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完善之我见论文

2024-05-29

《公司法》完善之我见论文(精选8篇)

《公司法》完善之我见论文 篇1

完善预算审批之我见

「关键词」预算法,审批「正文」

我国《预算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是这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我觉得这一法条存在问题,是应该及时得到修正的。原因在于预算的审批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

我认为完善预算法的一项重点就是将预算草案的审批机关由人代会调整为人大常委会或者建立人大专门的预算工作机构。同时为了审查时间的统一和衔接,建议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草案的批准时间限定在每年3月前,特殊情况可推迟到4月前。

首先,在时间上,根据宪法和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年度预算草案的审查时间受制于地方各级人代会会议召开时间,而各地人代会开会的时间参差不齐(如某市的人代会在9月初才结束),因此给年度预算的执行带来较大的困难,也给财政和部门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被动。同时人大在繁忙而短暂的会期中既要进行政治和经济决策,又要从事各种立法,还要履行预算审批职责,在我国人大会议制度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大的各项活动很可能陷入表面化。

其次,在技术上,经济决策机构则需要高度的业务能力和相关的制度配套才能够正常运行,因为经济决策更注重的是科学性和准确性,足要有专业人士的专业知道方可。而就总体而言,我国人大代表之中有很多人对经济甚至一无所知,对经济预算、决算的执行方式,后果都不清楚,没有审查预算的能力。

再次,在现实的实践上,也可以得知,人大代表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审查预算表。每年只有一个月不到的人大会议,而人大代表所需要完成表决的事项是很多的,尤其是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下,法律制度既不完善,各方面均需要通过人大表决的话,人民代表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审查预算表。而预算草案到临时大会举行时才印发给代表,人大代表基本上都是由自己很忙的工作的,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去详细看预算草案,因此,权力机关对预算的审查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关系,我认为,中国的预算法改革应该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并做出对全国人大的建议,该部门的主要任务应该有:一是对政府所做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充分利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审查各预算部门收入支出的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还可以建立专门小组,与预算支出的`各个部门相对应,负责对该部门收支预算的专门审查形成建议和意见以便于广大代表或者常委做出决定。

二是对政府预算草案进行公开,因为部门预算公开也就是要求政府收支后动的透明性。从法理上来说,政府所有的收支计划和活动过程,除了某些特殊的例外,不仅都必须向议会公开,而且还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都必须接受社会公众、议会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预算甚至是向全世界公开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财政收入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收,其支出必须为纳税人的利益服务。公民自愿纳税后交给政府也应该有权监督政府对财政的使用,包括用于哪些项目和内容,每笔支出有多大,政府支持是否符合纳税人的需要等。这些决定都应该经过纳税人的决定和认可。而我国现在所谓的“公开”,实在是微不足道甚至有些骗人的意味。因为我国现在仍然把预算作为国家机密来对待,政府编制的预算没有像全部公众公开。

三是听取来自广大民众的意见。在预算审批的公开的方面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充分吸收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主管者的参与;二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人民代表大会内部设立专门的审核部门,延长预算的审批时间;三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四是在媒体报纸上公开预算草案,充分吸收大众媒介、普通民众的参与,对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批准形成外部压力,五是吸收特定的专家参与,有专家进行审定和建议,再就是引进预算的听证程序,对相关人员的意见进行听取,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我国目前的预算法存在许多纰漏,如预算编制不统一、预算体系不完整、预算安排不科学;预算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而这许多问题也不是简单一句两句可以解决的,预算法律制度的改革是很大的工程需要在各方面近几年有所变动,本文仅从一个很浅的视角进行分析。

我们拭目以待新预算法的出台!

「参考资料」

1刘剑文主编:《财税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孙开著:《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傅光明:《论公开视角下的部门预算制度改革》。

4张丽华、杨树琪、朱得良:《预算法的修订: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5刘剑文、熊伟 《预算审批制度改革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中国民商网。

6张守文:《“第一税案”与财税法之补缺》,载《法学研究》第4期。

7李诚、张永志:《人大预算监督的四类十八个问题研究提纲》,载《中国人大》19第1期。

辛玉霞

《公司法》完善之我见论文 篇2

1 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严厉打击农业违法行为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手段, 事关依法行政, 事关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事关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农业部门及时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使违法行为人不仅受到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追究, 而且还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打击违法行为, 遏制违法犯罪活动[1]。

2 福建省“两法衔接”机制发展历程

近年来, 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纷纷单独或联合出台有关“两法衔接”工作规定。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2010年5月27日,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明确提出网上衔接、信息共享的目标要求, 标志着“两法衔接”工作进入地方立法范畴。

2011年9月15日, 由福建省委、省政府转发省法制办、省法院、检察院等八家共同制定的《关于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 大胆提出了利用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思路。同年11月15日, 省检察院出台《关于在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加强内部协调配合的意见》, 确立了侦查监督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牵头部门的职能定位。

2013年5月9日, 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政府法制办、省食安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涉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移送衔接工作机制的会议纪要》。

2014年4月29日, 我省“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启动。同年12月, 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食品药品监督局、省质量监督局联合出台《关于规范涉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的检测、鉴定及相关工作的座谈会纪要》 (下称《鉴定纪要》) 等3个文件, 为依法打击危害食品安全领域犯罪提供了法律保障。

福建“两法衔接”工作虽然起步相对较晚, 但定位高, 进步快。2013年9月4~6日, 高检院联合调研组对我省“两法衔接”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省检察院、泉州、石狮等地调研、考察“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运行情况, 对我省在“两法衔接”工作中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3“两法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动物卫生领域“两法衔接”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因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 仍举步维艰。

3.1“两法衔接”机制刚性约束不足实践中, 由于《决定》仅停留在地方立法层面, 各级行政执法、司法机关之间虽会签了许多规范性文件, 但这些文件主要源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部委及地方的联合发文, 且多数以“意见”、“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 法律阶位低, 执行起来多靠行政执法机关和公安机关的自觉性, 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 且有的规定过于原则、粗犷, 无相关细化的配套规定和有关责任追究及监督制约的条款, 可操作性不强, 法律依据匮乏。

3.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证据衔接不畅

一是由于刑事案件的证据认定标准比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据认定标准更加严格, 造成有的案件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存在分歧, 一方认为证据充分, 可以定罪, 另一方却认为证据不足, 不予立案或起诉。二是取证程序不够规范, 造成证据来源、形式的合法性存在较多瑕疵。三是取证范围不够全面, 重视现行行为的取证, 忽略既往行为取证;侧重收集行政处罚所需的证据如口供, 对于账册、发票、证人证言等证据收集不及时、不全面;还有的缺乏危害后果的证据, 不利于对案件作出全面的评价等。

3.3 食品安全类案件鉴定难问题凸显

3.3.1 缺乏具有鉴定资质的机构名录

导致鉴定无从下手, 或者鉴定意见证明力弱, 如我所在办理陈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 涉案的猪头骨, 委托“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鉴定, 该中心是否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 存在争议。检察机关认为该中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鉴定主体要求, 其鉴定意见不宜采信。侦办机关却有苦衷:一方面, 省卫生行政部门因怕麻烦、怕担责, 而一再推诿, 拒不受理鉴定申请。另一方面, “省动物疫控中心”作为农业厅直属检测单位, 是省内最具权威、最专业、具有鉴定资质的机构, 其虽非“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但是否属于“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因该名录尚未出炉, 若就此否定其主体资格, 有失偏颇。

3.3.2 扣押物品的抽样检测

是只对其中几项标准进行检测还是进行全方位检测, 分歧较大。如:陈某案的检测结果是“检测样本经猪源链球菌通用型抗原核酸检测为阴性”, 可见, 仅对送检样本进行“猪源链球菌通用型抗原核酸”检测, 而未进行“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的病毒、病菌”的全面检测, 若因此得出“未检测到‘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超标准的有害细菌或者其他污染物’”的结论, 则有悖常理。

3.3.3 有关鉴定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冲突

如:高法《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关于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纪要》、省五家《鉴定纪要》之间有关鉴定主体、鉴定流程等规定存在一定冲突, 且与目前机构改革或机构职能重新划分不衔接, 影响适用。

3.3.4 关于检材的问题

尤其是新鲜的检材, 极易腐化变质, 对检测、鉴定的条件要求更高, 时限性更强, 若检测鉴定不全面、不具体、不及时, 容易因检材灭失, 错失良机, 放纵犯罪。此外, 鉴定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 亦困扰着办案实践。

3.3.5 案件移送标准把握不一

主要是对相关罪名和犯罪构成标准把握不准, 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线存在认识偏差, 造成有案难移, 有罪不究等现象时有发生。如农业部公告第168号《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明确规定喹乙醇预混剂禁用于体重超过35 kg的猪。福建某生物有限公司的罗某、罗某义明知该规定, 仍故意在其生产的中猪预混料YD13系列中添加喹乙醇, 由于该料系供体重为30~60 kg的猪食用, 导致无法确定其中供体重为35 kg以上的猪食用的销售数额, 也就无法对二嫌疑人定罪量刑, 从而规避了法律。

3.3.6“两法衔接”平台建设缓慢

福建省建成并运行“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一年有余, 各地仍普遍存在平台信息录入不及时, 录入不规范, 选择性录入等问题, 平台应用率低, 作用难以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个别单位, 对于两法衔接平台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存在怕麻烦、怕担责的思想顾虑和抵触情绪, 录入意识不强, 工作推动不到位。个别单位因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的思想作祟, 或因本身存在以罚代刑、有案不移、有案不立、降格处理等, 不愿、不想、不敢将所有的信息全面、及时录入平台, 不愿接受监督。还有的单位因经费紧张、人手短缺等条件制约, 至今尚未接入平台。缺乏有效的考评和制约机制, 亦是个别单位录入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的原因之一。

4 对策及建议

我国“两法衔接”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应加强探索和实践。为有效破解法律依据匮乏、机制不健全的困境, 笔者认为:

4.1 制定一部专门的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法”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一部包括动物食品安全在内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法”, 以法律的形式, 统一、刚性规定涉刑食品案件移送标准、程序及衔接各方职责和法律责任等;明确检察机关在“两法衔接”中的监督地位、职责、监督范围、程序、措施方法等, 突出监督刚性。相关部门及时制定配套实施细则, 制订修订动物食品安全标准, 出台立法和司法解释, 避免条文之间、条文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与歧义, 增强可操作性。统一检测、鉴定机构, 明确检测鉴定范围、程序、标准及期限、资费和监督制约等, 为“两法衔接”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4.2 统一“两法衔接”的证据规格

根据修改后刑诉法及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规定,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执法过程中扣押的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 直接转换为刑事证据;对勘验笔录、鉴定结论、现场笔录等专门性证据材料, 一般只需形式审查, 即可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对于证人证言、当事人谈话笔录等言词证据材料, 原则上要经过司法程序的转换, 确因不可抗力 (如证人死亡) 经查证能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的, 也可作为刑事证据使用[2]。为此, 首先, 应统一行政违法案件和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建立以刑事诉讼证据标准为核心的证据体系, 确保所收集的证据既可为行政处罚依据, 亦可作刑事诉讼证据, 避免因证据标准不一而产生分歧和推诿。其次, 应强化法治观念和证据意识, 提高收集证据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及时、全面收集、固定证据, 防止因时过境迁证据损毁或灭失, 影响对案件的查处;另一方面要合法、合规收集证据, 坚持收集证据的主体适格, 来源、程序合法, 避免出现非法证据或瑕疵证据。第三, 应加强教育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提高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司法机关要及时补强动物卫生领域法律等知识, 加强研讨, 不断增强预防和查处犯罪的能力。

4.3 着力转变执法理念

近年来,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亮红灯。2015年6月11日,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强调: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此, 作为负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部门:一要强化增强大局意识。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两法衔接”工作, 树立全局观念, 克服本位主义、部门利益等消极情绪, 抓好工作落实。二要强化接受监督意识。摒弃“怕麻烦”、“不愿为”等情绪, 树立“监督也是支持”的思想, 自觉接受监督, 确保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三要强化沟通协调意识。要注重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给行政执法戴上了“紧箍咒”, 破解“不想接入”、“不愿接入”等衔接难题。

4.4 大力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两法衔接”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此:一是建议由国务院发文推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其作为各级政府的硬任务, 确立政府一把手的主体责任。各地应高度重视, 对平台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 抓好平台上岗培训, 确保任务完成。二是把平台建设作为专项任务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责任追究、倒查机制, 确保工作的落实。三是建议采用数据自动交换技术全面代替当前的人工录入, 使行政机关在自己数据库内录入的行政处罚信息能够同步进入平台, 实现行政处罚案件的资源共享[3]。

4.5 架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

一是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建议在政府内设立单独的“两法衔接办公室”, 牵头“两法衔接”工作, 负责联席会议召集、综合协调、制度规划、教育培训、业务督导、考核奖惩及提供法律汇编、典型案例等工作。各单位选任若干专职联络员, 专门负责衔接工作落实、重大案件通报、信息录入及统计等“两法衔接”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情况通报机制。要联合制定“两法衔接”工作制度, 对信息互享、交流沟通、备案审查、案件复查等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对行政案件、涉刑案件情况和立案情况及立案监督、审查批捕情况, 实行每月或季度通报制度, 实现信息互通。三是加强协作配合, 形成执法合力。要完善联席会议、个案协商、双向咨询和查询等制度, 突出疑案研讨, 共同提高执法水平。联合开展执法检查, 形成合力, 维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严厉打击农业违法行为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两法衔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该文试从动物卫生领域“两法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入手, 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及建议, 以期对“两法衔接”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两法衔接,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 (农政发[2011]2号) .

[2]孙谦.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55-57.

完善企业财务控制之我见 篇3

关键词:财务控制;内容;问题;完善措施

一、财务控制的具体内容解读

1授权批准方面的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进行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授权批准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与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具体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监督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一个企业的授权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可行使相应权力。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可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授权。(2)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可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2组织规划方面的控制

根据财务控制的要求,单位在建立与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是指一个人不能兼任同一部门财务活动中的多个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一般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实施分离,以便于财务控制作用的发挥。

3实物资产方面的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与定期清查控制两种。限制接近控制是控制对实物资产及和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与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定期清查控制是指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完全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4预算方面的控制

预算控制是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其大体要求是:(1)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2)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贴合实际。(3)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5 风险方面的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在这些风险中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影响,而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由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各种经营决策时,必须尽力规避这两种风险。如企业举债经营,尽管可以缓解企业运转资金短缺的困难,但由于借人的资金需要还本付息,到期一旦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必然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当中。

二、当前企业财务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职位设置部规范,缺乏有效牵制

我国企业在财务人员设置上十分随意,缺乏总体性的制度安排和内部控制设计。据了解,多数企业财务部门只设有总账会计、出纳和库存三个财务岗位,甚至有的企业会出现会计和出纳岗位合并的现象,而有的出纳是由企业老板的亲人或亲信担任。这就使企业在财务控制上发挥不了内部牵制作用,企业老板既是所有人,又是经营管理者,导致财务管理混乱,资金效率使用低下,甚至资金安全性与完整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2财务控制标准不统一

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类似美国COSO报告权威性很高的财务控制标准体系。有关部门未将财务控制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目前枉财务的控制标准的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是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控制来予以要求;中注协《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进行规范;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诸多规范仅局限于会计核算,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财务控制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时无所适从。

3筹资管理缺乏科学性,资金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发展缺乏长远战略,导致其在业务开展上缺乏风险考虑,只要其经营状况稍好,就会大肆筹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致使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金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较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企业的生产过程出现中断或现金周转出现困难,就可能无法按时来偿债,进而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导致破产。

4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财务资料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准确,以及部分报表数据不真实等问题。另外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设置尚未严格按照规范实施,企业管理者所得到的财务报表上的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强化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针对性措施

1合理进行财务管理权限的设置

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等。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否则就会造成权责不清,滥用职权,损害他人利益,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加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无论企业财务控制采用集权,还是分权,或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在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优化中都需要一个长期博弈过程,变短期的企业行为为长期的企业团行为。这种制度化旨在营造一个长期的行为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冲突的因素虽然存在,但合作与协调的可能性越大,则财务政策运行的过程中就越有可能不发生与目标的偏差,财务失真的频率与幅度就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行为的效率。

2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考核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作用,并保证其不断的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舞与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相结合。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设计合理的报酬结构,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既要能激励经营者,又不至于影响普通员工的积极性。竞争机制对代理人能起到具大的激励作用,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是优胜劣汰,如果代理人在竞争中被淘汰,意味着他们的利益将被剥夺,尤其是经营管理者,其个人价值将大幅度降低,所以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和促进事业终生化,经营者会主动努力工作。

3完善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制度就无法按章来行事,管理就失去了参考标准。因此制度建设必须遵守相对稳定和动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原有企业文化因不适应企业面对的新环境而阻碍了企业发展,所以企业必须面对新环境培育出新的企业文化,将适应时代特色的新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灌输给企业的各管理阶层和普通员工,以顺利实现财务控制目标。

4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系统

《公司法》完善之我见论文 篇4

来源:发布时间:2009-2-3 1:29:09 【字体:大 中 小】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杨思涛

内容提要: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从我国目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来看,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国只有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社会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做到监管有力,监管到位,监管无处不在,从而真正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人类在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自然界、作业场所以及劳动工具的伤害。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之后,这种伤害变得愈发严重,以致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一个非常严峻、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形势严峻

专家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000美元—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而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体现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事故隐患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大量存在等方面,如果监控、整改不力,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甚至重特大事故。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多万余人,伤残70多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并且,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如煤矿安全,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39人,南非0.13人,波兰为0.26人,印度为0.42人,而我国高达4.17人。

从以上惨烈的数据可看出,在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背景下,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事故率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尽快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以降低事故率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好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的:

(一)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条件缺乏。

一方面,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已经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上一代职工相比,这一代职工的思想面貌、文化水平、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目前矿山企业每年事故死亡8000人左右,约90%是农民工。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既有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

产力水平低下,甚至于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根据调查,近年来工矿企业约半数以上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而导致。一些小矿山、小五金、小电子、小型制鞋厂和箱包工厂等,频频发生机器伤人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被切断、压碎手臂、手和指头的,就多达4万人。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几经变革,从国家层面来讲目前基本理顺。但从全国来看还很不健全。截至目前,全国还有23%的地市、36%的县区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大部分地区的安监机构都是挂靠的,笔者所在的海南省就仅有海口、三亚、澄迈三个市县设有独立的安监机构,其余市县都是挂靠在人事劳动保障局)。已建立机构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设置不规范、力量不足、权威性不够等实际问题。

另外,安全监管部门面宽量大,机构建制和性质各不相同,人员编制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经费完全看地方财政收入好坏,有的县区安监部门至今无交通工具,更有甚者连电话费都付不起。这样的情况让基层安监部门寒心,将会直接影响到安全监管一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安全生产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是涉及具体工作的法规如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等一些操作性强的还未出台,仍然沿用的是国务院75号令以及原劳动部的规范性文件,明显地与当前安监管理体制不合拍。另外,现有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培训教育、知识更新、考核发证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个别安监人员不依法行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安全监管队伍的形象。

(四)安全培训体系不完善。

安全生产培训不单是进行了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抓针对性、抓难点、空白点,扩大受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而当前我国安全培训存在着培训针对性差、管理层受训难、空白点多、基础设施弱、不够规范、认识不足等薄弱点。

(五)安全奖惩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没有完全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很多地方没有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有的企业不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有了规程的也不上墙,没有严格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严肃追究事故有关责任者的责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安全事故的责任者得不到惩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成绩卓著的又得不到奖励,很多安监人员觉得工作没奔头,没干头,以致于以罚代管、只罚不管、不罚不管的不正常现象大量存在,给安全生产监管带来很大隐患。

三、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总体稳定,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形势依然严峻,稍有放松,就会酿成安全事故。因此,亟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

(一)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运行的主体。针对当前各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甚至存在监管力量层层衰减的问题,我们要抓紧完善全国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确立安全生产执法主体的地位,不挂靠、不合署办公,日常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和教育经费、科技经费一样按财政比例专项列支,以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权威,切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职能,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同时,在乡镇设立必要的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此外,规模以上企业都要设置安全生产管

理机构,规模以下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聘任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二)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各项监管制度。

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法,存在着法律调整范围过窄、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没有法定化、安全评价适用范围的法律规定不尽全面、有关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不明确、有关事故调查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其他责任人的处罚缺乏法律规定等问题。当前,应尽快做好安全生产法的配套和细化的立法工作。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单行法规、条例;二要补充和完善安全生产法;三是研究制定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市场准入的“门槛”;四应加强安全生产立法理论研究和司法总结,扩大安全生产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

(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一方面,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监管责任,在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上下功夫。政府每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时,要与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部门及有关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确保实施。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要求承担的主要监管任务是全面排查和整改在打击“三非”(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行政责任。另一方面,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安监人员奖励制度,把安全生产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调动安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安全生产的源头监管。

严格执行项目安全设计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其安全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必须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在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时,应当同时研究项目的安全可行性。凡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无法控制其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或无法解决安全技术设计的,或安全设施无法保证从业人员及他人安全的,不得立项;对矿山和生产、储存危险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及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要进行安全预评价,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其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完善安全生产评价制度。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属政府管理实施的相当一部分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将由中介市场来实现,由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对中介组织的行为仅进行指导和监督。为此,我们要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认证、咨询和服务体系。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的特点,大力培育安全生产的中介市场,发展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和体系认证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并逐步建立和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等,最终实现科学、公正、合法、自主地开展评价的目标。

(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随着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逐步理顺和队伍的调整充实,首先重点应完善安全生产监察员资格培训和执法培训;其次要依据《安全生产法》抓好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次要切实抓好特种作业培训考核工作,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与本工种相应而又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

理论考核和实际技能操作考核,取得安全合格证书。第四要抓好生产经营单位其他管理、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补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不留空白点;第五要建立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师资队伍。

(七)完善全社会的安全监督体系。

各地要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安全文化内涵、理论和体系的研究,以指导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开展对公民和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抓好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及村镇的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事关和谐,因此,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管理,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件;做好关系民生的重要设施的安全防范,从源头上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

加强司法所考核之我见 篇5

1、加快了司法所的制度化建设。我县从1999年司法所成立之初就尝试对司法所进行百分考核,至今已有5年之久,从运行情况看,考核工作作为司法所管理的中心环节,使得司法所八项职能紧密联系。考核内容贯穿于全部过程,它既是对司法所工作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对司法所工作的一种监督手段,使得对司法所的指导和管理有了一个尺度和杠杆,使司法所的评先创优有据可循、合理公正。

2、加强了司法助理员的的能力建设。考核促进了司法助理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及业务能力的提高。使司法助理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中,保持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考核还促进了司法助理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3、加大了激励竞争机制的建设步伐。近年来,通过做好考核工作,在我县各司法所初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操作层面来看,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对各司法所起到了鞭策作用,在评先、奖惩、福利等方面,“干好干坏”不再一个样了,这对于司法所和司法助理员来说,就是一个积极的导向。自1999年在全县各司法所实行考核制度以来,在操作中,我们仍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考核功能的充分发挥。

1、平时考核制度落实不够。对司法所的百分考核是评价司法所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在考核中,轻平时考核,未能真正做到真抓实管;平时考核的标准不具体,未能如实的体现绩效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检查、督促不到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考核的作用。

2、考核测评的科学化程度不够。我们把司法所的考核按照司法所八项职能分成了几大项内容。但在具体内容的确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考核工作中“定性多,定量少”的问题未得到解决。我们的考核未能根据考核对象的类型、层次及其工作性质的不同,因事制宜,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的程度尚不能完全符合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

3、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发挥不够。考核的目的在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考核结果的合理使用,能进一步提高考核工作的影响力,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由于司法行政现有的管理体制,考核制度虽然在“奖优惩劣”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做得还不尽到位。这些现象使考核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围绕几年来在考核工作中的有益尝试,在新时期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司法所考核工作。笔者认为:

1、进一步规范平时考核工作。实践证明,平时考核必须形成规章,在平时考核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考核内容要明晰。平时考核内容应以职能发挥和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强化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考核指标要具体明确。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宽严得当、公平合理。一方面要对考核分配一定的标准分值,另一方面也要突出加分、扣分的项目要素。三是考核方法要便于操作。平时考核时段以月度或季度为限,建立健全平时考核工作台帐,及时收集、整理、汇总平时考核资料,使考核考之有据。

2、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在司法所考核中至关重要,对司法所工作有很强的导向性,一是增强考核标准的针对性,不能简单地把司法所职能分成几条,而是应针对每年的工作重点,确定不同的考核重点。二是增强考核标准中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要尽量使考核指标具体化、数量化。三是增加争先进位和创服务型机关在考核中的比重。将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落实到考核上来

《公司法》完善之我见论文 篇6

我们公司上周六在周咨询会议上唐董提出的关于公司存在官僚作风问题上进行了披露,这几天我深深感觉到在公司反对官僚主义意义重大,这些不良官僚作风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极大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氛围,是阻碍公司发展的巨大障碍。

到底什么是官僚主义?

翻阅《辞海》,对官僚主义的释义如下:“指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毛泽东曾经专门做了一个论述,对高高在上、遇事推诿、人浮于事、假公济私等二十种官僚主义表现做了高度概括。

目前从我们公司的状况可以看出,公司当前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有:

1、脱离实际,盲目决策,瞎胡指挥:没接触第一线,或者浅尝辄止;不了解实际情况,或者片面了解;

2、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浮夸空谈、不做实事;

3、敷衍应付,不负责任事前没有安排得当,制定预案,提醒上级;事后推脱责任,指责批评下属或他人。

4、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5、摆架子,谈资历,要地位,讲话假大空,办事拖拉,不讲效率:

6、没有思考长远计划,没有进行全局性的分析,更多着眼于眼前利益、个人利益。

7、不喜欢看客观的资料、数据,而喜欢听下属的口头汇报。

8、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极其淡薄,影响公司品牌和利益。

以上的【官僚主义对企业的危害 】 :

1、直接增加公司的成本,降低运营效率。

2、影响公司正常、良性的经营活动,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实际工

作效益。

3、错误的决策导致阻碍企业的发展。

4、严重制约公司内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5、在公司内部形成不良风气,内部关系复杂化。

由于导致官僚主义的原因是极其复杂,因而狠刹这股歪风,必须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对于克服这些现象,我有以下个人之建议供公司参考: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认真学习企业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个人作风与其素质和境界密切相关,认真的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反省,查摆剖析自身“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落实整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摒弃“官本位”意识和个人主义的私心杂念,以工作为重,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重,为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审计部加强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有效监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公司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尤其是办事拖沓、不负责任、只讲不干等恶劣风气,增加成本、降低效率、消弱企业竞争力,也极大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氛围,是阻碍公司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坚持打击官僚主义,打击个别部门、个别人身上存在严重的不良作风,对其工作及权利进行监督。通过归纳总结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配合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行为,查摆剖析自身“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落实整改,积极解决推诿扯皮、不负责任、浮夸空谈、不做实事等突出问题,才能保证运动取得实效。对权力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监督,是这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手段。

三、将打击官僚主义的运动作为公司发展的长久机制:

湖南衡洲建设公司发展到今天,是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让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阻碍公司发展、让个别腐败分子侵占公司利益,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官僚主义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轻则使公司缺乏凝聚力,造成组织涣散,员工积极性受到压抑,不能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各项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到位;重则使公司缺乏创新力和生命力,长期徘徊不前,乃至被市场所淘汰。

只有坚持不懈的开展打击官僚主义运动,将打击官僚主义运动作为公司发展的长久机制,才能全面提升干部员工精神面貌、改进工作作风、勇于承担管理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服务意识,确保集团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只有认真的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反省,查摆剖析自身“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落实整改,积极解决推诿扯皮、不负责任、浮夸空谈、不做实事等突出问题,才能保证这些方法能取得实效。

四、要认真落实部门责任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 确定好部门职责分配体系:主要的问题是职责界定模糊,没有分清楚主责部门与参与部门的职责边界,没有明确一个部门中,不同层级的人员分别应承担怎样的职责。

公司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做好工作。各部门部长要抓大事,注意研究和发现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决策建议。对公司决定和交办的重要事项,部门部长要亲自抓,遇有问题要直接出面协调,不能因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而延误工作。各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处理问题时,如遇涉及其他部门职责分工范围内的事项,主办部门要主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认真进行协商,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凡未经有关部门部长认真研究、充分协商的问题不得上公司。

五、严肃纪律,提高效率,确保政令畅通:

在公司制定政策或做出决定之前,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表意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不能回避矛盾。公司一旦作出决定,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政令畅通,不允许各取所需、自行其是。为确保公司确定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按照预定的目标、期限贯彻落实,各市场应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公司或各部门在向下级部署工作和下达任务时,应当明确提出时限要求,相关人员要按照规定时限予以落实,否则视为失职。凡没有正当理由拖延不办、贻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

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督促检查制度:

各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督促检查制度,确保公司的决策能得到贯彻落实。督查工作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当前阶段的中心工作和公司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及客户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对公司决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要指定专人负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督查工作要实事求是,讲求时效,防止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七、在公司上下范围内建立好的决策机制:

好的决策机制应该是能够让相关人员都能够有意愿,且有机会充分的表达其意见和主张。应该是能广泛听取并客观采纳所有决策成员正确意见,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审计、监督机制,而不应该因为古板的决策机制而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

八、在公司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信息及时反馈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反馈可以帮助公司的管理者了解公司的运行状况和员工的具体表现,并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九、在公司建立总结改进机制:很多公司想一步到位的提升公司的管理,而实际上好多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其能够进行不断的管理改进。只有不断的改进,公司才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管理者也才能够在这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能力提升。

十、公司奖惩制度及时兑现: 员工的奖惩应尽量以客观工作效果为依据,对每个员工的奖惩应更多与其个人行为所产生的效益挂钩。奖惩兑现体系需要在信息反馈机制、总结改进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

十一、利用公司的企业文化来增强服务意识与品牌意识:

首先向所有员工宣导公司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文化这面旗帜让员工自主自发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让所有员工在思想与行动上潜移默化到实际工作当中。

湖南衡洲建设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相信在唐董事长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员工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努力拼搏、忘我工作,衡洲这艘航母就能一帆风顺、百年远航。

管军

完善高校院系财务审批制之我见 篇7

一、现行高校院系财务审批模式分析

1. 归口分签制。

归口分签制是指书记与院长 (主任) 根据不同的分工归口审批经费, 体现了书记与院长 (主任) 各司其职、各花其钱、分别负责的管理原则, 表面看貌似合理, 其实分而不开, 在经费开支方面, 从制度上把一个整体的院系割裂为二, 不符合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管理的精神。

2. 双审双签制。

双审双签制是指书记与院长 (主任) 对院系经费共同审批。书记尊重院长财务支出上的“一支笔”权力, 同时赋予书记在监督财务支出方面的权力。反之亦然。具体做法是:院长 (主任) 在行政财务支出方面负把关审核责任, 主要是审核每一笔财务支出的合理性;书记在财务支出方面负审查监督责任, 主要是监督审查每一笔财务支出是否真实、合理。同样, 书记在党务财务支出方面负把关审核责任, 主要是审核每一笔财务支出的合理性;院长 (主任) 在财务支出方面负审查监督责任, 主要是监督审查每一笔财务支出是否真实、规范;最后由党政领导共同审核, 共同签字。

3. 归口限额单签制与超额联签制。

归口限额单签制是指根据经费性质, 在一定金额内分别由书记与院长 (主任) 签批报销, 赋予书记与院长 (主任) 一定的经费自主权。超额联签制是指经费超过一定金额 (限额) 后, 须经书记与院长 (主任) 共同研究、共同决策, 即通过党政领导联签确认大额经费的开支。这种财务审批制度体现了院系党政共同负责的精神。难点是如何确定限额, 究竟以多少为准合适。

4. 分工分级分签制与超额联签制。

分工分级分签制是指院系书记、副书记、院长 (主任) 、副院长 (副主任) 根据不同的分工和经费性质, 享有一定的经费审批权, 但超过规定金额后, 所需经费须经院系党政联席研究、共同负责。其优点是对审批人员具有约束和牵制作用。其缺点是程序繁琐, 会影响办事效率, 容易造成工作上的越位或缺位。

5. 分工分级分签制。

分工分级分签制是指院系书记、副书记、院长 (主任) 、副院长 (副主任) 根据所负的责任不同和开支经费的性质, 分别审批。

6. 一支笔审批制。

一支笔审批是指从院系书记、副书记、院长 (主任) 、副院长 (副主任) 中选择一人负责审批该院系经费。由于院系书记、院长 (主任) 分别是党政一把手, 因此一般不从书记、院长中选择一人负责此项工作, 而是经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授权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 (副主任) 来负责此项工作。院系一切财务开支必须经一支笔签字, 否则, 学校财务机构不予受理。但这种由副职行使院系经费一支笔审批有一个较大的缺陷, 就是它的权威性不高。

7. 预算管理授权下的一支笔审批制。

预算管理授权下的一支笔审批是指在全口径预算支出下的审批制度。年初, 院系各个分管领导提出一年的经费预算, 经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定。凡是涉及综合性的、大局的大额款项开支, 由领导班子根据各部门经费的具体情况, 统筹商议解决。“一支笔”平时审批以预算为依据, 对于那些没有列入预算而又必须开支的临时性开支, “一支笔”领导在与分管领导商量同意后即可审批;对于那些未列入预算而又必须开支的数目较大的款项, “一支笔”领导必须将其提交到院系党政联席会议上讨论通过后方可审批。年终时, 再对全院及系一年的财务收支进行决算, 并将决算结果向全体教职工通报。

8. 预算会审制。

院系每一笔支出, 事先要有预算, 预算必须经过院系会议通过。在支出发生时, 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组成的会审委员会审核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 然后由会审委员会成员签字认可, 再由各分管领导及拥有最后审批权的人员审批。这种方式通过层层把关、共同负责, 达到了民主理财、监督理财、科学理财的目的。

二、高校院系财务审批制度设计

高校院系财务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内容、审批责任和审批重点等内容:

1. 明确审批权限。

明确审批人员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权限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员应当根据授权规定范围进行审批, 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 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 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提高审批质量。

2. 明确审批程序。

院系发生的各项财务支出, 都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第一步, 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第二步, 院系专管员复核。第三步, 分管领导审核。第四步, 院系拥有最后审批权的人员审批。第五步, 学校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账。其中院系专管员复核至关重要, 院系领导和拥有最后审批权的人往往只简单翻看承办人附在报销单后的发票, 而不对票据金额进行核实, 如承办人预留一定金额待审批后再贴入发票, 则无法弄清原委。因此, 在设计审批程序时, 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 明确审批内容。

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 (1) 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 (2) 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规定; (3) 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 (4) 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 (5) 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 明确审批人员的责任。

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 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教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5. 重点审核票据。

一是合法性。发票必须符合《发票管理办法》、《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二是适用性。由于不同的行业存在着不同的发票版式, 所以必须检查发票是否与所属行业一致, 不能使用跨行业、跨种类票据。三是一致性。要审核发票中填写的购货单位与报销单位是否一致, 报销人、费用归属部门与分管领导是否一致, 费用与事由是否一致, 票据笔迹是否一致, 以达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四是时效性。一笔业务处理完毕要及时报账, 原则上当月发生的业务要当月报销。五是要素性。发票的基本要素一般为:发票名称、编号、联次及用途、客户名称、购物名称、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合计、大小写金额、开票日、开票单位、印章等。行政事业性票据的基本内容为:收据名称、收据联次、编号、交款单位 (或个人) 、支付方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合计、大小写金额、开票日、开票单位、印章等。对于要素内容不全的票据不予报销。六是真实性。原始凭证上反映的应当是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 不得掩盖、歪曲真实情况。

三、完善高校院系财务审批制度的建议

1. 完善财务制度。

高校应对院系财务审批的原则、权限、程序、额度等作出明确规定, 使之成为人所共知、各方务必遵守的制度。其具体要求:一是按分工审批, 即只批分管范围内的事项;二是按权限审批, 即只批授权范围内的额度, 凡超过授权范围内的额度不得审批;三是按程序审批, 即由经手人→专管员→分管领导→最后审批人→学校财务处, 程序不符时, 学校财务处可以拒绝受理。

2.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应制定财务审批责任追究制度, 相关人员要严把财务支出审批关, 做到:专管员要对经手人提供的票据的合规性和金额的正确性负审核责任;分管领导要对经手人经办事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负初审责任;最后审批人要对分管领导安排事项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负最终责任。经过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的认真审核、审批, 建立层层责任体系, 并规定每一个环节审核、审批应承担的责任。

3. 合理分权, 权责一致。

一要实行分工分权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成员个人专长进行科学分工, 做到既划分事权, 又适当分解人权和财权, 把管事、管人与管钱、管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根据院系管理层次, 分层进行授权, 使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三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只有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才能正确地行使分工分权、分级分权管理。要通过制度明确哪些工作和事项是院系的重大工作和事项, 并规定其决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以发挥领导集体的团队作用。

4. 建立内控制度。

一要明确审批人的审批权限和责任, 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 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 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同时, 应明确财务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 在审批制度中, 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二要规范审批内容和程序, 建立对有些财务支出实行会计凭证内容设定与相关财务制度相衔接的制约机制, 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财务审核, 促进财务有效管理。

5. 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

严格实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和建立重要事项议事制度。职务分离是指不相容职务必须由不同人员来担任, 而不能由同一个人来兼任。审批制度的职务分离主要是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相分离, 决策和执行相分离, 这样有利于防止舞弊, 有利于评价决策。

6. 实施预算管理。

院系要编制年度预算支出计划, 凡是涉及综合性的、大局的大额款项的开支, 须由领导班子根据具体情况, 统筹商议解决。对于那些没有列入预算而又必须开支的临时性的较小开支, 审批人在审批时要与分管领导商量同意后方可审批开支;对于那些未列入预算又必须开支的较大款项, 审批人必须将其提交到院系党政联席会议来讨论通过, 然后方可审批开支。年终时, 要对全院系一年的财务收支进行决算, 并将决算结果向全体教职工通报。

7. 建立经费支出公布制度。

学校财务处应定期将各院系经费支出的详细情况包括:事项、品名、数量、金额、经办人、分管审批人、最后审批人等交院系专管员公布, 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杨陵区纪委.“一把手”监督的新途径——“双审双签”制.党风与廉政, 2004;7

[2].翟志华.高职院财务支出审批模式研究.生产力研究, 2007;1

[3].张周平.如何对“一把手一支笔”实行有效监督.中国机关后勤, 2008;6

[4].蔡欢.对财务审批制度的思考.新西部, 2007;12

完善并限制使用假释之我见 篇8

一、假释制度的基本理论

1、我国假释的概念。我国假释制度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有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

2、我国假释制度的功能和目的。假释制度作为行刑制度的一种,在西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植根于报应理论、目的刑理论、刑罚综合一体化理论的沃土之中;在我国,假释制度以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使其以国家恩惠和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面目出现,体现了鼓励受刑人悔悟、促进刑罚个别化、司法救济、建立犯罪人再社会化的桥梁、促进刑罚更加经济、宽缓监狱压力的功能,发挥着感化失足者、保障人权、节约国家资源的重要作用。正由于其价值、功用,备受近现代刑法学家及司法实践人士推崇,使其成为近代刑法的宠儿。

二、国外的假释制度

假释制度之沿革,据考证可追溯自1790年英属殖民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行政长官菲利浦,对于因犯罪而被从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罪犯中,择其表现好的,决定免除其刑期的一部分而予以附条件赦免起,后经英国本国在爱尔兰适用累进处遇制而更加发达,继而此制度传输入美国,为各州立法所采,其中纽约州之爱米拉感化院首于1887年将之与累进制度与不定期制相结合,确立成为一基本模式,迄至1944年全美各州已均有各种假释制;其他西方国家也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纷纷仿效,以此作为促进受刑人向上与回归社会之重要狱政手段。

美国的假释制度是伴随法院不固定刑期制度产生而产生的。1868年,美国制定了假释法,第一次将假释纳入刑罚执行制度的范畴。1930年,美国国会决定成立全国假释委员会。到1944年,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均确立了假释制度。在一些主要的工业州,百分之八十重罪犯人通过假释的途径走出监狱大门。在1997年,美国的假释人数为52.7万,几乎占监狱在押犯的一半。假释制度成为解决监狱拥挤以及使罪犯重返社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被判终身监禁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活着走出监狱的惟一方式。

假释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刑罚制度,它的实质性条件应当在于罪犯是否改造好了,或者说是否对社会不再造成危害了,但这两个乍看之下和谐统一的标准对于现实个体来说却充满了矛盾。假释制度显示出人性化的一面,也解决了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但这种制度始终是美国刑事法中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反对假释的人认为。美国在过去15年中采取了严厉的法治政策。这个政策认为我们不能纵容罪犯,他们既然犯了法,就应该在监狱中接受惩罚。α硗饣褂腥巳衔假释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不是很成功。所以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假释制度出现大的变革,重新确立的判刑条例要求法官施以固定刑期,而且对很多刑事犯罪都规定了必须有最低刑期,有些假释委员会也被取消。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全面控制犯罪法》在联邦一级废除了假释制度。根据这项法律,在1987年11月1号之前有过犯罪活动的联邦监狱犯人在服满三分之一刑期后θ匀挥凶矢竦玫郊偈停但是在这之后有犯罪行为的联邦监狱犯人不享受这种待遇。如果他们在狱中表现好,每年最多可以减刑54天。

三、我国假释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假释制度作为一种非监禁化措施和行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具有调动罪犯积极改造的内在力量的激扬功能,对罪犯施行正反馈的鼓舞功能和对于刑罚执行的调控功能,并为罪犯由完全剥夺自由的监禁生活逐渐适应完全恢复自由的正常社会生活架设过渡的桥梁。并且通过核准与撤销扩张其作用,即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且已执行过一定期限刑罚的非特定犯和累犯,依照法定程序核准假释;对于在假释考验期间犯新罪,或在假释考验期间发现有漏罪,或者在假释期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安机关监管规定的,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这种核准与撤销的转化,能够促使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更加谨慎地接受假释考验。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假释适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适用率畸低,与法律预期之间存在着较大距离;减刑的大量适用,与假释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假释制度自身存在着诸多缺陷,导致其应有的作用得不到淋漓盡致的发挥;思想根源上,传统刑罚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程序繁琐,运作机制不合理。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缺陷:立法规定的假释条件过于严格和原则,缺少操作性;监督考察制度不健全,再社会化措施匮乏;法律监督措施不尽完善。这些现状和缺陷,导致我国假释制度适用起来比较困难,司法统计数据表明,在司法实践中真正适用假释制度的服刑人员并不很多,而那些通过非法途径获得假释出狱的人往往对我国司法的威望和公信力受到一定损害。因此法律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改进假释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四、完善并限制使用假释

假释制度从其雏形到立法,由于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纷扰,司法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假释制度进步迟缓。调查及研究发现,因立法规定经常变动,假释条件宽严不一,规定不尽科学合理,实践中难以掌握操作,再加上执行上存在错误倾向,出狱监督管束不力,再犯率居高不下,已严重影响假释功效的正常发挥,从而偏离了刑罚执行的预期目的。

国外的经验为中国的假释制定提供了重大的借鉴意义,在美国多年的司法改革后终于提出了限制其使用的提议。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减刑也远比假释更加清洁合理、便于操作。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环境下,与假释制度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相较,恐怕难以抵消藏污纳垢的司法腐败所带来的隐患严重。因此,促进我们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司法体制和改造制度要求我们在未有完善解决假释问题的根本方法之前限制使用这一制度,从而从根本上遵循正义的原则。

上一篇:那英英文简介下一篇:切线长定理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