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能力

2024-05-12

青少年道德能力(通用10篇)

青少年道德能力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 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加上网络技术和数字传媒的快速发展, 使得社会传媒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传媒多元化的内涵

传媒, 就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 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传媒多元化就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众所周知, 报刊、广播、电视是三大传统媒体,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已经崛起, 并使得传统媒体正在遭遇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内地一共拥有8.95亿部手机, 是世界上手机最多的国家。“到2010年6月, 我国网民已经拥有4.2亿之巨, 网民数昂然居世界首位。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正是我国传媒生态的巨大调整, 从原来报纸独占主流, 到现在纸媒、广电、互联网三分天下, 随着各种移动数字终端的普及, 传媒业已经进入一个多介质并存、各种传媒形态相得益彰的大传媒时代。”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传统与新兴媒体共存于我们的生活世界, 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代;同时, 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的特性, 在很长时间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 传媒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 就为数字化土著居民的青少年在选择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提供了各种途径和方法。此外, 从传统的书信到电报、电话、传真的产生, 再到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手机、QQ、飞信、博客、微博等多种先进的信息获取方式, 可见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瞬息万变, 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新月异。当今社会传媒已经呈现出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 现实传媒、网络传媒、传统传媒、先进传媒等共存, 各种传媒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元化趋势。各种传媒方式对青少年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 各种传媒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方便, 但是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 也带了许多与文明、道德相悖的影响。

二、多端空间传媒和道德选择能力的矛盾

道德选择能力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道德问题时, 根据自身以往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 在一定的思维、意识、价值观的影响下, 进行选择道德行为并付诸实施的能力。随着传媒多元化的时代的到来, 尤其是以手机、计算机网络的新兴媒体, 使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阅历成熟差在减小。儿童可以自如的进入成人世界, 成人信息控制权在削弱, 成人后台行为大量暴露, 电子传媒使社会裸体化以及知识差距在消解。传媒多元化使青少年了解到大量的社会事件, 无论是消极的和积极的, 这都扩充了他们知识的视野, 但是青少年正是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 才使得有些不良事件在麻木着他们的道德选择。有时候, 长时间电视的娱乐和广告内容使那些悲惨的画面、灾难的场面迅速被遗忘, 因为人们需要时间思考、体验那些严肃的问题, 但是电视遵循的是遗忘逻辑, 给人们呈现的是每时不同的“套餐组合”;青少年通过网络和手机可以看到远方的社会不良事件, 但是由于这些苦难和低俗带有间接性和日常性, 也就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他们都是与我们无关的陌生人, 他们的苦难与我无关, 我们也无力帮助他们, 总而言之, 传媒多元化使青少年接受了更多的间接事件、间接知识, 造成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比重失调, 以至于他们进行道德选择时显得十分陌生, 并且使道德选择能力得不到一个有效地提高。

三、传媒多元化背景下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1. 实施公民意识的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应该适应传媒发展的要求, 紧追社会前进的步伐, 要扩展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要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众所周知, 传媒具有文化和价值传播功能, 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这就需要青少年在选择的时候考虑到自身国家和民族的价值立场和文化精神, 只有这样, 才可以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实际情景下进行道德选择时迷失方向。

2. 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 一是社会整体的育人环境;一是计算机网络。整个“网络”环境, 是包括从家庭、社区、学校到社会的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而计算机网络是当前多元化背景下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元素。试想一下, 一个充满暴力、色情、无责任、无法治的网络环境会给青少年的道德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而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 懂得道德文明, 学会承担责任, 具有法治精神, 无疑将大大提高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

3. 培养道德选择能力的元认知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既需要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切入点, 还必须开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反思。面对传媒多元化的世界, 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需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而培养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元认知, 能及时反思自我道德行为, 为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提供认知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志懿.传媒这十年[J].传媒, 2011 (1) .

[2]闫闯.论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1) .

[3]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 篇2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道德识别意识缺失,抵制不良信息诱惑能力不足。网络产生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输入进来。网络信息的超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相互交汇、激荡,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流量和流向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趁机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而目前的网络社会又是一个没有中央控制设备和中心的开放的离散结构,网络技术对于网络信息无法进行较好的识别与控制,各种不良信息在网上肆意传播。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道德认知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网上泛滥的色情、暴力、赌博、游戏信息,对青少年的诱惑力更大。调查表明,上网的不少青少年访问过色情网站,崇尚暴力,迷恋游戏,醉心于赌博,盲目模仿网上的东西,一些意志薄弱、缺乏教育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的道路。在近几年涉及网络的案件中,青少年被网络虚假信息迷惑而上当受骗甚至被杀害的或抢劫杀人的,不在少数。

道德选择能力降低,不道德行为增多。全球化时代,信息跨国界、跨地域传播,不可避免地引发不同伦理道德之间的碰撞,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甚至个人的独特伦理道德习俗,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评价标准。对于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来说,经常接触多种道德评价标准,他们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个人社会道德生活中形成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的选择能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失去了道德选择能力,就很容易被色情信息、黑色信息、网络游戏所淹没,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不知道自己怎样选择才是对的,使自己的行为摇摆变化。在失去道德选择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和网络的弱规范性,不少青少年道德失衡,不道德行为增多。有的青少年受利益驱动,利用金融网络偷窃、诈骗资金。1999年,一位电脑黑客闯入美国旧金山“CD宇宙”公司网络,盗用了30万个客户的银行账户,然后向该公司敲诈10万美元。

自我意识模糊,道德责任感弱化。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依靠熟人的监督,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无法直接感知自己应承担的责任,那些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网络世界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匿名”,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行为的无约束性,个体基于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以管理和控制,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开始放纵自己的行为,想怎样就能怎样,不愿意承担对他人、对社会和对集体的责任,进而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负责任地做出明显违背道德甚至违犯法律的事,道德责任感逐步弱化。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承认有过入侵机密网页的想法,对浏览黄色网站、网页持“无所谓”态度,不负责任地在网上散布下流的言论、有害信息,随意公布他人隐私,任意伤害他人,剽窃他人成果,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甚至充当黑客对他人进行攻击等。他们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在网上做什么都无所顾忌。

逃避现实,情感冷漠,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沉湎于虚拟空间,面对没有生命、思想、情感的符号,无法经历和体验对现实世界的需要、感情及物质生活,有意识体验现实世界的能力就慢慢弱化,思想、感情就渐渐钝化,进而冷漠人的情感和人类的价值关怀。在时空隔离状态,见不到对方受伤和痛苦的表情,体验不到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人性的世界、心灵的世界、情感的世界隐退了,进而迷失自我,变得冷漠和自私。青少年崇尚个性自由,思维比较活跃,追求反叛,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和检验外在的价值信条,以自己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设计“自我”,不需要奋斗,不必经历挫折、失败,就能从网上得到而现实中又无法得到的东西,在网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世界中无所成就的自我相比,他们宁愿永远遁于虚拟世界,满足一种虚拟的成就感。互联网的交互性、隐匿性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众多人中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并可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流,不用直接面对面,不用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他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的虚拟网上情感交流使他们总想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同现实世界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一些青少年平时很内向,在网上却异常积极活跃,下网后往往又变得更加孤独内向,网上网下判若两人。习惯了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则产生厌恶、逃避、恐惧心理,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的社交恐惧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网上与人交往,主要通过“人—机”系统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联系,以虚拟交往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破坏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打破了人们在心理和感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平衡,出现了人际关系的障碍。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构建网络道德规范维护体系。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我们必须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输入网络,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网上错误思想作斗争,在网上更多地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让青少年感兴趣的内容,使他们不仅从中受益,还能得到乐趣;要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形式,掌握青少年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给青少年提供一些与国家民族或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青少年在网络中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营养。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维护网络生活的正常秩序,必须使网络社会合理、有序、协调、稳定地发展。首先,建立网络社会规范体系,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目前,我们缺乏一套完善的规范,无法对网络行为进行较好的调整和控制。我们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社会现象的特点,摸索出一套能推进网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符合本国国情、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网络规范。其次,要营造一种与网络社会相匹配的道德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体系在整个网络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位置,接受网络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使他们的行动不仅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现实社会的规范,而且也符合网络社会所要求的特殊社会规范形式,从而让网络行动者自律,尽量减少其失范行为。最后,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坚持网络法治与网络德治并行实施,用行政手段对网络进行规范,实施强制性的控制措施,鼓励人们对网上不良现象进行谴责。

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增强道德主体意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不在于网络,用禁止青少年上网的办法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无异于本末倒置。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绝不能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接受和遵守几条道德规范,而应把重点放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上,实施以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取向的网络道德素质教育,从他们的内心信念入手,在内心层面确立起网络道德秩序和道德观念,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比如综合运用“知、情、意、念、行”各要素的整体功能,诱导青少年网络主体主动接受道德教育,使他们通过独立、积极的理性思考,自觉、自愿做出道德选择,形成一定的道德自觉意识,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另外,还要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网络法规教育,普及网络法规,使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网络法制观,提高青少年的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违法的行为。

注重人文关怀,培育青少年网络主体的人文精神。抵消网络的异化作用,培育健康的人格,就必须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以培育青少年网络主体的人文精神。重视青少年网络主体的心理需求,注意分析其上网心态和行为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校和社区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互动平台,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设立心理咨询主页,利用网络服务功能强大、安全、便捷、保密性好,且不受时间、地点、环境限制的优势,通过电子邮件,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形成各类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技术统计资料,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访问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解答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发展状况,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德育的人格化和人性化,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积极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反思、建构和改变自我的空间。因此,多开展一些能吸引不同个性学生注意的课外活动,丰富课外生活,改善部分青少年玩网、恋网的现状,激发青少年网络主体的道德情感。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运用优秀的人格、富有感情的教育素材、沟通方式和热情奔放的教育氛围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进行情感体验,催化感动之心,使他们把这种感动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培养道德认知,进而引导学生真正从理性自觉着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

强化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在强调青少年道德主体性和自律的同时,要根据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促进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制定比较完备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准则,确定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的具体标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把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和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学生品德量化测评当中,使学生通过外在道德评价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青少年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网络的青少年的行为进行登记,由专职网管人员负责对青少年的上网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违规者要及时予以必要的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罚;加强网络立法,规定网站与网民的权利、义务,规范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提高司法人员在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探索网络控制管理的技术手段,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防止不良信息进入,从源头上净化网络。

(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青少年道德能力 篇3

关键词:儒家,道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及其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 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大约有3.67亿,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过多的强调了科学文化知识灌输, 模糊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德育的警钟一次次在我们耳边敲,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髓——儒家德育思想, 应该成为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儒家对于道德内容, 没有非常系统的体系, 多是以范畴和命题的形式出现。最开始孔子以“知、仁、德”为三达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孝、礼、悌、忠、恕、恭、宽、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关于道德行为的要求;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德目, 将其扩展为五教十伦, 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谦、夫义妇顺, 朋友存信, 并且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实内心之位美”的命题;董仲舒后, “仁、义、礼、智、信”成为儒家道德最主要的构成元素。从范畴上把内容又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的修养之德, 孝道持家等家庭美德、和交往处事的社会公德。在本文中, 我们只针对青少年这一群体, 根据其年龄特点和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学习儒家德育思想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 在符合时代要求的前提下, 在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共同目的下, 整合儒家道德条目,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吸收儒家道德经典, 古为今用, 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心怀仁爱, 还原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原则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 “仁”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 也是其全部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最高要求。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界定有很多种, 如孔子讲“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再如孔子的弟子梵迟问仁, 子曰:爱人。后来在董仲舒那里, 他继承了孟子这种“仁民”, “爱物”的学说, 说“质于爱民, 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董仲舒将“仁”的思想发展到了爱天下万物, 墨子更是以提倡“兼爱”著称。儒家经典里面, 关于“仁”的表现还有接人待物处理人际关系的“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入, 己欲达而达人”原则, 它包括了爱人、利人、助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包括将心比心, 尽力为他人着想的立场;还包括了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的优良作风, 包括了爱天下一切人与物的精神。正是这种仁爱原则, 才使世人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承担应尽的道德责任。

孔孟所讲的仁爱是相互之爱, 而相互之爱又是一种人道主义之爱。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提倡互爱。当代青少年多数为独生子女, 唯我独尊的意识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冷漠, 缺乏爱心, 同情心。培养青少年的“仁爱”之心, 就要教会他们在辨别社会真假的前提下学会“爱人”, 爱人, 要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做起, 亲人和朋友便是着手点, 然后再逐步升级, 把血亲之爱推广到一切人和物身上, 使得他们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

二、孝心常驻, 培养起一颗感恩的心灵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德育思想里的重要内容, 孔子创立私学, 开启儒学之道, 门下弟子三千, 始终把“孝”放在教学的首位。“孝”是儒家弟子必须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孝道, 是德行的根本, 是教化的出发点, 一切教育, 都应从“孝’开始。强调“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 莫大于孝”,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等等。这里, 我们不能否认, 儒家所强调的孝道最后演化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 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但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在当前的社会, 许多青少年漠视父母对自己的辛苦付出, 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 甚至这是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多么令人寒心的现象。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孝心。以自我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自私, 它不仅可以摧毁一个人的道德系统, 甚至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在建构使用这一德目时, 我们没有采用“孝顺父母”, 而选用“孝敬父母”一词。“顺”与“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确准确的体现了孔子的“父慈子孝”原本意思, 当然, 在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 在教育青少年时, 我们要剔除封建专制社会中愚忠愚孝的思想, 在尊重、民主、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当子女有了孝敬父母的观念, 就能在言行上尊重父母, 就会懂得如何去关心体贴父母;当子女有了孝敬之心, 就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事, 在劳动中体验父母曾经付出的辛劳, 从而对父母产生知恩、感恩的心情。

感恩是发自人内心的自觉回报, 是做人的最起码的支撑。羊有跪乳之情, 鸦有反哺之义, 孝敬父母反映了为人处世最一般的要求, 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要遵守的做人的一般准则。从孝敬父母开始, 教育青少年学会识恩、知恩、感恩, 培养起青少年感恩的心, 就要教会他们善于观察、感受真情、换位思考, 使他们不但要知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就会欣然地看到他们孝敬尊爱父母, 关心帮助他人, 热爱并奉献社会, 亲近与保护自然, 使自己的人性因为有一颗感恩的心而更加光辉。

三、学习礼仪, 使张扬个性有所依托

儒家认为, “礼”是重要的美德, 是处世的瑰宝, 小至个人发展、家庭和睦, 大致社会国家, 它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不学礼, 无以立。”意思就是若是一个人不学习礼仪, 不懂得礼仪, 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他还进一步阐释, 强调了学礼的重要性:“无礼, 则手足无所措, 耳目无所知, 进退揖让无所制”。儒家另一代表人物, 荀子在其《修身篇》中也说到:“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以看出, 儒家不仅把“礼”看成是一个人生存的必修课程, 而且从为人处世、成就事业和治理国家的高度强调了“礼”的重要性。“礼”根源于人们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 出于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长辈、兄弟、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尊敬、辞让之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文质彬彬”, 即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礼仪恰当配合带来的美感, 这对当代青少年不乏有深刻的警示和启发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仪反映了我国的文化、文明和时尚。把礼仪教育作为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部分, 无可非议。对孩子从小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使他们讲求礼仪, 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对其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我们的教育也在强调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不正确的引导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有很多青少年对“个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在他们眼里, 个性变成了行为中的张狂, 服饰上的怪异, 装扮上的与众不同, 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 对基本规范和纪律的抵制等等。在现实生活中, 从整体上给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的感觉, 许多自诩“我有个性”的青少年事实上可用“无礼、没规矩”来形容。多数青少年对“个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它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和文明礼貌并不冲突, 不讲礼貌、不重礼仪, 其实是一种道德的残缺, 是缺乏修养的反映。用儒家尚“礼”的思想来教育当代青少年,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说话有理有据、懂得方寸、文雅谦和, 不会恶语伤人的人;一个行为举止端庄大方、遵守时间、信守承诺的人;一个关心他人、宽容大度、懂得礼让的人。只要做到了这些, 就不会出现孔子所担心的“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惠,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了。

四、诚实守信, 真正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儒家将诚信视为“进德脩业之本”, “立人立政之本”。诚和信最初是两个概念, 在儒家经典论述里, 都是分开来讲的, 如孔子提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等等。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致诚则无它事矣!”“信信。信也;疑疑, 亦信也”。诚是指忠诚厚道, 真实不欺;信是指讲究信用, 遵守诺言。诚与信, 从道德意义上理解, 其意义相同, 一般而言, 主要是指人与人相处时应该诚实无欺, 讲究信用, 言行一致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诚是信的基础, 信是诚的体现。因此, 诚实守信的基本内容从实质上来说, 就是诚实、诚恳、信任, 具体表现就是言行一致、诚恳待人, 以信取信于人, 并对他人要给予信任, 这是做人之本, 立世之基。对于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更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

对于青少年来说, 从小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朱镕基同志曾指出:“要切实加强信用建设,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好风尚。”当下最要紧的, 就是从青少年诚信教育入手。教育者应当结合实际, 用儒家诚信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严于律己, 使孩子们掌握诚信的概念与规范;强调“诚实守信”和“尊荣知耻”精神,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让他们从心底明白:诚信是做人的起点, 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条件。个人只有以诚待人、表里如一、重承诺、讲信用,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五、自强不息, 坚守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

儒家道德文化里还体现着“力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核心意思是:大到美好世界的实现, 人本精神的发扬, 小到个人忧患境遇的拜托、道德素养的提升, 都离不开人们投身实际行动, 奋发进取, 不断努力和作为。孔子自称为“发愤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也警示过学生:“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土地”。孔子的弟子也说:“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儒家学者大多是力行主义者, 孔子认为, 一个人的志气是不能为外来力量所剥夺的;孟子认为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都应该有不可剥夺的道德人格, 都应该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强调一个有追求的人应当在逆境中磨练自己, 完善其身。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 优越的条件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大树庇护下的小草, 经历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仅拿未成年人自杀比例逐年上升这一种现象来看, 足以说明他们的生命已经脆弱到了何种地步。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是他们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孔子曾告诉我们“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后人苏东坡也说“古之成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我们不可能留住时间的脚步, 但我们可以保存时间留下来的“财富”。经过千年历练的儒家德育思想是我国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座宝库, 我们在改革创新, 摸索前进的同时, 不能忘了儒家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郗杰英, 新视角.对青少年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探索[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

[2]陈国忠.中华传统道德精神与素质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1 (4) .

[3]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4]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里仁[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5]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学而[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6]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子张[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7]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论语·为政[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8]孙安邦.荀子·劝学[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青少年网络道德观的培养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52-01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这种情况使网络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成为“虚拟空间”。同时,由于网络法规建设的滞后,网络世界的无序状态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其次,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和甚至色情的东西,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也并非毫无办法。因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目前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学教师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学生上网的指导。自从去年以来,我校已对全部教师进行了数次网络知识的培训,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制订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二、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初一年级每班选拔出一名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为此,我校成立了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曾专门给学生印发了一些网络法规或规定,供大家学习、遵循。下学期,我们还计划开展网上文明修身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水平。

三、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青少年网站。

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如中青网等,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四、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信息的传播。

技术控制在学校是最客观的手段。有些过滤软件,能有效的阻挡住色情、犯罪、毒品、邪教、反政府等不良信息、还可以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还校园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重建 篇5

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网络道德, 是指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网络行为, 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1. 脆弱诚信面临挑战

大三女生陈易于2005年在网络上发出“卖身救母”信, 很快成为关注的焦点, 之后她收到国内外10万余元的捐款。与此同时, 网上出现指责陈易欺骗、隐瞒诸多实际情况等的质疑。媒体和网友对此事进行调查, 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和持续的争执以陈易母亲的过世戛然而止。一个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网络慈善事件, 最终以哭泣和声讨告终。如果陈易最初无保留, 出现问题能正视, 这将是网络诚信慈善的又一辉煌事件。

此网络事件打破了“人无信不利”“言必行, 行必果”的信条, 网络诚信危机受到挑战。

2.网络犯罪触目惊心

2006年震惊全国的“熊猫烧香”病毒在短短两个月内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 而涉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均是20岁。在中国最大色情网站“九九情色论坛”的9名涉案人员中, 8人均为20岁的年轻人, 其中一人仅19岁。

外界网络的开放、隐蔽和匿名, 青少年自身的不成熟、自律性差、责任意识淡薄, 使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行为经常发生, 已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言行随意不负责任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一些青少年为了提高个人网上空间点击率, 借地震之机在网上制造、传播谣言;5月21日上午网络流传的一个视频更让国人愤怒, 视频中的女孩对灾区人民和四川地震进行长达4分40秒的辱骂, 只因19日至21日期间不能玩劲舞团游戏。我们疾呼:网络的意义何在?网络的价值如何体现?

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 问题在哪?笔者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入手, 分析此现象的根源。

1. 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 具有逆反心理、爱冲动、缺乏意志力、敢于尝试新事物, 当他们面对充满诱惑和神秘的网络时, 极易被网络的不良信息迷惑, 产生道德认识偏差, 认同了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

2.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 不关心孩子上网做什么, 孩子一旦成瘾, 脱瘾比登天还难;有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 生活上溺爱, 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 即使孩子很努力, 也达不到父母的标准, 导致压力大, 学习没动力, 用网络来减压;有些父母在物质上极大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但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缺乏沟通交流, 孩子无法倾诉, 在网上寻找倾听者;有些父母对网络有偏见, 常用专治、粗暴、武断的方式对待子女上网, 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或结构不完整, 孩子为逃避现实, 到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依托, 通过网络来发泄负面情绪。

3. 社会环境因素

(1) 网络管理不严

一些大型的合法商业网站和门户网站, 都有网络交友、色情笑话、性爱新闻、网络游戏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 虽有网络管理组织、行政管理组织进行管理, 但作用微乎其微, 无法根除负面信息。

(2) 法律规范不健全、法律效力没力度

在“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案中, 许多网友对男主角做出了过激的、甚至违法的行为。案件的判决能对案中人产生拘束力, 却无法制裁和阻止大量网民的违法行为。也许网友理性的观点、舆论的重压能促成当事人反思其行为, 使事件朝良性发展, 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评论和实施行为。如果超越法律界限, 甚至越界, 则成为“网络暴力”。在现实社会中要守法, 在网络社会中仍然要按照法律办事。

(3) 学校忽视网络教育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网络, 大多学校的相关教育与网络的发展脱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关于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 但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 只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 不与当下时事相结合,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网络的无边无界, 把校园的“围墙”变得单薄易碎, 让家庭教育变得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网络逐步走上正轨。

1.发挥青少年自身作用

(1) 发挥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成人的个人观念勿强加给青少年, 要把管教变交流, 把强硬变换位思考, 充分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主动性, 在实践中体验, 逐渐学会道德判断、评价及选择, 让道德教育的内容慢慢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品质。

(2) 引导青少年认清自我、摆正心态

在虚拟网络中, 青少年的愿望和想法能得到满足和实现, 就逐渐忽视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淡化了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 易形成利己主义。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观念, 清醒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

(3) 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自律能力

2001年11月22日,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了“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 这些要求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通过对这些规范的学习, 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是一个有规则的、受约束的“自由世界”, 不能恣意妄为, 应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培养青少年的辨别能力, 当他们面对网上的垃圾信息, 如暴力和色情时, 能明是非、懂善恶, 积极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培养青少年“慎独”精神,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信念, 自觉地按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事, 将虚拟网络的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感, 形成坚定的道德自律精神。

2.发挥家庭的作用

首先, 良好的夫妻、亲子关系, 和谐的家庭氛围, 会给青少年带来温馨和快乐, 而不会依赖网络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不会依赖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营造孩子与家长交流的情景, 家长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和兴趣, 指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其次, 网络对于家长来说是陌生、新鲜的事物, 为了使孩子能健康上网, 家长应了解网络知识, 同孩子共同学习, 在网络中重视言传身教, 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

3. 发挥教师的作用

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 教师对青少年说教时, 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 使学生懂得, 要在网络社会更好地生存, 除掌握网络知识外, 还须遵守网络道德, 使个人的素质与能力平衡发展。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对虚拟社会有正确的认识, 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而利用网络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4. 发挥学校的作用

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报刊、宣传栏等媒介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对负面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假、善恶,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在开设的法律课和政治课中应加入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网络道德知识, 提高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尽管网络中有法律接触不到的地方, 但如果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具有辨别力、抗诱惑能力, 对网络道德建设会起到积极作用。

5. 发挥社会的作用

(1) 创建绿色网吧和丰富多彩的绿色网站

将网吧建设为社会性网吧和绿色网吧,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社会性网吧, 只能进入绿色网吧。绿色网吧通过设置防火墙隔离网络不良信息, 禁止学生打网络游戏、聊天、下载不良信息。上网有时间限制, 到时间后有工作人员提醒学生离开网吧。在网络上, 除了建设学校的网站、教育系统的网站、青少年团组织的网站外, 还需要建设符合青少年特点和兴趣、适合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特点、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网站, 满足青少年娱乐和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2) 加强网络管理, 完善网络立法

成立网络监控中心, 堵截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 从源头遏止。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经验, 加快立法的步伐, 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 与此同时, 更要依法治网。既要有法可依, 又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发挥社会舆论力量推动网络文明发展

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当一个网络事件发生后, 社会媒体迅速介入,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断予以报道, 给青少年呈现鲜活、发人深思的案例, 如此贴切青少年生活的反面教材能发人深思、让人铭记。

浅谈青少年道德教育 篇6

首先,一些学校对德育的不够重视。

说到“三好学生”当属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排在首位。所谓德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他必须要遵守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因为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体组成,人与人之间必须要通过这些基本准则相互维系,社会才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国家历来就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就特别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在中国德育工作从幼儿园就已开始,通过幼儿阶段的学习,幼儿基本能够懂得简单的礼貌道德行为,可以说幼儿阶段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较为成功的。进入小学以后,国家虽然仍提倡德育是首位,但有些学校过于重视智育,德育不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学生的成绩是一些学校的重中之重。进入中学以后,这种情况在有些学校更为重要。升学率是衡量学校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轻视德育,甚至忽视德育,造成一些学生道德素质低下。有过一项调查统计,在10所重点中学中进行礼貌行为的调查,见面跟老师问好的学生占37%,在10所普通中学里进行调查,见面跟老师打招呼的学生占82%,重点学校的学生成绩无疑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却连最基本的礼貌却不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些情况值得学校深思,学校在重点追求成绩的同时,又忽视了什么?

进入大学以后,德育工作在有些学校更是可有可无。大学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能否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大学德育工作的关键,也是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但事实上,在许多大学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快毕业了,大四的学生开始对学校进行“打砸破坏”发泄所谓的不满,很多大学校长为此郁闷: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四年的学生,咋会变成这样?这个问题值得咱们思考。

为什么学生会变成这样,我们可以回顾有些大学的德育工作。刚进入大一,学校每周开了一节思想道德课,到了大二这门课就彻底消失了,就是这仅有的一节课,也得不到重视。教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在大学里被认为是最没有本事的老师,以这样的德育工作怎么会教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大学生呢?

其次,一些家庭对德育的不够重视。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父母整天教育孩子要孝敬自己,却忽视了这个社会还有其他人,怎样去维系与他人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面对自己的父母时,其德育是良好的,但是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表现的却是冷漠的,甚至是残酷的。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尊老的同时,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做的,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尊老的同时,但另一方面却将年迈的父母搁置一边,不管不问,父母在教育孩子爱幼的同时,自己却对处于危难中他人的孩子视而不见,这样的家庭教育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又如何能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第三,社会对德育的不够重视。

前不久轰动整个社会的“小悦悦事件”再次引来国外舆论对中国社会民众素质现状质疑,还不禁让人深思中国人的道德沦陷与信仰缺失,这个社会是怎么了?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一名年仅2岁的女童悦悦,先后被两辆汽车轧过,先后有18个过路人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最终被一个拾垃圾的阿姨救起。对于这起悲剧,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原因让那么多过路人对处在血泊中的小生命视而不见,社会的公德哪去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18路人,请停下来,让她离开血泊,请伸出援助之手,将她抱离危险,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援助的手,让人心不再冷漠。

德育工作迫在眉睫,至关重要,我们每个人需要道德,中国需要道德,整个社会需要道德,那么如何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关键要从学生抓起,从学校的教育抓起,真正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搞好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都迎刃而解。那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呢?我想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道德教育:

(1)要学会敬重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尊老爱幼美德,教育学生被别人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首先尊重学生,同样老师也要要求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其他同学。

见到老师要向老师问好,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彼此相互帮助,对于父母要理解他们,敬重他们,尽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

(2)博爱要满心中。要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同学,热爱他人,这就是道德的核心。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爱的奉献》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确,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集体是多么需要爱呀。

(3)做人要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教育学生要想获得别人的信任,自己要首先信任别人,同学之间要诚信,亲人之间要诚信,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诚信。当我们兑现诺言的时候,我们自己得到了安慰,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诚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给我们带来快乐。

(4)要学会谦虚。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让人进步,谦虚可以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用一些名言来提醒学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能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去轻视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但也都有自己长处,教育学生要学会寻找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谦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需要道德,人与人之间需要道德,必须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有坚持不懈,敢于奉献的精神,毅力,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生活才能美好。

参考文献

青少年道德能力 篇7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危机,社会,学校,家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活泼、热情的未成年人,他们是未来中国的顶梁柱,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所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繁荣。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然而现在青少年犯罪率逐渐升高。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出入网吧,他们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钱毫不犹豫地扔在了那里,通宵达旦,彻夜不归。仅是今年,网上就报道过几起中学生互殴的事件,其中更是有女生参与,他们似乎把自己当成了古惑仔成员。以上事例如果说是小事一桩,小题大做,那我们可曾听说过杀害亲生母亲,残杀同学,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犯罪案件呢?所以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放松,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容忽视。

那么造成未成年人道德危机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受拜金主义的影响,通过看些不健康思想的影视剧、课外书刊,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缺乏道德观念的约束。

二是家庭的不良影响或失控。这里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亲家庭,我接触过这样的孩子,他们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这样的孩子受到的教育不太健全,缺少足够的家庭关爱,有些出现厌学现象,有的过早地走入了社会,与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养成了小偷小摸等坏习惯,误入歧途。第二种是家庭溺爱孩子。第三种是家庭风气不正,有些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成长,家长在客厅和牌友们打着麻将到很晚,那么他们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卧室抽着香烟和几个同学打牌或玩游戏到很晚,这样的家庭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三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败。有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会千方百计地用各种办法把那些“差生”转走,这样的孩子往往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成绩没有变好,而不良习惯反倒沾惹了不少,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四是学校周边环境的不安因素,一些贪心的老板为了赚取学生的钱,把网吧、台球厅、录像厅尽量靠近学校,卖给学生一些“违禁品”,比如香烟,管制刀具。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而学校是我们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所以我们为人师者,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德为本,狠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工作我们可尝试着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第一,对于教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更不能把班会上成自己的文化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教育孩子的机会,影响他们,感化他们。在我们学校,教师从来不侮辱、体罚学生,我们和学生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帮助了我们,比如给我们拿了一支粉笔,我们也要对他们说声谢谢!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并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我们学校更是要以《双语优秀学生二十条规范》指导学生们的行动,提高其自身素质,使之树立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我们双语学校的“四句半”,其中有一条就是“见到垃圾大家抢”,我们教师都能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看到垃圾就会放到垃圾桶里。

第三,充分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德育基地材料,国旗下讲话,观看爱国影片等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更是突出,参观军队基地;走进社区;走进康泰园老年公寓;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走进工厂。每周的双语电视台集体教育更是所有老师和孩子的福利,我们会一起学习如何与异性交朋友;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何防止艾滋病;如何在困境中保护自己。学生们聆听着,感受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四,利用班会、团队会、墙报、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走进我们的双语,您肯定会为我们学校的长廊、小品等文化布置而深深吸引,或生动形象,或图文并茂,给人以启迪、教育。我们的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心灵得到了洗涤。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各种读书活动,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使之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趣。我们学校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有走进春天活动,有跳蚤市场。在去年的艺术节上,我们更是荣幸地请到了“孙悟空”——章金莱先生,同学们从章老师的演讲里,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第六,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班主任要勤于家访,在家访时不要告学生的“状”,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使家长愿意配合学校共同浇灌祖国的花朵。家长永远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强有力的支持者,我们必须及时和家长沟通,以便更好地教育好孩子。我每天晚上都会至少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在我们的家长群里和各位家长交流,通过交流,化解了某些小“矛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某个学生,我想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七,整治好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成长环境。搞好学校内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内两道风景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等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我们所有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青少年肯定会奋勇前进,茁壮成长,担当起这份重任,他们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就让我们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吧!

参考文献

[1]金仓.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

[2]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新课标)[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探析 篇8

一、对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种类的划分

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 作为人们的生活共同体, 它具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目前, 关于对其分类, 有多重分类方法, 如社区教育资源包括显露形态和潜在形态的教育资源, 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等。另外也有一种分类法, 把这种资源分为四大类:自然生态资源、人力资源, 社会物资资源以及自然物质资源等等;还有的人则把它分为:教育资源自然存在状态, 政府的或人为的教育资源分配等;有的则根据教育资源的存在形式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除了上述的这些分类法之外, 也有一种从多角度划分的方法, 有人认为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资源既有来自自然界的, 也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物力的, 也有来自人力的;既有文字实物表现形式的, 也有信息和活动表现形式的。综合实际, 本文则主要是按照社区的构成思路来进行划分, 从社区的构成分析来看, 主要有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精神资源以及就够资源等, 所以, 笔者人为, 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点:一个是自然物质资源, 一个是人力资源, 一个是结构组成资源, 还有一个是精神资源。

(一) 、社区的自然物质资源既包括自然环境要素, 同时也包括设备设施要素, 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

1. 自然物质资源。

自然物质资源的道德教育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大自然中的事物对青少年的陶冶情操, 以及对生命的价值上, 还表现在我国的历史古迹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带给他们的思考和启迪上, 自然物质资源, 广大精深, 其中, 尤其是一些爱国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和情怀,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尤为深刻。如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 足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 在这些自然物质资源中, 无论是高大磅礴的山, 无论是清澈见底的水, 还是花草鸟虫, 都可以让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被这种神奇的力量所震撼, 被大自然的生命力量所感染, 可以说, 这是对青少年最美的关于美得教育, 同时, 对于一些名人故居、爱国将士墓地的拜访, 置身其中的青少年, 仿佛自己就深处于其中,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这也是对他们的最好的道德思想的教育。

2. 社会物质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主要是指用于社会生产及生活的设施设备等等。在社会资源中, 关于自然资源的一些事物, 在社会物质资源中则相应的可以上升为生活设施的一种, 比如说, 自然资源中的湖泊园林等。生产设施可以用来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劳动观念, 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产生作用;另外, 对于让青少年参加一些生活设施如道路绿地的清洁维护的活动, 则可以培养青少年社会实践的能力, 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 、人力资源

这里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具有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力资源, 他们是社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社区党政领导。

社区党政领导是带动社区发展的领头羊, 有部分社区领导, 他们从长远的, 高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式, 例如为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凑集资金, 统筹各部门的关系, 促进社区的协调发展, 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创造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等等, 同时, 他们也努力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2、企业界人士。

企业界人士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在这一类社会资源中, 以热心教育事业, 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企业人士, 为代表, 他们无论是在经济上, 还是在社会实践上, 都给青少年教育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相比与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学校而言, 这些企业人士往往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能够更多的创造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和机会。

3、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他们学识渊博, 知识丰富, 受人尊重, 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上, 不仅可以为其提供精神知识上的支持, 还可以对青少年给予指导, 鼓励他们。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一方面, 可以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给与他们教育;另一方面, 可以开展何种讲座, 从青少年身心上面出售,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教育。

4、离退休老同志。

离退休老同志既有丰富的阅历和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也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感召力, 同时他们也具有培养下一代, 培养青少年的激情和热情, 通常情况下, 这些离退休老同志通过他们的经历, 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培养他们的阅历, 以长辈的身份鼓励青少年积极努力学习, 他们感染力强、效果好, 是教育社区青少年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公民道德观察员的老志愿者们则对社区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区治安、街头报亭、娱乐场所的广告等环境进行观察、调查和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5. 学生家长。

一般来说, 中小学生就近入学, 学校与居住地同在一个社区。学生家长也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居民, 他们在不同的单位工作, 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加之关注孩子的教育, 他们非常愿意为孩子的校外活动助一臂之力。因此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社区德育资源。这不仅表现在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的德育影响上, 还表现在家长的高尚人格多其他青少年的影响或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学校组织校外教育活动而提供条件。社区内还有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以及具有各种专业特长的居民等, 都是校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

(三) 、结构资源社区的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结构成的关系”

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社会, 在社区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着诸多社会群体和组织, 包括政党机关、服务企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学校、医院、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以及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各种群体团体。由上可知, 社区的结构资源中具有德育价值的资源包括:社区内的党政机关、教育行政部门, 社会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 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 服务企业、生产企业, 民间组织等。党政机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中的街道, 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属于管理机构, 他们在社区青少年的德育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政府党政机关为社区德育活动的开展筹集资金;为学校也辖区单位共建教育基地牵线搭桥, 组织双向服务;统筹各个部门, 协调各方面关系, 解决校外教育在社区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则从教育系统的管理门的角度为学校与社区加强联系发挥着牵线搭桥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作为与社区直接相连的机构, 对社区德育作用的发挥上表现为具体指导、协助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社区德育活动。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机构, 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社区居民十分关注的问题, 所以, 业主委员会代表社区居民在优化德育环境资源方面发挥的作用表现在:与居民委员会协调一起开展优化社区德育环境的工作。社区的社会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机构是社区内的显性教育资源, 其德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社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教育观、少年宫、俱乐部、展览馆、剧团、新闻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是国家兴建和扶持的社会文化公益单位, 是社区内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机构和组织, 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而社区教育机构、组织是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联合组成的, 如:关心下一代组织、家庭教育中心、家庭学习、流动人口学校、老年人大学、新市民学校等社区学校等等。服务企业、生产企业作为驻社区的企业单位应与社区共建, 对当地社区青少年的德育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是社区大德育环境的构成部分, 另一方面则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来源 (主要是其纳的税) 或以赞助的方式来服务于青少年的德育活动或提供德育活动基地等。另外, 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中, 许多部门和机构都肩负着培养青少年道德素质的任务, 比如说, 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社区治安部门、社区交管部门等等, 一方面, 它们要教育监督青少年的行为举止, 另一方面, 他们又要努力给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创造必要的机会, 组织各种形式丰富的活动, 对其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和扩展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 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贡献了一份力。另外,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德育活动中也是中坚力量, 大学生接受过学校高等教育, 是社会群体中一股高素质的力量队伍,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实际行动, 培养了青少年的风险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志愿队伍作为一种组织资源, 它与社区实践相结合,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而言, 无疑具有双重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生作为学生, 运用其自身在校所学到的知识, 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这一过程中, 实践了他们公民道德素质;而在他们参与的社区实践活动中, 通过自身的经验与努力,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文化修养来教导, 解决社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其健康快乐成长, 这种奉献精神也为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四) 、精神文化资源

社区的精神文化资源是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成分, 它主要包括社区的精神资源和社区的文化资源。其中, 社区精神是指在社区内形成的一种崇尚先进, 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状况等, 社区精神资源对青少年的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和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和道德氛围, 对他们起着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的影响。一个社区的精神风貌可以通过该社区的文化来体现, 而社区文化又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文化, 因此, 社区的文化资源则特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民众的精神, 它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的文娱体育等健康身心, 娱乐身心的文体卫活动以及社区建筑风貌。

社区的精神文化资源根据社区文化组织性的强弱度, 可以分为:居民业余生活文化资源和社区街道文化资源。其中, 居民的业余生活文化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社区内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源, 比如社区服饰文化, 社区礼仪文化等;一种是日常的文体娱乐活动资源。从这一分类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文化资源, 还是社区街道文化资源, 其大部分文化大都属于分散性的民间文化, 自发性生成, 社区居民的生活丰富, 社区生活繁多复杂, 因而这种社区文化资源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资源特点, 同时, 这种文化资源对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道德培养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力, 具体表现为:健康的, 文明的, 进步性的业务文化活动, 对社区青少年而言具有积极的, 健康的教育作用;反之, 不健康的如赌博、迷信等活动, 则对社区青少年无疑具有不良的影响。

社区街道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区街道文化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它充分体现了社区精神的文化和具有强组织力的市民文化;二是社区街道文化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社会性, 其活动通常是在承担着文化组织功能机构的组织、引领、协调下, 运用街道文化活动场地如图书馆室、阅览室、放映室、排练场所等来进行的;三是社区街道文化宣传着国家的方针政策, 弘扬党的优秀革命传统, 为社区生活和社区居民营造了主流价值观的氛围。总的来说, 从社区街道文化的组织活动的主要途径分析来看, 可以归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节假日的组织活动来学习, 纪念和庆典等;二是通过举办日常的文娱体育活动来实现社区街道文化的传承和表现;三是通过组织一些技能的培训等。社区街道文化的传播途径方式多, 感染人群广, 通过这种日常的组织活动的途径, 社区青少年能够收到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 篇9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正在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给全面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在信念上的迷失

近半数的青少年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缺乏认同感;20%左右的青少年表示不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以及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情况;超过60%的青少年表现出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

80%的青少年表示有“触网”经历;70%的青少年承认自己上网的唯一目的是玩游戏或聊天。

3.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娱乐形式

95%的青少年表示除学校統一组织外,不会自发地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约75%的青少年承认经常出入网吧、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误区

70%的青少年认为家长比较注重自己的智力和文化方面的教育;80%的青少年认为学校的教学内容落后。

二、落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勇于开拓创新,讲究工作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应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科学地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循循善诱地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努力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开展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广泛地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青少年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不断地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校外活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教师要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改造和扩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活动阵地和活动项目,积极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青少年的心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集中参观和学习,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只有通过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首先,坚持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坚决查处传播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其次,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和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危害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游戏软件产品;然后,加强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最后,推广绿色上网软件,为家长监管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教师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的新局面。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篇10

一、加强学科渗透,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生在校时间的80%在课堂, 师生接触最多也在课堂。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利用好这一主阵地, 备课中将德育渗透其中,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1. 思想政治课以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 , 通过教材内容的传授和教师对学生生活事例的分析引导, 使学生懂得心理品质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主动培养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习惯, 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 , 应根据该学科的特点 , 通过语言、形象等的分析、欣赏唤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真善美、假恶丑的对比中,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从而达到对思想进行教育的目的。

3.英语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1) 从谈英语的重要性入手。启发学生用为祖国学好英语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 从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入手。英语课本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本, 在教学中, 可利用这一点,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社会公德、文明守纪、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 (3) 从课外辅导入手。通过教唱外语歌曲、做游戏、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物理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1) 通过物理知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2) 选取物理学史的名人事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介绍物理学家的奋斗生涯无疑会在学生思想上激起一朵朵奋斗的浪花。

5.历史教学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1)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 提高中学生的人格道德水平。 (2) 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教育,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3) 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6.美术教育有育美、辅德、益智等多种功能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而且在丰富的学习中, 能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7.体育课不仅是学生练就强健体魄的课堂 , 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阵地。 (1) 体育课在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 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好阵地。 (3) 体育课为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4) 体育课能为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模拟真实情景。

二、营造绿色家庭环境, 发挥家庭育人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谓“绿色家庭教育环境”是指自然、和谐、科学、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 主要包括:

1.空间。家庭教育环境应该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方面。良好的软环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首先是健康的家庭环境。 整个家庭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每个家庭成员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崇尚科学, 反对迷信。其次, 是高尚的家庭道德水平。最后是民主平等的气氛。家庭成员彼此默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2.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句六月寒。”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人会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所以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极力避免一些消极的语言信号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要注意语言的净化、美化, 要充分相信孩子, 要经常告诉他们, 他们是最好的、最棒的, 要学会欣赏孩子, 学会寻找和发展孩子的闪光点, 让孩子始终在自信、充满希望的“绿色语言”中健康成长。

3.行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 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美国伊利斯高级中学督学盖瑞·菲尔兹指出, 促使青少年远离毒品的首要原因是惧怕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导致父母的失望和伤心。而一名父亲则指出:“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对毒品说不的借口是大有裨益的, 他们会对同伴说:‘我也想去尝尝, 我和你们一样想酷一下, 但是我的父母可是一对地地道道的怪人’。”这个“怪人”不是别的, 就是父母良好的行为, 就是“身教重于言教”之“身教”。

4.思想。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意志都是不相同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尽早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加以培养, 使其成长。好的家庭教育思想是行云, 是流水, 是春风, 是细雨, 是“随风潜入夜”, 是“润物细无声”。家庭要多思考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思想, 牢固树立“绿色”观念, 净化、优化家庭教育过程, 促使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与社会沟通, 开展“共建”活动, 发挥社会育人作用

1.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 外教育工作 。图书馆、博物馆、 体育馆、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要坚持公益性原则, 为中小学生有组织地参观活动实行免费和优惠;要加强社区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社区在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校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 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积极创作、出版和播放更多更好的、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制品。

3.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娱乐场所 、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录像放映等场所的管理, 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斗争, 防止不良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侵蚀。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 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

4.综合治理、公安、司法等部门要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保护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 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学生权益和教唆青少年学生犯罪的行为。

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 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密切配合, 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只有三方共同努力, 通力合作, 才能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未来的社会, 不仅需要有“智”之人, 有才之人, 更需要有“德”之人。

摘要: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状况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 党和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坚决抵制形式主义, 开展多种切实有效的活动, 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质。现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论述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道德智商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德育报.

上一篇:空间自相关下一篇: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