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2024-05-08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精选6篇)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篇1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

长效机制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运用正确得当的方式方法,不仅要愿意做、敢于做群众工作,更要善于做群众工作,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开拓创新工作,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

(一)敬之以心。当前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在思想上、感情上严重脱离群众造成的。要从思想上、立场上切实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把群众的关切和要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遇到与群众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多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我们的政策是不是合理,方法是不是得当。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

(二)授之以利。“说一万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利益追求、利益诉求是现阶段群众工作的最大趋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合理调节利益分配,让所有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 1的成果。要时刻关注群众的关切和感受,从小事抓起,及时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满意。

(三)动之以情。要以情动人,带着真情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与群众沟通交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心理上、感情上契合群众,消除群众心中隔阂。

(四)晓之以理。要讲大道理,通过宣传身边的事例,教育、引导群众明白事理,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畅通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五)束之以法。要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做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让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一些别有用心、唯恐社会不乱的违法犯罪分子的捣乱行为,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决果断地打击,营造社会稳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立之以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保持进取之心、有所作为,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一些事情。要有所敬畏、有所感恩、信守承诺,用工作实绩、作风和人格魅力获取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强化措施,健全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

(一)建立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建立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进行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对拟定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现实和潜在风险进行专题论证。坚持以民为本,使决策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严肃性,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政策朝令夕改引发连锁反应。对上级出台的政策文件要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对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研究、适时调整,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二是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以满足群众、适应群众、方便群众为标准,使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能及时、准确、全面、顺畅地反映,得到迅速有效的响应。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综合施策,积极化解各类矛盾,要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等“六调联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利益矛盾的调整化解。要综合利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办法,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

(二)完善新体系。一要加强防控体系建设。要合理配置警力,增加技防投入,配强专职巡防队员,规范和加强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大政法机关信息化和技术装备建设力度,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二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高度重视基层法庭、司法所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统筹计划、合理安排,使基层法庭、司法所的建设达到要求。要加强维稳和综治工作,切实做到有领导管事、有人员办事,保证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落实。三要强化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要加强“社会人”管理,实现变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要认真研究制定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的教育、救助和管理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行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加强执法监督,把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作为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健全办案办事依法公开制度,完善公开内容,拓宽公开渠道,推行阳光执法,增强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畅通新渠道。一是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中心建设。要不断探索完善信访中心运行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搞好规范建设。要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中心窗口建设,强化工作人员职责,加大中心日常管理与考核力度。要进一步规范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及时妥善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切实把信访中心建设成为群众解决问题、咨询政策法规的场所和群众之家。二是规范完善群众工作网络。要进一步改进信访和群众工作体制和机制,规范信访和群众工作体系设置,健全群众工作网络,充实信访和群众工作力量,着力提高履职能力。巩固群众工作成果,完善镇、场信访和群众工作办公室、村(社区、连队)信访和群众工作站;探索群众诉求代理员,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人员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方便群众、降低成本、有序信访的新路子。三是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信访权力,发挥信访载体作用,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诉求问题。积极开展人民意见

建议征集、基层调解和基层信访代理工作,健全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信访群众制度,探索建立机关干部集中下访服务群众机制,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整合区长热线电话和群众工作机构公开电话,开通群众诉求专线;利用互联网平台,设置电子信箱,积极稳妥地开展“网上信访”工作,降低群众信访成本。

三、加强领导,提高新时期群众工作水平

(一)强化工作责任。要把信访和群众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专题研究,统筹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党政主要领导要自觉担负起第一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实责,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分工抓好分管方面信访工作,带头接访、包案处理信访问题。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工作失误、违法行政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或者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认真解决而造成矛盾激化的,或者因群众工作不到位、处置不当酿成重大事端、造成不良影响的,或者主要领导不重视信访工作而致使本地本部门信访突出问题频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必须严肃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二)强化督查督办。要加强村(社区、连队)组织的管理工作,将信访工作绩效与村(社区、连队)干部的报酬挂钩,强化村级信访工作责任,进一步突出村组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确保小事不出村组。要进一步完善信访督查工作办法,改进督查督办方式,把解决群众诉求中带倾向性、普

遍性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督查事项,各级领导要带头督办,加大对分工范围内重大问题的督办力度。督查督办部门要会同信访部门及相关部门联合进行重点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突出督查督办重点,加大对上级交办的重点信访事项和重点信访案件的督查督办,抓好对信访量大、信访问题多的重点地方的督查督办,促进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推进信访问题案结事了、息诉息访,做到信访案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结果,切实消化信访“存量”,减少信访“增量”。

(三)强化宣传引导。要加强学法、守法、依法信访的正面典型宣传,增进全社会对《信访条例》的认知和理解,弘扬法制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形成依法信访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效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牢牢把握主动权,努力营造依法信访的良好氛围。要认真实施“五五”普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加强舆论引导,严禁“个案”炒作,维护政法机关整体形象,维护法律权威。政法干部和政法干警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以司法公信提升司法权威。.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篇2

本文深入分析“小金库”产生的原因, 积极探讨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的方法与对策, 努力构建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一、“小金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 思想不端正, 法纪观念淡薄

违纪单位领导思想不端正, 没有对“小金库”形成正确的认识, 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各项法规制度上, 这是“小金库”存在的重要原因。有些单位领导政治思想教育弱化, 法制观念淡薄, 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 私欲的膨胀和权力观的扭曲使其格外钟情于“小金库”, 甚至授意、指使、强迫财会人员弄虚作假、截留收入、虚列支出;有些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尽管熟悉财经法规和有关制度, 知道私设“小金库”是违反财经法规的, 但是认为私设“小金库”是为职工谋福利, 抱着侥幸心理, 妄顾各项法规的存在;有些财务人员更是缺乏独立性, 不能坚持遵守职业道德, 从而在领导之命或者个人私利的怂恿下, 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

(二) 管理体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不到位

目前一些单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缺陷给相关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管理中的漏洞私设“小金库”中饱私囊, 使其违法行为游离于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之外。有的单位并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工作缺乏严格制度约束, 对权力的行使缺乏规范和约束, 没有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有的单位对财务、资产、采购等部门未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管理制度;有的单位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停留于编制预算, 而缺乏对预算过程的监控, 容易使大量资金游离于预算之外;有的单位没有严格贯彻“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存在“坐支”现象等。不完善的管理体制, 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小金库”的形成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 内部监督不得力, 外部监督缺力度

各单位的相关人员只有在有效的监督下, 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动, 而目前大多数单位的监督都不到位, 监督无外乎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从内部监督来看, 有效的内部监督能促使单位按照一定的运营目标稳步向前, 但是一些单位要么没有设置内部监督岗位, 要么设置的内部监督不起作用, 只停留于事后监督阶段或不监督的摆设阶段, 会计人员既要服从单位领导的指令, 又要执行国家的财务制度, 单位福利的好坏直接涉及自身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监督的开展。从外部监督来看, 目前各监督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一定的力度, 而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这种独立性比较强的外部监督, 相关部门没有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使得开展的社会审计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公正性。此外, 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过渡, 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为了拉储户、抢存款, 很多金融机构不顾相关法规和纪律, 进行不规范竞争, 纵容企业多头开户, 放松现金监管, 从而为违规使用现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为单位设置账外账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 处罚力度不够, 责任追究不力

一些执法监督部门在对“小金库”的处理上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 对查出的问题重处理、轻处罚, 甚至只处理、不处罚。目前, 各执法部门对“小金库”进行处理时, 重在对单位的经济处罚, 而很少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经办人员进行处罚, 即使进行处罚;惩处往往也不够严厉, 由此大大降低了违法违纪成本, 不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另外, 相关规定中对“情节严重”一词没有明确的政策界定, 各个执法部门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加之小金库金额比较大时, 单位负责人一般都能主动认错并进行整改, 达不到严重的程度, 所以执法人员一般以收缴、罚款为主, 对人的处罚措施重在处理。

(五) 奖励力度偏小, 举报线索不多

“小金库”问题由于其违法性和私密性, 知情者范围比较小, 其存放形式大部分是现金或个人名义的存单, 而且“小金库”设立者一般都会为其设置充分的反检查壁垒, 比如定期销毁账簿、凭单, 不定期改变存放地点等, 常规的检查方式很难发现。这种情况下, 群众举报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方式, 但是目前各部门对于举报的奖励标准比较低, 而举报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除非是由于分赃不均或者知情人与当事人存在个人恩怨, 否则, 相关监督部门很难获得有价值的举报线索, 这也就使得“小金库”逃避了监督部门的检查。

二、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的对策

把“小金库”的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从“小金库”治理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 “小金库”的存在有一定的惯性, 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治理, 必须要树立长期性、艰巨性的“治理”思路, 将日常治理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 不仅注重对“小金库”的治理, 更要注重对“小金库”的预防工作, 只有防、治相结合, 才能从源头上根治“小金库”。

(一) 加强思想教育, 从思想上杜绝“小金库”

思想约束行动, 只有加强思想教育, 才能促进大家从思想上杜绝“小金库”, 进而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可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1. 加强思想教育

各单位可以定期组织理想信念教育, 使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提高思想觉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各级干部不仅要约束好自己, 还要引导好下属, 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 充分认清手中的权利为人民所授, 自觉地用于为人民服务, 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利, 不纵容、不主张设立“小金库”, 从思想上杜绝这一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 强化廉政教育

各级干部要经常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 以防私欲的膨胀和权力观的扭曲, 使各级干部在主观上杜绝设立“小金库”的想法。

3. 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优劣直接关乎“小金库”的存亡, 应培养财务人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使之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以防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在领导的授意下设立“小金库”。

4. 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

各单位可以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 或者借助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小金库”案例展开讨论, 强化大家遵纪守法的意识, 使大家克服侥幸心理, 不敢设置“小金库”。

(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从制度上制约“小金库”

纵观各起“小金库”案件, 尽管离不开涉案人员的主观意识, 但每起案件无不与不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大家的行动都在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约束之下, 可以有效防治各种“小金库”。

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小金库”之所以长期存在, 与单位内控不严有关, 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防治“小金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目前有些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内容设计不够合理。各单位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如建立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重视票据与印鉴的控制、完善用资控制制度等。

2. 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目前大多数单位的预算停留于编制、执行阶段, 在预算过程中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各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强化对预算的动态监控, 了解预算的执行过程, 对整个过程中的资金流向进行全程动态监督, 以防出现资金转移、挪用等状况。

3.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

各单位应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从源头上规范收入, 开展清理收罚项目及标准, 摸清部门、单位各项经费来源渠道和收支规模, 健全和完善非税收入征管, 明确收缴任务, 从源头上杜绝“小金库”的产生;各单位在工作中, 应从支付手段上规范支出, 使资金运作过程透明化, 严禁“坐支”行为, 铲除“小金库”滋生的条件。

(三)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从监管上约束“小金库”

1. 加强内部监督

建立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和稽核制度, 使员工紧紧围绕单位的运营目标, 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控制, 保证所有经济业务事项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予以记录, 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在加强内部监督的过程中, 要建立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 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遵守财经纪律。

2. 强化社会监督

有力的社会监督能有效地打击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改变目前各个监督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一定监管力度的现状。加强监督部门之间的合作, 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 督促他们客观、公正地开展社会审计业务, 提高执业质量。

3. 联合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监督

强化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 防止个别金融机构在拓展业务的同时, 对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开户、公款私存等违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甚至包庇纵容。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各单位开户和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 有助于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等问题, 让“小金库”无处藏身。

(四) 加大处罚力度, 从责任追究上遏制“小金库”

国家三令五申, 严禁私设“小金库”, 但是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重检查、轻处理”, 处罚力度不够, 治理“小金库”需要突破这点, 努力杜绝“下不为例”现象的发生,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1. 在处罚时不能重罚单位轻罚个人

目前对“小金库”进行处理处罚时, 重在对单位的经济处罚, 而很少处罚到个人。在这种处罚力度下, 对私设“小金库”的单位负责人及直接经办人缺乏威慑力。因此, 在处罚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做法, 强化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经办人的责任追究, 涉及经济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加大设立“小金库”的风险成本, 使之不敢私设“小金库”。

2. 严格按规定处理、处罚

尽管目前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小金库”的处罚措施非常到位,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大, 如对“情节严重”的判断, 各个执法部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别, 进而影响各部门的处罚力度, 对相关人员缺乏一定的威慑力, 建议在执法过程中, 应从严处理,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理处罚。

(五) 加大奖励力度, 从内部瓦解“小金库”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篇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为核心。这既是党的宗旨在执政能力建设上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从总体上看,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不密切”的问题,也有“不善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官僚主义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自己的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有的对职工群众既没爱心,又没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群众更是不闻不问;有的形式主义严重,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不了解民情,不顺应民意,不珍惜民力,损害了职工群众的利益;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尊重职工群众的情感和人格,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很容易使职工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很容易堵塞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从而损害新的伟大事业和新的伟大工程。

就我们大唐连城发电厂检修公司而言,现有职工196人(包括公司11名管理人员),承担着2×300mw和2×100mw共四台机组包括燃煤、化水、除灰、通讯等所有外围设备的检修维护和设备保洁工作,人员奇少,任务繁重;而且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原始学历中专以上人员只有十几人;年龄30岁以下已不足10人,35岁以下不足30人。面对这样一种队伍状况,要在不断深化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司化运营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身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开拓生存空间,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顺应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努力形成全体职工倾心支持、参与乃至奋斗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不断地研究解决密切联系群众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与我们心连心,有话找党员干部说,有事找党组织办,同时积极为公司的稳定和发展分忧解难,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和任务。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我们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观点,坚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教育,要教育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经受住权力关、地位关、利益关的考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们的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回顾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获得、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人民从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安康幸福的生活。当前,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是认同、拥护和支持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要求和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党只有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代表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才能继续获得人民认同、拥护和支持。否则,就会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因此,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既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从实际出发,把党的群众路线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做到懂得民心、顺应民意、尊重民权、维护民利。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加强与职工群众的联系,知道职工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在思考问题和作决策的时候,充分尊重大多数职工群众的意愿,把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具体工作中,要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就是要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职工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做到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职工意愿;把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去办。

比如我们按照厂部的要求,为了尽快适应市场化要求和公司化运营,考虑在检修公司

实行“工作量工资”的分配制度改革。这是一项关系全体检修员工切身利益的极端敏感的工作,而且在纯国有企业中没有先例可循,稍有不慎就不单单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队伍稳定的问题,如果矛盾激化,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在关乎着国计民生稳定与发展的电力企业,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党总支委和领导班子成员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认为要充分

相信群众的觉悟和判断力,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只要我们改革的目的是明确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充分考虑了大多数职工群众利益的,那么,我们就把改革的目的、意义、方案和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告诉大家,由职工群众自己来选择。这样,改革方案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讨论修改,历时近两个月,公司领导也深入到群众中多次作详尽的解释工作,并先后两次提交职工大会讨论表决,最终获得了通过。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群众利益一边,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

三、建立通畅而有效的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当是建立在群众工作基础之上的,而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员只有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特质。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那么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有可能不复存在,甚至变成最大的危险。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充分尊重群众表达意愿、反映意见、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应当结合实际建立一套反映民声、尊重民意、维护民权的渠道,让群众随时都知道我们的决策、参与我们的决策、监督我们的决策,以便让我们在工作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检修公司最近作了两项决策,都召集职工代表参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针对职工群众对班组管理人员意见比较大、班组长的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公司制定了《班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对班长、班长助理的培养、考察、选拔任用、考核以及对这一过程的监督。同时,我们改变了过去公司制定有关制度不交群众讨论的做法,还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召集职工代表对《班长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讨论,按照代表们的意见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并进行表决,受到群众好评。

特别是按照这个办法对公司全体班长和班长助理进行了考评打分。按照总评排序,由党总支分别对前三名和最后三名班长作了警示诫勉谈话,既体现了民意,实现了职工群众对班长的监督权,又为公司全面掌握班长的各方面情况、正确的使用班长积累了充分的依据。

二是经厂部同意,我公司增设一个工程概预算主管专责岗位,但在人选任用上有不同意见。为此,经公司领导班子商议,采用自愿报名、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的方式在公司内部聘用。通知发出后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公司已经有了内定人选,并风传谁是第一人选,其他人都是“陪绑”的,公开招聘只是做做样子给大家看的。鉴于此,我们在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从资格审查开始就严格按确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经过考试、考核测评后,召集职工代表参与口头答辩并给每个答辩者都打出分数,最后将考试分、考核测评分和口头答辩分加在一起,按总分成绩取前两名报厂部审批。既消除了持怀疑者的疑虑,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四、要不断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对每个党员、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保证每个党员、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一要靠教育,二要靠制度。所谓教育,就是经常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教育,让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树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等,从而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教育是基础。但是,相对于教育来说,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确保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加强有关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确保有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二是要完善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谈话制度。通过与群众的谈话,使我们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掌握真实情况,做到想职工群众之所想、急职工群众之所急、务职工群众之所需,有针对性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要建立党员、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使每个党员干部相对固定联系一个部门、一个班组,每个党员相对固定联系

一、两名职工群众,以点带面,保持与职工群众的经常性联系。

好的制度还要靠好的机制来落实。为保证联系群众各项制度的落实,必须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一要建立考核机制。把每个党员、党员干部落实联系群众制度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作为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二要建立健全群众评议机制。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群众对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状况做出评议。三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联系群众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四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联系群众好、群众公认的干部,在选拔任用上给予优先考虑;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几年受到批评的人员,给予降、免职处理。要通过奖优罚劣,调动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篇4

长效机制经验做法

针对信访问题突出的实际,**县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定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接待群众来访,深入基层下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创造良好政治环境。

一是明确程序。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接访下访约访的领导干部的姓名、职务、分管工作以及接访下访约访的时间、地点、形式等情况进行公示。通过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的形式,通过认真制定解决方案,建立信访问题发生地、责任单位、产生原因、处理意见、办理结果等要素齐备的的工作台帐,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二是明确责任。积极处理信访问题,协调解决信访问题,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有效化解矛盾的第一责任。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职责,党政主要领导带头,班子成员积极参与,扎实开展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工作,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县级领导每周一次接待日,主要领导每月开展一次接访下访约访回访,重点协调解决赴京非正常上访、赴省、市集体访和重复访等突出问题。对群众的各类诉求,县级领导包抓,部门、乡镇领导包案,实行包调查、包思想教 育、包稳控管束、包解决化解、包息诉息访的“五包”责任制,确保信访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三是明确要求。要热情负责接待,耐心细致作好解疑释惑和情绪疏导工作。要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案情复杂、久拖未决的疑难问题,责任主体难落实、工作难度大的复杂问题,涉及政策层面、需要完善相关规定的重大利益矛盾和突出问题。要及时就地化解矛盾,落实首接、首办责任,防止初信初访转化为重信重访、越级上访。要加强思想疏导,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自觉维护信访秩序。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篇5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Article/zjbggzth/42142.htm

地税部门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使整个系统呈现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崭新气象。通过岗位大练兵活动,税干素质进一步增强,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面貌进一步改观,充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如何保证岗位练兵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如何构建地税干部大练兵的长效机制,如何保障地税干部的素质与时俱进,已成当务之急。

一、地税系统岗位大练兵的重要性

地税部门的工作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条例不断变更,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熟悉新业务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履行地税部门的职责。

(一)面对不断更新的税收法律、相关知识,地税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岗位大练兵活动是提高在职人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全面持续开展岗位大练兵,广大税务人员才能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掌握满足实际需要的税收业务知识、才能保障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当前地税人员的组成主要有复员军人、招工转干人员等,素质参差不齐。进入90年代,公务员实行考录制,人员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新招录的公务员专业素质距离税收工作要求也还有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原因,要提高地税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加强岗位练兵工作。

(三)地税机关担负着为国聚财的重任,相关业务很多,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是必须的。岗位大练兵是督促在职学习的重要有效方式,是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的根本要求。

二、当前岗位大练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些税干在练兵认识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差。一是重工作、轻学习,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部分税干在工作的压力下,对学习有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二是有相当部分税干在人生阅历日见丰富、工作经验日益增加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不靠本事靠关系也能混好,精力都放在了所谓的应酬上,很少读书学习,而之前所学的知识也因为时代进步、知识更新而成为老皇历,导致业务水平无法适应现在新的征管业务需要。知识老化、业务技能下降、工作力不从心,进而导致一部分同志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翻着“老皇历”,捧着“铁饭碗”的人有增无减。

(二)岗位练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总体上没有根据不同层次建立起科学、规范、统一、具有特色的练兵标准和内容大纲,培训基本上还处于不分基础、不分岗位的“一锅煮”状态,针对性不足,实用性较差,超前性不够,知识更新缓慢,大大影响了实效。

(三)练兵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短视现象严重。一是岗位练兵缺乏有序规划和统一管理,练兵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机制,缺乏前瞻性,与队伍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对岗位练兵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培训内容、管理方式上还都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随意性较强,使练兵质量仍徘徊在低水平上。三是培训不均衡,一线业务骨干由于工作等原因走不开,没有培训机会,而行政管理人员则重复参加培训,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和局部培训盲区的存在。四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岗位练兵与干部使用、干部计酬尚未直接挂钩,降低了练兵的权威性,因而造成“学习和不学习一个样”的认识误区。

三、构建岗位练兵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税干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税收工作中大量引入的现代化征管手段,必然对税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的工作方

式和工作经验已不再适用,过去我们游刃有余的工作已力不从心。不掌握现代化税收业务及信息技术就有失去上岗资格的危险,再靠老经验和老方法办事就要落伍和掉队。每个地税人员都要意识到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将出现的变化,自觉地接受现代税收业务及信息技术教育,充分掌握现代税收业务技能,在学习好税收业务、做好税收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将学习的范围扩展到经济、法律以及信息技术领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更新税干岗位练兵观念

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其实质是要为广大税干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即让每一个税干在工作中定期不定期地经常接受有关不同类别和内容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始终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因此,岗位练兵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为应付差事而学习,而是为实际工作学习,为实现自身价值学习。不从这个思想高度去认识,很难将岗位练兵活动落到实处。因此,建议开展“争当学习型税干”活动,坚持“立足岗位,重在自学”的原则,努力让每位税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理解岗位练兵工作是一项关爱、保护和培养税干的工程,并懂得这样一个与自身利益戚戚相关的道理:在知识型经济、学习型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自身价值是时代的要求,自身素质要通过自觉融入教育培训活动来磨练提高,而自身价值要通过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

(三)制定岗位练兵标准和内容体系

有的放矢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保持岗位练兵活动的延续性,练兵活动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长远的现实意义。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必须制定统一标准,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税干,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岗位练兵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有必要依据不同岗位的职能需要,按照岗位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定出相应的岗位练兵标准。一般而言,领导干部要突出决策指挥、领导管理艺术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机关人员应侧重于理论学习,并增加调研、公文写作等内容的学习;税收管理员则根据工作需要,着重增加法律、税收专业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增加练兵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强化岗位练兵保障措施。

在制定了规范、统一、科学的练兵标准和内容后,各级地税机关还必须将练兵作为多层次、全方位、人人参加的经常性、长期性的“战略投资”来落实,在教材配备、人员调训、经费支持等方面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单位与专业院校的业务专家之间的长期聘用合作关系,切实解决培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二是自编实用性辅助教材。目前各种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滞后、理论性太强、实用性较差的问题,建议在各类别岗位中抽调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编制的各种教材为参照,结合实际编写出各岗位类别的练兵辅助教材。辅助教材要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明确各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和业务。并且不定期进行更新,逐步形成区分岗位练兵层次、突出岗位业务、适应不同需要的实用性辅助教材体系。三是开展“岗位练兵月”活动。参照“政风建设月”模式,建议把每年2月份定为“岗位练兵月”,利用春训机会开展集中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讲学,重点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从制度上保证教育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

(四)讲究岗位练兵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既要根据岗位练兵的目的,突出灵活性;又要针对具体的岗位,增强实用性。税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培养人才与锻炼人才并重,无疑是税收工作与队伍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所以,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将岗位练兵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岗位练兵提高税干的业务,以工作实绩检验岗位练兵质量。还应注意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带氛围。考虑到工作实际,如脱产培训,要尽可能抽调一线税管员,采取轮训的短期专业训练形式,着重加强税收业务、计算机、法律、财会等方面的理论

学习,全面提高税干的综合工作能力。二是着重以培养税干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受税干欢迎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以保证教学效果。三是注意把书面上的业务技能知识理解、消化、落实为实际工作能力,摈弃图形式、走过场、囫囵吞枣的错误做法,通过业务竞赛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四是引进并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培训教学工作,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手段在岗位练兵中的使用效率。努力为税干传递教育培训信息、解答业务难题、提供业务资讯,实现培训学习和工作实践的完美统一。

(五)健全岗位练兵考核激励机制。

坚持把岗位练兵活动与税干切身利益挂钩,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科学公正的考核激励措施,有效调动税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健全岗位练兵的长效机制。应针对不同岗位量化细化练兵内容,让每位税干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应把岗位练兵成绩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税干提职、奖励等必备条件之中,对学习务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系统内形成一种“好学习有奖、学习好重用”的浓厚学习氛围,切实解决“学习和不学习一个样”的积弊。构建岗位练兵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实际的新路子,为实现新时期地税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双赢格局,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篇6

一、目前消防部队经费保障体系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消防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军费开支经费即部队经费,主要保障现役官兵的生活费、公务费、军政训练费和公用经费等, 其标准按照人民解放军同等现役人员待遇规定执行。 二是由地方财政拨款的经费称为消防业务经费,是保障各级消防部队按照《消防法》的规定执行消防任务时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消防业务水电邮电费、会议差旅费、办公办案费和消防站点营房建设经费、消防车辆装备购置费、消防设施维修及执行重大临时任务等所需的费用。 由于上述两个经费来源及消防部队工作性质的影响, 决定了消防部队的经费保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显著的地方性

消防部队执行的是“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消防部队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就领导体制而言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就所担负的任务而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部队日常的业务性开支即业务建设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安排。

(二)保障范围的复杂性

消防部队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防火、灭火等任务,随着工作职能的拓展,部队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地震救灾等各种突发任务,需要配备更多先进、优良的装备,这决定类了消防业务经费保障的复杂性。

二、当前消防部队经费保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经费保障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防部队担负的防火、灭火、社会抢险救援等任务也随之加重, 一些基本的灭火救援装备已远不足以抗御严峻的火灾形势,消防部队需要增添大量新型精良的现代装备;此外, 受通货膨胀影响,物价持续上涨,部队日常行政办公和官兵伙食开支成本不断增加。 目前在部队建设任务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消防业务经费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地保障消防部队业务建设的需要。

(二)不同地区经费保障水平差异性大

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各级财政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了消防部队业务建设经费地区间的差异, 与此同时,由于消防业务经费指标的模糊性和地方财政供给体制现状,导致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间经费保障的巨大差异。

(三)后勤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后勤所担负的工作任务逐年增加,后勤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尤其是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岗位多,任务繁重,造成工作上往往只停留在单纯记账、算账、报销等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适应当前部队开展的后勤正规化建设的要求。 此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财务专业技能得不到积淀,出现工作中断层现象。

三、落实后勤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的举措

(一)建立稳定、有效、可靠的政府保障机制

应发挥消防业务经费地方政府保障的优势, 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统一编制,在政策上提高保障力,针对现阶段消防建设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明确并固定地方财政对消防业务费的保障项目和范围。

(1)确保经费来源常态化。 虽然近年来通过努力,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各级消防部队建立起了消防业务经费最低保障机制,但是随着全国消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新《消防法》颁布以后,通过法定的形式为消防部队拓展了许多新的社会职能, 消防部队对新式装备的需求随之增长,这需要建立新的、更加高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因此,消防部队的发展必须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范畴,确保消防业务经费保障常态化。

(2)建立差别经费梯式保障体系。 地方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防事业的发展, 这从客观上要求消防部队经费保障实施分层次的保障原则,建立起与消防工作需要相符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梯式保障体系。 由正常性、维持性经费的基本保障逐步转向推进现代化车辆器材装备和消防队站合理布局等基础设施扩展建设保障。

(二)依法管理,发挥经费最大使用率

(1)合理编制预算。 要深刻理解现行财政体制管理办法,强化早编、 细编部门预算意识。 后勤部门要在支队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主动牵头其他部门,群策群力,按照部队建设任务,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本着保重点兼顾一般,保持经费综合平衡的原则,根据支队年度工作主要任务, 合理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草案。

(2)严格执行预算。 强调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对已列入年度预算安排的项目,根据事业任务和进度对经费的需求,编制经费开支计划;对无预算安排的临时性任务所需经费,要做到先批示后列支,并按要求及时对经费预算进行调整。 同时,后勤部门要实行对经费开支的全过程管理, 即从经费预算分配起到经费具体开支后取得的事业成果,对整个经费支出过程实行跟踪问效的全过程管理,防止经费使用大起大落和突击花钱的现象,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落实制度,加快后勤正规化建设

(1)建立财务规章制度。 财务制度是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建立健全各类财务管理制度, 使基层单位经费使用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后勤管理和经费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2)坚持党委理财。 要严格落实经费审批、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凡重大经费开支、大宗物资采购、重要基建项目,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审议; 要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跟踪问效, 切实增强经费开支的透明度。要注意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审批制度作为单位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包括事前的审批控制。 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审批。

(3)优化监督职能。 强化监督职能,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满足于一般的号召, 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把监督贯穿于后勤建设的全过程,并保持连续性。

(四)摸清家底,开源节流

开源,即广开路子。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 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全力克服经费的供需矛盾; 节流,即节制开支,堵塞漏洞,减少浪费。 杜绝滥发补贴、铺张浪费等现象,堵塞跑、冒、滴、漏,减少损失。 对自己部队的家底要做到心中有数, 把有限的经费用于保证部队抢险救援、灭火战斗、训练、基层建设等主要任务的完成和生活必需等重点上, 把有限的经费用于保障部队重点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地方和项目上。

(五)以人为本,建立专业化的后勤队伍

加强后勤正规化建设,设施是重点,管理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是实现后勤正规化的前提和保证。

(1)合理选配。 要挑选政治思想好,军事素质好,作风过硬,热爱后勤工作,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后勤队伍。

(2)加强业务培训。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后勤人员的自修和进修问题, 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后勤管理知识,一要把后勤管理知识纳入后勤训练计划,作为一项经常性内容,抓好落实;二要经常举办后勤管理短训班,系统地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三要经常组织后勤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研究管理,不断提高后勤管理的能力。 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上一篇: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下一篇:企业四管人员廉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