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探究论文

2024-09-19

完善探究论文(共11篇)

完善探究论文 篇1

所谓的财务内控制度就是在企业中有制度、有系统的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实现在制度上进行控制的目的。从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财务会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甚至一些制度相对严格的上市公司在财务上也出现很多的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中对于会计制度不重视, 同时企业中也没有标准、统一的规章制度。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 企业中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也逐渐的重视起来, 笔者在文中分析了完善的采取内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在这方面国内企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企业中具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 让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安全并有效的规避风险

要想让企业的金融信息有效的被保护起来, 就要有效的整合企业中现行的内控制度, 按照企业的自身情况, 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 如在企业中建立财务计划管理系统。对于企业中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对其要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体系要完善的建立起来, 在企业中形成规范的会计体系等等。然后形成一个综合的财务管理系统, 这样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可以有效地进行保护, 有效的杜绝在企业中出现金融风险。

(二)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可以起到不小的助力作用, 让企业生产的扩大没有后顾之忧。企业的目标可以通过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控制, 控制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让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的提升。通过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 企业对于需要的目标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量, 进行责任到人制, 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通过目标成本的制定, 企业对于各项成本指标进一步的明确, 通过相关数据资源的分析, 审批操作流程, 通过科学的手段, 对成本的具体目标进行合理的制定, 和预算的各项费用统一起来, 因为这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控制系统, 让财务内控制度起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三)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策略

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在现阶段会出现一些腐败行为, 这样就让企业中存在一些蛀虫, 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这就需要通过企业财务内控的使用, 让财务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对于财务信息公告要科学的建立起来, 及时的通报企业中的各项费用, 并对其实行相应的财务监督。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采购、检验、测量、记录、存储、接收等上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让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 对于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可以很好的杜绝。同时, 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也要引起管理层的注意, 通过在财务人员之间形成监督机制, 财务人员之间形成很好的制约, 这样可以很好的减少财务管理人员以职务为依托进行违规操作, 并在从业人员中养成廉洁、清明的风气。

二、企业在建设财务内控制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

在企业中从事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人员, 主要是在企业中选择合适的人选进行内控制度设计运行工作的监督。如今, 在一些企业中还是存在着内部财控与监督管理方面不协调的现象。不仅如此, 甚至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控和管理监督机制。有的企业在内部虽然存在类似的机制, 但是却没有在内部的监督和审查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企业内部财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及时的发现。上述现象的出现,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 企业中没有较好的财务内控管理条件

环境很容易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产生影响, 因此要想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其前提就是让企业内部的环境条件得到满足。可以说,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否能够被有效的被执行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企业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是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控制环境条件亦或者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 统计信息出现错误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目前,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企业没有进行严格的内部管理, 员工没有较高的道德观念, 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不同程度的缺乏, 这些对于企业中财务内控条件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三) 企业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财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良好的统计, 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更加的全面、详实, 但在统计信息的过程中, 严重的失真现象一般会出现在所统计的信息中。所以, 这样存在着一定的有风险。在相关的信息被识别的过程中企业不够严肃和谨慎, 这是直接的导致数据失真情况中最主要的原因, 也严重的影响到企业中信息的真实性。对于风险评价体系来讲, 在很多企业中是不科学和完善的。在对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流程。这就让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变的如同儿戏, 致使频繁的出现错误。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建设的对策

(一) 在企业中加强财务内控监督力度

企业之所以在内部进行监督工作, 主要目的就是合理、有效、综合的让企业开展内部控制, 并对其进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以使其能够真正形成书面检查报告文件, 要是其中出现了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纠正。一般来讲, 让企业内控体系制度稳定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内部制度是否监督到位, 因此在统计工作实际开展的时候, 企业要做的就是督促相关的工作人员按计划做好检查工作, 并具有相应的检查报告, 这是保证在生产经营工作做好的基础。

(二) 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所谓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就是指它能够对于影响当今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实施以及实现内控目标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 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辨别之后可以采用科学、完善、有效的方法和处理措施。同时在企业中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必须要建立起来。文中所谓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指的就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分。所谓的财务指标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的一些指标。国内比较流行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四类:偿债能力风险评价指标、营运能力风险评价指标、盈利能力风险评价指标及成长能力风险评价指标。依托这个评价系统, 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来自企业内部系统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周期性的检定和检测, 这些结果都可以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时候的依据,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尽可能的降低财务风险。

(三) 要认真做好企业财务工作的汇报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者要想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控就必须在财务工作中加强汇报管理, 还能够让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的明确, 并使之相互结合。1.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定期的听取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定期汇报, 企业管理人员在了解财务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更清楚的认识, 并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制定有关的企业管理经营策略。2.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财务的汇报与管理, 这和企业规模的大小、业务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财务汇报工作存在于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总结以及核算的过程中, 这样有利于统一的进行核算工作, 让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具有一个好的基础和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想在企业中有一个良好的财务内部制度, 我们需要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监督, 创造环境良好的内部管理条件、让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断的被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财务内控工作不断的提升, 让企业财务的风险不断的降低, 达到让企业发展得到促进的最终目的。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在不断的被完善, 改革开放也在不断的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也一步步的走向深水区, 同时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将会越来越规范化, 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强.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工业会计, 2001 (03) .

[2]王东艳.确保企业资金安全, 强化财务内控制度.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08) .

[3]赵云虹.浅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6) .

完善探究论文 篇2

探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作者 谷米娜 摘要: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信息披露是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能增强证券市场和高级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性和公平性,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总体水平偏低、股权激励力度不足,因而对高管人员报酬信息的充分披露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美国1992年高管人员报酬披露规则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信息披露 报酬汇总表 薪酬委员会

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制度之一,“阳光是最有效的消毒剂”,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防止证券市场的欺诈、不公平现象,也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市场监管者的主要交流渠道。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信息披露是整体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报酬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利于增强证券市场和高级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性和公平性,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价飞速上升以及股票期权计划等长期激励机制的引入,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水平急剧增长,虽然在美国安然、世通公司引发的公司信用危机中,股权激励受到置疑,但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股权激励制度仍是迄今为止解决公司委托代理问题最好的制度创新之一。因此,强化管制和监督,强化市场力量在高管人员报酬问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美国新近出台了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等一系列加强监管的举措,但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2年10月15日颁布的高管人员报酬披露规则,要求用报酬汇总表等图表方式简明、详尽的说明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安排,对我国报酬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高管人员报酬披露的意义

首先,高管人员报酬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1

巨型公众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单个股东缺乏公司经营的兴趣、知识及经验,而且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市场要求公司的经营者必须迅速灵活反应,为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董事会享有广泛的独立处理公司事务的权利,以保证现代商事交易的快速和确定。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高级管理人员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动力而产生“偷懒”(shirk)现象,也可能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而滥用职权,因此,为充分发挥高管人员的能动性,公司必需设计具有激励性、竞争性的报酬计划,同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高管人员可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操作报酬计划的安排侵吞公司利益,加强报酬信息的充分披露则会防止高管人员的不当行为,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以努力提升公司业绩为目标,为公司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发展服务。

其次,高管人员报酬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助于股东实施监督。虽然公司法和股东大会已经授予董事会广泛的权利,但股东仍可以通过选举等手段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现最终的控制。作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应该是对不合理的高级管理人员报酬进行监督的最佳人选,而股东监督作用的发挥则取决于其所能知悉的信息数量的多少。要求对公司高管人员报酬信息进行详细披露,保证公司内各种激励方案的透明,一方面,可以使公司实际或潜在的被激励对象充分了解报酬计划,促进公司高层的合作和竞争,使报酬计划的激励作用得以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市场信息充足有助于公司的股东实施监督,使股东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信息,继而能够将公司的高管报酬与本公司的业绩及其他公司报酬水平作比较,从而增强股东监督高管报酬计划的积极性和实际监督的能力。

最后,高管人员报酬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利于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完善的经理人市场体现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原则,公司通常根据自身利益和市场原则选择经理人,经理人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原则选择公司。让市场决定经理人的价值能够对代理成本起到抑制作用,增加对公司高管的竞争压力,而且也可以激励高管充分发挥自主积极性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以提升自己的声誉和价值。高管人员报酬信息的充分有体系的披露则有助于形成统一、可比的信息来对经理人进行评价,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水平确定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水平,或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高管人员,而如果高管报酬过高又会引起市场上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因此完善报酬信息披露制度对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国1992年高管人员报酬披露规则

1992年10月15日,SEC颁布了新的高管人员报酬披露规则1,该规则基本采纳了6月提交的规则提案2建议的方法,通过要求公司披露一系列特定高管人员的报酬事项的图表,取代旧规则下的叙述性说明(narrative description),从而使高管人员报酬相关信息更加简明、扼要并易于理解。SEC认为新规则的目的为“加强市场力量在高管人员报酬方面发挥的作用,向股东提供更易于理解并与代理投票和投资决策更为相关的信息,使股东有更多的机会对报酬决定表达他们的观点3”。新规则适用于代理陈述(Proxy Statement)、定期报告、1934年证券交易法下的备案、1933年证券法下的注册陈述(Registration Statement)。

(一)1992年报酬披露规则的背景

原有的报酬披露要求规则是八十年代制定的,经过约十年的发展,到1992年许多相关因素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长期激励性报酬的广泛利用

传统的年薪加奖金式的报酬往往只与公司当前或以往的业绩挂钩,容易造成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为了激励经营者为公司和股东的长远利益服务,各种激励性的报酬计划应运而生。据调查,在1991年被调查的50家公司中,高管人员的基本工资构成总报酬计划的33%,长期激励报酬占到了36%。而在1985年,基本工资占总报酬计划的52%,长期激励报酬仅占8%。股票期权是长期激励报酬计划的主要形式。长期激励性报酬的广泛利用使得符合原规则的披露已经不能反映公司主要的报酬信息,因为在原披露规则下,高管人员的报酬计算是不包括长期激励性报酬的,而公司可能支付给某一高管人员比其他人少的多的年薪和奖金,而授予其很大一部分长期激励,这样,该高管可能实际得到的报酬是公司最高的,而其报酬却不是必须披露的,因而披露的信息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报酬状况,可能会影响股东或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判断。2.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的增加

由于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股份比例越来越多,股东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实践中越来越活跃,对股东之间的交流以及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也不断提高。“机构投资者”通常包括养老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银行管理的信托、基金会和捐赠基金。1955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在公司总股本中占23%,到1981年该百分比上升至38%,到1990年增加至53%4。机构投资者实力雄厚,持有的公司股份较多,有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愿望 3

和能力,因此,股东决议数量急剧增加,从1986年到1990年,关于高管人员报酬和津贴的股东决议从35个增加至110个5。1992年会议中,平6均约20.7%的参加投票的股份支持关于高管人员报酬的股东决议。3.公众对高管人员过高报酬的日益关注

在1992年新披露规则颁布前的公众评论期间,SEC收到了约1200封抱怨高管人员报酬过高的信件。同时,《财富》、《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传媒也发表了许多对以股东、雇员和一般公众的利益为代价而给予高管人员远远超出其业绩的报酬的批评7。根据《福布斯》杂志1991年对800家大公司的报酬调查,首席执行官的平均总报酬为180万美元,报酬最高的前100名CEO的平均总报酬为450万美元8。《商业周刊》1991年对美国363家大型公司的前两名获得最高报酬的高管人员的总报酬进行了调查,726名高管人员中有394人报酬超过了100万美元,被调查的726名高管人员的平均总报酬为250万美元9。公众产生不满情绪的另外的重要原因是,高管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报酬的巨大差异,1980年,《商业周刊》中公布CEO的报酬约是普通职工的42倍,而到1991年,差异已经上升至104倍10。而且,正如SEC主席Richard Breeden所说“当今的报酬信息披露是令人费解的、但尊重法律的陈述”,公众普遍抱怨公司披露的报酬信息难以理解。

(二)1992年报酬披露规则的内容

1992年报酬披露规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将信息用图表的方法简明扼要的说明。规则最终要求披露的信息图表有七个,主要有披露公司过去三年CEO及除CEO外的前四位获得最高报酬高管人员的报酬汇总表;详细披露上述高管人员的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的图表;公司业绩表及薪酬委员会报告。

1、报酬汇总表(Summary Compensation Table)报酬汇总表是1992年报酬披露规则体系中最重要的图表,该表简明综述公司过去三年所有CEO及除CEO外的前四位获得最高报酬高管人员的报酬情况。主要内容有:(1)工资和奖金(Salary and Bonus);高管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奖金的现金价值必须在报酬汇总表中专门披露,而不论其是否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的。(2)其他报酬(Other Annual Compensation);主要包括额外补贴、税收补贴、限制性股票期权、SAR或推迟报酬计划的优惠、长期激励计划的优惠收入、股票市场价值与高管支付价值的差额等。额外补贴的数额超过5万美元或者超过其工资和奖金总额的10%时必须在汇总表中予以披露,其中数额占25%以上的具体补贴类型还要求详细披露其 4

性质和价值。此外,规则要求披露限制性股票计划、股票期权、SAR或推迟报酬计划的超出市场价值或者优惠价值,即要求披露超出市场利率的部分或优惠的股息部分来防止公司将报酬掩饰为非报酬利润或股息。如果利润率超过设定时有效的联邦长期利润率的120%的话,该利润率将被认为是超出市场利润率的。如果高管人员得到的股息大大超出公司普通股票的股息则为优惠的。(3)限制性股票奖励(Restricted Stock Awards);限制性股票奖励是一种公司无代价地或以票面价值、名义价值发行股票给高管人员,与高管人员的将来业绩相联系的报酬方式。在特定期间内,这些股票一般受到可被公司收回及不可转让的限制,然而高管人员的地位已非常近似一般股票所有者,享有分配股息及与所有权相关的投票权等权利。因此,鉴于此类受限股票的极小的被收回的风险以及与之相应的极大的增值可能,SEC要求指定限制性股票计划下奖励给高管人员的受限股票的市场价值必须在报酬汇总表中予以披露。(4)股票期权或股票增值权(Option/SAR Grants);股票期权是发行公司授予其高管人员以特定价格买入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权利。SAR是基本的股票期权的变种,权利人可以获得该权利被授予时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权利行使时股票价格之间的价差,通常以现金形式支付,不要求公司扩充资本发行实际股票。权利人并没有接受股票或分红的权利,也没有被要求按照SAR启动时的价格支付相应的金额。报酬汇总表仅要求披露股票期权和SAR计划所授予的股票数量,其他价值评估等信息在下面单独的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信息表中披露。(5)长期激励计划(LTIP Payouts);长期激励计划是以公司的财务指标、股票价格等为参照的旨在为高管人员提供长期业绩激励的区别与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计划和SAR计划的一种激励方式。报酬汇总表中必须披露适当长期激励计划下已行使或已到期但由选任推迟的权利的现金价值。(6)其他报酬。报酬汇总表中的其他报酬是一个“兜底”栏,所有未包括在其他栏中的应披露的报酬信息都属于该栏内容,比如在辞职、辞退或控制权变动时的报酬安排(金降落伞计划)。

2、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表(Option/SAR Tables)1992年报酬披露规则主要有三个图表对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的信息予以披露,即授予个人的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及其相关评估信息表、总体行权和持有价值信息表以及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的重新定价表。规则要求按被授权的高管人员的姓名披露授予的股票期权和SAR的数量、每股行权价或底价以及有效期等信息。重新定价的股票期权或SAR须重新报告,发行公司降低股票期权或SAR的行权价格则构成重新定价。业绩评估标准以及 5

其他关于股票期权或SAR的重要条件也必须予以披露。此外,规则还要求披露每一股票期权或SAR的可能实现价值或当前价值,公司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采取何种形式的披露。

SEC允许公司采取授权日的当前价值代替可能实现价值进行披露,这种当前价值信息可以通过统一的期权定价方法获得,期权定价模型根据公司具体参数决定期权的当前价值,因此,股东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期权激励质量的信息。采取这种方式,公司必须注明采用的具体的股价方法。但是,公司如果采取授权日当前价值而不通过假定评估利率计算将来可能实现价值的话,因为将来可能的价值一般总是超过当前价值的,则导致披露给股东的实际值比较低。而如果采取可能实现价值的方法,则在其他公司都披露当前价值的话,这些公司的报酬就显得比同行业、水平的公司要高,容易引起股东认为高管报酬过高的误解。因此,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完全精确的,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很难建议那一种应该被强制适用,因而SEC允许公司选择自己偏好的方法,但同时引起的问题是,采取不同的方法降低了公司之间的可比较性,股东可能在对不同公司做比时因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产生误解。

3、公司业绩表(Performance Graph)1992年报酬披露规则要求公司提交关于公司累积股东总收益与证券市场业绩指标的图表。业绩表被用来补充说明薪酬委员会关于高管人员报酬和公司业绩关系的报告,以帮助股东更好的了解公司业绩及公司报酬政策如何与业绩相关等重要信息。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是证券市场业绩指标的一种,该指数是根据美国上市股票前500家涵盖30多个不同领域的大公司所编列的,其市场总值占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总额的80%左右,其是退休基金经理人及法人评估投资组合的基石。S&P 500编入的公司必须以该指数为基准,未被S&P 500包含的公司可以采用其他公布的市场指标,如在相同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或同在NASDAQ交易、或有相近的股本总额的公司,但所采纳的指标必须是非由公司的或与公司有密切联系的一方提供的且为股东所接受的。一些公司的同等公司是私人公司或大型公开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因而他们认为提供同等公司的比较来说明其报酬政策或者对股东收益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为了这些公司的利益,新规则允许公司采取与相似股本总额的公司进行比较的披露。但是,也有学者对业绩表提出批评,指出SEC的要求可能造成公司业绩应该成为高管报酬的唯一决定因素的暗示。如下文所述,规则要求公司薪酬委员会提交报告详细分析公司业绩和高管报酬的关系,而业绩表仅仅对基于公司外部的证券市场业绩指标的公司股东收益做出比较,因而如果股东认为高管人员报酬过高,他们应更加关注薪酬 6

委员会报告而不是业绩表,SEC的要求则有可能误导股东偏离委员会报告。而且公司业绩并非仅由股东总收益衡量,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所有者权益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每股收益增值(Growth in Earnings Per Share)等。批评者认为这样会鼓励管理层更加关注短期目标,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的增值。而且,宏观经济因素、行业状况等非由公司原因引起的股票价格短期浮动也可能对股东造成误解。

4、薪酬委员会报告(Board Compensation Committee Report)1992年报酬披露规则要求薪酬委员会对公司决定高管人员报酬的政策以及报酬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做出报告。薪酬委员会必须报告公司上一支付给CEO的报酬信息,包括决定CEO报酬的评价因素和标准,此外,还须对上一CEO报酬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公司董事会对薪酬委员会所做出的决定或建议有任何重大修正或否决,则该信息及其原因都必须予以披露。

由错鉴探究鉴定程序的完善 篇3

关键词:鉴定程序;新刑事诉讼法;错鉴

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32-02

司法鉴定程序作为法律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定过程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方法、步骤和手续。鉴定程序的科学完善程度关系着鉴定的结果,关系着当事人的利益,关系着法律实体正义的实现。新刑诉尽管在完善鉴定程序方面呈现出了较多的亮点,然而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在程序正义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探究如何更好地完善鉴定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错鉴概率,进而维护法律公平,保障社会正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刑诉法鉴定程序规定的缺陷及对错鉴的影响

(一)鉴定人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刑事诉讼中,作为法庭科学的鉴定意见常常成为法官判案的依据,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作为鉴定意见出具者的鉴定人的安全却得不到保障。尽管新刑诉第62条对特定案件中的鉴定人及其家属规定给予特殊保护,实现了以往对鉴定人“零”保护的突破。然而,该法条仅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特定案件中的鉴定人的人身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没有将普通鉴定予以保护,保护的范围极为狭窄。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大漏洞。此外,该条款对刑事诉讼各个阶段保护主体的确定、保护时空范围、具体实施等细则方面,也未出台相应的实施标准予以配套使用,使得法律的规定成为了一纸空文。在法律保障不健全、实施保障不到位的困境下,鉴定人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难免消极应对,隐瞒事实真相,迫不得已出具虚假的鉴定意见。

(二)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制度尚未健全

鉴定人在法庭上接受法官及当事人双方在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以及是否具有回避情形等方面的质疑和询问,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贯彻言词证据的原则,有利于审判人员正确了解、判断和查明案件事实;而且还可以增加鉴定程序的透明性,从而有效避免和消除权力干预、利益诱惑和其他消极因素对鉴定人的影响,减少暗箱操作,保障诉讼程序的公正性。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87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质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不难看出,“对鉴定有异议”仅仅是鉴定人出庭质证的一个前置的必要条件,鉴定人最终出不出庭还是取决于人民法院的态度。与此同时,《刑事诉讼法》还保留了第190条“对未出庭的鉴定人的鉴定意见,法庭应当当庭宣读”的规定,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鉴定人出庭质证的随意性。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今天,大多数的案件审理都是由法官当庭宣读鉴定意见来代替鉴定人出庭质证。由于没有强制法律予以约束,鉴定人不出庭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在刑事诉讼实务中,鉴定人的出庭率不到5%。此外,若鉴定人不出庭作证,其鉴定意见就要经合议庭在法庭之外审判之后进行审查,这种审查不允许控辩双方参与,这就为鉴定程序的暗箱操作大开了方便之门,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鉴定启动权、救济权不对等

新刑诉第144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 第146条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对已经做出的鉴定意见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由此可见,在采取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我国,当事人不享有鉴定的初次启动权,不能独立启动司法鉴定,仅仅享有附属于公检法的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同时,在庭审阶段,即使赋予了诉讼参与人申请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的权利,但是最终实施鉴定与否的决定权不属于诉讼参与人,而是掌握在法官手里。此外,我国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申请重新鉴定的理由、程序、申请补充或重新鉴定被驳回后的救济权利等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当事人欠缺司法救济的权利。当事人在司法鉴定的启动与救济权上和国家的公权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其申请鉴定权被强大的公权力所吞噬。这种权利的配置使得当事人所应当享有的鉴定权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当事人通过科学的鉴定程序启动司法鉴定和进行错误鉴定救济的可能性,为错鉴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四)鉴定监督体系不到位

司法鉴定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属性决定了其封闭性的特点,而封闭又易诱发绝对的权力,带来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增大错鉴的概率。当前我国对鉴定程序的监督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当事人申请回避存在较大缺陷。我国新刑诉第185条规定“开庭的时候,审判长应当宣布鉴定人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鉴定人申请回避”,细读此款不难发现,该条文仅对司法鉴定的鉴定人的回避做出了规定,没有将鉴定机构作为回避的对象加以规定。现实中,由于鉴定人隶属于某一鉴定机构,该机构及其负责人对鉴定人形成鉴定意见的影响不可小觑,极易对鉴定意见的公正性、科学性带来负面作用。第二,当事人的鉴定参与权缺乏保障。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在法庭审判阶段才能对鉴定人提出回避申请,即当事人在鉴定人已经出具了鉴定意见后才能参与到鉴定活动中来。这种程序设置,由于对庭审前鉴定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对鉴定意见的形成过程没有足够的参与,不能有效地消除权力的干预和利益的诱惑,起不到降低错鉴概率的效果。

二、完善司法鉴定程序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鉴定人人身安全保护的程序,消除鉴定人的后顾之忧

司法鉴定人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是鉴定人独立进行司法鉴定,降低错鉴概率的前提保障。为了更好地保护鉴定人的人身安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法律上,在现有《刑事诉讼法》对特定案件中的鉴定人做出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鉴定人的保护范围,将司法鉴定人作为一个专家证人群体予以特殊保护。第二,要制定相应的对鉴定人及其家属人身保护的实施细则,对保护的条件、方式、申请、核准、期限等具体内容予以明确规定,使得对鉴定人的保护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第三,明确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对鉴定人及其家属人身保护的职责和权限,将对鉴定人各个诉讼阶段的保护落实到具体的机关,避免三家相互推诿而损害鉴定人的合法权益。完善了司法鉴定人的人身安全保护程序,才能消除鉴定人的后顾之忧,使得鉴定人能够客观、公正地出具鉴定意见。

(二)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优化鉴定意见审查程序

单单依靠现有法律是很难保证将“鉴定人出庭作证”这一义务落到实处的,为了合理设置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进而减少错误鉴定的机会,还应当做出以下努力:第一,法律还应进一步明确鉴定人必须出庭质证和可以不出庭的法定情形,法院要依据具体情况区别加以对待,使得法律的规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第二,帮助鉴定人树立正确的出庭质证观念,消除其“走过场”“质证意味着鉴定意见不可靠”等的思想包袱,要让鉴定人牢固树立出庭质证的义务观念。第三,提高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助,明确相关费用的补助主体,并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所在单位不得扣除其工资”。第四,明确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加大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质证的鉴定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切实将拒绝出庭鉴定人的责任追究落到实处。最后,还要完善鉴定人及其家人的人身保护制度,消除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后顾之忧。

(三)引入“技术专家”辅助制度,降低错鉴概率

在司法鉴定过程中,鉴定意见的科学性、专业性特点常常超出了司法人员和诉讼参与人的知识和能力范畴,为了改变鉴定意见采纳的随意性、无序性,建议审判过程中引入专家辅助鉴定制度。专业人员参与到司法活动中来,对鉴定意见进行实质性的审查,能够及时、准确发现鉴定意见的瑕疵;同时还可以帮助法官正确认识鉴定意见的实质,对鉴定意见去伪存真,从而使得科学的鉴定意见能够被采纳,确保了审判的公平和法律的正义。可喜的是,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92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业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做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该法条对技术专家辅助制度予以了认可,希望该制度在实践中能够起到有效降低错误鉴定的效果。另外,在起诉和审判阶段,建议检察机关内部和审判机关的合议庭也适当引入技术专家辅助制度,技术专家就鉴定意见的程序和细节进行审查,就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及时去伪存真,降低错鉴概率。

(四)改造鉴定的启动、救济程序,维护鉴定当事人的权利

启动权的合理配置是控辩平等的现代刑事诉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权力机关垄断鉴定权侵犯公民利益的保证,是完善司法鉴定程序、避免错鉴引发错案的要求。针对我国鉴定权设置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第一,在规定鉴定人有申请重新鉴定、补充鉴定权利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平衡当事人和公权力之间的鉴定启动权,在特定的情况(如疑似精神病患者、鉴定意见对定罪量刑起关键性作用、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被害人死因不明)下,应当赋予当事人诉讼阶段司法鉴定的启动申请权。第二,引入专家顾问制度,依靠专业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要求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的事由进行审查,对符合鉴定条件的要准予其鉴定,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予以告知并作出说明,减少错鉴的发生。第三,对当事人的鉴定申请不予受理的,法院应当出具书面文件,详细说明不批准的理由,并赋予当事人通过复议、上诉的方式得到鉴定救济的权利。

(五)加强鉴定监督,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

在司法鉴定过程中我们要让阳光照耀鉴定实施全过程,要赋予当事人间接参与的权利,使鉴定程序更公开与透明,要充分地保障当事人知情权与参与权,提高司法鉴定的可靠性与权威性。第一,完善鉴定回避制度。一旦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确定了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除某些特殊案件的侦查需要外,就应当立即将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限内有权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申请回避,充分保障当事人对鉴定委托与受理程序的知情权。另外,在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存在异议时,可以通过协商、抽签等方式确定。第二,充分保障鉴定实施过程中当事人的参与权。鉴于当事人与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和不理智的判断,建议由当事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或双方均认可的见证人担任鉴定实施过程的监督人,对鉴定的实施的全过程和鉴定意见的讨论进行监督。对出具的鉴定结论存在异议时,监督人可将自己的意见形成书面报告,提交审判机关,作为法庭采纳鉴定意见的一个重要参考。以此来健全鉴定监督程序,消除当事人的猜忌和疑虑,降低错鉴概率。

三、结语

司法鉴定程序是法律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正义的前提,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是社会公正的内在要求。公开与透明的鉴定程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暗箱操作,降低错鉴发生的概率,还有助于纠纷的解决与争议的平息,增强司法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新刑诉尽管与专家学者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该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鉴定程序,使得鉴定的某些过程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完善鉴定程序、有效降低错鉴概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仅仅依靠一部法律就能实现的。鉴定程序的完善还需要遵循扎实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制定相配套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制度,需要鉴定人员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更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履行监管职能。唯有如此,才能降低错鉴概率,提高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从而保障司法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安定平稳。

参考文献:

[1]詹建红.刑事诉讼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家琛.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3]陈邦达,胡广平.论新刑诉法司法鉴定问题的修改[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5).

[4]陈光中,吕泽华.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新发展与新展望[J].中国司法鉴定,2012,(2).

[5]郭华,刘荣志.《刑事诉讼法》对司法鉴定的修改及需要解释的问题[J].中国司法,2012,(11).

[6]何志强,倪铁.程序参与:司法鉴定公正的通途[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7]刘建华,周洋.鉴定中的阳光:折射优于直射[J].中国司法鉴定,2010,(1).

[8]刘沛奎.规范司法鉴定人管理[J].中国司法鉴定,2006,(6).

[9]宋志学.略论司法鉴定程序[J].中国司法鉴定,2008,(3).

[10]肖晋,冯斌.程序人道与中国刑事鉴定制度的迈进[J].中国司法鉴定,2006,(4).

我国刑事立法技术的完善探究 篇4

关键词:刑事立法技术,法律用语,规范设计

一般来说, 刑事立法技术指关于刑事法律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形式、法律修改和废止的方法、法律的系统化以及法律条文的修辞、逻辑结构和文字表达的规则等[1]。科学的刑事立法技术有利于国家刑罚权的准确适用, 有助于优化刑事法律体系, 避免法内的冲突与矛盾, 也有助于刑事执法的统一。长期以来, 刑事立法技术在我国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关切与重视, 导致立法者的良好意图在某些情况下只能是一厢情愿。我国刑事立法在技术上存在诸多问题, 不仅难以保障立法目的和功能的实现, 客观上也造成了整个刑事立法体系出现相互矛盾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刑事司法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笔者不揣浅陋, 就我国刑事立法技术这一问题作以探究, 以期抛砖引玉。

一、刑事立法技术的科学化诉求

(一) 规范设计的科学性

刑法规范是通过刑法条文表现出来的, 刑法规范的科学性, 也就表现在刑法条文的严谨和协调上。就具体条文来说, 它应当具有严密性, 没有给从中寻求否定该规定立法精神的人留下可以利用的漏洞;就条文之间的关系而言, 它们应当是彼此协调的, 而不是相互矛盾, 顾此失彼的。

(二) 规范内容的合理性

刑法中无论是对犯罪的规定, 还是对刑罚的规定, 都应当具有价值合理性。这种价值合理性不仅表现在把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对之规定刑罚的必要性上, 而且表现在对其所规定的刑罚是否适当方面。刑法中对每一个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刑罚, 在整个刑罚体系中应当是与该犯罪的危害性质及其程度最相适应的刑罚。

(三) 法律用语的规范性

概念的准确性在刑法规范中具体表现在用语的规范性上。使用规范明确的语言, 可以准确地表达立法者的意志, 可以使每个犯罪的构成要件准确无误地为人们所理解、所把握, 而不致因刑法具体适用过程中执法者的变化而变化。

二、我国现行刑事法律规范的立法技术反思

(一) 某些条文的设计不科学

1. 相互矛盾的规定。

例如, 刑法第三章第六节包含“伪造、非法制造”表述的有四个罪名, 其中刑法第209条规定的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均包含了“擅自制造”的表述, 而第206条规定的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罪和第208条规定的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却没有“擅自制造”的规定。其实, 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存在被“擅自制造”的可能。而且, 一般来讲, 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社会危害重于普通发票犯罪[2]。但是, 立法将擅自制造普通发票行为规定为犯罪, 却对擅自制造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没有做出规定, 实在令人费解。实际上, 将擅自制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列入刑法规制范围, 有利于加强对有权印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单位的管理, 可以防止该种类发票随意流入社会, 扰乱税收征管秩序。

2. 有漏洞的规定。

《刑法》分则中关于某些犯罪的规定存在明显的漏洞, 不足以适应同有关犯罪作斗争的需要[3]。如按照刑法第139条的规定, 违反消防管理法规, 必须是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 因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才构成犯罪;如果只是违反消防管理法规, 造成了严重后果, 就不构成犯罪。这显然是违背立法本意的。实践中, 违反消防管理法规, 未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直接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 并不少见。对这种情况不追究刑事责任, 显然不是立法者的本意。因此, 该条规定只能说是为了强调制裁“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的特殊情况, 而遗漏了违反消防管理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情况。

(二) 某些条文的规定不合理

1. 犯罪主体的规定不合理。

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规定类型化程度高, 关于犯罪的规定才会具有很高的涵盖力, 从而使各种类型的犯罪行为难逃法网。然而, 刑法某些条款对不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可罚性的主体、时间、条件和方式等等, 做了明确具体的限定, 从而使这些犯罪的涵盖面非常小, 以致性质完全相同、危害相当甚至更大的行为难以定罪。

2. 刑罚规定不合理。

最典型的就是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了同样的法定刑。这里面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一罪名中, 犯罪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而刑罚相同。比如,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规定在同一法条中, 适用同一的法定刑;另一种是同一条文规定两个罪名, 客体与行为均相同或相似而分为故意罪和过失罪, 但刑罚相同。如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两者罪名不同, 但其客体相同, 行为方式相近, 区别就在于罪过不同。但我们却找不到故意与过失同罚的恰当理由。

(三) 某些条文的用语不规范

刑法中关于某些具体构成要件的规定, 用语不规范, 使人难以理解, 甚至可能产生歧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立法的质量。法律用语的不规范, 使人们无法准确理解立法意图, 无法对法律条文做出符合立法本意的解释, 从而引起司法实践中就刑法适用问题的无休止的争论, 也为借法律之名按照个人意志适用刑法提供了便利。例如:第204条第2款规定“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211条规定“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依照XX条款处罚”是指依照该条款的法定刑来处刑, 而不依照该条款来定性。而依204条、211条立法本意来说, 是既依照该条款来定罪, 又以该条款的法定刑来量刑[4]。这样不规范的刑法用语, 造成司法实践中定罪的错误和争议。

三、我国刑事立法技术的完善建议

(一) 提高刑事立法语言的表达技术

一部刑法如果没有好的表达技术, 该刑法不可能是一部好的刑法。刑法表达技术的要求:一是明确、准确。立法语言的明确、准确, 包括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表达法规的内容、准确用词、该量化的内容加以量化、适当引入注释条文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设计犯罪构成时, 从众多事实要件中删除那些不影响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罪过形式的描述性、枝节性规定, 突出犯罪行为的类型性特征, 并使对犯罪的类型化概括尽可能的科学、严谨, 没有多余的或可能产生歧义的文字。二是庄重、严谨。庄重、严谨既是立法语言的普遍要求, 更是刑法表达的内在要求。立法语言文字之所以必须具有庄重、严谨的风格, 是由立法和法的庄重、严谨的特性所决定的。刑事立法的罪刑关系的特殊性对刑法表达的庄重性、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目的是树立刑法的威严, 并且不会让阅读者产生误解[5]。三是通俗、简洁。法要起到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指明方向的作用, 就要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掌握, 立法者就必须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而不是拖泥带水、废话堆积, 刑法也如此。通俗易懂要求用词质朴, 妥善使用专业用语;用语简洁应当避免多余的话, 避免不必要的修饰, 应当“有什么, 就说什么, 是什么就怎么说”。当然, 通俗易懂并非追求语言的随意的大众化, 它要用人们普遍能理解的法言法语来表达立法内容。

(二) 处理好立法简明与立法细密的关系

在立法技术的层面, 刑法立法要处理好立法简明与立法细密的关系;要求法典的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布局良美;要求法条内容充实、逻辑清晰、排列科学;要求法条之间尤其是罪名之间界限分明;要求罪名中的罪刑单位区分衔接合理;要求在犯罪构成要件的粗细上保持必要的平衡。犯罪构成要件规定得太粗, 不利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但是如果犯罪构成要件规定得太细, 则可能导致法网不密, 使一些应受惩罚的危害行为不能作为犯罪来处罚。

(三) 刑事立法技术必须具有超前性

完善的刑事立法技术应当具有确保立法能够随客观实践的变迁而适时发展的能力。我国传统的刑事立法技术对实践中的新问题适应性差。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方面, 要做到现行刑法对新问题的包容性, 也就是实体法应当在精细的同时更具有弹性, 应当综合利用列举法与归纳法, 做到列举尽量穷尽, 归纳尽量明确;另一方面, 随着人类进入风险社会, 刑法作为法秩序共同体安全的最有力保护者, 必须对风险社会做出回应, 完善刑法的设罪、配刑、协调、语言等技术。就设罪技术而言, 应实现罪名设置的前瞻性, 转变刑法被动应对的局面;增强犯罪构成的开放性, 保持刑法的时代品格;延展责任主体的范围, 扩大刑法的调整视野;将刑法防线提前, 强化刑法的预防功能。只有这样, 我国的刑事立法才能真正从被动适应向法治秩序的建构层面转变。

总之, 刑法立法的技术性很强, 应当科学而艺术地处理。因此可以说, 刑法立法工作不但是一门科学, 而且也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刘文.我国刑事立法技术的反思与完善[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 (1) :17.

[2]吕晓伟.我国税收犯罪的立法技术评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3) :55.

[3]张智辉.刑法理性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47.

[4]孙国祥, 魏昌东.经济刑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466.

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探究 篇5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策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含义和特点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准确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监督、协调的制度。高校有别于其他盈利性经济组织,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人才、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等等,这就决定了高校是以社会效益为重,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都要服务于这一主要目标。高校的经济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后勤工作等等,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多校区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又一个重点,多样化的经济业务必然导致会计核算体系与核算内容较为复杂,这无疑加大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

首先,目前高校面临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财务工作的风险逐渐加大,为了使学校的教学科研良性发展,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风险最有效的的方法。其次,在会计信息收集、记录、汇总的过程中,使用复核、监督、测评等内部控制方法,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高校管理层的重大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最后,高校财务工作领域是高校职务犯罪和贪污腐败案件的高发区,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制,从而规范权力运行过程,让腐败贪污等违规违法现象在严格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下无处藏身。

三、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财务预算控制效果欠佳

首先,各部门在预算申报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充分的调研论证,往往以上年度预算数据为基础,再参考明年的工作任务和计划,进行简单的加减调整,缺乏精细和严谨,对中长期预算更无规划;二是在预算执行上约束力不强,在执行中缺乏监督管理,随意调整、追加,专款是否专用,支出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往往无专人监督管理,使预算控制流于形式,走了过场;三是没有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很难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出正确、完整的评价。

2.财务岗位设置有待完善

首先,人员配备不足,分工不合理,岗位不相容人员未分离,缺乏监督制约,每个岗位都是执行者,只限于完成工作,注重了数量,监督人却寥寥无几,忽视了质量;其次,绝大部分财务人员可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严于律己,但是也会有那么一小部分的财务人员由于在同一岗位时间过长,凭借对业务十分熟悉,有意钻制度的空子,容易有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发生。财务工作具有内容整体性、流程完整性的特点,岗位长时间固定,工作各自为政,导致考虑问题角度单一,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不能从学校财务全局考虑问题。

3.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

随着高校管理不断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素质有了一定提升,然而,目前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言,道德素质有待加强,少数工作人员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诱惑,缺少把握自己能力, 对获取不正当利益抱有侥幸心理,对违法犯罪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升,有些工作人员工作时间较长,认为经验丰富,习惯根据自己主观判断处理财务问题,漠视相关规章制度,导致现有的财务内控机制无法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

4.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高校是事业单位,多年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稳定并逐年增长,是典型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不少高校为了支撑平时庞大的支出和繁杂的教学活动,资金用量节节攀升。在这一情况下,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但是,有些高校过高估计自身的偿债能力,贷款数额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分析评估,而且未能将筹资成本支出列入预算,产生财务收支失衡,无疑大大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在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与预防机制,给学校管理埋下隐患。

四、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1.规范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控制应充分发挥合理分配资金和有效监督管理的职能。第一,要改变财务预算的管理理念,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都要做好财务预算,财务处与学校各级院系、后勤等部门充分合作,在制定本年度的财务预算的同时,对3年或5年的宏观预算工作拟定计划,编制全面和长短期并存的财务预算,目标年度预算编制要精细化,未来年度预算要有前瞻性,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增加财务处人员编制,做到预算岗位职责明确。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预算,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充分体现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配备专职人员对学校的各项预算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报告,定期召开预算执行情况通报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纠正,不把问题都留到审计阶段。

第三,建立预算考核机制,对预算论证、编制、执行的各环节进行考核,先由项目人员自查自评,再由管理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考核,有奖励有问责,以使预算管理向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2.合理设置财务岗位,定期轮岗

财务工作执行、监督分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财务部门实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有秩序、有计划地实行轮岗。通过内部岗位的轮换,加大财务岗位以及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力度。在实施轮岗制度后,财务会计人员接手新的岗位,需要学习熟悉新岗位的业务知识,有利于掌握更加全面的财务知识与技能,同时调动起财务会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在工作中主动自查自纠,尽量避免出现问题,使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3.重视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推进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改革进程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要从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入手。首先,通过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日常交流座谈,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知识;其次,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训活动,学习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可以通过负面案例的警示教育,让财务人员看清职务犯罪产生的巨大危害性。

4.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预防体制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是整个框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互相依存,共同推动高校不断地发展壮大。首先,以高校管理层为切入点,树立对风险防范的正确观念,针对各种风险制定有效的控制和防范管理制度。其次,财务人员要定期清理和处理高校债权和债务事项,在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去解决资金紧缺问题的同时,要认识到这些渠道所带来的风险,比如贷款,就需要评估一下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还债能力。而且要将债务归入财务预算,尽量减少债务风险。第三,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高校财务工作具有系统性,可以根据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对银行存款、现金等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五、结束语

建立健全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机制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将加强预算控制,完善人员岗位设置、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以及强化风险防范等等有机的组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会成为高校管理的永恒的话题,是我们继续讨论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克勤.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 [J]会计友,2011(23) .

[2]马妍. 建立制度化的高校财务内控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3(19).

[3]胡服.我国高校会计内控管理之我见[J]经济师,2014(7).

[4]吕致丹.论推进高校财务内控体系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

作者介绍:

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探究 篇6

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理论基础

特殊普通合伙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普通合伙人组成,依照法定的程序核准注册的一种合伙组织实体。特殊普通合伙是一种新的商事组织形态,主要应用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1]。解决各类专业人士从业组织的专业特点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之间存在的矛盾为其根源。

理论上来看,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最大意义在于解决专业人士服务机构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组织形式问题,所以,只能适用于规模化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不能适用于一般的商业组织。如果将其适用于普通的商业组织,势必不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其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商业组织主要是一种资合性团体,因此其必须依靠团体财产对外作为债权人的担保;专业服务机构则主要是一种人合性团体,除了财产出资以外,合伙人的个人技艺具有更大的财产担保价值。因此,对债权人而言,专业人士合伙组织中最具担保价值的并非合伙财产,而是每个合伙人的专业技能、执业信誉以及个人财产。所以,目前多数国家的法律均规定特殊普通合伙制度仅适用于专业人士合伙组织,并非对专业人士的偏爱,而是基于此类组织的特殊性所作的科学选择。

特殊普通合伙制度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解决专业服务机构的规模发展与传统合伙企业的固有矛盾而产生的。专业人士在面临传统合伙中合伙人必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难题时,毅然选择了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改革原有合伙制度,有条件地确立合伙人的有限责任。他们认为,该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伙的人合性,但却从根本上排除了无辜合伙人代人受过的不公平现象。尽管在有限责任合伙中合伙人的有限责任只是个别的、有条件的,其仅在执业合伙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致人损害时才得以产生,但是对合伙人而言,能在合伙制度中获得此种有限责任保护,显然具有最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由于个人无限责任是合伙人享有灵活经营权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代价,因此,在合伙人获得有限责任保护的同时,与此相应的严格规范原则也必将随之启动。因为,随着有限责任合伙的普遍适用,追究过错合伙人个人责任的状况逐渐增多,无形中会增加合伙人转移、隐匿财产以逃避债务的风险,致使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此,各国的特殊普通合伙制度均不得不以提高设立成本、增加运营资本为代价,以增加各种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制度为措施,来切实维护债权人利益。

每一项法律制度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利益群体相互竞争的结果。回溯英国的历史不难看出,该国有限责任合伙制度的确立,无不体现了专业人士与法律人士的角逐,表现为专业人士与债权人利益的博弈。正是各种主体利益的博弈,才使得有限责任合伙制度逐步体现了自由、公平、效率与安全、秩序、正义等价值衡平,实现了制度设计的周密性。由此看来,有限责任合伙制度迎合了现代经济对效率的价值需要,体现了大型服务机构选择组织形式的自由,实现了合伙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公平;同时,它也在合伙人与债权人、专业机构的经营方式与交易安全和经济秩序稳定中不断寻求新的价值平衡点。真正合理的有限责任合伙立法,不仅要贯彻自由、公平、效率的理念,更要重视保证交易安全、稳定经济秩序和实现社会正义等各方面的价值需要。

二、我国关于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规定

我国2006年8月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增加了有关“特殊普通合伙”的规定,特殊普通合伙的实质上就是英美的有限责任合伙,只是在法律修订过程中,为了避免“有限责任合伙”与“有限合伙”发生混淆,便于公众了解改变了称谓[2]。同时明确,英文仍然使用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简称LLP)。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在第二章单列一节规定了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并明确规定了特殊的普通合伙的适用对象(第55条专业服务机构)、名称公示(第56条应当表明字样)、合伙人有限责任(第57条执业者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人以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债务清偿(第58条追偿)、责任替代(第59条执业风险基金与职业保险制度)等。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本质上讲是为了解决专业服务机构的规模化发展与传统合伙企业的固有矛盾而产生的(即专业人士的执业特点与普通合伙人无限连带责任的矛盾,传统合伙的人合性与专业组织规模化经营的矛盾,专业人士的个人信誉与公司法人独立性的矛盾)。虽然立法过程中有较多争议,但是合伙企业法的本次修改还是给出了各方比较满意的答案。特殊普通合伙对于我国是一种全新的合伙形式。

从特殊普通合伙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和适用对象上来看,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模式选择和美国的有些相似。在法律地位上认为有限责任合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法律实体,仍然属于合伙,只是合伙的一种形式,区别于自然人和法人。在适用对象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可以设立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由此可见,我国立法亦将有限责任合伙制度仅适用于专业人士合伙组织,明确排除了普通商业组织适用有限责任合伙制度的可能性。

三、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我国特殊普通合伙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合伙企业法》则明确规定特殊普通合伙只适用于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但是,如果从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价值分析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对特殊普通合伙的适用范围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从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价值分析上看,其根本没有必要适用于小规模的专业人士合伙组织。因为,小规模的专业事务所在原有的市场领域、地域范围内有较强的人合性,不存在合伙人为其不熟悉的合伙人承担责任而质疑传统合伙无限连带责任公平性的问题[3]。所以,特殊普通合伙制度应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专业人士合伙组织。为此,本文主张在《合伙企业法》中明确规定特殊普通合伙的设立条件:只有合伙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合伙财产达到一定规模,执业风险基金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伙组织,才能注册为特殊普通合伙。小型的专业人士合伙组织,仍应注册为普通合伙。

2.特殊普通合伙制度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专业人士合伙组织。除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监理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性质的专业领域外,其他专业组织不宜适用。比如,具有公益性质的专业人士组织,如医生组建的医院、教师组建的学校等,均不宜注册为特殊普通合伙。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专业人士合伙都纳入到特殊普通合伙的适用范围中来,势必不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从而可能会潜在地减少该行业的发展机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特殊普通合伙中合伙人的责任范围和举证责任的划分

《合伙企业法》第五十七条从合伙人主观过错(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和客观行为(执业行为)两个方面规定了无过错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规则。但是,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上,均缺乏对执业行为的具体解释。此外,法律实践中因为合伙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产生合伙债务时,举证责任的承担与划分也是不清晰的。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让这些法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关于完善特殊普通合伙制度中合伙人的责任范围和举证责任的划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应当界定何为“执业行为”。执业行为是指合伙人依照协议约定以获取服务报酬为条件而执行和实施合伙业务的行为。比如,作为合伙人的会计师按照协议履行委托人审计义务的行为,作为合伙人的律师按照协议履行为委托人办理律师业务的行为等。在这种情形下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他人损害的,该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此即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特殊”之处。显而易见,非执业行为是指合伙人以维持合伙存续为目的而实施的行为。比如,合伙人为合伙承租经营场所而签订租赁合同的行为、为合伙融资而签订借款合同的行为等。在这种情形下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他人损害的,该合伙企业应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此即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普通”之处。

2.明确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这是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来看,债权人要主张其债权的话,他就要承担责任。如果特殊普通合伙制度中采用这种原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后果:特殊的普通合伙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及其服务机构,如会计师、律师、医师等与之执业所在机构等;而一般债权人不具有此种专业技术,如此情况让债权人承担债务人的执业过程中的故意或者过失显然不利于债权人权利的维护,也不符合公平原则。因此,在特殊普通合伙中可以借鉴民法上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债权人只需要证明他们之间有法律事实发生,有债务存在和数额即可。作为债务人合伙组织之中执业人员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应有被追究的执业合伙人自己来举证,或证明合伙组织的此项债务是有其他合伙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主观过错导致的合伙债务也行,从而可以享受有限责任制度的保护。这样既有利于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也有利于债务人责任的追究。

(三)完善我国特殊普通合伙中有限责任合伙的偿债顺序

在一般的普通合伙中,合伙人均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所以,普通合伙在债务清偿上适用穷尽合伙财产原则。即债权人必须先穷尽合伙财产,才能依法追究合伙人个人的无限连带责任。在特殊普通合伙中,由于合伙人在特定条件下受有限责任保护,所以其偿债顺序不应与普通合伙完全相同。《合伙企业法》第五十八条虽然规定了特殊普通合伙的债务清偿问题,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职业风险和职业保险对债权人的清偿顺序,同时也回避了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是否可以作为被告。完善该项制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应当明确规定特殊普通合伙的债务清偿顺序。当合伙人个人由于执业行为中的故意或者是过失造成合伙债务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对债权人的债务予以清偿:职业保险,职业风险,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个人财产。按此顺序依法追究有过错合伙人的个人责任。因为,特殊普通合伙的执业风险基金和合伙人个人的职业保险金是专门用以偿付合伙人因执业过错所造成债务的特别基金,因此,其理应优先用于清偿合伙人执业行为受害人的债权。

2.应明确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能不能作为被告。在一般情况下,应充分尊重合伙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在合伙破产、清算或合伙财产不堪重负等特殊情形下,如果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已无法从合伙企业中获得清偿时,法律可以允许债权人直接起诉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合伙人,追究其个人责任。

(四)完善我国特殊普通合伙的年度报告制度

特殊普通合伙的“特殊”在于:合伙人在特定条件下的有限责任。这既是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核心,也是其对债权人构成危害的最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规定。

在美国,设立有限责任合伙必须向州政府提交由多数权益合伙人通过的选择有限责任合伙的申请,在接受审查后,方可获得批准登记并需在当地媒体上进行公告,企业名称中必须有LLP字样以标明其责任形式。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有限责任合伙,不仅应依据《加拿大商业名称法》进行公布和登记,还要求转变为有限责任合伙的律师事务所向其客户致函表明其有限责任合伙地位。对于是否公开会计资料,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因此,各国的有限责任合伙制度不仅在设立手续上较普通合伙严格,而且均要求其在执业中注明LLP形式,并遵守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

从各国关于该项制度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借鉴了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公司公开性原则是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重要手段。依照《合伙企业法》的规定,特殊普通合伙在登记注册时也要提交设立“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书面申请,并在名称中注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字样,且依法予以公示。但是,除此之外,我国对特殊普通合伙尚未实行其他任何公示性制度。鉴于我国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而且专业事务所确实具有明显的个人执业特点,所以建议我国的特殊普通合伙不必完全公开其会计资料,但应实行年度报告制度。特殊普通合伙的申报登记资料和年度报告资料,均应在登记管理机构公开,以便社会公众查询。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有限责任合伙,有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五)完善我国特殊普通合伙的风险基金和职业保险制度

建立执业风险基金、职业保险制度既是《合伙企业法》的明确要求,也是法律在特殊普通合伙中设立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重要制度。但是,我国法律中有关执业风险基金和职业保险的规定过于原则,尚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这两个制度的完善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就执业风险基金而言,要求特殊普通合伙在经营期问按照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逐年提取一定数量的执业风险基金。既然《合伙企业法》授权国务院另行制定有关规定,那么,我们只能期待国务院的规定早日出台。建议政府应就执业风险基金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数额,其既不可太高,也不能太低,以免增加特殊普通合伙的经营成本,或者出现对债权人利益保护不力的现象。同时,最好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提取一定数量的执业风险基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债权人利益的有效保护。

2.就职业保险制度而言,增加职业保险业务、扩大保险服务范同、进一步明确承担保险责任的条件等,都是我国职业保险金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地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虽然开设了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但它只承担会计师有执业过失时对事务所的赔付,尚未开展由执业人直接向受害债权人的赔付业务,更无因执业合伙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职业保险种类。因此,我们需要完善该项执业保险制度,避免事务所整体投保给事务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以更好地应对服务业务的个体差异。保险合同可以以合伙人个人为投保人,也可以由合伙企业为个人的单项业务投保。

(六)完善我国特殊普通合伙的资产替代制度

我国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立法中并没有这两种制度,但是结合《合伙企业法》中关于破产、清算的相关规定,我们实际上也可以尝试设立我国的限制分派和资产取回制度,在特殊情形下,赋予合伙人限制分派的义务,否则,清算人、管理人将在一定期限内享有取回权。关于该项制度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国外的规定,吸收对我们有用的做法。

限制分派和资产取回制度,分别是美国、英国在解决有限责任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债权人时,对合伙人权利进行约束的一种资产替代制度。有限责任的引入,削弱了对债权人的保护,美国有些州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合伙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合伙资产不足以偿付合伙内的优先权时,合伙人不得对合伙利润的分配;有些甚至直接将公司的利润分配规则引入有限责任合伙中[4]。相比而言,英国的资产取回制度可能更具有司法上的指导意义。英国《有限责任合伙监管规则汇编》专门在《破产清算法》第214节后增加了该制度:“如果在清算前的两年内,合伙成员提款时知道合伙已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或者预见到合伙在自己单独提款或与其他成员一起提款后变得无清偿能力,则清算人可以行使资产取回权。”这里的“提款”包括合伙成员以任何形式从合伙中取得的收益,如分享的利润、薪酬,合伙偿还其对合伙人的贷款、支付其对合伙人贷款的利息等。究其本质,英国的资产取回制度类似于我国破产法中管理人的撤销权和资产取回权,只是其仅适用于有限责任合伙的合伙人而已。

笔者认为,我国关于这两项制度的完善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可以借鉴公司法上的资本维持制度。其内容可具体表述为:(1)合伙组织在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时,除支付雇员的薪酬及合伙人的劳务费、偿还合伙贷款及利息、分配合伙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外,合伙人不得分配合伙财产。(2)在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时,合伙人分配合伙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可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3)如果在合伙清算或宣告破产前,合伙成员明知合伙已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仍分配合伙财产,或者预见到合伙在分配财产后变得无清偿能力的,清算人或管理人可以在一年内行使资产取回权。它旨在扩大或维持合伙的一般财产,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

结语

我国《合伙企业法》确立了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可以说是立法上的一个进步,不但与国际接轨,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还有利于我国专业服务机构规模的扩大及跨国经营。特殊的普通合伙从引入至今,发展的时间还是很短暂的,它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更多的是实务界推动的结果,在法学理论上的准备并不充分,因此,我国目前的立法还是持谨慎态度,对该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只是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实际运用上,该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因此,该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问题。我国在引入该制度的同时,应结合我国专业服务机构的自身特点,加快配套机制的完善步伐,尽快使其成为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一项法律制度,加快本土化进程。从本文提出的适用范围、合伙人的责任范围和举证责任的划分、有限责任合伙的偿债顺序、年度报告制度、风险基金和职业保险制度、资产替代制度这几方面出发,可以使这项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也会使现有的规定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一项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还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长期的探索,因此可以说,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夏凤英,董书萍.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8).

[2]朱少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38.

[3]陈永生.浅论特殊普通合伙的责任及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3).

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探究 篇7

关键词:无形资产,医院无形资产,财务管理

1 引言

根据2012 年4 月1 日起施行的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如下图所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作为医院实力象征的资产,无形资产远没有固定资产所占份额庞大,但其重要性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日趋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医院软实力的象征,深受管理者的青睐。但现阶段我国医疗市场中,无形资产管理的观念、核算标准、核算方法等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其并没有发挥出软实力的力量,鉴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无形资产管理不足,提出强化其管理的方案供大家参考。

2 医院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 1 无形资产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医院管理方面更多侧重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日常的盘查与汇报、财务分析也仅仅集中于固定资产,甚至常规的大型医院检查过程中,在资产方面同样是重固定资产轻无形资产,对于无形资产仅是稍做一提,并没有详细的检查标准。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软实力逐渐涌现于视野的时期,卫生部门并没有专门的管理办法用于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使之医院管理层面,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欠缺、管理的方法无章可循、会计核算层面标准无据可查,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核算观念、核算方法落伍于实际工作需要,无形资产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2. 2 无形资产核算范围过窄

虽然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明确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范围,但实际工作中,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大多集中于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极少涉及,著作权在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大多以培训费的形式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此外,商誉在会计准则中,仅外购产生的进行资产的确认,自创的不作为资产进行核算,在日常无形资产核算意识匮乏的情形下,商誉的核算更无从谈起。至于其他财产权利,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医院软件的核算。以上核算范围在医疗行业、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能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的医院品牌、医院荣誉却并没有纳入其范围。

2. 3 无形资产评估监督管理缺失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于每个会计年度对其可回收金额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发生减值,而在医疗行业日常工作中,极少开展此项工作。一方面是缺乏专门的部门管理无形资产,另一方面是缺乏此方面的专业人才与团队,最终导致管理者将资产的管理大多集中于固定资产,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缺乏评估直接导致其日常的监督管理力度弱化。

3 加强医院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3. 1 国家层面制定管理办法,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

财政部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形势,研究出台无形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卫生主管部门应结合医疗卫生系统的具体情况组织人员对医院无形资产开展详细的调查、摸底、评估、上报,在严格审核、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规范、有序地开展无形资产管理。

3. 2 医院层面转变管理观念,重视无形资产管理

医院管理方面,应转变管理观念,强化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明确其职责、建立专门的管理办法和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其次聘请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组建团队管理; 最后强化对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从无形资产的购入、日常维护、报废审批、减值测试均有规范的处理办法,进行规范处理。

3. 3 会计核算方面,拓宽无形资产核算范围

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医院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源于其口碑,其医疗技术的高低、医疗服务的水准直接影响当期收益。各个医疗机构在其日常工作中也非常注意在此方面的投资。以个别医院为通过某项知名的荣誉指标成立专门的项目组为例子,该评定工作所有开支均计入该科室成本,根据资产的确认原则,此类投资可归属于自创商誉的范畴,一方面该评定工作可以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其成本是可以核算,符合资产的定义与确认原则,但日常会计处理直接将其列支为费用,不符合会计的准确性、配比原则。鉴于此,可考虑在增设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核算。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无形资产特点,但是按照现行核算准则不可作为资产核算的,如声誉、群众满意度等,可考虑在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备查登记,并按照会计核算期间对其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向医院管理层汇报。一方面实现无形资产的专门管理,提升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实现资产费用的正确核算。

4 结论

总之,作为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由于无形资产管理的难度与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可在遵守医院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灵活创新,找寻符合自己医院特色的无形资产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乔红军.医院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J].中国集体经济,2011(22).

[2]王凤娥.浅谈医院的资产管理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248-248.

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探究 篇8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信息技术被轻视

现今社会, 我国高中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上高中的目的在学生和老师眼中似乎成为了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因此, 一切与高考无关的学科, 都被老师和学生自动的忽视了, 而高中信息技术也正是这样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大多数学校,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课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压缩, 甚至还有些学校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下理论知识, 本应有的信息技术上机内容直接就被省略了。而学生在接受老师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 也因此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老师泛泛而谈, 学生也只是泛泛而听, 对信息技术课程提不起任何的兴趣, 即使偶尔会有信息技术上机课程, 学生却利用这个机会, 玩玩游戏、上网聊天、浏览与课程无关的网页信息等。在老师这样的教学态度和学生如此的学习态度之下, 就使得信息技术这门重要的技能成为了学生能力的短板。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简单

高中学生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 老师们的注意力都是放在高考主要科目上的, 学生们绝大部的时间都被利用在了高考主要课程上。因此, 高中学校的师资绝大部分也都投入在高考主要科目上。而对于那些与高考无关痛痒的科目的投入却少得可怜。因此, 高中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往往都不是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老师, 或者是没有经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训的老师, 同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也尽量被压缩。因此, 这些不合格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 大多都是照本宣科, 只是简单教授理论知识, 完全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相对有意义的信息技术上机课程, 也没有发挥其作用, 不是被老师一笔带过, 就是草草了事。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施不完善

高中学校为了迎接高考, 让学校取得好的成绩, 将教学资金大量投入到了高考的主要科目, 优先满足这些课程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的需求。而像信息技术这样的与高考关系不大的科目, 投入就微乎其微了。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的相关师资和教学所需的技术设备, 往往都不是那么齐备。有些学校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相当陈旧, 高中信息技术所需的机房和电脑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样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理论与现代科技发展脱节, 并且大多数高中学生也只是空有高中信息技术的理论, 而没有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

二、如何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1.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高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虽然高中学生要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 但信息技术却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 我们必须重视它。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如果不去学习研究它, 必将被社会所淘汰。老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利用到日常教学之中, 利用信息技术, 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多媒体教学就是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 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可以更加生动地教学,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们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对以后人生的发展也有莫大益处, 而不会成为应试教育之下的高分低能学生。

2.采用科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教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 应该摒弃完成任务式的教学, 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的教学方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应该多和学生互动, 从而激发学生不服输的性格和好奇心。在教学时应该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上机实践课程上, 老师边教授信息技术知识, 边让学生上手操作, 这样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们认识和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3.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主要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要想学好信息技术课程, 就必须让学生们去实践操作。因此, 学校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力度。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中, 信息技术教材必须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 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时, 需要相应的计算机来满足学生们实践的需求。学生们上机实践操作的时候, 老师应该尽到相应的监督和指导之责, 不能让学生们玩物丧志, 趁着上机实践的机会玩游戏、聊天上网等, 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严格监督。同时在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 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信息技术, 让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生才不至于成为只懂理论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这样信息技术课程才能不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技术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也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 我们应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从小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让他们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学习和了解, 从而辅助其他科目及其知识的学习, 这样必将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克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种“流行病”及其防治[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03) .

[2]许舟杰.“问题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教学月刊 (中学版下) , 2010, (01) .

[3]谢蕾蕾.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J].学周刊, 2011, (23) .

[4]于金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3) .

道路路基养护问题及完善措施探究 篇9

1 公路路基养护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1.1 公路路基养护内容

道路路基的养护要注意未雨绸缪, 将各种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是等到路基出现大的问题才引起重视, 然后被动的进行道路路基的养护。在路基养护的工作过程中要定期对路基进行安全检查, 按照规范要求和标准对发现问题的路基进行养护。在进行路基检查的时候, 要仔细的查看路基边坡的坡度以及尺寸, 只有路基的边坡坡度满足要求才能使道路的排水进行的顺利, 满足路基养护的实际, 并且当路基处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的危害很大的时候, 要及时的做好路基防止渗透的工作, 从而避免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公路路基的养护工作一般有以下内容:对边坡和路肩的养护, 并且要及时疏通路基中的排水设施, 使路基周边的水能够有效的排除, 从而防止水对路基的危害, 有效的避免翻浆和滑坡等灾害;要定期的检查和维修路基的防护构造物, 对不安全的因素要及时的排除;对路基上的杂物要及时的清除, 按照实际的需要和规范相应的要求加宽或者加高某些路段的路基, 对坡度大的路段和急弯路段要重点进行路基的养护和维护。定期对路基进行养护, 使道路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并且增加道路的使用寿命。

1.2 公路路基养护具体要求

路基养护工作开展之前, 首先应该进行详细的道路检查工作, 确定路基存在的危害, 然后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路基的养护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要按照路基病害的轻重对不同路段的路基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 并且要根据路基的病害选择出合理的养护内容, 采用合理的养护方法和科学的维护措施, 从而使路基的养护工作在科学合理的方案中展开。对路基出现不稳定的原因进行分析, 系统化、规范化的开展路基养护工作, 使路基的养护水平得到提高。对要进行重点维护的路基路段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对路基排水系统的养护强度并且要保证其质量。路基养护工作的原则: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路基养护, 不能随意更改路基尺寸和高度, 严格的检查路基的各个部分, 确保路基的各个部分没有缺失, 严格的检查路基的排水系统, 避免排水系统被杂物堵塞, 从而影响其排水的效果, 最终产生路基病害;要确保路肩没有车辙、坑洼和沉陷, 就要及时的清除路基积水。

2 公路路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路基是道路结构中主要的承重部分, 所以很容易出现稳定性下降和老化的现象。常见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 路基翻浆。路基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中, 并且在有些路段出现水分快速的上升, 而路基的排水系统不能及时的将路基中的水分排除, 就会造成水分在路基中的积聚, 又由于路面上行车荷载的作用所传递下来的应力, 使路基的强度大大的下降从而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在水分和外界荷载的双重作用下, 路面就会出现车辙、冒浆和鼓包等病害。路基翻浆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路基采用的是粉性土质的施工材料, 其不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 粉性土质的地基很容易造成地下水的上升, 造成水分在路基中的积聚, 从而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对于重载交通的路段, 车流量很大, 在重载并且大车流量的作用下, 路基很容易产生坑洼等病害, 加上雨水的作用就会产生翻浆的现象。

2) 路基水毁。一种是路基水毁。由于地形地貌的不同, 从而导致出现不同的地质构造,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修筑的路基就会遭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旦路基的周围为河流或者是湖泊, 就会形成季节性水毁。

3) 边坡病害。路基的边坡裸露在空气当中, 它的稳定性就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其病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坡面冲刷等。滑坡是指受到外界水因素的影响, 坡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强度下降, 自身的重量无法支撑住整个坡体, 从而沿某一破坏面产生滑动。

3 公路路基养护的完善措施

3.1 路基翻浆的原因及养护措施

对出现翻浆的路段应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对于不能通畅的排水和低路基的情况, 可以采用挖深边沟的办法和采用渗透性好的材料来修筑路基;如果没有条件对路基的高度进行增加, 可以采用碎石和砂石对路基土进行换填。

3.2 路基水毁的原因及养护措施

为了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通常使路肩处于平整的状态, 对路肩表面出现的坑洼和车辙要及时填平, 从而保证坡度达到规范要求。要加强横坡平整性的意识, 有效的处理地面水、坑洼和车辙, 从而有效的排除积水, 防止错台。

在对路肩进行加固的时候通常采用粒料进行加固, 并且在边坡上种植树木和绿草, 在容易积水的路段设置截水槽, 对路肩的有效保护可以借鉴以上介绍的方法。

要及时检查路基边沟和截水槽是否畅通, 如果出现堵塞应立马组织人员进行疏通, 并且要保证它们的畅通, 这样做可以保证路基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水对路基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为了防止路基排水系统的阻塞, 应该定期对路基的边沟进行检查, 并且及时的清理其中的杂草和其他农作物保证路基排水系统的畅通。路基排水系统的养护在路基的养护工作中非常的重要。

3.3 路基边坡病害原因及养护措施

为了提高路基边坡的强度和稳定性应该加强对道路路基边坡的养护和维修, 边坡一旦被雨水冲刷产生流水沟和缺口, 养护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缺口和水沟并对其进行修补, 从而避免路基材料的流失;如果路基边坡被雨水冲刷产生了水沟和缺口, 此时就需要采用粘结性较大的材料对缺口和水沟进行修补, 当水沟和缺口较大的时候, 可以采用挖台阶分层填筑的形式来处理, 最后要进行压实, 压实以后要保证坡面和原来边坡一样平滑, 不能存在较大的接缝从而避免产生第二次破坏。对路基边坡上的绿色植被, 如果其不影响边沟排水, 就不要对其铲除。

3.4 其他设施养护

挡土墙是公路建设中重要的一个支挡结构, 其可以保护边坡, 使边坡保持稳定和坚固, 公路的通行能力直接受到挡土墙质量好坏的影响。在对路基进行检查和养护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挡土墙的保护, 如果发现挡土墙出现下沉和滑动的现象, 要及时报告管理部门, 及时对其进行修复处理, 并且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 对损坏特别严重的挡土墙要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重新修建。

4 结语

公路是交通运输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一种交通方式, 也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用的运输方式, 在公路的使用过程中, 路基对公路运输的安全和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在道路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路基养护的意识, 并且积极的对路基进行定期的检查, 对路基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通过有效措施保证路基安全, 改善交通状况, 增强路基稳定性, 才能进一步提高公路运输质量, 保证经济良性运行和人们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傅晓刚.道路软土地区路基养护体系的完善探析[J].交通标准化, 2012 (21) :46-48.

[2]赵广龙.高速公路路基的养护与维修[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3 (1) :111-112.

完善探究论文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发展阶段;完善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是从无到有、从简略到健全,但是其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在知识经济飞速增长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法也将得到更理想的发展,把握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了解世界范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已成趋势。因此,把握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通过借鉴和学习,不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概述发展中国知识产权的意义

站在整个运营的角度看,我国的知识产权有着比如说发展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孤立等等情况,这种情况直接的影响了中国的知识产权,造成其发展资源不足。如果知识产权的职能不能够有效地伸展开,那么社会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因此,根据新时期国情的要求,使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确保知识产权得到发展,可以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战略措施,确保知识产权可以和整个经济发展水乳交融,确保知识产权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知识产权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引导者。

二,简述中国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

关于中国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首先表现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的相关文件,即《专利代理条例修订草案》,《专利行政执法办法》,《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办法》等,这些文件对于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其次表现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即知识产权规划体系。此体系的形成,对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内容严格执行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法律文件。还表现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方面。国务院已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的相关条例,这项知识产权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有利于保障知识产权的合法与合理性。

三,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与趋势

3.1知识产权的目前现状

第一,缺少专门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合理公平竞争而出台的反垄断措施。知识产权需要使用科学、有效的法律条约来进行约束,确保其不具有垄断行为,然而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反垄断法律条约,这就放任了各方面对知识产权进行垄断行为的蔓延,公平竞争原则屡被打破。

第二,缺少系统的权属政策,并且还需要增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强度。我国在进行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建设时,职务发明权属等方面的政策比较偏向于雇主,而该物品的发明人其权利经常被剥夺;在公共资源知识产权方面,其管理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名义上知识产权是归国有的,但是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就要相关单位承担了。最终导致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监督管理人员不做实事,不能完好的履行其职能,导致产权责任出现很多的原可以避免的问题。

第三,缺少知识产权公开意见等方面的立法程序。该方面主要表现为:意见采纳不够充足、透明度及其低下。根據相关的调查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在进行知识产权立法时,其程序没有公开意见这一重要环节。

第四,分散管理工业产权,行政管理执法形成一体化。从中国的知识产权相关管理体系中来看,最突出的特点主浊专利授权、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的管理全部分开,即各个职能部门都形成了各自的独立体系。与此同时,我国的专利和商标分开管理,不仅分散了人力物力,还降低了效率。

3.2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

纵观未来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我国将处于后起发展国的地位,且时间相对较长,知识产权工作将逐渐从战略防御向战术进攻阶段转型;逐步成为知识产权强国。不难想象,我国要成为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强国,必须走一段较长的艰难发展路程,必须发挥知识产权战略的杠杆作用,强化知识产权资源的战略布署。

3.3知识产权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才短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当然,制约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因素也是由于优秀人才与先进设施短缺,而且此种问题非常明显,最终严重影响知识产权的发展。

第二,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发生频率较高,而且指数不断增加,尤其是是海外诉讼案猛增,企业支付诉讼费大幅度上升,最终导致相应的支付知识产权许可费用持续上涨。

四,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完善

4.1完善知识产权法的必要性

中国发展知识产权必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从整体看局部,从局部观整体,而且还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层面上,全面提升中国知识产权水平,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宗旨。另外,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参考,取长补短,增强本国知识产权的实际功效,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模式。

4.2完善知识产权的主要措施

措施一,要从着眼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向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即实行明确、有力的政策导向,将知识产权的战略、科技策略、可持续发展政策,以及国际竞争与人才紧密结合。另外,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制定出相应配套的实施措施,从根本上完善知识产权向良性方向发展。

措施二,政府必须引导市场的转变。因为政府的决策对知识产权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与定位,随着时代的不同和知识产权形势的不断变化,二者的关系也会不停地变动。因此,在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法完善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政府对市场引导的职能。

措施三,要从多头分散管理向集中协调管理转变,即要注重资源集中,加强知识产权的联合,从根本上集中力量、达成共识,塑造知识产权的发展合力。

措施四,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创建良好的企业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工作,并能够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制度具体多样化的特点,而且政策导向问题也纷繁复杂,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根据不同现状及时有效地做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好从现有国情出发,制定出最合乎中国目前知识产权发展的趋势的基本策略,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从根本上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 雯, 苏立娣.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问题及对策[J].中 国 水 运.2007,(9).

[2]钟 权.“2011 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在京发布[J].信息广角.2012,(3).

完善探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集团内部,财务结算,问题,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大幅度增长, 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高效运转的集团, 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坚实的后盾, 是集团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 也是集团快速发展的动力。因此, 为了最大化集团的经济效益, 有效地方法之一是加强企业集团内务的资金管理, 制定有效地财务结算制度, 完善财务结算方法, 提高资金利用率。近年来, 一种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机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很多集团引入了该机制并建立了有效地管理制度, 取得了成功并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它的建立和运作为实现资金管理的规范、有序和高效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 但那时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几条关于完善集团内部财务结算方法的措施。

二、目前我国集团内部财务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干预较多, 内部机制不健全

虽然很多集团采用了商用银行的资金管理制度并且获得了成功, 但是集团与外部银行不同的是, 外部银行机构实行资产风险管理, 对各项资金的流动审查都极为严格, 而集团内部的财务结算与之不同, 它作为集团的一个职能部门, 受制于企业的领导。目前, 很多集团的资金的流动由集团的高管决定, 对资产情况以及收益的考虑不足, 对于资金的管理没有完善的制度, 也没有建立规范的流程, 导致很多资金的回笼和周转困难, 加之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更替, 无法追究责任, 影响到集团内部的资金周转和使用, 影响集团的正常运作, 给集团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 小集体利益思想严重, 影响集团资金效益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很多集团所属机构均实行了内部独立核算或者成为了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 为的是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因此, 集团所属的有些成员企业以为了自己的利益, 违背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原则, 私自将部分资金预留于商业银行, 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随着集团成员企业的增加和业务的发展, 这种预留资金积少成多, 脱离了集团的统一管理, 当集团需要资金支持时, 不能及时地将资金回笼, 影响集团整体资金的利用, 同时也影响其他成员企业的存款积极性, 给集团带来严重的负担和影响。

(三) 利息拖欠严重

集团内部财务结算的主要目的就是内部调剂资金, 但是成员企业在向财务结算中心申请贷款时, 并没有充分考虑资金风险和资金使用率, 也没有考虑还款期限和利息结算, 因此, 造成资金大量外借的情形, 而部分领导为了缓解成员企业的资金紧张, 做出减息和免息的决策, 更加突出了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的问题, 所拖欠的利息越来越多, 将会大大影响集团资金的利用率。

(四) 内部借贷资金分配不合理

集团内部的财务结算中心往往将贷款下放给资金紧张、经济效益差的成员企业, 而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成员企业给予的资金支持很少或者不支持, 这就造成了集团内部资金分配的不均匀合不合理, 一方面, 这种不公平的方式容易引起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矛盾, 也不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 使资金长期滞留于效益不好的企业, 资金利用率低, 回笼困难, 影响集团整体的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三、完善集团内部财务结算方法的有效措施

(一) 加强内部管理, 健全管理机制

对于集团内部的资金借贷由财务结算中心决定, 在通过对贷款成员企业的审核后给予贷款, 避免集团高管的个人决定。对于财务结算部门实行绩效考核, 以资金管理调度的经济效益指标为主, 同时兼顾服务质量和对资金的利用率。制定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贷款流程, 所有申请贷款的成员企业都需要通过审核并且按照规定流程进行贷款。

(二) 强化资金统一管理制度

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集团资金管理制度, 所有成员企业的资金流转都需要经过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审批;其次, 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成员企业在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开户, 控制资金外流;最后, 对成员企业应该加强教育, 提高集体意识, 以集团整体的利益为主。

(三) 加强利息管理制度

集团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在发放贷款时, 应该订立详细的贷款合同, 包括贷款金额、贷款方式、还款期限、利息结算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通过加强利息管理制度, 可以确保成员企业按时还款, 并结算利息, 对于没有按时还款的企业并且经营状况不良时, 应该经过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向其发放贷款, 确保资金的安全。

(四) 合理分配资金

对集团内部资金的合理分配可以加强各企业管理资金的积极性, 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 同时, 为了集团的整体效益, 一方面要对经营状况良好的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以鼓励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也要扶持资金紧张的企业, 帮助其走上正常的运营轨道。

四、小结

作为对集团有着重要作用的财务结算部门, 应该以集团整体的利益为主,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借贷制度, 及时回笼资金并结算利息, 均匀分配资金, 提高资金的整体利用率, 并为集团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倪枫.完善集团内部财务结算的建设[J].现代商业, 2011年6期

[2]张琳.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J].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22期

[3]王林云.企业集团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探讨[J].商业经济, 2012年2期

上一篇:误诊心脏疾病下一篇:利润分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