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情绪(共7篇)
青少年学生情绪 篇1
情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时产生的主观体验。即是一种生理反应, 又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类通过后天学习可以获得的行为表现。情绪和情感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1]。
我们在2006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立项资助课题的基础上, 经过初次和再次的中、英文检索, 确定了该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为此, 我们于2007年2月~2009年12月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 并获得了黑龙江省教育厅面上项目的资助立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大庆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至二年级合计14个班级中, 随机抽取4个班合计245名被试者采取知情同意、自愿参加164人;其中男生88人, 女生76人;平均年龄13±2岁;经过入组标准确定, 最后入组为78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38例。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发放、收回问卷率均为100%, 有效问卷分别为38份、36份, 有效率为95%、94.7%;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发放问卷分别为35份、34份, 有效问卷分别为33份、31份, 有效率分别为94.2%、91.2%, 并对该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入组标准
(1) 纳入标准:同族别、同年龄 (±2.5a) 、同家庭结构 (单亲、寄养家庭除外) 、同学习成绩 (三科总成绩±10分) 、同社会背景。 (2) 排除标准:严重发作期躯体疾病者、已被临床确诊为CCMD-3疾病或病史者、经EPQ测评为E、N、P、L分值过低、过高者。
1.3 研究方法
采用主观随机抽样进行类实验研究, 以抽签法确定实验组、对照组, 对两组被试者进行干预前后的正负性情绪量表的测评。
1.4 干预方法
实验组实施 (1) 抚触:1次/2~3d, 30min/次; (2) 运动:每天一次, 至少2~3次/周, 30min/次; (3) 被试及家长情绪健康讲座:2次/学期, 30~60min; (4) 团体干预:1次/月, 30min; (5) 个别辅导:根据研究对象的个体情况而定, 30min/次。 (6) 开展青少年情绪健康教育, 每月一次, 30min/次。以上方法必须有机的结合。对照组常规管理。六个月后重新进行测评。
1.5 研究工具
情绪评定量表[3]。本研究选用国际公认、且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的中文版正负性情绪量表 (PANAS) 。
1.6 统计方法
用SPSS11.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对情绪的影响
见表1。女性青少年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相关程度上比男性青少年高,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呈一致性相关[4]。
注:P<0.05
注:实验组, F=251.76, P<0.05;对照组, F=249.17, P>0.05
2.2 青少年正负性情绪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见表2。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实验组F=251.76,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F=249.17, P>0.05无显著性差异, 但发现部分青少年心烦、易怒和紧张情绪体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3 讨论
3.1 情绪影响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
预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 必须从情绪入手:青少年的负性情绪突出表现为忧郁、狭隘、敏感、易发脾气、对事物的认知偏激、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强。本次研究发现, 无论是负性情绪还是正性情绪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该项研究, 说明关注情绪管理与干预, 对培养青少年积极情绪和良好的性格有一定基础。但对于部分负性情绪如害怕、恐惧、自我意识强等情绪的体验改善效果不明显。
3.2 影响青少年积极情绪的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 目前影响其积极情绪的相关因素, 比较突出的为教师的言行及其教育方法、学习负荷过重、父母的个性、习惯, 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尤其养育方式过于严格、单亲或寄养型家庭, 以及青春期生理发育成熟与心理水平之间的不平衡[5]。所以, 家庭要和谐、父母要言传身教、同时学会理解孩子, 消除危险因素, 要对孩子的学习负担、人际交往、兴趣爱好, 包括孩子的过错或一些新潮思想等给予充分的理解并科学引导。
3.3 青少年积极情绪的培养方法的探索
(1) 坚持自己喜好的运动, 循序渐进, 达到运动效果。本研究中青少年坚持集体跑步运动至少2-3次/周, 30min/次。可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帮助建立条件反射, 锻炼反应能力、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提高其生活乐趣, 增进友谊、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精神。研究表明, 适宜、适当、而适量的运动还能够释放消极情绪, 有利于上述积极情绪的培养。 (2) 课题组相关责任人定期组织被试及其家长积极情绪培养的意义与方法等相关讲座, 使得其家长及青少年达到对情绪管理的正确认知, 提高其今后统筹和培养的依从性。 (3) 课题组成员由专人负责定期对青少年进行抚触, 1次/2~3d, 30min/次;至少2次/周, 必要时段可以1次/d。 (4) 团体干预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其进行干预。团体干预是通过家庭成员互动、学校集体人际互动来增进青少年与家庭、与父母、与集体之间的沟通、了解, 以增进积极情绪, 消除负性情绪, 使其能够及时的纠正错误认知。从而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5) 开展青少年情绪健康教育。每月一次情绪健康教育, 包括情绪的识别、认知和管理;自我激励、感受他人感受、人际关系协调;压力的识别、认知以及如何科学的释放压力, 预防青少年负性释放压力的习惯。
3.4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抚触时, 尤其是初次接受抚触, 要注意适当的沟通, 同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思想和隐私部位, 因为此期青少年心理界于幼稚和成熟、敏感阶段, 避免其产生反感。 (2) 由于青少年, 自制力、判断力和辨别力稳定性欠佳, 幼稚和成熟、感性和理性、个性和服从、叛逆等因素。故在实施过程中要掌握与他们心理沟通的技巧。
3.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 由于此类研究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等环节, 取得各个环节的正确认知和重视与支持非常必要。 (2) 最好能对被研究者做到中、长期追踪研究。此项研究仅能说明阶段性的干预效果, 所以, 我们计划下一步继续做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 (3) 目前, 抚触用于婴幼儿, 专家建议将其向大儿童及成人推广, 所以, 各位家长能否为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促进亲子关系, 达到为孩子提供科学的减压和放松的目的, 全面应用。 (4) 建议常规化的对教师、家长及学生开展相关的情绪及心理健康教育, 使家长和教师更多的了解孩子, 使亲子关系、师生情感的交流得到加强[6]。这些对于改善青少年的负性情绪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果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心理需求,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思考, 则能促进青少年学习等积极情绪的保障。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善, 将不再以打骂、指责、攀比和填鸭式方法来解决孩子的情绪及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 2000, 8 (1) :63~66.
[2]乔建中.文化和性别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2, 10 (1) :108~110.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1:236.
[4]蒋长好, 王一牛, 等.积极情绪与压力应对[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07 (8) :180~182.
[5]Sheldon M, 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6]Fredrick B L.The R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218~226.
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的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情绪冲动犯罪;主导;孤独;情绪
一、增强青少年摆脱孤独的能力
如今,青少年在青春期由于学业上的压力不断地增大,使得他们与人的沟通和交往变得越来越少,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使得这些青少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交朋友也没有机会去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导致青少年在这段时期有着很强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使得青少年在心智上逐渐地变得不健康,一旦面对突发的某种刺激,青少年就极其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最终导致发生不可逆转的暴力事件。所以,增强青少年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对防止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引导青少年学会控制不良情绪
在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青少年的情绪,由于青少年在面对突发情境的时候,不能正确合理地控制情绪,导致最后情绪冲动犯罪的发生。所以,防止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就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克制冲动情绪,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在情绪冲动即将发生的时候,青少年可以做一些机械的动作,比如说,数数或者其他动作,借此来转移注意力,从而延缓情绪冲动发生。在平时,青少年应该学会心理按摩,比如说,听音乐、郊游等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办法。
(二)使青少年正确对待错误提高自信心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做错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做错事情后,青少年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所以,加强青少年正确对待错误的能力,提高其自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青少年学会在犯错误以后,既不会因为犯了错误而就此堕落,也不会因为犯了一次错误而畏首畏尾从此不敢做事情。
二、加强情绪冲动犯罪少年犯的司法保护
在对已经触犯法律的少年犯如何防止未成年被判处监禁刑后,对社会产生抵触心理,在监狱或者看守所造成交叉感染,从而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出狱后极易重新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些现实问题都将是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因此,加强对少年犯司法保护有着十分重要且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处罚应本着教育为主的主导思想
司法机关在对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人进行刑事处罚的时候,应本着教育挽救青少年行为人为主导思想,在对犯罪行为人行为刑事处罚时,应该充分地考虑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行为人在进行情绪冲动犯罪时特定的情境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对那些因为不当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冲动犯罪可以适当地减轻刑事处罚。
(一)对情绪冲动犯罪少年犯实行单独关押
司法机关在对少年犯实行关押的时候,应该对少年犯和其他犯罪人实施分别关押。因为,情绪冲动犯罪少年犯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犯罪行为人,与其他犯罪行为人不同,他们是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在不良情绪的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这时的他们正处在情绪冲动状态的时候,意识范围将会较之正常的时候有所缩小,往往只是指向情绪冲动体验的对象,对其他的事情考虑的较少;意识形态表现为清晰度降低,往往是意识不到自己当时做了些什么,理性分析事情的能力受到了抑制,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青少年在学校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知识,对法律的学习几乎是没有。当青少年在受到特定情境刺激的时候,由于平时对法律上学习的缺失,面对不良情绪的刺激时,无法正确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最后导致青少年在触犯了我国刑法的时候,还茫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因此大力地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件极其迫切并且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偏远地区在经济上欠发达情况导致了这些地区的青少年很少有渠道去了解法律的相关知识。
四、对情绪冲动犯罪少年犯的量刑
在对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人的量刑上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鉴于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人与一般预谋性犯罪行为人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上的不同考虑,且大多数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行为人在进行完犯罪行为后,由于行为人随着犯罪的结束,不良的消极情绪也随之消失,冲动的心情也得到了逐渐的平稳,这时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行为人理智也得到了恢复,这使得他们大多数都会选择自首。因此,在对这些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裁量的时候,犯罪行为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自首情节就都应该成为司法人员进行刑事量刑时重要的考虑情节。其次,司法人员在量刑的时候应充分地考虑诱发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爆发的外界因素的强度的轻重程度。最后,由于青少年情绪冲动犯罪人在心理的发展程度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上,司法机关在对这部分犯罪行为人进行刑事裁量的时候应给予相对其他犯罪行为人特殊的法律评价,比照一般的刑事犯罪给与适当地从轻,减轻处罚的裁量。
[参考文献]
[1]刘邦惠.犯罪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1,(一).
[2]杨士隆.犯罪心理学[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3]宋浩波.犯罪学原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4]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兴良.刑法哲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M].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4.
青少年学生情绪 篇3
一、自由宽松的初中时代
刚刚步入初中, 我就被分到了一位新调入学校工作的老师的班级。叶老师成了我初中的第一位班主任。由于叶老师刚刚来到学校, 很多家长把孩子转到了别的班级。叶老师的压力很大, 她一直很重视班级里的尖子生。我和另两个女同学是我们班里仅有的成绩在年级前二十名的学生, 因此受到了班主任的“特殊照顾”, 我们享受到了很多特权。升入初二, 我来到了邵老师的班级里。初二刚开学, 一件小事情使我和邵老师之间产生了一个小的误会, 之后我总觉得老师对我不好, 总觉得老师找我的麻烦。于是我产生了对抗的心里, 不过我选择的对抗方式不是消极的, 而是通过努力学习得到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初二的一年里, 这样的对抗心理让我始终在努力学习, 我也一直保持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使得我建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但是也让我有了患得患失的心理。由于把成绩看得过于重要, 情绪的波动常常很大。也正是从那时起, 我开始进入了情绪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初二升初三, 学校又进行分班, 我又换了一位新的班主任。我是一个适应力较差的学生, 这样的变动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我越在意成绩就越是不能正常发挥。再加上中考的压力, 成绩一直不稳定, 最终我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我的目标。
二、紧张而压抑的高中时代
相比较初中而言, 高中生活就显得单调多了, 整天奔波于学校—家的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高一的生活总体上说是紧张忙碌的。我不甘心中考的成绩, 就一直努力学习, 终于在班上维持了不错的成绩, 班主任是个很宽松但也很负责的老师。我比较喜欢这样宽松的氛围, 也有了比较稳定的朋友圈———一个以讨论学习为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 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不仅是学习上的, 还有生活上的。高一升高二分文理班, 这次的分班也是在我的高中生活中的一次很重要的事情。我当时的文理科成绩都还不错, 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先是听了老师的话, 进了理科班, 接着又阴差阳错地调到了文科班, 开始了我的文科班生活。高三的时候, 学校又把文科班的学生插到了理科班, 这一次分班和初三的那次一样, 对我有很不好的影响:学校分出了所谓的尖子班 (但并不包括文科学生) , 这严重地影响了我的情绪, 看着那些我初中的同学一个个都进了尖子班, 而我却没资格时, 我很受伤害。但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把不服输的劲头放在心里面。
三、初高中生活情绪变化分析
纵观我的初高中生活, 情绪的发展变化十分显著, 其中比较明显的特点有这样几个:
1.情绪的波动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风雷激荡”的时期, 时而感到无聊, 时而感到兴奋;今天无动于衷, 明天又热情洋溢。我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欣喜若狂, 激动不已, 又会因为一点挫折垂头丧气, 懊恼不已, 在情绪的两极不停地摇摆。这在上面的初高中学习经历中有明显的体现。
2.自尊感体验深刻:自尊感是与人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情感。研究表明, 自尊感和成绩是相关的。学习成绩好的青少年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 而具有较强自尊心的青少年学习成绩往往优秀。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越是可能有高水平的同伴接受性。我的初高中成绩优秀是形成极强自尊心的关键。有时候我会把自尊感放在其他一切感情之上, 而且在自尊感上也很敏感。当自尊心受到伤害, 我的反应会很强烈。像上文中我采取一直维持班级成绩的第一名的位置的方式来对待邵老师对我的误解。
3.情绪文饰现象增多。情绪文饰现象是指个体内部情绪体验被外部的情绪表现所掩饰, 出现表里不一致的情绪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 青少年开始掩饰自己内心情绪, 有时候明明内心很难过却要面带微笑。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正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过程中, 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我在初高中时代开始逐渐地掩饰自己的感情, 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开始沉静, 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
4.学业情绪调节的缺失。纵观我的初高中生活, 很少有情绪调节, 更多地是放任情绪变化。我的这种情绪的变化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学业情绪的变化。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下的情绪体验。不同的学业情绪状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认为:放松、满意、平静等情绪是个体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体验到的。这种适中的情绪是最佳状态, 长期保持这种平和的情绪状态有益于青少年心理修养的提高。厌倦、无助、沮丧、难过等情绪是在青少年面对如学业压力、同伴交际等问题时体验到的情绪状态, 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而我的初高中生活大部分时间处在消极的情绪中。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能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而消极的情绪则不利于成绩的提高。我一直以一种消极的姿态来适应变化, 被动地等待, 而不主动改变。我的唯一的正确释放情绪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初高中六年, 我写了很多日记, 都是记录自己情绪变化的日记, 完全任由情感的波动来行文, 中间穿插了为数不多的一些理性思考。
如果能重新回到我的青少年时期, 我将调节自己的学业情绪, 首先我会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其次, 我会培养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冲突的时候, 我要驾驭自己的情绪, 维持平稳的情绪状态, 掌握一些防御不良情绪的方法, 以提高自己调控情绪的能力。此外, 我还要学会采用合适的方法来释放不良的情绪。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是“疏”而不是“堵”, 适当地释放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
5.同伴关系对情绪的影响不容忽视。学习成绩的高低是初高中阶段划分朋友圈的重要界限之一。我的大部分朋友是处在同一学习水平的同学。友谊在初高中时代很重要, 因为在青少年时代, 青少年容易缺乏安全感, 充满焦虑。他们缺乏对个性的明确把握及安全的自我认同。他们认为自己空虚、孤立、厌倦, 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建立同伴关系来远离孤独。在同伴关系中, 与男孩子相比, 女孩子看重的是她们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性。共享秘密、分享感受等是女孩子亲密友谊的典型表现。女孩子习惯于从朋友那里获得情绪支持。而男孩子则不同, 他们相互提供情绪支持的方式不是长时间和同伴进行亲密讨论, 更多的是积极的帮助。因此我在家庭之外获得情绪支持和安全感的来源是同伴。在同伴团体中, 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 有时候从同伴处获得的情绪支持会超出家庭, 因为同伴能理解独特的情绪需要。
6.教师及家庭教育对情绪的影响重大。作为课堂主管的教师, 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 他的工作责任感, 他的人生进取心, 他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的爱心、奉献精神, 他的开拓精神等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学生。我的初高中学习经历告诉我:遇到一位责任心强的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不经意的动作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甚至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初一和高一, 我各遇到了一位高度负责的好老师, 并在一种紧张但有序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习积极性很高, 不良的学习情绪也能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使我能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我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权威型, 表现为:高控制, 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坚定实施。父母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 父母会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和我交流沟通, 我也会每天都给父母讲诉我在学校的日常活动, 以征求父母的建议。在我情绪波动的时候, 父母也会给予合适的意见来帮助我释放不良的情绪。
我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使我成为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父亲经常辅导我的功课;母亲对我在学习上的要求很宽松。她认为学校的作业太多, 有很多是没有必要的, 她鼓励我劳逸结合, 在我上初一时就同意我不去上晚自习。现在想来这是很明智的决定, 学习任务不是靠堆时间来完成的, 是需要提高学习效率的。她经常鼓励我出去玩, 去接触大自然, 去感受人和事。这一点对我的成长有重要。我学会了热爱生活和自然界, 学会了关心别人, 爱护生命。
父母的支持促进了我积极情绪的发展, 使我相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父母是可以依靠的。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中, 父母的感情支持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情绪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巨大和深远意义的。它影响人的行为模式, 影响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个体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进而获得成功;而消极的情绪往往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试图通过笔者个人的青少年岁月的经历来分析青少年情绪的特点, 从情绪波动性, 自尊感体验, 情绪文饰, 学业情绪调节, 教师、家长、同伴对情绪的作用六个角度来阐述。
关键词:青少年,学业情绪,情绪调节,自尊感,情绪文饰
参考文献
[1]雷雳.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任秀华, 陆桂芝.学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 (07) .
[3]张现红, 刘巧玲, 李奇松.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J].文教资料, 2009, (02) .
[4]贾海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青少年学生情绪 篇4
少年运动员的身心正处在发育时期,对技术的掌握处在提高与发展阶段,情绪不稳定、易波动。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加强对少年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可对训练和比赛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有生理调节、认知调节和环境调节三类,对于少年运动员,由于他们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主要应从以下生理调节和环境调节两方面来调节他们的情绪:
一、情绪的生理调节
1、表情调节:表情调节是指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外部表情以控制情绪的方法。情绪状态与外部表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俗话说:“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情绪的产生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过程的变化,并由此而引起面部、姿态等外部表情。由于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外部表情的方法而相应地改变情绪状态。如感到紧张焦虑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松面部肌肉,或者用手轻轻地按摩面部,使面部肌肉有一种放松感。当心情沉重、情绪低落时,可以有意识地做出笑脸,以改善情绪状态。
2、呼吸调节:呼吸调节是指通过调节呼吸的频率、深度和方式以控制情绪的方法。情绪紧张时,呼吸快而浅,由于快呼吸,使体内进入大量氧气,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呼出二氧化碳过多,会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时间一长,中枢神经便迅速做出抵制性的保护性反应,这时,可采用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情绪低落时,可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这将有利于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
3、活动调节:活动调节是指通过调节身体活动方式以控制情绪的方法。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向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传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这样,采取不同速度、强度、幅度、方向和节奏的动作练习,就可以用来调节运动员临场的情绪状态。例如,情绪过分紧张时,采用一些强度小、幅度大、速度和节奏慢的动作练习,可以降低情绪的兴奋性,消除过度紧张状态。情绪状态低时,可采用一些幅度小、强度大、速度和节奏快的变向动作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可以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二、情绪的环境调节
1、音乐调节;音乐调节法是指通过音乐控制情绪的方法。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对人的刺激因素中,占第一位的是音乐,占第二位的是反映在电影、电视、舞台和书籍中的动人场面,占第三位的是大自然的美景和艺术品,爱情只占到第六位。音乐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这一概念早已为人们所接受。音乐给予人的声波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大脑工作所带来的紧张,也可以帮助人们内在地集中注意力,促使大脑的冥想状态井然有序。因此,人们喜爱的曲子或一种具有特殊节奏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放松,或者可以使人身心兴奋,处于机敏状态。运动员训练或比赛前如果有异常的情绪表现,听一段音乐或喜爱的歌曲,往往能得到调节情绪的良好效果。
2、颜色调节:颜色是视觉刺激物,可以同时引起其他感觉,使人感到冷暖、重量、味道等方面的不同,这被称为“联觉”。如某家工厂装载货物的木箱是黑色的,搬运工人都说很重,工效很低。后来把木箱漆成淡绿色,同样的重量,工人们感觉到货物变轻了,工效便有了很大提高。在竞赛中也可以利用“联觉”现象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颜色调节即通过颜色的变换来控制情绪的方法。例如,过分紧张时,看些绿、蓝、紫色彩,具有镇静作用。设法用绿毛巾擦汗,饮用绿色的饮料,到蓝色的环境中休息一下,可使过度兴奋得到缓解。如果运动员精神不振,则应多给予红色或黄色刺激。
3、气味调节:气味调节就是用气味控制情绪的方法。气味能影响情绪,这是经学者们实验验证的事实。美国的气味疗法专家采用某些香味的油剂按摩,或者让病人嗅一嗅装有香料的瓶子,来治疗精神紧张引起的疾病。例如苹果能产生一种黄昏时刻的安静效果。根据气味与情绪关系的研究成果,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应注意保持宿舍清洁,空气清洁,还应注意保持运动服和擦汗巾的清洁。比赛前,也可在干净的擦汗巾上洒一点香水,这样,比赛间歇中用擦汗巾擦汗时,就能通过淡淡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状态。
青少年学生情绪 篇5
一、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危害
情绪和行为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还会为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1.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首先,情绪和行为问题使青少年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之下,并对其学习及社会生活产生严重干扰。
按照精神病学家门宁格(Menninger K.)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洛将心理健康的概念具体化,制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为:(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3]
可见,不论是对心理健康进行定义还是制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其着重点都在于强调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良好的心境;对自我与他人的接纳以及协调的人际关系等。而这些正是情绪与行为问题对青少年的困扰所在。
2.长期而持久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讲,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是长久的,甚至可能是终身的。这种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一种青少年期障碍能以同一种或相似的形式持续到成人期。大量的研究已经验证了,在儿童时期的高水平攻击性是日后问题行为的预测性指标。Quinton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男孩在小学时期的内显行为问题预测了其进入成年期21岁时有相似的问题,儿童期的外显行为问题增加了其21岁时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而对女性而言,早期的内显行为问题和外显行为问题都能够预测成人期的情绪问题。[4]青少年期障碍所具有的持续影响性还可以在追踪性研究和追溯性研究中得到验证。一项针对品行障碍青少年历时16年的研究发现,在追踪时间段内,有64%的男孩和17%的女孩会再次犯罪,并且在这些人中,50%~70%的少年犯在成人时会再次被捕。追溯性的研究表明,在屡次惹上法律麻烦的那些青少年中,大多数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在学校和家里惹出了事端。甚至某些青少年犯罪分子早在学前阶段就已出现了问题。并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最早出现问题行为的年龄与后期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5]
同样,抑郁的影响也是长久的。对于一些人来说,甚至在一个重度抑郁发作期10年之后,仍然表现出工作地位、收入、婚姻状况、社会关系和消遣活动这些方面被严重削弱。即使是重度抑郁亚型——心境恶劣障碍,如果发生在21岁以前或更早发病,也会表现慢性化,即病程更加漫长,而且愈后相对较差。[6]
(2)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长期影响还可能表现在,青少年期的问题障碍是以一种偏斜的方式继续发展,从而产生另一种障碍。在一项针对儿童期有品行障碍的成人进行反社会人格障碍测试的研究中发现,在满足反社会人格障碍标准的被试中,其品行障碍症状出现在12岁以后的有48%,出现在6~12岁的有53%,在6岁之前就表现出来的有71%。理查德·詹瑟的问题行为理论(problem behavior theory)使用系统模型展示了如果青少年有发生某一问题行为的风险,那么他同样就有发生其他行为问题的风险。近年来,大量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拥有某一种外显行为问题的青少年经常会发生另一种外显行为问题。
抑郁障碍也可能发展出其他类型的障碍。抑郁可能会出现在任何年龄,甚至是婴儿,如果是在青春期之前开始的重度抑郁则与更高的重度抑郁、双向障碍和药物滥用等障碍之间存在关联。焦虑症会导致诸如抑郁和酒精中毒症等其他障碍以及如心脏病等生理疾病,而孩童时期的焦虑越严重越容易导致抑郁的早期发作。[7]情绪和行为问题还可能引发青少年自杀现象,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患者更容易有自杀的念头;75%的青少年自杀者存在心境障碍。[8]
3.对家庭的危害
抑郁、焦虑、反社会行为等无疑会严重地损害个体家庭的正常运行。我国学者章金辉、王和勤对58例心理行为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发现,患儿父母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正常儿童的父母呈显著差异,患儿的父母有明显焦虑、抑郁、躯体化、敌对等情况存在,并且其焦虑、抑郁、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9]另外,情绪和行为问题还可能会在将来干扰到这些青少年的下一代。Weissman的一项研究发现,抑郁首次发作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当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他们的孩子在一生中患重度抑郁的风险差不多是那些父母首次发作时间在30岁以上的孩子的两倍。
二、情绪与行为问题青少年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与预防
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危害性应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然而,高发率结合我国青少年人口众多的情况使得我国存在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将有3000万之多。如此众多的青少年不可能全部进入相关的特殊学校即工读学校中就读。另外,青少年处于发展的动荡期,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有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特点,而且大部分的青少年只是表现出轻微的问题。而工读学校中交叉感染现象的存在以及给青少年带来的污名问题也都提醒我们在安置那些存在轻微问题的青少年必须谨慎考虑。因此,担负对情绪与行为问题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普通学校责无旁贷。对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预防与教育干预应成为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在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针对情绪与行为问题青少年在普通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采用个体干预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包括气质类型、归因模式、情绪调节能力等心理因素;外在因素则是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的影响作用。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必须形成针对性的个体干预计划,从致病因素着手有的放矢地处理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另外,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大的环境之下的,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需要依靠外界给予他的信息与反馈。团体辅导可以成为学校干预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团体中,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分享宣泄自身情绪;也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引发反思;还可以在他人的故事中获取经验。
因此,在有针对性的个体干预的同时,可以结合团体性的辅导形成综合干预模式。
2.实行朋辈帮扶、学校教育、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多层面结合
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外部环境也包含了多个层次的内容。布朗芬布鲁纳的生态心理学认为,个体成长受到微观、中观、外观以及宏观四层因素的影响,落实到青少年的身上则主要包括朋辈、学校、家庭、社会文化的影响。多年来,研究者们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青少年人际关系状况[10]、学业成绩[11]、师生关系[12]、家庭功能[13]、亲子关系[14]、教养方式[15]、社区文化[16]等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之间显著相关。因此,对于情绪与行为问题青少年的教育也需要多个层面结合为青少年提供支持,而学校可以成为促进各个层面相结合的桥梁。
3.形成教育与预防同时并进的三级防御系统
为了有效控制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高发率,在对已形成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大预防工作力度,形成教育与预防同时并进的三级防御系统。
青少年学生情绪 篇6
关键词:适应,心理学,抑郁,焦虑,对比研究,青少年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在心理应激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2,3]。抑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症状是青少年学生的常见情绪障碍[4,5],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的生活学习,还会增加物质滥用的风险,甚至引起自杀等严重后果[6,7]。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之间的相关性,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笔者对绍兴市初中、高中、大学在校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绍兴市1所省属大学、2所初中(城、乡各1所)和2所高中(城、乡各1所)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小班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收回有效问卷2 348份。其中城市学生1 091名(46.5%),农村1 257名(53.5%);男生1 126名(48.0%),女生1 222名(52.0%),初一学生373名(15.9%),初二学生380名(16.2%),高一学生473名(20.1%),高二学生404名(17.2%),大一学生395名(16.8%),大二学生323名(13.8%)。平均年龄为(16.21±2.53)岁。
1.2 调查工具
1.2.1 应对方式
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8],条目的设计参考Folkman方法,反映个体具有特质属性并与健康有关的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方面,各包含10个条目,分别计算积极和消极应对的得分。本研究将积极应对分为3个级别,即:Ⅰ级为≤26分,Ⅱ级为27~36分,Ⅲ级为≥37分;消极应对也分为3个级别,即:Ⅰ级为≤19分,Ⅱ级为20~30分,Ⅲ级为≥31分。
1.2.2 抑郁、焦虑症状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8,9]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8,10]进行评定。SAS和SDS均包含20个项目,评定分为1~4级,按最近1周以来的实际情况评分,20个项目评分之和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标准分。本研究以标准分≥50分为界值,评估有无抑郁、焦虑症状。
1.3 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要求按统一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并承诺调查信息严格保密,只作整体分析之用。在调查员的指导下于上课时间集中完成,并当堂收回问卷,经质控人员核对后交专人保管。
1.4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逻辑纠错无误后,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2 结果
2.1 应对方式评定结果
学生PC平均得分为(30.59±8.22)分,NC平均得分为(22.76±7.25)分。积极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抑郁、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42.0%,12.3%。其中男生抑郁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7,P<0.05);女生焦虑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4,P<0.01)。抑郁、焦虑症状在不同年级间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81,P<0.01;χ2=11.185,P<0.05)。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7,P<0.05)。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应对方式评分与抑郁、焦虑评分间的相关性
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与抑郁、焦虑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0.543,-0.301,P值均<0.01),即积极应对是抑郁、焦虑情绪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与抑郁、焦虑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3,0.357,P值均<0.01),即消极应对是抑郁、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
2.4 不同应对方式水平的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
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随着积极应对方式评分的升高而降低,检出率在不同评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相反,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随着消极应对方式评分的升高而升高,检出率在不同评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见表3。
3 讨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中。初中、高中学生面临日趋加剧的升学压力,而大学生则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这无疑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通过文献综述,我国青少年学生抑郁症状报告率为20.0%~45.0%[11,12,13,14],国外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报告率为9.0%~52.0%[15,16,17]。本次调查显示,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2.0%,提示绍兴市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不容乐观。本次调查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12.3%,低于大连市青少年(24.5%)[18]、哈尔滨市中学生(男生37.3%,女生33.8%)[19]和广州市大学生(16.16%)[20]。目前,关于抑郁、焦虑症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种族、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等所引起的。
高职学生的情绪管理 篇7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主动学习性不强,生活没有目标,对世界没有完整、理性认识等特征。所以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中,很多心理素质不高、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甚至存在自卑心理,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以及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更甚者会走极端。同时,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之所以学习基础差,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学生平时自由散漫、不守纪律,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惯,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也正因为如此,许多高职学生做起事来眼高手低,缺少对实现的远大理想,自我要求不严格,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认真规划,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差,心态没有摆正,觉得来读大学主要就是混文凭。并且,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类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根本原因在于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这些学生大都不会学习,不爱学习,也不想学习,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打牢基础。因此,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学习动机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高职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现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时尚、风气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好比郭美美炫富事件、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女学生集体卖淫事件。这些时间铺天盖地将学生包围起来,严重影响着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的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
2.校园环境因素
现在的学校大多只重视应试教育,甚少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而学生的思想不成熟,总觉得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校纪校规与他们追求的个性相矛盾,从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常见的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情节严重的有:打架、斗殴、敲诈、酗酒等。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迟到旷课毫无羞愧感,因为他们觉得其他人也这样,自己也就无所谓了;而打架斗殴事件,只有少数学生觉得应该心平气和地去解决或者找老师协助帮忙解决,多数都觉得凭什么任人欺负不还手。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却往往不得要领,存在不少误区。在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答案反馈出来的内容基本都是家长过分宠爱、顺从,孩子过分依赖。同时,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跟自己的爱是成正比的,往往对孩子来说是偏高,但是子女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经常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即使自己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无法达到这个期望值还硬着头皮去做,最后往往觉得心里压力很大。
三、如何指导高职学生做好情绪管理
1.加强学生对情绪的认知能力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要正确地处理自身的情绪,首先必须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能谈所谓的情绪管理。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工作者就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情绪问题,可以利用班会、讲座等形式对情绪管理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氛围
很多学生反映,過惯了高中紧张忙碌的生活,到了高校突然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经常感到空虚郁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学生之间加强了沟通和交流,一些不良的情绪也容易被释放,在学习生活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3.重视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干预
情绪虽然是短暂的,但若不及时进行疏导也容易引起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很是排斥,因为他们怕被周围同学知道,所以往往心里有什么也不说。然而团体的互动会让他们在沟通中更正确地评价自己,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试能力。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学校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在平时加强疏导并要付诸实际行动,真正地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调试,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引导以及提升。
本文是2011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阶段成果,项目名称为《浅谈高职学生情绪管理》,项目编号为ghz10016。
(作者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青少年学生情绪】推荐阅读:
青少年社会情绪案例07-31
青少年学生感恩教育07-15
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06-23
青少年社团学生发言稿10-20
青少年爱国主义学生征文09-07
预防青少年犯罪小学生作文范文06-27
为丰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生活10-21
加强德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06-15
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11-02
绥宁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工作职能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