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2024-09-08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通用9篇)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篇1

一、结合初中生的丰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的学习。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初中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生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生物教师如果能够调动这种情感,便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生物知识。以初中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生物》这一课为例,如果教师仅仅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了解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学生就不能从情感上理解解爱护生物的重要性。有一名教师给学生看一组鸟拟人的图片,这是一种把鸟类绘制成Q版人物的图片,以中华秋沙鸭为例,该图片在左边放一张中华沙秋鸭的实物图,右边则是中华秋沙鸭的拟人图。该拟人图是一个脚蹬红色皮鞭、身着灰色网状衣、头发为黑色的健壮少年,这名少年手上拿着一把红色的刀,右手抓住一条正在哭泣的鱼,少年脸上现出兴奋的表情。学生看到这张拟人图,能立即了解到中华秋沙鸭的外型特征、习性性情、生活习惯等。学生面对着这种图,会从心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他们会认为中华秋沙鸭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生物,人类怎么能够为了一己的生存而伤害这些可爱的生命呢?于是学生便能明白学习生物的意义,并且愿意自主的爱护生物。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结合初中生情感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结合初中生的具象思维引导学生迅速理解知识

部分初中教师发现为学生讲解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学生似乎对这些知识不感兴趣,他们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物上,这使生物教师的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为主,为此,生物教师要应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与之相关的生物知识。以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有一名生物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该多媒体课件以声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动画展现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学生看完动画片后,该多媒体软件会播放细胞液、细胞核等截图图片和相关的选择项,要求学生用鼠标点击正确的选择项。学生如果选择了正确的生物概念,它会给出一个称赞的大拇指,播放赞赏的掌声;如果学生选择了错误的生物概念,它会给出一个惋惜的表情和叹息的声音,并问学生是要学习这一概念知识,还是继续答题直至答完答后再集中学习。该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直观的声光效果,感受到了动态知识的魅力;用直观的图片效果,让学生理解到抽象概念知识的意义;应用直观的激励效果,让学生得到鼓励……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适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解生物的知识、迅速的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

三、结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

部分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会用灌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学生觉得教师不尊重他们的想法,只顾完成他们自己的教学计划。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此时的初中生心理较为敏感、叛逆心强、情绪冲动。这也意味着初中生好奇心特别强。如果初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发现生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生物问题,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学习。以一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课为例,有一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们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生物的基因有其传承性。假设现在有一株白月季、一株红月季。假设把两盆不同颜色的月季稼接起来,它会开出什么颜色的月季呢?假设给这两盆月季混合授粉,再栽培下一代的月季种子,那些月季种子会开出怎样的花朵呢?教师抛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很多学生积极的开展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植物的根、茎、叶等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以一名学生完成红白月季的稼接为例。这名学生发现,将红色的月季稼接到白色的月季上,白色的月季无法对红色月季的品种产生影响,稼接出来的花朵全部都是红色的月季。学生在稼接的过程中便理解到稼接这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原理与意义。

四、总结

初中生物教师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的实践生物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把生物理论知识与生物实践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自主的形成一套生物理论知识系统,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水平。

作者:吴兆勇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葛武初级中学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篇2

一.片段与篇章同行———以点带面

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课堂是定时四十五分钟的师生活动, 写作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宏大的工程, 因此, 写作指导应以片段指导来带动篇章写作, 以专题指导来带动综合写作。也就是说, 微观“点”的指导与宏观“面”的筹划相结合。这样的举措才是行之有效的。

(一) 宏观规划, 让写作知识和技能系统化

初中三年为一个整体系统, 每一学年的作文教学要结合综合学习进行专题指导, 每学期都有不同的计划、内容、专题, 每次训练都应突破某一个方面。初一注意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初三注意跟高中的衔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 由片段到篇章, 由合格等级慢慢发展到优秀等级。

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总目标是激发兴趣, 养成好习惯。

(二) 微观实践, 重在结合综合学习, 熔合小专题进行指导

如九年级上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锁定的专题是“恰当引用为文章添彩”, 如何恰到好处地引用, 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引导突出三个要点: (1) 反映人物风流才情, 选用本人的名言诗句。 (2) 评价风流人物, 借用他人的评价之言。 (3) 突出风流人物的个性及其历史作用, 精选历史史实。

二.阅读与写作双赢———以读导写

当代作家崔道怡给《中学生阅读·高中版》题词时写道:“书中自有精神食粮, 书中自有生命质量, 书中自有美感滋润。”是的, 阅读能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积极的发现和创造。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精读的角度来说, 我们通常在弄懂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明白“怎么写”, 这“怎么写”就能启发学生怎么来写自己的文章。

(一) 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进行

初中学生的见闻多, 思考多, 感悟多, 但往往一肚子话不知从何写起, 即使写出来了, 也会出现材料不够理性、想法多而乱, 写作目的不明确、不突出的情况。叶老说:“写作与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既然写作有很大的技术含量, 那名家的“技术”就是我们创作、发展的基石。

思路通常如下:老师找典型文本→生读文本→学生分析归纳→学生动笔练习。笔者曾进行了“如何描写人物动作”的专题指导。首先我在多篇名作中筛选、比较, 最后觉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为典型。在课堂上引导归纳人物动作描写的技巧是: (1) 细致刻画, 准确用词, 有条理地写出动作的特点, 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动、性格特征。 (2) 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动作, 从而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3) 与其它描写方法 (肖像、语言、心理) 相结合来描写动作, 从而立体地凸出人物形象。

此种思路可直接让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段落时, 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二) 模仿与点化另启写作之门

借鉴前人的知识加以推陈出新, 创造出更动人的诗篇, 这是点化之美的创作方法。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名作:南北朝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被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点化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孟子的“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被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点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班学生曾琪斐在学完《敬业与乐业》之后, 写了一篇《敬学》, 发表于《广东学报》。她的文章以逻辑的顺序逐层地展开论述, 旁征博引, 重点论证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敬学, 怎样敬学, 最后号召世人敬学, 才能学有所成。小作者对“敬学”的思考是比较深刻的、对生活对学习的积累也丰厚。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做到合时而著, 在一些节日的前夕, 我指导学生写短信。老师首先展示了许多经典的短信, 然后师生互动分析, 掌握它们的特点与写作的技巧。同学们深受启发, 再加上这些短信的情感表达也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区域, 于是情不自已地给父母、老师、朋友写了短信。这次短信写作冒出了许多精品, 我把它们速印出来发给家长, 家长们对此评价很高。学生获得了成功, 写作劲头更足, 信心倍增。如梁尔祁同学致母亲的短信:

刻骨痛, 多艰辛, 只为孕育苗儿;牺青春, 用心苦, 无所为自我;头花白, 背佝偻, 笑容仍为苗儿绽;朝思念, 暮盼望, 苗儿在天涯?蜡芯燃, 红烛泪, 一生全用尽, 唯为苗儿茁壮在。

妈妈辛苦了, 愿您幸福安康!

三.评改点金———以评导写

集体的智慧是胜于一人的。班级授课的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集体力量与无穷的智慧, 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 都是其它方式替代不了的, 但是师者要善于驾驭与利用。笔者想借班级的力量促进写作, 故把评改这个环节充分地还给学生, 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我主要采用三种形式: (1) 小组互评; (2) 集体评点; (3) 老师讲评。

四.预设与生成相应生辉———以写导写

这种思路是老师先在上课前选好题材, 预设其写作的方法、技巧, 尽量周详一些。在课堂上, 老师首先什么技法技巧都不谈, 让学生先写一通, 再交流写作过程中的难点, 因个人的难点不一样, 宜依学生突出的普遍的难点来找突破口。归纳出一些方法与技巧, 不求全面、详细, 能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即可。对于个人存在的其他难点, 通过小组相互切磋来解决, 也可通过向老师质疑来解决。再让学生修改、完善, 一写再写, 慢慢就会得心应手。这种思路是学生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老师的干预与引导应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题材选择、构思立意、语言表达、修改加工等环节。

笔者在上九上《好读书读好书》———如何写好读书感受时, 设计的理念就是课堂以生成为主, 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活动:分小组竞赛, 说读书方面的名言。每组必说二个, 一次一人说一个, 按组轮流, 后说者不许雷同。

(一) 自然导入

1.以读书名言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

(二) 说感受———触动心灵

学生对照《学案》谈自己喜欢读的著作或杂志, 并粗略谈谈感受。

(三) 写感受———表达“灵感”

围绕着你最想告诉我们的感受, 写一个片段或几个独立的片段, 5分钟时间完成。

老师巡视, 收集几件作品。

(四) 评感受改感受——美化语言充实内容

1.评点所收集的作品, 结合课本中“关于书的比喻”, 让学生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书的“意会”。

2.评点好的作品, 分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 归纳充实内容的方法, 并提出完善作品的建议。

3.发回已经评点的作品, 全班同学分若干小组互评互改。

4.根据同学的意见和自己所受的启发, 独立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5.小组推荐或自我推荐作品展示。

6.展示教师下水作文中的片段, 再次让学生明确要围绕主旨来充实内容。

(五) 谈感受——总结提升

生谈自己的感受、收获。师小结。

(六) 布置作文

把你读书的独特感受、体验, 写成一篇散文。

参考篇目:

1、老师下水作文《心的洗礼心的飞起》。

2、学生例文《书情》《穿过书页》、《诗韵, 在花香的天空中荡漾》、《体验〈西游记〉的人生》。

3、作家例文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学生齐读课本综合学习中的话结束课堂。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因为读书, 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大, 变得丰富多彩, 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热爱读书吧, 让书陪伴你一生。)

这堂课的效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完全达到了学习目标。

五.授渔导航———以讲导写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表达方式是什么?有哪几种?刚上初一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摸不着头脑, 对于如此的语文常识, 师者只能传授、讲解。老师就要结合教材中的文章, 来判断分析, 让学生知其特点与作用, 慢慢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灵活综合地运用。

语言上做到文从字顺, 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良好的语感与语法知识是其基础。那就有必要懂得句子的结构、语义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语法知识。还要让语言表达得简明、得体、连贯, 这样才能文从字顺。现在的中考、高考没有直接考试这些, 但是在语言运用与阅读中间接地考了。因此, 老师有必要授渔导航。先让学生知理论, 再重于实践与演练。这种思路比较传统, 但有时有必要用。它的特点是讲练结合, 环节简练, 效果好。因此, 它比较实用, 好操作, 运用范围广, 用它的人多。

例举一种如下思路:教师讲授技法、理论→学生找例子印证→典型事例演练→学以致用, 拓展深化。

如笔者在上完八上第二单元后, 进行了细节描写的指导。思路是这样的:以故事导入专题→专题知识要点探讨→点评学生作品→佳作欣赏→练习。

授学生以“渔”, 导写作之航, 离不开传授讲解。可以说, 这一点与上述几种思路有关联、有交叉, 因为写作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工程。

教无定法, 但有法可循。以上思路可以交叉、综合运用, 依老师和班级的特点灵活选择、整合。老师设计的写作教学的课堂也应像写一篇文章一样, 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 要讲究逻辑性, 艺术性, 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扎实有序, 生动有效, 这样学生才有收益, 饶有兴趣, 学生“下笔如有神”就不会是童话了。

我常想, 如果把一篇好文章比作一棵葱茏的树, 那么生活是沃土, 阅读是雨露, 技法是阳光, 历练是浇灌培育, 修改是精耕细作。它的枝繁叶茂与硕果累累需要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啊, 何况是母语写作这一伟大工程呢?母语教育工作者们, 让我们携手共进, 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吧!综

参考文献

[1].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兴趣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最好工具。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的去探求知识、努力的去学习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能力、发展自身的智力,提高个人的素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新颖的导课、鲜活的生活事例、先进教学设备的利用和科学实验的等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利用导入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利用导入语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导入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谚语,当然还可以是一个演示实验等。例如: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时,我利用谚语“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发育既需要水,也需要肥(无机盐),缺少哪一种无机物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模式

传统的生物课堂一般就分为两部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教学设计相对单一,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时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就要针对课堂组织思路展开。比如开展开放式教学,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利用开放式教学开展生物课堂,就是要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原则为指导设计课堂,这对于改变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有重大的意义。如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花儿颜色的奥秘、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区别、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之间生长习性的差别等等。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记录整理、查阅资料,有效地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形成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也感觉学习的东西有意义,学习自然也就有了兴趣。

三、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活动

经过多年的教学分析,学生对生物的活体或者是标本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对幻灯和投影以及电视等方面的现代教学手段更加感兴趣。为此,要想实现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探求知识。

例如,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播放《动物世界》等一些影视作品,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生物标本,并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动植物标本,讲述其形态和生理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生物教师的讲述下逐渐明白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可以让学生逐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四、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

生物的课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参观、环境的调查,农业的生产实践、养花种草、饲养小动物、教具制作、校园绿化、智力竞赛等,都是学生喜爱的项目。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可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同时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走进生物科学领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物科学奥秘的志趣和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陶冶情操,树立祟高理想。开辟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利用实验,巧设铺垫,增加课堂有效性

初中生物课程中,有些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很难直观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课的过程中巧设铺垫。譬如在讲授《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时,我给同学们说每一种反射都要靠反射弧来完成。当我们突然抓住一个烫手的馒头,我们会来不及考虑迅速松手,把馒头扔掉,立即把手缩回来。这就是缩手反射。它就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完成的。什么是反射弧呢?它包括几个组成部分?同学们都睁大眼睛不解的看着我。于是我就说,现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来互相配合做膝跳反射这个实验。一位同学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这条腿上。然后让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外侧叩击这位同学膝盖下面的韧带而引起小腿突然踢起来。这位同学惊讶的叫起来。全班同学也都惊奇的看着我。我就趁机提出问题“为什么叩击膝盖下的韧带会引起小腿突然踢起呢?……”。有了这个实验做铺垫,进一步分析反射弧的知识就会直观化。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非常浓烈。下课之后,两人随意组合还亲自做膝跳反射这个实验。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以初中生的实际学情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使初中生物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这是我们广大生物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吴瑞仙.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

[2] 胡玉汉 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

[3] 付尊英,潘紫千.生物教学研究引论[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8.

[4] 张鸿亮.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生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篇4

佚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受到该标准的启发,笔者于04春开始对所教的03级4班数学科进行分层教学,教学中采用分层设凝,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检查,分层辅导,经过近2个月的实践,已初露端倪,有一定效果。

1、理论上的分层探究。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的数学问题是答案唯一,不可更改的。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给学生以经典、神圣、庄严甚至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给人以至臻完美、无一缺陷的姿态,对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显得高深。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层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也可以全部变为后进生,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分层要保证尊重学生,合服学生心理。这里的“分层”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后进的班级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良、中等,后进三部分,分的结果不向学生公布,只由教师自己掌握。如果向学生公布那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有圣者认为老师歧视他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不赞成分好、差班进行教学,分好、差班一般是按学生的各科的总成绩进行的分班。好班的教学从深度到广度都要进行拓展,好班中有因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他们跟不上好班的节奏而变成了新的后进生,笔者经历过的三次以分好、差班进行的教学后进班的学生一半以上伤失学习积极性,少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分到差班而更差,这是很多做班主任工作优秀的班主任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分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此分层不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设计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怎么教,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是不易设计的。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作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②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赞许落在他(她)们身上。③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④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后生,或后进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讲解,到会为止,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必须落到实处,检查时间既可以先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进行。

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数学教育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置,驾御、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积极投身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严格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4、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昏昏沉沉,从而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5、课后辅导练习以落实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

6、张扬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一位大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时两次忘记了本以记熟的演讲稿评委没有给分数,他伤心之极,演讲完毕后,当评委的一位教授给了这位演讲者一次机会,他精彩的演讲获得听众喝彩,他虽然没有分数,但他战胜困难,获得了自信心,同样,老师要给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投稿人:yyyld 来自:不详 时间:2006年1月17日

击:16

最后编辑:pjnj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篇5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因此,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都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好探究过程富有教育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一节课的片断: [案例]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纲提示的问题,边观察鱼缸中五颜六色、活泼游动的鱼,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师生共同总结,找出鱼的哪些特点是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师适时引导学生:“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学生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一致。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仅靠观察远远不够。就让我们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会不会死掉?(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鱼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请各小组分别围绕某一种鱼鳍在游泳时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假设,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探究实验的小组,可以尝试做鱼尾鳍作用的模拟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学生已有实验方案的雏形。教师鼓励学生将各组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共同交流,相互借鉴,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科学。教师考虑到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录下“实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提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时间为12一15分钟。(实施方案)

操作结束后,师以问题“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当把鱼鳍分别固定后,它和正常的鱼一样吗?”引导学生清楚一个问题:鱼鳍在鱼游泳时发挥不同的作用。然后,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师生共同用课件对鱼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虚拟实验,说明:在没有鳍的状态下,鱼虽然失去了方向性和平衡性,但还可以游泳……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基本过程,基本实现了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描述、讨论、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大体上也都包含着这样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与组织探究活动过程

首先,确定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探究目标,第二,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形成问题意识。第三,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学会科学地假设,提出假设是探究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假设和预测,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第四,科学地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设计实验和实施实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6

摘要:阅读是学习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人通过阅读来吸收书籍中的知识,学习书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来完成对自己的提升。学生则通过阅读来学习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精要,提升语文水平。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重视阅读,从阅读上下手,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那么,应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呢?下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做出一番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会促进人类浅层意识的思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断阅读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并且学生可以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学习作者写作手法,领会作者思想情感,从而扎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总之,阅读教学的好处多多,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十分有利。那么,应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呢?下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做出一番探究。

一、挖掘课文内容,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优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材上的选文都是品质极高的,具有高度的挖掘潜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文中的美,从而产生一种想要阅读的驱动力,促使学生充分吸收教材知识,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领会文中的遣词造句,发现语文的美。比如,笔者在教授朱自清《春》的时候,带着学生反复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一段,然后让学生着重体会“打”“踢”“赛”“捉”以及文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且让学生进行仿句阅读练习,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春》这一课“文字之美”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上去了,学习掌握教学内容自然也就容易了,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高度理解,提升了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带领学生正确阅读,应对课文精要进行重点解析,让学生对于体现一篇文章优秀所在进行重点阅读,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浅层意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这样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中表现手法的吸收,进而能够实现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课外名著导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辅助完成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智力成长还不完善,对于知识的需求总是被动地接受,极少会出现主动汲取知识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多引入课外名著的导读,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地理解吸收教学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例如,笔者在讲泰戈尔《金色花》时,先引入泰戈尔《鱼和飞鸟的故事》,让学生去阅读。在中学生这个阶段,对于这种唯美的爱情诗会比较感兴趣,于是都兴致勃勃的朗读起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在学生完成《鱼和飞鸟的故事》的导读之后,笔者先简单讲述鱼和飞鸟是怎样的故事,然后将话题引回《金色花》:“世界上至纯的爱除了爱情,还有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金色花》,同样是泰戈尔写的诗,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描写母爱的,同学们先来阅读《金色花》……”在讲解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入课外导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进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极好的作用。

通过导入课外名著阅读,将瑰丽多姿的语文画卷在学生面前展开,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向往,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堂阅读上来,学生就能主动地完成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时也能高度投入吸收课堂知识。课外导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经典作品,从而保持长期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热情,还增加了?W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可以说是综合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设立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找不到思维的导向,进而产生一种无效学习,拖慢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立课堂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有一个探究的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这么做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主动引导学生浅层意识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朝着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阅读有了目的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和地上的街市有什么不一样?”“天上的街市为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它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并且在读完之后告诉笔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文阅读,在阅读时大脑也在不断思考,产生一个思维的导向,在阅读时就更快地达成了对课文的探究,然后笔者再对学生加以引导,课堂教学就更加高效地完成了。

在阅读教学中设立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能够将学生引入思考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且问题的设立,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在学习时勤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形成,继而能够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中怀着探究精神去面对学习,更好地成长发育。

综上所述,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阅读教学深度挖掘了课堂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阅读教学可以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既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精要有一个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又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的兴趣,提升了个人能力。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完成了课堂教学,提升了课堂质量,并且多方面地提升了学生个人素养,达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乙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7.[2]杨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作者简介:

初中美术创作教学探究 篇7

创作教学是提升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美术教学中, 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这是基础美术教学的必然要求。

1.美术创作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开发大脑, 激发思维的过程, 在美术创作中, 欣赏、写生、积累素材、抽象构图、创作画作等都需要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由二维到三维, 由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都能使学生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美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

2.美术创作教学能使学生受到熏陶, 有利于培育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完美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以崇高的艺术境界进行创作,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创作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养成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初中美术创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创作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致使初中美术教学水平很难取得显著成就。在江苏新教学大纲改革背景下, 近年来创作教学已经逐渐受到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视, 但新教学方式和观念的普及都难以摆脱固有教学障碍的束缚。传统美术教学遵从纯理论式教学, 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激情。在这种背景下, 在沿袭传统理论多年的初中美术教学中, 实施创作教学可谓是举步维艰。

2.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 不合理的美术评价进一步打击学生自信心, 降低学生的创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美术课程,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进行美术创作, 初中美术创作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当前, 初中美术教学恰好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其次, 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 如果教师缺乏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一味地否定, 会打击学生的创作自信心, 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不利于美术创作教学的实施。

3.初中学生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创作是一门主观性思维显著、个性特点鲜明的艺术展现, 在创作的过程中, 需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当前初中美术的创作教学中, 创作的主体并未回归学生, 美术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依靠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怪圈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被埋没, 创作教学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4.美术创作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缺乏营造良好的创作情景。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艺术创作具有主观性, 所以美术创作才能够如此丰富多彩。在初中美术创作教学中, 只有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和情景, 更多地展现现实生活元素, 使美术创作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我国初中美术创作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严重, 在美术课堂创作教学中忽视对创作环境的营造, 导致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激情大打折扣。

三、初中美术开展创作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1.高度重视创作教学, 把创作教学作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多年的传统美术课堂理论教学使美术教学水平难以获得提升, 在新时期, 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 重视创作教学并将其作为突破美术教学瓶颈的重要方式。

2.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提升美术创作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创作兴趣是美术创作教学的重要基础, 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效。因此,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是第一要务;其次, 应树立正确、恰当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既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 又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 使学生保持应有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3.突显学生在创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美术创作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它要求创作者协调眼、脑、手, 形成内心的情感共鸣, 最终表现在创作作品上, 在这个过程中, 创作者是第一要素。在初中美术创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理论上的美术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 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使初中美术创作教学的实施更加顺利、高效。

初中作文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 课文渗透 材料积累 生活体验 写法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示个人魅力和引领个性发展的主渠道。作文的重要性虽已达成共识,但在学生的日记中,常常会看到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许多学生都不知如何下笔。本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还迟迟交不上来。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艰难的事。因此,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对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十分必要和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探索和尝试。

一、作文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语言、修辞、表现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领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看一看;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回答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引导学生敢疑,善思,能说,会悟,勤积累,勤动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背影》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关于自己父母的故事呢?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父亲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爱,又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经过我的引导,学生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关心、呵护自己的小事例。借此,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给父母写寄言,然后让父母看,让父母也了解孩子的心声。那一次的作文特别出色,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二、厚积薄发,注重材料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材料的积累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的部分进行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并且,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拿出四到六分钟,针对一个问题让第一排学生每人说一句话,第二排每人说两句话,以此类推,最后一排每人可说一段话。这样训练就大大调动了同学们说话的积极性。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到讲台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学生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写,多数学生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我班一个女生读着自己写的《我的妈妈》,读着读着竟泪流满面。我还让学生组成评委会,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从书写、内容到结构等多方面评价,这样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后来,我每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一批相关书籍放在教室里,办起“图书角”,每天晚自习最后一节定为读书时间。学生既可以自由诵读,又可记下优美的句段,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识记。我要求每位学生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内容可多可少,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对学生写的作文,我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学生写作的情感、态度、创意的表达更是大大的鼓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素材,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锻炼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字,正确流畅地朗读,清楚连贯地说话,清楚顺畅地作文。可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写好作文。

三、写作源泉来源生活体验

“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储存各种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于是,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看似平淡却富含深刻的道理的。所以只要注意观察生活,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如宋代的词人苏轼面对明月就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而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也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仔细观察,耐人寻味并给人以启迪。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实,我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欣赏雪,站在花间、月下、河边、山前仔细观察思考。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走进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社会。例如,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学习植物生长规律,并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其中的乐趣;带领学生游览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多数学生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四、写法指导是写好作文必要环节

一是巧设作文题目。虽然学生活动范围窄,生活经验不足,但在他们心中,有他所爱,有他所感,可写的内容仍然很多。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所设题目要使学生感到“有用”、“有味”和“有望”,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那么,他们就会乐于写作,勤于写作,作出好文。如半命题目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一般都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富有青少年的生活气息。如自由作文,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巧设作文题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是提供写作范文。初中生写作能力不够强,模仿和借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初中生写作的范文,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借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我曾经布置学生写《记一次拔河比赛》,许多文章叙事清晰,但那种热闹、紧张的气氛往往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淡化了主题思想。讲评作文时,我以《最后一课》作为范文。这篇课文在开头以战争的笔触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做了巧妙铺垫。接着写小弗朗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的气氛。这样作品有了必要的铺垫和渲染,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我又写了一篇《记一次乒乓球比赛》读给学生听,要求学生以两文为例,注意场面、气氛描写,重新写后,交上来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可见,选好范文供学生模仿和借鉴,学生容易写出好文章。学生有了成功感,大大增强了写作兴趣。

三是抓住文体特点。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弄不清楚,以致要求写记叙文却写成议论文,互相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时,先向学生介绍清楚各类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楚了解,才不至于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就以记叙文为例,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又是怎样,等等,然后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比较和模仿。

四是激发写作兴趣。我首先注重初中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如带着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初一时,对未来充满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彩。这时的作文教学,我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我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皱纹”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我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笔下闪现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打造了全新的亮点。再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我就多进行议论文训练,题目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题目灵活,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满足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如何设计导入 篇9

【导读】2016明尚教育为安徽各位教师考编同志竭诚服务,帮助各位学员考生在笔试面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果。2017明尚将继续坚持我们的初心,为每一位安徽考编同仁准备最新考编面试培训资讯资料。欢迎添加明尚教育官网微信(msexam)订阅最新考编资讯。2016安徽教师考编交流QQ群:344510161。小编咨询QQ:2378375301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后大力倡行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旋律——探究学习的体现。教师考试中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涉及到教学设计的题目,导入的设计都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如何设计出探究式导入。小编在此整理了探究式导入设计方法,助你设计亮眼导入。1.直观演示导入

生物教学中,挂图、模型、事物、标本等教具的合理使用对于课堂推进大有裨益:一则直观演示形成感官刺激,直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奋、思考积极性,有助于课堂节奏的调节;二则将知识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加深认识与理解;三则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直观演示的课堂高潮可以顺势提问或引导进入课堂主题。

【例】学习“骨的结构”时,教师先发给学生“长骨纵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强调观察要点,同时提出思考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哪些物质?” 2.实验操作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写也是强调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在新课程中更为重要。利用实验操作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既能通过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能在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抽象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课前布置学生实验:同一块萝卜上切下两块大小形状一致且质地相同的萝卜条,分别放置于清水和30%的浓盐水中,观察放置一晚后的实验现象。课堂开始之初,请学生代表讲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说明为什么。从而引入课堂主题。

3.生物科学史导入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新课改之后新增中学生生物教学内容之一。在生物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史或科学家的奇闻轶事,能使教学效果明显优化。

【例】学习“细胞”时,教师先简单介绍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于是将“小室”命名为“细胞”。其实,“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教师提问: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学习。4.设疑解惑导入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写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在每课的篇首都有“想一想、议一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的素材,其中不乏直切主题的问题设置。通过设疑解惑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是柯昂教学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导入中使用设疑解惑的方法,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重点内容的引导,事半功倍。

【例】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时,教师初步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我们家里的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生长素的作用”后,教师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

上一篇:信管求职信下一篇:信用贷款的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