。这一天来给杨老助阵的人特多,比杨老还要大5岁的陈老(松顺)和蔡福如、陈志刚、文根洪、葛万里等都从广州过来了。而李老没有听从孔总的建议,让随行的“领队”老夫人在酒店休息,在赛上显得形单影只。不过这倒让我有了独家采访的机会,我见缝插针,向李老了解了一下他的近况。李老目前在武汉市老年大学开设象棋课,在该校校长的支持下已坚持了五年。他每周去老年大学上一次课,一节课共两小时,一小时讲棋、一小时组织学员下棋。学员人数最多达22人,少则也有十几人,其中有几位是年年参加的“铁杆学员”。学员比赛的奖品都由李老自费购买、颁发,是些棋具或棋书。这次李老自掏500元,买了棋书《过宫炮十八变》精装本一册、平装本二册。我问他何以一下子买这么几本像砖头般的书?他说,一本精装本送老校长,另三本平装本给他的老学生们作奖品。

二老对抗赛的上半场结束后,有一天休息。杨老回了一次广州,与家人小聚,略作休整;李老则备了一天战。李老的功课没有白做,在对抗赛下半场——自由布局的第一局比赛中,开局反先,中局出现胜机,但久疏战阵的李老又一次暴露出“手生”的毛病,一步沉底炮的杀着没看出来,反而下出一步挺边卒的缓着,让老练的杨老抢先动手,再取一局。

末局,杨老以“镇山宝”左马盘河局轻快地谋得一盘和棋,以3.5:0.5的大比分结束了对抗赛。

我的追星过程甚为短促,返回上海时因疲惫而感冒,竟被疑为“非典型的肺炎”带菌者而遭冷眼,真叫人又好气又好笑。但回想一下追星之乐,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结束此文时,请允许我代表《棋艺》的读者祝杨老、李老健康长寿!

少年追星——是梦还是痛 篇4

15岁的曾依是湖南省岳阳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曾获岳阳市三好学生称号, 不仅品学兼优, 而且多才多艺, 会弹奏多种乐器, 二胡更是过了十级。然而, 为了参加选秀比赛, 曾依瞒着父母悄悄减肥, 并因为减肥而患上神经性厌食症。身高1.55米的她, 体重从44公斤降至25公斤。为了给自己心目中偶像加油, 曾依离家出走想亲临现场, 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瘦骨嶙峋的曾依被人拐骗到北京做乞丐, 身患厌食症的她四天滴水未进, 昏倒在北京西客站。2005年8月22日, 曾依因过度节食导致多个脏器衰竭, 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拒绝亲情挽救

曾依在患厌食症之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美丽乖巧的女孩。

曾依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站到那个五彩缤纷的舞台上, 被鲜花和掌声所环绕。

曾依从小就很喜欢唱歌, 她最喜欢的歌星是孙燕姿。孙燕姿纤细娇小的身材让曾依羡慕不已。曾依就给自己定位, 要将自己打造成像孙燕姿那样娇小玲珑的“骨感美人”去参赛。

曾依悄悄开始了她的减肥计划。每天妈妈做好了饭菜, 曾依当着妈妈的面把饭菜吃下去, 然后就跑到卫生间, 用手抠喉咙, 强迫自己把吃下去的饭菜吐出来。虽然呕吐的滋味很难受, 可是一想到自己将拥有理想的身材, 曾依觉得再大的痛苦都能忍受。

曾依的身体越来越瘦弱, 饭量也越来越小。曾依的妈妈发现女儿不对头。往年的春节, 曾依对着满桌的美食欣喜不已, 狼吞虎咽, 可是今年面对丰盛的年夜饭, 曾依的反应却十分冷淡, 勉强吃了几口就说饱了。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女儿, 妈妈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带曾依去了医院。医生诊断, 曾依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医生说, 厌食症多发生在13-25岁之间的青少年身上。患者在某种顽固的意念支配下, 无休止地减体重, 非常害怕体重增加。因为长期进食不足, 引起食欲减退, 食后呕吐。

听着专家的介绍, 曾依的父母面面相觑, 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 女儿居然会患上这种奇怪的病!

曾依这才告诉父母, 她一直在偷偷减肥。听曾依这么说, 不仅曾依的父母, 连医生都大吃一惊。曾依身高1.55米, 减肥前体重44公斤。按照体质指数, 曾依的体质值正好在标准值范围内, 也就是说曾依的身材很标准, 根本不需要减肥。

医生给曾依做了思想工作, 开了一些药, 让曾依回家观察。可曾依回家之后, 病情并不见好转。专家建议让曾依住院治疗。

对厌食症的治疗通常有三种疗法:营养支持疗法、以心理治疗为主的认知疗法和抗精神病药治疗。以曾依的病情, 她得住进医院的精神科。曾依是一个内心敏感、追求完美的女孩, 让她住进医院的精神科, 她心里十分抗拒。

为了让曾依尽快养好身体, 爸爸妈妈为她办理了休学手续, 让曾依在家里静心调养。然而, 曾依在家里整天郁郁寡欢。见女儿心事重重, 妈妈问女儿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曾依终于对父母说, 她想参加比赛。直到这时, 父母还没有将女儿的明星梦和女儿的减肥联系起来, 为了让女儿高兴, 他们鼓励她说:“好, 你先养好身体, 咱们明年漂漂亮亮地去参加比赛, 到时候爸爸妈妈也去做你的‘粉丝’。”曾依听爸爸妈妈这么说, 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胃口也有所好转。

可是, 明星梦依然顽强地影响着曾依, 看到自己体重开始回升, 曾依心里很着急, 若达不到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减肥标准, 哪有信心去参加比赛?不久, 曾依的厌食症再次复发, 她的身体又开始消瘦。父母见曾依的体重竟然降到了25公斤, 心疼得直掉眼泪。

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曾依精神上陷入危机状态。

亲戚们见曾依瘦得脱了形, 都很心疼她, 遇到事情自然也都顺着她, 千方百计让她开心, 哄着她尽量多吃些饭菜。在众人的关心下, 曾依的心情似乎有所好转, 她不再拒绝吃饭, 只是饭量仍旧很小, 每顿饭只吃一小勺。她的身体状况还是急转直下。

8月13日清晨, 曾依的姑姑起床后不见了曾依, 却发现客厅的桌子上有一张曾依留的字条。曾依用清秀的楷体工工整整地写着:姑姑, 我下去玩一下, 等会儿就上来。

看到留言后, 姑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急忙跑到楼下找曾依。姑姑找遍了周围所有的地方, 也不见曾依瘦弱单薄的身影。

曾依带走的还有一件睡衣、一板酸奶、几包圆筒饼干和220元钱。

梦醒已太迟

得知女儿出走的消息曾依父母的腿都软了。曾依出走时带的钱, 除去买火车票就所剩无几, 她身体又不好, 在外面怎么生存?父亲的一颗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

父亲找遍了城市的旅社以及各个汽车站、火车站, 始终不见女儿的身影。筋疲力尽的父亲看着照片中笑容甜美的女儿, 忍不住绝望地当众痛哭失声。

2005年8月22日凌晨, 正当所有的亲人都为找不到曾依而心急如焚的时候, 曾依的姥姥意外地接到曾依的电话。曾依在电话里有气无力地对姥姥说:“我被

·视角·

家长——该不该为孩子的追星埋单

孩子疯狂追星, 家长为何愿意一掷千金?孩子追星, 家长又是否理解?让我们听听家长们的说法。

支持方——

报社编辑刘先生:我女儿痴迷刘德华, 每次有他的演唱会, 我都给孩子买票, 女儿又没别的爱好, 就算多花点钱也值得。

外企经理林先生:儿子小学六年级, 追星追得厉害, 每次有歌星演唱会, 一定缠着去看。我们家经济相对宽裕, 所以一般都满足他的要求。

反对方——

家庭主妇李太太:我从不给上初三的儿子买歌星演唱会的门票, 因为追星这种事, 不能纵容。你看看电视上, 每当有明星出来, 下面那些小孩子就又哭又喊, 丢死人了。我还听说有的孩子为了追星还离家出走, 所以很担心, 怕儿子也成为追星族。

机关工作人员黄太太:女儿喜欢TWINS, 整天唱什么“同学爱少年, 恋爱大过天”, 这不是教孩子早恋吗?

专家——是逐臭还是自由

我们的青少年正在由“审美”转向“逐臭”, 审美观由“蝴蝶化”转为“苍蝇化”。我不是站在超女的对立面, 我只是想在别人都趴在地上膜拜她们的时候, 站在高一点的地方俯视。

——“鬼才学者”魏明伦

“偶像”这一词在现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要真正地给它下个定义也并非一件易事。在我们的上一辈人当中, 他们大多数人把雷锋、黄继光、保尔·柯逼在北京西站进站口乞讨, 快来救我……”

父亲急忙委托北京的朋友火速赶往北京西客站进站口。此时的曾依已经倒在地上。有热心人打了求救电话, 警察和急救人员都已经赶到。

凌晨1点, 曾依被急救车送往医院的急诊科。

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见到曾依, 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瘦弱的女孩。曾依的腿只有同龄人的胳膊那么粗, 曾依的胳膊只相当于别人两根手指头并在一起那么粗。曾依不仅瘦得像骷髅, 而且血压很低, 肾功能衰弱。

一个如花的生命, 没有来得及绽放就如落叶般飘逝, 留给人们的是一连串沉重的思考……

察金等人奉为自己的精神榜样。在他们的青春岁月中对自己精神偶像的那种狂热, 以及这些偶像对他们的深刻的影响, 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恐怕知道像保尔这样的英雄形象的都很少, 更无法谈及崇拜了。在他们眼里父辈们的这种对纯精神的崇拜简直是不可理解的。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教师 姚聪慧

像“追星”这一现象的流行, 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了解它所具有的意义, 所包含的价值, 避免盲目效仿追随。

——资深娱记 云天

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所见到的是明星美好的一面, 即使这美好是虚假的, 但我们追求崇拜的, 自然仍是自己所见到的美好, 这难道不好吗?保持一颗童心, 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追求“美好”的明星, 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初中生 小光

追逐明星, 体会他们成功背后的拼搏精神, 无可厚非, 而且值得提倡,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明星, 正视明星, 赞美德才兼备的明星, 抨击沽名钓誉、不思进取的明星, 看到他的“明”, 批评他的“暗”。尤其重要的是, 要认识到荣耀环身的明星背后, 曾经拥有的那一段拼搏历程, 追寻到他们身上艰辛奋斗的闪光点, 这对我们的人生大有裨益。

——高中生 孟卓

·解读·

几乎每个人都要走过这段心路历程。明星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标榜什么样的明星就会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人类的最初阶段, 崇拜大自然;人的少年时代, 崇拜英雄。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的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人从懂事那天起, 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以自身的经历、自己的期望影响孩子;学校以国家的需要教导孩子。少男少女在种种的“教导”中, 也朦朦胧胧地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 需要寻找一个可以仿效的活生生的人物。“明星”便是应这种社会需要、少男少女的身心需要应运而生的。

实际上, 明星崇拜早已有之, 甚至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明星崇拜, 只不过随着朝代的发展变化, 各个时期的“明星”标准也不同。

20世纪50年代的人崇拜保尔·柯察金。那个时代的少男少女哪一个不会背诵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那个时代的明星几乎都可以用这一段话去概括。这一段名言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们吟诵着这段名言长大, 吟诵着这段名言奔赴祖国需要的每个地方。

当今社会的明星纷繁复杂。

少男少女追星, 这是他们的权利, 应当十分尊重, 千万不可一味地阻止, 一味地阻挠, 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少年人特有的逆反心理会将错误推至极端, 反而无可收拾。

然而, 由于少男少女还缺少社会阅历, 认识水平也很有局限, 有时分不清什么是昙花一现的虚幻明星, 什么是自己真正应该追随的明星, 所以特别需要家长、老师的引导。

那么, 如何引导呢?

首先要尊重少男少女心目中的偶像。无论你多么地不能接受、多么地不喜欢, 但少男少女崇拜“他”或“她”, 总是有他们的原因。你一定要从少男少女的视角去发现这些“明星”的可爱之处, 这是你和少男少女沟通的起点。

有了相互的沟通, 在某些问题上与少男少女取得共识, 你才具备了与少男少女探讨问题的资格。你要运用你全部的智慧, 和少男少女们一起讨论 (而不是训导) 偶像, 哪儿好, 哪儿不尽如人意, 一起讨论他们自身:你具备哪些素质?你适合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从明星那儿学些什么?只要你讲得入情入理, 相信你的话也会入脑入心, 被少男少女们所接受。

这里有个特别重要的态度是:对待一切, 即使是对待心目中的偶像, 也需要用一种批判的态度, 不可盲目崇拜。盲目崇拜会丢失自我, 会使你永远跪在“明星”的脚下。只有当你学会用批判的态度, 用批判的眼睛去看待你心目中的偶像, 你才能真正超越自己, 超越偶像崇拜。一旦从偶像崇拜走向超越偶像崇拜, 你就成熟了。

我想对少男少女们说, 人是需要崇拜的, 需要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顶礼膜拜, 但是人更需要站立起来, 认真地欣赏自己, 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特, 认真地审视权威, 发现对方的不足与缺陷, 这样你才能超越自己, 超越对方, 真正地做一个大写的人, 真正地成为一个强者, 一个独立而自由的自己。记得谢军成为世界冠军后, 随着她的照片与屏幕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各地各类的国际象棋班也立刻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那时, 只要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的门口经过, 就会看见很多家长领着孩子走进去, 原来是国际象棋速成班开课了。明星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追随明星, 希望自己像明星那样成为明星, 这是很多少男少女的共同心愿, 也是很多父母的共同心愿。

明星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那么推出什么样的明星就值得我们全社会来思考了。

当今为广大少男少女所崇拜的明星, 大多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究其原因, 自然是因为这些行业比较引人注目, 是人们关心的焦点。这自然无可厚非。然而这种似乎“顺其自然”的导向, 给正处于明星崇拜期的少男少女以什么影响呢?这是应当引起人们关注的。

都说当今的少男少女决定未来的中国。他们今日的追寻决定日后中国人的素质。这话听起来很沉重, 确实也有它的道理。

所以说, 表面上看起来浪漫新鲜的追星热, 向人们诉说的不仅仅是它的有趣, 它的刺激, 它的疯狂, 它的荒唐。它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 也告诉大家, 告诉我们每一个人: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代少男少女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追星人与被追星人作文 篇5

同学们: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追星族”,其中竟有不少是未成年人。他们将追星列入了自己的生活,把偶像放在第一位。张口明星,闭口明星,将所有的零花钱都用于买明星专辑、碟片和代言产品,最后弄得学习落下了、钱都花光了,可偶像还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粉丝。其实,追星的本质是追随着某位你喜欢的明星成长、进步,你喜欢ta的原因应该是欣赏ta的某些品质或特长,如迎难而上、笑对挫折等;而不是只看这个明星长得怎么样。现在有不少“奶油小生”靠脸吃饭,甚至有人为了收获粉丝特地去整容。揭开一些明星迷人的面具,露出来的很可能会是一颗丑陋的心灵。但在当今社会,明星们即使品行恶劣,只要有高颜值就能刷爆不少人的朋友圈,收获大批量的粉丝。

追星要理智,最重要的就是选对崇拜的对象。有些明星固然是不错的,只要他们的品质行为足够优秀,颜值就只是附加条件;而有些明星却只有颜值,其他一无是处,不得不说,这种明星的粉丝,一定是很肤浅的。真正值得追的“星”其实有很多,比如陈更、彭敏、雷海为……他们没有哪个颜值特别出众,但更没有哪个是徒有外表。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小黑马”陈滢更是令人惊叹。他是我们的同龄人,甚至还比我们中的一些人要小;可是他的诗词储备量足以碾压我们所有人。那些沉迷追星的同学们,你们不妨想想,真正的明星就在你们身边啊!你们还有什么理由沉湎于那些徒有外表的明星之中呢?

传销式追星 篇6

过去我们常常嘲笑广电总局出台一些逆天而行的呆傻政策,最近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有时“姜真是老的辣”,睿智的广电总局其实看出了某些风不可涨——比如选秀的大行其道。

有项调查表明,有90%的孩子把职业理想定位在将来当明星。在我上学的时代,的确也有很多人暗暗存有这种心思,当科学家、医生那是糊弄语文老师的。谁不想万众瞩目?谁不想无本万利?在普通人的视野里,明星的职业最接近于“不劳而获”的概念。但明星也是有门槛的工作,而选秀,用电视台粉饰过的话说就是“让普通人实现梦想的舞台”。

如果自己无法成为明星,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喜欢的明星身上。我小时候,追星的消费有:买相关杂志、磁带、看电视,最有钱的人会去追随演唱会。时过境迁我才知道,原来明星的合同赎金也可以是粉丝赞助。有人针对张杰的事调查了一下他后一届几位选秀艺人的QQ群和贴吧,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那里面充斥着传销式语言,恩威并施,有蛊惑、有语言暴力,大意就是让学生粉丝省下饭钱或者去借,不管钱的来路,只要你付出、付出、无休止地付出。比如这句“不要说什么拉不下那个脸来借钱。演唱会的事好像比面子更重要吧,”还有“某某只是一个刚刚发行唱片的新人,红歌有没有都不能指望,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为他冲销量!只有销量高,公司才会认为他有市场潜力,才会重视他,用心打造他!公司重视他还愁没有红歌、没有资源吗?美好的未来就摆在我们眼前,有什么理由不去抓住?!”

满篇充斥着惊叹号,看后你会以为自己误入黑传销窝点,这些发出怒吼的人多是贴吧吧主、QQ群主,也就是所谓的高层粉。我很怀疑这些人的身份,会不会是经纪公司的卧底,或是和明星有利益牵扯?好吧,就算他们是绝对纯洁的粉,明星会不知道有人在替他们向没有经济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小孩子恶性乞讨吗?至少他们在默许这种事情吧。

這些明星需要钱的地方太多太多,打榜、写真集、彩铃、CD、巡演、歌友会……真想为粉丝庆幸,幸好明星们的身体还算安健,幸好他们家暂时不用买房、他爸爸的同事的表姑母没有得绝症、他目前还没和公司闹崩,不然这无底洞要填到何时?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有人爱你,愿意为你花钱,你可以假装无辜地说:“我不知道喔,那是他们太爱我了。”但是你的演唱会坐不满,你的唱片卖不完,那是你的魅力不够,干吗逼迫一个小粉丝买你几十张专辑四处送人呢?有本事就多让一些人喜欢你,心甘情愿购买你的产品。

我知道粉丝在狂恋一个人的时候智商会变低,同时有一种群体效应,当她处于周围都是狂躁性支持者的氛围时,如果她说出稍微理性的话,就会被群体排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赈灾捐款绝大部分人会掏钱,即使知道有些钱进不了灾民口袋,在那一刻也不敢提出质疑,因为会被群体斥责冷血,王石就尝到过这种集体暴力。同理,有部分人追星不是真喜欢那个明星,而是喜欢和歌友会的朋友们聚会,这些人被迫裹挟着不敢思考。秀粉们又多是中小学生,父母对他们溺爱多于严厉,怕他们委屈,怕他们叛逆。家长在不懂事的孩子眼里远没有明星亲切,只能在青春期顺着他们。多年前蔡明、郭达演过一个极为传神的讽刺追星的小品,至今仍有余味。(摘自《新民周刊》)

也谈小学生“追星” 篇7

其实,大多数教师不喜欢学生迷恋明星偶像,最大的顾虑是担心学生沉溺于其中,浪费大量时间、金钱,耽误了学业,甚至影响自身的价值观。现在的孩子大都想当名人明星。问他为什么,回答是明星吃香,神气得很,还经常上电视、受追捧。孩子产生强烈的成名欲,应该归因于教育的疏忽与社会的影响。其中,在中国传统教育中“重成名”的成分较大,加上媒体追捧明星的误导,致使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成名欲。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执著品质,但是,教师的培养是有条件的、有方向的。这里就会出现矛盾,一方面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能够执著地追求,另一方面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事情,教师却认为应该坚持和执著追求。学生执著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常常会废寝忘食,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教师希望学生执著追求的东西,却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和教师的督促。

我觉得学生的这种执著的“追星”精神非常让人感动。不论学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应该从中看到和鼓励的是学生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当学生真的对某事兴趣十足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他的执著而高兴。只要我们有心,学生的任何崇拜行为都可以引导其成长。

那么,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帮学生认识到“追星”并非坏事,但“成名欲”过于强烈就不好了。我们在肯定学生的执著或坚韧不拔的精神的同时,应当指出“追星”正确的做法是以名人做远大目标,学习名人在成名道路上拼搏的精神,而不是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名气”。如果只要“名气”,而不要其他,则是“虚荣”。

其次,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教师要允许他们尝试。天下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长的孩子更需要时间体验挫折、享受成功,进而认识自己。学生追求的东西,最终或许有结果,或许没有结果;他们也许会放弃,也许仍然坚持,我们都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在尝试中犯错误。对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和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和过程,学生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就能够很好地重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追求,慢慢学会自我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选择。

再次,对已经因“追星”而遭挫的学生,在“追星”路上失败,兴许是件大好事。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做好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引导学生用其他方式表达和迁移其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换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逐渐打消虚幻的追星梦。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遇到的困难,看看其中隐含的各种不利的因素,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培养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周围的一切,自觉抵制“成名欲”中的各种诱惑及消极阴暗因素。

第四,学生在追求和尝试中,会自己判断“值不值”,有没有意思。但是学生毕竟年纪小,对很多事情缺乏客观评价。因此教师需要走近学生,和他们一起交流,分析执著于某活动的价值,帮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正面积极引导他们。比如对于学生喜欢的某个电影明星,教师可以陪他看那位明星主演的电影或电视,巧妙地将学生对明星本人的崇拜转移到探讨剧本、内容等议题,学生便不会将崇拜的目光一直停留在人物的身上。这样,在学生成长的起步时,教师放开心胸,给学生空间,陪伴他们面对人生探索的阶段和目标,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或许自己渐渐就成了学生的崇拜的偶像。

第五,学生应该有值得效法的名人偶像,以开阔视野和生活圈子。教师可以顺应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宜的参考群。例如,古今中外的伟人和英雄,身边的先进和优秀分子,明星中的德艺双馨人物,等等,以他们为榜样,鞭策学生奋发向上。

最后,对于一些明显有损儿童身心健康的“追星”活动,教师还是要干预,但绝对不是粗暴地否定。如果硬要否定他,反而会激起他的叛逆心,就真的沉溺其中走不出来了,这是孩子们受到压制后必然的心理反应。此时,教师更要有爱心和耐心,积极和学生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陈利害。鼓励学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要求他们不要模仿他人,敢于大胆自由表达自己,为他们创造发展个性、做真正自我的环境和机会。在一切活动中,提倡团结、友爱、互助,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不断增强自信,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

名人明星自有许多引人注目的优点,追逐他们是一种正常的心态,渴望成名也并没有什么错,但再大的名人都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名人明星的不凡之处就是更珍惜和发挥属于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应教育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好这一点做人的经验就足够了。当学生执著于追星时,他的失败有你排解,他的成功有你与他分享,他的目标有你分析,他的行为也伴随着你的评价……在这番执著地“追星”之后,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对目标的坚定,以及行为的理智都会增强,更成熟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追星 篇8

本文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提出对中专学生应进行多元评价, 即在评价目的上侧重发展, 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工具上实现多元化, 在评价关系上体现平等合作。

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工作以开展班级“追星行动”为依托, 根据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 调整教育培养内容, 分学期逐步深入开展“追星行动”评比。“追星行动”的口号是“优秀的你是我眼中灿烂的星”。

1第一学期开展“追星活动”的具体措施

第一学期, 新生突出的问题是:生活能力差, 不能按时就餐, 饿了吃零食, 常出现胃肠道疾病;不愿意甚至不会洗衣服, 常把脏衣服带回家;缺少感恩心理, 浪费;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关系紧张;自由散漫, 纪律意识淡薄;逆反心理强, 情绪不稳定, 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会自主学习等。

面对这些问题, 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是建立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帮助学生增强纪律意识, 提高自立能力, 养成良好习惯, 尽快适应中专学习生活, 因此, “追星行动”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 强化纪律意识, 建立管理制度。

通过大量案例教育学生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 带领学生学习《中专生行为规范》, 和学生讨论并共同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细则”及“班级文明公约”。安排临时班干部, 对违纪行为及时记录, 作为学生平时评比和期末量化综合考核的依据。同时, 教育学生学会反思, 要求违纪学生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行。以班级记录为依据, 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 每两周组织学生民主评选一次“纪律之星”, 及时树立榜样。

(2) 在班级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分别以“宽容”、“自律”、“感恩”为主题开班会, 以讨论发言、讲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角色扮演、自由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认识到:消费攀比是虚荣的表现;放纵自己, 散漫懒惰, 总要求他人, 最终会导致被同学厌恶和排斥;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 学会换位思考, 宽容他人, 会得到更多同学的接受和喜爱;说脏话只会自贬形象, 制造并激化矛盾等。在学生中评选“文明之星”、“卫生之星”。

在提高认识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周末回家主动做家务, 统计自己每月各项花销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关心帮助同学等, 并要求学生写感悟文章, 进行征文评比, 选出“文学之星”, 将优秀征文在班级板报中展出。

建立班级情感交流册, 倡导学生真诚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 把好人好事写在上面, 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发表感言, 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化解矛盾, 共建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以班级情感交流册的记录为依据, 评选“爱心之星”。

(3) 开展文体活动, 发展多元智能。

开展“每周一歌”活动, 评选“曲艺之星”;根据日常做操、体育活动等情况, 每月评选两次“体操之星”;根据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班级知识竞赛成绩, 评选“学习之星”等。在元旦举办大型的联欢晚会, 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4) 期末对学生进行量化综合考核。

“追星行动”除了日常评选各项“优秀之星”外, 还要在期末汇总班级一学期的各项活动记录, 将所有违纪行为、活动表现、期末考试成绩等都量化成分数, 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统计、排序。

量化综合考核成绩计算公式:量化综合考核成绩=量化1+量化2+60 (基础分) 。

其中量化1按学习总成绩排名赋分。例如:班级总人数为49人, 学习总成绩第一名的学生量化1=49分, 第二名的学生量化1=48分, ……最后一名得1分, 量化1按学习总成绩排名赋分, 减少了学习成绩中的不确定因素 (如复习范围没把握好, 监考标准因监考教师不同出现的人为偏差, 评卷偏差等) , 较客观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上的差异。量化2为各项班级活动, 班级贡献, 全勤加分与卫生、纪律扣分总和,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为激励学生, 设立多项奖励:鼓励中等生, 能按要求完成学期任务的, 评为“规范学生” (条件:各科考试及格, 且量化2≥0) ;对成绩较落后的后进生设立“进步奖”;针对确实优秀的学生设立“综合成绩前十五名”和“单科前三名”;鼓励团结协作, 评选“优秀值日组”、“优秀宿舍”。

对于少数没有得奖的学生, 通过谈话,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并查找不足, 制订切合实际的计划, 变压力为动力。

2第二学期深入开展“追星活动”的具体措施

第一学期的“追星行动”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评比偏重以个人为单位, 而第二学期, 学生已基本适应了中专生活, 被鼓励的学生渐渐会缺少变化, 学生竞争的兴致会减退, 因此, “追星行动”于第二学期进入调整巩固期, 偏重以组为单位, 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以下是深入开展“追星行动”的具体措施。

(1) 组建高素质的班级干部队伍, 并加强培训管理。

第一学期, 临时成立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因缺少考察了解, 整体质量不高, 有的班干部未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 甚至起了反面作用, 因此必须进行换届选举。选举程序:通过班主任提出选举要求、根据量化综合成绩确定候选人范围、个人竞选演讲、学生民主投票选举、班主任差额选举、上岗试用, 共6个环节产生班委会和团支部成员。当选的班干部综合能力较强且热情高, 对来之不易的机会非常珍惜, 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落选的班干部也能在公平、公开的竞选中认真反思、平静接受。通过上述选举办法, 每学期的班干部队伍稳中有变, 班级管理持续稳定而有活力。

每月至少开一次班干部会议, 班主任集中对班干部进行培训, 使班干部团结协作, 增强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并增强服务意识。班干部在实施权力的同时也要接受学生的监督, 每学期组织班级学生对班干部进行两次民意考核, 汇总学生对班干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班干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除主要班干部外, 还下设值日组长、舍长、课代表、宣传员、安全监察员、领操员等基层干部。基层班干部在主要班干部领导下工作, 学生在具体班务中得到了切实锻炼, 几乎每名学生都在班级中担任过班干部, 发展自己的多元智能。

(2) 划分“追星组”, 加强集体教育力量。

划分“追星组”, 发扬团队精神。划分“追星组”的方法:依据量化考核成绩, 将量化综合成绩名次排序, 根据班级人数划分小组, 如:49人班级可分6组, 每组10人之内, 见图1。这种分组基本使每组学生的综合成绩比较平均, 解决了后进生容易被排斥的问题, 避免了人为分组带来的矛盾。

分在各组的班干部必须综合能力较强, 公平公正, 积极肯干, 才能使各组在竞争中不发生矛盾, 个人在全体学生中的威信才能得到提升。

每学期分组方法不变, 评比规则基本不变, 但学生每个学期的量化综合成绩排序有变化, 将“追星组”成员每学期更换, 加强学生间的交往, 使评比结果充满悬念, 不断吸引学生参与每学期新一轮的竞争。

(3) 分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发展多元智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如踢毽球、跳绳、拔河、下棋、辩论、卡拉OK、书法、绘画、摄影等比赛;就近参观博物馆、科技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组织红十字公益活动, 看望残障儿童、孤寡老人, 清洁街道等;组织学生在附近的景区游玩, 开展趣味文体活动;看礼仪系列讲座、安全知识讲座、老子的道德经讲座、青春期教育讲座等光盘, 要求写体会文章等。

活动内容可分不同学期进行, 每学期都有新的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活动不仅要适度, 不能让学生感觉是负担, 还要适时, 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有益补充, 一般每周安排一次活动。

(4) 开展班级情况通报会, 使“追星行动”保持持久的热度。

为了防止“追星行动”虎头蛇尾, 每周必须进行一次班级情况通报会。班级情况通报会一般安排在周一早自习, 由班主任或班干部主持, 通报班级上周情况, 按照班规及时惩罚与教育违纪学生, 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并提出本周班级的目标和活动计划, 统计“追星组”上周的成绩, 早会后记录到班级宣传板报上。

对明显落后的“追星组”, 组长组织自查, 采取措施。如果组长解决不了, 班主任及时介入, 帮助解决持续落后的问题, 尽量避免因差距拉大而“破罐破摔”的情况。在班干部会上, 班主任指导班干部纠正工作态度, 讲究工作方法, 争取组内的积极合作, 使“帮助别人, 最终就是帮助自己”的想法深入学生内心, 保证“追星行动”成为全班学生共同进步的推动力。

(5) 期末进行“追星行动”综合量化考核及奖励。

第二学期以后, 学生综合量化考核方法与奖励办法基本与第一学期期末时相同, 但减少了单项奖的人数, 增加了“优秀追星组”的评比。“优秀追星组”的成绩等于本组成员量化考核成绩的平均分加上以组为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总得分, 统计后排序, 避免了人为因素, 使评比更客观。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 发放奖品、奖金、奖状, 并向学校申报校级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

期末将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班级活动照片配上适合学生的经典校园歌曲, 刻录成光盘, 连同期末考核评价资料、班主任评语等一同由学生交给家长。家长惊喜感动之余会在随后召开的家长会上热情配合班主任工作, 积极反馈学生情况, 参与评价教育。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仅仅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学生在课堂之外参与的各项活动同样是学习。对学生进行评价, 内容就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追星行动”评价的内容涉及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比所依据的资料来自学生本人、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宿舍管理员、学生会干部等, 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成绩单、综合成绩排序表、口头表扬、自我总结、学生民主考核、班主任评语、家长反馈等多元评价工具的使用, 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了认识自己的有用信息。

“追星行动”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 体现了集体教育的力量。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 对家长、任课教师甚至班主任的教育常不以为然, 抵触情绪较强。但几乎所有学生都在乎集体是否接纳他, 对同伴的话往往比较在意, 因自己违纪扣分、不努力学习让本组失分都会心生歉疚, 对同组学生的帮助容易接受。因此, 在本组优秀学生的带动下, 后进生进步明显。而相对优秀的学生必须帮助本组的后进学生, 这样才能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使他们克服了自私心理, 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 交往能力、责任心、学习动力都得到了提升。因为各组间存在相互竞争, 为了本组利益, 不同组的成员间自然能互相监督, 出现了人人被管理,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情况。

“追星行动”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每周的班级情况通报会, 使学生的优点及时被肯定, 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期末进行量化综合考核, 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是多元智能的综合体现。期末奖励的覆盖面很大, 每学期都涉及班级80%~90%的学生, 这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树立了自信。

“追星行动”使学生在分学期开展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展示和发展了多元智能, 在活动中进行评价更有说服力, 体现了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也来当一回追星族 篇9

向杨澜学习备课

1996年,在美国留学的杨澜第一次采访基辛格。那时候的杨澜,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没有多少经验。为了采访能有主题,杨澜事先了解了一些基辛格与周恩来的谈话内容。然而,杨澜所做的准备远远不够用来与基辛格进行一次完整的交谈,她的提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甚至问了许多无关主题的话,如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呀,等等。

后来她的导师用养活一条鱼要用多少水作比喻来告诉她,对于一条鱼而言,水要多,这才是最重要的。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杨澜再次采访了基辛格。采访前,杨澜搜集了大量资料,从基辛格在哈佛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稿到他的传记,还有跟他相关的厚厚的七本书,杨澜认真完整地看了一遍。这次采访的时间虽然只有27分钟,但其中展现出来的深度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外交专家的认可。

事后,杨澜说:“我看了那么多资料,虽然最终只用在一两个问题上,但并不表示事先的准备是多余的。好比是一条鱼,需要的仅仅是吸在棉花里的那点水,可要养活一条鱼,必须有一鱼缸的水。正是这些看上去多余的水,让鱼可以游向任何一个方向。”

这让我想到了平时的备课环节,也就是准备阶段。现在多数教师都以忙为借口,从现成的教参上找一点点备课的资料,甚至就是完全照抄教辅资料上的结论,到课堂上向学生照本宣科。虽说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效果很有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编写的理念,新教材跟老教材的区别,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还有学生的信息源来源广泛,学生的思维差异等等,都决定着老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照抄别人的结论。即便是成功的案例,也是在特定的场合与特定对象中成功的,而对于自己的课堂和学生,还需要有个性化的方案。

此外,教师备课不要只盯着教辅资料,还必须博览群书,尽量多做准备,就像杨澜说的,不能只局限于“那点水”,而要有一缸水。阅读量大了,视野就会更开阔,站的角度就会更高,比较的角度也会多起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切入点也会更有针对性。这样上课,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是把学生当“硬盘”,只让他们“存储信息”。

还有一点就是,备课环节也是一个循环提高的过程,第一次的失误可以在第二次得到修正。教师只有再读书,再钻研,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

向陈佩思学习上课

陈佩斯工作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到总政话剧团《万水千山》剧组帮忙,扮演一个抢包袱的匪兵。在排练中,陈佩斯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了三个细节。第一个是,在打仗时,他背后响了一声,他把脑袋一甩,帽子掉了,然后回头大骂另一个匪兵:“瞎了眼了,你他妈的往哪打?”引得观众哄堂大笑。第二个是,他扶一个匪兵逃跑,途中,这个匪兵烟瘾发了,就点白面儿吸着,他在旁边“馋涎欲滴”,忍不住用手撩着烟也吸起来。观众被他那滑稽、贪婪相逗得忍俊不禁。第三个是,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匪军官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份,抢了他的帽子戴上,把自己的军官帽硬塞给他。他拿着军官帽,戴也不是,扔也不是,最后灵机一动,解开衣服,藏在里面。这一招,博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精心设计”的效果,从“哄堂大笑”到“忍俊不禁”再到“一片喝彩”,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与接受度是陈佩思重点考虑的。课堂教学也正是这样。教师的任何“表演”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以老师讲了多少,用什么方式讲为标准,而应以学生能不能有所收获为标准。

学生收获不能以接受死的知识为标准,而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质疑,养成思辩的品质。归根结底,衡量课堂效率的尺子就要根据学生来定。

现在不少课堂很热闹,讨论式的居多。还有就是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果不能顾及学生的接受方式,没有真正唤起学生的参与,最高级的手段也是花架子,没有任何用处。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穿什么衣服,站在讲台上还是走动于学生座位之间,在不同的内容处用什么语气上课,都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陈佩思给教师的启示还在于要见机行事,遇到什么情况不必按事先的程序走,要根据临时出现的情景应变处置。这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课堂上随着内容的深入,学生总会生发出教师事先没有准备到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将疑问解开,而不能武断地阻止学生思考问题的步伐,灌输现成的答案。

向郑板桥学习批改作业

古代地方官断案的判词,大多墨守成规、刻板冗琐。相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判词就与众不同。石佛寺的和尚与天月庵的尼姑是同村人,青梅竹马私定了终身。但女方父母却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到庵中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后来在潍县风筝会上,他二人又见面了,于是在入夜时幽会谈情。不料被一乡绅抓住,认为他俩伤风败俗,扭送到县衙问罪。郑板桥了解原委后,大笔一挥,判他俩还俗完婚。八句判词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在一起好成桃。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摇。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后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郑氏的判词让我想到了眼下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批改总要下评语的,评语怎么下?从郑县令这儿就有启示。

缺少个性的评语还是偏多的,诸如“主题鲜明”“语言流畅”等等的套话多,三言两语了事,学生看了也还是不知道优点在哪儿,错点如何改。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认真研读学生作文,读出自己真切的感受来,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地下评语,因为每一名学生写出的作文是带有各自鲜明个性特征的。

还有就是,评语要生动形象,如果能妙语连珠,风趣传神,学生会喜欢的,会关注的,还会从中领悟到语言表达之妙,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分析与引导 篇10

“追星”是一个新鲜词。然而就其本质而言, “追星”这个词早以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 那时也有着一群群的“追星族”。正是他们那样一大批充满热情、激情、善良、勇敢的青少年们, 踏着雷锋、刘胡兰、董存瑞、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足迹, 立志守国防, 建设边疆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的“追星”精神, 在有着一种强烈的爱国、爱百姓、爱生活、爱人民的精神同时, 更有着一种坚强不息的奉献精神。

纵观如今的所谓“追星”, 在青少年们的心目中, 其目的和意义已嫣然相反, 是非两空。青少年为了追星可以一路追踪明星, 为购买磁带、影碟和演唱会门票等产生各种高消费。更有因为追星的盲目性、狂热性等非认知、非理性的特点, 往往使很多学生丧失理智, 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 在浪费了大好的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也妨碍了其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进而影响了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为此, 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追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成因、以及应对的策略做出探讨, 以期达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目的。

二、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原因

“追星”一族大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在心理学界被称之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心理诞生”, 是人生中最起伏、动荡与躁动的一个转折时期, 其标志是个体从生物性体验向个人和社会性体验的转变。处于该时期的青少年, 一方面, 由于性的成熟、身体外形的变化以及智力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萌发出对自身, 对事物、人生和社会的许多的好奇、热情与向往:另一方面, 由于身心的尚不成熟, 处于发展阶段, 在突然面对身心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社会文化所赋予他们的各种挑战与义务时, 会出现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失调。在这些青春期所特有的生理、心理条件下, 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没有正确的引导, 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 往往很容易步入追星的行列, 束缚了自我的发展。

基于上述青少年所特有的心理状态, 追星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青少年处于心理成熟和发展的不完善期, 虽然自主性有所发展, 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融和感。他们关于自己的观点总是和团体的形象“我们”, 即同龄人的典型形象相联系的。因此, 当感到自己的行为或言论与周围人的思想有悖, 或自己的思想落后于流行的话题时, 他们会努力参与到团体的行为中, 以期与之达成一致以克服由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所以, 当某一星热散布于其所置身的环境中时, 为了能够取得团体的一致性, 个体将自动或不自动地参与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讲, 出于这一心理的追星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被动追星, 其出发点是为了获取团体的一致性, 所以它所带给青少年的危害要相对的小一些。

2、模仿心理

青少年的一个最明显的个性特点就是表演性人格, 也就是说“舞台上的自我”。所谓的“舞台上的自我”是指个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感觉到自己是众人注目的焦点, 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 在感觉上都如同是舞台上的明星, 受到万众瞩目。而现实生活中的明星恰恰是真正的舞台上的主角。他们通过其面具式舞台自我展示, 吸引了无数追星族的目光, 进而形成狂热的崇拜。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能引导一个潮流, 代表一种精神。所以, 为了能够与之趋同, 达到相似的“舞台”效果, 片面地仿照他人的行为并使自己与他人相同的模仿心理在青少年当中是相当普遍的。

3、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学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关于个人成长过程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 按照层次的不同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要恰巧是青少年所需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 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 是处于一种“心理断乳”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波动性, 与父母关系的疏远, 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等。同时, 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比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团体的瓦解、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家庭分裂的增加、代沟、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等所有这些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 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而追星族中不仅有与自己有相同感受的同辈, 可以同声一气;同时, 在明星的音乐、影视或其他活动中, 青少年还可以使自己沉醉于其中, 籍以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 从这个角度出发。追星也是青少年孤寂心理的一个反应。

三、青少年追星心理的教育引导策略

根据上述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分析, 我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加强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教育

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让青少年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教育不应该培养主体任何的信仰者, 而应该培养新文明的创造者。第二, 让青少年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 去追求一些虚幻、飘渺的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 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 失去个性, 最终造成个人与社会的脱节, 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

2、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的关键在于审, 也即通过观察、感受、体验、想象、联想、判断、推理等思想、情感的复杂活动来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 真正的有价值与无价值。让青少年认识到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 而是有更高的境界。比如体会到科学之美, 进而培养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时代精神。

3、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青少年而言, 由于其处于人生与事业的重大的转折时期, 因此要尽早的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进而形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在具体的学校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正面的榜样教学。马克思十七岁初中毕业时确立了为人类事业奋斗的目标;周恩来中学时代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目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在榜样的选择上, 我们需要考虑到多样化的特点, 让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个性品质。

总之,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与时代发展和媒体宣传等社会因素有关、更与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紧密相关。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分析和把握青少年在崇拜偶像中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引导人手, 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性影响、削弱其消极影响, 必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摘要:“明星”是人们崇拜和追逐的偶像,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青少年“追星”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它有害的一面, 也有利的一面, 不应该一味排斥明星崇拜行为。正确认识危害性和积极价值, 区别一般的明星崇拜行为和过度的“追星”行为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追星的心理原因, 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和女儿一起追星 篇11

那时,女儿已有9岁,上小学四年级了。小时候婆婆带,上学有老师管,我这个当父亲的总认为孩子还小,比较懂事听话,学习成绩还好,与她认真交流和沟通得比较少。想不到她居然有了这种想法,但心想这又不是坏事,但该如何和她谈这个问题呢?

看到孩子专注的神情,我真想马上把电视换到少儿频道。我把目光转到电视里面少男少女的表演画面,心念一转,何不让女儿也来一个“表演秀”,先让她过一把“明星瘾”。

我说:“我们来模仿一下这些哥哥姐姐,当一回‘明星’,如何?”女儿高兴得直鼓掌叫好。

我们先看了一段“宝黛初会”,仔细观摩了表演情景。到了广告时间,女儿安排我当主持人,妈妈演贾宝玉,她自己演林黛玉。当我说完剧情提示后,“贾宝玉”掀帘子、跨过门槛的夸张动作和滑稽的语言,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一会儿,女儿强忍住笑,故意装出忧郁冷漠的模样和“宝玉”对话。表演完毕,掌声中夹杂着我们的欢笑声。

之后,还跟着电视表演了“黛玉嗑瓜子”、“宝玉巧逢父亲”等情节。我们一家三人轮流担任各种角色,有时演得惟妙惟肖,有时忘记了台词和动作;有时幼稚,有时深沉;有时你帮我纠正,有时我帮你补充……

终于,电视节目播完,我们也演够了,笑够了。

我问靠在沙发上休息的女儿:“感觉怎么样?”

“真好玩。”女儿笑着说。

“你觉得那些姐姐演得好吗?”我继续问。

“嗯,演得好,可惜我最看好的那个姐姐被淘汰了。”女儿回答。

“被淘汰的可多啦,据说报名演林黛玉的选手已经突破了1万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因此最后选出的林黛玉可真称得上是‘万里挑一’了。”我趁势说。

“当个真正的明星可真不容易!”女儿发出了感慨。

“对啊,一个人要想当明星还要受很多苦……”我把话题说得更深入了。妻子也和我唱起了双簧。

女儿边听边问,不由得越来越吃惊,越来越若有所悟。

最后她表态:“看来我还不如在家里当一当‘明星’自由自在。”

我顺势说:“孩子,明星的歌可以有选择地唱,明星的电视电影可以有选择地欣赏,他们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启示。明星梦也可以做,关键是要顺其自然,不必去强求啊!”

追星 篇12

这些掺杂着“负”性的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可想而知,单单是正常的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曾经的“杨丽娟事件”似乎还在眼前晃动,再比如电影“古惑仔”“成就”了多少街头混混,还有当年的“F4”增加了多少的校园暴力事件……

最近,学校心理咨询室就来了这样一个学生,她只是说了“韩庚不帅”,就引来了一位同班同学的谩骂。高中生之间谈影视明星是正常的事情,几乎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偶像存在,这个偶像可能是政治家,可能是历史学家,可能是个学者,也可能是一个影视明星或者体育明星。青少年崇拜偶像是一种自然的普遍的现象,因为这与人类童年的图腾和神灵崇拜是相似的,但是对于偶像的狂热崇拜就必须引起人们的深思。在“杨丽娟事件”出现之时,许多专家、学者对于青少年“追星”现象有过深刻的阐述,在这里,我仅就青少年“追星”谈谈初步思考。

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已经有很多人从慕拜心理,从众心理,以及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等方面作过详细的探讨,在这里就不多作赘述。

1. 青少年“追星”是学校生活的一种心理调节

上文已经说过,我认为青少年崇拜偶像是一件自然的普遍的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另外,青少年为心中偶像而做的迷狂举止,可看作是他们对自己学校生活的一种心理调节。弗洛伊德将其人格理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而自我则受到了其思想及现实的制约,超我就到达了道德的层面。青少年寻找快乐的本性在漫长的必要的学习时间里,被现实原则严密封锁。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高度压缩、聚集的孩童本性就不顾一切地寻隙而出,冲向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的快乐原则。他们的自由时间之所以差不多投向“明星”、“网络”、“音乐”,投向大众媒体制造的娱乐世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失衡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释放,只有在意象世界的造梦机制、理想图解和安慰语气中得到虚假的安慰。

2. 青少年“追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表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自我受到本我、超我及外部世界的胁迫,如果无法忍受其压力,就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还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生存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青少年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有一位学者将青少年的发展历程用“过山车”来比喻,这个形容恰当地表现了青少年时期身体及心理的动荡及飞速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使得青少年会产生比成年人或儿童更多的焦虑反应,自身解决焦虑反应就需要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现在,青少年谈恋爱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及地域位置的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将两性的吸引看作是邪恶之念,堕落之心。然而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使得他(她)对异性有着好奇,对恋爱有着期待。这两种想法的冲突,有一部分学生就选择了压抑其对异性及恋爱的想法。就是将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明星的出现使得这种压抑的想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如果某一个明星或者公众人物的形象符合其内心对异性的定位,那么就会将对异性的情感转移到这位明星或公众人物身上,将对明星的情感替代了对异性的情感,使得自己的异性好奇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缓解了异性幻想带来的焦虑。所以说很多人崇拜的明星都是异性,异性的明星满足了其对恋爱需要的一种满足。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满足了胜利和安全的需要,自然就会有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

适当地追求偶像的确可以缓解学生在恋爱心理上的焦虑,但是将偶像的形象无限地放大,放大到没有任何的瑕疵,就将利变成了弊。

3. 青少年“追星”是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被媒体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几乎每一位明星都是可标榜的时尚人士。青少年将这种偶像的气质想象得完美无暇,将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了高度的认同、崇尚并伴有依恋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与偶像明星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一个“公众距离”(人际距离处于7.5米以上,类似于一种演讲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在青少年与明星的人际交往中,因为明星的良好形象使得青少年对其第一印象良好,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就非常难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有所差距;又因两者处于公众的距离,没有过多的接触,那么“晕轮效应”就会放大,使得青少年将偶像明星身上的闪光点无限地放大,最终抹杀缺点,使其变成一个完美的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追求明星的无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

以上我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基本框架阐述了对青少年“追星”的看法。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在理解其产生的缘由之后,才能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缓解学生的盲目“追星”心理也不能单单依靠心理健康教师的调节,要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认识到青少年追求偶像的现状,并了解其成因及有利点,在情感上理解青少年“追星”的行为。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偶像明星也是存在缺点的,正确认识崇拜偶像的多面性,使学生走出情绪化、极端化、全盘性的迷雾。最后是指导的全面性,往往我们只是注意到了崇拜偶像的极端分子,却忽略了这个极端分子对于周围人的伤害。就如同在上面所述的本校心理咨询室的一个来访对象面临的问题:只是因为说了韩庚不帅,就遭到了同班同学的谩骂。为叙述方便,暂且称来访者为A,骂人者为B。可以肯定的是B是一个极度崇拜韩庚的学生,在他认为韩庚所有的一切都是优点,所以在听见同学说了“韩庚不帅”之后就有了过激行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将B作为主要的辅导对象,的确如此,B的行为是最需要辅导的,但是A也必须进行辅导,如果没有及时地缓解其内心的委屈,就可能会使两个学生的矛盾变成两个团体的矛盾。所以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我先安抚了A的情绪,并指导其理解B的行为,将B的极度崇拜心理向A讲解清楚;另外,联系其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与其共同商议举行一次“我崇拜,我理性”为主题的班会。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找B谈话,因为B还处于自己的思维误区,直接的探讨会使他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所以在与B的沟通中先是班主任的谈话铺垫,最后由心理健康教师来进行安慰性的指导,才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青少年“追星”的问题上要重视,但不是强硬地打压,要在情感上理解,在认知上指导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学校心理咨询与教学工作一样要在情感和认知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是这里情感的作用要比认知的作用大很多。

上一篇:客户教育下一篇:学做好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