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2024-10-07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精选12篇)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篇1

小学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 需要教师清楚地了解小学生身体以及技能发育的特点和正常发展历程。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 掌握了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才能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谈到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要谈独生子女。现在的小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所以要想搞好体育教学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 然后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教学组织的开展。我们对于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有了研究后,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 然后将其适时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独生子女重点落在“独”字之上,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宝贝, 所以过于娇生惯养, 过于在乎自我感受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 团队协作观念较少。这些都可以在体育课上予以纠正。

但是父母是否能放手让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之上, 教师要将独生子女拉出“独”, 然后给予相应的体育教育。在体育运动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要给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所以集体活动是对于独生子女体育教育比较适合的运动。独生子女就其在家中状况而言, 他们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嬉戏, 但是由于途径和方法不恰当, 很多时候合作不太愉快, 导致内心矛盾。一方面渴望和人交流一方面畏惧自己受到伤害。体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活动。同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相比, 分组的合作项目更适合独生子女, 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具备一定的先进性, 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我观察到每逢分组合作项目开展都是学生上课情绪高涨的时刻。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升精神面貌, 而且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理念会在体育运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心里, 进而改变独生子女不善和人交流的问题, 激发了他们交往的勇气, 同时学习了交往的方式和方法。

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 其实小学生本质上还是一个儿童。他们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只能归结于玩字, 体育教师要根据这个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在玩中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小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等都是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导, 所以教师要采用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在体育教学中避免成人化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拔高学生, 对于其他学科可能有些可能性, 但是对于体育学科, 受限于学生的身心特征, 拔高学生能力只会揠苗助长, 反而得不偿失。我曾经看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将非常先进的技术或者动作充实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 学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其他方面的提升, 所以对于这种尝试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既然如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儿童化, 在玩乐中教会学生动作或者技术。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可以很好地给予学生不错的感官收获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我曾经就这些古老的游戏和学生沟通, 他们坦诚与其单调的跑步不如游戏更有吸引力。学生认为游戏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所以体育教学要儿童化和游戏化。

游戏化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做游戏, 所以游戏中应该融入体育的教学目标。比如, 某个动作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练习自然会乏味, 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去练习。课堂氛围被调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调动。我建议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都使用游戏教学手段。教学开始时, 使用游戏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 结尾利用游戏不仅可以在学生疲惫的时候进一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还可以复习课堂所学, 完成教学。当然游戏要有所变换, 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游戏那么学生也会疲惫, 对于学生喜欢的游戏可以适当多使用。不定时地使用新的游戏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 从而对体育课充满了向往。

当代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甚至还有些倒退。当然这和参加体育运动不够有关系, 更和家庭教育有关系。体育教师要抓紧并不多的体育课程来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也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来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身体素质是全方位的,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敏感性等等。每个不同的练习都要有不同的方法。

小学生的力量练习要和成人区别开来, 因为他们的肌肉纤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协调功能还不健全, 整体而言力量素质较差。体育教师在进行力量练习教学时可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的协调能力锻炼, 避免过重练习导致关节损伤或者抑制骨骼生长。很多小学生对于体育好坏的认识归于是否跑得快, 这说明学生看重速度。小学生灵活性高, 比较适合需要灵敏反应的短跑练习。耐力练习是小学生的薄弱环节, 体育教师可以有针对地进行加强, 但是也要适度进行, 给予学生缓冲, 逐步提升的空间。身体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对于青少年而言, 身体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 任何单一的练习都会导致身体发展失衡, 所以体育教师要把单项练习融汇到一起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 尤其是如何摆正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要想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教育的落到实处。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关键词:体育教育,小学生,身心特点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篇2

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平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愉快的心情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阶段在营养需要上同人生其他阶段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阶段营养的供给不仅满足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还要满足身体生长发育以及保障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的营养需求。

1、身体正

青少年的基础代谢率较成人高,单位体重需要更多的能量;另外青少年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也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要每天提供充足的能量,保证身体正常运行。

2、身体组织生长发育

第一,身体生长。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是身体成长的第二个生长高峰,身高每年可增加5~7厘米;体重每年增长4~5公斤。身体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钙的摄入。第二,性发育。性发育包括性腺、性器官、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和性功能的具备。青春发育期的男女青少年应注意热量的补充,提供丰富的营养素。

第三,繁重学习,脑力劳动。

青少年柔道训练的特点 篇3

关键词:青少年;柔道;爆发力

中图分类号:G886.4

我国在第29届奥运会取得的辉煌成绩,特别是柔道项目的夺得三金,及大的鼓舞了青少年对柔道项目的认识和参与。柔道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正规化。在加强青少年竞技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训练。

一、肌肉发育特点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生长发育明显加速,进行人体测量时可发现在长度、宽度、围度和重量等方面均有极大的增长,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人体增长与激素分泌有密切关系。在此发育期间,肌肉向长度(纵向)发展,落后于骨的增长,各部分肌肉发展不均衡,大肌肉、上肢肌、屈肌发育较早,而下肢小肌肉与伸肌则发育迟缓,故其下肢灵活性与协调性差。青春发育期肌肉增粗(厚),即向横径发育,肌肉明显增大,肌肉的质量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在此期间,下肢爆发力随身体形态的增长发育,呈自然增长趋势。可见,此阶段是发展弹跳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注意发展爆发力的素质练习,必须采用相应的方法既要适应机体的发育需要,又要让机体的弹跳素质提高。

二、身体发育特点

青年期处于少年期发育的后期,身体已趋成熟,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各项形态指标先后呈现年增长速度减慢。生长突增始于少年期,青年期生长减慢直到青年晚期才逐渐停止。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取决于遗传素质;产前、产后的健康与饮食情况、种族特征、一般生长环境、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及气候状况。成熟开始的年龄也会影响体格的大小,晚熟的人常比早熟的高。身高的增长速度女生于16-17岁,男生于19-20岁,以后缓慢下来,直到骨骼定型,才终止生长。青年后期体重的增加,大部分是脂肪的增加,因而青年的面貌开始由瘦削变得圆润丰满。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修正与成人相同,男生显得体形魁梧,肌肉发达,女生胸部隆起,臀部变圆,显示出女子特有的曲线美。

三、爆发力及训练原则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使器械(或人体本身)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的力。顾名思义。这种力就象火药爆炸一样,能在一瞬间崩发出巨大的能量。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柔道运动员爆发力的水平对其运动水平有很大影响,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时必须注意生理、生化等因素,专项力量训练还必须注意力量动作结构与专项动作结构相类似或形式近似。训练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力量训练的能量特点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②力量训练的动作幅度(关节角度)必须与技术动作相适应;③力量训练的方向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④做力量练习时,技术动作要求最用力的部位应承担最大的负荷练习;⑤做练习和用力时必须超过动作技术的力,即需要超负荷练习;⑥在力量练习中必须保证动作速度,即要具有爆发式动作;⑦力量训练中应考虑练习顺序。

四、下肢爆发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下肢弹速和肌肉锻炼方法。1提高踝关节弹速和肌肉的训练,这样可以加强踝关节的着地缓冲,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能力.发挥瞬间产生能量的特点,在训练时主要采用大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如:①半蹲:6组×20、重量为体重的70%;②负重跳换步:6组×30、重量为25~50Kg;③负重登台阶:6组×30、重量为25~50Kg;④负重高抬腿:6组×30、重量为20~35Kg。2发展小腿部肌群力量和肌腱的坚韧性.可以通过:半蹲跳;抬脚尖(提踵);台阶;纵跳;脚尖跳;蹲跳等练习方法。3发展腿部肌群和增强膝关节韧带肌腱的韧性和灵活性练习.要做到:①做好准备活动;②规范动作,分步进行;③由轻到重,由低到高;④先拉后压,由近及远;⑤要意志坚强,持之以恒。

(二)训练的时间。训练负荷越大,恢复时所需要的时间越长,通常在大负荷的训练后,恢复时间需要2~3天,因此要根据具体的队员来安排训练时间。对于个体的不同,机体出现的兴奋点也不同,要让机体适应生物节奏,训练的时间尽量稳定,这样避免机体出现疲劳影响其它事情,从而影响训练的效果。此时期的青少年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训练、疲劳、恢复的关系,运动训练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在能力,通过运动训练使机体的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提高队员的下肢力量,根据生物节奏、训练节奏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力量训练,以防过度疲劳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三)训练中的几点建议。1青少年时期的生理特点为骨质柔软,骨骼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拉力能力较小,易弯曲或变形。因此应防止脊柱弯曲,避免在硬地上进行踏跳练习,同时负荷不易过重。时间过长,负荷过多,次数过频,都会影响下肢发育,或促成骨骺端的骨化,而阻碍身高的增长。此时骨骺的生长是最快的阶段,被认为是最脆弱的,进行大强度训练时必须有专门的教师或教练员的保护和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合理安排训练。2全面地分析力量训练后带来的生理疲劳。当大脑皮层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组织、器官、系统机能失调,导致学生在训练后出现睡眠障碍、头痛、头晕,或是食欲下降、惡心、呕吐,或是导致长时间的肌肉酸痛.对青少年的机体训练,多进行一些克服体质量的训练和促进智力发展的运动,避免过度的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使运动员既有饱满的精神参加训练,又有饱满的精神参加学习。3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考虑其对长骨生长板或是足趾关节及软组织潜在的损伤。这种损伤会引起生长阻碍,造成急性慢性疼痛,损害运动功能,还可能会发生形态改变。然而研究结果提示,监督管理完善的力量训练可以减少对生长板、关节及软组织造成损伤的危险。4不可忽视柔道运动员腰、腹、背肌的力量训练从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学角度分析。躯干是身体重心所在,又是联接上下的枢纽,躯干稳定可使后蹬和摆腿有牢固的用力点,而加强腰、腹、背力量训练,能使躯干更加挺拔有力,更进一步发挥躯干的内在动力,增强蹬地、摆腿、收腹举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爱晶,王燿光.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业化训练的生理学问题[J].体育科学,2000(6):11-20.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篇4

1.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1.1 注重身形成长, 合理控制力量练习。

青少年的骨骼比较柔软, 软骨成分多, 故弹性大而硬度小, 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 关节窝较浅, 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 故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 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 但关节牢固性较差, 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青少年肌肉中水分含量大, 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 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 能量储备较少。青少年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 易疲劳, 但易恢复, 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 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 肌力增长不均匀。基于青少年的这些生理特点, 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通过武术教学中的各种动作, 培养青少年的正确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仪表, 促进学生身体形态良性发展。在力量训练中, 负重练习要慎用, 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 十二三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 各项素质搭配练习, 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

1.2 以“双基”教学为主, 适当安排武术练习。

青少年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大, 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青少年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青少年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 新陈代谢比较旺盛, 故心率较快。然而心肌纤维收缩力较弱, 心脏泵血能力较小, 故每搏输出量小。青少年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 血压也比成人低。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旺盛, 耗氧量大, 呼吸频率较快, 但呼吸阻力较大, 呼吸肌力量较弱, 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 氧运输功能较差, 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 故在运动训练时, 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 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青少年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 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 如冲拳、推掌等, 不宜过多地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武术教学应内容丰富,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适当发展难度动作, 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 以免心脏负担过重, 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 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时应呼气等, 引导呼吸进行动作练习。

1.3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多样化。

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较不成熟, 兴奋与抑制不平衡、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 大多凭一时的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 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 易疲劳, 但恢复较快。在神经认知上, 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 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 模仿能力强, 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还是较弱, 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 应该多方位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形式, 避免单调重复和静止的活动,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 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同时, 安排短暂的休息, 以免出现疲劳, 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 应以模仿性质为主, 少讲解, 多示范, 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 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错误动作时, 教师或教练员要耐心、细致, 循循善诱, 做到预防在先, 及时纠正。可多采用直观教学法, 多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2.1 尊重学生的意愿, 合理引导。

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 使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应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优点, 并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 青少年喜欢表扬, 一经表扬, 便信心倍增, 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 谁完成得好, 谁出来示范, 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 增强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学生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 使学生自信心下降, 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可见在教学与训练中过于严肃, 反而使青少年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训练效果不佳。

2.2 量化教学进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方面增创优良情绪体验情境, 培养竞争意识。学生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 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 在教学与训练中, 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 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 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在武术教学一分钟的正踢腿练习中, 一组不记数, 不看质量, 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 看质量, 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 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 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 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由此可见, 指导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 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 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要加强分化过程, 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 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进步, 将振奋精神、研究情绪。鼓舞士气, 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所以, 要量化教学进度,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东亮.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2) .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篇5

[内容摘要] 青少年犯罪案件逐年上升,年龄逐年降低。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及社会的环境影响分析其原因。要降低犯罪率就要做好预防工作,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预防工作的一些措施:依法治国,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依法治校,加强法制纪律教育;克尽职守,既要教书又育人;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拓宽德育渠道;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尊重信任相结合;家长要以身作则,起模范表率作用。

[关键词]德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逐年下降,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以及社会的不良环境影响而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而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又容易走向极端。一是过分溺爱。对子女百般疼爱,万般呵护,娇生惯养,让其随心所欲,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二是过分苛责。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一切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孩子,稍不如意,动辄打骂。青少年因受不了父母的严酷对待而离家出走现象时有所闻。三是有的父母只养不教,借口自己工作忙,或一心只顾挣钱,对子女的事情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没有尽到教育培养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发明创造,往往取决于在学校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但当前还有不 1

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一切都围绕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上课填鸭式的满堂灌,单调乏味,让人不胜其烦;备考大搞题海战术,题山题海,令人望而生畏。要求学生死记例题,硬背范文,甚至生搬硬套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切都为了应付考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

学校唯分数论英雄,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教出来的学生,存在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和身心健康问题,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物质生活越为越丰富,人们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而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化。单就学校周边环境而言,盗版书摊、游戏机室、歌舞厅,还有酒吧、网吧等,把学校来个全包围,校园充斥了迷信、色情、暴力、凶杀,多年的正面教育往往毁于一旦。而社会上的黑恶势力也把魔爪伸向学校,利用青少年学生的幼稚单纯、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以及法制观念淡薄等弱点,引诱、教唆青少年学生盗窃、群殴、勒索、抢劫,甚至进行走私贩毒活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和培养青少年一代,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而要培养青少年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

(一)依法治国,开展全民普法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近年来,我国相继制订和颁布了许多 法制、法令、法规,以保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我国正朝着法治的目标迈进。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政法不分,甚至以行政代替司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因而滋生了许多腐败现象。再者,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法律颁布实施了好几年,许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还是一无所知,成了因不知法而犯法的法盲。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性法制局、司法局、普法办等法律机构的职能作用,多途径多渠道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迅速掀起普法高潮,让法律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观念。

此外,政府要加强“扫黄打黑”力度,彻底扫除“黄、赌、毒”,坚决取缔暴力和色情文化,从快从严打击社会黑恶势力,整顿治社会安秩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依法治校,加强法制纪律教育

在学校,也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从教。教师要懂法,学生也要 懂法。不仅教师要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令制度,学生也要开展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青少年法律学校,让青少年学法,进而知法、守法、用法。

(三)克尽职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当代教师不可能再像

古代的老学究、教书匠一样,教出些文绉绉的书呆子。当代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既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我国虽已实施素质教育,但唯分数论英雄模式还存在,严重地阻 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地损害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了许多青少年不堪重负、无心向学、中途辍学、离家出走等问题的产生,是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块毒瘤。应试教育,使得教师何其累,学生何其苦!

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特长,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成长成才。

(五)坚持德育为首,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小学中深入开展《守则》、《规范》学习,要充分发挥周会课、班会课、思想品德课等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并在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要利用团组织的职能优势,广泛地开展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此外,要拓宽德育渠道,可以邀请司法办、派出所同志到校作法制讲座,现身说法。还可以聘请离退休

老干部担任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理想前途教育等,组成一个严密的德育体系。

(六)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不论学校,还是家庭,对青少年都要做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 结合。要从思想上、纪 律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爱护。特别是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特长,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家长不能行使专制,只凭个人愿望,强迫子女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样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并最终走向极端。

(七)家长要以身作则起模范表率作用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虽说得绝对了些,但也不无道理。父母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长期的共同生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子女会在不知不觉中秉承父辈的人生态度及生活习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家长不检点自己的生活作风,在家中聚赌,甚至播放黄色录像,给孩子纯洁的心灵蒙上了多么可怕的阴影!毋庸置疑,这些家长,应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心理素质,端正生活作风、规范言谈举止,为自己的子女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篇6

关键词:新疆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蒙古等国交界,同时又与国际有名的“金新月”相毗邻,是我国西北的屏障和门户,其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此外,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地区。这就使得新疆地区的社会治安现状十分复杂,如稍不注意,既有可能有单纯的治安问题而上升为政治问题…[1] (P.40)。作为日益严峻化的新疆社会问题之一的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新疆各地州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新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新疆青少年犯罪不仅有一般青少年犯罪的共性,同时又有特殊性。

(一)从犯罪数量看呈上升趋势,并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资料显示2004 年新疆刑事罪犯总数39665 人,其中青少年罪犯21040 人,占刑事罪犯总数的53.04%,与全国的32.6%相比高出20.44 个百分点。另据报道2005 年昌吉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处年未成年犯罪人数是106人,2006 年为212 人,2007 年为262 人,年均增长率达61.79%[2]。面对增长如此之快的数字,青少年犯罪案件有不断散见于各报纸,这不得不给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带来警示,“拯救孩子”、让孩子远离犯罪已迫在眉睫。

(二)从犯罪主体看,留守儿童、离家出走,流窜作案增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流向城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暂不具备让孩子进城读书的条件,只能将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代管。长时间与父母的分离,会造成儿童的内心封闭、不合群,也易受到网络游戏、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而走上犯罪之路。此外,出于父母婚变或在学校、家庭里均得不到认同儿童,开始有、逃学、辍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情况,这些少年儿童流浪社会后,极易沾染恶习,甚至陷入违法犯罪。也有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年少无知的他们将其拐骗(卖)到内地进行扒窃或非法学经活动,在犯罪时,他们多半使用“犯罪隐语”进行分工合作,即将现代维吾尔语中的一些故有词汇和外来词汇派生化[3](P.25)。对于这些屡禁不止尚无能力承担刑事责任的小犯罪人,公安民警往往也很无奈,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抓了放、放了住”的局面。

(三)从犯罪行为特征看,犯罪类型化增多

青少年犯罪以往主要集中在财产侵害、人身伤害案件上,但近年来由于毒品的泛滥,使得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外界的诱惑下,最终由受害人转变成为毒品犯罪的实施者。此外,部分境内外不法人员私办经文学校以教经为名向青少年宣传反动的“圣战“思想,以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在“三股势力”鼓吹反动思想影响下,个别青年中毒很深,有的甚至成为“三股势力“的骨干力量[4](P.63)。

二、新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个体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能够预防和约束个人的不良行为。相反,家庭环境的不良和家庭教育的偏差是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环境因素[5](P17-18)。

1.家庭的教育方法的不当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卡曾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分溺爱,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据研究表明,严格、粗暴型、放任型家庭、溺爱型家庭易导致子女犯罪。若父母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粗暴,动辄就才用打骂、言语中伤教育孩子,孩子会形成一种对父母厌恶、恐惧的心理。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容易形成叛逆心理,并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此外,在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或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家庭里,父母易疏忽,或推卸对子女的教育。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孩子也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溺爱型家庭里,父母几乎是毫不保留的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待孩子的过错行为,则往往视而不见,甚者是放任其行为,这种超乎寻常的爱最终导致父母害了孩子。

2.家庭人文环境的不良

“世界上没有顽劣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孩子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孩子总会在无形中模仿所看到的父母的一切行为,而这些又都成为了他们的榜样。父母的不良言行很容易传染子女,容易导致青少年走向歧途,如前不久新疆某中学发生“两孩子校内打架,一家长挥拳入校”的事件,家长的这种过激行为不仅会给父母子女的关系留下阴影,也会给未成年犯罪带来诸多隐患[6](P.257)。

(二)学校原因

近年来基础教育教育有了很大改观,城市的教学水平或学校环境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内地大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突出表现在农村学校、边缘地区的乡镇学校,乡村学校师资的流失,教学方法的单一,校园文化的单调,这些因素都使得学校对学生来说并没有特别的新鲜感,孩子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学校的“德育”和“智育”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会产生不良反向。然而,现实中“成绩决定一切,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导因素。这不仅是素质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也易挫伤差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得不到学校、家长的认同时他们很容易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三)社会原因

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单纯的未成年。其次,变异的文化也有可能导致犯罪的产生,诸如色情书籍的渲染,暴力影片的播放也会把涉世未深单纯少年引入歧途。特别是大量黑网吧的存在,也是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网络对青少年的毒害,远远超过了毒品犯罪,新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因沉迷网络世界而拭亲的几起案列就是最好的印证。此外境外毒品的流入、三股势力的教唆也是影响新疆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

(四)经济原因

新疆是一个农牧区,工业较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特别边远农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生活水平还很低,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这也使得一些青少年过早的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缺少知识,年龄尚小,无工作经验的他们只能选择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其合法权益有时也常遭到违法用工单位侵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误入犯罪群体,而一旦他们走入犯罪的行列,对社会的危害力比较大。

(五)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青少年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好奇、自控能力差、义气用事、爱模仿等心理特点外,也易被他人拉拢、利用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本民族文化习惯的熏陶下,意识中都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烙印,这也使得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也与汉族人存在一定的差

异“思维方式单一、直线型、重感情、个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7](P.27)。”

三、预防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的共同责任,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首先教育方式要得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教育方法不当会给孩子以后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隐患。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及时和孩子沟通,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再次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言传于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父母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双方互相配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因文化呈现多元性、教育对象也有特殊性。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利用民族的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团结的精神。此外,要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其次学校要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学生成绩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自生能力,还与教师期待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

(三)净化社会环境

为预防不良社会文化未成年的影响,许多地方已立法先行一步,如广东规定,拟限时禁播恐怖残酷节目、在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的区域设置治安岗,加强流动巡逻,这一做法很值得我区借鉴。为净化社会环境,笔者也有以下几点建议,1.要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严格控制失学、辍学人数;2.加大对市场不良文化的清除,并建立责任追究制;3.加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清查黑网吧、地下游戏厅、黄色录像厅;4.建立专门机构或招募志愿者为青少年开展心里咨询活动;5.严厉打击毒品犯罪与三股势力活动从源头上防止对青少年的腐蚀。

(四)发展区域经济

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不少边远山区农牧民还尚未脱贫,城乡之间经济差距较大。因而各地州政府,要十分重视本区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地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这将会大大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五)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作用

新疆属于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有着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民族道德文化、民族习俗、乡民规约等等。这些能够被其成员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并对民族成员的行为有较强的规范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于许多行为都有不同方式的罚,这些惩罚手段在本民族成员内部的运用效果与形式制定法的惩戒、教育功能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8](P.18)。若我们能对上述可利用资源为突破口,对其加以继承和改造,借鉴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是预防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艾克拜尔.新疆犯罪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公安教育,2003,(5).

[2]新疆16 岁少年沉迷网举斧砍死奶奶http://news.qq.com/a/20080911/001681_2.htm2008-9-11

[3]曹雪飞,廉长刚.维吾尔族在内地犯罪的特点及对策.[J].中国刑事警,2005,(5).

[4]姚艳红.在新疆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解决的的问题.[J].新疆社科论坛,2006,(6).

[5]张连举.未成年人模仿黑社会犯罪的特点及其成因探论[J].政法学刊,2001,(6).

[6]张泓巍.少年司法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阿地力.江阿不来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透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4).

[8]刘希.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基于法律人类视角[J].犯罪研究,2006,(3).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篇7

一、根据骨骼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骨骼生长比较迅速, 但骨化尚未完成, 与成年人比较, 骨骼里矿物质较少, 有机质和水分较多, 骨松质较多, 骨密度薄, 富有弹性, 可塑性较大, 不易骨折, 容易弯曲、变形, 因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全面锻炼, 并要注意少年儿童正确身体姿势的养成。同时, 少年儿童时期骨化过程旺盛, 骨骼软骨生长活跃, 这时适当的体力负荷运动有利于骨骼的生长, 但过量的运动负荷或过分剧烈的震动重压, 则可能会引起骨化过程过早完成及骨质损伤而影响身高的增长和发育, 同时也可能引发骨骼分离等伤害, 因此负重练习、静力练习等要慎重, 负荷量要科学安排, 多进行动力性活动和练习。

这阶段可以适当多做一些四肢练习和跳跃练习, 如:健美操、徒手操、投掷、纵跳、跳绳、球类等, 这些练习项目很好地切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骨骼特点, 特别有助于骨骼的增长。何况这些活动也是青少年乐于参与的活动, 教师完全可以用辅助竞赛的形式, 把这些项目开展得红红火火。

二、根据肌肉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肌肉还处于纵向生长期, 四肢肌肉的发育弱于躯干肌肉的发育, 肌肉的水分比较多, 蛋白质较少, 肌纤维较细, 少年肌肉的生长落后于骨骼 (8岁儿童肌肉总量占体重的22.2%, 15岁占32.6%, 17~18岁占44.2%) , 12~15岁时, 肌肉内神经末梢装置的发育基本成熟, 肌肉腱的部位增大。关节联结装置、骨髅肌、腱和肌组织的分化可达到很高水平, 肌肉的工作效率有较大提高。如“腱的部位增大, 使肌肉的附着面得到扩张, 从而使肌肉能强有力地附着在骨头上, 表现出相应增大的力量。从15~16岁开始, 肌肉横断面和肌肉力量明显增加, 17~18岁, 肌肉已有良好的弹性和很好的神经调节, 其成分、结构和收缩特性已接近于成年人, 具有高度的收缩和放松能力。此时, 支撑运动装置可保持相对较大的静止紧张。

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 在少年儿童16岁前, 不宜过早或过多地进行负重和力量训练, 多做一些发展全身协调能力的四肢练习, 如: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势和充分发展各关节的灵活性, 对身体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青春发育期学生 (女孩从12~14岁, 男孩从14~16岁) 身体开始猛长, 16~17岁以后身高的增长缓慢下来, 一般认为力量型训练安排在青春发育后期较为合适, 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少年儿童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 小肌肉群发育较晚, 掌握技术动作的精确性比较差,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 对一些小动作, 要求完成质量不要过高, 但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来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 如:轻器械体操、跳跃等, 使身体各肌肉群均衡地发展, 要多做些对称、悬垂、支撑和攀登练习, 以形成正确姿势, 防止畸形发展。

此外, 少年儿童的肌肉弹性强, 韧带伸展性好, 要抓住这一时期发展好柔韧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练好其他各类项目、提高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新陈代谢旺盛, 血液循环需要加快, 而他们所有血管容积与心脏容积的比却大过成年人。所以, 少年儿童的心脏加速收缩才能使血液循环加速进行。从心脏功能的一些指标看, 少年儿童呼吸与循环系统生长发育尚未完善, 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虽然他们心肺功能的发育与整体发育水平相适应, 但毕竟少年儿童心肺器官的发育水平尚低, 调节功能也不完善, 运动时心率的增加比青年人和成年人高。11~13岁的少年儿童, 心脏血管功能已经逐渐能适应较紧张的肌肉活动, 具有相当大的工作能力, 只要教学安排得当, 学生可以做些长距离的耐力练习, 但应避免强度大的持久性练习, 也不能过多地做憋气的练习, 一切以青少年学生的感觉度为准, 做到训练后不过度劳累, 能很快恢复。

呼吸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部分, 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它使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氧化分解, 释放出供身体活动需要的能量, 而且能提高肌肉收缩力量。在运动中, 应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 采取相应的合理的呼吸方法加强代谢能力, 推迟疲劳的出现, 无疑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少年儿童呼吸肌较弱, 呼吸差且肺活量较小。15~16岁时接近成年人, 可进行一定强度的练习, 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呼吸和循环机能, 多安排中长跑、越野跑、爬山等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特别是在网络、电视等可视媒体发达的今天, 孩子静坐的时间比较长, 再加上课堂时间, 少年儿童严重缺乏运动, 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一些长跑、爬山等运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 还可以借此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但要注意调整好负荷强度和负荷量, 不能逞强好胜, 急功近利, 以免造成少年儿童早期运动损伤的发生, 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根据神经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高指挥系统。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调节下, 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如人体运动时, 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积极有力的收缩, 完成各种复杂而协调的动作。与此同时, 内脏器官亦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 , 以满足骨骼肌工作的需要。这种相应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的直接调节和神经体液的间接调节完成的。

少年儿童的大脑机能有显著的发展, 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有较大的提高, 周围神经系统传导机能在9~10岁时已开始完善。与神经系统有紧密关系的视听等器官以及灵敏、协调、灵活、反应能力等都已得到充分发展, 具备了掌握比较复杂动作技术的条件。在13~17岁时, 是神经系统发育趋向于完善的阶段, 此时的训练与教学有空间和时间特征, 如动作幅度、方向、速度和频率都形成动力定型和稳定状态。因此, 在9~10岁时大脑皮层中兴奋过程占优势, 兴奋点不易于集中, 学习技术时动作不够准确, 注意力也易分散。随着大脑皮层结构的发展, 大脑工作机能的提高, 条件反射比较容易形成, 上述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在13~17岁这个时期要注意产生“动作技术障碍”, 一旦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就很难改变。对不同训练水平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预防与克服技术动作障碍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如, 可安排大量游戏性练习、球类练习、跳跃练习等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定型。当然最好防患于未然, 一旦定型在纠正时也不要操之过急, 贵在坚持, 以期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孩子多些鼓励, 有时教师的鼓励是学生的强大动力。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篇8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青少年,自尊发展

1.青少年自尊的产生与发展

1.1自尊的内涵

自尊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 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自尊内涵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 自尊的性质是积极的, 也就是说自尊水平高的人无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判断, 还是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及对自身行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第二, 自尊的针对性客体是个体的自身价值, 是主体对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心理价值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和感受, 这种认知感受既有外在的有意识的成分, 又包括内在的无意识反映;第三, 自尊涉及的内容包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还包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心理感受及个体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对自我的监控和调节活动[1]。

1.2自尊的产生

人为什么要有自尊, 自尊是怎样产生的? 埃里克森 (E.H.Erikson, 1902一1994) 的心理发展理论为探讨自尊的两个情感模型的产生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婴儿建立与抚养者之间的信任感是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2]。 这种关系在其他自尊形成的理论中也具有核心地位, 其典型代表是鲍尔比 (Bwoiby, 1969) , 他根据实验区分了美国儿童三种不同类型的依恋风格 (分别是安全型依恋seeurelyattaehed、焦虑或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依恋vaoidnat) , 并推测不同的依恋风格是自尊产生的根源。 这个推断得到了研究的支持:不同的依恋类型能够预测学前和幼儿园儿童的自尊水平,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最高自尊, 在青少年和青年人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模式。 魏运华主要探讨了自尊的形成, 他认为自尊不是先天遗传的, 而是后天习得的, 从两岁到三岁, 儿童的自尊开始出现并在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最初的形式是儿童开始要求自己进行独立活动, 三岁左右的儿童很喜欢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 以求他人的肯定, 他详细分析了自尊形成的三个条件即自我认识、社会比较和尊重他人[3]。 另外有一种以库伯史密斯为代表的认知派观点认为, 自尊通过大量的理性过程发展而来, 个体审视自己不同的品质, 并将这种信息融合到一个整体的评价中;由以上可以看出, 埃里克森只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没有指出自尊的产生;另一个代表性的学者鲍尔比只是在西方文化对自我的诠释下考察了不同类型 (高、低) 自尊的产生问题, 即什么样的人产生什么样的自尊的问题, 没有回答自尊的产生问题;我国的魏运华回答的是自尊的形成条件, 即自尊是怎样 (通过什么途径) 产生的问题。 只有明确自尊的起源, 才能理解自尊的本质及对于人的意义。 而只有从人的生命本性出发才能揭示自尊的起源问题[4]。 其实自尊源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本质:维护和保存自己, 自我保护的形式从总体上说有物的和精神的两种, 自尊是自我保护的精神欲求, 是人所特有的。 因此自尊起源于人保护自我存在的特殊方式, 包括自尊的生理机源与心理诉求:生理机体的兴奋和满足状态是自尊存在的物质前提, 人独特的心理诉求 (即试图超越挫折、确证自我的生命意义) 则形成了自尊内在的人性内涵。

1.3自尊的发展

关于自尊产生的时间目前还有较大争议, 一般研究结果认为是在3、4岁, 而关于自尊的现象学理论因为把自尊定义为一种能力感和价值感, 而且因为这些成分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 所以该理论认为在个体成长到意识上拥有自尊以前, 还有一段时间[5]。 原因有二:一是在这段生命期, 多数经历是前言语的, 致使对这一阶段自尊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干预;二是甚至当孩子能用词语和符号有效交流, 自我 (或至少一些考虑自我时必要的认知功能) 大部分还没有形成。 他们把关于早期童年自尊发展的简单研究 (直到大约四或五岁) 看成是自尊的发展前兆, 即前自尊而不是自尊本身。 虽然自尊的价值尺度看起来先于能力成分, 然而作为自尊另一结构性要素的能力不仅在价值之后并且有了很长一段发展之后才出现。该理论相信年龄在自尊发展的时期中是重要的, 孩子的价值感、 增长的能力和发展的个体感都在塑造他的知觉和经验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自尊出现于童年中期, 而青春期开始对自尊的波动更开放, 自尊的水平在这个时期的结尾被获得, 有了基本的能力感和价值感, 个体能够开始面对成年期生活的挑战[6]。 自尊的现象学理论研究的重心是成人自尊, 主要考察成年期自尊的改变、发展及日常生活中自尊与行为间的关系。 现象学的自尊研究善于描述建立在成熟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尊变化, 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个体自尊的特点。 但是如果按照自尊在青春期才获得的说法, 是不是在青春期以前人就没有自尊, 青春期以后就一定具有独立的能力感和价值感并开始能够面对生活的挑战, 生活的挑战在青春期以前有没有, 个体在青春期以前不具备应对生活的能力干预价值感么? 如果自尊真的建立在成熟的自我意识基础上, 那么不仅青春期以前人不能产生自尊, 青春期以后 (有的人甚至一生) 也不一定会产生自尊[7]。

事实上, 人从大脑具备了一定的机能开始, 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感和价值感, 只是这种能力与价值感与成人世界不同, 还处于简单、直观、混沌状态, 但正是它们支撑了个体最初的生命意识, 形成了个体最早的心理世界。 在自尊的生成与演变问题上, 现象学的自尊研究用现象代替了本质, 用成人自尊的变化掩盖了作为生命体的个人的自尊生成的过程, 割裂了个体成长的连续性; 忽视了自尊对自我具有的核心支撑性的意义, 从而将自尊建立在成熟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8]。 事实上, 自尊源于物我、人我知觉分化, 自我意识的成熟依赖于自尊的成熟, 并且自我意识成熟的过程本身就是自尊成熟的过程。 能力与价值可以作为自尊的结构性要素, 但能力与价值本身对于个体来说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个体的能力感与价值感的获得和改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 面对生活境遇中的挑战而不断生成的过程[9]。

2.青少年自尊的相关研究

2.1青少年自尊年龄特点的相关研究

张文新的研究发现, 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尊是水平不稳定的, 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 (年龄) 差异[10]。

刘春梅运用台湾学者吴怡欣等人编制的自尊量表考察了初中生自尊发展的特点, 结果发现初中生在利他自尊、人际自尊、生理自尊和自尊的总分上都有显著的年级差异[11]。

2.2青少年自尊性别特点的相关研究

总的来看, 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男性的自尊趋于增高, 而女性的自尊则趋于降低, 女孩的自尊到了青春期以后比男孩下降的幅度大, 初中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自尊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是性别与城乡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儿童自尊的得分[12]。

自尊发展与性别有关存在争议, 由各个项目分数相加而得到总体自尊分数的过程不能充分证明自尊的性别差异。

2.3青少年自尊家庭环境与人际特点的相关研究

高自尊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接受、关心和参与。第二, 严格。 这些父母认为, 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使孩子达到更高发展水平, 为此要明确规定孩子的行为并进行严格训练。第三, 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 他们对孩子讲道理, 较少用体罚。 第四, 民主。 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决策自己事情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13]。

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 具体表现为, 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的温情、理解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 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母亲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影响儿童的自尊。 但是儿童自尊和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2.4青少年自尊人格特点的相关研究

内部控制点往往和儿童较高水平的自尊相联系, 而外部控制点则和儿童较低水平的自尊相联系。 通过考察自尊与人格“大五”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 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在情绪上往往是稳定的, 具有较高外向性和谨慎性。

3.结语

青少年冬训期饮食营养特点 篇9

冬季漫长、气温低、空气干燥、常有寒风,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和营养代谢影响较大,因此对营养和饮食有特殊要求。冬训期的营养补充需要做到既防止体能下降,又要预防大负荷下运动性贫血和运动性低血睾的出现。

寒冷环境,青少年运动员大都会食欲增加,消化功能增强,比较喜欢热量高、脂肪多的食物。由于在寒冷环境中需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抵御寒冷、保持体温,因此确保运动训练所需的能量补给格外重要。对总能量的摄入量要提高,一般情况下提高10%~15%为宜。食物要注意多样化,以达到营养平衡、引起食欲的目的。可采用一日四餐或五餐制,以保证运动员有充足的能量。冬训期应避免青少年运动员食用冰激凌、凉饮料、生冷水果等冷食,冷食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可能会使其产生腹泻等症状。训练过程中的加餐也要注意温度不宜过低。训练后可以选择服用姜汤等增加热量,避免训练后体温下降过快,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冒等的发生。

冬训期,青少年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往往脂肪动员能力增强,保存肌糖原和肝糖原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寒冷和训练双重刺激肝糖原和肌糖原氧化分解,心肌和骨骼肌摄取和利用血糖加速,因此机体首先会利用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等碳水化物氧化产热供能,所以应提高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保持充足的糖储备,以同时满足抗寒和运动的需要。青少年运动员冬训期的饮食可以适当增加谷薯类主食的摄入量,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用健身饮活性肽型或含有高糖的能量棒进行糖类物质补充。健身饮活性肽型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复合糖类,其中包含葡萄糖、果糖和低聚糖,健身饮活性肽型的浓度在5%~10%,属于等渗或低渗糖溶液,吸收速度快,不容易造成胰岛素波动,这对于维持血糖和糖原水平及产热供能均有一定作用。冬季训练时,运动饮料的温度不能过低,25℃~30℃为宜,因此运动饮料最好用保温瓶保温,确保训练中不会因过凉的运动饮料,导致胃肠道不适,进而减少对液体的补充。膳食中应多选用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的动物性食物,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这样还可提供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有利于冷适应。一般要求摄入优质蛋白质的含量至少占摄入总蛋白质含量的1/3。脂肪供能效率不高,在运动中供能还容易产生酮体等代谢产物,且过多摄入脂肪容易造成体脂堆积,使运动员体重增加,尤其会影响跳远、跳高等项目的成绩。所以,在冬训期,青少年运动员脂肪摄入量不必增加,维持在总热量的30%就可以了,应少吃奶油蛋糕、油炸食品或火锅等含油量较高的食物。宜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植物性脂肪,如豆油、花生油、菜子油、玉米油等。动物性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蛋黄等的摄入量,不宜超过总热量的10%。

青少年运动员在寒冷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容易使其水分大量丢失,这主要是因为低温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尿量显著增多;且在寒冷干燥的空气中进行运动训练,由于需要将冷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因而从呼吸道丢失的水分也随之增多。这是被大家常常忽略的。寒冷环境,口渴感受遭到抑制,虽然身体已失水较多,但口渴感却不明显。青少年往往根据自身口渴感判断是否进行补水,结果造成补水不足。所以,广大教练员、教师应教育、指导青少年运动员在冬训期充分、合理的补充水分。运动前和运动中没有感到口渴时,就应开始进行运动饮料的预补充,一般采取每隔15至20分钟补充运动饮料125ml~150m 1的方法。时常补水才能保证机体的水平衡,有利于维持机体充沛的体能。

寒冷环境,由于代谢加强和出汗、尿液较多等原因,一些矿物质损失加大,较易丢失的无机盐是钠和钙。因而可适当增加食盐的摄入量,同时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虾皮等。蔬菜、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都是青少年运动员必不可少的食物,应进行适当补给,以补充钾盐和其他矿物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有助于在训练中迅速补充流失的矿物质。实验证实,摄取大剂量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耐寒性,使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下降较少,同时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损伤。补充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维生素B6、烟酸和泛酸,对机体抗寒能力的提高也有作用。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包括粗粮、动物肝脏、牛奶、坚果等。寒冷季节日照时间、强度相对减少,而进行场地训练,为防寒保暖,运动员衣服穿得比较多,暴露于日光的皮肤面积相对减少,易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这会影响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维生素D的摄入量也应随之增多。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特点探析 篇10

一、阅读内容的广泛性

网络文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新文化。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 网络文学的资源十分丰富。作品的形态也可谓五花八门, 别具一格。网络文学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阅读需求。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充分展现;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置于奇幻世界, 尽情畅翔;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轻松休闲, 忘却烦恼。尽管, 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内容十分庞杂, 通过调查, 他们主要喜欢以下三类作品:一是以想象见长的玄幻小说, 二是以通俗见长的历史小说, 三是以真实见长的私人写作。目前, 青少年拥有的手机也越来越多, 由于携带方便, 一旦有空闲, 打开手机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甚至不少学生上课时阅读网络小说。

二、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网络文学的读者, 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阅读, 不再作为文学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青少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观点, 选择不同的网络文学样式进行自由、平等、广泛、互动的阅读。在阅读中建构自己, 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同时表达真切感受。他们大都通过自己的网站、网页、BBS对一篇文章或事件进行讨论交流, 发帖与跟帖, 尽情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由展现自我风采, 在网络上, 摆脱了社会的束缚, 使个人主观意愿和兴趣爱好能够更大程度的展现。因此, 这时的青少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读者, 他们已经不是现实的普通读者, 而是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参与创作的个体。

三、阅读对象的普及性

阅读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 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趋势。根据我们初步调查, 在上网人数中有近90%的人有网络阅读的经历, 有10%的人经常阅读网络小说。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的普遍行为, 网络社会成为青少年的第二生存空间。据有人进行过调查, 90%的网友知道网络文学, 80%的网友都读过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50%的网友经常光顾网络文学网站。[2]在街头书摊、校园书市, 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学生在阅读纸质媒体出版的网络文学书籍。

四、阅读质量的参差性

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内容脱离现实、只凭想象力成文, 并且大多只重情节, 缺乏文笔, 很少文学价值, 甚至不少小说含有色情或暴力这些负面的描写。网络文学创作者似乎排斥“作家”的称谓, 他们更乐于用一个更少价值涵义的名词“写手”来自称。他们的作品向着娱乐、轻松的笔调而转化。虽然, 近年来随着读者品位的提高, 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文笔不错的小说也在增加, 如《尘缘》、《仙路烟尘》、《神游》等。不过, 这些小说占的比重仍是太轻。因此, 网络文学作品的良莠不齐只会导致青少年的阅读质量的良莠不齐。

五、阅读效率的时效性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学,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和特点, 语言简化使表达和传播的时效性加强, 适应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特征;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 超出了任何一种媒体。因此, 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催生的产物。表现出很强时效性, 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写作上, 也表现在阅读上, 还表现在反馈上。网络超越了时空,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省去了发表文章时的诸多“关卡”, 可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作者的原意”。一篇好的作品可能一夜之间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3]

六、阅读旨趣的通俗性

在文学创作中相对而言, 网络文学的门槛是比较低的, 不需要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多么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巧训练, 老套的爱恨情仇, 模式化的人物, 一用再用的桥段, 仍然可能吸引以消遣为目的的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网络成为文学想象的天空, 昔日鲜见的以怪险、玄幻、紧张、刺激、恐惧见长的想象性创作在网络上蔚然成风。“网络作家更有想象力”, 挖坟掘墓、异术超能、转世重生、异世大陆等内容屡见不鲜, “本物本下霸唱”的《鬼吹灯》, 萧鼎的《诛仙》, 以及无数种类似题材的《魔戮》、《魔机》、《黑暗者》等莫不是“装神弄鬼”, “胡掰瞎扯”的产物。这些荒诞无稽, 紧张刺激的小说使得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探险心理得到满足。在阅读玄幻小说中, 青少年更喜欢一种叫“穿越小说”。

七、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文学超越了现代社会的制度化和商业化, 自由的表达作者的思想, 更进一步体现了文学的无功利性, 突破了文学创作中作者和读者的障碍。从“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流行网络到今已经有十几年了, 网络文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和成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从受质疑到被承认的发展过程。相对其他网民阅读网络文学群体, 青少年读者, 更喜欢一边阅读, 一边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很多时候, 读者不知不觉变成了写者。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的互动性, 接龙小说的出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接龙小说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艺术活动, 使网络文学作品的焦点已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评论者中心”下移到“读者中心”, 模糊作者和读者的界限[4]。

注释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it.sohu.com/s2010/cnnic26/

2[2]艾洪庆, 论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26-27.

3[3]朱建宏.对网络文学的再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9) :32.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Abroad Young Athletes’ Cultural Education

ZHANG Xue-l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road young athlete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young athletes' cultur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combining the bottleneck of restricting Chinese youth athletes’ cultural education levels increase, hoping to 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cultural education young athlet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young athletes; 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也是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既是运动员更好地贯彻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基础,也是运动员在退役后顺利再择业或就学的“助推器”〔1〕。加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具有强制性、灵活性和权责明确性等特点,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国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点

2004年,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与休闲管理系曾开展关于欧盟25个成员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各国均非常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国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郾1强制性

1?郾1?郾1接受教育年龄段的强制性

国外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的年龄一般在6~16岁。如:加拿大各省均要求在16岁之前接受义务教育;英国要求孩子在5~16岁接受义务教育(英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界定为10~21岁);法国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需接受义务教育;捷克义务教育年龄段为5~15岁;芬兰义务教育年龄段是7~16岁;拉脱维亚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是6~16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实行12~13年的中小学义务教育;俄罗斯实施的是9年义务教育。青少年运动员在初、中等学校学习通常是强制性的,即使是那些很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也要按照法律的要求接受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1?郾1?郾2文化教育和训练时间安排的强制性

为了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国外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如:德国体育运动学校游泳运动员每周学习31小时,训练22小时。法国运动和体育教育协会规定青少年运动员每周学习的时间是24小时,而训练的时间是20小时〔2〕。美国学生运动员的周训练时间限定在20小时以内。美国大学生运动协会章程规定,运动员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参加训练的时间和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得多于4小时,每周必须保证有一天的闲暇时间,学校不得安排任何与训练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事情〔3〕。比利时政府要求体育专业学校要保证运动员每周20小时的文化课教育和12小时的训练。希腊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如果运动员上课时间不足每一学年总上课时间的8%,那么无论他的学习成绩和竞技成绩多么优秀,都不能进入下一级别的学习〔2〕。

国外通过制定相关法定性文件的形式规定了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的时间比例。为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1?郾2灵活性

1?郾2?郾1文化教育时间的灵活性

文化教育时间的强制性和灵活性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强制性要求的是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时间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而灵活性则是在保证文化学习时间总量基础上的时间安排。国外在处理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之间矛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加拿大国家运动学校的课程安排就具有灵活机动的学习时间,全年授课,允许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之余调整、选择自己的文化学习时间;并且每年有多个时间可以入学。希腊政府2003年6月颁布的一项法令将运动员分为3类,A类是参加奥运会和世界性比赛的运动员,他们可以缺席50%的课程;B类是参加欧洲和国际性比赛的运动员,他们可以缺席30%的课程;C类是参加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和国家性比赛的运动员,可以缺席20%的课程〔4〕。在匈牙利,青少年运动员不用每天都去学校,但他们在期末考试时的要求是和普通学生一样的。2006年法国卫生体育部与教育部共同签署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条文中规定:青少年运动员的学制可以适当调整,运动员采用弹性学制,可以延长1~3年推迟会考〔5〕。

nlc202309031202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国外在强调了文化教育总时间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又采用了多样的教育方式,以保证运动员可以灵活地安排学习,同时还制定了相关的法令给予说明和指导,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可以落到实处。

1?郾2?郾2课程内容设置的灵活性

国外在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且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灵活性表现得更强。课程内容设置的灵活性主要是为了让运动员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其退役后的就业和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澳大利亚,青少年运动员除掌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外,还会开设许多与健康教育及生活相关的课程。匈牙利的运动学校不仅提供独立的诸如运动管理、运动指导及训练方面的课程,还提供主流教育科目之外的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史、体育记者等科目。法国体育学院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多层次的教育及多种专业设置。学习课程除计算机、法律、经济、金融等之外,体育学院还开设有体育管理、体育建筑、运动医学等体育类课程。通过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运动员除了能从事教师、教练工作外,还可以成为理疗师、记者、律师、修脚师、公务员等。意大利的一所滑雪学院于2002年建立并实施一个“成为生命的捍卫者”的计划(意大利北部的很多机构都采用了这个计划),课程包括营养学、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心理学、IT技能和外国语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在训练中、比赛中、在山中遇险求助的技能,同时还为未来退役后寻找工作储备了知识〔1〕。

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和职业发展规划,为青少年运动员灵活地设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样可以帮助运动员做好退役后的生活准备,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

1?郾2?郾3文化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由于青少年运动员要训练和参赛,学习经常被打断。因此,国外学校都构建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特殊照顾和完善的支持体系。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安排上。英国的青少年运动员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来完成义务教育的法定任务。当完成义务阶段的教育任务后,青少年运动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进入不同的体育教育学院和竞技运动学院接受继续教育。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青少年运动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获得远程学习资料,不能参加课堂学习的青少年运动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学习并完成作业,通过网络提交。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都为学生运动员提供课外辅导和补习。如:加拿大体育运动学校为学生外出训练和比赛期间准备了可以在旅途使用的学习材料,返校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补课。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国的学校针对青少年运动员普遍采用小班授课,班级人数10~20人不等。小班授课使得教师与学生交流更多,授课方式、内容更加机动灵活。澳大利亚的高中毕业考试(HSC持续一个月时间),因参加比赛而不能参加考试的运动员则可以提前两周向考试委员会提出申请,考试委员会会单独安排考试时间,甚至是海外考试。为学生提供导师、私人教师及个人学习支持系统已被许多国家认定为激励运动员继续接受教育的成功的工具〔5〕。

综上所述,灵活的教育方式为青少年运动员顺利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1?郾3权责明确性

为了妥善解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各国都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这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教育奠定了组织管理的基础。

在澳大利亚,各州的州体育组织机构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州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主要负责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在加拿大,国家运动学校由卡尔加里教育委员会和卡尔加里奥林匹克发展协会共同创立,主要为了满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需要〔6〕。在比利时,体育学校是由教育部和体育部共同负责组建,教育部负责监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内容和进度,而体育项目协会则负责运动员的训练。这样明确的分工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训练工作尽可能达到平衡。

权责明确的组织管理方式不仅明确了各个部分的主要责任和权利,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管理方式的高效率可以保证针对青少年的各项管理措施切实落到实处,从而妥善处理“学训矛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制约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的瓶颈

2?郾1金牌至上,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一直是“金牌至上”的发展模式,参赛的目的就是夺取金牌。受这种认识的影响,从体育基层管理部门到教练员都把运动成绩看成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人在全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运动员当成了夺取名利的工具,最终将导致竞技体育的异化。

在基层训练组织中,体育官员和教练员为了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无视运动员作为人这一身份的存在,把他们看做获取和带来物质利润的工具和机器,随意延长训练时间,使他们不能像同龄人一样接受教育,有的即使到校上课也由于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雷同而流于形式,致使很多运动员由于跟不上教学进度只能放弃学业,最终使他们陷入“人为物役”的局面〔7〕。

2?郾2制度缺位,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政策以保障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其主要是政策法规的具体执行问题。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的具体执行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和必要的条件。因此,建立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管理体制的建设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竞技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是竞技体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同与之相匹配的管理规范的有机统一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各种竞技体育组织做什么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做(按什么规范运行)〔7〕。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主要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两个部门统筹管理,受两个系统培养“二元目标”特点的影响,形成了体育系统以运动成绩为中心和教育系统以文化教育为中心的不同的价值取向,致使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而这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通常是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为代价的。

nlc202309031202

3国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启示

3?郾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理念

理念是对思想的集中表达,体现着人类对事物之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对行动的明确指引〔8〕。不同的理念会影响人们对事物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体育价值取向、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已成为全球共识。体育基层管理者、教练员等曾过于强调运动员的工具理性,未能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各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理念。从教育时间的强制性规定到教育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从课程内容设置的灵活性到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我国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各类体育运动学校、职业体育学院都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为青少年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3?郾2加强组织建设,保障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三级训练网”,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由体育系统内部的教学单位完成,虽然教育系统对体育系统的各类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但由于这种指导和监督只是流于形式,使得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同龄学生。因此,亟须建立相应的组织部门以协调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工作,其主要作用对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工作进行规划和指导,加强体育和教育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缓解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

我国体育部门一直致力于解决青少年运动文化教育的问题,《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1986)、《关于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意见》(1993)、《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标准、形式、课时数、经费和师资配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对上述政策法规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之间由于缺乏沟通与协作,在执行中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从而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法规制度的具体执行中可将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和学习态度等指标纳入教练员执教能力评价体系中,以提高教练员群体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认识,进而切实增强法规政策的执行力。

3?郾3 改善现有条件,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效益

现有条件既包括硬件,还包括软件。硬件方面的改善主要是加大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进而改善教学的硬件设施、师资配置和培训等方面的状况。相对于硬件设施的改善,软件方面的改善需要更多的努力。软件方面的改善首先体现在优化运动员所处的环境,环境可以育人,环境与氛围会对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环境文化来实现的。环境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9〕。其次要处理好学训之间的矛盾。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可以为运动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应充分利用运动员的业余时间,灵活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再次,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方式,为运动员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运动员学习的兴趣。最后,尝试设立青少年运动员导师制,制订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方案,并辅助其制定学习规划和学习计划。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如远程教育、网络、电子邮件等,使其能够通过上述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余静,等?郾欧洲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启示〔J〕?郾体育学刊?郾2009,16(11):73-74?郾

〔2〕Education of young sports persons (Final report)〔R〕?郾A Report by PMP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Institute of Sport and Leisure Policy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August,2004:23-161?郾

〔3〕池建?郾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走进美国〔M〕?郾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23?郾

〔4〕Education of young sports persons (Final report)〔R〕?郾A Report by PMP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Institute of Sport and Leisure Policy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August,2004:5-22?郾

〔5〕Emmaunuelbayle,Christophe Durand and Luc Nik-onoff,Comparative Elite Sport Development:Systems, Structures and Public Policy France〔E〕148-165.

〔6〕钟秉枢,等?郾国际竞技体育体系和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J〕?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34.

〔7〕熊晓正,夏思永,唐炎,等?郾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重构〔M〕?郾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7-185.

〔8〕王晓红?郾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论域下的文化教育研究〔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49.

〔9〕虞重干,等?郾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郾体育科学?郾2008,28(7):26-36.

(责任编辑:李宏斌)

青少年体育教学特点 篇12

一、自由宽松的初中时代

刚刚步入初中, 我就被分到了一位新调入学校工作的老师的班级。叶老师成了我初中的第一位班主任。由于叶老师刚刚来到学校, 很多家长把孩子转到了别的班级。叶老师的压力很大, 她一直很重视班级里的尖子生。我和另两个女同学是我们班里仅有的成绩在年级前二十名的学生, 因此受到了班主任的“特殊照顾”, 我们享受到了很多特权。升入初二, 我来到了邵老师的班级里。初二刚开学, 一件小事情使我和邵老师之间产生了一个小的误会, 之后我总觉得老师对我不好, 总觉得老师找我的麻烦。于是我产生了对抗的心里, 不过我选择的对抗方式不是消极的, 而是通过努力学习得到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初二的一年里, 这样的对抗心理让我始终在努力学习, 我也一直保持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使得我建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但是也让我有了患得患失的心理。由于把成绩看得过于重要, 情绪的波动常常很大。也正是从那时起, 我开始进入了情绪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初二升初三, 学校又进行分班, 我又换了一位新的班主任。我是一个适应力较差的学生, 这样的变动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我越在意成绩就越是不能正常发挥。再加上中考的压力, 成绩一直不稳定, 最终我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我的目标。

二、紧张而压抑的高中时代

相比较初中而言, 高中生活就显得单调多了, 整天奔波于学校—家的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高一的生活总体上说是紧张忙碌的。我不甘心中考的成绩, 就一直努力学习, 终于在班上维持了不错的成绩, 班主任是个很宽松但也很负责的老师。我比较喜欢这样宽松的氛围, 也有了比较稳定的朋友圈———一个以讨论学习为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 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不仅是学习上的, 还有生活上的。高一升高二分文理班, 这次的分班也是在我的高中生活中的一次很重要的事情。我当时的文理科成绩都还不错, 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先是听了老师的话, 进了理科班, 接着又阴差阳错地调到了文科班, 开始了我的文科班生活。高三的时候, 学校又把文科班的学生插到了理科班, 这一次分班和初三的那次一样, 对我有很不好的影响:学校分出了所谓的尖子班 (但并不包括文科学生) , 这严重地影响了我的情绪, 看着那些我初中的同学一个个都进了尖子班, 而我却没资格时, 我很受伤害。但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把不服输的劲头放在心里面。

三、初高中生活情绪变化分析

纵观我的初高中生活, 情绪的发展变化十分显著, 其中比较明显的特点有这样几个:

1.情绪的波动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风雷激荡”的时期, 时而感到无聊, 时而感到兴奋;今天无动于衷, 明天又热情洋溢。我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欣喜若狂, 激动不已, 又会因为一点挫折垂头丧气, 懊恼不已, 在情绪的两极不停地摇摆。这在上面的初高中学习经历中有明显的体现。

2.自尊感体验深刻:自尊感是与人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情感。研究表明, 自尊感和成绩是相关的。学习成绩好的青少年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 而具有较强自尊心的青少年学习成绩往往优秀。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越是可能有高水平的同伴接受性。我的初高中成绩优秀是形成极强自尊心的关键。有时候我会把自尊感放在其他一切感情之上, 而且在自尊感上也很敏感。当自尊心受到伤害, 我的反应会很强烈。像上文中我采取一直维持班级成绩的第一名的位置的方式来对待邵老师对我的误解。

3.情绪文饰现象增多。情绪文饰现象是指个体内部情绪体验被外部的情绪表现所掩饰, 出现表里不一致的情绪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 青少年开始掩饰自己内心情绪, 有时候明明内心很难过却要面带微笑。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正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过程中, 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我在初高中时代开始逐渐地掩饰自己的感情, 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开始沉静, 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

4.学业情绪调节的缺失。纵观我的初高中生活, 很少有情绪调节, 更多地是放任情绪变化。我的这种情绪的变化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学业情绪的变化。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下的情绪体验。不同的学业情绪状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认为:放松、满意、平静等情绪是个体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体验到的。这种适中的情绪是最佳状态, 长期保持这种平和的情绪状态有益于青少年心理修养的提高。厌倦、无助、沮丧、难过等情绪是在青少年面对如学业压力、同伴交际等问题时体验到的情绪状态, 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而我的初高中生活大部分时间处在消极的情绪中。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能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而消极的情绪则不利于成绩的提高。我一直以一种消极的姿态来适应变化, 被动地等待, 而不主动改变。我的唯一的正确释放情绪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初高中六年, 我写了很多日记, 都是记录自己情绪变化的日记, 完全任由情感的波动来行文, 中间穿插了为数不多的一些理性思考。

如果能重新回到我的青少年时期, 我将调节自己的学业情绪, 首先我会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其次, 我会培养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冲突的时候, 我要驾驭自己的情绪, 维持平稳的情绪状态, 掌握一些防御不良情绪的方法, 以提高自己调控情绪的能力。此外, 我还要学会采用合适的方法来释放不良的情绪。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是“疏”而不是“堵”, 适当地释放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

5.同伴关系对情绪的影响不容忽视。学习成绩的高低是初高中阶段划分朋友圈的重要界限之一。我的大部分朋友是处在同一学习水平的同学。友谊在初高中时代很重要, 因为在青少年时代, 青少年容易缺乏安全感, 充满焦虑。他们缺乏对个性的明确把握及安全的自我认同。他们认为自己空虚、孤立、厌倦, 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建立同伴关系来远离孤独。在同伴关系中, 与男孩子相比, 女孩子看重的是她们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性。共享秘密、分享感受等是女孩子亲密友谊的典型表现。女孩子习惯于从朋友那里获得情绪支持。而男孩子则不同, 他们相互提供情绪支持的方式不是长时间和同伴进行亲密讨论, 更多的是积极的帮助。因此我在家庭之外获得情绪支持和安全感的来源是同伴。在同伴团体中, 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 有时候从同伴处获得的情绪支持会超出家庭, 因为同伴能理解独特的情绪需要。

6.教师及家庭教育对情绪的影响重大。作为课堂主管的教师, 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 他的工作责任感, 他的人生进取心, 他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的爱心、奉献精神, 他的开拓精神等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学生。我的初高中学习经历告诉我:遇到一位责任心强的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不经意的动作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甚至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初一和高一, 我各遇到了一位高度负责的好老师, 并在一种紧张但有序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习积极性很高, 不良的学习情绪也能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使我能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我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权威型, 表现为:高控制, 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坚定实施。父母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 父母会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和我交流沟通, 我也会每天都给父母讲诉我在学校的日常活动, 以征求父母的建议。在我情绪波动的时候, 父母也会给予合适的意见来帮助我释放不良的情绪。

我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使我成为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父亲经常辅导我的功课;母亲对我在学习上的要求很宽松。她认为学校的作业太多, 有很多是没有必要的, 她鼓励我劳逸结合, 在我上初一时就同意我不去上晚自习。现在想来这是很明智的决定, 学习任务不是靠堆时间来完成的, 是需要提高学习效率的。她经常鼓励我出去玩, 去接触大自然, 去感受人和事。这一点对我的成长有重要。我学会了热爱生活和自然界, 学会了关心别人, 爱护生命。

父母的支持促进了我积极情绪的发展, 使我相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父母是可以依靠的。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中, 父母的感情支持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情绪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巨大和深远意义的。它影响人的行为模式, 影响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个体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进而获得成功;而消极的情绪往往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试图通过笔者个人的青少年岁月的经历来分析青少年情绪的特点, 从情绪波动性, 自尊感体验, 情绪文饰, 学业情绪调节, 教师、家长、同伴对情绪的作用六个角度来阐述。

关键词:青少年,学业情绪,情绪调节,自尊感,情绪文饰

参考文献

[1]雷雳.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任秀华, 陆桂芝.学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 (07) .

[3]张现红, 刘巧玲, 李奇松.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J].文教资料, 2009, (02) .

[4]贾海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上一篇:油田动态监测系统分析下一篇:社交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