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目标论文

2024-07-28

探究目标论文(精选12篇)

探究目标论文 篇1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先学后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习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习目标, 开展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 “先学后教”是“目标教学”的继承与发扬,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有以下区别与联系。

一、从“提前测评”到“板书课题”

“目标教学”中的提前测评主要是复习旧知、复习与新知有关的内容。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 过生日高兴吗?

生:高兴!

师:小红过生日时, 妈妈特别为她准备了一个大蛋糕 (出示挂图) , 首先妈妈把它平均分成8 块, 小红吃了3 块, 爸爸吃了4 块, 妈妈吃了1 块。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指导学生看挂图)

师:小红、爸爸和妈妈各吃了多少蛋糕?用分数表示。

生:小红吃了3/8, 爸爸吃了4/8, 妈妈吃了1/8。

而“先学后教”中的板书课题只需有三言两语的引入, 然后教师就直接板书课题。

二、从“认定目标”到“揭示目标”

“目标教学”注重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 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推理归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先学后教”中的揭示目标则注重理解知识、注重培养能力, 揭示目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富有鼓励性。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主要通过教师的形象、气质、情感和对教学艺术把握去渗透。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从“导学达标”到“先学后教”

〔“目标教学”案例〕

“目标教学”中的导学达标是由教师不断地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三维目标接近,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 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总是把“教”放在主要位置, 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导学达标:

1.分数的意义。

师:1/8表示什么?

生:1/8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8 份, 取其中的1 份。

师:3/8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3/8的分数单位是1/8, 它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解决问题。

师:小红和妈妈吃了多少蛋糕, 怎么列式?

生:

师:怎么计算呢?

生:3/8是3 个1/8, 1/8是1个1/8, 3个1/8加上1个1/8是4个1/8, 即4/8, 也就是1/2。

师:小红比妈妈多吃多少蛋糕, 怎么列式?

生:

师:怎么计算呢?

生:3个1/8减去1个1/8是2个1/8, 即2/8, 也就是1/4。

师:全家人一共吃了多少蛋糕?怎么列式呢?

生:

师:怎么计算呢?

生:3个1/8加上4个1/8, 再加上1个1/8, 是8个1/8, 即8/8。

师:8/8表示什么?

生:表示整个蛋糕。

3.课堂小结。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加减, 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先学后教”案例〕

而“先学后教”的自学指导中明确规定了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后如何检测等, 这样学生可以有目标地进入先学环节。在先学环节中, 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和方法, 认真地阅读、思考、动手、动脑, 从而完成检测目标。在后教环节中, 学生自学后, 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生生互动, 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更正、归纳、总结, 通过师生互动, 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先学后教”转变了教育观念, 转换了师生角色,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留给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先学后教的设计片断:

1.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的内容, 看图、看例题, 想一想分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想一想分数减法的意义是什么?想一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计算结果如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如果是假分数怎么办?

2.先学环节。

(1) 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自学, 教师督促学生看书, 看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2) 做一做。指定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 写出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发现错例后板书在黑板上。

3.后教环节。

(1) 更正。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题, 发现错误后说说为什么?

(2) 讨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计算结果是假分数怎么办?

(3) 评比。评一评谁的表现最棒。评一评谁的正确率最高。

(4)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四、从“达标测评”到“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是在“目标教学”之后进行的, 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侧重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当堂训练是“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 一是检测学生是否达标, 是否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 把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先学后教”是“目标教学”的继承与发扬,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创新地应用, 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探究目标论文 篇2

钟庄小学

综合实践教研组

教育部制订的《 劳技(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劳技课是一门以培养劳动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并且还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劳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劳技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劳技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劳技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完成劳动课的任务、如何贯彻这些基本理念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呢?

因此,我们提出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宗旨,以旧的教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突破口,以课上提出问题——课下探究——课上研讨动手为途径,大胆进行课程实验。预期结果是:通过改革,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劳动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一、探究操作

劳动是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劳动素质形成必须经过劳动的实践。所以,人们的劳动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年轻的课程,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及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机制,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及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求知欲望。劳动课与其他基础课的最大不同点是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在劳技课上学生一般都表现出更强的新奇感,更高的兴奋度,这为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研究发明提供了主观条件,学生在劳技课上眼可观、耳可闻、手可以触摸,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材料、器皿和操作过程。

如在教学《花瓶插花》一课时,我就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幅幅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精美别致的插花图,花瓶插花、花篮插花、托盘插花应有尽有,让学生通过观看,来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感悟美、审视美,从中体会到插花艺术的美感,感受生活的美好。学生看后,思维进一步发散、扩展,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采用合作学习形式,创设浓厚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组织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就培 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如在教学《做冷拼》一课时,上课前我就把桌椅摆成了五个方块,每个方块的桌子上都摆上做冷拼的材料,有西红柿、黄瓜、生菜、火腿、洗菜盆、菜板、小菜刀、沙拉酱等。上课了,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就坐,我先给学生们讲了做冷拼的方法,接着讲了注意事项,最后做了示范。示范后,学生们边模仿边亲自动手做了起来,每组里的学生各有分工,有洗菜的,有切西红柿的,有切黄瓜的,还有摆盘子的,每个同学都有活干。我在一组组的巡查,看到好的及时表扬、夸奖,还鼓励说看哪组的同学有创新,摆出更好看的图案来。不一会儿,一盘盘冷拼做好了。这时我看到同学们只顾摆拼盘了,而收尾工作做的不好,就说:“你们看,厨房让你们弄得多乱啊,妈妈在家做完饭是怎样把厨房收拾干净的呢?”这一提醒,各组都又动起来了,有刷菜板的、有擦桌子的,不一会儿桌面上就干净整齐了。各组把做好的冷拼都拿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评说,最后由学生们自己选出拼图最好、颜色搭配最漂亮的拼盘,拿给大家品尝。学生们看着、吃着自己动手合作做出的冷拼高兴极了。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能力总是和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增强和提高。所以,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转为能力就必须把学习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让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

(四)展示劳动成果,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实验是劳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演示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如在学习《制作玩具天平》中,我给学生演示了天平实验,学生由此加深了对天平原理的了解,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握这一原理,制作效果更好。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如在教学《做冷拼》一课时,上课前我就把桌椅摆成了五个方块,每个方块的桌子上都摆上做冷拼的材料,有西红柿、黄瓜、生菜、火腿、洗菜盆、菜板、小菜刀、沙拉酱等。上课了,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就坐,我先给学生们讲了做冷拼的方法,接着讲了注意事项,最后做了示范。示范后,学生们边模仿边亲自动手做了起来,每组里的学生各有分工,有洗菜的,有切西红柿的,有切黄瓜的,还有摆盘子的,每个同学都有活干。我在一组组的巡查,看到好的及时表扬、夸奖,还鼓励说看哪组的同学有创新,摆出更好看的图案来。不一会儿,一盘盘冷拼做好了。这时我看到同学们只顾摆拼盘了,而收尾工作做的不好,就说: “你们看,厨房让你们弄得多乱啊,妈妈在家做完饭是怎样把厨房收拾干净的呢?”这一提醒,各组都又动起来了,有刷菜板的、有擦桌子的,不一会儿桌面上就干净整齐了。各组把做好的冷拼都拿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评说,最后由学生们自己选出拼图最好、颜色搭配最漂亮的拼盘,拿给大家品尝。学生们看着、吃着自己动手合作做出的冷拼高兴极了。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能力总是和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增强和提高。所以,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转为能力就必须把学习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让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

如,学生学了“做灯笼”“纸花”“彩球”“蝶盒”等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让自己做的作品发挥作用呢?接着我结合“六一”、“十一”等节日,把学生做的“灯笼”“纸花”“彩球”“蝶盒”等连起来,挂在教室里,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起到美化教室的作用,兴趣一下子浓起来,同时同学们还将自己做的“扎辫子”“三鱼挂件”等布置自己的小卧室小书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的作品都赞不绝口,学生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目标达成

上一劳动技术教育应包括劳动品德与操作技术两部分培养内容。劳动品德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及劳动中的动手能力、创造与适应能力、审美能力等;操作技术培养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项目的基本操作技能、简单技巧,以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一)劳动品德培养是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

在小学教育阶段,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三大目的。劳动技术教学同样也担负着这三项任务,教学中传授的是技术项目的操作技能。就目前而言,通过劳动技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各项常用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还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而不同的技术项目又各具特点,技能间的实践性不强,例如炒菜的制作,理财的方法,植物的嫁接,电器维修等技能,如果不让学生接触实际,学生掌握某一项技术技能,也并无多大现实意义,且这也有悖于“传授基础知识”这一教学目的。

劳动品德培养才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以发展精神力量为目的的劳动中,技能和技巧不应当成为最终目的,而应当是达到社会目的、创造目的的手段。

(二)操作技术培养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客观载体。

虽然,使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劳动项目的技能与技巧不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技术教育仍是劳动技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的操作,抽象地谈劳动。只有在具体技术项目的学习中,学生才能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到完成劳动后的愉悦,并由此培养其对劳动的正确观念,发掘、发挥其天赋和特长,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所以技术训练是实施劳动教育,达到劳动技术教学目的的有效的客观载体。

我认为让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技术,不是劳动技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只是衡量劳动技术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准之一。因此劳动技术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劳动态度、操作习惯和操作体会的学生自查内容,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劳动技术教学要“以人为本”,应尽可能选择学生走向社会后,与其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技术技能。例如,制作技术、设计技能、计算机使用技术、家庭电工、家用电器使用与简单维修等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必备技能。中学的课时是宝贵的,所以,那些与学生生活、工作紧密相联知识,应该是劳动技术课教学的目标与过程。

英语教学三维目标探究 篇3

关键词:兴趣;自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33-01

一、短语的导入与练习

情景导入:教师出示幻灯片(日历)请学生注意红色的日期,引出单词weekend,解释weekend的意思,并请学生一齐读单词,然后read one by one, 老师纠正发音。T: Do you lik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学生用汉语回答,老师展示卡片并领读短read books, watch TV, play football, go swimming。

短语练习:老师与学生边读边模仿,然后进行游戏“击鼓传花”。规则:卡片从一个同学手中传到另一个同学手中,其他同学边鼓掌边说短语,当老师做出stop的手势时,卡片在谁的手中谁就要站起来模仿动作,读短语。

分析:培养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在情感态度方面一个重要的目标,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主要利用了设置情景、卡片、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导入情景化,生活化,自然流畅、真实可感。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让同学们击掌、动作模仿,在练习短语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二、句子的导入与练习

句子导入: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 At the weekend, I watch TV. I play football.老师边读边做动作。T: How about you? 教师解释并领读How about you?然后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句子练习:Tell your weekend activity to your partner.学生可自由寻找partner进行对话。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学生在谈论中可能谈及的事情或可能用到单词。For example: watch TV, read books, play football, go swimming, play basketball.教师让学生进行对话展示。(惩罚措施:如果谁忘词了,就罚他模仿几个这节课学的动作。)然后教师把句子She goes swimming. She watches TV. She reads books编成chant,领着学生练习。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几个卡通人物,进行Pair work,同位练习句子。

如:(屏幕出现加菲猫在看电视的图片)Ss笑。

S1: He’s goes swimming. (可见掌握的还不很熟练)

S2: No, He’s watching TV.

分析:在这个环节里,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是教师在教学知识技能(说的练习)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话题生活化。有时学生不愿用英语谈论是因为对话题不熟悉或是不感兴趣。“周末活动” 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气氛轻松愉快。有些同学害怕读错后会被取笑,不敢上前一试。活动中采用的惩罚措施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有效地消除了对话表演中的紧张气氛。学习“第三人称单数”时,展示卡通人物的图片,使学生乐于交流。给予必要提示。老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了学生交谈中可能涉及的单词,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有些没有把握说好的同学也会跃跃欲试。

Step 3 巩固练习

1、学生看录像,看完后进行Pair work.,然后请几组同学上前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2、四人一组,调查一下组内成员在周末干什么?(可以参照课本,教师也可在屏幕上展示出可能用到的词组)然后找两三个组汇报调查结果。最后老师对这次调查进行评价与总结。下面是组内同学的对话:

SI: I play football and read books. How about you?

S2: I go swimming.

S4: I watch TV. How about S2?

S3: She goes swimming.

交流后,小组合作制定了调查报告。同学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1、表格式、2、句子式 She goes swimming

3、手抄报式图文并茂,先画一幅图,后面紧接着同学的名字。分析(略):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就是传统教育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学习,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非常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方法的发展,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主要就看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在“知识技能”的教學过程中浸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与 “过程方法”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2001 英语课程标准[S]

落实数学思考课程目标的探究 篇4

为了落实好“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一、注重尽早训练,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主动意识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认识数学, 进入数学世界的开始, 数学思维特点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运用的过渡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 尽早进行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主动意识。

如在教“2的认识”时, 让学生知道河里有一只小鸭, 用“1”表示, 又游来一只, 两只小鸭, 就用“2”表示。并教给学生比较2和1的大小的方法, 以及2可以分成两个1, 两个1组成2等等。从直接给出两个数比较大小, 到给出一个数说出比这个数大或小的数。如:4>国国国, 6<国国国。

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 认位置往往是一个难点, 位置关系本来是一个生活概念, 但当我们从数学角度看时, 又是一个数学概念, 这是几何学的最基本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概念, 这里涵盖了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 这就是数学思考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训练, 及早启迪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看问题, 让学生通过摆摆、拼拼、画画、贴贴等具体行为操作, 再进行比较、分析、判断, 认识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认识图形 (事物) 之间的位置关系, 使学生用数学方法思考的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建立数感和符合意识, 发展数学思考的抽象性水平

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 具体讲就是理解数和运用数的能力, 它是建立在学生对数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数及数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数感的培养, 离不开抽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我们就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教给学生数的抽象性, 例如“1”可以代表一本书, 一个小朋友, 也可以代表一捆数, 一队小朋友。教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 通常要经历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对象上升到半抽象的学具 (小棒、圆片等) , 最后再抽象到用符号1, 2, 3……表示数的过程。

学生数感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数学应用,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引领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 增强对数的感知和感悟能力。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关键在于建立数学模型, 这实际就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进而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

符号运用在数学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从数学中有了符号, 数学才算真正开始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中要重视符号意识的发展。符号使用也是一种数学抽象的方法, 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或一类数学对象, 比起直接用语言要简洁而明确, 也使数学更具数感、美感、动感。

三、形成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理解数学思考中数形结合特点

新课程关于图形及几何知识的内容相对以往有所加强, 这对于拓展学生空间观念, 形成几何直观,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有积极意义。

小学生对数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形来加强直观, 而对形的理解又往往需要借助于数来使其深刻, 因而,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考的常用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 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入手, 去除那些非本质的东西, 留下数学意义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借助实物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也是为了强化几何直观, 帮助建立空间观念, 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的形象思维特征有进一步的理解。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进一步应用中, 通过一些实例所提供的具体数值, 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深刻,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使得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具体的、形象化的理解, 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进行数学思考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方法。

四、遵循逻辑规则, 认识数学思考的慎密性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从纯数学角度讲, 在数学中, 每一个公式、法则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后才可以运用, 现行数学教材, 定理、法则一般是通过验证得到, 或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 这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为降低学习难度而考虑的。但这些定理、法则的进一步运用必需遵照严密的逻辑规则, 这样得出的结论仍然可靠和正确。教学中应将这种意识渗透给学生,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这种慎密性的认识。

数学思考中遵循了逻辑规则, 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对比等, 拓宽思路, 用最简洁、最合理的方法引入概念或解决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发展数学思考中的推理能力

推理作为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根据逻辑法则有根有据作出的, 它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 更是人的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 推理能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

常用的推理的形式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操作) 、猜想、估算、归纳、类比、证明 (验证) 等数学思考活动发现规律, 推得结论, 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还可通过计算、画图及依据相关概念、法则并运用逻辑规则作出科学结论, 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六、增强创新意识, 在数学思考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正是启迪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为此教师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 要敢于放手,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 尽管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许是人们久已熟知的, 所创造的结果并无社会价值, 但对学生个体来说, 这种“发现”或“发明”, 对智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是极有价值的, 其思维活动是创造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科学家和一个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之间甚至没有原则性的差别。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多种途径。首先应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创设一些情境, 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积极探索;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 不要满足于现成的、已有的结论;要鼓励学生“求异”“发散”, 力求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结论。

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数学应用的素材, 我们应充分应用好这些素材, 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拓展学生数学应用的空间, 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摘要:数学思考是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对数学思考的正确认识,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训练, 要善于在数学思考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探究目标论文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财经类院校税务专业经历了设立一取消一恢复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税收事业的发展对税务专门人才的需求急,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全国许多高校陆续设置了税务专业,培养目标则定位于为税务机关培养和输送人才。一段时间之后,税务部门出现人员饱和或超编情况,税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进入税务机关,绝大部分毕业生未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因此,国家取消了税务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对税务人才的需求加,经教育部同意,各大财经类院校又陆续恢复了税务专业。由于近几年税收工作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也带来了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本文拟就税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作些探讨。

一、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近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为了生存与发展,将有更多的中企参与国际经营,也有更多的外企走进中国,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问题。这些新问题都要求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要与这一变化相适应。比如,为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强有全局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国内企业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应该加大了解国际惯例、掌握国际规则的国际税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等。

(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能力应与之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高校的税务专业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提供足够数量的税务专业人才,而且应使培养模式、能力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一致。为此,在专业方向上应该进一步加大适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注意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应做新的改革

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教育网络、网上课程、教学课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税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信息网络丰富了教学内容,放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也给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和教学内容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手段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单一地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拓展渠道,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快更新,借助于网络资源不断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四)市场对税务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对税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税务部门对税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外资企业都迫切需要税务方面的专门人才来处理其涉外税收事务和与其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其它税收事务,进行依法纳税和税收筹划,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同时,社会中介机构对税务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海关、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中,对精通税收及其相关业务的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市场需求的这一变化,要求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适时地转向,由过去以为国家培养税务干部为主转为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涉税服务、税收筹划人才。

二、本科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人才培养层次的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生目前己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则可以通过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税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税务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职业岗位目标定位

税务专业恢复之后,由于一些高校在思想观念上还不够成熟,还未能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税务专业的办学思路,将税务专业人才职业主要定位于“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事税务管理和企业、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以及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职业定位较为广泛,也超越了本科层次的水平。因为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税务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税收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层次管理工作及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根据这一职业定位,税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工商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中介机构、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纳税事务、税收管理的实际工作。

(三)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目标定位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依据这一理念,税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在该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专长,具有处理涉税事务、控制税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专门能力。因此,税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税务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税收环境中从事税收活动应具备的税收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要求以及税收专业技能。税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出其专业特点,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纳税会计、税务代理、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都应体现在专业课程中。

(四)人才素质能力的目标定位面对税收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税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整体要求看,本科税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等完善人格,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较强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具有能胜任财税工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身心健康能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备税收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级税务部门、税务中介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一步优化,应立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上。新的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体设计上,应重点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多维度上的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在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上,体现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实务性课程的特点,创建一些适应时代进步的新型课程。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应本着兼顾理论课和实务课的原则,课程应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国际税收等。专业选修课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类和应用类两大模块,理论类课程的设置更加注意与国际接轨,同时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外国税制课程的设计,应用类课程包括纳税程序实务、税务代理实务、纳税会计实务、税收征管信息化等。同时,在专题性质课程的设置上应强调前沿性。

(二)创新税务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为原则,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为实现途径,创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语音实验室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突出特色,应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上应有所创新。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论文形式、案例分析报告等,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合理评估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杜绝考核成绩的投机性和偶然性。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业务部门选拔具有高学历、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做教师;二是选拔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三是聘请实际部门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讲座。

(五)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及技能训练,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应加强与税务部门、各中介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实训场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室可以为学生展示税务机关办税大厅、公司纳税核算业务流程、税务师事务所项目接洽办理等各种不断变化和逐步复杂化的典型税收环境和税收条件,帮助学生在模拟仿真环境中获取对实际工作的初步感性经验。实验室建设首先应明确其基本功能、内容、拟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等。实验室建设应尽可能地与税务部门及企业的实际工作接近,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环境,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制定探究 篇6

【摘要】阅读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师确定与安排阅读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就要确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目标;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是语文教学的重心环节,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目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过程以及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审美、表达与交流的责任,更有着传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它的目标设置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能否有效实施。

一、现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课程安排时间短,目标设置容量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目标设计问题就是时间短,内容多。教师们总是期望在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内让学生将“十八般武艺”都掌握齐全。既要学生理解和学会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又要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而前者需要一种熟能生巧的等待和练习时间,后者更需要学生长时间用心体会,反复思考。很明显,在一堂课上欲实现所有目标的教学是拔苗助长、激素速成式的教学,其有效性值得怀疑。

例如:《劝学》教学目标[1]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

(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

(4)词类活用:水、日、上、下。

(5)文言句式。

2.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并能背诵全文。

3.掌握设喻的方法,能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如“学贵于勤”“学贵有疑”等。

4.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最后走向圣人的高度。

先不论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水平,就单是看这篇幅和字数,着实有些吃不消。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短的一到三个课时全部完成,不难想象,教师只有压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时间,压缩师生间课堂互动建构的时间,压缩学生间探究讨论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对于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教学目标,最后可能是“丢西瓜捡芝麻”而顾此失彼。

(二)目标设置模糊虚化,师生双方难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具体、明确的规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泛泛而谈,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掌握文学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重依靠教辅教参,把教学目标设置得看似“高大全”,而不符合实际需要。其结果是“多”目标往往成为“虚”目标,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些教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在时下流行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教师因为认识问题上的不统一甚至是误解误判,不顾现实的歪解、曲解教学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科学”潮流,导致在教学实际中设定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很多目标模棱两可,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结果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

例如《鸿门宴》的教学目标设计中,[2]表述的“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特殊句式”,“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这些表述都显得空洞虚化,“一些古汉语知识”到底是哪些?“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到底怎么运用?到底怎么探究?这个看似“高大上”的表述,实质是无法实现的“假大空”。评判标准的模糊,术语表达的模糊,最终会让教师迷失:到底怎么样才算达成目标了?

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对于教学目标中模糊、概括性的内容,应该细化成明确、简单、清晰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学参考目标来用。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的表述如果含糊不清,会使得教师在一节课里看似讲了许多内容,却失去了教学重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学到了知识,但却是肤浅的,表面的,并非我们所希望的可以真正理解和把握。

(三)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评价倒置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但是,有很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陈述的”,[3]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等,这些措辞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愿望和预期结果,是教师要教和能教什么的硬性表达。这种表达之“硬”只考虑到预设的知识,而没考虑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生成的知识,只关注所预期的结果,不关心实际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疑问和获得。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中的“通过阅读分析课文,使学生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认识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从而深刻认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4]从目标设计的案例来看,陈述的主体都是教师。目标的作用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掌握知识却并未提及,而如何测量和评价恰恰是目标的基本作用。这是目标设置的一个典型问题,即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将教师的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考量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本意。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文道结合,一文一道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装扮和浮夸的面面俱到,它需要的是适合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所以,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教材的实情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发,把握好主要方面。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和可测的,且从“文”和“道”两个维度进行考虑设置就足够了。一般来说,单课时的目标将文道结合在一起就足够了,甚至表达时重点写“文”即可。因为“文以载道”,“道寄文上”,二者并非机械分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文是道的表达,道是文的灵魂。在真正掌握“文”时,“道”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实际上,从开始上课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各自的“道”就已经开始了互相的交流碰撞。这种目标设计既考虑到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又兼顾到了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可评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要能帮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学生把握“学什么”的。因此,教师在每节课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而不是虚无的、模糊的。目标陈述的模糊必然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模糊,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找出、解释、读准、默写、背诵、划分”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具体可察的规定,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虽是内隐心智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

(三)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适度、可行

阅读教学目标设立的直接价值和基本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目标设定应体现出学生现阶段通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但又不是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经过教学后可以达到的最高阅读水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能与文本进行互动获得信息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效率,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当然,关于如何设置目标的研究应该是不断深入进行的,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可以对阅读教学目标设置有所参考和启迪,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帮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婷.《劝学》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4(11).

[2]陈兆辉.《鸿门宴》教学设计[A].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C].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7.

[3]何更生,吴红耘等著.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文海.《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A].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C].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7.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制定探究 篇7

一、现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课程安排时间短,目标设置容量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目标设计问题就是时间短, 内容多。教师们总是期望在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内让学生将“十八般武艺”都掌握齐全。既要学生理解和学会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又要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 而前者需要一种熟能生巧的等待和练习时间,后者更需要学生长时间用心体会,反复思考。很明显,在一堂课上欲实现所有目标的教学是拔苗助长、激素速成式的教学,其有效性值得怀疑。

例如:《劝学》教学目标[1]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 绝、兴、功、强、用。

(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

(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

(4)词类活用:水、日、上、下。

(5)文言句式。

2.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并能背诵全文。

3.掌握设喻的方法,能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如“学贵于勤”“学贵有疑”等。

4.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最后走向圣人的高度。

先不论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水平,就单是看这篇幅和字数,着实有些吃不消。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短的一到三个课时全部完成,不难想象,教师只有压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时间,压缩师生间课堂互动建构的时间,压缩学生间探究讨论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对于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教学目标,最后可能是“丢西瓜捡芝麻”而顾此失彼。

(二)目标设置模糊虚化,师生双方难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具体、明确的规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泛泛而谈,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掌握文学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重依靠教辅教参,把教学目标设置得看似“高大全”, 而不符合实际需要。其结果是“多”目标往往成为“虚”目标,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些教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在时下流行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教师因为认识问题上的不统一甚至是误解误判,不顾现实的歪解、曲解教学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科学”潮流,导致在教学实际中设定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很多目标模棱两可,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结果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

例如《鸿门宴》的教学目标设计中,[2]表述的“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特殊句式”,“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这些表述都显得空洞虚化,“一些古汉语知识” 到底是哪些?“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到底怎么运用?到底怎么探究?这个看似“高大上”的表述,实质是无法实现的“假大空”。 评判标准的模糊,术语表达的模糊,最终会让教师迷失:到底怎么样才算达成目标了?

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对于教学目标中模糊、概括性的内容,应该细化成明确、简单、清晰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学参考目标来用。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的表述如果含糊不清,会使得教师在一节课里看似讲了许多内容,却失去了教学重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学到了知识,但却是肤浅的,表面的,并非我们所希望的可以真正理解和把握。

(三)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评价倒置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但是,有很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陈述的”,[3]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等,这些措辞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愿望和预期结果,是教师要教和能教什么的硬性表达。这种表达之 “硬”只考虑到预设的知识,而没考虑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生成的知识, 只关注所预期的结果,不关心实际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疑问和获得。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中的“通过阅读分析课文, 使学生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认识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从而深刻认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4]从目标设计的案例来看,陈述的主体都是教师。目标的作用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掌握知识却并未提及,而如何测量和评价恰恰是目标的基本作用。这是目标设置的一个典型问题,即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将教师的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考量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本意。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文道结合,一文一道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装扮和浮夸的面面俱到,它需要的是适合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所以,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教材的实情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发,把握好主要方面。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和可测的,且从“文”和“道”两个维度进行考虑设置就足够了。一般来说,单课时的目标将文道结合在一起就足够了,甚至表达时重点写“文”即可。因为“文以载道”, “道寄文上”,二者并非机械分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文是道的表达,道是文的灵魂。在真正掌握“文”时,“道”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实际上,从开始上课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各自的“道”就已经开始了互相的交流碰撞。这种目标设计既考虑到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又兼顾到了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可评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要能帮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学生把握“学什么”的。因此,教师在每节课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而不是虚无的、模糊的。目标陈述的模糊必然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模糊,使用“认识、领会、把握” 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找出、解释、读准、默写、 背诵、划分”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具体可察的规定,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虽是内隐心智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

(三)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适度、可行

阅读教学目标设立的直接价值和基本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目标设定应体现出学生现阶段通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但又不是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经过教学后可以达到的最高阅读水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能与文本进行互动获得信息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效率,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当然,关于如何设置目标的研究应该是不断深入进行的,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可以对阅读教学目标设置有所参考和启迪,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帮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

摘要:阅读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师确定与安排阅读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就要确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论文 篇8

一、学生干部在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责任意识缺失。

责任意识是指学生干部对自己机体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 是其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部分学生干部未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责任, 在执行学生工作的时候, 总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其中;或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问题进行总结, 这不仅降低了整个团队的工作热情, 也使得其他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压抑。除此之外, 部分学生干部并未能履行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 在宿舍卫生方面、到课率方面、早操出勤方面也不能以身作则, 常常需要其他同学的督促与提醒,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干部降低了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 阻碍了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功利性过强。

绝大多数学生干部能够正确对待工作任务, 能够以一个服务的心态参与学生工作的管理与实践当中。但个别学生干部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除了工作上的硬性任务外, 其他非常任务工作, 往往需思量再三, 以判断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如是否能够获得优秀干部, 是否能够拿到奖学金, 是否有助于职务的晋升等, 这与做学生干部的初衷相违背。

3、积极性不高。

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成为一名合格干部的必要条件。实践工作中, 学生干部虽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反应灵敏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职能认识不清晰、例会的经常性迟到等。学生干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是其工作态度最直观的反映, 高校管理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重心错位。

部分学生干部一方面高估了其对组织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对大学使命的认知能力不够, 认为进入大学就是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学会与人打交道, 从而将大量时间放在学生干部的管理实务中去, 而忽视了学业。学生干部首先是一名学生, 其首要任务应是保证良好的学业成绩, 在此基础下进行实践内容的扩展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不仅能够在校内树立威信, 而且能够在校外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5、创新意识匮乏。

独立思考能力与良好理论运用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对于学生干部而言, 这种素质应在学生工作中得以展示。当下, 学生干部普遍存在思维的依赖性与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往往按部就班, 按照学院以及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实践。一些有创新思想的学生干部也受已有经验与惯性思维的左右, 只是在原有的学生工作基础上进行小的修改, 未能真正开创新的局面。

二、目标设置理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 (E.A.Locke) 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 外来的刺激 (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 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 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 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 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置理论” (Goal Setting Theory) ,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 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 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 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 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目标与动机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目标设置理论, 部分学生干部在管理实务中之所以会出现问题, 主要在于目标激励效果不够明显。因此需要对目标的性质以及周围的变量进行修正, 以增强目标激励的显著性。而目标激励效果的好坏一般与目标的清晰度、目标的难易度、被接受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强弱有关。目标设置理论对学生干部管理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释,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目标清晰度。

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 如仅告诉“请你做这件事”;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 如“请在周三之前做完这件事”。明确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模糊或总体性的目标能导致更高的绩效水平。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 常给予学生干部以不够明确的、难以量化的任务目标, 如“今年的体育项目要拿名次”、“要保证某某班的到课率”、“学生干部要做好榜样”等, 这种模糊的目标将直接导致学生干部对目标把握度不够准确, 不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浓厚的兴趣去参与管理实践活动。对于部分学生干部而言, 因为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 过分强调干部的经历, 故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其直接结果是顾此失彼, 重心错位, 荒废了学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干部则对自己现有的目标过于注重, 在实践工作中给人以功利性的色彩, 这都是不可取的。

2、目标难度。

目标可以是容易的, 如30分钟内做完15个题目;中等的, 30分钟内做完30个题目;难的, 30分钟内做完50个题目, 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30分钟内做完150个题目。目标应当具有挑战性, 又能够达到。目标难度与工作兴趣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学生干部的管理实务中, 当其接受的任务目标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时, 其工作表现就会处于较低水准。譬如过于困难的任务常给予学生干部以超负荷的压迫感, 使其惧怕任务的失败, 为了规避风险, 学生干部往往会选择逃避等手段;而过于简单的任务则难以满足学生干部的心理需求, 使其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时, 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任务都会使学生干部在工作创新性上受到限制, 简单的任务使其缺乏创新动力;困难的任务则使其逃避创新风险。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 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实现特定行为目标的自我认知, 以个体对能力、经验、过去的绩效、与任务目标相关的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感知作为评估基础。当对某个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强的时候, 对这个目标的承诺就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强弱除了与目标的难度、目标的清晰度有一定的关系外, 还与自身对目标的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内化的、不易量化的因素与学生干部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关系, 管理者应着重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 使其有着良好的工作表现, 以解决其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注:“*”表示相关性, 即目标的清晰度、目标的难易度、自我效能感强弱对学生干部在责任意识、功利性、积极性、重心、创新意识方面影响, 相关度越高, “*”数量越多。)

三、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的目标激励方案。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首先, 他们必须一起确定组织的航标, 即总目标, 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 使目标流程分明。其次,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 各级职能部门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 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必须权力下放, 培养一线职员主人翁的意识, 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 绝对的自由必须有一个绳索———强调成果第一, 否则总目标只是一种形式, 而没有实质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 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 则组织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 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 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组织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励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他还主张:在目标实施阶段, 应充分信任下级人员, 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 使下级人员进行自我控制, 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成果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 以激励其工作热情, 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达到目标激励的效果。

四、目标设置理论以及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

1、具体目标———学生干的工作任务应是适宜的、清晰的。

在进行目标设置的过程中, 高校管理工作者应给予学生干部以明确的、难度适宜的任务 (最好有一定挑战的) , 如在到课率的问题上, 不能笼统地说:“要保证某某班的到课率”, 可将问题深化为:“本月内, 包括特殊情况在内 (如生病、校外竞赛等) , 某某班的到课率要达到95%以上, 未能完成者, 将取消某某班在某某上的评优资格”。将目标清晰化、难度化, 能够增强学生干部的敏感意识与工作动力, 从而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 改善不良现状。

2、参与管理———使学生干部拥有良好的管理体验。

目标管理提倡民主、平等和参与的管理思想, 不提倡管理者闭门造车而独断专行。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 主张由上下级在一起共同商讨确定目标。因此, 组织应具备民主、平等和参与的宽松的组织氛围与文化。由于管理环境的改善, 一些学生干部将会对自己的目标以及在组织中重要性进行新的评估, 转移了注意力, 使得在工作与学习上的投入达到平衡。

3、自我控制———强化学生干部的“主人翁”身份。

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 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 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这种自我控制的机制, 增强了学生干部的自主意识, 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工作。

4、下放权力———给予学生工作者更多的展示机会。

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促使权力下放, 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 调动学生干部的想象力,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把局面搞得更有生气一些和更有效率一些, 从而使其开创新的局面。权力的下放也使得学生干部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 有目的、有条件地进行学生活动的实践工作, 更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极大地发挥。

5、注重成果———对学生干部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与回馈。

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 看重实际贡献。组织实行目标管理, 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 从而能够按学生干部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因为绩效评价的公平性, 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的“侥幸”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压制, 这不仅打击了部分学生干部功利性的需求, 使其不得不“按劳分配”, 降低对目标值的期望, 而且也能够通过公平的竞争机制, 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卫明: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干部的五种意识[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23) .

[2]丁可: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思考[J].情商, 2011 (44) .

[3]孙晓波: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高职学生激励问题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

[4]Locke E A Latham G P.:Work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J].Psychology Science, 1990 (1) .

[5]Locke E A Latham G P.: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M].Prentice-Hall, 1990.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探究 篇9

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假设没有事业单位所供给的社会服务, 整个社会活动将难以正常运行。事业单位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国家对其财务管理只是政策性参与, 在企业会计改革的背景下, 国家财政部门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对资金的预算和收支管理, 而是实施以绩效为主要方向的财务管理模式, 以实现绩效最大化为目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二、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指的是为实现社会公益、承担国家某一方面的任务。由国家部门使用国有资产组织各种劳务方式和精神产品, 为社会提供生活服务。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活动的社会服务, 由于事业单位的构建不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从政策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是促进社会共同财富的提升, 因此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事业单位要保证国民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推行以及供给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或产品, 这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增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评价标准, 主要是看事业单位对其所布置任务的完成进度以及对上级下发的款项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国家下拨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社会效益, 但其并不要求创造经济效益的大量增加, 不需要回报。因此, 各个事业单位都将工作重心放于年度任务的完成上, 严重忽视了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 在资金使用、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缺少管理, 导致大量资金的浪费现象严重, 资产的内部管理混乱, 部分事业单位甚至生成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指的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时希望达到的水平, 它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总体方向, 但同时也受事业单位目标的限制。依据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性质的特殊性, 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发展中目标、终极目标。在考核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时, 不单只是根据经济指标, 还要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最大化, 增强各个部门间的运行效益, 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一) 基本目标

事业单位的基本目标要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国家财政, 财务管理的一项最基础目标, 就是正确使用财政资金和严格管理财政资金。自觉遵从国家制定的会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法规, 合理实施基础操作规范, 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随时接受社会和国家的财务检查和审计, 对于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实行财务监督和控制, 保证国家资金的利用实现最大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职能, 拟定具备较强可行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 完成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

(二) 发展中目标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投资和筹资, 争取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提高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 事业单位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由于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事业单位必须全面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形势的需求, 争取在保障为人们生活提供有效服务的前提下, 获取资金流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要不断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要求, 转变传统单独依靠的财政拨款形式, 积极开拓市场资金, 逐渐实现将政府管理事业单位变为社会管理事业单位的新形势。在单位发展过程中积极的筹集资金, 争取用最少的筹资成本和最小的筹资风险获得更多的资金。

(三) 终极目标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组织, 伴随着市场逐步进入事业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想要顺利发展自己公益职能和社会事业职能, 应该保障自身的合理发展和生存。其在向社会实施公益服务时, 不应忽略经济效益。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资金收支管理和预算, 而应该发展以绩效为方向的财务管理方式。始终坚持发展最大化绩效的目标, 实施成本管理, 把事业单位的投入发展, 组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争取实现事业发展和事业单位的共赢, 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绩效的最大程度化。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策略

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事业单位应该转变自身传统的粗放型财务管理理念, 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根据标准步骤实施预算管理, 增强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质量, 促进预算实施的可执行性, 完善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相分离的现象。经过改善单位资产实物管理的核算和方案落实, 保障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应用, 控制国有资产浪费和不良流失的状况。

(一) 保证资金支出在规定的范围内, 保障公众服务的实现

事业单位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国家投入到的资金, 设置专人专账的管理办法、制度, 将事业单位日常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开, 财务人员的安排上不能够出现一人多职、多人多职等现象。准确计量和确认事业经济活动的成本和产出, 详细分析成本的组成部分以及成本管理上还存在的问题, 及时实行有效的控制手段降低事业单位成本, 增强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利用率, 争取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绩效。对于单位预算内的资金管理, 应该依据国家规范化的编报预算, 严格进行财政拨款顺序, 根据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范围支出, 禁止出现透支、超支以及各种不良浪费现象。而单位预算外的资金管理, 则应该将所有归入财政预算一同管理。

(二) 拟定内部管理制度, 预防资金流失和各种腐败现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将依靠财政资金的模式转变为多种渠道筹资的模式, 例如社会各界教育投资、捐赠、科研成果收入、债权人筹资、接受服务的缴费等各项资金。事业单位不仅要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经费, 还要积极的面向社会筹集各项资金, 扩展筹资的渠道。

固定实物资产应该交给固定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固定资产的保管和运用应该由各个部门分配专门人员负责, 增加对固定实物资产的日常保管, 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 明确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间的责任权利, 确定管理的内容和环节。随后再设置全面化的管理制度, 将内部财务管理做到照章办事、由章可循;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规范, 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设置固定资产清查规范, 改善对于内部固定资产的财务处理方法。

(三) 提升对资金收支控制和管理, 增加资金的应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经过对成本核算分析、预算管理等环节, 严格依照国家的预算步骤, 根据进度使用资金, 对单位内部人员的收入分配实施调节管理, 使用激励分配制度,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单位支出管理要专项审查, 减少事业单位成本, 提升财务资源的利用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先要做到科学分配资金, 合理编制预算, 增加经济核算, 节约支出, 按照法律规定组织收入;其次要增加对资金的管理力度, 预防资产的流失,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对单位经济业务实施预测、监督和控制, 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以此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珂.事业单位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05) .

[2]景宏军.我国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的制度缺陷与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 (12) .

[3]周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时代金融, 2012 (21) .

[4]冯浩, 刘平.改进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 2012 (02) .

[5]苗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规范问题探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02) .

[6]陈丽平.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0) .

探究小学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 篇10

一、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

( 一)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 更多的还是语言的交流, 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 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如果教师提高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那么学生就能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课本上的一些语文知识进行运用, 这样语文课程的实效性也能够得到体现。

( 二)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能够为学生在生活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生拥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能够增进对他人的了解, 实现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注重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能够为学生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拥有良好口语表达能力的学生, 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口语交际课堂目标的设计

( 一) 注重语文教学的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小学生学习的层次性特点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 并注重不同的年级之间教学难度的逐步提高, 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针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应该结合他们的知识及经验水平较低的情况来进行相关的课程计划安排。

例如, 在讲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松树与大松树》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对话进行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来体会文章的内涵, 这样学生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 进而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能够得到改善。

( 二) 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在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以后, 还应注重收集学生的意见与想法, 进而让学生在与自己的交流互动中能够形成属于他们的理念与观点, 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此外, 教师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时, 还可以借助语文教材, 通过对语文教材知识的讲解来引领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例如, 在教授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文《李广射虎》时, 教师应该对课文中的情景进行描述, 让学生的脑海中能够形成有关于课文内容的画面, 教师在描述完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情景的描述, 以促进学生复述课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 三) 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方式的研究, 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 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提升。由于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 小学时期的口语交际学习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情境化与生活化, 多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境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 让学生能够在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从而为学生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创设良好的条件。

例如, 教师在教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花瓣飘香》时, 应该注重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案例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如在讲述课文中的小女孩摘花送给生病的妈妈的故事时, 教师还应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进而让学生能够懂得“语文源自于生活”这一道理。当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向其他同学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相似经历, 这样一来,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与语文知识的讲解有机结合, 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学习小学课程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初步阶段, 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加强小学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 优化教学方案,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口语交际,意义,措施

参考文献

[1]袁诚诚.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 (小学) , 2014 (05) .

[2]权国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 (05) .

小学科学中情感目标的实践探究 篇11

关键词:情感态度 小学科学 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情感态度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科学教育界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对科学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好基础。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逐步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知道珍爱并懂得善待生命,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教材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在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养蚕活动中,笔者对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养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走进教室,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包蚕卵,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有些孩子开口就问老师,有些孩子自己翻来覆去地看并猜测着,还有些孩子准备把它们捏碎了看个究竟,我便说:“你们手中拿的都是一个个小生命。”“啊!”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觉得不可思议。我接着说:“这些都是蚕卵,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外形。”孩子们个个都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眼前的这些小黑点——蚕卵。在观察和分析了蚕卵后,孩子便认真地用课前老师要求带来的材料给蚕布置“家”,我很惊叹于他们的成果:有干净清爽的蚕盒,有画了图案的漂亮蚕盒,还有写满了养蚕窍门的实用蚕盒,个别孩子还懊悔自己准备的盒子不够精致,说回家要再做一个更好的给蚕宝宝安家。

案例分析与反思:责任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它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他们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一开始学生对待看起来毫无生命迹象的蚕卵比较随意,当他们知道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知道那些就是即将出壳的小蚕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对脆弱小生命的呵护之情,也为接下去较为长期的养蚕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一教学过程自然地激发了孩子们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

责任感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通过一点一滴的教育形成和积累的,是在“做”中培养出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感的。因此,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利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机会,从“养蚕”这种点滴小事抓起,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就能逐渐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

二、通过养蚕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孩子们的蚕都已经孵出来了。一节课上,我正在跟孩子讲蚕的“眠期”会不吃不动,并提醒不要把眠期的蚕误认为死蚕扔掉。这时,小黄猛地站起来:“哎呀,我昨天刚把一条蚕扔掉了,我以为它死了,我爸妈也说它不吃不动肯定死了。按老师讲的,它应该是在眠呢!”表情有点无辜,但更多的是无所谓。我正想说几句纠正下他的无所谓态度,其他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在指责小黄了,我知道这时我已经不再需要多说什么了,小黄已经哭了。我制止了孩子们你一句他一句的谴责,转向小黄说:“你昨天还不知道蚕有眠的特性,老师相信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会更用心地养好其他的蚕宝宝,对吗?”片刻等待后,他噙着眼泪重重地点点头坐下了。接下去的教学中孩子们个个挺直了腰板坐端正,期待我传授更多“养蚕秘笈”。之后的事实证明,小黄养蚕过程可以用非常用心来形容,除了上课认真汲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外,自己还上网搜了很多养蚕注意事项跟同学们分享,俨然成了养蚕小专业户,同学们也一改谴责的态度,遇到养蚕问题还先向他请教。

案例分析与反思:《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注意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提高养蚕的成功率和上蔟率并不是教师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养蚕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实践和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探究知识的动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自愿地去探求和应用知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通过开展“养蚕”这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这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通过养蚕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

“老师,我的蚕宝宝结茧了,他们在不停地吐丝,不停地吐。”

“老师,我的蚕蛾出来了,太神奇了!”

“老师,老师,产卵了,你看,我们的蚕蛾产了好多卵。太厉害了!”

“我的蚕蛾死了,我哭了。我觉得他们太伟大了,我看着他们把自己一点一点结进茧里,经过漫长的等待羽化成蛾,最后不吃不喝,交尾产卵后不久就死了。虽然我给我的蚕宝宝,蚕蛾都拍了照留念,但我还是想念它们。”(以上摘自孩子的养蚕日记)

案例分析与反思: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看着蚕的结茧成蛹,羽化成蛾,孩子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看到蚕蛾交尾产卵后的死亡,孩子的感伤正是对生命的一种悲悯,同时也认识到了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学生在亲历“养蚕”的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进一步了解生命,感受生命,体味生命存在的价值,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在科学教科书中包含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一些直接与人的生命相联系的内容,完全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素材,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新的《标准》中,情感态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被明确提了出来,这既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教学理念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不懈的追求精神,成为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探究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模式 篇12

关键词:大学外语,应用,模式

一、什么是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外语教学是高等学校非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外语课程, 包括大学英语、大学日语以及大学俄语等外语的教学。教师设计教案时常用到的教学目标是用非常具体的语言书写出来的, 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是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目标管理原理, 结合大学外语学科特点, 对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进行目标化研究, 并编制出明确、合理、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 依托科学的评价体系, 构建以目标教学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

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牢牢把握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 其特征是民族性、差异性、自主性。

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模式有三个基本出点发, 首先是学得观。目标教学管理模式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 指通过教学而有意识地学得第二语言的知识, 运用科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功能;其次是系统观。必须着眼于整个英语教学系统, 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中前进, 保证外语教学能抓住外语教学这个整体;最后是效益观。应注重教学的投入产出之比——效益, 目标教学管理模式力求实现高效益、低消耗, 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两大指标。

二、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全球外语学习极少成功和普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出对对外语是学得的本质认识不清, 外语教学的实施脱离实际。

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模式充足的理论依据这就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 适应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趋势, 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 要求把学生真正当作有主体性的人, 要求教学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要体现“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则起主导作用, 必须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基础,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 学生的学习必须向课外延伸, 必须依靠自学。基于对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这一普遍原则,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自管、自评。目标教学模式直接吸纳了教学最优化论的效益观和掌握学习的目标观。

目标教学模式坚持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观点, 注意目标设计的层次性、连续性, 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两个主要标准。结合外语学科特殊性来看, 它是一门实践课。要寻找语言教学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使所有学生都达到预定的掌握标准。做到用学生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目标, 目标是有层次结构, 创造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堂外现实之间的主动联系, 并通过测验了解各种程序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方面的效果。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核心。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特别突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和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要利用环境的优势、本着从自己学习的特点出发、掌握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并通过实际运用来检测自己的能力和欠缺, 使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反思以往学习经验得到鼓励。教学指导建立在对认知过程的认识上, 并将教学形式多样化, 培养和造就有自主能力的学习者。以目标教学理论为杠杆。把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 使目标内在化, 并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化, 激发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 要让学生懂得外语课是一门实践课, 学生愈来愈能主宰自己的学习, 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 对教师帮助的要求越来越小。

三、大学外语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了把教学总目标落实到每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 必然要求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它包括了教学总目标 (goal) 、教学具体目标 (objeetive) 、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几个层次。根据目标细化体系编制测试试卷, 组织测评, 设立预备级、一级和三级两个层次的班级。目标教学实施必须做到展示目标, 定向导学, 紧扣目标, 有效积累。依据目标, 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系, 有助于学生尽快地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及时把握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势, 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有关的训练与积累, 从而对目标教学实行有效的调控。

设置灵活多样的课型, 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设立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的基础课;设立们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选修课;设计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的辅导课;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的系列讲座。

要不断努力地营造语言环境, 构建一个多维的、立体的语言学习时空网络。强调学生通过模拟社会活动为自己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把教学总目标落实到每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目标教学的测评就是对实施目标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要建立测评试题库, 这包括按测评等级编制、按测评主体编制、按复杂程度编制单项测评和综合测评系列。以帮助学生确定是否进入下一级学习, 增强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确定学生的综合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实施测评的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比较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并以自我测评与外部测评结合, 以自我测评为主。

参考文献

[1]程达.教学目标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成分数据模型下一篇:热传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