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大学生(精选12篇)
留守大学生 篇1
通过湖南省初中农村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身体形态、饮食营养、机能发育等多项指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其目的是, 了解湖南省初中农村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揭示该群体留守学生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求接近该群体学生体质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留守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增强该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别抽取湖南省湘西、湘东、湘中、湘南、湘北地区的20个乡镇的53所中学 (城镇28所, 乡村25所) 的13—15岁、1786名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 其中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各占893人。男生和女生人数分别为493、400人。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的说明, 对1786名留守学生的 身高、体重、速度、握力、进行统一测试。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1786份, 回收1709份, 其中有效问卷1680份。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运算, 统计方法用平均数及标准差作T检验, 对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 比较分析法
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特征的比较分析
2.1.1 留守儿童学生与非留守儿童学生身高特征的比较分析
身高是反映骨骼生长发育的情况的重要指标。身高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身高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2) 表明: 留守儿童的身高总体上低于非留守儿童学生, 由13至15岁组, 均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总体上看, 非留守儿童男生明显高于留守儿童男生, 女生则比较接近。
注:“**”表示p<0.01, 以下相同。
2.1.2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小学生体重特征的比较分析
体重是反映身体的发育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少年时期, 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生体重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3) 表明:在体重方面, 留守儿童男生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男生。女子方面留守儿童女生体重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女生。总的来看,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男女生随年龄的增长, 体重差距基本没有变化。
2.2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小学生速度素质特征的比较分析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50m跑是速度素质的有效测试手段。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生速度素质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5) 表明:在速度素质方面, 留守儿童男女50m速度跑的各组成绩均非常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男女小学生50m速度跑成绩 (p<0.01) 。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小学生的速度素质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学生。从发展趋势上分析, 随着年龄增加,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男女小学生的50m速度跑的平均速度逐渐提高, 发展的趋势基本相同。
2.3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学生力量素质特征的比较分析握力是反映人体上肢力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生力量素质方面的数据比较结果 (表6) 显示:留守儿童男生的力量素质非常明显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男生, 只有13岁年龄组高于非留守儿童外 (未达显著性水平, p>0.05) , 其余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在13岁男生年龄组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p>0.05) , 14、15岁年龄组都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留守儿童女生在13岁、14岁、15岁年龄组的握力成绩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女生。从发展趋势上看,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男女生握力值平均成绩, 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 均有明显的增长。从以上的体质测试结果来看, 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形态发展方面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除了男生身高存在差异外 (有待进一步研究) 身高和体重发展水平和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身体素质方面,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间的差异却非常显著。留守儿童小学生速度和力量素质方面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小学生。影响留守儿童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其中留守儿童的营养问题, 是影响和制约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1.留守儿童小学男生在13岁年龄组至15岁年龄组的平均身高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男生;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女生的身高发展的总体水平接近。
2.留守儿童男女生的体重基本一致。
3.留守儿童小学生的速度素质 (50米跑) 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小学生。
4.留守儿童小学生的力量素质 (手臂握力) 的发展水平、留守儿童明显不及非留守儿童。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湖南省初中13—15岁农村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身体形态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显示:湖南省农村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机能发育、等多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各项指标优于农村留守儿童。
关键词:湖南,中学,农村,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叶彤, 等.2002年甘肃省7-18岁城乡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6) .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黄念南, 吴明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6) :53-54.
[4]房建武, 周红旗, 袁卫华.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测评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25 (2) :542-543.
[5]耿威涛, 张金玲.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乡村发现, 2007, (6) :15.
[6]戴自特.关于留守儿童家庭现状的抽样调查[J].2007, (7) :24.
留守大学生 篇2
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活动的实施方案
锡溪乡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乡,每年有近3000人外出务工,造成了大批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渐渐成为学校的生源主体(据统计,我校留守学生占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63.2%),为进一步贯彻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针对留守学生“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的现状,按照县教育系统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十个一”活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关爱留守学生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宗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规律,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关爱,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帮助、情感上沟通、习惯上培养、品德上塑造,让留守学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主要目标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散居留守儿童建档率达98%;
2.100%的留守儿童都有临时监护人;每名教职工必须作一名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
3.3—6岁留守幼儿园入园率达90%以上;
4.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5.7岁以下留守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
6.留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5%;
7.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保健工作档案,建档率达100%;
8.到2010年社会各界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率达95%以上;
9.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10.留守儿童家长家教知识普及率达98%;
三、活动内容:
1、建好一个“留守学生之家”。
学校要建一个“留守学生之家”,室内布臵要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级存放本校留守学生档案袋,有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视机和DVD机、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每天有教师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学生在“家”中开展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
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落实一名代理家长。
学校要为每位留守学生落实一名代理家长,代理家长可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亲友、社会热心人士、邻居,每名教职工必须作一名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5、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要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6、谈一次心。
学校教师、代理家长每周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7、读一本好书。
教师或代理家长指导学生每学月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校还可以开展读书活动、书评、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8、写一封亲情书信。
教育学生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或致以祝福,或汇报学业,或述说家
事,或报告喜讯,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四、活动组织
学校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校长雷晓全同志为组长、副校长郑清海副组长,团委书记黄治国以及各村小主任老师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学生“十个一”活动领导小组。
五、活动要求
1、各班及各村小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要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留守学生“十个一”活动。
2、各班及各村小切实按照学校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安排做好留守学生“十个一”活动。
如何关爱留守学生 篇3
一、确保家庭的教育力量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留守学生的心理非常不利。
1.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2.注重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鉴于孩子年龄逐年变大,可建议家长鼓励、督促孩子尽量独立完成能力可及的家务活,不要什么事都包办。提示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多采取示范、鼓励、说明和纠正等教育方式,要一以贯之、循序渐进地进行。
3.在孩子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监护,必要时适当采用陪读辅导的学习措施。在孩子已经能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再逐步放手,让他独立完成学习。
4.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务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讲给孩子听。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务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经历的痛苦与磨难,或者如何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教育。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务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素材,加强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是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
1.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学校通过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校内生活,促进留守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和高尚化,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习上耐心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意识的增强,留守学生要学好的苗头会逐渐显露。教师要帮助他找到人生中重要的动力——自信,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功。
3.指导好课外阅读。选取适合留守学生的童话故事,引起他的兴趣,再让他自己去看,逐步提高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他阅读过程中经常询问他看懂了什么,和他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4.同伴的关注。留守学生在校的时间较长,同伴的关注和关心,可以使留守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团结和向上,这对于留守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三、加强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使留守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
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机。广大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四、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
近年来,寄宿制学校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中小学寄宿制教育模式趋于流行。优点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留守学生进行有效监管,解决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而导致的一些问题。
五、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教会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要对留守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力和态度。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留守学生普遍缺少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留守学生中,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坚信,只要教师对留守学生不放弃,用积极的行动鼓励他,用温暖的话语激励他,用朋友的视角关心他,就会使留守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有信心、有决心和同学们一起共创美好的明天。
留守大学生 篇4
从政教处处理违纪纪录看, 2009年度上学期共发生重大违纪事件9起, 受纪律处分共38人, 其中有8人重大违纪两次, 留守学生为35起, 政教处、团委利用心理咨询室平台, 针对留守学生问题突出的实际, 就留守学生管理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
一、密切家校联系, 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开学伊始, 即建全做实档案资料, 通过学生简明登记表, 摸清学生家庭基本状况, 随即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起始年级更侧重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家长引导, 高二侧重于学习心理的家长引导, 高三侧重于高考期望值与学生自身努力能达到的水准的家长引导。
二、建立同伴互助制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一, 留守学生心理不稳定因素远远超过非留守学生, 但留守学生同样也有非留守学生的优点, 懂事、吃苦、有耐力、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视野相对开阔。因此, 本课题组尝试, 利用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 从而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其二, 通过心理咨询室对高一年级学习状况调查得知, 高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问题, 留守学生选择的第一求助对象是同伴, 比例为60.9%;第二为父母比例为20.7%;选择老师的比例为巧14.1%;选择亲戚的比例为4.3%。数据显示,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 更愿意从同伴中获取支持的力量, 更信任同伴的信息传递。
因此, 在实际纪律处理中, 政教处有意识借助心理咨询室平台, 从高一年级有意识运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帮助教育违纪学生, 首先, 心理咨询建立特殊学生记录表, 重点跟踪, 其次, 要求相关班主任提供详细资料, 在开学一个月后对结成帮扶小组, 从寝室和座位给予一定的倾斜, 有意识让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交叉, 同时班会课做大力宣传。实践表明, 同伴的提醒和帮助往往能够成为部分行为不良学生渡过难关的关键所在。
当然小组互助制度, 同样还存在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大面积推广, 并保持质量, 是我们课题组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三、有意识利用陪读家长资源, 强化留守学生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普遍发展, 家长们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多年的打工生涯, 让他们迫切需要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周边不同程度地出现专职陪读家长的现象。政教处总结归纳出这样几种类型:
1.为高三学生服务, 父母担心学生体质不够好, 难以应付高三高强度的复习迎考工作, 同时为弥补多年成长不在身边的缺憾, 母亲从打工地返乡, 在学校周边租房, 以孩子的日常生活料理为主, 同时兼职打点零工。
2.家居偏远山区, 父母双方在外打工, 不放心老人与孩子, 干脆举家搬迁到本集镇, 或买房或租房, 老人主要以照顾孙辈生活为主;本部分各年级都较普遍, 以高一居多。
3.由于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照顾, 养成诸多不良习惯, 或是青春期叛逆严重, 在校多调皮不听管教, 父母担心学坏, 因此, 父母一方不得不选择在校外附近租房陪读, 多以专职为主, 常与校方联系。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 课题组成员建议, 政教处、团委用足用好陪读家长资源, 因此, 本学期进行了以下几点工作:
其一, 以班级为单位, 建立陪读家长联系表, 同时召开陪读家长联谊会, 让家长之间互相熟悉, 彼此了解互相孩子的特点, 互相监督, 及时交换相关学生动向信息, 尤其是双休日孩子的去向, 堵住学生撒谎隐瞒家长的盲区。
其二, 政教处在每学期的班会课的安排上, 要求班主任适时请经历丰富、有口才的家长来班级做座谈, 祖辈重在谈两个年代的差异, 告诫学生要珍惜当今优越的读书生活环境, 父辈重在谈大城市生活的不易, 通过家长的亲身经历的演讲, 让学生理解生活艰辛, 理解父母在外的无奈, 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形式的班会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其三, 在组织学校大型德育活动中, 积极邀请陪读家长参加。
上学期, 我校大型德育活动“感恩励志”专题教育活动中, 有几大环节请陪读家长参与, 如每周五下午活动课的全校性的才艺展示;邀请家长观看, 全校性的学生演讲比赛, 邀请家长旁听;最为感人的是青年演说家杨青松老师做感恩教育演讲, 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坐在一起聆听, 这种活动密切了家校联系, 对调皮难以管教的学生身上有积极正向的作用。
留守学生帮扶措施 篇5
1、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寻找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行留守学生“关爱工程”,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留守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以胡戈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留守学生学知识,提高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学生建档和联系卡制度。我校将对所有留守学生进一步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建立教师与留守学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规定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人员每月与帮扶的留守学生见一次面。一是主动与学生交心,和他们做朋友,拉近师生距离,增强信任感,减少和消除教育情感障碍。二是能及时、多方面了解学生在思想、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困难和需要,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帮助措施,达到阶段性教育效果。
4、检查考核机制。
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班主任、科任教师考核内容,对取得
突出成绩的班主任、科任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
5、关爱留守学生的应急机制。
学校将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每期开校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安排期,期末进行总结,并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7、建立学校“留守儿童之家”。
在社会和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建立留守学生之家。配备有电脑、电话、电视机、VCD、饮水机、图书、体育、文娱活动器材等相关设施。管理人员(老师两名,学生两名)佩证上岗每周星期
三、星期天下午4点到6点对留守学生开放。让全校留守学生能感觉到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不再孤单,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
8、开展特色活动,提升留守学生素质。
(1)设立留守学生“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心语交流;学校通过班队会、主题讲座等方式多渠道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
(2)设置“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家长、临时监护人公
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老师四者之间的联系,互相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指导督促家长承担起应有的家庭教育责任。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参加课外活动。
(4)给父母的一封信。学校将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每期给父母写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并开展留守学生书信比赛活动。
9、组建一支爱心队伍,大力开展“手牵手”活动。
(1)建立党员、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帮一”结对,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党员同志与留守学生建立“一帮一”、“一帮二”、“一帮多”帮扶对子。(2)大力开展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学校以班队会、黑板报、“未来之星”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倡导、组织本校少年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温暖的手,寻找身边的“留守学生”小伙伴,主动与他们拉起手来,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
(3)少先队、团支部将开展“让我们手拉手,用我们的爱共同关心留守伙伴”主题活动。学校少先队、团支部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让我们手拉手,用我们的爱共同关心留守伙伴”主题活动。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0、对学习或行为习惯有“特质”表现的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跟踪,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11、加强寄宿制的建设和管理。
不断完善学校住宿部的基础设施,配备专职保育员,尽量为入住学生公寓的留守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和住宿条件,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还对他们实施特殊关爱,如:指导生活自理,指导其定期与父母电话联系等等。
12、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好家教指导,深入家访。
(1)按我校惯例,每学期开校或期中都召开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上将完成以下任务:一是专题讲座,二是各科教师总结汇报本班的情况,三是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情况。
(2)坚持家访,加强双向联系。
班主任为了掌握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坚持每期家访达到20人次,要求教师尤其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13、整合学校、社区、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关爱贫困留守学生。学校将争取与社会爱心人士的进一步支持,力争将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纳入学校、社会、个人的网络中。
留守问题学生转化案例 篇6
案例主题:如何促进留守问题学生的转化,使问题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本案例就如何转化留守问题学生,提出了几点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问题由来:我们班有个叫洋洋(化名)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常年不归,把洋洋托付给爷爷、奶奶监管照看,这就成了一个留守学生。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个方面,如果有一方教育不能及时跟上,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从现实情况来看,孩子都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特别是儿子儿媳把孙子交到自己手上之后,就更不得了。百依百顺,溺爱有加。唯恐“小祖宗”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小孩都是最聪明的,一次得逞就掌握了你的规律,能次次得逞,只要一使出“杀手锏”,他们就投降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娇气也就惯出来了,再想笼住他的心就难了。因此,爱也是需要有节度的,一味的溺爱到头来就不是爱,而成了害。洋洋的爷爷、奶奶也不例外,对小洋洋往往只负责照顾吃饭、穿衣等生活事项,而在洋洋的思想、品行、习惯、学业等方面教育简单,甚至放任不管,同时由于网吧与成绩不理想诸多因素的影响;洋洋变成了留守问题学生。作为洋洋的班主任我深感忧虑。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怎么教育、帮助洋洋进步呢?便是我思考的问题。
情景再现:怎么帮助洋洋进步,我从四个方面入手:
1、我与洋洋的父母取得电话联系,对他们说:作为父母,谁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衣食无忧。于是你们背井离乡,含辛茹苦,到外面打工赚钱。可是你们的良苦用心,孩子又是否知道?孩子又是否理解?可能你们重视物质供给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教育。要知道育人更是育心!与孩子相隔千山万水,但并不代表你们不能心心相应。如今社会交通和通讯都非常发达,一个电话,一句嘘寒问暖,抓住一两天的假期来看看孩子,这都是举手之劳,可这却是你们和孩子沟通的桥梁。问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状态,发现孩子有不对的苗头适时地教育,或者和孩子说说你们打工的辛酸,钱来得多么不容易,读书有多么重要。只要和孩子能经常这样交交心,聊聊天,我相信你们父母也能够做到“远程教育”的。于是他们答应每星期与洋洋电话联系至少一次,通过亲情电话热线,让他觉得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时刻“看”着自己、关心自己、鼓励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也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这样他便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从而正常地学习、生活。
2、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就是天职。让学生知道,除了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以外,还可以从老师这里获得爱,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一样可以健康成长。班主任是一班的代理家长,尤其是留守问题学生的代理父母,我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除了做好教学教育本职工作外,还充当第二角色——代理家长。对洋洋我除了在物质上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帮助,通过交流沟通,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他父母一样关心他的成长。
3、我引导班级其他同学争做洋洋的朋友,同辈之间更容易亲近交流更容易相处。在学习上多帮助,在生活上多关心,在思想上多交流,使真挚的友情变成汩汩流淌的“亲情”,让洋洋有在“家”里的感觉,甚至比在家里更温暖。
4、情感的沟通仅仅是第一步,这还不够,要转化洋洋还需要实施第二步:教会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陪养认真听课的习惯;洋洋平时放纵惯了,上课老是不能够专心听讲。针对情况,我就着重培养洋洋认真听课的习惯,安排一位品学兼优的同桌,一方面是给洋洋做示范成为他最直接的榜样,另一方面是时刻提醒洋洋注意听课成为他最好帮手。
二是培养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洋洋是个聪明的孩子,可就是有一个毛病——学习“磨蹭”得很,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果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着重训练洋洋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并逐渐增加。每次按要求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后,我都给一定的自由时间,让他玩个开心,使他懂得“学要学个踏实,玩要玩个痛快”的道理。要求他一坐到书桌边,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当天的作业必須在当天完成。这样坚持训练了一段时间后,洋洋逐渐形成了专时专用的习惯。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篇7
当今社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问题。有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有的甚至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河南工业大学的一位老师对郑州市的8所高校, 对不同年级近4万名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经汇总统计分析, 被调查大学生中, 心理有障碍者193人, 占31.13%, 其中中偏重者77人, 占12.42%, 严重者5人, 占0.81%。盐城师范学院的调查显示, 28%的大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国家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SCL-90问卷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发现26.4%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 程度严重的学生占3.7%, 主要症状表现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症、忧郁症和偏执症。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 大学生作为一个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而心理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的特殊群体, 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的退、休学人数占退、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 且呈上升趋势。大学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 它决定着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是否能够拥有抵抗各种不良侵扰, 承受各种外界压力, 承担各种社会责任, 面对各种挫折打击的能力。因此, 在大学里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成了重中之重。
在这其中, 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曾留守大学生, 他们是曾经在中小学阶段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经各类研究表明, 这一群体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包括生理、心理的各方面。如果在进入大学后, 这些问题没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其后果将难以预料。有研究表明, 曾留守大学生区别于非曾留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其成长中留守状态密切相关。
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相比, 在多个方面有着新的特点:主要是环境的变化与目标的变化。环境变化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其中, 校园环境并不局限在校园自然环境, 还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人际环境。目标的变化是指中学目标的单一性转变为大学目标的多向性, 中学目标的潜在性转变为大学目标的现实性。这两个变化决定了大学生活不同于单一的中学生活。因此处于大学时期的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复杂。
2 影响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影响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自我评价、性心理及网络虚拟社区等等, 但是就曾留守大学生而言, 他们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 更有他们个人的特殊性, 因此研究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要从他们自身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具体而言, 影响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我评价的影响
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 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 不敢和别人交往, 不敢参加活动, 长期地封闭自己, 形成了较强的自卑心理。因此曾留守大学生容易造成自我评价不客观, 导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信心不足遇事悲观等。同时也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 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 情感过于压抑, 整日焦虑不安;或者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 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 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
2.2 性心理的影响
曾留守大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加上曾经较长时间的亲情缺失, 其安全感较差, 更易感到空虚, 因此容易造成对异性的依恋, 使他们渴望接触异性。其次, 曾留守大学生由于自小缺少父母对其的性知识教育, 加之中国现行的学校性知识教育几乎是“空白”, 因此在性对生活中的意义的认识上更易出现偏差。一方面受贞操观念影响, 因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 导致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有资料表明, 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 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占20%, 并在逐年递增, 其中有性恐惧的占4.8%, 有性压抑的占9.8%, 有性放纵的占4.1%, 有自慰焦虑的占4.8%, 有同性恋的占5.1%, 有窥阴癖的占4.3%。大学生自杀案例中, 为情所困而轻生的比例竟高达53.2%。
2.3 网络虚拟社区的影响
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关系更加平等的优点, 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互相沟通。曾留守大学生由于更易产生各种情绪问题,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调节时, 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寻求网络的支持。但是这种虚拟世界中的随意欺骗他人, 尤其是近年来利用网络交友进行作案的事件时有发生, 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网络交流的虚拟性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 形成了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 不再关心身边的现实世界, 而变得孤独自闭, 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有些学生更是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而通宵达旦地上网, 损害了身心健康, 并因此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2.4 人际交往的影响
大学中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时代复杂, 这时的人际关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立友谊这一层面上, 而是要求个体学会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使自己的行为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符合社会的要求。曾留守大学生由于大多来自农村, 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因此在开始新的生活时, 仍按原来的方式进行交往, 或是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或是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标准, 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环境的人际关系, 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常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其次曾留守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表现出自卑、怯弱、偏执以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 导致人际交往的消极退缩, 这也进一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3 结语
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对于大学生中的这个特殊群体——曾留守大学生, 我们却未给予高度的重视, 他们是有着严重心理问题根源的群体, 他们的发展将影响到整个大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 有针对性地研究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迫切的。我们时常谈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细做扎实, 具体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就应该从特殊群体做起, 狠抓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工作, 将各类特殊心理问题各个击破, 最终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堰秋.独家调查:三成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EB/OL].中原新闻网, 2006-09-22.
[2]李新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湘潭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43-46.
[3]黄希庭, 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0-21.
[4]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8-4.
[5]陈素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和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3) :29-30.
[6]范方桑.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 2005, (4) .
[7]黄中岩.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 2006, (2) :36-39.
[8]周英勃.浅论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4) :50-51.
留守大学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某高校229名“留守”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29份, 收回有效试卷222份 (96.64%) , 平均年龄为19.5岁。
1.2 方法
由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填写抑郁自评量表 (SDS) 问卷, 在20 min内答完, 计算个人抑郁总分。总分值为50~59分为轻度抑郁, 60~69为中度抑郁, 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同时获得该群体与父母沟通、留守时间、家庭结构等与抑郁相关的信息。规定父母每周与子女联系1次为经常沟通;3~4周联系1次为很少沟通, 4~8周联系1次为偶尔沟通。
1.3 统计学方法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检出抑郁学生98名, 检出率为44.1%。其中轻度抑郁49名, 占50.0%;中度抑郁40名, 占40.8%;重度抑郁9名, 占9.2%。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抑郁症是心理障碍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或抑郁。1989年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0.23%[3]。已有研究发现, 大学生抑郁症状普遍存在[4], 医学生抑郁症流行率约为50%[5]。本研究显示, 留守大学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44.1%, 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水平 (13.97%) [6], 应予以格外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城市中的一部分下岗职工流动到其他城市或地区再就业, 造成了“留守子女”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 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对留守大学生抑郁状况的调查发现, 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程度成为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即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子女抑郁发生概率明显低于与父母沟通少的子女, 且抑郁程度也轻于后者。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 与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 家庭沟通与大学生抑郁显著相关[7];良好的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8]、心理健康[9,10]呈正相关, 与孤独、抑郁呈负相关。父母的情感表达对大学生的抑郁影响最大, 父母情感表达越低, 子女患抑郁的可能性越大。此外, 学生的留守时间及居住环境与抑郁呈显著相关。随着留守时间的增加, 抑郁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 且独自生活的学生抑郁检出率最高, 重度抑郁的比例也最高。可能与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而缺乏凝聚力、沟通不畅、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环境会严重阻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关。
针对大学生抑郁这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学校应设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尤应注意“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治疗, 防患于未然;并同时给予足够的社会支持, 从根本上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 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对防止抑郁症患者的悲剧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有研究报道, 16周力量锻炼能显著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11], 因此, 体育锻炼也是治疗抑郁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龚绍麟.抑郁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19-515.
[2]班志刚, 黄竹, 温英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183-184.
[3]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9-10.
[4]杜召云, 王克勤.1597名大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 8 (3) :172-173.
[5]CHAN DW.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ed mood among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in Hong Kong.Psychistry, 1991, 32 (2) :170-180.
[6]李晶.自我概念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4, 27 (4) :41-42.
[7]饶燕婷, 张红霞, 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 (1) :70-76.
[8]RUTER M, CONGER RD.Antecedent of parent addolescents.J Marr&Fanc, 1995, 57 (5) :435-449.
[9]GROTEVANTHD, COOPER CR.Patens of interac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the develipment of identity exploration in adolescence.Child Dev, 1985, 56 (4) :415-428.
[10]BRAGE D, MEREDITH WA.Causal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J Psych, 1994, 128 (4) :455-468.
留守学生的关爱与教育 篇9
在学校里, 留守儿童的成绩一般都不是很拔尖, 克制力和约束力也不是很强, 因为丧失了家长的监护与督促, 孩子的成绩下降很快。如我校留守儿童在父母出去打工前的整体平均分是68.75, 一年后, 他们的整体平均分降至57.64。如影相随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日趋下降, 自我“松绑”, 变得散漫, 整天无所事事。如一名男生三天两头迟到的原因是晚上睡迟了。若是再追问下去, 他则会搔着头告诉你, 看电视看到深夜, 或是在网吧泡了一夜。一旦把他看紧了, 他干脆就不来上学了。还有一个女生, 今年11岁, 不但要照料自己, 还要照顾弟弟。她在周记中写到:在学校里有学不完的知识, 做不完的作业;回到家里又有干不完的活, 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要洗衣服, 然后到菜园里去锄草, 回来还要烧晚饭……我几乎累得快要喘不过气了。我没有时间去学习, 所以成绩很差。在学校里, 老师嫌我成绩差, 同学嫌我笨。
留守子女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多留守儿童反映:“朋友不多, 经常自己一个人玩或看电视, 很孤独”“生活中遇到烦恼或困难没有人帮助自己解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觉得有人歧视自己”“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另外有极端行为倾向的比例虽然不大, 诸如“想离家出走”“觉得生活没意思, 想自杀”等想法, 因其后果严重, 也应特别关注。
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 主要是在农村地区, 仅阜阳市大约就有5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抚养, 得不到有效地教育和监护, 存在很多不良习惯, 大多数儿童自私、厌学, 其教育问题、心理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怎样才能关爱留守儿童, 使他们健康成长呢?可以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做起。从学校方面看, 可采取为留守学生“解难题, 做好事, 办实事”的措施。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学生逐人统计姓名、性别、年龄、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庭电话, 汇总后按村组整理, 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 全体教职工, 分片包村, 担当学生的代理家长。要求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两次, 每周进行一次家访, 每半个月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发现学生有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 代理家长在第一时间内应知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代理家长还应经常与留守学生所在的村组干部交流, 征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代理家长要成为这个网络的枢纽。从社会方面看, 应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 落实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 并重视其教育与管理是目前政府和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虽然身在外地, 但也应尽量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要经常回家看看, 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经常与孩子交心, 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特别是加强孩子校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时时给孩子敲警钟, 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通过各种方法, 如电话、信件、网络等, 和孩子谈谈知心话, 不要一开口就是“学习成绩怎么样?”, 这样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变成对他学习的督察, 只会让孩子更加远离父母;
3.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可以在孩子假期内将他们接到身边,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参与自己的工作, 让他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坚强的个性, 千万不要出于内疚的心理给予孩子过多的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只会适得其反, 养成孩子冷漠、任性、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
从学校及社会角度来说, 学校教育最能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上的不足。解决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寄宿制管理。由于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 有些地区甚至根本就没有寄宿条件, 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因此,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实施有效管理, 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此外, 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多渠道筹资建立寄宿制学校, 配备相应工作人员, 系统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吃、住、管、教等一系列问题。
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10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
由于我平时上课任务比较重, 和学生语言交流时间较少, 我就采用了书信与谈话相结合的方法, 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开展了《老师我想对你说》和《自我介绍》活动, 规定学生把自己的爱好、家庭成员组成、在小学的成功与失败以及自己的志向和需求告诉老师。两篇简短的笔谈交流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距离, 我知道了学生最需要的是关爱, 最缺少的是理解。如高宇卫同学说:“老师, 你不知道, 我多可怜, 姨妈不喜欢我, 外婆常说我是累赘, 唯一理解我的母亲为了我们的生活又常年在外奔波。”这些催人泪下的语言, 使我感受到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二、把从学生处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家长,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我班寄宿生多, 即使没有寄宿的同学也大多“寄人篱下”, 我就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 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 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 督促家长定期与不定期地和孩子交谈, 让孩子感受亲情, 学会理解, 也从中知道了不少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如我班学生徐勇从小学三年级起至今, 父母双双在外打工, 由一个90岁的姥姥代管, 孩子学习怎么样, 思想有何变化, 父母一点也不知晓, 有一次, 这孩子偷喝了别人的牛奶, 一经了解, 我才知道, 他不是想偷而是想喝。父母不在家, 又没有钱, 只得去偷, 于是我就跟他父母联系, 提出要一个家长回家管理孩子的建议, 但是经过了解, 得知他父母如果不打工就断了生活来源, 于是我就请求他们回家和孩子一起过一个生日。这样一来, 徐勇变了, 懂得要为今后的幸福努力学习了。
三、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我充分利用双休日, 看一些教育管理的书籍, 提高自身修养。如最常见的《湖南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杂志, 并经常与同事交谈取经, 看一些有关学生教育的电视, 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抓住切入口, 更好地管理好学生。
四、建立和谐班级
对于留守学生来说, 建立和谐班级容易使他们找到灵魂的依傍, 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 开学至今, 我借助学校运动会、不让爱你的人失望、诗歌背诵和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 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 让他们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使他们生活在快乐、和睦的氛围中, 让他们在班级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找到回家的感觉, 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 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使他们感受到在这个集体中谁也不能少。
五、用阳光雨露滋润学生心田,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班学生高宇卫是一个缺少爱、心理有些偏执的孩子, 一个星期四的早晨, 不知什么原因跑到四楼走廊, 爬到扶栏上, 八年级学生问他“你要干什么?”他不出声, 八年级学生把他拉到老师办公室, 我亲自把他领了回来, 亲切地对他说:“你有什么不高兴和委屈, 就和老师说说。”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就给他讲了《百家讲坛》中的一个小故事, 结尾的一句话是“你母亲千辛万苦、走南闯北, 就是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是她今后的骄傲。”听到这, 他不但没有停止哭泣, 反而哭得更大声了, 一会才从牙缝哽咽着说出一句话:“我太让我母亲失望了, 我是为了缓解压力, 才爬到扶栏上看看风景。”我知道这孩子缺少爱, 心理太压抑, 才做出如此不可理解的举动。我就撒了一个谎, 违心地说了《百家讲坛》上另一位母亲教子成功的故事, 最后一句话说:“你父母在上次和我交谈的过程中, 说给你算了一命, 先生说你今后一定是一个成功人士。”他终于笑了, 并说了一句:“我明白了, 我一定会努力的, 再也不干蠢事了, 不让您失望, 不让我母亲为我伤心。”之后, 我针对这件事情召开了一次“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 唤醒那些迷途学子, 并经常对他们嘘寒问暖, 细心诱导。
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仅仅是优等生, 班上的留守学生更需要关爱。首先, 我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学生, 绝不歧视。平时, 我一见这些学生有了成绩就抓住机会及时表扬, 要是有点过错, 总是正面诱导, 为他们指正错误, 指明方向, 上课时经常对这些学生提问,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些学生在我批评他们时也不会反感, 认为这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浅谈“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 篇11
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许多诸如生活、家庭、安全、心理和学习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学业,心理教育上隐忧极大,如果教育引导不好,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成材成长,还将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还会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中学阶段的留守学生,他们的思想是波动极大的,容易冲动,对人生的方向辨认不清,容易走向极端走向犯罪道路。因此,根据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对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析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由于父母双亲长期不在身边,孩子远离亲情,缺少温暖,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而,他们的性情变得较冷淡、消极、贪玩,学习观念淡薄,不知读书是为了什么,也不知怎样读书。因此,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因为缺乏亲情,家庭教育也少了,学习基础差,课外学习无人辅导,学习自觉性差。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家庭学习教育基本是处于无人管教状态,在家里学习无人督教,家庭作业无人辅导,学习缺乏动力、缺乏热情,课外自觉学习者就更少了。加之有些“留守学生”农活和家务活,没有时间学习,从而厌学,逃学。
3、上课思想不集中,易开小差,学习效率低,没有进取精神,因而,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很差。
4、具有逆反心理,个性强,学习缺乏灵活性,易厌学,他们情感脆弱,性格内向,任性顽皮,甚至出现迟到早退,缺课,逃学等厌学现象。
二、根据农村中小学生“留守学生”学习遇到的主要问题,在抓好对他们全面教育的同时,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还应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学校方面
1).高度重视,爱心浇灌。
作为学校要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教育孩子端正思想,正视现实,不要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和管教,就表现出孤独、痛苦等不正常心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教育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真正原因,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用意和辛苦,将此作为自己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动力。教育孩子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树立长大后为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关爱留守儿童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教师要寓爱的教育于各学科之中,做到“教文予爱”,或“借文予爱”,使留守儿童处在爱的教育之中,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并且使自己在享受爱的同时,也爱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和留守儿童可以结成“帮扶对子”,实行“一帮一”、“一帮多”或“多帮一”等形式,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安慰和行动上指导。学生之间要互帮互助,尤其使留守儿童之间要在生活上给予帮衬,思想上给予慰籍,行动上给予指导。
2).开拓创新,注重实效
(1)建设"寄宿制学校"。农村学校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措施,爭取建设"寄宿制学校"。并建立专人专职管理制度,对留守儿童进行各方面教育。
(2)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学校专门设立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能及时与父母或专门教师(家长角色)进行交流,让孩子感到亲情在身边,有心灵上的温暖。留守儿童长期离开父母,学校应成立"家庭"俱乐部,让留守儿童在家庭俱乐部中生活、学习、交流,让他们时刻感到似家的温暖。
(3)丰富课余生活。学校要建立阅览室和图书馆,班级要设立"班级图书角",多订阅一些报刊杂志,供留守儿童课余阅读。学校要为留守儿童举办,或者指导留守儿童自办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学校要举行学科竞赛、演讲大赛、主持人大赛、歌手比赛、体育运动会、国庆和元旦晚会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使他们在各自的特长方面各展其能。
(4)齐抓共管,形成制度。首先,学校专门成立监护人培训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让他们理解监护人的责任,如何教育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向上成长。其次,专门设立留守儿童家长接待站,专人接待外地打工学生家长,与其交流,及时传递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对留守儿童的互相教育。最后,学校、村委会(居委会),家庭三者建立留守儿童监管教育制度,签订监管教育协议书,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委员会,三者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了解,及时沟通,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有效管理。
老师方面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生活情况。还要登记清楚外出父母联系电话、托管人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等。
2、提高教师的亲和力,用师爱去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憾。教师在教学中年,更要注重提高亲和力,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把“留守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心去感染、温暖“留守学生”让师爱的阳光源源不断照射“留守学生”的心田。
3、培养学习兴趣,讲究教学技巧,注重教学实效。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要关怀体贴,理解尊重,淳淳诱导,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查缺补漏,指明学习方法,做到不让他们学习掉队。
4、利用作业批改巧写评语鼓励“留守学生”。
5、营造生动活泼的班级氛围,多关照、鼓舞“留守学生”,让其融入班级集体。
6、建立亲情电话,加强家访,与托管监护人共管“留守学生”
高中留守学生问题亟需关注 篇12
然而高中留守学生的问题似乎并非是个问题。因为在这一问题上人们有误解, 大多数人认为高中生已经基本成熟, 不是小学生那样的弱势群体, 可以不需要教育部门或社会的更多的照顾和关怀。事实上, 这忽视了高中生自身特点, 忽视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及所需的呵护和关爱。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四到十八岁之间, 这一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意志、情感、判断也都正在成长。但他们还缺乏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 善恶是非观念也较淡薄。一旦管理不力或放任自流, 出现的问题往往更为严重。
高中留守学生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长问题作为准成年人, 高中留守学生虽然处在青春期, 但青春期的苦闷、成长的焦虑也时刻伴随他们。未来与前途、升学与就业的忧虑也是他们这个年龄段难以承受之重。家庭、经济、就业、情感都使高中留守学生远比其他同龄人更加充满困惑和焦虑。此外, 对异性的渴望和自制力欠缺也使一些学生要么早恋、要么陷入感情漩涡———这样也带来了学习的问题:他们普遍学习兴趣较低、成绩较差。当然他们成绩的普遍糟糕也和各自的气质、禀赋、能力有关, 但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约束力、自制力。他们的早恋、成长焦虑往往导致他们心思旁骛、学习兴趣下降, 厌学、逃学严重, 并最终导致成绩下滑或糟糕。由于现在的班级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一个人的战争”, 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因而许多高中生的成长问题更无法顾及。
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行为不端和人身安全。现在有许多高中生选择在外租房居住生, 主要是为了彻底摆脱学校和班主任的监控。一些人开始还能循规蹈矩, 但不久就任意而为了:打台球、上网;睡懒觉、逃学;不做作业、通宵打牌;酗酒、寻衅滋事……由于生活条件很差, 容易生病。在孤独而病痛的生活里, 他们就会寻求安慰或刺激———比如斗殴、性刺激、网恋等。他们会把学校制度看作束缚, 加上青春期反叛, 他们往往会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而这些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生活和学习。从网络迷恋到参加帮派团伙再到参与违法乱纪, 部分高中留守学生的行为失范是从他们失去约束的生活中衍生的。而那些守规矩的留守生又往往是被攻击的目标、被侵犯、敌对或勒索的对象———因为他们会被其他人看作是告密者、向老师打小报告者。女生还可能受到其他侵犯, 比如讹诈、勒索、强奸等。在管理严格的学校或班主任那里, 部分留守生往往不堪管束, 最终选择辍学。同时也将不稳定因素带向社会。
心理失调和小学生或初中生明显不同, 部分留守学生还养成攀比心理。这样他们往往就会好逸恶劳、焦虑狂躁、精神空虚, 甚至逃学躲避或寻衅滋事。由于远离父母, 实际上他们很早就形成一种空缺感和挫败感。当然留守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这和他们性格、禀赋、气质、家庭、周边群体都相关———而内向的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更严重。而长期的心理郁结最终会生成疾病:幻想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等。
因此, 高中留守学生问题亟待关注。当前, 可以从学校教育入手争取做好高中留守学生工作。学校和班主任要认真研究高中生特点, 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树立其自信心、培养其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生活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但是, 更为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来自于政府和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转变观念和做法, 在政策上和具体规划上努力促进高中留守学生的管理和疏导。要结合当地情况、研究学生特点, 针对性地做出规划和指导。也可以建立救助体系和心理热线, 通过民政部门和青年组织积极引导留守生走上健康成长的轨道。
高中留守学生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它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个人、社团组织或政府相关部门都需要付出自己的热情和关爱, 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的多方协作与努力下, 留守高中生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
【留守大学生】推荐阅读:
留守学生问题分析07-22
留守小学生07-26
留守学生管理10-02
留守学生关爱总结07-10
关爱留守学生心得10-22
班级留守学生的管理09-09
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11-06
留守学生结对帮扶方案05-19
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06-08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