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2024-08-12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精选9篇)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篇1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是邮政金融为适应现代金融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整合现有资源、构建与发展比较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分析和创新服务,设计出个性化、高附加值、系统化的金融产 品,为客户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邮政金融服务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客户关系管理(CRM)在邮政金融领域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对于邮政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现状分析

邮政储蓄业务自开办以来,储汇部门依托邮政点多面广的优势,不断加强业务创新,丰富产品功能,拓展业务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营销活动,实现了储蓄业务的全面快速发展。邮政储蓄不仅成为面向社会公众主要的个人金融服务产品和晶牌,对邮政各项业务的发 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而且也逐渐成为国内金融业务发展中一支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邮政金融中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随着业务发展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环境、竞争格局的变化而愈加突出和尖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加快更新和应用,以储蓄为产品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除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外,国内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崛起,业务功能相对较弱的邮政储蓄、汇兑已受到严峻挑战,市场发展空间紧缩,规模扩张和业务发展速度明显 减缓。特别是一些银行网点的通兑联网范围不断扩大,而手续费率更为优惠,更直接造成了邮政储蓄、汇兑客户的流失。

2.邮政储蓄卡发展缓慢,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影响到储蓄卡的良性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邮政金融基本客户和存款资金来源的稳定和收益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邮政储蓄卡虽然是国内较早发行的卡种,但由于经营机制尚未理顺、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人员配备明显不足等问题,储蓄卡发展并不如预期的那样乐观,特别是基层城镇还有待开发。

3.对金融业务发展规律缺乏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营销工作的针对性不强,营销手段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不足,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影响了邮政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仍以邮政储蓄卡业务为例,多数发卡部门仅仅将卡作为揽存增存的手段,重发卡、轻使用,重存款、轻消费,对“整合营销”这一先进营销理念的内涵理解不足,营销工作针对性不强,与特约商户等重点客户的沟通、协作较少,得不到商户的有力支持和配合,持卡人难以用于消费;营销手段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不足,不善于利用联名卡、认同卡等方式切割市场,更缺乏对新产品、新功能的深人研究和尝试,不仅影响了邮政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制约了业务质量的逐步提高。

此外,邮政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考核体系有待完善,邮政金融专业化管理薄弱;客户服务体系严重缺乏,对客户信息的发掘、利用程度较低,服务针对性不强,服务品质亟待提升;储蓄卡专业人员缺乏,特别是精通业务运作、了 解业务系统构架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也是困扰邮政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客户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按照国际权威的一般定义,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C——服务渠道管理,即进行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互动性的服务 渠道管理;R———关系营造,建立在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基础上的真正的客户关系;M——对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即前台操作与后台操作的一体化。

在Intemet和数据库等技术广为应用的今天,客户关系管理被赋予了更科学、丰富的含义。客户服务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客户关系管理基础上的工作体系,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 是企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的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为重心,通过再造企业组织体系和优化业务流程,展开系统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效率和利润收益的工作实 践;也是企业为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所创造和使用的软硬件技术及集成的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事实上,客户服务体系既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更是一种基于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 域,目标是一方面通过提供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营运成本。

利用CRM系统,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客户的信息,从而能够对个别用户的需求做出反应,最终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渠道,向特定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客户服务体系的应用要求邮政金融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移,即邮政储蓄、汇兑关注的焦点从内部运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上来。借助于CRM系统,建立与客户之间的“学习关系”,即从与客户的接触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2.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的组织构建

邮政金融业务是现代邮政服务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不同于传统的邮政储蓄和汇兑,日常工作涉及市场营销、商户合作、客户服务以及网络管理等多项环节,需要建立一套完全有别于邮政其他业务的独立运作体系,并配备专业化人员进行服务和技术的支持、管理。

当前,首先要加快组织机构的改革,在省、市级邮政金融管理部门,针对金融业务的特点,成立相应的专业业务部门,集中精力加强金融业务的集约化管理和对基层局、所的专业指导;同时在省、地市局设立营销客户中心、储蓄卡管理、信息技术中心等专司金融业务 经营管理的职能部门。

其次是进一步整合内部职能分工,根据业务特点,在基层部门内分别指定人员负责新产品/项目开发、营销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和综合统计等项工作,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在一些人员素质较高、管理规范的局所抽调专业和储蓄外勤人员组成“个人理财中心”,开展 理财咨询的个人服务,同时承担辖区内业务拓展和客户服务,使邮政金融的各项服务形成上下呼应、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完善业务的考核体系,改变目前仅考核存款余额的单一考核制度,将储蓄存款、特约商户开拓、客户群体的挖掘、新产品/功能推广以及储蓄卡均存款、剔除空卡和睡眠储蓄折后有效客户量等指标纳入员工、局所考核范畴,实行绩效挂钩;推行专业客户 经理制,为从业人员提供各类业务培训和岗位轮换机会,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有利于邮政金融业务整体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3.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的功能挖掘

CRM系统提供了一个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方式获得客户信息的途径,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战略和方法。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是在CRM系统支持的条件下,由业务处理、客户联系和客户关系分析中心三部分组成,以此形成完整的运作体系。业务处理部分是邮政金融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柜面业务系统、储蓄卡系统、POS机系统和ATM机系统等;客户联系部分由客户营销、呼叫中心和网上银行组成;客户关系分析中心则以CRM中心数据库为核心,通过数据集成系统与业务处理、客户营销相连接,同时为邮政金融管理层和分析人员提供客户分析数据。

客户服务体系的有效运作可以帮助邮政金融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利用客户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邮政金融的盈利能力,使邮政金融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为邮政金融未来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它能够很好地促进邮政

金融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协调客户服务资源,为客户做出最及时的反应。在CRM系统的支持下,所有的客户服务都将贯穿客户的终生,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管理、服务和挖

掘,不仅有助于现有产品的销售,而且还能够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从而赢得客户的“忠诚”,有效地推进业务规模的持续 扩张。

构建完善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涉及邮政金融从产品、机构、业务处理流程到客户分析和市场划分以及服务渠道整合优化的方方面面,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仅仅着眼于眼前的业务项目、短期效果,采用不健全的体系结构,必将对业务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邮政金融应该将实施客户服务体系计划纳入3-5年的远景规划中,并制定分阶段实现目 标。在制定宏观发展战略的同时,应从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客户服务环节或领域人手,稳步推进,有序搭建,最后实现全面整合。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篇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 我国两种主要养老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机构养老存在供给不足、机构功能单一、管理模式落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传统家庭养老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及人口流动使其失去基础, 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居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新养老方式被提出来。

该方式主要是指社会和政府, 依托社区资源为社区60周岁以上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 这些服务一般涉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日托服务和上门照料服务。

目前,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这需要来自政策、组织、资金层面的支持。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机制不健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存在地域性不平衡, 大部分地区起步晚, 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服务体系不完整, 缺少用于具体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配套文件, 社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居家养老服务业机构的审批和设置缺乏标准和评估监督机构。

2.服务队伍规模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 社区服务人员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兼数职于一身, 数量不足, 服务技能差, 导致工作缺乏连贯性。志愿者业余人员多, 存在年龄偏大, 多头指挥的现象。

3、服务方式内容单一。

呈现服务对象少、服务项目少的状况。服务方式之一日托服务的主要载体日间照料中心对象是一般普通老人, 但不具备开展条件。方式之二上门照料服务依托社区非专业工作人员行使, 覆盖面窄, 仅限非常小一部分困难老人在使用。

4.服务资金稀缺。

居家养老服务站前期投资成立后, 后续运作资金来自社区经费, 但社区没有额外其他收入, 主要靠政府下拨, 资金匮乏。居家养老活动开展依赖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各社区因场地和经济情况设施配备不同, 尚未健全的社区在场地申请、评估、建设、使用, 完善场地建设过程中耗时长。

三、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健全, 责任难以落实。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仅由个别部门主导, 其他部门之间未能建立起全方位成形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没有工作归属关系, 工作角色模糊, 整合效应差。各个社区无规定、政策、法律的辅助, 维持简单日常工作安排。

2.宣传不到位, 社会旧观念作怪。

新政策推出初期可通过宣传教育贯彻, 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而居家养老的推行多停留在开展活动和树立典型, 未普及大众。社区老人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不足, 志愿者机制仍未成形。另外, 社区支持能力不足, 老人不主动反映需求, 服务停留在上级安排层面, 没有实际性突破。

3.服务体系不完整, 社区服务无后劲。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服务体系组织上, 政府行政主导, 而社区能力、家庭支持、社会参与退居从属地位, 社区发展完全依赖政府引导;其次, 在服务内容上, 社区整合比较难, 无法完全调用所有已具备的社区资源充实四大服务内容;再次, 在服务运行上, 服务体系技术尚未引进, 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也仅停留在文件层面。

4.资金投入不足, 工作难以为继。

一方面,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 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投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 况且居家养老服务涉及诸多部门,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另一方面, 个人和社会经济能力有限, 不能有效捐助公益事业;最后, 社区基本经济收入层次也影响衡量社区服务质量。

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1.政策保证。

首先, 政府部门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对居家服务用地进行统筹和计划, 采取不同的供地方式, 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 简化审批手续;其次, 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设置、管理、服务和退出机制设定标准, 根据不同种类组织给予不同的优惠条件,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再次, 设立奖励制度, 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管理者给予嘉奖, 后期予以制度化推行;最后, 确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 要求符合老人的经济能力, 又要兼顾提供者的经济利益。

2.组织支持。

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有赖于各个实施主体和服务客体的共同推动。第一,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进行认证和支持, 如对营利性机构的调研考证和对非营利性机构进行小额资金支持;第二, 在志愿者队伍上由政府和社区进行政策性引导, 拓展社会各个层面和不同背景社会力量参与;第三, 选拔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 建设社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 实行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制定行业规范, 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 实行最低工资保障, 保障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金;第四, 社区贯彻各项政策, 整合社区资源, 进行日常工作运行, 建立社区良好环境。

3.资金保障。

主要从扩大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两方面入手。前者在于政府要建立起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 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 逐年提高投入的比例, 公开财务花费情况, 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 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需要。后者通过社会捐助、福利彩票、服务缴费、多元化主体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

摘要:本文主要就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从法律、组织、资金三个角度为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晓茵, 李洁明, 张钟汝.老年利益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篇3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对我国有待发展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奥运会志愿者强大的感染力,有效增强了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提升了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大范围展开为志愿者主体向全民总动员过渡提供了契机,为社会志愿服务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奥运志愿者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充分认识到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奥运会志愿者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也可资借鉴。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局限性在于活动的阶段性、突击性以及明显的地域性,同时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

关键词:奥运会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1.21/20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97-03

社会志愿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社会志愿体系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8年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特点

政府高度重视。为了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队伍,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整合各种资源支持奥运志愿者工作。团市委全面介入,与奥组委共同组建志愿者部,团结带领首都各大高校投入奥运志愿者团队的组建工作中,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奥运志愿者主体文化活动,不断创建良好的服务奥氛围的同时,不断培养志愿者为大型赛会服务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完善。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奥运会志愿者团队出现到现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稳定的组织管理模式,从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到志愿者的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再到志愿者的岗位分配,整个工作计划性可操作性强。在借鉴以往主办城市的同时,北京因地制宜制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力争在汲取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突出中国特色、适应北京实际情况。

参与人数众多、志愿服务热情空前高涨。2006年8月28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开始面向北京地区招募赛会志愿者。2007 年1月19日,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2007年3月28 日,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人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始。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5万余人报名。可以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等口号的渲染下,“奥运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使民众参与志愿奥运的热情空前高涨。

高校青年学生为赛会志愿服务主体。在从社会广泛招募志愿者的同时,为了高效率、高质量的组建奥运志愿服务团队,团市委、北京奥组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赛会志愿者工作方案,确定了以北京高校为主体的志愿者招募计划。首先,高校学生具备了服务奥运的基本素质,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专业的特点,为奥运会各个对口岗位提供服务。其次,高校青年学生服务奥运热情高,方便管理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志愿者流失率。

2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对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分析

2.1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有效提升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奥运会的志愿服务活动首先促使志愿者自身对志愿者进行再认识。很多报名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对志愿者的认识依然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抱着好奇和虚荣的心态参与奥运志愿活动的。认为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很新鲜或者服务奥运很光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才慢慢体会到志愿服务其实是一项艰苦甚至单调的工作,不仅无偿而且需要用真心付出极大的热情。这样的志愿服务本身就是对志愿者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再教育。

其次,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增强了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志愿者”一词进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民众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听说”和简单认知的层面。甚至往往认为志愿者只是出现在“学雷锋活动日”等特定场合的特定人群,或者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支边”、“支教”行为。这种缺乏公众认同的局面,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然而,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启动与全面开展,无疑为志愿者打造了绝好的宣传平台,借助奥运会强大的号召力,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并近距离的接触志愿者,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也纷纷加入到宣传志愿活动的队伍中,拍摄公益广告、亲身参与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志愿者的社会地位。

2.2为志愿者主体向全民总动员过渡提供契机纵观国际社会,在奥运会志愿者出现以后,奥运会无不成为其发展本国志愿者工作的强大动力。以邻国韩国为例,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使用了27 221名志愿者,而奥运会结束以后,整个韩国掀起了志愿者运动热潮,国家因势利导,于1998年后以立法形式规定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并且将其作为报考高中的一部分分值。

由此可见,奥运会为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和全民总动员的参与,使得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为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提供契机。

2.3使各级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带来的客观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均是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奥运会志愿者组织体系所策划产生的,它将促使各级政府提高对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认识,以往松散随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壮大。志愿者作为公民社会的组成部分,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果仅凭一时的冲动,积极性难以坚持。只有形成规范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巨大作用。

2.4为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管理模式提供模版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和体系。而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经历了数十年的摸索历程,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在指导主办国完成奥运会志愿服务任务的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很好的志愿者组织与管理的借鉴。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不仅有奥组委的统一规划部署,而且得到了北京市团市委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奥运会拥有规范的志愿者遴选机制,在估算所需志愿者规模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岗位志愿者的来源和选拔方式。同时,奥组委还制定了《奥运志愿者通用培训大纲》等文件,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标准。此外,奥组委还将为奥运志愿者提供统一的服装、解决交通等问题,为奥运志愿者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在志愿者服务奥运的同时,激励机制也不断完善,在奥组委内评选“十大杰出志愿者”、在各高校确立奥运骨干志愿者等诸多措施,极大的鼓舞了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奥运的热情。

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均为我国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版。在北京奥运会的感召下,北京已经率先在志愿服务领域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2007年12月4日,《北京志愿服务促进条》出台并正式实施,对北京规范志愿者行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5为社会志愿服务培养后备力量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将有7~10万名赛会志愿者为赛会提供直接服务,有40万名城市志愿者在城市和场馆周边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和语言翻译等服务,有百万名社会志愿者在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通过搭建活动平台,使上千万人参与到“微笑北京”主题活动中来。奥运会使用的志愿者数量巨大,有许多志愿者是第一次提供志愿服务,通过奥运会获得的体验,使之成为潜在的社会志愿者,为志愿服务提供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2.6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影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是由奥运会自身的阶段性和奥运会志愿者组织方式明显的突击性所决定的。奥运会在我国的举办是政府高度重视、短时期内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筹备组织过程。奥运会结束后,大批奥运志愿者也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它很有可能导致政府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重视的下降,媒体对志愿者关注的下降和志愿者自身对志愿服务热情的下降。

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影响还受地区局限。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因此奥组委志愿者部制定的招募计划明确指出,北京奥运会的赛会志愿者人数在10万名左右,社会志愿者超过100万。从比例上来说作为主体的赛会志愿者以在京大学生为主力,社会志愿者则主要由北京市民组成。虽然全国都在以奥运为契机轰轰烈烈的宣传和开展各种奥运志愿者活动,但是由于志愿者工作的核心在北京,奥运会对于其他城市的影响必然远远不及北京。

利用百度的网页和新闻搜索功能,我们可以将全国部分省市地区,涉及“奥运志愿者”的网页数量和新闻数量进行直观的对比(表1)。

由此可见,北京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北京地区媒体的宣传力度也明显突出。而其他一些排在前列的省市,也多为奥运会的分赛区所在城市,其他没有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省市其对志

愿者的宣传力度和民众的参与程度则大大降低。

3对奥运会志愿活动和对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为了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使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切实成为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的强大推动力,奥组委相关部门应该在志愿者培训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思想的引领,广泛宣传和建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理念,使其在短暂的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中,领会志愿者的真谛,成为社会志愿者的后备军。同时,对奥运志愿者应给予足够的社会关注和社会认同,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大造志愿服务声势,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宣传志愿服务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感受和参与志愿服务。

此外,在奥运会结束后,全社会都应当认真总结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得失,努力把奥运会作为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起点,对于志愿者应该采取相应的保留机制,例如建立志愿者档案等形式,实现从奥运志愿者向社会志愿者的转换。新闻媒体要对志愿者持续关注,继续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推动今后的社会志愿服务发展。在这方面,高等院校应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计划的深化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扩大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规模,兴办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同时,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相对统一的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构,有效地整合志愿者资源,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形成集中力量办志愿服务事业的局面。

应建立规范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其中包括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和志愿服务考评体系,设立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志愿服务基金。

应推进志愿者管理法制化建设,保障志愿服务各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立法保障也是国际志愿服务所以能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推进志愿服务立法,有助于提升公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获取稳定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海大学,2007(4):29.

[2] 李学君.奥运会青年志愿者价值的深层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

[3] 吕红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4] 李颍川.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苏州大学,2006(10):26.

[5] 茹秀英.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

[6] 元竹.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社区,2005(8).

[7]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

[8] 靳敏.志愿服务_社会的需求[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3).

[9] 樊金娥,李欧.志愿者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的理性透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0]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4).

[11]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则[J].体育与科学,2004(1).

[12] 姜中阳.奥运会志愿者团队的形成战略[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3] 刘剑.全面推进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促进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J].前线,2007(8).

[14] 奥尔加·基克.如何组建一支奥运会志愿者团队[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15]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

[16] 曾小晶,彭钧.志愿者发展的_引_细_新_巧_[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7.09.

[17] 吕红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篇4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本讲提到最近几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项目是()。

A.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B.送电影下乡 C.送戏下乡 D.送图书下乡

2.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给配送的管理体制造成需求与供给不对接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B.禁止国有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C.管理体制改革

D.提高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治理能力

3.关于推动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方面的内容是指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B.两个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

C.两个方面是文化建设完全割裂的两部分

D.两个方面建立在统一的市场经济平台上,不能割裂开来 4.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上提出的。

A.十六大

B.十七届六中全会 C.十八届二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本讲最后提到在文化建设上某些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包括()。

A.价格调节机制 B.标准的地区化差异 C.公共设施使用登记制度 D.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本讲给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有()。

A.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 B.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C.培育私营企业,逐步弱化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 D.进一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准入门槛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要围绕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治理能力。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围绕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正确 错误 3.长期政府主导的事业体制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缺乏对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的认识,形成了单纯以政府送文化,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的发展方式。

正确 错误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保证国有单位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绝对控制。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探讨 篇5

2.1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2.1.1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较晚,在 20 世纪初期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才开始建立,为了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迅速完善,美国政府最初采取了先由政府创设,后积极培育农民力量,政府干预在逐渐淡出的策略。美国根据《农业信贷发》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美国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了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在美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实行农场主经营的特色,能满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支农意愿强烈。

2.1.2 日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作用 篇6

[摘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目前在建立信用体系过程中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机构主体不独立等主要问题,因此应采取强化信用观念、加快征信服务和征信行业立法等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

[关键词]信用 信用经济 信用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作用

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信用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体系是指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保证以及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在内的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系统;狭义的信用体系是指以独立中介机构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及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等证明资料的社会化的信用系统。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也就是信用经济。信用体系可以比做市场经济的神经,是经济交易主体的纽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它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有较强信誉且公平的征信服务在全国普及时,才能保证以信用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创立信用体系有利于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2、建立信用体系有助于防范信用风险。

3、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4、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我国适应入世后对外交流的需要。

二、我国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经济单位以及个人间的经济联系是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所体现的政府信用加以维系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政府信用向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转变阶段,现正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阶段(陈洪隽,2001)。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因而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反观我国信用经济兴起的历程,信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社会信用观念比较淡薄。

2、我国信用机构的主体不独立。

3、信用服务活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与约束。

4、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不规范。

5、缺乏一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高素质服务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对策

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三大要素:立法、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建立信用体系的物质基础是完整的动态企业资信调查数据库、个人资信数据库、社会资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依赖三大数据库进行工作的征信服务的成熟(林钧跃,1999)。针对我国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信用体系建立的三大要素,我认为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

1、强化信用观念,提高全民族信用意识。

2、健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规范运作,为信用体系的建立保驾护航。

3、加快征信服务和征信行业立法,为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

环境。

4、建立我国信用体系的惩罚机制。建立信用体系惩罚机制的主要目的之一让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无法生存于市场。

5、加强信用评级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

估方法,指标标准。

6、协调政府部门和银行的信息,建立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管理网络体

系。

7、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篇7

但是,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现代化迅猛发展, 农村经济正在复苏, 这对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提出更高更新要求。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看, 本文就如何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努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谈谈农村金融业今后服务发展方向:

一、切实抓好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就农村信用社来说, 在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的同时, 偏偏出现这样那样存在问题及违法乱纪行为, 联社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这些给我们带来了不必要经济损失和工作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和化解人的自身风险, 应该要从人的自身素质方面着手。

(一) 抓好职业道德教育。

抓好职业道德教育, 也是一项细致工作, 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要从员工的工作环境、思想品德、服务水准、经营理念、好学上进等方面着手, 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反腐倡廉的教育, 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提高全体员工廉洁自律的思想。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和塑造每一位员工优秀的品格与职业道德修养, 培养员工忠诚敬业、勇敢坚韧、恪尽职守、自律守法的工作态度。例如:某市信用社今年上半年发生一起内部员工利用当班期间盗窃库款的案件, 案件的发生进一步暴露目前农信社在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以及个别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因此, 要确保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构建合规的企业文化, 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要更新观念, 开阔视野, 突破陈旧落后的服务思维。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 遵守市场法律法规, 强化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档次。要树立“客户至上”、“敬业爱岗”的服务理念,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协调、调动各方面资源,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体系。

(二) 强化内部制度建设。

狠抓制度建设工作, 要经常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制度检查, 加强计分考核, 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才是关键, 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以人为本, 强化管理。内控制度是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强化内控制度,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 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寻, 违章处罚有法可依;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 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 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三要强化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奖惩, 用铁制度、铁规章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 以此保证农信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 以农为本, 开拓创新, 提高竞争力。

农信社的宗旨就是服务“三农”, 但是要想在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服务手段、开发多种金融产品, 此其一。另一个方面市场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需要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要让农信社真正成为员工发展的平台;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最大的空间和机会;培养树立“社兴我荣, 社衰我耻”的意识;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业务技能比赛、业务知识培训等, 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增强农信社的创新力、竞争力、生命力。

二、农村金融服务于“三农”, 立足“三农”, 扶持中小企业

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应加大对“三农”基本建设投入的同时, 积极开发农民合作社和扶持中小企业。以支持农民互助资金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例1:就海复镇“启东市能兴果疏专业合作社”为例, 该农民合作社在海复镇东岗村种植果疏约400多亩, 自有资金200多万元, 尚缺少资金100多万元, 但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这方面专项贷款品种。如何解决农民合作社资金困难呢?启东市海复信用社通过对该合作社进行专项调查和可能性论证, 决定解决其燃眉之急, 给予贷款。但贷款品种又如何解决?后来通过以担保的形式, 由乡政府担保, 担保公司进行反担保, 给予启东市能兴果疏专业合作社贷款100万元。

例2:还有中小企业贷款, 如启东市惠丰信用社依托当地钢贸市场, 联手担保公司, 适时创新推出钢贸企业信贷“批发化”营销业务――钢贸通, 助钢贸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进一步拓宽了领用社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融资平台。钢材贸易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中小型的钢材贸易企业在面对钢材生产企业时, 很难在资金融通方面具有话语权;在面对下游客户时, 钢贸企业又必须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来实现交货、运输和库存, 这就需要以大量的现金流作为支撑。长期以来, 银行为规避风险, 普遍对中小企业采取抵押贷款的形式进行放贷。而该类企业经营场地都是租用的几间办公用房外加一块空地, 固定资产基本不值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型钢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汇融钢贸市场是启东市委市政府2010年引进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集码头、仓储、结算、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于一体, 待大型市场建成后可进驻钢贸企业500多家, 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 预计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该市场的推出将改变苏中地区钢材交易的市场格局, 建立大型现代化平台, 化零散经营为规模化、统筹化的市场经营, 重新整合苏中地区现有钢材市场资源, 优化市场结构, 不仅将吸纳区域内的消费力, 更将深度辐射苏北、安徽、山东等广大地区。惠丰信用社敏锐地意识到汇融钢贸市场是一座富有的“金矿”, 也是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商机巨大, 有待挖掘。对此, 积极进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 找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业务突破口, 通过对信贷政策的梳理, 与担保公司“结盟”, 帮企业之所需, 解企业之所难, 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又控制了风险。

笔者认为农村金融业应开发支农贷款新品种和大力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大力支持这方面贷款。

三、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拓宽服务领域

服务是农村金融业永恒的主题, 在任何时期, 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抓好“服务”这个关键。实践证明, 服务是竞争的重要手段, 农村金融业要想得到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取决于是否拥有自己的“黄金客户群”, “黄金客户群”必须提高服务质量赢得, 目前, 当务之急是如何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铸造具有农村信用社特征的“名牌服务”, 在农村金融业中, 提高服务品位。

(一) 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要做到知己知彼, 选择主攻方向, 挖掘潜在的市场份额。农村金融业要想得到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当务之急是如何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铸造具有农信社特征的“名牌服务”, 拥有并不断扩大自己的“黄金客户群”, 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二) 增加和扩大服务范围, 办有特色的金融企业。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服务内容的增加, 诸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门服务以及帮助黄金客户理财当顾问等等。二是加强服务、延长服务时间。诸如围绕自助银行设定的二十四小时服务区, 满足不同阶层客户的需求。三是品种上的创新, 诸如一卡通、一证通、提供住房信贷、开办票据贴现、投资业务、开办农村保险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等。四是手段上的先进。电子化建设一定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时效, 金卡工程要真正实现全国联网, 一卡多用、一点多通、卡卡通用。

(三) 拓宽客户类型, 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 保持可持续发展。

从金融业自身利益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讲, 必须对现有的客户本着“淘汰一批、保留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 进行筛选。绝对不能再背过去专业银行丢弃的“垃圾户”包袱。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业绩出众、资信情况可靠、发展前景光明的优良企业, 要千方百计的扩大业务往来, 密切银企关系。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关键在于自身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要适应新形势下服务机制。过去农村金融业仅仅在硬件和软件上做文章。在硬件设施上, 改善了便民服务设施。为客户提供笔、毛巾等便民用具。在软件上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开展微笑服务、站立服务等。但是, 随着社会进步、市民文明程度提高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促使农村金融业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一) 强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新的理念。

农村金融应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和客户的金融业务知识, 规范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管理。就目前一部分农户和客户在办理柜面业务中, 连密码器、自动取款机都难以操作, 特别是一部分年龄大的农户和客户。农村金融业目前正逐步完善电脑化服务, 近几年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应用了自动存款机、补登折机、排号服务机。应用了电脑化服务功能, 这对于服务广大农户和客户提出了新的智能化服务工作要求。笔者建议农村金融业应加强服务方面的宣传, 经常开展电脑化服务辅导工作, 柜面应设立客户经理及服务引导员, 更好地为广大农户和客户服务。有利于完善和提高农村金融业服务工作的水平及工作效率, 减轻广大农户和客户电脑化操作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减轻农村金融业一线服务人员工作压力。

(二) 农村金融业在业务规范化操作工作上做好文章。

怎样服务好广大农户和客户, 这是农村金融业最根本服务基础。目前农村金融业各基层营业网点服务机制还不够统一, 主要体现在:服务环境陈旧, 办公自动化跟不上国有专业银行, 信用社标识牌不统一, 宣传服务窗口设施不到位, 为农户和客户服务的便民措施不健全, 一线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基本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业应在硬件和软件上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着重在电脑化服务方面适应农户和客户各种操作快捷便利化服务, 进一步提高柜面员工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修订服务公约, 改善服务环境, 以适应现代农村金融业服务机制和科学服务管理。

(三) 农村金融业要大力支持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随着农村金融业服务需求量大, 分布范围广, 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民种养业、农民合作社经营、沿海经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基本建设、节能减排等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就现在的金融服务业难以应付这方面的需求。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质量不高, 没有监督好这部分贷款, 形成了不良贷款。二是前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不景气,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给农村金融业自身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三是农村金融业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近年来, 银监会加强了对农村金融业的监管, 特别是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资金运营全过程加强了检查力度, 规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工作基本制度, 改善了信贷工作服务环境, 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同时也给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于受以上几方面的限制, 造成了“既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不利局面。所以说, 农村金融业要寻求今后服务发展方向, 最关键的主要在自身经营体制的完善性, 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研究, 把握合理的支农贷款政策, 稳健开发农业多种经营贷款品种, 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三农”的基本建设。以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 更好地为广大农户和客户服务。

综上所述, 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同时, 要立足“三农”, 服务“三农”, 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农村广大农户、客户及中小型企业服务体系, 这才是有效地推进农村金融业健康发展必由之路。

摘要:本文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在立足“三农”, 服务“三农”, 服务中小企业方面, 提出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几点有效措施, 来促进农村金融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供销社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504-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发展面临的困境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脆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现状没有根本改善;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没有突破性扭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基本态势没有有效缓解,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在农村改革领域,面对弱质的农业、弱势的农民,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快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步伐,有效整合分散在政府职能部门与市场主体的各类服务资源,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促进现阶段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这不仅是破解“分”有余而“统”不足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缺陷的有效途径,也是城镇化背景下解决“谁来种地”,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深陷“双重失灵”困境

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雏形产生于传统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了适应当时城乡割据体制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先后在农村基层建立了俗称“七站八所”的专业服务机构,按照垂直分工的原则面向社队集体组织提供相应农业职能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对推动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集体组织土崩瓦解,农民重新成为农村服务的微观需求方,而相应的农村服务领域改革却严重滞后,导致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又尚未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了一个“四不像”的畸形儿,陷入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的窘境。

1.1各涉农部门重复、低效供给造成农村基层服务资源分散和细碎化

现有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延续了传统体制下的运行模式,涉农服务多部门、多主体的运作特征明显,造成农村基层服务资源分散和细碎化[1]。各涉农部门呈纵向垂直结构运行,部门设置一般从中央延伸到乡镇一级,有的甚至延伸到村,各部门服务沿着这种自上而下的相对封闭管道运行,导致“各用各的钱,各唱各的调”。如直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政府服务主体有农业部门的乡镇农技站、畜牧站、科技部的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入户工程,科协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供销社系统的“庄稼医院”等;提供农资服务的政府服务主体有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合作总社的“新网工程”等。这些部门之间服务职能交叉,在单一服务项目上重复服务、过度服务,大大增加了服务成本,而在面对综合性的服务需求时,往往是单兵游勇式供给,服务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型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1.2趋利动机驱使与农民诉求机制不畅导致农村公益性服务领域严重缺位

一是由于政府与市场责任边界划分不清,当前一些农村服务部门逐利动机日益增长,竞相选择进入高利润的经营性服务领域,且利用其行政权力,在竞争逐利中排挤市场经营主体,使得市场经营主体难以公平地进入到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性服务领域,最终导致市场难以在经营性服务领域中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2]。而涉农服务部门对于公益性服务领域则或以“改革”名义纷纷选择退出,或是部门之间“互踢皮球”造成严重缺位。二是目前涉农服务部门绩效考核的主体是上级部门,导致农村服务供给模式沦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推动,而不是由最终服务接受方——农民的现实需求拉动,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农民对服务的满意度降低[2]。在湖北省农户调研中发现,受访农民接受的服务多集中在农业生产服务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而农民迫切需要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接受率分别只有20.25%、33.33%、28%[3]。

2供销社具备成为农村公共服务有效载体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湖北省供销社充分利用传统经营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服务。2013年,湖北省供销社系统实现购销总额 2 171.24亿元,同比增长24.35%,利润总额4.42亿元,同比增长4%。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21%,在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2.1贴近农村,发挥基层网点优势

湖北省供销系统现有省级供销合作社1个,省辖市(州、林区)级供销合作社17个,县(市、区)级供销合作社86个。全省系统发展各类网点66 000多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累计建成18 187家村级综合服务社,覆盖全省70%的行政村。建设庄稼医院2 634个,组建农机队520个。2013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新建集农资配送中心、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为一体的新型庄稼医院310家,开展农资供应、测土配方、农技推广、农机植保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通过科学试验示范种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建立生产基地,服务辐射面积近26.67万hm2,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100万人次。2013年,省供销社积极组织开展了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邮政局及移动、电信、联通等公司的战略合作,改造信息化网点2 540个,丰富了服务内容,拓展了服务功能。

2.2服务农业,发挥主渠道功能

2013年,湖北省供销社系统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151亿元,占全省农资市场80%以上;湖北省供销社系统新建和改建农村流通服务配送中心达到200家,连锁销售额达到253亿元;裕农公司等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2.41亿元;全省供销系统农产品交易市场达到50家;湖北省再生资源公司“三园一网”规划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3 000个以上,2013年,实现再生资源回收额96.31亿元,报废家电、汽车、钢材、塑料等回收量占全省总量的50%左右。

2.3富裕农民,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湖北省供销社系统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 369家,其中36个全国总社示范社,100个省级示范社。2013年,湖北省供销系统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民合作社服务月等活动,培训农民5 732人次,68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领办各类行业协会247个,各类协会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并联合各级人社部门共同加强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培训庄稼医生、农产品经纪人、村级综合服务社业主5 732人次。调研的沙洋县供销社采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公司+专业园区的创新模式, 2013年总产值达8 000万元,助农户平均增收2.8万元;武穴市供销社植保专业合作社,2013年从种子收购到销售一条龙服务,为农户烘干稻谷60 000 kg/d,年底二次返利3.6万元,增收1 650元/hm2以上;远安县茅坪场镇领办的瓦仓大米专业合作社年加工能力达到8 000 t,在远安、宜昌等地设立品牌专营店,年销售额达5 000多万元,入会社员户均纯收入48 000多元,比非社员增收25%以上。

3供销社增强服务能力是自身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化部署,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纳入2014年重点工作,随后国务院批准同意供销合作总社在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省开展试点,实施供销社综合改革。在市场化大潮下,随着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消费需求从消费品类别到产品质量均出现新的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产品获取渠道更趋多元化,供销社的原有职能正在弱化,积极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可谓顺应市场化要求的必然之举。

3.1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重复、低效供给现象严重,亟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除了以上所述,涉农部门之间重复低效供给现象严重,就供销社系统内部而言,各级供销社之间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往往局限于利用各自存量资产经营谋求发展,省社与下级供销社上下联结不紧密,如农资销售网络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几乎省内的每个县都是一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缺乏物流与信息流的双向流动;就市场主体而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业经纪人,在没有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行政监督对其身份和行为约束的背景下,一窝蜂地涌入,造成农村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秩序混乱。

3.2供销社历史包袱较重,亟须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9年,为响应中央号召,供销社实现全面改革与改制,在国家自筹经费、自谋出路的改革方针指导下,一方面导致基层尤其是乡镇一级供销社大多数形成沉重的历史负债,时至今日也是年年入不敷出,同时导致供销社人员流失严重,改制后各县市供销系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队伍老化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从调研的9个县市区情况来看,供销系统员工45岁以上的员工占比超过57%,而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12%。员工受教育程度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1%[4]。另一方面,由于现存集体负资产较多且权属问题复杂,如果继续闲置则造成极大浪费,拖累自身发展;但如果盘活、处置转换,供销社国有划拨土地变性为出让土地时要缴纳40%的土地出让金以及21%的城建税,土地办证难度大,置产处置难,这种不能上也不能下、进无攻退无守的现实困境严重制约了湖北省供销社的持续发展。

3.3供销社服务的深度广度不够,亟须解决供需矛盾

当前供销社所提供的服务更多集中在产前,主要是提供化肥、农药、种子等供应服务。调研问卷显示,有近50%的农户反映在科技、信息、产后等方面服务很少甚至没有,超过40%的受访供销社认为自身服务水平跟不上农民需求。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发展和信息发挥功能不强,对生产结构、生产环节进行调节和引导的功能难以发挥。说明当前供销社所提供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服务项目,综合性服务多,专业性服务少;市场性服务多,公益性服务少;产中服务多,产前、产后服务少,服务针对性不强,服务主动性不够,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层次偏低,服务深度广度不够,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指导、技术培训、金融信贷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新型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形成极大反差,造成供需矛盾突出[5]。

4以供销社为载体构建与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以顶层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自建体系与购买服务相结合、以突出重点与打造亮点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全面增强和不断提升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能力为根本目标,以充分整合涉农资源和努力发挥多元化服务主体作用为主要任务,妥善解决政府与市场权责边界关系为重点内容,以供销社为载体,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覆盖农民生产生活各领域、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4.1整合相关资源,充分发挥供销社的生力军作用

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其内在根源是涉农服务部门的体制问题,因此基于长远角度,应推动涉农服务系统进行彻底性体制改革,淡化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但从短期来看,由于涉农部门面广量大且体系庞杂,施行根本性制度改革的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可行的思路是,按照渐进式改革原则,走一种诱致性制度创新道路,先从改革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入手,以供销社为有效载体整合和重组农村基层服务资源,创新一种贴近农村实际、农民信任、服务有力的微观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替代原先散沙式低效率服务体系,逐渐消除以往各服务部门分散出击、九龙治水格局,减少重复服务、多头服务,实现彼此间服务协作,促进综合服务效率的提高。在搞活最基层服务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再逐步向纵深层次推进,不断深化改革,最终形成上下一体化的有效农村服务体系。生力军定位即指依托供销社在农村地区原有的成熟覆盖网络,通过改革赋予其新的职能,对现有农村产品供应格局带来全新、有力的冲击和改变。应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争取将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事务性工作职能划入供销社系统,建议参照“七站八所”,政府对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公益性岗位实行“以钱养事”机制,并以供销社为连接器,充分优化整合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各类社会资源。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一个依托供销社为载体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将供销社作为各类服务主体积极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中转站。

4.2兼容并蓄,倾力打造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综合平台

综合平台的定位则区别于供给渠道的单一职能,即通过搭建平台供销社转型成为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农村消费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服务的提供者。

4.2.1坚持开放合作农村社会化服务涉及范围点多面广,供销合作社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坚持开放合作的思维,打破传统的部门化的科层制结构,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供销社的经营管理与网络对社会资本、农村能人与农民开放,对外联合、对内合作,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合作开发、建设中心社的方式开展资本合作、资本与资质合作、资产与渠道合作、技术合作等。

4.2.2实现纵向贯通强化省社、县(市)社、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的纵向联系,密切各层级之间的有机联系,依托裕农网、省农资公司将全省农资公司(龙头企业)与各经营网点建立起经济联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各类项目加强联系,引导基层社产品、领办的合作社产品进驻裕农网,要求村级综合服务社必须由供销社同一配送物质;加强各级供销社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支农惠农的作用,促进各级供销社协同发展;加强供销社品牌建设,各级供销社下属企业、合作社产品共打一张牌,扩大供销社品牌影响力。

4.2.3加强横向联结加强本级各类涉农服务资源整合、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供销社农资店、新型庄稼医院与农业技术部门、土肥站合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技术指导,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社(五务合一)与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社区事务办理与网格化管理,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社与社保部门、金融部门、移动通信等部门合作,将农村生产、生活、信用、金融服务联结起来,开展社保、医保存取、银行存取款、水费电费缴纳等便民服务。

4.3顶层设计,营造供销社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供销社系统的职能定位,加快县级社振兴和基层社建设,完善现代新型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体系。(2)加快推动供销社专门立法。推动建立中国特色合作经济组织法律体系,理顺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关系,争取颁布全国合作社法,作为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上位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3)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县市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对鄂政发[2010]75号文件中“关于妥善解决供销社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关政策进行细化,如供销社国有划拨土地变性为出让土地时应考虑供销社的公益性职能,在税收方面予以一定额度的公益性减免,并简化办证手续。此外,由于农资淡储旺供,储存周期长,而淡储补贴资金在省一级,县(市)、乡镇在农资储存资金紧缺矛盾突出。建议将化肥淡储补贴到县(市)、乡镇,减轻基层农资储存风险,保障农资供应。(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全国绝大多数供销大中专学校关停并转,应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定向或委托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樊亢,戎殿新. 美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2]龚继红.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组织协同与服务能力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3]孔祥智.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彭玮,王金华.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 篇9

2013-7-17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生存发展境遇近年来一直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如何破解,俨然成为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突出的方面。事实上,尽管各方为缓解这一难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但是从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的供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借鉴国际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体系,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国际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举世共知,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借助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的力量,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专项立法

通过法律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国际上支持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之一。美国出台了包括《中小企业法》、《反托拉斯法》、《中小企业投资法》、《管制制度缓和法》、《中小企业技术革新法》、《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消除限制法》、《公正平等法》、《扩大中小企业商品出口法》、《中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等一系列旨在扶持中小企业稳健成长、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的法律法规。英国出台了十余项有关中小企业的法案,内容主要包括保护中小企业发明专利、鼓励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转让、防止大企业过度吞并中小企业形成垄断、解决企业间债务拖欠维持中小企业资金正常周转等方面。日本于1953年出台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通过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的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1963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将中小企业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并以此为基础陆续制定了《中小企业投资扶持股份公司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扶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规。

专职机构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进行专职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综合管理型,设立专门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统筹管理,职责相对集中,如美国设立了隶属联邦政府的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它是美国中小企业的最高政府管理机构,局长由总统任命,并直接向总统负责和汇报工作,主要负责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就保护中小企业权益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并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信息和技术支持。韩国设立了总统中小企业委员会(The Presidential Commission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和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负责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另一种是分散管理型,中小企业管理职责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相对分散,但管理权限明确,部门间有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如德国在联邦政府经济部、财政部、研技部等政府机构中都单独设立了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机构,各州政府、工业协会、工商会也都设有专职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部门。

专项基金

美国政府设立了种类众多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基金,包括针对专项科技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基金、产品采购基金、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失业人口就业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财政专项基金、特殊行业再保险(放心保)基金等,从而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欧盟由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基金合作建立了“欧洲技术便捷启动基金”,通过介入中介风险资本基金25%股本的方式,支持风险资本基金投资于有新研发成果的研究中心和科学园区的中小企业。德国设立了“欧洲复兴计划特殊资产基金”,对新成立的中小企业可按贷款方式获得资金援助,贷款金额为4万马克,前两年免付利息,从第三年开始享受2%、3%、5%的优惠利率,五年后按市场利率计算。

专属担保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通过提供贷款担保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按照7(a)

贷款计划向金融机构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美元的贷款,由中小企业管理局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担保,金融机构自主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贷款风险由中小企业管理局共同承担。此外,中小企业管理局还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贷款担保及小额贷款。欧盟与欧洲投资基金(European Investment Fund,EIF)签署了关于实施“增长与环境”引导项目的协议,EIF为少于100名雇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用于可以带来重大环境利益的投资。日本依据其1958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并在各都道府县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由信用保证协会对其债务进行担保,而信用保证协会承保的债务再由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进行保险。

专享税率

美国对年收入5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实行15%的低税率。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小企业进行减税,年利润低于30万英镑的中小企业公司税税率从38%逐步减少至20%左右,低于大企业10个百分点,同时免去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收入附加税和国民保险附加税。法国对实施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减免50%的税收,日本也有类似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该国对研发型中小企业免除法人税和所得税,对企业因研发而产生的亏损允许其结转到以后补亏。

多元融资

在间接融资方面,建立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和社区银行等在内的多层次差异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如欧盟设立了专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德国复兴开发银行也承担了为中小企业投资提供长期贷款支持的职责。在直接融资方面,很多国家开辟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的全国证券交易协会自动报价系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 NASDAQ),英国也设立了伦敦股票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The 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 of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和为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Off-Exchange)等二板、三板市场。在民间融资方面,发达国家大多拥有较为成熟的民间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补充性融资支持,如美国的民间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和股权投资支持,英国多家小型金融公司组成了风险投资协会(British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进行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通过这些国际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主要政策,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力量和市场作用双管齐下,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引导商业力量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二是政策涉及面广、针对性强、扶持方式多元化,涉及到企业的创立、发展、科研、融资、招聘等多个方面,而非仅仅局限于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三是重视小微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着力扶持有高新技术的小微企业发展。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手段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2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政策部署,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也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小微企业融资状况逐步改善。据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国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14.77万亿元(含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95%,较年初增加2.4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9.6亿元,增速为19.73%,较各项贷款增速高2.62个百分点,连续4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目标。

但是,对照国际上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方面的主要政策作法,可以看出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体系仍然存在一定改进空间:

一是在立法方面,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专项立法,这部法律虽然包含了大量保护、扶持和引导小微企业良好发展的法律措施,但其中大部分规定为原则性、政策性条款,具体配套办法和措施有待跟进,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在政府机构设置方面,目前我国政府层面专职负责小微企业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相较发达国家而言,层级相对较低。虽然国务院层面于2009年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但由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财税、项目审批、金融服务等职能分属于多个部委,部门之间有效协调机制仍待完善,政府层面推进合力略显不足。

三是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虽然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府每年均有相关财政补贴用于帮助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但存在着使用较为分散、覆盖面有待推广、支付方式相对单一等问题,且在实际操作中非政府背景的小型信贷机构和担保机构在获得财政补贴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

四是在小微企业担保服务方面,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担保放大倍率低、资金来源单

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且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和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能够支持的小微企业范围有限。同时,繁复的抵押担保手续和相对较高的抵押担保费用也影响了小微企业担保服务的可得性。五是在税费负担方面,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包括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在一定时期内免征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借款合同涉及的印花税等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措施,但据《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2013》调查结果显示,仍有超过4成小微企业主认为目前税费负担过重。同时,小微企业在获得金融服务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为获得信贷资金需要向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支付一定隐性成本,这也是小微企业感觉“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之一。

六是在多元化融资体系建设方面,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与小微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缺乏针对于小微企业成长周期的金融产品服务支持体系,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债券市场规模偏小,非公开发行、非上市公司股权流通渠道不够畅通,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政策尚未明晰,这些都制约了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期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相关政策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建议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建立完善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政策组成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并根据形势变化对《中小企业促进法》进行适当修订和调整,使之具备更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金融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予以完善,考虑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和规范信用担保、民间融资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建议进一步完善大中型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合理设置贷款审批权限、调整审批环节,创新适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为各个成长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理财、咨询、财务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不合理收费的检查和查处力度,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力发展以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小型微型金融机构,适度放宽小型微型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引导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各项制度,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机制转换功能。发展债券、私募股权、场外交易、融资租赁等非信贷类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进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发展。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手段

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进一步推动设立以为小微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为目的的专项财政资金,扩大风险补偿范围,适当抵补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与杠杆作用,提高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融合度。对于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从机制上激励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考虑赋予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税前自主核销权,简化呆账核销程序,提高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在税收政策方面,建议通过降低税率、增加费用扣除等方式,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降低其经营发展成本。可考虑对于成立3年以内的初创期小微企业,减免或延期征收相关税费,切实减轻创业负担。通过对研发费用、设备投资费用等予以税收抵免的方式,鼓励小微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上一篇:外国的名言名句下一篇:有效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