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

2024-06-08

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 篇1

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

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这些成了“留守学生”。我上一届所教的班级中留守生占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同农村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有的自制力差,行为散漫;有的沉闷抑郁,情绪低落;还有点目标模糊,自暴自弃。总之,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等存在一些缺陷,比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支配言行,情绪影响人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人产生正能量,反之,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下面仅举一例,谈谈我在教育和帮助留守学生的一些作法和体会。

一、案例

留守儿童:胡某,男,14岁,成绩较好,品行端正,但性格倔强,情绪消沉,孤僻抑郁。成绩考得好的时候,大话连篇,趾高气扬;成绩考得差的时候,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如果不加强教育和帮助,前途堪忧。

二、分析

胡某的家庭共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妹妹。爷爷奶奶均已过七十岁,爸爸妈妈在深圳打工好多年,几年也难得回一次。因此,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监管他。胡某家的经济状况还好,对他的生活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一日三餐,兼顾营养花样。在学习方面,爷爷总是问他的作业完成得怎样,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可是,爷爷好心问候遭致的是胡某的白眼,说爷爷啰嗦、烦人。爷爷奶奶把他没有办法,任其发展,不敢问他学习方面的事了。爷爷奶奶对胡某这样关心,他为什么不领情,而且

还反感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因此这个貌似不谙世事的孩子已步入青春期,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深深左右了他的行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他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蔑视着自己,常常感叹自己,渴求着自为自信自尊。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却无法达到和谐统一,而爷爷的问候、探询,正好给了他一个宣泄的出口,他正谋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困扰着他的难题,释放他的情感。

青春期的到来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胡某表现出过强的自我意识,甚至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使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慨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因而不能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因此,他的心理体验常伴随着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不足和情绪消沉、孤僻、抑郁等现象。因为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容易与现实产生碰撞,从而造成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是一个独立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却不能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故难以与其长辈或其他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关系,反抗性成份较多。同时,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形成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的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他开始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美放在首要位置,并尝试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却难以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他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扬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胡某,这个留守学生,本质不坏,在家长和老师的从严要求下,让他保持了单纯和善良,耐心施教可以转变。

三、辅导

首先对胡某进行心理疏导,该生智力较好,跟他讲道理容易听懂。我经常跟他谈话交流,教育帮助该生进行自我评价,因为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具体是指个体对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是人们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自我认识与自我态度的统一。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使该生的心理行为向健康方面发展。另外,我通过活动、榜样、举例等多种手段帮助他正确地分析自我,纠正自我知觉的归因偏向,防止不健康心理形成。让该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习别人长处,改掉自己的缺点。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赞可夫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我班一学期开展活动多次。如:主题班会,班级放歌,文化探访、篝火晚会„„在活动过程中,让性格外向的孩子带动胡某开朗起来。

四、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育帮助,胡某比以前开朗多了,他的交往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学会与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认识也得到了同伴群体的纠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了完善,自我意识得到了正确的对待,他学会了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黄陂一中。

五、反思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置不当,很有可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轻者毁掉孩子的前程,重则遗留社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对留守学生,我们应当以真诚的心去打开他们紧闭的心门,在辅导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实施有效教育和帮助,在教育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教育好自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让每一个学生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 篇2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校园暴力,教育启示

2013年, 湖南科技大学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给娄底市涟源塘湾中学的留守儿童做一次心灵健康体检, 阿强是重点呵护对象之一。阿强11岁, 其父母外出打工, 只能和15岁的姐姐相依生活, 他经常被同学欺负不敢言说, 瘦小的阿强心中积蓄着恨意。当被问及如果这个同学继续欺负你, 你怎么办?“我会杀了他!”后来经过学校领导、老师、志愿者的关心下, 一年后的他变的开朗了, 同学也不在欺负他了, 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阿强是幸运的, 那个学生也是幸运的, 因为得到发现和及时干预。但是这个悲剧的避免毕竟是少数。

而今, 在社会几乎每天都会上演青少年儿童打架斗殴事件, 悲剧也在上演, 如2014年6月在北京郊区3名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 据悉被打者才上六年级, 2015年3月在三亚, 发生了未成年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一名14岁男生死亡, 原因只因两人因小事发生口角。看着这些打架事件, 心理不免有很多不忍, 阿强的事例, 这些打架的孩子事例让自己去思考,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打架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 我们有没有给那些青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的, 这些都是本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青少年打架斗殴的因素

1. 家庭因素

(1) 父母的教养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些问题孩子大多处在父母使用专制、权威、忽略型下的家庭。在社会学习和控制理论中其指出,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的家庭更容易使未成年滋生暴力倾向。

(2) 家庭中父母实际教育的缺失。如今, “隔代教育”现象明显, 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 据最新的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白皮》书统计, 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 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那么教育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上一辈中, 然而在隔代抚养中, 爷爷奶奶也只是关注孩子的物质方面, 在物质方面是过度满足, 在精神上是忽视的。

2. 同伴因素

俗话说“人没有朋友就像缺少阳光一样。”在青少年时期, 同伴对其的影响很大。据很多研究中发现,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时期比儿童时期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1]许多青少年儿童由于脱离家庭的管制, 会模仿上一些社会的恶习, 受到同伴的唆使一起抽烟, 喝酒, 聚众打架斗殴, 甚至会抢劫、偷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周围环境因素

(1) 网络传媒的影响。不得不说现代是网络信息时代, 网络传媒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业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美国学者阿恩特指出, 青少年对媒体共同与一般的使用有五个方面, 即娱乐、认同模式、追求轰动、对付和青年文化认同。媒体是青少年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进程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进程中, 青少年默认或抵制社会、文化所提倡的行为或信仰[2]现在的网络媒体每天都在充斥着悲剧, 不良现象的发生。快节奏, 大众腐蚀低俗文化混在其中, 青少年由于自身社会认知不成熟, 会随波逐流进行模仿, 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 而自知认为是对的。

(2) 法律法规的监管不完善。我国法律中对青少年儿童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不完善, 只要没有造成死亡, 孩子不需要负任何的法律责任,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儿童打架斗殴, 欺负其他玩伴的行为。

(3) 社会文化的相容影响。社会控制理论强调, 与社会机构 (如学校、工作单位) 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反传统的行为倾向, 这说明了为什么处于经济贫困的、主流社会边缘的、城市角落中的少年更容易发生问题行为倾向。[3]

4. 自身因素

青少年儿童由于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一方面随着身体的发展, 心理上也在慢慢的成熟。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渴望独立, 但又没有物质来源不得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下, 那么其会因为种种的不合理的原因导致矛盾体。由于急切的思想, 解决事情的办法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 如打架。

二、解决办法

那么在面对青少年儿童的这种打闹行为, 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 正确教育, 引导孩子纳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轨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影响最重要的教师。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 看到类似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出面对其教育, 让他明白通过打架这种行为方式是不对的, 要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明辨是非, 去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 进而把孩子引导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道路上来。

2. 多沟通, 让孩子申述是非, 提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很多研究显示, 忽视对儿童的不良影响绝不亚于虐待的后果。[4]不管父母是在孩子身边还是不在, 都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和孩子做朋友, 多沟通交流, 及时给孩子排忧解难, 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做一个社会的规范人。

3. 做好成年人榜样作用。

社会学习和控制理论中其指出,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更容易使未成年滋生暴力倾向。这是因为行为主义者班杜拉认为, 儿童具有模仿作用, 而且在成长中青少年儿童个体模仿能力强, 社会认知不成熟, 辨别是非能力差, 而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物, 那么, 他们在学习中更多的受父母影响。

4. 正确诱导孩子,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在面对别人欺负自己时, 一定不能采用忍让, 纵容态度。不因其恐吓而忍让, 要及时把事情告知家长或者老师, 让他们出面解决。

参考文献

[1]Kathryn LH, David AW.Childneglect:developmental is isues and outcomes[J].Child Abuse and Neglect, 2002, 26:679-695.

[2]J.J.阿恩特.青少年使用媒体实现自我社会化[J].青年研究, 1997, (2) :44-48.

[3]刘新声.关注发达国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国青年报.2000.6.22.

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 篇3

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习上,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组织“留守学生”与班上优秀学生结对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一定得成绩。现在班级留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案例

班上有个叫王惠玉的同学,她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直由姥姥、姥爷照顾,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上性格内向,再加上刚上一年级胆子小,所以在校一直寡言少语,老师问话也不愿多说,不爱与同学交往,开学三周中竟尿裤子两次,问她什么原因也不说,我得知这些情况后,多次给她的姥姥打电话,有时也邀请她姥姥到校了解情况,得知她的姥姥平时很少带她到外面去接触其他人,使她胆子特别小,不愿与人沟通。我就多次找她谈心,“你平时喜欢做什么?”“你父母亲多久回来一次?”一个个问题扣开她的心扉,每天早上我都主动笑着与她打招呼,经常抱抱她,亲亲她,时间长了她也会主动问我好。“你真行!”“你做得很好!”一句句赞扬树立了她的自信,于是她的目光不再呆滞,她的手在课堂上高高举起。我还让同学们主动接触她,“我们一起玩吧!”“我有尺子,给!”同学们的热情驱散了她的羞怯,天真的笑容是她脸上绽开的花,串串欢笑是来自心灵的声音。现在每天早上她都会来到我身边,笑着跟我说回家的事,我说让我亲一口,她便会主动让我亲一下,才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刚开始有不会题也不敢问,成绩一直在后面四、五名,现在成绩在前面,还担任了小组长,工作认真。和同学关系也很好。

在暖暖的情意中,她快乐了、开朗了,我们也感受到爱的力量。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4

每一朵花都有结果的心

尹庄小学杜瑞平

每朵花都有结果的心啊!老师更应该学会尊重,尊重每一朵花,哪怕这朵花只是一朵不起眼的野花,或者仅是一株狗尾巴草。

每年的春季,学校都会接收很多随着父母来晋江务工的外地学生。这些学生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点:学习成绩不好。这可能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督促有关,也有可能和常年的漂泊有关。

又是新学期开始了,我班就接收了很多这样的学生。其中的一位男生让我印象深刻。接收时,我照例查看户口本,要抄录有关学生的信息资料。一看到他的出生日期,我吓了一跳。因为他的出生日期显示是1996年2月。按正常情况来看,这个年纪应该读初中了啊!怎么才读四年级呢?是不是输入时弄错了?在我的询问下,家长确定没有输错。看着家长那副肯定的表情,再看看那孩子,浑身脏兮兮的,还有一股味道,我的心一凉:年龄没错,那肯定是成绩太差!担心归担心,我还是得让他插入我们班。

开学的第一节课刚好是我的课,我有意识地提问他拼读一些最简单的生字。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料,拼音一个都不会!我火冒三丈:“a o e,一年级时,你们老师没教你啊?”结果,那孩子抬起头,很委屈地看着我:“我们老师没教我们拼音。”“你读了这么多年书,老师从来都没教你怎么拼音?!”“嗯。”听到这,我差点晕倒。这是什么老师啊!这不是误人子弟吗?现在倒好,他不用担心了,倒是我,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帮他把拼音补上啊!我怎么这么倒霉,收了这样的一个学生啊!郁闷归郁闷,课还是得帮他补。好在,我没有午休的习惯,刚好利用这段时间,让他早点来学校,帮他补上。因此,下课时,我先在他的生字本上写a o e,iu ǖ标上声调,再教他读一遍。由于第二节是数学课,我让他中午回家后练习书写,下午来到学校后再教他。放学后,我正收拾东西,只见他兴冲冲地跑进来:“老师,我写完了,而且我都会读了,不信,你可以考考我。”原来,他一下课就在教室里写,遇到忘记了的韵母,就请教同学。看到他作业本上那努力想写端正,但还是有点儿歪斜的字母,看到他那因为学会了老师教他的拼音而高兴得通红的脸。我的心一颤:虽然他的成绩不好,可是,他还是很努力地想学好啊!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在《少年文摘》上看到的一句话:每朵花都有结果的心。是啊,每朵花都有结果的心!我不能因为看不到花儿结果,就懒得为花儿浇水,就懒得去理这朵花儿。回想以前,曾几何时,在分数这个“紧箍咒”的指挥下,我也是以分数论英雄。这其中,会不会有意或无心地伤害到某个幼小的心灵?脑海中浮现出那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幼稚的脸,我的心一阵钻心的痛,为以前我认为结不了果,就给他们下定义,贴上差生的标签的“花儿们”!看着眼前这朵缺乏“营养”,又千里迢迢搬迁来此的“花儿”,他,更需要阳光的爱抚。我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哪怕你的颜色不好看,气味让人头疼,哪怕你最终结不了果,我也绝不放弃你。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篇5

---------------- 题记

当今社会现状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一大批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被迫交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成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心理、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使他们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作为农村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他们,走近他们的心灵,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说一下我的做法。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一)

一、问题表现:

李某,男,13岁,七年级(5)班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

有精神病,他与母亲共同生活。上课发呆、厌学、不完成作业。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有一次,没完成作业,当我问及他的父母是否在家检查督促他的作业时,他突然沉默了,开始哭泣,通过他的表现,我知道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再追问。后来,联系家长不通。于是我通过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有精神病,自理能力差,根本照顾不到他,他基本上是自己照看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6

广西合山市上塘 小学 农志娥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2、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3、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五、个人体会

留守学生的关爱与教育 篇7

在学校里, 留守儿童的成绩一般都不是很拔尖, 克制力和约束力也不是很强, 因为丧失了家长的监护与督促, 孩子的成绩下降很快。如我校留守儿童在父母出去打工前的整体平均分是68.75, 一年后, 他们的整体平均分降至57.64。如影相随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日趋下降, 自我“松绑”, 变得散漫, 整天无所事事。如一名男生三天两头迟到的原因是晚上睡迟了。若是再追问下去, 他则会搔着头告诉你, 看电视看到深夜, 或是在网吧泡了一夜。一旦把他看紧了, 他干脆就不来上学了。还有一个女生, 今年11岁, 不但要照料自己, 还要照顾弟弟。她在周记中写到:在学校里有学不完的知识, 做不完的作业;回到家里又有干不完的活, 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要洗衣服, 然后到菜园里去锄草, 回来还要烧晚饭……我几乎累得快要喘不过气了。我没有时间去学习, 所以成绩很差。在学校里, 老师嫌我成绩差, 同学嫌我笨。

留守子女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多留守儿童反映:“朋友不多, 经常自己一个人玩或看电视, 很孤独”“生活中遇到烦恼或困难没有人帮助自己解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觉得有人歧视自己”“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另外有极端行为倾向的比例虽然不大, 诸如“想离家出走”“觉得生活没意思, 想自杀”等想法, 因其后果严重, 也应特别关注。

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 主要是在农村地区, 仅阜阳市大约就有5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抚养, 得不到有效地教育和监护, 存在很多不良习惯, 大多数儿童自私、厌学, 其教育问题、心理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怎样才能关爱留守儿童, 使他们健康成长呢?可以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做起。从学校方面看, 可采取为留守学生“解难题, 做好事, 办实事”的措施。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学生逐人统计姓名、性别、年龄、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庭电话, 汇总后按村组整理, 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 全体教职工, 分片包村, 担当学生的代理家长。要求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两次, 每周进行一次家访, 每半个月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发现学生有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 代理家长在第一时间内应知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代理家长还应经常与留守学生所在的村组干部交流, 征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代理家长要成为这个网络的枢纽。从社会方面看, 应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 落实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 并重视其教育与管理是目前政府和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虽然身在外地, 但也应尽量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要经常回家看看, 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经常与孩子交心, 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特别是加强孩子校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时时给孩子敲警钟, 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通过各种方法, 如电话、信件、网络等, 和孩子谈谈知心话, 不要一开口就是“学习成绩怎么样?”, 这样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变成对他学习的督察, 只会让孩子更加远离父母;

3.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可以在孩子假期内将他们接到身边,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参与自己的工作, 让他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坚强的个性, 千万不要出于内疚的心理给予孩子过多的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只会适得其反, 养成孩子冷漠、任性、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

从学校及社会角度来说, 学校教育最能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上的不足。解决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寄宿制管理。由于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 有些地区甚至根本就没有寄宿条件, 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因此,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实施有效管理, 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此外, 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多渠道筹资建立寄宿制学校, 配备相应工作人员, 系统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吃、住、管、教等一系列问题。

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08—0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们应看到,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等原因,一部分农民的生活仍很困难。靠天吃饭的单一粮食种植产业已远远不能维持农村家庭的正常开支。于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孩子就被留在家里。人们习惯上称这些学生为“留守学生”。逐年增多的农村“留守学生”,给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

“留守学生”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据笔者对我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我校约30%左右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甚至亲戚抚养,导致“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一部分“留守学生”成为双差生,其主要原因及在校表现如下。

家庭因素。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是“留守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这些孩子在家庭里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而爷爷奶奶对其更是溺爱有加。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他们娇生惯养,家务由大人承包,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大人诚慌诚恐,千方百计依顺孩子。特殊的家庭生活方式,使这些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在校表现为经常迟到、早退,经常违纪,学习不认真,作业完不成,甚至不交作业,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继而发展为逃学、厌学等,情绪容易偏激。

心理因素。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疼爱和关心,缺少温暖,无人管束,家庭教育名存实亡,他们心存失落感、孤独感,容易产生偏激情绪,表现为心理压力大,自卑、脆弱、任性、自私等。

学校因素。由于“留守学生”在家里无人管教,在学校里处于受冷落、被歧视的地位,特别是有些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不关心成绩差的学生,这使他们长期在批评、讽刺、挖苦的环境中度过,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甚至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一是当面顶撞老师,对老师极为不满;二是故意违反校规校纪;三是冷漠;四是用退学的方式威胁老师;五是班主任天天找其谈话,他们当面说要改正错误,过后仍我行我素;六是对老师经常表扬的好学生有嫉恨心理。

社会因素。青少年好奇性强,喜欢模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部分辍学生外出打工回家,对“留守学生”诱惑力很大,认为不读书同样能挣钱,吃得好,穿得好,使一些学生常常跃跃欲试,导致新的厌学之风滋生。

家长因素。部分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农村高考升学率低,供孩子读书是瞎子点灯白费油,不如趁早打工挣钱,这也助长了厌学之风。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形成的原因分析,我认为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用爱心感动学生。教师要关心学生,把“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常放在心上,要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用爱心打动他们,改善师生关系。事实表明,当人的心情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加倍提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力。情感不仅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更是学生纠错的催化剂。教师只有用真爱关怀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向好的方面转化。

用耐心说服学生。教育“留守学生”要有耐心,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可操之过急,不能放弃他们,更不能把他们“推出”学校了事。部分“留守学生”有抽烟、喝酒、旷课、逃课的不良习惯,父母对他们失去教育的耐心,教师对他们失去教育的信心,学生自己自暴自弃。因此,教育这类学生一定要有耐心,弗洛伊德说过,人人渴望伟大。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只有我们对这些学生真诚、耐心地给予帮助,他们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公平对待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能厚此薄彼。“留守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平常表现又不好,在班里可以说是弱势群体。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学生最反感教师只依据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但现实是,老师对好学生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是老师、家长的“宠儿”,他们即使违犯了纪律,班主任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各方面表现不好的“留守学生”,即便犯一点小错误,老师轻则讽刺挖苦,重则严厉批评和体罚,这是非常有害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篇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蔡晓(化名)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性别:男

性格特征:自卑、孤僻

二、个人背景资料

祖父在家务农,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在国外务工。

三、对策

(一)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亲戚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一件小事都能让他想到找人打群仗。

(二)父母之爱的缺失

我积极与蔡晓的母亲加强联系,要求她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的内容上,我还要求他的母亲不能只谈学习、考试成绩,要更多的关心他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让他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鼓励蔡晓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三)转变爱的方式

我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经常和孩子的爷爷联系,告诉他的爷爷一味的娇纵孩子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及时调查,及时批评教育;让孩子的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母爱。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孩子出人意料地得了八十六分,这着实让他高兴了好几天。他把这个好消息及时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也打电话主动和我取得联系,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快乐。我还让同学们选他做了纪律委员的助手,让他负责检查班中的违规行为,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负责。一开始,他把违规同学带到我身边时,我就让他自己负责教育他们,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一段时间下来,我问蔡晓:“当你看到同学们违规时,你心 里怎样想的?”他说:“我看见了非常难过,非常着急,很想让他们快点转变。但就是不知道让他们怎么做才能转变?”“对,其实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老师不会真正讨厌一个孩子,只是真诚的希望孩子们都能遵守纪律,做个文明学生。老师相信你会用实际行动来转变自己,让同学们对你刮目相看的!”听了我的话,蔡晓很难为情,低下了头,什么话也没说„„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确实看到蔡晓不再打人了,大家也愿意服从他的看管了。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增强自信心

为了让他有足够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积极鼓励他多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敏锐发现他的“闪光点”,珍视他的点滴进步,利用一切机会让同学们挖掘他的“闪光点”,让他也有足够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进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评价,鼓起进步的风帆。我还鼓励班内好学生多与他交往,向他提出一系列规定,都是阶梯式的,由易到难。因为规定不是太高,加上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鼓励,他慢慢地能做到。只要他每天能完成作业,表现良好,我就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并在同学面前真诚地表扬他,渐渐地,他的信心加强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日益融洽。这时,我告诉他,他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告诉他学习对于他一生的重要性。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蔡晓已经有些进步,自卑、孤僻现象 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

五、小结与启示

缺乏关爱和自信是该生及同类学生成绩差的关键,他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展现,一次次鼓舞就是一次次肯定学生的努力,就是一次次地把“我能行”的信息输入学生的脑中,学生的脑中也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属于成功者,成功的自我意象就会形成。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代理父母关爱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迎难而上,成功需要战胜许多挫折,有了自信才会愈挫愈奋,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

留守学生的困难类型及教育对策 篇10

留守学生是指因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家乡生活、学习的学生,他们多由祖辈或亲戚、朋友代养,甚至独自生活。我校地处县城城郊结合部,留守学生数量大,近几年来,我们对留守学生情况每学期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专档,进行跟踪教育,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运用经验描述将留守学生困难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并总结了一套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一)生活无助型

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四年级一班的华华竟然姗姗来迟,这名懂事的小女孩与奶奶一起生活,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一贯遵守纪律,从未迟到过。华华耷拉着脑袋,站在我面前,头发也一反往常是乱蓬蓬的,我没有批评她,让她归队了,我思忖着:她一定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升旗仪式后,没等我找她,华华主动来找我作检讨,经过询问,原来她的奶奶星期日突然生病卧床不起,华华要照顾奶奶还要自己做饭才迟到的。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知道华华的姑姑就在邻村,于是,我与华华的姑姑取得了联系,她担负起了照顾华华奶奶的责任,星期二,华华早早地来到学校,告诉我昨天姑姑把奶奶送到医务室输了液,病好了很多,她自己一身上下也打扮得干净利索。

据我们调查,在留守学生中,70%以上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养,由于他们年事已高,往往体弱多病,一旦遇到大病小灾,孩子便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往往呈现出生活无序、挨饿受冻的情况,再加上近4%的留守学生独自生活,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更是束手无策。

对待这类学生,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动留守学生的亲朋近邻关照他们的生活,并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家庭结成对子,让非留守学

生的家庭经常照顾留守学生,这样“亲帮亲、邻帮邻”的形式既使留守学生得到了更多生活的帮扶,又能让非留守学生在结对子的活动中发现留守学生在生活上自理自主的优点,进而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我们还安排教师担任代理家长,担负起编外家长的职责,关心他们的生活,将这些孩子经常接到老师家中,拉近老师与留守学生的情感距离,让他们在生活上有困难及时向老师和学校求助。近两年来,我校有127名学生由老师代理家长,他们均能够吃饱饭、穿暖衣、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没有一位学生因生活无着而影响学习、生活。

(二)学业困难型

张阳一上午没有到校,了解他家庭情况的班主任刘老师推测:张阳逃学了。当刘劳师来到张阳家里,他的爷爷告诉刘老师:昨天,张阳做作业到很晚,一大早就上学去了。刘老师后来在一个小巷的网吧里找到了张阳。张阳跟在刘老师的身后,没有做错事的紧张,目光有些茫然,这一年,他已经是第二次逃学了。经过多次的谈心,张阳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前一天的作业有几题不会做,自尊心强的他害怕到学校挨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便到网吧去打发时光。刘老师将前一天的作业给张阳讲了好长时间,张阳终于做完了作业,才一蹦一跳地进了教室。

在留守学生中,有42%存在学业困难,由于没有父母的辅导,遇到学业上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自卑心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辅导,他们就极有可能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辍学。

对待这类学生,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坚持天天利用晨检或课间时间对他们的作业状况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上的知识遗漏问题并帮助弥补,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们全体教师还向留守学生公开教师私人电话,鼓励这些孩子在家中遇到困难及时向教师电话询问,使教师足不出户地为学生解决学业上的疑难问题,既考虑了教师的精力有限,又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还建立了对留守学生的定期家访制度,与留守

学生的代养人经常沟通,了解留守学生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

(三)缺乏关爱型

赵霜是一名女生,学习成绩中等,性格比较内向,在课间也很少与老师、同学交流,经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沉思,接班半学期了,老师很少看到她开心的笑。我便主动与她接近,鼓励她与同学们一起参加集体跳绳等群体活动,一来二去她变得开朗了,主动找老师诉说她的烦恼:两年了,她的爸爸妈妈除了给她和爷爷定期寄回生活费,很少与她电话、书信联系,就连过春节也没有回来。她经常有这样的担心:父母是不是不要她了。

像赵霜这样的情况,留守学生中有很多,父母在外打工,由于经济窘迫、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与孩子联系,孩子与父母往往一年甚至多年未见面,他们无人参加家长会、假期无亲人陪伴,导致亲情饥渴、孤独感强烈。而代养的祖辈往往只关心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致使留守学生精神、心灵上的沟通基本没有,再加上他们对父母的艰辛不了解、不理解,往往容易形成内向、孤独、封闭等人格,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学校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开设了亲情热线,每月留守学生都能够免费与父母通电话,他们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诉说自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参加“给妈妈的一封信”亲情书信竞赛活动,与父母建立经常的情感联系,感受父母的关爱。学校还给留守学生父母寄发公开信,向他们宣传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掌握疏导孩子心理障碍的方法。我们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期针对留守学生代养人的特别家长学校讲座,向他们传授教育孩子的措施、策略。开辟了“留守学生活动室”,经常组织孩子们在一起开展游戏、竞赛、读书等活动,特别是中秋节、儿童节等节日,都会将孩子们聚在一起,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同样能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并将这分关爱留在心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社会多元化发展加剧,我们的留守学

浅谈留守学生的班级教育 篇11

一、与学生谈心,做学生的朋友

留守学生最缺少的是亲情和友情。高尔基说:“真诚的关心,让人心里那股高兴劲儿就跟清晨的小鸟迎着春天的朝阳一样”。

我每周坚持和一名留守学生谈心两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做到。谈趣事,童年,谈生活、学习、理想,进一步谈到学生的家庭。这一点是所有转化工作的基础,如果做不好,接下来的措施便会效果甚微。目的是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受到老师和父母一样,对他们的重视与关爱。应注意谈话前一定要认真准备好谈话的内容,预料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局面及应对方法。这样一学期下来,与每一名留守学生接触了五六次,都已经很熟悉了,甚至有时他们会主动来找你谈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善于鼓励和表扬,满足学生的荣誉感

学生拒绝的不是教师给他的内容,而是教师给他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荣誉感,尤其是学生,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荣誉感。而好话总是容易被人接受,一但化解了学生的抵触心理,正面教育就会变得更轻松、愉快,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抓住时机。学生的特长,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其展示,并适时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表扬。甚至学生作业错误但书写认真,回答问题错误但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都是鼓励学生的一个机会。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学生都是非常敏感的,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能感觉到学校生活的快乐,这样学习就有了兴趣和动力,生活就有了激情,态度也会变得积极向上。

三、做好家访,为学生的转变铺下台阶

留守学生身心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家访。在去之前一定要做好一项准备工作,就是要想出该生名副其实的几条优点,一定要诚恳,最好有具体的事实。这样家长听了高兴,主要是学生听了很感激,为后期学生的转变铺下一个台阶。

四、养花,培养学生的爱心

学生天性就喜欢养一些植物、小动物之类,那就因势利导。安排每一个小组在教室后面养一盆花,指定每组由一名留守学生负责,比一比哪个小组养得花最美、最鲜艳。这样,每天搬出搬进,还要经常浇水、施肥、除虫,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增加了一些乐趣,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有爱心的学生本质是不会变坏的。

五、召开感恩班会,利用集体的力量

通过召开“感恩”班会活动后,布置四项任务:①号召其他同学在生活、学习上主动关心和帮助留守学生;②教会留守学生唱手语版《感恩的心》;③留守学生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并寄出,每月主动给父母打一个电话; ④制作一张“感恩”卡片,写上感恩的人、事或感恩祝福语,张贴在黑板报的“感恩笺言”栏目。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身边处处有亲情般的关心与帮助,这样的生活是快乐的、积极的、向上的。

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教育的实践尝试 篇12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教育管理

滕州市第一职业高中是一所农村职业中等学校, 地处城乡结合部, 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乡镇的农村, 生源素质与其他普高学校相比较差, 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普遍存在问题, “双差生”比例较大, 这大大制约了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这些有问题的学生中父母或一方出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笔者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 力图充分利用学校和班级的教育资源来填补留守学生缺失的感情空间, 让亲情的温暖在校园里延伸。

1 关于留守学生

1.1 留守学生的界定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生[1]。一般指年龄在14周岁及以下的学生。

1.2 留守学生的成因

(1) 由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留守学生形成的原因。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政策, 把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在现行土地制度下, 为了寻求经济状况的改善, 农民进城务工, 但多数农民外出时仍能保留自己的农业生产资料和住宅, 把家庭留在家乡。由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家庭成员分离是农村留守与准留守学生形成的直接原因。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不把子女带到身边。另外, 外出务工人员本身工作不稳定, 同时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横亘在农民工及其子女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2]。留守与准留守学生现象其实是整个家庭都不得不接受的痛苦和无奈。

(2)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学生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婴幼儿期到学生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 (其中特别是社会化) 过程中,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学生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 往往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如有人欺负或歧视, 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

1.3 留守学生受监护的类型

留守学生有以下4种受监护类型: (1) 隔代监护型, 即由祖辈,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此为多数情况。 (2) 单亲监护型, 父亲或母亲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 这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相对较好的类型。 (3) 上代监护型, 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 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 (4) 自我监护型, 即由于各种原因, 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头上, 通常由大孩子照顾自己和小孩子[3]。以上监护形式对学生的成长而言, 都无法替代完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促进。

2 留守学生问题现状

2.1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习惯不好, 成绩大多不理想

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与城市相比, 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要少得多。特别是临时监护普遍存在着重吃穿、轻情感, 重身体、轻心理,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不会加以足够的重视、引导和培养。多数留守学生学习常规落实得不好, 他们一方面是学习意志消沉, 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作业情况也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因学习差, 纪律松懈, 自暴自弃, 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以本校2008级为例, 在本班的26名留守学生中, 学习成绩差的有8人, 成绩中等偏下的12人, 学习成绩较好的4人, 成绩很好的只有2人。由此可见, 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不佳。

2.2 心理障碍突出, 人格不健全, 品行有问题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 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 相当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 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2个方面: (1) 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学生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着严重的失落心理, 在一段时间里不愿和别人交往, 性格抑郁像有心事似的, 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 久而久之, 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2) 性格的变态性。一些留守学生易于形成2种对立的性格, 即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攻击型性格表现为动则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差;畏缩型性格表现为畏惧、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因而, 造成了学习进步较慢、性格有缺陷、心理有障碍和价值观有扭曲。这些缺失与问题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 家庭的稳定, 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3 人身安全隐患较大

留守学生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 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2方面: (1) 易受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呵护, 相对为弱势群体, 更容易成为他人攻击、欺负的对象。 (2) 因失去父母监管, 常常行为失控, 易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之路[4]。

2.4 生活自理能力差, 生长发育受影响

留守学生在成长期间最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孩子得到的关爱减少, 生活上出现种种问题。一些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 个人卫生状况不好;有的留守学生饮食无规律, 导致营养不良。

2.5 留守学生因无度放纵而导致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偏离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尤其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 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 因此, 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 加大对孩子给以物质投资,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 而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学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他们往往会无度放纵[1]。

3 对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尝试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 因为在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5]。班主任作为教学和管理的核心, 更是对留守学生的发展与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作为班主任, 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工作,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尝试。

(1) 引导农村留守学生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则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对他们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笔者认为, 这里所谓的“生命关怀”就是一种情感关注和关怀。许多研究者指出,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爱——无条件的爱, 是构成教师情感最主要的元素[6], 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应平视每一位学生。摒弃所谓的“师道尊严”, 确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走近学生的心灵, 洞察学生的真实。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丢弃“分数指挥棒”, 积极引导留守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亲情缺失, 从而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建立班级留守学生档案, 并对留守学生的过程管理资料定期整理归档。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情况实施针对性教育管理,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学生的父母联系和沟通, 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 让在留守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 指导留守学生切实做好行为养成, 确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实际困难, 树立强大自信心。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学生的心, 用严格的规范意识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达到矫正不良行为, 培养好习惯的目的。本校95%的留守学生都是在校住宿, 笔者从他们高一入学就对寄宿生的生活进行精心指导, 强化训练, 帮助他们尽快养成守时和遵守规章制度的好习惯;时时注意寄宿生的衣食冷暖, 关心寄宿生的身体健康;开展各项评比活动, 强化巩固学生的生活、卫生、健康习惯;让留守学生感觉到家的温馨与舒适, 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本班学生小张, 从其父母得知, 该生从来没有自己整理过床铺, 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其父母很担心。入学伊始, 笔者就着力训练其自理能力, 逐步帮其训练内务整理, 很快他就成为宿舍的内务标兵, 并在全校的宿舍内务比赛拿了一等奖, 这极大地激励了他, 他从内向腼腆逐步转向自信开朗, 从而促进了他的学习和进步, 三年中他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并带动了一批留守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根本好转。最后小张同学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艺术类本科院校, 成了同届学生中的佼佼者。

(4) 大力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 塑造团队精神,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培养留守学生健全的人格。利用集体的力量, 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的补习、分担卫生任务等形式, 使留守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的文体活动, 融入到大集体中去, 鼓励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 一起合作, 多给留守学生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 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不可替代的一员, 从而获得在心理上的归属感。并且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与亲情, 收获快乐也就收获了成就感。班级成立篮球小组、乒乓球小组、班级文学社, 无不突出留守学生的参加与展示。这些措施使留守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积极进取的上进心, 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 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5) 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 进行心理健康引导, 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7]。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工作中, 要很好地关注“留守生”, 教育和引导他们, 让他们拥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留守学生的根本问题是心理问题, 班主任应该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 更加用心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担任班主任期间, 笔者积极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组织了多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多为孩子们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并引导有问题的孩子主动去心理咨询室矫正心理偏差, 排除心理障碍, 化解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当前形势下, 班集体与学校师生不可能替代家庭及家人的作用, 学校教育不可能彻底地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的强力关注与关爱, 但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和教育的核心, 应当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促进者, 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更好地发挥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独特作用, 从而使“留守学生”这一话题不再如此地沉重。

参考文献

[1]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马纯红, 樊雅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9 (4) :10-12.

[3]肖成林.浅析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3) :68-69.

[4]李文坤.谈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成功 (教育) , 2009, (2) :214.

[5]朱晓东.人本理念下农村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支持系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6) :166-167.

[6]周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与学校的教育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上一篇:小运转司机安全管理风险题库下一篇:公安机关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