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青少年

2024-07-12

闲散青少年(通用4篇)

闲散青少年 篇1

社会闲散青少年是指失学以后, 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 14~25周岁之间的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另类人群”, 社会闲散青少年不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叛逆心理明显, 归属感缺失、自律性比较低, 而且心理处于矛盾多变阶段, 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导致闲散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心理干预, 逐步化解其心理问题,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帮助其回归社会, 健康成长。

一、闲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闲散青少年主要指处于失学、失业、失管状态的14~25周岁的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另类人群”, 社会闲散青少年不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而且许多青少年还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据有关资料显示, 闲散青少年的形成因素, 主要是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闲散青少年, 好逸恶劳心理比较严重, 他们不仅在学校里不努力学习, 辍学以后也不安心寻找工作, 虽然辍学以后就开始四处打工, 但是,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又没有什么专业技能, 走向社会以后, 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经过几年的调查笔者发现, 大多数闲散青少年胸无大志, 内心空虚, 有的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 有的躲在家中当啃老族, 还有的干起小偷小摸的行当, 成为人们眼中的“小混混”,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由于受周围邻居、朋友歧视, 许多闲散青少年常常陷入悔恨和自责, 他们不仅不愿意与他人接触, 而且自暴自弃, 整天满腹牢骚, 无法振作精神, 有的对生活失去信心, 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闲散青少年的形成因素

(一) 家庭对子女疏于管教, 使一些青少年形成懒惰、叛逆心理

目前, 中国青少年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许多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 对孩子娇生惯养, 放任不管, 导致家庭教育失常, 不仅许多青少年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而且还在生活中追求享受, 好逸恶劳, 由于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 往往对子女抱有很大的期望, 一旦孩子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标准, 轻则谩骂, 重则拳脚相加, 采用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 并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 久而久之, 反而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青少年从小在家庭中受宠, 被当做父母、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 长大以后步入社会, 也是好高骛远, 缺少克服困难的精神, 不能脚踏实地做事, 又好逸恶劳, 无法承受一定的压力, 导致他们成为闲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方面, 有41%的闲散青少年依靠打零工赚取日常花销, 有29%的闲散青少年依靠帮助亲戚、父母做生意维持生活, 还有一部分闲散青少年在家睡觉、上网吧, 闲逛、玩耍度日, 还有部分闲散青少年逐渐流入社会, 与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为伍, 耳濡目染不良行为, 酗酒、吸毒、赌博等, 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二) 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 学校管理不到位

之所以产生闲散青少年, 学校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导致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学生的德育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师对班级的差等生更是缺乏耐心, 导致这部分学生由于无人问津, 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的心理, 久而久之, 厌学情绪日益严重, 不得不过早地流向社会。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教师对学困生也是非常无奈, 一方面学困生课堂纪律不好, 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学困生基础薄弱,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没有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久而久之, 为了更多学生的利益, 许多教师就会对学困生进行“隔离”处理, 或直接给其“放长假”, 或为其安排后面的单独座位, 一步步将其推向了厌学、自暴自弃的边缘。导致一些青少年成为闲散青少年的还有一个成因, 就是学校不重视法制教育, 校园管理混乱, 导致外界不良习气影响校园环境, 由于一些青少年年龄尚小, 抵御不良习气的能力较弱, 不自觉地误入歧途, 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三) 社会各界对闲散青少年重视不够, 不良社会习气影响闲散青少年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更多的关注经济利益, 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重视程度不够。社会问题也是影响闲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一是电子游戏厅的泛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时,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业余文化生活。一些自制力差的青少年沉浸网络, 整日“有家不归”“有学不上”, 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 逐步发展成为闲散青少年。二是社会流动性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日益增大, 许多青少年跟随父母背井离乡, 这不但给青少年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障碍,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游离于城市的角落, 缺少一技之长, 不稳定的工作, 就业的压力, 使他们越来越想远离社会, 导致一些青少年宁肯在家里成为“啃老族”, 也不愿意步入社会。闲散青少年虽然给家庭带来一些困扰, 但社会各界对闲散青少年重视不够, 对于闲散青少年缺少关心关爱, 也是导致闲散青少年心理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闲散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措施

(一) 提高家长教育监管意识, 做好家庭防护

闲散青少年心理干预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要正确树立教育理念, 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 改变保守的教育思想,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 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不能够将其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要树立全局观念, 孩子的成长教育, 不仅影响着孩子自身的未来发展, 也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兴旺繁荣,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要按照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科学地培养教育子女。其次, 要采用正确的培养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对子女的关爱, 应该是爱而不宠, 养而不娇, 要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 使孩子在各方面健康成长。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家庭中, 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精心营造一个家庭人文环境, 在文明、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 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目前, 许多家长只是知道对孩子宠爱、呵护, 不懂得怎样去科学地培养孩子, 针对这一情况, 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监管意识, 做好家庭防护, 我们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提高家长的认识, 推广家庭教育新经验, 向家长传播新知识新理念, 以通俗易懂、轻松有趣的形式,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 加大教育监管力度, 优化社会环境, 促进闲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闲散青少年的心理干预, 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据调查数据显示, 社会上的闲散青少年, 初中学历的占绝大多数, 这充分说明了在青少年培养问题上教育的缺少。闲散青少年中有70%以上是初中学历, 高中阶段失学的青少年, 是导致社会闲散青少年增多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要加大和改进教育力度, 同时, 在学校教育阶段,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矫正行为异常的青少年, 避免其产生心理障碍, 产生厌学心理。对于学习成绩差、不能够继续升学的学生, 要做好就业培训, 使其有一技之长, 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 关注闲散青少年,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强, 闲散青少年常常沉迷于网吧, 在虚拟世界里荒废了青春。针对这一现象, 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上网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网吧的管理, 有效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次数, 另一方面, 要多进行心理疏导, 如举办“网络成瘾戒除夏令营”, 结合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 帮助青少年回归正常生活。对于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 由于这些青少年缺少父母的监管, 或者经常更换住址或学校, 很容易成为闲散青少年, 所以, 社会要多给予这部分青少年关心关爱, 学校、社会机构要多关注这部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定期对其开展家访, 同时, 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机会, 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融入社会, 健康成长。

要解决闲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 必须要了解闲散青少年的形成因素。笔者认为, 之所以出现闲散青少年, 既有其个人家庭因素, 也有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所以, 要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必须在这三方面加强防护, 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有效预防闲散青少年的形成。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抓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还影响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受各种不良习气影响, 闲散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闲散青少年的犯罪率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 因此, 闲散青少年的心理干预, 对于帮助其回归社会, 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闲散青少年,心理干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海虹.闲散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管理路径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2]朱作鑫.谈闲散青少年的成因、特点及教育管理[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3) :22-23.

[3]周明.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的途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 2011 (12) .

[4]施小静.加强闲散青少年管理, 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2 (3) .

闲散青少年 篇2

关于开展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

预防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从源头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市综治办、团市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锡预青领联[2011]1号)文件的要求,经研究,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综治办、区团委决定联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青少年闲散状态诱发因素研究及犯罪预防、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青少年闲散状态研究的重要意义

所谓闲散青少年,是指6周岁至25岁之间不在学、无职业的人。包括下岗或失业的青少年,已完成义务教育、无业在家的青少年,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在家的青少年。2010年1月,通过全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南长共有闲散青少年460人,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 1

发群体。据统计,在未成年人罪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将近80%,其比例有逐年扩大趋势。闲散青少年群体与社会主流群体的隔离已经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社会距离和差异,由此所衍生出闲散青少年归属感缺失、自律性降低、对其他社会群体敌视以及自身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等社会现象,区域特征和典型性较为明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状态诱发因素、区域分布规律和差异的教育管理试点工作,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转型时期“最有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试点方向

1、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或流失,确保学龄儿童完全接受义务教育。

2、建立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两后生”跟踪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构建学校、社区、教育管理、劳动培训等部门紧密衔接的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职业教育,让“两后生”能够继续学习和接受培训。

3、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

4、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信息管理网络,探索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联系管理机制,纳入基层综治工作平台体系,动员各种力量,分年龄段、分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三、总体目标

形成党政主导、综治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闲散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推进各项教育、服务和管理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效。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区闲散青少年“失学有课堂、失业有 2

岗位、失管有监护”的总目标,打造有利于闲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

四、推进步骤

我区首轮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推进工作为期一年,从2011年6月开始至2012年5月结束,具体推进步骤为:

1、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6月-7月)。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综治办、区团委联合下发实施意见,对工作进行部署。各街道,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开展专题调研,周密部署,抓好落实,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2、排查摸底阶段(2011年8月-9月)。由区预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辖区内闲散青少年的排查摸底、信息核实和分类统计,逐人建立档案,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闲散青少年信息管理网络,了解闲散青少年生存状况。同时,各街道确定1个试点社区(具备一定规模、工作力量扎实、代表性强、基础较好的社区),于7月30日前上报区综治委预防办(区团委)。

3、集中推进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3月)。各街道,全面深入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联动机制,对闲散青少年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服务措施,打造重点、亮点工作项目,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生动局面,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4、评估总结阶段(2012年4月-5月)。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总结有效的工作模式和理论、实践成果,提炼内在的工作规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为整体推进、持续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奠定基础。适时启动新一轮工作。

五、工作重点

1、加强排查摸底,及时掌握闲散青少年动态变化。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街道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以街道和社区为主,依托南长区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综治、公安、民政、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闲散青少年群体调查摸底,全面掌握闲散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分布状况、特征信息,建立闲散青少年动态管理数据系统,为开展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2、坚持定期走访,切实加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组建由社区综治干部牵头、社区民警、民政干部、人口计生干部、“五老”、团干部等参加的工作队伍,对辖区内闲散青少年逐一走访,并进行情况分析、跟踪关爱。以社区综治(警务)站为主阵地,合理搭建工作平台,整合资源力量,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排查帮教、研判报告、检查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3、抓好源头预防,深入推进“五步工作法”。大多数闲散青少年都生活在社区中,针对这一现象,要深入推广“五步工作法”——“建好一本台帐,组建一支队伍,打造一个平台,开展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氛围”,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抓好源头预防。

4、注重工作实际,促进闲散青少年就学就业。根据闲散青少年自身特征,将其分为需要生活帮助、能力提升、观念转变、行为干预四个类型的帮教工作对象。针对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通过资助保证其完成学业;针对因为学习、就业能力不足而失学失业的青少年,开展帮学、技能培训等服务;针对观念不正确而闲散的青少年,通过思想引导、信念教育转变其就学就业观念;针对有过不良行为和倾向的青少年,在做好安 4

置帮教工作同时,利用专业工作力量开展教育引导和行为监督。

六、工作职责

区、街两级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的牵头联络工作,及时将有关工作情况向区委(党工委)、区政府(办事处)汇报;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挖掘在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个人,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

综治部门要积极支持好预防办抓好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切实把此项工作作为综治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绩档案,主动帮助预防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教育部门要做好对初三毕业未升学的青少年的排查统计,积极配合我区做好这类型闲散青少年的跟踪、教育和管理;加强职业教育,让“两后生”能够继续学习和接受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或流失,确保学龄儿童儿童完全接受义务教育。

公安部门要做好有违法犯罪劣迹的闲散青少年的通报工作,并对相关部门和社区排出的闲散青少年情况进行逐一核对,开展滚动排查,协同社区对重点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和管理;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活动,加强禁毒宣传、打击力度,预防和减少闲散青少年涉毒行为;要加强对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及时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民政部门要共享以社区为依托的信息管理网络,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数据汇总和及时更新;积极落实闲散青少年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的低保政策,保障他们基本的学习和生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进行管理,帮 5

助指导法定劳动年龄内闲散青少年进行就业失业登记,提供就业援助;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信息咨询等免费服务,为其参与市场竞争、就业上岗创造条件;要动员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为闲散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

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开展生殖健康教育,重点针对外来流动人口中闲散青少年开展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充分运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管理平台),及时排查这部分闲散青少年的底数。切合此类青少年的普遍性需求,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帮扶活动,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

共青团要围绕提高闲散青少年对违法犯罪的自我防范能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青少年自护教育;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积极配合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闲散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关工委要依托“五老”等社会力量,发挥他们在第一线接触、联系闲散青少年的优势,发挥感情、友谊、信任等因素的作用,开展教育、帮助和服务;做好失足闲散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文化市场的督查,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七、工作要求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闲散青少年逐渐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部分,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已经成为不得不抓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相关单位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优势,全力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将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列入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同计划、6

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齐心协力推进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及时查找工作推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要明确职责,分解目标。各相关部门要在综治办牵头协调下,明确在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中的职责,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加强工作研究和实践创新,探索加强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推动形成制度性安排,逐渐建立闲散青少年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

四是要构建平台,整合资源。把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作为街道政法综治中心和社区综治(警务)站的重要职责,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种社会组织、社工、青年志愿者和“五老”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加强社区建设,着力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的综合体系。

南长区综合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闲散青少年 篇3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局面———其中, 初次犯罪的青少年中, 有60%处于闲散状态;再次犯罪的青少年中, 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达到69%[2]。究其原因, 被过早的贴上“坏孩子”、“不良青少年”等标签, 融入不到社区生活中, 感受不到社会对他的接纳与认可等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 探讨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影响, 从去除标签角度预防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标签理论看贴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标签理论 (Labeling theory) 是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从这个理论分析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犯罪, 可以认为:被贴“标签”的社区闲散青少年最初的行为不一定是有问题的, 但是由于被贴上有问题或不良的“标签”使他的行为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 最终使其可能发生犯罪行为。因此, 预防犯罪的有力途径就是要对其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社区闲散青少年恢复为“正常人”[3]。

从标签理论看, 贴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会引起社区闲散青少年心理失衡。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据埃里克森的理论, 他 (她) 会面临同一性VS角色混乱的挑战, 急需得到周围人群对他的认同。当不被认同时, 会“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他宁做一个坏人, 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 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 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因此, 当社区闲散青少年被贴上他不能接受的标签时, 他 (她) 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和情感障碍, 出现心理健康失衡, 给未来的犯罪行为埋下伏笔。

第二, 会引起社区闲散青少年自我放弃。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 当社区青少年被直接贴上“犯罪者”的标签时, 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 甚至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变态而变得缺乏自律性, 无法修正自己的行为。北京工业大学法学博士、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张荆曾说过, 社会对确实存在有一定问题的青少年贴上不良标签, 往往会刺激或促成了其恶性转化。因为被贴标签者这时出现了“逆反”心理, 认为自己修正行为的机会由于被定性而消逝。所以“破罐子破摔”成为他们证明自己无辜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标签强化了他心中的“恶”, 使他的行为不能被修正, 而越来越接近别人给定义的“标签”。

二、基于标签理论的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 家庭给社区闲散青少年贴上隐形标签

从标签理论看, 家庭给社区闲散青少年贴上隐形标签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一个人从未成年期走向成年期, 对自我的认识常常是通过“镜子里的我”———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诸多评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认知。尤其家长的“望女成凤”、“望儿成龙”心理, 会使个人的优缺点被无限放大。家长有意识的重复及言语中、行动上带出来的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某些正常行为的过激反应, 会使社区闲散青少年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和接受。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养成教育又使他们对自身认识不足, 眼高手低, 久而久之, 这种隐形的标签会促使社区闲散青少年无所事事状态一直存在。

(二) 学校、社区对闲散青少年的不正常看待

从实际情况看, 造成社区的闲散青少年“不在学、无职业”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可能:学习不好或家庭困难, 无法升学, 就业存在一定困难;有一定学历和技能, 但或者沉迷于网络, 或者沉迷于“啃老”, 不愿找工作;有犯罪前科, 以前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造成的“闲散”状态, 他们都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易显露害怕孤独而集群这一显著特征。他们的任何行为, 包括正常和不正常行为都可能会被质疑而不被认同。这将使青少年在情感上愈加空虚和缺乏安全感, 从而成为越轨行为的基础。

(三) 集群群体对闲散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闲散青少年集群群体的组成成员大多拥有同样的处境、价值观、爱好、社会地位等等。集群群体对闲散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个别不良行为习惯易形成“示范作用”。据社会学习理论, 社区闲散青少年会在其所在的集群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特别是当闲散青少年被贴上标签, 感到被社会隔离, 成为社会适应困难者时, 一旦他们当中有人通过恶劣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平———他就会被观察和模仿, 从而对其他社区闲散青少年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影响整个群体所有成员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习惯。而且, 青少年的亚文化特征, 使他们具有明显的“反叛性”, 过分注重“江湖义气”。这给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伏笔。

(四) 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漠

闲散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漠受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 特殊的发展时期。青少年期是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阶段, 思维和认知都处于不断完善状态。他人的思维和话语常常影响并决定了青少年的思维定向。当他们偶然出现了偏差行为, 继而被贴上标签, 容易认定自己就是他人界定的越轨者。第二, 社会评价的因素。当前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组织对青少年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学习, 不注重品德和思想。这使他们只能接受少量法制教育, 法律知识匮乏, 法制观念和意识淡薄。即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妨碍他人、伤害他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当被轻易的挑唆和误导, 出现激化行为, 最终产生反社会的越轨行为。

三、基于标签理论的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预防路径探索

(一) 家长通过正念训练来改善与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关系

正念训练, 是指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现在和自己, 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对家长的正念训练目的是舒缓家长的压力、调节家长的情绪。当家长过分关注闲散青少年时, 青少年行为被概念化, 尤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评价, 家长往往失去了对孩子行为改变的觉察, 失去了鼓励孩子、改变孩子的最佳时机。通过正念训练, 家长能够对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予以觉察, 不以外界的评论、自己的恼怒来判断孩子的成长, 不去否定孩子, 使其在各方面出现积极学习、准备的人生态度。即青少年偶然出现初级行为偏差时, 给予其重视和关怀及正确的教育和指导, 引导其健康的成长发展。

(二) 学校和社区有条件地接纳社区闲散青少年

心理咨询师认为:对他人的厌恶常常是一种“投射”效应, 是由于自己曾经有过或者经历过这个缺点才对拥有这个缺点的人进行批评。学校和社区正因为熟知具备某种缺点的青少年在未来会很高比例的出现各种不良的可能性结果, 所以才自动自发地在闲散青少年出现种种问题行为之后所做出自动防御。从青少年角度分析, 这种防御会严重损害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情感, 给他们的一生都造成严重影响, 也给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带来不安定的隐患。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 学校和社区要有条件地接纳社区闲散青少年。有条件是指根据学校和社区实际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情况, 确定帮扶、辅导青少年的范围。学校和社区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尽可能多地在学习、思想道德、品格、就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方式给他们以辅导, 尽全力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成为拥有满满正能量的个体。

(三) 尊重青少年文化, 给予社区闲散青少年更多鼓励关爱

青少年的亚文化现象使其兼具积极的和让社会烦恼、不安的特征。对于这种文化现象, 社会应予以尊重。首先, 对待他们的各种行为, 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和规则去定义, 而是要从多个角度聆听他们的声音。其次, 我们要认识到青少年期既是人生的“风暴期”, 也是“再生期”, 许多被贴各种标签的社区闲散青少年, 身上也有充满正向发展的力量———前提是要帮助他们度过自身的认同危机, 建立自我发展的信心。

另外, 社会应给予社区闲散青少年更多鼓励和关爱。基于标签理论, 当社区闲散青少年出现初级越轨行为并被贴标签时, 他们有两种反应:修正标签反应和顺应标签反应。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出现修正行为, 去证明社会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或者产生逆反心理, 成为标签所定义的人物。所以, 社会应给予闲散青少年更多鼓励和关爱———他们会意识到社会是关心他们的, 没有抛弃他们, 他们将有极大可能性向修正标签行为的方向发展。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缺少情感关爱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恶劣影响。所以, 社会建立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关爱机制, 提供各类社区闲散青少年需要的闲暇场所, 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各种方式展现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关爱和重视, 使他们充分融入和谐发展的社区环境当中。

(四) 对社区闲散青少年进行全面的辅导, 加强法制观念建设

青少年时期, 需要加强全方面的辅导, 尤其是思想道德品格的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发展辅导和生活及人际交往辅导等。通过对社区闲散青少年进行全面辅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同样的, 也需要加强法制观念建设。首先, 家庭教育中应对其进行正确的是非观教育, 明白哪些事情是正确的, 哪些事情是错误的、必须禁止的。其次, 学校教育中, 面对他们在日常学习、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应对其灌输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让他们明白如何保卫、捍卫自己的权利, 懂得保护自己。再次, 社会生活中, 社会团体或组织应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 以各种幽默风趣的漫画作品或其他的适宜年轻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教导他们如何遵守法律法规, 当发生被误导或者被诱导犯罪时, 应该进行怎样的自卫措施和正确解决方式。通过这些措施, 使社区闲散青少年懂得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做任何事情时, 不盲从、不冲动, 做之前已经深思熟虑, 并已咨询老师、家长等的意见, 避免被轻易教唆和误导。

摘要:从标签理论来看, 贴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标签理论分析造成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给社区闲散青少年贴上隐形标签;学校和社会中的不正常看待;集群群体对闲散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些原因, 对预防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标签理论,标签,闲散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去标签

参考文献

[1]杨晓菡.论闲散青少年的现状、成因及社会工作介入——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5, 2 (04) :171-172.

[2]青少年犯罪时多处闲散状态专家吁完善社会保障[N].法制日报, 2013-10-02.

闲散青少年 篇4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整体状况的全面普查,在对全市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形成原因、总体规模、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活动规律和群体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探讨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思路与对策,并从社区青少年、青少年父母、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等方面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主题词

社区青少年 生存发展 工作机构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今年三月以来,根据市委、市府领导关于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要求,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决定对全市社区青少年的整体状况进行一次普查,力求通过此项调查,对全市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形成原因、总体规模、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活动规律和群体行为特点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调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具体组织落实。4月中旬开始,团市委同零点调查公司合作设计调查问卷,并于6月首先在浦东、长宁和杨浦三个区开展调查。7月1日起,其他16个区县的普查工作全面开始。全市6000余名社区青少年工作者接受了调查工作的专题培训,并深入社区开展入户调查。全部问卷回收工作在8月中旬结束。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社区青少年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特征

社区青少年中,男性多于女性,他们极大部分未婚并与父母同住,主要由父母做监护人。相当一部分人居住环境恶劣,虽然约八成半的人士父母关系完整且和谐,但尚有14%处于不和谐或不完整的家庭之中。

(二)社区青少年的就业素质及其需求

1、人力资本量不足,缺乏竞争力

5.8%的人存在健康问题,其中,智障者占60%,肢残者占16%。失业或失学的时间平均为19.5月,持续一年以上者接近一半。大部分人中学毕业后没能继续就学和就业,属于被迫失业或失学。主观原因中,44.4%的社区青少年没有找到满意单位。一般而言,学历越低,失业或失学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技能匮乏,约70%人士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项及以上的技能,其余30%人士则一无所长。

2、就业愿望强烈,但没有得到满足

社区青少年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是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中大多数人正在从事临时性工作、充电学习或两者兼顾。他们希望获得的最大帮助是得到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他们的就业求助于以非正式支持网络略多于向正式支持网络。前者如:父母、同学、朋友、亲戚、社区工作者,后者如:劳动力、人才市场、街道劳动职业介绍部门等。在各类求助对象中,社区青少年求助于父母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最多(分别占28.3%和22.8%),选择工青妇组织的比例较低(0.7%),其他求助对象中同学、朋友的比例相当高(43.7%)。

(三)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需求

相当部分社区青少年对社会持怀疑的态度,对外界有较强不信任感。在他们眼中,外界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不友好世界。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上都是一些道貌岸然的人”,“现代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社会”,“善良的人吃亏”。害怕孤独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因为害怕孤独,他们喜欢集群;其中,16-17岁的社区青少年害怕孤独的情况最为严重。此外,学历越低者越害怕孤独。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身体状况、社会交往等充满自信。约有2/3的青少年并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适应社会竞争,不过也有一半左右的人对“我很能干”的说法不置可否,92.8%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一半以上人认为自己讨人喜欢。

(四)社区青少年的生活与交往状况

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的收支不平衡,接近六成的人支出超过收入。社区青少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朋友对他们有一定影响力;学历越低者,其朋友是社区青少年的比重也越高。他们在朋友家、自己家、网吧、快餐店和红茶坊集群的情况较多。其中,16-17岁人士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在自己家中和网吧聚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电脑网络在社区青少年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学历层次越高,喜欢上网者越多。

(五)社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及影响因素

与其他群体相比,社区青少年有前科及不良行为的频率相对较高。约有3.3%的人犯有前科,其中,斗殴伤害(45.7%)、偷窃(35.3%)、抢劫、吸毒等4种最多。16-17岁成为问题的高发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前科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同年龄社区青少年的前科重点不一。16-17岁,偷窃和抢劫的比例较高;18-21岁,斗殴伤害、吸毒的比例明显上升,犯罪类型也变得复杂。不良行为中“与不良青少年结群”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偷窃等。如果其朋友也是社区青少年,那么社区青少年本身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们的朋友观念越强,越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其中,年龄较小、学历较低的男性社区亲少年首先值得关注。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发挥社区青少年的主体作用

1、培养对社会、个人、前途的达观认识

应该认识到,虽然个人不可改变社会,但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完全可以改变从而逐步实现个人社会化。他们一方面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形象、身体状况、社会交往等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个人实现自己目标的艰巨性。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乐观、自信地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比沉湎过去更重要,不要因为暂时困境而却步,应该清醒第认识到,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是未来可能成功的基础。

2、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

应该引导社区青少年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的社会参与和角色体现,对父母、家庭尽自己的责任。在积极劳动增加收入的同时,勤俭节约以为未来生活打下经济基础。根据青少年阶段害怕孤独、喜欢集群、强调朋友观念的特点,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积极与好朋友交往、努力多交好朋友、逐渐远离坏朋友,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建立必要的、支持性的社会资源。

3、帮助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发现,在932名有过工作经历的社区青少年中,有相当大部分人因为不正确的就业观念而离开岗位。有些人嫌自己的原有岗位收入太少、工作太累、路远、工作不稳定而放弃工作,有些人则因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放弃就业。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自身人力资本不足、竞争力不强、劳动市场整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家应该爱惜就业机会,吃苦耐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

4、引导注重自身技能培训

社区青少年中大部分人中学毕业,30%以上的人身无所长,其余人士的技术功力也不高。他们比较适合于传统行业中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这些行业在我国加入WTO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目前的劳动力也大量过剩。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在职和专职培训,巩固老知识、学习新本领,扩大自己的专长领域,强化自身的综合实力。

5、帮助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就业服务

要引导社区青少年通过开发与吸收与原交往类型相似的人士、恢复与某些人士的联系等形式,推动他们扩大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人数。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培训班等手段建立新网络和获得新朋友;其中,开发或增加与就业机构人员、相关专家的交往尤其重要。社区青少年要正视就业服务的重要性,到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所、街道居委会、人才市场等各种政府或市场化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强化心理、岗位中介、技能培训等多类服务,努力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二)明确社区青少年父母的职责

父母是社区青少年的监护人、老师和模仿对象,家庭是社区青少年的港湾。调查发现,社区青少年问题首先是家庭问题。父母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家庭的完整程度和人际关系都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并可能影响其观念与行为。一要通过家长学校、影视媒体、社会评比、经验交流等手段,帮助父母宏扬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纠正进而预防其不当方面,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二要通过多种方法,帮助父母拥有和提升教导青少年、规范孩子行为、激励孩子、保护孩子自己、指导孩子交友、就业和就读的正确技巧。三要激励父母学习从而提升自己实力,是帮助父母尽好自己职责的不二法门。如此,一方面,父母有能力和实力为子女作出表率,另一方面,社区青少年也拥有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利于增加社区青少年的积极和正当的认知和行为,预防、治疗和减少他们的不良乃至偏差行为。

(三)完善社区工作机构的运作及职能

1、设立专门的社区工作机构和专业青少年工作者

建议设立三个层次的机构。一是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与协调机构;成员包括街道干部、学校老师、家长代表、社区青少年代表、职能部门人士、企事业单位代表、专业化的青年社会工作者等;具体工作包括指定工作方向,设计工作计划,审批办公室和工作小组的行动计划等。二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办公室,由经过专业课程培训的专业青少年工作者担任主任。办公室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工作计划,根据工作需要指定行动方案,统筹工作小组的行动,进行内部管理等。三是办公室下设若干任务中心的工作小组,分管及执行与社区青少年的相关工作,组长担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2、设立专门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场所

一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应该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在可行情况下开设社区青少年的专用活动场地。二是鉴于网吧、快餐店、茶坊等是社区青少年目前的主要集群场所,我们开展工作时可以借用上述资源。三是要利用传统的教育基地如学校、企业、部队等机构的场地和设施,单独或与这些机构共同展开社区青少年工作。

3、针对社区青少年需要加强综合培训

培训的最终目标在于利于社区青少年成功就业或读书,具体目标在于教导生活态度、交友技能、专业技能、社会规范,优化其心理素质,激励其增强知识、增强找工和学习动机和行为。培训内容可分为讲授、训练和帮助发展互助小组三部分。讲授部分可包括正确生活态度、交友原则、专业技能、社会规范,心理调适当技术,找工技巧等。培训部分可包括交友角色模拟、社会规范体验、碰壁和障碍训练、社会支持演练等。课程结束前,教师帮助参与者组织成立各类互助小组,并协助决定本班同学日后联络和活动方式、确定重点帮助个案等。为此,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应该建立信息中心,帮助提供有关信息,机构最好能建立专家咨询部,以对有特殊需要者进行某些类型的特殊服务。

4、优化社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一要协助建立和维持各种有益健康的社区青少年小组,利用多种形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行为和努力。二要组织家长学校,传授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交流为人父母的成功经验,学习社会规范和政策法规,介绍强化青少年能力的技巧和方法。三要发挥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沟通上下、整合需要的作用,把握上级政府“从上而下”的计划和社区青少年“从下往上”的需要,与相关社区机构、社会资源合作,共同为解决社区青少年的问题和满足社区青少年的需要努力。

(四)强化政府的角色作用

上一篇:项目制教学下一篇:二语词汇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