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2024-07-25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共8篇)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1

论文

浅论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红星职专

于源源

2008年10月

浅论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一、面临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的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社会转型时期是人们思想变化最为剧烈、价值观念最为模糊与不稳定的时期,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而新的价值观体系由于新体制尚未完善而未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价值迷失,尤其是主体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上的迷失。

主体价值迷失表现为自我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和模糊性:

(1)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我实现;(2)强调“自我中心”,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集体价值的统一性、协调性;(3)将价值定位于“我”,使“我”与社会群体对立起来。据统计,91.6%的青少年学生把自我奋斗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信条。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自我奋斗意识强就是主体价值的迷失,但不容置疑,过于强化、膨胀的自我意识若缺乏正确、得当的导向,极易滑向“自我中心”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人生价值迷失表现为理想价值与功利价值间的矛盾冲突,社会理想、人生奉献被物欲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在调查中,90.8%的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的现实需要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只有9.2%的学生把社会性理想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不少学生还说:“理想,理想,有利便想。”有的青少年甚至把寻求肉体感官刺激和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以金钱、财富来衡量人生的价值,流露出庸俗化、物欲化、功利化等令人忧虑的价值迷失倾向。

道德价值迷失表现为公与私、义与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转型期里,许多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被放弃甚至被彻底丢掉了,存在道德滑坡、良心泯灭、人格沦丧和社会责任感丧失的现状。在调查中,83.6%的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存在着水平层次上的错位,即“经济发展了而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都下降了”。据调查,当代青少年学生在公与私、义与利关系问题上,先公后私、公私并重、先私后公的取向比例为32.3:61.3:6.4,以公私并重的价值取向为主。但在现实生活中,公与私、利与义往往是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在难以兼顾而必须二者择其一的情况下,若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从

当代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强化、人生价值功利化的倾向看,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先私后公、先己后人、先利后义甚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逆向道德价值取向。而这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是背道而驰的,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二、重要因素

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为何会出现迷失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通过接收各种信息而生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在青少年的众多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中频频出现的一个词语——网络。

网络的学名为Internet,译成中文为互联网,国际网络,因特网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是继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脑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互联网的形成使计算机不但能处理信息,而且可以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其迅速发展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一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8年我们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网民“的称谓,当时中国的网民刚刚突破100万大关,仅仅时隔5年,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近6800万,足足比5年前提高了60倍。翻了近6番,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已达5465万。

在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他们以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充分的与互联网接触。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做什么呢?查阅资料,看新闻、图片,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上网聊天、结交朋友,购物,消磨时间等。在互联网众多的功能中有多少是对青少年有益的呢?当我们走近网吧,却发现了许多让我们震惊的事件。

云南省文山县在校初中一年级学生陈楠,2002年11月9日(星期六)早上,骑自行车出门,直至深夜未归,家人四处寻找,不见踪影。12日下午2点钟,在西华桥下发现一具小孩尸体,经其家人辨认,正是失踪4天的儿子。原来,9日那天陈楠与同学去网吧玩,欠上机费20元,老板便将其自行车扣押,陈楠心中恐惧,不敢回家,最后饥寒交迫,投水而亡。

2003年年底,在湖南湘潭读书的17岁女孩雪儿,因为相信网友要带她到深圳去过圣诞节的许诺上了南下的列车,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深圳后网友逼迫她去干违法的事情,雪儿发现后,偷偷打电话给父母,被网友发现后抓回去软禁

区起来。

中国常州网讯,一抢劫团伙成员年龄在16到20岁之间,团伙最小的成员熊某甚至初中还没毕业。熊某告诉记者,他在河南老家读到初二,就和老乡到常州来找打工的父亲,因为年纪小打不了工,就天天混迹网吧,结识了沈某等人。“我们都没工作,但上网要钱,就只好去抢别人的。”熊某还告诉记者,在他们玩的网络游戏中,游戏人物经常可以持强凌弱,等级高的人物可以随意“杀死”等级低的人物,来获取死亡人物身上的装备或钱财。经常上网导致他们受游戏的“启发”,对独行的路人进行抢劫,得来的财物都被他们用来上网、吃喝,全部挥霍一空。

据河南日报报道,因盗窃罪入狱3年的王大海为了证明自己足够聪明就实施盗窃行为。他说:其实我不缺钱花,我妈在厦门做生意,经常给我钱的。但我爸总是一副看不起我的样子,对我建的网页也嗤之以鼻。我就想,我得干点什么大事让他佩服我。后来我发现一些人经常在网上购物,之后留下他们的银行账号,有账号就会注册邮箱,而邮箱的密码是非常好攻破的。我攻破了这些人的邮箱密码,然后获得银行密码,就这样把他们账户上的钱偷走了。

2004年,江苏无锡谢先生的儿子小宇以全校高考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安一所重点大学,可上了大学后,却因上网成瘾,整天旷课,大一时被留级,留级后继续上网导致成绩再次不合格而被学校勒令退学。退学后的儿子却流连在西安拒绝回家。父亲为让儿子“浪子回头”,不远千里从无锡四次来西安对其进行劝说,当父亲昨日带病再次来西安后,竟连儿子都找不到。伤心欲绝、走投无路的父亲谢先生向媒体求助。

2006年10月,现年20岁的王贺吃完午饭后找父亲要100元钱准备到外面去上网,遭到拒绝后王贺大为恼火。离开饭厅后,王贺回到卧室,用力踢茶几和影碟机。23岁的哥哥王健见状前去阻拦,并从后面将王贺拦腰抱住,欲将其拉出卧室,不想王贺掏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匕首一阵乱刺,王健的胸部和腹部各中1刀。王贺父亲见状,欲将匕首夺下,结果左臂又被匕首划伤,事后缝了10余针。王健因伤及心脏,气绝身亡。王贺见闯了大祸,从屋里跑出去后便没了影踪。

惨痛的教训让我们对互联网产生了怀疑。实际上网络只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之一,它本身并没有错误,相反它的出现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它的发展证明了

科技的发达。然而对于正处于价值观迷茫期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既有利又有害,它是一把双刃剑。

青少年目前使用网络,在有利的一方面,主要是较快的方式获取了最新的信息;于此之外,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在网络上开辟了另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用户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受到网络这一新鲜事物的刺激,比没有接触过网络的青少年更有创新精神,往往有助于学习,且不会出现“书呆子”现象。

青少年使用网络,有害的一方面,主要是精力的分配。一方面,上网占用了青少年学习、休息的部分时间,造成青少年用户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用户由于深陷网络的虚拟世界,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上课、睡眠等,也常常想着网上空间,造成了精神不集中等情况。除在精力方面,在身体健康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视力大幅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接触网络不少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变化,甚至扭曲。

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因人而异,但大多数青少年网民都认为弊大于利。现象表明,通常在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的,通常受到的危害就更大一些。至于网吧,通常认为是有危害的地方,我们认为应该分开来考虑,具体的分析必须涉及到整个社会网络环境等因素。

三、反思与启示

现在网络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极可能是第一批进入社会就将面临一个完全网络社会的一代,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跨地域交流,而我们要做的至少是学会真正全面的利用好网络。而现在,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上网方面有着一定的误区,使得网络带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网络病等危害、影响似乎大于了它带给我们的便利,因此如何真正全面利用好网络这一今后必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就成为我们现在值得也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且在我们身边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网络一族,所以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有着实际的意义。如何使网络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趋于完善,使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更多地是发挥有利的功效,尽可能减少它给青少年成长等带来的不利因素,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思考的问题。我想,重要的环节在于引导,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利

用网络,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假使真能达成我们的愿望,那么网络将更有利于新一代青少年的更快速、健康的成长。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2

从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年轻一代的人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信息, 而仍在使用传统的电视来获取信息的人却也出现严重两极化的现象。伴随这一现象的出现, 商家们的视线从传统的电视广告也逐渐转移到了网络广告上。网络广告的内容体系和题材主题涵盖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历史、现实的各个领域, 使得网络广告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继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大新闻媒体。

随着网民的年轻化, 网络广告也越来越迎合年轻人的口味, 但涉及的内容参差不齐。正处在成长阶段, 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在浏览的过程中, 很容易受到新思想新事物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尚不全面, 易形成不健全的价值观。所以网络广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成了我们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1 网络广告对青少年正向价值观的塑造

网络广告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其传播形式多种多样, 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其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极大地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 激发青少年的个性与创造力。同时, 在许多主流媒体网站上, 许多网络广告倡导人们积极创建和谐的社会, 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 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1.1 倡导文明中国, 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网络广告成为宣传我国民族文化新的平台, 通过融入如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曲艺、诗词歌赋等元素, 将信息内容更加形象丰富的展示给观众, 极大地增强网络广告的可观赏性。央视官方网站上还设有“图说价值观”专栏, 循环展示着“辛勤劳动, 圆我梦想”, “都说上善若水, 皆因肯居下处”, “保住山水濛濛, 才有心中朗朗”等洗涤人心灵的广告, 符合当下提倡的“中国梦”、“平等、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网站上我们还可以看见宣传社会公德的公益性广告。例如:某地方官方网站在最引人注意的板块展示着“节约水资源, 保障水安全”的广告标语, 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节约用水;又如“开启善时代”呼吁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个时代充满关爱。这一类型的网络广告时刻提醒着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1.2 开拓视野, 接受世界

网络广告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人类文化的巨大成就, 同时也极大地开阔了年轻人的视野,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历史。网络广告通过主动推送这一渠道运用图片或简短文字等信息向人们展示风格迥异的世界文化, 传递一种新意识与新思想, 将青少年引领到更广阔的领域, 激起青少年了解外部世界的兴趣,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 开拓视野紧跟时代脚步。

1.3 激发个性与创造, 展现多角与多元

网络广告的信息传输几乎结合了影视、广播、书报、杂志等诸多媒体文化的特质, 具有相对独立又多元整合的优势, 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更好的传达正向的思想。首先从视觉上生动形象的画面, 使枯燥的文字变的更容易理解接受, 能够提高青少年网友的关注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此外许多艺术类型的网络广告, 通过展现自然的真美来陶冶人们的情操, 释放内心还回自由。网络广告有的借助雕塑、文学、电影、音乐等表现手法, 有助于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观与创造力。

2 对青少年负面价值观的引导

由于网络广告监管机制还不健全, 网络广告的介入门槛低, 内容得不到良好的控制, 又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 使得青少年接触到许多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网络广告, 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还存在许多负面的作用。

2.1 意识形态西化, 民族认同感减弱

研究发现:中国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追捧西方文化。聚美优品的广告词“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成为了年轻人们的经典, 被运用在各种场合;某时尚男装广告词“自我做主, 我行我酷”;某网站上的一则广告语“这个夏天,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无不体现着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而且从日常语言、穿着打扮到高科技产品来讲青少年越来越彰显个性、追求自我, 追求西方品牌。青少年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对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追捧淡化了中国的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 减弱了民族认同感。

2.2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盲目攀比心理高涨

每个青少年对于“高端大气上档次”、“有钱就是任性”、“拼爹”、“土豪”等网络词语都不陌生, 这些热门词语在网络广告中的运用也层出不穷, 例如:“任性, 7.8亿红包大放送”;“土豪, 我们做朋友吧”;“领导时代, 驾驭未来”。这些无不暗示着拥有金钱能够享受生活, 拥有金钱能够换来友谊。

而青少年阶段正是接受教育的时期, 校园本是纯洁无暇的地方, 但孩子们不再比谁的成绩更好, 而是比谁的爸爸职位高、谁家的车更豪华……“只捐5块钱让我觉得很没面子”;“便宜文具我不要, 我要名牌的”;“警察比厨师厉害, 我要换爸爸”, 真是“童言无忌”。孩子们似乎还不懂得换爸爸意味着什么, 只是觉得我的爸爸没有别人家的爸爸厉害, 就要换掉。而现在普遍的现象, 刚上小学的孩子已经离不开平板电脑, 随意的浏览网上的信息。孩子们这样强的攀比心理, 我们能不联想到是网络的不良信息歪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吗?

2.3 虚假广告泛滥, 社会信任感缺失

网络广告中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 成为了困扰广大网民的另一大难题。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是每个网民都会借助的搜索工具, “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了”, “有问题找度娘”也成了经典语录。而现今的搜索引擎广告也成为了虚假广告的泛滥之地。例如:当我们输入“B2C” (B2C是指Business to Custom, 即商家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的时候, 搜索出来的却是“电子商务b2c网上商城开网店, 千元投资开店, 赚爆了”;当我们输入“健康减肥”, 会出现“看我是如何狂瘦40斤”等减肥机构的广告。这些夸大的、虚假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们关注。

究其原因, 正是网络广告受到版面空间、时间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信息容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企业为达到最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不得不使用具有冲击力的语言。而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导致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 精神上受到打击, 从而产生对社会不再信任的想法。在这个本就缺失信任感的社会, 这样下去再不让青少年感受到社会的美好, 当他们认为欺骗就是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时, 后果是何其严重。

2.4 色情链接难以清除, 早熟早恋终酿恶果

网络乱象始终让国家监管部门头疼不已, 其中网络广告被列入了最头疼的网络乱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上提出:最可怕的是, 很多网络广告和所链接的暴力、色情等信息, 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我们所浏览大多网站都会出现穿着裸露、动作性感、言语粗俗露骨的诱惑性网络广告, 严重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而正属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对成人的世界又充满了好奇心, 导致现在的青少年过早的关心个人感情问题, 不能集中精力完善学业, 甚至导致学业荒废, 毁其一生。

近期媒体的一则关于16岁女孩2年内5次怀孕并堕胎4次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出乎人们意料的是, 比她大10岁的男友对此的回应只是冷冷的一句“你去打掉吧”。如此令人心寒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性观念在日益开放, 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弱, 严重缺乏家庭观念与责任感, 最终酿成不可弥补的大错。

2.5 网络广告语言乱象, 导致不良语言倾向

存在有些网络广告为了广告创意与广告的趣味性, 任意篡改人们熟知的成语。如“一箭如故一箭钟情” (某口香糖广告语) ;“一明惊人” (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 ;“牙口无炎” (某牙膏广告语) ;“食全食美” (某酒店广告语) 。这些任意串改成语的现象, 使青少年在知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不能对青少年的与语言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近几年在高考中一些网络词语的乱用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除此之外, 某些网络广告为追寻潮流在广告词中融入网络流行语言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酱紫 (这样子) 、表 (不要) 、爱老虎油 (I LOVE YOU) 等致使青少年在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接触到大量的不标准的发音, 造成一定的语言学习障碍。

3 网络广告乱象的环境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对策

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特点为网络广告提供了有利传播平台, 使得网络广告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网络广告的覆盖范围较广、涉及的角度宽、传播速度快, 所展现的内容并不是全部适合青少年了解和观看, 这使得青少年过多的接触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信息。

据亲自浏览发现, 中国大型的综合门户类网站如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网站首页上, 并没有我们平时在网页上所见的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络广告的链接, 也没有出现过多商业性质的网络广告, 在浏览这些网页时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这些大型网站的共同特点不仅体现在其相对整洁的网页界面, 而且都设有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方便随时举报。但是一些游戏网站或一些链接网站上的图片就显得污秽不堪, 内容十分没有美感。纵观各种类型的网站普遍缺乏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环保等主题的展示,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应对网络广告乱象。

3.1 社会共同监督, 加大监管力度

现今网络广告多数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宣传广告, 商家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点, 并没有考虑广大网民的需求, 泛滥的网络广告引起了引起群众的普遍不满。3月8日,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接受龙虎网记者采访时气氛的表示“商业网站看新闻, 一条新闻分成了好几页, 每页只有几句话, 全是铺天盖地的广告, 看个新闻找半天”。并提出建议, 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对网络广告进行规范约束, 刹住网络广告乱象, 还广大网民一个干净清爽健康有益的网页。除此之外, 想要一个良好的网上浏览环境也离不开网民的共同努力, 网民应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监督举报不健康的网络广告。

3.2 正确沟通与引导, 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众所周知, 青少年的人格还不完善, 会模仿成年人的心理以及行为, 他们的这种模仿心理决定了他们会去积极认同那些他们认为有吸引力并且具有模仿价值的人物。网络广告只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一方面, 而家庭与学校是青少年阶段主要的生活环境, 最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家长应经常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并时时刻刻规范自身的行为给予正确的示范;学校方面应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 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 对不健康的价值观进行及时纠正。

3.3 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自我约束

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树立正确价值观自我意识同样重要。青少年应多参加社会实践、阅读书籍充实自己的生活, 丰富社会经历, 避免因为无聊而选择上网来消磨时间。此外, 青少年应加强自我控制与判断能力, 主动屏蔽虚假、色情等不良信息, 浏览正规的网站, 紧跟国家政策及社会焦点, 加强自我约束, 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参考文献

[1]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26792.html.

[2]北京地区电视使用率降至30%观看人群老龄化[J].共产党员, 2012, (12) :58

[3]南京政务:委员范小青呼吁为网络广告“定规矩”刹住网络广告乱象[EB/OL].http://gov.longhoo.net/2015-03/07/content_11454506.htm.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电视选秀节目 青少年价值观 负面影响

一、电视电视选秀节目概述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能够随时随地掌握重要信息,提供有关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特色服务。“正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视的这种依赖心理以及高节奏生活下人们需要缓解心理压力的这种情况,一种新的节目运用而生,并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视综艺形式日趋流行。”电视选秀节目形式以老百姓的广泛参与为主,互动性强,并能为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正因为这种全民娱乐的方式,吸引了众多人的广泛参与,这种节目形式在电视荧屏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就是电视电视选秀节目。

二、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所谓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的“枯燥”,青少年更热衷于电视选秀节目所带来的轻松和娱乐。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内容是传媒提示或强调的即使是少数人或不公正的意见也会被受众当作“多数意见”来认识,其结果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启动。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产生连锁反应。本该在教室接受正常的思想和文化教育,讨论学习的相关问题,但却变成了对哪个选手哪个明星的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取向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

电视电视选秀节目强调全民参与、打造“平民偶像”,在成就了众多“草根”明星梦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众多青少年。他们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过于单纯的认为这就是通向成名的捷径。电视选秀节目凭借着门槛低和平民化,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但是却无限放大了“一夜成名”的机率,如今的电视选秀节目被严重的商业化和虚假的进程修饰,充满着太多的利益和假象,炒作、绯闻、拉黑票……青少年原本脆弱多变的价值观在受到这些不良的影响之后逐渐的发生偏移。

电视选秀节目中,每位选手的妆容和造型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屏幕呈现给大家。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往往是盲目跟从的,他们渴望与众不同,也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节目中选手的衣着、妆容和造型同时也成了他们的参考,让他们敢在生活中大胆的秀一把。在生活中敢想不敢做的他们通过电视选秀节目把这些个性十足的东西发挥的淋漓尽致。青少年把“上镜装”当成了“生活装”,把他们喜欢偶像明星的一切行为当成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有的衣着前卫,有的行为夸张、怪异,还有的为追求个性在镜头前搞怪、出洋相。去年流行中性打扮:女性男性化,今年流行伪娘妆容:男性女性化。有些人站在大家面前分不清男女,青少年误把“怪异”当“个性”,误把“怪异”当“时尚”。青少年作为电视选秀节目的主要受众,从头到尾参与着节目,其影响的不仅仅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个性,甚至还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了青少年的审美观。

三、规避电视电视选秀节目负面影响的策略

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为大家提供精彩丰富的节目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如:炒作、绯闻、节目的低俗化等等,其活动本身必须受到社会的监督管理来加以控制。2011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限娱令”正式下发,要求各卫视频道在晚上7:30-10点的黄金时间,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此外各台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全国卫视电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总量不超过10档,类型不得重复,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统一要求,指定整顿措施。“限娱令”不是阻止全民娱乐,而是鼓励创办积极健康的娱乐节目,在制度上确保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的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高品位的收视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的思想还尚未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能力,从众性强,青少年的世界观正逐步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的思想即单纯又混乱,是非观念、法制观念都很淡薄,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容易错误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青少年的犯罪。所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了重中之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建设重点在学校的教育,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面对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分辨是非真假。电视选秀节目带给青少年的不仅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满足了青少年个性时尚的新鲜感,但是在商业利益的冲刺下,无疑将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直接或间接的带给了青少年,干扰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致使一些青少年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磨练意志,才能融入社会,在社会立足。

参考文献:

[1] 王兰柱.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与收视[M].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绍刚.全球金牌电视节目解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4

一、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

1.国家民族认同感强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效显著。

2.人生信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社会参与意识强烈。

4.崇尚快节奏的体验方式,潜在隐患不容忽视。5.现实交友为主,网络交友日渐凸显。6.道德素质滑坡,道德行为功利化。7.消费娱乐标签化,引领消费时尚。

二、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两极化的价值取向

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主意识是非常强烈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他们对自身的道德评价反映出问题的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在滑坡。渴望开公司、赚大钱、成明星,反映了他们如成人般现实,趋于功利化;其追求个性张扬的想法,也反映出这一代人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但是,这种思想一旦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大行其道,从而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2.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失调

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成人和同伴群体中的不良习惯极力抨击,但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青少年在群体社会化阶段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其自我控制力比较差,个人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和同伴群体的影响,难以拒绝不良诱惑。网络信息更加大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其“本我”的监管难度。

3.网络的精神依赖与日俱增

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更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于是沉迷网络游戏(或聊天)往往成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这将导致他们学习精力分散,性格孤僻,背离社会行为准则,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

4.信仰危机凸显

很多人把经济上的成功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质就是导致人们的信仰缺失、心灵空虚及情感荒漠;另一方面,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人生信仰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对一些事物的价值判断还停留在肤浅阶段,对人生意义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如认为幸福就是有钱、快乐、自己过得舒服),这无疑向我们发出了一些警示信号,他们人生信仰的塑造和引导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三、问题归因: 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究底是由青少年青春期特有的个性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青少年自身来说,中学阶段是他们社会化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他们也正处于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个性化需求强烈的阶段,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感染和影响,一旦错过最佳的教育疏导时机,他们就会误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就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青少年价值观的变化、发展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发展是基本同步的。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资讯传媒日益发达和普及,电脑、电视、手机上网、各种时尚杂志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大量低俗媒体散发出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就如同一剂催熟剂,刺激着青少年的神经,催化了他们开放、早熟、现实、功利的思想观念。而青少年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也与其父母自身品行不正及社会风气恶化有着直接关联。

四、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 坚持在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丰富教育内容。在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也应把其他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放在同一平台上, 在比较中老师主导价值观,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也可以加强青少年对本民族主导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2.在价值观教育方式上, 坚持教育方法的适合性、科学性和多样性。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3.在价值观教育体系上, 坚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建立多维一体的结构系统。如何营造和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引导青少年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资源的整合。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5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覆盖面广。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二是影响力强。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三是信任度高。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四是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功能由于大众传媒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但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如下特征:

1、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但社会理想相对缺失调查显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57.5%的青少年在升国旗、唱国歌时感觉无比自豪、充满责任感;对于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有关信仰问题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无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产主义。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与社会理想相对缺失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将导致少数精英辈出,同时“问题青年”大量涌现的失衡局面。

2、自我意识充分彰显,但传统价值认同有待提升现代化社会需要自我意识的张扬,但不能淡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调查显示,在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的前三项选择中,人格是否高尚,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个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别是51%,44.0%,31.5%。在问及对金钱的看法时,52.2%的青少年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可见,自我意识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显。对于我国传统价值观认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尽忠尽孝;尊老爱幼;诚信正义,分别占19.1%、8.2 %、12.6%。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正确处理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青年工作的重大问题。

3、公私利益结构趋于合理,但超越意识尚显不足调查显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认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认为应该服从集体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张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认为个人利益第一。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但是集体利益本位的担当意识尚显不足。如果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我们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领阶层,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领军人物。总体看来,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较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表现为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在关注社会政治的同时,更强调适应社会,充分发展自我,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倾向于奉献社会与强调自我并重。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在高度“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其正效应值得肯定,同时副效应也特别值得关注。

1、“媒体依赖”的青年一代已经形成,但社会对媒体的价值导向明显不足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前三种大众媒体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分别是59.36%,51.5%和33.3%,而大众传媒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是:电视、网络和广播(分别占51.9%,17.7%,5.7%)。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众传媒呈现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倾向,此次对闸北区青少年的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超级女声》、《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在哪两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时,调查结果是节目和选手充满个性、参赛歌手或选手外形靓丽。有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的取向。

2、信息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倾向有所上升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种信息,但“知识爆炸”能否引发“头脑风暴”?调查显示,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和种类是历史类、新闻类和故事类,分别占10.2%,4.8%和4.3%。这说明,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低俗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颇具市场。调查显示,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的个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于所崇拜对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30.9%是因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会贡献,16.6%则是出于崇拜者杰出的才能。大众传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车美女,这种低俗化倾向客观上引导青少年向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钱的多少当作自我价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39.1%的青少年经常接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片、书籍、电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对自己和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良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3、虚拟交往空间不断拓展,但利用媒体学习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大众传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记录个人学习、工作、思想成长经历;有15.4%是以文会友,结识朋友,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在上网目的方面,虽然61.6%的青少年上网一般是查找学习资料,但55.8%上网是看电影、听音乐,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游戏,27.4%是浏览新闻,21.6%写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学、老师交流,9.6%是为了精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资源。可见,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域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1、弘扬主流文化。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解商业文化产品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推出更多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统一起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和打动他们;增加黄金时段青少年节目播出时间,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儿童频道来减少成人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2、制定政策法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均已开始大众传媒的立法工作,加强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够健全,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关的新闻政策与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优化传播环境。传播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查各种传媒的宣传内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发行流通,严格管理多种娱乐场所的营业对象,对违反规定的业主严惩不怠。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以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监督管理媒体的制度和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督查考评机制,通过对媒体的内容、方式、结果、影响的考核,切实控制媒体健康、正态的内在因素的准入机制。

(二)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构建

1、拓展工作领域:从传统社群转向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在“媒体依赖”时代来临以前,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领域主要是传统的社群,如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媒体依赖”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社群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深化,共青团组织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要关注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并从指导思想、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组织建制、活动载体、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扩大工作平台:从党团体系转向以党团体系为主体的全面社会网络在“媒体依赖”时代,党团体系依然是我们的主导结构,但是除了党委宣传部门外,大众媒体涉及众多国内外媒体产业、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全球性媒体市场的营销状况、相关立法执法机构等,因此,共青团组织在接受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必须与大众媒体相关的社会建制保持合作关系,在广泛的社会管理网络框架中,分享有关信息,提供相关意见,参与相关决策。

3、改变工作方式:在传统活动载体中注入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在“媒体依赖”时代,共青团组织如果还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活动方式来开展活动,必将丧失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团组织要主动用生动活泼、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去占领精神阵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将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的优势相结合,利用好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率和影响力。如在特定电视频道中推出自己的娱乐或选秀节目;在网络中建构自己的数据库或交流平台;在有关报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团工作的栏目或版面等。以某卫视的“红歌会”为例,其成功的经验就是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选秀”活动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

4、推进先进典型: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加大先进典型的推进与宣传,坚持典型示范、模范激励的方法。共青团组织应善于发现、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组织广大青少年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以此来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赶、学、比、超先进人物的良好氛围。

(三)媒体产业应该正确把握市场效应与教化功能的关系

1、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等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媒体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发展。媒体应追求高格调和高品位,强化“把关人”意识,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级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让那些高格调、高品位的信息占据大众传播的主要阵地与核心内容。媒体还应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保证每一篇稿件、每一栏节目都是精品,用栏目和节目的质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创作者素养,确保以高质量的传媒产品影响青少年媒体产品的创作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要提高创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鼓励其创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育人功能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良性德育工作体系传媒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使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日益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通过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德育工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型德育工作体系,以便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利用多种媒介开展种类活动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爱的传播媒体。校园媒体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学生中存在,并在学生中发展。由于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3、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把传媒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加强传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是应对传媒对德育工作新挑战的关键。在尽可能积极引进传媒教育的同时,逐步培养和增强青少年自身对形形色色信息的鉴别能力。教育者应该指导青少年提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进行学习的技巧,并把道德教育和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传媒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增长知识,又要在思想深处牢固建立“防火墙”,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确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有助于价值观正确形成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及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对于青少年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6

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人类创造着文化,文化也在创造着人类.人类在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深受文化所制约、所引导.暴力与文化,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暴力文化这种现象到底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这两个问题.

作 者:廖莎莎 韦毅嘉 Liao Shasha Wei Yijia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NECES EDITION)年,卷(期):20(1)分类号:G05关键词:文化 暴力文化 青少年价值观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篇7

一、设计给予我们的价值

“价值”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强调价值对于社会的意义。简而言之,价值就等同于一种“有用性”,一种“目的性”。而设计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优质的生活文化,而所谓的生活文化就是人类的自我优化。简单来说,设计因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具有了存在的意义。

设计是一种专业性学科,但它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并非是深不可测,普通大众难以企及的学科。所以,设计的意义应当首先契合于普遍大众的共同利益,让所有人有一种设计就存在于生活周围的感觉。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对于大众的一般性价值:

1、计规划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或者可以说设计重新定义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绝对不是单一的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养成和改变,或许在形成一种新的习惯的同时会对过去的认知有所改变。如,当智能手机还未被研发出来的时候,人们所能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仅仅局限于报纸,书本等纸质媒介,由于其携带的不方便,人们往往不会在行走或者吃饭的时候看书,似乎这样的一种行为也会让长辈所制止。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出现,人们的阅读慢慢的更加倾向于电子读物,由于它更便于携带,在阅读时不会给人们造成不便,所以也就减少了阅读地点的限制。现代人会在各种地点很随意的进行电子阅读,当整个社会都形成这样一种风尚的时候,似乎也就不存在对或不对的问题了。于是,技术的改变造就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造就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2、设计带给了人们更加宽阔的视野

因为设计的存在,我们对自然,社会,文化,以及自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设计产品产生的初衷是为了优于之前的生活。在物质生活还匮乏的时代,人们最初想到的坑定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那每一次的革新是建立在一种比上一次“更”的基础上的。原始人通过对石头的打磨发明了斧子,提高了狩猎的效率,人们获得的食物更多了;祖先通过发明骨针使兽皮连接,做成了衣服的雏形让人们开始学会抗寒,于是人类的存活率比之前更高。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渐渐充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最初文字可以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渐渐的图形化的设计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推进了人们对于信息的传递,再后来视频影像的出现让人们能够便捷快速的了解信息,未来甚至会出现3D,4D等一些列新方式来满足人们对于视觉的要求。这所有的一切不能不说是设计带给人们的好处。

设计让人们认识这个社会的方式更加的多远化,立体化。很多事物只需要略加改造和开发就会产生原本没有想到的用处。弩机只是将工件的柄换了一种方式就极大的增强了战斗力;洪水固然可怕,可是聪明的人类却合理的利用大坝和水的结合进行了发电。这些小小的,换些思路的变化,就是设计的来源,因为设计,人类眼中的世界变得无穷宽广,人类之间的距离也因为设计而越来越近。

二、从设计表面现象所想到的

提起设计,人们往往只停留在形式感的层面,想的仅仅是美观不美观。这样的想法固然没有错误,但有些片面。美感,即所谓的形式感,并不单单就是灵感的瞬间激发,更多的是一种对规律的把握和总结,这种成为规律性的东西就包含了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想出来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看一件设计作品的时候要透过作品表面的形式感去探究作品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当然,很多人由于不了解设计这门学科,会对我们产生一些片面的看法。比如,工业设计被人们单一的看作如何去画一辆车,一件工具;环境设计被人们认为是我们在画风景写生;平面设计被人们理解为仅仅是做海报,招贴……像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少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设计的理解的深度不够,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更深一层次的去探究什么是设计。

众所周知,科学被人们划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设计学似乎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既需要人文知识的积淀作为灵感的触发点,又需要利用科学研究时系统严谨的方法去做设计。根据日本设计大师川添登的理论,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由“人”“社会”“自然”这三个元素构成,而这三者之间的彼此联系就构成了一种设计的分类。人和社会之间构成了视觉传达设计,社会和自然之间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人和自然之间构成了工业设计。这样的分类便于人们把各个设计的本质探究清楚,视觉传达设计着重于信息的传递,通过某种方式能让信息的覆盖性更广,传播性更强;环境艺术设计着重于把人类社会的文化,传统等隐性因素附着在环境这一实在的物体之上,使得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更加的具有人文气息,而不单单就是一个毫无特点的建筑;工业设计着重于通过设计改造自然产物是人类在使用自然工具时更加的得心应手。所有的这些设计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能让人们有一个更加舒适,更加快乐的生活,都是为了完成自我生活的优化。

基于这一本质的探究,我们就可以冲破外在形式的拘束。方法只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走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只要我能把信息准确的传递给别人,不管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径这都算是一种设计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介慢慢的取代了纸媒,动态媒介慢慢的取代了静态的媒介,于是很多设计便借助了新的媒介去表达作者的意图,我们不能因为媒介的改变就去否定设计的行为,这依旧是设计,并没有超出学科范畴。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科技的使用更加广泛和普遍,在考虑作品美观性的时候同时也在考虑作品的实用性,适用性,人体工学,力学,心理学等因素。

所以透过形式本身窥探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论,科技等因素才是真正探寻设计的方法。这样一来,人们就再也不会认为设计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在我看来,人文背景决定了一个设计的创作意向,科学技术推动了设计的发展,艺术带给了设计灵感和人情味,所以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综合以上几点的要求。

三、对当代设计工作者职业的重新定位

基于对当代设计的重新认识,我们要重新给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们定义一下职业要求。长久以来设计在中国被叫做“工艺美术”,于是从事设计的人似乎也被认为是从事美术的人,但又不是画家,仅仅是被称为“匠人”,或者是手工艺人。这种定位就局限了设计人员的发展,似乎我们从事的工作只是做工艺品,只是做手工活。其实不尽然,一个有志于从事于设计工作的人,应当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的将知识与技术通汇贯通。

1、诚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瞬间的感悟,但更多的是依赖于长久以来对于知识的积淀,对于文化的理解。这里的文化不仅指对设计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还有包括传统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历史,哲学思辨等一系列的人文知识的感悟,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会在自己设计作品时带来灵感,更能让自己内心有很好的修养。当然,艺术类的训练也不可或缺,设计虽然不一定完全强调形式感的存在,但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依然要力求作品的美观性。

2、科学,技术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依旧是要了解甚至掌握的技能。

时代发展的极为迅速,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被发明,发现出来,人们的意识一次又一次的被刺激。设计工作者作为服务于社会的人员必然要去了解这些技术,要去使用新技术。这就对设计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医疗这些看似与设计并没有多少关联的学科其实却在很多细微之处对我们有着帮助。如,设计车时,外观好看与否只是一种很表象的因素,人们更多会考虑到车坐着是否舒适,工具的摆放是否方便。这一些列的问题会使人们更多的考虑到人体工学的方面。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工具的使用和外观是归两类工作者管理,甚至外观的这一部分在工程师造车的时候顺便也设计了,而忽略了设计师的存在。随着社会对设计的需求,今后或许会将外观和实用用一起考虑,设计师会成为作品的引领者,而工程师只是具体的操作者,这就推动了科技在设计中的比重。

3、设计工作者需要对市场,对社会有一个综合的把控能力。

始终要明白人们需要什么,什么样的东西造出来不至于变成无用设计。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有把控力,需要对产品的销售有预估能力。设计工作着不仅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更需要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从而去指导实践活动。

而设计又不能仅仅看成实践而忽略理论研究,设计工作者在广博的基础上要做到融会贯通。未来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会越来越普遍,不能因为学这门学科而不去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人们对于工具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得心印手,设计工作者不能仅仅依赖与软件,工具去进行所谓的形式感的创作。我们要形成属于设计者自身的哲学观念,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创造者”。

摘要:“价值”似乎是一个存在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词,设计作为一个边缘性的综合学科,与“价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的目的不仅仅追求形式化的改变,而是要探求设计最本真的层面,即设计是一种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更加舒适的行为。而这一要求也正是当代设计师所要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价值,规划,扩展,定位

参考文献

[1]高兴.新设计理念[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2]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论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分类号】D64

前言

在21世纪这个新的时代中,人们的生命意识不断凸显。现今,人类一方面享受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在生活中却遭受着莫大的生命危机。近些年,青少年自杀、他杀的暴力事件不断地被舆论界报道出来,随之青少年的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更是教育界经常提及的话题。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备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他们成才的重要保证。然而,青少年的情感以及价值观念这些都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所以他们自身存在着许多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因素,再加上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欠缺与生命观不健全。生命意识决定人们的生命行动,青少年没有明晰的生命意识,行动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唤醒和培育青少年生命意识、加强其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事业中刻不容缓。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有着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从生物的潜能来讲所说:“所谓生命,乃指那种自身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1]恩格斯从生命的存在方式出发认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成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2]上述对生命的一般界定是包括了对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定义,新陈代谢则是其最基本的特征。邱仁宗先生认为;“生命主要是指人类生命,但有时也涉及到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至生态。”[3]韩跃红则说:“人的生命形式,并且主要是指尊重人类每一个个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利益。”[4]总的来说,以人类生命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总和是对生命的科学定义。

(二)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

价值观,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5]价值观是一种观念系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与调节作用,会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价值观随着人的社会化历程逐步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总的价值判断,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命体(以人为主)的全部生命活动对生命自身以及生命对其他生命存在物(包括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自觉认识。”[6]

(三)生命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

生命价值观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的形成往往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则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主要就是要从青少年生命危机的现状出发,是在不断反思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借鉴和吸收有关生命教育的有益成果之上,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不断消除外界对青少年个体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内部各因素积极运动,从而使他们的生命价值观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最后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实现生命的升华。生命教育主要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7]生命教育主要目的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以及提高个体的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青少年漠视生命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他杀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一起起血淋淋的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引人深思。自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早前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就提到:在我国,自杀是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15-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尽管学界有不少人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但是中学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在这几年是屡见不鲜。除了自杀导致青少年非正常死亡,还存在着他杀的恶劣行为。2012年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引起民众热议,直至两人被判死刑这事件才一度被平息下来。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这类极端的社会问题,都可以看出青少年存在着漠视生命的问题。

(二)生命价值观的缺失

从自杀的角度看,人生中存在着“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通俗的说法就是“生命困惑”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生命和生活这两者本来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因为生命是生活的基础,而生活就是生命的具体体现。但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两者经常不一致甚至会产生矛盾和摩擦等。在人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会对生命产生困惑,有时候连“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清楚。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延续生命比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加的重要,所以无论再苦的生活环境都要选择继续活下去。在特定的环境中,人活着就是唯一的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这样的典故,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在民间也流传着“蝼蚁尚且贪生”、“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两句俗话,常用来劝诫人们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要坚持活下去。在当今,由于诸多原因,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对于在只消费而没有社会压力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他们只追求享受而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在这一类人群中,他们认为生活的状态更重于生命的存在。不懂得人为什么活着,而仅仅追求如何生活。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一再的被否定,现代生命的神圣性也不再存在着,所以,也就有了死去变得不再令人可惜了,因为“活着”不再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endprint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深厚的传统文化是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前提,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深受其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讲“义”,一直以来有“舍生取义”一说。现今有些青少年为了所谓的哥们义气一时冲动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其次,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给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变化的提供了现实条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强化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让青少年的价值观变得现实和狭隘。最后,青少年价值观转变的催化剂便是现代西方思潮带来的影响。现代西方思潮不但唤醒和增强青少年自我意识,同时又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以及悲观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的失衡

受到科学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出现了“重视知识和技术、轻视人文”的误区,并且越来越政治化、功利化、工具化,也就进一步的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的生命教育。早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一些发达国家在面对出现暴力、大量凶杀案件和艾滋病传播等漠视生命的行为时,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已经成立了一些“生命教育”的组织和学会,目的是在教育青少年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鼓励他们勇于自我实践和挑战困难。目前,虽然我国也提倡“生命教育”和“生命关怀”,但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不是一门显性的课程,因为至今还没有推出“生命教育”的课程。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的父母普遍重视对子女智力的教育,而不重视对子女的各种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在人生中都很重要的生命教育。他们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校表现,对孩子的规划也集中表现在让孩子读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然而对孩子如何爱惜自己的却很少涉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父母在教育观念上也是回避死亡、自杀这些敏感的话题,这些做法都使子女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以至于导致部分青少年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这些青少年一旦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恋爱受挫等困难时更倾向于结束生命来逃避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四、解决的措施

(一)重归敬畏生命的原点

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上看,“敬畏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观的原点。“敬畏生命”从字面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二是对死亡的恐惧。生命本身是神圣的,值得人们敬重;生命也是脆弱的,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就可以被带走。热爱生命是人们幸福的根本,同情生命则是道德的根本,而敬畏生命是信仰的根本。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就要重归敬畏生命的原点,告诫青少年要热爱生命,不能轻易的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要不断地将这一思想渗入他们的意识之中,让他们知道生命不仅是神圣的,还是是有价值的、可贵的,要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

(二)学校学生管理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学校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挫折教育、关注学生与环境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例如,在管理理念上,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生命有机体”,认识到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个个体是不断地生长和发展的生命体,要将这个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放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第一位。在管理方式上,尊重他们个体的发展需要,以一定规范要求但不束缚他们。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教育,他们的受挫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积极应对的心态。

(三)家庭教育要中父母要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关键的一环。孩子的一生和家庭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也最易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很多孩子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智力培养外,还要更多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要让他们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要教会他们正视生活中出现的挫折,积极地克服学习和生活出现的困难。在教育观念上父母要正视死亡和自杀等话题,告诫孩子们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暂时的困难,勇于接受生活带来的挑战,让他们明白死亡并不是解脱困难的“有效”方式,反之会给亲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从而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四)青少年要加强自我教育

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除了依靠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也不能忽視青少年的自我教育。青少年作为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应该不断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可以多看名著、名人传记和充满正能量的书籍,这样不但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也能促使他们向先进人物学习,面对挫折的时候也不会选择一味地用死亡来逃避。在假期中,可以到孤儿院、养老院做义工,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一个奇迹,无论生活给了每个人怎样的困难,生命总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五)积极开展形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则更是如此。通过开展生命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系统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去理解生命,是学生获得独立的分辨能力与理性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教育者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要注重对“活知识”的培养。青少年由于是学生的原因常常会缺少很多的社会经历,也就导致了“知”与“行”的严重脱节,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在青少年群体中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生存感受,从而培养生命情感,不仅要让他们知道“以何为生”,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何而生”。比如开展以参观和体验为主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产房、婴儿室、模拟自护自救等。在这个过程中让“知”内化于“行”,让“行”促进“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8页.

[3]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一门新科学》,《求是》2004年第3期.

[4] 韩跃红:《尊重生命》,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

[5] 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6] 陆树晨,朱晨静,《敬畏生命和生命价值观》,《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上一篇:表白的脑筋急转弯问题及答案下一篇:爱与责任师德报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