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2024-07-30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共11篇)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篇1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久居“钢筋水泥丛林”的市民都渴望到山清水秀的乡野间,呼吸新鲜空气,放松紧张心情,了解播、耕、采、收知识。与此同时,生活在城郊的农民,也期望借力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市民日益强烈的休闲需求,尽快提高土地收益和生活水平。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让市民快乐生活,让农民幸福增收呢?近日,长春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意见》),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也打开了一扇现代都市的农业之窗。

万顷蔬菜基地,百公顷君子兰种植园,10个农业旅游观光园,100个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瓜果采摘园„„《意见》指出,到2015年,主城区农业基本实现普通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业“双退出”,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六大产业带动现代步伐

未来4年时间,长春市将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净月生态新城和奢岭为重点的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以莲花山旅游度假村为重点的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以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和卡伦新城为重点的长吉北线农产

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围绕主要交通干线,重点打造长白西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30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长营高速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促进都市农业项目集中摆放、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在优势区域内率先突破,进而带动全市现代都市农业整体提升。菜、花、果竞相飘香

为了实现城区逐步退出普通粮食种植,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长春市将积极做大蔬菜产业,全力推进“万顷蔬菜基地”建设,打造高标准、长久性的城区菜田基地。到2015年,城区蔬菜耕地面积发展到1.5万公顷。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建设城区5个“百公顷君子兰种植园区”;以产业基础好的乡镇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档盆花、鲜切花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档常绿绿化苗木、彩叶树种、名优木本花卉、盆景盆花,形成具有北方特色的园林绿化花卉苗木品种体系。

突出发展壮大特色瓜果产业,在旅游区沿线、中心城镇、度假村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建设100个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瓜果采摘园,发展瓜果产业专业村10个以上,形成长春区域特色品种群。充分利用长春市玉米秸秆等副产物进行草腐菌培养基生产,实现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点亮都市生活

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各城区、开发区将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

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及专项休闲产品,建设一批农业休闲、森林休闲、湿地休闲、科普休闲、乡村休闲基地,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打造完善一批生态餐饮服务点,为城市居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体验学习提供清新优美的场所。其中,长春市将着力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工程”,即重点建设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农林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基地为代表的旅游观光园区,到2015年,各类农业旅游观光园区要达到10个;建设以城西镇跃进村休闲体验园、乐山镇绿色蔬菜采摘基地为代表的休闲采摘园,到2015年,各类休闲采摘园要达到100个;建设以关东文化园、各类休闲山庄以及乡村农家乐为代表的生态餐饮服务点,到2015年,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点要达到1000个。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篇2

(2)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社38个、专业大户5200户、家庭农场85家, 流转土地面1.29万hm2, 入股合作社土地约0.09万hm2。

(3) 开展“农社对接”。成立“农社对接”合作社10个, 建成社区销售门店4个、总面积为410 m2, 覆盖消费人群7万余人, 合作社配送农产品占门店销售总量的68%。

(4) 促进农民增收。启动“以地入股”试点, 采取农民入股土地保底、盈余部分按股分配等方式, 直接增加入股农民财产性收入, 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73元、增长14.9%。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篇3

1.抓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为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长春市农委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经常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进行技术指导,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同时,印制了《长春市蔬菜生产记录手册》,免费发放到蔬菜生产基地和菜农手中,督导菜农认真填写,规范菜农的生产行为。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利用流动检测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不合格的禁止出地销售,确保生产过程的全控制。

2.抓基础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长春市农委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不断完善市质检中心和各县(市)、区质检站建设。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在国家、省和长春市财政的支持下,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了各类检测仪器设备,使之具备了蔬菜水果、粮油作物、农业环境、农作物种子、化肥等五大类183项国家或行业所规定的检测功能,承担起了长春市农产品的检测任务。指导县(市)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了质检站。2011年,市财政又投入153万元,用于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检测站的建设和购置流动检测车。同时,市编委同意长春市农委划转20名编制人员,充实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进驻蔬菜、果品两大批发市场专门负责两个批发市场的检测工作,实行三班倒,开展昼夜检测。去年,市财政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投入,列入预算150万元,并根据实际情况,于年底予以追加,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抓市场监管,努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加强上市蔬菜、水果质量的市场监管,长春市农委委托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加大对上市蔬菜、果品等农产品抽检力度,把日常监管和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监测工作。根据2011年国家对长春市开展的4次例行监测看,蔬菜平均合格率为98.5%,水果和食用菌平均合格率均为100%。

3.1加大日常监测力度 将两大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市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和市果品批发市场检测站每天对进场销售的蔬菜、水果开展抽检,每天抽检样品达到200个,2011年全年共抽检样品17078个,实行每车必检,每个品种必检,基本上做到全覆盖。长春市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加强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通告》,进一步明确了批发市场、经营者和检测者的职责,规范对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监管行为。

3.2开展例行监测和专项监测 在重大节日、“中考、高考”期间以及地产蔬菜销售旺季,组织开展重点检查和监督抽检。去年,对上市的蔬菜、水果进行了4次例行监测和2次专项监测,共抽取了375批次蔬菜和水果样品,利用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蔬菜平均合格率为98.2%,水果为98.9%。

3.3加强上市秋菜的抽检 制定了秋菜质量检测工作方案,委托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对长春市秋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检,每2公顷抽取一个样本,本次共检测样品2131个,合格率为100%。针对外埠进入长春市销售的秋菜,在上市期间,安排4台流动检测车,分别在市内秋菜集中销售点,对于无证的外埠秋菜进行现场检测,不合格的禁止销售,共抽取秋菜样品2008个,经检测全部合格,保证了优质放心秋菜的上市供应。

3.4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为加强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并及时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我们制定了《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成立了长春市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专家组。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一旦接到举报或得到线索,我们及时做出反应。针对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发生的“毒韭菜”、“毒杨梅”事件,我们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去年3月份和6月份对进入长春市销售的韭菜、杨梅开展了抽检,通过抽检没有发现“毒韭菜”、“毒杨梅”流入长春市,并将结果上报食安办。针对去年11月末,长春市连续发生的两起因饮用标识为可口可樂美汁源果粒奶优(清新草莓口味)的饮料后,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的事件,我们立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加大农药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和“三品”标识的市场监管力度,消除了市民的恐慌。

4.抓执法检查,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维护市场秩序,我们积极组织开展对“三品”标识和农资市场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专项行动。去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263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859台次。

4.1加大“三品”标识执法检查 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三品”的市场秩序。长春市农委组织市绿办对市内197家次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销售的7162批次获证产品标识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出现问题的超市及农贸市场,我们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它们将问题产品立即下架、停止销售、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了复查。截止目前,共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56份,检查出有问题产品86个,存在问题的企业已全部进行了整改。

4.2加强农资市场检查 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权益,我们与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假劣农资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还重点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展专项检查。去年,全市共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3026家次,查处案件68起,罚没款52.8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5.抓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和方法,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我们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入手,建立健全抽查检测、索证索票和台账记录等制度;在全面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了《蔬菜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农产品质量信息报告制度》、《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律制度》;以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识使用为依托,积极探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实施,将构建起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提高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6.抓宣传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利用去年6月份 “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进行集中宣传。特意邀请了省、市12家新闻媒体对朝阳区乐山镇“千顷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生产种植情况进行了实地采访,请农业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对种植上的一些问题和市民关心的农产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长春市农委领导还先后多次做客直播间,为广大市民介绍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回答了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同时,组织各县(市)区对农资经营者、生产基地技术人员开展培训53场次,培训农民4577人次,提高了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长春:现代都市农业情况 篇4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幅员面积2万平方公里,辖6城区、4(县)市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人口753万,其中农业人口423万。长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东北平原腹地,农业在全市经济中举足轻重。从200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举措,有力地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一、主要做法

1、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布局。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机遇,从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制定了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致力于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各城区、开发区都结合各自

1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编制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计划,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优势产业带。近年来,重点建设了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北线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围绕主要交通干线,打造了长白西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30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长营高速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促进了都市农业项目集中摆放、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在优势区域内率先突破,进而带动全市整体提升。

2、培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城市近郊实施了退出普通粮食生产和传统畜牧业的“双退出”战略,适应当前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重点培育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一是做大蔬菜产业。启动实施了“万顷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建有规模以上蔬菜标准园区(50亩以上)511个,500亩以上大型蔬菜标准园区20个,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50万亩,总产量96亿斤,市场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蔬菜生产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蔬菜生产产量、生产季节、生产品种、生产质量的多重突破。二是发展君子兰产业。把以市花君子兰为代表的新兴花卉产业作为城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重点建设了城区五个“百公顷君子兰种植园区”,目前,我市君子兰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个,养兰1.5亿株,建设有3个大中型交易市场,创建了花卉高科技科研区,同时也带动了

2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三是壮大经济作物产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我市重点扶持和打造了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优先发展专用玉米、瓜果、烟叶、杂粮、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形成了一批具有北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四是开发食用菌产业。发挥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优势,利用玉米秸标等副产物进行培养基生产加工,实现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长春的科研优势,鼓励在长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适用技术上寻求突破。二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城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投入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智能”化大棚设施,研制和引进了多功能园田、棚室管理机械,推广大棚喷、淋、滴、渗灌与温控技术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

4、抓好示范工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长春实际出发,提出了打造“生态旅游城”的发展目标,依托长春“森林城”、3“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了一批休闲观光基地;扶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点,打造完善一批生态餐饮服务点;开发了森林生态旅游、水上旅游、莲花山滑雪旅游景区、吊水壶风景区、龙湾山庄、世界风情园、民俗大观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到去年底,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企业已发展到95户(其中国家级示范企业2户),资产总额22亿元,年营业收人7亿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从业人员7200人,年接待能力32万人。同时,会展农业也发展较快,多次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君子兰节等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会。

5、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举措,实施重点推进。从2010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加快君子兰产业发展的意见》、《扶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去年,我市又下发了《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入实施“三动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都市农业合理流动。

二、存在问题

我市现代都市起步较晚,尚处于处级阶段,水平不高,发展不快。一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模式,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规划和开发比较滞后,层次较低,现代都市农业的生态、社会功能发挥得有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亟待改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一定的制约。土地仍然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都市农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用地紧张。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较多,但是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城乡二元格局没有打破,城乡融合度不高,要素没有得到合理流动配置。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没有对周边农村发挥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近郊农村仍然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中摆脱出来,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全局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

三、今后打算

按照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设想,今后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围绕建设生态、和谐、绿色、宜居城市,打造绿色食品名城。依托中心城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探索以城市生态保护、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以农业高科技武装

5的园艺化、设施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集生产、服务、观赏、消费为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匹配;坚持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促进劳动就业、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政策引导,运用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活力;坚持创新发展,根据地域特点,规划发展具有北方特色的特别是适合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向现代都市农业聚集。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篇5

一、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内涵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完善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食品药品安全。

2.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3.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面临的问题

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突出绝不是偶然。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 目前,我国虽然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是以分领域、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政府尚未设立一个、统一、常态化的公共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沿用“条块化”管理方式,无法及时统筹涉及公共安全的各个区域和重要部门,也无法监督、安全措施的执行到位。致使职能部门在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于是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二)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

我国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安全相关的法规,但随着时代变化和人口发展,已经很难适应现实要求,迫切需要进行修订。尤其是对于无主办单位的自发性群众聚集活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还存在短板,应加紧完善。政府部门应将有限的立法资源投入到公共安全中,尽快消除法律盲点。

(三)公共安全教育缺失

目前国内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规则、秩序的笼统概念上,对于危机情况下如何自救以及日常安全教育的实施细则方面存在诸多亟待改善的空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伤亡者中,不少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我们的学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确保授课时数,安全教育的内容要进一步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和书本上。

(四)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政府信息系统缺乏,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发布不力。虽然各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媒体部门作用弱化,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机时期暴露无遗。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 篇6

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2007-02-06 12:27:1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新近召开的全保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不长时间,“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被反复提及,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希望。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我国于建国初期即开设了农业保险,世纪年代停止了该项业务。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以来,这一险种长

期就处于不景气状态。有资料显示,××年中国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多亿元,农业保险总收入只有亿元左右,仅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比上一年下降,是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按全国亿家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不足元。另外,在保费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数目也在不断减少,由最多时候的多个险种,下降到目前的不足个。作为中国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其××年农业险的收入也仅占到公司保费总收入的左右,比上年同期下降,赔付率为,大大高于保险界公认的的临界点。中国人保为在××年末海外上市,不得不将农业保险等一些长期亏损的险种剥离出去。

我国农村在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后,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户独闯市场,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增大。特别是加入后。随着中国农业市场化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我国农业仍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

高,产业化水平和经营规模很低,技术缺乏,市场信息分散,农民难以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市场供求信息。这些状况导致市场风险源更多,范围更广,不可控制性更深。

农业保险是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内的一种尝试。农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其他商业保险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农业的可保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农业保险“三高三低”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和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的特性使其经营往往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保险公司越是亏损就越不愿意开展业务;越是亏损就越要提高费率;而费率提高后,农民又无力投保,遇到灾害时受到的损失也就越大,就越没有能力投保。现在农业险处于尴尬境地——如果按商业化操作的要求制订保险费率,农民根本保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订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则赔不起。

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中,投入大、周期长的农业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的“重点保护对象”。而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标准,我国又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亿多人次。由于作为独立生产单位的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几年都不能翻身。自然灾害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灾后,除政府对一部分生产、生活困难农户进行救助外,这些损失中的绝大部分将由农户自己承担,由于没有保险来“转嫁”风险,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损失都沉甸甸地压在农民的肩上。

二、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在我国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除了传统的对农业生产实施事前和事后经济补偿、稳定农民收入等功能外,新形势下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还在拓展和延伸。

一有利于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

用地位。农业保险可以使个人风险得到转移。分散,实现将原来不稳定的风险转化为稳定的风险。有农业保险作保障,农业生产趋于稳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提高,这种状况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从而改善其信贷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农业资金融通成本。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农业保险不仅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由于它对农业资金融通起到配套保障作用,因此还是一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一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健性。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高度联动性,农业生产的发展会直接带动农业产前、产后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直接促进其对工业

品、服务业的消费。由于农业保险稳定了农业投资收益,会促进社会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因此,农业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来促进农村相关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业是母体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三农”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本部门的产业发展、就业增长和区域稳定,还是拉动内需的核心力量,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通过农业保险促进农业的稳定与发展,使广大农民从容面对天灾人祸,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有力工具。的规则要求成员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并减少对农业的补贴,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则不予限制。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成员支持本国农业的基本

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是我国合理运用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

三、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太低,剩余收入微乎其微,保险消费受阻。从年到××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年没有超过最高的年份增长,最低的只增长年均增长,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同时,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扩大。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元城镇居民为元,差距已扩大为:。另外,过去几年中,由于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额减少,使以农为主的纯农户的收入增长尤其困难。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元,但自年到××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

续年低于这一水平。

中国农民在收入水平低的情况下,每个农户扣除必须要缴的各类税费、生活必须开销、子女教育费用、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必需品外,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要在这些剩余的收入中,再分出一部分来购买费率高达—的农业保险险种,显然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况且,农业保险规模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估价双方意见往往分歧较大,为此,即使那些想参保的农民最终也不得不选择“放弃”。

二保险公司实力不足,传统农业险难以为继。农业保险是一种靠天吃饭的险种,往往是一个灾年就能吃掉以往数年的基金积累。中国农业受灾的比例每年大约在以上,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近几年来,中国农业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约为亿元,而全世界平均每年也只有亿元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占了四分之一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在中

国,一般企业财产和家庭财产的损失率为—,而西部一些省份和地区的棉花实际损失率一般在—之间,粮食在—之间,农业保险综合赔付率约为宠。农业保险是一种收费低、风险大、赔付率高的险种,盈亏平衡点是至保本。自然灾害、疫病突发的大面积、不可预期性,使保险公司从技术上无法回避风险,所收取的保费不足以维持赔付。因此,经营农业险风险远大于目前其他财险产品。如果保险公司实力不足,则很难操作农业险。所以目前开发农业险的保险公司屈指可数,现在只有人保财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开办农业险,由于常年亏损,这项业务已急剧萎缩。

三国家财政支持不够。农业保险费率取决于农业生产的损失率。在农民收入有所下降。自然灾害频发、保费费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再没有国家政策补贴的支持,那么中国的农业保险是不能持续经营的。因此,仅仅通过商业保险来实现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目

标,是不行的。

农业保险不同于民政部门的灾难救济,也区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它不仅涉及到农村的收入再分配,也与政府制定的政策目标相吻合。目前,中国政府对农业保险仅予以免营业税的优惠,这显然是不够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和提高财政补贴,让各保险公司真正看见其中的利益所在。因为,只有各商业保险公司看到了农业保险的利益,它们才可能自发地去开发其中的市场。但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农业保险市场是无利可图的并且长期处于亏损状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较高的政府补贴,众财产保险公司自然不愿进入;即使进入也有抛弃这部分业务的想法。农业保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其基础应是政府行为。中国农业保险已经发展到了很“尴尬”的地步,由于商业保险被证明并不适合中国比较分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方式,因而,国家必须“兜底”;另外,有关部

门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否则,“农业保险”只能停留在“呼吁和呐喊”阶段。

四、中国农业保险走出困境的策略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农业也将逐步步入适度保护时期。目前,“三农”问题比任何时期都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逢其时。因此,加快探索建立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保障机制,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中央“一号文件”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全党全社会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农民收入有效增加。

这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国家关于农业保险的改革已酝酿十多年,但进展缓慢。因此,必须研究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而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是重要途径之一。国外如美国、菲律宾等都早已成立专门的农作物保险公司。中国加入后,对农业的保护将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于非价格保护,而农业保险已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都明确规定政府可在财政上参与农业保险以支持本国农业,这些规定有利于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因此,把农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已是当务之急。××年月日,中国第一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保监会批准筹建。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性的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也是近七年以来首家获准设立的中资专业保险公司。此举对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引导中国农险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经济和法律的支持。而中国目前对这项涉及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予以扶持。因此,国家应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制定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所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确保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四以强补亏并逐级分散风险。农业保险不能简单地采取与其他保险一样的方式,必须考虑到整个行业的特点和农业的特性,建立多层次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和风险防范机制。为了避免专业农险公司单纯

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容易造成亏损,可以适当放宽其业务范围。允许其承保县以下农业加工企业、村办企业以及农民家庭财产保险业务,通过以强补亏,实现保本微利经营。此外,为避免另起炉灶造成人员的重复建设,可继续发挥人保系统的骨干作用,逐步分离建立起县、省、中央三级公司自下而上的农业保险体制,逐级分散经营风险。

五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政策性或非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取决于地方财力、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立足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等。

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六国家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免交营业税,其他方面与商业性保险一样。因此,要发展农业保险仅靠保险公司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在美国,各州都有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政府补贴也很高;日本政府对主要农作物保险给予的补贴,遇到灾害时给予正常年景至的保险费;在加拿大、法国等国,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并以不同方式,激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这些国家对保费的补贴在—左右。世界其他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

表明,政府积极的政策性运作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政策性保险就是由政府来主导农业保险的供给,政府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特殊的准公共物品,给予经营性补贴和其他扶植,并由政府提供或指定机构经营。它以农业生产发生的风险提供经济补偿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针对中国农村范围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从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开发的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产品给予政策倾斜,将优先给予申报这类产品的企业以开设保险公司的牌照。对保险业为“三农”服务应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经济发展速度慢的地方,要优先开发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防灾防损产品。

七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是一个准公共部门,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因此,建立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需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既能解决农民抵御风险

力量过弱的问题,又能弥补仅靠国家救助导致财政压力过重的不足,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补偿制度。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以国家财政税收为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还是应以地方政府为依托。地方政府将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力、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特点、自然灾害特点及市场对保险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经营主体形式,开展农业保险。事实表明,中国开展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照搬外国的任何一种现成做法,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税收补贴,不可能走单一模式经营的道路。只能是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市场开展试点,摸索总结经验,在试点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创新,最终建立起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总之,目前中国农业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最关键、又是最困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篇7

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是农业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而新技术从研究开发到形成产品、生产、销售的过程中需要很大的资金流做支撑, 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杯水车薪。

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关系农业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从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现状出发, 对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企业融资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 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那些以科技为支撑, 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企业, 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特性。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农业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1.1.1 农业科技企业的体制不完善

农业科技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模式比较传统, 有的采取“家族式管理”, 有的是承包经营模式, 其内部治理结构普遍落后, 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企业体制的缺陷、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农业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 银行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的资金状况等相关信息。因此, 银行为避免承担过多的风险, 会降低对企业贷款的意愿[1]。

1.1.2 农业科技企业有特殊的经营风险

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对象是农业高新技术产品, 这些创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瓶颈, 而且市场前景难以预测, 很可能面临开发失败的风险;同时, 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性, 使得农业科技企业受自然因素的约束程度较高。这使得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比其他企业大得多。

1.2 政策不完善, 服务不到位

近年来,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强调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但实质性的效果不明显。我国关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并不完整, 政府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较弱;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相关配套的担保法律法规亦不完善, 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与农业科技企业的需要不匹配, 尚未形成专业的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1.3 融资渠道单一, 取得的资金规模小

资金是维持科技企业生命的血液,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新技术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需要很大的资金流做支撑;同时, 新科技的研发周期较长, 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做保障[2]。然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筹资能力有限, 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成为农业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 资本市场不完善

主板市场对企业设置了较高的上市门槛, 我国多数农业科技企业规模有限, 盈利能力不强, 难以达到上市要求;中小企业板块降低了高科技企业上市的要求, 但在模式和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缺陷, 资本市场难以发挥其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撑作用[3]。

1.3.2 对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利用不足

民间资本主要来源于大公司、保险公司、个人和一些基金组织[4]。尽管我国民间资本资源丰富, 但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民间资本运用的自发性, 使得科技企业难以吸引资本注入。而同时, 运作民间资本的机制尚不健全, 缺乏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专业评估机构, 抑制了民间资本向科技研发转化的作用。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在利用风险投资上存在诸多问题,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尚不完善, 制约了风险投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

1.4 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不足

1.4.1 贷款抵押品种单一

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的抵押物以降低信贷风险, 然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 可用于抵押的实物较少, 加上初期企业的盈利水平低, 愿意为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很少。而农业科技企业只有专业性的机器设备, 即使可以用自己的厂房和土地作抵押的企业, 由于抵押物的品种单一, 企业只能获得有限的贷款。

1.4.2 银行贷款的门槛高、条件苛刻

银行贷款作为农业科技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主要通过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形式给予农业科技企业资金支持, 实际上, 这种科技贷款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发放的, 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计划性[5], 并且对农业科技类贷款的限制较多;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主要向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贷款。而金融机构即使向企业发放贷款, 也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 所提供的资金量较少, 成本却很高, 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作用微乎其微[6]。

1.4.3 金融创新滞后

相比其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周期及新技术的研发周期更长, 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金规模的需求也不同。企业发展的初期、中期对资金的需求量最大, 也极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平衡, 金融服务创新不足, 主要以土地房屋等进行抵押, 忽视农业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波动性和季节性, 没有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难以给予企业充分的金融支持。

2 完善农业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2.1 提高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农业科技企业应顺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 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及人员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企业的诚信建设, 有助于企业获得融资和持续融资,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外, 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 企业应充分利用各项鼓励政策, 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科技基金或专项补助。

2.2 发挥政府职能, 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在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中, 应充分重视政府的作用, 没有政策支持, 企业就失去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根基。而政府也应适度介入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鼓励地方政府加强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 合理布局社会资金, 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对金融体制的创新, 鼓励设立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科技的创新;规范中介机构的运作,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

由于农业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 银行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的资金状况等相关信息, 因此银行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意愿下降。政府应该积极牵头, 创建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 提高咨询服务和评估服务,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既能有效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 也能降低银行和担保机构获取信息的成本[7]。

2.3 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

2.3.1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要求较高, 农业科技企业规模有限, 盈利能力不强, 难以通过上市进行融资。而创业板市场的门槛较低, 为那些规模较小但有成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机遇, 为发展前景好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因此, 农业科技企业应认真了解相关政策法规, 创造条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2.3.2 积极引入风险投资,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利用风险投资来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不足的问题, 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风险投资需要政府牵头整合社会资金, 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鼓励农业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的良性互动。另外, 应加强创业版市场建设, 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免除风险投资机构的后顾之忧。

2.4 加强金融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

2.4.1 鼓励探索新的贷款抵押业务

科技企业的有形资产缺乏、担保难等问题限制了企业获得融资的数量。为解决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应积极鼓励企业采用知识产权、应收账款、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质押融资[8], 以缓解科技企业贷款抵押不足的问题。农业科技企业相比其他领域的高科技企业, 有其特殊性, 但农业科技企业也属于科技企业, 农业科技成果、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都可以作为贷款质押物。

2.4.2 创新金融服务

针对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有些企业存在经营信息透明度不够、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银行应大胆进行业务创新, 向不符合银行放贷要求的企业提供相关会计制度、税收法规及银行业务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 逐步引导企业进行规范化经营。银行在风险控制中也应突破传统模式和运作方式, 健全银行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采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对企业的尽职调查和信息追踪, 实时掌握客户的动态, 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根据农业科技企业贷款金额小、贷款频率高、季节性强的特点, 创建新的信贷服务体系, 改变传统银行以资产、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依据的单一评价标准, 放宽对贷款的发放条件, 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企业实施差别化贷款。

2.5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融资方式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将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分为: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比其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周期及新技术的研发周期更长, 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金规模的需求不同。顺应企业的发展规律, 根据企业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融资方式, 对于解决企业的财务问题有重要意义。

种子期是企业的起步阶段, 主要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发, 面临着研发风险和经营风险, 企业主要依靠政府科技资助或部分天使投资资金和民间借贷;创业期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 这个阶段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除了依靠国家和地方财税支持外, 企业可以引入风险资本或采取信用担保贷款;成长期的企业已经完成技术研发并形成产品进入市场, 此时企业面临的风险下降, 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投资、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成熟期的企业可以采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 见图1。

3 小结

农业科技企业具有引导农业发展方向的作用, 对于增强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融资机制是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 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农业科技企业的持久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沈静宇, 戴蓬军, 肇静玮.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资金困难的对策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6 (4) :54-55.

[2]许桂红, 朱瑞.对农业高新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探讨[J].农业经济, 2003 (11) :42-43.

[3]胡钢.农业科技园区融资体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1 (2) :55-59.

[4]董美霞.大学科技园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14) :14-16.

[5]韩士德.科技银行直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华东科技, 2010 (11) :70-71.

[6]郭新明.金融需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J].西部金融, 2012 (1) :12-15.

[7]游春, 胡才龙.关于对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研究[J].浙江金融, 2011 (12) :34-37.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篇8

记者:请问,贵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构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是伴随着北京地区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技术、智力支持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大致划分为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等3个阶段,学校适应这种发展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城乡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郊区农业开始向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功能发展,籽种、精品、创汇、观光、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内涵不断拓展,日益凸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鲜明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学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研究都市农业问题,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时提出了“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适应都市型农业对人才需求”的办学理念。2001年学校专门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2004年在全校取得高度共识。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取得“良好”成绩,专家组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是:北京农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建立和发展以适应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其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记者: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贵校是如何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的?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6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指导思想: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二是具有开放的办学模式:开门办学融入北京郊区、开放办学与国际接轨、开发办学与企业联合,主动外引内联,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三是,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加快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四是具有全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五是,具有合理的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投入首都经济建设,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六是具有规范的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编写和选用反映现代农业成果的新教材,精减纯理论课堂学时,强化实验、实习环节,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学校从5个方面不断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学校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结合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从北京市农业现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重点建设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学科。同时,依托重点学科,积极申报硕士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至2006年学校硕士点已增至8个。

第二,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探索设置建设边缘学科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有重点、有计划地申报和增设了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社会工作等9个新专业。同时,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比如,在原农学系、园艺系基础上重组、融合并创建了植物科学技术系。通过进一步淡化同类专业界线,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比如,采取了按植物生产大类招生的方式,设置了各具特色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园艺、植物进出口检疫等柔性方向,供学生入学两年后选择。

第三,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学校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按照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行学分制,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行以主修专业为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4年不断线、8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到了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军训、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各院系依据自身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系学生的实践体系。

第五,扩大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程度。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调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国际化程度。2002年成立了国际学院,2003年与英国哈·亚当斯大学合作开办“国际商务管理”和“国际食品安全与零售管理”两个专业,联合招收学历教育本科生,还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记者: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贵校作为市属唯一一所农林院校,是如何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

王有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契机,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周密组织部署,重点做了以下4方面的工作。

待完善体系 篇9

一 营运体系

中心结构 [人力,催收经理,催收专员职能]

中心日常行为规范 [纪律,礼仪,考勤,合规,日常工作总结汇报]

中心工作时间安排[账单日工作,日常催收]

定期分析总结逾期特征,反馈前线及各营业部 二 人才体系

人力组成和招聘标准[学历,性别,年龄]

初级,中级,高级专员及储备副经理,储备催收经理 三 培训体系

1企业文化培训

2专业技能培训

3个别辅导培训反馈

4优秀的进价训 四 量化追踪体系

1时间进度追踪[日常工作量化追踪反馈,周工作量化追踪反馈,月工作量化追踪反馈]

KPI目标分解量化追踪

3专员成长量化

4专员MOB考核 五 激励体系

激励方案

标杆专业激励

长春完善论文农业体系论文 篇10

第二、强化农业保险监管。农业保险经营中有大量的财政补贴,对保险公司真正做到依法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检查中我们发现,地方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和经办机构不引导农民进行真实投保,而是通过虚假投保、虚假理赔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使得中央的惠农政策难以落到实处。针对这一现象,2014年保监会将完善相关监管规定,以合规性为重点组织对农业保险的专项检查,加大对农业保险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将这种苗头打击下去,务必使中央惠农政策不在中间环节被截留。

第三、切实防范风险。农业保险风险的特点是频率高、年度间分布不均衡、与天气等自然因素高度相关。2012年北京“7·21”暴雨,北京市农业总量并不大,结果也赔了7000万元左右。今年东北洪涝灾害,农业保险仅黑龙江一省赔付就超过27亿元。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引导保险公司做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安排,不能令其存有侥幸心理,觉得连续几年都没发生大灾就不去做再保险安排。另外,相关部门制定的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保监会将每年对大灾风险准备金计提、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公司及时足额提取。

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篇11

任克军主任在讲话中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绩,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赢得了开门红。粮食生产喜获空前丰收,粮食总产达到634.2亿斤,粮食单产平均每亩930.2斤,位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势头之好超出预想,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47户和46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083亿元;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实现830亿元,带富作用明显;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十一连增”,预计达到7515元;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35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全程农机化水平达到65%。农村各业取得较大突破,成果显著超出预设。

任克军主任指出,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00亿斤以上阶段水平,总产量力争再创历史新高;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增长2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500亿元,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一是毫不动摇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监管,规范运行,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不缩水,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及时兑现到农户。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特别是保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稳定。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9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稳定在5400万亩左右,水稻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大豆保持在500万亩左右。要深入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全省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不低于400个;二是下大力气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要全面完成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建设,重点放在“新建、巩固、提升”上。要大力推进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程;三是持之以恒抓好农产品加工业。要以打造强势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为重点,努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在玉米等十大产业系列加工群中,选择100个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加工层次深、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培育,集中打造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尽快形成上下游配套、内外贸相衔接的产业集群,使百户重点龙头企业增效300亿元。今年鄉镇企业营业收入要达到6000亿元,增长19%,增加值突破1800亿元,增长18%以上;四是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实施好农民创业就业培训计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离粮、离土、离乡。要继续抓好订单式培训,进一步加大对俄、韩、日等国劳务输出力度,组织好对朝鲜、菲律宾和非洲的农业合作项目,为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开辟通道;五是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要高标准推进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建设,加快植保工程、种子工程、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启动全程农机化“十百千”活动。到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50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要加强项目管理;六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要重点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启动实施我省中部粮食、蔬菜,西部杂粮、杂豆,东部人参、特产品三大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包装、贮存、配送和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进行。加快实施农产品市场提升工程,加快国家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项目建设。建立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农批对接”,努力减少流通环节。继续扩大“三品一标”认证规模,重点加强证后监管,把好认证质量审核关;七是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新型农民合作化进程,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发展到2.4万个,入社农户达到80万户。要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高质量完成乡村垫交农业税费债务清查分类工作,并适时启动化债试点工作。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加快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八是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完成第一批千村示范建设任务。尽快研究出台建设后农村公益设施维护机制,落实“新增城市建设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使建设项目的维护、修缮、改造步入制度化轨道。要继续推进千村示范建设工作和垦区安居工程。认真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帮扶1000个示范村,明确帮扶责任,将帮扶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好万名村干部培训。

任克军主任指出,今年,中央和省委聚焦农业科技,出台1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省提出加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能力建设,紧紧围绕玉米、水稻、人参、蔬菜等产业系列提档升级及其产品精深开发,整合省内外优质科技资源,集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从今年开始,启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组织全省农业科技人员,以产业首席专家为核心,以创新课题组组长和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主任为成员,全面构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此外,全省农业系统还着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种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

任克军主任强调,全省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服务水平、执行能力,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要着力提高落实政策能力,增强落实政策的严肃性,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切实做到不折不扣,不抽条,不缩水,不走样,不出现问题;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务实为民、作风过硬的队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持埋头苦干、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保持艰苦奋斗、敬业拼搏的斗志,努力做到重实际、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强化为农服务能力,要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根据基层关切和农民需求,确定服务内容,落实服务措施,在政策、科技、信息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切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吉林省农业工作会议秘书处 供稿)

上一篇:海口市教育局招聘下一篇:五里小学简介2016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