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2024-12-21

初中物理教学探究(共12篇)

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篇1

一直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制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外辅导和考查评价等方面,很少兼顾好、中、差各种类型学生的发展状况,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或“一盆烩”的方式开展教学,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中等生吃不好”的现象。

我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分层教学探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分层教学是在教学中按照大纲要求,立足于不同学生发展实际,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后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考察,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开展探究。

一、充分调查,了解差异,合理进行分层

在分层之前,我对全班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调查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学生的智力能力、心理发展、学科成绩、校内表现、家庭情况等,并对调查汇总的有关数据资料开展研究分析,进行科学分类,将班级全体学生分别编入A、B、C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里,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消除“分层即分等级”的错误思想,使学生理解分组是为了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对学生进行正确分层后,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科学调度,主要按照优差搭配的原则进行,因为这样有利于组织合作探究,优良生可以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巡回检查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紧扣要求,兼顾全体,科学确定要求

我在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一刀切”的不合理做法:对后进生采取放低起点,放缓速度,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几个相关联的分目标,引导后进生依照自身实际状况,分步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物理大纲的教学要求;对优秀生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力,超大纲、超进度开展学习活动。在制订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时,科学实际,符合发展规律:既不过分拔高,使学生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对学习缺乏兴趣;又不过低,随意降低大纲的要求,过于放缓进度,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打折扣。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处理好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下”之间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开展教学

1. 备课时全盘考虑。

在设计物理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从目标要求、新授内容时间安排、步骤设计、教法选取到实验准备等环节,全盘考虑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等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在课堂提问上设计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在课堂思维引导方式上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针对性,在保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兼顾到“提优”与“补差”等多项工作。

2. 上课时统筹兼顾。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改进教法,在确保一节课内有兼顾所有学生的“合”环节的同时,又考虑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分”环节。按照分类自学、集中讲解、分层探究、分类指导、分类巩固、集中总结的程序开展教学,做到“分”而不乱,“合”而不僵,将课前预习、课堂新授、自学质疑、课后辅导、巩固提高等各个程序囊括其中,并且有效解决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矛盾。教师在课前要及时揭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结束后认真组织检查是否达标,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一般在讲解新知时对中等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全面开展探究,进行知识的教学;在实施重、难点突破或进行知识总结时,提问优秀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刻领悟;在复习巩固时,着重检查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效。

3. 布置作业时分类要求。

我在布置课内作业时坚持所有学生一样的标准要求,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则进行分层设计:一是设置提高题,主要是针对优秀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设计要求高、难度大的题型;二是设置巩固题,主要针对中等生实际情况设计,主要相当于课本后习题的难度;三是设置放缓题,主要针对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剖成几个小题并给予点拨提示,适当缓和后进生学物理难的困境,切实减轻了后进生课业负担,有效保护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 辅导时区别对待。

我在开展课后辅导时,对后进生采取教师个别辅导、优秀生结对辅导等方法。辅导内容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运用和思维方式拓展等,使学生能够在启发下学会独立思考,完成学习目标,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逐步增强学习能力。对中等生运用分组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优生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解决较大难度的物理问题,在课外采取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物理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物理学习潜能。

5. 考查时分层开展。

我在过关考查时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各个层次学生发展实际,实行分类命题考查。设计的物理试卷包括基础知识、提高训练与深化探究三大种题型。基础知识题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提高训练题是让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与优秀生必做的;深化探究题是让中等生选做,优秀生必做的题型。三种类型题分值分别为85%、10%和5%。在开展分类考查后,我根据考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暂时没有过关的学生,通过集体讲解、课后辅导、建立帮学对子等形式进行补救,确保各类学生最终实现达标。

我在科学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固定2—3次集中对学生开展分析评价,依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具体情况,对分层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达到或基本达到上一层次学习要求的学生,及时予以提高层次;对那些有退步迹象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原因,树立上进信心。这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及时对自身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与调整,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激情。

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其内在潜力,妥善处理了整体要求与个别兼顾的冲突,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真正把学生从“关注式”、“一刀切”、“题海战”中解脱出来,减轻了课业负担,增强了学习信心,最终促进了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篇2

一、诱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苏藿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小故事、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二、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

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

三、指导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探究 篇3

一、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学习物理的动机我们可以从兴趣和意志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分析。

首先来谈谈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分为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外在兴趣是指对与物理学习相关的自然现象、生活环境等身边环境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大都拥有这些好奇心,但是这对于物理的学习却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内在兴趣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是否能够开心,或者学习物理时是否比学习其他科目思路更清晰。

其次,我们来说意志,这里的意志说的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是不是拥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但大多数的中学生还是很缺乏这种学习物理的意志的,在物理学习遇到问题时,很多的学生还是选择去求助于他人或者是等待教师第二天的讲解,学生自己就没有想要去探究问题的意志。

(二)学生学习前的准备

学习前的准备分为两个阶段:预习和课前准备。其实人们都知道,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一些事情。但是,就初中生的学习现状来说,主动地对所要学的课程进行预习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大,好多学生并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其实上课前的几分钟也是很重要的,明确下一节要的课,并对下节课程进行简单地了解,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而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重视课前准备这件事,没有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在创建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标的促进作用下,很多教师已经开始了探究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但是由于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认知不清,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而引起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时,总是被这些形式化的教学目标所限制,从而拘束了教学的形式,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深挖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在教学中引用身边的相关事物,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准备,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过度的情境化教学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物理教学。但是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为了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课堂的气氛是活跃了很多,但是在这看似活跃的课堂中学生不但没有提高学习的效率,反而还会降低。这种脱离了物理教学的情境设置不但不能够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降低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一线的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情境设置时,一定要注意切合主题,不能与所讲的物理知识相脱离,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才能够提高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三)形式化的小组合作与实验

以小组形式建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变学习的被动者为主动者,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探讨的问题本身就没有值得探讨的价值,学生自己也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并不主动。形式化的教学模式,没有起到实质的教学作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对小组合作所要给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筛选,使得学生能够抓住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物理这种探索性较强的科目,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的教学惯例是,教师先对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在学生们对原理和相关知识都已经很清楚和明白的情况下,再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趣味性和直观性的改革,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托,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具体的深化改革,从而使物理教学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三、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四个角度进行策略性探究。

(一)教学目标

作为对教学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来说,我们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有效探究才能够不偏离教学的方向。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师生相互的交流和沟通中,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而加强有效性教学。

(三)学习态度

一个人的主观态度决定了他对事物的接受效果。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也就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角色

教师在有效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在对物理课程进行深度挖掘后,载进行有效的教学课程设置,从而提高有效性教学。

以新课标为背景进行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学生们通过有效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成绩,还能够在成功感的推动下,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初中物理趣味教学探究 篇4

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育教学体系中较具影响力的阶段。趣味教学法作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全新教学方法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激发学生知识探究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趣味性教学特点分析

1. 愉悦性

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智力状态、对知识点的接纳能力,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兴奋性均能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言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趣味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语言、教学动作以及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将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趣味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以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调动学生高昂的情绪并使之保持,让学生主动且积极地探索物理知识与理论,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知识探索中的成功体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 启发性

知识是人类对生活经验的一种系统且全面的表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究。物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流程更加简化,知识探究的时间明显节约,但同时也导致一些学生在探索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乐趣丧失。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趣味教学法,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自讲授者转变为启迪者,以自身的行为来启迪学生行为,调动学生主动且积极地探究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因探究知识所产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从而为学生有关物理知识的学习提供动力支持。

二、趣味性教学作用分析

1.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应用趣味教学方法展开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时,能够从物理知识的探究与吸收角度为学生内动力的提高提供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抱负。同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更加良好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并转化为物理知识行为。总的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通过应用趣味教学法的方式,能够从内动力与情动力两个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动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更主动、更积极地展开学习活动。

2. 调节学习行为状态

趣味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的应用,除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能帮助学生始终保持这种学习主动性,尽快实现学习目标。当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而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时,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对学生物理学习目标的校正。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用趣味教学法能够起到积极调解学生学习行为状态的作用。

三、趣味性教学策略分析

1. 积极展开趣味性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均是以实验为基本来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现象对物理知识作出解释。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以物理实验为手段是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形成浓厚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质量、效率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实验内容均可以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相融合,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下完成物理教学活动。

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知识点为例,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实验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教师预先让学生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指出吸管吸水的原因,并随机抽取某位学生演示用吸管吸水的过程。在一位学生演示完成后教师再尝试着请其他学生用同一根吸管进行实验,但实际现象却是没有人愿意做这个实验。教师询问学生原因,学生回答“吸管脏了”。此时教师可以找准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嘴唇不触碰吸管的前提下使水上升?”学生根据该问题展开多样化的思考,并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方法,如“向杯子中吹气”“半空中吸气”,也有学生得出了最具可行性的方案,那就是“将另一吸管在插入水中吸管的管口上方沿水平方向进行吹气”,教师请该位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演示,实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他学生同样模仿该方法,均取得了成功。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被这种神奇的现象所吸引,教师因势利导询问学生实验现象的原理,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教师可适时引入“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 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方法,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跟踪,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发生在身边的物理常识、生活知识与所学物理知识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例如,在学习“蒸发吸热”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煮鸡蛋为材料展开演示实验活动。通过演示与指导实验的方法,学生不难发现,刚煮熟的鸡蛋从锅里捞出来后虽然用手拿会感觉比较烫手,但此时是可以忍受的。可是,当蛋壳上所有水分蒸发后,拿着鸡蛋的感觉会更加烫手。学生虽然经常食用煮鸡蛋,但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该现象。经教师的演示与指导,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师此时可引入“液体蒸发吸热”的知识点,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理解该原理,达到在有趣的氛围中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不单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还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是密切结合的,这对于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有非常确切的意义。

3. 应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

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所接触到的物理知识更加形象,物理理论更加具体化,使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间的距离明显缩小,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蕴含着多种类型的物理现象与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内在驱动力的目的。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有关“电学”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初中生基本了解“电”的含义,也了解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但由于电属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因此学生对电的理解多集中在浅显层面,难以在理解方面更加深入。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掌握电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认识“导线与用电器并联电流流向”知识点时,通过生动且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知识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假设某车从A~B点有两种不同的通行方案,其中方案1设有收费站,方案2未设有收费站,那么作为驾驶员的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呢?”经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们都得出了选择方案2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点:“电流就如同你们一样的聪明,方案1中由于有灯泡存在,故需要产生耗电现象,因此电流同样不选择方案1,而在选择方案2时灯泡就会出现短路的问题。”这种结合实例且生动风趣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到“导线与用电器并联电流流向”知识点,以加深学生印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就是利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中语文不应忽视朗读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

一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谁都懂。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朗读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这不但说明了朗读对理解、体会文章的作用,而且强调了要“花一番功夫”朗读。课文《夏》(初中语文人教版)的朗读可这样设计:读第一遍,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芊芊、主宰、磅礴、匍匐、迸发、澹澹等。读第二遍:“充满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读出来。读第三遍: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内容,朗读并识记。读第四遍:寻读,寻找课文中使用非常好的字、词、句,并读出来,说出它的作用。这样通过几次不同要求的朗读,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基本落实了。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则是托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学习一些散文、古诗词时更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

二提高朗读兴趣,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1、听:课堂朗读培养。多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在听中培养兴趣,悟出“门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加强指导,如重音、停顿、语气等,让学生在再读中,感受进步。

2、比: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班上、学校可开展一些朗读类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在登台表现中体验成功快感。

3、考:为了让学生重视朗读,在早读课上多朗读。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按课文内容填空类练习题,让学生感到语文不读不行,要充分利用读的时间来强化朗读背诵,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

三推荐学生读精品。

到了初中以后,学生阅读广泛,会对一些名著名篇感兴趣,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诵读散文名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结合讲解段落,体会作者描写的美,并带领大家练习背诵。

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每节语文课前都有“三分钟说读训练”,学生可以朗读课文片段或即兴演讲或讲故事等。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探究初中物理教学之美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文化美;精神美;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107

目前,很多初中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害怕或是厌恶物理学习。在我看来,其中一大主要因素就是教师没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美”,没有对学生的爱美心理进行有效运用,更没有将科学的美融入其中。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教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知识形式进行转化的方式实施教学,通过艺术形象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以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和创造,使原来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充满美感的探究与艺术设计活动。

一、发现物理的文化之美

说到物理的文化美,它最主要的表现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思维,使人们的智慧得到开发,享受到思辨的乐趣。物理的文化美是简洁而和谐的,它处处都有真理,多样性与统一性和谐共存。翻开物理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概念、规律还是实验和物理现象,都能将物理的文化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对称美来说,物理中有平面成镜的现象;以奇异美来说,有海市蜃楼等神奇景观;以统一美来说,有电和磁的各种原理和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物理的文化之美,那么他们就会很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物理美境之中,也会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展开自己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展开物理学习,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知识的习得也会变得更为容易,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他们的感性思维会在物理的文化美的熏染下,逐步向理性思维发展。

二、发现物理的应用之美

历数近年来我国在物理应用上所取得的成就,如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磁悬浮类车在上海的运行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等,这些先进技术都是物理应用美的完美体现。物理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这些尖端的科技技术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与先进的物理技术相关的应用。大到医疗设备,如CT机、核磁共振等,小到一个LED灯泡,甚至每个人都拥有一部的智能手机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看到、感受到的物理技术产物。除此之外,在我们不太在意的角落,也会有一些与物理相关的应用,如鞋底的花纹是凹凸不平的,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降温,这些都是物理应用美的一种体现。

当然,教师也可以将物理的应用美带到课堂教学中,如进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学习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歌曲;学习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把望远镜带到课堂上,利用望远镜看看远处的操场和花坛,思考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总之,物理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它占领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理知识的应用美也能从很多领域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多展示一些物理的应用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与此同时,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现物理的精神之美

如果多翻看几遍物理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的编写者匠心独具,在每一章的每一节的开篇部分都会有一些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学生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问题和质疑,以实验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解答,或是通过理论对质疑进行推导。

以“光的折射”的学习为例,在教材的开头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非常醒目,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在问号的下面有个问题: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折断了,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这是为什么呢?教材没有直接为学生说明原因,而是利用光的折射的实验对问题进行了解答。这就是物理的思维方式,是物理对待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物理的思想之美,求真务实是它的主旨,这种优秀的品质源于它对任何事物都具备一种辩证的置疑和批评。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被人类发现并利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在置疑和批评中不断前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四、发现物理的实验之美

在学生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会让他们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实验总结的过程中,并给他们一定的创造自由,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在一些小发明、小发现之中体会到实验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进行“用天平和量桶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时,我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对盐水密度进行测试。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三种方法。第一种:(1)称出空烧杯质量,然后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并称出总质量,求出烧杯中盐水的质量;(2)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3)求出密度。第二种:(1)在烧杯中倒入一定的盐水,称出总质量;(2)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在量筒中并测出体积;(3)称出烧杯中剩下的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求出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4)求出密度。第三种:(1)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2)称出空烧杯的质量,将量筒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在烧杯中并称出总质量,求出倒在烧杯中的盐水质量;(3)读出量筒中剩下盐水的体积,并求出倒入烧杯中盐水的体积;(4)求出密度。随后,我让学生对每种方法进行讨论和辩论,大家一致认为后两种方法更为正确。通过这样的设计、合作、操作与讨论,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还体验了自由创作与合作的感受。

总之,初中物理教育就是要利用学生的爱美心理去激发他们的爱美本性,像物理学家那样,把追随真、善、美作为正视生活的理想,扬起生命的风帆,去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刘厚浩.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之美[J].新课程:中学,2012(11).

[2] 刘新刚.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8(7).

[3] 杜茂霞.初中物理之美与物理教学的艺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6).

[4] 李梅英.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艺术[J].祖国:建设版,2011(4).

[5] 王红旗. 心有灵犀气韵飞——浅谈物理教学的灵动之美[J]. 物理教学,2014(1).

[6] 严旭.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8).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密切联系生活现象, 提出有效教学问题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充满了各种变幻莫测的现象, 学生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特别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加强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要设置巧妙问题, 将物理知识分解、稀释到生活现象当中, 化抽象为形象, 让原本抽象、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本质。例如, 在教学“物态变化”这一部分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春天冰雪融化、夏天暴雨倾盆、秋天大雾弥漫、冬天银装素裹。这些自然景象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 但是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物理内涵, 通过播放视频可以引发学生疑问, 达到很好的导入效果。又如, 在教学“机械运动”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的视频资料:奥运会赛场上, 所有跳远、跳高的选手, 都要进行一段助跑, 然后引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助跑呢?原地跳远或跳高不行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抓教材重点,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教材的重点。比如, 概念中的重点关键词, 只有找到这些关键词, 领悟关键词的含义,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起来。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教材重点, 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质量, 叫做物质的密度”, 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质量”“物质”“单位体积”, 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 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质量”改为“重量”, 将“物质”写成“物体”, 将“单位体积”改成“单位质量”, 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不可以。又如, 将“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不可以。这样一来, 就能让学生找准概念和定律中的关键词, 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充分运用物理实验,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提出把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生活中和自然界蕴含的物理知识。研究发现, 科学内容外在呈现方式的变化会引起科学态度的相应变化, 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是获得经验的基础条件。初中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物理实验所提供的直观、形象、具体的感性材料, 加深了学生的切身感受,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动手操作实验, 他们能够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不难看出,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必须先建立在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 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强化各自的情感体验来获取所需知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出, 观察和实验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课本内容自学时, 经常会碰到观察、实验等专题模块,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动手实验, 思考感悟, 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以“浮力”的教学为例, 我们可为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个正方体泡沫和一个大烧杯, 里面装上大半杯水, 然后安排学生把泡沫放到烧杯中, 并用手用力向下按, 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水对泡沫的那种向上的作用力。这种实际操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浮力的概念, 既能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 逐渐培养起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又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四、利用多种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活泼好动, 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 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比赛;定期组织知识竞赛;开展多样化知识讲座;鼓励学生用身边事物设计制作各种物理小实验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物理课外活动, 可以促使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实际, 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树立自信心, 满足求知欲, 并引导学生从知识中找到生活的原型,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当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 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欲望, 活跃思维, 拓展创新能力。

总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和近距离感受物理魅力的机会, 带领学生畅游物理的海洋, 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勇于解决困难的勇气,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寻找高效的教学途径, 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成为广大物理教师探寻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对优化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乔际平,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2

初中作文教学探究 篇8

一.片段与篇章同行———以点带面

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课堂是定时四十五分钟的师生活动, 写作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宏大的工程, 因此, 写作指导应以片段指导来带动篇章写作, 以专题指导来带动综合写作。也就是说, 微观“点”的指导与宏观“面”的筹划相结合。这样的举措才是行之有效的。

(一) 宏观规划, 让写作知识和技能系统化

初中三年为一个整体系统, 每一学年的作文教学要结合综合学习进行专题指导, 每学期都有不同的计划、内容、专题, 每次训练都应突破某一个方面。初一注意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初三注意跟高中的衔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 由片段到篇章, 由合格等级慢慢发展到优秀等级。

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总目标是激发兴趣, 养成好习惯。

(二) 微观实践, 重在结合综合学习, 熔合小专题进行指导

如九年级上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锁定的专题是“恰当引用为文章添彩”, 如何恰到好处地引用, 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引导突出三个要点: (1) 反映人物风流才情, 选用本人的名言诗句。 (2) 评价风流人物, 借用他人的评价之言。 (3) 突出风流人物的个性及其历史作用, 精选历史史实。

二.阅读与写作双赢———以读导写

当代作家崔道怡给《中学生阅读·高中版》题词时写道:“书中自有精神食粮, 书中自有生命质量, 书中自有美感滋润。”是的, 阅读能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积极的发现和创造。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精读的角度来说, 我们通常在弄懂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明白“怎么写”, 这“怎么写”就能启发学生怎么来写自己的文章。

(一) 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进行

初中学生的见闻多, 思考多, 感悟多, 但往往一肚子话不知从何写起, 即使写出来了, 也会出现材料不够理性、想法多而乱, 写作目的不明确、不突出的情况。叶老说:“写作与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既然写作有很大的技术含量, 那名家的“技术”就是我们创作、发展的基石。

思路通常如下:老师找典型文本→生读文本→学生分析归纳→学生动笔练习。笔者曾进行了“如何描写人物动作”的专题指导。首先我在多篇名作中筛选、比较, 最后觉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为典型。在课堂上引导归纳人物动作描写的技巧是: (1) 细致刻画, 准确用词, 有条理地写出动作的特点, 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动、性格特征。 (2) 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动作, 从而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3) 与其它描写方法 (肖像、语言、心理) 相结合来描写动作, 从而立体地凸出人物形象。

此种思路可直接让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段落时, 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二) 模仿与点化另启写作之门

借鉴前人的知识加以推陈出新, 创造出更动人的诗篇, 这是点化之美的创作方法。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名作:南北朝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被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点化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孟子的“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被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点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班学生曾琪斐在学完《敬业与乐业》之后, 写了一篇《敬学》, 发表于《广东学报》。她的文章以逻辑的顺序逐层地展开论述, 旁征博引, 重点论证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敬学, 怎样敬学, 最后号召世人敬学, 才能学有所成。小作者对“敬学”的思考是比较深刻的、对生活对学习的积累也丰厚。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做到合时而著, 在一些节日的前夕, 我指导学生写短信。老师首先展示了许多经典的短信, 然后师生互动分析, 掌握它们的特点与写作的技巧。同学们深受启发, 再加上这些短信的情感表达也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区域, 于是情不自已地给父母、老师、朋友写了短信。这次短信写作冒出了许多精品, 我把它们速印出来发给家长, 家长们对此评价很高。学生获得了成功, 写作劲头更足, 信心倍增。如梁尔祁同学致母亲的短信:

刻骨痛, 多艰辛, 只为孕育苗儿;牺青春, 用心苦, 无所为自我;头花白, 背佝偻, 笑容仍为苗儿绽;朝思念, 暮盼望, 苗儿在天涯?蜡芯燃, 红烛泪, 一生全用尽, 唯为苗儿茁壮在。

妈妈辛苦了, 愿您幸福安康!

三.评改点金———以评导写

集体的智慧是胜于一人的。班级授课的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集体力量与无穷的智慧, 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 都是其它方式替代不了的, 但是师者要善于驾驭与利用。笔者想借班级的力量促进写作, 故把评改这个环节充分地还给学生, 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我主要采用三种形式: (1) 小组互评; (2) 集体评点; (3) 老师讲评。

四.预设与生成相应生辉———以写导写

这种思路是老师先在上课前选好题材, 预设其写作的方法、技巧, 尽量周详一些。在课堂上, 老师首先什么技法技巧都不谈, 让学生先写一通, 再交流写作过程中的难点, 因个人的难点不一样, 宜依学生突出的普遍的难点来找突破口。归纳出一些方法与技巧, 不求全面、详细, 能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即可。对于个人存在的其他难点, 通过小组相互切磋来解决, 也可通过向老师质疑来解决。再让学生修改、完善, 一写再写, 慢慢就会得心应手。这种思路是学生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老师的干预与引导应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题材选择、构思立意、语言表达、修改加工等环节。

笔者在上九上《好读书读好书》———如何写好读书感受时, 设计的理念就是课堂以生成为主, 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活动:分小组竞赛, 说读书方面的名言。每组必说二个, 一次一人说一个, 按组轮流, 后说者不许雷同。

(一) 自然导入

1.以读书名言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

(二) 说感受———触动心灵

学生对照《学案》谈自己喜欢读的著作或杂志, 并粗略谈谈感受。

(三) 写感受———表达“灵感”

围绕着你最想告诉我们的感受, 写一个片段或几个独立的片段, 5分钟时间完成。

老师巡视, 收集几件作品。

(四) 评感受改感受——美化语言充实内容

1.评点所收集的作品, 结合课本中“关于书的比喻”, 让学生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书的“意会”。

2.评点好的作品, 分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 归纳充实内容的方法, 并提出完善作品的建议。

3.发回已经评点的作品, 全班同学分若干小组互评互改。

4.根据同学的意见和自己所受的启发, 独立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5.小组推荐或自我推荐作品展示。

6.展示教师下水作文中的片段, 再次让学生明确要围绕主旨来充实内容。

(五) 谈感受——总结提升

生谈自己的感受、收获。师小结。

(六) 布置作文

把你读书的独特感受、体验, 写成一篇散文。

参考篇目:

1、老师下水作文《心的洗礼心的飞起》。

2、学生例文《书情》《穿过书页》、《诗韵, 在花香的天空中荡漾》、《体验〈西游记〉的人生》。

3、作家例文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学生齐读课本综合学习中的话结束课堂。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因为读书, 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大, 变得丰富多彩, 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热爱读书吧, 让书陪伴你一生。)

这堂课的效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完全达到了学习目标。

五.授渔导航———以讲导写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表达方式是什么?有哪几种?刚上初一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摸不着头脑, 对于如此的语文常识, 师者只能传授、讲解。老师就要结合教材中的文章, 来判断分析, 让学生知其特点与作用, 慢慢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灵活综合地运用。

语言上做到文从字顺, 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良好的语感与语法知识是其基础。那就有必要懂得句子的结构、语义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语法知识。还要让语言表达得简明、得体、连贯, 这样才能文从字顺。现在的中考、高考没有直接考试这些, 但是在语言运用与阅读中间接地考了。因此, 老师有必要授渔导航。先让学生知理论, 再重于实践与演练。这种思路比较传统, 但有时有必要用。它的特点是讲练结合, 环节简练, 效果好。因此, 它比较实用, 好操作, 运用范围广, 用它的人多。

例举一种如下思路:教师讲授技法、理论→学生找例子印证→典型事例演练→学以致用, 拓展深化。

如笔者在上完八上第二单元后, 进行了细节描写的指导。思路是这样的:以故事导入专题→专题知识要点探讨→点评学生作品→佳作欣赏→练习。

授学生以“渔”, 导写作之航, 离不开传授讲解。可以说, 这一点与上述几种思路有关联、有交叉, 因为写作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工程。

教无定法, 但有法可循。以上思路可以交叉、综合运用, 依老师和班级的特点灵活选择、整合。老师设计的写作教学的课堂也应像写一篇文章一样, 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 要讲究逻辑性, 艺术性, 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扎实有序, 生动有效, 这样学生才有收益, 饶有兴趣, 学生“下笔如有神”就不会是童话了。

我常想, 如果把一篇好文章比作一棵葱茏的树, 那么生活是沃土, 阅读是雨露, 技法是阳光, 历练是浇灌培育, 修改是精耕细作。它的枝繁叶茂与硕果累累需要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啊, 何况是母语写作这一伟大工程呢?母语教育工作者们, 让我们携手共进, 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吧!综

参考文献

[1].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篇9

一、在兴趣中激发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听惯了教师的滔滔不绝, 看多了教师自我表现, 他们更期待自己去操作, 在操作中得到真经。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自己做实验和看演示实验比听教师讲课要更感兴趣, 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 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途径。

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设计的实验要难易适中, 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基础, 要让学生“跳一跳, 能摘桃子”, 要设计紧贴教材的实验, 设计和生活现象相联系的实验, 这类的实验学生很喜欢。作为一线教师, 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

在苏教版初中物理教学中, 根据教材可设计的实验有:钟罩里的蜡烛, 烧不死的金鱼, 水杯放大镜, 磁屏蔽,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练习使用温度计, 观察水的沸腾,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用加压的方式使气体液化,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观察色光的混合, 设计、制作模拟调光灯, 探测红光外侧的热效应, 探测紫光外侧的荧光效应, 做几个有趣的影子游戏, 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观察弹簧测力计, 竹筷提米等。这么多的实验, 每一个都在课堂上做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去做, 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疑, 靠压力, 学生可能去做, 而决不可能做好。

二、用多媒体助推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中, 有些电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有些实验现象是在瞬间出现的, 如果在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不认真观察, 就很难看清楚实验的现象;有些实验用肉眼是很难发现的。多媒体在模拟抽象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大型机器的运动等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所以, 用多媒体助推初中物理实验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如在“从粒子到宇宙”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图中粒子的分布及其变化, 通过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 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样既能展现这些物质的运动规律, 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记忆, 为物理学习提供便利。

在这个案例中, 利用多媒体可提高可见度, 教师可以轻松操作, 学生也可以看得更清楚, 实验中出现的故障也会少许多。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洁, 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境, 通过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实验录像,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在创新中增强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 要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实验的做法, 不要教师在前做, 学生在后跟, 亦步亦趋, 虽然错误可能少些, 但学生永远得不到快速地发展, 更谈不上创新。在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是创新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做到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让学生从细节做起, 慢慢地掌握实验的方法, 提高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摸索中前行, 让他们自己设计步骤, 这样更能提高能力。

实验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 必须通过实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积极思考有关问题才能澄清模糊认识, 在创新中增强能力。

前文我们讲过要让学生自己去利用课外时间做实验, 但大多数同学无器材、无道具, 如何来做?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利用他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品, 结合实验要求, 独立完成实验。例如, 有的用饮料瓶去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用点燃的蚊香来演示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现象, 用学生的玩具激光笔从瓶底照向瓶口, 就能清晰地显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再如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下口, 再拿另一手向外拉活塞, 我们就会发现, 拉活塞的手只要一松开, 活塞会返回。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在玩中就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

物理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利用身边低成本的实验教具, 成本低而价值不低。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 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 想学生之所想, 打开学生的视野, 我们的物理实验课堂才会越来越有趣。

初中物理练习课教学探究 篇10

一、培养学生强化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我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与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练习的解答训练,让学生在学会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的同时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在解答物理练习的同时获得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在练习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像“浮力”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教师对浮力的概念、知识反复讲解、强调,但是学生还是反映:“浮力这一知识点不好理解、难学。”其实,学生在学习浮力概念之前,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码头上的轮船)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建立在少量直接观察和具体经验基础上的概念大多比较粗浅,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

二、进行有效练习的设计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这是练习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练习的选择是关键。

1. 注意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物理现象,若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用自制的“潜水艇”模拟真实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一定会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又如,在演示电路的短路时,教师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熔丝,让学生看到短路后熔丝被烧断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而且记得牢。

2.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自编自解物理习题等方法。

在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本中一些典型例题,按照不同的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练习,同时加强学生自编自解习题的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能促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练习课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物理练习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从而发挥主体的作用,所以大部分时间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活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指点要及时、恰当。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我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吊起重为G的物体,在将物体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我只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具体的理由让学生讨论,最后在讨论中学生发现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我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 引路。

在引路时,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我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指导学生多作假设的方法,让学生像研究电阻那样“假设……”,从而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做“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练习时选用长度不等但横截面积和材料相等的电阻,我向学生提问:“你们想怎样来研究影响电阻的因素?”只要学生讲得有得道理,我就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并让学生动手验证,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勇气,引导他们向问题的深处进发,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刚接触到物理知识,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欠妥而无法解题,我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并引导学生重温已有知识技能应用到当前练习中。例如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所做的功与手拉绳子上升所做的功的大小关系其实是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和两个力的大小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我的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练习浩如烟海,题型花样不断翻新,可谓五花八门,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曲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题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题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新题型与典型例题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题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我就通过组织有效的练习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题型分析和对比及探究思维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初中作文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 课文渗透 材料积累 生活体验 写法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示个人魅力和引领个性发展的主渠道。作文的重要性虽已达成共识,但在学生的日记中,常常会看到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许多学生都不知如何下笔。本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还迟迟交不上来。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艰难的事。因此,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对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十分必要和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探索和尝试。

一、作文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语言、修辞、表现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领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看一看;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回答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引导学生敢疑,善思,能说,会悟,勤积累,勤动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背影》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关于自己父母的故事呢?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父亲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爱,又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经过我的引导,学生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关心、呵护自己的小事例。借此,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给父母写寄言,然后让父母看,让父母也了解孩子的心声。那一次的作文特别出色,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二、厚积薄发,注重材料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材料的积累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的部分进行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并且,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拿出四到六分钟,针对一个问题让第一排学生每人说一句话,第二排每人说两句话,以此类推,最后一排每人可说一段话。这样训练就大大调动了同学们说话的积极性。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到讲台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学生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写,多数学生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我班一个女生读着自己写的《我的妈妈》,读着读着竟泪流满面。我还让学生组成评委会,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从书写、内容到结构等多方面评价,这样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后来,我每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一批相关书籍放在教室里,办起“图书角”,每天晚自习最后一节定为读书时间。学生既可以自由诵读,又可记下优美的句段,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识记。我要求每位学生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内容可多可少,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对学生写的作文,我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学生写作的情感、态度、创意的表达更是大大的鼓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素材,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锻炼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字,正确流畅地朗读,清楚连贯地说话,清楚顺畅地作文。可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写好作文。

三、写作源泉来源生活体验

“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储存各种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于是,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看似平淡却富含深刻的道理的。所以只要注意观察生活,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如宋代的词人苏轼面对明月就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而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也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仔细观察,耐人寻味并给人以启迪。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实,我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欣赏雪,站在花间、月下、河边、山前仔细观察思考。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走进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社会。例如,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学习植物生长规律,并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其中的乐趣;带领学生游览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多数学生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四、写法指导是写好作文必要环节

一是巧设作文题目。虽然学生活动范围窄,生活经验不足,但在他们心中,有他所爱,有他所感,可写的内容仍然很多。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所设题目要使学生感到“有用”、“有味”和“有望”,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那么,他们就会乐于写作,勤于写作,作出好文。如半命题目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一般都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富有青少年的生活气息。如自由作文,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巧设作文题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是提供写作范文。初中生写作能力不够强,模仿和借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初中生写作的范文,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借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我曾经布置学生写《记一次拔河比赛》,许多文章叙事清晰,但那种热闹、紧张的气氛往往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淡化了主题思想。讲评作文时,我以《最后一课》作为范文。这篇课文在开头以战争的笔触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做了巧妙铺垫。接着写小弗朗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的气氛。这样作品有了必要的铺垫和渲染,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我又写了一篇《记一次乒乓球比赛》读给学生听,要求学生以两文为例,注意场面、气氛描写,重新写后,交上来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可见,选好范文供学生模仿和借鉴,学生容易写出好文章。学生有了成功感,大大增强了写作兴趣。

三是抓住文体特点。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弄不清楚,以致要求写记叙文却写成议论文,互相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时,先向学生介绍清楚各类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楚了解,才不至于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就以记叙文为例,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又是怎样,等等,然后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比较和模仿。

四是激发写作兴趣。我首先注重初中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如带着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初一时,对未来充满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彩。这时的作文教学,我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我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皱纹”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我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笔下闪现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打造了全新的亮点。再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我就多进行议论文训练,题目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题目灵活,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满足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策略 篇12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物理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认为,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积雪,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探究活动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创造性就像一粒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物理教师就要去创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探究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一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提出问题服务的。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使学生获得新知。

例如:以《密度》为例来研究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可分以下两步进行:

一是明确物质的特性及其作用。

(1)请学生辨认水和酒精,并说一说辨别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之所以能根据气味来区分物质,是因为气味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会存在不同的气味。

(2)请学生辨认铜丝和铁丝,说出辨认的依据。然后教师讲解,根据颜色可以区分物质,则说明颜色也是物质的特性。

(3)点拨:气味,颜色是物质的特性。此外还有密度等,也是物质的特性。特性即物质的某种能用来识别它的性质。

二是提出问题。

(1)取一小块铁、一大块铁、一木块。均用同种颜色的纸包住,且使小铁块的质量小于木块的质量,大铁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请几个学生辨别。然后讨论:是根据什么辨别出来的?

(2)引导:单看质量一个因素,或者单看体积一个因素无法区别物质时,要考虑是否同时看两个以上的因素。

(3)点拨: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能识别物质,则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物质的一个特性。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二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三是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而非一般的问题上。这样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和认识密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是要让他们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取知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收集资料策略所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之间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寻找材料,适时适量地提供材料。应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和各种感官去认识和了解材料的属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所以实验操作材料的种类也不限,从日常的各种小物件到专门的实验材料,可以几乎无所不包。

例如:在学习《温度》一节时,我们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说明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而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给学生准备冷、温、热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可以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同时伸进装有冷和热的水杯中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将手指同时伸进中间的温水杯中,两手指的感觉是原来放进冷水杯的觉得较热,原来放进热水杯的觉得较冷。这种对同一温度的物体产生不同感受说明了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还需要用温度计这种科学工具来进行测定。这里准备装有三种不同温度水的实验材料是很必要的,教师事先应有全面的考虑。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创设良好的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

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初中生正处在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所提高,而且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等。尽管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也更能锻炼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探究教学能力。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在现行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类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分别占1.7%、2.7%与1.8%。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反而下降,中学课堂尤其显得死水一潭。显然,这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

探究教学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两个重要条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浙江有名数学教师在《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中写到: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真正相信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这就充分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教学中同样讲究开放和合作学习,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策略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体现在实际的方法和措施中。这不是几句话所能总结的,也不存在固定的公式可套,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念和摸索。只要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体会新课标的精神,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定能探索出一套开展探究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摘要:探究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可以从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等三方面入手。

上一篇:组织规模下一篇:1+1同相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