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

2024-10-09

青少年时期(精选12篇)

青少年时期 篇1

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 其心理和生理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 具有不定性。这个时期青少年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喜欢模仿影视剧中的一些情节, 有时也会受一些不法之徒的引诱, 促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首先, 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而社会环境既有积极因素, 也有消极因素, 由于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 不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有人指导和关注。因此, 在社会生活中, 青少年接触到的人比较复杂, 有可能接触到一些犯罪嫌疑人, 而青少年对这些社会生活的反应完全取决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力。青少年初入社会, 缺乏社会经验, 观察问题仍带有直观、片面的特点, 难免有时不能对客观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犯错甚至犯罪。

其次, 青少年精力充沛, 好奇心强, 极强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亲身体验一番。在这种驱动力的促使下, 他们有时不加选择地追求新鲜感, 寻求刺激, 结果导致一些错误行为的发生。

二、开展法制教育, 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虽然上述分析并不都是违法的心理先兆, 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 就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因此, 一旦发现青少年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 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 防止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 加强学科渗透, 增强法制观念

在政治课上要普及法律常识, 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教师要鉴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 使其懂得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出现, 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二) 利用班级宣传栏, 创造守法氛围

每学期开学初的班会上, 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教育法规,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心中有“法”度, 行动有“法”规;要利用好班级宣传栏, 开设违纪评论, 创设良好的守法氛围;开展道德与法、文明与法、民主与法制的讨论, 并组织学生对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激发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 建立班级与家庭教育网络, 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班级定期召开家长会, 班主任及时做好家访, 使教师和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信息反馈作为家、校双方的教育重点, 使学校、家长联手管理和教育, 做到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时期 篇2

夏玉杰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结合起来,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治思想淡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青少年一代在反思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其政治观点日趋稳定和成熟。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也不能否认,在青少年中的确存在着政治思想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缺乏入党、入团的强烈愿望.二是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感到厌倦、没有动力。有些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态度不明确,对这一理论的掌握和认识不容乐观。三是对改革的认识不够准确,认为“越改越乱,越改越糟”。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尚不能深刻地分析其产生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原因,而是盲目地归咎于改革,并且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表现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

2人生价值观念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思潮的多样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确实为青少年提供了广泛学习的良好条件。但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隙传播,影响、诱惑着青少年。从青少年思想实际看,他们正处于思想道德成长的困惑之中,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还不能达到全面、辩证、深刻的认识和辨别,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呈现功利化倾向。突出表现为集体意识和法制意识淡漠,崇尚自我、崇尚权势、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具体表现在:一是盲目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呈膨胀趋势。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就有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二是贪图享乐,崇尚拜金主义。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挣很多钱,成为富豪,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把有钱、升官掌权、有宽敞的住房和建立幸福家庭当做人生最大的幸福,暴露出少数青少年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

3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淡薄

总体来看,大多数青少年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也要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缺乏思想道德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社会问题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感。在紧要关头,不敢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抱着“与己毫不相干”、“别人不管,我也不管”的消极态度,“旁观看热闹”或“绕道走开”。二是在对待父母方面,不能恪守传统家庭伦理思想道德,热爱、关心、孝敬父母,在生活上帮助父母,在精神方面给父母以慰籍,甚或向父母伸手要钱。三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

家庭问题是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对72名失足青少年的调查,九成多失足青少年家庭关系不和睦。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缺陷:

不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管教不当;家庭不健全;家长素质不高。另外近年来,流动人员的子女、“留守孩”、服刑人员的子女这三类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方法不当,教学管理不严,对青少年疏于关心,放松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冲击着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尚不健全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滞后,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场所和活动项目不足。青少年失学、辍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青少年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处置方面尚未建立严格的程序,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司法、审判以及对青少年犯的监管、帮教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化。

3.大众传播仍有不良影响,青少年文化认可缺失

大众媒体特别是有的小报小刊带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利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传播能力较强,这种导向容易引发青少年的不良心态,如攀比、高浪费等。青少年文化属于“边缘”文化,深受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具有独特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但是青少年文化不被广泛认可,褒贬不一,从而使得青少年文化的内容和含义不确定、不断变化,使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和自我定位上产生模糊和矛盾,是非观念混淆不清。

4.青少年自身还不成熟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属于成年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自尊心、片面的虚荣心、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较强。受到挫折时,容易沮丧、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1要保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

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同时也要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而且要他们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2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全面强化关爱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

在提高全体公民政治思想素质的同时,各相关组织和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并进行沟通和衔接,逐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要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和整顿,认真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以及所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适宜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3要重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一是以学校为龙头,发挥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一把手负责制,把德育内容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范畴,加强师德建设考核评估,创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学校。

二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大力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是要培养青少年在学校、社会等的合作精神,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团体活动。

4不断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一要通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吸引青少年学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

二要多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需求、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通过举办各类优秀文化产品促销活动,扩展文化领域的消费,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消费结构。

三要依托“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积极营造读书氛围,不断形成读书热点。

青少年时期 篇3

在日俄战争前,日本就出版了很多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理及历史沿革的书籍。在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逐步发展,最后阴谋酝酿了九一八事变后于1932年3月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了巩固在东北的利益,日本又在国内鼓吹“大陆雄飞,挺进满洲”,促使大批日本人来到中国东北生活。最后,这些人在日本战败后被日本政府和军方抛弃,遭遇了悲惨的经历。本文主要就日本战败前在中国东北的进出是如何反映在日本的青少年读本里以及这些“满洲读本”对这些青少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长与善郎与《少年满洲读本》

长与善郎是日本的小说家,1888年出生于一个日本贵族家庭,父亲为男爵。1910年,武者小路实笃等人创办的刊物《白桦》引起了长与善郎对文学的兴趣,因此长与善郎立志于创作,发表了一些篇幅较短的小说,代表作品有《一个叫竹泽先生的人》和《青铜的基督》等,他还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创作了一些戏剧。《少年满洲读本》是长与善郎通过多次赴中国东北实地考察编写而成。《少年满洲读本》虽说从名称看是少年读本,但从书的内容来看更像是一本赴伪满洲国旅行的指南。作者在第一部分预备知识中介绍了地理气候、历史发展等内容,并且在最后强调了“满洲是的日本生命线”。之后书中介绍了进入伪满洲国的主要途径及各地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特别强调了“日本是满洲的恩人”以及“日本满洲移民的美好生活”。从这本书的基调来看,主要是鼓励少年到伪满洲国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在最开始就强调了“满洲”重要性,在书中的65页作者写到:“满洲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可以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和作为工业国的原料问题。”作者为了解释这种侵占的合理性,在138页着重说明日本从列强手中将“满洲”解救,又进行各项建设和扶植,是“满洲”的恩人。这样的描述使阅读此书的青少年自发形成了“满洲”应属于日本的这一意识。这一根深蒂固的意识在日本战败后也很难改变,只会使当时的青年一代更加迷茫,无法正确地认识历史。

二、浅见隆平与《少年开拓士》

浅见隆平并非日本作家,而是一名教师,生平至今未找到详细的资料。浅见隆平在伪满洲国时期先是在奉天(今沈阳)的铁西国民学校工作,后于1940年转入八道河子国民学校任校长,专注日本开拓地的教育工作,《少年开拓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在书的封皮处清楚地用红字说明《少年开拓士》是开拓地国民学校的校长对全日本少年做的当地考察报告。浅见隆平在书的序言中还写道:“开拓士的目的就是可以为了日满两国奉献生命,成为其他民族的中心指导者,以示正道,以身作则。”书的主要内容也并非是报告文章,而是以一名叫勇的日本少年的经历来告诉读者“满洲”的生活,特别是开拓士的生活面貌。在书中,日本少年勇随着家人来到开拓地生活,勇后来跟随父亲去哈尔滨,新京(今长春),奉天(今沈阳)等都市去观光,在感叹都市的繁华后,勇怀念开拓地的生活,同父亲回到开拓地。这本书通过开拓士勇的经历意在潜移默化地给予日本少年对开拓地的无限想象,使他们对开拓地充满兴趣。可见,浅见隆平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蒙蔽日本少年,让他们天真地以为“满洲”的生活特别是开拓地的生活如书中所说,而后前仆后继地来到开拓地为日本统治阶级服务。

三、田畑修一郎与《我的满洲旅行记》

田畑修一郎于1903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少年时代由于父亲自杀,成为经营旅馆的田畑家的养子。从早稻田大学中退后成为日本作家宇野浩二的学生,与火野苇平等人创刊了同人杂志《街》。1933年发表了代表作《鸟羽家的孩子》,并成为了芥川奖的候补。田畑修一郎于1942年6月到7月受到当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邀请,到伪满洲国旅行。《我的满洲旅行记》就是在这样的经历和背景下创作的。虽然题目为《我的满洲旅行记》,但田畑回国后发表的却并非是以他自身为叙述主题的纪行文,而是制作成了面向儿童的纪行文,叙事主人公也变成了一名儿童。《我的满洲旅行记》还作为日本文部省及日本出版会推荐的儿童读物出版。通过书的内容,可以得知叙述路线按照田畑修一郎的旅行路线展开,叙述主体是一名从日本来旅行的日本儿童。内容的叙述方式为这名小学生给远在日本的爷爷奶奶写信报告在旅行中的见闻的形式。书中除了描写自然及经历外,还增加了日俄战争时日本在旅顺的战争痕迹及日本士兵在“满洲”战死后被奉为志士或勇士的内容。可见,日本当时对于儿童的思想灌输也毫不手软,通过这本面向低龄儿童的读本,读者对日本士兵在中国东北牺牲流血这一印象根深蒂固,从而加深了他们心中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合理性的认识。

除了上述读本外,伪满时期在日本出版的面向日本青少年的“满洲读本”还有很多,但这些读本均是披着儿童文学的外衣,却不断灌输给日本下一代侵占中国东北的合理性这一思想。因此才使日本的一代又一代人在日本战败后未能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罪恶,不得不说这些读本也是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之一。

(北华大学外语学院)

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4

一、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的缩小, 观念的交流成为了必然, 国人在走向世界输出文化的同时, 也接受着大量的外来文化。

诚然, 学校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偏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如果把所有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学校却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和引导都十分重要。

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道德教育》一书中提出, 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是围绕着三个方面而来, 纪律精神、自制精神和知性精神。它们分别来自于学校、群体生活 (大部分来自家庭) 和社会, 而后者也是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地方。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交流工具, 使教育方式由平面走向立体, 由静态变为动态, 由现实时空趋向超越时空, 变单一传递为积极的双向、多向交流, 传输快捷, 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新武器和新手段。为此, 必须把互联网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建设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动员和整合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 积极主动地去占领它、丰富它、完善它, 使之成为广大青少年喜欢的思想道德教育园地。

二、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它是通过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环境对孩子所施加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教育。

家庭对于孩子的引导甚为关键。如果网络和社会是对孩子进行的无意识引导领域的话, 家庭就应该为有意识引导的场所。家长与孩子的不畅沟通和不慎引导, 也是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它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教育过程的质量, 目前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 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缺陷:

1. 重智育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

3. 重子女投资轻家长素质提高。

4. 重生活照顾轻养成教育。

5. 重批评指责轻鼓励引导。

6. 重最终成绩评语轻教育过程管理。

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家庭教育上的功利化取向, 一般认为, 这是家庭在市场法则强大压力之下的选择, 也是社会现实对家长的影响和约束。因此, 我们要针对家庭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的现实, 进一步明确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义务、责任和目标, 构建家庭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运用机制和评估系统。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明确家庭作为摇篮教育启蒙教育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地位, 明确父母作为青少年第一“灵魂工程师”的地位, 并形成相应的理念、义务和责任规范。二是要制定具体量化的家庭道德教育指标体系和实施规则, 使家长们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步骤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并形成相应的责任制度。三是要建立起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家庭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形成科学规范、协调统一、系统运作的评价标准, 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整合与互动。

三、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是在学校教育阶段潜移默化形成的。因而, 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成为合格公民或有用人才的关键之所在。

学校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渠道:

1. 应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

2. 应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各类活动之中。

3. 应将思想道德专题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

4. 应重视对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5.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现在的问题是, 一些学校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抽象, 脱离青少年生活实际, 与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一些学校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倒挂, 呈现为倒金字塔型, 即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 将青少年道德教育视作单独教育, 把它当做可以离开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而在相对封闭的德育课堂中进行的独立过程, 依靠单独的课程 (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等) 、单独教师、单独机构来实施。

四、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它可以分为无意教育和有意教育。无意教育是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耳濡目染的影响, 它或是正面的, 或是反面的, 或是好的, 或是坏的等等。而有意教育是校外教育机构、团体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它是积极的教育。良好的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社会教育应积极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努力疏通渠道, 大力挖掘教育资源,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在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 要树立“大德育观”, 即在保持道德教育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 积极地与智育、体育与美育相结合。

确立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 既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 又要坚持整体性和层次性, 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确立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坚持一元化的价值目标导向。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同文化背景, 将道德教育的总目标进行分解, 按照由浅入深, 由低向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确立不同学段、不同年级道德教育的分目标, 使道德教育目标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各分目标之间横向贯通, 纵向衔接, 分层递进, 螺旋上升, 从而使“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培养目标得以细分和量化, 并按照道德发展层次和教育对象的要求进行近距离、小目标、持续性的德育教育, 使党的要求和学校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赵石屏.试论家庭的教育机制——基于“生物—文化协进化”视角[J].教育研究, 2007 (11) .

[2]杨春江.家庭科学教育方法的形成[J].教育评论, 2007 (5) .

[3]戚万学, 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青少年时期 篇5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二十世纪的文学巨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名周树人。

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其后期的创作有相当大的联系。首先就是家道中落的两件事。其一,祖父的入狱之灾。其二,父亲的病。鲁迅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正值家道式微,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经济来源的大动脉被切断,父亲患病不起,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途中,他深深地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祖父事情的发生,家人怕受到连累都出外避难时,鲁迅也被安排到外婆家寄居,跟舅舅一起生活。他虽然受到了周围一些贫苦农民的热情款待,却被一些势力人物所轻视。鲁迅说:“我寄居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后来,鲁迅回到家中,不久甲午战争失败的消息传来,也就是在那以后没多久,其父亲就病倒了。在经历过一位姓冯的医生无效的救治后,鲁迅先后又请了姚之仙与何廉臣。他们也算是江湖派的代表,为了抬高诊金,从事剥削,就缺乏科学依据的追求药引的奇特。最终,父亲还是去了。鲁迅父亲卧床三年,受尽了“医者,意也”的庸医的敲诈勒索和欺骗。之于鲁迅的父亲,他被耽误了治病,因而失去了一条命,之于鲁迅,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而且由于奇特药引找寻的困难,失去了整整天年的宝贵光阴。因此,给少年鲁迅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对其以后的创作也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家中困窘,鲁迅不得不来回奔波于当铺,正是这段在药房与当铺连年奔波的经历,使鲁迅过早的尝遍了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人生酸苦。凡这些,对他以后思想情感的变化,无不起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他在其后的《呐喊?自序》中曾有过一些反应映。鲁迅对人生的印象从这时开始更加深刻些:“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他在自己后来的一封信中也说:“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

然后,便是在与农村关系的问题上。小时候,由于家庭算是殷实,同时母亲的娘家在农村,因此,鲁迅就有了机会跟母亲直接到农村去。在这里,他可以自由自在的同农村的朋友们一起伏在河边钓虾,一起在密如蛛网的河上划船,一起欣赏河上的夜景,一起观看绍兴的民间戏曲,大口的呼吸着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相对立的农民阶级的空气。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于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他在这里与许多孩子交上了朋友,深切体会到农村孩子的天真、淳朴。这些童年生活直接影响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取材与立意。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自己生活的影子,特别是少年时期生活的影子。如《社戏》、《故乡》等。《社戏》中鲁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展现了一幅作者记忆中的农村画卷。《故乡》则伴有一部分鲁迅对少年时期伙伴闰土的回忆,也是对美好童年的追忆。同时,鲁迅在农村生活的那些个日子,在农村看到的经济萧条及人们落后、愚昧的场景,在其创作中,尤其是乡土小说中深有体现。最后便是民间文化、非正统文化的影响。鲁迅幼年的读书生活,全是在封建私塾里度过的。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经悲愤地说:“回忆起我的同窗校友的童年……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被爱的吊唁。”在小说《怀旧》中,鲁迅曾以沉痛的心情,形象的表现了封建私塾里霉腐发臭的封建主义教育给儿童所带来的灾难。后来鲁迅到一个族叔祖周子京开设的私塾里读书去了,他在这里应该是很不适宜的,因为周子京正如他在小说《白光》中所写的陈士诚式的人物,最终也得了个悲惨的结局。最终,鲁迅到了三味书屋。那里被称为全城中最严厉的一个私塾。鲁迅说:“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位“戴着大眼镜”的老塾师就是寿镜吾。他对于学生们既关心又“严格”,所以家长们都愿意把孩子们送到这里来。鲁迅也就是这样进三味书屋的。三味书屋给鲁迅的印象是深刻的。寿镜吾不愿意占人家的便宜,但也不肯自己吃亏;他生活简朴。当然,给鲁迅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反清思想以及爱国情怀。鲁迅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她没有读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遇不平处,就会慷慨激昂的十分激动。母亲的这种勤奋好学和刚强正直的性格,对于青年鲁迅的认真学习,一直是一种无形的催促的力量。鲁迅这个笔名的“鲁”字,就是从母亲的姓上取来的。祖父和父亲,从小孩看来都是“威”而“严”的人,最可近的当然还是母亲,此外还有一个人就是他的外祖母。外祖母很懂民间艺术,个性也很幽默。幼时鲁迅常同外祖母去乘凉,这时外祖母便给鲁迅讲故事猜谜语。譬如“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等等……这些故事在鲁迅后来的《狗.猫.鼠》等作品中都有体现。鲁迅幼年时代的家庭,就是这样一户家庭。威严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往仕途路上走的人,但父亲在这条路上并没有走通,后来终于对这条人生歧路表示了怀疑。祖母和母亲都是来自农村,这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农村的气息,也给鲁迅接触农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鲁迅说:“我生长在偏僻之区,毫不知什么是满汉……我家里有一个年老的女工,她说长毛时候,她已经十多岁,长毛故事算她对我讲的最多。”这位年老的女工,是一个一向带领鲁迅的保姆,她是一个既有劳动者的质朴,又带有不少迷信习俗的女人,鲁迅母亲和别的许多人都客气的叫她长妈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平时叫她“阿妈”。长妈妈这位劳动妇女,和其他劳动群众,这样帮着鲁迅来了解历史,认识社会。使鲁迅学到了许多在私塾里根本无法学到的东西。这些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有所体现。

青少年时期 篇6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信仰;德育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有机遇也有挑战,同样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其中,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道德信仰不仅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它也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还是人们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道德信仰表现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设问、探索、追求和回答,制约和引导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上,但凡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出现道德信仰危机,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在新常态下来研究社会道德信仰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尤其不容忽视。1

一、 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原因分析

当今,道德信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青少年道德信仰问题也已成文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何在青少年中间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会日益凸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环境是基础,没有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当代社会,环境大致分为现实生活环境和网络环境两种。从现实生活环境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对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课,就掌握了生存和提升的技能,而将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课以及德育相关的课程都是浪费时间。同时,学校方面在课程建设上也未给予德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分看重专业课分数,强调升学率。学校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准则就是专业课成绩,只是将思想政治课程做为专业课的辅助性课程。长此以往,这种评判标准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偏科严重,严重者则出现了学生学习成绩好,道德修养不过关,甚至危害社会的现象。2

(二)文化是道德信仰的起源

众所周知,文化对教育起着保留传承和创新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发展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至今,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仍然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任重而道远。自古以来,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进步的。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设施资源和条件。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任然落后,导致文化和教育发展缓慢,德育建设水平相对落后。

(三)人是问题的核心

人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高校教育由校领导、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构成。目前,高校部分校领导无视教育的真正作用和学生的成长。高校行政等级划分严重,行政化干涉到高校教育,使高校教育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学术自治。而高校老师,追逐于科研成果帶给个人的利润和名誉而并非科研本身的发展。3他们频繁参与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商品的活动中,一味谋取个人利益。同时在某些高校一些不合理的评判标准下,老师仅仅追求科研论文的数量,忽略了科研论文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严重忽视论文的质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他们的道德信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必然选择

自古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是相互支撑、互为前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要从孩子抓起。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集中精力搞物质文明建设时,很多时候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由于发展步伐太快,人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总结,精神文明缺失,青少年没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功利心严重,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和奋斗精神。并且对原来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拜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焦虑。这都是道德情感麻木,也是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

二、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重建的途径

(一)因地制宜,预防大于治理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从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心理来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有效防御和治理。

一方面,很多青少年由于父母亲在外地打工或者工作繁忙的原因,对孩子照顾不周,导致他们缺乏自身心灵成长所需要的关爱和情感。精神上没有寄托,更没有人来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不求上进,整日游手好闲,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接触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及时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通过校园心理咨询机构或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矫正他们不健康的情绪、行为。在精神上给与疏通和鼓励,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4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心理还很脆弱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贫富差距会给他们带来十分不平衡的心理。互相攀比的行为导致部分家境贫寒的孩子心理落差大,心灵受到严重的刺激,从而爱慕虚荣,走上犯罪道路。同时,有不少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二)加强教育法律法规传播

道德建设主要是通过法制教育、良心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等途径得以实现。所以要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而这一思想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就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里。要从小培养青少年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价值导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用法律来惩罚那些为谋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损人利己的违法行为。对青少年通过由他律到自律的进路予以磨砺。

(四)加强德育教育,汲取文化精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保持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用世界优秀的文化武装头脑。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加强社会各项管理,有效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家长要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家长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根本无视孩子的想法,更不会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教育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孩子不再信任家长,不会给父母谈吐心声。一意孤行,甚至和家长对着干。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于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尊重孩子。以免代沟的产生,使孩子逆反走上犯罪道路。5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解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问题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家庭齐心协力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发展与新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注释

1陈新颖、花蓉:《积极心理导向的心里健康教育-基于99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234~236页。

2吴涛、王继元、徐利新:《协同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0期,第53~55页。

3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应激性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第87~91页。

4罗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第18~20页。

青少年时期 篇7

1 新时期背景下青少年道德规范行为的问题分析

1.1 由于年龄及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在深层价值观上的认知较为模糊

当前我国的主流政治思想是要求青少年树立起较为远大的理想,并且时刻坚守社会主义信念的,这种思想对于青少年自身政治思想的合理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非常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且自身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且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充满美好期望的。但是,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均为90年代后生人,在他们出生的时候,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然趋于成熟,所以相较于成年人而言,他们更为注重个人利益与自我思想,对于政治追求和理想信念的重视程度是相对较弱的。当然,这同青少年的年龄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说,在青少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行为道德现状,便是他们所处城市与社会的缩影,这就如同一种折射现象,将社会中最为真实的一面通过青少年的行为习惯直接反映出来。

1.2 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常有“知行分离”的现象发生

观其现状,许多青少年在对于道德行为的认知上,是理解的,但是当这些认知一旦落实到行为实践上,特别是这些行为实践又会殃及到个人利害关系时,便会产生“知行分离”的现象。今时今日,青少年不遵守文明道德标准的行为可谓随处可见。例如说:损坏公物、打架骂人、吸烟喝酒、随地吐痰、在乘坐公共汽车时与老弱病残孕争座位以及不尊敬长辈等现象非常普遍。在校园当中,许多教师更是经常在厕所墙壁、课桌上发现许多由学生写下的不堪入目的字句,这些行为直接表现出了部分青少年是非常欠缺文明素养的。所以,在新形势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是非常令人堪忧的,重视起我国青少年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1.3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过于趋向个性化、多元化以及现实化

社会中所产生的种种现实因素都在以其特点的方式改变、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与行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们的自我价值需求也在随之不断发生重组,市场经济思想越来越深刻的烙印在他们的思想之中。所谓市场经济思想指的便是过于注重经济而轻视政治、过于注重物质而轻视精神、过于注重个性化而轻视共性化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点。这些特点都直观的表明了目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单一模式,而是逐渐发展为了个性化与多元化模式。那么,由此可见,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已经出现了负面危机,其价值观取向非常紊乱。

2 改善新时期背景下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问题的相关措施阐述

2.1 学校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起健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其一,应当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互助性与契约性。根据我国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新的要求,所以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感受与体验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占据着越发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强它的实践性、互动性与契约性,切记不要过于死板,应当使学生们愿意理解与感悟。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秉承着“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尽管这种方式也会发生作用,但这等于违背了人性化的教学标准,并且学生处于这种教育背景下,久而久之便会麻木,不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诉说地空间,唯有在动态的环境与条件之中,才会促使学生逐渐成熟起来。在不断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同时,还应当培养他们肩负起社会责任感与履行社会义务的正确意识。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确的交往规律出发,并且学会理解与倾听,这可谓是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日渐完善的必要措施。针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而言,它的作用将会表现的更为显著有效,所以应当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中加大其必要成分;其二,学校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应当兼顾青少年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可以说,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教育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由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道德意识这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组成的。所以,在选择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模式时,必须要兼顾到他们这三个基本要素的需求与目标。由此可以来反思以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诸多教育模式都是直接照搬知识技能教育教学的方法,并没有真正思考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所在,更是忽略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道德意识这三个基本要素。由此可见,学校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起健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这也是发展的一种必然。

2.2 家长首先应当转变传统道德教育观念,促使家庭道德教育环境更为完善

俗话说:“家长乃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为青少年智慧与思想的启蒙者,青少年的道德形成自然是离不开家长的指引。所以,家长应当首先提升自己的道德教育水平,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并且熟悉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且积极主动的与学校相互沟通,从而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修养水平。除此之外,青少年不单单是家庭中的成员,更是社会中的成员,所以,学校与社会对于提高家长们的素质能力水平也是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例如说: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妇联与中小学校都可以举办一些培训班、学习班来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能力,统一化的开展教育思想及教育措施。

2.3 社会应当积极主动的营造出更有助于青少年们健康成长的优质环境氛围

虽然说青少年们还不曾正式走进社会,但是他们依然是社会大群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曾脱离社会。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青少年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为了更为有效的营造出有助于青少年们健康成长的优质环境氛围,各类大众媒体、少儿文艺的相关创作人员都应当充分认知到自己所背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义务,尽自己所能,最大化的培养青少年们建立起正确恰当的思想价值观。除此之外,社会中的相关部门也应当举起““扫黄打非”的旗帜,坚持与其作斗争,严厉查处传播暴力、色情、淫秽、反科学、弘扬封建迷信的网站、出版物,并且加强对““三厅一社”的管理,从而为青少年营造出更适宜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 结语

青少年时期 篇8

一、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 一直以来以主课考试分数高低为学生“好”与“坏”的衡量标准, 甚至是唯一标准的现象没有改变, 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而且, 许多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只靠思想品德课。事实上, 思品课程本身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是现在教师、家长、学生都不太重视, 很多是由工科毕业的辅导员担任, 有些教师自己本身素质也不行, 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 又加之学校各种规定太死, 上课形式过于简单, 这就导致了这个课现在越上越教条、越上越干巴, 不受欢迎。现在的道德教育变成了“应付”与“应景”行为, 为了“应付”上级考察, 为了赶时髦“应景”。这样一来, 德育工作就成了学校主要课程教学工作之外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二) 方式方法上过于单一。德育教育的手段许多中小学校的德育不重德育实效, 只注重“说教”与“灌输”, 方式简单化、机械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因此, 学生不太情愿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是借助背诵、考试等方式来进行强制性学习, 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这种说教与强制性的教学方式, 根本没有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得到学生的认同, 更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 而产生共鸣, 即而将正确的道德面内化于心, 再外化于形, 另外, 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小, 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 德育合力尚未形成。青少年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共同配合。但目前,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德育之间没有建立交流沟通的长效机制,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影响了德育资源的整合和合力的形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受当前育儿观影响, 家长无底线地重智力, 不重德育, 使某些青少年产生自私自利, 任性野蛮, 懒惰冷漠, 不尊敬师长, 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等等不良思想道德行为现象, 与学校德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同时, 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 一些成年人道德缺失、搞封建迷信;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使学校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倡导“大德育”观, 把德育延伸、拓展, 并将其置于整个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样性活动的高度来定位, 宣扬“人人都是德育师”、“处处都是育人环境”、学校里则倡导“课课都渗透品德教育”的理念。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去约束自己不好的习惯, 不好的做法, 尽可能地去减少自己的负面影响, 创造一个好的德育环境、好的德育氛围。将德育放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之中, 反对封闭式的孤立的德育系统。

(二) 理清德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充分体现时代性, 加强青少年德育的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协同合作, 优化德育环境。做好协同合作, 同司法、公安、环保、妇联、卫生、计生委、关工委等政府部门一起在中小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行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绿色教育、国防教育等活动, 会同家庭、社区和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则要依托课程教学与活动设置, 多角度全方位地策划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即建立一套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同时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互为依托, 又相互促进, 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德育工作。同时, 要主动联系综治、公安、司法等有关机构与部门, 开展对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以及相应的教育活动, 对一些辍学流浪的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 做好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工作。做好相应的家庭教育, 推广“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评选活动, 运用良好的家风, 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改进家访制度, 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开办家长学堂, 让教育者首先受教育。使学校与家庭在德育工作方面形成合力, 而非反作用力。同时, 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净化相应的社会环境, 形成德育的良好氛围, 体现社会正能量。二是适应新环境, 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社会环境日新月异, 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与日剧增, 故此, 需要不断探索新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新问题、需要新的手段去解决。比如网络的出现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形成了契机。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 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消除网络不良影响。

(三) 改进德育方式方法。青少年在生理、心理、认知水平上相对于成年人而言还存在“先天不足”, 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因此, 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德育目标, 制定行之有效且易于操作的德育方法。要加强德育规律研究, 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 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因材施教。一是要改进课程育人。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道德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二要改进实践育人。要在社会上开展一些活动, 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同时要使这些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的生活及要求, 转化为真真正正的行动。要普遍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行动。三要改进文化育人。要充分利用地域历史文化传统,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定的主题教育活动, 重点学习和宣扬道德模范。同时要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 支持学生社团活动, 将德育融入到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精彩活动当中, 潜移默化于无形, 克服过去那种刻板的说教方式。同时, 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图书馆陈列室、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 营造体现德育特色文化的宣传氛围, 起到以境化人的效果。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主人翁,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国民的素质,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本文对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就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德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8

[2]辛慧丽.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青少年时期 篇9

一、四川某地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现状

(一) 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处于比较高的层次

1. 青少年有较强的爱国意识。

爱国意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积极健康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 75.7%的青少年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 他们对祖国的认识主要通过平时各种爱国活动的积累, 意识里都深爱着我们的国家。据调查, 72.1%的青少年认为如果有外敌入侵是否会主动报名参军保卫家园时“愿意主动报名, 自愿参军”, 反应都是积极的。85.5%的青少年觉得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2. 对自身的发展有较明确的认识。

调查显示, 74.8%的青少年觉得自己的成才要靠“勤奋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82.6%的青少年“愿意参加中国中青团或者中国共产党”, 把入团和入党当作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做。78.9%的青少年愿意和“诚实守信、有才华的人交朋友”。

3.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社会不良思想的抵御, 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据调查青少年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认识有一定基础。关于这些方面的书82.2%的青少年“看过”。对“八荣八耻”也有一定认识, 82%的青少年对“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很了解”。

4. 青少年积极维护集体利益。

青少年的集体观念是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基础。调查显示, 76.7%的青少年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要你参加义务劳动会“积极参加, 随时奉献”。77.5%的青少年表示对身边的公共财物的“非常爱护”。86.7%的青少年表示在排队购物或者乘车时会“自觉排队”。结果都表明青少年对集体利益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

5. 对社会公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面对周围发生不良现象时, 69.1%的青少年“挺身而出, 当面制止”。对同龄人的道德评价6%的人觉得高, 12%的人觉得较高, 36.5%的觉得一般, 26.1%的觉得较差。对成年人的道德评价11.6%的人觉得高, 23.9%的人觉得较高, 21.4%的人觉得一般, 30.8%的人觉得较差。对老师的道德评价20.3%的觉得高, 26.5%的人觉得较高, 46.2%的人觉得一般, 19.8%的人觉得较差。

调查表明, 尽管在新时期多样、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青少年思想道德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很难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 但从总体上看, 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表现出积极、健康、明朗的发展态势。对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

(二) 青少年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模糊。

据调查57.6%的青少年认为加入中国共青团和共产党不是人生必要的, 不认为这是一种神圣的选择。58.5%的青少年不因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生活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

2. 责任意识淡薄。

据调查, 43.7%的青少年在得知自己的好朋友有不良行为时会“不告发, 于己无关”。没有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 不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48.6%的青少年面对周围发生不良现象时, “于己无关, 一走了之”。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感。41.1%的青少年觉得有人分裂国家, 是否应积极行动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时认为“太危险, 尽量逃避”, 国家的兴亡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

3. 社会公德失范。

据调查, 35.7%的青少年在排队购物或者乘车时会“遇见熟人时插队”, 20.3%的青少年会“强行插队”。社会的良好风气在青少年当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形成, 那么在以后的大环境的形成中就没有必要的基础。

4.“自我中心主义”凸显。

据调查, 33.7%的青少年在得知自己的好朋友有不良行为时会“不告发, 于己无关”, 21.8%的青少年“告发”。自己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与己无关, 高高挂起的心态在青少年的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部分学校日常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不能否认, 学校对青少年的日常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是,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学已经陷入了“格式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有学者认为, 我国传统的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P45)

(1)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场所---课堂;

(2)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设置---课程;

(3)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内容---教材;

(4)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方式---灌输。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日趋僵化, 缺乏创新的现状。

(二) 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社会转型期,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时期, 再加上我们曾一度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从而导致“理想”的落空所带来的悲观主义的蔓延, 这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价值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绝对性主导地位和权威性的削弱, 使青少年在价值选择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状态。

(三) 家庭美德教育没有很好的模式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一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关心却往往只是专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状态引导, 从而易导致未成年人的片面发展, 人格扭曲, 这是家庭教育上的失误。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及措施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应从全方位角度来进行整体综合建设。这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 在社会转型期要从整体上统一协调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 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 形成一种正向的合力, 从而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一) 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

就学校教育而言, 21世纪以来, 进入了一个新的教育时代, 现代的教育理念, 不是以知识为本, 而是以人为本, 现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不是以技能为本, 而是以素质为本。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规律和社会变化对人的要求, 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二) 注重家庭美德建设, 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提供良好的

家庭氛围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

弥补我国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 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必须注重对子女的品德、人格的教育。调查显示, 父母的身体力行直接关系到孩子对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三) 充分发挥社会引导教育的作用

就社会视角的价值观教育来看, 重要的是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能够为青少年群体构筑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影视媒体行业要加强自律, 在传播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 努力实现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

(四) 必须不断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德育的理论研究

必须经常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调查, 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为。面对多变的世界, 学会变化, 学会应对是德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要以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念要求青少年。对青少年中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应加以引导, 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 真正使德育成为一种人文关怀, 并关怀到一切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山.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

[2]安国启.建设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2005) 研讨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12) .

[3]佘双好.武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建设措施研究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2) .

[4]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道德问题"调查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及其建设[J].社会科学, 1995 (4) .

青少年时期 篇10

关键词:中美国家,青少年,运动训练

中国与美国是两个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 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要认真分析存在的差异, 取其精华, 为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服务。

一、新时期中美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差异

1. 训练目的的差异

在美国的青少年训练计划中, 主要是强调运动员是第一, 取胜是第二。他们认为, 虽然取得胜利是进行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胜利的前提是不能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始终。

我国在培训运动员的时候, 主要的目的就是一个, 就是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当今世界上每一项的世界纪录都是这一代人类在这个项目的运动能力上的极限,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挑战这个极限。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为国争光是我国青少年运动训练大的主要目标。但是事实上, 训练的目的应该是多元化的, 高水准的运动训练是为国争光, 但同时还要满足一些进行训练满足个人自我成就的心理需求。

2. 训练思路的差异

美国比较推崇比赛训练法, 也可以叫做比赛入门法。他们觉得只练习一些基本的技术, 会让青少年觉得厌倦, 可以教授给运动员比赛的战术, 即使你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技术, 你的伙伴也会在比赛的时候教会你。他们认为先教授技术再是战术的方式存在很多缺点, 主要是这些技术在训练教学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结合比赛, 比如, 孩子们在学习排球中的基本技术就是垫球、传球等, 但是在真正的比赛中运用基本技术是不容易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战术。而且这样的教学是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厌倦心理, 剥夺了孩子们打比赛的欲望。因此, 他们会通过适合运动员年龄的小比赛来传授某项运动的技巧。

我国在体育训练的时候, 主要强调技术的学习, 但是却没有重视怎么样才能取得技术, 也就是怎么在比赛中使用这些技术。而从比赛入手教学, 先重视学的是什么, 再强调具体怎么干。还让孩子们通过实际体验来知道什么是比赛, 比赛要干什么。

3. 运动训练评价的区别

美国训练计划认为, 教练在对训练队员进行评价的时候, 需要把评估的重点放在怎样努力才能比上一次的表现的更好, 而不是跟其他的训练队员进行比较。当青少年学会拿自己与昨天进行比较的时候, 就会有继续战斗的勇气和信心, 也有了训练的动力。

在谈起对青少年训练的评价的时候, 我国很多人都会觉得:“在我国, 评价运动员的主要标准就是他取得的成绩, 因为训练的目的就决定了评价的标准。”事实上, 在对青少年运动训练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知是当前的静态评价, 还要是一种对未来的动态激励, 评价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训练队员的发展。

4. 教练职责的差异

美国人在说道青少年教练员的工作的时候, 他们认为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进行运动训练的时候, 不只是技术和战术方面的教授, 还要帮助青少年运动人员做好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准备。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说, 他们觉得每一个队员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教练员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对他们健康有益的环境。教练员是教学训练的组织者, 担负着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责任, 要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我国的教练员在培训中也明确了他们的职责所在, 也积极强调青少年运动中运动员的主体地位, 要让他们全面发展。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存在很大的偏差, 他们比较注重教练的主体位置, 有的甚至把运动员当做被严格看管的对象。

二、新时期中美青少年运动训练差异引发的思考

1. 运动第一, 比赛第二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学生的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发现孩子的潜能。事实上, 青少年体育训练也是一种教育。因此, 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 要从运动员的本性出发, 不能从社会出发, 要种方式孩子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在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训练理念, 强调育人, 弱化夺标。

2. 比赛入门的教学训练方法

在青少年运动训练中, 不能过分的强调技术, 而不重视战术的运用, 脱离了比赛, 也不能有太多的直接指导, 更不能扼杀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兴趣。由于青少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心理发展还不是特别成熟, 容易产生矛盾的心理。我国传统的训练思路主要是教练示范, 学员机械的学习, 这样做的意义或者为什么这么做, 运动员了解的不多, 容易抹杀青少年的创造性。因此, 可以把比赛入门当做教学训练的引导方法, 这样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

3. 训练目的和评价

要不断壮大我国体育运动人员的队伍, 就要改变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功利化的趋势, 要在青少年的兴趣上加以培养, 要厚积薄发, 不能急功近利。在训练评价的时候不能只看到成绩, 这样容易忽视运动员的自身发展规律, 成人化的训练会减少他们有体育训练的兴趣。要秉承“运动员第一”的理念, 不断弱化对成绩的追求。

总之, 中美两个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制度, 但是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方面的有益经验, 变革训练理念, 让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篮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56-59

[2]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1 (2) :74.75.

青少年时期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113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教师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善于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易受网络诱惑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网络无处不在,青少年拿手机者占大多数。虽然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但真正做到的很少。有些学生带手机并不是为了通话联系的方便,而是为了看一些庸俗小说和垃圾信息,或者玩游戏。青少年猎奇心理很强,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一些网吧经营者并未按国家要求规范经营,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青少年学生进网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对学习的兴趣必然降低。

2.学生娇生惯养

就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居多,许多孩子受到几位老人的关爱,无形中成了家庭的中心,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心理。社会发展很快,孩子从来不缺吃少穿,很难理解节衣缩食是什么道理。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曾经受了很多苦,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再受苦。岂知适当让孩子受一点苦,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3.学校教育唯分数论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而当今的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多年,高考指挥棒并无多大改变。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唯分数论、唯成绩论,于是教师几乎把全部的心血花在课本知识的教授上,有意无意地淡化思想道德的培养。而学生更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知识上,对思想道德教育较为突出的文史哲科目则冷之又冷。这一现象在全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

4. 社会良莠杂陈

青少年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身心可塑性最强,接受新鲜事物也最快,是培养高尚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如今开放的社会良莠杂陈,许多人利令智昏,为钱而害人,而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较纯,模仿能力强,辨析能力差。一些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黑手有意伸向青少年学生,这不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

二、解决策略

首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羡慕教育者的行业。同时对教育工作者加强管理,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搞好教育、培养学生打好基础。学校考核教师时,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唯分数论,既注重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等的考核。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网站,查封学校周边的营业性网吧,让网络运作规范化,切实改变到处充斥游戏与性的网络现状。谁出问题,一查到底,甚至严惩不贷,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教师要教育学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美好和快乐、知识和娱乐的同时,也存在诱惑和陷阱,因此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把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既不回避也不沉溺,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再次,学校要建立较为科学且完备的管理制度。古人云,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校应制定严明的校纪校规,严格要求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是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不仅要开好思想品德教育课,还要千方百计开辟第二课堂,尽量多地举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与谅解、关爱与互助,如果学生课堂上有事做,课外活动也充实,那么他们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最后,建立相应的家校互动平台与机制,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家家长严格要求孩子,杜绝娇生惯养,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形成勤劳俭朴的品行;在学校教师严格管理,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优良的品格。家长言传身教,学校规范管理,家校共管,不留盲点,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不仅要守住我们的传统,突出仁、义、礼、孝等传统教育,更要放眼四海、博采众长、积极进取,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 篇12

一、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本状况与困境

(一)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 学校教育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 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结束的学校教育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样板, 主要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政治课 (又叫“思想政治课”) 、高校的“两课教育”及党课、团课、组织生活等。

根据对目前初中、高中政治, 大学两课教材的内容研究, 总结出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的四方面内容:一是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公民教育;三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于2009年作过一个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156人, 把问卷对象分成两组, 一组是青少年学生, 主要是中小学生, 另一组是社会青年, 主要是青年农民、工人、教师等已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 87%的学生认为参加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培训是为了入团入党, 10%的学生认为真正领会了一系列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就社会青年群体而言, 有95%的人从来不主动参加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 86%的人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对工作、学习和自身发展没有帮助, 在受访教师中, 88%认为政治课、团课难教, 真正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在全部被调查青年中, 82%认为理想信念和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空洞、语言枯燥, 难以形成兴趣。同时调查数据显示, 年龄越大越对理想信念呈现漠视态度。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难度最大, 收效也最不理想。我侧重于从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上加以分析、研究。

(二) 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1. 教育者缺乏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兴趣

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兴趣, 导致进行教育时不够认真、走形式, 使思想教育流于空泛, 而且往往只顾按自己的意思进行宣传、说教, 很少顾及接受者和教育的效果。此外, 在各个不同的教育主体 (比如家庭、学校、社会) 之间, 也存在一种混乱的现象, 这表明各教育主体对于怎样进行思想教育、教什么存在困惑和疑虑。

2. 思想教育内容对青少年没有吸引力

对青少年来说, 当前的思想教育更多的只是体制强加给他们的东西, 其实质内容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往往只是把授课内容作为应试必须的知识;在组织生活中做表面工作, 走过场、走形式;在组织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中只是凑凑热闹, 或出于强制要求才勉强参加。因而, 思想教育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 但效果很不理想。

3. 青少年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出现问题

目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 青少年整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处于失范状态, 反常现象增多, 加大了教育的难度, 比如信誉的缺失、道德的沦丧, 等等。当代青少年在思想品德、价值观等问题上似乎失去了有迹可循的规律性和基本的原则、坚持, 完全是随意的、不可预期的。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不真诚、潜规则、“现实”似乎完全成了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法则, 社会道德规范似乎面临可怕的状况。

二、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价值观的转变导致人们对思想教育的忽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社会处于急剧变动期, 我们在短短的时间里见证了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方20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20多年里就基本完成了, 时空压缩极为明显。这使得我们在价值观的总范式上是“以结果为中心, 仅仅兼顾过程”, 实用主义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只顾当下等大张其势。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被结果、效益这样的价值观所指引, 科学理性所引起的工具主义对投入和产出比的重视、对针对结果而言的成功的有效率的行动的重视成为这个时代主要的评价标准, 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寻找“关系”的热心就成为时代的流行趋势。这必然引起社会普遍的对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的忽视、不满和无动于衷。因而, 思想教育在内容上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 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对思想教育产生影响

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一个“忙”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空前加快, 人们不仅没有时间反思和体会生活, 而且无暇顾及和自己切身相关的生存意义的问题, 从而形成迷狂的、甚至发泄式的“简单化” (发泄) 的娱乐生活取向。因而, 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远离了我们的视野。人类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了一个匆匆过客”。

(三) 网络和传媒的兴起对思想教育形成冲击

网络时代的到来, 标志着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的来临, 信息爆炸使得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独立专门的信息受到了极大的挤压, 人们面临更多的可选择性, 这一状况使得多种相互竞争的价值观的接触成为可能, 使得思想教育本身的缺点更容易暴露, 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容易受到其他同类价值观的冲击, 从而加大思想教育的难度, 使得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复杂。

这表明人们性格之间的差异和多样化及其变化将得到空前加强, 这为把人教育成某种趋向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由于可选择的机会多, 可变的机会多, 人们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期, 很难坚持某种单一的倾向。因此, 在这种“真正无物常驻的时代里”重新去寻求某种统一性, 而不是继续坚守传统社会的简单的统一性, 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教育的迫切任务。

(四) 传统的思想教育违背独立时代的精神

对于广大新时期青少年而言, 独立时代的精神是以主体性为显著特征的, 它具体表现为独立自主, 反对灌输、强制、说教。独立时代精神要求我们从人们的本己性, 从人们的情感、现实中引出思想教育的合理内容, 并使它们成为启发式的、引导式的东西。这一点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结果, 它表明理性的崛起, 是社会的进步。

然而, 无论从团组织还是教育部门来看, 思想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还是以“说教”为主的, 其基本句式是“应该……”。它必然要表现为灌输、强制, 基本上把思想教育看作是一个把外在于接受者的东西塞给他。这与独立时代的精神是相矛盾的, 难以被青少年接受。

三、青少年思想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内容研究

1. 变革话语体系

目前的思想教育最直观的表现是:只要有谁一提起和思想教育有关的那一套话语, 人们就会轻视和抵触, 而更难顾及其具体内容。因而, 受欢迎的思想教育首先必须改变话语方式, 解决普遍存在的话语抵触前见。新的话语形式必须是和传统对立的, 基本上放弃传统话语, 否则就是无效的。

2. 变革内容体系

要用全新的方法重新考察问题, 比如道德的起源、根据等, 必须从当下的真情实感和“不可违抗的坚持”直接出发, 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习俗出发。它注重分析隐含在我们身上的本己的优良品性, 注重的是疏导, 而不是围堵。另外, 无论就形式还是内容而言, 它的总体特征都应该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情感性的, 例如通过组织青少年参与“雏鹰争章”、志愿服务、“手拉手互助行”等走访式、互动式教育活动, 增强接受效果。

同时, 教育内容也应该是具体的、实例式的、贴近生活的。价值观体验的最高层次正在于崇高、美和艺术, 它是一种和最大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的高级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团组织应该注重通过影视、娱乐节目、体育、网络及网络游戏等导向作用巨大的媒体活动加以引导。它们不仅是目前青少年的主要娱乐方式, 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其影响波及方方面面。因而, 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转化到这些方式中去, 成为这些方式的自然的内容,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 完善队伍建设

1. 思想教育专职化

思想教育的难度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知识教育, 因而如果真的要加强它、改变它, 就必须把它交给少数有这种能力的人, 这就要求使思想教育专职化。专职化是提高思想教育的效率, 增强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的前提条件。就目前来看, 应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制度和团组织的教育职能, 使之更加专门化, 并与学校教育相呼应、互为补充。

2. 明确教育的重点

思想教育者应加强对教育对象具体的、实在的关怀、帮助, 真正有效地进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进行日常教育。日常生活的关键就在于它是由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人和利益获得机制为核心构成的动态结构。我们应该使教育者成为接受者日常生活的极重要和密切的内在组成部分, 以切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为基础, 对青少年进行切实的关怀、帮助, 这样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加强培训和考核

对教育者进行职业培训, 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使思想教育教师本身成为思想教育改革的研究者, 它能把思想教育的变革和它在教育中的实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团组织可以通过举办经常性、常规性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对团干部和辅导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业务能力培训, 引导被培训者参与研究, 逐渐成为研究者, 并切实加强培训、研究工作的考核、落实, 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思想教育者队伍。

摘要: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共青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工作, 使青年健康成长, 是我们国家兴旺强盛、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新时期条件下, 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困境入手, 进行原因分析, 探索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从而实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朝有效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87.

上一篇:运动操作能力下一篇:课例研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