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通用11篇)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1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舆情监测 http://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分析形势,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将舆情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来对待和处理,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纳入决策的整个流程之中去,应逐渐成为一种执政习惯和制度。通过舆情与其他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决策,最低限度降低决策的误差、失误。
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及运作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要全面、迅速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有一个全面覆盖、健全完善的舆情汇集工作网络。要以推动制度建设作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舆情机制的经常性、时效性。
学习和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是建立网络舆情机制的基础。舆情工作部门要熟悉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社会影响功能,调查手段的特殊性,引导网络舆情的重点和难点等。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上的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扩大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舆情部门要不断提升技术系统支持,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提高舆情汇集的有效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的思考
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网络舆情调研制度,以使网络舆情调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现有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建立定期专题调查制度、审查报送制度和培训制度。要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减少舆情传递的环节。
舆情分析是整个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舆情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去伪存真,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为决策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社会敏感问题,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社会利益矛盾的事件,要从内容、范围、程度进行及时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主动设置议题,深入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认真研究舆情引导的现状和趋势,对一些容易激化社会利益矛盾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前期调查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舆论引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网络舆情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舆情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努力消除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是建设网络舆情机制根本条件。与一般舆情信息工作者不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事业心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专门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保证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在舆情机制的主体建设上努力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重点抓、信息员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工作覆盖格局。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2
1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1.1 突发性和多元性
互联网是一个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的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 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文化可以在这个空间相互碰撞, 大学生通过论坛、博客、微博、校内网等媒体尽情地展示自我和自由表达, 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会第一时间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得以迅速传播, 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学生间引起轰动, 甚至产生偏激性言情观点进而引起突发性事件。
1.2 自由性和群体性
校园中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都存在着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责任人, 而网络舆论空间没有显著的围墙, 没有明确的责任人, 网络舆论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自由发表言论, 因此,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的特点。由于大学生年龄相近, 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 他们的关注物、兴趣点甚至价值观更容易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 所以许多网络事件在大学生中产生连锁放大效应, 引发“滚雪球”现象。
1.3 非理性和难控性
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 有些大学生自我表现极强, 喜欢特立独行, 张扬个性, 尤其在虚拟性、隐匿性较强的网络空间中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盲从的、起哄的、跟风石等非理性的言论, 甚至出现谩骂攻击、扭曲捏造事实等现象。网络全面开放、媒体平台多样性、言论自由化而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却相对滞后, 社会公共道德也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 致使高校网络舆情较难控制。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机制应坚持“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及时处理、遇事可控”的工作思路, 严格标准、严格职责、严格考核, 坚持制度、坚持科学、坚持常规。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无遗漏的收集监测到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排查突发性群体事件, 应建立了多层次的学情信息收集渠道。
(1) 加强思政工作者深入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可以经常进寝室、进研究中心、进课堂, 从而深入学生、了解学生, 加大学生的关注度, 及时掌控学情信息有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 依托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会、年纪工作委员会、社团等组织,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覆盖全体学生。一方面, 能够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另一方面, 可以实时感受和收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及时反馈学生重要信息, 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到特殊学情和网络舆情动态信息。
(3) 依托寝室长及公寓阿姨。学校应重视寝室长工作职能, 建立寝室长直接负责的机制, 加强寝室管理和学生成长需求反馈。通过学生工作者每天“进寝室”与寝室长、班级党员、公寓阿姨交流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情况。
(4) 借助网络和相关部门力量。学校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 实时监控人人网、微博、bbs等学生思想动态, 与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家长等保持长期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特殊情况, 实时掌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源。
(5) 开发舆情监测系统。该系统有信息采集、信息过滤、舆情分析、舆情展示等功能。系统根据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从网站、微博等多种信息渠道来源收集学生网络舆论信息, 通过网页爬虫、社会计算等技术自动信息采集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集。采用提取关键词、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采集到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过滤和存储, 并生成舆情信息。通过舆情话题分类、正负面信息鉴别、情感与行为模式建模等发生分析学生网络行为、情感等。舆情展示帮助使用者了解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热点话题、舆情趋势、突发事件的预警干预。
3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了基本保障。正确引导高校舆情、网络正能量传播, 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3.1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网络
加强和完善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建设, 高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开发教育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利用该平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地使用网络,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
3.2 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一些学生在寻求网络表达自由的同时, 忽视了网络表达自由的界限, 一些由校园网络舆情酿成的群体性事件, 与部分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高校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理念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同学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3.3 培养意见领袖
培养一批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牢牢地守住网上舆论阵地。“意见领袖”描述的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粉丝”构成的传播过程, 其传播更有针对性、更灵活、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相信, 所以这种“二级传播”往往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有说服力。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网络问题、群体事件高等, 可以组织这些“意见领袖”来撰写相关文章或者进行访谈, 来引导学生去正确思考和看待问题。
3.4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严防特殊网络舆情是底线, 不仅要“守”, 还要“导”。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 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 引入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引导等手段, 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等一些平台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网络舆情不仅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风向标, 而且是快速、准确了解青年大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实际行为的有效途径, 成为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文明习惯的有力助手,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题中之义。该文围绕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动态监测机制, 继而探索科学的引导高校舆情。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监测,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戴维民.刘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2014:24-29.
[2]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应对策略研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教育, 2011 (7) :60, 102-104.
[3]聂鑫.当代大学生舆情引导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4) :60-62.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发布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瞭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六四”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求同存异”,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发布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发布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发布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堃.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
[9] 岳鑫.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28-29.
[10] 冯景欢.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37-43.
建立和完善测评预警机制 篇4
第一,掌握区情~。采取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或网上调查等形式,每年开展~调查,及时了解我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定期走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风监督员、特邀监察员等,直接听取情况反映和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行风评议和考核评价机制,找准问题,提出建议,及时进行整改。科学设计行风评议指标体系,每年对行业风气进行调查、测评。
第二,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战略性、方针性问题研究。研究分析我区目前存在的现实矛盾,了解掌握反~斗争发展的进程,及时揭示~与反~的趋势和走向。加强政策性、对策性问题研究。结合本区实际,围绕一个时期的工作难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进行重点调查和专题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综合运用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揭示~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条件,提高防范~的预警能力。
第三,加强信访分析。建立信访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早纠正。探索实行廉洁自律警示书制度。改进信访办法。做好初信、初访苗头性问题的排查分析;加强对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等情况的分析和监测。
第四,加强案件分析。开展个案、类案分析。建立相应分析指标,对典型案件进行剖析,查找主客观原因和深层次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帮助发案单位总结教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开展案件综合分析。定期对发案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分类分析,对违纪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案件发展进行趋势分析,从中发现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建立和完善海事预警机制的思考 篇5
文章首先对预警理论及其在各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在此基础上对海事预警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对天津港水域海事预警的警源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自然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警源.并对船舶、人员、安全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据此构建海事预警的警素,即海事预警的指标体系;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综合考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海事预警等级划分;
作 者:于海青 张继山 Yu Haiqing Zhang Jishan 作者单位:天津海事局,交管中心,天津,300456 刊 名:天津航海 英文刊名:TIANJIN OF NAVIG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U6 关键词:天津港 水域现状 海事预警 模型分析 等级指标 划分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6
一、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是对我省多年来深入反腐倡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反腐败工作综合治理、注重治本,走制度化、法制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在充分酝酿、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的《若干规定》,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前瞻性和长效性等特点。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对于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和实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机关党委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明确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建立和完善思想教育机制,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1)加强廉政教育的总体规划。把加强廉政教育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主任会议的工作总体规划,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把廉政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牵头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权力观、群众观和法制、党纪、政纪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有关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法纪条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牵头单位:机关党委)(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大力宣传勤廉兼优、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勇斗邪恶的先进典型,适时开展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在办机关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牵头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
三、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1)完善主任会议议事规则,规范主任会议内部议事和决策程序。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凡涉及重大决策、干部任免以及其他应由集体讨论的重大事项,均应由主任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责任单位:综合处、机关党委)(2)制定和完善办机关财务管理规定。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制度管理的严密性,减少产生腐败行为的机会。(牵头单位:综合处)(3)规范和完善大宗办公用品和设备的采购工作。对大宗办公用品和设备,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向社会购买。(牵头单位:综合处)(4)完善办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任免、调配管理等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标准、条件和程序。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加强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牵头单位:机关党委)(5)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绩效考评制等机关效能制度,强化效能监督,促进廉政勤政。(牵头单位:效能办)(6)健全完善办机关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一系列规定,健全和完善机关干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责任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
四、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1)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会中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认真整改。(责任单位:机关党委)(2)严格执行处以上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对处以上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3)积极探索和实践党员民主监督的途径和办法。健全党员民主测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加强机关党的工作,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日常监督作用。(责任单位:机关党委)(4)加强对管人、管钱、管物等重点岗位的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的针对性。(牵头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5)完善对处以上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有效预防经济犯罪和渎职失职行为。(牵头单位:综合处、机关党委)(6)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扩大公开的内容范围,提高公开的层次和质量,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与公正。(牵头单位:综合处、效能办)。(7)扩大和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渠道。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听取和采纳群众的建议、意见。(牵头单位:综合处)
五、建立和完善查案惩处机制,严格依纪依法办案
切实加强对查办案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腐败现象,严格依纪依法办案。积极协助上级纪检、检察机关搞好查案工作,严格依照法律和纪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做好办案有关工作。(责任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
六、建立和完善干部保护机制,营造扶正祛邪的良好环境(1)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认真贯彻《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尊重和保护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责任 单位:机关党委)(2)认真受理党员干部的检举控告。鼓励、支持、保护署具真名、如实反映情况的检举控告行为,对确有事实依据的,及时 组织力量查处。(责任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3)积极支持和保护依法行政、秉公执纪执法、勇于开拓创新的党员、干部。积极营造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氛围,正确区分工作失误与违纪违法行为、严格管理与滥用职权行为,切实保护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责任单位:机关党委、综合处)
七、建立和完善廉政责任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1)坚持“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认真落实办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主任会议、主任会议成员、各处(单位)领导(支部书记)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应负的责任。(牵头单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责任单位:各党支部)(2)坚持责任分解制度。切实明确责任范围,明确各专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参与的责任单位。各牵头责任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从源头上积极预防。(牵头单位:机关党委)(3)建立完善责任制的考评机制。考评结果应作为领导干部评优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牵头单位:机关党委)(4)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应追究责任。(责任单位:机关党委)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从深层次上说,根本在于通过实践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社会的发展需要动力与平衡两种机制
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动力机制,一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陷于僵化、停滞状态;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就会杂乱无章。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要看这两大机制是否各自都具有良好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关键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主要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有没有活力。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体现在发展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是否和谐。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效率与公平,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对矛盾,它的背后,其实就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问题。
把动力推动的发展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结合起来
党中央要求我们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精神实质在哪里?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继续坚持发展;一是要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两方面往深层次说,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前者是要继续激发动力,焕发活力,从而保持发展的势头;后者则是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各方面的平衡,不要顾此失彼,造成大的失衡。
从前者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这样那样问题,都需要加以关注,都需要认真解决。但基础,还是要靠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我们才有更好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才有更大的财力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予扶持,才能逐步缓解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巨大压力,才能处理好涉及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矛盾。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社会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活力,社会的每个部分、每个成员、每个单位都能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去从事劳动、从事经营、从事创造。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和活力,任何发展都不能实现,任何平衡都是没有基础的。
从后者来说,我们要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只为少数人的发展,不是畸轻畸重的发展,不是竭泽而渔难以持续的发展,不是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发展,而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又快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尤其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发展。
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要注意社会的平衡,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区域、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做到统筹兼顾,各得其
所。
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讲平衡。和谐就是平衡,平衡才能和谐。
但平衡是有不同类型的。在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平衡;而停滞僵化、死气沉沉,也是一种平衡。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讲物质利益,不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一切经济和社会活
动都由政府统一安排。这似乎也平衡了,但社会系统缺乏内在的动力。整个社会缺乏创造的活力,发展的速度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我们一个突出的做法是放开搞活。其实质,就是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通过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把人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形成一种机制,通过市场来使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活力大大增加。人们生产、经营、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大大提高。其成就,有目共睹,世所公认。
但当我们致力于建设动力机制的时候,也逐渐发现,现实生活中,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出来。比如,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假冒伪劣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地区差别逐渐拉大,人民内部矛盾更趋复杂等。正是针对这些情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就和谐讲和谐,就和谐建和谐。和谐、平衡,只是社会一个方面的状态。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还有动力、活力这更为重要的一面。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要求时,既着眼于保持和谐,又着眼于保持活力,贯穿了活力与和谐相统一的精神。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在这里,缺了动力不行,缺了平衡也不行。
从激发活力来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时,就兼顾了活力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要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胡锦涛总书记还把“充满活力”直接纳入到和谐社会的特征当中。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从保持和谐来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等利益关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等。做好了这一切,社会就能呈现出和谐的局面。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不同方面的人们,对改革评价、收入分配、区域差距、效率公平等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之所以会有这些分歧,其实基本的原因是:一方只注意到动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而忽视了平衡和稳定;另一方则只注意到平衡以及现实中的不平衡现象,而忽视了动力和活力。所以,消除分歧的关键,是双方都向对面看一看。只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思想就比较容易统一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建立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社会运行机制。治国理政,必须始终注意把握动力与平衡两方面的关系。提高执政能力,也必须提高把握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8
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能,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征纳和谐的决定性因素。要形成规范、高效、务实的纳税服务,必须创新思维,突破陈规,建立新机制体制,从制度层面解决制约纳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基层国税部门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纳税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国税部门作为重要的财税职能部门,近年来,非常重视纳税服务工作,通过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加强政策宣传服务,强化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级国税部门在当地行风评议和精神文明创建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从基层国税部门的实践看,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基层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存在着只要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就是做好了国税工作的错误思想;基层干部在开展日常管理服务中存在态度生硬,作风不实,办事拖拉等现象,纳税人投诉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产生纳税人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二是纳税服务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基层国税部门的纳税服务实践看,存在“重形轻神”的现象,具体是重视为纳税人提供微笑服务、文明服务,但是主动为纳税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服务意识不够,在部分基层部门出现“脸好看了、门好近了,话好听了,可事难办了”的现象;重提供优良的纳税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大部分基层部门都建立了12366纳税服务平台和各种电子化办税服务,但是主动
—1—
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还不够,纳税人真正所需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举措不多,没有建立真正的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体系;管理和服务脱节,没有将纳税服务融入税收管理的全过程。
三是纳税服务考评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大部分基层国税机关都推行了目标管理考核、绩效考核等,对于提高干部责任意识、落实意识,规范日常管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纳税服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纳税服务还没有建立具体的量化指标,成效难以客观科学地衡量,过多依赖主观的考核、评价,也因此无法建立合理的激励奖惩制度,无法形成浓厚的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四是纳税服务监督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基层国税部门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加强了对干部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纳税服务行为的监督基本是停留在纳税人不举报服务过失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上级国税部门、纳税人、社会力量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五是纳税服务投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基层的纳税服务投入情况看,主要存在几个误区:重纳税服务硬环境的建设,增加了电脑、打印机、刷卡机等先进的服务设施;轻纳税服务的宣传培训教育等增强软实力投入,对干部纳税服务专门教育、国税网站建设、宣传影像资料、政策宣传资料、先进表彰等方面重视和投入不够;重纳税人相对集中的中心区域的纳税服务设施的投入,轻纳税人相对分散的偏远地区以及乡镇税所等投入;重组织开展大众化、普遍化、形象化的宣传活动投入,轻组织开展小众化、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税收政策宣传、2—
—辅导、培训服务活动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没有完全贴近纳税人的需求。
二、纳税服务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一是传统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是思想根源。从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经历了相当长的封建社会,“官即管”,“民不与官斗”等封建落后意识或多或少存在于部分人的思想里,于是出现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而大部分纳税人也存在这种意识,对纳税服务要求不多,期望不大,认为纳税服务的缺失是理所当然,也助长了基层国税部门轻纳税服务的不良习气。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1993年,全国税制改革会议提出了纳税服务的概念,1996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正式确立加强纳税服务战略。但是,多年来,纳税服务的理论探索和指导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看,相继出台的各税收法规只是对纳税服务要求作了分散的规定,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纳税服务法律规定,纳税服务的法律地位没有完整的确立,纳税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尚不明确。
三是手段措施不够完善是直接原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职能的加快转变,对纳税服务要求也愈来愈高,纳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纳税人的要求。从纳税服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来看,部分纳税服务软件系统不够稳定或不够成熟导致信息化的纳税服务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如目前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网上认证和小规模纳税人电话报税系统不够稳定,一般纳税人电子报税使用率和成功率没有达到100%,小规模纳税人电话报
—3—
税申报成功率也仅80%左右;从纳税服务的整合来看,基层税务部门因为业务分工不同和部门交流协作不够,很多纳税服务的措施,都是独立分散的,各部门之间重复服务现象和服务缺位现象同时存在;从纳税服务的宣传策略来看,对很多新的纳税服务措施,因为宣传和辅导不够普及,没有得到纳税人很好的应用。
三、处理好纳税服务的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是一个整体。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是做好一切税收工作的前提;纳税服务就是在依照税收法律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征纳双方权责对等的税收管理模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公开执法、规范执法、阳光执法,营造了公平、公正、透明的税收法治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这无疑是一种深层次的纳税服务;另一方面,不断优化纳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办税服务和咨询辅导服务,加强税企互动合作,能够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将更好地促进依法治税。
二是处理好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的关系。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要组织好税收必须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经济作用,是促进壮大地方经济税源的重要手段,是完成组织收入任务的支撑和保障,因此,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大一窗”管理等服务举措,可以真正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和税务机关的工作压力,在 4—
—提高办税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使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日常征收管理,实现服务和管理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加强税收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要求的税收环境,维护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地方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格管理的过程实质就是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三是处理好服务内容与手段创新的关系。纳税服务,重点是要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使纳税人办税方便、快捷、简单;手段创新是形式,必须服务服从于纳税人所需所求,不搞形式主义,在创新服务举措时,要充分考虑目的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为纳税人解决困难和问题,实现手段与内容的统一。
四、完善纳税服务机制的措施
(一)建立纳税服务教育培训新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根据现代公共管理学说发展,将纳税服务作为税务部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培训,使全体国税干部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实现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一是强化理念教育。重点是通过教育培训,在干部队伍中树立四种理念,即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地位平等的理念,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严格管理是国税部门的职责所系,优化纳税服务是国税部门应尽的义务;公平公正执法,落实好税收政策是最好的纳税服务理念;主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是每位国税干部的行为准则的理念;将纳税服务寓于税收管理全过程的理念。二是强化岗位职责教育。从国税干部的
—5—
岗位入手,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组织干部加强对服务礼仪、服务要求、服务技巧的学习,真正提高干部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加大对国税干部业务培训力度,包括知识性培训、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帮助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打造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税务干部队伍,为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建立纳税服务岗位职责新机制。纳税服务,应该与国税部门岗责体系结合起来,依靠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服务内容的制度化约束,统一规范办税服务的内容、渠道、程序、标准以及岗位设臵与服务设施、岗位人员礼仪、用语、服务时限,实现纳税服务的日常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一是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审批权限、审批资料、审批流程的公开,主动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二是明确服务职责。一方面将纳税服务职责作为整体岗责体系的组成部分,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纳税服务职责,工作标准,责任追究等,使纳税服务有标准有依据,防止出现相互推委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和完善“大一窗”服务、首问责任岗、12366纳税服务平台、纳税人之家等专业服务岗位建设,明确服务范围、标准和要求,加强对服务功能的整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三是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岗位职能和工作流程的衔接,清理减并不合理的流程,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行政审批效率。四是减轻纳税人负担。通过理顺岗位衔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简化需要纳税人提供的表证单书,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6—
—
(三)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新机制。在制定完善纳税服务岗责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才能使纳税服务规定落实到位。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包括内部评定、外部评价和明确奖惩等三方面内容。一是内部评定制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参考日常督查、暗访、部门互评等结果,对部门和岗位服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二是外部评价制度。引入公众投票、满意度调查、电话回访等先进的调查方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法,参考精神文明创建和部门评议等结果,对纳税服务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三是奖惩激励制度,应该将考评结果公之于众,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有力的舆论导向;同时,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结合的奖励,对服务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进行目标管理扣分的处罚,并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激励干部在纳税服务上争先创优,做出实效。
(四)建立纳税服务监督制约新机制。纳税服务的监督制约机制,是适时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纳税服务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的有效途径。一是成立服务监督机构。明确由有关部门专人负责服务监督工作,对出现服务矛盾和问题的,及时介入调查和处理。二是拓展投诉渠道。及时公开各种监督反馈的渠道,公布举报电话、邮箱以及机构,在办公区域设臵投诉箱、意见薄等,畅通渠道,收集民声民意,并及时进行整改和反馈。三是建立服务沟通制度。建立壮大特邀监察员、义务监督员和行风监察员队伍,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纳税服务情况,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服务举措。
—7—
(五)建立纳税服务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强纳税服务,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优化办税环境建设,加强服务软件、硬件设施更新换代,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从而真正降低征纳成本,实现各种资源投入的效益最大化。一是建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投入制度,对纳税人迫切需要的纳税服务,如纳税辅导培训、12366纳税服务平台、各种服务软件开发整合等方面,要配备综合能力强、业务能力高的干部负责有关工作,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真正促进纳税服务的不断优化。二是建立纳税服务的专项经费,并列入经费预算,做好预算经费的使用计划,统筹合理安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入。三是在资金方面向基层特别是征收一线倾斜,加大对困难和偏远地区国税部门的投入力度。四是做好对纳税服务投入情况的总结和核实,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纳税人和税务干部的监督。
8—
—
主送:各市、县(区)国家税务局。抄送:本局局领导、副巡视员,局内各单位。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9
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探讨
创新型师资队伍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实施创新教育而产生的.新型的教师群体,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认真思考和探索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完善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体系,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特征的师资队伍.
作 者:施宙 刘国栋 李伟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济,山东,济南,250031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23(7)分类号:G647关键词: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 机制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10
关于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
(甬政发〔2009〕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文件精神,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我市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现就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集体林地、林木流转,是发展现代林业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生态林业的目标要求,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将分散的、小区块的林地、林木向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主体流转,能有效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把林业生产力从零散的、传统的和粗放的山区经济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山区人口向中心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林农转产转业,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实现增收致富。林地、林木流转可以集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林业,有利于林地面积的扩展、林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管理方式的转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更加完备的现代科学管理新机制。
二、明确林地、林木流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发〔2008〕10号文件要求,稳定林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围绕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创新林业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促使林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有利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林地资产,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确保生态安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改变公益林性质,不得造成森林资源的人为毁坏。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林地、林木的流转形式不强求一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林农意愿。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林木流转必须充分保障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优先承包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林地、林木流转。三是坚持利益调节、效率优先原则。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机制,优先发展高效林业,打破地域、所有制界限,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社会要素向林业集聚,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四是坚持集体和个人权益相统一原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关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森林经营活动规范、有序、科学开展,切实维护流转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依法有序开展林地、林木流转
(四)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在二轮承包50年的基础上,顺延2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农户愿意流转的,也可以流转,流转期限可为长期。
(五)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商品林流转后,林木的采伐开发经营,须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经营者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导向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发展茶树、果树、竹类、药材、花卉等;公益林流转后,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六)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促进林地、林木资产化管理。以转让、互换等方式流转的,事先应当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应会同出让方共同向林权登记管理机构提出林权变更登记申请。
(七)保障收益权。集体统一经营和管理的林地、林木流转收益属本村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林地、林木流转所得的收益归农户个人所有。要依法保护受让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承包到户的公益林,流转后其生态补偿资金及其它收益归受让人所有。
(八)落实责任。承包经营者和流转受让人均应遵守《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要规范流转合同,明确发包方、承包方、转让方、受让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要签订相关管护协议,明确各方在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共同落实管护责任。
四、加大林地、林木流转的扶持力度
(九)鼓励投资创办家庭林场。以发展经营林业经济产业为主的家庭林场,且经营面积在300亩以上,投入资金达300万元以上的,给予投入贷款额年息4%的贴息补助,贴息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由市、县各分担50%。
(十)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按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林木流转要尽量集中连片,以地形、地类、林种等自然界线为界。为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可利用林间空地适当建造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用房,建造方案须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管理用房亦可合理开发利用,并接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流转面积在50~100亩(含100亩)的,管理用房建筑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流转面积的0.8%;100亩以上~200亩(含200亩)的,不得超过流转面积的0.6%;200亩以上的,不得超过流转面积的0.5%。林地林木二次以上流转的,不论部分还是全部流转,凡已建有生产经营保护管理用房的,随同林权一起流转,不得再建;若需改造拆建的,报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建设项目需要征占用林地的,根据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按有关规定及管理权限审核报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以征占用除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古迹范围以外的林地。
(十一)加大高山村、库区、地质灾害村移民的迁移扶持力度。高山移民或内聚外迁林农的林地、林木被流转的,除其他优惠补助政策以外,再给予林地承包权所有者每亩100元的补助,市、县各分担50%;高山自然村整村搬迁后,根据实际情况,该复垦的尽量复垦耕地,宜林则林,宜种则种;宜重新开发建设的,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程序有偿出让。复垦以后的资金收益和出让费,要用于高山移民补助或纳入村集体经济用于公共事业。
五、建立完善林地、林木流转服务机制
(十二)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资格认定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管理,制定森林资源评估办法,财政部门和资产评估协会要加强行业监督和管理。
(十三)做好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信贷;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给予森林资源抵押贷款,推行信贷额度授信;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尽量扩大保险覆盖面。
(十四)建立健全服务平台。各地要建立综合性的农业资源要素和权属关系流转服务中心,集信息发布、流转交易、权属登记和变更、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规范林地、林木等农业资源交易流转行为。要积极扶持发展林业行业协会和林业专业协会,发挥其在资源培育、保护、流通、利用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为使林地、林木流转透明、公开、公正,林地、林木流转交易活动都要在服务中心开展。鼓励公司带基地、基地连林农的经营模式,拓宽林农进入市场渠道。
(十五)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木采伐经营需由经营者编制经营方案,报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开展商品林采伐管理试点,允许用材林权利人自主确定林木的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建立起与家庭承包经营林业相适应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六、加强林地、林木流转组织领导
(十六)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编制县级林地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确保森林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要切实加强对林地、林木流转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因势利导,扎实推进。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适应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的形势要求,改进管理,强化服务,深入研究解决在推进林地、林木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推进依法治林,切实维护林区稳定。发改、财政、金融、税收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林地、林木流转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篇11
海口市综治办2011-3-14
近年来,市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为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顺利推进。为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切实增强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现就进一步加强建立成员单位综治工作领导机制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等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市综治委成员单位领导机制
为了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我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市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应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领导兼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兼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每个单位要指定一名科级干部担任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的联络员。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开展综治和平安建设等工作事宜,联络员要加强与市综治委(办)的工作联系,上传下达,当好参谋助手。请各成员单位将领导小组成员和联络员名单及联络员联系电话于3月15日前报市综治办(电话:68720081,传真:68720083,联系人:兰文胜)。
二、认真执行成员单位报告制度
各成员单位要对本部门部署和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平安建设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新年度的工作作出安排,并在年底向市综治委作出报告。对涉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些重大情况、重要经验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即时作出报告,需要时在市综治委全体会议上作出报告。市综治委根据工作报告和实际效果,建立市综治委成员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绩档案;组织、人事部门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绩作为考察市综治委成员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晋职晋绩和奖惩挂钩。各成员单位通过反映情况、报告工作,增强齐抓共管意识,做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部门业务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三、不断完善成员单位联系点工作制度
各成员单位确定一个基层单位(镇、街道、农场等)作为工作联系点(市综治委已为各成员单位确定了联系点)。要及时了解联系点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情况,结合部门职能,指导联系点深入开展平安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帮助联系点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总结本部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经验。联系点发生重大治安或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对联系的成员单位要帮助查找原因,促进指导整改。各成员单位的市综治委委员每年至少2次以上深入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要指定联络员及时了解联系点情况,协助做好有关工作;要主动与联系点的党委、政府和综治部门了解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情况,提出有关工作意见和建议。开展联系点工作的情况及效果,列入市综治委成员单位综合治理考核内容。从工作实际出发,市综治办将适时对联系点作出调整。
四、进一步完善五个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制度
市综治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铁路护路等五个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市综治委领导下,围绕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进一步坚持完善。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特别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有关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工作规划,探索长效工作机制。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主动落实和推动各项工作部署,各负其责,统筹安排,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重点做好专项任务分解、任务措施落实、责任目标考核等工作,通过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加强上下信息沟通和工作指导,理顺关系,加强部门间行业间工作联动,加大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办的力度,经常将工作情况向市综治委作出报告。市综治办定期召开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分析各专门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各专门工作领域取得的经验和好做法,组织推动综治考核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各专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提出的困难和问题。
五、进一步落实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市综治委、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分析全市社会治安形势和各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督促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一个时期市综治委作出的工作部署,检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决定有关奖惩事宜,指导、推动各单位各部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各项重大措施等,围绕阶段性工作,由市综治办或有关部门提出研究建议,经市综治委领导小组批准,及时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会议纪要或部门会签文件形式确认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并由市综治办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六、进一步完善联合督查、综合考评工作制度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推荐阅读:
如何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09-29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05-08
《关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08-28
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思考08-08
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09-05
建立和完善执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若干建议探讨与研究09-06
建立完善“五个机制”08-05
县建立和完善致富带头人激励机制的调查报告07-11
建立完善长效维稳工作机制07-26
市公安局建立完善七大机制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