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2024-07-19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精选9篇)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篇1

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的农民也在经济利益以及家庭压力的双重驱动下, 不得不从相对清贫安逸的农村走向富庶繁忙的城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能够获得劳动报酬较高的城市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创造更大的价值。就是这些远离家乡的广大农民工,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也同时, 遗留了许多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 ( 儿童) 问题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突出的问题之一。“留守学生 ( 儿童) ”常定义为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或其它原因平均每两个月与父母见面次数少于1 次的, 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对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客观上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但也导致部分学生 ( 儿童) 与父母长期分离, 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 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 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农村留守学生 ( 儿童) 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 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学生 ( 儿童) 健康成长,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备受各方高度关注,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学生 ( 儿童) 关爱保护工作, 为广大农村留守学生 ( 儿童) 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习教育方面。大部分留守学生 ( 儿童) 的学习成绩普遍滞后, 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学生 ( 儿童) 。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有些甚至有突出的厌学情绪。表现为上课经常走神, 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甚至是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经常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迟到、无故旷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安全隐患突出。来自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 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 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学生 ( 儿童) 。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 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和外界滋扰, 很多孩子无力抵御来自外界的凶险; 溺水、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正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 留守学生 ( 儿童) 大多胆小孤僻, 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 有的伺机敲诈钱物 ( 大多为吸毒者所为) , 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 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 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逃避, 成了孩子们应对危机的方法。另一种逃避, 是逃离家乡。2012 年, 有媒体报道称, 留守学生 ( 儿童) 正在成为流浪儿童的新来源。

三是留守学生 ( 儿童) 法制观念淡薄, 道德品德发展也不尽人意。现实是, 很多留守的孩子, 不仅遭遇危险, 也在制造危险。致使有些孩子也开始对世界怀有深深的敌意。留守学生 ( 儿童) 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 , 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守学生 ( 儿童) 就是问题学生 ( 儿童) ? 在很多人看来, 这两者足以画上等号。河南省城调队曾在《中国统计》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 提出了“留守学生 ( 儿童) 综合征”的概念。“综合征”表现为: “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性格孤僻、脆弱”、“道德真空”等等。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 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 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学生 ( 儿童) 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学生 ( 儿童) 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 不少留守学生 ( 儿童) 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 更有的留守学生 ( 儿童) 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有调查资料显示, 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学生 ( 儿童) 学生14. 95% 存在违纪行为, 0. 15% 存在违法行为, 这些留守学生 ( 儿童) 长大后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能力范围内构建关爱机制的策略措施

第一, 实施属地负责。农村留守学生 ( 儿童) 关爱服务工作实行以县、乡镇、街道、村屯、社区为主的属地管理。首先, 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 招募广大的大学生志愿者, 自愿加入到帮扶农村留守学生 ( 儿童) 的工作中去, 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其次, 在报名参加的时候就留下本人生源地等信息, 以便日后安排直接去距离自己最近、最熟悉的地方去服务。当然, 在这些志愿者中, 有很多人本身是来自于大城市的, 建议此类志愿者能够和当地同学结伴一起参与帮扶活动, 而不是自己独自一人深入农村。对于农村留守学生的关爱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次实习体验, 所以和当地同学的共同参与, 更能够使其快速了解当地情况, 并投入到活动中去, 能够更加持久地坚持进行关爱帮扶工作。

第二, 分类教育与综合教育相结合。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 主要能够在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亲情教育、自护教育等方面定期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大学生志愿者积极配合当地办事人员或留守学生的班主任共同建立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卡, 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留守原因、临时监护人状况、学生主要表现等情况。尤其要记录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 在学习表现上的优缺点。因为,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 在学习上的帮扶是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 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能够有助于日后的学习辅导的开展。

大学生本身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 在学期之中需要在校学习。所以对农村留守学生 ( 儿童) 的学习辅导主要是在寒暑假进行的。这些学习辅导并不是单纯地补习语数外, 也不是课堂的延续。他们需要制定学习辅导的计划, 细化辅导方法和措施, 确保辅导任务的完成。例如, 阅读策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读适合留守学生年龄层的书籍, 在阅读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 去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不是简单刻板的说教。通过阅读优秀故事, 慢慢地摆正人生观, 价值观; 通过阅读, 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通过阅读, 扩大他们的视野, 树立崇高的理想。最重要的是, 阅读是可以在日后志愿者不在身边的时候独立完成的, 也是可以长期完成的。所以, 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们首先鉴别书籍的优劣, 是否适合该年龄层次的学生阅读, 然后再推荐给他们去阅读。在整个帮扶期间, 保持与留守学生的书信往来, 布置阅读任务, 交流阅读心得等等, 慢慢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再尝试和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交流, 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即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合在学习教育之中, 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有问题, 而产生排斥感和低落感。

当然, 很多情况下, 教什么还是要征求这些留守学生的意见, 和他们进行及时的沟通, 如果确实需要补习查漏, 那么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还是必要的。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关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 非常有必要给留守学生 ( 儿童) 进行亲情教育。让留守学生 ( 儿童) 尝试着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状况, 使其更能体会到父母离开自己的苦衷, 体谅父母的难处, 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同时, 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 使其和父母有更好的沟通。开展一些能够融合思想教育的各种活动, 如模拟家庭。让其把自己心目中的父母表演出来, 即通过侧面的形式表演出孩子的心声, 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更加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所想,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 远离危险, 孩子们才能拥有幸福, 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早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留守学生 ( 儿童) 缺少自护能力的家庭教育, 所以, 大学生志愿者们要有意识地安排自护教育和相关的活动。纵观以往的安全自护教育, 大多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 总以“不许……”, “不要……”, “不能……”, “不准……”等等命令限制性的言语说教。听到此类的话语, 会有一部分人反倒产生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此类说教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 大学生们最好能够和留守学生 ( 儿童) 先建立朋友关系, 做到平易近人, 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采用趣味活动, 讲故事、做游戏等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进行自护安全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本身也只是消费群体, 所以不要求他们为这些留守学生 ( 儿童) 采取捐款等行动。只希望他们能够尽到本人之力, 用本身的才能, 在进行帮扶之前做好功课,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帮助成为一种习惯, 不是一个负担。即使将来毕业了, 工作了, 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帮扶工作。当今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也曾经是留守学生 ( 儿童) , 因此, 更需要动员这类人参与到帮扶留守学生 ( 儿童) 的行列中去。因为, 他们更了解留守学生 ( 儿童) 的心理及所需, 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帮扶作用, 能够让帮助长久地传递下去。农村留守学生 ( 儿童) 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大问题。因为, 孩子们不仅是为家庭在留守, 也是为这个国家在留守。

摘要:农村留守学生 (儿童) 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大问题。然而, 本文尝试探索从大学生的角度, 即在充分发挥大学生能力的基础上, 建立农村留守学生 (儿童) 关爱服务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留守学生 (儿童) ,关爱,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江燕, 秦秀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关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 (22) :5-8.

[2]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 2006 (10) :35.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篇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技能保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和专业技能教学体系,这是专业技能保障的逻辑起点;二是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这是专业技能保障的逻辑终点。在逻辑起点中,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技能保障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对专业技能培训和教学的管理,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专业技能,从而形成专业技能保障的良性循环。有了科学而坚定的创业观,掌握了创业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创业的梦想才能顺利得以实现。大学生要想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校要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保障。实践保障既包括实践机会和实践活动的保障,也包括实践活动所需经费的保障。这也是学校为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保障。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针对本校学生实际需求,对创业教育实践保障进行统筹规划,由学校统一安排,各院系具体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从而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体现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机制保障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对创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发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以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意见,从而保证整个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主要由上述四个部分组成,这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现有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就理论保障而言,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院校能够根据教育部对该课程的要求进行授课,但由于受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视,甚至出现随意缩减课时的现象,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切实发挥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至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本应在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呈现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景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出现了教师统一管理,学生各行其是的现象,这样的氛围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专业技能保障而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专业师资队伍老化、弱化,一些教师既不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也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合理要求及时充实授课内容,在课堂上自说自话,学生不知其所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除了教师的原因外,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个性发展的曲解,也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不挂科不算是真正的大学生”、“我可以不好好听课,但你不能不好好讲课”等,受此种言论或现象的影响,一些学生找各种理由逃课,真正踏踏实实坐在教室里上课的人越来越少,其专业技能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专业技能保障的缺失,使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成效也大打折扣。

就实践保障而言,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问题。学校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如果缺少必要的经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就难以进行。除此之外,学校规划安排的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场地需求及频次和人员安排等方面如统筹不当,创业实践活动就无法如期进行,乃至最后不了了之。人、财、物的因素,往往会致使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流产。创业实践得不到有效保障,也使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了懈怠和不认真的态度。就评价机制的保障而言,客观公正是其要义。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都应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制定一系列评价制度或规章,一般来讲是可以比较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公平、公开的。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原则性文件会被人为的“人性化”,在个人利益面前,原则性规章甚至变成了一纸空文。总之,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还存在诸多细节性问题,如果不加以关注并认真解决,创业教育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解决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各高职院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针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要探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和方法,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层面,要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自上而下形成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一刀切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充分调动班级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最能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实际的教职员工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辅导,以端正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针对专业技能保障中存在的懈怠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各个层面、采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和课堂管理,运用各种方式解决学生懈怠、逃课等问题,使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针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应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前先进行周密的调查,制度出台后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使其更加适合学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除了制定规章制度之外,在组织安排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体现组织者的权威性,做到板上钉钉,严格按照安排进行,给学生以心理上的保障和安全感。同时,学校还可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在拓宽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同时,也可缓解经费紧张的难题。针对评价机制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公平、公正、公开不仅要体现在理论上,更要落到实处。无论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学风建设的评价,还是对实践活动的评价,都要做到客观公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使师生及时纠正创业教育中出现的偏差。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篇3

一、健全和完善“减负”体系

1. “ 减负” 政策的保障。 一是加强“减负”政策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会议、文件、培训等各种载体渠道, 广泛宣传“减负”的作用和重要性。实行“减负”政策公开制度, 定期在学校宣传栏、公告栏、校园网等平台上进行公开。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由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减轻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检查工作小组”, 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切实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是制定专项奖励政策。设立专项奖项, 表彰那些在“减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有创新措施、有表率作用、有优异成绩的学校和老师。

2. 改革考试评价和考试制度。为了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性竞争, 近年来, 国家进行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尝试, 将学生的平时成绩、综合表现与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考虑, 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性。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升学竞争的压力, 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走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 要想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就要通过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这势必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因此, 应考虑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对教师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 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 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强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训, 致力于职业道德的提升,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 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 如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交流, 使他们具有现代化、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并有能力辨别传统教育中什么是优秀的观念、什么是落后的观念, 也使他们在面对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时能够坚决抵制, 而不是盲目地跟从。

再次,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认真学习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以及有关专业知识的教师, 就谈不上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也谈不上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更谈不上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领域内减轻负担。

2. 优化作业结构。 对小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设计, 优化作业结构, 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无效劳动, 是“减负”的重要环节。为此, 应改变目前主要由任课教师为全体学生布置统一作业的做法, 改为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必要的作业, 加强作业设计把关, 努力体现重点、难点、多样性、层次性, 达到“减负提质”。

首先, 有重点地布置作业。其次, 作业的形式要有多样性。书面作业, 口头作业作业等, 观察型、讨论、思考型作业、形式多样灵活;既有知识的记忆, 又有探索发现, 既有知识的现实应用, 又有现实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再次, 应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 要控制作业的总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巩固和掌握新学的知识、技能是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

3.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备课是上课前必须要做的功课之一, 应该加强对教师备课的指导。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案, 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等方式来提高备课的质量。

4. 切实缩小校级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 大众教育应该是高质量的, 应该是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因此,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均衡发展, 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来说, 也是至关重要的举措。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篇4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指出应树立诚信、公平和和谐的价值理念,减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次性资助金额,增加覆盖面;加大对生源地借贷利息的资助力度;合并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进一步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生源地贷款

2007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理性思考几年来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突出完善贫困生生源地商业借贷制度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贫困生资助单笔款额相对较大,大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贫困的学生申请参评,甚至出现夸大贫困程度的不诚信现象。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费需求的燃眉之急。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境一般,很多来自农村或城镇普通家庭,一些农业院校贫困生个人申请率比例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45%,接近半数。这么大一个群体竞争20%的贫困生资助指标,很难说没有“白要谁不要”的想法。诚信做人是影响社会生存的基础性品德,当

代大学生群体负有承担诚信义务的社会责任,高校最首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从培养品德的角度来讲,如果国家能够把对部分学生的一次性救助变为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诚信借贷得到资助,这有助于减少真贫困和假贫困的现象。为了鼓励高校学生的诚信行为,即使适量增加资助的利息金额也是值得的。

2.贫困生认定中争议问题举证困难,困扰公平价值理念。《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了贫困生认定的原则、组织实施体系和程序,并制定了详细的认定申请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应该说通过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基本可以保障高校公开、公平、公正认定贫困学生工作。贫困生认定实际操作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争议不大。家庭经济困难存在争议的地方集中在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方面。无论是学院认定工作小组还是年级、专业、班级认定评议小组都对争议问题存在举证困难,有时很难把握。农村学生家庭或城镇一般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小或近似,贫困程度甄别存在一定的难度。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村、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家庭经济状况,实际上也存在尺度衡量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个别贫困生由于现实表现、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落选,情绪波动反应激烈,对认定工作的合理性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3.贫且优则奖的设计理念使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评议矛盾相对突出,评议导向存在不确定的缺陷。一般而言,学而优则奖和贫至困则助可以被普遍认可,贫困生与奖学金挂钩,颇有些“矮子里面选将军”的意味,把国家救助以奖励的形式发放给了一部分贫困生。假如一个班级里,学业成绩第二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第三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在只有一个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情况下,按照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应该倾向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毕竟能不能得到5OOO元的救助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效果反差比较巨大。这两名同学都属于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贫困优先还是品学优先,就存在一个评议导向的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1.改革生源地借贷制度,解决贫困学生学费、住宿费用。

(1)谁受益,谁投资,体现社会公平和国家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证明:政府和个人都可以从高等教育中获益,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个人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未来的收入。因此,国家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贫困家庭学生可以通过借贷解决学费和住宿费用。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进,生源地贷款因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大力推广。笔者建议占高校学生总数约20%的贫困生均可自愿申请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住宿费用,以后可以根据贫困生实际数量进行调整。生源地贷款的本金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自贷款之Et起,每偿还10%的本金,十年内还清。以学生上学期间贷款一万元为例,学生及其家庭十年间每年需要偿还本金一千元,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贷款利息按同期贷款利率由国家承担。上例中贷款利率如果按恒定5%计算,国家十年间所支付的利息金额逐年递减,累计需要支付利息2750元,约占贷款总数的1/3。同时,规定学生毕业后可以提前还贷,剩余利息金额可以一次性各按50%奖励贷款银行和贷款学生,以提高银行借贷和学生还贷的积极性。(2)大学生诚信还贷与就业相结合原则。由借贷银行提供贷款学生基本情况及还贷情况,国家建立统一的信息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辅助教学管理询系统,并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员工必须审查其诚信记录。以接受资助大学生群体的诚信行为,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2.继续完善实施贫困生救助制度,保障贫困生最低生活费用。(1)现行国家助学金制度有助于解决20%贫困生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额不宜过高,现行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按十个月计,平均每天6.7元。虽然国家助学金在认定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存在认定困难的情况,但覆盖面较大,资助金额相对较小,实施过程争议较小。高校在积极落实国家资助的同时,也要教育广大贫困学生认识到贫困不是资本,要做到自强、自立、自信,防止产生“等、靠、要”思想。

(2)认真落实勤工助学规定,加强高校学生人身意外保障。《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范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促进了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规定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规定之列。有的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擅自到社会上从事兼职活动,担心学生与用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人单位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事实上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有限,贫困学生甚至家境条件较好的学生私自在社会上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受益的高校应该拿出一小部分经费“雪中送炭”,为全体在校学生上人身意外保险,防止贫困学生家庭因学生打工出现意外造成“雪上加霜”。(3)允许休学打工,挣钱上学。目前一些高校学生休学制度非常严格。建议在学籍管理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休学时间和次数,方便贫困家庭学生求学。(4)积极引入社会资助机制。例如,河北秀兰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从2007年起,出资100万元资助五所驻保高校的110名一年级贫困学生。2008年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在河北农业大学设立“长城助学基金”。

3.合并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奖项,适当增加奖励名额,提倡学而优则奖的公平竞争理念。尽管国家奖学金不是专门为贫困学生设立的,但贫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合并两种奖学金有利于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平等竞争的思想理念。现行国家奖学金(8000元)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谈完善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篇5

一美国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一, 指标针对性强, 指标设定突出体现不同课程的特点。以华盛顿大学为例, 该校将所有课程根据性质、特点、授课规模及形式的不同划分为小班教学、大班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实习课、实验课等11种, 并分别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指标, 如小班教学的指标重点强调信息传递的清晰性、质量及师生的交互性;大班教学的指标重点强调课程的组织和信息的传递;实习课的指标强调的是从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进步的认同和理解, 容许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和技能的自由程度, 是否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技能水平而因材施教等[1]。

华盛顿大学评教指标体系体现了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 突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与国内高校评教指标体系相比, 课程分类细致, 针对课程分类而设计的各种评教指标能突出体现该类课程的特点、培养目标及该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 指标设定比较细致, 为考察教师教学某一方面的情况, 通常从多个角度设计指标予以考察。以康奈尔大学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问题剖析、综合的方式”为例, 它的二级指标包括: (1) 讨论别人的观点; (2) 对比各种理论; (3) 讨论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4) 呈现观点和概念的来源; (5) 引申到更有趣或相关的观点; (6) 呈现事实、介绍相关领域的概念; (7) 强调对概念的理解[2]。该校将一级指标分别用7-8个二级指标予以细化, 这与国内大部分高校评教指标中只用1个或2个指标来考察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有很大不同。该校评教指标数量之多、内容之详实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所不具备的。

第三, 指标设定突出体现学生中心地位, 指标体系中常常有“你通常喜欢上课”、“在学习本课程中你是有兴趣的”等指标。以密西根大学为例, 该校评教指标体系中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贡献的指标较多, 如:“你学习这门课程是种智慧的挑战”、“由于这门课程, 你变得更有竞争力”、“你发现所指定的阅读材料太难”[3]等, 并且指标多以“你觉得”、“你认为”的口吻来表述, 让学生评教时第一感觉是指标设计很友好, 指标内容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 这与国内高校评教指标体系广为诟病的忽视学生中心地位的问题形成反差, 值得深入思考。

第四, 体现师生互动、鼓励讨论等内容的指标较多。以波士顿大学为例, 该校评教指标体系中对“授课人”共设定了20个评价指标, 其中, 近10个指标反映了师生互动、鼓励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内容, 如:“鼓励提问”、“鼓励讨论”、“尊重不同意见”、“接受学生课外约见”、“反馈及时”、“反馈中肯”[4]等。对比国内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可以发现, 虽然体现该方面内容的指标数量在逐渐增多, 但仍有很过高校仅用只言片语来体现这部分内容, 反映了国内高校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教”的过程的弊端。

二国内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一) 国内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现状

国内高校评教指标体系多以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主要内容, 再围绕这几个方面设定二级指标。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指标体系结构方面, 采用两级指标体系的高校比重较大;指标数量方面, 设定10个左右指标的高校较多;指标内容方面, 高校普遍设定了反映教师教学互动及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等内容的指标, 但对作业内容的设计、批改情况, 非课堂时间师生互动情况关注较少;各部分指标所占权重方面, 高校有提高反映学生学习收获、能力提高等指标所占权的趋势。

(二) 国内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分类不细致, 评教指标缺乏针对性

国内各高校根据学校情况不同, 有的将课程划分的相对较细, 如通用类、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实验类等;有的则只将课程划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或文科类和理科类两大类。与前文所述的华盛顿大学将课程分为11类相比较, 国内高校课程分类普遍过于简单。

此外, 对比一些高校的评教指标可以发现, 不同类别课程的评教指标区别不大, 各高校没有将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授课规模及形式对教师的不同要求考虑并落实到评教指标中去。学生根据这样的指标进行评教, 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

2评教指标内容过于笼统

全面、细致的评教指标体系是获得准确评教结果的关键。指标内容过于笼统, 不利于学生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 教师也无法得到来自学生的有关学生需要的信息, 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5]。

国内高校评教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容。各高校无论教学情况、师资情况、学生情况, 大多千篇一律。二级指标多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 如教学方法的二级指标“教学互动良好”、“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等, 这样的表述方式使评教者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评教结果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与之相比较, 国外高校评教指标的表述则细致、易懂, 颇具借鉴意义。此外, 从指标的数量来看, 国内高校评教指标一般在10到20个之间。指标数量少, 表述高度概括是国内高校评教指标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3指标体系忽视学生本位

很多评教指标只关注了教师“教”的效果, 忽略了学生“学”的质量[6]。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学评价是为学生服务的, 应该设定更多的以学生为导向的评教指标。

结合教学培养目标, 大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评价的指标应着重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贡献。一些高校现有评教指标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方面的内容。

4指标设定缺乏学生参与

国内高校的教学评价指标大都是由教师、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制定的。但是, 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参与者, 教学活动的中心, 他们更了解自己通过学习想得到什么, 提高什么。教学评价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服务, 所以, 应该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设定评教指标, 表达自己对课程教学的诉求。

三完善国内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思考

(一) 优化课程分类, 设定有针对性的评教指标

合理的课程分类是制定完善评教指标的前提。由于课堂教学形式是多样的, 教师是根据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条件及自己的知识准备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形式, 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7]。

从课程性质来看, 首先理论课和实践课性质不同, 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 应划分开来分别设定评教指标;其次, 外语课、双语课、体育课、部分艺术类课程、设计课等与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是不同的, 如果使用同一评教指标进行评教, 不能清楚地反映出这些课程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所以, 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上述课程分别设定有针对性的评教指标。

从授课规模和形式来看, 小班授课和大班授课对教师有效信息的传递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面授课程和远程课程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求是不一样的;研讨课、讨论课也各有特点。在进行课程分类时, 这些方面都应予以考虑。

此外, 从理论上说, 课程分类越细致, 评教指标越有针对性, 评教结果越准确。但从评教结果的可对比性、实际的可操作性及操作的成本和效率的角度来考虑, 应该在充分考虑课程个性的基础上, 兼顾课程的共性, 进行合理的课程分类。

(二) 细化评教指标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指标内容, 做出准确判断, 高校应从指标结构、数量、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 细化指标, 增强实效性。

从指标结构来看, 应改变大多数高校采用相同或类似结构的情况, 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更多地从本校各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出发建构指标体系。另外, 指标体系应包括一定的开放性题目, 以了解学生对授课教师及课程的优点和问题的总体看法, 收集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从指标数量来看, 应以全方位、多方面了解该类课程教学情况为出发点, 设计详细的评教指标, 力求通过评教能较全面地、清晰地了解教师授课情况。

从指标内容来看, 应结合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指标内容。指标的具体内容应既能体现该类课程的特点, 又能全面地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指标的表述方式, 内容既要概括, 也要清晰易懂, 具有亲和力。为达到这样的效果, 可在请学生参与指标制定的同时, 通过学生试评的方式, 不断完善指标体系。

(三) 构建以学生为导向的评教指标体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评教指标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 强调教师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帮助、对学生学习的关心及与学生的互动, 使指标体现双向性。

具体来说, 可以考虑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情况、对学生作业的重视情况、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贡献情况等内容作为指标内容的重点。同时, 提高师生课堂互动、师生课内外交流等方面指标的权重。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同时促进教师在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 学生参与制订评教指标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体验者, 让学生参与制定评教指标, 一方面可以使指标体系更能反映教学情况;另一面, 可以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认识到通过设计指标、认真评教, 可以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校可以采用召开学生座谈会、网上设立指标意见箱等形式, 了解学生对教学、对评教的诉求, 增强指标的双向性。学生提出的合适的、可行的指标可以及时完善到评教指标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1]蓝江桥, 冷余生, 李小平, 余敏, 舒重胜, 石绍应.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 :96-100.

[2]李虔, 阮守华.康奈尔大学教学评估体系的内容及特点[J].大学 (学术版) , 2010 (4) :65-71.

[3]孟凡.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及其建构[J].大学评价与研究, 2009 (2) :84-89.

[4][5]冯源.美国高校教学评估方法及其参考价值[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93-96.

[6]崔颖.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调整——基于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J].大学 (研究与评价) , 2008 (12) :90-93.

如何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篇6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针对整个贫困大学生群体政府资助相对不足。在我国,政府资助作为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主要来源,政府只是一味的增加资助的力度、额度以及一些资助项目,这种资助方式仍然会忽视很多资助的盲区。我国是个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的大国,以及历史发展这些客观因素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呈不均衡性,各地区以及各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和程度都具有较大大差异性,政府的资助也会随着区域经济不均衡性的特征,会造成奖助学金也呈现出区域化的特色。相对发达的城市高校内的奖助学金可能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一些边远地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内,奖助学金还远远没有达到资助的比例。

第二,亟需开发其他资助群体数量。目前在国内的高校中其他资助群体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仍然较少,其他资助群体主要指除国家政策资助以外的其他社会群体资助,比如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社会慈善团体、企业以及个人等。社会资助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通过捐助、设立奖学金、企校联合培养、提供实习岗位等进行,这也属于我国教育成本中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然而据报道,中国国内99%企业无慈善捐助记录,这是因为我国的大部分社会资助群体从根本上没有将自己当作教育成本分担的组成部分,缺乏捐赠助学的意识和理念,数量较少、热度有限,即使有少数的团体、企业和个人实施了捐助,大多也重视国内名牌大学,忽视普通高等院校,他们资助高校的前提是具备社会广告效益、能够为其带来利益,从而忽视资助的本。

第三,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速度缓慢,主体性较弱。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呈现出“增长速度极为缓慢,银行拒贷率居高不下,获贷率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获贷学生不能按期还款”等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如果这些伴随着助学贷款的问题以及矛盾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针对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目前在高校内国家的助学贷款在我国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很难发挥出其主体性的作用,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挥出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更加完善。

二、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政府是一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加并完善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投入。政府应从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政府本就应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部分,并且随着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增大而加大成本分担的比例,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经济价值得到直接补偿或兑现,改变高等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方面还得行政支持和资助的可悲状况。

第二,发展开发式资助的作用,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开发式资助有科学系统、以人为本、将来指向这三个特性,将这三项结合,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全面系统的发展。开发式资助的科学系统性体现在,具有新颖的资助理念即坚持“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通过奖、贷、助、减、免”的方式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和生活问题,通过思想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问题。它着眼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思想、心理、能力等各个方面,这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开发式资助还有以人为本的特性。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都比较脆弱,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由于“贫困生”这几个字,而成为同学中的“另类”。而开发式资助始终是将贫困大学生尊严和自身的价值放在首位,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特性。开发式资助的最后一个特性即将来指向性。开发式资助不仅仅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现在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更着眼于在思想和能力上为他们将来的独立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具有将来指向性。

第三,确立助学贷款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性作用。从国家制度层面来看应从法律制度上确立助学贷款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具体化、法律化并明确国家银行的法律责任,确保银行的贷款金额能够按时按量的发放贷。想要充分发挥出助学贷款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具体说来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二是强化对学生的贷款咨询服务,大学生对贷款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是他们信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三是制定合理的还款方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后一般都有一定时间的试用期,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在这一阶段收入低,还款能力相对较弱。但随着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增加,还款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篇7

1 有关新媒体与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学理解读

1.1 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最近几年逐渐被公众熟知并越来越流行的一个新兴名词。新媒体是一种传播媒介总和, 具体来说, 就是以日益发达的手机媒体和互联网络媒体为依托来传播信息。新媒体涵盖了网站、网页、QQ、微信、电子邮件、微博及BBS等。新媒体之所以新, 是指其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 有着传播及更新速度快、承载信息量大、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强、互动性更高、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等特征。新媒体的这些特征, 使得其在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1.2 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农村留守学生的出现, 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目前, 我们针对这一群体开展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 在工作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面向农村留守学生及其家庭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学校、家庭、村组 (社区) 相互衔接的关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这些都需要我们重点加以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留守学生自身及社会各界的多方良性互动和积极参与。

近年来,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作为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方式,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网络曝光农村留守学生安全教育缺失、监护责任人缺失到公众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 新媒体正一步步有力地推动着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

2 新媒体在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困境

做好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工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新媒体在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 不可否认的是, 仍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关注不够

当前, 新媒体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关注还远远不够。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缺失, 管理缺位, 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安全、卫生、心理健康等问题都已成为急需公众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成长和成才, 还会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并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新媒体对这一问题的相关报道却并不够多, 其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关注仍不够。

2.2 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推动效果不理想

总体来看, 新媒体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推动效果不太理想。在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消息来源, 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新闻在网络上登载, 能吸引比传统媒体多几倍人的关注, 还可以凝结一些网民的智慧, 通过网络建言献策, 来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但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 也为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给了可能, 有些虚假的信息会阻碍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

2.3 监督和引导不足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 我们可以把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看作是一个由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状态朝着均衡状态逐渐转变的一个动态进程。与传统媒体相比, 公共部门和公民社会在对新媒体的监督和引导方面则有着较大的难度。诚然, 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传播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信息传播源, 都可能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在此种情况下, 大多数人对所接触到的信息发表评论或在传播信息时会以自身感受和自身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即“我的地盘我说话”, 使得新媒体在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中缺乏监督和引导。

3 新媒体进一步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关注

新媒体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相关报道, 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新媒体的关注提供了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新路径, 这种新路径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舆论氛围营造上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辐射力, 也可大大提高下情上达的效率。

3.2 增强对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推动效果

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快捷便利、保密性高的信息传播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中, 由于个人信息的透明度不高, 使得公众的信息不易被识别,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畅所欲言, 为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建言献策。新媒体要利用其传播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这一特征,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关注, 促使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及留守学生本人均能认识到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并运用新媒体及时回应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关注。同时, 新媒体也能把一些有碍于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公之于众, 引发公众探讨, 并最终促使政府相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

3.3 加强监督和引导

新媒体在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是对相关信息的传播和对相关主体的监督。新媒体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知晓信息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这个机会也深入至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当中, 使网民得以对相关主体的行为实现一定程度的监督。如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家庭的监护、公民社会的积极参与等。近年来, 无论是“代理家长”, 还是“爱心妈妈”, 亦或是各级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推动活动等, 经过新媒体传播, 使得有关部门采取了措施来推动这些工作的开展。新媒体广泛的受众群体、敏捷的反应力及其良好的传播效果都对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外, 新媒体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 收集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良好建议, 倾听农村留守学生的呼声, 引导公众关注这一工作。

强势崛起的新媒体依托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络, 在一次次的信息传播和公众的建言献策中成功地夯实了其在推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的地位, 并与传统媒体的作用构成了良性的补充。近年来, 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也日益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这有着新媒体的一份功劳。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的建立能促使这些学生接受正常的教育, 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樊欣.新媒体反腐功能探究—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反腐[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4.

[2]黄祖兵.新媒体:政府与民众有效互动的新渠道[J].新闻战线 (上半月) , 2015 (07) :91.

[3]王蓉.试论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媒体间的沟通[J].新闻战线 (上半月) , 2015 (07) :122.

[4]汪立彬.传媒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构建[J].今传媒, 2014 (05) :175.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篇8

(1)适应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各阶段,尤以入学阶段最为重要。入学适应教育对新生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为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需要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和领导,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的老师引起重视,探讨适应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适应教育是大学新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大学新生进大学前后对社会现状、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生前景充满了期待,也有迷茫和彷徨,需要学生思政工作者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励志教育;卸下了高考重压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目标和方向,如何科学规划大学生涯需要老师激励和引导;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也失去了家庭的照顾,如何在异乡独立生活需要辅导员的引导和帮助……适应教育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新环境中尽快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角色转变,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模式。

2 建立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2.1 适应性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1)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成因。首先是生活环境改变的应激反应。一是地理阻隔产生思乡情绪,表现为过多的思念父母、怀念家乡环境,对新的校园环境有种抵触或恐惧心理。二是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大学生大多为娇惯下长大的独生子女,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普遍差,南北方学生在远离家乡的学校就学,在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显著差异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部分大学生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产生的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其次,是来自教学、学习方式改变和新竞争而引发的危机感。一些在高中时成绩拔尖的学生经过高考的筛选,来到大学,发现身边的同学和自己水平相当不说,有的还具备很多特长,而同学之间处处存在着竞争关系,一些新生感到难以适应的危机感。

第三,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产生的幻灭感。一方面,很多学生把大学生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灰心;另一方面,考上大学后本以为一劳永逸,但面对媒体、学校、家长、校友宣传的就业严峻形势,感觉担忧和迷茫。同时,对大学期间的生活没有设定长远而具体的计划,对未来产生困惑和焦虑。

第四,由于交际困难而产生的孤独感。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很少关心,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2)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社会环境、经历差异、经济负担、学习障碍、竞争压力是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主要原因。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和心理不适,多数表现为失落、自卑、抑郁、焦虑、无所适从。首先因入学后环境的变迁和激烈的竞争,使刚考上大学的激情荡然无存,换以非常强烈的失落感;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使以前吸引自己的事物不再有趣,开始迷茫。然后开始自卑,又自责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情绪抑郁。二是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因为对不同于中学的课时安排和授课方式不适,导致焦虑感和无所适从,对学习失去了动力;继而会因感觉同学之间因奖学金、竞赛等竞争和不同地域、价值观差异而相处困难,出现沟通障碍甚至敌对情绪。

2.2 大学新生迫切需要适应教育和辅导

心理不适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就会继续恶化,如精神不济,上课和自习总是走神,休息娱乐时也不能安心,总感觉自己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心慌气短或感觉躯体不适,如腰酸背痛,胸闷气喘,消化不良等。很多出现适应障碍的同学由于内心焦虑,都会有行为的外现,如学习和生活能力减退,上课睡觉或做别的事情,甚至旷课、迟到、早退、逃学,或游荡在校园,或流连于街头,或沉溺于网络游戏,或与网友聊天,寻求刺激性活动以逃避现实的不适应。这些同学往往独来独往,缺少朋友,回避社交活动,生活和学习都很混乱,无法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其结果自然是导致学业荒废、寝食难安、人际关系淡化,更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随着高校毕业生竞争的日益激烈,从适应中成长,成为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建立和完善适应教育体系,帮助大学新生应对心理不适和行为障碍,调节好心态,适应大学新环境。

3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体系的内容

新生的适应教育与高校教学、德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形成一个体系,同时,该体系还需完善入学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考评机制、建设群体沟通机制,这是建立和完善新生适应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

3.1 应对环境不适,完善入学教育

(1)把入学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一是在传统的校纪校规教育的基础上,引入角色认知教育,让大学新生逐步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角色转变,强化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认识到大学生应承担和履行的的责任和义务。二是通过军事训练,使大学新生进一步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为他们适应大学艰苦的学习环境和遵守严明的组织纪律做好准备。三是引入生活教育,使大学新生学会适应宿舍独立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四是通过人际交往教育,使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为顺利完成学业和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2)把入学教育与预防性教育相结合。预防性教育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应该尽可能早地 (最好在正式的教学活动开始以前) 对他们进行这项教育。预防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要教给大学新生一些调整心态、稳定情绪的有效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其次,通过专业介绍和新老生座谈等形式,将大学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向大学新生作尽可能细致的介绍,消除和降低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前对大学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高期待,并对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作必要的提醒,使他们有一定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3.2 应对心理不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把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除了在第一学期就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知自我,指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还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广网上心理咨询服务等,及时发现并解决有求询需要的学生的适应问题。

(2)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团体辅导有鲜明的主题,形式相对活泼、有趣,受众面广,能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团体活动中,有共同问题和话题的大学新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重新认识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特别是当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心理教师一起参与团体辅导活动时,可以寓教于乐,减轻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情绪,对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促进作用。

(3)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拓展活动中,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团体竞赛、专业交流等活动,尤其是以参与为主的活动,缓解心理紧张,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3.3 应对学习不适,创新考评机制

(1)改革大学考试方法。考试目的重在评定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该门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使学生不必继续接受应试教育,学生也可以腾出较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是否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按多元化的标准评价学生,如最擅长XX的学生、最具XX风采的学生、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等等。二是不再单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评定学习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如可以采用如团队汇报、读书笔记、研究报告、实验实习等多种形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不必再受分数的束缚,能更加客观的评价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自信和学习积极性。

3.4 应对人际不适,建立学生群体沟通机制

新生的适应教育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建立学生群体间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

(1)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沟通。通过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高低年级学生互动、学生教官、互助小组等沟通形式,发挥“朋辈支持”的影响力,引导新生坦然面对当前的问题,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利用网络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沟通平台。许多学生对QQ、E-mail或博客等网络信息时代的沟通方式情有独钟。写作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借助网络既可以把自己心里的话慢慢想好再写出来,也可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因为专业一致、课程相同,生活中的烦恼、问题也相似,利用网络进行班级内部、专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大大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5 应对理想迷茫,完善职业规划教育

解决大学新生对未来迷茫和理想“断裂”的不适问题,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学校的教育引导。学校要对新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应在入学初期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醒他们及早规划未来,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储备必备的知识;二是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大学生应将大学作为一个平台,将大学作为生涯规划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努力投入。不仅每学年、每学期要有一个规划,而且每月、每周、每天都要有一个计划,充实过好每一天。

4 建立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体系任重道远

从近年来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来看,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了自己适应性的不足,也一直在努力地改变现状;另一方面,适应问题既包括对生活的适应,也包括对竞争和对社会的适应,而他们努力的效果并不明显,适应性问题仍是困扰他们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离不开学校、社会、家长三方的关爱和帮助;家长、学校、学生多方沟通意识培养和学校的相关机制建设更是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摘要:从适应中成长, 成为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表现为难以融入大学新环境, 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不良。适应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实现角色转变。

关键词:适应教育,入学教育,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德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

完善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篇9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 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学生, 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 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刘延东指出, 创新创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扩大学生就业和增进民众福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业活动, 支持青年特别是学生创业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形成了“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崭新局面, 推动实现以创业促增长, 以增长促就业, 以就业促和谐。各个国家加强交流合作, 共同分享创业经验, 探讨创业教育, 推进创新创业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刘延东强调, 加强创新创业, 关键在人才培养, 基础在教育。要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中, 创新教育理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加强重要基础课程的创新培养方式

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既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 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体系建设。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理论正确的应用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我们开展了电子实践技能竞赛和电子作品设计竞赛, 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基础知识, 并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电子作品竞赛中, 参赛学生无论从方案设计到具体电路的制作和测试, 将所学习的内容得到综合应用, 锻炼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最初以为方案设计出来了就很容易实施得到结果, 可是在实际制作和测试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 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 他们才真正理解掌握了所学内容。这样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开展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活动, 逐步纳入培养体系中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创新性实验研究,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 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 社会调研项目等。创新训练项目培养计划使得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自行开展活动, 自主进行实验原理以及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购买材料、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撰写报告等工作。

在项目训练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刻苦专研精神。随着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 将在参与学生的数量上逐渐增加, 深化管理细则, 使之逐步纳入培养体系中来, 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三、提供创新实践的环境平台,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针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 逐渐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灵感, 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1. 在低年级时候对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讲座及参观,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就业岗位等全面的认识。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学习, 提高应具备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2. 高年级学生中比较优秀的指导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建立这样的学习兴趣小组, 形成一个很好的传帮带的体系。

主要是教师将高年级中专业知识扎实、学习兴趣浓, 并且有一定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学生挑选出来, 作为学弟学妹的小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地产生专业兴趣, 使得他们在大学低年级时对本专业具有的能力了解清楚并能很快地加强培养, 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通过开放实验室项目及参与老师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几年来我们先后申请了10多个开放实验室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相应的题目。这其中涉及到实验用到的各种元器件要求学生自己去购买, 培养锻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做好的任何细节及能力, 只有学生自己去做了, 才能认识到看上去好像很容易做到的环节其实里面也具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样学生自己购买的器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考虑各种参数时, 学生反过来就知道哪里还有问题, 应该如何解决等等。同时在比较若干器件的过程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比如:能够实现一个功能的器件有几种, 具体选择哪种这其中就涉及参数的比对、性能价格的比对, 同时还要考虑以后扩展性能等, 这样需要学生有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那么创新能力也就逐渐得到锻炼。因为电子产品发展得很快, 有些智能的器件要做到很好使用需要涉及的内容很多, 而有些正是我们所指的创新能力。完成整个开放实验室项目还要有很多环节要做, 包括测试调试。此过程要做到顺利完成就需要解决出现的任何问题, 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老师在关键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 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需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反复试验过程, 既激发了灵感也锻炼了毅力。

4. 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电子设计竞赛与课程优化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 竞赛内容既有理论答卷、方案设计, 又有实际制作整机调试。理论方面涉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等, 实际应用方面要求学生在四天的时间内将理论设计的内容变成实际使用的东西, 也就是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及实际制作、调试方面的能力。竞赛有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及扩展发挥部分。要求学生在思路清楚、理论正确的基础上有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从2004年至今我们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等, 成绩越来越好, 学生的收获越来越大, 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四、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了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平台还不够, 还需要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有关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和环节, 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向学生宣讲社会发展与创造发明的关系, 使得学生明白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创新和发明中发展的, 从而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我们还通过讲座和参观活动, 给学生们介绍创造发明的具体事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明创新的信心。给学生举例现当今成功创业的事例。刘延东在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 加强创新创业,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要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创新教育理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拓展创业实践基地, 发挥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 帮助学生创新创业。要建立协作机制,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激发创造活力, 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努力营造能创新、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环境。我们近年来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成功地建立了清华大学实训基地、乐成3G实训基地、北广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正在积极地与智翔科技有限公司联系建立基地事宜。

五、完善培养体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上一篇:子宫肌瘤的围术期护理下一篇:房地产的开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