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2024-07-29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精选8篇)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篇1

追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致永远的哥哥张国荣

很多人都曾问我:你的偶像是谁?想了很久,还是摇了摇头,没有。我一直都觉得,偶像崇拜无非就是人云亦云,一群人没头没脑地追着一个遥不可及的人做梦。他有着光鲜亮丽的生活,他住着保镖把守的独栋别墅,他有着令人脸红心跳的外形。他拥有许多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人生财富,在他身上能实现你对自己未来的全部幻想,所以你追随他,你崇拜他。只是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于虚无缥缈,未来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创造而非幻想,我更愿意在现实中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各构造自己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的灰的《与他共度六十一世》。没有荡气回肠,只有淡淡地叙述,淡淡地描写,却无端的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真的有人,身在诡谲的娱乐圈,无权无势,也能自始至终保持纯真和美好;原来真的有人,身家过亿,风华绝代,却平易可亲,温柔的问候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原来真的有人,因抑郁症喜怒无常,却能在生命最后的三个月里表现如常,仔仔细细地安排好身边所有人的生活。知道他的人都有点无奈得想笑,他就是这样的人:明明最后在娱乐圈的地位已经无人企及,却偏偏是个善良的大男孩,想方设法地把温暖和快乐送给他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不叫张国荣为张国荣,我们更喜欢叫他哥哥。

我不太愿意称哥哥为偶像。偶像可以换,可是哥哥却是足以影响我一生的人。二十二岁时,哥哥以亚洲歌唱大赛亚军出道,与“丽的”电视台签约,参与一些综艺节目,也出品了第一张专辑,但是全英文的唱片在香港并不受欢迎,销量极差。这年的某一天,有制片人出价六千八百元,说的是请他在《红楼梦》里扮男主角贾宝玉。

你若知道哥哥在早年访谈中曾经说过自己最爱看的书是《红楼梦》,就知道他对此事会多么兴奋雀跃。刚刚踏入演艺圈的懵懂少年,凭着满腔热情,希望开辟新天地,迎头遇上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做主角,而且是自己最喜欢的《红楼梦》的主角——他怎知道这部名为“红楼春上春”的电影其实是《红楼梦》的风月版。哥哥是直到影片开拍之后才知晓,但是合同已签,待要退步抽身,已然不能:“走在街上分分钟会被打死!”“以后再接拍电影,我一定会要求先看完整剧本,不要再上这样的当。”

这便是他刚踏入演艺圈的情形。此时的他,深刻感觉到的只有满心的委屈和不快乐,许多人只知道后来的他身家过亿,万人追捧,谁知道他在这二十多年的旅途上付出多大代价,熬过多少沧桑?

若不是多年以后他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巨星,被八卦媒体以大标题刊出猛料:《张国荣曾拍“春上春”;第一次即被“卖猪仔”》,恐怕不会有人记得这部年代久远的烂片。

好在,成年后的他早已看开。对于其他人有意无意的探问,他本人的反应倒也不是很难堪,只说是上了当,被逼着拍的:“讲起拍这戏也是满腔辛酸,但那时候不拍是不行的。”他的朋友建议:“不如把这部片子全买回来,免得在市面流传?”他说:“管它呢,也好让大家看到我以前受过不少委屈,捱过不少苦。”——不能不说:够洒脱,够智慧。英雄莫论出身,不拘小节者方能成大事,如果遮遮掩掩,欺世盗名,对过去的挫折打击全部斤斤计较,他成不了后来的哥哥。

不知道,那个时候,是否有人留意过他?是否料想到他日后的成就与风华?

彼时的哥哥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懵懂少年,因激动而误接了风月片,毁约是不成了,只能硬着头皮上。只是于哥哥而言,既然演了贾宝玉,那势必是要尽全力演的。我想,这大概是我从哥哥身上得到的最珍贵的情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不管是人还是事物,不管你是愿意还是被迫,既然你已经将他或者它从别人手中接过,那之后的事情便是你的责任,你必须全力以赴。这种情感态度,不得不说,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像是某种药物,慢慢渗透进血液,一点一点地、微不可查地改变了你。

二十年后,不止一个两个人遗憾他没有演过贾宝玉,说唯有他才能演绎出那种“浊世佳公子,翩翩美少年”的风采,这些人又可曾知道,他其实是演过的?也许要看了这部尘封已久的烂片,大家才会知道哥哥的风采也并不是与生俱来,是多少年的积淀与磨练,才能让这个稚嫩的少年焕发出炫目的光芒。

之后的日子,哥哥在不断地积淀和磨砺中,终于星途大顺,身价过亿。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时的哥哥应该盛气凌人,就算是指颐指气使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哥哥到底是善良的人。他从一个小小少年到如今明星大咖,经历过太多的委屈和不开心。他明白,每个想走到他今天这个位置的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他想,是不是他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这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努力的人。于是哥哥便开始留意提携那些他遇到的演艺圈后辈。其中不乏现在众所周知的港台大咖,如黎明,古天乐,王力宏,舒淇,莫文蔚,袁咏仪,张卫健,张柏芝,古巨基,杨采妮等等。

张学友也曾在日后回忆:“其实我不比他年轻很多,只是比他少几岁,但是他觉得我是他的弟弟,便真的把我当作一个弟弟一样的去照顾。无论在起居饮食上,还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提点,他都是这样。”

我想,哥哥的这份胸襟,“善良”二字是无法完全的表达出来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荣誉和地位,只有哥哥。他试图在自己有能力、有地位的时候帮助他遇见的每个人,给予他们最多的关心和快乐。

这和现在的炒作不同。哥哥所做的事情真的就像是哥哥在照顾弟弟妹妹的感觉,不管是责备还是赞扬,都是那么自然而又情真意切。这应该是我在哥哥身上得到的又一个珍贵的情感:真诚。对人对事,刻意的帮助只会显得矫揉造作,而真诚则会让人如沐春风。不是没有遇到过那些带着面具和你交往的人。看着他们形单影只,我并不觉同情。他们不愿以诚相待,别人自然也不愿意和他们亲近。反过来看自己几年来真心以对,好歹难过时身边也能有不少朋友陪着。我想,哥哥其实也帮到了我

只是,哥哥有着向日葵般的热情,却有着流星似的生命。2003年4月1日,愚人节,上天终于忍不住和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晚上18点43分,哥哥因抑郁症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健身中心坠下,终年46岁。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整个华人社会。在坠楼前,他在写下的纸条中说:“Depression,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这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他在遗书中仍旧不忘感谢各位朋友、唐鹤德先生以及他的医生。

我无法想象,一个受抑郁症折磨而自杀的人,在遗书中却依旧不曾忘记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写到这里我几乎要流下眼泪。哥哥一生没做过坏事,几乎都在替别人着想,却要忍受“发作起来时痛得好像要把他的肉都撕开了一样”的病情,最后失控自杀,生命坠落。

为何这样?

我多么希望人生可以像一部电影,可以任意地修改,回放,那么哥哥的电影一定使许许多多的人努力将片子倒回,改掉,让岁月繁华继续上演,让他的才华得以发挥,让他的梦想能够实现,让他远离病魔侵袭,让他有机会为世界演出,让他为“优雅地老去”做最圆满的诠释。

我记得当时有媒体称,“张国荣的离世会使得民众自杀率升高”。所幸,并无任何人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哥哥离世的哀恸。哥哥也必定是极不愿意的。哥哥说他一生没做过坏事,我想这必定是包括生前生后。哥哥一生温柔待人,尽其所能的给予别人帮助和快乐,在自杀之前不忘感谢他人帮助。他必定是希望我们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方式来怀念他。

他的真诚开朗不需要我们刻意模仿,因为我们无法忘记。如果人生是一部电影,那么哥哥值得反复欣赏,珍重收藏。这里有无穷无尽的感动与震撼,欢笑与泪水,共鸣与领悟,敬爱与痛惜。

多谢你,哥哥。让我在生命中曾经遇到你,你曾经付给世界整颗心,我必将以你为榜样,待人以真诚。多谢你,让我以你为信仰。只是看着与你相关的书,听着与你相关的歌,我就能一点点的了解你,一点点的看到人之初本的纯真和善良。我们做着你曾经做过的事:敬学敬业,真诚待人,感恩他人的帮助······只因为这会是你想看到的。

以不好的人为榜样,会越来越坏;以善良的人为榜样,会不知不觉更善良。多谢你,让我遇见的是你。

080311143 小学教育(师范)

张燕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篇2

自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越南的现代化事业加速推进。在商业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着越南家庭、社会教育的传统道德,致使青少年在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并因而产生了学校暴力、文化道德降低、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来中国留学之前,曾越南在龙安省菩提方维学校工作了5年,担任的课程是心理辅导。利用工作的便利,我对越南龙安省守剩县城菩提方维学校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老师及同学等展开了实地调查,进行深入访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2. 家庭教育模式的分类

《教育大辞典》将“家庭教育模式(Family education model)”定义为父母和孩子或发展中的人之间的教育或陶冶关系,即处于一个团体里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道德、行为社会化的过程”。

有学者将家庭教育模式分为权力模式和合作模式,本文借用了该分类方法。

(1)权力模式(power model):有学家认为“权力”不仅是重要的是制度化的,而是被放置在法律的伦理道德基础和压迫存在于家庭和社会”,权力是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心理学家则认为,权力是人们行动和互相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动机,是预期强烈独权行为有特别联系的动机。权力的根本目的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对自己的价值资源和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地影响和制约。权力模式的家庭教育指是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意愿,以威胁或者惩罚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想法来实现教育,就是运用家长地位的权力,独权,强迫和命令孩子必须听话,不能反抗。

(2)合作模式(cooperation model):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共同语言、共同思想,互相尊重对方自由的想法和人权,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家庭教育中,合作模式指的是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互相合作,倾听别人的建议、想法、心事,同心同力,相互沟通,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本文所指的合作模式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在公平、自由、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在生活交往过程中能够以平等协商达成共识的方式完成家庭事务和责任。

3. 家庭教育模式对越南菩提方维学校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菩提方维学校是一所较为特殊的学校,该校学生的家庭关系大多很复杂,一般家庭都有特殊的背景,如父母离婚、家庭贫困、父母或一方离世等等。学生们来自各个地方,加之越南北部、中部、南部的家庭风俗、文化也不同,所以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有的学生家庭夫妻婚姻关系有问题,比如经常争吵、家庭暴力、离婚等等;有的家庭教育模式有问题,比如家长用命令,强行控制子女思想、行为等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存在异常的道德行为。

3.1 权力模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在越南家庭教育模式中,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特别是有些家庭有过时的“父权”观,他们认为男性家长就是前辈,高高在上,他们不愿意与孩子和妻子拥有平等的权力和地位。越南菩提方维学校的一名高中女生———L,今年16岁,她的家庭住在越南中部。L的妈妈46岁,是一名家庭主妇,她说:“我的家庭是三世同堂,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特别是女儿被长辈强迫做不喜欢的事或者长辈禁止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L在家庭人际关系交往中缺乏话语权,这就养成了她沉默寡言与孤僻安静的性格。在访谈中,L告诉笔者:“我是没有用的人,我的家庭看不起我,重男轻女,我觉得自己很悲哀,命运不好,所以不敢接近任何人,怕别人也看不起我”。

家长经常通过惩罚、暴力、责骂等来教训青少年,经常命令青少年按照家长的安排来生活,强迫青少年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忽视青少年的感受,而重视自我的权力,享受权力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的情绪、权力和自由。这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道德社会化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2 权力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家庭还存在许多传统的家长权力保守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强加暴力行为,有时候家长对孩子的生活隐私、结交朋友、学习、活动时间等等方面都进行过多地管制,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结构不完善、思维不灵活、自制力差等情况,导致产生了“自卑症”,他们通常不擅长人际交往,“沉默寡言”,因此,对他们心理结构的道德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前文谈到的L,对其家庭背景及其影响,她说:“我的家长很封建、独权、‘重男轻女’,不尊重我的想法和隐私,只会命令不会商量,经常给我很大压力、我很难受,不开心,但是我不愿意也不能反抗,那时候我不得不服从家长”。

L的老师和同学认为:“L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人呆着,没有朋友,老师也很难接近她,不知道怎么帮助她解决困难和心理问题,她好像有心理疾病,经常沉默寡言、孤僻安静”。

在家庭教育权力模式中,家长不断地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青少年,为青少年规划、管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青少年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被家长垄断,因此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内化到青少年自身,体现在暴力、脾气变坏、烦躁等等的行为之中。

4. 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21世纪以来,越南社会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文明发展很快。在越南,家庭教育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大部分城市家庭教育趋向平等合作模式。

4.1 合作模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一些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家长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和家庭的融合而改变。但在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中,也是有很多规定需要遵守,毕竟如果家庭教育用合作方法但是没有规则的话,青少年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定需要遵守。菩提方维学校的校长说:“我们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很复杂,部分学生有越轨行为,但大部分学生都遵守学校道德规范。实际接触我们会发现这部分遵守规定的好学生一般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合作模式的”。

校长举了一个优秀学生的例子,H,今年18岁,家住在越南南部,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和道德都很好,每年都会得到学校的奖励。H的老师说:“H从来没有发生过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他很照顾他弟弟,对所有同学都会关心,对老师也很有礼貌、尊重长辈,对同学朋友也是。在菩提方维学校也是学习成绩最高的学生,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喜爱他”。

在H眼里,他爸爸是一个很善良老实的爸爸,很爱家庭、妻子和孩子。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庭,特别爱妈妈,特别尊敬和爱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位伟大的爸爸,他很善良,对家庭关系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就菩提方维学校的学生家庭来说,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有良好的影响,笔者在实际接触中会发现,合作模式家庭教育出的青少年较其他模式教育的青少年更懂事,更遵守道德规范。

4.2 合作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合作模式中也有各种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判断标准要求尊重个人的隐私和自由权,青少年的行为会受到这些家庭教育合作模式规范和标准良好的影响。青少年应用这些行为规范,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跟家庭长辈交往,逐渐内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习惯,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成长过程产生良好的作用。

仍以前文提到的H学生为例,如果H高中毕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我们可以预见他可以成为一名遵纪守规的好公民。因为按照H的观念:“我的家庭在我心中对我很重要,家庭已经给我很大的支持让我有自信而实现梦想。毕业后我会为了父母和弟弟妹妹,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来报恩”。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的合作模式主要培养、尊重青少年自由的思想和隐私人格,所以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有良好的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家庭给了H温暖的生活、力量、自信、独立,他能够努力奋斗自己的学业,努力实现他的梦想。他的家庭教育合作模式使他的心理结构完美、幸福、乐观,对生活充满激情。所以他对任何人都很热情,对任何事都很乐观地看待。从他的事例可以得出,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会从积极和正面的视角去影响青少年心理结构的道德社会化。

5. 结论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家长需要在转变教育模式和思维惯式与创设有效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模式的教育方式,如需要运用情感互相尊重,进行有效沟通,主动倾听,以促使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社会化过程,最终培养出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格和行为。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和心理结构的成长有益,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希尧.教育关系是教育本质的一个维度.内江师专学报,1998

[2]纪大海.杜萍.教育关系论.教育研究,2002

[3]周润智.教育关系.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教育研究,2004

[4]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2

[5]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肖世民.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初探.唐都学刊,1996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篇3

一、青少年使用掌上媒体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群体主要是指13~20周岁的年轻人,随着掌上媒体尤其是手机的普及,更多13岁以下的孩子也开始频繁地使用新媒体。随着掌上媒体市场占领的逐步扩张,青少年社会化有了年龄提前的趋势。据调查显示,一些城市地区13~15岁的青少年80%以上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均表示自己喜欢玩手机,而不喜欢使用手机的仅占4%。可见,青少年对手机的使用频率,尤其是在假期的时候处于较高状态。在局部问卷调查中,手机的所有功能,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通话、通信和闹钟。其次是娱乐、休闲、计算器、播放器和记事本等其他功能。很多学生均能意识到手机等掌上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手机他们能够加强与亲人的联系,能够得到便利的娱乐和休闲空间,还能增加人际交往。掌上媒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忽视的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长期玩手机给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分时间地点的使用手机还会影响正常的学习,部分学生之间会相互攀比,还有一些网络不良信息将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当过度使用手机等掌上媒体时,将会造成与家人和同学的疏远。

二、掌上媒体对青少年认知带来的影响

在研究掌上媒体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不仅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带来影响,也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带来严重影响。

1.掌上媒体影响青少年的知识结构

以手机为代表的掌上媒体能够通过QQ、飞信、微信等社交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在拓展青少年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其对手机功能的使用略有不同。在相关调查中可见,我国青少年对手机功能的使用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微博的使用率,青少年所占的比例便较低,有一些青少年表示并不了解微博。而青少年对手机中的搜索功能使用频率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其便捷性越来越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了解的知识,便会优先使用掌上媒体了解。然后,才会向教师和同学求解。可见,掌上媒体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将带来较大的影响。

2.掌上媒体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独立意识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并且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通过调查,青少年使用手机的目的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出发,具有不同的偏好。在手机使用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青少年能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不再被动接受一些群体化的信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拥有强烈的独立性。鉴于手机为青少年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保证青少年在形成独立意识的过程中,不会影响身心健康。社会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强调社会化主体的自我反思过程时,对自身的行为也将产生影响。

鉴于青少年受年龄限制,心智并不如成年人一样健全,故而掌上媒体也将为他们带来一些明显的消极影响。如,不良信息给青少年身心带来的负面作用,一些垃圾信息经常被发送到手机上,将对青少年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由“知识沟理论”看来,知识犹如财富,在社会中也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模式。一些为了生活而疲于奔波的人们,所获取到的知识量将较少,而经济条件与使用技能的不同,也无形中形成了“数字鸿沟”,使人们在获取知识和信息量方面形成了较大落差。针对青少年群体,这一理论同样适用,故青少年个体之间也将形成综合素质上的差异。

三、掌上媒体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1.提供了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掌上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使青少年能够自主支配自身的闲暇时间,为其个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对现实里的现象进行品评,能够最大化地张扬个性。一些在现实里无法满足的东西,将在网络世界里得以补偿。

2.不良信息促成了青少年的越轨行为

青少年阶段,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成长阶段,其自制力较弱,若是在不经意间接触一些不良信息,也容易一时冲动越轨行为,甚至有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掌上媒体具有使用的隐秘性和便利性,难以使人察觉,这就为不良信息的侵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青少年的监护人能够紧密的关注青少年使用掌上媒体的情况,并严格要求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掌上媒体也为他们提供了作弊的良好条件。如,手机的拍照功能便能够为学生在考试中提供很好的作弊条件,而手机还拥有强大的群发功能,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掌上媒体娱乐功能使青少年社会化偏离正常进程

在掌上媒体及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元化的环境下,青少年对掌上媒体的娱乐功能越来越依赖。这种过度娱乐化的状态,将会为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过程带来严重的影响,他们将无法用严谨的态度看待现实的“自然环境”,以至于无法以正常的心态参加社会活动。因此,容易使青少年养成散漫、自由、去权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一旦青少年将类似的特征映射到社会化进程中时,有可能表现出对社会群体的相对不忠诚、缺乏社会活动热情和人文精神等。

四、掌上媒体对青少年情感的影响

1.掌上媒体可能推后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要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身体上的照料还需要进行社会沟通,与其他的社会成员发生情感的联系和交流,否则,其社会化进程将受到损害。青少年与家人、同学的交往沟通是获得情感满足的重要途径,而掌上媒体的普及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情感沟通的需求,但是,单纯依赖掌上媒体进行网络沟通的方式,将导致青少年养成孤僻的性格,使其社会化进程推后。众多学者均看好掌上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提前的看法,因为当前的青少年会比当年同龄的自己要思想成熟、老练。然而,社会化提前并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可是仍有一部分的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延后,需要引起重视。人类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连续不断的过程,人们在每一个阶段社会化均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若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则后一阶段的社会化将会出现明显的困难。网络上的社交容易脱离现实,与现实生活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若是以网络上的标准来衡量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将会出现一定的错位。不同的价值观将造成现实生活中无人能够理解的情景,这就导致青少年将更加沉迷网络,阻碍其社会化发展。

2.掌上媒体可能使青少年产生依赖性

在访谈研究中还发现,部分青少年使用手机的频率非常高,他们通常使用手机与朋友保持联系,沟通情感,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试图通过手机获得外界情感的支持,借助手机提供的社交软件,能够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青少年便不用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最后会越来越脱离正常的社交范围。研究还表明,使用掌上媒体频率高的人,当不让他们继续使用时,其不适应性会比使用频率低的人更加明显。在心理学中,这种心理行为是一种强迫症状,即“手机焦虑症”,它将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由此可见,掌上媒体在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隐性问题,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与引导,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养成。家长或监护人也需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家庭监督和管理,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最后,针对掌上媒体的普及,社会各界也应提高关注程度,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以手机为代表的掌上媒体的普及,各种手机业务的发展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便携性、隐蔽性和私密性特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时,其在信息沟通方面带来的优势,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青少年作为手机用户的一个大的群体,单纯依赖掌上媒体进行网络沟通的方式,将导致青少年养成孤僻的性格,使其社会化进程推后。因此,社会各领域应提高关心程度,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篇4

姓名:

学号:

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学校:

学院:

班级:

姓名:

调查目的:

时下,乡镇的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电脑对于青少年而言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乡镇黑网吧的被监管力度往往不够,青少年早已经将上网作为了日常生活内容。心智不成熟的、尚未能全部辨别好坏的青少年们,又怎样抵御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呢?从网络文化上出现的“90后”称谓,让社会不得不对现在的青少年捏一把汗。在看到网络对信息传播飞快的优势的同时,不由得让社会对孩子们产生了担心,那些坏或者不坏的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样的飞快。

而我们的处在稍微恶劣环境的乡镇教师们,又是怎样面对现如今的社会称之为“90后”、“00后”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呢?又是怎样看待网络对青少年们的影响?又怎样帮助我们的青少年躲避网络侵害的呢?

本次调查意在帮助老师们得到同行和教育对象关于网络的想法,并相对应地作出他们自己的教育方案调整。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初中学生。青少年是我们下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关注九年义务教育的对象。转向叛逆时期的初中生,更是社会关于焦点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从叛逆期走出的一个“过来人”,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也应尽我们之力,给予小弟弟小妹妹们一点帮助,给教育届多一点关怀。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初中学生以及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展开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对网络社会事件的态度、对网络的担忧程度、对网络依赖程度以及怎样应对网络侵害等问题的调查。

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60份(对学生40份,对老师2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初中生思想上上网的动机是好的,95%的初中生选择了上网是为了查资料,100%的初中生选择了上网的同时开着QQ,82.50%的初中生在上网的时候玩游戏。而在上网环境的调查(多选)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

在网吧(72.50%),仅在学校有12.50%,而仅仅有27.50%常在家里上网。现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渐渐转向多元化,手机的普及率也极其高,手机当然是第二大的上网工具。95.00%的学生表示玩过手机QQ等手机应用,20.00%的学生拥有手机,鉴于学校的监管要求,仅有5.00%的初中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过手机(在违反学校意愿情况下)。在网瘾问题上,有62.50%的人表示自己没有网瘾,有30.00%表示自己有轻微的网瘾,有7.5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网瘾。在初中学生的调查问题中问觉得网络利害如何,有70.00%的学生认为网络即有利也有害,20.00%的学生认为只存在利,7.50%的学生认为只有害,2.5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对网络是否侵害的自身一问上,有82.50%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对自己产生危害,有17.50%选择了对自己有害。在如何对待网络成瘾一问(多选)上,有100%的学生认为应该自身控制善用网络,70.00%认为应该学校及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力度,30.00%认为家长应该提高对自身的网络管制。

而在对老师的调查一面,有100%的老师认为初中学生们无法完全认清网络文化的利害与善恶。在怎样解决网络成瘾问题上(多选),有95%的老师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力度,100%认为相关机构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85%认为家长应该对其子女加强教育及事实家长管制。而在反映其他问题上,大多数的老师都觉得难以实现与学生的真心交流,难以在网瘾问题上对学生进行到位的教育。并有老师反映在他们向家长进行学生教育情况反馈的时候,家长并不对孩子的教育给予足够的关心,在对待孩子犯错的问题上存在过度纵容的行为。并有少数的老师认为,使用暴力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伤害,但在特殊情况下仍旧很需要使用恐吓“暴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存在着网络依赖症的问题,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从对手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对网络这一个千变万化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有违反规定手机可能被收缴的风险下仍然使用手机上可以反映。在网吧的管理上,我们可以发现乡镇对于黑网吧的监管较为宽松,有不少部分的青少年可以轻松进入黑网吧上网,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对网络利弊的认识上,仍旧有少部分青少年无法认清,反映出我们的初中学生大部分无法完全认清网络的伪善性。虽然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其无害,仍旧存在少部分的学生认识到网络对其在存在侵害。青少年学生们在已经沉溺网络的情况下,存在部分学生已经认知了问题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况,这种情况非常需要外界的帮助。叛逆心理和对社会认识仍旧不成熟的条件下,我们的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仍旧不足,这点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其给予很大的帮助来弥补。

在学校方面,对叛逆青少年的教育一直是令老师们很头疼的问题,而与问题少年沟通不到的情况下,有些家长又不给予老师足够的支持,那么问题就会一直被搁置,就会对孩子的身心都产生了危害。从使用“暴力”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发现老师们有时也对问题少年感到无助。在我们的老师发现了问题,并着手解决,但仍旧存在解决不了的情况时,则需要家庭和学校一同努力来解决,保证青少年的成长得到健康保障。如若在对家长期盼破解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可见我们的教育需要社会的关注,学校的关心,和家庭的关爱。只有多方努力,才能营造青少年成长的健康之路。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健康地成长。

个人建议:

从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因特网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因特网在思想文化宣传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青少年正如温室里的花朵,各种抗压能力都不比成年人。在初中时代,正是叛逆心理疯长的时候,初中学生们有着很大的好奇心,而这好奇心也能转变为猜疑心。自身的不够成熟,造成了问题少年,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强大,需要着社会各界的帮助。

学校作为青少年最为集中的教育场所,不但要尽快普及网络知识教育,增强教育内容的实 用性和趣味性,而且要在学校德育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判断、教会学生选择,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总之,学校德 育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网络行为和网络意识)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对上网青少年进行引导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和孩子一同上网,与孩子一起面对网络的冲击,告诉孩子在网上 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信息不能泄露,上网多长时间最合适,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怎样分辨信息的好坏,家长必须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学会使用“过滤技术”是父母用来抵制色情网站的基本武器。找出几个较好的青少年网站,收入“收藏夹”,作为孩子固定浏览的站点。防止青少年网瘾症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儿童少年处于发育 时期,上网时间应严格控制,每天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信息社会中影响青少年思想的最重要的媒介,要担负起维护文明网络环境的责任,尤其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一部分的网站,更应如此。大众传播媒体应在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应投入人力、物力制作一批内容精良、形式生动活泼的网络节目。在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

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篇5

摘要: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职责。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大基本途径,本文分别在把握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阐明和剖析了它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和论述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基本途径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指青少年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共同教育及自身的习得,从一个完全的自然人转变为一个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道德判断能力、拥有良好道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是青少年早起发展中对家庭成员道德标准的内化阶段,第二阶段是青少年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对道德价值标准的掌握阶段,第三阶段是青少年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形成的主动判断、选择和遵守价值标准的最高阶段。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社区德育则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三者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缺一不可,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分别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即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的内涵、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改进对策等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论述。

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

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直接、最长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具有德育效果针对性强、影响方式潜移默化、优化过程长期性、影响结果持久性等特点。家庭德育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按照家长意愿和要求开展的、旨在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怀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家长、青少年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内化为青少年道德品德的实践活动。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家庭德育的本体功能与家庭德育外在功能,有着主导青少年道德发展、奠定青少年道德品德形成的必要性,有着教育针对性强、感化性好、延续性佳的可行性。

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道德教育职责的必然性与道德观念的奠基性。教育子女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家长天然的职责,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道德价值的传递性。家庭德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伦理等各个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的特征。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道德理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家庭成员就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良好道德价值传递给青少年的。三是家庭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与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家庭德育中,父母子女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关系,还是师生、朋友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基础,这种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是学校德育、社区德育所没有的,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的行为是青少年模仿、学习的对象。四是家庭德育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道德指导的针对性。家庭德育方式有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有目的的显性教育;也有潜意识的道德感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还有有计划的针对性

教育。家庭德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道德行为反思、道德解释、道德选择等服务,促使青少年道德理性选择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家长家庭德育认知偏差,忽视了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和加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对青少年过度放任、专制或溺爱,重视青少年智育的教育却轻视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家长道德行为不恰当,使得青少年道德行为也呈现出非正常的发展趋向,家长对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的漠视行为,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道德的判断和道德的选择。究其原因,主要与家长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文化的冲击、盲目的爱子爱女观念、家庭德育氛围差、家长道德教育能力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首先要优化好家庭德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二是要转变家庭德育观念,倡导德育并举、知行统一的家庭教育理念。三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保护式、说教式的家庭德育教育方式,倡导实行开放式、感化式、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四是要本着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社会同质、同向、同步发展的教育要求,实时更新家庭德育教育内容。五是要注重家庭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探讨式讨论提高法”、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实现由灌输向疏导的转变,以提高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六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和家庭外部环境。要形成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示范。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等的联系与沟通,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德育外部环境。

二、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1]。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传授青少年道德认知、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感、锻炼青少年道德意志和提高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职责,在青少年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以及青少年道德知识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等内容。

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它不仅仅考虑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何而教的问题。二是学校德育有着良好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有着强硬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内容、稳定的教学客体,客观上有着良好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三是学校德育注重向青少年传递正向的价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态度,着眼于青少年的全面性、长期性发展。四是学校德育有着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行为等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因而能保证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校德育环境支持的缺失,使得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失范与无序。这种青少年道德失范与无序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以忠孝、仁爱、诚信、勤俭、助人的传统道德规范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滋生,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和失信、浪费等不良道德习惯正在形成和蔓延。二是学校德育理

论整体建构滞后,尚未形成对道德教育理论地位和作用的明确认识,尚未形成对如何继承好传统道德教育经验和吸收好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经验的正确认知,尚未完全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体系,尚未有效解决好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失范、道德裂痕等问题。三是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异化。青少年主体性不突出,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割裂。四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重视私德教育而缺乏公德教育,重视道德理想层次教育而缺乏道德原则、规则层次教育,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品德、伦理、法制的教育而缺乏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宗教观、消费观、性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的教育。究其原因,主要与学校德育理论认知与研究不足、重视力度不够、执行强度不足、主客体建设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密切相关。目前,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必须优化好学校德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增加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加强青少年公德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公德、公益心和公德意识;增加道德原则、道德规则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先进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增加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注重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增加生命教育、品德修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内容,积极培育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精神。二是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好他们的建设性作用,实现教师主导和青少年主体的有机统一。三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和道德教育的特征来选择学校德育方式,既要灵活多样,也要客观实际。既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体现学校德育的规范性。四是要注重学校德育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优化好学校德育的内部要素,实现对它们的高质、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教”整合的学校德育系统,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外部环境。五是构建优质的学校德育模式,要从满足青少年道德需求和尊重他们的道德教育主体性出发,重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和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有效解决青少年道德实践异化的问题,实现青少年道德实践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

三、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

社区德育是指在社区内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一切教育机构、文化组织、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需求,借助社会控制、社会教育等手段对青少年等社区成员开展的、内容涉及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实践活动[2]。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所在,有着起步晚、发展快、涉及面广、实效性强等特点。我国社区德育的出现,虽然说受到西方国家社区教育成功经验的熏陶,但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创造。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校青少年德育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为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责任。所以,社区教育一开始就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为重点的。其次,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建设学习社会的内在要求。最后,这是贯彻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办学理念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社区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享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德育具有培育青少年道德知识的认知与熏陶功能、促进青少年与社会交往的调节与参与功能和带动青少年道德实践与道德人格形成的综合育人功能。二是社区德育资源有着积极重要的价值,对青少年道德品德发挥着导向、陶冶、激励的作用。三是社区德育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宫等显性的资源,也有社区文化、社区氛围等隐性的资源;既有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机构等管理资源,也有学生家长、知名人士、劳动模范等服务资源。四是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它能够给青少年创造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并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当前,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社区道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社区德育缺乏政策支持,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混乱。社区德育政策政出多门,政策协调性、科学性不强;政策不够细化,要求比较宽泛,使得政策指导性不强;政策不被青少年所了解和认可,政策支持率低。二是社区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体现出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等特点,显得比较盲目和缺少必要的规划。三是社区德育教育模式形式化,社区德育模式没有形成体系,而是往往流于形式,社区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脱节现象明显。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区德育教学理念滞后、教育模式单

一、政府宏观指导不力、制度建设滞后、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等。

目前,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需要优化好社区德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要坚持和把握好地域性、主体性、供需性、实践性、情感性、全员性、全方位性、全程性等原则,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区、贴近青少年出发,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德育体制机制,以从制度上保障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要采取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三教”整合的社区德育模式,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三者之间协调互动的体制机制,注重三者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工作上的合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共建。三是开发利用好社区各类德育资源,更新社区德育理念,借助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宫、档案馆等社区资源建立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的青少年社区实践基地,实现青少年社区德育的生活化、制度化、趣味化建设。

参考文献: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篇6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格辅导,主要基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规律及基本特点。1.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1)道德相对主义。他们能够比较事物的差异性,思考不同的解决办法。

(2)道德的冲突。在此阶段,青少年与重要他人的道德冲突明显增多。

(3)道德上的知行不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常常存在差异性。

(4)与成人道德观念的疏离。青少年在此阶段不会被成人充分接纳,他们也不会认同成人的标准,因此代际间的疏离感会导致亲子冲突。

2.主要服务内容

(1)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看法。

(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

(3)引导青少年形成对各类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4)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

(5)提高青少年对于道德理论和知识的了解。考试用书(6)协助青少年学会梳理道德情绪和自我认知能力。

(7)协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掌握自我控制能力。

二.心理及认知辅导

1.青少年心理及认知的主要特点(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2)主要发展性任务是实现自我的同一。也就是说,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3)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得到发展。

(4)独立意识加强,伙伴关系密切。

(5)认知改变。例如学会自我批评、听取他人意见、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等。

2.主要服务内容

(1)辅导青少年了解和认识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基本的心理发展知识;

(2)辅导青少年掌握平衡心理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3)协助青少年开展良性的自我探索,实现自我同一性;

(4)协助青少年发展健康的认知能力,促进个体新知能、创造力、思考判断力的全面提高;

(5)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与环境的和谐互动。

三.生涯发展辅导

1.生涯发展辅导的主要内容

(1)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协助青少年学习界定问题、收集并运用资料,以提高生涯的规划和决策能力。

(2)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协助个体了解自我能力、兴趣等,并澄清个人的职业价值、个人生涯发展的状况。

(3)合理选择的作出。学会根据个人特定的标准、生涯目标、社会要求,经过比较后作出适当的选择。

(4)自身潜能的开发。发掘个人的潜能,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与职业环境。

2.生涯规划的重点

(1)自我认识:了解个人的潜能、智力、兴趣、人格特征等;

(2)认识工作世界:对工作发展前景、就业与职业训练资源、工作机会的认识

(3)确认自我的工作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生涯观念。

(4)评估环境因素: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了解。四.就学就业辅导

1.学业辅导

包括: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自觉性;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扩大青少年求知欲;协助青少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协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处理压力的技能和方法等。

2.就业辅导

包括:培养良好的就业意识,开展就业态度和就业技能辅导,为青少年择业提供直接服务等。五.生活方式辅导

1.协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2.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提高青少年的闲暇娱乐质量

3.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协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人际交往辅导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的重要生活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其他人际关系等。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人际交往辅导可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使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沟通交往技巧等有良好提高。

2.拓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领导才能、社交礼仪、交往态度;

3.矫正和帮助有人际交往障碍和人际交往偏差的青少年。

七.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

1.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正服务

矫正和预防性服务包括:

进行社会技巧训练;加强补救性教育;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结,并开展家庭层面的辅导服务;建立有效的青少年支持网络。

2.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

犯罪青少年的矫正服务多以教育辅导为主,主要包括青少年犯罪前的预防性教育服务、判决前后的教育服务、替代性教育服务、重返社会教育服务等,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

八.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

1.弱势群体的界定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

2.保障服务的内容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篇7

社会化是个人在与社会的互动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将内化社会文化、学习角色知识, 以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的人、群体和机构, 这些最重要的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主体, 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及大众媒体。

社会化是个人终身都需要不断面对的问题, 但青少年时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 在此阶段青少年将接受文化传递;形成个性、实现自我认知;具备更多的社会属性, 逐渐变为“社会人”。家庭是青少年最初接触的社会化主体, 在入学后青少年将接触到另外两个社会化主体——学校及同龄群体。

二不同社会化主体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

1. 学校对青少年社会人格化的影响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的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被视为社会化的代理人并承担为青少年传递文知识的重任。不仅要通过教授知识与技能, 帮助青少年发展为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体所具有的潜能, 更要将青少年塑造成为符合社会统一规范的社会人。

2. 同龄群体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

同龄群体是由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人自发组成的群体。同龄群体会向其群体成员传递个体间平等相处并建立友谊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是从家庭和学校之类社会主体那里接受不到的。同龄群体会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规范及价值标准, 无论这些规范及价值标准是否符合社会的主流观念都会被其成员当作重要的参照。

3. 校园内同龄群体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

随着国民生育、抚养和教育下一代方式的改变, 青少年可以跨越家庭、学校的范围另寻同龄伙伴的机会越来越少, 因而学校中的同学就成为同龄群体的主要成员, 学校也逐渐变成了同龄群体日常聚集活动的主要场所。

青少年在校园中由同学组成的同龄群体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正反双向的影响。由于是自由组合形成的群体, 这些群体对内部成员的影响也难以被外部把握和掌控。校园内同龄群体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试探教师对其群体文化的容忍底线, 如果教师反应不力, 群体成员将会进一步试探。这些越轨行为任其发展将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如群体成员一起抽烟、喝酒、共同反抗教师的权威, 那些原本被教师认为是优秀的学生也会因群体的影响而参与不良的活动。

但是, 校园内同龄人群体的负面影响可以转变为正面影响。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 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会帮助青少年同龄群体焕发出阳光、向上的动力源, 帮助其成为相互激励、相互督促、学习气氛浓郁, 正向发展的青少年同龄群体。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进程的促进

1. 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关于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由学校组织管理,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余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植根于校园内部, 由学校主导进行组织管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有意识地增加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传递体育文化为形式, 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体育情感、明确体育价值观念、树立体育理想、建立学生体育道德为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效果。

2. 校园体育文化将学校与同龄群体融合, 共同作用于青少年人格社会化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将学校和同龄群体两大社会化主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共同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影响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进程, 其主要体现于:

第一, 校园体育文化由学校主导组织管理, 提供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制定体育运动的规章制度;宣传体育运动精神、价值和道德;规范体育运动行为。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 其半强制性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具有强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规范、科学的体育运动技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使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 在校园内青少年因相同体育爱好会自发地形成不同的同龄群体。在这些以体育为主题组成的同龄群体中, 运动能力强、个人魅力大的青少年往往自然地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 领导者可以主导整个群体的文化氛围, 左右群体的发展方向, 对群体成员的人格社会化造成影响, 学校可有意识地对群体领导和成员进行引导和规范, 促进同龄群体发挥更多正面的影响。主动发掘和增强同龄群体对青少年的正向影响可以更好、更有力地促进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3. 校园体育文化理念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具有积极作用

在青少年阶段, 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自我角色逐渐确立, 但仍处于认同与角色混淆期, 需要其他社会化主体的引导和帮助。校园体育文化倡导的理性、公平等理念正是青少年角色扮演中需要的优秀品质, 对其人格社会化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具体表现在:

第一, 在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要不断认识和扮演新的角色。体育运动中的青少年必须认识理解进行运动的各个角色, 并为扮演某个角色而做准备, 预先感知所有比赛队员的行动和己方团队对他的期望以及完成他自身特定的行动和任务, 体育为青少年提供可量化的指标和评价, 使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将扮演的角色有明确、客观的认识。

第二, 体育就本质而言即是社会化的反映。对于其他制度而言, 体育本身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映。在强调公平、合作、竞争的现代社会中, 体育能够在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形成过程中强化这些理念。维普在研究中观察到青少年从小学就已经开始关注“全力以赴”、“战胜对手”、“公平公正的比赛”等理念。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养成的勤奋、自律、冷静、合作、竞争等优良品质为其在日后更宽广的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结束语

社会化主体是青少年人格社会化最重要的影响者。当青少年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后, 将会受到来自学校和校内同龄群体的共同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将学校与同龄群体两大社会化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产生合力促进其人格社会化实现健康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秉持的公平、理性、合作、竞争等理念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此, 建议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校及同龄群体对青少年的复合影响角度出发, 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主动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同龄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在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进程中, 努力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航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3、89

[2]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评述[J].青年研究, 2005 (3) :1~8

[3]陈心想.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N].中国教师报, 2013.10.23

影响青少年社会化 篇8

关键词 青少年 社会化 影响

一、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主要面临的问题

青少年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一个关键的过渡期。由于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青少年社会化是从儿童期向成人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心理机能慢慢稳定,确定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其人格在形成过程中,但还未完全确定,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其人生观出现偏差,严重时便会出现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呢?

(一)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而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其心理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容易受到非正面的甚至反面的思想潮流影响,使其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家庭教育与朋辈群体的影响。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主、自立意识加强遇事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爱自己解决问题,不愿受约束,成熟感越来越突出,在心理上希望社会、家长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由于观念的不同和沟通方式的问题,使家长与青少年的关系处于一个敏感的状态,一方面,青少年在经济和生活上依旧依附家长,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与家长有太多的沟通,认为他们不了解自己,更希望与自己的朋辈群体在一起。他们更愿意接受他们所认同的人的意见,而不是他们反对的或者疏远的人的意见。

(三)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正处于一个心理、生理发展的高峰期,并且是一个最容易接受知识的时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国依旧是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施这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老师依旧是以学生成绩的高低判定学生的好坏。重视知识灌输教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不少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就应该服务于人类,网络使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变得更加快捷流畅。但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庞大,加上一些非法分子为谋求利益,在网络上发布黄色、暴力、淫秽的信息,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适合自己并且正确,从而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污染,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或者扭曲,严重时形式犯罪。

二、预防与解决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受不良影响的方法

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并且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沟通与关心,及时帮助青少年改正其行为偏差并预防青少年社会犯罪的发生。解决青少年社会化受到的影响的主要方法有:

(一)建立健全针对青少年的立法制度,强化社会责任,加大宣传力度使对青少年的保护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易受诱惑、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因此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优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等,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家庭做好早起教育。家长应多与青少年正确沟通,彼此建立信心。进行角色互换游戏。使家长能及时的介入青少年的领域,了解其需要,正确引导其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自己的角色、义务和目标,正确给自己定位。并教导青少年如何交朋友,使青少年了解能给其启示的人才是值得交的朋友。

(三)在学校教育上,必须脚踏实地地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多头并进,多管齐下的原则,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做法,从“唱高调、说大话、讲空话”变为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进行实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改变目前呆板教育的模式,不能局限于“灌输”这种单一模式,而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真正达到理论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的有效整合。

(四)加强网络管理,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利用。在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管理力度的同时,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减少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大部分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仅仅是游戏、视频,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文化教育,使其学会正确利用网络,自觉远离色情、暴力、淫秽等不良信息。

三、总结

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一起努力,这将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善自己的方法,呼吁社会的帮助,更要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对其正确的引导、教育。

参考文献:

[1]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

[2]唐魁玉.网络化的后果[M].

上一篇:优秀学生事迹宣讲 主持人稿下一篇:我的邻居哥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