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共12篇)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1
摘要:探索性教学的关键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是最关键的部分,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老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是一个指导者或者组织者。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 我们应该将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 合理整合课程的内容, 努力找到一条符合培养学生能力和知识的道路。
关键词:探索性教学,初中地理,整合课程
新课标中对初中地理老师的要求是让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用科学的探究方法, 积极主动的去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的, 我们必须去认真完成。
一、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方法有很多, 文章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类介绍了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地理作为一门文科类学科, 它包括了很多历史、政治方面的因素, 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科。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首位,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 把社会、人文景观融合进来[1,2,3]。
1. 刚接触地理阶段。
对于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学生, 不应该直接给他们讲述课本知识。而是应该让他们先去体验一下我国的高山、河流以及天文、气象, 这些可以通过实习的形式进行,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因为地理是一门需要实践能力的学科, 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我们将一个造纸厂环境交给学生去考察, 学生考察后就会发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伤害。如果在考察前, 我问他们“如果工厂有很多污水需要排放, 那么你们选择如何去处理”。肯定会有不少学生会说:“将污水排放到无人烟的地区”。但是当他们实地考察后, 回答都会是“将污水进行处理, 然后再应用, 坚决不能随意排放”。这就说明学生们对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4]。
2. 入门阶段。
在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开始了入门阶段。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几个科研小组,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题目, 去联系需要考察的地带, 通过实际动手和思考, 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了。所以在老师的协助下,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进行实地考察。其次, 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 将他们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 同学们会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欠缺, 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同时, 通过这样的活动, 更加巩固了他们对地理的了解, 牢牢的把握住了地理知识的精髓。在这个阶段, 是学生学习成绩出现较大差异的一个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不能让他们落在后面。
3. 理解阶段。
当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掌握熟练后, 就进入了理解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地理知识的工作, 因为他们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实地考察的机会, 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理知识。通过实地考察, 学生们自己去寻找要描述的内容, 然后通过考察后, 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地理知识学习方面达到理解这个阶段, 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让学生整体得到一个大的提升。
二、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目的
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地理教学的一种体验,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努力把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这一过程, 可以获得切实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同时,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自己独立设计解决方案, 将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应用到实际中去。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 还有一个重大的收获, 那就是他们学会了团结协作。探究性学习增加了学生们彼此之间的交流, 养成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其实严格意义上说, 不能算是一种科研活动, 其实质只是一种为服务于学生的一种教学工具。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实践活动的题目, 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给了学生自主和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随意的没有界限。因为一些学生是没有自制力的, 所以老师在给学生实习的机会的前提是老师必须随时监督学生的研究进展, 时刻告诉学生实习的目的, 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够忘掉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老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老师也不应该全权代替学生, 老师不能什么都为学生准备好, 一切都帮学生整理好。而是应该适当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否则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这根拐棍, 他们肯定就会放弃的。最后一点也是应该注意的, 就是在小组活动前, 小组的组合老师不能主观做决定, 要把这种权利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决定组合中的成员。这不仅是对他们的一种锻炼, 更是对他们的一种考验。
当前, 探索性教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方案。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 没有哪一种学习方法会成为亘古不变的提分高手, 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 把精力也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发现这种探究性教学是比较适合学生发展的。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一改死板的教学模式, 让同学们感觉到很新鲜, 而且可以在休闲的同时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这是我们和学生都期望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 2005 (1) .
[2]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教学心理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3]周慧.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J].广东教育, 2006, (2) .
[4]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中也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爱好。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和原则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要害,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爱好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青岛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青岛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尝试设计探究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同是农村中学,其硬件设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学校的基本状况设计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条件达不到就不要牵强附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我安排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而且理解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抽象知识,实现了本节的学习目的。而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我会根据课本需要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一节时,我制作了关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观看拥堵的马路、鸽楼似的住房、苦难的母亲和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动感画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人口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五、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爱好的问题。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提出:日本在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又如在中东,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得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像推理小说中的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爱好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绝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了,越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指导越显得必要和重要,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路人和领航员。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上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不是越俎代庖,要注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在学生阅读北美地形图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时,我不时地提示:北美的地形类型分为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势是怎样的?在学生分析北美的气候时,我又提出:北美洲为什么会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分布在西部的狭长地带?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温差为什么变化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浅谈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球自转 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注重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地理课堂上充分体现初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一.“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初中生的年龄一般从11、12岁到14岁,这一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富有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他们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进行各种尝试与体验。探究式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与生活拉近,让学生自然地掌握生活地理,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活学活用,提高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课前地理小实验:证明地球的自传
实验材料:铁钉、细绳(约1.5---2米)、钩码或者挂锁(其他小重物也可)
实验步骤:①把铁钉钉在木门框上部的正中间,把细绳系在铁钉上,把钩码系在绳子的另一端。②手拿钩码远离门口,然后放开钩码,让钩码做来回摆动,注意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开始钩码移动的轨迹和门框底边成垂直,一段时间后,其运动轨迹和门框底边不再垂直,成了斜角。
2.小组演示,自己发掘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3个同学为主要参与者,其余3人为检查小组成员,纠正错误。使用小地球仪,演示地球仪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活动要求:水平放置地球仪,面对地球仪,从左向右拨动,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分别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结果记录:地球自转方向是____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_(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
探究活动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1.活动要求:小组内演示,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仔细观察地球仪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详细记录下来:
结果记录:被光源照亮的半球为_______;未被光源照亮的半球为_______。
2.活动要求: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并持续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北京的昼夜变化情况。
结果记录:在光源的照射下,自西向东不断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原来在夜半球的区域会进入______,然后又进入______,周而复始地球仪上出现_____现象。
探究活动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间的差异
活动要求:①找到赤道上的A、B两个点。②观察:A点位于B点的_____方向。③在光源的照射下,持续拨动地球仪,仔细观察A、B两点哪一个先见到阳光。
结果记录:在光源的照射下,______点先看到太阳,______点后看到太阳。结论: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出现了_______。
三.结语
地理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真正的动手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刍议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篇4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最为重要的内部驱动力, 我们要想有效推进探究式教学, 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进而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例如, 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 我就通过给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峪的故事使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又比如, 在讲到“日本”这节的内容时, 我就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了各种与日本有关的图片影像, 包括日本的富士山、樱花、日本的服饰、日本遭受地震的场景等等, 从而使得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度产生探索的欲望。总之,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对探究内容的兴趣, 这样才能够保证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确定恰当的探究课题
通过探究式教学,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 在初中阶段,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的方法来学习,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有些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价值, 而有些内容则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要更恰当。例如,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中, 关于“地球是个球体”这个论断, 我们就可以采取探究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搜集资料, 然后列举出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经过整理, 学生在课堂上列举出了很多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 如, 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 最终又回到到了欧洲;从远处走过来的人先是看见头, 然后看见身体, 最后看见脚;发生月食的时候, 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的影子是一个球形等等。这种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课题只有探究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够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三、进行科学的分组
在探究式教学中, 为了提高探究的效果, 教师一般都会采取分组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推进探究学习活动,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要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科学的分组。一般来说, 在进行分组工作的时候, 我们都会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 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希望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学习小组, 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互补, 从而提升探究小组的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为了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 一定要根据小组成员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工, 例如, 有的成员负责做记录, 有的成员负责整理资料, 有的同学负责发言等等。这样进行, 有了科学的分工以后, 就能够保证进行探究活动时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行。
四、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 往往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在探究式教学中, 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 很多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然而, 由于控制不当, 很容易又陷入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那就是过分忽略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地位。事实上, 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自控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倘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学生很有可能不知道该从何探起, 从而使得很多的探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或者徒有形式, 这样, 会大大降低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因此,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要充当“隐形人”, 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给学生提供帮助,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思路错误, 探究活动遇到瓶颈等等时, 教师都可以在此时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很多时候,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 在学完《非洲》这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学习巩固过程, 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以后, 我们都知道非洲是一块非常富饶的大陆, 然而非洲的富饶却没有给它带来经济上的富饶, 你们能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不但要用到刚才学习的知识, 同时还会用到一些历史知识, 这样, 就使得学生在探究此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资料融合了进来, 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由于受经验和客观条件所限,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但是相信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 这种探究式教学会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为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于允增.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思考与实践[J].成才之路, 2009年第24期
[2]江润兰.谈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J].广东科技, 2009年10期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5
摘要:地理学是最贴近人类生存世界的一门学科,他帮助人们认识地球、认识身边的一切,上至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下至深不可测的地心地幔,人类离不开地理知识,无时无刻不出现在周围,学习地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事物,是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科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生活化
古语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虽然这里地理所包含的意思不如现代意义上那么宽广,但足以说明地理学科对于古代人才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博古通今的科学知识,才能够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地理学科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一切,自然规律,人文景观,山川河流,工农矿牧无所谓不涉及。有丰富地理知识的学生,一定拥有前瞻性和综合性思维,他能够完整的看待整个环境,对生活中的事物也更感兴趣,知识也相对渊博许多。1.生活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素质教育体系要求学生能够更主动的获取知识,而地理学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实际应用能力,因为地理学是最接地气的学科,初中地理学的所有问题和现象,都可以在生活中接触,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地理知识,都能够找出活生生的例子。生活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地理学也是千变万化,就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任何一点的自然条件不同,都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自然的魅力,也是吸引学生对地理学产生兴趣的最有利条件。好奇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好的关键点,学生在不断的解开一个个问题时,又会产生更多的问号,从而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调动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天文和地理的现象和规律,学生都能通过书本知识找到满意的答复。
地理学的知识获取方式很多,与其他学科不同。各种科学杂志、探险小说、电视媒体甚至是玩具游戏都是地理学科最好的教学工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到了这些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够马上与所学理论和规律相联系,但是一旦懂得了它们的关系,会获得极大的认同感。所以,利用生活化来教学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由之路。而学生在利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认识周围的环境时,他们会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重视身边的一切、珍惜
[1]自己周围所拥有的,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的认知,对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以及热爱。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应用
2.1对于现实中地理现象作为课题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小了,人们都生活在地球村,因此“村”里所发生的各种奇怪事件也在互联网中很容易收集。地理老师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多留意这些新闻,挑选典型的案例或者光怪陆离的事件,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地理学在生活中的表现。教师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案例的时候,就如同解密一般,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全神贯注,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相关应用扩展内容,地理知识就会很牢固的扎根学生的心中。这也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地理学的情境教学是把事件过程和现象展开在学生面前,而不是让学生去进入意境感受,当然在天文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扮演也能把位置关系解释的更加透彻。善于运用现实题材的教师,地理课一定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度也更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2.2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我国引进了不少类似《Discovery》、《环球地理》、《荒野求生》等等国外著名的科学地理节目,特别是《荒野求生》的主持人贝尔·格里尔斯成为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参与到了节目中。学生通过这些节目可以切实的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这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更想要得到实用性的体现。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多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学习和运用,教师设计出各种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在思考和互相配合的时候,就是不断巩固地理知识的过程。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也是教师对学生另一种形式考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发现问题和错误,及时的纠正和解释可
[2]以梳理整个单元和阶段的教学,综合的培养学生包括地理以及其他综合方面的能力。2.3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生活化教学手段,光靠老师的在课堂上的多种形式是不够的,学生要学会自主的寻找生活中的问题。每个人生活中都会碰到各种地理现象,对于生活的细心观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敏感性。无时无刻的思考世界的奇妙之处,让学生把一些无法解释的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先在学生中讨论,教师再结合相关理论系统的分析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从中学会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能够自己形成思考的习惯,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遇到问题也能够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证明自我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吸收地理课本的内容,有效的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根本目的。2.4结合地理知识了解祖国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地形地貌特征迥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眼界都随着各种出游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他们能够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即使家庭条件相对差一点的学生,也多多少少会有离开家乡的时候。对于生活的环境的变化,地理学完全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的差别,学生不需要教师的解释,也能够慢慢体会到地理因素对当地的人文特征的影响,与自己的家乡做出对比。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可以介绍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地方特色,让学生对这些地方产生向往,也能够促使学生更想要了解自己的祖国,平添一份爱国之心。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的过程,基础的地理知识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有涉及,教师结合相关的实际案例和现象,能够更加生活化的展现地理知识和规律。因此,地理教学离不开生活元素的加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实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生活化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融入地理学科。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生活化;资源;情境;探究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基本理念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不是简单地汲取固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强调学生用地理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地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地理知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体验、探究和感悟。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地理教育,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地理教育。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思维。生活处处皆地理,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便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积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地理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一章前,笔者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自觉养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家里,无意当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地理资源,联系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品德,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运用地理知识增强生存能力
中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在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的生存发展有启示、有帮助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旅游活动专题,虽无法让学生周游世界,但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旅行。如:假如你打算利用假期去新马泰旅游,为了旅游前的准备(如准备届时穿的衣物、购买机票、准备资金)你要获取哪些信息(这些国家的气候特点及近期天气预报,我国与这些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等),如果打算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回些特产或小礼品,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信息(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特色等),还要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商讨应急方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仿佛全身心体验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获得的技能超越知了识本身,又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四、给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
通过给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地理知识的习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课题确立后,开学初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我身边的地理”的课题任务。要求:形式、内容不限,将你觉得与地理有关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自然环境、天气气候、旅游、日食月食、航空航天、农业工业等各方面,以各种方式呈现。有了这个任务,学生会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习惯;学生会通过报纸、电视新闻、网络等进行资料搜集整理,提高了学生有效获取资料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做课件、办手抄报等,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布置任务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对一些学困生,教师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要参与的,就给予奖励。当时,有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拿着一份完成得不是很好的作文来找笔者,笔者当时就对他进行鼓励,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此以后,这位学生学习变得积极,期末考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部分学生,也是课题的意义所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咨询,作品也不断上交,形成了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对初中地理课教学的探究 篇7
1. 利用日常的地理常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般来说, 常识性的东西很容易理解, 也便于记忆。地理常识很多, 也很繁杂, 可以从最常说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开始。比如,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那条河?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最大的平原、最大的洲、最大的洋是什么, 等等。
2. 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比如, 我国的少数民族:维族人喜欢舞蹈, 能歌善舞, 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四楞小花帽, 喜欢穿牛仔衣和皮靴, 习惯把右手放在左胸上, 表示尊敬。藏族人喜欢吃糌粑, 喝奶茶、酥油茶、青稞酒, 喜欢穿长袍, 献哈达是藏族人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3. 利用天气气候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天气是变化无常的。有时晴空万里, 而有时又瞬间乌云密布, 倾盆大雨;有时风和日丽, 而有时又狂风大作。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 如同样一座山, 高度不同, 生长的植物截然不同;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而有的地方又终年炎热, 这些自然现象都说明了一些地理上的有关知识。
二、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是学好地理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 只有对学生付出了爱心, 才能感化学生, 乐意接受你的教育。同样, 我们的地理课也需要对学生付出爱心, 需要我们教师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尊重教师, 喜欢教师, 爱戴教师。也只有学生喜欢教师, 才能喜欢教师所上的课。试想, 如果学生不喜欢一个教师, 他们又怎么会喜欢那个教师所教授的课呢?因此, 要想让学生喜欢教师的课, 乐意上教师的课, 我们教师就要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 与他们交朋友, 平等相处,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所作所为。这也可以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法宝。
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精通教材内容, 以娴熟的教学技能打动学生
要想让学生学好地理课,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精通教材内容, 以娴熟的教学技能打动学生, 感动学生。因此, 要想上好每节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精心做好课前教学设计。
即教师要学习课标, 研究课标,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做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的设计。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主要包括教学情景的导入,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具的使用, 板书的设计, 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后反思等。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要活跃,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对此, 教师要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明显,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 做好教学反思。
一节课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总结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思考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不足的地方是什么, 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 不可轻视。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 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熟练掌握地图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地理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掌握好运用好地图。这也是取得地理课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 要想学好地理, 必须能熟练运用地图。要能达到熟练运用地图, 一是要多看地图, 二是要亲手画地图, 熟练地画出某一个地方的位置。如能熟练地画出重要的铁路干线、重要的河流、每一个省份的位置, 等等。地理知识丰富而繁杂, 能把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在地图上,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不管是重要的山脉、气候、河流, 或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交通枢纽、港口城市, 只要一提起, 就能在地图上展现出来, 在脑海中呈现出来, 说明充分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教学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总之, 只要我们注重教学细节, 关注学生实际,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 就一定能使地理课教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初中新课程地理教学探究 篇8
一、深入挖掘教材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的分析绝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 地理教师要精心地去备课, 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 更要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 向学生展现知识。挖掘教育资源, 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 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握教材, 驾驭、处理、整合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学习现状, 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整合教学资源, 使教学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有时候, 有必要也可以添加和删除一部分教材。
二、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 去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 在“旅游业”的教学中, 教师最常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 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 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 实际中并不是这样, 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 景点投资了几百万资金, 但收益少得可怜等问题, 如何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呢?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 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这样让地理生活化,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 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要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 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 给学生不断的信心, 鼓励他们敢于创新, 允许他们提问、讨论和交流信息。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更加轻松、愉快, 学生在合作中思维就更加活跃, 讨论也更加积极,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学习,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四、突出“三板”, 优化教学策略
三板是板书、板图和板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简称。如三朵鲜艳夺目的花开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永葆青春。它是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部分, 是地理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板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 边适时板书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边听边记, 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由转移, 做到思维集中、视听结合、手脑并用, 可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授长江内容时, 老师先在黑板上用粗线条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后边讲边填出它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依次流经的省区的简称等。在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时, 把宜昌和湖口两地的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 用色笔自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 边画边讲哪些在上游、哪些在中游及其与长江干流的交汇处。在此基础上再画出长江干流剖面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后得出不同河段的特点。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特点、成因, 更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同时对老师娴熟技能的敬佩、崇拜之情也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如果老师经常地边讲边画, 使教学内容渐次出现, 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紧紧牵引学生的视线与思维, 学生学得容易, 听得入迷, 自然就潜移默化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的填图、绘图训练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充分运用情感教育
地理教学既是科学, 也是艺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创新、大胆幻想、接触实践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能。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我认为情感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乐知者”才能“奋而忘食, 乐而忘忧”, 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这几年, 围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精心设计教学, 让学生主宰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 多创设情境, 给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例如, 在教学“学看地形图”这一课时时候, 我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成山体的模型, 然后按海拔高度分层沿着橡皮泥的边缘绘制等高线, 学生既明确了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过程, 又理解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六、明确地理概念
明确了地理特征, 便于区分地理事物。如何诠释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概念, 鉴于初中生认知概念比较模糊, 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 但视觉敏感度比较高, 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可结合家乡具体的地形情境, 可运用图片、视频, 生动直观地展示, 学生易于掌握。如教学地势、地形这两个概念, 学生不易分清。地势, 哪边高哪边低, 可展示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 从方位看, 西高东低;地形, 看地图的颜色变化, 另外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会发现, 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的区别, 而且学生学会了阅读地图的方法, 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
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 教无定法, 只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让学生愉快地学到地理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创设情境,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使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周仁永.浅谈如何调动积极因素上好地理课[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1) .[1]周仁永.浅谈如何调动积极因素上好地理课[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1) .
[2]兰惠萍.人文教育维度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2]兰惠萍.人文教育维度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初中地理异步教学法的探究 篇9
一、异步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引进异步教学法时要事先制定教学计划,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我在课堂上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当堂课的自学阅读提纲, 题目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 要求学生结合提纲先自学、群学、请教老师, 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答题任务。在学生思考答题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在学生周围观察, 对存在疑难问题的学生及时帮助解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以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早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靠教师“灌”的, 而现在是自己努力后收获知识, 更能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
利用异步教学引导地理教学之后, 师生互动的次数也会不断增加, 教师和学生将互教互学, 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在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个体之间实现了广泛的交流沟通后, 教师可借助于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等,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思考掌握地理知识。
二、异步教学与师生的平等关系
师生互动是异步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基础, 而师生平等则是保证教学互动的基础。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念, 让自己与学生处于相同的地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近之后, 必会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过程, 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从引进异步教学法后取得的成果看, 教师要把握好知识讲解过程, 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要求教师从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扮演的角色包括: (1) 学生制订目标的帮助者; (2)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指导者; (3) 教学情景的设计者; (4) 学生学习兴趣、思维的激发者; (5)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创造者; (6) 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等等, 只要扮演好这些角色, 学生的地理学习将更加愉快。
需要注意的是,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及时掌握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看法, 为教学模式的调整提供参照依据。对于不同的教学场景, 教师需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正确的方式来改善教学条件。
三、以问题为中心
把握好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需要注意的, 教师对地理课堂合理调整, 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去引导他们学习, 可提高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一般情况下, 地理教学的重点主要是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等, 通过重点教学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在主观意识上刺激他们参与学习。异步教学的每一节课是为解决问题所设计的, 教师在问题提出后需制定有效的引导框架, 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空间去想象问题。
例如:在教学“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时, 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学习: (1) 将学习内容转化问题———一艘海上遇难的船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的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定遇难船只的位置。 (2)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 (3)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 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 (4)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的定点方法。 (5) “问题迁移”———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景中。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 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概念。 (6) “问题的启示”———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 让别人知道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在这样模仿的过程中, 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又掌握了应具备的基本学习技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新课标准则的提出, 地理教学必须走革新化道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多种角色,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周小山, 严先元主编.怎样引导学生习得新的学习方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吴秋旺.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发挥中学地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地理教育, 2003.
走出初中地理情境教学误区的探究 篇10
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应走出以下误区。
一、情境创设过于注重激趣而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
地理情境教学通过图片、幻灯、摄影、音乐、多媒体、语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化难为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有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把趣味性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关注的不是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突破学生学习的瓶颈,仅仅把情境作为知识点的串联绳、激趣点,忽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
比如在初中世界地理的区域地理学习中,许多教师经常创设旅游情境,如某游客到南亚旅游,先查找了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后飞往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看到了高山、河流并了解了当地的人种组成、宗教信仰等一些相关知识,在去往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时提出了一些关于气候的问题等等。虽然旅游情境把课文的主干知识串联了起来,但教师若没有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学生虽然饶有兴致地学习完一个区域的地理知识,却没有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研究方法,难免会对各个知识点感到混乱,也不了解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境教学比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法能更迅速地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但要学生能从纷繁杂乱的素材中提炼重点知识,并学习和掌握到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还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及点评,并将学法指导和地理素养的培养目标渗透、融合到情境教学中去。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含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 素。人文地理 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民族、农业、工 业、资源等要 素。各要素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师在地理情境教学中,适时地梳 理知识脉络,总结、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创设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地理课堂实效
有的教师对于情境创设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甚至提出无情境不教学的说法。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使情境教学出现了形式化、赶时髦的趋向。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把情境 的内涵挖掘出来?情境创设的实效体现在哪里?解决这些 问题是地理课堂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情境创设只有形 式,而无引发 学生深层 思考的问 题,也只是表面 热闹,雾里看花,没有深度 和实效。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一课的教学当中, 某教师精心准备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图片,给学生创设情境。针对藏南谷底的图片,教师只是简单提出“这是哪里?有什么特产?”等问题,无法激起 学生思考 的欲望, 若能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也能种植油菜?”,则能够将学生引向更高阶的知识领域。
而且,同样的情境创设,不同的运用方法,其功效也全然不同。如《新疆》一课的教学中,同样采用歌曲导入新课的情境教学法,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用于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则充分运用歌词展开教学,抓住歌词中的地理知识,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情境的创设贯穿全课。这两者的功效截然不同。
三、情境创设过于随意、脱离实际,违反科学性原则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 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有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没有仔细研究其科学性、可行性,随意创设情境,殊不知,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真理,特别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初中生来说,这样做对他们的生活和终身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在《黄河》一课的教学当中,某教师运用当下红遍全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作为情境创设的背景。节目中,剧组安排明星爸爸带着宝贝们乘坐羊皮筏子从黄河上游漂流到下游,据此让学生来探讨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虽然《爸爸去 哪儿》里的确 安排了父 子们在甘肃省白银市水流比较平缓的河段乘羊皮筏子横渡了黄河,但从黄河的上游漂流到下游又是另一回事了。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河流落差很大,多险滩急流,更有许多河段是无法通航的。脱离实际来进行情境教学,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不但贻笑大方,更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情境创设形式和素材缺乏创意而无法激趣
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比赛课上创设的许多情境都与旅游有关。无论是背包客去探奇历险,还是学生去外地读大学,抑或是将时下较时兴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引入地理课堂,都属于“带你去旅游”的形式,情境创设形式单调、素材单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那么,如何丰富地 理课堂情 境创设的 形式和素 材呢?
1.根据创设情境的刺激方式不同,创设形式多样的 情境
(1)多媒体情境
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境,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多媒体情境具 有文本、图形、动 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接而形象地展现 在学生面 前,让学生带 着浓厚的 学习兴趣,轻而易举地理解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因此 多媒体情境有着其他情境创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为了获取到更多的创设多媒体情境的素材,地理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电视台的科普节目、新闻节目等,关注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热点事件等,这样才能在需要时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对精确的关键词,从而能迅速搜索到地理图片、动画、视 频、声音等情 境创设的 资源。另外,地理教师还应善用硕鼠、维棠等动画和视频的下载工具,以及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以便将资源下载、剪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为己所用。
(2)语言情境
语言情境是指教师通过亲切简洁、直 观形象、抑扬 顿挫、幽默风趣、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地理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地理知识的情境创设方法。语言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虽然简单,但有时还具有其他情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无论运用何种途 径创设情 境,都离不开 教师的语 言。如在讲 《非洲》一课时,某教师在展示非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图片时配 上一段引 人入胜的 旁白:“有这样一 个地方———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宽阔的草原,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最长的河流,那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那里还被公认为是人类祖先的居住地……同学们知道这 个地方是哪里吗?———非洲。”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将学生引入了知识的殿堂。学生感到的是美 好、神秘、有趣,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就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一些地理实 物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理解掌握相关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 见。在学习我 国西北地 区时, 教师拿出一些新疆葡萄干让学生品尝,学生品尝到葡萄干的甜味后,进而提问:“新疆的葡萄干为什么那么甜?”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西北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一个活动,让学生的思绪一下就从想象回到现实,从西北走进课堂,从疲惫走向兴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样的,在《黄河》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拿出一瓶从壶口瀑布打回来的黄河水,也能迅速地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水含沙量大的原因。
甚至,实物情境 可以是“人 物”情境。在讲七 年级《世界的人种》一课中,若条件允许,可以请外国友人进入地理课堂,向学生展示不同人种的外貌特征并介绍自己故乡的自然环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种外貌特征的关系。
(4)实验情境
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地域性和时效性,比如等高线、极昼、极夜、板块运动等,学生对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难以实地考察,但通过学生亲手制作模型以及模拟 演示的方 法,能对这些 现象进行 演示再现,从而激发学生去感知、体验、观察、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鉴于初中生对抽象事物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都不足,可以让每位学生带一个萝卜来学校,在教师的带领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
此外,在学习极昼、极夜现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分别做成平面的地球模型和太阳光束模型,两块纸板叠放在一起并将它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在一起,转动太阳光束 纸板,即可演示 极昼、极夜现 象的产生。
在学习板块运动 时,学生可以 通过挤压 和拉伸书 本、纸张的方法,模拟演示板块运动中岩层的隆起和张裂。
(5)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即以“学生活动”为途径来创设 情境。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活动, 如演讲、表演、竞赛、游戏、野外观测、收集资料、考察、参观等等。在活动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
如在讲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时,安排一场名为“高铁PK飞机”的辩论赛,让学生扮演高铁和航空公司的高管,围绕“如何让本公司的交通运输方式更受旅客的欢迎”这个主题展开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另外,《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的 创意也可以拿来作为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素材。如,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担任新一期的节目策划,将剧组带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台湾、香港、日本、法 国等地,让学生预设剧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这 样的活动情境,采用了电视节目的创意,却不受往期节目内容的限定,并与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2.具有时代感和贴近生活的情境素材 更 能 抓 住 学 生的兴奋点
教师应结合教材,努力创设富有时 代性,与学生紧 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如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QQ和微信等通讯方式也渐渐走入学生当中,用一张微信对话的截图,来开启一 堂教学内 容为“南北 方地区”的地 理课,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生活和课堂之间的距离。教师用微信对话中的文字、图片将学生带入南北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对比中去,让人觉得既新颖有趣,又非常自然地引入教学重点知识。
又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课时,将央视著名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入课堂,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民以食为天,“吃”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引入《舌尖上 的中国》非常 贴近学生 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
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1
一、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存在问题
1.分組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小组分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地理教学小组分组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个性特征与学习情况,而是按照自身的观点进行分组,导致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内学生层次性不明显,使得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影响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合作意识等因素影响,时常会出现学生“合而不作”的现象,小组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好或者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发言较多,而其他学生参与性不强,往往只是坐在一旁倾听;小组汇报中,往往也只有少数几位同学发言,多数学生游离在小组合作之外。同时,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明确任务分工,使得多数学生私底下无所事事。
3.合作学习指导缺乏
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与管理,合作学习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经常抛出问题之后,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而没有去仔细观察与倾听学生的学习讨论情况;或者问题没有过渡与铺垫便直接抛出,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空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当中所完成的自主性与互助性学习,因而合理分组显得非常重要。每一个小组人数应以4-6人为宜,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具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分组,使不同层次与不同个性的学生实现优势互补,让每一个小组都有由高到低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应是动态的,其可以具体按照活动需求进行自由组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此外教师可结合地理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与目标,采用多样化的分组模式。例如互助式分组,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较为频繁,教师可采用同桌互助的学习模式,让同桌两位同学共同在地图中寻找地理要素;再如竞赛式分组,例如讲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点时,可具体将学生分为两组,让每一个小组将大洲的轮廓图拼成完整的地图,看哪一个小组拼贴得既快又准。通过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要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小组集体思考研究,让每一个小组在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当中拓展思维,获取新知,发展自身能力。例如在学习《日本》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多重问题的设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师可先提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与地震?”此类较为简单的题目,让小组间成绩一般的同学回答;再进一步提问相对较难的问题,例如“日本和英国跨越经纬度比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此类问题,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然后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小组讨论合作解决,例如“火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火山的非活动期,我们应当怎样利用火山来为人类造福呢?”通过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让小组间的同学互相交流与讨论,充分发动每一个学生的脑筋,让每个学生发表自身意见,教师需认真聆听,引导不同小组对观点进行评价探讨。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点。
3.加强课堂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使课堂节奏朝着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方向发展。首先,教师需要把控好学生学习的氛围,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纪律,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质量。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很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自学与思考,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具体来讲,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约束,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需要预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再进行讨论;加强对小组讨论氛围的调控,避免让学生处在纷乱、争吵的小组学习氛围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小组内部讨论的积极性,促进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
4.科学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有效激发其学习潜力。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状态,给予及时、适当与必要的激励,更要将评价渗透到地理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读图、分析、演讲、绘图以及演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应进行合理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方法与技能等进行多元评价。例如针对“地球仪”的学习,既要评价学生对经纬度的掌握情况,也需要评价学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让学生从更多角度认识自身,在学习中更为投入。其次,学习评价的方法也应当做到多元化与灵活性,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有学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教师的评价需结合每一个小组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同时需设计互相评价标准,让学生从学习态度、参与积极性、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小组其他同学进行合理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分析自己一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所掌握的方法等,给予自己信心,同时认识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
探究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篇12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学习兴趣
一、讲好第一课,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人类有个普遍特性是: 只要接触到新事物就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大有一探究竟的兴致。刚入学的初中学生也不会例外, 对于接触到的每一学科都会充满了好奇, 有很好的求知欲。此时的他们也没有主副课难易的先入之见, 因此学生对于任一科的学习都是兴趣使然, 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在开始时必须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兴趣。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并且把这个“势”充分放大。所以我们第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这个兴趣给做实, 为学生今后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始终在这一兴趣的牵引下积极探索。我们兴趣好大一部分来源于好奇心, 而好奇心的调动莫过于对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现象的解释来的直接与实在。所以在第一节地理课中就必须罗列大量的与生活有关的例子, 比如, 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 在我们这里为什么会夏天的白天比冬天的白天长? 为什么会出现四季现象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会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 不但使学生们急于想知道是为什么, 而且是让学生觉得地理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而言, 都是非常重要的, 地理学习尤其如此。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 主要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太过于单调, 而地理本身又是综合性、系统性和概念性很强的学科,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难有兴趣甚至厌恶与恐惧。所以地理教师必须要改变学生对地理的恐惧心理,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 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增加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多种媒体如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提升地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地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学科知识相联系, 以此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与熟悉, 熟悉了自然就不会觉得恐惧了。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延伸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 而且需要将该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件作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很多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早已与时事应用不相同步,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例如, 针对汶川地震、日本海啸和大家切实关注的雾霾问题等, 教师可以设立专题, 将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突出新课标要求下的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提高学生参与度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 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不断提高教学的单位效率。上课前, 老师要认真备课, 准备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 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必要时,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或者让学生发言讨论甚至辩论。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 而不要死记硬背, 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完全看作是教的过程, 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的双边性, 几乎把教学变成了教师的单一活动, 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宰, 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在一定程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多边活动的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即在各教学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上, 都应该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因此, 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 并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潜能。多边的活动方式, 即是指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不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而且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这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
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 在讲“地球和地图”时, 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 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 经过讨论, 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 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 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 平行中间切面, 再切无数刀, 可以切出无数个圆, 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 中间切面代表赤道, 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 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 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 ( 赤道面) 圆心连线, 所连线与中间切面 ( 赤道面) 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 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 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 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 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 即两个切面的夹角, 最大只能是180 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 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 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09-03
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09-07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05-09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05-09
有效型教学初中地理06-10
初中地理的创新教学07-30
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08-16
初中地理教学技巧11-30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 文档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