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探究论文

2024-08-20

语言探究论文(共12篇)

语言探究论文 篇1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语体。这种语体反映了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和语言智慧, 为语言的发展抹上了时代的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特色以及它的影响和价值, 为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特色,影响因素,价值作用

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 以及高速互联网的大范围覆盖, 网络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查阅新闻、论坛学习知识、网上聊天, 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 大到国家大政、国际形势, 这些网络生活的构成内容, 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从网络获得信息, 又反馈给网络, 再由网络传递给其他人群, 俨然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

伴随着网络文化、网络生活的产生、发展, 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独有特色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文字、图形、符号 (字母、数字) 等组成的语言体系。网络社会可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 所谓“线下”即指网络的硬件基础部分, 源于“线下”网络的网络语言:例如网页、网址、浏览器、局域网、路由器、宽带网络等, 这一类网络语言, 更多的是来源于网络的基础构成, 是一类约定俗成的定义,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大。而“线上”网络, 就是指网络中各大网站、论坛等用于人们交流、交换信息的场所, “线上”网络语言则是人们在网络中日常交流时产生的具有鲜明网络文化特色的词汇, 例如:杯具、灌水、屌丝、女神、高富帅等。诸如上述的网络词汇, 源于日常生活, 又融合了广大网民的智慧, 被赋予了一层脱离字面意思的含义。这一类的网络词汇, 非网民似乎“不懂”, 而一经解说, 却又恍然大悟, 在网络语言中, 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以“线下”网络语言为主。

二、网络语言的特色

网络语言来源于人们的网络生活交流, 同时又结合了自己的“加工”。大多数的网络语言、词汇都具有相对应的社会基础, 往往是在某一重大国际时事、社会事件发生之后, 某些社会现象得以曝光之后, 在网络的传递过程中, 网络语言得以创新、发展。由于网络的复杂, 网民人群素质修养的高低, 势必使新兴网络语言类型多样, 特色多样;再结合当代生活的快速节奏。网络语言的特点有如下四点:高度创新;使用不规范;语言简练;修辞手法多样。

(一) 创新性。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新兴事物, 随之也出现了大量新兴的网络词汇。网络语言减少了传统语言的束缚, 再结合新兴事物的刺激, 可以使网民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五毛”一词, 起源于各大论坛, 意指网络中为某些特殊利益进行虚假回复的人, 这些人每回复一条支持某特殊利益集团的帖子即可得到该利益集团所支付的五毛钱, 这种在网络中恶意宣传的事件自身就是新兴事物, 而起源其中的网络词汇“五毛”则具有高度创新性, 既形象又独具网络风格。

(二) 灵活性。网络语言的灵活性是指网络语言用词灵活, 追求抒情达意, 而不一定遵循语法原则, 字面内容与含义联系不大;更多的是靠着网民的创造性, 天马行空一般, 起源于某些时事, 经过网络的传播, 而成为当下最为走红的网络词汇。有些网络语言在传播中, 甚至会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拥有不同含义。例如起源于某购物网站的词汇“亲”, 该词常用于卖家对买家的亲密称呼, 通过该网站的影响力, 逐渐走红网络。而从语法角度来看, 亲是一个动词, 将亲密的或亲爱的简略称为亲也不符合语法习惯。再例如“屌丝”一词, 词汇本身的含义就不甚明确, 该词起源于某贴吧, 原是该贴吧网民自嘲的称呼, 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含义。上述两则实例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

(三) 简练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简洁。同样的, 网络语言也具有这一特点。简短的话语、浓缩的词汇, 不仅易于记忆, 同时也便于传播。从一个个简短、精炼的网络词汇中可以看到网民的民间智慧。例如“高富帅”、“白富美”这一对网络词汇, “高富帅”用于形容身材高大、拥有可观财富、外形俊朗的男性;而“白富美”则是用来描绘皮肤白嫩、收入颇丰、美貌动人的女性。从这两个词汇中不难看出, 仅仅三个字的词汇, 就包含了如此多层的含义。简练、浓缩的背后, 琅琅上口, 迅速地传播开来, 迅速蹿红于网络。

(四) 修辞手法多样性。网络语言由广大网民共同创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修辞选择。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网络语言经过网民的智慧加工, 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是“什么”的谐音, 而“浮云”则是一种比喻, 比喻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事物。“杯具”则是“悲剧”的谐音, 结合“人生就像一张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一语, 寓意浅显易懂。而“粉丝”一词, 则是由英语词汇“fans”谐音而来, 同时也显得更贴近人群。“东东”一词, 使用了巧妙的叠音修辞手法, 代替“东西”一词。诸如“XD”、“:-) ”这类表情类网络语言, 则是使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将使用搜索网站找寻相关资料称为“百度一下”, 则是应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JJWW”来表示“叽叽歪歪”, 同时使用了谐音和拟声的修辞手法。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来源于社会时事, 传播于各类人群之中, 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延展。随着各大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各正式媒体报道之中, 这样, 不仅影响着网民, 又同时影响着非网民, 影响着现实社会。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 不仅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样的, 那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也值得我们留意。当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影响势必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例如 “富二代”、“官二代”等词汇, 它们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 带有些许的暗讽意味, 指责那些凭着上一辈奋斗努力而自身却毫无建树的一辈人, 这些网络词汇的走红, 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一种好逸恶劳的风气油然而生。同时, 针对这些现象的出现, 又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再例如“走你”一词, “走你”一词来源于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这一时事新闻, 原是为航母工作人员一指挥手势所配的画外音。经过网络的传播、各大媒体的报道, 一时之间, 在网络中、社会中迅速窜红。“走你”一词的发生、发展, 促进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使社会上更多的目光投向我国的军事发展上, 起到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传递了“正能量”。

四、网络语言的价值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度创新, 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基于现实社会基础产生的, 源于社会,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从大量的网络词汇的走红, 可以看到, 随着国际、社会大事的发生, 道德、伦理相关的社会现象的揭露, 越容易产生新的网络语言, 也越容易广为流传。这表明网络语言的价值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导向, 也反映出人们对时事的相应态度。

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结合网络社会环境的相对私密化, 许多现实社会中人们不愿或不敢提及的话题, 在网络社会得以畅所欲言, 从这方面来看, 更多“劲爆”的内容所形成的网络语言, 展现出了现实社会所隐藏的一面;从这些网络语言中, 剥离出产生的实质内容, 对我们全社会的道德、伦理工作的建设有种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例如“山寨”这一网络词汇, “山寨”一词, 包含模仿、高仿等意思。由于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制知名品牌商品外形或将知名品牌商标稍加修改这一系列“挂羊头, 卖狗肉”的产品, 网友们将这些商品戏称为“山寨货”。“山寨”一词本是中性词, 但在“山寨货”一词中, 就略带贬义, 让人不禁想起肆意掠夺财产的江湖强盗, 因为强盗们在中国传统文学里总是居住在山寨里。而这些市场上的“山寨货”确实是掠夺了知名厂商的各种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 “山寨”一词的走红, 很隐晦地表露出了广大人民对这一侵犯商家利益现象的幽默嘲讽;也让整个社会意识到, “山寨”行为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的地位。那么, 从“山寨”一词的走红, 所引出的如何完善商品经济中的利益保护措施, 如何开展自身产品创新这一系列问题, 就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相关价值, 起着一种有力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凌.浅析修辞手法在网语构词中的运用[J].哈尔滨师院学报, 2005

[2].李存.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4].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赵华伦.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 2009

语言探究论文 篇2

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社会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摇篮,从情节整体入手,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挖掘其社会因素是理解小说的主题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品味“特异语言”,探究主题。“特异语言”即特别的、不同平常的语言,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

一、语言矛盾之处。

《故乡》第59段,闰土见到“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欢喜”与“凄凉”是矛盾的。“欢喜”是为什么?――见到了儿时的好友;“凄凉”是为什么?――二十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与“我”的境况相比,自惭形秽。“欢喜”是人之常情,“凄凉”则是社会使他苦,并深刻于他心。此时他的心情是多么复杂,本能的“欢喜”与社会造就的“凄凉”你争我夺,让闰土很是为难。联系后来对“我”称“老爷”,可以看出是“凄凉”胜了。这样,矛盾趋向了和谐。官、匪、兵、绅、多子,使闰土饱受肉体之苦,而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又使他受尽精神折磨。他的“凄凉”根源就在于此。我们不难理解社会对闰土的影响之深,以至于如此细小的地方都得以显现。

《我的叔叔于勒》,母亲对买牡蛎这件事的表现:内心舍不得花钱,又让买,嘴上还说吃多了会生病。

我们只有通过分析表面上矛盾的语言,找到矛盾的原因,才会发现矛盾的内部是和谐一致的。作者叙述语言的矛盾是表达的需要,而作品人物言行的矛盾是人物性格使然,我们可以通过发现矛盾,探究矛盾的原因,进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二、着意修饰之处。

《故乡》第二段写景物

71段,“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有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59段,“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68段,“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结合语境看两处均隐藏着闰土的心理斗争:第一处闰土在到底该叫什么,依幼时的情谊该叫“迅哥”;依等级观念该叫“老爷”,最后叫了“老爷”,这期间,其心理斗争是激烈的,结果是等级观念占了上风。由此可以看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影响之深。我们进而可以透过闰土这一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窥当时社会之一斑。

同样,我们也不难通过对闰土“终于”就座这一行为的分析,看到其内心世界,并进一步从社会身上找到造成他这种怪异的性格原因。

三、有悖常理之处。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人物不乏有悖常理的表现。而现在看来不合情理的言行,在当时当地却在情理之中。是社会使不合情理的尽在情理之中。因此,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有悖常理之处,可以触到当时社会的.“痛处”。

闰土见到“我”称“老爷”,并不使他淡忘了幼时的情意,而是当时社会的“毒瘤”――封建等级观念作怪,扭曲了闰土的灵魂,便有了许多有悖常理的言行。逆而推之,类似焦叫“老爷”的言行并不是闰土心甘情愿的,而是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他脑子里已根深蒂固,并左右着他的言行。

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躲”

胡屠户女婿进学挨骂,女婿中举被打。

同一人物在不同时候,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德拉平时很“抠”,卖头发时却急急匆匆,并不讨价还价。

四、模糊空白之处。

网络语言的探究策略 篇3

一、关于网络语言成因与性质的探究

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形成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目前人们研究的大概有几种情况:

(一)認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黄进的《网络语言符号说略》中认为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交际中打破地域限制,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匿名交流。这就归功于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了。这种交流方式使网络语境具备平等性,行为与责任分离,角色扮演随意的特点,同时为各种网络语言的出现提供了语境条件。

(二)认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是网络群体的特殊心理要求。从主观上看,网络语言的形成与网络群体的心理有极大关系。经常上网聊天的人以中学生、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人为主,这个特殊的群体以自己特有的心理因素影响着网络语言的产生。周洪波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黄进的《网络语言符号说略》,郑远汉的《关于网络语言》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群体的语言,在以上谈到的这几种人当中,在现有的汉语基础上,熟悉一点点英语,为了追求新奇、时髦,喜欢标新立异,于是就临时性地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三)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邝霞的《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刘海燕的《网络语言》就持这种观点。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生活语言”、“大众语言”、“全民族共同语”在网络语言上的使用和变化,它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并非真的像地域的方言那样具有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词汇乃至语法体系,它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这种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

(四)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流行语。劲松、麒可的《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中认为,从性质上说,网络语言不过是一种流行语,一种流行范围、使用人数都有限的流行语。如当你键入汉语拼音“you xiang”时,输入法出现的第一词就是“幽香”,于是便用“幽香”代替了“邮箱”。另有些是利用“谐音词”,即根据词语的原来读音,新造词语和借用他词。最典型的莫过于把“E-mail”称作“伊妹儿”,把“hecker”称为“黑客”,“妹妹”变成“美眉”等。具体地说,其中有一些可视为网民这个集团的习惯语,这些社会习惯语如果广泛使用,有的或可进入全民语言,有些则注定不能成为共同语言,不能说它们是社会习惯语或社会方言,说它们是行话、黑话也未必恰当,不如称之为网民之间使用的一些特别的信息符号。

(五)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大多数学者认为,网络语言不是语言变化,而只是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网络语言作为语言在网上的变异是非常活跃的,网络语言不像语言变化那样渐进、稳定,而是突发的、活跃的。网络语言就是语言在网络这个特定的话语语境中变异的结果。

二、关于网络语言表现形式的探究

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何洪峰的《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郑远汉的《关于网络语言》、陈榴的《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黄进的《网络语言符号说略》等关于网络语言表现形式及类型的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每一位研究者所给角度的不同(或从广义角度,或从狭义角度),所用的理论与方法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于根元、陈榴从广义的角度认为,网络语言的词汇形成有五种类型:一是纯粹意译,分两种形式:(1)新造词语,如互联网(internet);(2)借用词语,如菜单(menu);二是音意兼顾,如黑客(hecker);三是纯粹音译,如波特(band);四是字首缩略,如PC(personal computer);五是谐音转写,分三种形式:(1)汉字谐音,如大虾(大侠);(2)数字谐音,如885(帮我);(3)混合谐音,如ftf(face to face)等。郑远汉、何洪峰从狭义的角度认为,网络语言有七种形式构成。一是符号图形类,如:--)表示笑脸;二是数字会意类,如:0001000表示我很孤独;三是谐音替代类,如:1314=一生一世;四是缩略简称类,如:BB=Bye Bye;五是转义类,如:造砖,灌水;六是双语混杂类,如我I你=我爱你;七是重字赘语类,如:坏坏(坏蛋)。

三、关于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

尚春光的《网络词语的人情味和形象性》,陈晓浒的《对网络语言的思考》等学者的文章在网络语言基本特点方面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为:一是简略性,用语言简意赅;二是创新性,用语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三是形象性,用语形象生动,人情味浓;四是欠规范。除此之外,刘浩的《初中生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林纲的《网络语言变异现象及动因考察》认为网络语言还有模糊性特点;张韬的《网络符号小辞典》认为,网络语言有方言印记特点,同时,陈晓浒认为网络语言还有受限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上网的工具——电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但是这些特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数学者只是单纯地研究出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较少从内向外发掘网络语言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从网络语言去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学者非常的少。基于以上的特点,认为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较大。在中学时代,大部分学生去上网,如果学生不把握好上网的度,将会干扰学生正常的语言学习,同时也会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些在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到。

四、关于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的探究

周洪波(出版了《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认为,有些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任意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随意连接和镶嵌,由此出现的错字、别字,还有聊天室网民的名字五花八门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詹勇的《网络语言是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指出,网络语言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泛滥,歪用词义等现象,受方言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等有意无意地违背语法规则。而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刘海燕《网络语言》则指出,现在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语言使用不够文明。

针对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应该怎么来规范?研究者争论很激烈,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闪雄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指出,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家庭时就事先建立规范,保持汉语的纯洁,不要为了一时之快,为后人留下祸根。

(二)以于根元为代表,他指出,网络语言的规范是分层次的,有它自己的要求。因为网上的成员情况复杂,一些网民清醒成熟了,新的网民又加进来,新老网民的语言状况在网上共存,也形成了层次的差别。所以,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应是有层次的,无止境的。

(三)陈榴认为,规范的对象是指网络语言存在内容上的不健康的东西,因网络语言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其语言形式也处于约定俗成的阶段,要人为地规定它,不仅时机尚未成熟,而且很难操作。

(四)周洪波认为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是宽容理解,推荐引导。宽容理解就是对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推荐引导就是对使用语言的不正常心理加以疏导,因此,认为他的观点更具代表性。

总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也就意味着网络的语言还会层出不穷,因此,对网络语言的探讨与研究也不会停止下来。

语言探究论文 篇4

关键词:语言观,语言习得,语言测试,语言能力,语言习得

语言观就是关于语言的认识, 由于语言学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不同, 因而形成了不同阶段所特有的语言观。每一阶段的语言观是当时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语言习得和语言测试则是语言观的直接反映与具体体现。本文通过介绍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探究语言测试理论背后的语言观背景, 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语言学理论发展对语言测试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前语言测试阶段与语言观背景

语言学界普遍把20世纪40年代前的语言测试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应运而生, 虽然当时的语言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还没有形成指导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系统理论, 因而不能给这个阶段的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提供理论依据。从语言观方面来看, 这个阶段的语言观不是自觉的, 而是把语言当成一门知识, 主要围绕语音、词汇、语法等展开教学和测试, 在内容上侧重于语言知识, 在形式上以传统的主观性测试为主。把语言看成是一套知识, 是这一时期语言教学和测试语言观的内涵。

二、 心理计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与语言观背景

20 世纪40 年代至70年代, 人们逐步意识到, 关于语言规则知识的学习与真正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 学了前者不等于学到后者。于是有人提出, 教语言, 教的应该是“语言”, 不应该是“关于语言”。鉴于此, 以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 、Fries、 Lado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首先对语言的形式系统做了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该学派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 一套符号系统。语言具有可分解性, 可将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等技能, 教学与测试都围绕语言技能展开。到这个阶段, 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基本走上了科学化道路。同时, 由于受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并在吸取心理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科学方法基础上, 最终形成了心理计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和测试语言观可概括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系统。所学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这套形式的技能。该阶段语言测试主要受以下语言观影响:

(一) 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 谈到结构主义语言学, 不能不谈到著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 现在,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 索绪尔是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他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对20世纪各个语言学流派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他首先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符号学理论, 他说:“语言首先是一个符号系统, 所以我们必须求助于符号科学……。”语言符号是语言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索绪尔符号学的主要观点。在他看来, 要想深入地研究语言学, 就必须首先对符号学进行深入研究。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并为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二) 布拉格学派的结构—功能语言观。 布拉格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出现的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之一, 也是被语言学界公认的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他们的观点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即结构-功能语言观。布拉格学派继承并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系统的观点, 并提出, 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孤立地去研究, 要正确评价一个语言成分, 就必须明确它与其他共存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该学派的功能语言观, 是把语言看成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他们还提出, 语言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 由许多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布拉格学派的结构—功能语言观对之后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 曾说:“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 对该学派的语言观给予了高度肯定。

(三) 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观。 布龙菲尔德 (Bloomfield) 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并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他发展了美国语言学家博厄斯的语言学理论, 并受到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提出了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语教学方面的听说法, 就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 在结构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它采用大量的、机械的句型操练, 体现了刺激——反应的原则, 在当时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构主义语言观为心理计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尤其是分立式测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交际语言测试阶段与语言观背景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首先, 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Chomsky) 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并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概念。与之前的语言技能概念相比,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过于抽象, 人们交往时还涉及到许多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鉴于此,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并指出, 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 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随后提出了“语言功能学说”, 即同一句话, 在不同的场合下, 会有各种不同的意思, 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至此, 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扩大了, 认识到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20 世纪80 年代初, Canale &Swain 提出交际能力理论, 该理论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对80年代的语言测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90 年代, 贝克曼 (Bachman) 将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发展, 创造了新的语言交际模式, 即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 创造并解释意义。Bachman交际语言模式的提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提出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被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他提出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程度” (degree of authenticity ) 问题, 并把它作为开发、评价一项测试的标准。这一标准对我们开发、评价某项考试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际语言测试主要受以下语言观影响:

(一) 乔姆斯基的天赋官能语言观。 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经过长期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创建了生成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 (简称TG) 学说的出现, 猛烈地冲击了当时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刺激——反应论。乔姆斯基通过把语言放到人类心智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从而认为语言是天赋的、具有生物学基础, 总结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假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通过语言习得机制, 普遍语法得以内化并成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语言学能力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乔姆斯基的语言观通过揭示人脑的实质和人类知识到底是怎样获得的, 从而实现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观。 首先提出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交际能力”概念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他认为语言交际能力不但包括语法能力, 还包括其他能力, 语言的使用也涉及很多社会文化因素。他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概念提出了异议, 把乔氏的语言能力范围扩大到四个方面:语言形式的正确输出、语句运用的切实可行、语言表达的得体周全和交际目的顺利实现 。海姆斯的交际理论自提出后就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仍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在语言测试的研发过程中, 专家学者们也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怎样在非真实语言环境中更好地测出被试的交际能力。

(三) 韩礼德的“语言功能”观。 20世纪60年代起,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建立和发展了当代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法。韩礼德受弗斯的影响, 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学说, 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 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并重新规定了“系统“ (system) 的意义,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式, 准确定义了术语的含义及各种关系。韩礼德认为, 要从“功能”角度来研究语言, 即语言是在完成其功能中不断演变的, 其社会功能一定会影响到语言本身的特性。并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成人语言的三种宏观功能: 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 交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 以及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他指出, 要借助社会学理论来观察语言的使用, 因为语言是文化传播和社会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社会又从各方面影响着语言。

(四) 贝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观。 1990年, 基于Canale的交际理论框架,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贝克曼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模型, 即CLA模型。他的观点是: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 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这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交际能力, 它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按照这种模型开发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一方面注重考虑被试的语言知识, 另一方面注重考虑被试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能否恰当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 从而摆脱了分立式测试试图对综合性的语言行为作分类式的归纳以及综合性测试目的不明及题目之间相互依赖等方面的明显不足。该测试模型90年代在英美测试界影响广泛, 被认为是“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语言观的演变与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关系问题, 通过语言测试发展三个阶段的介绍及语言观背景的分析, 可以看出, 语言观的演变为语言测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语言测试的发展也体现了语言观的变迁。可以相信,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测试学的学科领域也将不断扩展, 并进一步朝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曼纯, 肖云南.现代语言测试发展:理论与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李莜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5].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 (修订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乐眉云.再论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 4

[7].李传益.语言能力观对语言测试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10

[8].侯丽红.语言观的演变和语言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7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究论文 篇5

一、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语言艺术的范本,通过教与学领略语言艺术之魅力,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的语言艺术,一方面来自于师生对教材所选入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艺术的体味,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现语言魅力的舞台。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所选入的诗歌,每一篇都是艺术精品,在语言上的锤炼也堪称典范。以杜甫《登高》为例,萧瑟的秋天,在杜甫笔下通过语言的妙用而表达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诗人登高所见景物在巧妙的语言组合下得以有选择性地呈现,构筑了一幅悲秋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虽然只写了树木和长江,但是却用了“无边”“萧萧下”修饰落木,用“不尽”和“滚滚来”描写长江,把秋天肃杀空阔寂寥的景色在俯仰之间表达的沉郁悲凉。从而在景色描写中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可见,所选篇目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富有张力的.语言魅力,但要将作品自身的语言美和艺术冲击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却需要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或者说是文学素养。中国美学素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审美原则,但对于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语文教学,尚不能以此作为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真正地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首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抵达它的“意义层面和美学层面”,而后才能真正明白作品的思想。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师或许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首诗歌是杜甫在什么境况下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这种直接告之是无意义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更不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意向、语言来构筑这个意义世界的。或者说,这种教学本身是对语言、文学艺术的伤害,它无意间就消解了所有的审美过程和思想的滋养功能。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发掘、展示、深化、提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过程中,其作用是根基性的。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只有老师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语言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审美教育和自主审美活动中获得艺术熏陶、审美享受。

二、教师教学的日常用语应该与语文教学对语言的重视有机结合,教学本身就要体现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质

我们熟知贾岛在写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的时候,对使用动词“推”还是“敲”踌躇了很久,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在艺术创作中,对于建筑意向、构筑意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教学用语的规范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就规范法性来讲,语文课老师应该是最重视语言规范性的,因为规范代表着精确。语文教学的课堂用语规范是基本要求。这种规范性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写作语言上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理解的用语上。语言的规范性代表着严谨的教风学风。一句简单的话,可能虚词用错一个(即便是口误)也可能使得意思“谬之千里”。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是言传身教的应有之义。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方面,老师应该字斟句酌,不能稍有疏忽,否则可能就让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趣味性,则在于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给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这是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关键,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课堂妙趣横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启发性的语言则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能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时候老师的语言规范、有趣,但是却没有启发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独角戏,所以,启发性的课堂语言是更高层级的要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可能基本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诵、讲授文本,但是对于学生的启发呢?则不一定都能做到。为什么作者“心理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疏解?这样一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讲授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和学生一起透过文本去获得领会。再者,就是艺术性。老师的语言本身应该是能体现艺术性的。一方面语言艺术是一个教师提升课堂质量、展现教学风采最大的“撒手锏”,另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也应该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如果老师能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阐释、讲解,那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增加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这是优质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往常谈到课堂语言教学,基本都集中在教师一方,事实上,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构成的,上演教师独角戏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挖掘教学语言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语文课堂。

第一,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建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角色,从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搭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语文老师必须通过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全面掌握。更关键的是,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新秩序的构建。我们常说的反转课堂、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性学习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和实践,在语文课堂中,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语言,或者是“话语权”。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大程度上表现为“集体失语”,这种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学习方式简单、空泛,教学目标单一、有限,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通过利用语言教学的优势改变这一状态。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老师一味地分析文本,可能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如果让学生来扮演角色进行一场实验剧的改编、排练和演出,效果可能就更加好。因为学生既要去理解文本、还要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情感、并且要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变,整个一个活动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语言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而这种变化,就实现了新的教学秩序构建和课堂生态的建设。

第二,以挖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兴趣为目标的“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建构,是高中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最高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体现在他们是否以“学为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比如,在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要学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必须做足课外的功课,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难以将所有信息都传达给下学生,只能让学生按要求去做相关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效果各个学生也有差异,那么,教学前的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疑难问题的梳理则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则集中体现了老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他的引导、鼓励、合理的安排是学生转变角色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简明扼要地呈现问题等等,事实上已经体现了语言艺术和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因此,就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而言,构建生态语文课的关键就在语言,因为语言构成了整个生态课的核心,即老师和学生本身的语言能力在教与学之间如何实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来自于老师对语文教学语言的精到把握,也来自于学生对自我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运用。语文课本身就是语言艺术课,它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老师能侃侃而谈,通过他如同演讲、朗诵那样展现“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教”仅仅是抛砖引玉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是更核心的考核指标。我们现在的课程教学大纲已经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内容,那么,重视对课堂语言教学的挖掘和拓新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则是一个必需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国瑞.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1).

探究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能力;培养;多看;多听;多说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就是幼儿期,如果在此期间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语言环境,给予孩子正确的语言教育,就会给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方面做了探讨。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环境

为了有一个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外部环境,就需要幼儿工作者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环境,能使他们在与这些条件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并借助这些经验掌握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长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所以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边事物的变化,并让幼儿将这些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给幼儿多创造语意环境。例如我们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在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刃、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的发言。另外,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语言心态环境。教师以平等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以商量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这会促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使幼儿敢于表达、喜欢表达。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提示和适当的表扬鼓励,以提高幼儿兴趣。

二、创设“多看”的语言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下雪天,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丽极了。然后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带幼儿种植,让幼儿动手实践,从中得到深刻的印象,教师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通过种植,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在幼儿直接感知中发展了语言。

三、创设“多听”的语言环境

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也是文明行为的一种表现。

另外,在幼儿园要多让孩子们读书、看书,在幼儿教师的带领下,多多的朗诵甚至背诵,在不断的接触语言中能够对词汇得到认知、理解。而课外老师也可以让家长多多给孩子们“讲故事”,由于幼儿不认识字的特殊性,要想“多看”必须是家长“多讲”,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事物、积累词汇、增加语感。

四、创设“多说”的语言环境

鼓励、引导孩子说话。我们知道,幼儿到了3 岁以后,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语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孩子不仅爱学说话、爱提问、爱听别人讲话,也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当孩子在表述上出现困难时,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应耐心等待,让其把话说完,家长的耐心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耐心,教育必然失败。有鼓励和耐心还不够,还必须善于引导。首先要注意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简单概念的理解,但要形象、直观,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引导。其次要引导孩子说完整的句子。4 岁左右的幼儿仍然以情境性语言为主,常常说半句话、不完整的话。此时家长可通过指导孩子看图说话,或通过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要求孩子努力把话说清楚,这样就训练了孩子独立、连贯讲述的能力,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的语言从情境性的不连贯语言向连贯性语言过渡。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

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与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将视觉、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想说、爱说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

总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群,刘乐珍,范雁冰,齐晓娴.幼儿创意训练系列:创意语言训练[M].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3]九通早教研究中心.巧嘴巴会说话:幼儿语言训练与指导[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4]张明红.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探究 篇7

教师课堂用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主要可以分为讲解语言、指令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讲解性语言;教师主要用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比如教授生词、课文、语法知识等。讲解过程中必不可少会涉及一些英语术语用语, 比如单词的词性、句子成分相关术语和语法术语。指令性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各种语言任务, 就需要用指令性语言来组织。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某些交流也属于运用指令性语言的范畴, 如教师要让学生看黑板、布置作业等。评价性语言: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 教师要对任务作相应的评价, 特别是表扬。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较宽阔的知识面。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语言的质量和数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组织教学上, 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体现在组织课堂课堂教学上是因为教师话语是否合适直接决定了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成败;体现在语言习得上是因为教师话语是学生接触到的最主要语言。

优秀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 必然会要求学生仔细听讲, 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其次, 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渴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进行了知识的摄入, 有效的摄入是进行语言输出的必要准备和保证。再次, 为学生运用英语提供可效仿的资源。中学阶段,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实现和完成的, 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课堂语言, 甚至是语音和语调。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课堂语言的准确性。最后, 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一位英语教学专家曾经说过, 一个中学班级里如果个别学生英语听力有问题, 那可能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如果这个班级里一半以上的学生听力都存在问题, 那么英语教师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必须要反省自己的课堂用语。

二、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质量问题

许多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选择、安排非常重视, 却对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的了解、准备、策划较为忽视, 造成教师在课堂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没有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语言以营造活跃的课堂语言环境, 降低了教学效率, 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1. 语言不够准确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样板, 要想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作出榜样。虽然口语不能像书面语那样严谨, 出现不规范的句子是常有的现象。但是作为语言教师, 在课堂上对学生反复强调的基本语言规则, 自身就应该以良好的语言习惯为学生作示范。

另外, 有些教师由于本身英语素养较低, 课堂语言表现出较明显的中式英语痕迹, 严重影响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 阻碍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有些教师的课堂用语过于冗长, 明明可以用一句话表达的, 偏偏说上一大段, 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最后还是不知道教师想表达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果学生经常置身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 那么他们摄入语言的准确性就不够, 就会影响到他们英语学习的动力, 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降低。

2. 语言难度适中

教师课堂用语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定, 既不能太容易, 又不能过难。当然, 这其中也有个度。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高课堂用语的难度。有时候, 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课堂语言的难度。比如, 学生没有听懂教师的问题, 教师应该用更浅显的语言再表述一次。再如, 在教授生词、术语和语法时, 教师要设法让枯燥、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

3. 课堂用语随意性大

课程标准提倡, 为了使学生的英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英语。有时教师使用课堂用语时随意性很大, 很多指令性的语言都用中文表述, 如再读一遍。”“打开书, 翻到……页。”“现在我们开始做练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语言习惯。

(二) 数量问题

1. 教师语言过多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尤其在上复习课, 练习、试卷讲评课时, 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以及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为主,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很少。通常情况下, 学生上英语课只需带笔和纸, 听听写写就可以了, 几乎没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更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 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认真听讲而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

2. 无效语言多

有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经常使用口头语。如ok, yes, well, right等词, 还有的教师经常问无效问题, 如Yes or no?Do you understand?Do you know?Are you clear?可以肯定地说, 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往往都是Yes。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点, 或是否还需进一步讲解。语言是活的, 关键是如何使用。

3. 英语运用较少

有的教师, 不太喜欢用英语组织课堂, 课堂英语仅局限在很少的情景中。有些教师索性完全用母语来组织课堂教学。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多媒体依赖性太强, 把要说的话全部写在PPT上, 这样本来是要求学生听的内容全变成看的了。长此以往, 学生的听力是要出问题的。

(三) 反馈方式

1. 忽略评价

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不予表扬, 而对于学生回答时出现的语法、语音、用词方面的错误却急于纠正, 甚至会中断学生回答过程的现象。

2. 评价用语单调乏味

语言的表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 教师的评价语也应有层次变化。老用一个词, 老唱一种调, 语言就会乏味, 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利于学生的口语发展。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千篇一律的用语。如表扬学生时, 在任意一种场合都用Good!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同的, 所以教师的课堂用语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 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的评价时, 教师可以用That’s it.That’s right.Good!Very good!Exactly!Great!Great job!Well done!等。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 教师使用不同的课堂语言。这样, 学生才会因为得到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而受到激励和鼓舞。

三、如何提高课堂语言的质量

教师课堂用语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用语的重要性, 要意识到提高自身课堂用语质量的必要性, 同时要有信心自己一定能提高课堂用语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课堂语言的质量。

1.提高认识, 虚心学习

用英语组织教学,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有一定的基础。主要需要解决的就是要在思想上重视它, 注意课堂用语的系统性、规范性、交际性和针对性。对于口语有一定困难的中老年英语教师来说, 用英语组织教学, 首先要消除自卑感, 在实践中树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 日积月累, 逐渐达到熟练的境地。

对于每一位中学英语教师来说, 课堂用语所追求的不是最好, 而是更好。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表达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 的要向书本学习。不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和刊物, 不熟悉一些课堂用语词汇, 课堂上就会出现讲“外行话”的现象。其次, 要向他人学习, 向那些课堂用语讲得准确、流利的教师学习。特别要争取机会多听外籍教师的课, 注意他们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还可以有目的地收看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优秀课例, 注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揣摩其课堂语言特点, 从中吸取养分提高自己的课堂用语水平。除了虚心学习, 还要大胆实践。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这样, 教师的课堂用语才会规范、流畅、富有变化。

2.坚持使用英语组织课堂

“坚持就是胜利。”有的教师, 特别是不习惯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 要提高意识, 多尝试、多准备, 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有的教师, 虽然口语很好, 但为了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就尽量减少用英语组织课堂,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的英语能力越来越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也要坚持使用英语教学, 虽然开始的时候效果不好, 但可适当降低难度,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与学的能力。

3.反思自己的课堂用语

教师可以录下自己的一节课, 课后进行分析。这样做能够有助于发现哪些话语提供了有效输入, 哪些话语应该回避使用, 从而提高教师语言质量。教师对于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要反思, 不断审视自己在课堂上到底说了什么, 效果如何, 学生回应情况如何等。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邀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 帮助自己分析教师语言的得与失。“旁观者清”, 有时候教师自己由于处在“局内”, 对自己的课堂语言习以为常, 而很难发现其中的不足。这时候, 请同事来听课, 集中听自己的课堂用语, 课后及时进行分析和研讨, 实现共同提高。

4.多积累, 多准备

“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用语, 英语教师不可能完全依赖他人, 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精心备课是主要环节。在备课时就要对自己的课堂用语作充分的准备, 既要备自己, 也要备学生。如果能在每节课前都想好如何布置任务, 如何表扬、激励学生, 而且把要说的话都写下来。就能做到表扬学生的语言非常丰富, 学生听后感觉很新鲜、很真实, 觉得教师的确是在激励他们, 英语学习的热情自然就会提高, 并期待下一节英语课尽快到来。

5.缩短教师讲授时间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如果教师滔滔不绝, 那么学生开口的机会就很少, 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课堂教学的分析表明, 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语言的时间, 达到让学生多说的目的。

6.采取积极反馈

大量的研究表明, 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 不仅能使学生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 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作评价与反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 避免使用谴责与直接批评等手段, 通过适当地转换语言形式, 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积极、肯定的反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以, 教师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 应该提供信息性反馈, 从而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教师的反馈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修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 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正的能力, 进而提高英语水平。一般说来, 教师应多提问能进行语言练习的展示性问题, 而且教师要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展示性问题的提问,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信心。同时, 追问式提问方法也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很好的提问技巧, 它的主要技巧在于不轻言放弃, 即不轻易让学生放弃回答问题, 而是再接连问几个有关的问题, 也许第一个问题学生感到困难, 而后面的问题却能轻易回答出来, 达到了使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目的。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 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学习都至为关键, 甚至教师课堂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因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话语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重要途径。研究英语课堂教师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族.中国人使用英语常见错误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

[2]Donald Freeman and Jack C.Richards语言教学中的教师进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张卫族,

C语言教学探究 篇8

一、教学对象

本学年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 遇到学习困难具有畏难心理, 不能刻苦钻研, 选择放弃的较多。 教学进度要适中, 不能太快, 教学内容不能太难, 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只有这样才能教好C语言, 学生才能学好C语言这门课。

二、把握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 做笔记。 采用讲解结合做笔记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C语言教材中的内容很多也很零碎, 为了不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教师讲授的内容要突出重点, 使用信息化的手段突破难点。 学生基础不是太好加上C语言的学科特点 (不适合自学) , 帮助学生做好笔记是关键。 做好笔记一方面可以把书本上的关键知识点提取出来供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学生上课走神, 使基础好的学生学到知识, 基础差的学生有事可做, 但是在C语言中基础性的语法学习没有捷径, 必须刻苦努力, 让学生记牢。

(二) 机房上课。 在机房上课, 让学生多写多练。 实践证明C语言程序是写出来的, 而不是看出来的, 更不是听出来的。 要学好C语言, 就要对程序多写, 多练。 老师讲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把做好的笔记通过教师机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笔记对知识点进行重构, 以自己的方式存储知识, 接着让学生对老师的程序案例进行上机编写、调试和运行, 确保成功。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 学生只是临摹老师的程序,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体验C语言编程的乐趣, 树立编程的信心。 这个过程最好让学生独立完成, 当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还要给予较多的指导, 以免其丧失学习信心;对于学习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予较少的指导, 培养其独立探究的精神。

(三) 采用任务驱动法。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 有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程序的设计步骤如果只通过老师的讲述, 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听懂, 但是课后很快就还给老师, 没有经过深度加工的知识遗忘得很快, 我们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 多联系, 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教育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学会思考, 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你一个任务或问题让你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精心设计出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的知识点在笔记中是可查询的, 最好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全覆盖, 然后让学生去编程, 去思考。 例如在学完字符串复制函数strcpy () , 在后面的课堂作业设计中最好能够有此项内容, 例如使用字符串复制函数strcpy () 把字符数组S2复制到字符数组S1当中。 采用任务驱动法, 一切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动脑思考, 在操作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 注意 “互动式教学”, 不要 “自说自演”。 互动式教学是提倡教师主导, 让学生作为主体形式参与课堂。 互动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而且可以避免学生上课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大部分学生完成问题的编程后, 请具有独特思路的学生演示自己的程序和设计方法, 其他学生可以就此同学的演示提出看法和编程思路, 进行讨论, 对演示的程序进行正误剖析, 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 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事实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

三、实训教学

我系将对专业课进行为期两周的实训教学, 会进行阶段性的项目实训, 它将以案例的形式将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性的贯穿和提高。 将有关知识点融入程序的编写中, 从而巩固知识点, 并将琐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实训教学有很多好处, 它能集中一大段时间对C语言语法和编程思路进行集中训练, 效果很好, 给学生提供多写、多练的机会。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道理一样, 程序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练习中慢慢被学生接受, 很多理论和方法练习多了, 就自然而然地懂了。 就像你进入一个新环境, 刚开始身边的很多人你可能不认识, 但是当你接触多了, 时间长了, 就基本上都熟悉了。 在学期快结束时计算机专业还会给学生集中安排一周的课题设计课, 通常会提供给大家几道题目让学生选择, 这几道题目涵盖非常广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平时的课堂笔记中都是可查询的, 如果要编出程序就必须找到笔记中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从而编出程序, 课题设计是对学科的终结性复习和总结。 形成案例后便于学生以后学习和查询, 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题设计的实训训练, 编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以前很多不懂的内容通过钻研也懂了, 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了编写程序的乐趣, 可以说收到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

四、结语

C语言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编程思想和程序设计方法。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要学好C语言, 不仅需要学生刻苦学习, 更需要老师对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科学的设计。 我相信, 只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上学生的努力, 就一定能使学生学好这门课。

摘要:C语言是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 且难度比较大, 比较抽象, 但它却包含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也是掌握其他高级编程语言的基础。通过对C语言教学方法的探讨, 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任务驱动,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琳.编程语言基础—C语言 (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意象油画风景语言探究 篇9

一、造型的意象性

与西方现代油画风景相比, 意象油画风景在造型上有着其特有的中国画造形理念。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中, 往往把客观事物的“象”与主体的感受相结合, 在头脑中把自然的“象”与心中的“意”结合形成“意象”, 讲究“象由心生”和“得意忘象”。意思是在客观的基础上从内心衍生出来的形象取代了客观的“象”, 从而得到主观的“意趣”。这个“意趣”和“意象”已不是真实的客观形象, 而是高于客观、超越原型的对客观本质的把握与夸张。她并不追求形象的真实再现, 更讲究的是“不求形似”而“取其意气所到”。因此, 高度的提炼与夸张变形则成为了意象造型的突出特征。意象油画风景中的造型也正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造型手法, 画家追求在真实的“象”上寻求表达和抒发主观情感的“意象”, 使之在提炼和整理的过程中将真实的客观转换成主观意趣的形象, 意象油画风景绝不单纯、被动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主观再造, 从而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吴冠中的《点线迎春》中, 他发现了树型的“线结构”能够充分的体现他想表达的对春天的一种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一种赞美。这种“线结构”体现了他要表达的主题, 进而对树的造型进行了主观的梳理和夸张。使线像琴弦一样弹奏, 各种色点像音符一般跳动, 使画面在富有韵律的同时具有强烈的形式美, 进而演奏了一首完美的“春回大地交响乐”。

二、色彩表现的情感性

意象油画风景中色彩的运用, 十分注重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中吸取营养, 更注重画面色彩的主题需要、情感需要、意境需要以及形式美感的需要。这种对色彩的表现方法也源自谢赫《古画品录》中“随类赋彩”的传统中国画用色原则。“随类赋彩”是指画家处理画面色彩时只表现物象色彩的共性特征, 而对物象的个别色彩现象给予忽略。“类”的本义是类同和相似, 如中国绘画色彩体系中的“青绿”, 既不作具体的山之青水之绿, 也不作某种具体的青颜色和绿颜色, 而是“类同”了大自然中丰富的山水形态的颜色。同时又能被一切山水之色视为“同类”的色彩。因此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是画家对物象复杂特征及其规律的把握。它既超越了自然客观的表象, 又体现了画家对客观事物所赋予的意象性色彩, 在意象油画风景中的色彩具有着很强的中国传统绘画关于“随类赋彩”的色彩观念, 用色在不但表现画家的主题, 也强烈的反映的画面构成的需要。例如张钦若的作品《母亲河》, 色彩的高度概括使得绘画主体具有强烈的畅神、写意的“意象”特征。

三、表现技法的写意性

意象油画风景的表现技法中, 用笔对画面效果的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画中通过皴、擦、点、染等用笔方法, 结合干、湿、浓、淡等不同的用墨方法来作画。在意象油画风景中也同样是用油画颜料结合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在画面的灵活运用, 并且通过不同笔触与肌理效果所形成的形式美来表现画家内心对大自然强烈感受的抒发。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精神与技法语言体系仍是构成意象油画“民族化”的重要因素。在意象油画风景中正是由于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绘画的笔墨精神与技法语言的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例如苏天赐的油画语言就是用书写性的笔法来形成自己的语言特征的。他的风景画中树枝所用的线条就是书写出来的, 并且十分的简练, 且表现力度强。具有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泼墨的特点。吴冠中的风景画中, 可以看到很多同一题材、构图而以水墨和油彩两种形式画成的两幅作品, 这样做就是要从两种绘画媒体间, 寻找绘画语言的沟通与契合。他的油画作品借鉴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和情趣。完美的展现了油画与水墨的交织。

四、画面意境的诗性

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营造, 无论是在审美理念还是形式内容上都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 即“画中有诗”。意象油画风景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性化的语言特征, 为了追求内心的审美意象, 将画面赋予了合理的诗性韵味。即“诗是有声的画, 画是无声的诗”。画中的意境给诗歌以无限的遐想和对意境的深刻思考。画家在画中强调个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观念也成为意象油画风景表达精神境界的理论基础, 把它表现在意象油画风景画中, 不但给画面赋予了画家的灵魂, 同样使画面的意境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 意象油画风景具有着西方油画的一般特征, 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和审美理念, 她既蕴含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又不是简单的油彩中国画;她既涵盖了西方绘画应有的特征, 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形成了与一般油画艺术既统一又变化的语言体系。

历史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篇10

一、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价值所在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是历史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同样, 教师语言的艺术对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历史知识的获得和历史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艺术可谓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二、使用历史教学语言的要求

1. 准确严谨 。 首先,必须做到内容准确。如,对于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应根据不同时期,准确表述,不能含糊地都称其为苏联。

其次,必须做到用词严谨。如,对于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能省略“基本”二字。

再次,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2. 精炼简洁。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炼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加口头禅。如,在学习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概括:“割地、赔款、通商、免税”,用这样简洁明快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知识重难点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 生动形象。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往往能使死板的书本知识鲜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就要尽量口语化,并适当穿插典故进行教学。同时,平时还要加强积累,多看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纪录片、 书籍、报刊,还有《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等,体会纪连海和易中天两位先生用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的方法,既增长见识,又可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将他人长处变为自己教学所用。

4. 以 “情 ”动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在历史语言的运用上,要富有情感、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理念上而且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而且还可以实现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5. 置身于时代大背 景。历史是时代的产物,历史教学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即教学语言的运用一定要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如,维新人士谭嗣同临刑前说了一句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短短一句话就将谭嗣同为变法甘愿献身,视死如归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6. 关注 “无声 ”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它主要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有助于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

三、获取历史教学语言的有效途径

1. 丰富史料 ,加深功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从各种书籍中采掘表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材料,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见,学习是储备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建议历史教师经常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优秀的史学著作、乡土教材等。

2. 提高文学修 养。为了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教师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看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名人传记等这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也对教师理解历史背景大有益处。

探究摄影的形式语言表现 篇11

[关键词]感觉形式美学形式形式美

形式语言是一个在不同领域研究中都会经常遇到的概念,在各个领域中概念不同但也互相关联。在哲学领域中,形式是指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美学领域中,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个感觉实在体系,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感觉与知觉。形式与内容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完美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融为一体,才是完美的事物,才能给人真正完美的审美感受。

在人类审美的漫长实际中,从开始的认为美与形式无关,知识内心感受,到认为形式才是决定美的。最终我们看到无论从哲学还是美学,形式是物质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也不可缺少的方式,形式是内容得以形成并传播的主动的积极的物质依托,形式因内容而存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而形式影响内容,形式也发展内容,这是基本规律。

摄影内容,既包括被摄体这个客观对象也包括拍摄者技术操作和主观追求在内,摄影形式,即包括被摄体自身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也包括拍摄技术程序,效果和照片面面构成,总的来说,摄影技术决定影像是否能够存在,而摄影形式决定影像如何存在,从广义上来讲,摄影技术本身就包含着形式问题,而摄影形式同样包含着大量的技术问题。从审美角度来看,摄影形式从表现形象方面创造美感。

形式美,既包括感觉形式美,也包括自然形式美和风格形式美,人类由于长期的认识实践和审美实践,已经很容易发现对象的外在形式特征,这种特征既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途径个门户,如果这还总特征具有一定的鲜明性,规律性,就是使我们感觉到美,这种美就是感觉形式美,在复制自然的艺术活动中,如果作品很好的利用了事物本身的存在形式,特别是内容和形式基本要素的固有结合关系,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到作品优美地体现了自然,这种美当然属于自然形式美,如果作品采用了对象的某些固有组合方式,但主要是使各个要素按个性方式组织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这种美因而被称为风格形式美。

摄影创作是一种独特的认识活动,它是直接对客观实体进行分割和再现,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无可避免的会进入到摄影作品中来,摄影视觉的感觉形式非常直接,也非常单纯,它只是一种“瞬间视觉”而已,客观事物的视觉可见形式,就是摄影感觉形式,客观事物在视觉表现上表现出来的空间形式,表面形式,色彩形式,光线形式等,也就是摄影感觉形式的基本方式,这些形式的美感不言而喻。

同时,摄影也是一种创造活动,现场形象必然具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性,无论空间形式,表面形式,色彩形式,光线形式或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都必然存在一定的结合形式,摄影如果将这些若隐若现的结合形式集中,鲜明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表现了自然形式美。

综上所述,在摄影所引发的各种各类的形式美中,属于感觉形式美的有构成影像的物质形式所引发的“物质形式美”。和南被摄对象同有本质存在形式所引发的“内容形式美”。物质形式美包括黑白美,色彩美,影调美,线条美,形体美,内容形式美包括瞬间美,动感美,力感美,量感美,质感美,空间感美。

比如我们可以从著名摄影家韦斯顿的作品中从把这种感觉形式美与自然形式美体会出来,他是著名的F64小组成员。该小组成立时摄影界正在经历从画意摄影,印象主义向直接摄影,纯粹摄影转型,人们开始更关心摄影自己的独特审美语言,追求瞬间性,真实性。

韦斯顿力求作品具有最清晰的画面与景深。他对於摄影的纯粹度要求甚高,追求画面的精致,但不赞同在底片曝光前後做多余的处理,要求画面的张力,他们对照片的审美要求是精细、影调、客观。

韦斯顿的《青椒30号》,《贝壳》,和《卷心菜》这三幅作品。看似拍摄的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但是从这几幅照片中我们感到了巨大的震撼,普通的东西变的不普通,似乎有了灵魂,似乎超出画面之外有种神奇的力量在吸引着我们看到人迷。

他将高光区与绝对暗部的过渡巧妙的表现,犹如音乐中委婉的长调般优美,同时,这种细微的光区变化与三度空间的变化相协调,造成了奇异的视觉效果。他善于从光线的缓慢移动中发现事物瞬间流露出来的不为人熟知的特殊形象,这种形象其实正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结构的一种瞬间呈现。

即使拍摄最平常不过的蔬菜,他利用单纯却富有表现力的照明,以及极度鲜锐的聚集,极端精细的曝光,将青椒外皮柔滑细腻与细小斑纹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自然生成的复杂感的青椒果型,一旦成为视觉中心,便产生一种近乎陌生,抽象的感觉,正是“绝对真实”,使作品产生了一种特殊美感。而《贝壳》则通过光线的复杂过度和表面与内空间的曲折交替,完美的影调使一枚普通的鹦鹉海螺比拟成一个奥秘无穷的三维空间,体现了摄影的独特表现力。这三幅作品成功的运用了“摄影视觉”。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表面的黄金比列完美的构图,点,线,面构成的流畅优美的线条,刚柔并济的形体,准确精细的曝光带来的细致的影调变化,完美的黑白层次,同时,发现事物最美的瞬间,给人以三维空间的视觉感受,从普通的事物中感受到力量美,瞬间美,质感美。空间美。而这种精细拍摄带来的“超真实美”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表现了抽象美,幻化美……

所以,我们可以用韦斯顿自己的话来结束文章,“摄影美这个词只能用在最终完成的照片上。然而,有志于此的摄影家必须记住,是他的观察创造了他的照片;曝光记录了它。冲印完成了它——而最根本的是他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作品的最终价值;在他动用技术手段记录之前,他的观察已经发现了。如果他的观察能够揭示他的主题,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它,从而也分享摄影家的当时的某些体验——假定他的技术措施正好表现了他的观察——那么,他便赢得了摄影美。”

参考文献:

[1]《摄影美学》李文方,辽宁美术出版社.

[2]《美学三书》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

语言探究论文 篇12

牛津英语教材是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编排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教材。笔者以为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就是课文中那些生动、鲜活、耐人寻味的语言。它们或优美、或地道、或结构严谨、或有一定的哲理而富于感染力。因此, 教师在通过牛津教材的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 应引导学生体会、欣赏教材富有特色的语言。精美的语言如同美妙的音乐, 欣赏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带来感情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其综合英语素质。

一、教材中语言美的体现

(1) 结构严谨, 用词简练、精彩。比如:课文中有许多结构对称, 意义深刻的句子, 现举几例:Color is a powerful tool.It can b e us e d to he lp us, to wa rn us, to re la x us, to c ontrol us a nd to ma ke us b uy thing s. (Book 2B, Cha p te r 2 the Ma ny Me a ning s of Color) 这些句子对仗工整, 用词简单却含义深刻, 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According to Luscher, people who choose red are e ne rg e tic a nd a d ve nturous, looking for e xc ite me nt.Thos e who p re fe r b lue a re c a lm a nd in c ontrol, a nd p re fe r a p e a c e ful life.Gre e n me a ns firmne s s, a d is like of c ha ng e a nd a fe a r of fa ilure.Ye llow me a ns you a re op e n a nd fre e, a mb itious a nd a n op timis t. (Book 2B, Cha p te r 2 the Ma ny Me a ning s of Color) 。其中动词的使用简练而又恰当, 用不同的动词表示相似的意思, 这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 而一组形容词的使用也非常到位和生动。

(2)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牛津教材有不少文章运用了明喻、暗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句子生动、形象, 启发学生的联想并加深印象。下面是含有明喻 (simile) 的句子:The center of the top is a g la s s d ome whic h looks like a hug e b ronze mirror of the Ha n Dyna s ty.The s c e ne ry a long the Lijia ng Rive r in Guilin is jus t like a b e a utiful la nd s c a p e p a inting. (Book 1, A, Cha p te r 3, Pla c e s of Inte re s t) .以下是包含暗喻 (me ta p hor) 的句子:Pe op le s a y tha t the a p p e a ra nc e of the Cha nd e lie r a nd the ma g ic a l e ffe c ts its lig ht c re a te s on the lob b y ma ke the m think of The Blue Da nub e wa ltz! (Book1 B, Cha p te r 1, the Gra nd Cha nd elie r in the Sha ng ha i Gra nd The a te r) 。下面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Our room overlooked one of the ski slopes. (Book2.A, Cha p te r 1, Skiing) .The Gre a t Wa ll ris e s a nd fa lls, twis ts a nd turns a long the hill-top s of mounta in c ha ins in the northe rn China. (Book 1A, Cha p te r 3 Pla c e s of Inte re s t) 。这些课文中的句子, 可以让学生发现明喻、暗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特点, 并分析它们出现在文章中有什么妙处, 在此基础上, 让他们试着运用在自己的书面表达中, 给作文添加文采。

(3) 语音的韵律美随处可见。此套教材展示了英语语音的韵律美, 语法的简洁美、词义的丰富美与和谐美及语句的修辞美等。这也正是英语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那么,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欣赏课文中这些优美的句子和语言?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里,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做法和途径。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语言美

(1) 有效背诵, 体会语言的词句美。在学生的学习中, 有这样一个弊端:他们忽略了英语的“美感”, 偏重死记硬背, 效果往往很差。英语之美是无处不在的, 它不需要特定的环境与时间, 只有全身心投入, 慢慢品味, 才能体味到英语的“灵魂”。所以, 欣赏好句子, 更重要的是课后熟读、背诵, 在口头朗诵过程中体会感受语言的妙处, 直至完全接收, 变成“我的语言, 我的句子”, 在口笔头灵活运用, 这才是欣赏的最终目的。学生背诵后, 不仅能深刻领会语言的优美, 更能激发他们去了解英文的兴趣, 提高语言修养, 培养语感。

Dear frie nd s, if a g uilty cons cie nc e ha s ma d e you re flec tupon your past failure, I believe that c a re ful thinking tog e the r with c ontinuous effort will certainly bring you more p os itive and success ful s olutions in the future.You a re moving in the rig ht d ire c tion.

英语学习其实和古代汉语的学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都讲求一个“鉴赏”, 开始我们可能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所以学习起来很费劲, 然而当我们有一定阅读量时, 对英语逐渐有了“感觉”, 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慢慢显现了。

(2) 媒体辅助, 体会语言的精确美。英语语言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有其审美特性, 如文学美, 语言的音律美、规则美、情感美等。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语言之美。

在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他们的眼、耳、口等一起参与感知的活动, 让他们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 进行观察阅读、讨论、争辩、质疑, 促进学生去感知、理解、分析语言文字, 探究新知, 从而增强语感。如The Vincent Va n Gog h Exhib ition (Book2B, Cha p te r 6) 是一篇介绍凡·高这位伟大画家生平的文章, 里面对凡·高作品的描写非常精确, 如:His p a inting s a re re a lis tic, not a b s tra c t.And ye t the y a re not like p hotog ra p hs.His s tyle is roug h, a nd he p a ints with b rig ht c olors a nd thic k s troke s.The s trong fe e ling s ins id e his he a d a re vis ib le in his p a inting s, e ve n whe n his s ub je c ts a re flowe rs, tre e s or the s ky.The y a re p a inting s full of p owe rful, hone s t e motions.但学生因为没有身临其境, 对此难以有切入体肤、渗入心田的体会。为此在学习此文前, 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几幅凡·高的画, 再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些画的感受和看法, 加深他们对精彩文字描述的体会。

(3) 创设情境, 体会语言的内涵美。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 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 因而, 学生们要真正地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内涵, 就必须通过想象。而创设情境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舞台。Sick Buildings (Book3A, Chapter 5, reading) 是一篇调查报告, 针对导致严重室内环境问题的建筑进行全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报告从总体状况、通风系统、设备、饮水系统、噪音环境和灯光几个方面对这个糟糕的建筑进行了描述, 同时它对员工们的身体危害进行了分析 (General situation, Ventilation, Smoking, Equipme nt, Wa te r s ys te m, Nois e, Lig hting) , 文章所用语言非常贴切。学生因对办公室环境不大了解, 所以对文章内容并不能很好领会。我就让学生们去寻找这些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归类, 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有哪些好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些问题, 最后以书信形式或报告的形式写成文章, 然后再去对比课文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达到把课本知识与学生内在知识相结合的目的,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会课文的语言。

结束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而学习英语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益处, 但对于今日英语学习负担沉重的情况, 若能很好地利用其语言本身的魅力, 吸引学生兴趣, 则是一件幸事。英语的语言美无处不在, 让我们一起发掘, 共同体会, 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袁丽丽.刍议加强高中英语语感教学[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7 (3) .

上一篇: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下一篇:Precise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