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

2024-11-06

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精选4篇)

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 篇1

众所周知,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全面进步的条件之一。然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无固定工作的人员奔走他乡务工, 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有子女的人员中, 只有很少部分的人是把子女带到身边上学, 而绝大多数是把子女留在老家, 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亲戚朋友的看护下上学, 这些学生通常被称为“留守学生”。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2012年9月七年级新生共200名, 其中“留守学生”占同年级学生数的30.5%。开学第一周, 数学教师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 各班均存在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学生, 其具体体现是课堂上的有效注意力较差, 易分神、多动。作业时有拖拉现象, 字迹潦草, 计算习惯差, 正确率较低。课前准备不足, 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等,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一、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表象调查及分析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2012 级七年级留守学生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开学一个月后, 数学教研组经过认真地筛选并查阅相关资料, 最后设计了20 个有关数学学习习惯及心理品质方面的问题对2012 级七年级学生进行全面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见表1。

表1 中各项统计数据都说明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心理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二、应对策略

针对留守学生普遍存在有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该怎么办?是听之任之还是进行干预矫正, 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经过认真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若听之任之的话不仅会影响数学教学成绩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利, 必须进行干预矫正。为了矫正留守学生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 决定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挑选数学学习习惯好且数学成绩好的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按路途远近组成互帮互学小组, 并要求留守学生每周利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亲情电话向远方的父母汇报自己一周的学习情况;二是对数学教研组教师进行统一安排, 结合教学进度每两周对留守学生集中开展一次“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怎样听课、怎样记好数学笔记、怎样进行错题订正、怎样复习、如何规范书写数学作业及数学家的故事”等有关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和励志方面的讲座;三是要求课任教师对留守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面批, 好的进行表扬, 错误及不足之处当面进行指正。矫正措施从七年级一直跟踪到九年级。

三、思考与建议

三年很快就过去了, 2015 年6 月这批学生已顺利毕业。教师在对三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时, 大家都认为对留守学生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行干预矫正后, 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听课的注意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 学生的作业越写越漂亮, 好习惯养成方面的成果是显性的。同时课任教师对留守学生三年来的数学考试成绩进行了系统分析, 见表2。

说明:1. 成绩来源于宁国市教研室每学年按中考组考方式进行的期末统一考试;2. 七年级、八年级考试卷面总分100 分, 60 分以上为及格 (含60 分) , 高分率界定在80 分以上 (含80 分) , 低分率界定在30分以下 (含30 分) ;3. 九年级考试卷面总分150 分, 90 分以上为及格 (含90 分) , 高分率界定在120 分以上 (含120 分) , 低分率界定在45 分以下 (含45 分) 。

从以上成绩分析表中我们发现在七年级阶段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各项指标 (高分率、及格率、低分率、平均分) 均相互接近, 而到了八年级时高分率在发生变化 (由7.7%变化为12%) , 到了九年级时留守学生的高分率为0。当然, 成绩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导致高分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考的临近, 家长对子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期望值的加大, 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大且又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是导致成绩下滑的重要原因。留守学生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一旦形成, 到九年级的时候就很难彻底改变过来。父母回归家庭的时间越早, 使留守学生变成非留守学生, 这样对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越有利。当然, 对留守学生来说, 家长的回归是一个社会和家庭问题, 学校和教师只能给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路海东, 倪牟双.现代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分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3.

[3]陈昕苗, 汪茵.中国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5 (2) .

[4]庞彦褔, 孙学东.初中数学有效学习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 篇2

行为习惯是指人在特定环境下重复作用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它是人在后天所养成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是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语言习惯差

1. 滥用网络流行语

不少小学生在学校与同伴同学交流沟通玩耍时,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比如,我操、我靠等,在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大多数小学生互相交流时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和家长交谈也会使用,甚至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评论其他同学的回答时,也喜欢把自己在网上所了解到的网络流行语用入其中。影响到周围同学的语言表达习惯。

2. 不能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当老师提问时,有些同学回答问题会使用方言;课余时间,同学相互交流时,经常使用方言。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外交流时,学生不能规范使用普通话,逐渐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

(二)卫生习惯差

1. 随手扔垃圾

在校园的公共场所,如运动场、校园走廊、楼梯等地方,部分小学生随手扔垃圾,不把垃圾放入垃圾桶、垃圾池等应该放的地方的现象经常发生,他们经常无视一些文明习惯的标语,以自己的习惯随便乱扔垃圾,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2. 教室卫生脏、乱、差

在教室里,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打扫教室,保持教室卫生干净、整洁,甚至有时连值日生都做不到。如小学生教室里面的黑板脏了,老师的讲桌灰了,讲台边有纸屑了,出现这些情况时,没有学生主动会去擦干净黑板、讲桌,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放入垃圾桶或垃圾池。另外,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走道、卫生角、图书角等一些公共的场所,经常有垃圾,不干净、不整洁。

(三)学习习惯差

1. 课前不预习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会清楚的交代学生回家后应该预习的内容,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回家后不预习老师布置的内容,等老师检查时,他们总是编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预习找借口。如学生会说因为看电视、玩电脑而忘记了预习,因为写其他老师的作业忘记预习,有的甚至说,不感兴趣不想预习等借口。

2. 课堂学习不认真

当老师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老师的提问不认真对待,答非所问,总会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比如在课堂上玩橡皮泥,看漫画书,看小说,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讲小话等。他们对待学习马马虎虎,不把老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放在眼里,总是做一些无关课堂的事情。

3. 课后作业不认真对待

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布置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尽管教师课堂上把课后复习、作业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认真对待,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以致于教师在讲新课提问前面所学过的内容时,学生不能准确、流利的回答,而老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许多学生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清秀,总是乱涂乱画。

4. 学习缺乏计划性

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既要参加家长给自己报的各种培训班,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甚至还必须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他们不得不盲目的忙于学习,对学习没有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不能按要求完成各科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1. 禁止学生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

(1)学校明确规定,同学、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各班班主任作为监督员,如果发现有学生不遵守规定,一定要给予教育并告知网络流行语的危害。(2)学生与家长交谈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学校要通过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作为监督员,督促自己的孩子文明用语,并且学校要定期对家长进行走访调查,时刻掌握学生的语言习惯。

2. 要求全校师生必须讲普通话

(1)要求教师上课使用规范的普通话;(2)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做到准确无误的使用普通话。只有全校师生都讲普通话,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学校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

1. 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之下,一定要对所制定的制度进行落实。

如举行文明卫生习惯讲座,在学校的公共场所粘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拥有文明卫生习惯的标语,并在各个公共场所设置班级监督员,监督员需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再针对相应的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2. 采取卫生保持的措施。

班主任必须安排班级的卫生委员每天组织和监督值日生打扫好自己班的教室和所管理清洁区域的卫生,并随时保持整洁。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卫生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地方,要对相应负责的班级扣除班级考核分,使班主任和学生重视保持学校环境的整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1. 读好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应多读家长和教师推荐的一些好书,从思想上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自己的重要,对不良学习习惯有自制的意识,才能从行动上去落实如何做可以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制定并完成计划

家长和老师应指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给自己列出当天的计划清单,并严格按照计划去完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又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发现兴趣

(1)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并促进其兴趣发展为特长;(2)在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他们受益无穷,以上所提出的措施将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参考。

摘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入手,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措施

参考文献

[1]赵中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55个故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1.

[2]孙颖.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教研视点,2012(10):7.

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 篇3

1.指读。指读就是指为了在阅读中集中注意力, 一些学生往往会用手指、直尺等物件指着一个个的字词或放在这些字词的下面进行辅助阅读。这种阅读习惯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相反会让 读者只见 树木不见 树林。也就是说,这种习惯不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全篇文章的理解上。

2.念读。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么放出声阅读, 要么不出声但身体某部位在跟着动, 要么既没有声音也没有身体部位在跟着动,但心里却一直在喃喃自语。这种阅读习惯一旦形成, 要想改变它就比较困难。大多数阅读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往往会有这方面的因素。

3.回读。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刚刚阅读过的信息没有留下印象,总会重复阅读,这种习惯就是回读。这种做法一般情况下难以避免。但是如果在阅读中数次往返阅读, 势必造成速度难以提高。这种做法多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担心遗漏信息所造成的。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要克服上 述不良的 阅读习惯, 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笔者以为,学生在阅读中应掌握好以下策略和技巧:

1.意群阅读法。意群通常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都有紧密联系的一组词语。阅读文章时,在一个意群或有意义的单元内是不应该停顿的, 要不然就会影响对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要养成一组词视读, 按照意义单位或意群将句中的词自然分开,进行一组组扫描, 用目光捕捉词组的信息。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文章,显然阅读速度要比逐词逐句的阅读速度快得多,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2.视幅扩大法。视幅是指眼睛每停顿一次能清晰地感知文字的范围。视幅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视点, 即眼停瞬间眼睛实际注视的目标;二是识别幅,即指眼睛注视焦点词的同时所能吸收左右两边的范围。每次看清的语言单位应该是意群而不是分散的单词。在快速阅读时,学生的视线不应该是逐词地进行自左向右移动, 而应该是从一个意群跳到另一个意群。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应该将视幅范围扩大, 即一眼一句、一行甚至一小段地阅读。这样视幅范围越大, 阅读的速度当然就越快。

3.词义猜测法。在中考阅读理解中要求猜测词义的题目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同时猜测词义也是阅读理解的一种常用技能。因此,学会猜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猜词能力取决于他所熟悉语言的程度、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具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学生根据语言符号不断地猜测,随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预测,并不断地进行判断,取舍, 然后检测出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跳读法。跳读又称略读或浏览, 是非常实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技能。所谓跳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 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主题思想。换句话说,跳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跳读时要学会抓关键。抓关键就是要学会找主题句, 即概括整段大意的句子, 然后把每段的主题句的意思进行综合考虑, 就能得出文章的主旨要义了。主题句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偶尔也会出现在段中,很少情况下短文中没有主题句。如果文章包含了几个自然段落,在阅读时应该特别关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5.寻读法。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他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读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材料,找到所需要的直接信息。

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 篇4

一、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能力, 而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的能力。”由此可见, 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人际交往具有沟通信息、交往情感、协调行为等作用。从人生发展的角度看,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 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 人际交往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健康的标志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的青春期, 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 渴望友谊、爱情, 希望得到真诚、平等、友好的交往。但青春期正是一生中心理矛盾、冲突和需求最多、最强烈的的阶段, 情绪不稳定, 思想变化大, 要保持心理健康, 就必须不断地调适心理矛盾和冲突, 不断满足心理需要, 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积极的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使人精神愉快、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能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相反, 缺乏人际交往或不善于人际交往, 往往会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导致性格内向封闭, 情绪压抑苦闷, 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人的很多能力、思想行为的形成发展、社会信息的获得, 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 人们学会了各种必备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掌握与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而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正是通过人际交往慢慢走向成熟、走向独立, 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历程。通过和同学的交往, 大学生可以探讨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 进行情感交流, 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和老师的交往, 可以得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帮助, 理清思路, 得到启迪。通过人际交往, 大学生可以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 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说过:“人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认识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的,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如果离开了交往对象或供比较的对象, 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明鉴自己的镜子。与人交往, 可以从别人身上找到和自己的相似或相异之处, 发现别人身上好的或不好的东西, 从而把他人作为一面镜子, 调整和改进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 进而完善自我。

(四) 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获取新信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日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时代对大学生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善于学习新知识, 还要善于获取信息,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接收、传递来自不同载体的知识和信息, 信息含量大、传输迅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新特点, 大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内涵。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表现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然而, 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一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挫, 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 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 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 过度自我保护导致人际交往亲密度低

很多大学生反映人际交往中缺少关系亲密的朋友, 基本上是泛泛之交, 虽然和别人能友好相处, 但没有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心里话无处倾诉, 不免经常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此类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交往知心朋友, 另一方面, 却在有时无意之间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掩盖起来, 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更多的处于被动, 期望别人先理解自己, 先对自己表示友好, 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和安全感。

(二) 个性问题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性格内向孤僻的大学生容易封闭自我, 较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甚至有的同学害怕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焦虑, 担心自己出错被人笑话。有的同学性格急躁, 在人际关系中很容易与他人形成矛盾和冲突, 导致自己很苦恼。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太“自我为中心”, 凡事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被其他人所排斥, 造成交往困难。有的大学生嫉妒心强,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嫉贤妒能”, 对别人取得成绩和荣誉心怀怨愤, 这一类同学也无法和他人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

(三) 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交往受限

有些大学生虽然从自身来说很希望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能够主动去与他人交往, 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却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他人联络感情?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尽如人意, 很想改变人际交往状况。有些同学中学阶段成天忙于学习, 凡事有老师和家长照顾, 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进入大学后开始独立生活, 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变得不知所措。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家庭、学校的教育匮乏, 有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 家庭教育

目前, 中国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 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 上重点学校、考好分数, 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 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这些必须具备的素质。另外,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比如占便宜, 怕吃亏,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孩子自私自利, 只为自己考虑的心理。另外,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也非常重要, 父母之间或父母与他人关系紧张都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会使孩子反感与人交往或在与人交往中经常出现负面情绪。

(二) 学校教育

应试教育导致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都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 而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完全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了很多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 与他人交往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严重的还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三) 社会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带来了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助长了功利主义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老人跌倒不敢扶”“见义勇为被冷落”等事件阴暗面的影响, 社会人情的冷漠, 让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防范意识过强, 对他人缺乏起码的信任。

四、大学生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 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 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人际交往要遵循平等原则, 交往的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彼此尊重是交往的基础。不能因为地位、财富、能力等的差异就高高在上或自卑怯懦, 高高在上只能使人敬而远之, 惹人讨厌;自卑怯懦在人际交往中也不会受到欢迎, 而且无法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诚信原则。人际交往中要以诚相待、信守诺言。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 待人真诚是获得别人友好相待的钥匙。“言必行, 行必果”, 信守承诺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完成, 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别人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虚伪、说话不算话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只会遭人唾弃。

宽容原则。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 不能过分苛求别人, 处处斤斤计较, 否则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立。每个人都难免犯错, 宽容别人的过错, 会让人觉得你心胸宽广、大度, 进而拉近与你的距离, 愿意与你交往。

换位思考原则。俗话说“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现在一些大学生标榜个性, 说话做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只会让人反感。换位思考正是要学会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理解对方, 这样才能找到最恰当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互利原则。有些大学生凡事都为自己考虑, 自私自利, 时常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只强调一方的利益肯定不能维持长久, 一定要坚持“互利”的原则。要学会分享, 学会付出, 这对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在人际关系中是行不通的。

(二)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克服胆怯和恐惧心理。有的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缺乏交往技巧, 与人交往时缺乏自信, 患得患失, 害怕出错被别人笑话。此类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或在大庭广众下的表现最为突出, 表情羞涩, 神情不自然, 行为拘谨, 动作忸怩, 交流被动, 说话声音颤抖, 以至于手足无措, 语无伦次, 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严重者甚至会拒绝与人交往, 自我孤立, 抑郁消沉。要克服胆怯和恐惧心理首先要放下包袱, 树立信心。一方面要明确人际交往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要以平常心对待, 人际交往并不可怕, 只要方法得当, 掌握技巧, 每个人都可以应付自如。其次, 要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好的策略会成为我们良性交往的助推器。

克服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因为外形、个人能力、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产生自卑情绪,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自我评价过低, 在人际交往中畏畏缩缩, 生怕别人瞧不起, 为人孤独, 不愿与人交往。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客观评价自我, 接纳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 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在所难免, 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其次, 要学会自我鼓励与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要学会发掘和利用,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做自己擅长的事, 这样可以不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增强了, 心胸自然会打开接纳外面的世界。

克服妒忌心理。有些大学生由于争强好胜或虚荣心作祟, 嫉妒心强。一方面看到他人取得成绩、获得荣誉或名望态度不友好, 轻则冷嘲热讽, 重则恶意诽谤;另一方面, 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 落井下石。严重者甚至仇视他人, 厌恶他人, 产生敌对情绪, 存在破坏和攻击行为。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 俗话说“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要接纳有人比自己强的客观现实, 同时要看到别人取得成绩、获得荣誉所付出的的努力。其次, 要自我充实, 转移注意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样取得成绩和进步。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小父母和家里的长辈呵护备至, 成为家庭的中心;有些大学生从小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备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这些同学常年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为人处世只关心自我的需要、兴趣、利益得失, 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 结果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受挫。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要学会全面认识自我, 对自我进行重新的定位, 摆正自己的位置。社会环境不同于家庭、学校环境, 接触的人群更广泛, 人际关系更复杂, 不可能都像宠爱自己的家人或老师那样对待自己。

(三) 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注意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 干净整洁、得体大方的服饰, 自然适度的发型、化妆都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年轻人喜欢标榜个性, 引领时尚, 但在一些重要的或特定的场合要注意个人形象与场合的协调。

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说话要尽量精炼、简洁, 现代社会事事讲究效率, 拖沓冗长、废话连篇只会让人生厌;态度要诚恳, 诚心可以打动人, 可以增加别人的信任度;语言表述要清楚明了, 表述不清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尽量生动形象, 生动的语言可以感染人的情绪, 拉近彼此的距离;说话要顾及场合, 特别是对领导、老师、长辈说话时要注意分寸;面部表情、笑容、手势等身体语言使用适度也可以增加表达效果。

把握适当的人际距离。人际交往要保持适当的时间、空间距离。时间频率过密、空间距离过近都会给人带来人际交往的压力和压迫感, “距离产生美”;反之, 接触太少、距离过远有时也会让彼此的关系疏远。因此, 适当的人际交往时间、空间距离非常重要, 掌握得好会增进我们人际交往的成功率, 拿捏得不好也会让我们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学会交谈。交谈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因此非常重要。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力集中, 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只会让人丧失与你交谈的兴趣;学会谈论双方感兴趣的话题, 避免对方因为不感兴趣而转移注意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习惯了自己说, 忽略了让对方说话, 只会学会倾听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关切;交谈时避免打断对方, 这是交谈的基本礼貌;有的大学生性格直爽, 心直口快, 也常常因此说错话, 得罪人, 所以交谈时我们要想好了再说, 心直不一定口快。

避免争论。虽然“真理越辩越明”, 良性的争论会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争论让彼此的关系出现裂痕, 这在人际交往中很常见。所以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避免争论, 交流尽量采用探讨、商量的方式, 避免情绪的激动。即使不得不争论, 也要注意态度, 场面激烈时要及时停止, 防止事态激化, 影响双方关系。争论还要掌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

总之, 只要大学生正确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学会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就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轻松自然的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且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只要你针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有所改变, 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关系, 相信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并逐渐学会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有利于大学生获取新信息。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过度自我保护导致人际交往亲密度低、个性问题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交往受限等,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家庭、学校的教育匮乏, 有社会的负面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要遵循平等、诚信、宽容、互利、换位思考等原则, 其次要克服胆怯、恐惧、自卑、嫉妒、以自我为中心等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另外还要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春玥, 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7) .

[2]嵇芹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上一篇:数学教育的新时代下一篇:触控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