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2024-10-14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精选10篇)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篇1

地图教学五步骤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为此,我们提出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

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习惯于地图教学的五个步骤:讲图、读图、析图、概括总结、、练图。

一、讲图,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等。但是平常见得最多的是前三类。等值线图阅读中应抓住这几点:等值线的疏密、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呈闭合曲线时的现象(中心数值比四周大或小所表示的地理现象)、等值线数值大小的排列方向、图中的极值、某条或某几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通过对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地阅读,让学生一起来总结还有哪些地理现象可以用等值线来表示,阅读时从哪里入手。那么今后遇到类似题,学生就知道从哪里入手。

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二、读图,引导识图,获取新知。

一般来说,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城市、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容易形成空间观念。而直观原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地图能使书面文字形象化,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另外还能从地图中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一幅《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线读出中国位于大约52°N—4°N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北半球,通过纬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三、析图,培养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不一定像读文字一样逐行阅读,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

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①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②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在“我国水土流

文分布图”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的表层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应会越强

四、概括总结,解释现象,归纳所学, 提高读图分析总结能力。

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学生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还可通过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练图,巩固知识,促进迁移。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所以在以上教学步骤之后,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册进行练习,同时在熟读地图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图中可能包涵的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地图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经过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学生终究会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将使之终生受益。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以生活需要分析课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一节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重要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现状,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2)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是人类制造的。

(3)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资源,那些是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4)阅读数据,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原因有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用事例说明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教学难点:

可再生资源不成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举例说明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粉笔和书本提问:制造的原料是什么?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自然资源 展示:图片资料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B、从生活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没有自然资源我们会怎样?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理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举例说明。做活动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关系。知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3、畅所欲言:从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疑过渡】

曾经有人把中国比喻成一块肥肉为什么呢/ 【阅读材料】

1、引导学生读材料,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分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读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学以致用

出示图表“我国主要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由学生用数据和分析人均不足的原因,说明我国将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性,通过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质原料来自自然界,了解我们要生存离不开自然,我们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也影响我们。通过实例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举实例,辩证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2012.9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篇2

一、巧引学生生疑, 激发学习的动机

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 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一门新学科, 这是教好化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人的思维, 必须以知识为载体, 因此对课程有价值的引导, 我们都去提倡、尝试。在课堂中如何去引导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设置知识运用的情境, 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调动起来, 唤醒学生的动机。如我在学习CO2的性质时, 我从欧洲的一个“死狗洞”的传说引入, 简单讲述这个传说, 然后我就设置问题: (1) 为什么只见猎人惊慌地从山洞里跑出来, 他的爱犬呢? (2) 为什么狗会死掉而人却能幸存?这种引导法会使同学们的思维活跃、兴奋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动机。当然, 作为教师在引导问题时, 首先要注意: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把握好疑问的难易尺度; (2) 注意问题的生动性和难易的循序渐进; (3) 疑问的解答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二、巧设学生实验, 提高思维的兴趣性

化学学习中最有趣的就是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既注意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 又适当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 由于它们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时外观没有明显现象, 直接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缺乏说服力。这时我在课堂上提出:同学们能否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计实验去证明它们确实发生了反应。有的同学就能联系到曾做过的CO2与水反应的实验。就往一个充满CO2的塑料瓶中倒进1/3体积Na OH溶液。振荡后塑料瓶瘪了, 这是说明它们真的发生了反应。我在肯定这设计正确的一面时, 再问大家有没有质疑的地方?最后让同学明白由于CO2能溶于水, 应增加一个将1/3体积的水倒进充满CO2的同样的塑料瓶作对比观察, 一样的塑料瓶瘪的程度不同, 就肯定它们发生了反应。当同学亲自完成上面两个实验, 我从学生脸上看到了他们成功的喜悦, 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 提高了他们综合思维的能力, 培养他们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还展示了四种证明它们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三、巧设一题多变, 提高应变能力

化学计算在化学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一般同学的综合计算能力较弱, 考试时失分多。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计算题的“迷宫”走出来, 但不提倡题海战术, 而是最好找出解题的窍门,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计算时, 我就设计了一题四变, 由浅入深, 寻找题与题之间变在哪里?应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例1在盛有100g碳酸钙的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 它们恰好完全反应, 求: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 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该题的化学反应同学较为熟悉, 容易入手, 只要让学生明白: (1) 化学方程式计算时, 能直接使用的必须是纯净物 (即题目中碳酸钙的质量) ; (2) 懂得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先分析以上重点, 学生顺利解题。这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例2。

例2在盛有12.5g不纯的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中,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称得烧杯中所剩物质的质量为108.1g (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也不溶于水) 。求 (1) 生成CO2质量; (2)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例2与例1的差异 (1) 由纯净物10g Ca CO3换成了含杂质的石灰石12.5g; (2) 增加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数据, 引导学生明确上述三个数都是混合物, 都不能直接使用, 但可用质量守恒定律, 先求CO2质量, 即根据反应前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差计算。当CO2质量求出后, 其余各问题可仿例1求解。从例1变为例2, 引入了含杂质的计算, 增加了难度, 懂得了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例3在盛有12.5g不纯的石灰石样品中加入100g稀盐酸, 反应恰好完全后, 经过滤称得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5.6g (杂质与盐酸不反应, 也不溶于水) 求 (1) 生成CO2的质量; (2) 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 配制200g此稀盐酸, 需36.5%的浓盐酸 (密度为1.19g/cm3) 多少m L, 需加入多少m L水?

很显现, 例3比例2难度又增加了, 若再用例2的方法求CO2的质量, (即12.5g+100g-105.6g=6.9g) 就是错误的, 由于105.6g是所得溶液的质量, 但不包含杂质的质量, 所以6.9g应是CO2质量与杂质的质量和。

经过分析提示, 学生就明白若设石灰石中的杂质的质量为x, 则CO2质量为 (6.9g-x) , 通过质量比可求出杂质的质量, 进而求CO2质量; (2) 、 (3) 两问可仿例2计算, (4) 问是巩固溶液的稀释问题, 抓住稀释前后溶质不变, 需点拨的是:求水的体积, 一定要先求水的质量不可用稀浓盐酸的体积差求解。待学生顺利解答例3后, 继续展示例4。

例4将12.5g含杂质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 加入7.3%的稀盐酸, 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 过滤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了6.9g (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也不溶于水) , 求: (1) 生成CO2质量; (2)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4) 反应后所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读题后, 继续引导他们分析例4与例3的差异, 再说明其实例3与例4的差异只是提法改变, 实际都是说明生成CO2的质量与石灰石中所含有杂质的质量的和共是6.9g, 找出了突破点, 其余稍加点拔即可顺利解题

通过前面例题的训练, 我认为还需要增设一道反应物所含杂质与生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是同一物质的题目, 就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全面计算。

以上一题多变, 说明了在复习计算的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尤其通过这类由一道传统简单的计算 (例1) , 然后向外延伸, 使学生循序渐进, 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当然教师在选题时要做到: (1) 切中课堂教学的目标, 使问题习题化, 具体化。 (2) 习题的典型性、启发性, 难易适度; (3) 注重习题形式的多样化, 力求避免单调、重复、高难度的题海现象。

四、巧找规律, 达到融会贯通

新知识学习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结归纳重点, 在各章的联系中, 寻找共性的知识, 因为这个环节是感知探究的延续和发展, 是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 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将知识浓缩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使知识系列化、图表化、规律化。如进行元素及其它化合物的性质复习时, 可以将三大气体的装置、反应原理及性质列成图表。通过对比, 更加清楚各自相似性和差异性, 避免混淆, 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模式 创新研究

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广大教师应当着眼于教改要求和教学实际,进一步创新理念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更大进步与提升。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理教学从“局限课堂”向“前后延伸”转变

纵观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不在少数。某些教师狭隘地将地理教学定义为地理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前课后等环节的作用,容易导致地理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既立足课堂,又不局限课堂,在重点抓好课堂的基础上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搜集与地理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点,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补充所需信息;在课后进行学习活动的延伸,通过专题研究、兴趣活动等一系列模式,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达到能力、知识与情感同步提升的目标。在《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课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始之前,要求学生认真搜集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种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了解世界上三大宗教的渊源、分布的地区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这样的预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前获得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点,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教学之后,笔者还对学生提出拓展性训练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分析了解我国周边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每人整理出一篇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开阔大家的视野,这对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具有较大帮助。

二、地理教学从“个人努力”向“集体研究”转变

学习活动既是个体进行思维的过程,又应当发挥集体作用。因为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所拥有的知识积累非常有限,看待问题的角度、层次也参差不齐,将个人的学习活动转变为集体研究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智慧的积累效果。大家齐心协力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又增强了学习难点的突破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既倡导学生深入研究独立思考,又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探究讨论,寻求问题的准确答案。例如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对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要能够举出具体例子。在这样的思考题引导下,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及相互讨论研究,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对地球运动影响天气、气候的规律有了深入了解。同样,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探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突破。集体研究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提高答案的完善程度,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成效。

三、地理教学从“单向灌输”向“师生互动”转变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应试理念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卷面成绩,许多教师习惯于采取灌输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这样就容易出现沉闷的课堂。笔者在教学中,从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有效互动转变,给予学生更多机会、更大平台与更广阔的空间,启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国的水资源》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幅电子地图,要求学生指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讨论有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共同探讨我国水资源分配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既认真观察图表,又对照教材深入思考分析,对水资源分布的现状规律、特点、原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笔者和学生共同探讨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在这样的半开放性提问中思维非常开阔,分别提出水资源调配、加强水源保护等措施,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对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成果完善程度的重要作用。

四、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地理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中许多教师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所学地理知识成为卷面知识。对此,教师要进行充分研究,着力改变这一现状,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例如在《交通运输业》教学中,笔者除了实现知识型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理解公路、铁路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了解我国公路网建设的一些基本常识、铁路建设的主要特点之外,还进行了能力性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设计出未来交通运输业体系应当具备的基本框架,从铁路功能、公路的运输特点等方面着手,编制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框架。这样的拓展性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公路、铁路运输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而且能够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活学活用体现了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地理教学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估”转变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过去许多教师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成效往往局限于卷面成绩,而实践证明这是不科学、不完善的,必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笔者在教学中既考核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又评价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能力要求。在学习情感态度方面,观察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投入程度,是否充满激情、认真学习;在能力方面,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能否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运用于解决问题,这是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从卷面单一评价到学习情感态度评价与能力、知识点培养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式,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学生地理学习的状态状况,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氛围,突出重点。实践证明,采取综合评估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学习情感态度方面的评语,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广大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指引教学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成锦.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篇4

作文教学模式

教研组:语文教研组姓名:宋谊明、李栋时间:2011年12月

作文评讲课教学模式

初中作文课从来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尽管都是本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为目的,但是许多教师作文课只是流于形式,随便出个题目让学生写写,然后

随便一讲评,甚至不讲评,再出个题目上学生写,这样循环进行。作文课虽然没

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最适合的作文

教学模式。一学期以来,我遵循以下的教学模式上作文课,感觉效果不错。

一、基本模式描述

首先每节课可以根据学生上次写作中出现的缺点确定一个训练点,然后按照

五个环节进行。五个环节:评、赏、讲、改、练。首先对上次作文进行总体讲评,第二步赏析学生优秀作文,第三步让学生结合赏析的优秀作文进行改写,最后出

合适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写作。

二、基本模式解说

(一)评

对上次作文进行总体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对优秀作文进行点名表扬,然

后点出作文中的共同缺点,明确本次作文需要改进的地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

(二)赏

第一步:在屏幕上出示学生优秀作文并打上姓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学生细心聆听,作出要求:听完之后作出评价。

第二步:让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评价,无论哪个方面都可以,然后教师进行

总结评价,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和学习之处。

第三步:对优秀作文进行详细的赏析。在屏幕上对作文中的优秀之处进行批

注,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或者立意,作出详细的赏析,尤其针对本节课的训练点,看看本篇作文之中的成功之处。

第四步:教师结合优秀作文对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如何才

能写好本节课的训练点。

(三)讲

可以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再次强调,第二再次明确如

何才能做好本节课的训练点。实施的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四)改

学生通过赏析优秀作文,通过对如何写好本节课的训练点进行学习,对作文

进行再次改正。可以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该同桌的作文,可以改文中不满意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思路。实在不行可以进行重写。改完之后,让学生进行展示。并适时作出评价。

(五)练

针对本节课的训练点出一个合适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进行写作之前,教师应从作文立意、语言、结构内容等作出简单的写作指导,尤其对本节课的训练点作出详细的指导和明确的要求。最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写好作文。

案例:如何让你的文章更有感染力——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让让自己的作文更加有文采

教学过程

一、评

1、回顾上次要求:

训练题目:半命题作文《乘着的翅膀》

训练要求:

(1)认真书写,字数不少于700字。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要有真情实感。

(4)作文形式可以多样但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立意。

2、介绍作文总体情况:

绝大部分同学作文态度认真,能够认真书写,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较充

实。

优秀作文:段慧娟袁宏杰何超颖何迎宵崔欣茹

崔鸽崔月刘鑫何雨晴何亦学齐文杰

3、作文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叙述过多,较平淡,描写不够具体、细致,抒情不够充分,议论不够深刻,精炼。

文章缺乏感染力,不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给读者印象不深刻。

二、赏

1、佳作欣赏:乘着天使的翅膀(段慧娟)

乘着心的翅膀(袁宏杰)

2、听后感

(1)谈谈你的感受

感受

一、打动自己,打动读者,是作文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感受

二、用优美的语言写出心中的话,让读者读出美的感觉是作文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教师总评:

文章通过对小悦悦事件的深入思考,借着文章写出了对小悦悦美好生命小时的惋

惜,对小悦悦美好祝愿,和小悦悦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文章语言比较感人,结构

合理,立意深刻。尤其对小悦悦出事时的环境和场景等细节描写非常精彩……

整篇文章用的全是诗一样的语言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文章的结构也不失精彩。可

以看出作文题目打动了作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心中的话。……

3、共同品味:乘着天使的翅膀(段慧娟)

落叶随风将要去何方,只留给天空美丽一场… …——题记

雨在下,似乎永不会再停歇,风在吹,吹得枯叶无力的摇,凌晨惨白的路灯

下,你,静静地躺着,鲜血,已流成一朵小花。在那车来车往的街道上,只有它

陪着你,而你幼小的脸上还带着惊恐的表情……

4、交流收获

三、讲

(一)归纳总结:如何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1、情感真实、丰富。

2、叙述要生动、描写要细致,抒情要充分,议论要深刻。

3、文章形式能为内容服务。

4、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问、设问等。

5、长短句结合,衬托人物心情,增添形式的美感和朗读的美感。

6、注意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涵。

7、情景交融,刻画画面,以此吸引读者共鸣。

8、词语一定要有表现力。

(二)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四、改:

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契诃夫

要求:认真修改文中不满意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思路。最后,写出自己本

节课的收获。

结束语:

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只有一个动词

能使对象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能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

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福楼拜(法国作家)

五、练:

训练题目:令我心动的声音

训练要求:

1、认真书写,字数不少于700字。

2、立意深刻准确有独特的见解。

3、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4、语言优美,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一)进行简单指导

息县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模式 篇5

息县三中 项杰

一、新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2001年开始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新课程标准的人才观使素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课堂是实现教育意图的主阵地,新的人才观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就教学内容来说,要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培养综合素质转变。就教学观念来说,要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就教学目标来说,要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培养学生适应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

在这一问题上,我县通过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实际,提出了“教 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教学案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1、诱思导学理论:思维和探究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渠道,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认知冲突是思维的起爆点。

2、学案导学理论:以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的程序和方式、方法。

3、系统论:系统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论最基本的属性。为了掌握系统的整体属性,系统的研究方法采取综合——分析——综合的研究方式。

4、布卢纳的结构教学理论:布卢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单元复习课全力提倡结构、讲过程,提倡“发现法”,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5、控制论:控制是系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来调节自己行为以实现系统所追求的目的的过程。单元(或章)检测后的反馈控制,对于实现单元(或章)达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教学案教学的目标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会学习知识。

四、教学案教学的编制:

(一)、每个教学案大致分为五块:课时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堂巩固提高和课后拓展延伸。

(二)、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前编制好教学案。

五、教学案教学的实施:

1、新授课: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环节——诵读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环节——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编制好的教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内容,进行预习。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预习内容。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第三环节——课堂学习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基础上是否询问学生还有那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之后,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环节——课堂巩固提高: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本节习题设计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灵活多样,很有新意,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第五环节——课后拓展延伸:每节教学案最后设计一个和本节课有关的有着探讨意义的问题,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还能拓展认识。

2、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授课大致差不多,在此不再赘述。

3、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考情整体评析:教师投放成绩,客观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及考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让学依据成绩,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题目特点,了解集体或个人所取得的进步,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有利于学生明确讲评的目标方向,调动学生矫正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增强矫正补偿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纠错:教师活动投放答案,采集信息。学生活动依据学案,主动纠错。学生的个性差别,导致所存在的问题也定会是千差万别,运用自主纠错使个别存在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请教同学或老师、重新再认等方式加以解决。能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提高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小组矫正可集思广益,互相释疑、校正错误、汇总疑点,创造出争鸣气氛,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环节——错因归类评析:教师面对综合归纳各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如前置性知识缺陷、思维失误、易混概念、解题思路走入歧途等,就必须利用错因归类评析的方式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对于选择题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明确七种类型及解题技巧的启示,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对于材料题通过辨异求同,层层剖析的方式,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能科学运用史实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错因归类评析中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第四环节——针对补偿提升:教师投放习题,落实纠错,强化巩固。学生感悟方法,主动补偿,消除薄弱。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矫正练习来实现。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六、实践成果: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及推广运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在近两年的教学评比中,我校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这和我校认真推行教学案教学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中,小组互动合作程度不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2、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包办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篇6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四步教学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文是笔者在四步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欲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⑴情感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更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⑵主体性原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⑶指导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捕捉学生探究的各种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适度性的点拨和指导;⑷培养兴趣原则——兴趣是探究的前提,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⑸创新性原则——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⑹分步完成原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矛盾—继续探究”的形式分步多次完成。

二、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三、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篇7

“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课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 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 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 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就必须“精读”, 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 这样写的好处何在, 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 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 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段———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 使学生领悟到,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的线索, 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 并回答如下问题: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2) 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 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

“认识的开始———认识入门———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 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 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 对文章的局部, 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 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就直接分析文章的各部分, 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 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 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对文章局部的分析, 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 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为“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神”, 通篇所写的景物, 全在这“雄伟”“瑰丽”四字。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 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心。

其次, 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如《藤野先生》一文重点在第二部分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段, 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初中地理教学思维拓展及模式探析 篇8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思维拓展训练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创造力发挥存在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重知识的灌输轻学生的自立学习。但是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的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实行思维拓展训练的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北京四合院”时,对于四合院的拆与不拆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辩论,通过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小组之间激烈辩论,最终求同存异。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各抒己见,并结合当前现状谈感受,了解更多地理知识,形成更多概念,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具有个性思维模式。

2.盘活课堂知识

在现有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机械、盲目地让学生记位置、背城市名词等一些常规训练方式,没有将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在传授知识上面只是被动的应付式,学生没有融合到地理学习的自我需求层面,而思维训练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地理规律(气候分布规律、经纬度分布规律等)时,通过对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基本知识的学习,采取图标的形式,在地球仪的具体操作带动下,了解不同经纬度的气候特点,结合当地的纬度来分析,让学生从具体的线条中理解经纬度的内在抽象运用,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通盘融合。

二、初中地理教学思维拓展训练的模式应用

1.以问题创设情景

问题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思维训练模式,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开启智慧的大门。课堂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并以最简单生动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惑。尤其是在地理教学的学习中,思维的开启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譬如在讲述气候特征的时候,尤其要结合当时的气候表现,如2010年罕见的大雪,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场大雪?大雪对地域造成了什么影响?大雪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之处?通过设问,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气候特征的不同表现,从而掌握不同国家、地域不同的气候特点。

2.步步引导式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原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自我求知、自我思维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太阳角度对地球辐射能量的影响时,设立问题情境:早晨、傍晚与中午气温相比,什么时候最高呢?学生基本能回答中午。但是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再把手电直射暗箱与斜射暗箱,让学生回答亮与暗,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直射暗箱比斜射暗箱亮,并让学生回答晚上用手电照路面,远近路面亮度是不是一样,学生很容易回答照近路面较亮。这样再加以问题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与角度有关,太阳与地面角度越大,地面接受能量越多,气温越高,就很容易理解一些地理现象并为后面学习四季变化打下基础。

3.在生活中感受地理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9

一、引导学生“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演独角戏的现象,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让学生开口说更是难上加难,导致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说题”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说”出对题目的理解,增强学生“说”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和解法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会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解法,使学生对教师高度依赖,不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初中数学课堂“说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说”出错题的原因和解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引导学生“说”回顾反思和情感体验

回顾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弥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初中数学课堂“说题”教学活动中,课堂小结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说”回顾反思和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学生“说”回顾反思和情感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初中数学课堂“说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说”回顾反思和情感体验.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篇10

无论教育怎么改革发展,课堂教学依然会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教学达到新标要求的境地,应该是一线教师教学教研的主改目标。

《日语课程标准》所提供的教学模式,是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运用日语的能力。

课堂的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课堂上既要有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更要有全情的投入、激烈的争峰。全体师生始终在民主、平等、开放的环境中交流。这种交流既要有开放性,更要具有选择性,既要充分表达自己,也要尊重对方。对方的不同的见解要使其表达并保留各自的逻辑依据,能达成一致的也要尽量寻求可疑点。

一、民主平等的意识

课堂上的强权,是最让人不愉快也是后果最严重的不公平。教学中的民主意识,现在看来好象要向西方学习了,其实,如果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抛开自由私而导致的自尊,认真反思教学心态,认真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我们就会发现,教学中的民主是有传统且为东方文明的勃兴做出巨大贡献的。

教学中的民主意识,是达到智慧境界的起点。

二、灵活敏锐的嗅觉

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有时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之间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作为听者的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作为听者的教师一定要“有意”,要善于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有新发现,从错中见到对,从无中见到有。

教学中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达到智慧境界的旅途中顺手采撷的香花。

三、开放活跃的思维

教师或是课堂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作为这种角色,就应该像谈话类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一样,大脑应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在引导、平价、总结时要有集中精力,调动全部的智慧,或是归纳整理零散的见解,或是提升肤浅粗陋的认识。

四、流畅得体的表达

一个教师的主要价值就是通过表达实现的。课堂上,表达就是话题的引子,就是创设的情境,就是激情恰切化剂,就是航船的方向舵。气氛平淡时要凭表达和心境。

一个教师的整体也体现在表达上:庄重凝练是修养,激越澎湃是性情,不温不火是懦雅;滔滔不绝是魄力。老师要练好“嘴皮子”,不仅要能说,更要会说,关键时刻还要学会“不说”。

表达,把无形的智慧境界变成生动的操作手段。

如果把一节能达到智慧境界的好课比作是一部高性能的汽车,那么老师就是这部汽车的此擎,而恰 切的评价则是高品质的汽油。上面说到的是教师的所有素质都表面在评价上。

五、良好的师生沟通

我们知识良好的师生沟通,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谈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到所学习的句型。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所学习的语言知识,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原则。学生在自然而然的交流过程中掌握了语言知识,并在不经意间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上一篇:北海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下一篇:项目执行手册