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24-08-09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用8篇)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1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取的旨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新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也是全国5个自治区中唯一区、州、县三级自治单位俱全的自治地方。自治区成立后,在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制定自治法规、完善地方立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以后,仍延续过去的省建制。当时,对于新疆将采用何种政治体制,如何处理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等方面有过一番争论,少部分人甚至提出仿苏联实行“联邦制”,希望在新疆成立“共和国”。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意见,对这些错误主张进行了批评,要求在新疆以各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省人民政府在大力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的同时,迅速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改造省以下的各级旧政权,废除封建王公制度、千百户长制度和保甲制度,建立人民的城乡基层政权。在全疆进行普选,选出了乡、县、市、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逐渐完成新旧政权的交替,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全疆仅有少数民族干部3000名。到1955年自治区成立之时,全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已达到4.6万名。

新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了“慎重稳进”的方针,由小到大逐步建立起多种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先从维吾尔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始筹建。1953年11月,从乡一级开始试点,成立了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自治区(乡级)人民政府,以后相继成立了县级、州级自治单位。1955年9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撤销新疆省建制、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议案》。同年9月30日,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赛福鼎•艾则孜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任主席。至此,新疆完成了区、州、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民族自治机关的设立工作。

新疆是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为基础,包括若干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自治单位的自治地方。在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除俄罗斯、满族因人数过少且分散,不适合建立自治单位外,其他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治州或自治县等各级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目前全疆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回等4个民族的5个自治州(分别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萨克、回、蒙古、塔塔尔、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分别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及43个民族乡(分别为14个哈萨克族乡、10个蒙古族乡、6个柯尔克孜族乡、5个回族乡、4个塔吉克族乡和锡伯、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族乡各1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各级自治机关在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以及干部配备上都坚持各民族共同参政议政、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原则。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外,新疆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决议、决定,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如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成员时,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即哪个民族成员落选就补选哪个民族成员;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候选人名单,由选举委员会根据多数选民意见及当地具体情况确定,选举时,各民族的候选人在本民族中差额选举,以此保持各民族人大代表以及领导干部的一定比例。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542名,有13个民族的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占到65.5%,比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总人口中的比重高出4个百分点。各民族群众还享有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利。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疆代表共60名,由11个民族成分组成,其中60%是少数民族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的领导成员中,都有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士。

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选拔、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民族学院以及各类干部学校,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选拔出来,送去学习。同时采取短期培训、基层锻炼、异地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近10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新疆选派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和沿海省份挂职,实行干部相互交流、干部轮换等措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人数和素质都提高很快。1955年,全疆有少数民族干部4.6万,1965年为6.7万,1975年为9.3万,1985年为20.2万,1995年为27.2万,2005年达到34万,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7%,是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的7倍。目前自治区的政府主席、各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以及相应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地、州、市的专员、州长和市长,除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等新兴城市以外,也均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疆83%左右的县长、区长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在自治区一级领导干部中占55%左右,在地、州、厅局级领导干部中占43%左右。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的数量也增加很快。2001年底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达到了25.1万人,占到全疆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5%。各族妇女也大量地走上了各级党政干部的岗位。

2005年全疆妇女干部达31.7万,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到一半左右。同时,国家还向新疆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现在自治区已形成了包括党务、政务、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人才的各民族干部队伍,从组织上保障了各民族管理自治地方事务及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政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自治机关的立法权,即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自治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它保证了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同时自治地方还享有地方 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截至2000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的自治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决定共213项,内容涉及法制建设、经济建设、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

地方立法适应新疆的实际情况,保障了新疆各民族群众的权益。首先,对不完全适应自治区实际情况的上级机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变通,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补充性规定。如: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我国公民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新疆一些少数民族结婚年龄偏早是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将婚龄很快提高到婚姻法规定的年龄较为困难。①1980年自治区五届三次人代会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将少数民族公民的结婚年龄变通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在1996年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中补充规定:在自治区境内生产并销售的商品,其包装和说明书上应有少数民族文和汉文;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悬挂和在食品包装、装潢上标注“清真”字样或标记,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管理部门批准。在1988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对自治区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进行具体界定,尤其注意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强调要培养少数民族文物专业技术人员。

其次,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涵盖不全或国家尚未立法,根据自治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和特有问题,先行制定地方性的单行条例。如:1993年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并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化工作。1996年第二次修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扫除文盲条例》对使用汉语言文字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扫盲的标准进行明确规范。1991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结合新疆境内存在大麻毒品犯罪和对种植大麻原植物等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禁止大麻毒品条例》,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吸食大麻毒品及种植大麻原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出相应的禁止和惩处规定。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区别对待。如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内地,普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3年在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提出了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但与汉族有所区别:“对汉族要求要严,对少数民族要适当放宽。”1992年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少数民族居民一般可以比同类情况的汉族居民多生育一个子女。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使有关法规更具有可行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政治权利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并不断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民族问题能够得到较好解决的关键之一。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2

一、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

民族法制建设以民族立法为前提, 没有完备的民族法律体系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民族法制。新中国建立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法制建设工作, 以1982年《宪法》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但客观地讲, 有关民族法制建设在立法机制、配套措施、法律责任、诉讼制裁、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尽快解决。1992年1月,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的监督机制, 使自治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进一步指出:“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实施自治法的规定或措施。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法规, 要体现自治法的精神, 有助于自治法的实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加强民族立法工作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

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新世纪民族工作形势的变化, 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了新的修订。根据修订后的自治法的要求, 民族法制建设还有以下工作要做:

1. 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完善配套暂行条例和规定。当前, 要根据新修改的自治法的规定, 尽快出台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暂行条例或规定, 推动国务院其他部委结合各自实际和自治法的要求, 出台相关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积极推进五大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工作。在制定相关条例和规定时本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推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修改或制定工作, 重点突出条例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国务院有关部委也应当起草相关单行民族法规, 同时要指导一些地区根据现实需要, 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2. 要完善民族法实施监督机制。目前我国的民族法监督机制存在法律规定笼统、操作性不强、程序约束不力等问题, 致使有的地区有些环节的监督流于形式。充分认识民族法监督的意义, 强化专门监督, 重视社会监督, 对于实施民族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必须深入开展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如何,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宣传普及的范围广泛与否和公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高低。因此, 我们必须把深入开展民族普法放在重要的位置。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大力普及法律常识, 采取各族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努力创造民族法制宣传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断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民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人民群众在对民族法实施监督的同时, 受到生动的民族法制教育, 从而形成强大的实施民族法的合力, 保证我国民族法全面、有效的落实。

二、确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和充分行使问题, 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得好不好, 一方面要看民族自治地方有没有自治权, 另一方面要看民族自治地方能不能够用好用活用足自治权。充分有效行使自治权, 既要发挥自治地方的积极性, 敢于用好自治权, 又必须有上级国家机关的支持和帮助, 还需要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素质的提高, 给自治权的充分有效行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如何保障自治权的有效行使呢?首先, 要充分认识并确立自治权的权威。自治权是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事务与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其核心内容是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规定。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制效力低于宪法, 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更高于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各级国家机关必须深刻地认识自治权及其权威性, 切实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充分尊重、维护和支持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次, 应正确处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使二者的利益分配合理化。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中央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负有领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使命, 在行使职权时, 对属于中央国家机关的职权, 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坚决维护, 对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限, 中央国家机关也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障, 从而调动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充分、切实行使。同时, 上级国家机关要大力支持、帮助、保障自治地方行使和落实自治权。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虽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以许多自治权, 但如果上级国家机关不提供保障, 不大力支持, 这些自治权就难以实现。如民族自治地方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 但是有批准权的上级国家机关不予批准, 这些自治权就不能实现。因此, 要确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 与上级国家机关正确有效地领导、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是一个事关自治权的实现以及民族关系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自治机关的主要职位应该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以保证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实现。2001年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第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如果自治机关中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公民任职, 或者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公民在自治机关中所占地位无足轻重, 民族区域自治便是一句空话。

加强民族自治机关的建设,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少数民族干部状况如何, 决定着少数民族发展前途, 是衡量少数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 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培养民族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新形势下民族干部工作的规划和措施;第二, 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 努力培养更多的适应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第三, 要按照干部的“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尤其要重视高、中级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须从加速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 尤其是从提高少数民族高级干部的力度入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切实抓出成效。既要坚持扩大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 又要注重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如果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 继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仅是会很困难, 甚至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在政策上实行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和引导,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

长期以来, 国家对民族自治地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帮助, 往往通过发放补助金、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等形式, 使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直接得到显见的实惠或其他利益, 养成了少数民族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笔者认为, 在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或其他民族地区, 要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把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到发展民族自治地方或其他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等事业, 以增强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民族地区的“造血”机能。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外, 更需要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一个民族发展的角度讲, 自力更生的内在发展动力才是促进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 也只有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才能在国家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彻底摒弃过去“等、靠、要”的依赖别人的思想, 增强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挖掘民族自治地方所特有的优势和潜能, 不断增强其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践经验表明, 只有将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与国家的帮助和兄弟民族的支援紧密结合起来, 民族地区才能加速发展, 也才能逐渐缩小同汉族地区的差距, 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进一步明确自治县撤县设市后仍然享受民族政策待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我国的行政区域将随时可能调整, 自治县撤县设市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有的民族自治地方经法定程序改为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 (如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和武陵源区) , 有的改变了所辖区域 (如张家界市的桑植县) , 虽然不属于自治法的调整范围, 但这样特殊的“区县”原来都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已经长达31年之久, 现在虽“名”不存, 但“实”未亡, 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于其他地区。笔者认为这些特殊的“区县”仍应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待遇, 不能因行政区划变更而取消, 并且现有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从历史角度看, 这些“名”不存但“实”未亡的地区也理应享受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待遇, 笔者认为国家要用法律法规对此给予明文规定。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撤县设市后的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 发展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一项重要的民族经济政策。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落后的状况。同时,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的发展模式,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缺乏内在的发展活力。这些因素, 制约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如今党中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实现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提供了物质保障, 也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创造了条件。西部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 西部地区就是民族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除满、朝鲜、黎等9个民族外, 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据统计, 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6240万人, 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的86.28%。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实践。

民族自治地方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创造性地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雄厚的物质条件。西部大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只有民族地区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 才能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实施西部大开发, 必将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大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小康建设。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文章针对新时期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2].陈云生.论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2 (6)

[3].李养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干部工作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 第3卷第2期

[4].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 1994

[5].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05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3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渊源;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05-02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取得丰硕成果: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达到44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稳定,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这是无可辩驳的。但是,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渊源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选择,而中国共产党纲领、宗旨、政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研究开始。

1.民族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民族自决,在谈到波兰民族问题时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波兰的办法,来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影响。”[1]164也坚决主张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去“即使分离以后还会成立联邦”[2]381。

列宁强调“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3]386“承认一切民族都有分离权,从消除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和任何特殊地位着眼,来评价每一个关于分离的具体问题。”[3]564

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主要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尤其是被异族统治者压迫的民族而言的,“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主要应用的是两个场合:一是沙俄帝国内的各民族自决,另一个是世界被压迫民族……但是这两个场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由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在对待本国民族问题时,就直接将“民族自决”引入,如在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在“共产党之任务中规定: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该地民族自决”[5]257。1933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中规定:“取消过去中国政府对各弱小民族所行一切压迫条约,承认各民族的完全自决权……”[6]42等早期文件都能见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民族自决权最初只是动员和团结各民族的一切力量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以期达到民族独立和解放。但事实上,民族自决却被理解为民族自治权或者文化自治权,而列宁“把它解释为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有完全分离的权利,各民族有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7]237-238在此,列宁没有明确民族、附属国的概念,致使这一原则,成为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对于这种“民族自决”中国人民并不生疏,不仅过去有过“满洲国”、“蒙疆自治”、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美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8]711。

2.民族区域自治

列宁把民族区域自治同民主共和国和民主集中制联系起来,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原则。他说:“至于自治,马克思主义者所维护的并不是自治权,而是自治本身,把它当作具有复杂民族成分和极不相同的地理等等的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9]271

斯大林则指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域自治,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是居住于一定地域上的一定居民;其次,区域自治把居民统一起来,以便为实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最后,它使大家不必等待整个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资源并发展生产力……总之,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7]113-114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时的缺陷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李维汉曾作过这样的界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不应以少数民族所占当地人口的一定比例为基础……)。”他并指出:“这是一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8]510在其定义中,虽然也提到“民主集中制”原则,但由于我国人民刚刚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共产党也在建国制度中践行其在战争期间所许诺的那样,建设共和、民主、富强的社会,使人民当家做主,对民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加之苏联在此问题上的影响“只有当地居民才能够完全准确地估计所有这些条件,而国家的中央议会将根据这种估计来确定自治区域的区划和自治议会的管辖范围。”[3]363过分地强调地方分权,而忽略中央集权,中共领导们深信人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即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显然,当时中共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没有科学理论和民主意识的指导下,少数民族民众能做好这项工作吗?而在我国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现状下,在小聚居的单一民族地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造成的只是更大的民族封闭、隔阂,严重的将引起民族主义的觉醒,以致发展为民粹主义,而不是造成最终的民族融合。

三、建议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在各个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而十一五期间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人口总数比西藏自治区成立前翻一番,自治区的法律体系也取得很大进步……这一切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设立全国性统筹机构,积极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

在现今的民主改革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具体在少数民族民主改革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来进行。我国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小聚居的现状又要求在改革的进度上要做好协调工作,有必要设立一全国性统筹机构,做好统筹工作,使全国一盘棋。同时,设立全国性机构统筹整个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事宜,将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有助于确立中央的权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改革进程。

3.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规格,促进民族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和一系列制度化措施与政策,将56个民族看作是某种政治实体的表现形式,以“自治地方”为民族边界,开始有意无意地使民族之间的边界明晰化,而且使每个人的“民族成分”固定化。民族边界的清晰化,强化和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设立之初以“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但所采取的“区域自治”将一些本来没有明显边界的民族居住地域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今天,如果继续推行这种制度和政策有可能导致民族分离。因此,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上,有必要提高民族区域自治的准入门槛,尽量少设一些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州、县等。

4.注重宗教信仰问题,培养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由于历史上西藏是“政教合一”模式,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达赖的神化使其言论在西藏地区,尤其是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宗教问题和党的政策宣传,在宗教问题上,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尽量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对于西藏的发展更多应是侧重政治文化的建设,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分裂的潜在威胁,还要靠少数民族民众和精英人物在深层意识中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真心认同,并把本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10],培养藏民对社会主义和统一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产生一种民族向心力,把其从传统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忠诚转变为对伟大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上来。当前,在学校、基层社区介绍和普及我国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深入细致地介绍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我们的民族交流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5]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斯大林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李维汉.统一战线间领导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4

提示与建议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 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民主的真实性需要制度的保障,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两种制度(政策),它保障着少数民族人民和信教群众也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

二、正文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p74的“探究与共享”

(通过对有关x藏解放前和解放后图片、数据的对比,说明x藏实现历史性跨越得益于我国实施的正确的民族政策。)(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生活动:结合中华民族分布地图,选择自己所了解的民族,举例印证p75的观点。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共同扞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举例: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我国少数民族可以概括五个字,第一个是多。55个少数民族,成分也多,人口也多;第二个是大,少数民族地区占地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64%;第三个是长。历史很长,我国是自古以来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扞卫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历史的特点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原苏联完全不同,有自己历史的特点。第四个特点是边,边疆的边,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我举一个数字讲,我国陆地边境线是22000公里,其中19000公里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特点我不愿意说,但不得不说,相对来说和全国相比,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却占贫困人口45%。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学生活动:阅读p1/78的内容,举例分析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原因分析:(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3)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得到法律的保障(宪法)(4)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举例:旧x藏5%的农奴主压迫95%的藏族同胞。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p-2/75-1/76,举例分析三大原则的相关内容。(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基本内涵: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b.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举例:p76的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分布图(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b.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恶化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举例:中国的x疆东突事件和巴以冲突等说明问题。(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b.原因分析: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学生活动:结合漫画“输血与造血”,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p77,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4)三大原则的关系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法律的确认,也是各族人民的现实体验,要珍惜并巩固发展它。

学生活动:“忆一忆”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民族关系(见上)2.处理好民族关系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公民的义务。(2)作为当代学生,要把巩固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背景材料:“车臣危机的由来”,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那么,我们国家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渡〕为了落实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特别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制度上也给予了保证。

学生活动:阅读p-2/79,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并进行概念的解析。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概念解析: 根本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实现形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与自治机关

(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举例:中华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云南省共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最早成立的自治州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年11月24日成立。最早成立的自治县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1950年5月6日成立。

(2)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学生活动: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江苏省的区别联系,进而突出其双重性地位。

共同点:都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区域(补充共性的事例,如: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其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机关)不同点:依法享有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突出只有一定的自治权,没有司法终审权。)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自治权的含义

是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2)主要的自治权

学生活动:阅读p80,把对应的自治权的序号填在右侧的圆圈内。

第一,立法自治权

举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x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x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x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x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x藏自治区信访条例》《x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关于严厉打击“赔命金”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等。

第二,变通执行权

举例: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x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x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x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x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x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x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

第三,经济自治权

举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x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x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第四,文化管理自治权

举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据统计,x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近40年间,x藏财政支出共计875.86亿元,其中的94.9%来自中央补贴。近十年来,共计援藏干部2000多人,援助资金及物资101.66亿元(不含中央同期的117个援建项目的资金)第五,其他自治权

举例:《可可西里行动》(导演:陆川)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活动:阅读p1/81—3/82,思考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

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2.现实意义(显着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举例:从x疆高级人民法院获悉,原东突伊斯兰圣战者组织首要分子吾吉买买提·阿巴斯近日被依法判处死刑。“东突”势力的主要恐怖活动:爆炸、暗杀、袭击警察和政府机关、实施投毒、纵火,策划、组织骚乱、**事件;2000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维吾尔青年联盟”主席尼合买提·波萨科夫因拒绝与恐怖组织“东突解放组织”合作,被该组织成员枪杀在家门口。1996年8月27日,6名恐怖分子身着迷彩服,乘车到叶城县江格勒斯乡政府,割断电话线,杀死副乡长和在此值班的一名警察。自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中国x疆境内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

参加邓小平、张运逸等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的壮族领袖人物是韦拨群。##书写挽词的内容是:马本斋同志不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举例:到2003年底,中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 开斋节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公民均放假一天,工资照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少数民族代表415名,占代表总数的13.91%,高于人口比例5.5个百分点。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举例: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9个建有民族乡。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7个: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

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3所民族高等院校,主要用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举例:2003年,中华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0381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1994-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学生活动:阅读“印度教派冲突”的材料,思考这对我国处理宗教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2002年3月,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宗教冲突,截止5日,至少已造成499人丧生,其中有73 人是警方为了维持秩序而开枪击毙的。据报道,3日当天,4名穆斯林在古吉拉特邦代奥克尔镇遭到印度教徒的袭击被烧死,警方开枪打死了2名袭击者。在凯达区,印度教徒继续在3个村庄进行袭击穆斯林的行动,警方开枪打死4名袭击者,另外3人在械斗中丧生。当天的骚乱还蔓延到印度中部省份北方邦。3日,当地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的事件,一名穆斯林被打死。此次教派冲突是印度自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1993年在孟买爆发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800人丧生。”

(──我国必须重视宗教问题的处理,这关系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一)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对待宗教的态度是: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信与不信的自由;信这个教与信那个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内有信这个派与信那个派的自由;有过去信现在不信,也有过去不信现在信的自由。

理解: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另一方面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学生活动:宗教自由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是与法律的约束相一致的。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辩证理解:权利+义务

举例:宗教活动应该在宗教场所内进行,不能到处搞祭祀。3.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举例:抵制“###”邪教

4.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举例:前些天,凡蒂冈干涉我国部分天主教选地方主教的问题;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3)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4)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二)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的建设,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举例:考试前烧香拜佛(某寺庙中碰到了两个特意赶到这里烧第一炷香的高考生。第二天就开始录取了,心里没什么底儿,到这儿来烧香希望能求个心理安慰。)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其中,基督教徒超过1000万,;天主教徒400万;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人口1800万。截止1996年的统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共有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院校74所,中国宗教界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保持着交往和联系。宗教界人士还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其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7万人。

请看以下实例: ——新中国建立前能去沙特朝觐的穆斯林屈指可数。近十多年来,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包机,已有五万多中国穆斯林安全、顺利完成朝觐。

——x藏的大昭寺,新旧有别。

——香港的天坛大佛使人流连忘返。在内地这样的大佛已建了好几座,如无锡的灵山大佛。

——中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依山濒海新建了规模宏大、环境幽雅的南山寺,现正在填海修建108米高的“南山观音”,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媲美。

宗教界人士说,当今中国,“在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下,我们享受着全面的、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我们宗教界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时期。”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关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制度政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是辩证统一的,这要求具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少数民族人民能够真正地当家作主。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在宗教问题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信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教的自由,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学生更要自觉加强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文 篇5

1.2010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或延边)成立60周年。据此回答1~4题。1.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A.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人民通过自治州的________行使自治权。()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法院和检察院 ③人民政府 ④村委会和居委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为帮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快速发展,吉林省在项目建设和财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兴边富民”政策,重视发展朝鲜族的民族文化教育,延边州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说明()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我国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动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年,延边州GDP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4.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6%,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制度依据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④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0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翻了一番。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①实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举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在政治上实行高度自治 B.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在经济上享有独立权

C.以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前提,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 D.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具有极大优越性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新疆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各项事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表明()①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应当主要依靠国家支持 ②新疆地区的发展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障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表明()

A.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C.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D.我国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消除

9.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要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出上述要求主要是基于()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B.民族团结可以消除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 C.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D.我国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10.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①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 ②是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需要 ③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A.①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据此完成11~12题。

11.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是为了()①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使宗教信徒树立唯物主义思想 ③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④使宗教本质发生彻底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宗教界()①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 ②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③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④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切实做好宗教工作,需要()①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④大力发展宗教事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民族和谐始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相关知识,完成14~15题。14.要促进民族和谐,必须()①坚持民族平等,夯实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创造前提条件 ③消除民族差异,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提供物质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要促进民族和谐,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因为,这一制度()①是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 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少数民族的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治权

b.b.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c.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d.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17.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严重犯罪事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②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这一大好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创造性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③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藏传佛教在玉树州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4月28日,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结古镇禅古寺的喇嘛们进行了灾后首场法事活动,为逝者超度,向救援者发达感恩,给全国人民及世博会祈福。材料表明在我国()a.正常的宗教活动可以为社会和谐做贡献 b.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少数民族有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 d.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20.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国家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国家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因为()①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国家的强盛需要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 ③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自1996年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以来,闽宁之间实现了从政府援助到社会帮扶,再到产业及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闽宁协作的主要目的在于()

a.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c.解决东西部教育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d.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22.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民族团结原则 b.民族互助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3.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是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说明()a.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c.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24.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①蒙古族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①积极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6.据2004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约3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表明()a.我国保护各种宗教活动

b.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c.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27.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①是增进民主平等和民族 团结的政治保证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表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8.2010年8月,江苏举行“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一世情‟”夏令营活动是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际行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① 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文化基础 ②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④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9.2011年,中央决定大幅度减免新疆困难地区企业所得税,免除新疆困难地区公益性项目的配套资金,同时,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助新疆资金将超过100亿元。这些举措体现了()①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国家富强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④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正式开展“解经”工作。10年来相继出版的4辑《新编卧尔兹演讲集》,从教义和教规角度对伊斯兰教经典作出了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进行的“解经”工作()

①保障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权利 ②消除了信教群众在教义理解上的差异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 篇6

第-1-页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治理国家,因此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教育、交通并且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这样一项基础制度,因为我国的多民族是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要分布特点,并且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在西北与西南部,在东部沿海发达区的极少。因此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最大化的实行了优势互补,并且给足了少数民族发展的空间,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最大化的帮助了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中,充分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它有助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的双重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人们关系的融洽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中国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治机关 自治权 优越性

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历程

一、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呢?中国自古以来,民族众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先生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政策。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民族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中华民族政策体系。”

(一)我国的现有国情要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我们的本质规定与奋斗目标是共同富裕,我们现在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毛主席说过:“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因此解决革命问题的最根本方法还应该是改革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现在具体的国情:

1、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3、社会注意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还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既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党与政府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充

分的体现了要把共同富裕放在首位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二)“大杂居,小聚居”的 分布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

第-2-页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地区较广。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这样的分布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民族的这种分布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使各民族更加发展。

(三)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无比的激烈。而我国在慢慢的成熟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些弱势,比如说我们的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自治制度,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的发展,才能有序的发展下去。

二、实行民族区域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有两大特色,其一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其二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拥有自己的自治权。

1、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例分配将依法给予适当的照顾。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1/2或以上的,其干部构成应当与本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少于1/2或者更少的,一般应高于本民族人口比例。

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民族立法权,变通执行权,财政经济自主权,文化、语言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

在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制度中,自治区的领导与国家的领导紧密结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个民族自治地区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的,有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存在,中国的经济才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它的优越性体现在各个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

第-3-页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四、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历程

说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有资格说起的就应该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了有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在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近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日新月异,据数据显示,2008年,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万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多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近3400元。

其中,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新疆经济发展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生产总值比1959年增长65倍。中华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4000多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770多万人。

这些数据都鲜明的指出,内蒙古自治区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极快的。它秉承着有序的发展概念,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向前飞速的发展着。

(一)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精神,为了确保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如期实现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各项目标,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以及扶植条例。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是缩小东西部地经济差距,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

第-4-页

以及各方面都有一个飞速的提高。在这一点上,内蒙古自治区尤其显现了这一战略实施的影响。在这期间,相关政策条例的颁发使得对内对外的政策措施有所扩大;并且拓宽了投融资渠道的政策措施;在这基础之上,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在教育文化方面,也应急了吸引和利用好人才的优惠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科普工作新发展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占比重很大的一点便是科技,所以政府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出了多项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科学技术协会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适时适需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文化,实现科学的广泛扩散、转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取得预想的经济、社会、教育和科学文化效果的社会化的科学传播活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这些分别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搭建科普平台,努力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二,搭建科普平台,适时推出优惠政策。其三,搭建科普平台,加大投入力度。其四,搭建科普平台,不断激发影响。其五,搭建科普资源平台,全面发挥服务功能。

(三)内蒙古以优惠政策助推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 为加快推进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近日,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内政发[2009]35号文件)和《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政发[2009]36号文件)(以下简称两个《政策意见》)。两个《政策意见》同时出台,标志着内蒙古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党十六大、十七大作出的重要的战略部署,自治区分别在自治区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更好的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土地使用制度也在其中被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利于最大化的利用资源。

该项《两个政策》的推出更好的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与产业的发展,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有许多局限性,但是该项政策对此作出的措施更好的发展体制。

在渐渐的成熟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很多优惠政策对于这里的发展起了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情况,参见江平主编《中华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第492—49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

第-5-页

②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参见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第383—38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分布情况,参见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第386—390页。

④《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⑤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内政发[2009]35号文件)和《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政发[2009]36号文件)(以下简称两个《政策意见》)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7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重要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法治中国”作为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整体性目标,它是法治建设的“中国版”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是法治普遍原理与中国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

195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和前提。之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出现了依法治国的提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制”到“法治”,国家的法治建设走向新的阶段。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了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出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11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揭开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篇章,是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第二个里程碑的关键性标志,描绘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的提出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法治中国建设的大局。各民族在发展中必然产生一系列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民族之间因经济利益、文化习俗的差异等而引起的纠纷问题等。这些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之后,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贯彻执行,为我国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我国少数民族法治建设提供了详细的制度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制定的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制度规定,详细地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性质、权利等。我国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减少以至于消除地区经济利益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失衡,使各族人民群众在习俗和人格尊严上得到认同。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更好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呈现出明显的法制化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除了民族自治地方遵守外,中央国家机关和其它非民族自治地方也得遵守,它不仅对建立自治地方的条件、程序、自治地方权利、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地方与上级国家机关的关系做了具体规定,而且对各民族地区制定的实施细则、变通规定等做了法律法规上的细化。我国颁布并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更好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习俗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有了法律依据,是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一部法律。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立法内容单一、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之一,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情况。这种特殊的民族分布情况要求立法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特点,采用相应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事务。然而,我国关于少数民族的法律文件趋于一致,显示不出任何的民族特色。其次,《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然而,目前从数量来看,有很多民族地区没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且我国五大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都还未获得批准。再次,从当前的立法程序来看,民族立法工作的程序繁琐,且包含一定的人为因素,一些法规从制定到征求上级国家机关意见,再到批准生效具有法律效力,需要走太多的程序,这直接导致立法机关不积极主动进行地方立法工作。

3.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法治队伍

依法行政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民族自治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法”观念,习惯采用民规民俗的方式处理族内事务和纠纷。且民族地区领导人依法行政的水平低下,执法人员滥用权力现象明显,在行政执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行政执法方式严重影响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3.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

我国对少数民族施行“两少一宽”政策,即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这项政策的要求是少杀少捕和一般从宽。然而,有些民族地区的群众法律意识薄弱,拿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做挡箭牌,曲解“两少一宽”政策的内涵,公然做违法犯罪的事,无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即使是少数民族群众,也必须遵守国家的《宪法》规定。“两少一宽”政策也只有在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有存在的意义。

4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4.1 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立法,简化立法程序

在民族地区,民族因素的立法是非常迫切的,应加强民族地区立法,以此加大对该类具有民族因素的事务进行法治化的管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立法时应充分结合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律条文,同时应结合实际需要对一些濒危的文化遗产等予以立法保护。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一些模糊的字眼要有明确的规定,将其实施细则具体化、制度化,提高可操作性。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简政放权,简化立法程序,缩短立法周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立法效率。同时,应经常对民族地区的法律条文实施监督检查,提高少数民族法律的可操作性。

4.2 提升行政执法工作队伍的素质

推进我国民族事务法治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拥有一批先进的行政执法工作队伍。一方面,应该经常对现有的行政执法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的培训,并组织一些研讨活动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行政执法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高民族地区工作的待遇,鼓励全国各地的法律专业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提升民族法制建设。此外,行政执法机关应该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行政执法,排除其他外来因素干扰,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树立行政执法典范。

4.3 加强制度宣传教育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少数民族的普法宣传工作,在宣传时,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以及民族特色,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基础,做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工作。同时,普法教育宣传教育工作应该设计少数民族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一些可以变通执行的法律条文要讲清楚,从而如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最后要正确处理分裂势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歪曲,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东方大国形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 结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该经常检查民族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工作,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水平,改进少数民族的普法宣传工作,推进我国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摘要: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法治中国的内涵着眼,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治中国,作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嵇雷.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3(01).

[2]朱玉福.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回顾与前瞻[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1).

[3]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9(07).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8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发展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民族发展情况,对解决民族问题先后进行不同的探索,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民族政策,并把它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阐述,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石。

1878年,马克思在分析波兰国家独立问题时,明确了民族自决这一原则。他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权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演出上恢复波兰的办法,来消除俄国佬在欧洲的影响。”[1]

列宁也多次指出,“所谓民族自决权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组织独立的民族国家”。[2]因此,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指导思想的影响,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首次提出了民族自决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

1931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对民族自决权作了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享有民族自决权,对于这项权利我们应该支持和承认,同时对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渐成熟和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正确把握,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探索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一)形成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民族政策。1938年10月,《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行较为系统地的阐述,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共产党选择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1940年,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先后公布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问题的提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己经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5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4]不仅明确了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策略是实行区域自治,并进一步提出详细的具体措施。

1947年4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重要实践,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确立。[5]

(二)发展阶段

自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1949年,随着临时性宪法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实施,将民族区域自治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954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6]由此,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宪法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最高层次的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在行政区划上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明确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区划名称。

1958年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新建了三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多年的历史实践经验教训,取得最新成功实践成果最强有力的证明。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了《共同纲领》中被长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同时,对1978年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做出了修改,切实维护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各项自治权利。

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是第一次以专门法的形式就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具体全面的规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经过30多年法制建设实现了从民族政策到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在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对《自治法》做出了重要的修改。

2005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实施冲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主要就上级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地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出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其范围涵盖基础建设、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干部培养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3.16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4.719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75

[4]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65

[5]李寿初.中国政府制度[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229

上一篇:西安市生育保险申报材料须知下一篇:《江泽民文选》学习体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