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2024-07-30

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精选11篇)

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适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01).

[2]卢飞.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01).

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2

这些政策旨在对已经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进行再教育。如今, 留守少年成为这些学校的主要招生对象。这种继续教育模式, 因为很好地解决了一部分留守少年“盲目求职而不得”的就业问题, 遂成为经验在全国推广。目前, 全国各个类型的专业培训学校遍地开花, 有一部分甚至将广告做到了国家级电视台。很多学校更是打出“扶贫培训”的旗号, 承诺“就业之后从薪水中扣除学费”, 来吸引这部分留守少年。而国家对这部分扶贫技术学校进行财政拨款, 补贴到人, 以资支持。然而, 这些培训机构一旦多了起来, 就显得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扶贫培训机构弹赞不一

那些接受了培训的留守少年, 能否通过4到5个月的技能培训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此能够依靠诚实的劳动养活自己, 恐怕还是未知之数。

陕西省渭南市是最早以扶贫开发为目的对当地的贫困农村学生进行培训的再教育机构, 该培训学校最初仅是一个教授厨师技能的专业培训学校,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陕西扶贫培训集团已经成为陕西省数一数二的再教育培训机构, 其培训不可谓不正规。类似这样的学校, 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 应该是“抢手货”了吧?然而某培训学校的一位老师的话给这种乐观的情绪泼了凉水:“学生们一期只能学习4个月到半年, 能学个什么?皮毛都学不下。很多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知道。比如说挖掘机和装载机的操作, 很多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时间少于100个小时, 怎么能够合格?”

对于学校提出“毕业能安排工作”这一条, 该老师表示, 学校提出安排工作那都是幌子。表面上, 每个学生交200元到500元的安置费用就能得到安置。其实学校跟很多用人单位有协议, 学校给用人单位一部分资金, 让毕业学生来此实习, 实习期结束, 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毕业学生的去留问题。“学生白给干几个月活儿, 还能取得一笔费用, 用人单位当然双手欢迎。最终能够获得这项工作的学生, 凤毛麟角。”

另外, 很多扶贫学校为了套用国家的扶贫资金, 在招生中做手脚、在学籍上作弊也是屡见不鲜。据该老师介绍, 某学校教务处的负责人出了车祸, 新任的负责人不了解情况, 在发放毕业生相关证件的时候, 按照名单把所有的证件都寄给学生了。然而有一部分学生都是在校学生介绍的, 只有名字而本身没有报名入学, 学校只是为了占用这个扶贫资金名额。很多没有报名上学的孩子突然接到毕业证书, 哭笑不得。“这下捅了篓子, 很多家长打电话问究竟, 当然没人敢说。”

该校一名学生介绍, 学校在招生方面管得非常严。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有招生任务。而且用招生任务来压制在校学生的学习。比如说, 招到一个学生, 就可以奖励上车操作时间若干。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学生根本完成不了, 学校没办法, 就让说出村里不上学在外打工的熟人的情况。国家给每个入学学生有补助, 学校不足额发放, 还有这些吃空饷的, 也是很大一部分资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上学而突然收到毕业证书的原因。当然, 这样的错误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很多时候, 这些只有名字而没有入学的学生的一切相关资料, 都只是保留在教务处而已。

培训机构无法改变留守少年尴尬现状

培训机构为这些留守少年提供的技术培训, 能给这些准备打工的留守少年带来一丝就业路上的希望, 能使他们一定程度上获得一个不需要完全依靠体力完成的工作, 但是却完全不能解决他们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这些接受教继续育培训的少年或者青年们, “以前在学校什么样, 现在还是什么样。大多数人不合格, 心理认知上没有变化, 世界观没有变化, 德育无从谈起。”一位培训老师如是说。

这种培训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 只不过是辍学之后最后一次获得了向父母伸手要钱的机会。尽管这样的机会转瞬即逝, 他们仍然抓住不放。一位学生说:“我们经常会去上网, 学校不允许自由外出, 我们基本上都是翻墙出去, 很方便。”这还给这些留守少年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全省各地的留守少年纷纷聚集在一起。

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04-1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值得教育界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人们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情感问题,他们的社会问题等等都是我们各级党政常常关注的话题。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走访,通过一定的思索与探讨,我认为对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及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家庭责任,进行情感沟通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孩子教育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良好的家庭能够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优秀的家长在子女面前就是一个标杆,学生在其间自然感受道德是优秀的传统,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文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家庭成员又尤其是家长却没能很好地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要么外出打工几年不闻不问,要么父母离婚各寻归宿,要么夫妻外出天各一方,这是目前中国的现状。这样的家庭怎能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怎能为子女起到模范示范作用。

为了强化家庭的作用,使每一个家庭成员担负起教育子女、教育儿孙的责任,各宣传媒体(广播、电视)要大力宣传“五好家庭”,宣讲“优秀母亲”、“优秀父亲”,宣传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优秀个人,通过电视、讲座、培训班等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让社会各界人士知道自己在家庭的责任,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扮演设么样的责任,知道自己在子女心目中应该是字样的一个形象。与此同时,各宣传媒体通过各种娱乐性节目教育未成年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让未成年人学会养成相互沟通,增进感情。

二、办教育培训班,培养合格家长

当地党委政府,各乡镇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举办教育培训班,对各级党政领导、各乡镇办事处负责人、各居民委员会主要成员等进行专题教育培训,在他们之中进行家庭友爱教育,朋友亲情教育,同事互帮互助教育,儿女儿孙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本居民区范围内的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学会教育儿女和儿孙,学会教育、引导周边的亲戚朋友,学会引导、教育周边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学会引导周边的家长及监护人,真正做到大家都会做家长,大家都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自己及他人的子女,成为名符其实的家长及监护人。

三、建教育活动站,吸纳留守儿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许多多的儿童及青少年滞留在家乡上学或者游玩,未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各级党政,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因素,向建设养老院、敬老院那样建立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主要是用来接纳学校放假后无家可去的儿童及青少年,学校放假后不愿意回家在外四处流浪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既没有读书又不愿意到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等,给这些留守儿童及青少年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付让他们的心灵或身体又一个暂时的栖息之地。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开展事关一个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各级政府及其社会力量均应该倾注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各级党政应该将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管理与发展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常态化的建设与管理,将管理的效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之中。国家在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方面,应按一定比例进行长期投入,将这一投入纳入财政规划之中。各级政府应该从自己有限的财力中抽出一部分用于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基础建设与维护,社会名流及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集团或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为家乡建立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献计献策献力,社会各界人士应主动积极地向留守儿童活动站的建设进行有组织的募捐。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一旦建立起来后,就应该全面收集本乡镇、本社区、本村委会所辖范围内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的现状,全面掌控这一部分人的信息,把他的一举一动纳入活动站的管理之中。其中,包括学习、生活、情感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应该进行全盘的掌握。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应该加强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当地党政、各社区、各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建立起一个全网络教育网。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应坚强硬件投入,让每个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喜欢到哪里来,愿意到哪里来活动,把那儿当成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家庭。其中,包括游戏、网络、健身、娱乐、生活、住宿等。

四、增强学校活力,留住未成年人

学校是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心中的乐园,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圣地。作為不同类别的学校都应该积极进行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教育方法的探讨,从中找出具有实效性的教法,具有吸引力的方法吸引他们、感化他们。

学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硬件投入;多开展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锻炼的空间,能够开心幸福地过好校园里的每一天。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内部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真正建立起心灵加油站,让每一位学生在心灵困惑时都能够在那里排忧解难,消除心中的疑虑。

参考文献:

[1]陈惠惠,刘巧兰,胡冰霜.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同伴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16).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少年宫活动 篇4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体艺特色”创建为抓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各项能力提升。鉴于此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白庙乡中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因势利导,科学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我校开设了、书法室、棋艺室、舞蹈室、经典诵读室、音乐室、手工制作室等文体活动,少年宫共开设了12个特色班。于每周二、四下午集中安排时间开放,并且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真正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变成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一、乡村少年宫是学生自由挥洒才能的舞台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会表现得非常投入和自信。乡村少年宫活动开展后,那些平时的所谓“学困生”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加之辅导教师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摸清学生特长,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形成“你行,我也行”,“其实我也不错的“的自我意识,扬起奋进的风帆,充满拼搏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我校乡村少年宫已成为学生挥洒才能、和谐竞争的舞台。

二、乡村少年宫是家庭、学校、社会结合的纽带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隔代抚养,认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溺爱骄纵,尽量满足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对品德的要求却极低,总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少年宫活动开展后,学校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加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使他们的课外时间由分散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状态,也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不断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温暖的阳光。

三、乡村少年宫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摇篮

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建设乡村少年宫工作中,我校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校内外活动,寓教于乐,渗透德育,一举两得。一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现代公民意识。

四、用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本学期开学初我服从学校的安排,到我校雏鹰成长中心留守儿童办公室专门负责留守儿童的管护工作,成为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老师以及生活老师。怎么才能更好的关爱他们、照顾好她们呢?首先,我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好做法,好经验,上

网搜集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先进事例,取长补短,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其次,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引导她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滋润他们脆弱的心田,呼唤他们纯洁的心魂,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拥有灿烂的笑脸,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爱心倾注每一位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要以爱为核心,以尊重为原则,以培养自信为目标,施以爱心,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对于品行不良的孩子更要给予特别关爱与帮助,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的做法是:首先,做到严而有爱,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言行。课余积极主动深入他们其中,了解他们在思想、品行、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尊重和信任他们,少批评多表扬,帮助、引导他们,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使其在今后的言行中逐步纠正克服错误。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5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高尔基

我是一名有30年教龄的区县中学教师。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那是在2000年的毕业班,一名女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骂我是“老巫婆”;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一名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追着老师打,有学生沉迷于网游“失踪”一周,有学生结成小帮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

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与专家沟通探讨,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

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留守儿童教育 篇6

202

        索引

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相关百科 专家解答

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更多留守儿童的定义>>

是谁让留守儿童成留守儿童?拿什么保护你,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留守少年的未来 篇7

学校监管的无力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初级中学, 学校有80%的学生都是“留守少年”。这个典型的留守少年学校, 就连任教老师对其混乱的状况都不满意:“乱!娃娃们都管不下!”究竟乱到什么程度?留守少年儿童中打架的频率很高。据了解, 在该县的各个中学, 经常会见到学生打架的现象。往往是一群学生与另一群学生之间因一些小事发生口角, 很快就发展为群架。有一些学生在校园里私藏铁棍、刀具, 随时准备和其他学生动武。学校老师也曾没收过这些棍棒和刀具。

在这种暴力笼罩的氛围下, 一些学生为求不被欺负, 就结成群体, 这又反过来增加了打群架几率和团伙违法犯罪的风险。在某学校, 有着“七虎团”这样类似于帮会的组织。7个不满16岁的少年, 因为担心被别人欺负, 所以“结为异姓兄弟”“同生共死”。他们认为, 这样一来, “就没人敢欺负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名“七虎团”成员因与同班同学为“女朋友”争风吃醋, 大打出手, 谁知实力不济, 被对方打得鼻青脸肿, 于是该成员找来自己的结拜兄弟, 将同学左腿打断, 因断骨严重, 如今已经无法复原。

另外一个学校的一名15岁的在校女生, 因为与校外青年外出逛夜店, 很晚未归, 导致无法入校, 最终与男青年在宾馆开房就寝。女方父母得知非常愤怒, 特意从外地赶回, 要求与男方家长私了, 并要求学校赔偿损失。双方最终未达成协议。该校学生还称, 这种事情很常见。一位女生告诉记者:“我们班就不叫班, 叫村。班长和副班长称为村委主任和村长, 每个村民都有自己的老汉和老婆, 太正常不过了。”记者问她:“老师就不知道吗?”女生答道:“我想老师肯定知道, 只是管不了, 所以由我们疯。”

一个教室:“这里一半的桌椅都空着, 学生都逃课了。大部分在网吧。”老师无奈地说:“他们逃课不是一个人。要去就是一大片。没办法管, 20多个逃课的孩子, 一个一个做工作, 老师什么都不用干了。”

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附近网吧、游戏厅分布密集。学生们刚开始的时候偶尔偷偷出去玩, 放学放假这些地方便人满为患。后来越来越严重, 很多学生逃课上网、玩游戏。学校组织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抓捕’, 刚开始有点效果。时间一长, 网吧的管理员已经知道老师的行动, 早早就通知他们躲避。几次下来, ‘抓捕’行动也无济于事, 也就不了了之了。”

对于学生违纪, 学校能做的也只能是进行处分。学校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处分能起多大作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几乎起不了作用!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来学校上课, 长时间见不到人。你给他处分, 他连面都不露。”该负责人无奈地说:“太难管了!”

家庭教育的缺失

导致这样的局面并非学校单方面的原因, 留守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些留守孩子, 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已经离世, 其监护权最多的是由祖父母接替, 也有一小部分是亲戚代管。这种代管几乎让这些孩子完全接受不到家庭教育。记者在采访一部分学生的代管家长时发现, 这些临时监护人对学生的管理仅限于“做饭给他吃”, 学习方面管得很少。

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来源于家庭氛围的缺乏。一些留守少年表示:“我从出生到现在一共见过爸妈不超过10次, 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周。所以我认为我就没人管, 跟孤儿差不多。跟父母通电话根本没话说, 觉得那是陌生人, 跟自己没关系。”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少年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和放纵的态度。并且这些孩子易被利用, 和一些不良青年厮混, 偷鸡摸狗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由于他们通常基础差, 升学困难, 许多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得很多学生是非曲直不分, 法律意识淡漠。一位在校生告诉记者:学校里有学生偷东西, 而且这种偷盗行为比较频繁。一位走读的男生指出, 他在入学一年间已经被偷了三回。一般来说, 学生偷盗的都是一些文具、手机、自行车、小额现金, 也有学生偷学校的教学用具, 涉案金额小, 情节很轻, 而且, 偷盗行为一般发生在校内, 学生在校外进行偷盗的现象很少。因此被偷盗者一般不会报警, 学校发现后也是自行教育处理。不过, 这种偷盗现象, 给在校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

留守少年实际上没有家庭教育, 没有家的概念, 更对家庭没有归属感, 他们名义上并不是孤儿, 却成为了事实上的孤儿。

一个群体的迷失

相同的年龄, 不同的境遇, 却有一个相同的爱好——网络游戏。这些留守少年无论是否上学, 都是学校附近网吧的忠实客户。这些逃课的学生和校外的留守少年一起聚集在网吧之内, 吸烟、喝酒、打架、找女朋友, 他们在学校学不进东西, 在校外和网吧, 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和自己的青春。

这些学生大都对参加中考完全没有了希望, 普遍厌学、贪玩, 相当一部分辍学之后就外出打工。一位学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混完初中, 就出去打工了。上高中考大学根本没想过。”他说:“我小学时候学习还挺好的, 上了初中以后就不想让人管我。我就开始混日子了。我也不喜欢这样, 我也想当科学家、这家那家的, 但是已经没有希望了。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了。”这个由年迈的奶奶监护的留守少年, 想起未来, 陷入了沉思。

打工成为很多留守少年的退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相当一部分留守少年总是在心里这样默默地安慰自己:在学校好好玩几年, 毕业就出去打工。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回到农村种地,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种地。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外出打工当做出路。近年来的用工荒, 导致劳动力价值上升, 打工热又一次席卷了广大农村, 那些拿着或多或少钞票回乡的打工者, 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满, 只不过, 这是建立在他们拥有充沛的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这自然对在上学的孩子造成更为猛烈地冲击, 打工者“大学生也不过挣那么多钱”的论调以及事实, 让很多留守少年在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就匆匆放弃了学业。相当一部分留守少年的父母无疑成为这种“上学无用论”的忠实支持者。

记者随机在陕西华县三所乡村初级中学调查发现:初一到初二学生流失率在6%以下, 而初二学年学生流失率达到15%至20%, 初三学年能升入初中的学生只有10%左右, 其余学生几乎全部流失, 打工或者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上学无用论”使得农民在教育方面对孩子的支出不断减少, 因为高中、大学所产生的费用, 对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谋生的打工者来说, 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然而这费时费钱的“工程”产生的效益却无法看见。所以, “上学无用论”在农村成风, 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是留守少年的少年

一位父母都在身边的学生说:“他们 (留守少年) 在学校过得可轻松了,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没人管。我很羡慕他们。”由父母监护的一小部分学生不是留守少年, 却羡慕留守少年的生活, 这就导致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群体性迷失。他们贪玩、厌学、爱上网。一位网瘾少年的家长在跟记者交谈时忍不住哭泣:“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还挺听话的, 这上了中学, 跟他们班的那些学生整天泡在网吧里, 哪儿都不去。饭都不吃, 身体瘦得不成人形。我现在不求别的, 只希望他能把身体搞好就行了。学习上已经不指望了。”该家长表示,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这样, 形成了一股风气。家长们还要上班, 不能时时刻刻看着孩子。

这种父母在身边却沉沦的少年, 与周围留守少年人数众多不无关系。他们是同龄人, 他们之间没有沟通的障碍, 在这些留守少年的带动下, 很多同龄人蠢蠢欲动, 或者羡慕, 或者跟风, 甚至有一部分完全沉沦, 具备留守少年的一些特征:厌学、撒谎、爱上网, 以将来外出打工作为人生的目标和退路。

留守青少年的现状调查研究 篇8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 现状调查 分析研究 解决办法

根据《中国青年报》所载《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居于农村一隅之地,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一、留守青少年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这些父母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舍弃自己的工作,离开所在的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些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留守青少年,而留守青少年却鲜有人关注。笔者在师范学校工作这几年,留守青少年在师范学校中大量存在。有些留守青少年儿时并不是留守儿童,他们小时候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照顾,但是长大后,父母出去打工挣钱,他们变成了留守青少年;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留守儿童,而父母也一直在外打工,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留守青少年。这些孩子在进师范学校之后和父母最常交流的方式就是打电话。而这些父母和孩子的班主任则很少交流,大部分是根本不和班主任联系,因此很难获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也对孩子的家庭状况知之甚少。留守青少年在学校的衣食住行完全靠自己,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因此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在性格和心理上会有微妙的差异,更容易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来。

笔者担任上一届班主任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女生,她的成绩优异,平时也踏踏实实,没什么出格的举动,但她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偷钱”。现实是她并不缺钱,但她说偷钱的行为可以给她带来刺激感。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她的家庭环境:她的父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她生活在叔叔家。父母几乎从来不会过问她的情况,叔叔家人也几乎忽略她的存在,她一直生活在孤独之中。从留守儿童到留守青少年,她有无数的心里话想对父母说,有无数的心事想要倾吐却从来没有这种机会和对象,慢慢地她开始走向极端,于是用偷钱的方式来引起大人对她的关注。

这件事对笔者触动极大:留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留守青少年在吉安师范学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留守青少年各方面的状况,笔者对吉安师范学校的14名留守青少年展开调查,向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并且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该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留守青少年的生活状况;第二部分,是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第三部分,是留守青少年的学习状况;第四部分,是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状况(由他们的监护人填写或口述)。

从问卷第一部分的回答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留守青少年(10人)都是父母双双出去打工挣钱;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达到5年以上的有11人,占到全部人数的79%;“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见到父母了?”对于这题,有10位同学选择的是“半年~1年”。这说明这些青少年的父母是长期不在他们身边的,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绝大多数都有着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这些父母的文化程度最高的为高中学历,最低的则是文盲,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初中(7人)的居多。这说明留守青少年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在外打工,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青少年相应的辅导。孩子和父母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手机或电话。联系较勤的父母会一周左右和他们联系一次,懒惰点的很少联系(一个月左右联系一次)甚至不联系(2人)。

从第二部分回答的情况来看,这些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复杂多样。有11人选择“有时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不想念父母的”只有2人。“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对于这题,有10人都选择了“愿意父母出去打工,但是希望经常回家”。这说明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孩子表现了超出年龄的成熟,他们对父母的行为是理解的。有一半人(7人)希望他们的父母能一周以内和他们联系一次。这说明孩子们还是很渴求能和父母经常沟通聊天的,还是会很惦记父母的。“你的性格是什么?”对于这题,选择“其他”选项的达8人之多,有个学生在答卷上写下“双重性格”。这说明孩子自我认识模糊,对自身性格特点缺乏清晰认知,也说明其性格养成缺乏父母引导的元素。“你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对于这题,有8人选择了“朋友”,比选择“母亲”(4人)的多1倍。“父母未外出打工时,遇到困难时你最希望谁帮你解决?”对这题,有9人选择了“同学和朋友”。这说明留守青少年因为缺乏父母之爱,所以更为重视友情。对“生理卫生是否有人指导?”这道题,有8人选择“很少”。留守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不断增加、性机能的成熟,从而引起生理上的一些明显的变化,男女均出现了第二性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而此时的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指导,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部分对留守青少年学习状况的调查反映出,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都不是特别好,但是也没有很差的。14人中,有6人成绩是良好,6人是一般。这说明他们比较懂事,因为知道父母出外打工挣钱是为了他们和家庭,所以学习都比较自觉和努力。喜欢上学的是7人,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并有过半的人都认为父母打工对自己的学习影响不大。这说明他们早已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学习的习惯。但是他们学习始终不能拔尖的原因也跟父母的离开有关。调查显示:父母的离开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比如孩子们认为父母的离开使得自己缺少监督,或因为思念父母导致精力分散而影响了学习。“家里有人辅导你学习吗?”对于这题,有高达11人(79%)选择了“没有”。“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对于这题,有7人(50%)选择“没有”。在“监护人监管学习情况”这题中,有7人选择“有时过问”,有3人选择“基本不管”,仅仅有1人是“要求严格”。由此可见,这些留守青少年在比较缺乏监管和监督的环境中学习和长大,对自身的学习和前途将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根据第四部分“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状况”的调查,监护人只能够尽到家长基本的义务和责任。比如在“监护人对孩子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所持的态度”这题中,有13人都选择了“坚决反对”。但是监护人对孩子更进一步的监管从问卷结果来看就没有那么乐观了。这可能跟他们自己的文化程度和生活环境有关。在“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这题中,选择“不联系”的有11(79%)人,仅有1人选择了“会与老师主动联系”。这种情况笔者也是深有感受。笔者在担任这几年的班主任过程中发现,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家长很少会经常、主动地和老师联系,一般都是新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见过面或是孩子出了事情时打打电话,学期中就很少和老师联系了。而对于“学校是否有关爱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机构”这题,14人全部选择“没有”。这说明,学校在关爱留守青少年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对留守青少年问题解决办法的建议

第一,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针,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青少年的数量。

第二,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给予留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留守青少年教育问题也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他们的成长过程也会比较顺利,留守青少年也一样会成为阳光青少年。探索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更多的老师成为留守青少年的代理家长,在学习之余给予留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

第三,老师要经常与留守青少年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建立良好团队精神的同时找到归属感。

第四,建议留守青少年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这一项工作可以在他们外出打工之前进行统一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提升这些父母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学校方面也应该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关注和监管,实行对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要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青少年档案”,记录留守青少年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青少年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01).

[2]蔡玉军,罗国芬,邓喜芬.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青年探索,2005(06).

[3]罗国芬,蔡玉军.从非社会性行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 .

[4]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5]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04).

[6]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

[7]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

[8]张宁娟.一个现实问题的理论关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特征分析及其策略探索[J].教育学报,2005(03).

[9]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10]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留守儿童管理总结 篇9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启动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学期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蒋志成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家校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每班确立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教导处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特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被救助的对象中,给与资助。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3、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学校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了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三、工作中的不足与困惑

1、不足

有些教育工作还不够到位,不能关注到所有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中的细枝末节。特别是暑假与寒假中的部分仍然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还没有真正重视他们,为他们做些什么„„

2、困惑

要想关爱留守儿童,必须牺牲部分教师的休息时间,我们该如何给与他们一些补偿,又该拿什么来补偿他们。要给留守儿童组织各种活动就必须得有活动经费,这些经费又从何而来„„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 篇10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

一、信息卡制度。

各校在每学期开学前对本校“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儿童信息卡”,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留守代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二、学校寄宿制度。

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更多适龄儿童在校寄宿。

三、亲情培养制度。

在各校设立亲情室,内设电话或计算机和视频,确保每月让每位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或视频聊天一次。

四、心理咨询制度。

在各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

五、关爱帮扶制度。

开展“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给予帮助。

六、家校互动制度。

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11

关键词:留守少年 权利保护 未成年法律制度

Abstract:"The left-behind juveniles" are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appearing with rise of the tide of migrant workers,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China. The left-behind juveniles" are facing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areas. Therefore, it arouses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In China's current legis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Juveniles" and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legal system, there are many regulations involved in other branches of law but mostly scattered which are unable to form a complete system. Situation of such legislation has bad effects on judicial practice.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current situation of Juveniles law. Among them, the rural issue of "The left-behind juveniles", because of a certain degree of particularity, we should pay more special attention to in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of Juvenile law of China.

Key words:the left-behind juveniles; protection of rights;juvenile law of China

一、留守少年的概念

留守少年指的是中国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少年。留守,亦即被留下的意思,严格来讲,留守少年并不是一个法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留守少年在中国当下,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们关注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大量的留守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学习、损害别人利益和利益被人侵害甚至于犯罪等方面的问题,不论从生活状态看,还是从心理状态看,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世界的各个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少年的生存和发展似乎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全世界的总人口中,少年儿童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从长远来看,世界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少年儿童的参与和支持。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少年应当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且此种权利的实现应该由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但是,在现实中对少年权利的保护却是不容乐观的。如贫困而导致的饥饿、辍学、童工的出现及父母对子女的虐待等等。鉴于此,1989年《世界儿童权利公约》出现,并成为世界上签字的国家最多的国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儿童问题的普遍关注和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视。

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的现状

《世界儿童权利公约》、我国《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法》、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国《教育法》中都有关于未成年人权利的相应规定。但是,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未成年人所享有的这些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得到保障的。尤其是被父母留在农村的那些少年们,生存尚且面临重重困难,又如何实现其他权利的保障。在此意义上说,这些留守少年无疑是受害者。

我国没有统一的未成年人立法体系,关于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的规定散见于各种效力层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立法、司法解释之中,目前涉及到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两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涉及未成年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条文之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立法体系。

《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199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6年12月29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修改草案。这次修改是该法实施以来的首次修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1999年6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共八章,57条,包括: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八个部分。

三、从留守少年的角度对我国未成年保护立法的分析

我国立法上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来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但实际保护的力度仍然不够,现实中对少年儿童的忽视甚至是虐待的行为大量存在而又得不到法律规制的情形是常见的。在这里,笔者试从农村留守少年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一、关于家庭保护的缺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此外,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涉及未成年人家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条文共18条,占正文全部条文的约32%,涵盖了对未成年人进行人身教育、犯罪预防、以及对监护人的教育惩戒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上述法条体现出国家对家庭监护的重视,但对于农村留守少年而言,家庭保护的缺位是现实存在的,然而,如法律中所说的另行委托监护人等替代监护措施的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大的任意性。而且,法律也没有对替代监护人的范围和条件做出具体规定。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针对这一情况,法律应该对监护缺位时的替代监护问题做出更加详尽的规定,内容应该包括替代监护人的范围、责任、替代监护的内容、相关费用等方面。

第二、关于权利的救济。《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父母应当继续负担抚养费用。这一条文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针对监护人侵害行为须进行教育,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主体;其次,经教育不该时,经申请后人民法院的司法介入。但关于由谁申请的问题,上述法条中“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的规定太过笼统,现实中少年儿童权利被侵害的情况的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救济。所以,未来的立法或法律修改首先应明确教育的主体,一般情况下应由专门的行政机关负责;其次,关于诉讼主体的确定。目前立法中否认了未成年人本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只能有待于“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的发现,然后通过司法途径得到救济。这就使得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行为能否受到司法的裁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我国《民法通则》的监护制度和《民事诉讼法》诉讼代理制度中,规定了监护人为未成年人的法定诉讼代理人,但关于监护人侵害被监护人权利时的诉讼主体亦未作明确规定。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赋予未成年人本人一定的控告权,因为他们是切实的受害人;另一方面,应该对诉讼主体做出明确的规定,将“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具体化和明确化。

第三、关于国家权力(主要指行政权)的介入与干预。具体说来,是指国家亲权理论在制度层面如何实现的问题。我国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其各项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虽然国家针对这些留守少年也出台过不少相关的政策,但并未上升到立法的层面。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背景之下,以立法的形式强调行政权对这一社会问题的适度干预,将会使得留守少年的权利实现具有强有力的后盾。国家亲权理论主张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能或不能很好地行使对被监护人的监护权时,由国家代替监护人行使监护权。行政机关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如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而言,其权力的行使更具有规范性。同时,相对于司法机关而言,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又具有主动性的特点,更能够及时全面地保护留守少年的各项权利。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少年的各项权利保障,如生存权、发展权等主要将依赖于县、乡一级政府负责的实际情况,在立法上如何配置行政权,如何设置行政权的内容以及如何规范行政权的行使都将是未来立法中值得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自古代起即有“恤幼”的思想。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法治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中国的未成年人立法、司法制度的发展都相对落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少年法治的发展状况将真正代表我国少年法治建设的总体水平。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在和谐发展的背景之下应该也值得引起法律的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姚建龙 《长大成人——少年司法制度的构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3年版

[2]姚建龙“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思路与建议”《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3]李环“建立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从法律和社会福利的角度”《青年研究》2007年第4期

[4]张旭“未成年犯罪的处遇措施:比较与借鉴”《人民检察》2006年第3期

[5]卢建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完善——基于国际人权公约的分析”《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5月第29期

上一篇:绩效考核分类制度下一篇:期末试卷b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