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教育

2024-09-30

青少年体育教育(精选12篇)

青少年体育教育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日中天, 人民的生活也过得更有质量, 但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青少年, 各项体能指标下降明显。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除了人种差异、遗传基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体育教学、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是造成中外青少年体质差异的原因[1]。我国青少年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七八个小时, 除开学习文化课以外的时间, 体育锻炼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青少年在校期间能否上好每节体育课, 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他发达国家推崇的体育锻炼举措, 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拓展了思路。比如美国, 总统奥巴马2010年成立政府工作组, 为针对美国儿童肥胖问题的“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已经开始与食品公司和医疗机构展开合作, 研究有关立法和项目计划[2]。因此, 无论从政府工作的角度, 还是青少年需求的角度, 都需要推出一系列的举措和方法。该文对中美青少年户外运动体育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企图为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美国青少年户外运动教育体制分析

曾有人专门研究过美国教育体制, 提出美国体育课内容划分非常详细, 初中体育教学就分为10大种类, 很多项目都是我国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而且在美国, 加拿大中学就像我国大学一样实行学生自由入学, 所有学习成绩都按照学分制记载。这样可以因人而异, 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体育课首先需要简单的体制和体能训练, 但是过于单一的训练形式、按部就班的教授方法以及限制性过高的要求, 会让孩子觉得索然无趣。也会让孩子们对运动失去兴趣。所以在我国中学生中女生大都不喜欢上体育课, 完全是为了应付差事。在美国, 学校体育却是另一番景象, 让所有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中去, 发挥所长。而并非严格的要求学生达到何种标准, 应付升学考试。而是把体育运动与健康、快乐联系在一起。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好的锻炼, 同时也可以学到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教育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 像日本的学校就倡导快乐体育, 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 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 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 同时也会通过“赤足训练”等方式增强孩子体质。网络上曾盛传一段美国小学生足球联赛的视频, 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 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

户外是美国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组织这些课程也很强调性格的培养。美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盈利性;另一种是非盈利性。非盈利性的较为普遍, 主要是一些环保与健康相关的机构组织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认识自然, 学习环保。最大的机构是遍布世界各国的“童子军”, 童子军强调性格和人格的培养以及纪律的培养, 培养孩子大胆地走出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会去荒野, 培养孩子无畏的精神[3]。

美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很普遍, 长期发展下来, 已经有很好的基础, 于是有更多不求回报的“志愿教练”。另外, 家长的认同度也高, 从很多比赛的照片上可以看见, 孩子从小就被背着或推着参与到马拉松等户外运动中。对户外运动的热情保证了户外市场的良性发展, 且呈稳定上升趋势。

2 我国青少年当前身体机能和社会能力现状

全世界中国家长对孩子生活学习的关心, 估计是其他大多数国家父母对孩子关心程度的几倍。现在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六个大人的关怀之下, 在这样的照顾下, 我国孩子各方面能力相当低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身体机能情况是身高和体重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 说明当前家庭生活状况的提升, 饮食结构的改善, 人们生活过的越来越好。但身体素质水平都处于严重落后状态, 而且还在持续下降。这直接影响青少年近视和肥胖症的发病率。其导致原因就是体育锻炼的缺乏, 户外运动的减少。不仅如此,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独女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 学习压力又大, 参与社会交往训练和要求不多。只要是学习好, 大家就认定是好学生, 对于孩子们心理活动和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没有关注。直接反应出青少年社会能力的缺乏。在改革开放这些年里,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明显, 学校体育教育也做的越来越完善, 全民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也不断提升。但是, 必须知道, 这些发展一是由于各个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水平, 学校存在重视文化水平, 而忽视体育的倾向,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直接导致运动时间的缺乏;二是由于学校体育建设场地不足, 学生活动范围的限制。体育课的单一性都会对体育运动带来影响, 日积月累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将呈现出下降趋势。

3 青少年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户外拓展训练并非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 而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户外运动的训练促进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相互信任, 通过团队协作使学员能突破心理障碍、建立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树立起团队自身统一的独特品牌形象。帮助参加者认识自我, 激发个人潜能;改善人际关系, 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进行团队建设, 建立团队和高绩效团队;培养领导管理能力, 使参加者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更强的领导管理才能;缓解工作及生活中产生的压力[4]。

很多欧美国家, 就算是一管看中学习成绩的日本, 青少年户外运动也发展的非常好。很多户外运动项目已经得到了普及。学生在野外的训练可以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在日本有很多户外运动训练营, 可以让学生住宿, 开展野外训练, 提高野外生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互助能力, 也能让学生感触到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这些良好的运营模式和好的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而且有实验表明, 参加过户外训练的家长更愿意要孩子一起参与进来体验, 学会更多在书本上学习不到的运动技巧和生存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户外运动的乐趣, 可起到推广户外运动的重要作用。

4 对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发展的建议

4 . 1 推行户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全国范围内开展户外运动, 就是要让青少年知道户外运动的科学理念。户外运动本意就是从室内走出去, 到户外去运动, 让青少年走进大自然体验, 发现运动的意义。户外运动强调实践和参与, 突出互动自然, 寓教于乐, 能够使诚实、勇敢、正义、互助、友爱等贯穿于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更为有趣、更加生动、更加直接的方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 让他们从自身的实践、游戏中去体味和感悟, 摆脱以往青少年思想教育中存在的灌输和说教的窠臼, 使思想教育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贴近青少年, 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认知方式, 富有实效。科学教育的理念从提出到上升为社会共识, 需要一定的时间, 可以组织有关部门、机构、专家学者和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国外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开展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专题研究和报道, 拓宽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使他们认识到户外运动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4 . 2 国家积极培养专业的户外运动教练

在全国大力开展户外运动教练员培训班, 让有经验的学者和教授们来教学, 也可组织人员多参与国外教学研究。加大户外运动教练员们综合素质培养。也可在全国体育专业院校开设户外运动专业, 让大学生们可以专业系统的学习户外运动体育教育, 培养专业的户外运动教练员, 这样也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高教练员素养。同时, 可以学习国外户外运动的经验, 面向社会和高校招募志愿者, 同时培养专职和业余户外运动教练员, 利用一切优质资源不断壮大户外运动教练员群体。

4 . 3 大力推进户外运动场所的建设

利用各个学校有限空间, 积极改建场地, 争取每个中小学都能拥有自己的户外运动场地, 扩大学生活动范围。其次就是利用社区力量, 能在每个社区建立户外运动活动场地, 也可大大提高全民户外运动的积极性。在大型游乐场也可兴建户外运动场地, 可由社会或民间团体不定时举行户外活动, 达到全民响应户外运动。

4 . 4 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户外运动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在户外运动中青少年一定要按照户外运动基本要求, 听从专业教练人员的安排, 教练员也必须考虑到青少年在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合理安排训练, 协调学生参与适合的户外运动训练。在户外活动的基础上, 首当其中是安全教育工作, 在活动安排上也要考虑青少年身体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和调整。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保证参加户外活动的青少年人身安全。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 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文章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体质状况几个方面, 结合美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教育情况, 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是身体素质的提升的关键, 并从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的促进和改善方法。

关键词:户外运动,发展,青少年,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红伟, 傅钢强.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 2013 (4) :24-26.

[2]苑悦, 他得青.美国青少年户外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启示[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20) :81.

[3]赵承磊.户外运动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作用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7 (9) :24-28.

[4]梁海燕, 陈华.美国户外运动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4 (1) :64-67.

青少年体育教育 篇2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青少年教育的方法

1、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也可以说是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的原则。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及时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补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讲话留有对象思考的余地。有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句话说到底,不留余地,反倒引起对方的反感,冲淡了教育的效果。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

这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因为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

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从浅层面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

从教育的形式上,那种不宣布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其他行政工作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其实是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亲情感染的原则也是属于渐进的方法原则。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调动其父母、亲属、恋爱对象、朋友的亲情力量,就是尊重这一原则的体现。

3、要坚持真诚可信的原则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是共产党人坚持真诚原则的体现。真诚才能可信。真诚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现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突出。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这就是真诚。否则,就会变成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人们早已厌倦了的。不说一句假话,这是真诚原则的要求;真话也未必讲完,这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

真诚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只有自己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青少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如果自己不信,或半信半疑,却让青少年相信,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带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努力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今天,要做人民的先生,更需要首先做人民的学生。

4、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上所说,既然思想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难点和热点问题。

5、不断寻找新角度的灵活性原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

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于运用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法教育人,即先推出结论,再去举例论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对此十分熟悉,听了第一句话,就能推测出后面所有的内容,这就谈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了。如果改

换为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就会使论证具有新意,便于青少年容易接受。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6、坚持惩戒管教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青少年体育教育 篇3

校外教育优质资源青少文明礼仪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讲文明、有礼貌、懂规矩、守礼仪一直为国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尺度。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这样告诫国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国人当接受的文明礼仪熏陶和教育的规范给予了明示。在我国成语中有知书达礼一词,其内涵体现的也是对一个人文明礼仪程度的概括性要求。一个人文明礼仪的教养来源于从幼小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及至到成年时期始终如一的良好的熏陶教育,且尤以可塑性最强的青少年时期最为重要。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中指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文明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而校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

吉林市昌邑区校外教育指导中心非常重视全区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合本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情况何效果,积极挖掘何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推动全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个案剖析等方式,对区属部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抽样调研,总结提炼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一、本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不足。从调查情况看,区属学校对学生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是常态化的,如标语、文化走廊中可见宣传内容,师德教师和教师德育优质课与红旗班级的评都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训经常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积极学习贯彻。但同时就我们深入学校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仍不难发现少数学生课间大吵大闹、互相追打、讲脏话、起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存在。不否认中小学生的年龄段具有活泼顽皮的特点,其文明礼仪的修养不可能完全成熟,学校教育的效果会在他们的行为表现中呈现波动化,所以,学校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学校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家长文明礼仪教育和示范不足。在我们随机走访调研的学校中,超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对自身文明礼仪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相比之下,只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自身文明礼仪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事实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修养与家长的教诲和影响具有必然的联系,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素养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影响人生的第一课堂。孩子文明礼仪教育家庭理担重任。然而,很多家长的教育观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所迷惑,对于孩子的智育非常重视,对于孩子的德育则模糊了价值取向,忽视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培养。

二、以积极活跃的校外教育加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其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是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甚至是“初具形状”时期。因此,作为校外教育指导机构,我们有责任,也必须调动和利用好各类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帮助学校和家庭做好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两方面的教育资源互利互惠并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从根本上说,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样,都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整合自身优质资源,辅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用校外教育资源育人,说到底就是要用能承载国家精神、意识形态,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来引领广大青少年。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助推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就我区实际情况而言,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基础环节。

一要抓精神引领。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广泛募集经典国学读本、文明礼仪指导书集,向学校和家庭免费捐赠。让广大师生、家长在阅读中懂得文明礼仪的道理,领悟文明礼仪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达到知行合一、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要抓权威指导。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专家和学者的力量不容忽视,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定期邀请或聘请文明礼仪有识之士为全区师生、家长作讲座或录制宣传片,也可请他们进校园,面对面地对师生和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做指导。

三要抓实践引导。“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定期组织、策划文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让文明礼仪的优势显现出来,形成一种文化情境,由此构成一种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与文明礼仪文化情境互动的体系。

四要抓经验共享。充分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为师生、家长搭建集思广益、问题共商、经验共享的平台,交流、解决文明礼仪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将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做到随时随地、细致入微。

三、结语

体育教育与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探究 篇4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一) “网络成瘾综合症”诊断标准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曾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综合症”症状的10条标准: (1) 上网前内心充满着期待感。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产生很强烈的焦虑, 无心做其他事情。 (2) 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 无法控制用网时间。 (4) 一旦减少用网的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5) 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 (6) 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 (7) 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 (8) 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 (9) 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作为。 (10) 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只要有其中4种以上症状, 便可判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会导致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重复机械的运动和长时间的操作引起腰酸、背疼、全身不适, 以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为多见的关节无菌性炎症。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为不利, 导致了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人格异化, 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数字化人格障碍, 情感上冷漠、焦虑、孤独和恐惧等网络心理成瘾症。

(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1.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会环境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脑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 网吧随处可见, 许多网吧经营者为了增大诱惑力、吸引力, 赚取黑心钱, 故意下载、存储一些渲染武打、暴力、色情的游戏和影视片, 专门供未成年的上网者观看、浏览, 还为他们提供包宿的单间、食品, 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诱惑与危险。

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 信息快捷, 内容丰富, 其容量犹如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图书馆。但与图书馆相比, 其信息的排列是没有规律的, 没有严格的筛选;网上人际互动行为的方便、即时、匿名特点。上网者可以很方便地在同一时间与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他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 也可以以一个新创的人格面具出现, 这个面具可以与他的真实的性格相差甚远, 甚至完全相反。所以, 深深吸引着众多的青少年网民。

3.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有关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 他们思想活跃, 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喜欢幻想, 喜欢追逐潮流, 喜欢标新立异, 渴望展示自己。但又缺乏分辨能力, 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自控能力也比较差。特别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性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 对青少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

4.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往往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调查表明,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很少将网络作为搜索信息的工具, 而是在网络上寻找生活中很难得到的社会支持, 寻求性的满足或利用网络创造新的人格面具。网络成瘾的青少年, 很大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来自学校的、社会的、家庭的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的环境压力, 比如:在学校没有可以交心的同学, 内心孤独或被同学歧视;家庭不和睦, 甚至父母离异;学习感到力不从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等。网络是他们满足未满足需要的一个工具。

5. 三大缺失, 使网络成为替代品

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 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第二是游戏的缺失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戏, 需要有象征意义的游戏帮助他们成长。现在中学体育活动少, 需要有一定的肢体接触, 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时, 就会把网络游戏当成替代品;第三是同伴的缺失, 对于青春期孩子, 同伴特别重要, 没有伙伴就不能从家庭走向社会。但中国大多是独生子女, 没有同伴, 网络却给青少年提供了机会。

(三) 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研究现状

1. 心理治疗

应用言语及非言语手段, 实施家庭、团体循环疗法。针对性的干预, 促进个体心理不断完善, 家庭幸福和谐。具体采用认知治疗技术, 改变意识层面的认知性曲解;实施行为矫治技术, 纠正偏差行为, 进行自我控制与行为技能训练, 建立并保持正性行为;运用精神分析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意象等手段, 帮助学员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 领悟潜意识的欲望, 修正应对方式;通过艺术治疗包括音乐、绘画、舞蹈、心理剧等手段激发孩子心理潜能, 有效表达自己;运用人本主义与后现代疗法, 通过积极关注, 挖掘其潜在的精神心理能量, 促进人格的自主完善;

2. 医学治疗

脑科学与行为科学有机的融合, 可测试大脑内各种神经递质, 进行有的放矢的用药。不是所有的网络成瘾患者都实行药物治疗。约有半数左右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 如网络成瘾戒断反应严重、伴有其他精神症状 (如抑郁、焦虑、强迫等) 或共病患者须实施药物治疗。网络成瘾常见的共病包括: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ODD (对立违抗障碍) 、人格障碍、品行障碍等。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戒断症状、稳定情绪, 抗焦虑、抗抑郁, 调节神经内分泌等。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为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物理治疗: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观察, 记录放大, 并处理成大脑皮层容易理解的信号, 从而起到帮助人们“自我认识”的作用, 为各器官与大脑皮层间建立反馈联系, 有利于内脏器官的随意调节。通过训练, 可改变人们的不良心理、生理反应模式,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是人们进行“自我认识”和实现“自我调节”的工具。另外, 根据中医理论, 实施神经内分泌平衡仪物理治疗。

3. 军事训练

通过向学员传授军事知识, 研讨军事策略, 进行实战军事演习, 体验真正的军营生活, 规范其日常行为, 调节生物节律, 锻炼意志力和勇气, 纠正患者的懒散生活习惯, 促进体格的健康发育和完善, 增强纪律性和自制力, 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主义, 引领积极向上的心灵。

4. 心理化教育

健康教育:融合日常心理的感觉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过程, 结合爱情、性困惑和网瘾危害等开设情景主题讲座, 进行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爱情心理教育、饮食与日常起居健康教育、科学运动教育, 使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身, 为人格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5. 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优化社会环境, 建议学校开办“绿色网吧”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绝不应是一句空话, 应从具体的事、身边的事做起。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严格整治网吧, 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网络是他们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小学可以利用现有的微机房积极开办自己的“绿色网吧”, 把有上网习惯和兴趣的学生吸引过来。这样既可保证网络内容健康, 又能“网住”外出上网的学生。

二、建议和对策

(一) 戒除网瘾应从家庭教育入手

根据以上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研究看, 无论是加强心理化教育中的健康教育还是加强网吧的管理优化社会环境, 采用心理治疗或医学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 不应采取补救措施, 而应以预防为主。笔者非常赞同以陶宏开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的观点, 认为绝大多数孩子上网成瘾是一种由于兴趣强烈而形成的习惯, 并不是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因此反对医疗中的药物治疗和当做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并认为戒除网瘾应从家庭教育入手, 很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的。一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过度保护, 大包大揽或漠不关心。使得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 接受挫折的能力低下, 依赖性强, 独立性差。缺乏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缺乏独立应对事务的能力, 缺乏战胜困难信心和能力以及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使孩子无所适从、缺乏主见, 害怕挫折与失败, 与人交往产生障碍。并常常有焦虑、自卑、遇事退缩、易与同学发生争执等表现, 孩子一旦网络成瘾, 很容易被困住, 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而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是预防孩子网瘾的根本所在。

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 和谐家庭从合格父母做起, 合格父母造就合格孩子.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 治疗对象不只是患者本人, 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 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作法, 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 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 改善家庭功能, 产生治疗性的影响, 达到和睦相处, 向正常发展的目的。

(二) 戒除网瘾素质教育才是灵丹妙药

社会合作教育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体育作为“三育”之一, 其本身具有娱乐性, 而军事训练不具有娱乐性, 枯燥又艰苦, 非常不适应现在的独生子女的身体心理特点。因此, 唯有体育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用它来预防和戒除网瘾既经济又便于推广。目前,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 体育锻炼能给人带来运动愉快感和成就感, 能使人从中获得心理满足, 建立自信心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是青少年戒除网瘾的有效手段。针对体育锻炼的这种特殊作用,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谢建专家对具有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体育专业生和一般院校的非体育专业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比较, 研究发现, 体育专业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由此可见,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对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瘾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 存在不足: (1)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戒除网瘾的影响, 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研究, 实践论证的甚少; (2) 采取怎样合理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法对青少年戒除网瘾有影响探索不多; (3) 体育锻炼的同时是否应结合其它方法解决青少年网瘾效果更佳也无触及。

(三) 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及本人实践得出

采取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游戏的方式方法, 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及中医传统保健手段对网瘾者进行实验实践, 结果对青少年戒除网瘾有良好效果。在一篇《网瘾为什么偏偏找上中国孩子》的报道中提到, 中国孩子沉迷网络主要由于三大缺失, 父亲功能的缺失, 游戏的缺失和同伴的缺失。而体育游戏恰能满足青少年这种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 对网瘾者进行体育游戏的实践干预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实施方法为: (1) 制定体育游戏方法, 可借鉴电视媒体的各种娱乐趣味游戏方法和选择可操作性简单学生易接受爱好的体育游戏。 (2) 确定实践对象, 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鉴别量表》对随机抽查的120名大一学生进行测试, 然后根据测试结果确定20位网瘾者为实践对象, 同时针对因网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及如足疗、推拿、拔罐等传统中医保健治疗。从下表1可以看出, 经过三个月的实践干预, 体育游戏对青少年戒除网瘾有良好的成效。

从表1可以看出, 通过体育游戏的实践干预, 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结交了朋友, 满足了社交的需要, 在游戏中体会到成就感, 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生活重心从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 心理上也不感到压抑和痛苦。

总之, 预防和戒除青少年网瘾已迫在眉睫, 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 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康和素质教育, 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和传统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验实践, 在分析和研究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对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即从家庭教育入手,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 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和传统中医治疗手段, 对戒除青少年网瘾有着良好的效果。

青少年科普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篇5

1.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

在学校中开展好科普教育,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学校在长期教育中涌现了一批热心科普教育,具有开拓创新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提供各种机会参加省市科协举办的培训,增订科普杂志,添置科普书刊,积极鼓励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长期得到苏州市科协、苏州天文学会、青少年天文协会的关怀和指导,5名科技辅导员参加苏州天文学会,1名为中国天文学会会员、苏州天文学会理事;论文《开展天文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获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学术论文一等奖。

2.教育科研为先导,是学校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生命力

以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为例,在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之后,以《办好科技特色学校,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为题,申报了省“十五”科研课题,校长、教科室主任参加了课题负责人培训班,获得了教育科研负责人合格证书,并在会上被宣布立项。开题以后,我们把课题研究分解为《搞好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科技素质》、《开展少先队活动,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技素质》、《搞好学科渗透,提高教学科学性》、《开展幼儿科技活动,搞好科学启蒙教育》。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将本学科及其边缘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介绍给学生,对他们进行科技素质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增添了学校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活力

学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单一式教学为多样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启发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野外远足,采集动植物标本,制作标本,观察自然界地貌、地形,开展生态环境,水上保护,资源探测等活动。依旧以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在苏州花山自然风景区建立了善耕青少年环保生态实践基地,认养古木,栽种百棵银杏,建筑鸟窝20多只;学校编排了《善耕少年花山梦》,开展银杏小论文比赛,还设计了“花山探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采集、制作、观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品质,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科技启蒙教育。

科普活动与正规教育的融合是科技普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普和正规教育的各级领导,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科技部门、科协,首先要有融合的意识。要把科普活动划分为正式教育范畴,而不是与学校的正式教育分割开。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也有利于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双重任务。因为在科技活动中,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同时,他们往往对某一技术领域或学科有更深的了解,甚至获得一技之长。这样,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深造,就业的学生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因而青少年科技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它是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应与正规教育紧密的融合。

青少年品德教育浅析 篇6

摘 要 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结合东西方品德教育发展历程纵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几条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解决策略。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品德 东西方教育 和谐发展

一、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

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

二、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

1.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其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善对家长的教育问题。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行为规范,约束其行为导向。积极发挥多方面影响,保证孩子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健康乐观地生长。

2.发挥网络舆论教育,正确引导品德教育

近年来网络发展紧密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分析网络地位必将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削弱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建立监控引导机制,严格部署制定网络规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读书育人措施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明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4.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建立内因引导体系

内化是指自身思想与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和其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导向。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冲突。这时便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内化指学生把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层面,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性,变成学生自身认识重组的需要。而国家公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内化。

四、结论

现阶段要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使命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针,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需要教育者摒弃功利思想,长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余会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刍议.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东西比较.亚洲教育论坛.2004.8.24.

[3]李义军.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0-72.

[4]陈力思.现代化进程的生命线——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2000(5).

青少年体育教育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青少年,问题,对策

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一直是该年龄段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青少年的比例远高于城镇青少年,如何落实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的成效、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我国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改善当前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落后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大大促进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农村青少年的体质、体育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城镇青少年的体育教育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青少年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青少年体育教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未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读好书、考上好的大学是他们走向城市的一条捷径。因此,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是学生自身,都把文化课的学习作为整个青少年教育的核心,而对于诸如体育等学科的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从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实践来看,体育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体育教育观念未能够进行及时的转变,是导致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体育教育基本配套设施缺乏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相对比较紧张,导致农村体育教育设施比较缺乏。按照国家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所有的中小学校应该配备齐全的体育教学设施。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很多中小学校严重缺乏体育教育经费,体育教育设施和体育教学场地更无从谈起。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西部地区一些中小学校人均体育教育经费每年仅为几元钱,很难想象,在这些地区,体育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另外,除了缺少体育教育的硬件配套设施之外,师资瓶颈也是制约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从农村体育教师的配置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不足,由于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师也处于尴尬的境地,几乎很少有学校会投入较多的财力引进体育教师,导致体育教师在数量上出现了不足;二是现有体育教师的质量不高,由于农村地区教学条件比较艰苦,高校毕业的体育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去任教,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在学历和知识技能方面比较欠缺,而且在西部地区,大多是有其它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体育教师,在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下,体育教育的尴尬境地仍然未能够得到改变。

(三)体育教学创新意识不足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在缺少硬件配套设施的条件下,缺少了创新意识的体育教育几乎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事实上,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决定青少年体育教育如何开展,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于会对其它学科的教学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创新是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捷径之一。

二、农村地区实现育少年体育教育目标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对策,这对于落实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目标、改善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落后的现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转变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观念

走出对体育教育认识的误区,是彻底改变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现状的首要任务。观念的改变要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个方面出发,四者缺一不可。体育教育不是青少年教育的“副科”,而是与其它各学科一样,是青少年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在促进青少年体质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各学科所难以相比的。

(二)创新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内容

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开展,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投入不足的局面,学校、教师等应该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既有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体育项目以及课时的搭配上,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既兼顾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也要考虑到对其它文化课所产生的影响。另外,在执行具体的教学大纲时,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使之既符合国家体育教育的目标要求,也不脱离学校的现状,促进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体育教学的软环境

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不仅缺少体育教育经费,而且文化课目的教学经费也比较缺乏。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优化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结构,加强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坚实,是落实青少年体育教育目标,改善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落后局面的有效途径。而且,软环境的改变并不需要太大的投入,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都能够承担。

结论

针对当前农村青少年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意识、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加大对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的投入对于落实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目标,促进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子强,卢春根.南昌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3):23-26.

青少年体育教育 篇8

启示一:基础体育项目选择简单有趣

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由于国土面积的制约,导致一些大型基础设施不能进入社区,对基础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影响。体育健身不同于运动训练,其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不在于创造运动成绩。所以,在选择体育健身项目时,应因人而异。

青少年具有与成年人其他年龄段不同而鲜明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青少年身体各项器官系统功能处于成长阶段。因此,体育锻炼的项目,要符合锻炼者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适宜于游戏、舞蹈、游泳、跳绳等运动;根据锻炼者的身心特点和锻炼目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跳绳在日本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用他们的话就是一根跳绳改变人生。日本人最开始的运动一般是跳绳,每个小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是领跳绳。他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跳绳评定规则进行评定,监测全体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在日本说跳绳是第一基础运动毫不为过,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普及跳绳运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效应的事情,跳绳具有以下特点:1.器材简单,只需一条绳就可进行;2.活动范围小,无须租用场地;3.参与人数不限,可单独一人进行,亦可两人甚至多人一起参与;4.是一项涉及全身的运动,帮助训练手脚的协调;5.可以自由发挥,创造新花式;6.竞争元素较低,适合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中国的体育教学强调竞技性,把诸如铅球、铁饼、标枪、跳高等项目放到了重要位置,教学时过分注重动作的技术性,经常一次次枯燥的技术练习,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体育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体育教学逐渐地过渡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所开设的项目也趋向于大众化的休闲体育上来。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这其中女生相对来说更喜欢运动量较小的休闲项目,如羽毛球、游泳等,而对于传统的田径、排球等项目却鲜有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多设置一些这样的项目,那么长久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女子锻炼难、体制弱的问题也会很快得到解决的。因此我们根据本地的情况,可以开设健身操、女子防身术、轮滑、体育舞蹈、太极拳等项目。

启示二:体育设施利用综合有效

在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非常之多,他们没有体育场馆设施,没有体育器材。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和当地的学校合作,学校出场地,他们免费为学校上体育课。在课外活动时,学校将体育设施开放给俱乐部使用,这样学校可以不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却有一批经验丰富,服务态度一流的老师。对俱乐部而言,这些老师又是俱乐部的形象宣传者。学生首先会在体育课上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找到合适的体育项目后,在课外的体育教室和体育专项班中会得到技术的提高。这样俱乐部在课外开设的体育教室、体育专项班就得到了充实。课外开设的体育教室和体育专项班在学校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就近上课,课程更具连续性。

如果上面所说的课外教育班是以快乐为主,那么体育专项班就是兴趣所然。由于体育专项班(日本称为体育少年团)对体育器材的要求非常高,对保护装置也有相应的要求,他们的做法是积极和文部省联系,在各级体育协会的协作下开展体育专项班,专项班的老师大部分由现役和退役运动员组成。

启示三: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培养的是对体育的兴趣,有了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想得到进步就有加入课外辅导班的需要了,课外辅导班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如果有志从事体育或确实对某项运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经过考试进入到专项体育班学习,专项体育班的学费只有课外辅导班的一半,类似于半公益的教育。日本青少年体育人才成长必然会经过这些过程。

在日本, 国家不参与运动员的选拔,也不承担运动员练习比赛的支出,没有出成绩前,或者所处项目不是热门项目时是很难取得赞助。他们的体育人才的选拔遵循自主性原则。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引导人才的成长是日本的一大特色。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一般会做以下工作:1.开设体育专项班,鼓励有兴趣和志向的青少年参加;2.建立完整的基础运动测试数据,身体机能数据,引导和发展运动竞赛意识,科学完整的指标数据体系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建立一整套运动竞赛计划,加强学生的基础素质,提高比赛能力,对个体因材施教,强调个体的差异性。

一个真正的体育大国,优秀运动员应该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培养出来,在完善的体育设施、先进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体系中提高水平。[2]体育俱乐部应该在成为青少年的运动大本营的同时, 担负对国家输送体育人才的任务,为国家发现和培养有天赋和有志向的青少年应是俱乐部的工作之一。而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突出。因此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落实做好对体育人才的选择。在甄选过程中应注意待选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加以引导。

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技之长”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开展,挖掘大批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输送竞技运动后备人才。[3]由以上可以看出,俱乐部形式有诸多优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势必会成为今后各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方向。以往的体育事业也将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启示四:注重对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培养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要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不能把青少年成人化,应重视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其自身需要的体育服务。[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该重视青少年个体的特点,深入了解青少年个体特征和多样的需要,来确定服务内容。青少年正处在身心不断发展阶段,不同的年龄段的青少年,在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的差异,所以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有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不同的服务操作程序将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的体验。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特别注重成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使青少年具有自信和敢于胜利的心理,作为有可能成为运动员的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成功的保证。

俱乐部制定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操作规程,来进一步落实服务人员的责任,努力保证青少年享受到体贴周到的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

结束语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日本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方面上的建设已有相对较成熟的做法,借鉴日本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积极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地建设与发展。

摘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 在文化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较早, 其在青少年参加体育俱乐部的项目选择、体育设施综合利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身心素质训练方面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日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启示

参考文献

[1]苗大培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2007, 27, (6) :8-12.

[2]汪伟信.安徽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与运行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 23 (3) :15-21.

[3]于涛, 杨柳.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 16 (5) :104-105.

青少年体育教育 篇9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 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文明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和活动的总称;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方面的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 把公民教育理解为3个方面: (1) “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 (2) “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 (3) “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 使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通过查阅资料, 关于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较少, 以“中学体育”“公民教育”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 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可见, 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公民教育衔接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中学是青少年进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 是丰富人格和学识的重要场所, 也是重要敏感发展期, 是广大青少年社会化和公民属性的塑造期和完成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的中学体育教育, 在公民教育方面有着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因为体育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 尤其是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本身所蕴含的体育文化哲学对公民精神的熏陶与理性作用, 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无法替代的公民教育手段和途径。

2 研究方法

此研究拟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中学体育教育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学体育教育资源开发与社区公民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缺乏协调机制和有效载体、社区配套服务落后、研究力量薄弱等问题, 此研究尝试提出优化中学主导、构建中学体育+社区教育网络、建立中学体育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加强和扩大中学体育资源对社区公民教育科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中学与社区的双向参与与合作, 是中学发展和社区发展的要求, 学校也由此具有鲜明的社区教育属性。中学体育教育与社区教育相通共融, 协同合作是教育资源的有序共享, 中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向社区贡献出更多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区公民也有切实的教育需求, 中学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 促进其对社区公民教育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优势, 因体育活动自身的无穷魅力, 通过中学体育教育对社区公民的渗透, 让社区居民或者未来的社区公民通过体育参与, 在参与中传播文明的公民教育内容和制度文化, 是中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此研究课题拟通过对中学体育进行横向分析, 以区校联合的角度对体育课程、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做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学习借鉴公民教育体系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 为打通我国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之间的阻碍深入探讨和研究,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价值, 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努力。

3 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 发现关于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较少;以“中学体育”“公民教育”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可见, 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中学体育与社区公民教育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公民教育衔接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 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也具有实践性和理论研究意义。

通过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 在全面掌握中学体育教育对社区公民教育作用的基础上, 通过专家论证和可行性研究, 建立中学体育教育直接作用于社区公民的路径和双方互相交流共通的组织制度方法。

4 结语

中学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 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望的工具性场域, 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生长, 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切实地从中学阶段开启公民教育视野, 拓展中学体育的精神空间, 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目标, 是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体育课的特点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 这就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自觉地将公民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 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总之, 体育教学应以全面教育为目标,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公民教育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今后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本来就源于生活, 故体育也应该回归于生活, 让体育走进社区公民的生活里, 扎根生活、服务生活。学校本身具有鲜明的社区属性, 也肩负着社会教育的责任, 通过中学体育惠及民众, 促进民众更健康、更有力量、更有尊严地享受生活和创新生活, 可以很好地关注大众生活, 增强居民体质, 促进学习型社区形成, 从而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通过科学的组织制度的建立, 让中学体育走出去, 渗透到社区, 也让社区公民走进中学体育, 享受体育, 接受体育教育文明。通过体育手段对社区公民进行人文关怀, 关注弱势群体, 让社区公民自觉锻炼身体, 成为人人身体强健、工作效率高、幸福指数高、行为文明、关心社会的现代公民。该课题研究为助推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努力。

摘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以比较研究的视角, 对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释, 通过对公民教育的认识, 借鉴公民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 从中学体育的教学实际出发, 提出应该积极拓展中学体育内容, 将中学体育和社区公民教育有机结合, 建立有效可行的机制, 充分发挥中学体育的体育哲学和文化功能, 为建设和谐社会, 培养现代公民进行理论探索, 试图做出理论上的构建, 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学体育,青少年,公民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王祥.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之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1 (3) :85-88.

[2]陈建华.加拿大高校的竞技体育、社区体育、体育教育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0) :591-594.

[3]沈亚宁, 蒋荣.体育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J].林区教学, 2014 (3) :103-106.

[4]李松林, 金志远.学校的社区属性及其功能分析[J].职教论坛, 2016 (10) :49-52.

[5]周庆柱, 魏德萍.学校体育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研究[J].阴山学刊, 2011 (3) :90-92.

[6]郭权.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3) :107-109.

[7]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8]宋亚军, 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363-365.

青少年体育教育 篇10

健康就是生产力, 青少年现在的健康就是东莞未来的健康, 促进青少年健康就是促进未来东莞的健康, 对青少年的体育健康促进管理关系未来东莞前途和命运。在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 在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视域下, 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家庭体育的重要性, 推动每个家庭都践行家庭体育, 促进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不但可以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 可以更好的培养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给家庭带来体质健康;而且还能够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增进家庭和睦, 促进家庭成员心理健康, 达到协调全面地发展, 进而起到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然而, 现实情况是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水平的持续滑坡和公共医疗费用的大幅支出都一再提醒人们, 家庭体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改革、创新青少年家庭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模式, 完善青少年家庭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于体育学、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 结合东莞市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实践, 探讨建立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及个人“四位一体”的东莞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模式, 以期丰富家庭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2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调研的对象

东莞家庭在东莞市内以家庭为调研单位, 统计家庭体育的开展情况。

2.2 调研的内容

体育锻炼的观念、习惯, 时间及经济的投入等。

2.3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搜集相关资料。

(2) 问卷调查法:设计、拟定调查问卷进行抽样式问卷调查。

(3) 专家访谈法:市内外相应的专家或主管部门直接就相关问题问询。

(4) 数理统计法;搜集来有效数据经过SPSS数理分析处理。

(5) 逻辑分析法:将各种资料、数据综合分析, 谋布局、定结构、撰报告。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 1 东莞市家庭体育的现状

3.1.1 家庭体育普及性的调查

随机选择5个大型超市, 5个菜市场, 并每处随机选择并配合完成问卷调查的群众20名, 总计完成问卷200份。结果详情见表1所示。

3.1.2 家庭体育“遗传度”的调查

随机对10个公共体育、中心广场体育设施, 每个场地随机选择正在进行体育锻炼并完成问卷调者10个, 总计完成问卷100份。再随机挑选爱好体育活动并完成问卷调的学生100名。发现:家庭存在至少一位其他成员也进行体育锻炼的高达89%;学生的父母双方都经常体育锻炼者占58%, 父母双方有一个爱好运动的占37%。这说明是否有体育锻炼的喜好受家庭的影响巨大, 且存在家庭成员喜好体育锻炼者越多, 其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越大。结果详情见表2。该结果与表1中问题3“家庭体育活动时大部分家长多带着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结果相印证。

3.1.3 东莞市家庭体育存在的问题

(1)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家庭还较少。这是由于多数家庭的体育健康促进的观念淡薄, 正确体育观缺失。

(2) 家庭体育多进行的是散 (跑) 步、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篮球等这些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资金投入少的项目, 说明家庭体育受社区体育条件影响较大。

(3) 家长怕体育锻炼影响子女学习, 认为体育锻炼没必要, 对体育没兴趣, 或无擅长的体育项目等主观原因如;以及工作、家务忙, 缺乏体育场地, 体育器材太少等客观因素, 都影响家庭体育的开展。

(4) 喜好运动与否与家庭其他成员有否体育锻炼习惯之间的关系来看, 家庭体育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家族性”, 即是青少年否有体育锻炼的喜好受家庭的影响巨大, 而且家庭成员喜好体育锻炼者越多, 其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 依然。那么。怎样动员没有任何家庭成员喜好体育锻炼的人或家庭参与到社会体育锻炼的大军中来?就成为促进家庭体育的难点, 也是关键。

(5) 虽然参与体育消费的家庭比较多, 但消费数额较少, 说明家庭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果和功能单位, 家庭体育不但可以使全民健身计划落到实处, 给家庭带来体质健康;而且还能够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增进家庭和睦, 促进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东莞家庭体育存在体育健康促进观念淡薄, 正确的体育观缺失, 体育锻炼的家庭少、消费层次低等不足。

4.2 建议

(1) 学校多布置假期体育家庭作业, 并要求家长监督执行并签字;社区多组织以家庭为参与对象的社区体育活动。把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地结合, 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2) 充分发挥家庭体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体育锻炼的“遗传性”, 促进“体育锻炼家庭传递链”及“体育锻炼代际传递链”;努力阻断“运动缺失家庭传递链”及“运动缺失代际传递链”。

摘要:目的 基于体育学、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 结合东莞市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实践, 探讨改革、创新东莞青少年家庭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和机制, 以期丰富与完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法等。结果 东莞市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工作尚有诸多不足。结论 东莞家庭体育存在体育健康促进观念淡薄, 正确的体育观缺失, 体育锻炼的家庭少、消费层次低等不足。建议学校多布置假期体育家庭作业, 并要求家长监督执行并签字;社区多组织以家庭为参与对象的社区体育活动。把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地结合, 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家庭体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体育锻炼的“遗传性”, 促进“体育锻炼家庭传递链”及“体育锻炼代际传递链”;努力阻断“运动缺失家庭传递链”及“运动缺失代际传递链”。

关键词:家庭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周传志.我国新时期家庭体育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 :158-160.

[2]宋杰.家庭体育:发展我国现代农村体育的着力点[J].体育学刊, 2010 (3) :37-40.

[3]石旅, 王丽水.家庭体育在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 2008 (2) :86, 141.

号脉青少年法制教育 篇11

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触目惊心,令人扼腕。“我们要像关心水、空气、食品的安全一样来关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关注他们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的养成。扫除青少年思想当中的灰尘、雾霾,关乎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

实际上,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已经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与此同时,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法治社会建設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还有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对法律有普遍认知但结构失衡

5月28日,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首份《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

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普遍形成了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在掌握程度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对某些部门法知识的掌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以刑法为例,刑法知识的掌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始终较差,而在高中阶段则有了明显提升。

“青少年对刑法的认知率很低,初中生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等与自身相关的刑法知识依旧掌握较差,正确率只有20%左右,这点应当引起我们关注。”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说,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是青少年由儿童转为少年的阶段,也称为人的初始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必须有对罪与非罪的认知。

孙霄兵指出,对于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未成年人挥刀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这首先是个法制教育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法制教育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全民的高度。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打架等治安事件就更多了。这都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映其中的问题,分析出原因,并找出对策。”

调查还显示,青少年学生对宪法、行政法和程序法方面的知识整体掌握得较差,而这些公法常识教育在培育公民意识、树立权利观念方面非常重要。课题组建议学校有必要通过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宪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公法知识的教学力度,促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更加完善。

法律运用意识随年龄增长递减

调查报告显示,在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阶段,青少年学生运用法律的意愿反而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愿意选择法律手段的比例却降低了,比如说75.7%的初中生在他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选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到高中时这个比例降到64.2%。”王敬波说。

调查报告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受到社会影响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而当前社会中类似“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等现象势必会对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使其规则意识逐渐变得淡薄。

“这与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立法与执法存在落差的现象,如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效率低下等有关。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会对此类社会问题有愈发真切的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用法律的积极性。”王敬波说。

其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与升学压力会逐渐增大,学校、家长乃至学生个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会逐渐降低,学生可能会基于升学压力而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而学校为保证升学率也会压缩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青少年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家庭、学校、社会风气都能在这张白纸上留下印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认为,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青少年犯罪,是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在其身上形成反映的结果。

“处于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年龄段的孩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接受法制教育最好的年龄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尚秀云说,对孩子进行教育,正面教育很重要,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更应注重培养法治理念

“我们通过对9个省22个市340多所中小学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刚刚及格,离我们的要求与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空间还很大。”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

调查显示,总体上针对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也都没有聘请具备相应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职教师。这些问题都将限制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今后法制课程的改革、完善过程中加以解决。

“在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上,虽然现在也有多种方式的运用,但总体上处于比较单一僵化的阶段,与学生信息时代的需求,与学生的要求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王敬波介绍说,从实地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强调互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如模拟法庭等)往往比单向灌输(如法制课)或刻板的自我学习(自主阅读书籍)更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而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也更能强化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法治理念的认同。

“对青少年进行的法制教育,本质上是对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教育。”对此,王敬波建议,在今后的法制教育中,教育理念应从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培育法治理念转变。在中小学法制教育中,应贯彻“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学生法律人格——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教学思路。

她同时强调,教育目标也应从一般的“知法、懂法”向自觉的“守法、用法”转变。“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守法自觉性的增强和法治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行业处处长杨蔚莉也指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该从现阶段的知识普及转变到法治观念的培养,包括自由平等、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再到守法行为、习惯的形成。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小孩子也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是违反规则的。但为什么只要有人带着就走过去了?归根到底还是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杨蔚莉认为,青少年只有在法治观念引导下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才开始具备用法治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大以后才能成为守法公民。

(来源:《光明日报》 殷泓 王逸吟/文)

江苏省青少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分析 篇12

以江苏省不同地区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 探讨江苏省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及接受情况。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所调查地区的学校共发放问卷3500份, 回有效问卷为3120份, 有效率为89.1%。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和Microsoft2003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课堂教育情况分析

2.1.1 体育课堂教授内容结构性特征及学生满意度分析

授课内容的结构性特征是学校体育教育状态的直观反映, 合理的结构组合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但不能否定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重要性[1]。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堂内的学习内容排序见表1。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的学习是当前江苏省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但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体现了较大的落差, 仅65.5%的学生获得了健康知识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教授, 34.5%的学生在该方面缺失;另外在裁判与规则、体育欣赏, 尤其是奥林匹克知识方面的传授则相对落后, 大部分学生都未能在该方面得到教育。总之, 当前体育教育的结构表现为重技术技能轻知识理论, 两者未能得到均衡发展。

另外, 在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调查中, 30.4%的学生表示对体育课“非常喜欢”, 36.2%的学生则表示“喜欢”, 28.3%的学生在表示“一般”, 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 只有0.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 由此可见, 江苏省青少年对学校体育课的满意度并不是十分理想, 有66.6%的学生表示喜欢体育课, 其另外33.4%的学生则并没有喜欢上体育课。

2.1.2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体育课堂的地位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走向起着关键作用,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的形成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在被问及“体育教师是否能够言传身教”时, 57.9%的学生表示“能”, 27.8%的学生表示“有时不能”, 14.3%的学生则表示“不能”, 可见体育教师在言传身教方面的真实“达标率”还不够理想, 不足60%。在被问及体育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时, 表示“很关心”的占26.9%, 表示“一般”的占57.4%, 表示“不关心”的占15.7%, 这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还不够。在被问及“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方法”时, 45.4%的学生认为“方法丰富”, 42.1%的学生表示“方法单一”, 12.5%的学生则表示“没啥方法”。

体育教师对违纪同学的处理方法见图1, 61.8%的体育教师能够做到耐心教育学生, 但责骂和体罚学生的现象并不少见, 总计为25.4%, 也就是说对平均4个违规学生的处理中就有1个学生遭到责骂或体罚。另外, 学生在被问及“学校的体育教师有没有歧视、讽刺、体罚 (或变向体罚) 现象”时, 16%的学生选择“有”, 21.6%的学生选择“偶尔有”, 62.4%的学生选择“没有”, 可见, 体育教师在不平等或粗暴对待学生方面的现象仍然不少。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信任度调查结果见表2, 信任或很信任的共占55.6%。可见体育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并非十分理想。

关于是否有体育课被其他文化课占有的情况, 11.7%的学生表示体育课被文化课占有经常发生, 而41.2%的学生则表示这种现象偶有发生, 而47.1%的学生则表示没有发生该种现象。可见, 当前体育课的地位在整体上仍然被文化课所压制, 体育课被文化课占有现象的发生率达到了52.9%。

2.2 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质量[2]。关于学生有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显示, 除体育课外, 学生在一周内参加3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次数分布情况如下 (见图2) 。能保证每周参加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为30.5%, 而每周在3次及以下的共占69.5%, 其中12.5%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次的课外体育活动, 而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高达15.4%。可以说, 整体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并不是很高。另外, 在有关学校体育社团或俱乐部情况的调查中, 56.6%的学生表示学校有体育社团或俱乐部, 26.6%的学生表示没有, 16.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其中表示参加过社团或俱乐部的学生比例为33.7%, 66.3%的学生则没有参加。

在对阳光体育 (大课间) 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中, 学生中有77.8%表示学校开展, 有17.9%表示学校不开展, 有4.3%表示没听说。而在关于阳光体育 (大课间) 活动产生的影响调查中, 学生的选择排序 (根据选择率) 如下: (1) 学校体育氛围浓厚了, 繁荣了校园文化 (70.9%) ; (2)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习惯,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62.4%) ; (3)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 (58.6%) ; (4) 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创建了学校的品牌效应 (47.4%) ; (5) 提升了体育在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中的地位 (35.8%) 。从排序可以看到, 学生对于阳光体育 (大课间) 活动的认识总体上表现出积极态度, 并认为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

此外, 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及其竞赛的评价上, 36.8%的学生表示“很丰富, 同学们很喜欢”;53.2%的学生表示“同学们喜欢, 但活动太少”;10%的学生则认为“太枯燥, 不喜欢”。可见大部分学生是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 但由于各种原因, 当前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还未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

2.3 青少年的体育认知观念及其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对体育运动内在因素的认知

体育运动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而这些内涵则可以通过不同的关键词进行表达与凝练, 笔者通过总结与归纳, 将其概况为如下19个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体育运动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运动内在因素的选择排名前10位见表3。可以看到, 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基本遵行了体育的本质属性, 他们将合作、力与美、坚强、公平竞争和友谊等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倡导的经典思想放在首位, 充分说明了他们对体育认知的纯粹一面。

2.3.2 青少年的体育明星观

调查显示, 59.4%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有喜欢或崇拜的体育明星, 40.6%表示没有, 可以看出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喜欢和崇拜并不普遍。而关于喜欢或崇拜的原因, 选择因素的排名如下 (根据选择率) : (1) 体育运动本身的魅力 (62.7%) ; (2) 他们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 (42.5%) ; (3) 是一种精神依托、一种理想、交流时的口头谈资 (34.6%) ; (4) 体育明星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 (24.2%) ; (5) 可以挣很多钱 (8.8%) ; (6) 其他 (1.7%) 。可见, 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原因主要来自运动自身的魅力以及明星的精神气质。另外, 从崇拜明星对青少年所产生效应来看, 其排名依次 (根据选择率) 为: (1) 鼓励并引导中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关注 (66.8) ; (2) 培养意志品质, 提升道德修养 (44.3%) ; (3)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35.3%) ; (4) 弥补中学生情感过程中的情感空白 (30.4%) ; (5) 促使人格的独立发展 (26.2%) 。可见体育明星效应主要在于促进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升华他们的精神世界。

2.3.3 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体育行为除了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外, 外在环境、人物、经历等都会对他们的体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显示, 当前江苏省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按照选择率的排序如下: (1) 自身因素 (74.8%) , (2) 学校体育氛围 (64.7%) , (3) 亲戚、朋友、同学 (47.1%) , (4) 体育老师 (38%) , (5) 家庭体育氛围 (34.2%) , (6) 体育明星 (34.1%) , (7) 社区体育氛围 (29.8%) , (8) 媒体 (26.1%) , (9) 班主任 (23.9%) 。说明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内因是决定性的, 但外因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尤其是学校体育氛围以及同学、老师、家庭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 当前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整体上表现出了理性、积极、纯粹的一面, (下转第120页) 学生对体育明星的崇拜率并不是很高, 崇拜现象并不普遍, 这说明体育明星并非影响中学生体育观念和行为的首要因素。而调查结果表明, 在排除内因的情况下, 学校体育氛围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将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与青少年学生经常接触的周边人群, 如同学、朋友、体育老师、家庭成员甚至班主任等都会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3 对策与建议

首先, 应进一步提高对青少年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提倡运动实践与体育理论知识相融合的教法, 全面提升其体育素养。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同时也处于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当前偏技术、技能, 而忽视体育理论和知识的体育教育结构并不利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因此需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 对青少年的体育素养进行全面培养, 通过运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育素质的全面形成。

其次, 应进一步规范和严格要求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增强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培训[3]。体育教师是青少年学生在体育学习道路上的领航者和灵魂导师, 体育教师对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体育教师如果放弃抛弃学生, 学生则很可能放弃抛弃体育。因此相关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研究[4], 尤其是对部分有粗暴倾向的教师群体加强职业素质和道德培训, 进一步对其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和要求, 加强考核。

再次, 学校课程安排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和保障, 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安排应更加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前体育课被文化课霸占的现象屡禁不止, 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势必削弱体育课程的地位及其教学效果,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学校课程安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进行监督, 随意霸占他人课程的行为应得到相应的惩治, 因为这不仅违背教育规律, 更违背教育的权威。另外学校在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上应进一步发挥创造性, 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更应提高课外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从而促进体育课外活动发挥更大的体育教育价值。

最后,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应得到进一步重视[5]。青少年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体育行为的完善仅仅依靠体育明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而对青少年体育认知和行为影响最为深刻的必然是其周边的环境和人。因此, 应从青少年身边入手,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进一步加强联络, 构建更为浓厚和庞大的体育氛围, 才能促使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向深层次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对江苏省青少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体育课堂教育重技术、技能轻理知识与理论, 青少年对体育课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得到青少年的高度评价, 且失常行为如粗暴或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仍然不少, 而体育课被文化课占据的发生率过半;虽然青少年表现出对课外体育活动较高的兴趣, 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未能全面满足青少年的需求;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度尚可, 但其体育行为则易受学校及其周边人群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江苏省青少年,体育课,体育教师,课外活动,体育认知与行为

参考文献

[1]肖尔盾.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3) :103-105.

[2]于素梅, 周立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9.

[3]潘建芬.体育教师培训品牌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12) :72-74.

[4]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9.

上一篇: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下一篇:高清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